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中小企业

2024-09-19

苏南中小企业(精选12篇)

苏南中小企业 篇1

“全国经济看江苏, 江苏经济看苏南。”作为苏南经济中最大优势和特色的中小企业又是排头兵。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剧, 苏南中小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茁壮成长,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可以说, 不管是苏南农村经济的增长, 还是苏南农民收入的增加, 中小企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 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吸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目前苏南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原先的以价格为主的较为单一的竞争内容渐渐转变为以品牌、价格、质量、服务等综合的多元化的竞争内容。新情况和新问题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 苏南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就要为企业注入经济增长的新活力, 积极构筑自身发展的新优势。

互联网络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 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模式——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贯穿于贸易的整个过程, 不但能够从多方面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 还能让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 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并快速做出响应, 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 电子商务已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一个必需手段, 那么, 苏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如何呢?

为了掌握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最真实有效的数据, 剖析出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前期采用了定性研究 (专家座谈会) 和定量研究 (问卷调查) 相统一、第一手资料 (问卷调查) 和第二手资料 (文献阅读) 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要的调研方式, 通过专家座谈会和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构思框架, 形成初稿。并于2015年10月组织了针对50家苏南中小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收回了37份有效问卷, 其余13份问卷因为没有在规定日期内收回或者关键项目有缺失值作为废卷处理, 问卷有效率为74%。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的优势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起步较晚, 但是短短数年的时间, 电子商务网站已基本建成, 发展迅速。通过对问卷的初步统计分析, 发现苏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的普及率已达到81.1%, 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可以说电子商务已经过了扫盲阶段。而建成网站的企业中也有部分企业真正地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开拓业务, 可见苏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1.1 多数企业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

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包括人才、技术和政府支持。在人才方面,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领导者的支持。苏南中小企业地处上海的经济辐射区, 企业的领导者虽为农民出生, 但管理理念多少会受上海企业的影响, 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较早;再加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 身边的多数企业都在搞电子商务, 因此企业的领导者相对比较重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当然, 企业电子商务实施必须要有技术人才支持, 由于苏南中小企业地理位置较好, 又处在经济发达地区, 收入待遇较高, 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比较容易;再加上苏南地区教育产业发达, 本土人才的储备较好, 这就在技术人才上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技术方面, 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网络环境, 苏南地区网络环境发展成熟, 企业网络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前期的探索阶段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 正向着细分市场和服务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可见从技术的角度, 苏南中小企业具备了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

在政府支持方面, 不管是在电子商务发展之初还是在电子商务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 各国政府对电子商务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 维护着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并积极尝试“电子政务”, 如网上采购, 主动参与到电子商务中去等。

1.2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

如果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模式进行梳理的话, 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按照服务模式分类, 可分为信息服务类、交易服务类、资源整合类。

信息服务类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早期最普遍的电子商务平台, 主要为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些平台正好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展示自己的机会, 和大型企业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如阿里巴巴、聪慧网等。

交易服务类电子商务平台不仅能提高企业的信息服务, 还能在线完成交易, 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全方位一体化的整合。

资源整合类电子商务平台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目前苏南中小企业涉及的较少。

二是按照行业类型分, 可分为综合类平台和垂直类平台。综合类平台为用户提供多个行业的信息, 用户数量庞大, 但是专业化程度较低;垂直类平台只提供某一行业的信息, 用户数量较综合类平台少, 但是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苏南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多样, 不但涉及到信息服务类网站, 综合类平台和垂直类平台也都有所涉猎。

1.3 电子商务对苏南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

1.3.1 电子商务能为企业开拓市场,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企业由于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不能和大型企业相比, 在传统的市场环境下, 中小企业只能在大型企业的夹缝中求生存, 其市场规模比较局限, 而电子商务不受国家和地区的限制, 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网站全方位的展示自己的产品, 并能加强与顾客或者上下游企业的沟通, 从面向中间商转向直接面对消费者, 这就使得企业能够直观的了解消费者最真实的需求, 第一时间提供最适宜的服务, 避免了单纯的价格竞争, 从产品销售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 从而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1.3.2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电子商务使企业直面消费者, 减少了中间环节, 获得价格优势。同时, 电子商务也使得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商, 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 这也为企业的产品获得了价格优势。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推销员满天飞”和“填鸭式”的销售方式已不再适用, 网络营销只需要以最低的投入就能获得最大的市场。电子商务做得好的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无纸贸易”和“零库存”的实现再一次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获得了竞争优势。

1.3.3 电子商务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电子商务打破了企业间各职能部门分工与合作的工作过程, 形成了并行的工作思想。在这种环境下要求企业各部门同时面向消费者, 部门之间要确保良好的信息交流, 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2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不足

2.1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从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和程度两个方面, 我们来看一下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情况。

在时间上, 我们发现,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多集中在“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至今”, 这两个选项所占的比例占到了91.8%。而2006年至今正是我国电子商务崛起到高速发展再到平稳发展的阶段, 可见苏南中小企业多数都意识到了电子商务对企业的重要性, 也纷纷加入到了电子商务的行列中去, 但起步较晚。

在程度上, 我们发现, 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停留在展示企业产品和寻找贸易机会上, 产品采购的比例小于产品销售的比例。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将电子商务的目标定位在开拓市场和营销产品, 缺乏信息管理人才, 致使企业电子商务网站内容更新迟缓, 甚至有些企业从未更新过企业的网站, 这样的话企业的网站就成为了一种摆设, 并不能体现其作用。还有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建了网站, 但网站上的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较少, 针对性也较差, 网站没有准确的定位, 也没有便于用户互动式的操作, 缺乏固定访问者, 使得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较差, 这又反过来影响了企业上网更新的积极性。

综合时间和程度两个方面, 我们可以说苏南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处于初级阶段。

2.2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缺少战略规划

为什么苏南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了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也积极地参与其中, 但是收效甚微呢?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 笔者试图通过对问卷中电子商务实施的相对成功的企业和不成功的企业的各项信息做出比对, 以期找出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首先找出了企业网上贸易占企业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的6家企业, 拿这几家企业的资料和另外31家企业的相关资料做比对, 发现排除企业基本信息以及一些宏观的信息以外, 以下五个方面的信息值得比对 (见表1) 。

通过表1数据的比对, 我们发现, 成功和失败的企业之间在网站构建模式、加入第三方平台以及网站更新三个信息中的数据差距不大。也就是说, 大部分企业都能够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以上几个方面做出比较正确的抉择。但是, 在企业战略规划行动小组和战略规划文本两项数据的比对中, 我们发现, 电子商务实施成功的企业大多具备这两项, 而电子商务实施不成功的企业基本不具备。因此, 我们把焦点放在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规划上。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航标,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看到, 一个只想赚钱的企业可能不需要企业发展战略, 它只要抓住某一次机遇就能赚到一定的钱, 但是, 如果企业想要长远的发展, 想十年二十年都能赚到钱, 那么光靠机遇和运气是不够的, 企业发展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苏南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多方面的因素, 企业更多的是疲于应付日常事务, 很少有企业重视企业发展战略, 对电子商务的投入较盲目, 也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苏南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规划的问题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小转, 宁民霞, 徐大锋.探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其举措[J].软件, 2014 (1) .

[2]刘丹, 李娜.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浅析[J].商情, 2013 (28) .

[3]殷豆豆.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11) .

[4]张坤, 张鹏, 马强.“互联网+”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策略[J].中国商论, 2015 (30) .

[5]李朋.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成功因素分析[J].中国商贸, 2011 (08) .

苏南中小企业 篇2

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目 录

摘要················································(1)关键词··············································(2)一. 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况···························(2)二. 企业融资难题简析·······························(4)结论················································(8)参考文献············································(9)

【摘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苏南地区一直是浅谈苏南企业融资问题——以宜兴地区为例

中国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一极。尤以其民营经济发展活跃,对中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位于苏南地区的宜兴市更是苏南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其中小企业起步早,密集地分布在各个乡镇的工业区及其市郊的谢桥科创园,国务院批准的环保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萎靡,受此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很多中小企业被迫减产 甚至停产。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压力大,融资环境又是极端恶劣,其原因不光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缺陷也有金融机构和政府的掣肘。

【关键词】苏南 中小企业 融资

中小企业在宜兴县域经济中的占比达74.2%(截止至2014年4月,所指占比为GDP占比)。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其地位举足轻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发动机,其对宜兴市的经济增长、社会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地方税务增收有着重要贡献。

一.宜兴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据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3201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宜兴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9847个,增长73.7%;产业活动单位25276个,增加10750个,增长74.0%;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9991个。

2013年末,全市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法人单位20262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97.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11088个,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53.4%;批发业3485个,占16.8%;零售业1837个,占8.8%。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326053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60.5%。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26646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1%;建筑业28841人,占5.4%;批发业25671人,占4.8%。

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2937.49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52.6%。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工业2032.90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36.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4.18亿元,占4.4%;批发业219.21亿元,占3.9%。

11月15日,浦发银行联合新华社在上海共同发布“新华-浦发长三角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报告”。总体来看,苏南地区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较上一年好转,总体景气指数为114.50,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苏南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有所好转,整体情况良好。不过,从各个分项指标来看,融资和成本问题仍然困扰该地区中小企业。反映2012年中小微企业运行状况的客观景气指数93.59。从苏南地区中小微企业分类景气指数来看,生产景气指数、盈利景 气指数、订货景气指数、雇佣景气指数和投资景气指数均高于景气临界值100。其中:生产景气指数最高,达161.12,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其次,是盈利景气指数、订货景气指数和雇佣景气指数,均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分别为137.88、131.90和120.81;投资景气指数相对较低,为111.32,处于“相对景气”区间;而融资景气指数和成本景气指数均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分别仅为72.32和66.14。上述分类景气指数说明2013年苏南中小微企业总体运行向好趋势显著,但中小微企业依然存在融资难,成本上升的状况。不过,从反映2013年和2014年中小微企业运行预期的主观景气指数达114.5点。显示苏南中小微企业对2014年总体运行情况持很乐观。对2013年长三角中小微企业总体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的占样本量的55.67%,而有60.96%的中小微企业对2014年总体运行状况表示“乐观”。其中:订货景气指数和生产景气指数,都处于“较强景气”区间,分别为170.9和163.24,生产和销售都十分乐观,相比2012年73.41的订货景气指数大为改观;雇佣景气指数,投资景气指数和盈利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区间,中小微企业预期雇佣人数和投资盈利能力会大为改观,雇佣和投资景气指数上升十分明显,特别是雇佣景气指数,上升了近30点由“微景气”转为“较为景气”。融资景气指数和成本景气指数景气度相对较低,分别只有83.12和76.71,成本景气指数处于“较为不景气”区间,融资景气指数处于“相对不景气区间”,说明中小微企业对解决成本上升和融资困难问题仍然没有持乐观态度,但2013、2014年的成本和融资景气指数比2012年好很多,均上升了20多点。

二.企业融资难题简析

尽管中小企业县域经济中分量如此之重,但是其进一步发展却受困于无法获取充足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个中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中小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产负债率很高。一旦资金链条断裂或脆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受到沉重打击。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具有初始资本投入不足的特征。企业创立时的初始资本投入,主要取决于发起人的资本力量和所 规划的事业规模。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主要适于从事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或服务业等对规模要求不高的生产经营,因而其初始资本不会很大。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前多为地方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又大量涌现出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企业所有制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有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企业等。地方财力的分散性、乡镇财力的有限性、民营经济发展初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不足,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所吸引外商投资的结构特征,都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创办之初的资本投入是不够充足的,即资本金不足。

