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改作文

2024-05-21

小学生自改作文(精选12篇)

小学生自改作文 篇1

“三分文章七分改”。真正的好作文并非全靠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一个好的写作素材, 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 并伴之于反复的精心修改, 最后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那么, 如何修改学生的作文呢?很多人都普遍认为, 写文章是学生的事, 而改文章是教师的事。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教师批改中太多地更换了学生的文字, 不仅失去了宝贵的童真, 也把孩子那最“自然的坦白”和最“清新的语气”都丢掉了。如果按教师的意愿去批改学生作文, 势必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更重要的是严重地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要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要把作文“自改之权”还给学生。

一、注重情境创设, 激发自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必须先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这可以先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古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 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 反复推敲这首诗的“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过程:从“过”到“满”到“入”等字, 最后才提练出“绿”字。引导学生领会出诗人的“绿”字的妙用: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 而且还突出了它与春风的关系。如唐代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 对其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的反复斟酌酝酿, 最后才确定为“敲”字。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懂得好文章写完后都要经过反复修改, 才能使文章臻于完美。在学生领会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后, 在作文评改时, 我经常我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病句, 让学生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或同桌讨论比较, 学习锤炼词语, 从中体验修改作文的乐趣。对一些修改得比较好的学生, 还把他们的修改成果粘贴于班级的学习园地, 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滋味, 诱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二、注重提供机会, 发展自改能力

要切实发展学生的自改能力,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参与自改作文的机会。如平时我把学生完成的作文本, 都放在教室的图书角, 学生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 早读的时间, 进行批改。或者是让学生带回家与父母一起批改, 再和同学交流。同时, 把作文放在教室, 学生可以随时看到教师对同学们的作文修改, 这样, 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老师的修改方法。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 我总是先总体浏览一遍, 把学生作文分出等级差别。接着把学生分成小组, 四人或六人为一组, 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互补型小组, 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等级的作文在讨论中互相修改, 有争议的地方再请教师帮助修改。学生参照自己的作文, 提出看法, 集思广益。这时的每个学生既是作者, 又是听者;既是行为互动, 又是思念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 有对还需力者的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在赏析中、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这们的作文批改方式往往会激发灵感的顿悟, 而且修改后的作文文质兼美, 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激起了他们作文后多修改的内驱力, 变写作后的“要我修改”为“我要修改”。

三、注重改法渗透, 培养自改能力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 不能单纯地评判正误与优劣, 而应巧妙地借助各种切实有效的批改方法,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会学生批改作文, 切忌不能操之过及, 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传授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在学生习作完后, 教师不要急于为他们批改, 可将刚才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 通过口头提示或用书面符号标出,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教师的提示下反复诵读自己的语言, 在读中学生便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疏漏之处, 主动修改。尔后, 再和学生共读这些作文, 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停住,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如:“这儿的意思说清楚了没有?”“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等, 和学生共同探讨。“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老师在学生习作的关键处、疑难处, 导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哪个地方应该调整, 哪个地方应着力渲染, 哪个地方应作补充说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 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接着对照提纲, 立足中心, 总体浏览, 看看自己的作文无论是从选材到组材, 还是标题的拟定是否妥当。如有可能, 我还经常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念给别人听, 听者往往会容易发现问题。这正所谓的“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使写者“茅塞顿开”。最后我对修改后的交上来的作文, 通过批语或修改进一步指出问题, 要求学生再读再改, 如此周而复始, 一篇佳作往往就这样产生。

四、注重强化训练, 形成自改习惯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到修改的方法, 形成自改的能力, 而且要养成习惯。这就得从练习写作之日起就开始培养, 比如低年级起从认真修改几句话, 到中年级修改一段话, 逐步过渡到高年级修改整篇文章。老舍先生曾经介绍过他写作中的一个窍门:就是一个东西写完了, 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 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这个窍门值得学习。如果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之后, 都能认真地反复诵读, 在读中体会, 在读中改, 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 不但可让学生尝试到写出好文章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改”习惯必须通过长期的培养, 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平时不注意, 只到写作文的时候才去强化修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句子重复, 说话不通顺, 教师就得及时更正;在日记中, 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字、错词、病句都不能听之任之, 都得给予指正。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才会越来越少, 从而减少了修改作文的麻烦。

小学生自改作文 篇2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此谈谈自己以下的几点拙见。

一、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看它是否顺口,发现错漏之处,立即自己进行修改。

二、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总得有个过程。想要学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台阶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四年级以修改句子(段)、标点、错字为主,五年级可过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级修改全文后可学写评语并评分。

老师还可按写作水平高低分组(高低一组、中等一组)。学生互相交换习作细读,互相讨论修改习作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师生评改

把文章重点部分写具体,是作文中最难的问题。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二步修改的基础上,老师将所有学生的习作草稿浏览一遍,选出好、中、差几篇为代表作,再进行对比性评讲;然后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改作文的能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所以老师要有恒心,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坚持不懈地训练,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就会情绪高涨。通过反复练习,归类总结,强化修改方法,自改作文就能成功。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又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这样的“自改”作文能力,既使学生感到易于接受,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训练“六要”的要求,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了作文“自改”的质量,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作文教学

