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精选12篇)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1
学校学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和谐的校园文化也应得到重视。和谐校园文化是当前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如何把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成为了人们探讨的主要话题。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其根本与校园文化有什么关联呢?本文试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艺术教育是怎样影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
艺术教育的本质取决于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有人认为, 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 就是人们通过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艺术必须具备美的魅力, 给人以艺术享受, 使人们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念和感受, 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显然, 将发挥审美价值和功能看作艺术的职责与使命。
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通过审美来教育学生, 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审美功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各种校园文化和谐并存, 体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非主流文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日益盛行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 的和谐共存, 相互促进发展。但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两种文化和谐并存, 相互促进。 (2) 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谐发展, 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共同发展。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精神文化是导向,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保障。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而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方。 (3) 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发展, 包括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 “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审美来教育人, 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正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最为根本的目的。由此, 我们可得出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艺术教育主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那么, 艺术教育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呢?
1. 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艺术教育也不只是能培养审美能力, 因为审美功能还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阿·布罗夫认为, “艺术不论形式, 还是内容, 都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作的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艺术中描写的客体可能是丑的, 但内容不可能是丑的, 因为内容本身还包含评判。艺术家在他对丑的评判中从美的观念、肯定的观念出发, 这样就会贯彻自己的审美理想, 即应当如此的人的生活观念。真正的艺术内容本身包含着对美的理解, 因此, 富有高度艺术性作品的内容, 始终不以客体为转移它本身包含的美。
因此, 艺术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 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第二,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艺术教育对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 使其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审美情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 又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而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说:“有了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阿·布罗夫认为, “艺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 人的灵魂的特殊认识”, 这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从中体会到人的关于生活的正确观念, 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善与恶, 完善自己的人格,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 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 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教育善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而艺术教育的这种形象思维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得来的。艺术审美可以使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逻辑因素得到培养, 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 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发展。
科学和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音乐和数学就有着内在联系。音乐具有强烈的数学秩序、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统一的, 是人的思维的两个不同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 而艺术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指出,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 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
2. 艺术教育影响人的主要途径
第一, 课堂教育。课堂艺术教育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传授方式, 有利于学生掌握艺术知识, 开展艺术交流与创作, 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素质。
课堂艺术教育可采取直观的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 如舞蹈、音乐;或对艺术作品的实物展示或运用电子实物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对艺术作品展示如书画, 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艺术教育中形象资料展示将比单纯口头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教育能方便师生进行交流, 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相互交流, 或发表自己对艺术的某些感想, 或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拿来展示等。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又可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 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现实活动和虚拟网络艺术, 两者是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现实艺术活动包括对内各类艺术展演、竞赛活动、艺术论坛以及艺术类社团的存在方式等校内艺术资源开发;也包括对外拓展式的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网络课堂则是包括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校园网的开辟和利用网络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对网上艺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艺术天地,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 使学生们敢于想象、富于创造、追求新知的创新思维。
第三, 校园环境。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是指高校的物理环境即硬件设施, 艺术化校园环境将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艺术理论为指导, 实现校园环境“绿化、美化、艺术化”, 既反映学校的精神、校风与学校的特点、特色相一致, 又要体现出很高的艺术品位。通过建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以营造校园文化中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让师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中, 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美、艺术美, 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有激情,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艺术教育的特点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 又使学生情感和理智处于平衡的状态, 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好的发展和完善。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 能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素质, 使人更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希俊、张松.艺术教育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4)
[2]杨华枝.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J].河南教育 (职成教版) , 2010 (Z2)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2