2.财务制度不健全。由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依靠创新成长、依靠指导成长阶段,未能形成一套科学的、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因而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资本周转效率较低;在存货管理和债权债务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随意性较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及制度,不具备大企业那种内部资金调度能力;不注重吸收外源投资,而将运营资金盲目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重视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的管理,消费过高而导致积累不够。这些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的乏力,进而加剧了企业融资的困难。

3.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普遍技术水平不高,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小,地区分布不均衡。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江苏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显示,2004年末在江苏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5,454个,占13.35%。在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9.70%,小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占10.31%。在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中,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占63.15%、25.01%和11.84%,企业科技活动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制造设备情况反映企业的工程化能力。根据2004年浙江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调查结果显示,57.8%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6%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6%的企业装备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从这个指标看,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在了全国的前 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需加强。就学历水平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以2004我国全部中小工业企业,共计273,263家为样本进行了评估,并发表了《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本次调查在考察中小企业员工素质问题时,调查了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时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受教育时间平均仅为11.89年,大体相当于高中教育水平。高中及以下员工比例占了全部企业员工总数的3/4,其中初中及以下员工比例为31.61%,高中教育水平员工比例为44.43%,大专为14.84%,本科为8.15%,研究生以上为0.97%。上述状况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当然,中小企业员工素质的这种构成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自身发展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甚至不需要多高的劳动技能,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则是决定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4.由于受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趋于“两极分化”。在我国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出于对资产质量和风险收益的考虑,加之众多商业银行之间又没有严格的市场定位,它们在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上都十分谨慎,最易受到宏观调控、压缩贷款规模的影响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产生的效应必然是现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大多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聚集,即便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活动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产品有销路、企业有效益、资信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各家银行的争夺对象,大家纷纷实行客户经理制度和“黄金客户”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加大其授信额度,改善金融服务,甚至压低利率竞相争贷。而这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相对充裕,对贷款的需求反而不大,有的甚至于不需要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一些有发展潜力而目前状况并不十分好的中小企业,由于银行方面尚缺乏识别能力,往往受到冷落。银行对贷款责任人的追究很重,而激励机制却不够。目前,银行对从事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很重,一笔贷款的失误即使不是信贷员的责任,也可能使其终身受到牵连,而他们的报酬却与大家差不多,基本上与贷款本息的回收无关。少量的奖金与其责任相比,无论如何都是不相称的。因此,本来很吃香的工作,现在有些人却不愿意去做,普遍存有恐贷、惧贷心理。一些信贷员反倒愿意从事党政工团、后勤等相对不用负 很大责任的工作。银行抵押条件过于苛刻,贷款程序复杂,贷款成本高,审批权限受限。银行虽然实行抵押担保制度,但落实起来却很困难,贷款手续繁杂,尤其是抵押手续,使很多中小企业贷不到款或不愿贷款。

(1)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抵押物用于贷款抵押的难度较大,拥有较大规模厂房和先进设备的个体、私营企业更是微乎其微,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2)抵押物的折扣率高。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

(3)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繁琐、收费高昂。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房产、机动车、工商行政及税务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利率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5.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政策尚未完善。作为一个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还不完善。首先,专门的信用法规尚未出台。与信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刑法》等,但尚未有专门的规范信用活动的法规,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其次,虽然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法对于融资问题仅仅规定了20个条文,且都是概括性的规定,并且尚未出台有关的实施措施和办法。另外,对于民间融资,该法也只有几个抽象性的条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金融、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6.资本市场不完善,进入门槛过高。虽然,我国已于2004年5月27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启动了中小企业板,但国家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而在政策上限制企业股权融资的门槛。《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要符合主板市场的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只有很少部分能越过这个门槛。主板市场的上市规则中一般有“三年连续盈利”的要求,而高科技企业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使得技术升级换代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时间短,无法达到上述条件。按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企业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不少于3,000万元,股票发行后公司 股本总额不低于5,000万元。而中小高科技企业一般都处于创业期,生产规模偏小,无法满足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的发起人股东不得少于5人,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数相对较少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的许多家族式的私营企业)。

7.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少,担保能力与担保需求矛盾突出。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担保机构普遍存在资本实力不足、业务规模偏小、主营业务亏损、自身信用不足问题。据调查,目前国内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有1,756家,占总数的47.24%;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776家,占总数的47.78%。也就是说,注册资本金在1亿元以下的占担保机构总量的95%。以国有存量资产为主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易变现,担保资金严重不足,影响担保公司的信用度,银行很难接受,降低了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作为金融杠杆工具的乘数放大效应。

8.担保体系构成不健全。虽然目前担保体系的构成已变得多样化,但有些落后的地方仅仅有政策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而没有内生于市场的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有的地方省级再担保机构至今还没有成立,少了一道风险防线;各地担保机构之间还没有形成业务合作、分散风险的机制,担保业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结论:

苏南地区中小企业目前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虽然政府及各级金融机构已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困于融资渠道单一,并不能切实地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从表面上看是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发展不成熟,缺乏自护发展能力所导致的。实质却是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市场体系,信用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空缺和落后。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必须先从己身出发,改善财务管理,提升诚信信誉,以增强银 行的贷款信心。同时银行也应该采取措施改善融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融资平台和渠道。政府方面应加强市场管理,规范融资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体制,强化促进这些融资方式的存在,为中小企业形成坚强后盾做出示范带头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宜兴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5年3月25日

2. 金丽红,辛殉,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特殊性分析与制度创新,上海金融,2006年4月第四版

苏南中小企业 篇3

摘 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针对经济新常态下苏南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乏力、产能过剩等严峻挑战,文章首先对创意设计在苏南小微企业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强调了创意设计在苏南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创意设计助推苏南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创意设计;小微企业;转型升级

苏南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翘楚、制造业高地,其小微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使得苏南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结构调整、升级转型、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在此形势下,创新已成为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创意设计成为促进小微企业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 创意设计在苏南小微企业中的现状

作为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小微企业虽然个体规模偏小,但涵盖范围很广、总量很大,在满足社会需求、吸纳社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江苏的创意设计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为江苏的转型升级、增强地区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来看,目前苏南地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数字动漫、游戏设计、软件开发等小微文化企业,而与苏南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旅游业等小微企业的融合还不够,创意设计服务的内涵和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创意设计服务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意义

2.1 创意设计催生差异化市场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呈现出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型向个性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等特征。[1]这些转变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主动顺应市场变革,摆脱同质化的跟风式模仿显得尤为重要。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国际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意设计已经成为企业摆脱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的重要手段。正如意大利杰出设计师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所说,“只有通过创意设计才能创作多样化的产品,从而创造差异化的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2]

2.2 创意设计增强产品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在产品自主研发上比较薄弱,主要依靠相互模仿而从事生产型制造,其利润空间以赚取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主。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与变化,以及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种以低成本作为主要竞争力的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转变生产模式已经是迫在眉睫。

创意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产品创新链的起点和关键环节,能有效推动制造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创新生产方式,从而形成有效的产品供给能力和竞争力,以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此,推动创意设计与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是当下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命题,有利于小微制造企业突破低成本竞争的瓶颈,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对于推动我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深远意义。

2.3 创意设计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品牌形象是指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是消费者在企业品牌推广过程中对该品牌所形成的印象和联想的总和,体现了公众特别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与认知。

品牌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个部分,而有形要素中的产品形象(产品造型、功能、档次、规格、款式、颜色、包装、广告等)、环境形象(企业的生产环境、办公环境、卖场环境、展示环境等)、员工形象(员工的服装仪表)等与创意设计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在产品设计、产品推广、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有利于小微企业以特色鲜明、风格统一的视觉形象呈现在公众前面,从而获得良好的品牌形象认知与认同。

3 创意设计促进苏南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3.1 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拓展产品创新新思路

2015年,一篇关于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事件一度引起广泛热议,深深触及了“中国智造”的痛点。从需求侧来看,该事件说明我国消费者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消费需求已经从最初的要求产品“能用”,进而希望产品“好用”,发展到现在的渴望产品“用得舒适”“用得贴心”。从供给侧来看,说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虽然很多产品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但产品的有效供给并不足,产品的设计水平、工艺水平、质量、服务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优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相结合。近年来,受互联网经济及新兴商业模式的影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企业发现单纯依靠有形产品或服务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趋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探寻新的转型方向。

对于传统小微企业而言,理想的企业转型,不应是彻底放弃原有的根基和积累去开辟一块全新的领域,而应努力在企业原有的基因和优势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因此,面对不断升级的消费趋势和消费理念,苏南小微制造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和优势,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契机,以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抓手,实施微型化产品策略,从创意构想、外观设计、功能优化、技术革新、材料创新和工艺改进等各个环节去解决产品存在的痛点,不断推出新产品、优化老产品、提供新服务,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例如,罗莱家纺是典型的从小微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并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家纺企业。长期以来,罗莱家纺以品牌为灵魂、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保证,十分注重产品的研发,研发团队涵盖花型设计,面料研发,生产工艺,配套产品等各个方面,并在国际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设立了研发工作室,专门为特定的品牌提供创意和策划。近年来,面对全球家纺行业的整体不景气,罗莱也一直在寻求转型,决心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转向具有广泛市场前景的“智能家居”领域,于2015年底将“罗莱家纺”更名为“罗莱生活科技”,奠定了其从“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发展方向。正如罗莱集团董事长薛伟成所说,罗莱未来的方向不仅仅局限在床品和家居用品上,而是希望建立属于罗莱自己的大数据库,帮助客户来解决更高的生活需求。[3]

(2)加强创意与融合,推动产品创新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当前,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大融合的时代,跨界与融合成为一种新常态贯穿于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

对于苏南小微企业而言,面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资源,如何应对大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适时调整企业经营与产品创新战略,决定了其能否顺应市场变革,实现跨界竞争、融合发展,从而拓展消费需求空间,适应消费升级趋势。从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层面来看,苏南小微企业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以塑造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为突破口,切实加强产品创新与产品设计、广告设计、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产业的横向服务链融合,大力发展创意设计与营销推广;另一方面,以合力打造核心产品为目标,着力推动产品创新与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智能制造等产业的纵向产业链延伸,并以此带动后端的产品制造、应用开发、衍生产品、配套服务等多级联动。

例如,海尔集团为顺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打破了封闭的组织结构,以项目为中心,实行小微平台组织模式。[4]海尔小微团队于2016年04月推出了一款馨厨互联网冰箱,以冰箱为介质,首创智能场景商务平台,使全球冰箱产业从单边的硬件升级驱动转向以产品硬件、用户体验、增值服务等多维度的智慧生态圈驱动。首先,在产品外观设计上,海尔馨厨冰箱与市面上主流的三开门冰箱没有太大差异,其最大的亮点是在冰箱上层门的正面嵌入了一块支持多点触控的10.1英寸TFT触摸屏,通过操控屏幕,可以实现人机交互、智能人体感应、菜谱推荐、厨房购物、影音娱乐等全新用户体验。其次,海尔馨厨冰箱与苏宁易购、一号店、中粮、腾讯、爱奇艺等30家优质资源方进行跨界合作,全力打造海尔智慧美食生态圈。通过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分析等技术的融合,海尔馨厨冰箱可以准确获取用户需求,及时推荐和配送食材,并可智能记录食物类型、存储时间、过期时间等信息,为用户提供全生态链智慧生活服务。

