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2024-09-23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通用11篇)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1

名人尊师的故事一: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忽然患脑血栓逝世,周恩来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白色缎带上写着:“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逝世后,周恩来一直掂记着张家的生涯。1961年国度艰苦时代,周恩来给张伯苓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吩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张夫人跟子女。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二:朱德给老师敬礼

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匆忙起身上前,破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召唤:“叶老师!”,而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名人尊师的故事三:彭德怀穿便服会面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国民解放军30周年事念日。这一天,彭德怀身穿燕服,筹备接见北京市局部中小学先生代表。工作职员提示他说:“彭总,你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现在有些人受旧思维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老师,咱们应转变这种不良风尚。”接见时彭德怀频频向老师们问好。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四: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始终很尊重。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探访寿先生。19至19,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常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本人在异国的学习情形。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创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光专程看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去世后,他持续撰文两篇留念。

名人尊师的故事五:在百忙中看望老师

只管工作很忙,但一直惦念着曾教导过自己的老师。1990年9月13日上午,乘车到当年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去看望老师,牢牢握住严格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并讯问了教师们的身材状态、工作和生活情况。学校的钟教授住院期间,他屡次到病院看望。1995年,当得悉老师沈教授逝世的新闻,心情非常悲哀,立即请沈传授的妹妹传达他对老师支属的亲热慰劳。同道访美时,在百忙中,带着可贵礼物,亲自登门去看望拜会他的老师顾教学及师母。

足见,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2

2008年震惊全球的“5.12”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 这是一次殃及全国的地震。孩子们知道后, 纷纷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到学校募捐, 为四川人民做一份贡献。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教师既要爱学生, 更要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孩子, 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感动童心的故事, 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自三年级的暑假开始, 我班的吴泽锐经常组织同学在周末或假期在市民广场搞义卖, 他们不怕严寒酷暑, 不怕一些大人的耻笑, 克服重重困难, 每学期至少义卖五次, 现在,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义卖行列, 在吴泽锐同学的带领下, 孩子们将义卖所得款2000多元第一次捐给了义乌红十字会, 第二次捐给东阳一户无钱买瓦修漏的贫困人家500元。家长也经常加入奉献爱心的行列, 从三年级开始, 我班的胡心怡每年捐衣服和食物给福利院的孩子们, 并和父母一起经常到福利院去做义工。我班的蒋方毅同学叫妈妈不要给他买过年的新衣服, 把2500元钱捐给了胡菊芳阿姨, 还把10000元钱捐给溪北村身患乳腺癌而无钱医治的一位阿姨。

每次义卖, 我和丁老师总是带头掏出几块钱向孩子们购买东西, 以表我们的爱心, 家长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帮助我们。当我们拜读了《浙中新报》去年11月29日-30日刊登的《昔日公益明星今陷困境》后, 我和丁老师又带头捐款, 和学生共捐钱1335元;12月24日下午, 十几位孩子到市民广场义卖, 我们的赵辉妈妈给义卖的学生送来了一篮草莓, 胡心怡、骆珊珊、陈伊可妈妈在寒风中给我们叫卖, 这次义卖, 得义卖款148.5元。12月25日, 圣诞节那天, 蒋方毅妈妈、罗朝鼎父母送我和六位学生代表来到大陈镇红旗村陈美菊家, 把1483.5元爱心款交给身患癌症无钱医治的陈美菊手中。

“感恩中国”背后的感恩故事 篇3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国”网站创建以来,张仁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凭借个人力量,以通过网络媒体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送20多人进入救助站,帮助10多位老人同到家,为8个重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在感恩中成长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生活艰难。张仁杰的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分流了母亲对张仁杰的关心和爱护,这曾让年幼的张仁杰十分不满。他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平白帮助这些录相干的人。

张仁杰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疗肺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里一贫如洗。一天,母亲抱着张仁梅刚回到家里,张仁杰就急忙把母亲拉到了场院,气愤地说如果再不交学费老师就不许上学。张母已经拿不出一分钱,几乎是用央求的口吻说:“仁杰,你请求老师宽容一下,下学期妈一定把学费给你补上。”张仁杰望着在家里床上熟睡的“姐姐”,心里长久的怨恨全都涌上了心头,他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进城住医院享福了!”张仁杰还没说完,母亲一个嘴巴就抽到了他脸上。张仁杰捂着脸,怨恨地盯着妈妈好一会,然后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留下了场院里母亲呆呆伫立的身影。

张仁杰赌气出走到了邻县的一个亲戚家,在那里借住的十多天里,他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并求亲戚捎话给母亲。最后,张仁杰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河南。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对仅仅13岁、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张仁杰而言,注定是艰辛而灰暗的。平日里他靠给城里一些小店帮工维持温饱,时不时还需要好心人的帮助。在张仁杰的记忆中。最艰难的是17岁那年的夏天,他来到了郑州,因为没有及时找到活干,最后不得已和一群拾荒的老人一起去铁路沿线捡垃圾,晚上就睡在铁路旁的露天草地上……生活的艰难让张仁杰渐渐理解了母亲的做法。他从心里意识到母亲收养孩子的行为是多么的高尚!

2001年,18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条街上做送水工。因为个性率真,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很多街坊邻里都喜欢上了这个外地来的小伙子。住在这条街上的一个叫姜涛的老人觉得张仁杰脑子聪明,身体素质也好,就这样干体力活实在是可惜。于是在和张仁杰熟悉了之后,他试探着询问张仁杰愿不愿意去学习武术,自己可以出钱资助他去武术学校。

重返学校是张仁杰曾不敢奢望的梦想,于是他千恩万谢地接受了姜老的好意,进了嵩山一家武术学校。在武校,张仁杰不再是那个捡垃圾的流浪小孩,每天学习功夫和文化课,这种舒适充实的集体生活让他常常满怀感激之情。一顿饭,一口水,都是姜老赐予的温暖。张仁杰生平首次开始懂得“感恩”这两个字的涵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善举。

2003年,从武术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来到北京,很快找到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张仁杰在海淀四环城乡接合部租了间房子,虽然生活仍旧艰辛,但想想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张仁杰常常感慨: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为帮助他人,辞职创办“感恩中国”

张仁杰所居住的城乡结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在上下班的时候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最开始,张仁杰会拿出身上的零钱帮助他们,但不久之后。他听到了一些流言,说这些流浪者很多都是伪装的,他们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脱下肮脏的外套,梳洗之后出人高档饭店。

听到这样的传闻,张仁杰第一反应就是被骗了,他觉得自己的报恩之心遭受了莫大的侮辱。于是,他一度对任何流浪者都漠然视之。直到一天清晨,在北京五道口地铁站,赶着上班的张仁杰看到有几个衣着光鲜的人在向一些乞丐分发热腾腾的包子和豆浆。看到那些乞丐充满感激的眼神,张仁杰不由想到自己以前的流浪生活。他开始疑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难道有着这样眼神的人,也会利用好心人的善良?

