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

2024-06-25

中国式(精选12篇)

中国式 篇1

近年来, 世界上“英语热”持续升温。英语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语言, 随着英语的迅速国际化, 英语的广泛本土化也成为必然。各种带有地域特色的“英语”不断发展, 在本地本国的对内对外交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公认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 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 甚至连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不少国家的学者也加入这一行列。中国英语也是其中之一, 得到了发展。因此,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这两个名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杂志文章当中, 然而确有一部分大学生 (包括英语专业学生) 不能够明确区别这两个概念。在此, 笔者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

一、中国英语

1. 概念。

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先生, 他说:“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 不论是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一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如科举 (imperial examinations) 、四书 (FourBooks) 、五四运动 (MayFourth Movement) 、白话文 (baihua wen) 、思想改造 (ideological remolding) 等。葛先生认为上述英语都不是英语本族人的惯用词语, 应当是China English, 而不是带有“洋泾滨”的Chinese English.后来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总的来说, 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 以规范的英语为核心。 (2) 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传统。 (3) 具有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在此列举几个例子。单词方面, 中国特有的事物, 英语中无对应词语和对应表达方法, 只得采取拼音, 译借或语义再生的方法处理, 如阴, 阳, 卫, 营, 元, 本, 中气, 下岗, 一国两制, 分, 角, 元等;为特意保留中国语言中的文化蕴涵或形象而不用英语中的对应表达方法, 如三个臭皮匠, 赛过诸葛亮, 家花没有野花香, 大字报, 清明等。篇章结构方面, 中国人表达含蓄委婉, 喜欢绕弯子。写作时往往绕一大圈才能说到主题上;用“大概”、“或许”、“可能”、“也许”、“兴许”一类词, 不太作直接判断。

2. 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语言接触论认为, 一种语言在进入另一种语言文化时会产生碰撞, 必然要受到另一种语言的结构及思维的影响, 也必然要去反映这一地方的文化特色, 只有这样这一语言才能在这个地方生根发芽, 从而形成一种语言变体。因此, 英语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长期使用, 就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另一方面, 中国英语的存在无论对英语本身还是对中外文化的交流都是一种贡献。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它本身的局限性, 不可能全面、客观、恰如其分地反映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 中国英语正好极大地丰富了英语, 增强了它的表现力, 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中国英语作为一种媒介是英语国家人们对中国英语的特的语用方式产上了兴趣, 进而让他们了解了中国文化。

3. 中国英语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英语跟中国文化接轨的载体, 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 既要求充分尊重英语的御用原则和民族文化习俗, 也应该理解和容忍中国英语中的异国特色。所以只要是以规范英语为基础且同时又富有我们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 就完全可以大胆使用。

二、中国式英语

1. 中国式英语的概念。

中国式英语最初指的是洋径滨英语, 它是中国人在与英语国家的人做生意时的一种。李文忠教授对“中国式英语”是这样定义的:“中国式英语, 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 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国式英语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习惯用汉语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并把汉语的规律应用到所学的目的语, 从而出现一种不标准的英语变体, 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等各个层面, 人们称之为中国式英语。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由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一个“迁移”这一概念。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按照这一理论, 中国学习者学习英语必定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同时, 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汉藏和印欧两个不同的语系, 所以两者之间不论在语言结构还是文化内涵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汉语对英语学习就会产生反面, 消极的影响, 这样就产生了中国式英语。

2. 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动荡的国际政治生活影响了世界。这一时期,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接触在各自的语言中都留下了很多痕迹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商贸促成了很多汉语词汇涌入英语, 为丰富英语作出了贡献。有些洋径洪词汇进入英语后还颇为流行。

虽然中国式英语在这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 我们还是应该避免的, 它不利于我们英语的学习。拿它对写作的影响做例子。它会影响我们词语的选择, 造成词汇的重复, 句式结构的误用, 篇章结构不合理。

三、总结

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受母语的影响所犯的一些错误。而中国英语是英语中国化的一个过程,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的英语表达, 它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应该了解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 大胆地运用中国英语, 避免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 篇2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逐渐下降,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截止2011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较低,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导致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尖锐。许多退休老人的个人账户几乎为空账,许多人的晚年生活难以得到社会保障基金的资助。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注,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已有的概念

当前中国社会典型的养老模式主要有 一·家庭养老模式:即子女供养或老伴供养或亲属供养,是养老的重要场所。【1】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最为传统也是被大多家庭所采用的的养老模式,从心理上讲,被照料老人能够接受自己至亲的人的关怀,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对于老人的心理有较大的安慰作用,并且作为子女对于父母也更加了解,交流也非常容易,可以迎合老人兴趣爱好,使其增加内心的满足度。但是不排除一些家庭存在着代际的隔阂,两代人同住一屋檐,日久也易产生矛盾。从经济上讲,家庭要承担较高的经济费用,对于老人的照料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老人需配备保姆,定期带到医院检查,承担医疗费用等,都是较大的数额。但对于自理能力很好的老人来说,家庭不需为其负担太多经济费用,而且老人还能帮助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看小孩等,反而能减轻家庭负担,增强生产功能。因此,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老人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可以适用这种模式,而对于家庭经济负担大,老人自理能力不强的家庭,这种模式会增大家庭负担,也不利于老人的养老。北京大学老年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居家照料因缺乏“应急的生存风险控制机制”,只适宜于健康、有配偶、有家人、有保姆的老年人。

二·。机构养老模式:指只要按月缴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业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它能减轻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压力,缓解家务劳动所代来的各种矛盾,使老人得到较为集中的照顾和有序的生活,而且有同辈交流,从心里上来说建立了另一种社会支持网络,对老人的身体状况方面极有帮助。【1】