摘要: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民族经济得以高效迅猛发展,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上得以快速提高,人们在的衣食住行消费上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心理,需求带动消费,“衣食住行”首当其冲,社会审美价值改变了人们对于服饰美及服饰文化的理解。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有包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服饰能够直接反映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显示出一个人的地位,还体现着一个人对于美的需求,同时,人们对于服饰文化自身所拥有的精神文化因素要求越来越多,人们通过美丽的服饰装扮自己,增加对自己的自信,而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一、大学生服饰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服饰风格的研究现状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四、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艺术作品 拍卖 校园文化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形势愈加严峻,很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境地,更有甚者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针对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在政策的扶持帮助和学校的引导下,校园时代积极创业的青年学生不在少数。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到来,网上拍卖市场作为一种新型商务模式已经不再陌生。近年如美国的eBay、国内的易趣、淘宝、京东等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网站为校园艺术品市场提供了滋生成长的土壤。校园艺术品拍卖是以在校大学生的课程作品为交易产品,以现代网络为平台,完成作品与市场交易的过程。但目前校园艺术作品几乎没有涉及拍卖市场,这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无疑是良好机遇,如何发展让其进入人们的视野和被大众接受无疑是我们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一、市场调查和分析
校园艺术作品拍卖构建了拍卖行业的新模式,壮大拍卖行业的横向市场,它以课程学习的实践成果为主要拍品,内容包含素描、色彩、设计素描、装饰画、工笔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雕塑、陶艺、墙体彩绘等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它是艺术类课程与艺术、设计实践贯穿,将课堂知识与创意、创业相结合,促进校园文化走向艺术市场的结果;也是校园文化较直观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拍卖市场作为展示艺术作品的窗口,更多的是高端艺术品拍卖,中国艺术品拍卖主要分为中国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油画雕塑、当代艺术、陶瓷杂项五大板块组成,参与人主要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收藏家和投资商。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内拍卖市场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经营项目高度重合。大部分拍卖市场经营定位为当代艺术,画种主要集中在油画和雕塑,而图片、影像、装置等领域很少有拍卖市场涉及。二是多数拍卖市场定位不清、特色不明等因素致使一些商品难以进军拍卖市场,艺术品的价值标准的不确定性扩大了投资风险性。三是对新的艺术资源和有潜力的艺术家挖掘得不够,拍卖市场合作的艺术家很多是相互重合的。这不仅会引发拍卖市场间的恶性竞争,同时是新艺术资源无人问津的成因。这种现象还将延续,少数获得公认的艺术家作品一路高歌,而更多艺术家只能在一级市场继续挣扎,谁在一级站稳了脚跟,谁就能在拍卖市场崭露头角。
拍卖行业中主要以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和一口价拍卖三种形式占主导,但目前校园艺术作品几乎没有涉及拍卖市场。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目前整个拍卖市场是由少数获得公认的艺术家的作品主导的,构成拍卖市场的主流地位;其次,校园艺术作品中内涵丰富、雕塑精湛、有区域特点的,能够陶冶情操的佳作,但社会关注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效应;第三,校园艺术作品虽然被艺术创作者们以“艺术作品”创作出来,但缺失市场导向,没有对大众形成“艺术品”思想理念。
二、以校园艺术作品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就业市场的严峻性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更多大学生愿意尝试自主创业,越来越多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和支持,如提供创业产业园、创业知识辅导、提供创业实践项目,等等,在多方引导和鼓励下,一些具有远见的大学生在学生时代就积极探索创业之路,诸多因素为本项目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校园艺术作品拍卖项目的可行性主要由以下方面决定: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急迫需要多元文化充实自己的生活,以激励校园艺术品文化的发展;校园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们具有良好的文化精神内涵及系统学习艺术品创作过程,从而保障艺术品的创作质量;校园艺术作品进入装饰市场,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会吸引艺术品开发商的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并且不受市场左右,创造出的产品极具艺术价值。
三、创业研究
校园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陶冶校园人情操,对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等起到重要作用,对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全民素质全面发展和审美观的培养有重要影响。校园艺术作品拍卖对活跃校园文化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学生个人而言,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使课堂知识得以运用,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同时为大学生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其次,就教师而言,带领学生做好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在自由创作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更显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产学研完美结合。再次,就学校而言,鼓励带动学生积极创业、就业,对于提高学校就业率有显著作用,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对社会而言,它形成产业化经济发展,校园艺术品完成批量生产的过程能够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治安秩序方面的压力,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以校园艺术品拍卖为突破口的产业化的构建,是多方共赢、互利互惠的创业发展道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精英团队,设计适应市场、适应大众消费人群的艺术作品的发展思路具有美好前景。
拍卖平台的核心功能设计是建立特殊的电子商务系统,如何构建和完善校园艺术作品拍卖的系统程序是一个亟须深思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市场资源调查和分析,搜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寻找拍卖渠道,建立精英团队。同时,要想有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机制,以保证团队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保障运营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建立数据库,定期整理分析资料,做好市场跟踪和运营的系统化。以基础作业为主,网上在线拍卖为主,线下拍卖为辅,逐步建立拍卖渠道,形成校园艺术作品拍卖体系。
校园艺术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探索作品艺术形式发展路线、表现形式,以全新的表达途径对校园艺术作品做出诠释;(2)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想、情感、校园文化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倾向,充盈其中使校园艺术作品的“灵魂”得以“活跃起来”;(3)艺术作品无时无刻不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和革新,通过对作品的深度探讨研究和当今时代的理解让校园艺术作品更具时代感。针对目前校园艺术品市场的特点,课题对校园艺术作品拍卖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以人性化服务方式吸引更多客户参与拍卖行为过程,实现艺术作品价值的最大化;(2)以市场结构理论为依据,让校园文化走向艺术市场,与市场化相适应;(3)通过校园艺术作品拍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让校园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4)通过对审美文化、艺术创作、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整合在实际应用中探讨校园艺术如何走进大众的艺术生活。
四、结语
以“校园艺术作品拍卖”建立网上艺术作品拍卖市场,兼顾网站长期市场占有率和短期资金回报率以抢占市场,以满足个性消费为主题,建立起校园艺术品拍卖体系,最终形成具有“校园艺术作品”品牌优势的市场是校园艺术品拍卖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创业过程营造校园浓郁文化氛围,让人享受艺术,提高大众艺术修养,校园艺术作品的拍卖不仅创造经济效益,更激发广大学子的创业热情,最终实现校园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亮.后危机时代浙江艺术品拍卖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经济,2012.04.
[2]刘晶.对校园艺术文化的探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2.
[3]林运清.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初探[J].湖南包装,2005.02.
[4]郑腾鹰.高校校园拍卖系统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2.08.
[5]任传成.基于校园网的拍卖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子商务,2009.02.
创新校园艺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篇4
