推进人性化管理

2024-10-16

推进人性化管理(通用8篇)

推进人性化管理 篇1

推进人性化管理

为了营造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树立良好的公路路政执法形象,游仙区交通运输局路政管理大队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精细管理、规范执法,使路政管理工作不断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有效的推进了路政管理工作与沿线群众的和谐关系。

由于当前是稻谷成熟季节,稻谷堆放路肩的现象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突出问题,路政大队管理人员通过推进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不仅树立公路文明执法新形象,还取得良好的路政管理的成效。

路政人员在路政巡查的同时,加强公路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工作,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公路法律意识和爱护公路意识,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侵占公路用地违法行为,对群众进行及时劝导,并向当事人宣讲,使其认识到占用公路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让沿线群众心悦诚服地自行清除。同时,在路政执法清障过程中,兼顾到群众的利益,既要达到消除路障和安全隐患的目的,又要做到尽量减少或不使群众遭受损失,使路政人员的执法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赢得了广大沿线群众的一致好评。

(游仙区交通运输局路政管理大队何俊)

推进人性化管理 篇2

1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及要求

语言研究室, 英语简称为LL, 是一种装有录音系统和其他电化教育手段的供语言教学用的教室。而语言研究室, 就是在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等) 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既有管理的共性, 同时也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性, 并且将二者加以有机地融合, 使之互相依赖, 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实验室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常用概念, 是指按照人性基本属性来进行管理。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 则是指就是在整个语言研究室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 并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新型语言研究室管理模式。从本质上讲, 语言研究室是由人设计的, 在具体的使用中也要依靠人来发挥作用, 离开人语言实验室就只能是一个空壳子, 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更遑论管理上的改进与创新了。可以这样说, 在语言研究室管理中人始终是第一位的。因此, 语言研究室管理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就是要在管理中努力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团结机制、激励机制等的有效发挥作用, 提升实验室老师的内在凝聚力与内在动力, 使其从根本观念上加以转变, 以最佳的状态自觉自愿、心情愉悦地投身工作之中, 进而为实现语言实验室的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有如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 要转变原有语言实验室管理理念, 将人性化管理理念注入其间;第二, 要在管理中努力激发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人的作用的最大化;第三, 要坚持管理为了人的目标, 语言研究室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身发展与能力提高。

2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基本方法

科学高效的管理是语言实验室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同时, 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又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 因而需要系统的规划。语言研究室管理的具体任务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保证语言实验室的正常工作、提高语言实验室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及推动语言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要想完成以上几项具体任务进行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的管理,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各项功能语言实验室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实现语言实验室利用效率最大的前提。

同时, 语言实验室作为外语学习的现代化手段, 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充分发挥其各项功能和整体效果, 也是改进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就要首先在促进充分发挥语言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入手, 这样才能为真正实现教学效果提升创造条件。

在这方面, 管理人员就应积极参与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中使用情况的反馈, 进一步分析各种设备的性能和优势, 并且协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新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技能。举例来讲, 通过固定节目选择播出、分组教学功能, 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理念, 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为其提供合适的教材, 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 利用监听功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追踪, 以便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要利用考试系统, 加强对于学生的平时考核力度, 并逐渐用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使学生可以在考核中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今后学习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来解决这些问题。

2.2 开放式使用语言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中, 对于语言实验室要坚持开放式的使用。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的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都要向学生开放, 建立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同时, 学生本身对于语言实验室的开放式使用也有要求。开放使用语言实验室, 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以及选择学习资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 为学生更好地利用实验室的各种设备、器材进行学习提供便利, 也为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利用实验室来进行学习进而弥补自己课上的不足创造条件, 使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需要, 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开放语言实验室, 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信号, 通过对知识的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其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2.3 在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要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管理人员对

于语言实验室管理负有直接的责任, 因而要想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就必须有过硬的管理人员团队。在对管理人员进行选择时, 要坚持精挑细选的原则。选定之后, 还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语言实验室的各项管理的到位。

具体而言, 选择管理人员时, 首先要按照德、才、学、识的标准进行选人、用人。要确保管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过硬, 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 管理人员还要形成一个优秀的协作团队, 在具体管理中能够做到团结协作、科学高效。其次, 管理人员以及整个管理团队要树立明确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在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下, 分工负责。第三, 还要加强对于管理人员以及团队的素质培养。通过定期进行岗位技术培训, 加强与其他院校实验室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 提升整个语言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第四,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奖惩制度, 奖惩分明, 奖勤罚懒, 以实现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4 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要实现语言实验室人性化管理, 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保障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语言实验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全面考虑实验室的各项要求, 在宏观上通过相关制度保障良好管理的实现, 这就要求制定实验室总体的管理条例, 如《语言实验室管理条例》, 此条例的内容应该涵盖语言实验室的各个方面, 并明确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责任以及所要注意的事项。第二, 在宏观条例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制定一些细化的规定, 以保障宏观条例的实施, 在这方面就要制定诸如《语言实验室管理人员守则》、《语言实验室教师使用细则》以及《语言实验室学生使用细则》等, 以此来更加明确、具体、细致地确定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第三, 还要对于语言实验室的使用情况, 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也要靠制度的约束, 就要制定诸如《语言实验室使用记录》、《语言实验室设备故障及维修记录》、《语言实验室学生违规处罚记录》以及《语言实验室学生座次表》等来加以具体实施。

3 结语

推进人性化管理 塑造激情员工 篇3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人性 人性化管理 激情员工

1 如何理解“人性”

任何管理思想都隐藏着一条严密的逻辑关系,即人性假设——管理方法——管理目标。任何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的设计和措施的采取,都是以对人性的一定看法和理解为基础的。推进人性化管理,首先是要解决对于人性的认识问题。所谓“人性”,是指超越人的血肉躯体,内在的本质性的东西。人类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思想家都寻求给人性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最终都是从所处时代的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界定。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对人性的理解大相径庭。

