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艺术

2024-08-28

苏南艺术(精选10篇)

苏南艺术 篇1

摘要:苏南十番锣鼓盛行已久, 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本文从新的着眼点入手, 在数列特色、音色特点、力度变化、结构逻辑这几点上, 对苏南十番锣鼓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分析, 并从中提取出值得今人研究、借鉴的内容。

关键词:数列,音色,力度,逻辑

“苏南十番锣鼓”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 “十”指多, “番”指翻花样。流行于江苏南部长江下游地区。简称为“十番”或“锣鼓”, 历史上曾有过“十不闲”、“十样景”等名称。每逢春节、中秋以及庙会、赛龙船等节日, 民间广泛地组织自娱性演奏, 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对苏南十番锣鼓, 特别在其节奏方面, 前辈们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新的着眼点入手, 在多方面对苏南十番锣鼓音乐进行分析。

1. 数列特色

《十番锣鼓》中, 民间艺人以计算锣鼓点的方法将四种节奏型用数字“一、三、五、七”来表示: (见图一)

四种数列节奏型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组合, 它们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结构:一种是有数字规律的数列化节奏结构, 另一种是非数列化的结构。不难发现, 数列化结构是苏南十番锣鼓的一大特点。袁静芳教授曾按照句式间的组织关系, 将十番锣鼓句式构成分为八种类型, 其中的平列句, 如:7, 7, 7, 7 (数字表示节奏型) ;顺列句, 如1, 3, 5, 7;逆列句, 如:7, 5, 3, 1;倒列句, 如:1, 3, 5, 7, 5, 3, 1;等等, 都明显体现了数字变化规律。

以十番锣鼓曲中的典型作品《十八六四二》为例, 就曲名而言, 就是递减的等差数列, 公差为2, 它所含的结构单元的主体部分, 大都是数列化节奏结构。如:《十八六四二》的一变: (见谱例一) :

分析:以上五句的数列化节奏结构为:

第一句3+7=10 (重复)

第二句1+7=8 (重复)

第三句1+5=6 (重复)

第四句1+3=4 (重复)

第五句1+1=2 (重复)

显示出在各相邻乐句间的距离都是2的等差。

又如:锣鼓牌子《鱼合八》: (见谱例二)

分析:以上四句的数列化节奏结构为: (图二)

乐句中, A、B两部分节奏数相加为8, 这正是《鱼合八》曲牌名由来的原因之一。同时, A部分中节奏数字呈7、5、3、1的递减趋势;B部分中节奏数字呈1、3、5、7的递增趋势。这些都体现了十番锣鼓的数列化节奏结构特点。

2. 音色特点

a.对比性

对于乐器而言, 音色是指乐器发音的个性与色彩。从传统乐队的总体音色上来看, 可将其类归为3种。第一种是同类音色乐队。由同类音色的乐器组成, 包括锣鼓乐队和吹奏乐队。第二种是相近音色乐队, 由相近相融, 对比度不大的两类乐器为主组成。包括弦索乐队和丝竹乐队。第三种是对比音色乐队。由音色对比度较大的两类以上乐器组成。包括丝竹锣鼓乐队、鼓吹乐队和吹打乐队。

(1) 十番锣鼓中的粗细丝竹锣鼓乐曲的结构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丝竹段落交替进行, 在音色上产生了明显的丝竹乐器与打击乐器之间的对比。

(2) 锣鼓乐队, 包括吹打乐队中的打击乐器部分, 一般总有金属乐器和非金属乐器同时使用的情况, 这就带来了金属乐器的开散性和非金属乐器的集中性的音色对比因素。如苏南十番锣鼓“清锣鼓”中金属乐器齐钹、大锣、马锣、喜锣和非金属乐器同鼓、板鼓、简板、木鱼的组合。

(3) 锣鼓乐队中大锣、铙、钹等“粗打”金属乐器的宏亮与镲、小锣等“细打”金属乐器的尖细的音色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b.丰富性

十番锣鼓在合奏过程中, 形式多样, 音响效果丰富多变。就单独的乐器而言, 除了丝竹乐器各自丰富的音色外, 在各种打击乐器中, 对某些乐器 (如:鼓、大锣、钹等) , 演奏者还可通过击奏不同的部位来获得音色上的丰富变化。这些打击乐器上所发的音, 都可以用状声字来代表。从下表 (表格一) 中就可以一览它们的丰富音色:

3. 力度变化

力度是中国打击乐节奏特性的主要因素, 也是节奏研究中的中心问题。苏南十番锣鼓在演奏中, 力度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a.从上表的“奏法”一栏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乐器的演奏有着重击与轻击, 响击与闷击之分。不同的演奏方法奏出了不同的音色效果, 同时在力度上, “轻”、“重”、“响”、“闷”也体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b.在乐曲中不同音色的对比也体现了不同强弱的力度变化。如:锣鼓牌子《十八六四二》 (谱例一) :每一乐句的前半句为独奏状声字, 五句分别为“七”、“内”、“同”、“王”、“七”, 后半句都为合奏状声字“丈”。不同的状声字体现的不仅是乐器的音色, 同时也是力度的对比:独奏状声字“七”、“内”、“同”、“王”意味着弱, 而合奏状声字“丈”意味着强。所以这段乐曲就表现为: (图三) 弱、强交替规律出现。

c.在苏南十番锣鼓中混合节拍得到重点应用, 由于混合节拍改变了小节强弱循环的固有模式, 因此, 节奏单位中的强弱变化就显得由为突出。

十番锣鼓的四种节奏型的力度规律:

“一”:一个音, 强拍, 一拍。

“三”:约三个音, 合成前二音、后一音的两拍。前拍二音较弱, 后拍一音强。

“五”:约五个音, 合成前后三拍。前两拍每拍二音较弱, 后拍一音强。

“七”:约七个音, 合成前后四拍。前三拍每拍二音较弱, 后拍一音强。

可以看出, 虽然“一”、“三”、“五”、“七”可以用西方音乐中的1/4、2/4、3/4、4/4拍来相比, 但他们的强弱关系却不尽相同。

十番锣鼓中的混合节拍还在节奏上起着丰富的集散和收放变化, 如:《鱼合八》 (谱例二) , 每个乐句均由一个递增递减的节奏数列和一个2/4拍的均匀律动组成, 这使得每个乐句内部形成单一节拍与混合节拍两种形态的对峙。这种不均衡的节奏形态, 使强弱变化灵活多样, 形成了特殊的表现效果。

4. 结构逻辑

苏南十番锣鼓乐在结构上的总体特点是每首乐曲均由若干曲牌构成, 包括若干旋律的或打击乐的曲牌。这里所说的结构逻辑, 针对打击乐合奏部分展开, 主要从节奏序列和音色序列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a.节奏序列

在十番锣鼓的特殊节奏结构下, “大四段”形成了十番锣鼓乐的主体。

以乐曲《万花灯》 (表格二) 为例, 大四段的节奏结构如下: (数字表示节奏型)

可以看出表格第三行为乐曲的节奏结构, 而第四、五行就是乐曲的节奏序列所形成的内在结构逻辑。演奏者不论是从“变奏一”的第一句演奏到“变奏四”的第四句, 还是从“变奏四”的第四句反向演奏到“变奏一”的第一句, 都是一样的。正如表中第四、五行所示:乐曲结构以“变奏二”和“变奏三”之间为分界点, 同时向两边发展;或者可以看作乐曲从头、尾同时向中间发展。所以, 在完整演奏的过程中, 可以把“变奏三”加“变奏四”, 看成是“变奏一”加“变奏二”的逆行。

这一特点同样在锣鼓牌子中也能得到体现, 例如:锣鼓牌子《金橄榄》。

b.音色序列

在十番锣鼓中音色序列是结构发展逻辑的又一重要依据。锣鼓牌子《蛇蜕壳》 (谱例三) 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音色的组合变化:每一个节奏单位, 都由一种音色开始, 结束在另一种音色上。如:

[一七一七一七|内][一内一内一内|王]…… (“[]”内为一个节奏单位)

从而形成独特的逻辑结构。

又如《十八六四二》原始谱的《大四段》:纵向分析, 四段变奏的节奏结构完全相同, 用来加以变奏的只是不同乐器的音色。在四段变奏中, 其实用的是“七、内、同、王”这一相同的音色序列, 第一句“七”, 第二句“内”……第五句则循环回“七”。从而组合出不同音色、相同结构的四段变奏。

这样的音色序列在其它乐曲的结构逻辑中也有所体现。

苏南十番锣鼓艺术在数列特色、音色特点、力度变化、结构逻辑等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学习、研究、借鉴的中国传统音乐素材。比如罗忠镕的《第二弦乐四重奏》、陈怡的《多耶》等, 这些作品就是作曲家借鉴十番锣鼓中的节奏序列原则, 结合现代音乐思维创作的。可以看出, 作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苏南十番锣鼓这门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 凝聚着历史上无数民间艺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樊祖荫, 《论“十番锣鼓”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的关系》[J].音乐研究.1987 (4) .12-25.