3.2 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培育协同设计新生态

协同创新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有效汇聚,旨在充分释放创新主体间“人才、装备、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活力,促进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而实现优势互补、深度合作。从总体上看,目前苏南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创新资本不足、创意人才匮乏、创新力量薄弱、生产装备落后、信息不畅等问题,导致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上速度缓慢、效率低下,缺乏可持续发展,而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小微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迫切需要得到其他社会化创新服务组织的帮助与支持。此时,协同创新战略对于苏南小微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与高等院校设计院所、创意设计集聚区、创意产业园等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搭建起系统开放、资源共享,紧密合作、互惠双赢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品牌策略制定、产品规划、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及创意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苏南小微企业构建完整的产品创新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例如,在产品运营推广上,产品的摄影、广告、包装、推广、公关等都是专业性较强的环节,而小微企业受人员、成本、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在这些环节比较薄弱。因此,苏南小微企业在初期可以选择一些实力较强的品牌代运营团队负责产品的代运营,这些运营商有着丰富的品牌运营经验。这样一来,小微企业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后端的产品设计、产品改良及产品生产,有利于成长型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其次,以“互联网+”为契机,鼓励苏南小微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积极探索众智、众包模式,利用网络众包平台发布企业的研发设计需求及碰到的难题,汇聚大众智慧和社会创意,吸引企业外部人才人积极参与产品创新和创造,有利于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为小微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例如,海尔在组织结构实施小微化运作以后,努力打造共创共赢生态圈,一方面,建立众包协作机制,积极引进外部优势资源,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提出众创合作模式,即由创意主体提供设计构想、设计方案,海尔凭借其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和完善的营销渠道将方案从图纸变为产品,并推向市场。

3.3 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激发视觉营销新动能

长期以来,苏南很多小微企业在产品生产上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工艺,但核心产品缺乏、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渠道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使得这些企业大多徘徊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从品牌建设层面来看,在当今各种媒介强有力的推动之下,视觉营销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活跃,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那么,视觉营销在苏南小微企业品牌化建设中应该如何发力呢?

首先,应提炼出与企业愿景、企业定位、企业精神相匹配,且易辨别、易感知并能触动消费者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并通过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的标识、色彩、图形等予以视觉化、意象化,确保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能按照相关规范贯穿于企业的所有营销传播活动,这是品牌视觉营销的基本要求。例如,互联网快消食品品牌的代表“三只松鼠”,使用三只可爱的卡通松鼠作为品牌视觉形象,并通过拟人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赋予每只松鼠名字、星座和鲜明的性格,从线上的官方网站、电商店铺到线下的产品包装、宣传卡片、附赠品,再到品牌形象拓展中的动漫编剧、动漫游戏、产品APP等,都保持统一的视觉形象,并根据不同节日或主题进行更新,将品牌视觉形象演绎成一个完整的品牌故事,深深融入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

其次,在新产品或服务的视觉营销上,应善于抓住目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使用风趣化、形象化的视觉表现语言点出消费者平时正在经历的痛点,并将所推广产品或服务的有效卖点进行聚焦和放大,阐明新产品或服务如何解决的这一消费之痛。同样以“三只松鼠”为例,为了强化“主人”至上的品牌调性,三只松鼠在产品设计上重点聚焦消费者在食用坚果时存在的痛点:果壳不好剥、果壳垃圾易四处飞溅、剥壳时易弄脏手、未食用完的坚果易受潮等。针对这些消费痛点,三只松鼠一方面在产品加工环节调整生产工艺,使得果壳只需轻轻一剥即可脱落,另一方面在产品包装中整合了经过精心设计的果壳垃圾袋、分享袋、擦手湿巾、封口夹。如此贴心、细致的创意设计,使得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能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进而转化为对品牌的认同感。

此外,随着科技及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在悄然变化。从视觉营销层面来看,当前营销模式正逐渐由单一的平面式视觉营销(如企业logo、产品包装、产品广告等)走向多维的体验式视觉营销上。这种体验式的视觉营销模式可以让消费者在真实的场景里感受产品或服务带来的潜在价值,从而更加直观地为消费者提供产品选购或服务体验。例如,以宜家家居为代表的体验式营销模式,已经渗透到国内很多相关企业。作为一种体验式视觉营销,它打破了以往的单品销售模式,以更直观、更感性、更攻心的视觉情景展示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愉悦的体验式家居消费环境,其目的不仅仅是销售一件家居产品,更是在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引导一种新的消费潮流。

参考文献:

[1]宁吉喆.以消费升级为导向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经济日报,2016-03-29(03).

[2]杨婧如.设计大师深圳论道:设计提升企业核心价值[N].深圳特区报,2013-12-01(A03).

[3]钱玮珏.罗莱家纺更名欲转型智能家居[N].南方日报,2015-12-18(B03).

苏南地方企业外宣汉英翻译研究 篇4

全球经济发展日益紧密, 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 并与越来越多的外商进行合作。在这过程中, 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举足轻重。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旨在向国外潜在合作伙伴介绍企业, 促成贸易往来与合作。

苏南地区对外经济交流多, 地方企业外宣翻译具备典型性和参考价值。笔者对苏南多家地方企业的一些外宣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发现有些译文符合西方语言文化习惯, 最终促成经济合作。但也有许多译文有“硬译”之伤, 具体表现有:在词语方面逐字对译, 句法方面套用中文句法, 内容信息层面全部译出。事实上中英双语在表达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差异明显, 如果照搬直译原文的词句和结构, 表面上忠实了原文, 但是这样的译文却常常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 实际上也不能很好地取得译文的预期效果。这类“硬译”之伤实际上限制着苏南地方企业乃至全国范围的企业对外交流。笔者试图通过对企业外宣翻译的理论探讨, 提出企业外宣翻译实践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2 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相关理论

翻译是一个决策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苏南地方企业外宣的翻译要依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来确定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企业外宣材料包括企业介绍、产品推介、公文条例等, 其文本功能主要体现在: 推广企业文化;表达合作意愿;介绍企业产品或服务。它是一种典型的应用文本, 所以应用型翻译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适用于企业对外文宣翻译。美国翻译家奈达在《翻译科学的探索》中曾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后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作为翻译标准。“动态对等”意为翻译应不拘泥原文语法结构和字面意义, 从而让读者在阅读译文和原文时取得相似的感受;动态对等寻求的是“与原文最自然的对等语”。奈达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 把意义放在重要位置, 形式反而在其次。“动态对等”对企业外宣翻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因为企业外宣翻译很大程度上注重准确和通顺。翻译理论家赖斯和弗米尔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有明确的目的性, 他们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采取的策略应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赖斯认为, 尽管文本可能是混合了多种功能, 但译文的目的主要传递原文的主要功能。作为应用文本, 企业外宣翻译具有纽马克提出的“信息型”和“呼唤型”功能。赖斯认为呼唤型文本翻译应当使用“归化”翻译策略, 要求译文照顾译入语的语言习惯;信息性文本则要质朴, 用词简单, 必要时要显化原文主旨。根据企业外宣文本的信息型和呼唤型的功能特点, 我们在翻译时必须优先考虑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也要兼顾到译文修辞特点及成篇机制背后所折射的文化特性, 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样译文才能跨越语言隔阂, 实现有效交流。

3 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

正因为汉英双语在语言和思维上差异巨大, 且由于企业外宣材料所具的实用性强, 许多新事物、新名词术语、新表达涌现, 这些都向企业外宣汉译英工作提出了难题。笔者通过以苏南地区企业外宣翻译文本为对象, 发现很多译者具备相当的语言水平, 但是没有有效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实践, 从而影响了水平的发挥和企业外宣翻译的质量, 所以我们应当认清企业外宣翻译工作的特殊性, 用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企业外宣翻译。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理论分析, 我们建议企业外宣翻译做到以下几点。

3.1 注重译文的可读性

苏南地方企业外宣中多四字短语和排比格式, 突出了文本的劝诱功能, 而英语用语质朴, 注重文本的信息功能。所以在外宣翻译中, 我们不妨将译文风格简化, 更适应英语受众。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我们的目标是以优建业, 满足顾客需求;以质为宝, 生产精良产品;以诚待客, 给予周到服务

译文:Our tenet:make enterprise with self-motivated attitude, win customer with high quality, treat anybodywith allsincerity.

例一原文好用短句, 企业的宗旨用了三个排比句, 表明企业的决心。由于中英文本的功能偏重不同, 不应按照中文原文的行文方式直接翻译, 应首先弄清楚原文的逻辑关系, 采取小句和小句复合体来转换, 既要保证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又要照顾译文的修辞特征, 对原文信息重组后改译为:Our objective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our clients; to produce finest products; to provide perfect services.

例二:在中国经济腾飞这一过程中, 我们集团广纳百川, 汇成大海。在一片创造神话、抒写千年梦想的热土上, 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承载着历史的重托。

译文: 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our group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y drawing strength from this process. China’s development has been a miracle and the country is reshaping in every aspect. Our compan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is process and attaches a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汉语喜用夸张言辞, 并通过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段渲染其效果, 比如“千年梦想”“广纳百川”等用以表达集团发展的愿景。但如果字字对译, 则显累赘, 达不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在理解原文内容后进行了内容重组、语篇重构, 省略了这些辞藻。译者这样做不仅无碍原文信息的传达, 并且实现了译文的可读性。因此, 在目的论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译者可以在分析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基础上, 着眼于原文本意及实际效果, 一旦碰到靡丽夸张、言之无物的文本, 则要顺应目的语的要求, 对冗余信息进行甄别, 改变原文结构和增删原文内容, 不拘泥于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以及内容上的表面对等, 改进文本以实现文本的预期功能。

3.2 突出英文读者需要的重点信息

中国企业在宣传企业时常常用大篇幅的奖项证书来充斥版面, 为的是向读者证明雄厚的实力和优质产品与服务, 树立企业形象。但如果这些奖项不具备国际知名度, 不仅无法引起译文读者注意, 而且显得译文繁琐。因此翻译中可采取省译改译, 在译文中突出读者可接受的重点信息。

例三:数十年来, 本品牌以优秀品质饮誉海内外, 广受消费者好评, 并获“中国出口名牌”“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用户满意产品”等荣誉, 企业还荣获“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 服务体系完善, 在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行业标杆。

根据赖斯指出信息性文本要简洁明了, 必要时要显化原文主旨的阐述, 译者可根据英语读者的需求, 在原文长篇累牍的奖项中摘取有知名度的奖项, 突出信息重点。比如“饮誉海内外, 广受消费者好评”“在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行业标杆”等表达, 汉语重叠语义, 渲染语气, 英译文本则可精简, 从而突出重点信息。

试译;

For decades, as a famous brand well 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brand has won many awards for its world-wide reputation and its innovative and top quality products.“China’s Top Brand”, “China’s Well-known Trademark”are among the highest honors. Now we 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he market providing clients with excellent services.