把作文“自改之权”还给学生 篇3

一、注重情境创设,激发自改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首先必须先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这可以先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述古代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从而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反复推敲这首诗的“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过程:从“过”到“满”到“入”等字,最后才提练出“绿”字。引导学生领会出诗人的“绿”字的妙用: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无限秀丽多姿的春色,而且还突出了它与春风的关系。如唐代诗人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对其中的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的反复斟酌酝酿,最后才确定为“敲”字。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懂得好文章写完后都要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使文章臻于完美。在学生领会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后,在作文评改时,我经常我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病句,让学生通过自己反复修改或同桌讨论比较,学习锤炼词语,从中体验修改作文的乐趣。对一些修改得比较好的学生,还把他们的修改成果粘贴于班级的学习园地,并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滋味,诱发学生自改的兴趣。

二、注重提供机会,发展自改能力

要切实发展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学生参与自改作文的机会。如平时我把学生完成的作文本,都放在教室的图书角,学生可以利用下课的时间,早读的时间,进行批改。或者是让学生带回家与父母一起批改,再和同学交流。同时,把作文放在教室,学生可以随时看到教师对同学们的作文修改,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学习老师的修改方法。在学生习作完成之后,我总是先总体浏览一遍,把学生作文分出等级差别。接着把学生分成小组,四人或六人为一组,把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互补型小组,指导他们针对不同等级的作文在讨论中互相修改,有争议的地方再请教师帮助修改。学生参照自己的作文,提出看法,集思广益。这时的每个学生既是作者,又是听者;既是行为互动,又是思念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有对写作成功者的赞许,有对还需力者的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在赏析中、在合作中取长补短。这们的作文批改方式往往会激发灵感的顿悟,而且修改后的作文文质兼美,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起了他们作文后多修改的内驱力,变写作后的“要我修改”为“我要修改”。

三、注重改法渗透,培养自改能力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不能单纯地评判正误与优劣,而应巧妙地借助各种切实有效的批改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会学生批改作文,切忌不能操之过及,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传授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和要领。在学生习作完后,教师不要急于为他们批改,可将刚才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通过口头提示或用书面符号标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提示下反复诵读自己的语言,在读中学生便会发现自己作文中的疏漏之处,主动修改。尔后,再和学生共读这些作文,遇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停住,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这儿的意思说清楚了没有?”“这个词用得是否恰当?”等,和学生共同探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在学生习作的关键处、疑难处,导在无形与有形之间。“哪个地方应该调整,哪个地方应着力渲染,哪个地方应作补充说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修改的方法,提高了自改作文的能力。接着对照提纲,立足中心,总体浏览,看看自己的作文无论是从选材到组材,还是标题的拟定是否妥当。如有可能,我还经常让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念给别人听,听者往往会容易发现问题。这正所谓的“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使写者“茅塞顿开”。最后我对修改后的交上来的作文,通过批语或修改进一步指出问题,要求学生再读再改,如此周而复始,一篇佳作往往就这样产生。

四、注重强化训练,形成自改习惯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到修改的方法,形成自改的能力,而且要养成习惯。这就得从练习写作之日起就开始培养,比如低年级起从认真修改几句话,到中年级修改一段话,逐步过渡到高年级修改整篇文章。老舍先生曾经介绍过他写作中的一个窍门:就是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这个窍门值得学习。如果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之后,都能认真地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改,通过这样持之以恒地训练,不但可让学生尝试到写出好文章的喜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自改”习惯必须通过长期的培养,必须始终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平时不注意,只到写作文的时候才去强化修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句子重复,说话不通顺,教师就得及时更正;在日记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字、错词、病句都不能听之任之,都得给予指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中出现的毛病才会越来越少,从而减少了修改作文的麻烦。

小学生自改作文指导 篇4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 草稿写完后不愿认真修改, 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对此,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采用多种形式, 使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 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 并作具体指导, 坚持长期训练, 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多种形式, 指导改法

1. 下水示范。

我把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 用彩色粉笔修改给学生看, 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每次习作后, 有目的地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进行评改。这样, 学生从老师下水修改演示中, 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 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 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 可以效仿。

2. 讲评试改。

我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 进行讲评。有时着重评遣词造句及文采, 抓语言关;有时评选材、立意, 抓审题内容关;有时评构思, 抓篇章结构关。通过讲评, 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 怎么改。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 悟出我该怎样改, 给学生指明修改的方向, 降低学生修改习作的难度, 为学生修改作文铺好路, 架好桥。

3. 集体评改。

选一篇中等水平的习作打印发给人手一份, 我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 然后人人动手修改, 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 对改得好的,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随机指导如何修改。我还利用电教手段, 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在屏幕上, 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 各抒己见, 进行口头修改。并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改活动, 与学生一起发现, 一起探索。

4. 先读后改。

一是默读改篇章, 即先从整体入手, 看看选材是否符合题意, 中心是否集中, 段落是否清楚, 内容是否具体, 结构是否完整, 然后根据问题, 进行充实、调整、删减、修改。二是朗读改语病, 如有拗口和连接不畅的地方, 必定有毛病, 要及时查找原因, 动笔修改。三是指读改错漏, 即指着文章一句句地读, 发现错别字、添漏字、意思重复等明显的错误, 甚至误用漏用的标点符号等, 并及时加以修改。四是品读求提高, 对水平相对高的学生可以提出更进一步要求, 即对自己的习作在选材准确、内容具体、语句通畅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品读, 在遣词造句方面再下一番“锤炼”的工夫。