笔者认为,这种养老模式从心理上讲是不能够被老人和子女所接受的,资料显示仍有大多数(60.78%)的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愿意去养老院养老的只占14.67%。。。,养老机构的床位使用率较低,据了解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至少缺300万张养老机构缺,环境好、设施齐、服务到位、收费又合理的养老机构就更缺,除了养老机构设施严重不足外,能为老人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也不全,而且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护理人员也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全国的养老护理员有20多万人,而拿到护理证的只有2万多人,持证上岗的只有10%。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保障面相对较小,服务项目偏少。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存在“一床难求”,也存在“床位闲置”现象。老年人被送往陌生的养老机构,接受陌生人的照料,会使其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并且长期处在机构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机构医护人员和与自己相差不多的老年人,难免产生同病相怜的感觉,加上老年人本生敏感多虑,会更加使其内心抑郁。据统计国内大多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不够专业,机构设施落后,环境也不够理想,费用却比较昂贵。花费相比家庭养老来说要昂贵许多,为了让老人晚年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接受细心的照料,对于子女父母两地分居,不能够陪伴照料,而老年人自己能力不强,但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来说也可以选择较为领先的养老机构,如。。的养老机构,就是做得比较好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有些地区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已超过政府办养老机构,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

三居家社区养老模式:老年人不离开自己长期居住的熟悉社区,依靠附近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获取医护,家政,餐饮,旅游,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从而安享晚年的一种养老方式。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上得,它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自2006年初由国家民政部推出。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老年人住在家里,但所需提供的休闲,医疗,保健,服务资源由社区提供。【1】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不仅能够居住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里,而且还能便利的享受到针对性的专项服务,满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需求。这种模式应该是受到最多好评的一种,也被。。学者认为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甚至还可以与子女同住,享受天伦之乐,可以消除老年人独处或与陌生人相处时易产生的孤独感,人年纪大了往往会对新生的陌生的事物产生自然的抗拒感,再加上行动的不便,很多居住在家里的老人,一天下来大多的时间会闷在家里,偶尔到小区里透透气,隔着一条街的公园,商店都不愿去。而居家社区模式,能够把热闹丰富的生活搬到老人的小区中,免去了老人外出的不方便。开设老年人活动室,超市,理发店,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便利,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将社区中的老年人吸引到活动室来,大家一起打牌,学习唱歌,跳舞,或是拉拉家常,晒晒太阳,消除孤独感,增加室外活动量,使老年人愉快的度过每一天。

而老年人需要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甚至是娱乐服务都可以在社区内或离家不远的机构获得,使老年人享受到便捷的服务,同时减轻家庭负担,经济花费相比机构养老而言也少很多。

四·自我养老模式:指既不靠子女和亲属,又没有离退休金德社会保障而主要靠储蓄劳动收入或其他收入来维持生计的养老模式。【1】是这种模式一方面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合理使用,一方面也不能使老年人得到体贴的照料,白天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照料老人,出现突发事件家人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另一方面老人独自在家中增加其孤独感。这种报告模式是很多孤寡老人,没有被社会保障覆盖到的老人的无奈之举。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这种模式将被社会所淘汰,希望没有亲属依靠的老人,可以有国家健全的保障机制依靠,有热心的社会群体的帮助,也能够度过安乐的晚年。

五·其他,如以房养老模式。以房养老模式,把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等机构,这些机构根据房屋的估价每月支付给老人一定费用,使其晚年衣食无忧,直至终老。”这就是“以房养老”所描绘的美好图景。这种模式,给老年人减轻了很大的负担,通过抵押房屋的钱来支付老年人晚年所需的生活费用,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这样儿女在老年父母的经济和生活上都可以减少很多的压力。但是这种模式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方面,没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制度对其具体操作进行严格的规定。金融机构和老年人对于合同的签订也很难达到一致,从心理方面来讲,很多中国老人也难以接受将房子出卖掉而不留给子女。因此这一模式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中国式 篇3

艾洛普: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每年一次会有专门的会计师来就我们的资产进行相应的评估,会计师会根据一些会计因素,来适当地下调整个资产的价值, 所以这只是在会计账面处理方面出现的资产的下调。

21CBR:诺基亚未来将减少新产品机型,这一决策是否会扩大塞班手机的亏损?如果WP手机的销售不能达到预期的话,在艰难的转型时期,你是否会面临巨大的亏损和现金流问题?

艾洛普:2011年塞班手机的市场占有率其实是很高的,依然超过30%。减少新机型并不是说要减少适应不同市场销售的机型种类,我们仍会在不同市场定位(价格、人群)上设计开发相应的产品。我们对WP的销量非常看好。

我们对年末的现金流量表的表现已经是非常的满意了,第二季度末的数据,其实现金流量已经比以前有增加了。改善我们的财务表现,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靠我们这些新产品的销售。

21CBR:在上任之后,你诊断诺基亚这个组织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艾洛普:首先,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清楚谁应该负责,在面临大的机遇时,应该谁负责做决策。在诺基亚内部,有时候我们可能都糊涂了该由谁来做决定。其次,简化组织也很重要。比如,研发部门整合,我们减少研发中心,但扩大剩下的每一个中心的规模,以实现协同。

21CBR:两次见面,你都很强调速度。

艾洛普:没错,我是很重视速度,因为只有这样诺基亚才能赶超上来。你们将会在2012年见证诺基亚在推出新产品上的速度。

21CBR:选择微软作为智能手机的唯一平台,它为诺基亚提供了怎样的“优待”?

艾洛普:微软确实提供了一些优先的政策给我们,比如有些条款是在一定时间内和诺基亚具有排他的独家合作,但是长远来看,微软和诺基亚都认为WP更欢迎与更多厂家合作共同扩大市场。

21CBR:为什么lumia更早进入美国市场,而非中国市场?