为了找到答案,张仁杰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追踪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并用自己的二手相机记录了沿途所见。结果他发现,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流落街头,“午夜变身”之说纯属恶毒中伤。

于是,心怀愧疚的张仁杰重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举,或者给饥寒交迫的老人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或者给流落街头的孩子买几袋饼干。他觉得,这是自己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最好方式。时间一长,主动向他求助的人多了。张仁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好经常请假为他们奔波。后来,有同事私下提醒他:“你老是请假已经引起了老板不满,赶快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否则饭碗不保!”

同事善意的提醒并没有“惊醒”张仁杰,他一如既往地本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帮助着那些可怜的流浪者,直到他在西苑菜市场遇到了第一个让自己震惊的,无法不全力帮助的对象——王雪萍。

今年13岁的王雪萍是安徽省灵璧县人,从小就是先天性残疾,父亲早亡,母亲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听说北京的医院可以治好雪萍的病,现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71岁的大伯王九灵带着她,徒步五个月从安徽赶到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根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张仁杰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问小雪萍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小雪萍望着四周摊位上那些正在卖菜的菜农,羡慕地说道:“我想像他们一样能够到庄稼地干活。”

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愿望,深深地打动了张仁杰的内心。是啊,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却遭受着与生俱来的巨大痛苦,那一刻,张仁杰决定竭尽全力帮助小雪萍实现那个并不奢侈却难以实现的愿望。

张仁杰首先想到借用媒体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他先后向几家电视台和报社报料后,却均因“没有新闻卖点”而遭到婉拒。无奈之下,他想到了网络。要是小雪萍的故事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或许她就可以获得帮助。

张仁杰随后注册了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再通过张仁杰与另外一些热心人的帮助,幸运降临

到了小雪萍的头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地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张仁杰看到了网络的力量,他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那份感受:当受助人得到帮助时,自己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是无可替代的!

2005年7月,张仁杰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为了节省开销,张仁杰从原来那间还算舒适的…租房搬进了不到3平米的小屋,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义无反顾,将“感恩”进行到底

为了办好“感恩中国”,张仁杰每天睡眠时间都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天不亮就东奔西走到处搜寻需要帮助的人,五道口地铁站桥后的偏墙、西客站外的角落、东直门的几个地下通道等,都是张仁杰常常“光临”的地方。

尤其是在帮王雪萍完成手术后,张仁杰觉得自己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不仅要辗转在医疗机构、救助站以及需要帮助的人之间,还要面对络绎不绝的记者。最让他难过的是,有些人并不理解他的付出,有人说他傻,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有记者问他:“天底下需要救助的人那么多,你能帮助多少?”张仁杰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给对方讲述了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海水退潮了,很多鱼搁浅在海边上,有个小女孩不停地捡起小鱼往深水里面扔。她的母亲见了,说,算了吧,这鱼太多了,你救不了那么多。小女孩答道,但是我每扔一条鱼在海罩面的时候,就多救了一条鱼。”

最让张仁杰痛心的是,自己眼睁睁看着需要救助的人遭受苦难,却没能帮上忙——小女孩杨丹就是他心中永远的痛。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省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七岁,父亲、母亲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便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 由于家里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这种方式攒钱,准备以后为杨丹动手术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自己发现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以确定不是骗子。确定之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在观察杨丹一家人的过程中,杨丹对经常帮助他们一家人的张仁杰抱有很大的希望,常常说“张叔叔会来救我的”,这让张仁杰自觉肩负了一种责任。

张仁杰为了杨丹东奔西走,一天要跑数地个慈善机构讲述情况,申请救助资金。虽然杨丹的心脏病只要两万元就能治好,但一时找不到愿意承担医疗费用的医院或慈善机构,死神的脚步离杨丹越来越近。一天,张仁杰前往北大拿一些捐赠来的衣服,正好看到香港某慈善富豪到北大演讲的海报,上面还有他的捐赠清单。演讲当天,满怀希望的张仁杰也去了。演讲结束后,张仁杰第一个站起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简短地介绍了杨丹的情况,希望他能用两万元让这个小女孩从此好起来,同时流着泪鞠了三个躬。

当时这位富豪让张仁杰和他的一位高级经理联系,那位姓温的经理给了他一张名片。可就在第二天张仁杰第五次拨通对方电话时,对方的回答让他无比伤心:“你他妈的神经呀,烦不烦啊,不要再打了!”

天气渐冷,杨丹的身体越来越差,连起个身都气喘不已,他的父母只好先带她回老家过冬。在杨丹回老家的日子里,张仁杰没有停止奔走,历经艰辛后终于找到一家慈善机构同意接收杨丹。2005年12月23号,按捺不住兴奋的张仁杰拨通了杨丹姥爷家的电话,准备通知杨丹来北京动手术。但电话那边却传来呜咽声,“仁杰,你是个大好人。但杨丹昨天晚上心脏病发作,已经死了。直到最后一刻,她嘴里还念着‘张叔叔一定会来救我’呢……”

杨丹成为张仁杰心底的伤口,很长时间不敢碰触,只能靠拼命奔走,以争取帮助更多的人来激励自己在感恩的道路上继续前行。2006年12月初,张仁杰正全力救助一个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源而焦灼万分。陈中文的一个弟妹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这个28岁的女子在南方一家电子厂打工,她连夜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的病房,正在安慰陈中文的她巧遇前来探望的张仁杰,两人越发觉得对方眼熟。直到最后,张仁杰才惊讶地发现,面前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亲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由于全年忙于“感恩中国”的事,张仁杰一直没有时间回家,多年不见的兄妹俩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双方都唏嘘不已。在和弟弟的谈话中,张仁梅透露,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竟然比自己做得更多,更彻底。看着如今已为人妇的姐姐也踏着母亲当年的步伐,张仁杰再次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拯救了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孤儿,更是在播撒着感恩的种子,让感恩之花遍地盛开。

2006年12月,张仁杰因“创建‘感恩中国’网站,救助病残流浪乞讨者”被提名为“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及“CCTV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面对央视、凤凰卫视、《人民日报》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铺天盖地的采访,以及各种迎面扑来的奖项,张仁杰显得异常平静,他说。自己往往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而那些背后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附:“感恩中国”网址:www.owecn.com

编辑喻兮

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4

中国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贡在这三方面,均无可挑剔,尤以立功为卓著。司马迁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俨然是战国后期苏秦、张仪的祖师爷。孔子死后,子贡成为理所当然的“大阿哥”,别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子贡有高傲的气质,却以谦逊的姿态,从老师那学到了精粹的知识。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最没有酸腐书生气的`。有话明说、直说的子贡,死后没有薪火后继,反倒是孔子有点瞧不上眼的“参也鲁”的曾子,成为孔门衣钵的传递者。

★ 励志古代名言

★ 古代名言诗句

★ 古代经典诗句名言

★ 古代经典爱情名言

★ 经典古代名言警句

★ 于感恩老师的名言

★ 感恩老师的名言名句

★ 感恩老师的名言有哪些

★ 关于感恩老师的名言名句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5

(2008-12-01 07:31:52)

