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应彰显个性

2024-07-14

作文应彰显个性(共6篇)

作文应彰显个性 篇1

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培养创新人才, 作文教学一样责无旁贷。作文应该是一种有个性的, 自由真实地表达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然而, 目前中学生作文中个性化缺失的问题很突出。究其原因, 首先是因为学生远离了生活, 没有了生活的丰富积累, 文章失去了源头活水, 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其次是缺乏真切感受, 喊口号, 发感慨, 人云亦云。再次, 我们语文课也有责任, 总是把学课文和学写作分开来, 把阅读和写作分开来, 以致学生作文时照样愁眉苦脸, 生编硬套。

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 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没有教育的个性化, 就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古人云:“言为心声”, 那么我们怎样能让学生写出唯我独有, 浸染着自己灵动情愫的个性化作文呢?

一、关注生活, 撷取题材

让自己的笔触紧贴生活的脉搏是一条必经的作文之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作文的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我们提倡学生要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更要心入生活, 即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 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内容上, 燕赵的慷慨悲歌是生活, 西柏坡的胜利号角是生活, 衡水湖的万顷碧波是生活, 我们身边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是生活。我们要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让笔下的文字蕴涵浓郁的生活气息。无论是撷取家庭生活的浪花, 记录学校生活的点滴, 还是关注社会的热点, 只有这些文字是我们自己的真领悟, 真表达, 它才是个性化的。如最近一则报道:江苏扬州一名中学生在撞坏私家车后, 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我是扬大附中一名学生, 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 对不起。”并在字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车主看后很感动, 没有要求赔偿。材料中这位中学生可以涉及到中学生、诚信、责任、最美、榜样等话题的写作。生活是文学的富矿,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学会用心关注生活, 提取我们需要的真实而新颖的素材。

二、关注自我, 抒发情感

写作不仅要从生活中取材, 更要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 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 可以没有刻意的煽情, 但一定要述说自己独特而真切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人、真事、真情, 自然天成, 无需雕饰。为情造文, 感人至深。让学生关注自我一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自我的快乐、自我的特长等, 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写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我还记得》里这样写道:“我还记得爸爸临别时的叮咛:在校好好吃饭, 你胃不好多喝小米粥, 暖胃。现在想起, 比起小米粥, 还是爸爸的话语更暖心。”这个语段的语言非常质朴, 这样的文章才是清新的, 这样的语言才是自然的, 有个性的。

三、注重积累, 厚积薄发

荀子云:“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唐代白居易为了写诗, 做了一个多层架子, 上面放满陶罐, 平时细心留意生活, 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 放进陶罐, 有了厚重的积累, 才“下笔如有神”。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厚重而璀璨的中华文明, 可谓卷帙浩繁。若要在文明长河中采撷最美丽的花朵, 为我所用, 我们就要善于积累。徜徉在文学长河中, 唐诗是甘甜的泉水, 宋词是飘落的花瓣, 元曲是萧索的秋风, 各有绝色的美。我们可以积累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可以积累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也可以搜集“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故事, 积累过程中, 我们既掌握了诸多的典故, 又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上古到当代, 从黄帝到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 民族精英用山一样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我们走近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真相, 读出历史的源远流长和深刻厚重, 更积累了许多话题材料。比如阅读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时, 仍能“哀怨托离骚, 孤忠报楚国”, 我们就积累了“忠诚”“坚强”“执著”等话题材料。栖身古文学的美丽殿堂, 让自己博闻强识, 积淀就是写作基础, 需要课内课外在老师指导下费一番功夫, 才能功到自然成。

四、品味经典, 回归文本

新课程理念指出, 要“增加文化积淀, 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我们要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 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欣赏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景段落, 分析内在的描摹顺序, 朗读清新自然的语言;欣赏朱自清的《背影》, 揣摩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感悟间接抒情;欣赏鲁迅的《故乡》, 体会作者对新生活的憧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激扬内心的爱国之情……语文教材篇目, 多是经典。让作文扎根于课文名篇的土壤, 是智慧而效果显著的。

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精彩的个性化语言才能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从而更有效的表达思想内容。我们在作文教学中, 需要师生合力, 一起坚守, 共同追求。要让学生的作文不落窠臼, 源于生活, 抒发真情, 彰显个性化的语言魅力。

2013.1 99

摘要:内容雷同、人云亦云的文章越来越多, 作文的个性化逐渐缺失, 我们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去找原因并对症下药。一、关注生活, 撷取题材。二、关注自我, 抒发情感。三、注重积累, 厚积薄发。四、品味经典, 回归文本。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真情

作文应彰显个性 篇2

生有百善,百善有一物,曰:个性。吾问:“世间万物,个性,何存?”

——题记

清雨悠悠,淅淅沥沥,一如我的心情,绵绵荡荡。曾听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不存在离愁这种虚无的感情,但我的心却如一团乱麻,让我理不出半点头绪。

我是一文痴,偏爱文学作品。我曾倾倒在各种着作下;我曾为古文之理而深思不已:我也曾在各类人物中寻找自己的个性。没有?不不不!是有的啊!

妈妈曾说我写作的方式不对,很难入得了阅卷老师的眼。我知道妈妈为什么这样说,我写作时极喜欢模仿散文的写法,但她不知,我是形散而神不散啊!我常常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多是直抒胸臆或留余悬念,但他们不喜。呵!我不解啊!难道非要去学习那种欺骗老师的方法才对吗?难道老师就喜欢那种为了迎合他的口味而作的文章吗?不解,我真的不解啊!我们学过《清兵卫与葫芦》,主旨是对那种残暴扼杀少年个性的批判啊!不知,世人真真不知哟!

个性,个性啊!李太白豪放不羁,所作皆大气宛如天成!这何尝不是一种个性?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让世人永远的记住了这个豪迈的诗人。

个性,个性啊!李易安多愁善感,所作皆清丽悲忧!这何尝不是一种个性?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个性,让世人永远的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女词人。

个性,个性啊!雨果珍惜艺术,大胆批判欧洲国家的强盗行径,无所畏惧。这何尝不是一种个性?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让世人一直记得这位言辞犀利、永远正直的诗人。

万物皆有灵性。当创世神创造万物时,就创造了百善和七宗原罪。个性乃百善间一种。可见,个性是何等高贵、何等优雅!