3.3 正确理解译语文化背景, 译文表达贴近译入语

企业外宣翻译中, 有一个将“顾客是上帝”译为“Customer is the god.”的例子, 如果深入了解到英文读者文化中上帝的神圣性, 则会发现将其译为“Customer is the first priority.”更为妥当。再如企业外宣中自称“行业龙头”, 译者必须知悉英语文化中“龙”的凶恶形象, 避免直译“dragon”, 而选择“leading role”或“local motive”等表达。又如“工业园区”, 许多人将其译为“township”。 译者在了解国情后应当使用“industrial park”。公司产品“实行三包”则指的是“Our company provides three guarantees for all the products in terms of repair, replacement, and refund.”而不是将“三包”的字面意义译为“three packages”。

4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 苏南地方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对外交往与合作也日益频繁, 因此需要企业外宣翻译工作在有效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水平。笔者根据苏南企业外宣翻译中的典型性, 在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的对企业外宣翻译工作的指导作用后, 认为在翻译环节中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要了解目的语读者的信息需求, 在翻译中突出重点;以及考虑汉英文化的差异性, 贴近文化, 并且立足中国特色与实际, 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希望为各类企业外宣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汤富华.谈企业对外——宣传品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1) .

[3]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J].中国翻译, 2005 (11) .

[4]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江阴现象”袭击新苏南 篇5

江阴极富特点的区域经济模式注定要影响周边地区和企业的模式选择,这种影响力既包括它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包括那些逐渐显现的症结所在……

1月14日,成都蜀都大厦(000584)发布收购报告书,江阴双良科技成功收购蜀都A,借壳上市成为江阴第11家上市公司,而此在之前,就在江阴这地域不过100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0万的县级市,就已经拥有了10家上市公司,记者在采访中获知,江阴上市公司最多的时候是11家,后来卖掉了一家,变成了现在的10家;而且,江阴目前还有两家股份公司已经得到证监会正式批准,股票即将挂牌交易;有3家已经通过辅导期,正在“排队”等候;另外至少还有6家企业正在经历辅导期。

江阴企业上市队伍如此兵强马壮,这在国内其它同级行政单位内是绝无仅有的,与国内省级行政单位相当。而这些已经上市或即将挂牌的公司中,不乏国内颇有知名度和经营实力的企业,如华西村、法尔胜、凯诺科技、四环生物、江苏阳光、澄星股份、双良集团等,他们支撑起了证券市场上带有传奇色彩的“江阴板块”的大半天下。

从“圣凯诺”到“华西村”

来到江阴以生产“圣凯诺”品牌西服及面料为主业的海澜集团时,记者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在那用大理石地面、中世纪雕塑和两人合抱方能拢住的大立柱构建的极其富有欧州皇家气势建筑,竟然是海澜集团生产成衣的车间;企业为方便接待客户和各方来宾,在厂区范围内投资建设的竟然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组成海澜集团厂区的五幢欧洲风格的庞大建筑以艺术的视角组成了一个极富有想象空间的“罗马广场”。

这就是江阴目前借助证券市场飞黄腾达的10家企业之一――海澜集团,它所控股的上市“凯诺科技”在江阴童叟皆知,在股份公司正门的上方巨大的电子显示屏适时显示“凯诺科技”日K线和适时行情,它似乎明白无误地告诉在“罗马广场”来来往往的员工,企业的一举一动,员工的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

一方面厂区的工作条件、员工福利可以用“过分”来形容;另一方面,企业及员工对公司在证券市场的表现却到了“奉若如子”的地步。这是江阴10家上市公司的一个典型代表: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募集到了发展壮大所需的大笔资金,使企业有机会做大做强,创造巨大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许多员工以各种方式持有了上市公司股票,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密切结合,股票的涨跌无时无刻不在牵动员工的神经。

但是记者来到“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登上久负盛名的华西村“金塔”时,却有了不同的感受,从这个集商贸、餐饮、酒店、观景和镀金赵公元帅为一体的华西村制高点往下看,满眼尽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华西村村民别墅――华西村本村居民结婚均可分得别墅一套,每年还可分得为数可观的红利。鲜有人提及作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与证券市场上的“华西村”到底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华西村”上市与“华西村”股票涨跌对华西村村民目前极度安逸富裕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华西集团公司为主发起人设立的股份制公司,该公司的3500万人民币流通股股票于8月1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成为全国首家以村命名的乡镇企业上市公司。公司总资本16800万股,公众流通股4200万股。主营业务与华西村目前的拳头项目钢铁、冶金业不同,主要是在纺织品、化工原料、服装制造等。总体来说“华西村”股份表现尚可,但流通股股价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平平,也不大引起股民的关注。

这也是江阴上市公司的另一个代表,尽管企业上市了,尽管在证券市场上成功地募集了资金,但却似乎还远没有达到当时预期要改变的生活,甚至还在犹豫,上市为了什么?募集资金又为了什么?

“上市”整合夕阳工业

无论如何,一个县级市能够拥有10家上市公司,肯定与该地区政府的态度与扶持有很大关系。江阴地方政府利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思路相当清晰,也相当大胆。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江阴人神通广大善搞关系的传说,流传着大量政府与企业到上层“搞关系”的经典故事。对于长江边上的一个弹丸之地,如何能够冒出1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而与江阴毗邻且起步基本一致的的常熟等地,却至今还找不到一家上市公司的奇怪现象,江阴人传说中的“神通广大”也许是一种解释。

有一点是明确的,江阴具备了较好的工业化基础,也具备企业上市的基本要素。不然,无论怎样“包装”、“操作”,也不可能“包装”出如此数目、如此规模的“江阴板块”。

与苏南其它地区基本一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阴从上海引入资金和设备,承接了纺织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江阴已拥有企业集团150多家,其中国家级集团46家,省级集团84家。有12家大集团利税超亿元。而这些大的企业集团中主要又是乡镇企业。农业部公布的全国规模最大千家乡镇企业,江阴就占41家,最高利税乡镇企业,江阴占到36家,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江阴占52家。正是乡镇企业的突出表现,创造了“江阴板块”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主政苏南显英才 篇6

松江经验示范全国

苏南解放不久,就先后于1949年七八月间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各界人士座谈会。在苏南各界人士座谈会上,陈丕显作了题为《为建设新苏南、新中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向各界人民代表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面临的困难以及今后的奋斗目标等等,并就各方面的问题,虚心听取代表们的批评、建议,与他们一道共商建设苏南的方针大计,从而把党的决定变为各阶层代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据中央和华东局的指示精神,1949年9月,苏南区党委作出决定:各市、县9月底以前召开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后各市必须每月开一次代表会议,各县每月或每两个月开一次全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陈丕显的不断督促下,9月底至10月初,苏南各地市、县闻风而动,大张旗鼓地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其中,尤以松江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得最好。会议出席代表286人,包括了社会各个方面。会前,对代表的产生和会议议案、大会的报告、文件都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期间,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不怕争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每个代表都能畅所欲言。整个会议民主团结、联系实际、富有成效。更值得高兴的是,毛泽东还向全国推广了松江县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做法,指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发表文章介绍松江开会的经验。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各中央局负责人:“你们看了松江县的经验后,请即通令所属一律仿照办理。这是一件大事,如果一千几百个县都能开起大会来,并能开得好,那就会对于我党联系数万万人民的工作,对于使党内外广大干部获得教育,都是极重要的。望仿照办理,抓紧去做,并请你们选择一个县,亲自出席,取得经验,指导所属。”

同一天,《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从松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得到什么经验》的社论。新华社也发表了题为《学习松江的榜样,普遍召集市县人民代表会议》的社论。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苏南行政区创造松江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来加强和推动政权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整个江苏乃至全国新生人民政权建设的迅速加强和执政能力的明显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开展经济斗争 稳定人民生活

苏南全境解放后,在陈丕显的领导下,时间不长,城市接收接管工作顺利完成,剿匪肃特节节胜利,社会秩序逐步稳定,苏南党组织、苏南军区部队和人民政府在军事上、政治上已经取得伟大的胜利。可是在经济方面,国民党反动政府留下的烂摊子,仍是一片混乱,工农业生产萎缩,城乡经济萧条,失业人员众多,特别是物价疯狂上涨,投机倒把横行,人民群众深受其苦。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为之寝食不安。

苏南解放初期,各地市场上一度出现了人民币、金圆券和银元三种货币同时使用的混乱局面。各地军管会相继发布命令,以人民币为物价计算单位,按比例兑换金圆券,禁止金圆券流通使用。而黄金、银元由于其实物价值,人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饱尝了通货膨胀的苦头,普遍存在着重物轻币的心理,于是纷纷抢购黄金、银元。当时上海刚解放,来苏南抢购黄金、银元的人很多,投机商乘机掀起银元投机风,银元市场黑市交易盛行,银元、黄金掮客满街跑,到处是一片“大头换小头”、“小头换大头”的叫嚷声。众多的银元、黄金贩子和银楼、钱庄纷纷参与改制金条、金块,并在加工工艺中大量掺杂使假,最严重的掺铜50%左右,促使金银市场黑市交易、投机活动愈演愈烈。

区党委的机关报苏南日报社,每天都收到大量读者来信,要求政府严办投机奸商,取缔银元。广大群众反映,银元波动,直接影响一般人民赖以为生的日常食品、用品的物价,老百姓深受其害。此外,在银元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大多数商店也硬要顾客以人民币换成银元去购货,使人民币的威信大大降低。

能否迅速平抑物价、将不法奸商的气焰打下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新生人民政权能否巩固。身系大局安危的陈丕显对此不敢有丝毫大意,为了更加稳妥地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他花费大量精力,扎扎实实地做调研工作。同时,他还以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与行署主任管文蔚一道去拜访著名实业家、苏南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德生,征求他对稳定物价、治理经济秩序的意见。

荣德生是驰名中外的民族资本家,他与哥哥荣宗敬创办的荣氏企业集团,包括茂新、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等机构及其附属企业,在旧中国的民族资本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广泛,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抗战期间,荣氏兄弟拒绝参加日伪机构,不与日方合作,拥护抗战,坚持了民族立场。新中国成立前夕,当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蒋介石反动统治土崩瓦解,全国即将解放的时刻,荣德生坚决不迁往台湾,作出了正确的选择。1949年春,他到上海,在许多大资本家纷纷去香港、台湾和国外之际,他不为所动,并竭力劝阻别人说:“我非但绝不离沪,并绝不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国他往。”当他得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婿趁他不在无锡,要把申新三厂的两万纱锭拆到台湾去的消息,立即赶去厂里,制止了这一行动。接着,他又派时任无锡区协助的钱钟汉作为自己的代表,前往苏北解放区,当面向陈丕显、管文蔚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热诚欢迎之意,并坚持留在无锡,等待解放。当解放军尚未过江、国民党党政军警纷纷撤离无锡之际,他积极协助维持社会秩序,又筹集大批粮食支援解放军,为无锡和苏南的顺利接管作出了贡献。

nlc202309081047

陈丕显与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来到荣德生家,首先对荣德生坚持爱国主义立场,积极与共产党合作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然后,就当前稳定物价、治理经济秩序的问题征求荣德生的意见。

荣德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是狠煞银元投机之风,狠狠打击银元贩子和投机奸商。在深入交谈、相互探讨中,陈丕显、管文蔚和荣德生还形成了一个共识:打击银元投机、平抑物价,这不仅仅是苏南一个地区的事,苏南的市场,是与上海、南京、杭州乃至整个华东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中央的领导下,采取统一的行动,才能收到最好的成效。