这篇博客的第一部分,其实我去年就在学而思高考网转贴过了。当时是被力华同学从挫折中奋起的精神力量所感动,但最近又看到他的一些博客文章,特别是他回母校寻恩师不遇而又巧遇的故事,又激动了。

使我感慨不已的是:老师在博客里是那么激情澎湃地讲述力华是如何如何的优秀,却全然没有提及是她用爱心和赏识激励着力华不断进步;而力华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就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教师是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稀缺的资源;挫折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却改变不了优秀孩子的赤子之心。

为何很多家长狂热地为孩子追逐名校?在名校里,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孩子应该更多一些吧。

梦里江河即日

转贴之一:化学老师激情讲述优秀学生的成长故事

优秀初三毕业生档案之——力华是怎样“炼成”的

2007年09月19日 星期三 15:46

力华:我校2007届初三毕业生,原初三5班学生,现就读于人大附中英语实验班。

第一次见到力华是在2006年的暑假,当时他和许多准初三学生一起参加了体大暑期课外辅导班,因为成绩优良被分在了一班。他中等个头,胖胖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眼睛不大,看人时的眼神有些躲闪,表情和同龄的男孩子相比显得非常腼腆。课堂提问时感觉他回答问题思路很清晰,虽然声音不大,但简明准确。

除此之外,力华并未留给我更深的印象,我记住了他的名字也只是因为他是当时5班唯一进入年级前100名的孩子,而我即将在开学成为5班的化学老师。

和5班一大群活跃得让人有些头晕的男孩相比,力华无疑是安静而内向的。他上课时的表情永远专注,不大的眼睛始终追随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作业也总是做得干净整齐。第一次单元测验,批改到力华的试卷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他的基础知识之扎实、表述之严密、思维之严谨,即使是当时我教课的实验班四十多个孩子也几乎无人能及。

凭着一种职业敏感,我立刻意识到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子即将成为整个初三年级的“黑马”。而当我把这个信息带到当时的实验1班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明显表示出了一丝不屑。毕竟实验班网罗了一大批学习精英,各科成绩都在年级遥遥领先。但随后的一段时间,力华的表现犹如一个个重磅炸弹,给整个初三年级带来了巨大冲击波。

初三第一学期海淀期末统考,力华以五科中数理化三科年级第一名的成绩,遥遥领先于第二名,成为了年级之冠,尤其是化学成绩更是取得了满分。当同组的其他化学老师凑在一起试图从力华的试卷中发现一丝破绽时,均无功而返。大家啧啧称赞,感叹不已,觉得这个普通班的男孩子实在了不得。那一刻的我着实小小地满足了一把自己的虚荣心。

怀着深深的好奇,某日我在路上偶遇力华,问及他化学的学习情况,他告诉我已经买了四本课外参考书,一直坚持多做课外习题。我很疑惑,学校时间抓得很紧,哪里来得那么多时间做课外题呢?力华淡淡地说:“我在学校抓紧一切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回家后就以复习和做课外习题为主。”我问:“那你几点睡觉呢?”他想了想,说:“大概十一、二点吧。”

力华回答我的问题时,表情始终是淡淡的,就好像谈论着别人的一件件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当我把这段和力华的对话告诉实验班的孩子们时,他们突然间表情复杂地沉默了。

之后的几个月进入了中考的冲刺阶段,而力华更是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照亮了整个初三年级。无形中他给了很多普通班的学生以鼓舞,也给了更多学生以压力。他近乎完美地脱颖而出让这个原本平常的男孩子忽然间变得光芒夺目,甚至有了不少的崇拜者。力华经过的地方总会有女生指指点点,甚至有女生大声叫他的名字,而这一切总是令腼腆的力华有些不知所措。

后来和一个老师聊起力华,他告诉我力华初一刚开始时是住校生,初二时班里几个男孩子拉他去校外网吧打游戏,因为力华是当时的班长,他们以为拉上力华老师就会网开一面的。但那次之后学校对相关的学生均给予了处分,其中也包括力华。因为那次处分,力华失去了评选三好学生的机会,成了很多人眼里的“问题学生”。这之后,力华变得更加沉默了,可以猜想那时的他一定经过了一段复杂的心路历程。而随后力华放弃了住校,一度在昌平区和上地之间来往奔波。那时的他在成长的困惑和挫败中选择了坚强和面对,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用沉默和执著默默地积蓄着能量,等待着火山喷发的那一刻,用行动再次证明自己。

临近初三毕业时,和力华偶尔交流问题时,发现一年的时间令这个男孩子悄悄发生了些许变化。虽然依旧内向腼腆,但他的目光已然变得自信而坚定,甚至有些酷酷的味道。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这个男孩子拥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也许是老师的鼓励,也许是家长的慰藉,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他的内心坚定的信念和不放弃的勇气。

周围很多孩子常常抱怨自己的天赋一般,运气不佳,老师的关心不够,家长的帮助不利„„ 而力华用行动证明了要想改变命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即使身在普通班,也可以成为并不普通的人。面对学业和考试的压力,面对自己曾经失败的过去,他选择像男子汉那样去拼搏和坚守,他是值得我敬佩的学生。

祝愿力华今后的人生越飞越高!

转贴之二:力华回母校探望恩师的博客文章片断

沿着楼梯低着头向上走,刚才失落的心情还没有散去。我不知道当时在想什么,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已经丢失了两个机会,我只有一个想法,不要再让我白跑一趟了。(梦里江河注:力华教师节回母校看望老师,有些老师没有见到)

谢天谢地,我终于是赶在了最后几分钟。我听到说话声而抬起头时,我看见了!郭老师和她的女儿,小郭和小小郭在一起——当时同学都是这么叫的——正在拿着东西向下走。

小小郭当时在实验一班,我班的人没少去找她起哄,见面就喊小小郭,弄得人家怪不好意思的。而此刻,我能感觉到,老师也是十分意想不到的,因而叫出了我的名字,马上伸出手和我握在一起,和我一起照了像。我真是沉醉了,脑中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些岁月。

想当初,郭老师对我多么好,只是上了8天的暑假补课,就在马上到来的初三接手我班时,直接点名挑我当化学课代表。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决心学好这个新学科。(为提高阅读效率,梦里江河将一些文字加粗了)郭老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化学老师,也很喜欢打扮。我想,老师现在都很有气质,年轻时,一定是个校花儿了。班上人管她叫天使,天天放学争着缠着老师,说是护花。这让我多少有些不爽。我明白,我不会做那些事情,我只能努力地玩命地去学。也就是初三上学期期末,我用满分做了最好的回答。

我还记得中考考化学的那个下午,郭老师站在校门口,嘱咐我,教我做题时不要想得太复杂,学过的就可。虽然我的分数没有再次让我感觉足以令她骄傲,但我明白郭老师是不会在意这些的。她知道我的付出,明白我的不易,曾经的那一次辉煌就足够了。

毕业后的一年,始终没有再见到她。只是偶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我的学弟学妹(当然他们不可能知道我曾与他们同属一校,更不会了解我与他们曾共师一人),会听到他们谈到郭老师。我没有把自己的在意与激动表现出来,只是默默地听着,找寻着。。

再后来,听说老师写了几篇关于我的文章,还登在了博客上,也就再没有其它的消息。但我高兴,能够成为郭老师记忆中的一分,我已经够了。我还能奢求什么别的么?