二、片断入手, 由小到大

教师的精改示范, 指点门径, 以扶为主。由扶到放, 让学生学会自改, 要有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可行的策略是从片断人手, 由小到大。因为一个片断, 篇幅小, 内容单一, 便于学生作自改练习, 也便于教师指导。此外, 由句到段, 由段到篇, 符合一般的作文学习规律。这样把自能作文和自改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大大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自改片断可从中年级学习写段开始, 把自作与自改同步推进。自改片断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 从正确写字, 认真用词造句和细心使用标点入手。如有位学生在《春节见闻》中写了这么一句话:除夕夜, 我在家看“板凳龙”, 那天晚上好热闹, 头上是一轮明月, 地上是龙腾虎跃。除夕夜是看不到月亮的, 显然是学生凭主观臆想的。虽然费了工夫, 句子也写得美, 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 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琢磨, 自行修改。

学生在用词造句上推敲是自改作文的重要基本功。学生写作文往往满足于读得通, 要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 句子顺畅, 标点运用得准确, 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修改。如有位学生写自己知错后是心情繁重。教师让他比较繁重和沉重的异同, 让他明白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

三、全篇自改, 注意整体

由自改片断逐步过渡到自改全篇, 是一种飞跃, 让学生修改一篇完整的文章, 首先要引导学生统观全篇, 总体考虑, 从大处着眼。如作文的中心是什么, 合乎题意吗?所写材料能否表现中心, 是否把突出中心的部分写具体了, 等等, 再对症下药。例如:一位学生写《我的老师》时, 把我发现同桌上课看课外书后我怎样想, 怎样教育同桌, 又怎样做, 后来怎样吵架, 怎样进老师的办公室等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而写老师则是:我们被叫到办公室, 老师先批评我, 接着又批评我的同桌。我不服气, 老师又耐心跟我谈了半个多钟头, 我服气了看了这样的习作, 要让学生明白, 根据题目, 这篇作文应重点写老师怎样教育我们。这么一点拨, 学生知道自己写的文章是把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地方———吵架过程太具体化了, 而把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 表现老师怎样教育学生写得太简单了。在教师的点拨下, 这位学生把前面吵架的过程改为略写, 而把教师教育学生时的神态、语言、动作、方法等都写得具体实在。再次讲评时, 教师把原文和修改段落对比用课件出示, 通过评议, 大家都明白了修改完整的一篇作文要从大处着眼。如果大处出了毛病, 只是把修改集中在斟字酌句上, 是无济于事的。

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专题 篇5

亭湖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韦兰凤

学生的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中创新的方向,道出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写作”的新理念。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修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一不肯改,二不会改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提高他们对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和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师要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教师要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修改兴趣。如给学生讲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几十次选炼;讲鲁迅先生写文百改不厌,百炼成钢的典范等等。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以这些作家和革命家“一丝不苟”的精神鼓励和鞭策自己,让他们体验到反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更需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随便、不讲究统一,学生在修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结果会出现“七个和尚八样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年级开始便教给学生不同的修改符号,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到达六年级应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阅读老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老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并要求学生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能培养他们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并熟练地运用修改符号,规范而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修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课文学习中,我们要学生反复读文,在读中感悟,以达到人文结合,和谐共鸣。在修改作文中,读同样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的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所需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通过自已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文中的不足,及时弥补。我在一次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紧抓“读作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自读作文,发现不足

课堂作文,学生文思如泉、一气呵成。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抽不出时间对每句话、每段话来细细思考,认真斟酌,更别说纠正错的字和词及标点符号了。这时可以让同学细读作文,发现不足是必要的。这里的“不足”主要是指字词的搭配、标点的应用和语句的通顺,也就是作文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我要求学生大声地读作文,做到“一字不落,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修改。同学们逐字逐句读,当读到不通顺的地方,会回读几遍,脸上写满思索。当想到修改的方法时,立刻圈圈画画。第一次自读作文过后,字、词及标点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都已基本改正过来了。这样就可以进入了第二次修改了。

2、同桌互读,边听边思

人人都有思维定势:自己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修改作文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经过第一次基本修改后,就再也不会有所进展了。他们的思维会固定。俗话说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就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听自己的作文,品一品自己的作文,边听边想,思考作文的谋局布篇是否合理,举例是否围绕中心,中心是否明确„„

第二次修改,我让我班学生轮流同桌互读。学生听作文时有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听时会瞬间产生灵感,有利于文章的修改和重组。

3、小组共读,群策群力

小组共读时,一位同学读作文,另外三位同学就成了评价者、小老师。当听到作文中有不妥之处或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修改建议,组员共同商榷,得出主要的修改要求。当组内成员都读完时,每个人的作文的修改意见都出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小组内四位成员共同修改,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效果明显。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花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改。只有让学生去读去改,才是学会修改作文的“法宝”。

(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修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修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修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把“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换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换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我有意识地把句子中一些词语删掉,请学生读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中句子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选一篇带有共性问题的作文,和学生一起修改。对用词不当的,可举出几个近义词,引导学生辨析;对句子不生动的,可点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对文不符题、选材失当的,也可以个别辅导修改。这样,先引导学生集体修改,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修改前后的两篇作 3

文,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益。

“学生自改作文”方法浅谈 篇6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呢?这就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好方法。第一步看遣词造句是否恰当,字和标点是否正确;第二步看段落意思是否明确,层次是否清楚;第三步看开头是否自然,结尾是否恰当;第四步看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第五步看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第六步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这样分步修改作文的“六看”法,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易掌握,好操作,能极快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和作文水平。

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还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修改句子。如经常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进行专项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出病句的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前后矛盾等等。并以此列举出一些典型的病句让学生分析,然后引导他们分析出毛病的原因,再指导他们动手修改,直到正确为止。接下来就是训练第二步。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段,明确意思,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或提炼段落的中心意思。然后考虑每句话是否符合本段的中心意思,合者留,不合者删。再看句与句位置是否紊乱,错者要调整好顺序。