[2].张伯瑜, 《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J].音乐研究.2001 (3) .58-65.

寻访新苏南 篇2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GDP占到全国18.5%、财政收入20%。目前,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日趋扩散。以地域为范围,几大都市圈已经在这里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都市圈、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都市圈、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等。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本刊记者踏上南下之路,寻访发展中的新苏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而富饶

的江南自古令人神往。上世纪末,苏南地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所谓“苏南模式”一度为各地所效仿。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苏南部分地区遭遇经济发展瓶颈,经济发展后劲凸显不足。

“瓶颈”真相

瓶颈并不在于工业和服务业比例失调,而在于工业本身遭遇难题。

近年来,苏南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势头明显回落。相对GDP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略显滞后,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只长骨头不长肉”。有认为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地走访中,记者认为,苏南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工业与服务业比例失调,关键在于工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产业需要升级。

对此,记者走访了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剑云,这位曾经给副省级领导讲课的高级经济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颇有研究。他说,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出现的问题,是经济规律使然。现在矛盾的焦点在于:地区主导产业需要升级,已有企业发展后劲需要加强。

线缆和铜产品加工,是苏南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现在这两大产业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线缆企业的利润逐渐萎缩,一些中小型电缆企业已经面临发展困境;在铜产品加工领域,原有一些主要依靠政策的福利企业随着政策的改变,选择外迁,这对当地经济影响很大。

“瓶颈”突破之路

凭空冒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现实,在已有基础上动态调整发展思路,才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可行路径。

潮起潮落,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面临高峰和低谷,苏南地区同样如此,如何在低谷期取得突破?有人认为,苏南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新的飞跃,必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在苏南地区创立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现实,当地决策者选择了依托已有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动态调整发展之路。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辩证过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不应是空穴来风,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基础,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

王剑云认为,在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着力将主业做强做精,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跟风而行。以苏州地区为例,下辖的5个县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昆山以外资企业为主;张家港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是国家保税区;常熟属于老工业基地,近年又有新的发展;吴江以民营经济见长,其优势在于机制较为完善,理念较为先进;太仓具有后发优势,是重要的港口,物流业有很大发展前景。

编者按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GDP占到全国18.5%、财政收入20%。目前,这一地区的经济活力日趋扩散。以地域为范围,几大都市圈已经在这里形成:上海大都市圈,宁镇扬(南京、镇江、扬州)都市圈、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都市圈、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都市圈等。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本刊记者踏上南下之路,寻访发展中的新苏南。

寻访新苏南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而富饶

的江南自古令人神往。上世纪末,苏南地区经济取得飞速发展,所谓“苏南模式”一度为各地所效仿。然而,进入本世纪以来,苏南部分地区遭遇经济发展瓶颈,经济发展后劲凸显不足。

“瓶颈”真相

瓶颈并不在于工业和服务业比例失调,而在于工业本身遭遇难题。

近年来,苏南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势头明显回落。相对GDP的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略显滞后,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只长骨头不长肉”。有认为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实地走访中,记者认为,苏南地区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工业与服务业比例失调,关键在于工业内部结构需要调整、产业需要升级。

对此,记者走访了吴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王剑云,这位曾经给副省级领导讲课的高级经济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颇有研究。他说,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出现的问题,是经济规律使然。现在矛盾的焦点在于:地区主导产业需要升级,已有企业发展后劲需要加强。

线缆和铜产品加工,是苏南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的产业之一。现在这两大产业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线缆企业的利润逐渐萎缩,一些中小型电缆企业已经面临发展困境;在铜产品加工领域,原有一些主要依靠政策的福利企业随着政策的改变,选择外迁,这对当地经济影响很大。

“瓶颈”突破之路

凭空冒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现实,在已有基础上动态调整发展思路,才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可行路径。

潮起潮落,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面临高峰和低谷,苏南地区同样如此,如何在低谷期取得突破?有人认为,苏南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新的飞跃,必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在苏南地区创立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不现实,当地决策者选择了依托已有优势,在原有基础上动态调整发展之路。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产业结构调整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辩证过程。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不应是空穴来风,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基础,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调整。

王剑云认为,在发展地区经济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着力将主业做强做精,形成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跟风而行。以苏州地区为例,下辖的5个县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昆山以外资企业为主;张家港有沿海的区位优势,同时又是国家保税区;常熟属于老工业基地,近年又有新的发展;吴江以民营经济见长,其优势在于机制较为完善,理念较为先进;太仓具有后发优势,是重要的港口,物流业有很大发展前景。

苏南模式真谛

苏南模式的真谛:真诚务实的人民,服务至上的政府,灵活多变的机制,先进务实的理念。

从以发展乡镇企业为特色的“苏南模式”,到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苏州模式”,再到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主的“新苏州模式”,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探寻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是记者本次行程的初衷。然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体会到,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规律可循,但并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模式。

有专家认为,对地区而言,所谓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内生而非外加的。苏南地区的一些领导更是不赞同“苏南模式”这一提法。在他们看来,发展区域经济,不应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而应根据地区实际进行区域经济的建设。从实践成功的物质上进一步提升为精神,才是应有的逻辑。

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小剑认为,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比较快,跟当地经济发展软环境密不可分。让记者感受颇深的一点是,服务意识的内化。当地行政领导告诉记者,他们不以官员自居,以为企业服务为职责。这一点,从吴江市政府办公楼的挂牌“吴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可见一斑。当地企业告诉记者,如果他们需要与政府部门直接沟通,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就会前往。政府部门的服务角色在这里已经定位,正如当地一位政府领导所说,按照国际理念服务,就是真正的招商引资模式。

精耕苏南市场 篇3

三菱电机空调设备部副总经理伊藤阳造先生致词表示, 三菱电机无论工程还是零售方面, 都非常重视常州市场。三菱电机将高端市场作为主要目标, 并加快三菱电机产品的渗透力。三菱电机将努力为三菱电机产品的代理商、经销商提供最好的协助。同时, 伊藤先生真诚希望能够通过三菱电机产品为每一位用户, 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

2011年, 三菱电机一直坚持以出击式营业、主动经营、主动销售为基本方针, 并努力以强化销售网络、投入新产品、增强研修体质为工作重心。同时, 努力加强MLC空调部人员配置以及驻外办事处的设置。在继6月份MLC无锡办事处成后, 常州办事的成立意味着三菱电机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细分力度。

苏南侨商齐聚宿迁共谋合作 篇4

王益副市长首先向来宿迁考察的各位领导和苏南侨商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王益在投资环境推介中向侨商们介绍了宿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15年来宿迁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王益说,当前宿迁市正处于“十二五”黄金发展期,正是投资创业良机。来宿投资建设成本低、要素资源配置好、区域腹地市场大、亲商帮办服务全、投资政策优惠、生态环境宜居,希望更多苏南侨商能够抓住机遇,积极来宿投资。

钱兴荣主任说,宿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亲侨、爱侨、助侨、帮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吸引了一批侨商在宿迁投资兴业。以“转型升级新舞台,跨越发展新空间”为主题的“苏南侨商看宿迁”活动是宿迁市加强与苏南、苏中各地侨商联系、交流的有益尝试,目的在于利用全省侨办系统的资源优势,邀请有产业转移需求及投资意向的侨商到宿迁考察洽谈、谋求合作,助推宿迁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他表示,省侨办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宿迁发展大局,牵线搭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为宿迁实现更大的突破作出新的贡献。