一位读者在博客后的留言:

据我所知,力华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思维敏捷,记忆超群,淳朴善良,给每一任老师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在步入青春期时,未能及时调整好自己,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性格变得内向深沉,少了些以前的活波开朗,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变得坚毅,沉着,乐观,开朗,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另一位读者在博客后的留言:

看了这个孩子的博客,一个非常聪明,且很友善的孩子,但感觉不够快乐,孩子的心太重,希望孩子能够更阳光一些。

梦里江河后记:

上面转贴的文字,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出原文链接,就连力华的名字也是我改动过的,因为我担心力华并不一定愿意向所有人打开自己的心扉。

相关文章:

2008年NOIP北京一等奖名单及学校(信息学联赛)

看望小学老师享受最温馨的时刻 当代教育家刘彭芝校长爆笑语录(升级版)90年代的人大附中实验班

(三):男孩忆母校 人大附中黄森老师爆笑语录全集

(四):考试真相 刘朔是如何让优秀成为习惯的 人大附中的班级公益事业

让学生终生受用的靳忠良老师(一):点亮心灯 从清华录取名单扫描各省超级中学:东北华东 童言无忌的孩子进了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扔鸡蛋比赛谁能取胜?

令人捧腹大笑的中英文对照标牌(组图与评注)人大附中肖淼老师的传奇故事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6

记得那天下午,班里最后一节上阅读课。时间已近傍晚,上课铃响起时您准时到来,并把一大摞沉甸甸的作业放于桌上。这些年您已经习惯了双臂托付着这沉甸甸的重量,也许没有它们,您的世界会感觉分外的荒落。那是您爱的承载,也是您责任的驱使。教室瞬间从喧闹转为安静,同学们都轻翻开书,细细品读起来。

不一会儿阅读课已不觉过半,我正埋头看得起劲时,却听见斜前方传来一声轻微的叹息声,我不由得有些愕然。没错,这熟悉的声音正是您发出来的。整日在校园里与您朝夕陪伴,哪怕一声小小的叹息,我也能分辨出那是您的。我抬头见您一手轻撑头,一手拿笔,欲写又止的样子,最终在作业本上用力写下了一个大大的等级。您的眉间似有一点忧虑,一点失望,但终又释然。我顿时有种不祥的预感,是不是我的作业出现不对的情况了?我不禁暗暗自我检讨起来。愣神间有同学轻拍我的肩膀,我忽地回神过来,耳边同学低语道:“语文老师叫你。”我怯怯的眼神又忽地望向您,发觉您并没有显现出生气的样子,而是微笑着向我招手,示意我过去,那亲切的微笑使我少了几分胆怯却又有点惴惴不安。我怀着无比忐忑的心情一步步走了上去,虽然从我的座位到讲台只短短的几步,但这一瞬间却似踏过了最漫长的时间和最遥远的距离。

我轻轻走到您的身边不安地叫了一声:“老师……”“嗯,来了?好,来看看导学案吧!”您把我的导学案翻过来,用不离手的红笔指于其上,几处皆是被鲜明的红笔圈起的错误,那红圈一个个那么醒目,似是烙于其上,久难消去,一个个错处在洁白的纸上分外刺眼,也似一个个擦不掉的印痕烙入了我的心底。我一副诺诺的样子,等待老师的教诲,头不由得低得更深了……“你的字音字形掌握得不好,初一时就有这个毛病,现在一定要改正!”此时您脸上和蔼的笑容忽然散去,变成一种从未有过的严肃与认真,更是一种对学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态度。“你在这些学科里语文是最有潜力的,应该是很好的才对,你说呢?”我轻“嗯”了一声,心中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加油!老师相信你!去吧,好好改错!”您又把我错的地方一一认真改成了对的,拍了拍我,眼中又恢复了那暖风般的温暖,还多了几分鼓励与肯定。我心里一下子似乎拥有了无限的信心和力量,心归于平静,不再浮躁。此时的阳光透过大大的玻璃窗正照在您身上,居坐在阳光里的您,我突然感觉是那般地美丽与不同。

我回到座位上认真地把错误一一改正,抬头望向窗外四十五度的天空,天色仍是那片宽广迷人的湛蓝,只是被悄然抹上了几许红晕,变成了暖人的黄昏。太阳将要落下,但它却不因此而遗憾孤独,直至落入山际,仍用余力挥洒着最后一点金灿火红的光芒,让余晖蔓延到天的尽头,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暖。我望着夕阳出了神,再次抬头望向您,同样的四十五度,只是那阳光已不在您身边环绕。我与您的距离是那样的近,仅短短的几米,您依旧默默批改着作业,眼中满是认真与严格的爱。此刻夕阳已渐退,但您身边似有着金灿火红的光芒,闪烁而美丽!

仰望四十五度的黄昏,仰望四十五度的您,您对学生始终是那般地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正如黄昏那一抹暖人的阳光,毫无遗留地传授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却因此累坏了自己的身体,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您在课堂上陪伴我们,您在病床上牵挂我们,您用红笔划出我们心灵作品的优秀,修正我们人生的错误与不足。

遇见一位认真帮助修正我们人生错误的好老师,值得我们一生感恩和珍惜。柔和亲近的45度角,是学生爱您,欣赏您,尊敬您最美丽的人生视角,感谢您,老师!与我少年的时光同框,我们在光阴里共写一笔师生的感人情谊!

四十五度角的您,平凡,谦逊,亲切,严谨,那是我最敬爱的您的样子,您普通又赫然高大的身影映入了我少年的眼中,更映入了我人生铭记的心底!亲爱的老师,感谢您用无私的灵魂之爱,塑造了我那颗纯洁的少年的初心!

作者|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二(4)班 张浥琬

关于感恩老师的故事 篇7

工作后, 我也一直写, 并鼓励没有写日记习惯的学生也开始写, 还不时跟他们讲述自己日记生活的感受。

一、我们的“日记交流课”

其实写日记是一件很自我、很自由的事。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你想写得长一点就长一点, 你想给别人看就给别人看。“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因此, 学生也多半乐意为之。每到周末由我检查日记本, 其实并不看日记内容, 主要是督促学生养成天天写的习惯。每过一月我们上一节“日记交流课”, 包括老师, 每人遴选出近月日记中愿意公开的篇什上前朗读交流。下面就是一次“日记交流课”的剪影。

●我在新家已经住了快三年了, 对老家的记忆已经有所模糊。老家是六面三层的房子合在一起的, 内部是打通的, 小时候常常和堂哥、堂弟、堂妹在房子里上串下跳, 从东家跑到西家。后门还有一个小院子, 爷爷种着各种花花草草。现在大家都各奔东西了, 住进了套房、楼房。而老家该出租的屋子也都租了, 想进去看看都难, 即使进去了, 或许也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

我终于明白了, 爷爷为什么舍不得那快要拆迁的破房子, 并不是像父母猜测的那样, 他舍不得自家后院杂七杂八的东西, 他舍不得的应是那九十年的回忆。只是常常以来, 爷爷怕难为情, 说不出口罢了。