此次拜访之后,陈丕显将所了解的苏南财经方面的情况和想法建议,直接向华东局和党中央作了汇报,受到中央高度重视。

反对银元投机 着力平抑物价

经过细致周密的部署,在苏南区党委、苏南行署的统一领导下,苏南人民与投机奸商开展了一场反对银元投机、平抑物价的斗争。6月上旬,苏南行署和各市军管会相继发出布告,明令禁止银元在市场上流通,限令银元贩子自动登记,严禁一切投机居奇、任意抬价的非法行为。同时,动员广大工人、学生等群众团体进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组织大批宣传队、调查检举队,揭露投机商人,开展反对银元投机的签名活动等,发动反银元投机的政治攻势。各地政府还紧急采取措施,由建中贸易公司积极组织粮食收购调拨,对公教人员、住校学生、工人、干部等劳动人民以低于市价30%的价格,配售大米,平抑粮价;并恢复粮食、面粉、油饼、棉纱等级各类市场,加强市场管理,不准任意抬价。各地公安人员于6月9日至11日采取统一行动,查处了一批银元贩子和操纵银元市场的奸商,关闭了多家地下钱庄。这样,依靠人民群众的舆论压力,在加强金融管理、市场管理、抛售物资、采取行政措施取缔银元黑市交易、打击投机奸商猖獗活动等多方面密切配合下,暂时平息了第一次物价上涨风,取得了“银元大战”的胜利。

时隔四个月,1949年10月中旬至11月25日,市场上又出现了第二次物价上涨风。这次物价风,历时一个半月,是时间最长,波动最剧烈的全国性物价大涨。先是上海进口原料涨价,接着棉纱、棉布价格猛涨,粮食面粉等物价也跟踪而上,一个半月中,苏南地区物价上涨三到四倍。陈丕显身兼区党委财政经济委员会书记,按照中央部署,统一领导全区的“取缔投机、平抑物价”斗争。他指示各地党政领导采取措施,收缩通货,抽紧市场银根,取缔地下钱庄,同时各地国营公司大力调集粮食,在大城市仓库储存起来。11月25日,苏南和全国统一行动,大量抛售物资、压低物价,同时加强市场行政管理和金融管理,打击惩办严重的非法投机分子,迅速制止了物价猛涨。26日起,各地物价回落到预定水平。此次平抑物价涨风,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合法经营商家的广泛支持。与首次平抑物价斗争相比,6月银元之战主要是用政治力量压下去的,此次仅用经济力量就稳住了局势,给工商界广大人士上了生动的一课。从此,苏南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占领粮食市场 打击囤粮投机

树欲静而风不止。苏南党和政府虽然领导人民取得了上两次打击投机、平抑物价斗争的胜利,但少数资本家商业活动中看涨的投机心理仍然很重,尤其是粮食业的一批资本家不甘心退出投机舞台,认为春节“红盘”必涨,这是惯例。因此,他们在春节前不惜高息借贷,囤积粮食,妄图节后掀起“红盘”涨风,以牟取暴利。

陈丕显从各方面汇报得来的信息中,作出了清醒的判断。为了苏南人民过好解放后的第一个春节,他指示各级党和政府一面召集粮食业代表进行教育,劝导他们遵守政策法令,协助政府疏通粮源,稳定粮价。一面发挥国营公司的主导作用,从四川、江西、安徽等地调集了数万石大米,作好迎击“红盘“涨风的准备。

1950年2月6日,美蒋飞机对上海电厂疯狂轰炸后,许多工厂停工,纱布大减产,投机商人乘机大肆抢购,工业品价格全面上涨,粮价随之上涨。与此同时,错误估计形势的粮商们不惜高利贷款“吃”进了国营公司及其“特约米店”抛售的93%以上的大米,妄图把国营公司总裁“吃掉”,待开“红盘”时抬高抛售。然而,国营公司供应量却与日俱增,占领了粮食市场。2月份出售的粮食占市场成交量的90%以上,价格也越卖越低,牢牢地压住了奸商的“红盘”涨风。各地人民银行密切配合,收缩贷款,组织货币回笼,推销公债,税款限期入库。从而减少了市场流通货币,削弱了投机商的活动能量,迫使他们纷纷脱货求现偿还贷款,致使投机奸商大吃苦头,许多粮行就此倒闭。这样,苏南投机奸商掀起“红盘”涨风的企图破灭,第三次打击投机、平抑物价的斗争胜利结束。

这场经济战线上的斗争,虽然没有炮火硝烟,但同样是一场你死我活、惊心动魄的搏斗。许多当年参加过这场斗争的老同志,谈起亲自领导苏南这场经济战线上斗争的陈丕显,更是对他高度的政策水平、坚决果断的工作作风赞不绝口。

这三次斗争的胜利,对稳定苏南社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为迅速恢复、发展壮大国营经济,形成了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并存的新经济结构。这场斗争,苏南党和政府初步积累了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逐步掌握了发展生产的经济规律,为以后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陈丕显在苏南的三年,时间虽短,但确是很不平凡的。主政苏南之时,陈丕显才33岁,但他所展现出的杰出工作才能,无疑引起了中央和毛泽东的注意,不久便调他到上海协助陈毅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陈丕显离开江苏以后,还始终对江苏充满深情。在他百年诞辰之际,在他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无数的人们深情地缅怀他,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崇高风范和为江苏人民所建立的不朽业绩。

(责任编辑 刘顺发)

苏南中小企业 篇7

苏南包括江苏省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5市。苏南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目前已形成较明显的制造业规模优势和经济总量优势。

苏南人口稠密程度在全国首屈一指, 而人口密度很大程度上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2014年苏南的GDP总量分别达到江苏和全国的60%和6.1%, 其中第二产业GDP总量分别达到江苏和全国的61.3%和7.0%, 均远远高于其人口数和土地面积占江苏和全国的比例。苏南2014年人均GDP比江苏高42.7%, 比全国高149.0% (见表1) 。这些数据, 都可以反映出苏南地区经济, 尤其是制造业发展水平在江苏和全国的明显优势。

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整体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 2008年以来, 苏南的制造业也呈现下滑态势。苏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2010到2014年, 各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5.5%、12.4%、9.3%、9.4%和7.6%, 增速呈现明显的放缓态势 (见图1) 。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5年联合苏南多市县调查队, 对苏南的近50家制造业代表企业展开了仔细调研。被调研企业在企业性质上包括了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和外资企业, 在行业类型上涵盖纺织、机械设备、化工、水泥、IT等亟待转型升级的行业,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显示, 内外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产品价格下滑和融资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苏南地区制造业的发展。除了上述宏观因素外, 苏南制造业还受产业价值链不高、生产制造方式和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压力持续加大三因素影响。苏南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文献综述

创造价值是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徐光辉认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的基点是价值创造, 并且突破口在东部沿海地区。卡普兰认为转型中国需要更精准的管理会计。蔡文兰提出企业要想永续经营, 必须以管理会计为主题。亚洲“管理会计之父”吴安妮教授指出, 在当今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优势, 管理会计如何给企业价值增值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制约着企业效益最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 (2015, 乌婷) 。在全球经济环境下, 管理会计是连接企业、财务和运营的纽带 (Frederick E.Schea, 2008) 。总之,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目前管理会计也已经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层面。苏南制造业水平和经济表现非常突出, 如今苏南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升级”以及倒闭的形势, 开展从管理会计角度助力苏南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十分必要。

三、苏南制造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一) 企业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缺乏重视

苏南制造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没有足够重视, 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应用的动力明显不足。国外管理会计职位70%以上的时间用于决策性工作, 而苏南制造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员担任财务会计职位, 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 充当着传统“账房先生”的角色。苏南只有少数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集团公司及企业, 对管理会计重视, 管理会计方法在这些企业有较广泛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内部管理及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方面起到了作用。

(二) 管理会计工具应用不够深入和全面

据了解, 仅有少部分管理会计工具在苏南企业管理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根据访谈回馈, 由于管理会计应用存在各种假设, 很多管理会计人员仅仅将管理会计工具理解为抽象的公式和模型, 认为管理会计操作性不强、不易控制。虽然苏南制造企业会计人员一般均运用了责任会计, 仍缺乏管理会计的基本观念, 如对企业员工业绩评价、企业全面预算、差量分析、风险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都知之甚少。会计人员对已有的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经验缺乏总结和提高。尽管管理会计正逐步成为高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 但缺乏本土化研究和实证研究。与财务会计体系应用推广相比, 管理会计应用推广十分单薄。

(三) 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缺乏有机联合

苏南大部分制造企业在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时只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如EVA、标准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等。台湾吴安妮教授则认为系统运用管理会计工具能产生更大合力。她将25年实证的成果整合为“整合性战略价值管理系统” (ISVMS) , 并将其注册为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商标权。目前, ISVMS已在很多企业中应用, 并且在企业价值创造方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目前苏南鲜有制造企业将一些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起来系统运作。

(四)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化建设薄弱

目前, 苏南大多数制造企业使用的信息系统依然是针对财务会计设计的。管理会计的应用需要大量财务会计及非财务信息作为基础, 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对管理会计的有效运用非常必要。事实上, 管理会计工具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 但苏南还少有制造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即使有这样的系统, 如成本差异分析模式, 但设计上过于简化, 实用性不强, 系统中更是少见财务分析、本量利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资产回报评价等。

四、原因分析

(一) 高管缺乏管理会计思想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否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 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 而据了解苏南很多的企业管理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知识了解不够。因此, 虽然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但如果决策者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地位, 就不会设立管理会计岗位, 管理会计的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

(二) 理论研究与企业实际的契合度不高

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也是来自西方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水平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管理会计理论很难和我国的国情契合。要使管理会计在我国以及苏南制造企业中真正成功的推广, 管理会计理论必须富有中国特色。

(三) 管理会计人才缺乏

苏南地区制造企业很多位于县、镇甚至村级单位, 这些地区的医疗、文化、教育等城市软环境相对不足, 即便在苏南的核心区域——苏州、无锡、常州, 它们在吸引力和综合发展水平方面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而与传统财务会计人才相比, 管理会计人才无论在知识面上还是思维方式上, 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相关的政策法规, 还要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所在行业, 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所了解;能依据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运用管理学、统计学等管理会计特有的方法, 对企业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分析、对趋势做出事前预测, 对企业整体活动进行规划。管理会计的要求比较高, 而目前由于各种原因, 苏南制造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和运用管理会计的水平比较有限。

(四)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够

现阶段, 苏南乃至全国制造企业会计电算化大多属于事后算账, 不具备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功能。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更是严重滞后, 目前, 苏南制造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会计信息系统, 而这些信息相关性不够细分度不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 造成管理会计在苏南制造企业中推广速度缓慢。

五、对策

(一) 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应用组织体系

1. 加强国家层面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指导

管理会计一直在我国未得到重视, 财政部2014年1月30日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财办会[2014]5号) , 作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总纲, 将管理会计列入今后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方向。要在财政部主导下合理构建社会、政府、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协调机制。要突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主体作用, 借助会计中介结构的纽带作用, 形成财政部门主导、相关部门配合、企业应用、会计中介机构服务支撑的组织架构。