培根分学科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三百年的洗礼,在现代教育的理念下已经让人们十分清晰地看到其教育价值的众多弊端。正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说:“不存在科学远离哲学、文学和艺术的那种事,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和人心很靠近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依托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教学,在知识综合、能力综合的基础上追求观念的综合。在教学中笔者着重开发美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美术与建筑艺术、美术与服装设计、美术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活力,致力于打造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文化平台,致力于构建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美术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手工印染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但现在手工印染技术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民间艺人没有传人,传统工具“雕刻的花版、木滚”等毁于战火和无知,植物染料的种植和制取方法流失,有关典籍资料的散失,这一切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相反,我们的东邻之国日本,虽然没有我们那样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但献身于抢救、保存和研究,拥有传统印染技术者却大有人在。
我们应当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这些传统手工艺简单易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拿几块布缝几针,画一画,染一染,即可出现意想不到的图形。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亲自创作一些艺术品来装点自己的生活,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可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装饰不仅要求室内豪华漂亮,而且还要有个性。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一点扎染工艺,能够自己动手亲自创作一些艺术作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岂不是一件乐事。
我校在2008年开始开设了《蜡染与扎染》校本课程。课程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丰富了课外活动,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情操。
二、美术与建筑艺术
高中阶段,学生们掌握了大量的数理化知识,这时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在发展,并且处于主导地位。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定理、定义、公式和逻辑推导,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欣赏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以后,学生对东西方优秀的建筑有了大体的了解。接下来我又给学生上了建筑模型设计制作课,让学生在欣赏优秀建筑的同时体会一下当“建筑设计师”的快乐,提高对建筑欣赏的兴趣。从各个不同角度加强对学生立体思维能力、形体概括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可利用的各种材料有直观的感受,如:面材(有色卡纸、木板、PC板等)、线材(缝纫线、电线等)、体材(泡沫塑料、各种形状的小石头、木块等)。接着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如从同济大学建筑系拍摄并收集到的一些模型作品)。学生欣赏后跃跃欲试,都想尝试一下。
接下来,开始分组、画设计图,把每组的设计构思与学生探讨研究,并研定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每位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把其他课业中学到的知识融入到整个设计制作中,如0201班王永弘、连誉舜、渠磊同学在制作《荷兰的风车》这个模型设计时,把物理中所学的知识运用进来,风车里安了一个小发动机可以转动,小房子里有灯,整个建筑造型精美,与周围的环境非常协调。
0202班制作的《世界公园》,设计灵感来源于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建筑群由三个主体建筑组成:埃菲尔铁塔、纽约世贸重建方案(双子大厦)、为奥运会设计的“叶子体育场”(体育场内的灯光点可亮)。整个作品将世界各地特色建筑与学生的创意融合在一起,结构独特优美,多条高速公路贯穿联系,绿化面积大,突出了“世界”“公园”的特点,象征了世界全球化发展的方向。
0201班刘晓舒、常艳玲、李慧、邵白宇、裴立超同学合力制作的建筑《童谣》,在展览中获得了一致好评。主体建筑充分用卡纸的卷、折、镂空、粘贴等性能,通过精心搭配与选择色彩制作而成。建筑周围的环境优美,设计有配套的健身设备,还有喷泉(利用鱼缸中的小水泵)、风车,整个设计精巧独特。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把在物理、数学等学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制作中来,加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美术教育与服装设计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对服装美的追求也代表了对美的一种向往。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也不能埋没他们对美的追求。在《现代设计艺术》课上,我给学生上了一堂“环保服装设计与表演”课。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要求各种材料的纸、塑料布、废旧电池、废旧衣服、易拉罐、一次性筷子、矿泉水瓶子、一次性餐具等环保材料。服装设计作品由本班学生自己制作、自己表演,并以比赛的形式组织。
服装1:服装设计的灵感来自于中国古典建筑“塔”,所使用的材料是卡纸、泡沫塑料、及时贴、PC版、丝带等。
服装2:服装所使用的材料是淡红色的卫生纸、泡沫塑料圆片、银色及时贴、丝带等。整个系列具有雅致、活泼的特点,尤其是服装胸前用泡沫塑料圆片设计的葡萄的图案非常精美。
通过一系列的课业安排,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由于课时有限,对于美术与创新校园活动实践与研究地探索还没有结束。跨学科美术教学有力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艺术节演讲 艺术之花开满校园 篇5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艺术是一种享受,是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所以,我们在美术课上用七彩画笔勾画心中的理想;在音乐课上用音符串起动听的旋律;学校组织大家进行扇子舞各类艺术活动,更是我们施展各项艺术才华的天地。
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而开满艺术之花的校园生活又意味着什么呢?巴尔扎克说:“艺术是德行修身的宝库”,穆尔说:“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艺术来源于生活,施展于生活。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少年儿童的人格培养和世界观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艺术,它不仅仅是指会演奏一样乐器,会唱一些歌曲,会画几幅画,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美好情感的和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所以,以饱满的精神上好每一堂艺术课,是我们要做到的第一步。
其次,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 拿出我们的热情,发挥出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使自己真正体验到参与艺术活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充分锻炼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校园景观命名艺术略论 篇6
万物皆有名,有名后方可指代、传播。作为凝聚社会之灵气的校园景观命名也应得到重视。
一、校园景观命名的意义
(一)标识性
标识性为校园景观名称的最基本功用。由于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随时都有校外人员到访,确立易于识别、便于寻访的不同区域及其现存景观的名称尤为必要。校园景观命名通过标牌等得以显示,以实现标识性功能。命名的标识性功能不仅体现在导引指示,还体现为给受众造成的心理印记。为学子及过客述说咏怀校园景观提供标签。
(二)宣传性
宣传性为校园景观名称的重要功能。一般校园景观的设计均考虑生态主题和人文主题,包括对人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由此呈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乐、共荣、共雅”的可人局面,同时还考虑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已达到校园环境的整体诗意化。基于以上主题和原则设计构建的校园景观,若能应景命名,将会在调动人们视觉的同时,引发受众的审美冲动,以起到宣传之效。
(三)承继性
标识性、宣传性为校园景观命名的现时意义,承继性当为其历史意义。校园设计建设乃是百年基业,校园景观命名也就有了其历史意义,只要校园存在,校园景观名称一般也应存在。所以校园景观命名不仅是为今天的标示、宣传,还为后世流芳。
二、校园景观命名的原则
(一)体现设计理念原则
美国人苏尔在建立他的文化地理学体系时,强调了景观的文化性。他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在他的文化支配下,在其长期的活动区域中,必然创造出与其相适应的地表特征。”因此可以说,景观是人们根据对某一地区文化的印象和感觉的集合进行地表塑造的产物,不仅有实用上的功能,也蕴涵着审美价值。
校园景观作为自然与社会景观的组成元素之一,也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这种烙印的核心应是校园的精神文化,而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等同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景观设计就是学校借助建筑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能工巧匠之手来表达办学理念。既然如此,校园景观的设计理念当为校园景观命名的首要原则,对其他原则有提调作用。
(二)反映学校传统原则
谢选骏先生曾说,传统与现实实为一体,人们通过现实去理解传统,又通过传统强化现实,所以现实不同则对传统的感受亦不同。历史悠久的学校都有自身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发展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它们经历了时空轮转的风雨洗礼,升华为学校彰显亮点的弥足珍贵资源。因此在校园景观命名中理应以精到之语,点燃现实景观中蕴藏的传统之光,进而引发受众在既得美感享受的基础上,产生历史的深邃感和传统的高雅感,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益。
(三)意蕴谐调原则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在创造美的原则的调控下努力实现学校的历史传统、人文精神与风物景观的有机结合,力争“形神兼备”“谐调统一”。校园景观是校园整体规划的延伸和拓展,但因校园不同区域功能各异,所以也就有了不同的景观系统。不同的景观系统在总体设计理念的调控下,运用不同的设计语言,合理地组织空间序列,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谐调性。因此校园景观命名在虑及标志型景观和独立性相对较强的景观如何表述的同时,更多地是要考虑各个景观系统命名的意蕴谐调性。
笔者所在学校为省级示范高中,凭借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数代先贤的筚路蓝缕之功,形成了端正的治校理念和育人理念。在新校区校园景观命名中,即注意在校训“主动和谐,全面发展”精神的提挈下,统筹各系统景观的命名。如校前区域为“丁”型布局,下端竖线为校园南北主干道之一,由校门向北直通蔚为壮观的综合楼,主干道两侧各有一园林;上端横线为综合楼前校园东西主干道之一,向东通往教学区,向西通往体育活动区。据此布局,将上述南北主干道命名为“尚德路”,东西主干道向东路段命名为“修智路”,向西路段命名为“健体路”。总览三路名称,确与国家现行教育方针及我校积极推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契合,而且体现了“德育为首”主流思想,同时分别视之也不无意趣。
(四)雅俗共赏原则