(金凯丝, 2010年2月22日)

●学校响应上级的号召举行了“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活动。看看操场旁的那几棵颤悠悠的小树苗, 又看看手中人手一份印刷精美的倡导书, 这些纸又该用掉多少棵树呢?“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真怕又是栽下形式主义的几棵树。

(陈伟力, 2010年3月12日)

●朗儿 (注:笔者儿子) 只有18个月, 但许多时候我总把他当18岁来养。“摔倒了, 自己爬起来……”“被大声音吓着了, 不许哭……”一直以来, 我是秉持着“男孩子应该贱养”的观点来雕刻孩子的。

昨天看《阿凡达》, 片中杰克化身的“阿凡达”看到潘多拉星球上奇特绚丽的花朵时, 极为惊艳, 总喜欢这里碰碰, 那里打打。到了深夜就打起火把照明, 于是惊扰了许多野狼, 好在遇见了纳米族女儿妮特丽才躲过了杀身之祸。妮特丽气愤地说:“杰克, 在这里, 你简直像一个婴儿。”这是影片中意蕴深长的一句话, 暗指人类根本就不懂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生息息的依存规则, 肆意破坏着自然。

今天从大众图书《图解养育男孩》看到这样的一句话:“男婴的情感要比女婴脆弱, 当他们哭泣时, 一般都是某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时, 我突然感觉, 孩子其实也是来自于另一个完全不同于大人“星球”的纳米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 如果大人不能体味孩子独特而细腻的感受与表达, 而以自己的思维肆意雕塑, 那无异于也是闯入潘多拉星球的白痴。

(笔者, 2010年2月12日)

这样, 每个人交流的时间在一分钟左右。每次“日记交流课”, 我们都是倍加珍惜地度过。

二、每天进步一点点

对于这些日记篇什, 其实我和学生都无意为文, 但读着倒更觉是真文。其间有对学校生活、高中学业的嘘唏感慨, 有对自我人性、亲人温情的拷问发现, 有阅读体验的浸润, 有社会现状的批判。这种日记因“真”而贵。

高中生活乃至人的一生, 每走一步, 逝去的日子没有痕迹也就过去了。我想, 让学生过一种有日记的生活, 就是促使学生“心有所想”, 做一个懂得坦然面对自己、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

曾有一博文对学生日记缺乏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现状。相对单纯的学校和家庭生活勾勒了他们的生活圈, 日益纵深的考试和日常阅读构筑了他们的阅读积累。单色、单调、单一是事实。学生日记呈现的单纯正是他们生活的本真。

看看这简短的“语录”, 谁说不会续写思想的乐章?

黑夜:点灯, 屋内亮了, 屋外就暗了;关上灯, 屋暗了, 心却亮了。

(董晓斌, 2010年4月23日)

又如下面的篇什, 谁又体会不到那不舍光阴的切肤之痛?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不是这样一条河, 河水从身边流过。我又留着了什么?学校晚上熄灯后不允许开小灯, 我总在惶惶中暗自埋怨:灯熄得那么快, 我多么恨那只拉灯的手, 咔嚓一声, 又从我的生命线上割走了一天。回想今天, 却始终觉得缺少什么。我是多么希望能用一段我喜欢的散文或小说来画上今天的句号。但黑暗就这么剥夺了我阅读的权利。时间走得太快了, 而我又拥有什么?

(叶文雯, 2010年5月11日)

从这些零碎、片段、随意的日记篇章中, 我好像又看到我学生时代的狂欢、窃喜, 苦恼、困惑, 又看到自己从单薄到丰厚的生活弧线, 心灵在成长中渐渐成熟的蜗行轨迹。

周国平在回忆“我”的发现历程时写道:“在我身上, 自我意识的觉醒伴随着一个现象, 就是逐渐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一开始是断断续续的, 从高中一年级起, 便每天都记, 乐此不疲, 在我的生活中成了比一切功课重要无数倍的真正的主课。日记的存在使我觉得, 我的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没有白白流失, 它们将以某种方式永远与我相伴。写日记还使我有机会经常与自己交流, 而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日益丰富而完整。” (周国平《发现的时代》) 看来, 不是因为日记本身, 而是因为普遍的情感让我们做起了同一件事。

三、日记生活是美好的

语文课堂当然不是心理咨询室, 交流日记也不能等同于网上所风行的“晒秘密”。我们愿意交流, 那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月的百感交集, 更因为在一个月的成长打磨中, 我们对某些“秘密”也会有重新审视和掂量的可能。我们在交流中交往, 生生、师生之间差异性的认知风格和认知视角成了我们的精神对话、经验共享和心灵沟通的可贵资源。我们在交流中丰富了自身的体验, 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丰厚了对生活的体味。此时, “日记交流课”呈现的不仅仅是个体“心有所想”, 而且是群体的“学有所长”了。因此, 我特意给每一节“日记交流课”录了音, 有时翻出来听听, 个中滋味, 自有体会。

慢慢地, 学生明白了写日记已不是一项等待完成的任务, 它是生活中喜、怒、哀、乐、思考着的“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 一个学期未结束, 有的学生就要续本, 结束了还要给这些日记画上插图, 多的还要编册。最后大多数学生写日记真的是“一旦养成习惯, 上瘾了, 你要不写不记, 还真连一天也难以办到。” (王尚文先生语) 而几年下来, 我的日记也开了连锁店, 不仅有生活日记 (《生活感言》《育儿心经》《生活随笔》) , 还有教学日记 (《寸园耕耘录》) 等。日记的写法也跨越了“涂鸦”的阶段, 更接近于生活叙事和教学叙事, 学会用钢笔录下我的生活, 学会带着情感和思考关注生活的过程。

余华曾有一段经典表述来形容阅读伟大作品的体验, 我以为它也恰恰说出我对日记生活的体验。“我就像一个胆怯的孩子, 小心翼翼地抓住它们的衣角, 模仿着它们的步伐, 在时间的长河里缓缓走去, 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它们将我带走, 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 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时至今日, 我也分不清, 是日记因我的人生追问而生, 还是我因日记生活而活了。但我能深深感到这是值得过或者应该追求的美好生活。

吴健雄感恩胡适老师 篇8

1928年6月,考上中央大学的吴健雄,按规定必须先入上海中央公学学习1年,由此而成为胡适的学生。此前,吴健雄早就对胡适钦佩不已,但胡适并不认识她。胡适对吴健雄青睐有加,缘于吴健雄在一次历史考试中不仅第一个早早上交试卷,而且还得了满分。虽然吴健雄师从胡适只有1年时间,后来又选择了物理学,但双方以通信为主的交往,在半个世纪内从来就未停止过。1936年秋,胡适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300年校庆,特地写信给在此留学的吴健雄:“凡治学问,功力之外,还需要天才。龟兔之喻,是勉励中人以下之语,也是警惕天才之语,有兔子的天才,加上乌龟的功力,定可无敌于一世,仅有功力,可无大过,而未必有大成功。”同时,他希望吴健雄多读文史方面的书,这样才能胸襟阔大,见解高明。

