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苏北地区

2024-07-14

苏南苏北地区(共7篇)

苏南苏北地区 篇1

摘要:江苏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城乡居民贫富差距问题也很突出。通过比较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福利等方面情况,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三个地区居民贫富差距明显。针对造成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政策、经济、农业等影响因素,提出缩小江苏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完善税收制度,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苏南,苏北,苏中

江苏省地处中国沿海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区市前列,但是城乡贫富差距问题长期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本文主要从消费、收入、福利三个方面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一、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现状

苏南地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三个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苏南地区的GDP总值占全省的60%左右,苏中和苏北地区的GDP总值各占全省的20%左右。

(一)城乡居民收入比较

2000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800元,到2015年已经达到371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3205元上升到2015年的16257元,可见城乡居民收入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从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无论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要领先于其他两个地区,苏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较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是衡量城乡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近十几年来,江苏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由2005年的5055元扩大到2015年的12083元。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态势(见表2)。通过比较城乡消费差和城乡收入差可知,两者的发展趋势基本相似,即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当收入减少时,消费也会相应减少,说明只有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居民才肯花更多的钱去消费。从城乡消费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存在明显的差距。

(单位:元)

数据来源:2006—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和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单位:元)

数据来源:2006—2015年江苏统计年鉴和2015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城乡居民福利水平比较

城乡居民福利水平也是衡量居民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居民福利水平方面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并没有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江苏全省来说,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福利还算比较健全,但是城镇和农村在福利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居民除享受五保外,家庭条件不好的还有低保,有些还会有“一金”,受保率基本达到100%,但是在农村地区,部分居民只有简单的不健全的保险,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其他的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受保险率还不高。如果把资本获利排除在外,仅仅用福利体系来比较,即使基本收入一样,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和保险都要好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也要高于农村居民。居民的福利其实也是一种隐性收入,看病养老都要花钱,城镇居民在这方面花的钱要比农村居民少得多。

二、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政策体制因素

1.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平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江苏省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前往城镇务工、学习以及生活,总的趋势表现出城镇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由于在户籍上和城镇居民不同,因此在就业、社会福利、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存在明显的不平等,如我国的义务教育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城里无法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子女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进城的农民工大多收入较低,居住环境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福利。

2. 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收制度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主要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农村大部分地区都是只有小学、少部分中学和中专,城镇里集中的是比较好的中学和高校,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在质量上差距很大。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农民在基本保障方面还不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等的待遇。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展开,医疗费用已超出农民的承受能力,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因素

1. 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首先,农业投资占财政的比重不大。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也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总量虽不断增加,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突出,农业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极低。近几年国家虽然减免了农业税,对粮食生产进行了补贴,但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占财政比重仍较低,农林水气象部门和支援农村生产事业占用了大部分的农业投资。其次,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一些农业基础设施修缮工作一直停滞不前,造成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 城镇化水平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加快城镇化的发展步伐,以城市发展来带动农村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农村居民也能达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江苏省的苏中及苏北地区城市经济实力不强,综合承载力有限,城市产业支撑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还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城镇化水平不高致使企业无法集聚、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不高,影响了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从而导致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农村,捆绑在自家的土地上,农民的收入无法增加,使江苏省内三地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农业内部因素

从农业内部来看,导致江苏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有所下降。二是农民收入减少。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农业投入成本增加,逐渐上升的农业生产成本使得农民的收入减少。三是乡镇企业经济增长幅度下滑,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转移。五是易发自然灾害。江苏处于我国南部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加之耕地退化,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三、缩小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方面

1. 加大财政对农村重点领域的投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只有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目的。政府对农村投入的重点应是农村基础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创新等领域。

2. 完善农业税收制度

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如土地使用税、增值税等。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调节各阶层收入,使税费额度与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相适应,并且在农村实行更加优惠的税率。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做法,适当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以缩小贫富差距。

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针对性地解决目前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要适当提高土地补偿费标准,制定合理的并带有前瞻性的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现有的征地补偿模式,将农民土地补偿费中用作养老保障费的部分转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建立和完善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根据各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和法制化,例如实施扶贫工程。

(二)经济方面

1. 加快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一方面,要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保证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农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城市反哺农村的方式,通过资金转移,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2.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江苏地区城镇化率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收入,能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并最终转变成城市居民,而农村人口的减少,就会加快农村耕地经营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就得以实现,农民务农收入才有可能逐步接近和赶上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才有望逐步缩小。

(三)农业方面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农业,而农业生产很多时候要靠天吃饭。江苏地处我国南方,多暴雨、冰雹、龙卷风、台风等自然灾害,农业收入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个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很有必要。一是发展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二是建立产销联动机制,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种植调整速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农副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的仓储能力,延长农副产品的生命周期;四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实现工农一体化发展。

2. 健全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居民收入少,固定资产少造成农民贷款难,而资金的短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江苏地区农村金融网点还没有做到全覆盖。政府须加大扶贫力度,在农村增加小型金融网点等,为农民提供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所必需的帮扶资金,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同时,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由单一财政投入转变为以财政投入为导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

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改善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对自然村落进行科学规划,对资源进行有效循环利用。其次,加强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江苏农村部分地区路况较差,公路等级不高,制约了农副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金,对农村道路进行修复和扩建,满足农村居民便利出行的需要。第三,优化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电网质量。利用农村面积大的特点,把新能源建设送进农村,运用财政补贴的方式促使能利用新能源的地区多使用太阳能、风能、水电、沼气等新型资源。尤其要推广沼气的使用,加快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引导农民对农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搞好农村污水排放工作,建设美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毅等.城乡一体化对居民贫富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3(8):85-91.