我认为:个性与生命等价!

大人哟!是不是现实的种种让你们早已失去了个性?大人哟!你们可还记得小时候的梦?大人哟!难道当今的物质欲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取代了你们心中的个性?

大人们,醒醒吧!大人们,你们该觉悟了,为你们抹杀个性的行为羞耻吧!请永远记住个性吧!因为它能让你们的心境得到升华!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众生云:“个性领万物!”

从此,我懂得了:个性,人皆有之,万物有之,亦不能丧耳!

——后记

创新作文,彰显个性 篇3

【关键词】 个性化;作文教学;生活;积累;真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作文教学一样责无旁贷。作文应该是一种有个性的,自由真实地表达精神的创造性活动。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个性化缺失的问题很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学生远离了生活,没有了生活的丰富积累,文章失去了源头活水,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其次是缺乏真切感受,喊口号,发感慨,人云亦云。再次,我们语文课也有责任,总是把学课文和学写作分开来,把阅读和写作分开来,以致学生作文时照样愁眉苦脸,生编硬套。

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没有教育的个性化,就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古人云:“言为心声”,那么我们怎样能让学生写出唯我独有,浸染着自己灵动情愫的个性化作文呢?

一、关注生活,撷取题材

让自己的笔触紧贴生活的脉搏是一条必经的作文之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我们提倡学生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内容上,燕赵的慷慨悲歌是生活,西柏坡的胜利号角是生活,衡水湖的万顷碧波是生活,我们身边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是生活。我们要学会观察,学会积累,让笔下的文字蕴涵浓郁的生活气息。无论是撷取家庭生活的浪花,记录学校生活的点滴,还是关注社会的热点,只有这些文字是我们自己的真领悟,真表达,它才是个性化的。如最近一则报道:江苏扬州一名中学生在撞坏私家车后,为车主留下了一张字条致歉:“我是扬大附中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并在字条上留下了联系方式。车主看后很感动,没有要求赔偿。材料中这位中学生可以涉及到中学生、诚信、责任、最美、榜样等话题的写作。生活是文学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学会用心关注生活,提取我们需要的真实而新颖的素材。

二、关注自我,抒发情感

写作不仅要从生活中取材,更要有真情实感。一篇文章,可以没有华丽的词藻,可以没有刻意的煽情,但一定要述说自己独特而真切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人、真事、真情,自然天成,无需雕饰。为情造文,感人至深。让学生关注自我一些独特的内在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我的烦恼、自我的快乐、自我的特长等,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把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写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我还记得》里这样写道: “我还记得爸爸临别时的叮咛:在校好好吃饭,你胃不好多喝小米粥,暖胃。现在想起,比起小米粥,还是爸爸的话语更暖心。”这个语段的语言非常质朴,这样的文章才是清新的,这样的语言才是自然的,有个性的。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唐代白居易为了写诗,做了一个多层架子,上面放满陶罐,平时细心留意生活,随时把灵感记录下来,放进陶罐,有了厚重的积累,才“下笔如有神”。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厚重而璀璨的中华文明,可谓卷帙浩繁。若要在文明长河中采撷最美丽的花朵,为我所用,我们就要善于积累。徜徉在文学长河中,唐诗是甘甜的泉水,宋词是飘落的花瓣,元曲是萧索的秋风,各有绝色的美。我们可以积累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可以积累宋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也可以搜集“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的故事,积累过程中,我们既掌握了诸多的典故,又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上古到当代,从黄帝到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民族精英用山一样的脊梁撑起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我们走近历史人物,了解历史真相,读出历史的源远流长和深刻厚重,更积累了许多话题材料。比如阅读屈原在其“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却“忠而被谤”时,仍能“哀怨托离骚,孤忠报楚国”,我们就积累了“忠诚”“坚强”“执著”等话题材料。栖身古文学的美丽殿堂,让自己博闻强识,积淀就是写作基础,需要课内课外在老师指导下费一番功夫,才能功到自然成。

四、品味经典,回归文本

新课程理念指出,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们要积极挖掘初中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启迪、文化的陶冶,从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欣赏老舍《济南的冬天》写景段落,分析内在的描摹顺序,朗读清新自然的语言;欣赏朱自清的《背影》,揣摩人物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感悟间接抒情;欣赏鲁迅的《故乡》,体会作者对新生活的憧憬;欣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激扬内心的爱国之情……语文教材篇目,多是经典。让作文扎根于课文名篇的土壤,是智慧而效果显著的。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彩的个性化语言才能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更有效的表达思想内容。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师生合力,一起坚守,共同追求。要让学生的作文不落窠臼,源于生活,抒发真情,彰显个性化的语言魅力。

作文教学要彰显学生个性 篇4

1 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作文的学生很无奈, 苍白无力常徘徊, 灵气美感又不在。”我想套用这样一句歌词来形容作文教学现状, 应该很恰当。套话、空话、假话连篇, 一凑、二抄、三套模式固定。某年考“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题, 一些考生成长道路一帆风顺, 只好临时编造自己受到“挫折”, 学生丧失了言说的主动性, 用自己的脑子说别人的话, 失去了作为个人真实的魅力, 缺乏个性, 缺乏真我。

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 从教师角度说, 许多教师对作文“冷情批阅”, 势必导致学生的畏惧和羞怯心理。在一个作文问卷调查中, 回答教师批阅作文“没什么批语”的占31.5%, “批评”为主的占21.7%, 有57.2%的学生认为作文是件痛苦而无奈的事情。有了这样的感受, 个性张扬又从何谈起呢?