2. 加强高层管理者的推动

管理会计应用是系统工程, 整个工程的应用、推进都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推动。例如, 管理会计系统运用是否与企业现行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相匹配, 管理会计选择的方法工具是否有利于改进企业管理系统, 是否提升了企业价值, 管理会计应用效果评价都离不开高层管理者的投入和判断。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深切体会到管理会计的重大价值, 加强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思维、市场需求思维、企业全局思维、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思维这五种思维, 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及时进行组织重构和机制创新, 指导并保证各项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

(二) 企业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导入管理会计技术方法

管理会计要从企业高层入手, 从企业战略制定切入, 从企业所处现实环境中的需求出发, 找出发展的瓶颈, 管理会计工具的具体应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对应。管理会计具体实施中, 可以从不断的摸索应用中细化工作程序, 对常态以控制的经济活动, 有针对性地编制企业管理会计指导手册, 形成管理会计思维, 提高制造企业破解管理难题的效率。除了上面两点还要注意, 个性化的技术方案是管理会计发挥价值增值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制造企业要在实践中,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断总结具有特点的技术方法, 加强成功案例在同行业的交流和推广, 不断创新、丰富管理会计工具。

(三) 突出苏南本土化的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的应用转化

虽然有些经验吸收效果快, 但未必适合苏南地区的实际情况, 因此, 管理会计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开展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总结创新工作。研究构建符合苏南制造企业特点的管理会计体系。对苏南制造企业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要区别对待, 管理会计方法工具的实际应用要有针对性。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非常灵活, 需要把握不同管理会计工具的精髓。不同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企业, 国有、民营不同性质的企业, 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选择都具有差别性。

管理会计学者要能够植根苏南这块管理会计应用的肥沃土壤, 发掘管理会计应用较好的典型企业, 将其整理形成案例进行推广。目前有一些学者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如杭州中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泰威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结建民防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都在积极探寻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甚至整合运用, 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相关学者也已经将其整理成案例, 给其他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四) 加强大数据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随着互联网、移动设备、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崛起, 大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生产因素。大数据理念在某种层次上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多种功能得到良好运用的基础。苏南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要积极借助数据平台构建企业自己的大数据。其次, 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会计与业务的融合与集成、设计开发管理会计软件。最后, 管理会计的深度应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跟进支持, 企业要注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软件, 注重运用先进的计算分析方法, 把管理会计的各种程序和工作方式引入信息化管理操作中, 使财务工作摆脱原有记账、算账的束缚, 更多地转向管控、评价、预测等工作, 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光辉.从“价值创造”开始——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J].管理世界, 2011 (11) .

[2]秦中艮, 孙蕊.管理会计:新理论新实践新未来[J].财务与会计, 2014 (01) .

[3]吴安妮.吴安妮:建立管理会计整合体系[J].新理财, 2016 (01) .

[4]许金晶.苏南制造业转型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 2015 (48) .

[5]乌婷, 权凯.基于组织、技术和制度视角的管理会计应用研究[J].会计之友, 2015 (14) .

[6]方恩慧.管理会计在制造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会计之友 (中) , 2007 (01) .

[7]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胡玉明.如何让中国管理会计不再“寂寞”[N].中国会计报, 2011-10.

苏北苏南民营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篇8

一、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集对分析是我国学者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一种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系统视作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 在这个确定不确定系统中,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 并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确定不确定式子来统一地描述各种不确定性, 从而把对不确定性的辩证认识转换成一个具体的数学工具。集对分析的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 对一个集对所具有的特性展开分析, 把分析得到的特性作同异反刻画, 即分析两个集合在哪些特性上具有相同的特性——同联系, 在哪些特性上具有相反的特性——反联系, 而在其余的特性上既不是同一性的, 又不是对立性的——差异性联系。这样建立起在指定问题背景下的一个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N——集对特性总数, S——集对中相同的特性数, P——集对中相反的特性数,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性数, F=N-S-P;i——差异度标识数, i∈[-1, 1];j——对立度标识束, 一般j=-1。而S/N, F/N, P/N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

将集对分析思想用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企业竞争力评价, 首先应该确定联系度, 视评价区域企业竞争力某项指标和该项指标质量标准分别为两个集合, 将这两个集合构成一个集对。若指标在此评价级别中, 则认为是同一, 取同一度系数为1;若在相隔的评价级别中, 则认为是对立, 取对立度系数为-1;若指标在相邻的评价级别中, 则认为是差异, 差异系数i在[-1, 1]之间变化, 越接近所要评价的级别, i越接近1, 越接近相隔的评价级别, i越接近-1。在评价过程中, 对于同一、对立两种情况很容易确定联系度。

1、评估矩阵

设系统有L1, L2, …, Lm共m个待优选的对象组成被选对象集, 每个对象有M1, M2, …, Mn共n个评价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均有一个值标志, 记为dij, 其中效益型指标为H1, 成本型指标为H2, 则基于集对分析同一度的多指标评价矩阵G为:

其中, i=1, 2, …, m;j=1, 2, …, n。

理想方案L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L0方案第k个指标值, 其大小为G矩阵中的k个指标中的最优值。比较评价矩阵指标值dij与最优方案L0中对应指标值d0j, 可形成被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U:

2、构建评价模型

根据SaatyT.L建议的9位标度法, 可确定的权重向量w= (w1, w2, …, wn) 及同一度矩阵U, 即可确定各评价对象L与最优方案L0带权同一度矩阵R:

其中:aj (j=1, 2, …, n) 即第j个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同一度, 根据同一度矩阵R中aj值大小可确定m个被评价对象优劣次序, aj值越大则评价对象越好。

3、多层次综合评价

通过把指标体系划分为不同层次, 可将上述模型扩展为多层次集对分析评价模型。即将初始模型应用在多层指标上, 每一层评估结果是上一层评价的输入, 直到最上层为止, 可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在对指标集M1, M2, …, Mn作一次划分D时, 可得到二层次集对分析评判模型, 其算式为:

其中, w为M/D={M1, M2, …, Mn}中n个因素Mi的权重分配;wi为Mi={Mi1, Mi2, …, Mik}中k个因素的权数分配;U和Ui分别为M/D和Mi的被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R综则为M/D同时为M的被评价对象与理想方案带权同一度矩阵。

若对M/D再作划分时, 则可以得到三层次以至更多层次综合评判模型。据此, 可根据不同待优选对象的不同综合评估值R综的大小排出其优劣次序。

二、苏北、苏南民营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区, 民营经济发展较好, 但是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距较大, 表现形式之一是苏北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比较苏南、苏北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差距, 对于缩小江苏南北地区经济差距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企业竞争力的构成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本文从企业规模竞争力、企业经营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采用三个二级指标和九个三级指标构成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具体见表1。

2、比较评价

根据前面指标体系的设置以及相应指标的权重, 本文收集了《江苏统计年鉴2008》中江苏各地区民营企业的相关统计数据, 并进行整理, 得到江苏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原始数据。运用几何平均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w, 可得二级评价指标权重向量为w= (w1, w2, w3) = (0.38, 0.30, 0.32) , 三级评价指标权重分别为w1= (0.35, 0.31, 0.34) , w2= (0.45, 0.21, 0.34) , w3= (0.30, 0.36, 0.34) , 苏南、苏中、苏北民营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及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营业收入3亿元以上。)

利用上述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通过计算R=w×U, 分别代入指标的相应权重, 即可得到带权的同一度矩阵R。再通过比较分析同一度aj值的大小, 对R进行分类整理排序得出分项评价结果, 如表2所示。

一级综合评价, 由表1数据, 根据上述评价模型可求得民营企业竞争力V在企业规模竞争力v1上的综合评价结果Rv1为:Rv1=wv1×Uv1= (1.000, 0.441, 0.221) 。

同理, 可以计算出企业竞争力V在企业经营竞争力v2上的评价结果Rv2为:Rv2=wv2×Uv2= (0.781, 0.826, 0.945) 。

企业竞争力V在企业经营竞争力在企业创新能力v3上的评价结果Rv3为:Rv3=wv3×Uv3= (1.000, 0.848, 0.667) 。

以上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二级综合评价, 由表2数据, 根据多层次评价模型可求得民营企业竞争力V在vi上的综合评价结果R综:R综=w×U= (0.948, 0.701, 0.597) 。

3、评价结果分析

由分项评价得到带权数的同一度矩阵R作为综合评价的输入, 通过计算R=w×U, 代入指标相应的权重, 即可得到带权的同一度矩阵R综。再对R综进行分类整理排序, 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苏南、苏中、苏北民营企业竞争力排名, 由此可判断苏南、苏中、苏北民营企业的相对强弱项。

通过上述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从表3综合排序可看到江苏企业竞争力能力在南北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异:南部强, 北部弱。

第二, 苏南地区企业规模竞争力指标为1, 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也为1。表明苏南地区民营企业在规模上比苏北、苏中地区大, 在创新能力方面比苏北、苏中地区强, 这个结果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现状是吻合的。然而, 我们必须看到, 苏南地区企业经营竞争力指标为0.781, 排在最后, 表明苏南民营企业在经营竞争力方面并不比苏北、苏中地区强。由此可以进一步认为, 苏南地区的规模能力、创新能力与经营能力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因此, 如何实现经营能力与规模能力、创新能力的结合, 是苏南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三, 苏北地区企业经营竞争力指标为0.945, 高于苏南和苏中地区。由此可以看出, 近年来, 江苏省政府“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两个率先’”的政策效应表现出来了, 苏北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不断缩小与苏南、苏中的差距。但是, 也要看到, 苏北地区在企业创新能力和规模方面与苏南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做大做强是苏北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 有效整合苏北地区存量资源, 提高苏北地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苏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应用集对分析评价模型, 对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既可对同一分项指标不同地区进行比较, 也可对不同地区的综合能力进行比较, 与实际基本相符。该方法通过联系度中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的大小比较, 可以简单、准确、客观地确定待评对象的优劣, 具有可比性强的特点, 还可以用于其他众多类似方面的评价。

摘要:本文建立了企业评价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 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既可识别不同地区的企业整体状态, 又可评价区域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此基础上, 对江苏南北部民营企业竞争力进行比较, 得出基于集对分析的评判方法具有一致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关键词:民营企业,竞争力,集对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孙冰、吴勇: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价值工程, 2007 (2) .

[3]Barzilai JC.Golany B:Deriving Weights from Dairwise Comparison Matrics.The AdditiveCase[J].Operations Research Letter, 1990.

[4]叶义成等:矿山公司内部经济效果综合比较的集对分析模型[J].中国锰业, 2001 (8) .