艾洛普:我们的全球战略是要确保在我们经营的主要市场上满足当地消费者的独特的需求。拿美国来说,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其它市场,美国的4G网络普及更广,在美国渠道就是两大运营商的战争。所以,针对美国市场,我们引入具备4G功能的900手机。这一策略也适用于中国,我们的战略要确保在最大市场做必须要做的特别工作。因此,在美国、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地方,我们要因地制宜。

这与我们以前的策略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设计一系列全球性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看到。现在我们在各个国家推出的产品会有所不同。

中国式街道 篇4

1899年10月, 42岁的法国人奥古斯特·弗朗索瓦带着7部相机和大量玻璃干片来到云南昆明, 用镜头记录了老昆明的青石板巷:中间以齐整的条石铺就的是“官道”, 低陷的两侧铺上碎石, 表示尊卑之外, 也有排水的考量。这样的青石板巷曾经遍布中国, 是中国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百多年后, 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创造令世界惊诧的“中国式”速度。从1998年到2002年, 中国的高速公路增长了5倍, 达到2.5万公里。到2010年年底, 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3万公里。全球化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依靠强劲的基础设施投入, 中国的街道也迅速与世界接轨了。最近几年, 无论是自行车道还是BRT (巴士快速公交) 都以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速度在推进。从1999年昆明建立第一条BRT开始, 已经有14个中国城市的BRT投入使用。在厦门, 公交车以匀速60码的速度滑行在BRT上, 据说驾车的舒适程度曾经让开车的司机打起瞌睡。公共交通除了拥挤、压抑、肮脏之外, 终于拥有了舒适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 青石板路消失在一轮又一轮的拆迁中。现在, 昆明只剩下了一条青石板路——翠湖边的登华街, 不过两百多米。随之改变的是中国城市的风貌。拥有怎样的街道, 就拥有怎样的城市。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之间, 与青石板路一起大片消失的还有江南的粉墙黛瓦、上海的里弄、北京的胡同、成都的老院坝、重庆的吊脚楼……以及存在于这些老旧民居中的中国式社区生活。这些缺乏卫生设施、拥挤混乱的地区, 曾经是许多人乐于逃离的地方。只是拆迁的速度太快, 它们甚至连改进的机会都没有便消失了。取代它们的是遍布中国的大中城市的CBD, 这里是最光鲜的城市名片, 也是资本与权力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或者是各种仿版“新天地”, 所有城市都在挖掘民国情怀, 试图抒发出相似的小资情调。

中国速度:快车道?慢车道!

1961年, 简·雅各布斯就道出大城市之死:“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 伸向何处, 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 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 这是对城市的洗劫。”但是, “中国式速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快车道, 所有关于城市活力的想象都是:宽阔的马路像动脉血管一样, 汽车是红血球, 在血管中迅速穿行。但不幸的是, 中国大马路迅速有了血栓——堵上了。1979年建成的中国最大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就给了中国人一个关于现代化的教训。在这座为汽车时代建造的桥上, 为了防止汽车拥堵, 交管部门设计了十分复杂的转弯方式。比如, 简单的90度右转必须通过两个360度转弯和三个270度右转才能完成, 听起来像是一套体操动作的分解说明——很多司机因此在暴怒中迷路。

1999年, 这座恐怖的迷路之桥终于被拆除了, 取代它的新西直门立交桥却依然是一个噩梦。由于对交通流量的错误估计, 以及标志设计的混乱, 人们称它“为安定医院设计的立交桥”——如你所知, 北京安定医院是精神病院。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人口居住布局规划、交通路网规划都缺乏科学性。更宽阔的马路, 更多的立交桥, 反而让快车道变成了慢车道。耸人听闻的预测是, 如果按照目前新增汽车的发展趋势, 到2015年, 北京的出行速度或将退回到几十年以前。为汽车而造的城市最终会因拥堵和不安全而痛苦。

今年4月, 一个北京女子掉入热水坑, 公众不得不接受另外一种发生在马路上的意外, 除了车祸, 平整的马路也会塌陷, 人会掉到某个坑中, 被热水烫死, 或者摔死。更残酷的是, 似乎无法通过小心谨慎来避免这样的厄运。因为谁都无法确切获知, 街道上那些隐患会在何时爆发, 在哪里爆发。

为了行走在这些危险的大路上, 我们每一个人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今年公布的数据表明, 中国的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的21.3%左右, 而欧美国家只是10%左右。货物运费的1/3被高昂的过路过桥费吸走, 路桥业的暴利程度超过了石油、证券、房地产和金融业。

中国街道:消费的城市, 发展的乡村

公元876年, 巴士拉商人伊本·瓦哈卜描绘长安的朱雀大街:“在这个区域, 沿街开凿了小河, 淌着潺潺流水;路旁, 葱茏的树木整然有序, 一幢幢府邸鳞次栉比。”这是我们再也无缘见到的街道, 连遗迹都没有。现在的历史街区多数都是仿制, 而且多数是不严谨的仿制, 比如, 清代的屋顶下有一个民国的窗户, 或者混凝土结构外面罩了一个粗糙的中国形式。传统营造的工艺水平甚至退化到了连一个精巧的马头墙都做不出来的地步。

拆掉旧城区, 赶走原住民, 修建起崭新的仿古街, 是中国许多城市旧城开发的主要模式, 负责运营的通常是一个叫“文化旅游集团”的公司, 酒店、地产、商业、旅游是重要的拳头产品。这些像产品一样被定制的仿古街充斥着租金昂贵的店铺, 如同全国连锁店, 都贩卖一样的脸谱书签、月份牌、檀香扇、十二元涤纶丝巾……挂着仿古招牌的小吃摊也实现了全国口味的大一统:炸肉串、烤鱿鱼, 散发着地沟油的气味;转基因煮玉米一定搭配以香精、工业明胶为原料的珍珠奶茶。仿古街上一定有会所式的深宅大院, 常年大门紧闭, 观光游客永远都看不到里面的世界, 但是会争先恐后地与大宅门口的石狮子合影留念, 然后发到人人网上, 兴奋地说, 我在XXX。当社区生活迅速被消费、旅游取代, 城市个性也因此丧失殆尽。