其次, 大众文化中种种负面的东西促使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之舟偏离了正确的航向。不少学生理想空白、精神低迷, 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语言失真, 情感匮乏, 心灵得不到释放。

2 个性化作文及实施依据

2.1“个性化作文”内涵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 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 应具有独有的价值判断, 独特的审美因素, 真实的情感体验, 灵活的表达形式, 鲜明的语言风格。

2.2 理论依据

回顾历史, 孔子大力提倡因材施教, 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独立思考;战国时, 诸子学说百家争鸣, 几乎每一种学说既是思想之大成, 又是个性之张扬。

近10年来, 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因此, 美国的作文课要特别注意处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关注人生、关注学生自己的发展, 鼓励学生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和感受。

3 思考与对策

3.1 勤于感受和思考生活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是一个万花筒, 是作文的动力, 是兴趣的土壤, 蕴涵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进它, 观察它, 感悟它, 作文不仅有了丰富的题材, 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近年来, 高考作文命题明显转向人的情感﹑意志、心理等方面, 生活是这些感悟的基础。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 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比如, 经常与亲人交流, 尽可能多的阅览报刊, 多留意街头变化……凡是健康向上的东西都要学会用心贴近。

3.2 敢于写真话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寻找生活的真谛, 无论答案是什么, 我想“真实”应该是其中最最重要的。作文的“真实”就是反对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和价值尺度, 并以此来衡量作文质量。写作心理学认为, 写作动笔前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 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段, 一篇文章有无创新多半取决于动笔前的思考。其实, 写作的种种技巧都深深植根于真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实践证明, 写真话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切入点。

3.3 适时创设写作情境

写作情境是诱发学生写作动机和欲望的导火索, 最佳的写作情境能使学生获得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 获得“我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位语文教师上课向来十分准时, 可是有一天竟然迟到, 学生不安起来。3分钟过去了, 学生们议论着, 猜测着, 正在这时, 老师突然走进教室, 在黑板上工整写下作文题目“当老师迟到的时候”。结果学生兴致盎然, 运笔如飞。

3.4 以教师的个性呼唤学生个性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张扬个性, 就要求教师自己有渊博的修养。要给学生个性化写作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 教师就要坚持不懈为自己“充电”, 不断巩固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待到满腹诗书了, 自然会练就一双慧眼;这时指导学生写作, 才会由衷地引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发展个性。

3.5 全社会的参与

当前, 社会上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也非净土。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纯净的作文环境, 学校千万要禁止假活动﹑假形式, 教师要为人师表;在家里, 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在社会, 各级领导应率先垂范, 提倡务实, 有关出版单位、媒体应把最佳的精神食粮提供给学生, 这对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能力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4 结语

“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 此时此地只有‘我’……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 从心中流到指上, 从指上落到笔尖, 微笑也好, 深愁也好, 洒洒落落, 自自然然画在纸上。”倘若真如冰心先生说的这样, 作文将成为人生的一大乐事, 学生将在乐此不疲的写作中张扬他们的个性, 放飞自己的理想, 完善自己的人格。

摘要:多年以来学生缺乏独立个性, 教师漠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纯属写作主体个人的需要。因此, 倡导“个性作文教学”势在必行。该文讨论如何进行个性化作文教学。

关键词:现状,个性化作文,回归生活,对策

参考文献

[1]潘玉庆.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顾小敏.“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导[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 (13) :8-9.

[3]王雁.普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徐龙年.高考作文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2 (6) :49-52.

[5]顾小敏.“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误导[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1 (3) :8-9.

[6]王道信.坚持高中写作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J].中学语文教与学, 2002 (3) :7-9.

[7]吴志军.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写真话[J].作文教学与研究, 2002 (5) :19.

作文应彰显个性 篇5

“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为达到这一要求,要注意:

一是要独具慧眼,在立意上求新,即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言他人所未言,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福建一考生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臣》是一篇激情飞扬的为曹操“平反”之作,众人眼中的“白脸*臣”,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位才华盖世,无人能比的“治世能臣”,用什么方法为他昭雪呢?引人入胜。湖南一考生的《给孟母的一封信》寓言于谐,用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种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从学习孟母开始。文章揭示了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二是要独辟蹊径,在文章的结构和表达上求新,比如以全新的形式组合全篇,以晓畅、鲜活的语言表达思想。福建一考生的《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好像一篇评书,对人物分析准确、独到。篇末又再次引用宋江的人生信条“生死至交一碗酒……”寄予了自己对人物的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福建一考生的《春天的觉醒》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宋代,以故事的形式表面上记叙了一次战胜懈怠的春天之旅,实则写了苏轼由苦闷到觉醒,由寄情山水找回自我,摆脱枷锁的心情飞跃。这里的春天可谓一语双关。

三可写出学生生活的“鲜味”来。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彩多姿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就会有出乎意外的审美效果。如江苏一考生的《水的成长》,本文通过“水,就像孩子”和“山,就像父母”的比喻,予以了话题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全文以明快、活泼的语言,既完整地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过程,又极其形象地点出溪流渐渐汇入大海,有了“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的题意。

四要注意书写标点规范。“书写规范”不是指字体优美,而是指不写错别字和潦草字,书写格式正确,卷面整洁。试卷中字形端正清楚很重要,书写时最好是笔尖不粗不细,颜色不深不浅,字体不大不小,全篇的字只要一笔一画写清楚即可。错别字也不可小看,虽然扣分有限,但多了会影响全篇。因此,拿不准的字尽量避开,书写时要小心谨慎。“标点正确”是指标点的使用要正确,合乎其表意功能,使语言更符合语法和修辞的习惯,因此标点的使用不能错、不能滥,不能少,尤其禁止一逗到底的现象发生。要做到这两点,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至关重要,工整清晰美观的卷面会令阅卷老师爽心悦目,将使你的作文大大升值,助你高考取胜,反之,潦草脏乱的卷面会影响你的成绩。尤其是部分省份采用网上阅卷更应注意卷面整洁。

例文1:

相信自己

安徽一考生

如果我是空中孤独飞舞的水珠,我不会听信尘埃善意的劝言,附于飘渺的云端,与同伴们散落大地,我会毫无保留地蒸腾自己,来吸收阳光折射出七彩的虹,因为我崇尚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自己。