1.1 西方社会,到目前为止主流理论均坚持性恶论《圣经》创世纪中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夏娃不遵上帝嘱咐偷尝禁果,被逐人间,此所谓“原罪”说。目前仍被奉为古典自由经济学始祖的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无不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动机,其代表作《国富论》“无形的手”中假定人在主观追求自利的过程中,客观上增进了社会福利,此为“经济人”假定之由来。此外,西方法治、法制的精神都与自私的人、原罪说、经济人相关。

1.2 东方社会,主要是中国和古代印度,对人性的认识蕴含了人性向善的假说纵观儒家的系统思想强调人性向善。后来,孟子、荀子的“性善”、“性恶”说,均非孔子原意。古人云:“食、色,性也”,避开了形而上的探究,强调了人类的现实需要。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则认为人性是“非性,性有”,即“性空缘起、缘起性空”,就是说: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驻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这里是说人本质上没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体现出特性,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出这种特性,一旦前提条件不存在,特性也将消失。它强调了现实生活中外在条件的导向性。

由此,人性向善,外在条件很重要。我们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人性向善为起点,理解人性,尊重人性,创造条件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2 人性化管理是永恒主题

在现阶段企业经营与管理中,对人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最初的“人是成本”,提升到“人力资源说”、“人力资本说”,但是,这些看法不管如何重视“人”,都是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物”,依照物的规律来加以利用,不是“人性化”——以人为本,彻底依照人性来管理企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

2.1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位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永恒的主题既不能把员工当作企业用来赢利的工具,也不能把员工仅当作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资源或资本。员工就是“人”,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员工,都是平等的人,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生存、安全、受尊重等。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尊重、重视、并且帮助每一位员工,为他们实现这些合理的需求创造条件。只有员工的需求得到满足了,他才可能对企业满意,在工作中充满激情。

2.2 员工在目标和利益上与企业是基本一致的,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比较高每一位员工,都希望他所在的企业成为最好的企业。只有企业发展好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一流的业绩,员工才可能获得一流的回报,包括一流的薪酬、福利,以及在自我价值实现上的成就感,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所以,实行“人性化管理”既符合人性需求,又符合企业发展利益,是调动员工激情、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和个人双赢的必然选择。

3 人性化管理的目的是塑造激情员工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放到本体位置,放在最重要、最优先的位置。一个企业要“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善待自己的员工,关注员工的长远发展,塑造激情员工。

3.1 员工满意和员工充满激情有着质的不同 激情员工是满意员工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激情员工就是指充满了内在的原动力,不断进取向上,在工作生活中都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愉悦快乐的员工。这是我们企业中以人为本的最本质含义。也只有激情员工,才能发挥自身内在的最大潜能,服务好我们的服务对象,成就我们的梦想。

我们大多数员工在刚加入企业时,是充满激情的,都希望能够努力工作、为单位做贡献、并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但如果他的需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激情就会逐渐消失,甚至会变成企业发展的障碍。所以,管理者必须通过人性化的管理,不断满足员工需求,使员工不断保持激情,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最终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3.2 管理者应该如何关注员工的需求 员工的需求主要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需求是一个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为企业工作所应获得的回报。物质需求有很多方面,包括安全的、合理的、舒适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当然最主要的就是薪酬。在薪酬方面,员工尤其是基层员工应该享受到的薪酬,不能是仅仅达到了政府规定的最低水平或者说略微高一点,而应该是在同行业内具有竞争性的、甚至最终要达到行业一流的薪酬水平。这对于激励员工的激情、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贡献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作为一流企业的员工所应该分享的发展成果。同时,不能把薪酬简单地看成是人工的成本,如果一个企业主要通过降低员工薪酬来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那这个企业肯定会出问题。事实上,合理地提高员工的薪酬有可能起到人工成本降低的效果,对于提高员工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员工流失率以及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方面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从“一流的工资、一流的效率、一流的竞争优势、一流的企业”这个递进关系来看,我们的企业应该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

精神需要方面,最主要的是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人人平等、能受到公平对待和充分尊重。对于大多数员工而言,他们对于企业的要求并不高,有稳定的工作、相对合理的报酬、在工作中受到尊重、有一个善待他们的管理者,这些要求非常合理,但是有些需求往往被管理者忽视了。以我们日常奉行的各类管理制度为例,多数是过于强调刚性的、惩罚性的、禁止性的规定,制度制定的前提是把员工假想成了懒惰的或者不愿意遵守规则的人,这是对员工的不尊重,最终也收不到好的效果。企业实施“人性化管理”,一定要把制度订得有“人情味”,更加人性化。要“刚柔”结合,以正面的引导、表扬、激励为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4 以人为本关键在于高层的认识和基层管理者的落实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高层和基层管理者对员工要充满尊重、寄予理解、满怀欣赏,按人性的要求身体力行,落到实处。

4.1 “人本、进取、和谐”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人本是进取、和谐的前提条件。进取是指企业中的人充满内在的激情,积极向上永无止境,不畏艰难困苦的状态。和谐是指在进取状态下,对待人和人、人和物的一种祥和境界。

4.2 人性化管理仍然存在不足近年来,“人本”作为核心价值观被写进了许多单位的文化体系,各单位的领导对人性化管理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人性化管理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如在薪酬制度、物质生活条件、人性关怀、平等诸多方面做了很多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认识不足,对人性的理解不深,还没有真正“以人为本”,这就导致了对人的主动性关注不够,挖掘不够。

目前,因为受固有观念的局限,导致基层员工的薪酬待遇还是整体上偏低,而且薪酬体系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基层员工受尊重的感知度也还比较低,精神层次的需求也没有得到较好的满足。特别是有些基层干部存在“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基层员工。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基层员工的激情还没有被全部激发出来。

4.3 人性化管理落实在制度和行动上,关键在于高层的认识和基层管理者的落实首先,各级管理层特别是高层要加深对“以人为本”、“人性”、“人性化管理”的认识,不仅仅做一个发起者、倡导者,更应身体力行,成为一个人性化管理的模范。

其次,各相关部门要从员工的内在需求出发,全面检讨我们的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薪酬制度;第三,要全面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