剩下的几步修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把握。指导学生时,可设计具体例文,并且是只有单项毛病的例文,一步步反复练习,直到学生快速看出毛病为止。然后,再设计同时具有不同毛病的例文,指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作文中常出现的毛病整理归纳,自己动手修改。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互改互评,更大范围地发挥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因素,强化合作氛围,使同学们在合作中体验成功,分享乐趣,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自改作文的情况列为教师作文批阅的重要指标。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把自读当成一个首要的环节。引导学生改前读,在读中感悟出毛病;读中改,边读边悟,悟出病因,悟出改法;改后读,在读中感受改后的通顺、正确,感受心灵上的畅快淋漓和愉悦幸福。有了这样一种改前改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慢慢地把自改作文作为一种心理需求,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7

一、激发兴趣是“自改”作文的动机

作文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他们一提起作文便不知从何下笔, 一筹莫展;也分不清什么是精彩之作, 什么是劣质文章。要使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找一些描述优美且符合儿童心理的文章让学生欣赏, 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然后再告诉他们像这样一篇优秀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 而是经过千修万改才成的, 以此让学生体会修改的重要性。再用一些鼓励的话激起他们对作文批改的兴趣。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开设“病文医院”, 分设“观察室”“语句室”“错别字室”等;还可开设“优秀文章欣赏园”, 分设“优美语句宫”“开头精美殿”“结尾精巧园”……学生喜欢千变万化的生活, 运用符合儿童生活的一系列修改文章的方法来激发兴趣。修改后可引导学生对“原稿”和“修改稿”进行对比, 感受修改后的效果。学生产生了兴趣, 掌握了方法, 便能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内在的学习需要, 教法的实施才能产生预期效应。

二、掌握方法是“自改”作文的基础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重在方法的掌握, 教师可有计划的把以读为主, 思、议、品为辅的“改文”三步法教给学生。

第一步:学生默读作文, 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想想自己是否表达的清楚, 段落是否分明, 内容是否具体。

第二步:学生轻声读作文, 斟酌遣词造句是否贴切。通过读来查找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及使用不当的词语。

第三步:朗读作文, 从内容到语言做全面检查。看文字是否简练, 有没有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符号。

三、分步训练是“自改”作文的途径

小学生从获得知识到形成能力, 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做到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具体到抽象, 按照“扶—半扶半放—放”三步走的方法, 为学生的知能训练提供有利的条件, 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 扶:即教师作为主导修改作文, 体现出方法的指导。

教师范改。因为学生年龄小, 无修改作文的经验。教师可以先从班级作文中挑选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在班中朗读, 然后按照修改作文的三步法在全班逐项修改, 边修改边加以说明,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修改文章的整个过程。

2. 半扶半放:即学生按照老师提示的方法进行作文的修改。

集中修改。教师可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发到组中, 小组长起主导作用, 带领同学一起细细地阅读作文。读后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议论成败得失, 教师在此阶段起辅助作用, 帮助学生点拨不明之处, 使学生早日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3. 放:即教师完全放手不管, 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修改的工作。

四人互改。因现在班级中人数较多, 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可以按四人一组互改作文。人人都参与批改, 可以在批改后, 相互交换自己的意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从中掌握修改文章的细节之处。

自改作文。学生可根据作文的要求对自己所编写的提纲进行认真的斟酌, 然后打出草稿, 运用教师教的修改文章的方法及自己掌握的经验进行修改。这也是小学生“自改”作文的最后一个阶段。

四、养成习惯是“自改”作文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 所谓能力是不会一会儿就从无到有的, 只有历练成为习惯, 才算具备了这种能力。所以, 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是培养“自改”作文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在学生打完草稿之后, 让学生按照作文修改的三步法逐步进行。另外, 在学生改过之后, 再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 着手修改。这样自改过后, 老师再把具有共性的问题在班级中加以总结, 最后学生再进行修改。这样, 每次作文都如此反复的改, 学生便可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俗话说, “习惯成自然”, 当“自改”作文成为自然时, 也正是“自改”能力形成之时。

所以, 学生修改文章, 养成“自改”作文的能力, 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方面;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

摘要: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修改文章, 养成“自改”文章的能力, 既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又是写作训练的重要方面,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8

但一直以来,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评改作文时,非常辛苦地逐字逐句修改,又是眉批又是总批。讲评时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出作文的优缺点,结果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对老师的批改不重视,只看分数,不管修改原因,对老师的讲评也心不在焉。下次作文,原有的缺点改之甚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老师包办太多,没有形成内部诱因,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重点培养学生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给一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这样一来,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叶先生的话,击中了传统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着的问题,阐明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培养的方向。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都会在修改上下一番功夫。可以说,不会修改文章,就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不断的作文修改过程中去提高写作水平。学生由写到改,这是一次飞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让学生认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

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大家所熟知的北宋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到”、“过”、“入”都是动词,只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而“绿”虽是形容词,但在诗里可作动词用,包含有春风又一次染绿了江南岸的意思。“绿”字在诗里,色彩鲜明,形象生动,使全诗更富有色彩美、形象美,更易引起读者对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江南春天的美好联想。苏教版第十册课文《推敲》更是介绍唐朝诗人贾岛苦心修改而成千古名句的故事。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初稿时对主人公卡秋莎的肖像描写,竟修改了二十多次才最后定稿。鲁迅先生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尚且如此,难道我们刚开始习作的小学生不该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吗?