就艺术而论,雅俗共赏是艺术工作者所要倾力追求的极高境界,这种境界意味着对众口难调的克服和有口皆碑的成功。书圣王羲之的作品之所以有穿透古今的生命力,得到行内行外不同层次人群的垂青即是“雅俗共赏”的范例。一定意义上讲,书圣之作“俗”在普通人表层直觉感受到的结构匀称、线条流畅,“雅”在行家内层理性感受到的风格特点、运笔技巧等。书圣之功力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含有艺术品位较高的校园景观命名过程中当需秉持雅俗共赏的原则,并着意追求景观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的内涵主要为:一是能够在符合和满足作为校园主要人群(师生)审美需要的基础上,也能够符合不同文化知识层次的社会人群的审美需要,哪怕是认知需要;二是要切合特定学段的学校的实际,不可出现小学校园的“大雅化”、中学校园的“小儿科”、大学校园的“平民化”现象。
三、校园景观命名的方式方法
(一)自由性和约束性
在我国以人的起名为代表的命名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间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礼法、世俗、自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传统命名文化在闪耀灵动的思想光辉的同时,也散布着封建迷信、神秘晦涩等不良色彩,如过分地讲究命理数理、阴阳五行等。因此,校园景观命名作为命名范畴中的元素之一,实施者可能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受到传统命名文化的启发或羁绊。在此情境中。借鉴传统命名文化中的精华,产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效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校园景观命名方式方法的自由性和约束性首先表现在对传统命名文化的大胆的“扬弃”态度上和有所选择的尊重态度上。另外从校园景观命名的现实角度来看,在命名原则统率之下的方式方法虽然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开放性,但也必须接受法理和道德的约束,并非绝对地海阔天空。
(二)丰富性和多样性
校园景观命名方式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属于自由性、开放性,但受制手约束性,在遵守法规和道德的前提下,有其广阔的驰骋空间。华师大潘文国教授在其著《中外命名艺术》中,总结提炼出有关地名、人名、企业名等普通命名和艺术化命名的诸多方略,如写实型、纪念型、夸饰型、符号型、述志型、竞争型等。马银春先生在其著《中华取名艺术大全》中,详析了人名、书斋名、行业名、品牌名等命名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如代人代物命名的仰慕圣贤引经据典法、品德为先吉祥用字法、崇文尚武寄寓希望法、音韵谐音以数联珠法、虚实相生对立统一法、寓意双关象征取意法、文海拾贝趋文求雅法,等等。但在名称本身的丰富多彩之外,尤须注意命名实施者组成的多样性及群众性。作为一种复杂和事美全局、影响校史的活动,仅靠个体或少数人实施,力量捉襟见肘;同时命名草案通过反复论证以最终确认成品至关重要。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7
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概述
河北省高等院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六年了, 一些活动是由河北省教育厅组织演出的, 更多的活动是由河北省高等院校组织演出, 具体的艺术形式包括民族管弦音乐、交响音乐、河北梆子、大鼓等等。至2013年12月底, 河北省教育厅已经组织演出团体在各高校演出130多场, 欣赏人数累计达22万多人。另外, 还有各高校自行组织的演出, 很多高校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 由这些学校的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 经过刻苦排练, 先后在河北各高校进行巡回演出, 具体的形式包括河北民间戏曲、学生原创音乐、音乐会等等, 一共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50多场, 观摩人数超过10万。另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演出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观赏的学生认识也越来越多, 活动的效果进一步增强。
二、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1) 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大学生处在个人艺术修养成型的关键时期, 也是审美素质走向完善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他们经常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他们的情感体验会逐渐丰富, 进而会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操。
2) 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与人的竞争表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和艺术鉴赏能力。通过欣赏高雅艺术活动,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受到熏陶, 感受到音乐、戏曲的魅力, 增强对各种艺术形式的了解, 从而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3) 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还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增进学校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校园的文化氛围, 不仅要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还要注重吸收优秀的文艺成果。[1]通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将各种巡回演出活动和校园文艺活动结合起来, 能够提高校园文化氛围, 有利于创造温馨、和谐的校园。
三、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1) 突出地方特色, 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在具体活动中, 不仅要考虑高雅艺术在高校的发展历程, 还应该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 在开展活动的时候, 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 提升活动的品质和艺术感染力。就河北的实际情况来看, 梆子等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当地特色, 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时候, 要注重对这些文化的传承, 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创新, 促进高雅艺术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例如, 河北的大鼓、梆子是当地经久不衰的艺术形式, 在开展进校园活动的时候, 要注重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河北传统艺曲的独特魅力, 还能够提高校园文化品质, 实现对当地传统艺术形式的有效继承和弘扬。
2) 丰富艺术形式, 加强引导管理工作。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 经典戏剧、乐器演奏、书法绘画、交响乐、芭蕾舞、民族舞等等。事实上, 教育部组织的艺术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几乎包括上述所有的艺术形式。同时各高校学生社团还组织交响音乐、民族音乐、音乐剧、舞蹈等。另外, 在经费、人力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 还可以在雕塑、伦理学、生态学等领域进行拓展, 进一步丰富活动形式,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各种高雅艺术形式的兴趣。[2]此外, 学校还要加强管理工作,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制度化, 并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体制的改革, 积极开展各种高雅艺术活动的交流、创造和培训, 从而扩大高雅艺术在校园的影响力, 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3) 创新传播机制, 提高师生参与程度。做好高雅艺术活动的宣传工作, 创新传播机制, 通过校园海报、网站、电台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学生知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讲座、举办有奖知识竞答活动, 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 发布有关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的消息和演出剧照, 从而让广大师生了解更为全面的信息, 提高参与程度, 扩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师生之间的影响。[3]
4) 扩大参与范围,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通过网站、广播、报纸等形式加强宣传和推广,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同时要整合高校文化、艺术资源, 开展各类活动的演出, 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提供舞台。这样不仅营造校园的文化艺术氛围, 还能够扩大高雅艺术活动在校园的影响。另外, 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校园的文化底蕴,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具体的措施如下:整合校园文化资源, 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的艺术节目, 并进行加工和交流, 提高各类艺术的演出水平。[4]同时还要注重对高雅艺术的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对高雅艺术的了解, 并在具体的演出活动中进行创新,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高雅艺术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艺术性, 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自从教育部开展这项活动以来, 学生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不仅开阔了视野, 还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意识。对于高校和教师来说, 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管理和引导, 密切配合, 从而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效的开展下去, 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该论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名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项目编号GH134023, 结项论文。
摘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今后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突出地方特色、丰富艺术形式、创新传播机制, 并扩大参与范围, 建立校园文化品牌。
关键词:高雅艺术,校园活动,地方特色,传播机制,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丁莉丽.当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运作特点及对策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李燮.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途径探索及实践[J].四川戏剧, 2013.