随后,苏南侨商代表们交流了心声。无锡市银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联珠表示,此次宿迁之行让大家感官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宿迁给人的印象是既儒雅又大气。她代表无锡侨商会表示,将会积极推介宿迁,并承诺在加拿大华文杂志上为宿迁做免费的宣传。无锡投资兴业的桥联集团董事、执行副总裁曹一平表示,通过此次考察,希望能在宿迁找到发展的切入点,让桥联集团的项目在宿迁这块投资热土上生根开花。

会议结束后,宿迁市住建局和宿迁市轻纺食品、机械电子、新兴产业、外资专业招商局分别与侨商们进行了行业对接推介活动。多方面、多角度、多领域地向侨商们推荐宿迁,促进双方合作、营造携手共进的多赢局面。

据悉,25日下午,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和副市长赵丽丽陪同侨商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可成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江苏精科智能电气集团、宿迁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恒力(宿迁)工业园、宿迁金鹰天地广场、雪枫公园、园博园等处。宿迁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城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亮点给侨商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南艺术 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传承,保护策略,苏南乡村

0 引言

梁思成曾说:“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 在建筑上, 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为这事实明显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衰落。”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南方与北方的城市没有显著差别, 东部与西部的城市也几乎千城一面。这意味着在东西方文化博弈中, 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文化传承与文明发展方面无创新, 相反被异化、甚至被遏制抹杀, 保护并弘扬中国民居风貌与本土文化迫在眉睫。[1]

古村落风貌与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条件下, 加强对乡村的风貌文化研究, 对解决广大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助于实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社会目标, 对于建设各地富有特色的美丽乡镇风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理论研究

1.1 国内城镇化进展

中国地域广阔, 各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多种社会因素影响着城镇化进程。近十年来, 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 全国城镇化率为44.94%。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一个百分点, 至2011年首次超过50%。

2000年在全国“十五计划”中首次把“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十一五规划”继续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 强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2011年“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统筹城乡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将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予以高度重视。而对于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 “报告”更进一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13年,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推进确定了总体基调。国家的重大决策无不表明城镇化的重要性, 城镇化发展将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1.2 国外城镇化发展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其中英、法、德、意、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高。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镇化的国家, 目前城镇化水平超过90%, 在英国城镇化进程中, 各种社会问题出现, 导致英国政府颁布多部相关法规, 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发展。历经百年的实践, 英国乡村的历史风貌得到合理的保护, 构建起欧洲乃至世界最完善的乡村景观法规体系。

由于二战之后日本经济不断复苏, 导致农业劳动的人口迅速减少, 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加大, 严重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日本政府为此特别颁布了《农业基本法》。从20世纪后10年开始, 日本先后颁布针对农业的法律法规, 其中加大了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并鼓励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给予山区困难的农民生产粮食的财政补贴;拨付专项的经费支持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大力发展;鼓励发展非农产业。日本政府为此还特别制定了鼓励工商业向农村延伸的政策, 使得农民足不出户就有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职业。这些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日本的农村发生巨大变化, 减少城乡之间大幅度的人口流动, 推进日本城镇化的健康发展。[2]

通过总结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 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建设符合不同区域发展状况的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3 借鉴经验, 对应解决问题

世界各个国家一直高度关注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的发展也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外许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远远走在中国前面, 我们应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汲取教训, 借鉴其中的经验、规避城镇化引发的各类“城镇问题”。根据不同国家的城镇化模式, 结合我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 制定适合的方针政策。据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以及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来看, 我国城镇化发展任务仍旧十分艰巨,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误解需引起充分的重视, 针对各个特定阶段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 正确应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2 对苏南地区调研结果

通过2013年10月份对苏南地区村落的实地调研, 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同时结合调研, 我们与进行乡村历史风貌保护研究的专家进行专题访谈, 对古村落历史风貌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完成了相关古村落的课题设计———古村落购物中心设计, 加深了我们对古村落特有的自然肌理进行探索的情怀。

通过对苏南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乡村、集镇等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杨湾村、太平村、明月湾和东蔡村进行调查问卷、走访以及拍照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 对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 对当前城镇化中历史缺失的危机有了一定的认识, 了解了地域文化对于当地居民的重要性, 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苏南地区居民调查问卷

通过调研, 得出以下结果: (1) 对于分散式居住的建筑该如何处理:14%的村民选择全部拆迁, 40%的村民选择全部保留, 54%的村民选择拆迁部分建筑 (图1) 。 (2) 如果合村并镇:33%的村民选择向中心靠拢, 71%的村民选择留在原地, 只有3%的村民选择了村子迁移 (图2) 。 (3) 对建筑风格的选择倾向:23%的村民选择现代风格, 40%的村民选择了中西结合, 43%的村民选择了保留中式建筑风格, 3%的村民选择西式风格 (图3) 。

2.2 保存较好的古村落现状

古村落是经过千百年来历史文化、人文精粹等一系列的综合因素慢慢累积的, 所以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可以储存其经过漫长积累的痕迹。

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写意, 擅长写意。宏观上古村落就像一副优美的山水画。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小庭院种着主人喜好的植物, 更多的时候是在建造房屋的时候把一些有一定树龄的树木预留出来。走进古村落不难发现超过百岁的古树。这种自然景观肌理虽是人工的却又胜似自然。在古村落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僵硬的几何线条, 更多的是自然弯曲延伸的肌理。

2.3 现代城市的基本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无节制扩大, 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便利的交通, 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健全的公共设施等高质量的生活吸引着非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使得城市的消费和劳动力增加, 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但随之也带来了不少不利因素。

人口增加导致用地紧张, 使城市建筑日趋升高、交通拥堵、垃圾剧增、环境变差等状况不断发生。流入城市的人口大多是打工者, 因此文化素质不高;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使地域间的文化冲突越来越严重, 而本土的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威胁。城市中富裕阶层、白领阶层由于城市环境质量不断变差源源不断地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及农村迁徙。从人们对田园乡野向往的心理和行为看出, 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在提高人的生存条件和舒适度的同时, 也带来了水土、大气等生存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 人们在反观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居住环境的诸多问题时, 关于城市发展目标和方向的初始定位, 开始“旧事重提”。[3]

2.4 已往快速城镇化的乡村分析

2.4.1 存在的弊端

2.4.1. 1 重新轻旧的现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家庭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作为人类重要居住地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更新, 与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 改变传统乡村空间肌理的封闭式现状。但在新旧并存现象出现时, 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弃旧建新、拆旧建新、拓路建楼, 老村日益衰败被新村取代, 并且人们过于追求新型建筑材料, 忽略地方特色建筑材料, 追求过于现代化的建筑, 同时人们认为传统建筑乡土气, 加剧重新轻旧现象的发生。归根到底是人们在思想观念方面迫切渴望表达自己对现代生活的追求, 于是一味的追求国外与大城市的建筑特点与生活模式。另外, 是因为人们对具有传统特色的乡村空间肌理与乡土建筑所传达的历史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通过整理调查问卷, 我们发现61.1%的村民倾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允许添加现代元素, 只有0.27%的村民支持纯西式建筑风格。

2.4.1. 2“趋同化”现象

传统乡村的肌理形态是自然形成的, 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的街巷肌理普遍采用一一行列式的整齐布局的肌理形态, 虽然施工方便、节约用地, 但街巷肌理过于单调且机械。单一的线型空间取代了弯曲的街巷、错落的房屋、自然的景观等传统乡村具有的元素。公共活动中心统一集中传统乡村中街头房前各种大小不同的公共空间, 导致传统的邻里网络结构变得松散。房屋建筑是乡村肌理演变中最主要的元素, 但是新农村建设中, 房屋面积、结构大小统一, 呈现大同、单一的发展趋势, 且部分地区乡村改造没有根据地域性来规划, 使人难以区分东南西北区域, 忽略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