二、让学生激起作文修改的兴趣

小学生普遍存在懒惰和依赖心理,在写完作文之后便依靠家长和老师修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验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1.“口头改”和“书面改”相结合。作文课上教师要抛砖引玉,少讲,精讲。教师把有代表性的需要修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指点学生进行修改。其间允许学生互相议论、探讨、提问、翻阅工具书……让同学们通过讨论,互相补充,然后写成书面文字。这样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到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也感受到了修改作文的乐趣。

2.“个人改”和“集体改”相结合。学生草稿写成后,教师就要求学生自己先读,在读的过程中,学生靠语感来自行推敲,发现问题后自己去改。教师先评讲优秀的习作或较差的典型习作,让学生以别的同学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习作,分析和找出自己习作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进行修改。与此同时,要启发引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他们的作文程度虽然有高低,但是,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往往总是自以为已经把最好的写进去了,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修改不了,但对于别人的问题就会比较敏感,不仅好生会发现,差生也会发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要从易到难,由教师挑选,有代表性的、错误较典型的文章,然后,按四人小组,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展开互评,每人观阅其余的三篇,并写上修改意见,然后互相交流启发。对某些问题见解不一的可以争论,最后由本人修改自己的习作,取长补短。这样抓自改和互评相结合的指导,学生自改的积极性得到发挥,自改能力也能不断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同学们不但尝到了自改作文的甜头,而且会更加热爱写作文。

3.“老师评”与“自己评”相结合。学生通过评定作文,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发现文章优点,找到存在的问题。所以,评价作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主体精神的体现。当然,学生参与评价作文,是评定作文的一个方面,教师还要在评定作文中发挥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学会评定,做到教师评定与学生评定相结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参与评定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通过再次修改、加工,使文章质量尽量有所提高。这样日积月累,多次循环往复,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大大激发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4.要鼓励创新。可能有的学生超出了修改范围,甚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时,教师不能斥之为“逞能”,要表扬,要肯定,要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文章修改得更好。

三、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式,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无处可寻破绽,殊不知作文中存在大量的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并努力修改。

从比较中感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的作文会如此之好———正因为他们修改,我也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

从自读中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反复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和审题立意上发现问题;其次看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语法是否有毛病,是否有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从互评中升华。心理学上认为:对他人的作品批判的思想更为深刻。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之间的作文互评更能发现问题。

四、让学生明确修改的要求

学生认识到了修改的重要性后,我们便可向学生提出修改要求。总的要求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修改就是在原稿上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具体的要求是:作文所选的材料是否都与中心有关;是否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是否把重点内容写具体了;用词选句是否准确;是否表达出了真情实感等等。这些方面都要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有所依据。要求应重点突出,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第一次自改可专改错别字,以后再涉及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诸项。要求应体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特点。

五、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文章,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他还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接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者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能够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适合,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正就是修改的办法。”面对刚步入习作的小学生,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总体上大改。

要使学生懂得,修改作文时首先应统观全篇,从总体上考虑,自己写的作文中心是什么,合不合题意,所写材料是否能够表现中心,是否把突出中心的地方写具体了,等等,然后再对症下药。比如,我教的班级的一位同学写《我的妈妈》时,把妈妈深夜为生病的“我”买牛肉汤时,“我”在家等待时的心理感受以及由此对母亲的愧疚记叙得具体、生动,情感十分细腻感人。看了这样的习作,我就问这位学生:“根据题目,这篇作文重点应该写谁?写她什么?”他说:“应重点写母亲怎样为我操劳。”我又问:“那么,母亲又是怎样操劳忙碌的?”这位同学经我这样一点拨,知道自己写的文 章是把不 能突出中 心的地方———自己等待时的心理写得太具体了,而把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母亲怎样疼爱我的写得太简单了。这篇习作,我没有马上批改,而是教学生自己去改。结果,这位学生把自己的动作、心理略写,而把母亲买牛肉汤回来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都写得具体可感。通过这次实践,他体会了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

2.细微处用心改。

一篇作文,倘若中心明确,所写材料符合中心的话,还必须想想前后是否连续,层次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等问题,也就是说要在细微处修改。比如说,看一看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事情的前因后果叙述得是否清楚,有无不合逻辑、不合条理的地方。下面是学生在习作中的两个片段:

1皎洁的月光照着大地,许多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

2我家的阳台上种有各种各样的花。每天下午放学后,我总喜欢到阳台上看那些花,而最令我陶醉的是爬到竹竿上的大朵大朵的牵牛花。

片段1中月明与繁星同时出现在天空是不合逻辑的。片段2中说的时间是下午,而牵牛花是在早晨开放,不到中午就凋谢了,下午怎能看到大朵大朵的牵牛花呢?这两个片段写的都不符合事实,是小作者凭主观臆想出来的。小作者虽然费了一番功夫,句子写得也很优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学时,我不会直接改,而是提示学生自己去改,这样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词句上小改。

学生习作后,他认为自己的习作中心

亦把握住了,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结构完整了。这时,我便提示学生要在遣词造句上进行推敲,努力使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和错误的标点。比如,有位同学写自己满院子的花开了,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香味。我提示他能否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他马上想到用“花开满园,香飘十里”来形容。又如一位学生写自己知道错了后说:“心情繁重。”我便让他去理解“繁重”的意思,比较“繁重”与“沉重”的异同,提示应注意语词搭配。后来他知道自己犯了用词不当的毛病。