在一个更高更强的发展模式下, 行人活动的空间被汽车挤压, 只有商业化才能让步行合理化, 步行街在中国城市大量复制。有一个星巴克或者上岛咖啡、有肯德基、麦当劳或者德克士、有LV专卖店或者XX百货, 间或搭配卖炒栗子、蜜饯糖果、卤牛肉的“中华老字号”, 从北京的王府井到广州的上下九、重庆的磁器口、郑州的德化街、苏州的观前街……所有步行街都是这样的标配, 无节制的商业化如此缺乏想象力, 但这就是人们体验到的消费主义:扁平化的趣味、赤裸裸的Logo崇拜。

在乡村, “要想富, 先修路”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 乡村道路已经没有多少田园牧歌的影子, 而是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欲望。写《寻路中国》的何伟驾车穿越中国沿海的郊区时, 只能依靠路旁的广告来判别不同的村镇, 飞速的经济发展将村镇之间的古老界限迅速模糊了。唯一的区别只是制造了什么, 铰链村、电源插座村、适配器村……它们由两车道的乡村道路连接起来, 工厂的货柜车、新富农民的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挤满了这些狭窄的道路, 车祸、擦刮不断, 但是什么都阻止不了人们上路, 何伟称他们“把上身压在汽车喇叭按钮上, 眼睛直愣愣地盯着那些铰链和电器开关广告牌”。这里有最古老的活力, 对金钱和富足生活的渴望。但是, 粉墙黛瓦与乡村传统也消失在一片工厂后面。

中国式管理 篇5

华为管理经验:“不过是走在西方企业走过的路上”

在召开这本新书发布会之前,经华为总裁任正非批准,我能将我在华为长期参与管理变革的经验讲述给国人,与大家分享华为企业家的管理之道和管理哲学。

前几天在飞机上看财经杂志,张瑞敏在《财经》2015预测专题里讲,中国尚无引起世界关注的管理思想,“在当前中国的企业还没形成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更没有特别有底蕴的,引领性的管理知识展现给世界。”我想,在张瑞敏说这话之前如果看了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这本书的话一定会改变看法。

2013年,华为销售收入394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85位。二十多年来华为从一张白纸变为世界级高科技企业,成为中国企业的标杆。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华为已经成为能够与EMC(易安信)并肩的一流企业。EMC(易安信)的CEO曾指示下级战略部门搜集华为全部材料、书籍、报道,因为华为正在挑战EMC的地位。EMC就请哈佛剑桥牛津的教授研究,也没有人搞的明白。

华为值得研究,但问题在于,一直以来中国企业无法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企业管理经验,这实际上反应出中国与西方在管理思想存在差异,没有人说得清楚华为是怎么起来的。(任总曾经形象的用“云雨沟”来总结,“云”是管理实践、“雨”是管理思想、“沟”是西方企业过去100年的成功道路。)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的一个移动课堂来到了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在与对方教授的交流中,学员们自豪地谈到了华为。对此,对方教授有一个评价:华为不过是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

此话可谓一语中的。我把这个话讲给任总听,任总听了以后,他说这个教授非常有洞察力,有机会请他到华为考察,当面和他交流,讲的很对。的确,华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华为十几年来真正认认真真、恭恭敬敬地向西方公司学习管理,真正走上了西方公司走过的路。

《以奋斗者为本》的文本框架: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

壹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1、开启财富创造的源泉 华为的财富创造要素:我们认为,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了公司的全部价值。(《华为基本法》)

任正非讲过,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华为的成功在什么地方,就是经营人的成功。中国没有太多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但是中国有人力资源优势,应该利用人力资源的优势从创新走出自己的路,我们向世界贡献的应该是我们的知识与智慧。我认为华为的成功就在任总这句话里。

去过华为的深圳坂田基地和北京环保园基地的人就知道,这些科技园建的很漂亮,是给那些高科技人才的。华为在深圳、上海、北京、西安、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杭州、东莞等共有10个科技园,每个工业园要达到一万到一万五千人,华为未来就是要利用人力资源、人的资本,挖掘人的潜在优势。只有人力资本才是企业最具成长性的资本,金融资本也需要人力资源,没有的人的智慧,金融资本也发挥不了作用。

2、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基因 “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那么,怎么去经营人?怎么去管理人力资源,那就是“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取得成功的企业,你可以去看他们创始人自传,有一个不变的有一个始终的东西,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把它称为企业的基因。wal-mart创始人萨姆?沃尔顿所讲的,公司越大,所考虑的事情就越是基本。在整个历程中,我们所依赖的大多数价值观念、规则和技巧,都一直没有改变。其中一些只是简单的常识、古老的格言,看似不值一提。

这个我一个启示,杰出的企业并不是杰出的思想创造的,而是朴素的思想建立起来的。

3、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其实中有四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极度凝练,而里面的内涵又极其丰富和深刻。

核心价值观它其实是一个体系,不可能把其中某一句抽出来单独的运用。像“以奋斗者为本”是不能脱离“以客户为中心”单独起作用,否则将失去方向和意义。任总说的很直白,所谓“把煤洗白”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不创造价值,你的奋斗一定要围绕创造客户价值来奋斗。

人力资源所有的相关工作都是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展开的,核心价值观是人力资源政策内在一致性的主线。《华为基本法》初稿曾经被华为高管指斥为无结构,说“小学生写作文还列提纲呢”。后来是什么把它串起来的呢,就是核心价值观,经过多次修改定稿的《华为基本法》,实现了内在一致性和一贯性。

我们在管理经验总结上包括业务纲要和财经纲要两部分,目的就是要让西方人看懂,要让中国的企业家看懂,借助华为的管理实践让大家看到一个完整企业的管理体系。

4、以奋斗者为本

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长期艰苦奋斗

用任总的话说,每周只工作40小时,只能产生普通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商人……。如果别人喝咖啡,我们也有时间喝咖啡,我们将永远也追不上别人。任总特别强调的是,一般人只注意身体上的艰苦奋斗,却不注重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科学家、企业家、善于经营的个体户、养猪能手,他们都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为了得到一个科学上的突破,为了一个点的市场占有率,为了比别人价格低些,为了养更多更好的猪,他们在精神上承受了难以想像的压力,殚精竭虑。比起身体上的艰苦奋斗,思想上的艰苦奋斗更不被人理解,然而也有更大的价值。