2.4.1. 3 民俗文化渐渐缺失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乡村普遍存在的是老人与留守儿童, 年轻的劳动力不断涌现大城市。大城市里农民工越来越多, 而乡村的教育问题、家庭矛盾升级, 民俗文化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打乱、消隐甚至绝迹, 传统的“宗族、邻里、乡情”被现代居住单元、高楼广厦所切割、隔离;孤独的单元生活模式与快节奏的现代“文明”环境, 忽略了本土曾经拥有的民俗与乡土风情。如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华西村, 在造福一方、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下, 为了进一步吸引游客, 建造了缩微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等建筑, 虽然丰富了文明的内容, 却忽略了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富裕的物质生活、先进的城镇文明环境却带来了本土文化的贫乏。

2.4.2 风貌和历史文化的价值

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影响下造就了古村落自然的空间肌理, 独特的空间肌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田野、活动广场等自然景观所构成的元素形成了乡村的整体空间肌理形态, 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秩序, 空间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经过独特的环境元素、历史岁月的长期浸润与沉淀, 造就了每个乡村独一无二的空间肌理。乡村肌理是每个乡村独一无二的标志, 且与乡村的发展休戚相关, 是乡村历史见证与发展的活化石。

2.5 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矛盾

2.5.1 城市人口爆炸, 乡村留守“空壳”

改革开放后,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不断涌现, 还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广州等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圈。在我国, 超大城市就是人口超过200万, 而上海2013年统计的人口数字则是2500万, 超过超大城市标准的10倍不止, 其中有1000多万是外来常驻人口。不难发现如今城市生活已和我们憧憬中的生活产生了矛盾。

乡村已逐渐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空壳”, 年轻劳动力大多都流向了城市。我们对苏州地区乡村的走访证实了这个问题, 一户人家往往只有老人和小孩, 当我们问其子女时大多的回答都是进城务工, 可见人口单向流动的严重性。

2.5.2 城市环境恶化, 新型城镇化还处于探索期

绿地面积、公园湿地、河流等自然的景观减少, 建筑扬尘、生活垃圾、汽车尾气等污染不断加重, 城市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中的上层阶级开始关注环境优美且历史文化丰富的乡村。

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在探索阶段。村落青壮年人口外流, 导致“空心村、留守村”不断增加, 累积的垃圾污染了村落原有的优美。而新型城镇化下的新农村则普遍缺少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文化, 导致形象千城一面, 风貌千篇一律的现象。公共设施长年失修, 生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如图4)

2.5.3 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地辐射乡村, 乡村的历史风貌需要传承

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土地资源, 于是慢慢地吞噬附近的乡村。苏州在古时是被围墙围起来的, 只有四个进出的大门。而在围墙的外围统一称为乡村, 现如今苏州的面积则是古时的上百倍之多, 满城的高楼大厦特别是园区的出现很好地证实了城市在不断地吞噬乡村。

“千城一面”等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去考虑新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历史文化的众多问题。

3 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策略

3.1 整体传承与单体地标性保护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 传统乡村占大多数面积, 以往的乡村保护都集中在典型历史文化古村落。因此, 抓住传统乡村保护的历史文化谱系本质是我们的保护重点, 而不是单一局部的机械保留, 我们应注重强化整体乡村空间组织的文脉延续, 加强不同历史时期街区、人居以及整体空间肌理的延续与保护, 维持原有的地貌, 来更好地保存不同时期乡村的历史风貌和经济社会空间结构。 (如图5)

3.2 小村落“变轨”组成中心镇

新型城镇化中普遍“做大”, 虽然在土地的利用上比较合理但是导致“千城一面”的局势, 乡村历史风貌逐渐消失。苏南地区的乡村大多都是几个小村组合在一起分布在各地, 小村组成大村的时候在自然肌理、邻里关系、历史风貌等相对好处理。这样的模式下小村落的关系依然如旧只是在一个大的形式下一起生活, 也增加了相邻文化的碰撞为以后乡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不是所有的文化被人工规划成一面。

3.3 传统肌理上的自然和谐延续

对于传统乡村空间肌理的保护不是原封不动的, 而是要强调对整体乡村特色文化的关注与延续, 更新、改善是在保护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复原、改善, 以整合、优化生存空间环境, 使乡村空间肌理结构的历史文化与生态结构等系统得以延续与发展, 由传统到现代发展的过程上保持和延续传统乡村文化特色。[4]

3.3.1 完善更新乡村肌理

人类的居住环境一直在不断地、自发地进行生长、变化, 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 宅院建筑是整体最主要的细胞, 而街巷便是主要的脉络。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建设更新过程中, 应在原有的空间肌理上进行完善更新, 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肌理的特色, 而不是一味地采用大拆大建的简单方式。调查问卷显示, 几乎没有村民在乡村建设中认可拆建的方式, 大部分村民比较认可续建、插入新建的方式。

如古村落中保存完好的石屋、砖屋、石街可以在巩固的基础上用维修的方式来改造, 一些乡村老街自然弯曲、尺度宜人、建筑错落有致, 完全可以保留, 另外再开辟新路以适应发展需求, 而不是采取拆房拓宽取直的方法, 使具有多年历史文化的乡村风貌被快速抹去。

3.3.2 突出乡村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

乡村历史风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体现, 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是人类最接近大自然的居住地, 这种独特的乡土性形成了可识别的村落生活环境, 因此造就了独特的乡村空间肌理, 传统的空间肌理形态自然生动,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与风貌的共生, 产生了最丰富的民俗文化, 所体现的特征与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在新农村建设中, 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基础上, 更新完善原有的街巷肌理, 在尊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建筑的基础上, 合理地改善传统建筑布局, 采用地方建筑材料, 继承和发展地域特色, 为乡村提供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公共设施。

3.3.3 注重乡村传统空间肌理与现代肌理结合

乡村肌理在更新的同时应尊重原有空间肌理, 强化传统空间肌理与现代肌理之间的关联、和谐、共生, 强化自然肌理的更新过程, 注重乡村传统历史风貌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进行完美的接轨。在传统乡村空间肌理中, 有很多重要节点使乡村肌理变得丰富而细腻。如乡村的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场地、池塘等。这些节点在公共交往、生产生活场所等日常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更新完善建设中, 应在原有的传统节点体系上, 建立新的节点来适应现在生活的节奏。同时, 也应强化对原有的较完整的节点进行保护与更新, 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小品等手段营造空间景观氛围的手法来丰富乡村肌理的内涵, 既突出了地方应有的文化特色, 又展现了具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新农村现代化的景象。在建筑的肌理上, 空间组合方面突出自然活泼的特点, 应避免采用行列式布置方式。同时新建建筑应采用地方建筑材料表现, 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建筑风格和延续地域特色文化, 使原乡村建筑风貌整体协调统一。

在乡村更新完善建设中, 重视保护和利用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现有乡村建筑进行质量评价, 确定应保护、整饰、拆除的部分建筑, 注意保护原有乡村公共交往部分和空间整体格局。完善不影响整体布局、建筑质量较好的已建建筑, 而不是一味地大拆大建;整治或改造建筑质量尚好, 但建筑外观或材料与乡村整体环境有不适应的建筑;拆除质量较差或对乡村整体风貌有较大影响的建筑, 提高乡村整体居住环境质量。据调查问卷显示, 57.4%村民在心目中理想乡村形象中选择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现代发展理念, 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历史风貌乡村。[5]

3.4 乡村肌理保护和更新的实例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横店街的新春村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乡村, 民居建筑分布肌理为典型的散点式, 布局自然、尺度亲切, 生态和谐, 乡土韵味浓郁。但经济落后, 住房功能不全、环境卫生条件差, 缺乏给水、排污以及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修整, 在新城镇化建设中, 新春村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 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及经济的发展条件, 兼顾当地的风俗传统, 切实重视和保护乡村原有的特色, 创建特色新面貌家园。基于对乡村肌理的整体保护, 规划建设中着重保持其整体肌理发展模式, 保持地域的环境特色与乡土风貌。更新主要是对于新春村现代生活需求中公共设施、道路系统、绿化系统等方面出发, 切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同时加深对新春村空间肌理中重要节点的详细设计, 其中规划主要选择了对乡村主要出入口、公共活动中心、小游园进行重点详细设计。

新春村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有机更新、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对建筑现状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针对乡村建筑肌理的更新提出合理方案, 对乡村发展阶段的生命周期制定近远期主要目标, 对于乡村设施建设注重实效, 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 不搞大拆大建;同时当地管理部门要坚持民主协商、以人为本, 在乡村建设中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 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对于当地的生活环境与条件的改善, 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

4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飞速发展,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种种文化与文明的冲突问题不断上升。人们对生活的理想越来越高, 穿梭于车水马龙的大都市, 慢慢发觉躯体的速度早已把灵魂远远抛在身后, 回头才发现传统的文化印记一点一点地消失在快节奏生活中, 谁不想在享受物质文明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 还能守护着自己一片精神田园, 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 就让我们寻回精神文明世界里的文化, 不让物质文明将其淹没。

参考文献

[1]邢章萍, 张健.民居保护刻不容缓——访中国城市风貌与民居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强[J].经济, 2012 (04) .