如果我是河边柔柔轻垂的柳絮,我不会听从大树真诚的良言。安分无为地低头,供人亵玩。我要随风飘逸,尽展娇姿,在柳树放弃我的那一刹那,我也绝不叹息,让我的美丽永远凝固在粼波里!因为我崇尚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自己。

如果我是天际闪烁的一颗明星,我不会听取皎月严肃的告诫,悬在漆黑而空明的原野上,俯视人间。我会竭尽全力地放纵自己,让圣洁的光辉罩在周身,一瞬掠过,划破长天。因为我崇尚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自己。

如果我是一片枯萎的僵僵老叶,我不会在意雄杆傲慢地怒吼,萧瑟地与风齐碎。我要固立枝头在雨中飘摇,我要证明,我的志气,比天还高。因为我崇尚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自己。

如果我是瀚海中微渺的小鱼,我不会采纳亲友的哭诉,终老于只见绚阳的浅滩。我会不顾一切,疯狂曳尾,冲向昏暗无边的深深渊底,让水压迫透我的身体,让一丝殷红弥漫在黑暗的世界里。因为我崇尚走自己的路,因为我相信自己。

如果我是西天如血的残阳…… 如果我是凉晨草尖的清露…… “如果我是一现绚烂的火花…… 我一直相信自己有着不平凡的平凡。我一直相信自己在平凡中已不平凡。

不论我是什么,我都知道自己能顶着压力,勇往直前。因为我相信自己。

不论别人投来什么样的目光,我都会在开拓的道路中找到真理,因为我相信自己。不论一生多么的短暂,都要在哪怕一刹那的绽放后再凋零。因为我们一直坚持——相信自己。

送给所有迷惘的人们一句话——相信自己!【亮点透视】

这篇文章无疑是富有个性化的。本文从“相信自己”这个角度立意,写出了“不论别人投来什么样的目光,我都会在开拓的道路中找到真理,因为我相信自己”这一内涵。语言典雅,情感诚挚,内容充实,读来令人品味无限,满口余香。

例文2: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雄

福建一考生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刻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亮点透视】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的为曹操“平反”之作,众人眼中的“白脸*臣”,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位才华盖世,无人能比的“治世能臣”,用什么方法为他昭雪呢?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与孙权、刘备、诸葛亮等历史能人一比高低,角度独特,表现出曹公确有不凡的才能。作者对当时汉家王朝的情势也分析的淋漓尽致,显示出作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末段一句话,却道出了对曹操推崇之极。

例文3:

忠与义的交织

——走近宋江

福建一考生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之间的选择。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依然历历在目。“生死至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掠地,何等的威风。

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大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亦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零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

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至交一碗酒……”

【亮点透视】

读罢此文,深深叹服小作者对宋江矛盾性格的准确把握。文章或引用,或论述,无不联系《水浒》所刻画的“忠与义”的性格,宋江既有“急人之所急”的“仁义”的一面,又在骨子里有忠君的志向。对人物分析准确、独到。篇末又再次引用宋江的人生信条“生死至交一碗酒……”寄予了自己对人物的期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江留给后人无尽的深思。

例文4:

春天的觉醒

福建一考生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题记

料峭春风吹拂柳枝,我和妻牵着驴儿来到了生命中的一个驿站——黄州。太守知道我是一个官降三级的落魄文人,也懒得来迎接我,只把我和妻安排在了一个残落的院子里。“呵呵!”我摇摇头对妻说,“就把它叫做定慧院吧。”

京城里的大人们到底没有忘了报复我这个狂傲的小子。大概是因为在大殿上把李定大人的文才比得一败涂地吧,大概是和皇上出猎时和舒大人比咏赋惹得舒大人他满脸溅沫吧。于是,我的诗句中的一个“狎”字成了讽刺皇上兴修水利的罪证。“哈哈哈!”我兀自大笑起来,恶狠狠地把书桌上的狼毫统统折断。“呼……”一阵寒风吹得桌上的文卷满屋乱飞。“我斗不过你们。”我痛苦地喊道。大风吹开了小屋的门,屋外站着的,是泪流满面的妻。……

“岁月如同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晃一年过去了。一年来,我悉心经营着院后一块小小的菜地。日子虽然慵懒,倒也风平浪静,毫无波澜。每当妻捧着文房四宝向我走时,我总是避而不见,尽管心在隐隐作痛。……终于有一天,鲁直兄和佛印兄来看我了:“黄州地界上有一座好山,何不去攀登一下?”“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何乐而不为呢?”我从锄头间抬起头来,愉快地答应。

于是,我、妻、佛印兄、鲁直兄在山脚下出发了。山路崎岖蜿蜒,荆棘遍地。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在山腰时忽然春雷滚滚,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懈怠了,没有力气再登顶了。鲁直兄回过头来,吟道:“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说罢,朝山头冲去。我的心猛地下绽开,文思如泉涌般冲来,我对道:“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我奋力加快了步伐,劈荆而行。……

终于登上了山顶,我们四人手挽着手,俯视着山脚。我对着对面的山头大喊:“我是苏东坡!”我知道,从这一刻起,我已经摆脱了荆棘的枷锁。

【亮点透视】

作者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将我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宋代,以故事的形式表面上记叙了一次战胜懈怠的春天之旅,实则写了苏轼由苦闷到觉醒,由寄情山水找回自我,摆脱枷锁的心情飞跃。这里的春天可谓一语双关。

例文5:

两把钥匙一扇门

海南一考生

天似镜,风如纱,竹涛阵阵,流水综综(淙淙)。正是个好日子,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

神睁大眼睛看这两个人:李白,腰挂酒葫芦,身着白青纱,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长长的山羊须;阮籍,坐在只眼老牛的破车上,酒瓶东倒西歪,头发凌乱如草,衣服上半只扣子也没有,用一支树枝挂住,潦倒非常。

神引他们进了一个房间,各给他们一只破耳壶,壶中装有半壶酒。阮籍摇一摇又往壶里看一眼,叹气道:“神怕是偏心这西域浪子,我只有半壶酒罢,他却有一壶吧!”李白笑了笑:“神看来是对我们很好呢,我有大半壶仙酒,喝,味道一定美极了!”