4.4 在人性化管理机制和氛围下,作为员工自己,也要定位准确坚定自己的主人翁定位,积极投身单位的发展事业中,明晰发展战略,明白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地为单位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与单位同呼吸同发展。同时,做自己的主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人生充满激情,通过不断提高物质收入和精神追求,逐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只有这样,通过管理层和员工的双向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本、进取、和谐”的企业文化,我们也将真正拥有具有“阳光心态、魅力人格、责任人生”的激情员工。

参考文献:

人性化管理和人情化管理 篇4

国庆回家,朋友聚会。席间一老板朋友谈到其公司管理的时候,大声宣称管理公司一定要消灭人性化,要倡导推行、制度化管理。我很惊讶,问他何出此言。他说,在创业初期公司也没有什么管理,几个人把工作分分也就把公司干起来了,也没什么管理问题。现在公司越来越大了,问题也越来越多了,公司定的规则违反的多数是老员工。碍于情面也不好处理他们,尤其是当初的创业团队。但时间长了,企业就没法管理了,所以决定推行制度化管理,公司里不准再谈人性化管理。我又问朋友,你明白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吗? 朋友讶然。

企业建立规则,组织按流程/制度等规则运转无疑是对的,但制度化管理不是不要人性化管理。恰恰我认为制度化管理更需要人性化管理。

首先,要分清人性化管理与人情化管理的区别(来自:业务员网:)。

人性化是一种企业管理文化,是否需要人性化管理取决于企业的文化需求。既然是文化,自然会体现在企业的各个方面。人性化的管理本质我认为是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更多的为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后勤保障,保障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人性化管理是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环境。如谷歌,更满足了员工的个性需求。

人情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式,企业创业初期较有用的方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必须被抛弃,其将影响企业管理体系的形成。人情化的产物将是一批“特权人物”,这些“特权人物”将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企业越大、对管理体系的依赖程度越高,而“特权人物”是管理体系的“杀手”,必须消灭。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管理,更不是人情化管理。人性化的对象是企业所有员工。人情化的对象绝不可能是所有员工,只能是“熟人”。

其次,要理解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同样,制度化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与人性化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和前提。

没有人性化的制度化管理,只能打造执行力强的机器,将抹煞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企业绝对不可能长久。如,富士康。富士康的管理为很多老板所推崇,但富士康可以有今天,很难有明天。

没有制度化的人性化管理,将导致人情泛滥,一定会演变成人情化管理。人性化工作的本身也需要制度保障。如谷歌,公司内小卖部、健身房、咖啡厅、娱乐场地等设施都配备齐全,但绝对不能将办公场所都弄得像小卖部、商场一样。

制度化建设是每一个企业所追求的,但不可忽略人性化的作用。优秀的企业需要的是员工,不是机器;人永远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源于人的创新;机器永远不会创新。

人性化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灵魂 篇5

——合力网提供

您可以将手头好的资料推荐给大家参与合力网共建共享,同时合力网推荐您上传精华资料,赚取积分,分享知识,分享经验!http://

来源:项目管理者联盟

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是一个具有一级电力施工总承包、三级土石方工程专业承包及境内国际招标工程经营等资质的输变电工程施工企业。从1995年起,公司对施工工程全面推行项目法管理,以“劳动组合优化,施工管理规范化,施工工艺标准化”为追求目标,以施工资源模拟市场化配置为主要内容,对内建立了四大模拟市场即内部劳务市场、内部资金调节市场、内部物资市场和内部机具、生活用品市场,实行施工管理合同化,辅以管理机构与工资分配的改革,强化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十余年的实践和深化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施工业绩和经营效果,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标兵、全国优秀施工企业、贵州省突出贡献的国有企业、全国“重合同、守信誉”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对项目管理的经验总结《送变电施工资源模拟市场化管理》荣获2001年第八届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2004年9月,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的500kV息烽变电站工程全面开工,该工程位于息烽县永靖镇立碑村,占地面积近110亩,工程总投资1.67亿元,系南方电网贵州“日”字型环网的又一个关键性枢纽工程,南方电网公司与贵州电网公司对该工程的建设非常重视。施工准备之初,送变电公司就将工程建设锁定为必须达标投产,创省部级优质工程,最终目标夺取“鲁班奖”。然而,该工程项目面临的困难是:在八个月的建设工期内,跨越冬雨季施工,站内填方达11万立方,由于石多土少,而且发现多处溶洞,不仅容易造成回填及沉降不均匀,而且给主接地网电阻降低也带来难题。面对宏伟目标和众多困难,项目部认为,除了制订周密的计划、全方位管理到位以外,关键在于如何千方百计调动数百名施工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宏伟目标自觉行动,甘愿奉献。这就需要突出以人为本,做到尊重、关爱、理解他们,为他们创造安全、文明、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开心、快乐、愉悦的生活氛围,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将会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就会成为大家的心愿。为此,项目部在项目管理人性化方面作了如下工作:training.mypm.net

1.倾力打造文明施工、职业安全健康的环境

安全是工程的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员工的生命理应得到尊重和重视。为了夯实文明施工的基础工作,努力做到万无一失,项目部不惜耗费物资财力,为打造安全健康的环境认真细致地做了以下具有针对性、有效性、适用性的工作:

(1)建立清晰注目的视觉形象。项目部投入各类警示牌175块,安全标志旗80

面,横幅标语169面,大型规章标志牌两套,对施工现场建筑物、机械设备、装置等设施进行包装、美化、说明,使之清晰一目了然。

(2)模块化管理。现场按照功能的区别对办公区、生活区、施工区、储备材料堆放区通过围墙、道路、钢管栏杆等进行分隔区分。项目经理圈子

(3)施工责任区域化。各施工区域实行挂牌施工作业,明确施工与安全负责人,通过钢管围栏、安全围栏或脚手架围栏进行隔离封闭,实行定位管理。为此,项目部先后投入钢管113吨,安全网850床,木材100立方米,三角旗4万米。项目经理圈子

(4)安全硬件设施配置齐全。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和施工需要,项目部配置安全带45条,安全绳36根,移动电源箱20个,氧气、乙炔车4套,电缆3000米,消防灭火器80个。为施工队配备护目镜150副,口罩1000个,手套7500双,安全监察背心38件,雨季施工期配备雨衣400余件,冬季配备棉衣35套,棉手套35双,棉帽35顶,项目部配一般常用药物,交通车24小时值班,以作应急处理。