[2]孟祥林.农村城镇化:国外实践与我国新型城乡形态发展设想[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0 (10) .

[3]文剑钢, 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2013, 06:09-19.

[4]周美玉, 朱淑贻, 仇永佳.整合乡村肌理和城市肌理坚守与积淀城市特征[J].商场现代化, 2010 (11) .

民国时期的苏南义庄 篇6

清代义庄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稳定, 义庄发展就快;一遇战乱, 义庄就会遭到极大破坏, 出现停滞甚至倒退局面。辛亥革命后, 朝制鼎革, 国体变更, 社会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苏南地区虽间或有新义庄零星出现, 但已盛况不再。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 整个民国时期, 苏南地区新增义庄仅30例。就其建立时间而言, 多在1927年之前, 其后仅有5例。建于前代的义庄也逐步走向破败析分, 1949年无锡存有义庄47处[1]93。苏州更少, 据1949年解放初期的调查, 城乡义庄仅存23家[2]375。在此之前, 苏州则有更多的义庄。据1931年吴县县政府社会调查处调查所得, 当时仅城区尚有义庄32处[3]3。而唐力行先生则估计, “如加上郊县当不下百所”[4]63。20世纪30年代无锡梅村土地的集中情形也反映出当时苏南义庄仍具相当的势力, 据《东方杂志》记载:梅村镇上和它附近的“大宗土地特别的集中在义庄和庙宇方面。”[5]89

上述1931年吴县城区的32所义庄与1949年苏州城乡存留义庄的比照结果, 只有7例庄名重合, 这说明有25个城区义庄在1931年至1949年前这段时间中消失。但解放初苏州尚存23处义庄, 并且规模不算小, 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这种宗族组织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义庄赡孤贫、奉祭祀、兴教育, 有利于基层社会稳定, 从而得到历代政府的支持。从民国时期义庄立案的批复公文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对义庄仍持肯定态度, 予以支持和保护。民国八年, 川沙县知事在批复同本堂义庄咨请立案的公文中说:“该公民等建造祠宇, 购置义庄……应准连同款产清册, 一并存案。至各项单据存摺等项, 均经验明发还。仍照所请, 给示保护。”[6]卷12《祠祀志》丹徒倪氏于民国十二年建立澹明义庄, 呈文督军、省长, 希望能会衔出示严禁示文, 使义庄以垂久远。为此, 江苏时任督军齐燮元、省长韩国钧联名发布第十四号布告, 要求任何人“自示之后, 不得任意侵占, 藉端骚扰, 及一切意外之妨害。如敢违抗, 准由该祠裔等随时指禀地方官, 立予究办不贷”[7]卷5。

民国初年, 地方自治思潮日渐高涨。政府将提倡义庄与养成自治风气结合起来。1916年内务部通咨各省云:“现在自治制度方将筹备励行, 各处义庄均订规条, 恪相遵守, 本含有自然自治性质, 诚能藉此提倡, 养成风气与将来, 推行自治, 不无裨益。”[8]33对于新建义庄, 民国政府要求捐建者要向政府报批立案, 便于管理和保护。1934年内政部部长黄绍雄发布训令说:“义庄设立性质, 系属财团法人, 自应依照监督慈善团体法第三条暨第十三条之规定, 暨部颁各地方慈善团体立案办法, 饬其呈请立案, 并饬部备案, 以便保护, 而重善举。”[9]35

对于捐建义庄者, 民国政府延续清朝做法, 依旧奉行褒奖政策。民国七年, 嘉定商人朱得传捐资四万元左右建立义庄。内务总长钱能训特向大总统呈请, 请求“加给褒祠”, “给予金色褒章, 以资激劝所有”[10]。民国时期, 政府财政匮乏, 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内务部甚至通咨各省要求捐建义庄时要注重教育, 以补政府之不逮[8]33。对于办学成绩出色的义庄, 政府给予褒奖。如无锡村前胡氏义庄、寨门严氏义庄均因办学出众, 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一等奖章[11]6。

民国时期苏南义庄的衰败除受战争直接破坏外, 家族衰落导致的析分是一主要因素。随着建庄年代的久远, 义庄族群逐渐枝繁叶茂, 待济族人逐年增加, 需要义庄不断扩大规模。民国年间, 尤其是30年代以后, 经济凋敝, 岁月动荡, 增置田亩谈何容易。一遇灾荒, 生活无着的族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析产典地, 虽然这违背庄规祖训, 但一旦成为族人的共识, 义庄的破产就不可避免了。如无锡荡口殷义庄是在1935年间分掉的。分的原因是穷户太多, 义庄租米不够分配, 在大多数族人要分的情况下账房无法, 就分掉了[12]69。苏州也以吴趋汪氏耕荫义庄为首倡, 析分义庄, 接踵仿行者甚多[13]375。

民国初年, 随着交通的发展, 都市工业品逐步侵入苏南乡村腹地, 致使家庭手工业及农村副业逐渐破产。礼社是无锡西北乡小镇, 为薛姓聚居之所。因家庭手工业的破产及农业机器化, 礼社农村中产生大量过剩劳动力。作为贫穷族人依恃的薛氏义庄, 此时已不胜重负了。薛氏义庄有田一千三百五十亩, 每年收租约一千两百石左右。凡贫苦子孙不分男女年满十六岁者, 每年每人领米二石, 不足岁者一石二斗, 婚丧、教育均有资助。但此时农村的破败, 中小地主没落, 要求义庄救济者日多, 义庄收支失其平衡。薛姓二百余户中, 有十亩以上土地的地主及农民各占四分之一。其余半数, 即稍有土地, 亦已不能糊口, 仅赖义庄豢养, 坐食乡间。民国十年受水灾影响, 义庄濒临破产, 每人所给口粮, 骤自二石降至一斗[14]158。此时苏南义庄的大致境遇相差无几, 在商品经济的猛烈冲击下, 支撑义庄的主体阶层正日益整体性衰败, 义庄的解体只待时日。

管理混乱也导致义庄的衰败。荡口华老义庄就出现族众及管理人侵渔庄产现象。有的族人向义庄借兑, 结果有借无还, 特别是二流子、白面鬼经常去强借。把持庄政者账目不公开, 常贪污中饱。族人华宗佑母亲说:“义庄像一只米窝, 旁边小虫将米窝钻空了;或像个饭碗, 碗边大家吃, 碗中主管人吃。”[12]73无锡村前胡氏义庄在胡有山、胡有祥合管时期, 他两人一个吃白面, 一个酒糊涂, 家里没有什么产业, 在管理时大吃大喝, 义庄收的租, 大都被他们吃掉。抗战胜利后, 胡守贞依靠国民党势力夺取了义庄管理权, 从中贪污榨取, 以肥私囊[15]249。