[2]邓春晖,唐佳丽.中部小城镇的城乡贫富差距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3):51-54.

[3]赵方捷.转型期制度变迁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的路径机制[J].社会科学家,2013(2):55-59.

[4]蔡杨波,王栋.当前我国贫富差距主要表征、成因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2(7):38-39.

[5]喻冰,韩仲旭.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现状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22):6-7.

[6]杨晓华.转型期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2011(25):327-328.

苏南苏北地区 篇2

关键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教育消费,娱乐消费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 文化消费作为较高层次的消费, 其地位和需求总量都在持续、稳定地提升, 现已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提出要把“扩大文化消费”作为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 文化消费问题已经成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江苏省作为文化大省, 对其农村文化消费结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现状如何?三个地区的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有什么异同点, 以及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影响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因素是哪些?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

回顾现有的同类研究发现, 目前国内的经济学界、社会学界、文化学界等各个学科都展开了对文化消费的研究。其中社会学界对农村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失衡研究、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完善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研究的政策三个方面。陈海波 (2012) 等以镇江居民文化消费调研数据为基础, 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影响居民文化消费意向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1]茅中飞 (2009) 则建立了文化消费的回归模型, 用模型对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的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2]葛继红 (2012) 利用江苏364份农民文化消费微观调查数据, 实证分析农民收入对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3]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这些研究中以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的较多,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切入对文化消费进行深度分析的研究偏少。不可否认, 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对文化消费的诸多相关因素作出定量分析, 为文化消费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视角。但文化消费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 单纯经济学视角的研究限制了对文化学意义、文化消费社会学的探讨。而且目前的实证调查主要局限于某城市的、某农村的调查研究, 调查范围、力度不够, 缺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比较研究, 缺乏地区性乃至全省性的宏观调查研究。

总体来说, 从农村比较角度对文化消费进行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有鉴于此, 本研究将以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指导,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江苏省内农村的文化消费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异同点, 并对其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探究, 为促进农村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提供政策意见。笔者通过利用2012年在江苏省5个城市对474户农村家庭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资料, 来探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现状、异同点和困境, 探究农村文化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 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农村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一、样本与资料

(一) 资料收集

调查问卷是本项研究的主要工具, 小组成员深入各地实施问卷调查。资料收集采取“现场填答问卷, 当场完成, 当场检查, 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 不能现场填答的调查对象则自行填答。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84份, 由于基本上当场完成, 问卷全部收回, 有效问卷474份, 有效回收率为97.9%。

(二) 样本描述

考虑到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 本项目分别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进行了抽样。调查地区样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时, 我们尽可能地选取对家庭消费较为了解的成员作为调查对象, 且每户只抽取一人, 并通过该调查对象, 了解居民户家中各辈分人群的文化消费活动。

(三)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将文化消费定义为相对于物质消费而言的, 人们采用不同方式消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来满足精神需求的过程, 主要包括耐用文化娱乐用品、教育和文化娱乐三个部分。耐用文化娱乐用品是指为了消费各种文化产品而需要消费的各种耐用物质产品, 是文化消费的工具和手段, 如电视机、照相机、电脑、手机等;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而进行的消费;文化娱乐服务主要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需要, 包括低值易耗的文化用品、报刊杂志、娱乐服务、旅游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家庭文化消费支出

调查中, 我们对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询问了下列问题:您全家一年的总支出大约是多少?您全家每年的文化消费支出大约是多少?分析中, 我们将文化消费支出除以总支出, 并按地区进行了统计, 表2是统计的结果。

从均值来看, 苏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家庭文化消费年支出最高, 苏北次之, 苏中最末。但是从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来看, 从高到低的位序则是:苏南、苏中、苏北。这表明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虽然与其总量有一定的关联, 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 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均低于30%。从这个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江苏省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潜力很大, 文化消费空间可作深度挖掘。

(二) 教育消费

问卷中, 我们向有接受学校教育成员的家庭询问了在这方面一年的支出情况, 向所有的调查对象询问了是否有增加教育培训支出的计划。首先从均值来看, 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南 (8039.04元) 、苏中 (7242.53元) 、苏北 (6172.97元) 。我们可以看出, 教育消费支出是江苏农村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 子女智力开发和成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成为现代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的重点, 农村文化消费开始向个人价值体现发展。

其次, 从对教育培训支出的意愿看, 19.8%的农村居民愿意或计划增加家庭成员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其中, 苏北为15.5%, 苏中为29.4%, 苏南为16.1%。由此可见, 对教育投入的意愿最大的是苏中地区。而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对教育投入的意愿相对较少:苏南地区经济较发达, 原来教育投入较多, 基础较好, 现在有所减缓;苏北相对而言经济欠发达, 现在经济条件虽有所改善, 但主要支出在基本生活需要方面, 还无力投资教育。