感动不已的吴健雄反复阅读信件,正考虑如何回复,却又收到胡适只是为了更正上封信中写错的一个词句的第二封信。老師非同一般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渐成吴健雄终生的精神财富。直到在物理学上成就斐然并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吴健雄仍然真诚感恩胡适。1959年5月1日,她给胡适写信说:“几星期前在整理旧物时,翻到您给我的信件,有一封是我刚从中国来到西岸后不久你的信。信中对我竭尽鼓励,使人铭感。我一生受到父亲和您的影响最大。”谈及成功秘诀时,吴健雄说:“我们要有勇气去怀疑已经成立的学说,进而去求证。是胡院长‘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教育和鼓舞了我。”

1965年2月,胡适去世三周年祭,吴健雄特地将胡适1936年10月30日给她的信函原件寄给其夫人江冬秀,作为“胡适纪念馆”保藏的文物,以此寄托哀思和对老师的永久怀念。

关于赞美感恩老师的句子 篇9

1、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2、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3、因为您的一片爱心的灌浇,一番耕耘的辛劳,才会有桃李的绚丽,稻麦的金黄。愿我的谢意化成一束不凋的鲜花,给您的生活带来芬芳。

4、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

5、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6、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7、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自己天天去丈量;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有学习的榜样。

8、有一道彩虹,不出现在雨后,也不出现在天空,它常出现在我心中,鞭策着我堂堂正正地做人――给时刻关怀着我的导师!

9、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10、您的教师生涯,有无数骄傲和幸福的回忆,但您把它们珍藏在心底,而只是注视着一待开拓的园地。

11、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您的可敬,则在于总是给别人提供方便。

12、把精魂给了我,把柔情给了我,把母亲般的一腔爱给了我……老师,您只知道给予而从不想收取,我怎能不向您表示由衷的敬意?

13、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14、您的眼神是无声的语言,对我充满期待;是燃烧的火焰,给我巨大的热力:它将久久地、久久地印在我的心里……

15、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16、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17、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8、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未在别人面前炫耀过,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

19、忘不了您和风细雨般的话语,荡涤了我心灵上的尘泥;忘不了您浩荡东风般的叮咛,鼓起我前进的勇气。老师,我终生感激您!

20、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21、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2、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23、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24、老师,在今天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光芒里,依然闪烁着您当年点燃的火花!

25、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26、赞美感恩老师的句子

27、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28、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

29、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30、老师,您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

31、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32、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33、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34、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35、是谁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谁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师,您是一位伟大的园丁!看这遍地怒放的鲜花,哪一朵上没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没有您的笑影!

36、啊,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37、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这就是我们敬爱的老师崇高的劳动。

38、假如我是诗人,我将以满腔的热情写下诗篇,赞美大海的辽阔和深远。并把它献给您--我的胸怀博大,知识精深的老师。

39、往日,您在我的心田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今天,才有我在科研中结出的硕果――老师,这是您的丰收!

40、您谆谆的教诲,化作我脑中的智慧,胸中的热血,行为的规范……我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精心培育。

41、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42、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

43、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44、鸟儿遇到风雨,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上有风雨袭来,总是躲在您的怀里——我的师长,您是我遮雨的伞,挡风的墙,我怎能不感谢您!

45、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46、您送我进入一个彩色的天地,您将我带入一个无限的世界……老师,我的心在喊着您,在向您敬礼。

47、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48、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水。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关于对老师感恩的句子 篇10

1、我是幼苗,你是雨露,滋润我干涸的心田。我是小草,你是太阳,照耀我成长的路。

2、如果生活里没有老师,就好像万物没有阳光;如果智慧里没有老师,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3、十年前,我想成为您,因为您照明了我的人生;十年后,我成为了您,所以照亮了别人的人生。

4、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5、三尺讲台站八斗学士,学士含辛育学子;一尺课桌载千秋之梦,千万银丝托伟业。

6、相处虽短,涌泉终生。授课有限,获益无穷。佳节思亲,感恩激情。老师,您是最可敬的人。

7、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的教导之情。

8、教书一分育人,赢得十分尊敬,社会百分爱师,浙江千分重教,师生万分幸福!

9、教・吾学文化,师・道须尊严,节・俭美德扬,快・意人生始,乐・于助人好。

10、高山在欢呼,流水在歌唱;太阳在欢笑,小草在舞蹈:赞美您,为人师表,劳苦功高!

11、从力的角度分析,您是我们的源动力;我们会用更快更强的加速度,冲击知识的高峰。

12、师恩常常基于无声的关怀,往往耐人寻味;但只有感,才能懂得它的珍贵。

13、您的亲切眼神,如片片云朵,飘在我心灵的晴空上。您的娓娓教导,似潺潺清泉,流在我生命的河床里。

14、言行上体现老师教导的道理,工作中运用老师传授的知识,人生中永远记住老师的恩情。

15、红烛没有恩师爱心红,蚕丝哪有恩师情意长。节日短信千万条,祝福恩师心飞扬。

16、厚德,示学生做人之本;积学,授学生求知之根;励志,激学生奋起之威;敦行,化心中教育之道。

17、黑发积霜织日月,授业恩情叠又叠,粉笔无言写春秋,园丁风貌心中留,愿把红烛比做您,化为一片赤诚心。

18、您是传递文明的使者,您是播种智慧的楷模,您把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坛,您把汗水挥洒在了菁菁校园。

19、我愿将我的祝愿和感激,浓缩了我对你的祝愿,愿你的每一年,每一天都充满了幸福和喜悦!

20、金秋佳节丹桂香,短信传递师恩忙:爱心化作言行滋润纯洁的童心,真情融入墨香激励奋进的师友。

21、浙里春风,吹绿满园桃李,当念为人师表;浙里重教,培育旷世英才,感恩师德永恒!

22、又是九月,神游课堂,飘落的粉笔末,勾勒起您不变的容颜,教诲犹在耳畔,师恩终生难忘。

23、园丁,春蚕,蜡烛……这些都意味着您的付出,但请相信:苍天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

24、我的灵魂是你净化的,我的天空是你支撑的,老师我一定要给您一片蓝天。祝您幸福健康!

25、老师乃起航之帆,学生乃驾驭舵手,人生乃航行之舟,再大风雨,再多困难,始终有老师恩育助力扬帆。

26、您是知识的超链接,是我们学习的主页。我们这移动硬盘“有了您的教导才丰富。

27、敬爱的老师,是桥,把我引向山外;是箭,把我射向未来;是船,让我渡到彼岸;是翼,让我飞到高空。

28、时代变化了,生活变化了,环境变化了,唯独没有变化的是学子对老师的那份永远感恩的心!