常熟、吴县、无锡是苏南义庄的三大中心。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常熟出现了析分义庄的浪潮。时人归堤为我们分析了其中的缘由, 是时“国民政府之初创于南京, 大事未定, 份子复杂, 以义庄为家族主义之表现也, 有收为公有之谣传。于是一般昔日富有, 而今无以自食者, 或不顾族谊, 但有私利之辈, 纷纷创议以义田收回, 由庄裔子孙依房分取义庄之因是而析散者, 盖十之六七矣”。归氏之言应当不虚, 其人为常熟土著, 了解的情况应当不谬。而且, 其时他正准备写《常熟之义庄》, 打算向邻里亲友借阅族谱, 不料却遇到了麻烦。“起稿之初, 遍向亲朋借用, 乃因义庄收为公有之谣, 不肯出借, 以备庄田实数为人所洩, 虽经解释不顾也。而已析分之旧庄, 更秘不示人, 结果所得不过现存义庄中之七, 然已占存在义庄之什九矣, 并以不洩田数相约。”[16]6按归氏的叙述, 足见此次义庄析分之烈。由此推想, 谣传之言想必不单会对常熟产生影响, 苏南其他地区恐怕也难逃其冲击。

1927年, 中共举起了土地革命的大旗, 明确提出消灭“乡村中宗法社会政权之基础”的家族“公田”[17]61。这对乡村士绅捐建义庄的信念造成很大冲击。此后, 苏南新建义庄仅为5例, 解散之风更甚往日。为此, 有人在1928年的全国经济会议上提出, 义庄公所会馆因“共产嚣张, 此种团体恐受其害, 颇多解散者”, 请求政府加以保护[18]517。

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 篇7

(一) 苏南苏北界定。

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 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 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 重新界定了苏南、苏北两大板块的范围。

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 也是一个经济区域, 由于其“苏南模式”而受到瞩目。以前苏南仅指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现今将南京、镇江与苏州、无锡、常州一起纳入苏南板块。

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包括江苏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 即扬州、南通、泰州、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8个省辖市。现在的苏北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

(二) 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江苏全省上下近几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和促和谐各项工作, 经济运行呈现“骑自行车式”发展态势,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民生继续得到改善,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苏南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快和经济总量大的特点, 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 苏南地区的物流、金融和旅游等服务业也同步快速发展, 出现了服务业超过制造业的新局面, 苏南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效也相对比较明显。

而苏北过去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 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前,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时期, 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的台阶, 初步构筑了大开放、大开发所必需的支撑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12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20.3%上升到22.5%, 人均水平连续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与苏南区域经济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二、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 苏北在人口上比苏南多, 苏北土地面积是苏南的两倍, 粮食产量是苏南的四倍。但苏南地区总产值是苏北三倍之多, 三产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苏北地区的三倍。在进出口总额上看, 苏南地区遥遥领先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苏北高两倍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苏北是苏南的三分之二。苏南地区实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是苏北的将近三倍, 苏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苏北的两倍。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 苏北是苏南的五分之三。总之, 苏南大多经济指标远远高于苏北。 (表1)

数据来源:江苏省苏南苏北各市统计局数据计算所得

三、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

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与两地的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辅助等许多综合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两地差距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对于罗列的经济指标来看, 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一) “非均衡战略”因素。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行性, 强调以点带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代表性的理论有谬尔达尔 (1944) 的累积循环理论、佩鲁 (1955) 的增长极理论以及赫希曼 (1958) 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基于这样的理论, 改革开放后, 中国政府实施了“梯度发展战略”和“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 苏南得到高速发展, 苏北大发展等战略决策并没有真正从体制上、机制上得到落实, 从而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 “产业结构”因素。

克拉克在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 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其中, 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 第二第三产业产品则反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发展高收入弹性的二三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 现实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大多聚焦在东部地区, 再加之人口的增长, 有限的土地面积已经紧张甚至匮乏, 限制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苏北地区的劳动力农业化水平当下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 较多的占用了劳动力资源, 这也是苏北地区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的一个原因。苏南的第一产业相对较低, 而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相比苏南较高。虽然苏北地区的农业有较高区位优势, 但专业化水平低, 且需求收入弹性在不断下降。

(三) “外商投资”因素。

自2003以来, 苏南苏北地区抓住机遇, 大力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进, 使得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 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到2012年, 苏南、苏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60%和22.66%, 其中苏北地区增速相对较快。然而, 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的同时, 苏南苏北之间的外商投资差距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截至2012年, 苏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228.80亿美元, 而苏北仅有71.18亿美元, 前者是后者的3.21倍, 外商投资差距十分明显。 (图1)

(四) “基础设施”因素。

基础设施是指为生产、流通等部门提供服务的各项设施, 主要包括交通、能源、电信、供水、防洪、环保、灌溉、防林、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具有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的性质, 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显示苏北地区科学技术支出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1%, 仅为苏南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邮政业务总量方面苏南是苏北的3倍多;而苏南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也大大超过了苏北地区。此外, 在电信、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苏南也优于苏北。 (表2)

四、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对策

(一) 推进南北联动,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项目帮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深入推进苏南苏北城市群联动发展战略:第一, 江苏省政府通过分类指导, 加强交流与合作, 引导产业、资金及技术由南向北转移, 加快苏北振兴;第二, 苏南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把一些产业对接到苏北;第三, 苏北要抓住机遇, 主动加强与苏南的沟通与合作, 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 寻求分工合作的最佳点, 努力推进苏北发展, 实现江苏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在产业转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着力于苏北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 支柱产业为支撑, 都市型工业为特色, 生产性服务业为配套, 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体系, 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 开展招商引资, 充分有效利用外资。

苏北地区经济整体不发达, 全面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 应该充分利用发展平台提升的优势, 按照“外资、内资、央资并举, 重点突破外资”的要求, 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招高引优”战略。苏北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 必须立足于本地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 战略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着力于外资利用质量的提高, 使得“引资经济”能有力促进苏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四)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苏北地区基础设施由于长期投资不足, 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 所以亟须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当前,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指导方针建设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 缓解制约苏北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制定和执行好中长期发展规划, 合理布局重大建设项目, 统筹财政性资金并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加大政府对苏北地区的财政投入, 为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综上所述, 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 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照。如何进一步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极为重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苏北如何寻找出一条经济的新方向和新特点的道路至关重要, 从而实现苏北的区域优势、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和提升苏北人民的幸福指数。

摘要:本文对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 分析其产生巨大差异的“非均衡战略”等因素, 并基于成因的形成, 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苏良军, 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 1999.1.

[2]王志宪, 虞孝感.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4.

苏南村镇水污染及处理对策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苏南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给该地区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水、乡镇企业工业污水的无序排放和农村集约化养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和村民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2 水污染的构成

2.1 点源污染

苏南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和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手工作坊,在过去的30年为江苏的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带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在过去的30年中,乡镇企业由原先的零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家,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农村的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乡镇企业由于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污染治理方式导致农村低、小、散型工业化污染泛滥。其污染具有结构性污染(低)、规模污染(总量小,但单位产值排污量较高)和布局性污染(散)等特点[1]。绝大部分乡镇企业没有相应的污废水处理设备,污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区内的水体鱼虾绝代,恶臭难闻。

2.2 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后的被雨水淋溶而随径流进入水环境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随泥沙一起被带入水环境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另一部分是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1]。

2.2.1 农业生产污染

目前,我国的氮肥当季利用率为30%~35%,磷肥10%~20%、钾肥35%~50%。江苏省是高施肥量区(单位播种面积平均施肥量大于300 kg/hm2),平均施用量达734 kg/hm2。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江苏省内运河、平原河网、城市内河以及湖泊池塘水体的富营养化[2]。

另外,农药污染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一种有机污染,农药使用过程中仅有10%~20%残留在农作物表面,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的约80%则进入到大气、水体、土壤。因此农药对不同水体的危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田沟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

2.2.2 农村生活水污染

我省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基本还处于无序状态,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许多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就近排入水体,对当地的水体及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即使在小康示范村和整治村这些设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方,处理效果也不尽人意。

2.2.3 农村养殖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和规模化养殖业日益发展,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畜禽粪尿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负荷在2 000 mg/L~20 000 mg/L之间,平均达到6 000 mg/L~10 000 mg/L,并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3]。近年来,江苏省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努力实现生物质能转化,有效地控制和治理了养殖污染,但仍有大多数养殖场的畜禽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水体和周边环境,制约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在环太湖地区,大量畜禽粪污随意堆放或直接排入水体,造成农村环境质量的恶化。