华为核心价值观与人力资源工作的内在联系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特别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长期艰苦奋斗不可能自发地实现

任总还运用热力学说第二定律来阐述长期艰苦奋斗不可能自发的实现,从经济学的角度,不仅仅是边际效应递减,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的观点,自然界不可能将低温自动地传导到高温物体,必须有动力才能完成这种逆转。人的天性在富裕以后会怠惰的,但这种自发的趋势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管理来改变的。任总从企业发展的角度、企业竞争的角度,认为组织的责任就是逆这种自发的趋势而动,以利益分配为驱动力,反对怠惰的生成。所以任总讲“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不是自发趋势,不可能等待而来,这就是不进则退。后面我们会讨论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讨论最热门的话题颠覆性创新,讨论企业为什么会颠覆,这存在悖论,企业被颠覆不是管理不善,而是管理太优秀了,这是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趋势造成的,从任总的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到,趋势会造成企业达到巅峰以后,就会滑坡,奋斗精神会滑坡。

贰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有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核心是雇员影响,由报酬体系、工作体系、人力资源流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框架。我们在为华为写人力资源纲要的时候是参考了这个框架,是研究了西方的才提出华为这个框架:核心是“以奋斗者为本”,由价值评价、价值分配和人力资源流动共同构成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关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是吴春波老师的贡献。在《华为基本法》完成后我们几个教授写过一本《走出混沌》的书,其中有一篇重要文章,叫“全力地创造价值、科学地评价价值、合理地分配价值”。这个体系吴老师的贡献是非常大的,这是在1996年就提出了,今天看也是很经典,而最具特色的最成体系的就是华为干部管理。

1、价值评价的公正性

任总有段话能够很准确说明这个问题,“一个企业的经营机制实质上是一个利益驱动机制,企业的价值评价系统要合理,价值分配系统合理的必要条件,是价值评价公平性,而价值评价系统要合理,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文化为基础,价值评价的原则要向奋斗者和贡献者倾斜。”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要全力创造价值。价值评价、价值分配是前提和必要条件。

企业怎么评价员工的贡献,公正和公平的尺度要突出的体现出来,企业关键是要把公平和公正做到。

2、价值分配的公平性

向奋斗者、贡献者倾斜

关于价值分配的公平性,是华为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向奋斗者和贡献者倾斜,给火车头加满油。在高绩效中去寻找有使命感的人,如果他确实有能力,就让他小步快跑。差距是动力,没有温差就没有风,没有水位差就没有流水。

最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这样的话,“水平而不流,人平而不语”,道理很朴素。

不让雷锋吃亏

价值分配在华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不让雷锋吃亏、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得肝病”,就是对这个理念很深刻的阐释。

任总说,“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可以传承的基础就是不让雷锋吃亏,对那些有使命感、自觉主动贡献的人,组织不要忘了他们。这个文化不是在大喊大叫中建立企业和传承下去的,它要落实到考核细节中去。”

利出一孔

这是华为高层和骨干层的价值分配指导方针。

任总在2012年的新年献词中讲了一句话,我们坚持“利出一孔”的原则。EMT宣言,就是表明我们从最高层到所有的骨干层的全部收入,只能来源于华为的工资、奖励、分红及其他,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从组织上、制度上,堵住了从最高层到执行层的个人谋私利,通过关联交易的孔掏空集体利益的行为。二十多年来我们基本是“利出一孔”的,形成了十五万员工的团结奋斗。我们知道我们管理上还有许多缺点,我们正在努力改进之,相信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会在“利出一孔”中,越做越科学,员工越做干劲越大。我们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

任总强调,华为所有高管的收入来源都必须源自华为的工资,奖金分红,不允许有其他额外的收入。在制度上和组织上堵住了从公司高层到执行层的个人谋私利,通过关联交易来做空集体利益的行为,相信我们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做到“利出一孔”,工作也越做越科学,企业的员工也会越干越来劲。

“利出一孔”的思想出自管子,他说“利出于一孔,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是一种成为领先者的关键治国之道。“利出一空”首先是在任总,然后是在核心团队,逐渐扩大,形成它的特色、它的文化、形成它的政策以后,就会“其国无敌”了。

3、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流动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

这句话最早我和任总交流的时候,我是讲“猛将必拔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后来,我们创新了两个字,改为“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第一句话“猛将必拔于卒伍”是要坚持从成功的实践中选拔干部,第二句话“宰相必起于州郡”其实是干部路线。

干部使用的三最佳原则

这是任总前几天的讲话,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最佳”的原则思想,干部要在最佳的角色上,在最佳的年龄段上,做出最佳的贡献。在最佳的年龄上在最适合的岗位做出最佳的贡献,是让员工实现在华为作出最佳贡献的人力资源干部使用原则。

干部选拔的三优先原则

优先从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优先从主攻战场和一线选拔干部、优先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关键事件中考察和选拔干部。

这就是人力资源政策要与战略保持一致。前两个优先适应了华为国际化的要求,要求员工在海外长期的工作与奋斗,华为70%的收入源自海外市场,在海外不是干两年就回来。这样的话人力资源政策必须要适应战略发展的实际需求。

第三个优先从影响公司长远发展关键事件中考察和选拔干部,最关键是解决人力资源考核评价中,怎么评价责任,企业过于强调结果会促使员工看重短期效益和利益交换,而一个企业战略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不能在当期产生直接结果的,通常叫做责任,企业长期的目标不能得到重视,不能有足够优秀人员去投入,这个企业未来是没有前途。这就必须使责任是能够得到度量的。不能度量就不能够管理,什么是责任管理,在华为就是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的解释:如当公司经营出现危机时、当公司需要采取战略性对策时、当公司实施重大业务和员工管理政策调整时、当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员工一定程度牺牲个人短期利益时等。公司核心员工必须在关键事件上敢于为公司利益而坚持原则。

叁华为未来面临的挑战

华为未来面对的挑战就是企业成熟的管理体系建立以后如何长期发展保持下去而不是走下坡路,《华为基本法》的确立是总结过去的成果,未来是否可以指导成功,未来的成功还需要什么,华为未来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还需要不断在企业的发展中通过实践去确立。

在华为2013年10月的干部大会上,三个轮值CEO分别提出了华为未来面临的四个重大挑战:

华为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华为敢不敢喊出超越美国的目标?