神饶有兴趣地看了两人一阵子,微微一笑,把他们带到一个分*路口,让他们各自走去。李白的路不好走。棘刺丛生漫路,泥淖的山石路让小毛驴弄伤了脚,他从驴身上落到了泥水中,青白衫顿时一片黄一片黑,鸟儿从树丛中惊飞。他哈哈一笑:“这回酒可醒了,可以好好走路,再说,六只脚总比四只跑得快。”他又呷了一口酒。走了不久却碰到断崖,无路可走了。他吟了一句:“无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小毛驴,你可不必受我压迫了,有缘再会”!说罢动手往山下攀爬。

阮籍也不如意。正当他看着那半壶仙酒叹气时,一只猴子抢走了他用来遮风挡雨的破帽子,他想抢回来,却打翻了大多半的酒,人也倒在路旁,棘刺刮破了皮肉,鲜血直流。他又叹:“唉!天不助我呀!”爬上车走未几刻,断崖在眼前出现了。他顿时悲从中来,忆起伤心往事,哭天抢地地喊了起来:“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眼前一黑,他晕倒在车上。

李白历遍艰辛,终于爬到了山下,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境地;金色的树枝,宝石的果子,银白的叶片,云雾缭绕,花影丛丛,神正笑着对阮籍说些什么,他跑了过去。神于是宣判他们寻找的结果。点了点他们的酒壶,一阵红光闪过,两人手中多了一把钥匙,一把刻着“悲观”,另一把刻着“乐观”,李白成功地打开了门,而阮籍,无语叹息。

神笑着说:“乐观就是劈(披)荆斩刺的一把刀,悲欢则是阻道的石。你们也看到了各自的结果,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

顿时,两人心中,风清气爽,豁然开朗。【亮点透视】

本文虚拟了李白、阮籍两位才子探索的经历,形象地揭示出由于思维方式的迥异而导致结局的天壤之别,巧妙切合了题意。

文中并未出现思维方式等字眼,却可感到考生的写作意图十分鲜明,文章表现出考生较强的想象力。全文语言流畅,结构完整,水到渠成。

例文6:

给孟母的一封信

湖南一考生 敬爱的孟母:

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位母亲,有个调皮不争气的儿子,前两天我儿子的班主任把我叫了去,让我好好管教一下他,省得他又闯祸!我一问怎么了。你猜,那小子他说啥?他居然说他要成为像您儿子孟轲那样有学识有品德、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人---天哪,怪不得班主任要我好好教训一下他!像您儿子那样刚直又有点愚蠢的人能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中生存下来吗?孟母啊,孟母!你可害苦了我,你干吗要把你儿子教成那样?真是误人子弟。首先,你就不该“孟母三迁”。大姐,你可知道二十一世纪房价有多高?搬得三次家,那还不破产?我家又一穷二白的。告诉你,周围环境不好就不好,小孩子家干嘛要为他操这么多心!像我家,对门一家全是“筑长城”的能手;左边一家干的是算命骗钱的营生;右边一家搞的是制假售假的行当......这环境虽够不上高雅,但足够让咱儿子学得一身的本事--拍马屁,抽老千,坑蒙拐骗......这世上谁要不会这两手本事还真难立足!可你呢?居然从一个商人家旁搬走!拜托!要是你儿子孟子学会那商人的两面三刀和口是心非,他早就飞黄腾达了。哪像现在这样饿得面黄肌瘦还要整日满口“舍生取义”,酸不酸啊!

其次,就算搬家,你也不能搬到一群书呆子旁边。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你这么做,不是存心要儿子就成个废物吗?像咱老姐,神机妙算,算准她儿子会当官,就搬到了市高干楼旁的一间房子里,整日要盘算着如何拐个千金小姐,让她儿子攀龙附凤。他朝一日升迁,岂不快哉?如今这年头,*裙带关系上去的多,哪管你是不是满腹经纶,哪管你是什么“亚圣”。

再次,你好死不死干嘛要剪断你的机杼?那可是好不容才织成的绵缎--好大的一笔钱!干吗为了要教育你那逃课的儿子而毁掉,多浪费啊!如今的小孩他想上学,他父母还心疼不让去呢!早早下海,干些致富的营生,不比当一个处处碰壁的大学者要强得多?其实你的儿子本来挺聪明,知道爱惜自己要逃课,你居然用断丝这么卑鄙的手段把他往火坑里推,我都不忍心呀。

总之,你呀,你就是个笨蛋母亲,把儿子教成个大鸿儒却不能发财升官。哼,我一定不要我儿子这么不成器!我要他成为新世纪的英才!

一个未来的母亲 某年某月某日

【亮点透视】

文章寓言于谐,用反讽的方法揭示了触目惊心的家庭教育问题,虚拟“一个未来的母亲”站在世俗的角度,对孟母教导的重重行为给予“反驳”,读来让人发笑,但这笑绝不是轻松的笑,而是“含泪的笑”,它启示着我们不能仅仅去为了一点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孩子的关爱。家庭教育,从学习孟母开始。

例文7:

水的成长

江苏一考生

水,就像孩子,他们成长着,但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

山,就像父母,虽然他们在一天天的老去,但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沉稳,让人能依*,父母像大山,父母永远是父母。

天空中的小水珠,一滴两滴……凝结成一片厚厚的云,就像母亲腹中的胎儿,一天天地长大。

雨滴坠落下来,它们汇入山脚的溪流,雀跃着。它们顺着山势顺着山的引导,奔流着。就像父母牵着跌跌撞撞的孩子教他们走路。

溪流顺着山势的引导进入了河流,河流翻卷起小小的水花,一朵两朵……像是调皮的孩子在跟父母做着鬼脸、眨着眼睛。而山是沉稳的,山有山的威严,看着那河流上的水花,他们只是静静地微笑。他们要担负着树林、草儿和小鸟甚至人类的生命。所以他们沉重,他们不能陪着河流去玩耍。