3 处理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找到既经济又实用的农村污水控制方案。农村污染控制技术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应当因地制宜,综合考量观念、技术、制度、经济等多种因素,从源头削减,并加强回收利用和全过程控制。农村污染源更复杂、分散,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适合村镇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应用太少,实用性差,在技术政策引导和评价方面更是空白。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产业格局以及居住布局都不同于城市,主要适用于城市地区的各种污染控制技术在农村难以实施,使村镇污染治理出现或沿用城市集中处理手段投资太高,或放任污染排放造成更严重的环境危害等问题。根据以上特点,苏南农村污水处理应优先考虑采用低耗能、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

3.1 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系统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首要问题是收集系统不完善,这是一个全国的共性问题。我国农村绝大多数没有完善相应的排水系统,每家每户都是自建简易化粪池进行处理,或者是粪尿进入干厕;其他如洗衣、厨房等杂排水就近排放,或者是排入附近河道。因此,可根据各地地形合理敷设收集管道,将每家每户的化粪池连接起来集中处理,统一排放。针对各自村镇的不同建设发展需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处理措施。

3.2 几种处理方式

3.2.1 阿科蔓泛氧化塘

阿科蔓生态修复技术由于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等各类微生物的存在,构成了阿科蔓泛氧化塘一个完整的水生态系统,使其同时具有水质净化和生态景观池的功能[4],阿科蔓工艺流程如下:生活污水→预处理池→泛氧化塘挂设阿科蔓生态基→外排。

它采用“泛氧化塘”工艺对池塘进行水体维护,并对每天排入池塘的生活污水、畜禽废水、菜地残留的化肥、农药污水等进行生态性处理,处理后的池塘水用于下游农田浇灌,可节省清洁水源。此种方法可利用苏南农村水塘众多的优势,在村镇的下游选择合适的水塘作为氧化塘。通过完善的收集系统收集至氧化塘内进行处理。在水体生态修复的同时,可放养鱼类、底栖动物等水生动物,延长生物链,取食生物膜,转移污染物。可种养一些水生植物,如挺水植物荷花、美人蕉;漂浮植物大萍、水花生等。可起到美化水面,给水生动物提供庇护场所,并能吸收部分营养盐。也可在池塘中设置喷泉,在池塘周边建设生态公园。阿科蔓技术充分体现出其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实现就地处理、实施维护简单、经济适用。

3.2.2 垂直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

在垂直潜流系统中(见图1),污水由表面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达到净化的目的。垂直潜流式湿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其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其他形式湿地小,处理效率高,整个系统可以完全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绿地和配合景观规划使用。此种处理方式适用于用地紧张,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工业污染较少的村镇。

3.2.3 一体化处理设备的应用

针对苏南城市近郊的农村发展特点,可以选择合适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这种污水处理设备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见图2。

该设备去除有机物污染物及氨氮主要依赖于设备中的AO生物处理工艺。其中工作原理是在A级,由于污水有机物浓度很高,微生物处于缺气状态,此时微生物为兼性微生物,它们将污水中的有机氮转化分解成NH-N,同时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将NO-N转化成N,而且还利用部分有机碳源和NH-N合成新的细胞物质,所以A级池不仅具有一定的有机物去除功能,减轻后续好氧池的有机负荷,以利于消化作用的进行,而且依靠原水中存在的较高浓度有机物,完成反消化作用,最终消除氮的富营养化污染。在O级由于有机物浓度已大幅度降低,但仍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及较高NH-N存在,为了使有机物得到进一步氧化分解,同时在碳化作用处于完成情况下消化作用能顺利进行,在O级设置有机负荷较低的好氧生物接触氧化池。在O级池中主要存在好氧微生物及自氧型细菌(消化菌),其中好氧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自养型细菌(消化菌)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碳或空气中的CO2作为养源,将污水中的NH-N转化成NO-N。O级池的出水部分回流到A级池,为A级池提供电子接受体,通过反消化作用最终消除氮污染。

此种处理方式适用于经济较发达的苏南村镇。设备可根据需要埋设在地表以下,上面覆土或种植绿化。采用此种处理方式时,也可根据当地的水质特点要求设备厂家定做。

4 结语

苏南农村是我国较发达的农村之一,但是它面对的水环境污染也是十分严峻的,且水环境也在不断的恶化。对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尽快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治理措施来应对这种不利情况。只有对农村的水环境问题引起重视,才能不断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水环境现状,针对苏南农村的各种水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低耗能,无动力或微动力,自然生态原则出发,提出了几种处理方法及具体对策,以期实现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水污染,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白杨,刘变叶.简析农村水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96-2497.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2010年统计年鉴[EB/OL].http://www.jssb.gov.cn/jstj/tjsj/tjnj/.

[3]贺志丽,张建强,王庆安,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水污染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4):87-89.

[4]虞益江,竺强,方琦.阿科蔓人工水草生态处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0,36(5):45-47.

苏南高职生职业诚信教育刍议 篇9

关键词: 苏南 高职生 职业诚信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等隐性职业素养越来越看重。对高职生来说,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行业企业的工作需要,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隐性职业素养十分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苏南企业的实际对高职生开展职业诚信教育谈谈看法。

一、苏南企业对职业诚信的要求

笔者所说的苏南,指位于江苏南部的苏锡常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文底蕴深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域。在全面实现小康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韩国相比,苏南地区在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及人的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人的现代化仍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且相对薄弱的环节[1]。苏南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普遍对职业诚信提出更高要求。

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2]。苏州拓胜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秉承“专业铸就品质,诚信赢得未来”的经营理念,提出通过服务完善产品满意度,提升客户价值,创造公司价值。江阴苏派服装集团的经营方针是:诚信为本、品质为纲、满意服务、保证信誉,提出将真诚、信用作为企业立身之本。海澜集团的质量观是好产品是最大的信誉。到2013年末,海澜之家已在全国开设专卖店近3000家,并先后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之“营销大奖”、“潜力大奖”等称号。2013年11月10日,海澜之家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大关,全年突破12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超过50%。江苏腾奇电力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常州市新北区百丈工业园,注册资本为500万人民币,主要经营变压器用片式散热器,公司秉承“诚信、专业、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以科技服务客户,坚持技术进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已经成为一家颇有实力和规模的企业。企业诚信经营需要广大诚信的员工,苏南高职院校主要为苏南地区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其职业诚信教育,以适应苏南企业现代化对员工高素质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诚信教育的对策建议

1.认识职业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有关高职诚信教育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一般诚信教育层面,与行业企业结合度不够,没有凸显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所以我们这里特别提倡的是高职生职业诚信教育,体现诚信教育的职业性。

海澜总裁周建平说:“员工是企业之本,创信誉企业关键要有信誉员工来支撑。精益、宽爱、诚信、无欺是每个员工的品格。以信立德、以信立身、以信立市,在企业内部,可以对员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在企业外部,可以对顾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3]目前为何要特别强调对高职生加强职业诚信教育?就是因为职业诚信普遍缺失,社会诚信严重失范。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2001年中秋节前,中国食品界爆出最大丑闻:南京名声卓著的“冠生园”用一年前的发霉馅制作2001年的月饼。被曝光后的南京“冠生园”老板说了一句让全国人民震惊但在这个行业内已是公开秘密的话:全国月饼生产企业差不多都是这么做的。消费者因此恍然大悟,而道出这个秘密的南京“冠生园”老板则成了众矢之的。2002年4月,南京“冠生园”终以“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为由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可以运用大量职业诚信缺失的反面例子教育学生,从而使其认识到职业诚信的重要性。