华为如何从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长期有效增长转型?

华为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创新?

任总提出要超越美国,但不是全方位的超越,而是部分超越,要聚焦资源放在企业的核心战略上,压强战略上,要把资源集中在选定的关键竞争点上。华为要敢于喊出超越美国的目标。

华为如何从追求规模增长向追求长期有效增长转型?这个就还需要管理体系,需要管理体系支撑增长转型。

华为如何应付颠覆性创新,在任总看来关键是坚持自我批判,“惶者生存”。任总说技术开发要以商业导向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技术导向,允许失败,但是这些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还是“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自我批判”。一个企业是不会被外界批倒的,反而会由于过度的宣传和标榜自己才被打倒的。企业没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不会长久的。因此,任总说:

“如果一个公司真正强大,就要敢于批评自己,如果是摇摇欲坠的公司根本不敢揭丑。如果我们想在世界上站起来,就要敢于揭自己的丑。所谓‘惶者生存’,不断有危机感的公司才一定能生存下来,因此华为公司是一定能活下来的。”

中国式心痛 篇6

《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五代时候一个成功的父亲窦燕山,他在做父亲以前曾经是个奸猾的商人,后来改过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好人,把5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当朝有名的官员,并成传世佳话。"严父慈母"构铸的是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旧时代的人在对别人提到自己父亲时往往尊称"家严"。就这个"严"字而言,抛开旧社会夫权思想的支撑,它所代表的理当包括父亲这一角色在一个家庭中所体现的坚毅、果敢和独立等性别特征。一个"严"字,是子女体会父亲后的总结。可是现在的中国父亲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父亲为了让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花了一大笔"赞助费"让他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最初几天,小明都高高兴兴等着父亲来接他放学,可一段时间后,小明不要父亲来了,提出要自己回家。父亲不解,小明说:"人家老爸都是当军官的,你只是个卖服装的个体户。"这位父亲想了想,说:"好吧,我以后不进学校里头去,在外面等你。"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不愿让自己的父亲见人。父亲,在孩子的心中算老几?如果那位个体户不放纵孩子的虚荣,而是借此教导孩子社会有着不同的分工,只要是靠劳动吃饭,无论干什么,一样拥有光荣,那么,父亲的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我的父亲不仅仅会赚钱,还会教我做人。"可惜,许多父亲没有这么做,他们任由孩子践踏自己。如此,怎能怪孩子不把你当老几?

现代社会,妇女经济上的独立结束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但所谓男女平等仅仅停留在经济上,与丈夫同有经济收入的妻子继续承担着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务,而并不比妻子有更高收入的丈夫仍然当"跷脚老公"。子女一出生,看到的多是母亲在里外挥洒汗水,哺乳期对母亲本能的依恋会因同情而延续为成年后更深切的关注。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听到一句话"男主外,女主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工认为教育孩子的工作由女同志来做。除了挣钱、持家还有偶尔的几句训诫性的话,父亲似乎就完成了作为家长的使命,"父亲"这个角色,好像被逐渐的淡出了家庭教育的舞台。难怪,在当代,当人们谈及一个人的成功时更习惯于追溯母爱的伟大力量。因此,中国父亲的"心痛"也许不仅仅是我们孩子对父亲的"无情"。

中国式管理 篇7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市场、经济及社会形态皆发生了重大变化。回望过往三十余年, 我国所经历的经济发展、企业壮大以及体制的变化历程不难发现, 各个时期的管理的优劣与否, 对各种规模形态的企业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稳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相较于政府、社会团体亦或是一些非营利机构而言, 我国企业已经历经了自工场制、工厂制直到公司制的重大变革, 逐步创设了以股东代表、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为纲领性结构的法人治理构建。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形式、结构组织还是规划流程, 当前的企业管理无可置疑, 理当是最为成熟的一个历史时期下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 现今学者界对于管理思想变迁的分析始终以围绕着中国企业为其主攻的研究方向。依靠对管理思想变迁的脉络探究可以发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初始其管理思想的发展阶段里, 重点执行着两条主线:

其一, 是管理方向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的管理形式与理论都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所需的变化而变化, 反复整合其理论重点。根据对各个时期管理思想属性的研究能够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管理思想历经了“启蒙阶段”以管理效率为核心、“探索阶段”以管理质量为重点、“繁荣阶段”以市场影响为中心以及“升华阶段”以文化建设为重点的变化。

其二, 是西方管理思想的东方化和我国管理思想的国际化。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人员和理论学界逐渐开始反复地引进、汲取、结合西方管理文化思想的精髓, 把西方管理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和我国企业管理思想进行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 在依靠西方管理思想获得收获与观念成熟的背景下, 创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思想理论。这在中国企业参与到世界经济环境竞争的同一阶段, 我国管理思想也让世界为之侧目, 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不同时期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改革开放尚自起步阶段, 我国经济的重点主要是恢复企业的生产, 保证其生产效率。故而,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 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同样也是国家与企业一起相互研究怎样确定企业的专属职能, 从而提升效率的实践摸索中形成的。以宏观视角论, 在该时期所产生的管理思想形式与管理理念, 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当属“扩权试点”的权力配制管理思想。