(三) 娱乐消费

统计家庭成员进行的娱乐消费活动, 每项娱乐活动出现一次, 就赋值1并进行累加, 最后计算得出每项娱乐活动的得分。得分越高, 则表明该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受欢迎程度越高。总的来说, 江苏省农村居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读书看报;美容健身;棋牌麻将等。但是, 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略有差异。在苏北地区, 农村居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美容健身;棋牌麻将;上网;读书看报。在苏中地区, 农村居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次是:看电视;美容健身;读书看报;上网。而在苏南地区, 农村居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读书看报;棋牌麻将。从以上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 就娱乐消费的层次而言, 苏北地区的娱乐消费的层次较低, 棋牌麻将仍在农村居民娱乐消费中占重要地位;苏南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较为接近, 上网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从潜在的消费需求 (意愿) 来看, 农村居民对娱乐消费的支出愿望集中于外出旅游、上网、看电视、读书看报等。就上网这一项目来看, 苏北地区29.9%的农村居民有这个消费支出的需求, 苏中为37.5%, 苏南则为37.0%。这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也正在向数字领域转移。数字娱乐, 即通过数字技术, 如计算机、互联网等为人们提供娱乐, 正逐步成为农村居民的重要选择。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474户农村居民的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本文从文化消费支出、教育消费、娱乐消费等方面, 描述了江苏省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

1、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均低于30%, 其中苏南地区农村居民的家庭文化消费年支出最高, 苏北次之, 苏中最末。

2、教育消费支出是江苏农村居民家庭支出的主要内容。19.8%的农村居民愿意或计划增加家庭成员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支出。其中, 对教育投入的意愿最大的是苏中地区。

3、就娱乐消费的层次而言, 苏北地区的娱乐消费的层次较低, 棋牌麻将仍在农村居民娱乐消费中占重要地位;苏南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较为接近, 上网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

研究的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一, 文化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虽然与其总量有一定的关联, 但这种关联不是绝对的。探索这个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正是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第二, 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高科技进村入户, 对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以及是怎样影响的。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三, 培训教育和数字娱乐消费将成为未来文化消费的热点领域。鉴于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普遍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逐渐转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 农村居民教育消费支出还将持续攀升。因此, 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也正在向数字领域转移。数字娱乐产业将会是文化娱乐产业的明星产业。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 本研究样本中, 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的样本数量基本平衡, 因而我们有理由用样本来估计总体。但是, 由于三个地区的样本数量仍然存在差别, 所以, 在看待和分析三个地区的结果时, 应该注意到这一因素的可能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海波, 赵美玲, 徐先翔.居民文化消费意向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镇江市的调研数据[J].消费经济, 2012, 28 (01) :60-64.

[2]茅中飞.江苏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 2009, (11) :141-143.

苏南苏北地区 篇3

一、区域金融成熟度相关文献综述

金融成熟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区别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金融增长及金融发展等一系列概念。“成熟”可以指事物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成熟度是对事物完善程度的量化。科兹纳 (Kerzner) 曾将“成熟度”引入管理领域, 于2001年提出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我国学者刘云山通过对广东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的研究, 认为金融成熟度是国家或一个区域的金融完善程度。基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 成熟度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的任意性和随意性, 提供了全面、客观、可供测量的指标。

二、区域金融成熟度指数构造

为了能够对江苏省和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及彼此间的差异进行分析, 本文借鉴我国学者刘云山有关金融成熟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特征三个方面选出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从而构建金融成熟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计算得出江苏省及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区域金融成熟度指数, 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以便全面了解江苏省及各区域的金融成熟度和差异性。

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与模型选择

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仅从定量的角度出发, 充分利用全部数据当中所包含的信息, 而且能够克服原始指标中存在的相关性等缺陷。分析后得出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即为各项指标的权重。

对于一个样本资料, 观测P个变量x1, x2, l, xp, n个样本的数据矩阵为:

其中,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p个观测变量综合成为p个新的变量 (综合变量) , 即xxx F, , 2, 1pj

要求模型满足以下条件:

①FI, Fj互不相关 (i≠j, i, j=1, 2, ...p) 且VAR (F1) ≥VAR (F2) ≥VAR (F3) ⋯;

其中F1为第一主成分, F2为第二主成分, 共有p个主成分, αij为主成分系数。

上述模型可用矩阵表示为:F=AX, 其中A称为主成分系数矩阵。

2. 指标体系构造

区域金融成熟度的提高是一个不间断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因此, 金融成熟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序列特征。为了全面描述江苏省的金融成熟度, 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特征三个维度选出总计12个代表性指标构建江苏金融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数据选取

受数据资料来源所限,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及苏南、苏中、苏北地区2003-2012年十年的年度数据, 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及《江苏省金融运行报告》。通过对指标标准化处理和计算后, 得到12个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三、计算过程与结果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表2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到表3总的方差解释表。从表3中不难看出, 前两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占总方差的84.695%, 且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 可以用前两个主成分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 且第一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的新方差贡献率为84.15%, 第二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的新方差贡献率为15.85%。计算区域金融成熟度指数总系数 (用符号TF表示) 的公式为:

进一步地, 根据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计算出相关指标的权重, 如表4所示。

金融成熟度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根据上述公式并结合各指标原始数据, 计算得到江苏省金融成熟度指数。同样, 我们还可以依次计算出江苏省内的苏南、苏中及苏北三大区域的金融成熟度指数, 并以江苏省2003年为基期, 对指数100化, 得到江苏省及其三大区域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 (表5) 和趋势图 (图1和图2) 。