[3]伍益中.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8
文学艺术教育在建设和谐大学校园中的作用
1. 文学艺术能够促进社会和谐。
文学艺术有三个功能: (1) 认识功能。文学艺术作品以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再现历史和现实生活,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 (2) 教育功能。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寄寓着作者理想以及对公平和正义社会的追求, 激发人们建设美好和谐社会的愿望和行动。 (3) 美感功能。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 能够陶冶人们的性情, 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艺术趣味和审美观点, 提高人们识别是非的能力。这些功能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比如孔子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看到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的悲悯精神, 为促进社会进步, 为建立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理想而呐喊时, 会激发我们无限的激情, 从而抛弃旧嫌, 团结一心, 和谐共处。
2.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立校之本。
进行人文教育对任何一个大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学里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人文课程, 比如, 哲学, 历史和文学艺术等课程来实现的。重视人文课程的建设对人文精神的宏扬有深远的意义。所以, 综合性大学应该在科学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在人文教育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精神的大学, 一定是和谐向上的大学。
3.高素质的大学生是和谐校园的决定因素。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 而“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 对于提高审美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情感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感知、理智、想象等艺术元素有机统一的意识结构。文学艺术的本质决定了其在人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 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所必须的各种素质。同时, 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 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 文学艺术课程的教育, 对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只有他们才是和谐校园的中坚, 是决定因素。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建设的举措和建议
加强文学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充分认识到文学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明确其地位和作用不是其他课程能够代替的, 支持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从目前看它在我国现有的学科教育中的处境比较窘迫, 有的把它作为点缀, 或者教学计划不足时的填充课。这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认为, 应该明确它的地位, 放在和其他学科同等位置。
2.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 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课题组所在学校的文学艺术课程开设时间较早, 八十年代初由文学艺术教研室负责, 承担了全校的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美学、写作、艺术等选修课程。随着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逐渐感到师资力量的不足, 以至有些课程只能停开。学校实行学分制后, 由于选修文学艺术课程的学生太多, 导致学生选课困难。因此, 师资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
3. 好的课程体系是教育实施的保证。
通常, 学生学习的课程可分为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而专业课、政治理论课和技术基础课以及国防教育、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占据了大部分, 剩余的时间作为选修课, 艺术类课才有可能安排。我们认为, 文学艺术课不能只是作为任意选修课, 而应该在必修课中适当安排, 既在课程体系中保证基本的文学艺术素质教育, 又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 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在课程设置上, 可以重点开设一些人文类课程, 例如文学、历史、世界文化、伦理道德、公共关系等, 并规定一定的学时和学分。
4. 加强文学艺术类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除了对学生艺术技能和认知的水平进行评价, 还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在教学上, 不要仅仅停留单纯“传道”上, 重点在“解惑”上, 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熏淘, 净化心灵, 追求人格的完美。
5. 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 同时应该贯彻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人文素质, 具有强烈的责任心, 根据教师所从事的学科特点, 以及教师对待科学的态度和责任心, 通过言传身教, 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感染的作用。
6. 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园环境来增加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生活在其中, 耳濡目染, 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也在不知不觉地提高。
7. 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艺术教育资源库, 以现有的教育
网站为平台介绍国内外优秀文学艺术教育教学理论, 发布教师示范课, 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同时, 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 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等。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9
所谓影视及表演艺术类的校园综合实训, 是指由影视类专业, 如播音主持、影视编导、影视制作等会同表演类专业, 如表演、舞蹈、声乐、器乐等, 以及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相关专业, 联合完成的综合演出实训。其特点是, 各专业相互配合, 各取所需, 涉及的人员多、配合环节多、管理复杂。如要保证实训效果, 需要在管理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上加以细化和规范。
一、提高重视程度统一思想认识
艺术类校园综合实训的优势和效果, 在管理层达成共识, 明确方向, 才能坚定的推进。这就需要在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中形成统一得想认识,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创造性的做好中和实训的顶层设计与操作细则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强考核管理, 以此倒逼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实训主体上看, 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学生。必须在学生中进行深入的讨论, 提高对综合实训积极作用的认识, 消除轻视和游戏心理, 真正从提高艺术理论指导作用, 和艺术实践能力的角度, 主动参与, 创造参与性, 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 还要提高综合实训的珍惜认识, 艺术综合实训耗费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比较大, 组织工作复杂, 不可能经常进行,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利用这样的机会, 全方位提高自己, 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思维, 真正收到实训效果。
二、制度保障
艺术类校园综合实训, 作为艺术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项目, 应该在管理模式上制度化、规范化。考虑到艺术院校教学规律和特殊性, 要在培养方案中加以明确, 并协调涵盖至所有相关专业。各专业在指定教学计划时, 以学年为单位的第二学期为实施时段, 各相关专业统一协调、同步实施。由艺术院系指定具体的综合实训管理实施办法或细则, 报备后组织实施操作, 从而使综合实训项目规范有序的展开。
三、组织机构
由院 (系) 、教研室组成务实的综合实训指导委员会 (小组) , 定期对每一次综合实训的计划和执行方案进行整体设计, 突出重点和特色, 并将各专业实训项目和内容, 分解到各专业教研室, 落实责任, 督促指导具体项目的推进和执行。指导委员会要在实训硬件资源和师资等方面, 进行综合协调, 合理调配, 确保综合实训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四、进程管理
由综合实训指导委员会 (小组) , 根据本次综合实训的主题和项目要求, 制定倒计时进程网络图, 清晰准确的标示进程推进时间轴, 便于参训专业 (教研室) 把握综合实训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做到心中有数, 有序推进, 避免随意性和专业间的进程冲突。
个专业实训项目应采取模块化管理, 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 有专业教研室分别研究提出和制定, 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训效果的前提下, 灵活调整, 突出特点, 为综合实训的整体效果提供基础性保障。
五、考核评价
综合实训考核应引入教授委员会作为独立第三方, 与教研室密切配合, 组成评审委员会, 采取现场评分方式进行。对专业实践的具体表现, 从专业特色、专业水准、组织状况、实际效果等方面, 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现场点评和书面打分等方式, 评出优劣, 并提出改进意见和改进方向, 要充分体现出客观、公正和专业前瞻性, 促进各专业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
六、拓展成果
艺术类校园综合实训, 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 阶段性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单一检验平台。随着社会实践活动比重的不断加大, 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艺术创作大赛的丰富, 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综合实训这一平台, 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艺术实践精品孵化园, 多出优秀作品, 鼓励参赛创优, 在学生收获学识与能力的同时,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扩大社会积极影响力, 从而实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类校园综合实训, 还应打造成专业艺术教育权威的检验方式之一, 纳入学生专业学习、毕业总结的观察范本, 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汇同专业教师、专家评价等多种方式, 使学生既提高实践能力, 又掌握分析评论和融会贯通的方法。
七、档案保存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 采用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两种方法, 对整个综合实训过程和结果, 进行记录并归档, 建立规范的教学档案备查。
文字资料归档应包括:综合实训方案 (计划) , 各专业实训模块的具体内容、脚本或说明, 评委会考核评价积分表等。
影像资料归档应包括:分项目实训进程工作照、指导委员会 (小组) 检查和研究工作照、评审委员会工作实况照、参训结束合影照。综合实训全程录像资料或剪辑后的资料片。
八、奖惩考核
为了使综合实训真正起到促进教学, 提高水平的目的, 还应该将综合实训结果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行政管理体系, 列入考核指标, 形成对参训师生的良性激励机制。
院方及评审委员会, 根据综合实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态度, 可分专业设置优秀奖 (考虑可比性专业差异) , 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获奖项目可作为参训指导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依据之一。
差评项目或是消极对待综合实训的指导教师, 应予以明确的警告, 限期改进, 以观后效。并可作为不称职教师末尾淘汰的参考依据之一。
获奖项目的参训学生, 可作为优秀大学生评比、优秀实习生评比、以及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参考项目之一, 列入考评, 进一步提高参训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
上述管理模式和方法,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已经在表演艺术学院进行了大胆尝试。2013年10月在所属2010级各艺术专业综合演出实践中成功运作, 并确定了管理模式。通过综合实训的奖惩考核, 努力营造出浓厚的专业进取氛围, 实质性地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实现综合实训效果的最大化。