29、烛光映照您的爱心,蚕丝呈现您的真情。桃李铭记您的恩典,短信传颂节日祝福。

30、你是平凡的,你是特别的,只愿平凡与特别伴随于你!平凡特别=幸福,快乐。

31、堂堂正正一生为师,兢兢业业投身教育;清清白白抬头做人,安安稳稳欢度人生。

32、有人说师恩如山,因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我要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

33、江河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曙光给我们带来明媚的早晨,老师把我们引向壮丽的人生。

34、让美好的.回忆留在怀念中,将温馨的祝福送到您心中:敬爱的老师,祝生活和谐幸福,充满欢笑。

35、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恩师既有爱心又有热忱,难忘恩师,师恩难忘。

36、我们在老师人生的岁月里渐行渐远,而他们却逆着年华,回到原点,去守护我们成长的记忆……

37、送礼太土,请吃太俗,心里感恩老师就够;事业未成,学业未名,秉承蜡烛精神就行。

38、讲台上,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撒下心血点点;花园里,扶残助弱,风霜雨雪,育出新蕊亭亭。

39、一条短信送祝福,二来低碳又环保;三尺讲台献春秋,四季风雨无阻挡;五湖四海皆歌颂。

40、人生路漫长,师恩永难忘,教我学文化,助我破风浪,节日献祝福,愿师寿且康。

41、师・德高尚人敬仰,恩・泽稚童情意长;铭・刻心头励大志,记・得佳节道吉祥。

42、牵来一缕春天的阳光,辛勤耕耘换来满园花香;抒写人生永恒的理想,春华秋实几度桃李芬芳。

43、教师的几个不等式:有名气≠有水平,人缘好≠威信高,有点子≠有能力,资格老≠经验多。

44、回往日,教育事业翻天覆地旧颜换新貌;望今朝,尊师重教齐心合力再创新辉煌。

45、传道修养儒雅道德,授业传播科技人文,解惑教诲做人道理――感谢天底下所有老师。

46、条条信息满载我的祝福,穿越时空飞到您的身边,向您轻轻地问候:教师节快乐!

47、蜡炬的品质,梯子的情怀,园丁的精神,父母的爱心――献给您,敬爱的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48、知识随着年龄增长,本领随着身高增长,同时增长的,还有你抚也抚不平的皱褶,数也数不清的白发。

49、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丁武老师的故事 篇11

影片《山梁》的主人公是桃木疙瘩小学的民办教师丁武。桃木疙瘩小学当时只有8名学生,却分属3个年级,而丁武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并且一干就是10年(图1)。

(1)桃木疙瘩小学惟一的老师丁武

纪录片《山梁》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影片也荣获了1996年电影华表奖最佳纪录片奖。11年后,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画面,丁武老师和八个孩子的故事依然让人感到深深的触动(图2)。

(2)8个学生,3个年级,1个老师的桃木疙瘩小学

如今那些桃木疙瘩小学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丁武老师现在的情形如何呢?他的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2007年春天,《重访》栏目摄制组重访涞源。

涞源县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太行山的西北部,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县城距北京265公里。火车行驶了5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涞源县城。

1995年拍摄《山梁》时,丁武是一位没有正式编制的民办教师,十多年过去了,他还在教育系统工作吗?我们来到涞源县教育科技局,找到了对全县教育情况非常熟悉的张更新副局长。

张更新:他现在是国办教师了。丁武老师书教得好,还爱学习。他在1997年的时候,考取了师范,中师,现在在卸甲沟小学教书。

看来丁武老师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很多变化,但这些变化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他现在的状况如何?我们更加迫切地想见到丁武老师,于是决定马上出发,赶往他现在任教的东团堡乡卸甲沟小学(图3)。

(3)丁武老师现在任教的东团堡乡卸甲沟小学

车出县城,我们的视野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山,山区的特点越来越鲜明。但路况还不错,司机告诉我们,前几年这条路还很难走,后来国家推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这条路才修成现在的样子。

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东团堡乡卸甲沟村。凭着国旗,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卸甲沟小学,找到了丁武老师。

如今,丁老师所在的卸甲沟小学,有3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共有3名教师。在一间教室里,坐着18个孩子,二年级10个,学前班8个。这两个年级的所有课程都由丁老师教。

谈起这些年当地教育的变化,丁老师非常感慨。

丁老师:和那时相比,确实强得太多了,桃木疙瘩那时候,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你看,越来越重视教育,现在是越来越好了。

丁老师非常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说,这让他感觉自己非常年轻(图4)。

(4)丁老师打心眼儿里喜欢自己的工作

影片《山梁》播出的第二年,也就是1997年,还是民办教师的丁武考取了高碑店师范学校,离开了他工作多年的桃木疙瘩小学。那一年,他39岁。

丁老师:我当时考师范就是为了转成公办教师,那么些年民办教师,你如果不上师范,转不成公办教师,一点别的待遇也没有。上师范经济压力特大,不带工资,自费上学,花了七千多块钱,压力挺大。

1999年7月,丁武从高碑店师范学校毕业,再次回到家乡,继续他的山村教师生涯,先后在几所小学任教。2001年,丁武多年的心愿变成了现实:他转为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而这也意味着待遇的提高和退休后生活的保障。那一年,他43岁,在山村小学的讲台上已经度过了18个春秋。

丁老师:这么些年,终于转正了,我心情这也是人生当中一个大的转折。

如今,在教课之余,丁老师正抓紧时间学习电脑操作,一是为了教孩子们,二是因为他正准备评高级教师,而电脑操作是考试科目。尽管年纪大了,学起来有些吃力,但丁老师相信只要努力,自己一定能通过考试。

在电影《山梁》中,拍摄了丁老师从家里赶往桃木疙瘩小学的情景。那时,从家里到学校,丁老师要走20多里的山路。每次最快也要走一个多小时,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要走两三个小时。那么,现在丁老师上班是怎样的情形呢?

放学后,丁老师领我们去他家里。离开学校,走了几分钟,丁老师指着路边的一所房子,说这里就是他的家。

当我和丁老师在院子里聊天的时候,两个背着书包的孩子走进院子。

丁武:这是我的二子,你看。

记者:拍《山梁》那时候还没有呢,是吧。

丁武:上二年级,跟着我念呢。

记者:叫什么名?

丁武:丁向前。我这儿子是我在高碑店师范念书时生的,1998年有的这个宝贝儿子。

记者:这一晃这么大了,这个小女孩是他的同学?

丁武:这个小女孩和他在一起念书。她是我的学生的孩子。

丁老师告诉我们,女孩叫谢雅婷。她父亲是自己当年的学生,现在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住得也偏僻,上学不方便。丁老师得知此事,怕雅婷耽误学业,就把她接到家里,让她跟着自己上学。

放下书包,两个小家伙就一块儿玩起来。看着丁老师可爱的小儿子,我不禁想起《山梁》中提到他曾经夭折过一个五个月大的孩子那一幕。

马淑华(丁老师妻子):他照顾不上家。孩子得了急性肺炎。等他送医院,他还没回,孩子就死了。

丁老师:很伤心,痛哭一场,但还得劝妻子,还得劝老人,然后我给她娘家人搬过来,劝说妻子,就说孩子已经丢了。怎么着,我还得上桃木疙瘩教学去,回来两三天后我就走了。不可想象,不敢想。

马淑华:没说过他。想不起来说他,老是盼着他把那的孩子培养出来。那的孩子没有识字的。也没有考上大学的,连念初中也没有。

丁武同期:桃木疙瘩,那都说是个比较艰苦的地方,换了好多老师,都在那在不下去,我想不管怎么着,也克服家里的困难,我要在那儿在个三年四年的。

那时,在桃木疙瘩村通往下面山谷的小路上,经常会出现丁武的身影。桃木疙瘩村十分缺水,天气干旱时,只能到山下有水的地方去背。下午时分,给孩子们上完课,留完作业,丁武背上一个能装25公斤水的塑料桶,向山下走去。两个多小时之后,他才能回到学校(图5)。

(5)丁武老师的生活用水要从山下一桶桶地背上山

记者:丁老师,现在用上自来水了?