(5)在施工工程中组织职工安全教育考试25人次,民工队伍安全教育800余人次,食堂炊事人员及高空作业人员均需体检合格后方能上岗。现场还举行消防、预防中毒及人员伤害的应急演示,请交通大队民警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6)项目部将安全工作责任分解到每一个施工点,每一个人,进行不定期检查,检查出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项目经理圈子

2.为施工人员营造温暖和谐的家

送变电企业的工作性质是高度分散、长期流动,线路架线和变电站建设遍布城乡各地,由于远离城市、工作艰苦、文化枯燥、生活乏味,对施工人员的情绪波动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施工队伍的思想如果不稳定,项目管理将失去依托。为此,项目部提出:“以人为本,善待员工”的班组建设模式,挤出资金打造职工之家、民工之家。职工宿舍装上空调,冬天加电热毯,让他们下班后休息得舒适、轻松;职工过生日,项目部共同庆贺;家属来现场探亲,安排她们到工地参观并汇报家人的工作状况以求理解支持;节日期间组织就近郊游,开展文体活动。对民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安全、生活均列入项目部工作的议事日程,对民工的生活区进行认真规划,宿舍、浴室、食堂、办公室、娱乐室一应俱全。过去民工打地铺,反映休息不好,这次项目部耗资为他们购买了与职工一样的铁床,他们高兴地说:这下可舒服多了!酷暑和严冬时送去消暑或御寒物品、食物。每逢国庆、元旦、春节、五一等节日或是施工突击加班任务完成以后,项目部为职工食堂和民工食堂进行加餐慰劳犒赏,兄弟们感到再累再苦付出也值得。“人性化”的管理融洽了项目部与民工队、职工与民工的关系,工作现场职工与民工并肩作战,蓝球场上民工与职工一争高低。他们每天着装整齐列队上下班,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全力以赴、奋力拼搏,展现了送变电“铁军”的风采。由一帮高学历的职工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工地的每个角落。号称息烽变电站第一大胖子的民工李德生,是一名普通电工,他以工地为家,将工程项目看成是自己的事业,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足足掉了20斤肉,被评为2005优秀农民工(全公司数千民工仅评选4名),与公司优秀职工同时上台领奖(奖金2000元),还与公司优秀职工一起享受到泰、港、澳旅游的奖励。项目部在工地专门为他召开表彰大会,在广大农民工中造成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大家感到有奔头,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再苦再累也要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

3.在工程项目部建立党支部,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

在工程项目部组建党支部是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管理的一大特色,已有七、八年的历史。息烽变电站项目部党支部与工会同项目部同时成立,有本公司党员6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加上外单位在现场工作的党员3人,形成了工地上强有力的战斗堡垒。项目部经理与支部书记同公司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书。项目部与工程所在地息烽县人民检察院建立了共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联系制度,检察院经常到项目部进行法制教育,项目部全程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指导(这也是贵州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管理的特色之一)。项目部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遇事常沟通,重大事宜集体研究,与职工有关的重大问题先征求工地民管会——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意见。民管会由项目部工会主席、党员代表(非领导班子成员)、群众代表组成,定期对项目部的生产、生活、分配等问题进行讨论质询,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到会聆听并答复资询,使项目部上下进行有益的沟通和理解。民管会还对项目管理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例如:过去对成品的保护缺乏意识,造成本来优质的产品因后续施工中受损而降了等级,对成品的保护虽然增加一点成本,但既是创优质工程所必须付出的,也是对员工劳动成果的尊重。项目部采纳了这一建议,在各类基础施工时,在以往的整体模板上再增加一层2㎜厚的有机塑料板面层,以确保砼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泽度,真正达到镜面混凝土的标准。拆模后,在混凝土的四棱和表面“穿”上安全防护罩。对电缆沟沟沿也用阳角模板保护起来。对装饰完工的围墙、外墙面均搭设挡污围栏,以确保验收时依然如新。在开展安全活动“五个一”与“安康杯”竞赛中,为营造氛围,工会发动职工创拟安全警句,张贴路口宣传画,建立安全活动室,将公司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制成安全案例漫画悬挂,让广大施工人员参观受教育,使之警钟长鸣。工会还办起了项目部宣传栏及广播站,围绕项目管理进行宣传、教育、动员、表彰,起到了摇旗呐喊冲锋助威的作用。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项目管理人性化的点点滴滴,对广大施工人员注入人文关怀,员工沐浴在一种祥和温暖的氛围中,犹如一场春雨,滋润了每个员工的心。员工得到尊重、关爱、理解,从而迸发出巨大的劳动热情,释放出巨大的工作能量,企业的凝聚力大大增加,队伍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经过八个月的苦战,息烽变电站工程如期胜利完成。工程批准概算17,215万元,实际竣工决算为16,306.06万元,节约成本928.94万元。建设单位(贵州电网公司)与监理单位(贵州电力监理公司)的验收结论为:土建11个单位工程优良率100%,电气设备安装9个单位工程优良率100%;贵州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评价意见为:贵州500kV息烽变电站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业主和合同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程规范进行施工,各种材料经检验符合要求,各项资料齐全、完整、准确,归档规范,施工技术先进,土建与电气安装总体合格率为100%、优良率为98.5%(超过了工程预期目标)。使用单位贵阳市北供电局

评价为:贵州500kV息烽变电站工程的质量符合国家规范、设计要求,总体工程质量优良,投运以来,设备可靠性高,性能稳定,未发生由于设计、施工、设备、调试引起的质量事故及运行误操作事省?突兰郏汉苈狻9こ唐舳槭瘴被岬募ㄊ楸昝鳎汗こ讨柿孔芷牢帕技丁9笾菟捅涞绻こ坦灸壳耙呀?00kV息烽变电站工程申报贵州省“黄果树杯”优质施工工程。