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篇9

二教师范例, 习作引导

学生第一次修改文章时, 常常出现较多的困难和问题, 常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典型的修改范例。示范作文可以是经过教师批改后的学生优秀作文, 也可以是课外挑选的模范作文, 或者教师的下水作文。选取的范例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能一味求深、求高、求多。范例启发有利于提高学生鉴赏文章的水平,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当然, 引用范例也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抄照搬的不良行为, 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引导。

三提出要求, 教给方法

在教给学生作文修改方法时, 先要教给学生常用的修改符号, 以便学生在修改中运用恰当的符号;其次要明确修改要求, 用具体的要求指导修改方法。对于学生的作文, 首先要求他们的作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 中心突出, 语言通顺明白, 结构有层次。在此基础上, 要求内容写的生动, 写的有感情。即先求“通”再求其“好”。 (1) 语句要通顺, 内容要具体, 无病句、破句, 重点对象描写具体细致。对于文章中的病句要修改, 对于描写不具体的事物, 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从色、形、质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 抓住特点, 写真实, 改具体, 使修改后的文章语句通顺, 没有错别字, 没有用错的标点符号, 描写、叙述的重点对象具体、真实。 (2) 修改作文, 除了文面上的基本知识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中心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进行加工修改。

四读改结合, 以读促改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学生作文完成以后, 教师要求学生要反复进行朗读, 并借助语言的刺激反应, 凭借各自的语感,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边阅读边修改, 这是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写好作文后, 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 看看文章的语言是否通顺, 结构布局是否合理, 有没有拗口的词句, 然后让学生轻声默读, 边默读边思索推敲、揣摩, 并进行全面修改, 使之

新理念下中学英语课堂

付继平内蒙古

新课程标准 (蓝皮与黄皮) 明确要求, 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 即最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 只具备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对这种理念有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目前一些课堂实践中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虚化, 确立不“准”

我们要想上好每一节课, 首先要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好像海上航行的航标, 是上好一节课的方向, 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其而服务的。教师要实实在在地把握住。然而许多教师确立目标虚化、不准或游离于目标之外。这样的一节课一定是漫无目的的, 对学生来说其后果不堪设想。因而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二教学内容宽泛, 不“精”

教学目标确立后, 我们就要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是一“标”多“本”, 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教材。新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和需要。它要求教师要大胆地增减, 整合, 会活用教材而不是像过去只教教材。可以这样说, 不是教材中的都要教, 不是教的都要会, 不是会的都要考。因而我们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一定要精而不能宽泛无边, 什么都让学生学会。同时, 我认为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人们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 海阔天空, 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网上查阅到的资料, 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结果教材受到了冷落, 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

三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不“实”

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我们就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在听课的过程中, 我发现一些教师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没有落到实处。一节课所有的内容都是重点, 不存在轻重之分。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 让学生大声并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 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反复默读, 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 可让学生思考修改内容要求。因此, 在修改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做到朗读与默读相结合, 寻找并掌握最好的修改时机。一般要求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两遍, 在朗读中及时作记号, 标明要修改的地方, 待通篇朗读后进行修改, 然后默读, 边读边思边改。

培养学生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 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也是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这样, 教师不但能减轻负担, 还能使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培养好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刻不容缓。

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说, 学生记。“满堂灌”

的少讲, 要“精讲精练”。

四教学方法死板, 不“活”

课堂教学最终要看效果, 教学方法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我们很多教师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因而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新型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一节课的成功并不是教师讲了多少, 而是学生吸收了多少, 在课堂上消化了多少。师生关系是“良师益友”, 也就是说, 课堂上是良师, 平时交往是益友。一节课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如学习小组、两人操练、多媒体、简笔画, 游戏活动等。学生对学习

五教学风格无个性, 不“独特”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 新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要求校长有主见, 教师有风格,

六教学反思少, 不“勤”

小学生自改作文 篇10

修改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是难上加难的苦差使。为了调动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积极性,我引经据典: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惊世红楼;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千古佳话……学生蠢蠢欲动,但无从入手。我抛出阿·托尔斯泰的“锦囊妙计”:在写作的时候,口里要朗朗有声,所有的大师都是嘴里边大声地念,手里边写的。有章可循时,再引导学生按朗读作文(即自读自改)的要求进行自改:一读,看看是否能读通读顺,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二读,想想,你要表达的意思是否写清楚了;三读,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扣紧主题,或者做到首尾呼应。时间大概为10分钟。文章一经朗读,什么地方丢字落字,什么地方拗口,什么地方有错别字,多数学生能自行发现。“一回到家,我首先拿起书本和文具,写起作业来”,读后改“写”为“做”;“书房里,横七坚八地躺着表弟的玩具”,读后发现“坚”是错的;“今天,我们考语文,第一、二节。我看了看大家的表情,我心里想:看来大家都成竹在胸了。”小作者发现语言有些啰嗦,把“我们考语文,第一、二节”合并为“第一、二节考语文”,并删掉“我心里想”。那个性的朗读姿态叫人欣慰:抿嘴一笑,拿起笔写起来;皱着眉,冥思苦想一会儿,一脸的喜悦;认真地翻着字典,耐心地寻找着……试想,假设每个学生能至少修改5—8处的小毛病,教师不就得代笔200—320处吗?这种自讨苦吃的“辛苦”难道是修改之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朗读时发出的声音是支持他们思维活动的凭借。