渐渐的河流明白了,他们不再像从前那么顽皮了,他们涌起河水,静静地舔着大山的脚底,好让大山站麻了的双脚放松放松。

儿女也明白了,他们端着一盆温热的水,放在刚下班回家的父母脚边,为他们脱下鞋,用水温润着父母的双脚,用手感受他们趾间的粗糙。

河流越来越宽大,望着沉重的大山,它想它应该为大山分担些沉重,所以它载起了航船。山望着河流笑了,笑得很舒坦,就像父母看见孩子把家里收拾得整齐后那种微笑。渐渐的河流来到了平原,它与大山渐行渐远,大山的影子早已模糊了,但河流的记忆里大山依旧清晰。此时的河流已经能负起很重的大轮船了。

大山在眺望,蜿蜒的河流不知伸向何方,“孩子,路上小心啊!”大山在心中默念着。终于,河流来到了入海口,曾经雀跃灵动的它,汇入了深沉的大海,学着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此时百万吨级的轮船载着货物载着旅人在它广阔的洋面上行驶着。

【亮点透视】

本文通过“水,就像孩子”和“山,就像父母”的比喻,予以了话题极富生活化的鲜活,而亲情、血缘关系的自然生发、联想,又使得话题思辨思想有了生命化色彩。作者构思十分精巧、生动。全文以明快、活泼的语言,既完整地记叙了在父母关爱、呵护下儿女成长的过程,又极其形象地点出溪流渐渐汇入大海,有了“大山的沉稳,海水水色深蓝”的题意。文章清新自然,思路明晰,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例文8:

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东一考生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亮点透视】

作者别出心裁,巧用讨论会的形式将古代名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关于秦帝国的灭亡,贾谊、杜牧、苏询、魏征、孟子、项羽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个性,小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所学的文章,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篇末水到渠成借用孔子的总结,紧扣文题,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题引用诗句,令人耳目一新。

例文9:

单纯

陕西一考生

我常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看问题时单纯些,我们会更快乐。雨天借伞

雨,大雨。我撑着伞在路旁等车。车来了,一位妇女抱着小孩子挤下了车,没带伞,竭力用手护着小孩的头。我几乎没有考虑就把伞递了过去,她先是诧异,但接过了伞:“明天,在这儿,我还你伞。”我应一声“好的”,忙挤上了车。想到她母子免受了雨淋之苦,我很快乐。

邀陌生人到家

一日,在一家音响店,我看见了自己喜爱的CD,只剩了最后一张,伸手拿下它的刹那,另一手也伸了过来,随即又缩了回去。看得出,他也很喜欢这张CD,因为他的表情很沮丧。付了钱,我走向他:“去我家一起听,好吗?”那人一脸狐疑,半天没有说话。但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善意和诚意,便随我到了我家。进门后,母亲极为吃惊,我没多说什么,便放开了音乐。很美的旋律萦绕在我和他周围,找到知音的快乐充溢在我心中。

事后,母亲忧虑地说:“万一那人是……”

“事实并非如此,对吧!”我说,“有朋来家,不亦乐乎!”

我们的思维方式总习惯把世界看得很复杂,把人看得很复杂,其实,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像孩子一样单纯地去看世界,我们会快乐许多,幸福许多!

【亮点透视】

小作者巧用自己经历的三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一个哲理:于人为善,单纯些,你会很快乐。也许经历了很多欺骗,也许经历了很多曲折,我们就把世界看得很复杂,其实换一种思维形式,单纯也很美!寓理于事,紧扣文题。

例文10:

桃花源祭

——不听智者之言的悲剧

江西一考生

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后,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金钱的诱惑下,渔人忘记了当初智者告诉他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训诫,竟把线索卖给了出价最高的电视台,做一次导游,再去一次桃花源。

又是沿溪行,依旧忽逢桃花林,仍然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又到了桃花源头,又看到了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数朝的遗民。桃源人看到他们的来到,颇为不悦,但本着来者是客的古风,设酒杀鸡作食。记者们享用着酒食,一边拍奇闻趣事,桃源访谈很快拍完了。

一拍完,就拿到外国去放,老外大叫good,将当年的“金蛤蟆奖”颁给了他们。消息很快传回来,传到一直找不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太守耳中,太守立马兴奋起来,决定部署以开发桃花源为龙头的经济战略。

首先贷款10亿元,建直达桃源的高速公路,再贷款5亿元拓宽水渠,为满足游客的需求,建一栋60层的星级宾馆。不仅如此,还请陶渊明写一篇《新桃花源记》,拉明星当形象大使,到处唱“我爱桃花源,就像老鼠爱大米……”于是,一些好玩贪玩会玩的主儿如苍蝇一般涌来。自从飞机场修起来后,桃花所剩无几,并且没有一枝开了花。

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桃源人无师自通地搞起了市场经济,一些古玩、古董成了商品,甚至包括猪、牛、羊等都被抢购一空。

各路官人自不会放过这处风景名胜,就在各自显眼的地方建起了风格各异的别墅。自此,桃源一片钢筋水泥丛林,没有了一些绿色。

以后到桃花源的游客对钢筋水泥玻璃幕墙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大都生活在都市,对此变化甚为不满。于是人们不再来桃花源了,在桃花源发了财的客商们也弃之而去,桃花源就像被啃过的骨头一样无人问津。

经此一劫,桃花源人都指责曾经到过的渔人,本来还有良田耕种,而今生计都成了问题。

不过经专家考察和严密估算,认为游客扔下的大量易拉罐可以维持桃花源人三代的生计,对此,桃花源人大可放心,不必为生计问题犯愁。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新桃花源记(“祭”“记”的谐音就灵气十足),全凭想象写出,但切合环保主题,对自然名胜的过度开发这一现象提出了合理的批评。作者巧妙地借用《桃花源记》原文中的某些素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虽不无夸张之语,但总体上是符合逻辑的。结尾出人意料,表现了考生的机智。和上篇相仿,本文也以口语化和幽默讽刺的笔法新人耳目。不过它还有一个特点:将古今中外的事物巧妙地嫁接起来,产生了某种“荒诞”的效果。从外国的“金蛤蟆奖”到“老鼠爱大米”的港台流行语,古代的陶渊明与现代明星同台献艺,中国的太守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世外桃源建起了星级宾馆,武陵渔人当起了今日的导游……。有的句子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如修了飞机场后,桃花源里的桃树“没有一枝开了花”。

例文11:

渠清如许

河南一考生

你曾极度自信,我引以为荣的华夏文化!