艺术类校园综合性演出实践活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 并不鲜见。但将各艺术专业融会贯通, 统筹协调起来, 使其实践水平提高和实践质量收获最大化, 为我们实践教学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 将其纳入整个教学管理体系, 并实施规范化管理运作, 或许我们将在实践教学诸多模式和方法中, 抓住性价比最高的一环。
摘要:影视及表演艺术专业的校园综合实训, 涉及影视类、表演类各相关专业, 相互配合环节多, 过程复杂。受制于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 需要在制度上予以明确保障。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注意提高效率, 严格考核, 才能避免使之流于形式。因此, 有必要对综合实训的科学管理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艺术院校,综合实训,管理考核
参考文献
[1]罗迪英.《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维构建》.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8.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10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 始终坚持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 高度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学院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 学院以校园艺术教育为切入点, 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专业技能学习大力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 推动广大学生全面学习成才, 先后取得了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舞蹈表演二等奖、四川省大学生校园歌手赛第三届金奖季军、第四届金奖季军、第五届金奖第四名等佳绩, 校园艺术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积累了经验, 提高了认识。
一、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著名物理学家、若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代高职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 还必须全面发展, 高素质的人才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结果。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是培育人的高雅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教育能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艺术教育有助于人的思维全面发展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和形象思维 (艺术思维) 两大类, 二者不可分割。在所有教育中, 艺术教育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 解放思维。许多科学家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不但会吹圆号, 而且还会弹钢琴, 钱学森认为, 正因为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 才使他能够避免机械唯物论, 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 活一点。钱学森认为形象思维对一个科学家来说太重要了, 如果缺少它, 就不可能在科学上取得重要成就。爱因斯坦 (Einstein) 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一个人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思维。
(二)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丰富的感情世界, 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 感情最能教育人, 最能打动人, 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 作为纽带,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 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当今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 疏远了, 淡漠了。而感情世界的贫乏, 会给学生素质带来很严重的缺憾。所以, 培养学生健康和丰富的感情世界, 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实践表明, 学校艺术教育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 通过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 了解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净化心灵, 塑造完善的人格;第二, 通过欣赏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 艺术教育能以其特有的方式,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 应当把以德育人作为根本。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 以渐进的方式潜移默化进行效果最好。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 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 激发人的感情, 让人愉快地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艺术教育, 如健康向上的国庆歌咏比赛、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 以“善”为美, 以“有德”为美, 以“爱科学”为美, 以“爱国”为美, 以“好学”为美。艺术教育在这些方面的作用, 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由此可见, 通过艺术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二、建章立制, 努力完善开展校园艺术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 将艺术教育工作列入了重要工作议程。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学院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由院长任组长, 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 教务处、学工部、宣传处、后勤处、计财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系部党总支书记任领导小组成员, 下设办公室, 由学工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 统筹协调全院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了院系两级大学生艺术团, 由学院团委书记担任团长, 下设舞蹈队、管乐队和合唱队, 聘请了专业教师负责日常训练和学院文艺骨干培训和文娱活动的示范推广工作。
(二) 设置专项工作经费, 改善硬件条件, 提供物质保障
学院于2009年开始设置了艺术教育专项经费, 并列入了学院年度预算。2011年添置了40万元的专业演出音响, 购置了30人的铜管乐器, 制作了演出需要的各类演出服装, 这些硬件的投入, 为校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 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一是加强对院内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使用, 将艺术教育教师安排到艺术团担任副团长、指导教师, 鼓励他们开设各种艺术教育课程, 同时支持艺术教育教师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相关艺术活动, 拓展眼界。二是积极与院外社会艺术团体, 如市歌舞团、群艺馆等单位合作, 聘请专业演员或者艺术工作者到学校担任艺术指导教师, 带动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接轨, 推动院内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三、构建艺术教育体系, 形成全面覆盖的校园艺术教育氛围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校园艺术教育也不能指望依靠一门或者几门艺术教育课程、甚至几项艺术教育活动就推动学生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需要接受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的。校园艺术教育只有构建依托专业学习, 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校园艺术教育体系, 形成全面覆盖的校园艺术教育氛围, 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重要作用。
(一) 校园艺术教育要重视开设适应专业甚至职业岗位特点的艺术课堂教育课程
艺术教育课程是开展校园艺术教育的主渠道, 我们必须重视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要求在做中学、学中做, 对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往往要求具体明确, 而对学生的素质尤其是艺术审美的素质则没有做细分或者明确的规定。这时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专业或者职业岗位要求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 如旅游专业需要侧重开设音乐欣赏、形体训练等课程, 而护理专业可能就需要侧重开设护士礼仪、健美操、影视作品欣赏等课程。总之, 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整体考虑, 考虑岗位群所对相应人才的技能和素质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的开设课程。
(二) 校园艺术教育要重视开展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的校园艺术活动
校园艺术活动的开展要考虑构建点面结合、课内外结合的艺术活动体系。一是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 分别有现代舞、民族舞、歌手赛、纸装制作大赛、摄影作品赛、书画作品赛等项目, 满足不同爱好的、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参加活动的需要, 同时选拔培养文娱骨干;二是举办国庆主题歌咏比赛,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参与, 实现每一位学生至少体验一项艺术活动的目标;三是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邀请高水平的演出团体如乐山市歌舞团、川剧团等到校园进行演出, 或者举办艺术类讲座, 让广大学生通过观看欣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艺术活动是对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辅助,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只要坚持做到充分发挥艺术教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开展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满足不同特点学生需求的校园艺术活动, 那么整个校园的艺术氛围一定是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 就一定能发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四、校园艺术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校园艺术教育一定要明确其目的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当前, 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高校艺术教育, 因而往往使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重视提高, 忽视普及;重视比赛, 忽视参与;重视艺术尖子人才, 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 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等, 不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校园艺术教育一定要明确工作对象
校园艺术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而非只有部分拔尖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 专业艺术教育是一种选拔艺术尖子人才的教育, 它所面对的是极少数具有较高造诣和较高条件的学生, 采取沙里淘金的淘汰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素质教育面对的是所有学生, 我们在安排考虑校园艺术教育活动时应立足于满足最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就在不久前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也再一次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定义, 并同时强调“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 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园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的人才是具有高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 决定了高职人才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的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 因此, 我们在开展校园艺术教育活动时, 必须要考虑专业特点, 只有这样, 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最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 2007 (5) .