通过对江苏省及苏南、苏中、苏北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趋势图 (图一t和图二) 的分析发现:

1. 江苏省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平稳上升, 表现出加速上升趋势

区域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从期初2003年的100平稳上升至2007年的202, 实现翻一番。截止到2012年, 江苏省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提高迅速, 有指数型上升之势, 成熟度指数一跃至506, 为统计期初的5倍。表明了在过去的十年中, 江苏省积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创新金融模式, 对金融产业的支持已取得初步成效。

2. 江苏省区域内金融成熟度指数差异较大

具体表现为苏南地区的金融成熟度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而后两者的金融成熟度较为接近。表明江苏省内各区域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多数金融资源仍倾斜于苏南区域;也表明苏中、苏北地区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显著落后于苏南地区。数据显示, 苏南地区在2005年金融成熟度指数高达107, 2011年末已成功突破300, 远高于同时期金融成熟度指数低于100的苏中、苏北。近年来, 苏中地区的存贷比率一直高于苏南、苏北地区, 地区资本效率低下, 拉大了与苏南地区区域金融成熟度的差距。苏北地区的金融总量始终低于苏南、苏中地区, 地区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北地区金融成熟度的提升。

3. 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对江苏省金融成熟度的贡献有所不同

总量指标对江苏金融成熟度的推动作用显著, 结构和效率维度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 表明金融总量虽然较大, 但结构有待完善, 效率也亟需进一步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三个维度出发选出12个代表性指标,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 赋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 从而构建了金融成熟度指标体系。研究表明, 三个维度对金融成熟度提高的贡献各异, 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基本符合金融运行的总体态势, 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了江苏省金融运行规律及金融发展趋势, 有利于准确比较江苏省三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金融成熟度差异。

结合本文的分析结果, 笔者认为, 在金融体制改革中, 必须正视江苏省三大区域金融成熟度差异, 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 调整金融发展战略, 不断提升区域金融成熟度。苏南地区亟需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辐射和调控作用, 苏中地区亟需提升资本运作效率力, 形成与苏南地区金融联合驱动发展格局, 苏北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资金匮乏难题, 积极提高其主要的金融指标增幅。

参考文献

[1]刘云生.金融成熟度及其评价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09 (12) :33-35.

[2]HaroldKerzner.张培华, 译.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3]任兆璋, 刘云生.广东金融成熟度综合指数研究[J].金融研究, 2010 (03) :183-193.

[4]谢玲玲, 许敏, 刘莹.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06) :9-10.

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 篇4

(一) 苏南苏北界定。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 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 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 重新界定了苏南、苏北两大板块的范围。

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 也是一个经济区域, 由于其“苏南模式”而受到瞩目。以前苏南仅指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现今将南京、镇江与苏州、无锡、常州一起纳入苏南板块。

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包括江苏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 即扬州、南通、泰州、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8个省辖市。现在的苏北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

(二)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江苏全省上下近几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和促和谐各项工作, 经济运行呈现“骑自行车式”发展态势,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民生继续得到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苏南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快和经济总量大的特点, 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苏南地区的物流、金融和旅游等服务业也同步快速发展, 出现了服务业超过制造业的新局面, 苏南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效也相对比较明显。

而苏北过去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 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前,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时期, 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初步构筑了大开放、大开发所必需的支撑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20.3%上升到22.5%, 人均水平连续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苏南区域经济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二、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 苏北在人口上比苏南多, 苏北土地面积是苏南的两倍, 粮食产量是苏南的四倍。但苏南地区总产值是苏北三倍之多, 三产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苏北地区的三倍。在进出口总额上看, 苏南地区遥遥领先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苏北高两倍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苏北是苏南的三分之二。苏南地区实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是苏北的将近三倍, 苏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苏北的两倍。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 苏北是苏南的五分之三。总之, 苏南大多经济指标远远高于苏北。 (表1)

数据来源:江苏省苏南苏北各市统计局数据计算所得

三、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

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与两地的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辅助等许多综合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地差距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对于罗列的经济指标来看, 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一) “非均衡战略”因素。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行性, 强调以点带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代表性的理论有谬尔达尔 (1944) 的累积循环理论、佩鲁 (1955) 的增长极理论以及赫希曼 (1958) 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基于这样的理论, 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实施了“梯度发展战略”和“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苏南得到高速发展, 苏北大发展等战略决策并没有真正从体制上、机制上得到落实, 从而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 “产业结构”因素。

克拉克在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 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其中, 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产品则反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发展高收入弹性的二三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 现实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大多聚焦在东部地区, 再加之人口的增长, 有限的土地面积已经紧张甚至匮乏, 限制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苏北地区的劳动力农业化水平当下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 较多的占用了劳动力资源, 这也是苏北地区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的一个原因。苏南的第一产业相对较低, 而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相比苏南较高。虽然苏北地区的农业有较高区位优势, 但专业化水平低, 且需求收入弹性在不断下降。