你的一袭长衫,历经千载风尘,坚守着“谦谦君子”的信念,履行着“非礼勿动”的公约,终落得“礼仪之邦”的声誉!然而有一天,鲁迅以尖刻的语调讲述了一幕闹剧:电车里,几个儒生谦和有礼,为一个空位揖首相让。开车时,这些依旧站立的“君子”在谦让中摔倒。鲁迅的指责,刺入千百年不曾治愈的沉疴!

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终熏陶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的后主,断送了一国江山。直到有一天,苏轼以“大江东去”扑面而来,洗涤了词曲中酸涩的腐朽,开辟了雄浑豪迈的新天地。这才是华夏摄人心魄的大气。

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器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你近乎固执地坚持,近乎盲目的雍蔽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你的勇气,是否来自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城市规划图?

你坚决地将发黄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焚烧掉这百年的耻辱。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丹青,换成印刷考究的广告;你合上沉重的史书,转而品玩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所以,孩子们不知“孔融让梨”的典故,愈加骄纵,愈加顽劣。你的取舍,是否源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

你仍然错了。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

过分相信自你使你腐朽,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渠清如许,我深爱的华夏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许流淌依旧呢?

【亮点透视】

文章别出心裁以与华夏文化对话的方式来评说远源流长的华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礼仪之邦”的盛誉到“君子让座”的沉疴,从“晓风残月”的悲凄到“大江东去”的豪迈;从视洋人为异类到接纳各种文化;从推倒历史老屋到绘制“现代化的城市规划图”;从焚烧“发黄的古籍”到宣扬“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华夏文化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思路清晰,顺序井然。文尾引用朱熹的话照应题目,切中话题,对华夏文化的忧思合情合理,统篇文章构思奇特,很有吸引力。

例文12:

历史天空下的两滴泪

河南一考生

越王勾践与秦始皇在子虚酒楼对饮起来,酒至兴处,二人谈起了身为君王的感慨。“我真后悔啊!”秦始皇红着脸先开了口,说完端起一杯酒,猛地灌下。

“想你秦始皇灭六国,平天下,使天下人人臣服,国郡朝拜,成就如此之业,还有何悔?”勾践轻呷一口酒,不解地问道。

“唉!我后悔当初太过于相信自己,而没有听取臣下的意见。”秦始皇一脸悔恨地说。

“想当年,天下初定之时,我自以为功过三皇,德盖五帝,只有我才是天地间最高的统领者,任何人只能供我驱使。于是我驱逐他们修筑万里长城,驱赶他们去修筑阿房宫,强逼他们替我征战,强逼他们为我进贡。这时就有大臣对我说:„方今天下初定,应爱惜民力,以民为重,如此方可保江山永固。‟我不但没听他的意见,还以为他触犯了君威而杀了他。” “唉,后来果然民怨四起,起义不断。我拼打、营造的江山顷刻间土崩瓦解。而这些都是我一时的自以为是造成的,叫我怎能不有所悔,有所恨?”

秦始皇说完,又猛地端起一杯酒,狠狠地一饮而尽。他的眼角已滴出了一滴泪。“如此说来,那我勾践可就应满心欢喜了。”勾践接过话说起来。

“想我越国,乃是江南一小邦,本就人财匮乏,自被吴国打败后更是国力不济。初败之时我也曾想合全国之力与吴国一拼,以雪耻辱。这时有大臣劝告我,让我审时度势,不可意气用事,他还建议我要礼贤下士,广积粮物,操练军队,以图东山再起。我听取了他的正确建议,卧薪尝胆十载,终于一战打败吴国,雪了我心头之恨,更成就了我春秋霸业。”

“想我以如此弱小之势而成就如此之业,比起秦兄来我不应满心欢喜吗?啊,幸亏我当时听取了臣下的忠劝。”勾践说完,竟也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他的眼角也流出了一滴泪。

不一会儿,两人都沉沉地醉去,这一醉就不知是多少个千年。

历史的天空下只留下两滴泪:一滴折射着因自以为是而空留悔恨的光芒,一滴折射着因善听正确的意见而满心欢喜的光芒。

【亮点透视】

文章以神话故事的形式使两个功名赫赫的历史伟人秦始皇、越王勾践坐在了一起,饮酒畅谈。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语言讲述功过是非,深刻、细致地说明了“刚愎自用”的危害性和“广开言路”的可取之处。两种做法,两种结局,“无意中”完全切合了话题,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又多了几分含蓄,末段画龙点睛又一次印证了话题。两滴含义迥异的两滴泪不仅折射出历史验证过的哲理,也折射出了作者不同俗的构思。

例文13:

包容

北京一考生

苍鹰搏狼,狼食麋鹿,麋鹿逐草,草也无过。似乎,这就是人自身的缩影,对于群体中的“异己”,总是惊恐地把他生吞活剥,直到他变成不名一文的废物,才稍稍减轻了惊惧。

是吗? 是,也不是。

人们的确很难包容“另类”,可是历史却以一种凌驾于其上的姿态吞吐万物,容得人间帝胄,也容下落魄乞儿。

曾经,人们希望从宗教的光环中获得灵魂的救赎。然而,中世纪昏暗的烛火却引燃了人性深处的蒙昧、嗜血和狂热,一切的智慧和理性的堤坝被仇恨的洪水冲得丝毫不剩,当伽利略在“鲜花广场”上浴火,当塞尔维特在加尔文的“恩赐”下绞死,智慧与理性似乎再也难以容身于欧洲,欧洲疯狂了,疯狂得包容不下文明的火种。然而,有一些人隐藏在人群中,当历史翻过了那一页,他们站了出来,棱角分明地站在那里,沉默的伊拉斯谟也终有一天和他的“愚人”一起潮弄那个疯狂的时代,历史无言,却包容下文明与理性的火种,默默看着一个时代的疯狂烧尽,然后聆听荒芜的土地上来自各方的声音。在赤红色的狂热之后,开创了斑斓的新纪元。