苏南中小企业 篇9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一个包含多种要素的动态过程。对于其要素构成, 按照安同良的观点, 可以分为七个类别, 统称为6M1模式, 即: (1) 原材料 (Materials) , 简记为M1; (2) 工具 (Machines) , 简记为M2; (3) 管理 (Management) , 简记为M3; (4) 对各种技术及技术产品的需求 (Markets) , 简记为M4; (5) 技术人员、技术工人 (Man powers) , 简记为M5; (6) 资金 (Money) , 简记为M6; (7) 信息 (Information) , 简记为I。文献[1]认为, 在这七大要素中, 技术人员M5、资金M6、信息I可以容纳前三个要素, 故统称为统辖要素;相对应地, 前三个要素便被成为结构性要素。如上七个要素构成了技术创新的技术链, 它象征着一切企业技术创新的循环过程。“6M1I模式”, 我们不难发现在统辖要素中, 技术人员、技术工人 (M5) 与信息 (I) 一道在统辖要素中支配着原材料、工具、管理者三大结构性要素 (M1~M3) , 为产生技术创新的需求 (M4) 而服务。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在企业技术创新领域, 一切有关“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 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由“人”的因素来拉动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方法和路径是必要的。

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生展的重要一环, 在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可行路径时, 不妨将企业中的“人”的因素纳入研究范围, 进而我们可以借助复杂系统研究领域中的自组织的相关理论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行的方法。苏南地区是中国优势制造业的集聚地, 其制造业的升级与所牵涉到的产业技术创新不仅仅对该地区经济的内生、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一事实, 因此, 将苏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链中有关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这样一个“统辖要素”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是十分必要的。

一、文献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里首次提出。在其之后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可分为三大学派并不断得到发展和扩充:20世纪70年代后, 凡·希波尔 (1980) 提出“第二代”技术创新范式将企业与用户、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共生关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强调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黏着信息”;同时, 纳尔逊 (1977) 、温特 (1982) 和多西 (1982) 在各自的研究著作中阐述了同样的道理——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活动, 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活动;弗里曼 (1987) 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 (NIS) 理念;兰德维尔 (1988) 成功地以实证研究的形式证明了NIS系统的存在性, 象征着“第三代”技术创新范式的出现。另有国外学者对中国企业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Linden (2004) 指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技术因素:二元制产业格局, 中小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扩散。Raja Iran Sabir和Raja Moazzam Sabir (2010) 通过对比投资驱动与技术拉动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来分析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学者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技术创新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以傅家骥 (1992) 为代表, 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创新的诱因、概念和类型。柳御林 (1998, 1999) 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已有理论运用到了中国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实践中, 先后出版了《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1999) 》等著作, 在著作中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历史和未来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张凤和何传启 (1999) 在详尽分析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机制的基础上, 对完善中国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论述并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胡志坚 (2000) 在国别比较的基础上对已有理论的长处和短处进行了综合分析。莫琦 (2007) 在对分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进行AHP分析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 讨论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区域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其研究结论很好地支持了“多区联动”式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假说。郭韬 (2008) 针对企业组织创新的动力系统和阻力系统分析了其内容和过程, 并基于涌现性系统 (CAS) 通过SWARM软件进行自组织数据挖掘的建模与仿真, 提出了加强企业自组织管理意识、促使企业形成耗散结构以及转变企业管理者角色的建议。

二、研究背景

比较上述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 在涉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就业的问题上, 上述研究或多或少地遵循了从经济发展战略与到产业结构到企业个体行为再到就业现状这一逻辑线路, 所得出的关于制造业升级的结论或基于技术选择偏向, 或基于制造业产业的资本深化的深度与广度, 或基于人力资本存量。而对于处在转型期的制造业产业企业中的劳动力素质、企业所对劳动力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缺乏考量。并且, 但凡涉及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本的问题, 上述部分研究过多侧重于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本, 即所谓的知识型人力资本, 而对于在制造业企业中占比大、起支撑作用的普通技术型人力资本均未涉及。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这样一个问题, 当制造业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设备时, 企业生产部门的具体操作人员能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而对技术因素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员工所作的直接贡献, 更大一部分取决于与企业日常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配套服务、园区生活服务等方面, 而产业服务、生活服务的提供以及其质量、数量,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高职院校所培育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为了检验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该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贡献度, 我们对苏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的产出情况与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建立C-D生产函数进行分析。

三、C-D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检验

为检验苏南地区技术型员工 (M1) 及资金 (M5) 在该地区的制造业企业生产经验过程中所发挥的所用, 在这里我们引入C-D生产函数对其进行检验。C-D生产函数一般表示为:

为了更好地发掘技术型工人 (M1) 对该地区制造业产出的贡献度, 我们将方程 (1) 变形为:

(2) 式中, L1 (t) 表示一定时期内现有的制造业从业者数量;L2 (t) 表示一定时期内的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量, 该序列在使用前借鉴纳入人力资本的“干中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指数化预处理;β1表示与L1 (t) 相对应的的弹性系数, β2表示与L2 (t) 相对应的的弹性系数。对于数据的选取, L1 (t) 、L2 (t) 与Y (t) 分别来自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2000—2010年统计年鉴, 而对于K (t) 的数据选取, 仿照王争、史晋川 (2006) 的做法, 令:

其中, Ii表示实际投资, 可用固定资产净值进行替代以跳过折旧处理;Pi表示各期价格指数以此来构造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 Pi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处理后的K (t) 数据参见附录A。数据的处理和建模在这里我们选用Eviews软件。

对序列L1 (t) 、L2 (t) 、Y (t) 和K (t) 采用ADF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 Eviews软件对上述序列进行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

注: (1) TVC表示显著水平临界值; (2) 滞后期k的选择标准是AIC (赤池信息准则) 和SC (施瓦茨信息准则) 最小原则; (3) *和**分别表示在10%和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非平稳假设。

从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来看, 所选取的序列在不作差分运算的情况下, Y、K在Mackinnon临界值为10%的前提下拒绝H0, 放宽临界值的情况下该序列是平稳的。根据式 (3) , 将参数对数化后利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模型。据此模型可以表示为:

从模型的检验结果来看, D.W.统计量为1.55查表可知, 方程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情况。并且, 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4, 可见该模型较好地拟合了数据。此外, 方程的赤池信息准则变量 (AIC) 为-0.023, 施瓦茨信息准则变量 (SC) 为0.097, 都说明该模型有较高的可信度。上述模型的残差分布情况 (如下页图1所示) 。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苏南中小企业 篇10

苏南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域, 该地区小微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 由于目前苏南小微企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 在市场中面临来自于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压力。“互联网+”的到来为苏南地区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苏南小微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与小微企业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互联网+”对传统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刘斌、欧阳日辉等人认为“互联网+”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可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生态融合[2,3]。曹程、王丹等人分别分析了“互联网+”对保险业、农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产生的影响, 认为“互联网+”有利于消费者掌握商品选择的主动权, 也有助于企业分析消费者的偏好, 以消费者为导向, 实现产品价值与用户价值的融合[4,5,6]。

1.2“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

韦茜、田珍珍等指出, 在“互联网+”背景下, 面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融资风险高等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P2P网络借贷、大众筹融资、电商平台融资等模式进行融资[7]。IK Cheruiyot, B Cai等人从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3“互联网+”环境下小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创新策略研究

杨秋明、朱峰等人认为目前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税负重、管理水平低、创新不足等问题, 应从服务模式、金融体系、技术等方面发挥小微企业的创新优势, 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挖掘自身优势资源, 加快创新驱动, 同时采用精准营销和差异化竞争模式;另一方面从企业外部入手, 与创新伙伴协同创新, 同时以环境支撑机制做辅助, 动态地实施创新战略。

综上所述, 已有的研究文献种类丰富、视角多, 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较少在苏南地区等具体区域背景下讨论, 本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互联网+”的概念

通俗来讲, “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 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 苏南地区小微企业发展“互联网+”的必要性

3.1 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

目前, 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创业门槛低、死亡率高的突出问题。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 2013年我国共有16.8万家第二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被迫破产关闭, 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8.8%。其中, 微型企业15.8万家, 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2.9%。另外, 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死亡率达到2.3%, 分别是大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其中, 微型企业死亡率更高, 为2.9%, 分别是大中小型企业死亡率的29.9倍、8.7倍和5.5倍。由此可以看出, 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死亡率较高, 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现象。

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研究表明, 企业成立的前五年是最困难时期。目前, 我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根据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 不足大型企业平均寿命的1/3, 仅相当于中型企业平均寿命的60.2%。而在苏南地区, 同样呈现出与全国小微企业相同的特点。2014年~2015年间, 苏南地区创业一年就关闭的小微企业占20%以上。可以看出, 企业规模与企业平均寿命成反比, 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平均寿命较短。小微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 必须进行创新与转型, “互联网+”为苏南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条件。

3.2 小微企业的融资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

小微企业死亡率高和平均寿命短的重要原因, 在于部分小微企业的创办者并没有对将要进入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对自身的能力和资金实力也缺乏一个客观的判断, 盲目跟风投资, 从而导致创业失败。而苏南小微企业目前的突出问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尽管目前南京、无锡等地出台了关于小微企业的各项财政贴息政策, 同时也降低了一定的贷款额度。但是, 由于缺少有效抵押, 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重重。例如, 申请支持的前提条件过多, 申报成本高, 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 有14.57%的小微企业表示不清楚如何申请;5.25%的小微企业表示政策吸引力低;10.08%的小微企业认为手续繁琐, 周围企业申报成功率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融资方式, 为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3.3 小微企业的转型离不开“互联网+”

调查显示, 2014年~2015年, 在江苏省新设立的小微企业中, 苏南5市有12.72万户, 占江苏省新设小微企业总数的63.86%。在县 (市、区) 层面, 新设小微企业数量在全省居前10位的都在苏南地区, 其中最多的昆山市新设小微企业数量达到9718户, 已经超过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这6个省辖市的发展数量。

但是, 从新设立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看, 第一产业占比5.49%;第二产业占比20.71%;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3.8%, 其中, 批发零售业占比最大, 占19.6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4.78%, 建筑业占6.23%, 而科技型小微企业仅占新设立小微企业总数的8.42%。由此可见, 大多数新设小微企业仍集中在以产品初加工、服务低层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 产业层次较低。

3.4 小微企业的营销创新与管理创新离不开“互联网+”

江苏省新设小微企业中, 首次创业的比例高达63.95%, 从业人员低于5人的占46.45%。尽管小微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统一, 决策、执行效率高, 但缺少管理经验、财务知识的矛盾比较突出。有11.45%的创业者表示自身管理能力不强、管理不规范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的困扰;还有11.59%的创业者认为缺乏长期战略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

同时, 由于资金、人员和创业经验的限制, 很多小微企业在创立之初, 大多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进入某个行业, 产品和服务往往缺乏创新, 同质化较为严重, 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为小微企业在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互联网+”影响下苏南地区小微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4.1 理念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 企业要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 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将品牌传播和产品流通与用户融为一体, 使用户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体。同时, 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数据, 如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为自己服务, 以便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2 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小微企业一般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可以以“互联网+”为契机, 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从过去的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使管理层级更加扁平化, 从过去的“上传下达”转变为双向沟通机制, 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 小微企业可以将社会化平台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及业务系统进行连接, 从而实现系统间、成员间的信息共享,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 可以使小微企业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平台与客户、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同。

4.3 融资渠道的拓展

由于种种原因, 小微企业要想从传统渠道获得融资难度较大, 并且由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流程较为复杂, 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的资金需求。“互联网+”时代, 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 如P2P和P2B网贷平台, 以及一些众筹网站, 这些平台网站具有借款门槛低、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单等特点, 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4.4 商业模式的改革

带有“互联网+”符号的营销方式, 是基于大数据技术、O2O模式、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在传统工业时代, 由于资源的缺乏, 小微企业很难与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然而, 在“互联网+”时代, 以往传统市场中的单个细分市场又可以被若干次地细分, 消费者人群不再以“类”来划分, 而趋向于以“个”来划分, 即消费者的需要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 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也能够在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中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

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媒体, 运用大数据技术, 分析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购物倾向, 建立一对一的客户沟通机制, 发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从而做到按需定制、按需定价, 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服务。同时, 小微企业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APP、3D体验等手段, 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虚拟体验与现实购买相互补充的O2O模式, 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小微企业的营销成本, 更能够提高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同时, 微博、微信等平台还是消费者自发传播企业形象的工具, 如果企业运用得当, 不失为进行病毒性传播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的通知[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656/n3057660/c4538241/content.html, 2015-12-14.