二、同伴“点击”,感受互改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具体做法是:同伴间互相交换作文,互相阅读,并用铅笔在作文旁注自己的思考,发现同伴的闪光点,质疑不明白之处,提出修改的建议等。然后交还小作者。小作者再根据旁注进行“跟帖”及“回复”。例如潘豪在艺忠《我和书的故事》写上:如果添上你怎样着迷看书的具体事例,能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翟为同桌写下:参观李光前故居,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描写光前铜像展开联想,这样的话,光前爷爷的形象就更栩栩如生了。把学生互评互改的活动作为再生素材资源,引导学生就活动中的所做所思所得写成日记,收获了别样的精彩。李瑶在日记中写到:文尧写的《拔牙记》真具体,写清楚了事情的经过,拔牙时害怕、担心、紧张等感受很真实。我异想天开地思索着:这样的文章可以上报纸吗?我相信他一定会写得更好!黄伟读了小政的作文后写道:抓鸡,也能成就一篇好文章!我惊讶不已。可是,当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后,我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好你个小政!抓鸡,动作、神态描写那么细致;抓鸡,抓出了道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再看看小政的回复:其实也没什么。这是真实的事情,只不过把抓鸡当游戏玩,边抓边想着对付它的法子。我觉得读了他的之后,我不再自满了。和文尧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呀!为了拓宽互评互改的时空,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提高自改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在“习作园地”上的日记、两周一期的班级作文论坛、作文成长树(专门为作文后进生设计的)等,引领孩子们在广阔的舞台上互为欣赏、共同学习、体验成功。自由且广阔的评改平台,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足迹,养成了互评自改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日益形成了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策略。

三、师生“点击”,发展习作能力

倡导学生的自主评改和同伴互改,并非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动发展始终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引领。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是最具权威性和导向性的,他们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会提升自己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们从赏析和共改着手,创设师生多维对话的互动平台,指导学生更深入地修改作文,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

1.赏析,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习作中诸如标点、字词、句段、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创新点或闪光点,让小作者、或教师、或全班同学朗读及点评:

▲弟弟继续哭,继续闹,继续喊“你还骗我,每次的借口都堆满了整个房屋!”(翟婉晴)

师:三个“继续”构成排比,强调了弟弟对爸爸的不满,先扬后抑,突出爸爸的守信。

◆“没有诚信何来尊严。”我一定要想办法拿到钱帮弟弟买到宠物才行,不然弟弟长大说不定会说我是个骗子,那么我就太没有尊严了。要是我去找妈妈拿钱她一定不会给又会骂我;哎,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真是进退两难!(李志贤)

生:正确引用名言,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

师:我也点赞!心理描写,展现了小作者真实的内心。

2.师生共改,提高习作能力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学生自己写的作文,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话,而别人并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因此常常出现自己写得不清楚,可是自己明白,别人却不明白。引导学生聚焦同一篇作文,从字词句篇等层面上质疑、补充、充实,思维的火花碰撞出个性的语言表达,能有效地提高自改能力。有位学生在《黄金海岸一日游》一文中,要表达大海的美丽和好玩,但他用200字左右描写了大海的迷人景色,仅用两句话写他和表哥的水之战:“扑通”,可恶的表哥又跳进水里,水花溅到我脸上,我气愤极了,冲过去与老哥展开一场水之战。过了一会儿,老哥被我打倒了。

听了小作者的写作目的后,将这段话投到屏幕上。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水之战好玩吗?怎样修改,才能让读者产生也很想玩的冲动?

一会儿,学生跃跃欲试,提出了许多问题:1我想知道水之战是怎样玩的?

2我也在海边玩过水战。我觉得应该把你和表哥玩时的动作、神态等写清楚。

3水战好玩,我是从玩的趣味和双方的机智等表现的。

师:我们班的小老师真厉害!你们所说的正是老师要讲的。李哲同学,你给大家讲讲当时的情景好吗?

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11

关键词: 作文讲评课 自改作文能力 培养途径

一、学生自改作文的意义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而上好作文评改课,则是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作文讲评课的基本步骤

1.当好“读者”,找准难点。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上作文讲评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做好“第一读者”,通过阅读学生的习作,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学生本次习作中的难点,形成本次作文评改标准。如三年级第六册第一单元《我喜欢的颜色》,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习作主要问题是内容不具体。而学生不能把作文写具体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学生不能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因此觉得无话可说;第二,学生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恰当方法对事物进行具体描述。找到了习作的难点,就可以把它作为讲评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评。

2.佳作欣赏,评中导法。

课堂上,首先选择一篇学生佳作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由作者亲自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说说文章到底好在哪。如在《我喜欢的颜色》习作中,在欣赏了一篇优秀习作后,学生展开评议。在评议中,学生抓住习作中的优点进行评价。如“他写出了他喜欢的颜色”。“他的语句特别通顺,而且几乎没有错别字”。“他用比喻句描写玉兰花的样子,特别生动”。“他开头写得好,能和其他颜色对比”……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优点,及时总结概括提升,并相机出示写好此文的要领:(1)将自己喜欢的颜色交代清楚;(2)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3)能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写;(4)适当分段,结构清晰。这一环节既展示了学生的佳作,对其产生了激励作用,又让其他学生进行了欣赏,受到了情感熏陶,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更主要的是在学生评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引导。

3.典型引路,示范修改。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如何把内容写具体之后,教师选择典型范例,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修改,供学生模仿借鉴。这一环节中主要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根据习作要求和讲评标准对习作进行评议,摆优点,说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补充内容。对于学生评改得不准确、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进行补充、点拨、引导,将学生的修改意见用标准修改符号通过屏幕呈现出来,使学生有本可循,逐步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自改”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4.互评互改,取长补短。