推进人性化管理 篇6

制度化管理理论思想的先河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组织和社会将从劳动分工中获得经济利益,即将工作分解为狭窄的、重复性的任务。他认为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只能做某些专一性的工作才能够达到高效的目的,并且认为人都是追逐金钱的。亚当·斯密的理论从根本上是追求效率至上,并未过多的关注人的物质以外的其他需要。

这种制度化管理的理论前提,其实是把员工作为一种行为的载体,不考虑员工的多样化需要,视员工如同机器般运转的“工具人”。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设定一个制度体系或者制度环境使员工在其中工作,侧重的是制度约束而非人性关怀。

(二)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理论的思想先河可以追溯到罗伯特·欧文。早期的管理思想家罗伯特·欧文认为改变工人的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反对雇佣童工,提高工人福利,关注社区建设,加强工人培训等等,可以被认为是人性化管理思想的起源。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和所推行的管理改革以及后来所进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最终失败,但却开创了人本管理思想的先河,为行为科学理论播下了种子。此外,20世纪同期出现了雨果·芒斯特伯格、玛丽·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这些人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以及应该对人进行适当的管理。他们的思想提供了管理实践的基础,这些实践包括雇员的甄选程序、雇员的激励计划、雇员的工作团队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管理技术等。

此后,由于泰勒时期科学管理系统理论和实践主要是基于理性主义传统和“经济人”假设,此种管理模式未对人的因素给予充分重视,工人成了“会干活的机器”。技术统治和机器压迫,引起了工人的强烈不满,劳资关系日益紧张。泰勒时期的理论也陷入了质疑的陷阱。

二、实践博弈

(一)制度化管理的利弊

理论学习已经告诉我们制度化管理有利于经济组织节约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更有效地创造财富。企业从产生起其追求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会效率,更加有效地创造财富。尽管随着管理责任的变化和管理环境的变迁,管理所追求的基本的目标即效率和效果并没有变化。

制度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企业管理,有法可依,权责明确,使工作更加顺畅。它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它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公司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能够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它为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此外,他还有利于组织将优秀智慧转化成为企业众多自愿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自我发展。企业员工由于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可以自己明了工作需要达到的标准,能够对自己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度量,自己发现差距,有自我培训发展的动力和标准。

(二)人性化管理的利弊

人性化管理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推崇。随着学习型组织、竞争优势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前述各个学派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推进,在充分考虑人性的前提下设计制度成为一种必然。

人性化管理强调的是了解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工作中人际关系沟通和交互作用,着眼于企业人员的集体意识的培育和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企业内外环境,对人进行激励和实行权变领导。即要从人的本性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激励惩罚等方面,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这样就很容易使员工受到尊敬、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同时,人性化管理也保障员工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在团队中与领导协商制定的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实施目标管理。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员工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人性化管理还重视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树立典型、技能竞赛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此外,人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任、沟通、激励、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

个性化教育的推进策略 篇7

一种理想的教育, 首先应该具有一种教育的理想。我们的教育理想, 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教育, 走向成功。当然, 任何一种理想的教育, 仅有教育的理想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科学的策略与合理的行动去支撑, 教育的理想才可能变成理想的教育。本文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已经不在于个性化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而是谋求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出一系列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策略, 供大家参考。需要说明的是, 下面介绍的这些策略都是我们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的, 而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我们摸索到了一些个性化教育的基本规律、途径和方法, 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找到“六大支撑”, 或者称之为“六条推进策略”。下面分别作简单的阐述。

一、个性化教育的管理

个性化教育的管理, 就是根据我们学校的学生、教师、体制以及学校文化特点而形成的与一般学校管理不同的管理, 特色的管理。我们学校的性质是一所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从学校的投资者角度来说 (万里教育集团投资) , 不属于公立;从学校资产的所有者角度来说 (无偿捐献为国有资产) , 不属于私利。因此在体制上她兼融了目前公立和私立两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各自的优势于一身, 在教师保障和学校风险机制上, 她优于私立学校;在机制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 她优于公立学校。而对于国家和地方来说, 又得到了这种体制无偿的奉献, 促进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 因此, 形成了一种多赢的局面。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 我们学校在管理上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 事实上, 我们正是抓住了这种独特的机遇, 建构了我们万里国际学校与众不同的管理机制。主要内容包括: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的全员聘任制、所有工作岗位的岗位责任制、按劳分配优质优酬的绩效薪酬制, 重大决策的民主集中制, 资源整合与共享制。此外从机制的类型上我们还在市场机制、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开放机制、发展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说全员聘任制, 在许多学校中都有这种说法, 但是真正落实下去的不多, 因为来自于各个方面的阻力很大, 而且如何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形成先进的生产力, 不仅需要勇气, 而且需要智慧。我们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 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 人心惶惶, 一定会影响办学质量 (比如很多不成功的私立学校) ;但是如果过于稳定, 像一滩死水, 优秀的人员进不来, 不合格的出不去, 也会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 (比如很多不成功的公立学校)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所有的教职工都是劳动协议制, 但具体的劳动协议则因人而异, 久经考验的优秀员工可以签订长期的劳动协议, 甚至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协议, 而一般员工或新员工可能会签1~3年劳动协议, 为双向选择都留下空间。这样学校就可以根据每年学校的考核标准和员工的工作实际来决定下一年是否继续聘用, 员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来选择学校。这种机制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控制着这个流动的比例, 始终保持在一个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最大值中取舍。