(三) “外商投资”因素。

自2003以来, 苏南苏北地区抓住机遇, 大力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进, 使得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 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到2012年, 苏南、苏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60%和22.66%, 其中苏北地区增速相对较快。然而, 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的同时, 苏南苏北之间的外商投资差距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截至2012年, 苏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228.80亿美元, 而苏北仅有71.18亿美元, 前者是后者的3.21倍, 外商投资差距十分明显。 (图1)

(四) “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是指为生产、流通等部门提供服务的各项设施, 主要包括交通、能源、电信、供水、防洪、环保、灌溉、防林、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具有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的性质, 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显示苏北地区科学技术支出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1%, 仅为苏南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邮政业务总量方面苏南是苏北的3倍多;而苏南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也大大超过了苏北地区。此外, 在电信、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苏南也优于苏北。 (表2)

四、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对策

(一) 推进南北联动,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项目帮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深入推进苏南苏北城市群联动发展战略:第一, 江苏省政府通过分类指导, 加强交流与合作, 引导产业、资金及技术由南向北转移, 加快苏北振兴;第二, 苏南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把一些产业对接到苏北;第三, 苏北要抓住机遇, 主动加强与苏南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 寻求分工合作的最佳点, 努力推进苏北发展, 实现江苏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在产业转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着力于苏北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 支柱产业为支撑, 都市型工业为特色, 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 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体系, 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 开展招商引资, 充分有效利用外资。

苏北地区经济整体不发达, 全面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应该充分利用发展平台提升的优势, 按照“外资、内资、央资并举, 重点突破外资”的要求, 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招高引优”战略。苏北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必须立足于本地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 战略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着力于外资利用质量的提高, 使得“引资经济”能有力促进苏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四)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苏北地区基础设施由于长期投资不足, 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 所以亟须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当前,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指导方针建设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 缓解制约苏北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制定和执行好中长期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重大建设项目, 统筹财政性资金并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加大政府对苏北地区的财政投入, 为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综上所述, 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 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照。如何进一步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极为重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苏北如何寻找出一条经济的新方向和新特点的道路至关重要, 从而实现苏北的区域优势、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和提升苏北人民的幸福指数。

摘要:本文对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其产生巨大差异的“非均衡战略”等因素, 并基于成因的形成, 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苏良军, 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9.1.

[2]王志宪, 虞孝感.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苏南苏北地区 篇5

一、苏南、苏北城镇化水平差距的现状

(一) 整体发展状况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苏南地区城市第二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也在此时得到优化, 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而苏北地区农业较为发达, 人口增长较快, 使得苏北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经济逐渐落后于苏南地区。数据显示苏北总体城镇化水平也较苏南地区低。

就早期而言, 苏北占地面积是苏南地区的近两倍, 人口比重也比苏南地区高了10个百分比, 然而城镇化水平却相差了整整24个百分点。经过十年, 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数据, 在2013年, 整个苏南地区的城镇化率为73.7%, 而苏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仅为56.1%。低于苏南地区17.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差距虽然缩小了, 但是仍然明显存在。

(二) 城镇化水平比较

1. 苏州、宿迁呈现“两极分化”。

苏州历来是富庶之地,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江苏13市中最高。苏州因为其有目众睹的繁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及外来人才, 导致这个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拥挤的人口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其生活及环境发展水平没有那么理想, 但仍然掩盖不了其为江苏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的事实。

宿迁的“两极分化”则与苏州正好相反, 城市生活、环境发展水平都处于第一, 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倒数第一, 决定了城镇化综合水平在江苏省13个城市中的垫底位置。因此,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2.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城镇化水平位列前茅。

南京、无锡、常州, 这些城市的“两极分化”虽然没有苏州那么明显, 但从各项综合因素来看, 这四个城市分别位列1到4的城镇化水平排名。

3. 宿迁、连云港、淮安、徐州等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这些城市的环境、生活水平都比较高, 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了苏南城市一大截, 关键性的局部影响并最终决定了整体。

4. 经济水平决定了城镇化水平。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例如苏州、无锡、常州, 尽管其他两项指标不高, 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使得这些城市在最后用高经济发展水平奠定了自己城镇化水平的优先地位。

二、苏北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基础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拉动是形成我国城镇化省级差异的根本因素。从经济基础上来看, 苏南地区相对于苏北来说, 经济发达, 城镇密集, 各项社会基础措施相对完善, 城市群发育良好, 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区域发展战略来看, 在苏南地区政府实行的是城镇化的道路, 政府鼓励农民自己发展乡镇企业自给自足, 在此基础上再自己转移自己。反观之, 苏北乡镇企业不发达, 城镇化的进程起步又比苏南晚一大截, 导致其城镇化水平低,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心城市, 带动不了周围的地区, 从而形成差距。

(二) 交通便利程度的影响

交通越是便利的城市地区, 城镇化水平发展的越快。苏南地区, 由于拥有优越的铁路以及水路交通条件, 货物流动速度较快, 经济发展更快。例如苏州, 由于其位于大运河岸边, 因此一直都是繁华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 苏南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迅猛发展, 远远高于苏北相关产业的发展。苏南地区紧紧依附京沪线, 发展更有了依托。反之, 苏北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了制约其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又一因素。