曾经,有一个潦倒的“疯子”在布尔乔亚艺术家们的嘲讽中离开了人世,这个名叫凡高的人曾经那么努力地拥抱世界,而世界却只回敬他针芒,他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红色葡萄园》,而且他亲爱的弟弟提奥怕他伤心而偷偷买下的。当《向日葵》中的热情褪去,当《自画像》中的激情湮灭,天才的凡高终于绝望了,那个时代容不下他,那个时代容不下天才,然而在他死后的几百年后,人们终于发现了那位昔日天才不可逼视的光芒,当一幅《没有胡须的凡高》以7150万美元的天价拍卖成交时,克里斯蒂拍卖行里掌声雷动。沉睡在巴黎郊外的凡高啊,你可听到那为你而兴起的感叹?你可看到历史以其宽广包容下那个高傲的你,孤僻的你,潦倒的你,天才的你?

人们的刻薄有时会将一些人、一些声音埋葬,而当岁月流逝,这些被埋葬的灵魂却挣扎着爬出废墟,带着满身的伤痕,踩碎过去,踽踽独行,历史一直俯瞰着这一切,包容着一切伤口与屈辱,包容着一切的昔日与今天,在最终的天平上,记下公正与数字。

仰望苍天,苍鹰、狼、麋鹿、草,其实,一直生活在同一片天地,包容于,同一段历史。

【亮点透视】

立足语言 让作文彰显个性 篇6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多姿多彩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借助眼、耳、鼻、舌,捕捉视觉、听觉、嗅觉、肤觉形象,观照内部心灵,强化言语活动,增强作文信心。也许只是传神的一字,点睛的一笔,一个含义隽永的句子,一段逻辑并不严密但有真情实感的议论,抑或一则妙用的素材,一个精巧的片段,教师都要关注。如学生一篇题为《我的家庭》的作文,全篇几乎平铺直叙,但其中一句“我妈这辈子啊,婆婆吃香的时候,她正做媳妇,现在到了媳妇吃香的年头了,她又当了婆婆。”我在批改中对这一句做了眉批,在讲评时又摘出来,分析这句话反映了社会观念更迭,风趣幽默,新颖深刻的特点。在作文《说困难》的巡回指导中,一名平时害怕作文的同学开头写下这样一句“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困难”后大概卡壳了,我看他已咬了好几分钟笔杆。于是我鼓励他说,他的开头这句话用了顶针回环的手法,内涵深刻,接下来引导他写出害怕困难的种种情状:因为害怕困难,遇到数学难题不尝试去演算;遇到英语单词不去查词典;遇到作文审题不往深处去钻研,草草动笔,敷衍了事等等。他很顺利的完成了作文,并说这次作文开头的话给了他莫大的信心。除老师寻找学生作文语言亮点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作文中的语言亮点。学生在寻找自己作文语言亮点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语言创造的信心。

二、利用人物特写,激活语言亮点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大都思想深刻,语言表达力透纸背。我让学生在学过课文后,在感知课文深刻思想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复述作品,或展开“人物特写”等进行新一轮文学再创作活动,借助联想想象,向人物形象纵深挺近,用语言镂刻人物之神。学生习作《祥林嫂》在汲取课本深刻思想营养的基础上,独辟蹊径,直抵灵魂。习作片段:“四婶的惊慌一下子把我推入万丈深渊,我的灵魂似乎从麻木的躯壳里飞了出去;我茫然地站着,独自暗忖:难道捐了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跨,也不能贖清我的罪孽吗?”也有的同学从细节切入,一条门槛,一次祭祀,祝福的爆竹,狼叼阿毛的情节等等;同学们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语言再现了社会的冷漠,人世的沧桑。二度创作是基于原作思想而锤炼语言,它要求学生深入研读原著,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进行分析,深层次解剖,然后运用想象与联想写出具有自我个性的人物或事件,变阅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学生通过二度创作写出了《大汉苏武》《忧伤的翠翠》等有特色的锤炼语言的习作。

三、模仿别人的语言,升格自己的文章,彰显作文个性

从模仿到创造是作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语言个性的模仿绝不是简单的“克隆”与“复制”,更不是抄袭,而是有意识、有方向的学习。模仿的前提是选择范文或语段,关键是确定个性的模仿点,手段是强化训练,目的是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如:第一步,确定段落。“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馋;有决心,也有疑惑;有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自利的个人打算”(习作《看戏》)。第二步:确定模仿点。“有……也有……”句式与短句并列式或对立式的组合。第三步:仿写。“这里有春之希望,有夏之绚烂;有秋之丰韵,也有冬之洁白;有尊师之情,有同学之谊,也有父母之爱;有徘徊与激进,有率直与朴素,也有无私与热情;有今天的留恋和反思,也有明天的畅想与展望”(仿作《我们的班级》)。模仿开始阶段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初步感悟技巧,然后多点多篇练习,再加入自己的见解或创新,融入自我元素。随着模仿的积累,语言技巧愈成熟,创造成分愈多,作文的个性也就愈强。经典之所以长久流传就是因为不但其思想深刻,而且语言有长久的生命力,学了《滕王阁序》让学生仿写《图书馆序》《教学楼序》,学了《记念刘和珍君》让学生仿写鲁迅先生表达愤慨与深沉的思想感情的语言段落,不知不觉中学生自会触摸到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的个性就是人的个性,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与生活。恰切的标题,成功的开头,精彩的片段,都可作为语言个性的训练方式。在生活与习作中发现语言亮点,在批改与讲评中激活语言亮点,在阅读中积累语言亮点,在写作中模仿语言亮点,久久为功,何愁学生作文个性不能形成。

上一篇:苏南苏北地区下一篇:拓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