校园戏剧:用青春诠释艺术 篇11
文化多元成为时代因素
记者:以“青春校园,理想人生”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日前在上海落下帷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激情与青春,在舞台上竞相绽放,掀起一股观看戏剧的热潮。您如何解读这一文化现象?
上海戏剧学院《瞬间不是永远》剧照
包晓光:校园戏剧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是大学生活的有机部分,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时代风貌。校园戏剧形式与中国话剧的诞生有密切关系。1906年冬,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剧社”,第二年公演《黑奴吁天录》,从此中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先河由校园剧社开启。
在当下,校园戏剧再掀热潮,与中国都市经济繁荣与发展、文化日趋多元化有密切关系。随着中国以都市为先导,快速跨入现代化行列,各种问题与矛盾也日益突出。数字信息化生活、城乡二元矛盾、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拥挤的都市与就业压力、挤压在一起又彼此疏离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大学生校园戏剧的蓬勃发展。身在校园,观照现实,以话剧的形式抒发情感与立场,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文化选择。大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其文化视觉、观点、立场可以做到比较先锋与超越,同时他们又在学习承担未来的社会责任,这两方面的融合性思考,使得大学校园戏剧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记者:您刚刚提到,文化多元化是校园戏剧再掀热潮的时代因素,能否请您具体阐述一下呢?
包晓光:文化多元为校园戏剧的多样表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就现在大多数校园戏剧作品来说,较短小的话剧居多数,一方面与客观条件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渐走红的喜剧小品艺术有关。我个人认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前期以来,中国文化步入了一个喜剧时代。以赵本山等人为代表的喜剧小品艺术的走红表明其迎合甚至引领了这个喜剧的时代。喜剧时代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是轻松、幽默、滑稽、谐谑。它与消费主义、都市流行文化、反深度主题的社会流行思潮有关。人们喜爱轻松幽默的文艺作品,因为它可以给日益加强的生存压力减压;人们喜爱内容刺激的文艺作品,因为它可以给审美疲惫以新鲜的感觉。以现代传媒、新兴文化产业为载体,涌现了很多专司生产快乐的团体与个人,如星光大道、本山传媒等。他们生产的一些文艺作品在中国文化市场占有主要位置。一般来说,人们——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自己,习惯于将高校视为一个文化的“高地”或精神的堡垒,与社会流行文化保持距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中国的高校根本不像是一块文化“高地”,也许不如说是一块文化的“洼地”更加贴切。因为我们很少看到源于高校的对社会的强力文化输出,更多的则是社会流行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不管怎么说,校园戏剧看起来仍然是对社会流行文化的一种回应,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可以看出来。比如一些小剧场话剧也给校园戏剧带来新的启示。就拿雷子乐笑工厂的话剧来说,它以“就是让你笑”为宗旨,内容关涉都市文化,形式追求喜剧效应,拒绝悲剧效果,推出不少原创减压百姓喜剧,如《签了合同你别跑》、《唐朝也有流星雨》等。类似的一些小剧场作品,对大学校园戏剧都有重要影响。
原创剧本演绎校园生活
记者:相比上届校园戏剧节,这届的参演剧目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出现了不少反映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和涉及一些现实问题的优秀剧目。在您看来,校园戏剧的鲜明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重庆大学《重庆往事 红色恋人》剧照
包晓光:首都师范大学有个唳天剧社,他们表演的剧目我看过。我认为,原创性是校园戏剧的一大特点。学生自己的创作成为了校园戏剧演出剧目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自己写剧本,从自身角度来探讨人生,演绎校园生活,真实地表达他们对于青春、成长等问题的思考与看法,这样一来,创作视野更加开阔,表现手法也更加灵活。即使是名著改编,也更多地将其重新解构和编排,打造与经典剧目不一样的风格。
受到校园因素的影响,校园戏剧的风格清新活泼,较为率真,体现浓郁的校园氛围。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去演绎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展现独有的激情与青春,从而吸引着一大批学生观众,得到他们的认可。
记者:还有其它特点吗?