(三) 产业结构的影响

城镇化还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差异, 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农业, 剩余劳动力向各非产业部门转移, 第二、三产业所占据的比重越高, 城镇化水平越高。苏南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位置, 现阶段属于服务业越来越重要的后工业化社会, 能吸纳较多的劳动者就业, 因此城镇化水平处于优越的位置。苏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据重要位置, 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还落后于苏南地区, 因此城镇化水平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苏南地区存在差异。[3]

(四) 城市“先头”力量带动———都市圈发展的差异

苏南地理位置优越, 历来富庶。苏南紧靠上海, 上海作为中国巨大的商业贸易城市而拉动苏南发展。苏南本身还拥有南京这个省会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苏锡常三个城市, 城市“先头”力量富足, 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苏北在南宋以前, 几度繁华, 曾为富庶之地, 但在南宋黄河夺淮以后洪水灾害频发, 经济文化发展开始落后于江南地区, 缺少类似苏南的优异条件以及“龙头”, 缺乏带动的力量。例如徐州都市圈, 存在着中心地位不强, 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力量较弱等问题。苏北城市尚处在低水平的集聚发展阶段, 地区之间的帮扶主要局限于各自行政区所辖范围内, 跨越地域的影响较小, 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差异明显。

(五) 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因素的影响可以总结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

苏南人民思想活跃开放, 拥有创新的精神, 苏南的人民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拥有大量优秀的人才, 从而盈利意识、发展意识会更胜一筹, 会利用休闲时间不断实践, 把握机会, 不断创新提高自己的素质及文化修养。苏南地区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弄潮儿, 第一时间就接受了优秀的新思想。

苏北人民思想比较保守, 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 人民缺乏创新意识, 致使收入单一, 经济增长速度缓慢。苏北地区许多学有所成的人不甘心呆在自己家乡, 不少人离开家乡来到苏南或者其他城市打拼, 甚至在其他城市定居, 导致苏北人才流失。

从另一方面来说, 苏南的吴文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容易形成产业优势, 容易优势互补, 在城市的文化经营上可以烘托制造效应。在苏北, 很多乡镇之间语言不通, 文化的严重隔阂使得交流沟通不便, 难以进行优势互补。

三、提升苏北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一) 通过思想宣传, 改变苏北人民观念

苏北人民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使得我国部分现代化的国策难以全面实行。以计划生育为例, 在苏北的农村地区, 许多家庭都不止一个子女, 这造成了家庭的严重负担, 经济难以周转, 收入差距与苏南地区拉大。因此, 一方面生育政策急需在苏北大力全面贯彻;另一方面, 政府应针对苏北地区尤其是那些受教育水平不高的人民进行思想观念的教育, 加大现代化思想观念的宣传动员, 例如举行专题研讨会等等, 从而改变苏北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 树立苏北人民竞争意识, 使更多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能为苏北地区的经济及城镇化水平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 政府也应鼓励苏南的一些优秀人才前往苏北地区, 为江苏省的整体协调发展添砖加瓦。

(二) 优化产业结构

苏南苏北城镇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差异, 因此, 城镇化水平提高是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

苏南地区空间逐渐拥挤, 在过去发展了数量庞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苏, 乃至全中国, 在过去的时间里劳动力价格便宜, 国外投资商纷纷跑向中国, 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为自己增添更多的利润, 这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遍布的必然原因。近些年来, 苏南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 人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 伴随着的是工资成本的上升。[4]因此,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相对优势便下降了。所以, 苏南必须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利用创新意识发展高新技术, 不断发展优势产业, 推动规模经济, 提升苏南的经济发展水平, 让苏南在原有的优势上更上一层楼。

就苏北而言, 要鼓励农民发展非农业产业, 加大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还可以借连云港位于港口的这个优势, 以及徐州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的优势, 使之形成一个产业群, 同时发展外向型农业。[5]在连云港的港口要建设一个方便与外界运输的大港,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产业群。

(三) 加大物流体系的建设

对于苏北地区而言, 加大物流的注入是其实现与苏南地区缩小城镇化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 特别是, 形成一个建设综合物流的交通运输机制, [6]将要以淮安为中心的高铁网, 将对苏北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

(四) 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 有效利用外来资金

苏南地区的城镇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投资的推动, 但是同时, 因为对外资的依赖, 很多利润都被外商带走, 尤其是这些年来, 外资尽管在快速增长, 可是效益却未能快速增长。由此可见, 苏南地区的问题主要在于要从“引资”转向“选资”, 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 充分利用好苏南地区人才充足且优秀的优势。

苏北地区这些年面临着外资加快发展的趋势, 要从长远的角度规划好外资的准入标准, 以防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 实事求是, 结合苏北的各项实际情况, 顾全大局;发挥后发优势, 吸取苏南在对外开放中的经验以及教训, 不断发展自身。

(五) 南北互动, 协同发展

由于在苏北地区经济落后于苏南, 导致城镇化水平也较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需要苏南地区发挥自己的优势, 帮扶苏北地区, 南北互动是较为显著的方法。例如苏州建立先进村结对帮扶宿迁经济薄弱村, 实施合作项目, 吸纳经济薄弱村劳动力就业, 有力促进了宿迁薄弱村经济的发展。其次, 还可从全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一体化的角度协同苏南苏北的发展, 把江苏的经济融入到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增长优势。例如, 浙江的湖州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携手开发太湖旅游资源从而创造一个太湖大旅游的时代, 使得苏南苏北的协调发展, 在一个新的格局下寻找支撑点。最后, 要改变单一协调模式, 深化协同发展的内涵。[7]苏南不能进行单一的资金扶持, 而应与苏北地区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交流, 使得两个地区利益捆绑、资源共享,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行.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现状、挑战和应对[J].浙江社会科学, 2010 (12) :18-22.