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期间, 在这一阶段, 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革新的根本问题是怎样调节国有企业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恢复国有企业的动力。一九七八年, 四川第一个在全国展开了企业增强自主权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 其改革的内容包括了企业的利润配制、企业产业生产计划以及进行对企业员工内部的奖惩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四川在该阶段的国有企业“扩权试点”收获了优秀的功效, 试点企业产值及增长率显著高于那时期的常规企业, 并且, 其上缴国家的利润也远远高过非试点企业一倍有余, 企业的经营形态得到显著改善。在四川改革取得成功的激励之下, 一九七九年, 国家经委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首都钢铁公司”、“北京内燃机厂”以及天津自行车厂等八家国有企业展开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试点。国家经委给予了试点企业一共十项的经营自主权利, 其中涵盖了:1、补充计划权, 即企业在确保实现国家通知了诸项计划经济的背景下, 同意企业能够按照企业生产条件与市场需求制订计划补充。2、企业能够拒绝随意的调遣企业在职人员、资金以及物资权。企业有权利拒绝所有部门无偿调迁企业的在职人员、资金以及物资。3、企业享有利润留成权, 即按照企业的经营情况, 肯定不同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4、具备折旧基金使用权, 把折旧之后的基金的百分之七十留给企业。5、新产品试制权, 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6、拥有产品出口权, 批准企业申请产品出口。7、择优录取职工权利。8、奖惩权, 即企业能够按照员工在企业的工作时期的表现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状况基于员工相对应的奖励与惩罚。9、工资调整权, 即对于一些经营情况比较出色的企业能够把其工资调整到高过相同行业平均水平。10、机构设置权, 即在定额与定员内, 企业能够自主决定自身的机构设置。

怎样切割政府和企业之间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权力支配, 是保证政府与企业这两个重要的社会主体职能使命的重点。不得不说, “扩权让利”的试点属于社会主义体制下国家对于经济权力的怎样配制的一次十分大胆尝试。而该项改革措施的本质, 便是在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权力的再一次切割, 国家保留拥有对企业经营策略的最终决策的决定权与对企业实际管理者的任免权利, 大体上也维续了最初的集权形态。但是在大致原则不改变的状态之下, 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管理思想权力再一次归还给企业自身, 让使企业可以自己处置自身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依靠改革, 企业管理者可以按照企业的现实设置出与此相对应的生产方向, 科学的调节企业的物资、资金、设备以及人员等诸多层面的企业资源从而把最优质的配给办法投放至生产行为里。与此同时, 奖惩权利的获得和对员工工资自主调整的权利使用, 让使企业可以利用经济形式更好地激发企业管理层面部门和企业职工对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在可以通过自主程度生产经营权力的背景状态下, 企业资源处理不可否认能够更加的科学合理, 试点企业的产值获取了相当程度的提升, 而企业的经营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历史经验而言, 扩权改革的试点确立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思想变革的标准——自主经营与自我发展。给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未来面向深水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一九八四至一九九一这个时期, 我国已经逐渐地走向了较深层次与较大范围的体制革新, 经济体制革新紧密围绕着企业的股份制迈进, 市场逐渐地发挥了资源安置功能。在这个前提下, 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理论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通过以扩权为核心渐渐地向承包走进, 由效率为核心渐渐地向质量变化。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首都钢铁的承包经营理念”。

首都钢铁的承包经营理念中的承包制, 即承包经营责任制。承包制是指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相互分离的原则, 依靠利用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办法, 明确国有企业和国家间的责任、权利、效益的关系, 以完成企业自主实现经营与自负盈利亏损的一种管理思想体系。承包制属于在上述所提及的阶段企业在实行“扩权让利”改革的另一层深化。上述所提及的“扩权让利”的方案制订和进行大体是通过国家相关部门来实现, 而扩权的区域和程度通过国家经委所决定, 而承包制的本质则是通过企业自行主导, 企业和国家签订有关于承包制的合同, 自行地配制企业全部的生产资料, 依靠合同进行生产经营, 实现合同所规划的企业生产任务。在承包阶段里, 企业具备了进行生产经营的绝对自主权, 自主权包括的企业生产方式、技术改革以及激励机。惟有企业在进行自身的生产经营阶段时始终处于提升技术程度阶段, 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以及对生产成本的节制, 才可以在与国家签订的承包的合同中得到更大程度的企业效益。相对于初期的扩权让利而言, 承包制无疑是对企业实现自主经营权的一种极大的支持。

按照上述所提及的首都钢铁, 其所实行的承包制重点涵盖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 是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合同, 即利润上缴的实际额度采取逐年根据固定的比率递增的形式展开, 通过上一年企业利润的总额减掉上年留给企业利润为递增的基数, 具体来说, 未来的每一年递增7.2%上缴给国家, 大于这个利润以外的保留给企业配制;其二, 是包死基数和递增率, 超去部分全部保留, 而企业一旦无法完成上缴任务, 便需要企业自身留利补足, 从而实现上缴任务, 之后超包全留, 即付够了国家部分之后的余下全部通过企业自己完成支配。其三, 是企业职工福利及职业实际收人和企业的经济状况与实现效益直接挂钩, 企业存余部分按照6:2:2的比例实施分配利用, 工资总额和实现利润按0.8:1的比例直接挂钩上下浮动。首钢所实行的这一承包制形式, 准确定义了企业和国家的联系, 在扩大且平稳了企业生产自主经营权的基础上, 也适当的增加了一些企业的压力和动力, 推动企业实施深化技术,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实践显示, 承包制模式获得了优秀的效果, 首都钢铁的资金取得了一定的累计, 企业自一九八一年的五千七百四十九万元, 提高到了一九八七年的近六亿元。