丁老师:自来水。10年前村里从北边的泉水接下来的。

记者:我看您那时候用水,看那片子里,你特别难。

丁老师:那个时候的水太困难了,像通知让开会去,身上有味也顾不上回家洗澡换衣裳,开会去只能和老教师在一块儿挨着,年轻教师人家干净。

记者:山上的水太金贵没法洗澡。

丁老师:连衣服也洗不了。那个时候衣服也很少洗一洗,换一换的,现在都方便了,一切都挺好了。

当年在桃木疙瘩小学,不仅用水困难,丁武老师吃的也非常差。

1995年的时候,丁武每月收入只有208元,再加上当地自然条件差,无霜期只有80多天,农作物产量很低。丁老师和跟他一起读书的女儿,大部分时间吃的是玉米面加上桃树叶煮成的饭,菜也是桃树叶子腌成的咸菜。

如今,丁武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在饭桌上,丁武告诉我们,那时他也有几次离开桃木疙瘩小学的机会。有一次,一个在工厂当会计的亲戚请他做助手,承诺每月给他200多元的工资,而他当时每月的工资只有39块5。

丁老师:那会儿有点动摇,但是开学人家桃木疙瘩村民赶着骡子来接我了,好意难却,他们挺缺老师的,还是去吧。给这个亲戚去个信就不去了,还是教书吧,还是想着那地儿的孩子们。

如今,拍摄《山梁》时丁老师带着在桃木疙瘩小学读书的女儿已经长大,在河北安国县学中医,每年要花费七八千元。因此丁老师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但一家人在一起很和睦。丁老师说,等女儿将来参加工作了,家里的日子会更好

和许多乡村教师一样,丁武的家里还有承包的几亩地。平时忙着上课,地里的活儿照顾不上。趁着星期天休息,丁武赶紧找来哥哥,把家里的地耕一耕。

当年丁武在桃木疙瘩小学教书时,因路远不能经常回家,家里的地主要是自己的父亲给种。老人如今已经81岁了,和丁武单身的哥哥住在一起。

丁武父亲:背柴火,背水,下着大雪,没有水,可怜。冬天下大雪,吃雪,可怜。

记者:您当时什么心情,看他当时那么苦。

丁武父亲:……

在聊天中,我们才了解到,丁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一直没有再娶,一个人把他们兄弟抚养成人。尽管家境困难,不识字的父亲却一直供丁武读到高中毕业,这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

对父亲,丁武心中有着一份深深的歉疚,因为当年自己在外教书时,不仅没能好好照顾父亲,还连累父亲受了很多累。让丁武略感欣慰的是,2005年9月,他调到本村小学任教后,终于能好好照顾照顾父亲,尽尽自己的孝心了

尽管丁武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生活也不宽裕,但如果学生们有困难,他却总是很慷慨(图6)。

(6)纪录片《山梁》拍摄了丁老师自己掏钱领孩子们到县城看病的情形

当再次谈起丁老师自己掏钱领孩子们到县城看病那件事儿的时候,丁武说,除了要给有病的孩子好好看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丁武:有的孩子连县城也没去过。领他们到县城去看看。他一看,外面涞源城有那么好,要想走出大山去,只能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学校用功好好学习,才能有文化知识,才能够走出大山,才能更好地学到好多东西。

那次进城看病一共花了280多块钱,是丁武当时一个多月的工资。

马淑华:他在山上感冒了,多少次舍不得吃药,就是弄壶热水放放寒,就过了。就为省钱。

多年以来,丁老师帮助了很多家境困难的学生。最近,学校里一个名叫韩金梅的学生,母亲病故,父亲身体不好,上面还有一个也在读书的哥哥,家里生活困难。雪上加霜的是,她家里的骡子又丢了,为此,丁老师非常牵挂(图7)。

(7)面对这样的孩子,丁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

自从1997年考上师范学校以后,丁老师就离开了桃木疙瘩小学。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桃木疙瘩小学现在是怎样的情形?如今的桃木疙瘩村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摄制组决定到那里去看一看。听说要去桃木疙瘩,丁武老师很高兴,因为他也很长时间没回去了,他很想再去看看自己当年工作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乡亲(图8)。

(8)在一个周末,丁老师带摄制组踏上了进山的路

进山以后,路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难走。而从1984年开始,在桃木疙瘩小学工作了十余年的丁武,在这条路上却不知走了多少遍。

如今在陡峭的山路上,丁老师走起来还是挺轻松,我们却觉得很吃力,只得经常停下来休息。丁老师告诉我们,这条路走起来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当年为了不耽误课,每当星期一回学校的时候,他都起得非常早。当时山上树多,野兽也多,因此每次上路,他都要带上斧子。

走了一个多小时,在路边,我们看到了一口小小的水井,里面的水很少,丁老师说桃木疙瘩的村民就是吃这里的水。天旱时,井里就没水了,用水只能到下面的山沟里背。

在山路上走了三个小时之后,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了,桃木疙瘩村终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图9)。

(9)太行深处有人家

由于1997年建了新校舍,当年的桃木疙瘩小学已从这里搬走了。丁武先领我们来到了当年他住的宿舍。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冬天特别冷。而那时教室里又没有取暖设备(图10)。

(10)天冷时,丁老师只有领着学生们挤在炕上上课

丁老师:教室都是窟窿眼睛的,学生们一上课冷得不行,烧点火,孩子们挤在小炕上,围着小火盆,大衣、衣服都给他们蒙上脚。

尽管桃木疙瘩小学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丁老师在这里度过了十年的光阴。刚到这里教书时,他28岁,离开那一年,他已经39岁了。回想起那段日子,丁老师感觉非常充实。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也度过了很多快乐的时光。那时,上完课后,他常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没有体育器材,他就自己想办法(图11)。

(11)快乐地跟着丁老师玩儿老鹰抓小鸡的孩子们,后来大多还是失学了

丁武:这几个学生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初中这一块失学了。有的在家里边务农,有的就出去打工去了。回想起来教的这一拨学生,心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从学校出来后,丁武指着不远处的一所房子告诉我们,那就是1997年新建的桃木疙瘩小学。2001年,在希望工程的捐助下,桃木疙瘩小学又迁到了山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许多村民也离开了这里。如今,桃木疙瘩村只有3户人家,主要以养羊为生。

上一篇:写雪作文下一篇:红歌擂台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