[2]沈正平, 罗守贯.工业化与苏北大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 2007 (10) :23-26.

[3]谢毅, 汪独友, 曹林峰.苏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J].城市问题, 2009 (5) :34-39.

[4]曹林峰.江苏产业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 2014 (5) :53-58.

[5]魏红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4 (22) :34-38.

[6]范文国.加快苏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与对策[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01) :22-24.

苏南苏北地区 篇6

一、国际贸易开放的不均衡性扩大了苏南、苏北的居民收入差距

从贸易规模来看, 2007年进出口总额苏南地区以3186.74亿美元占整个江苏省对外贸易总额的91.04%, 苏中占6.06%, 苏北只占2.8%, 苏南地区的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对于苏南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苏北地区进出口情况与苏南相比差距较大。

从贸易依存度来看, 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差距较大, 苏南地区的外贸依存度2007年比1998年上升了116.8个百分点, 达到了152.1%;而苏北地区虽然也有一定的增长, 但由于其基数小, 到2007年只达到14.98%。相比苏南, 苏北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还相对较低。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对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未能起到应有的拉动作用。

江苏省国际贸易开放的不均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苏南、苏北区域性的发展不平衡, 两个区域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苏南以其更优的区位优势、经济基础、投资环境、宏观政策、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等优势, 其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更加速了制造业向苏南地区集中, 为苏南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添推动力。较大的对外贸易规模和较高的外贸依存度, 使国际贸易对苏南居民收入的拉动作用远大于苏北, 最终使得苏南与苏北的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二、国际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变化, 影响了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的差异。苏南地区在资本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相对具有比较优势, 苏北地区在初级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方面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由此可知, 苏南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制成品产业, 而苏北地区则主要在初级产品产业, 比较优势的差异会影响到苏南、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分布 (刘力, 2005) , 进而影响两个区域的出口产品结构。

第一, 就产业的规模经济而言, 制成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比初级产品更加显著, 此外制成品出口还可能产生更多的技术外溢效应, 故由国际贸易增长所引起的要素增长率的增长在苏南地区要更加显著。

第二, 苏北与苏南相比, 其比较优势决定的初级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占据主导, 而相比制成品, 单纯依靠初级产品出口的剩余积累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速度较慢, 因此苏北产业结构转变缓慢, 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的速度也较慢。

第三, 苏北地区不仅出口总量较小, 而且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高, 而苏南地区反之。由于初级产品的利润率长期趋于下降, 从而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苏北与苏南的居民收入差距。

三、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 影响了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技术的推动和支撑。缺乏技术创新和进步的支撑, 则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 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增, 最终导致人均产出的增长停滞 (S o l o w, 1956;Swan, 1956) 。可见, 技术进步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要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就必须推动本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和进步。

由于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在一定时期内, 国际贸易对江苏省的技术进步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李小平, 2004) 。由于多数的技术进步更可能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 可以认为, 技术密集的产业通常是资本密集或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 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苏南地区, 苏南地区的产出水平必然提高, 更加剧了苏南、苏北居民收入的差距。

四、国际贸易引发的对外直接投资, 影响了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F D I的进入带动了相关高新产业的技术进步、创新和发展, 直接推动了江苏省高科技产业和工业的发展;还带来了先进管理理念, 为其江苏省的企业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因此FDI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江苏省经济增长, 促进了江苏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首先, 由对外贸易发展带动了江苏省对外开放, 而江苏省采取的是先苏南, 再苏中、苏北的梯度式开发, 因此,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苏南的投资、融资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苏中、苏北地区更具有优势, 加之苏南地区本身的区位优势、庞大的市场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使得FDI在江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地区, 而苏中、苏北利用FDI所占的比例较低。FDI将带动当地进出口贸易总额, 推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就业水平。

其次, 一些FDI进入建立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大量雇佣当地的员工, 由于外企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我国国内企业, FDI的进入会扩大外资企业与我国国内企业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而苏南的大型外资企业比苏北地区更多, 这无疑拉大了苏南、苏北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

五、国际贸易引发价格结构的变动影响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对外贸易使一国 (或地区)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价格上升, 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价格下降。产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相关要素价格的变化, 并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在H-O模型中, 国际贸易会降低一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而提高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价格, 并直接影响到要素价格的变化, 从而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基于苏南、苏北比较优势的不同, 通过国际贸易, 苏南地区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上升, 同时相关生产要素:熟练劳动力等的报酬上升;苏北地区的初级产品价格上升, 同时相关生产要素:非熟练劳动力的报酬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故两地区居民的收入都因国际贸易而增加, 但是增加幅度却不同, 苏北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小于苏南地区。