二、个性化教育的教师

个性化教育的教师就是我们学校与众不同的教师引进、培养、使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个性化教师培养的一个核心就是首先要关注并且挖掘每一个教师的闪光点, 让每一位教师都形成一种事业的成就感和光荣感, 让真、善、美的元素得到绽放, 让有价值的思考形成辐射,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团队文化,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经营的手段很多, 比如:晒晒你的“阳光与梦想”、个人五年发展规划、发展论坛分享、学年末“三次亮相”、读书沙龙引导、促进师徒结对、鼓励专业冒尖等措施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学年末“三次亮相”。每个学年结束之后, 我们大约有一周的时间进行教师校本培训, 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培训中我们每位教职工都要作好三件事, 即“三次亮相”:第一次亮相, 是每位教职工面对自己的同事作一次年度总结, 特别是要说说自己一年中为学校做出了什么贡献, 工作上有什么创意和作为, 专业上有哪些提高和发展。这次亮相实际上是给每一位教师一次自我表扬的话语权, 平时默默奉献、鲜为人知的好事一下子得到呈现, 正能量得到释放, 健康的力量陡然上升。这种氛围的营造有效地瓦解了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职业倦怠, 强化了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二次亮相, 是叙述这一年中发生在身边的“最感动我的人和事”, 这一活动是互相关注、互相发现、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 也是一次温暖的情感交流的过程。能发现别人的美好, 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心情, 也提升了自己向善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大家的心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强化了团队的凝聚力;第三次亮相, 是为学校提一个合理化建议, 我们称之为“金点子”。我们每年对金点子都要进行评奖, 鼓励那些有思想的思考者和那些能拿得出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建设者。任何一个管理者和管理团队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建立畅通的交流渠道, 不仅可以有效地化解思维的盲点, 而且可以密切干群关系, 形成合力。

三、个性化的育人模式

个性化的育人模式就是我校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的针对性的育人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导师制”。导师制虽然不是我校的首创, 600多年前牛津大学就开始尝试了, 但是在中学阶段, 100%推行“导师制”, 我们学校在国内应该是最早的先行者之一。“导师”, 本来是大学研究生阶段专业指导教师的称呼。将导师的概念迁移到中学来, 不仅仅是学科学习上的帮助, 而且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生规划上的指导。所以导师制在中学阶段推广的实际意义是提高了教师对学生个体关注与帮助的频率与深度, 因而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导师制的推进不仅对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以来的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而且对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我们关于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从自发到自觉, 从实验到推广, 直至取得显著成绩, 至今已经有16年的历史, 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实验阶段 (1996~2002学年) 。我们的行动是:关注学生的差异, 并针对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始开设寄宿制学生特别需要的选修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批参加个性化教育实验的学生出现了显著的进步。2001年, 我校老师积累的个性化教育的案例———《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并被教育部专家组选定为全国38个城市首轮新课程培训教师参考用书。2003年, 我校优秀学生的单科免修实验逐渐成熟, 中央电视台午间三十分曾经报道。第二阶段:推广阶段 (2003~2007学年) 。我们的行动是:明确提出“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思想, 导师规模逐步扩大到100%;开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验、选修课的大量开发与走班制实验。这一阶段我们将我校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汇结成一本书———《个性化教育透视》, 2005年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 我校经历三年实验的理科特长生培养方案获得了成果, 俞晓凯、楼大鹏两位同学在高考中进入浙江省理科前100名, 该实验课题《走班制+导师制———理科特长生培养的双翼》被评为浙江省基础教育科学一等奖。第三阶段:深化阶段 (2008学年~今) 。构建了全方位的个性化教育体系, 即个性化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六大支柱” (如上文所述) 。并且开始将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推向省内外, 产生了巨大的辐射作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中国基础教育参考》、《中小学校长》、《中国语言文字报》、《中学语文教学》、《浙江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我校个性化教育行动。我校个性化教育特色的报告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卓越校长峰会以及全国十几个省市频频亮相, 反响非常热烈, 100多所学校参与个性化教育行动。为了推广我校的个性化教育的经验, 2012年5月11日宁波市教育局主办的“个性化教育论坛”在我校召开, 全方位地展示了我校的个性化教育特色和新课改的成果, 受到了全国、省、市教育界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今天, 100%覆盖全校每一位学生的“导师制”为标志的个性化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万里国际学校的育人品牌。

四、个性化教育的课程

我们从漫长的教育历史中得到一个规律, 学校教育无论如何变革, 最后都会落实到课程中去, 或者说教育的变革一定会通过课程产生作用。在我们浙江省推进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更是如此。我们的课程从顶层设计阶段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的主导色彩。我们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除了国家课程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以外, 主要考虑的是本校实际情况, 这里包含三个元素:即充分关注“本校学生的需求”、“本校教师的特长”以及“本校的文化特点”。我们认为, 课程是为“人”服务的, 所谓特色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追求“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而是要充分体现人的需要。具体来说, 我校的课程特色可以概括为三句话:第一, 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二, 选修课程多元化;第三, 学生课程个性化。下面分别作一下简单的说明。

1. 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一种体现, 任何国家莫不如此。因此国家课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标准是不容颠覆的。这是一个没必要讨论的问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课程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 中国那么大,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显而易见, 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情况也有天壤之别。所以, 在遵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原则的基础上,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况进行校本化改造, 将国家课程标准中原则性的表述化作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方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具体来说, 就是对每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与我校学生的现实基础和接受水平作一次接轨, 从目标系统、操作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方面将该学科内容化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之中。由于我校生源的平均学业水平在宁波市直属学校中处于中等程度, 而且学生梯度分布非常大, 最优秀的学生可以考入宁波市任何一所优秀学校, 而成绩差的学生只能进入宁波市最后一批录取的学校。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在课程上就要分层设计, 拉开档次。既要有面向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 又要在操作中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以语文学科为例, 我们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补充了万里国际学校高中学生的语文标准, 即语文学习的“三个抓手”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 读几部经典的文学名著) , 并且制定出了相应的课程目标、操作流程和检查评价系统。这项工作萌芽于2003年, 起步于2004年。2006年, 形成万里国际学校所有学科的《校本教学指导纲要》并进入实验, 2008年开始在全校推行, 2010年, 我们又根据《校本教学指导纲要》制定了针对学生使用的《高中学科学法指南》, 这两个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的小册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市教育局从起点看变化的发展性质量测评中, 我校从2007年开始连续五年, 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中名列前茅, 表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2. 选修课程多元化