2.结合各自专业加强职业诚信教育

高职教育是职业性教育,诚信教育必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不断强化所学专业的职业诚信意识,如会计有会计的职业诚信要求。在会计从业人员中不时出现这些现象,如参与变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同上级领导同流合污,为其出谋划策,挪用公款,私设小金库;在账面上虚增支出,借此偷税漏税或者虚增收入,借此伪造良好的财政收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自身发展,而且损害所在企业和所在行业的发展。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用实例加强职业诚信教育,这是很有效的方法。现在一些高职专业教师只传授专业知识,没有很好地把职业道德包括职业诚信教育渗透期中。只有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于诚信校园文化建设,陈桂良在《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加强诚信教育引导树立诚信价值观、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建立个人诚信电子档案、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等有益的建议[4]。笔者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苏南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运用吴文化的诚信历史文化资源。从吴人始祖泰伯“三以天下让”、季札挂剑到近代实业家荣德生等为无锡兴办教育等义举,吴地先贤人物的诚信品质应该通过校园文化的载体为高职生发扬光大。用吴文化的优良传统陶冶高职学生,有利于他们毕业后在苏南更好地诚信做人做事。

4.在顶岗实践中培育职业诚信品质

职业诚信需要实践环节,需要知行合一,高职生在顶岗实践中要践行职业诚信。苏南地区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品需要升级换代,这里涉及大量职业诚信问题。高职生深入企业,要了解企业产业产品转型换代的新情况,以及由此对企业管理、营销和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提出新要求。同时要牢记“顾客是上帝”、“一切为了顾客”的企业使命,懂得社会担当。在顶岗实践中,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诚信品质,逐渐把职业诚信理念化为诚信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马野青.苏南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2(6):5-9.

[2]李莎.诚信——企业的生命线[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4):81-82,80.

[3]海澜.带着思想办企业——海澜集团创业回眸,江苏纺织,2002(12):33-35.

[4]陈桂良.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27-28.

苏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分析 篇10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大潮涌起,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的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不能适应。分散的农户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往往数量不稳定,质量不合格。于是农村里的能人便创造出各种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向农户提供种苗、防疫、检测、营销等服务,使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

在农村集体经营的层面上,乡镇企业经过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实现形式。江苏省决策层为了使大量集体资产保值增值,2009年发布《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综观苏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是以农民的营销能力、专业技术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20世纪后期在全省萌生,到2007年底达7400多家,覆盖1/4的农户,居全国第一位。类型多样,主要有四种:1)产销合作型。这是出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形式,大多由能人牵头组建,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和使用技术,共同开拓销售市场。2)专业服务型。为独立经营的农户提供育秧、机械插秧、植保、机收等专业服务。3)与龙头企业对接型。龙头企业通过这类合作社获得稳定合格的加工原料,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获得农产品销售渠道。4)产加销一体型。当专业合作组织有了积累,具备自主加工、流通的实力,便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金坛碧润水芹专业合作社有社员640户,带动全镇15000农民从事水芹生产、加工销往上海等地,一亩田收入6000多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资产在苏南农村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不大,随着其它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其比重逐年下降[1]。但是它锻炼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组织能力,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先导。

2土地股份合作社

自家庭联产承包制确立后,每家农户都有五六块、七八块田,耕作不便。大多数农户有人外出打工,有些承包田荒芜、半荒芜。上世纪末农户之间自发转租土地,但没有组织保障,出租户没有可靠的收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于2008年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本着农民自愿入股进社的原则,将分散的土地加以集中,变成联合的投资资本,通过直接经营、参股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进行适度规模的企业化运作,取得农业增产,土地增益,农民增收。到2013年,淳化街道入股农户4946户,入股土地13247亩,发展了土地股份合作社13家,其中苗木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4家,果蔬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水稻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土地股份合作社各2家。入股农户每年每亩可获得600元的土地流转金,年终参加分红,参与合作社劳动的有工资,还可在合作社的统一管理下进行自主经营取得收入。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具有淳化特色的“淳茗”牌绿色蔬菜获南京市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多个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稻米、果蔬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2]。

地处江北的六合区,集体经济相对较弱,2013年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199.4万元,比南京市平均水平低95.05万元。经营性收入低微,于是靠资源性收入来弥补。全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重组,办起集体参股或相对控股的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集体和个人皆增加股份分红。一部分村还以土地指标入股进行异地合作,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入股参与六合经济开发区和中山科技园建设而获得收益。

3社区股份合作

社区股份合作是将社区经营性资产核算折股量化到户后进行的合作,这在只有资源性资产而较少有经营性资产的地方还谈不上,但在经营性资产较多的苏州、无锡已经水到渠成。

无锡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产生于北塘区黄巷街道,建于2012年。在城镇化“村改居”的过程中,以店面、厂房出租、土地租金、银行利息为主的集体经济收入,跑不过物价增涨和大额的社会事业开支。一些村改居社区的安置房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不足30%,缺口都由村级经济来填补[3]。村民知道村集体有资产,银行里有存款,但隔着一道“玻璃门”,看得见,摸不着,弄不清究竟有多少,更不知道村干部有什么能耐用它增收。这时苏州的昆山的一些村已出现社区股份合作,农民家家有股份,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黄巷街道的陈巷村便仿照其做法,将集体的经营性物业资产通过清产核资,折算成股份量化到户,建立股份合作社,改变了原先“人人有份,人人无份”资产权属虚置的状况,由拥有股份的村民讨论资产如何增值,推举能人来经营管理。

陈巷村的做法当年就使呆滞的资产变活增值,几年间在黄巷街道各社区(原先的村)推广开来。但各村又很快出现分化:有投资经营项目的股份合作社收入上升,无投资经营项目的仍停滞不前,钱存在银行里不会用。于是大家抱团找出路,变存款为投资。黄巷街道的龙塘岸一带,以前被人叫做无锡的“大西北”,周边几个居民区有商品房、安置房、经适房、保障房小区,有农村人,也有城市搬迁过来的居民,人口密度大,生活配套少,居民经济收入不高,商业机构不愿来投资。大家推举一位退休的能人出山,将黄巷街道下属10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起来,筹集1亿元成立投资公司,开发“城乡生活综合体”。1.5万平米的大统华超市与4500平米的龙塘岸农贸市场建成,500多个就业岗位优先面向本地居民,带来了集体资产的有效增值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无锡市大力推广黄巷街道股份合作的经验,要求经营性净资产在200万以上的村(社区)皆组建股份合作社。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计组建村级社区股份合作社575家,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107亿元,持股农民达169.8万人,覆盖全市行政村(含涉农社区)总数的67%,70%的农民拥有了集体经济的股权,平均每个行政村的集体收入超700万元,这在全国也很少。江阴市的长江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丰厚,土地也较多。村民不仅拥有资产股份,还可以土地入股,前者发红卡股权证,后者发绿卡股权证。全村108个大股东,2850个小股东,人均股本金4万元,一年下来每户村民仅分红一笔就有几万元,在无锡市居首。

当无锡推广社区股份合作的时候,原先早走一步的苏州又找到了新的抓手:“一村二楼宇”。上世纪末乡镇企业改制,许多村建起标准厂房出租给民营企业收取租金,称为“房东经济”。后来传统的工厂外迁,租金越来越少,集体和农户的收入渐减。苏州市决策层在调研中听到群众反映:与其建厂房出租给外来的老板,不如自己规划建房自己经营。市政府集中了基层的意见,2013年出台《关于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实施意见》提出:为增加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对原存量建设用地不足的农村经济组织,按照“一村二楼宇”的原则安排留用地。为社区服务用房的留用地,以行政划拨方式供地;资产经营性物业用房的留用地,以协议流转出让方式供地。苏州各地近三年来稳步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一些村还允许合作社成员以现金入股购买个人股份,增加合作经济实力和个人分红额度。

至此,苏南五市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从产品营销、农业技术的合作开始,经由资源性资产土地的股份合作,到经营性物业财产的股份合作,逐步地走向成熟。各市、区并非几种形式都有,南京、镇江以农民专业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在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镇村也在发展社区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常州的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与社区股份合作三足鼎立;无锡、苏州则以社区股份合作占大头,同时也有其它要素的合作。苏南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低要素到高要素次第吸纳进入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交融互动,优势叠加,已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2010(4):125-129.

[2]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上一篇:控制工程造价有效措施论文下一篇:椎弓根钉固定疗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