六、国际贸易引发的就业结构的变化, 影响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外贸的增长不仅能带动进出口企业的利益增长, 也带动了一批外贸相关行业, 如包括制造、信息、运输、服务等行业在内的第二、三产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长, 从而带动其从业人员收入增长, 进而吸引了大量就业人口从第一产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从就业比重上看, 199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大额一半以上, 达到54.2%, 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还只占很小一部分, 分别为29.4%和16.4%, 到2007年,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27.6%, 而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至35.3%和37.1%, 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之和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由此可见, 国际贸易带动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种转移在进出口贸易规模和依存度最大的苏南地区效应尤为明显, 加之苏南地区出口制成品比重大, 更加带动了这种转移。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普遍高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因此由对外贸易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 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苏南、苏北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刘力, 付诚.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因果关联分析[J].经济纵横, 2005 (08) :9-11

[2]、张秋菊.收入差距扩大的国际贸易成因分析及我国的出路[J].经济论坛, 2007 (08) :59-60

[3]、Solow, R.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 (39) :312-320

[4]、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1) :7-13

[5]、李小平, 朱钟棣.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给予中国各地区面板数据的分析[J].统计研究, 2004 (10) :27-32

[6]、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EB/OL].http://www.jssb gov.cn/jstj/jsnj/2008/nj00/nj0001.htm, 2008

苏南苏北地区 篇7

一、失地农民幸福感现状

受限于农民的文化水平, 调研组主要采取的是面访式调查方法, 地点选择在苏州和盐城等地。共发放249份问卷, 其中苏南132份, 苏北117份, 收回222份有效问卷, 苏南113份, 苏北109份。具体分析如下:

1、征地意愿方面。苏南有72.41%的农民选择愿意, 27.59%的选择不愿意;而苏北愿意被征地的占71.19%, 不愿意的为28.81%。征地意愿作为农民被征地直接的心理接受反应, 而苏南苏北在这一方面差异并不大, 总体上都都接近2/3的农民愿意被征地。

2、身体状况满足方面。超过41%的苏南农民感觉较好, 35.40%感觉一般, 另外23.01%感觉较差;而苏北农民中感觉较好的只占33.03%, 而28.44%的感觉健康越来越差了。苏北在这方面普遍低于苏南的原因笔者认为是苏南苏北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差异, 苏北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及苏南, 所以更多的人感觉健康变差了。

3、征地过程是否被尊重方面。这方面苏南和苏北的差距不太大, 总体上15.60%觉得被尊重了, 27.52%感觉没有被尊重, 而其他大多数感觉一般, 占比56.88%。尊重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27.52%的不满意比例确实说明了农民幸福感的下降。

4、征地后出现消极情绪的频率方面。有27.43的苏南农民出现频率较多, 远低于苏北34.86%的占比, 而在较少的统计中苏南是32.74%, 同样优于苏北20.18%的比例。但是仍可以看出总体农民幸福感的降低, 而且苏北农民幸福感程度普遍低于苏南农民。

二、现状原因分析

对于失地农民幸福感普遍下降这一现状, 笔者结合调查数据,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征收政策的不合理, 其中包括土地征收程序和征收补偿机制的不合理, 导致很多农民被强行征收了土地。政府的强行征地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农民的自尊心, 而且补偿金额难以填补农民失去土地导致的经济损失;

2、对土地的依赖感, 包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一方面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 短期内又很难找到其他的工作, 只能靠有限的补偿金生活, 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在从事了几十年土地耕作后对土地产生了依赖感, 他们难以接受土地彻底被征收的现实;

3、就业扶持政策形同虚设, 政府的很多就业扶持政策浮于文件, 实际中并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 直接导致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往往由于缺乏其他行业必要的职业能力产生二次失业, 不能真正实现再就业;

4、新社区文化建设空白, 在安置部分失地农民时, 很多新建的农民公寓安置点由于缺少文化建设的投入, 形成所谓的“文化沙漠”, 农民很难从社区感受到归属感和充实感, 造成精神上的空虚, 降低幸福感水平;

5、社会保障机制跟不上,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很容易因为一些突发的健康原因耗费所有的积蓄, 而且日常的生活也因为通货的不断发展显得捉襟见肘, 生活水平普遍有所下降, 没有任何保障。

三、提升途径探究

我国因为一直以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制定土地征收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就带有了计划经济的色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很多政策已经显得有点不适应环境, 需要作一些调整来迎合时代的需求, 做到让失地农民“失地有补, 增收有门”。

1、进一步完善土地征收政策。建立一种弹性征地补偿制度, 保证失地农民能够维持原有的购买力, 同时将土地征收制度进一步细化, 做到有法可依;

2、加大失地农民社区的文化建设, 重建失地农民归属感, 并适当从其他方面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力度。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舒适感;

3、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避免就业扶持政策浮于文件, 切实帮助失地农民进行再就业能力指导,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增强其经济独立性;

4、重视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真正做到让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5、因地制宜分析问题, 苏南失地农民最需要的精神上的补助和关心, 而苏北则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补偿, 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应结合当地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四、结语

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出现的特有产物, 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具体分析。其因为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城市化工业化避免不了的衍生品, 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对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所以应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与自身国情相结合, 从本质上给予失地农民更多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朱劲松:《土地征用制度与失地农民市民化》, 《农村经济》, 2009, (11) 。

[2]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管理世界》, 2002, (10) 。

[3]张靖:《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安置途径探讨》, 中国农业大学, 2004年。

[4]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 《理论探讨》, 2004 (1) 。

上一篇:记忆法生物教学下一篇:作文应彰显个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