选修课程本来就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 如果再能吸收本校教师特长资源和本校文化特点的因素, 就会打造出非常有活力的选修课程。我们学校的选修课程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由于寄宿制的原因, 学生两周回一次家, 在学校的时间里, 出于安全考虑, 学生基本上是封闭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弊端是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厌学, 为了转变学生厌学的状况, 2001年开始, 学校发动老师开发自己的特长, 为学生开设了20多门选修课。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开发学生兴趣特长的选修课, 以文体活动的延伸为多, 比如各种球类、棋类、体操、田径、声乐、器乐、版画、水彩、书法、旅游等等, 后来又扩展到生活技能类, 比如家电维修、烹调、手工、摄影等, 少数学科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训练的比较多。现在回忆起来, 这一阶段学校开发的选修课的类型其实大体上与现在浙江省颁布的选修课的四个类型 (知识拓展、兴趣特长、职业技能、综合实践) 是基本一致的。此后十多年的时间, 学校不断完善选修课程, 目前已经开设80多门选修课, 不但增加了选修范围, 拓宽了选修课程的资源, 而且增加了走班的力度和选修课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多元化的选修课程基本上做到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催生了一批优秀的选修课成果。比如张老师的口语选修课, 不仅形成了与之配套的校本选修教材, 而且他培养的学生连续多次在宁波市和浙江省口语大赛中斩宫折桂, 甚至两次问鼎全国口语大赛冠军;韩老师的版画教育开创了版画创作的新模式, 他和他学生的多幅作品被北京国家美术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东京艺术博物馆、慕尼黑国际杰出作品展收藏;郑老师的创新发明选修课, 从生活现象观察和研究入手, 开发学生发现和发明的智慧, 目前有三十多项小发明获国家专利, 有的学生的发明专利甚至走向了市场,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学生课程的个性化

这种说法在此之前并不多见, 因为一般认为课程不是个体行为, 至少是学校行为。我们之所以提出“学生课程”这个概念, 目的也是为了强调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 既然如此, 学校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需要, 甚至为学生量身订做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个性化课程。暂且不考虑学校的条件能不能做到, 如果承认这个观点和方向是对的, 那么我们就可能会突破很多禁区, 形成新的课程观念。如果说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兴趣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那么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层次尝试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的教学, 一定会对学生的学习的成效提供更大的帮助。当然这种课程观念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如果我们能找到克服这种困难的办法就意味着我们的个性化教育的课程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别, 当然要给学生选择的空间, 但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到适合他们的空间中去, 然后在同一课程中设计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并尝试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并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在这个过程中, 有时一个层面只有一个学生, 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以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进步。比如今年我校有一位高二的学生, 在进入高一之前就已经将高中物理课程利用暑假自学完毕, 老师为了检测一下她的学习效果, 她刚一入校, 老师让这位高一的新生随机参加了高三理科创新班的物理测验, 结果她考出了前五名的好成绩。于是老师就让她进入物理单科免修。正常的物理课堂, 该同学进入教师资料室, 按照老师单独为她设计的课程计划自修, 老师再找时间与她单独探讨, 结果这位学生当年就获得了物理学科全国竞赛一等奖。当然这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例子, 正常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也有, 那么老师就要为这些学生设计他们能够跟得上的课程, 以适应他们的学习。

五、个性化教育的教学

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行动, 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不同接受水平而采取的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过程。个性化的教学行动包括课前备课阶段, 针对学生特点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教学内容、节奏和方法所进行的调整;课堂教学之后根据学生所掌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答疑解惑, 以及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弥补。以课堂教学为例,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指导的针对性, 我们对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五个必须”, 作为基本要求, 在这个基础上, 各个学科根据具体内容可以适度调整。这五个必须是:第一, 课堂教学首先必须要有“预习呈现”。预习呈现的过程不仅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才可能有的放矢,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第二,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 而不能图热闹、走形式, 为了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 在那些没有意义的问题上进行泡沫式的对话和互动,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高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 巧妙的问题应该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而且可以摘到不同的桃子, 甚至还可以摘到桔子和苹果, 这些又有赖于学生能进入独立思考的境界, 调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积累, 才可能出现精彩的答案。第三,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现代社会, 单打独斗包揽天下的格局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必须从我们的每一节课中获取。事实表明, 经过团队合作探究之后, 高中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 高中学生可以不依靠老师解决, 因此,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可以体会到合作过程的效率与快乐。当然, 高效的合作学习是高中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 而这种难点的突破首先必须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第四,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课堂效果的检测环节。现代的课堂效率评价标准不再是老师讲得如何, 而是学生学得如何。老师讲得再精彩, 学生没进入状态, 课堂效率等于零;反过来, 老师一句话没讲, 学生全学会了, 仍然是高效课堂。当然老师讲的多少与学生学得如何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用课堂学习效率检测的方式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是没有争议的。第五, 课堂作业与练习必须体现出层次性, 以便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与练习。这一点很多学校也在用, 不再赘述。