[2]刘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4) .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学术前沿, 2015 (5) .

[4]曹程.“互联网+”对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 2015 (17) .

[5]王丹.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15 (36) .

[6]杨秋明.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江苏小微企业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商, 2015 (28) .

用“新”视角看“新苏南模式” 篇11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创新上。“苏南模式”初始的提法是“三为主、一共同”,即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工业为主、市场调节为主,实行共同富裕。这些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大背景下进行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独领风骚的苏南乡镇企业,因其主要缺陷日益显露,内部活力锐减,它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有优势很快变为劣势,不少企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濒临倒闭。此时,苏南地区的各级领导面对现实,冲破形形式式“左”的思想束缚,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势,抓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机遇,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棋高一着的睿智,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深化企业改革,全面实行制度创新。于是在建立新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条件下,苏南转制改制后的企业犹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再现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苏南地区凭借区域、人才、资源等优势,跳出传统经济的条条框框,敞开城乡大门,把触角伸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在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的同时,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奋起赶超,有力地推动了苏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很快形成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色。由此,“新苏南模式”便开始形成,与浙江“温州模式”遥相呼应,竞相发展,相得益彰,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目前,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开辟的崭新发展轨道,实现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历史性跨越。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几个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或接近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万元左右,并且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新在多元化所有制结构上。过去的“苏南模式”是公有制一统天下,而现在的“新苏南模式”则是公、私“两制”经济共荣,内、外“两资”企业同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南地区的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大多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形式也由一元型变为多元型,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次生型”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批外商进驻苏南,初期小规模投资办厂,进而大举进入一二三产业,苏南地区悄然成为全国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就这样,在苏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所有制格局嬗变成公有(含集体)、个私、外企“三足鼎立”。三者相生共存,相辅相成,并驾齐驱,各展所长,卓有成效地弥补了“苏南模式”之不足,对促进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起到了合力推动的作用,因其动力巨大、成效卓著,促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使原本就非常令人向往的“江南好地方”更加令世人瞩目。

——新在集约化发展方式上。原“苏南模式”是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之中,尽管不少乡镇企业产品是低水平重复,但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导致经营者缺乏危机感,企业设备陈旧不堪,急功近利的问题突出,部分领导者片面追求政绩搞“处处点火,村村冒烟”,盲目铺摊子,摊饼式发展,拼土地资源、拼廉价劳动力、拼生产设备,生产水平不高,资源浪费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这样的发展方式势必不能持久,特别是买方市场形成后,更使其难以为继,不少企业再也实现不了高负债、高产出、高增长,很快陷入困境,每况愈下,甚至关门歇业。然而,这并非坏事,恰恰倒是一件好事。正是这种“逆境”逼着苏南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另辟蹊径,与时俱进,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成功地与市场相融、与国际接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在近几年创造性地落实以人为本、环保优先的方针,实行土地集约使用、产品集约开发、经济集约发展,自觉地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道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效益、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有关部门发布信息,全国10强县(市)中苏南地区占了7个,4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苏南地区占了13席,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中苏南地区占了三分之二。这就从另一个重要方面展现了“新苏南模式”集约发展方式的显著特征与优良绩效。

——新在发展内在动力提升上。“穷则思变,富而思进”。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演进,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的区域条件、一定的内在动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南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与其“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凭着这样的发展内生动力,克服了创办乡镇企业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等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产品开发、销售渠道、市场拓展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苏南模式”的奇迹。然而,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光有“四千四万”精神是不够的,苏南地区的干部群众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既传承“四千四万”的精神,又在新的时期逐渐形成了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苏南模式”,由此推动了苏南地区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高层次攀升转变,从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向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得位置转变,从“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转变,强大的内生动力很快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能量,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引发一些国际公司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总部经济、研发机构、物流保税企业等相继落户苏南地区,一批新的经济增长平台接连筑成,一大批科技型创新企业不断涌现,整个苏南地区的发展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激增和提升。

——新在发展的目标要求上。“苏南模式”的发展虽然当初也强调了共同富裕,但共富水平较低,多数老百姓生活处于温饱有余但不富裕的状态。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苏南地区的干部群众进一步确立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宗旨,群策群力,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于一体,由此进一步创建了“新苏南模式”,其成长优势与发展成果,越来越被人们所知晓、为社会所公认,“新苏南模式”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前景很快赢得省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认同。苏南不但是全国“两个率先”发展的地区,也是老百姓率先富裕、共同富裕的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十五”期间,苏南五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4.6%的速度递增,2005年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2.3%;同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4%和9.3%,尤其是近3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收入之比为2.06∶1,差距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是最小的。这一连串数据显然表明,“新苏南模式”的社会民生是与经济发展一起提高的,老百姓从中所得之益越来越多、越实惠,可谓既长“骨头”又长“肉”。如今,苏南地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提前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的基础上,正在用更宽广的全球视野谋求更加科学和谐的发展,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作为新标杆,迈开矫健的步伐向“第二个率先”目标冲刺。这将进一步把“新苏南模式”推向更高的历史阶段,使其展现出崭新的世纪风采。□(作者系昆山市农村经济研究会会长)

苏南中小企业 篇12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一方面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行业对外贸类人才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另一方面大量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艰难。对于这种高需求与难就业并存的矛盾情形, 笔者试图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 找到问题的症结。

一、就业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苏南地区高校国贸专业大学生及企业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 外贸人才流失严重

首先, 由于我国进出口行业的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 企业用人机制尚不完善, 加之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明显倾向于买方主导, 导致企业出现“人才高消费”的情况。对于一些国贸应届本科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岗位, 用人企业一定要求更高的学历或是工作经验, 这些应征者往往要求更高的薪金待遇甚至漫天要价, 而企业本着人才至上的原则往往听之任之,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也恶化了本科类国贸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二) 企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在保障制度方面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外贸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之一。目前企业普遍只注重工资薪金而忽视了诸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 毕业生在企业中缺乏稳定感极易导致信心的丧失和工作热情的缺失, 直接影响整个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员工士气;另一方面由于企业重使用而轻培训, 员工缺乏提升自我水平的机会, 不仅不利于员工素质的持续提升, 也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许多毕业生考虑到诸如以上情况, 不愿意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 甚至有机会也选择放弃, 直接导致企业人才供给的缺口。

(三) 国贸类毕业生预期偏高

首先, 国贸类毕业生的预期偏高。较高的预期不仅表现在对工资薪金的要求上, 也表现在对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时间的要求上。在我们的调查中, 国贸类毕业生对薪金的要求渐归于理性, 近80%的毕业生选择2000-3000元, 15%左右的被调查者选择1000-2000或是没有最低限制。但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时间以及工作的前途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工作地点的问题上, 尽管目前国家出台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发展, 但依然有60%的学生选择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 选择中西部地区或是乡镇基层的不到10%。并且, 调查显示:女毕业生不论是在对薪金的要求上还是对工作地点的要求上都比男毕业生苛刻,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女生的就业率比男生低8.7%左右的现实情况, 加上国贸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专业女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要比男生更加艰巨。

(四) 专业认同感不强

国贸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强。在调查中只有40%左右的本专业学生会把外贸类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顺位职业选择, 35%和2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较低的专业认同感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本专业专业知识掌握的欠缺, 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探究。缺少专业核心竞争力使得毕业生毫无专业优势可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国贸类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一样, 都将作为一名普通的工作者投入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去, 如果此时仍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去寻找工作, 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

(五) 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

另外, 随着中国逐渐跻身于世界发展的前列, 世界范围的激烈经济竞争使得从事国贸类的人员不仅要具备完善的外贸类知识, 而且要熟悉英语商务谈判、微机处理、国际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而按照目前高校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 应届国贸类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符合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的艰难。

二、就业现状成因剖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高校的培养制度

首先, 国贸专业设置门槛较低, 导致许多高校盲目增设, 渐渐呈现出一种泛滥的趋势, 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具有开设国贸专业的必备条件, 例如相应的师资力量、经典教材及硬件设施的支持等。如此低标准设置的专业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国贸专业毕业生, 而这类毕业生的能力同样也很难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其次, 专业设置的“市场化”与教学内容的“非市场化”之间的矛盾突出。经济部门划分的日益细化, 使得高校的贸易专业数量设置也进入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阶段, 如一些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国贸、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新兴专业。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没有随之进行有效地变革, 而是依然沿袭老的教材、老的理论和老的教学方式。显然这种“老黄瓜刷绿漆”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 必然满足不了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再次,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大学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型人才, 这就会导致一个极端:什么都学, 却又什么都不精。从目前国贸类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来看, 国贸大学生在一些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却因课时等原因, 对真正与本专业联系密切的学科一知半解。同时, 国贸类专业非常注重实际操作,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 来了解进出口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但鉴于学生人数众多、学校硬件条件有限、课程设置等原因, 国贸专业学生很难有机会参与实践, 由此严重限制了该专业学生的能力扩展。

(二) 社会整体经济结构及配套措施

首先, 国贸类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困难,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 根本上则是由我国的基本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由最新的三大产业结构数据得知, 我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11.3%、48.6%和40.1%, 可见第二产业的比重依然相对领先, 以至于现今的中国只能成为世界“工厂”, 而非世界“办公室”、“研究室”, 同时也就导致了中国生产技术熟练的蓝领工人需求旺盛, 而真正拥有专业知识的白领阶层却面临着就业瓶颈。

其次, 大学生选择就业方向和地区受限。一方面,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大量大学生流向了东部、南部的发达地区, 使该地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另一方面,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 由于人才的缺乏, 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日益拉大。尽管目前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大学生前往中西部地区发展, 但依然存在许多隐性的问题, 例如目前的优惠政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限, 很多大学生最终难以享受到真正的优惠;而且这种“志愿者式的支援”很难使大学生真正的扎根到中西部, 最后就业压力又会重回发达地区, 可见这项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 社会上对于大学生一些刻意的污蔑、丑化, 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社会形象及就业环境的无形黑手。

三、就业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国贸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

(一) 企业制度

对于企业而言, 应该完善自身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 建立“人尽其用”的用人观念, 不仅仅以学历论人, 以经验论人, 而是要看毕业生是否真正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 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 使毕业生能力得到提高, 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 完善企业的保障制度, 使毕业生真正愿意在企业中扎根, 这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 学生自身

对于国贸专业学生而言, 除了要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和正确进行自我定位以外, 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从而符合国贸类从业人员的各项要求。

(三) 学校培养

在学校方面, 要使专业设置真正地面向市场, 而不仅仅局限在专业名称上, 要对专业进行彻底的变革, 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所侧重, 比如采取增加专业课时等方法, 从而不断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 加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 使国贸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的实践活动中。

(四) 社会宏观

在社会宏观的角度, 应该进一步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政府除了继续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工作的政策, 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还应该加强对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落实的力度, 使大学毕业生真正的扎根中西部, 为中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逐年增加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大问题。尤其是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剧烈的波动, 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基于对苏南地区近百家外贸及金融类企业和江苏五所211重点高校国贸类大学生的调查, 将从国贸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一些建议来展开分析。

关键词:国贸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球囊导尿管下一篇:人工股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