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中年级学生,仅有范本还是不够的,还要借助集体合作的力量,进行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评改。因此,在教给学生正确评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读互改,以优带差,取长补短,促进习作评改能力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随时把一些修改技巧传授给他们,引导学生动笔、动口,发表不同看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主体地位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改改画画圈圈点点,并带有鼓励性的小评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他人的习作方法,提高分析、判断和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气氛友好、平等、融洽,避免教师的灌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习作自信心,为以后修改做好准备。

5.品读激励,激发兴趣。

让学生挑选推荐精彩片断,让小作者亲自上台放声朗读,并让小作者说说自己构思的过程。这样现身说法,对全体同学又是一次启发教育。这种做法既体现了推荐者的赏识能力,又训练了朗读者的水平,加上老师的赞赏和肯定,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会更高涨,都会兴致盎然、千方百计地修改自己的作文。

6.自评自改,提高能力。

学生能够独立地修改自己的文章,才是作文评改训练的最终目的。通过互改,学生具备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此时再让学生自评自改。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先轻声读一两遍,统观全文,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边读边加批注,便读边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学生多改,改好。最后老师根据修改次数和质量,给出复批成绩。

三、作文讲评课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习作重难点。

作文讲评课的重点在于评中导法、评中用法,评改前教师只有为学生习作把好脉,根据习作要求找准学生习作的难点,才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评改。

2.选文要有针对性。

在选取作文讲评课中所需的佳作和修改范例时,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的习作,即能突出本次习作要求的佳作和便于学生结合评价标准进行评改的习作。这样通过评中导法和示范修改,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自改本篇习作的要领。

3.循序渐进,个个突破。

引导学生自评自改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在三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自改作文的阶段,作文讲评课上教师每节课可以确定2~3个评改要点,待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改能力后,方可将作文评改权逐步向学生开放。

4.尊重学生,保护兴趣。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教会学生评价他人作文时,一定要先找出优点充分肯定,然后提出合理建议。在课上,尽量将学生的亮点片断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习作的乐趣。

5.提高素质,把握生成。

上好作文讲评课有着一定的难度,因为课堂生成千变万化。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在动态生成时准确把握,对学生发言及时梳理提升,这样才能使评价内容更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吴禹春.教师在作文批改中的角色定位.小学语文教学,2003.5.

浅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 篇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育民主化、目标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的强调, 现代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这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 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古人云:“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这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领域中却存在着一块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误区”, 这便是批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 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 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显然学生自改作文是一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学生自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 也是将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然而, 我们现在学生自改作文的实际情况是进入了一些误区。

误区1:许多教师、学生对待学生自改作文若有若无。有的则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误区2:学生自改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大部分只停留在错字、病句的框架内。

误区3:缺少合作, 甚至是羞于以自己的文章示人。

误区4:教师对作文自改缺乏有效地调控和评价。

三、对策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 消除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恶疾,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作文教学质的飞跃。

对策1:学习实践, 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 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福音, 并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也预示着作文教学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 更新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更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划时代的意义, 是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作文观。

对策2:运用心理学规律, 激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 小学生对于自改改作文, 心理上有许多障碍。有的要改, 但又不知道如何改, 有的改一点就算完成了,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40%的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十分轻率, 不想修改;80%的学生对修改缺乏正确的动机, 是教师要求的, 不改不行。因此, 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必须从激发学生自改的动机, 培养学生自改的意识做起, 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工作的始终。

对策3:改变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 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 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 无处可寻破绽。诸不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 寻找自己作文中问题, 并努力修改, 具体做法有:从比较中感知、从自读中体会、从互评中升华。

对策4:运用教育学规律, 提高作文自改能力。

首先, 授予学生自改的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 情绪波动大。因此, 在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修改了一定的兴趣, 会发现作文中的问题, 要及时授予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的一般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 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 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 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 词语的适当运用, 体现螺旋上升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努力去引导, 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原因, 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修改的符号。一般有:“增”, 即增加字、词、句、段;“删”, 即删去多余的部分;“调”, 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换”, 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自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这是对作文认识程度的体现。

其次, 实文演练, 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自改作文与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 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在作文自改过程中, 把发现的问题, 真实的感受向同学表达, 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人、对事, 实事求是, 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相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自改作文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小学生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要说的意思, 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心理学上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处于统一之中的。在自改中,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 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形成新感受, 表达有新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策5:建立多元的自改作文评价机制。

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我们倡导发展的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对教师的发展价值, 对语文课程的发展价值, 努力实施多元的发展性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 具体做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合作组的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

下面就如何“给些引导和指导”, 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谈几点看法:

首先, 注重引导, 激发兴趣兴趣是课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其次, 教师示范, 统一符号教师的示范, 不仅只体现在批语上, 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 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使他们终身受用。

再次, 教给方法, 形成习惯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 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不仅可使文章定得更好些, 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苛的好作风。

最后, 优化训练, 促进提高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识的积累是来源于书本的“源头之水”。有了丰厚的知识底蕴, 才能把我们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 当需要的时候, 就从里面帅选, 就像从钱夹里抽出一大叠钞票一样, 有选择的使用, 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 这样会使你的文章更加增添几分魅力。写改作文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不可忽视。把握好这个环节, 再加上有一个新颖的题目, 我相信同学们的作文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摘要: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作文的批改, 特别是学生作文的自改中存在不少误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 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 更引起我们的深思。

上一篇:采空区上下一篇:颌面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