包晓光:“小”和“少”也是校园戏剧的鲜明特点。“小”指的是剧本短小,演出的范围也小,特点鲜明。“少”不是简单的“人少”,还指对场所布置、技术层面的要求少,不太挑剔。校园戏剧场面较为集中,演出背景更换也少,舞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舞台,整个舞台比较简单,道具很少,可以根据自身内容想象、演绎、拓展它的空间,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当然,校园戏剧对于观众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主要还是大学生,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具有欣赏的基础。校园戏剧带有一定的先锋性和探索性,能接受一些实验性话剧,如《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恋爱的犀牛》等在校园里还是颇受欢迎的,这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得到一定的体现。
审美体验需要不断提升
记者:校园戏剧特点鲜明,真实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状态。对于发展前景,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包晓光:之前提到,校园戏剧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虽然某些方面对西方戏剧、当下都市喜剧有模仿的痕迹,但其反映的是在校学生的生活状态。目前,校园戏剧得到了专业导演的指导,一些专业戏剧团体也给予帮助,校方也很支持,发展势头很好,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我相信,今后会发展得更好。
对于学生而言,校园戏剧给予他们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学生自发地原创,情感得到抒发,原本就思想活跃的他们,最大程度地与社会相呼应,较好地反映了当下的文化主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校园演剧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戏剧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以戏剧实践为出发点,培养对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兴趣,这对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更好地认识社会,很有好处。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学生观众从戏剧中获得怎样的审美体验。
包晓光:审美体验的获得,写戏、看戏、学戏和演戏都是不错的选择。这里的“戏”不仅仅是校园戏剧,也包括其它形式的戏剧在内。学生在这些环节之中,能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作为单纯的观众,我觉得还是应该多看看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是这样。我所说的经典,并不是已经死掉的老古董,而是具有当下生活意义的精品。其中既包括《雷雨》《茶馆》《哈姆雷特》《麦克白》那样的作品,也包括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艺术尝试。赵本山的喜剧小品,其中的一些精品也是很有道理的,能够给人们新鲜的审美体验,也能让人深思一些问题。这些与永恒主题、社会现实问题、人的本质需求密切相关的作品,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是非常有益的。
包晓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化产业系主任。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和文化产业研究,出版《美学文艺学论稿》《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味》《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文精神问题》等专著,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燕京创意文化产业学刊》《中国当代文化产业导论》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 篇12
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本土戏曲的渊源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前身是湖南省艺术学校, 成立于1951年。戏曲教育一直都是该校的立身之本。1953年, 当时主管艺术工作的湖南省文化事务管理局, 在原来湖南省艺术学校的基础上, 牵头成立湖南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 专门培养地方戏曲人才。在以后的四年里, 湘剧小演员训练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湘剧接班人, 传承和发展湖湘优秀戏曲文化, 振兴了湘剧事业。此后, 学校先后更名为湖南省戏曲学校 (1957年) 、湖南省艺术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1959年) 、 湖南省戏曲艺术学校 (1961年) 和湖南省戏剧学校 (1964年) , 并发展成为一所涵盖湘剧、花鼓戏、祁剧、湘昆等多剧科、 多科班的戏曲学校。1976年, 学校复名为湖南省艺术学校, 湘剧科、花鼓科、祁剧科等合并为戏剧科;2002年, 学校升格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戏剧科更名为戏剧系。60多年来,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逐步形成了发达的戏曲教育体系, 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戏曲艺术人才, 有的已成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某一剧种的传承人, 如湘剧的李自然、花鼓戏的刘赵黔、湘昆的傅依萍等;有的佼佼者已摘取了“梅花奖”“文华奖”“芙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桂冠, 如左大玢、曹汝龙、吴军、徐耀芳等;学校被誉为湖南地区全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培养的摇篮, 为服务湖南地方民族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 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作为花鼓戏、湘剧等湖南地方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 一直把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 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戏曲人才作为立足之本。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戏曲教育由于教学成本高、优质生源少、就业出口窄等诸多的压力, 逐渐走向低谷, 全国许多艺术院校取消了戏曲专业。而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戏曲教育不仅没有动摇, 反而进一步加强; 学院汇聚了王永光、刘赵黔、贺小汉一大批戏曲名家, 花鼓戏、湘剧等专业被选为特色专业与重点专业, “湖南花鼓戏声腔”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种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执着信念与坚定态度, 不仅体现了该院对湖湘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而且体现了其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 也推动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戏曲表演艺术人才。
二、地方戏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实践
(一) 高雅艺术之湖南地方戏曲进校园。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先进文化为导向, 引领当代青少年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吸纳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促进当代青年向真、向善、向美, 真正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湖南地方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把花鼓戏、湘剧等地方戏曲送进各大高校, 不仅有传统的经典剧目, 还有创新的现代剧目。大学生们通过观看精彩的演出, 不仅可以欣赏到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 领略到艺术家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 感受湖湘文化经典,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子们喜欢这些优秀的湖湘文化, 能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 在剧目演出前, 主持人会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 安排普及性讲解, 深入浅出地解说湖南地方戏曲的艺术特征, 为广大学生加深对高雅艺术的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 [1]。因此,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贺小汉认为:“戏曲艺术进校园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为他们讲解戏曲艺术的程式、审美特点, 只要同学们真正学会看戏了, 他们会喜欢戏曲, 甚至成为‘发烧友’的。”
(二) 地方戏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南地方戏曲蕴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淳朴重义、勇敢尚武、 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 散发出了仁爱、重民本、 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 既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也是湖南地方戏曲的需求者和共享者。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还在其他各专业系部开设了戏曲鉴赏类必修课, 让非戏曲专业的学生也关注戏曲, 甚至体验戏曲, 从而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艺术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使之成为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捷径。同时, 在戏曲教育中应从大学生对家乡或就读当地的地域文化、方言特点、风土人情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为教学切入点, 从当地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入手, 采用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 使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与喜爱, 通过学习地方戏曲使学生更好地树立热爱和传承戏曲艺术的观念[2]。 另外, 还可以把地方戏曲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中, 如把其引入声乐教学之中,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而且能够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 地方戏曲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学生活动是文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与地方戏曲相关的活动。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 学院学生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戏曲艺术文化”活动, 如戏曲脸谱绘画大赛、戏曲艺术派别知识竞赛等, 在校园中对湘剧、花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湖南地方戏曲, 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热爱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遗产的热情,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 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同时, 学院还定时邀请湖南地方戏曲传承人和知名表演艺术家来校设坛开讲, 畅谈各个地方剧种的艺术特点, 并作精彩的艺术展示, 让广大学生领略地方戏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戏曲知识, 而且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为大家提供了感受传统文化的平台。 另外, 学校还以实验剧院作为学生活动基地, 开设了“戏曲舞台”, 为广大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 使得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舞台魅力、表演魅力, 更加热爱戏曲艺术, 并号召更多的戏曲艺术爱好者加入传承保护传统戏曲艺术的大家庭。
综上所述,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将湖南本土的传统戏曲应用其中, 进行了有机结合, 既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戏曲的发展, 又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增加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校园文化的底蕴和厚度, 充分反映了地域特色。
摘要:有“戏曲人才培养摇篮”之称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将校园文化与地方戏曲进行了有机结合, 不仅推动了和谐校园的建设, 而且有利于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本文在探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与本土戏曲渊源的基础上, 详细地阐述了地方戏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实践, 以助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关键词:湖南地方戏曲,高校校园文化,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楚亚丽, 李东旭.本土传统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戏剧之家, 2014 (3) .
【校园艺术与艺术教育】推荐阅读:
校园景观命名艺术07-21
校园艺术设计08-30
校园艺术节流程08-22
高雅艺术进校园方案10-25
校园艺术节主持稿07-10
校园文化艺术节11-03
校园广播稿的语言艺术09-13
校园艺术节活动总结书05-30
校园文化艺术节背景06-27
八年级美术校园艺术节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