六、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可以分为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显性环境主要包括硬件设备设施, 如建筑、植被、文化标识以及环境布置等等这些可视可触摸的物质层面的东西。隐性环境主要指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那种对所处环境的感受。这种感受看不见摸不着, 但是很重要, 重要的程度往往会影响或改变一个人的工作动力。比如说,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 她的硬件环境非常简陋, 但是她却培养了一大批包括李政道、杨振宁等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内的精英人才。解放以前我国还有两所中学家喻户晓, 那就是南开中学和春晖中学, 这些学校当时办学的条件并不好, 甚至相当艰难, 但是却办成了驰名中外的名校, 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师资, 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的文化影响了师生, 学校的精神哺育了师生, 这种文化和精神就是一种软环境。笔者从两个角度谈谈软性环境, 我校如何将个性化教育思想融化到学校环境之中。先来谈谈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环境的灵魂, 换句话说, 没有文化的学校就是没有灵魂的学校。文化是什么?文化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并且要通过“人”将这种理念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我们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 挖掘每一个人的亮点, 让每一个人自信地站在自己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校风主题词是“彰显个性、和谐发展”八个字, 这是对学校文化的一个高度概括, 也体现了万里人对办学理想的一种追求。“彰显个性”就是希望在这所学校中, 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 每一个人又懂得尊重别人, 每一种健康的个性都能够得到呵护与培养。不仅如此, 教育者和管理者能够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针对性地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策略, 让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悟到世界的真善美、享受教育的快乐、经历必要的挫折、走向人生的成功。“和谐发展”就是说个性彰显的前提或者说归宿是让整体感到和谐, 得到发展, 而不是由于彰显个性却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与发展。事实上, 在一个集体环境中, 只有充分展示了个体健康的个性, 挖掘并张扬了个体的特长, 才能做到各显其能, 优势互补, 才能做到百花盛开、生机勃勃。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而导师与学生接触以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特别是学生的特长。如果用心的话, 我们找不到一个没有特长的学生, 所谓特长就是自己比较突出的优点, 有超越别人之处。所谓“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就是这个道理, 按照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 至于有没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特长, 那要看老师的悟性了。比如, 学习成绩最落后的同学, 你仍然会发现, 他们往往并不是在所有学科中都是最后, 很可能某一学科还学得不错, 甚至名列前茅;即使是所有学科都处于落后的学生, 你也会发现他们的很多独特的优点, 有的孩子学得慢但是记得牢, 有的人很厚道、朴实, 有的勤奋、执着, 有的很爱劳动, 有的很有孝心, 有的擅长唱歌跳舞, 有的喜欢竞技体育, 有的心理素质尤其是抗挫折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同学, 而且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最怀感恩之心, 往往多年之后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的并不见得是那些当年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学生, 因为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往往接受过老师更多的帮助, 当他们走上自己人生之路的时候, 发现当年老师的苦口婆心原来才是真正的金玉良言。所以, 我们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是“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注每一个生命, 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 热爱每一个孩子。当然, 我们的老师对学生是这样, 我们的校长对待老师也是这样。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每一个教师都是校长心中的宝。在我的网络空间里, 有一个专为教师搭建的平台, 叫作晒晒“阳光与梦想”, 我们把这个平台称之为“职业天堂”, 因为这里有所有教师人生中最光荣最璀璨的记录, 每每翻到这一页, 我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们的老师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现在, 我已经将这个平台开放, 让大家在互相欣赏中互相学习、互相感染, 从而形成一种优秀的团队文化。

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没有特点的人, 将特点变为特长, 是教育的最大价值。

充满个性的世界不仅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而且是一个和谐的世界。

弘扬个性化教学 推进教改进程 篇8

【关键词】语文教改;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教师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并不是指教师特有的性格和特有的方法,而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有个性有创意的理解。教师要读出作品的精神和魅力来,要读出自己个性的感悟与理解。没有个性的教师自然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与学生、文本之间三者平等对话的过程,只有实现平等有个性的对话,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能产生共鸣火花,所以,要充分尊重并维护学生的发言权,允许学生的异口同声,并不时时机地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要有个性,能负责任地发表见解、评价学生,例如有的学生读了朱自清《背影》后的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种“发现”如果不及时纠正,恐怕适得其反、糟蹋了名作,所以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走向“学生中心”的极端。

中国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史,基本上是一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个性的张扬,师生展示的人格个性的风采使教学活动显得朝气蓬勃。上溯到春秋时期,《论语》记载的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等谈论志向的情形,就是生动的一例,孔子这个被后世推崇的圣人先贤,却见不到威严神圣的面孔,听学生高谈阔论,自己或喜或哂,毫不掩饰情绪。又一次,孔子过武城,听说了子游以礼乐治理小小的武城,讥笑他“割鸡焉用牛刀!”其实孔子正是礼乐的倡导者,所以子游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话反驳时,孔子笑了:“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来孔子在和学生开玩笑,和善亲切中流露了对子游的褒奖。一本经典的语录体《论语》,生动地展示了孔子极其个性化的一面,严肃、高尚,却不失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谆谆教海深入人心,穿透几千年的时空至今仍不绝于耳。

当代语文大师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重要。”这实际上是讲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化原则,的确,成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到这一点,听他们的学术讲座,不易发现这些特色,可一旦走进他们的课堂听其讲课,就会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教法不同,各具特色。这恰恰就是个性化风采构造的一种特别的语文教学氛围。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从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入手来取得相关的经验和技巧的,而文学作品,又完全是作者个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而作为接受者,又必定从自己的志趣出发,从自己的独特的角度有所选择地去感受,对流派各异风格不同的文章,学生是很挑剔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强扭的瓜不甜,领袖的政治论文虽然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可有人偏不喜欢,而一些偏向颓废的后唐诗词他倒一往情深,这并不是他政治觉悟高不高的问题,这是个性气质的差异造成的客观存在。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这一属性不强调理性,讲究的有时是朦胧的甚至是无法理喻的情感,它尊重个性,重视情绪感染。从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的本质出发,承认它的普遍规律里的个别性,如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回顾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写作时的一句话:“贴着人物的心灵去写”,教师们必须贴着人物的心灵去教,学生贴着人物的心灵去学,这样才会真正产生共鸣,才会调动学生思想情绪上的积极性,去把握文章中复杂的感情脉搏,从而得到人生志趣上的启示和寄托,并领悟平时一些人常说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最终体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能科学地联结这种活动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来感化熏陶学生。同样的一本教材,不仅教法不尽相同,连教什么也不尽相同,有的还会出现一些截然不同的结论。这用不着害怕,这完全是语文教学个性化的必然结果。同一篇文章,让是否有鲜明特色的教师教,其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调动情绪,令人难以忘怀,教师通过个性的力量把知识技能变成了学生的吸收的营养;后者则像传声筒,声波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会让人在头脑中留下什么。这说明教学个性何等的重要和不可缺少。所以,教师不必样样照搬教材、教参,看权威的眼色行事,自己是怎样理解的,就实事求是地表达,不能犹豫不决。学生也有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你言不由衷的表达,不能犹豫不决,学生即使没有发觉你装腔作势,也会觉察你少了底气。

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教材的个性特点不能忽视。不是说教材缺乏个性,只是说不一定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同时符合师生的口味,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就是这个道理。教材只有解析知识的例子,既然起个例子的作用,那就不是非他不可。课本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具备示范作用的文章,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作冲破教材这个小圈子的尝试,去寻找各种范例,只要它较集中较生动地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知识技能就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

上一篇:政治理论学习活动总结下一篇:风控优秀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