为了可以更出色的推行和实施承包制, 首都钢铁最大程度的调动了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主动性, 在企业内部的生产管理中实施了生产责任制。首都钢铁这个历史时期的生产责任制主要涵盖了“包、保、核”三个重点层次。显而易见, 企业以生产任务为基础性目的, 对企业生产单位的权力义务联系展开过十分周密的设计与梳理。其具体内容为, 企业把国家所安排的承包任务进一步分解成为了7817项指标, 贯彻执行了72个厂矿处室;之后把上述指标再进一步分解成为176327项子目标, 落实到了企业车间、科室;再将上述子目标进一步分解成410221项细指标通过车间、科室最终落实至工段、班组;最终再把工段、班组指标分解成1391409项操作指标落实到各个企业岗位与企业职工上。企业的全部指标都经过企业职工的讨论和有关专业人员的缜密论证。在企业所有员工皆有指标控制的状态下, 采取“保”措施, 即各个部门和企业职工不但需要完成各自单位人员所需要承包的任务, 还应当需要互相协作, 共同实现合作任务。下一道工序要求怎样的任务, 上一道工序就需要保什么内容。在互相包保过程中完成整体的均衡和优化。最后实施考核, 且把考核结果和收入进行挂钩, 实行劳者多得, 按劳分配。

生产责任制属于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一种目标管理思想观念。这一管理形式把复杂的生产工作实施了十分详尽的工序规划, 按照子任务中的内容把任何分配给每一位职工, 蕴含了“劳动分工”的管理思想精神, 确切地发挥了劳动分工对于提高生产率的重要作用。

在一九九二至二〇〇一年这个时期, 我国已经逐渐地开始探索创设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并且形成稳定感。市场也在这一时期正式的变为了我国资源配制的一种重点形式。市场竞争给企业管理提出了全新的一种要求, 而管理体制也必须确保企业可以给市场的变化表现出敏感的应变反映。故而, 我国在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着眼重视于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 对市场份额进行第一时间抢占。在这个阶段, 迸发出来的很多管理思想中, 以万向的综合营销观念与给西方管理思想理论的中国模式最具代表性。

万向营销模式属于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所有环节里的各个流程皆由市场作为导向, 以满足客户最实际与切身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的一种管理模式。而万向整体的营销管理是由三个“转”来完成的, 即销售紧密围着市场“转”、企业生产产品紧密围着市场“转”以及企业全员围着市场“转”。

销售围着市场“转”是指企业产品的销售体制、销售形式与企业售后服务都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一一规划。对此, 万向使用了“三三制”的一种营销守则, 即主机配套、社会维修和出口销售三者产品各占三分之一的市场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前提下, 万向具体地针对不同产品所与之相对应市场的属性, 确定了主机配套产品直销制, 社会维修产品总代理制与出口收购代理的营销整合机制。在产品销售的具体进行的细节中, 万向设置了专业规划化的营销服务, 例如“永远不和用户说不”的市场保证、做到“随叫随到”的全天候售后服务, 并且在售前不辞用户对服务感受理解等内容, 以确保销售围市场“转”能够顺利地进行。

生产围绕市场“转”是指必须要根据合同订单完成组织生产, 生产需要以根据订单与生产前期制订的计划, 明确产品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用户的要求。为完成这个“转”的目标, 一方面, 万向开启了零库存的管理方式, 起先于原辅材料、五金配件等外部构件范围达到零库存, 且把附件仓库、滚针仓库以及钢材仓库全部消除, 全部物料移植到合格分供方的中转存储仓库, 在仓库取消之后, 每个生产部门按照物料, 直接和分供方的中转存储仓库登记后领得物料;另一方面, 万向深化了对生产组织的革新, 一切皆以精简和高效为最高原则, 通过“精益生产方式”撤去了半成品库和需要诸多道工序放可进行的中转站, 质量检验职工能直接穿插于生产线上展开质量保障机制工作。

所有员工皆紧密围着营销“转”是指企业以在职人员为维系纽带, 设计一个企业综合体围着市场“转”的一整套营销信息网。此时, 万向使用了全员质量管理、全院成本控制、风险控制以及全员竞争上岗的管理模式。一方面, 万向在进行向所有员工进行宣传的基础上, 推行IS09000质量系统, 而也因此, 于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分别通过了我国相关部门和国际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要求;另一方面, 万向又进一步推行了一个利用定价掌舵成本的全员成本管理系统, 也可以称之为产品利用营销明确价格主导成本, 再利用内部进行成本控制, 最终让实际成本价格相对地低过定价, 进而得到利润。另外, 万向再从企业的综合营销视角出发, 通过层层递进地员工聘请制度与晋升制度, 把所有员工依次分成固定工、合同工、使用合同工以及临时工四个层级, 而员工的级别并非永久, 会按照员工实际的工作情况在四个层级间浮上下浮动, 进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万向的营销管理思想, 集中展示了在这一个历史阶段中, 市场营销在企业管理层面所起到的领头羊式的地位。对于市场营销的探究, 使得企业更加地追求更高的市场比例, 获得消费者的肯定, 这也是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质性要求。当然, 注重产品的生产质量与确保生产效率, 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中存在的指标, 但是同样, 如果企业忽略了对产品的造势、营销、宣传, 常常也无法获得优秀的市场效益结果。对此, 营销管理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也就致使在一九九二至二〇〇一年这一时期营销管理能够获得企业深度认同的重要原因。

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中国模式

西方管理思想于一九九二至二〇〇一年这一时期被我国的管理界大范围的引进且被我国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广泛运用至企业的管理实践钟来, 其中, 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管理理论、六西格玛管理思想 (Six Sigma Management) 、事业部制及矩阵制组织结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诸如股权激励机制等现今依然被广泛使用的处于西方前沿的管理思想皆被中国大中小企业所汲取并实际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在这阶段, 我国企业产生了两种可以说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一部分, 企业机械、生硬地对西方管理思想照单全收, 把西方企业管理的系统统筹和管理体系原封不用的在自身企业中实行, 这一类企业所推行的辨识全面西化的管理模式。但是, 也因为我国较为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市场环境使然, 上述所提及的一些西方管理理论中所涵括的关于人性的假设解读, 很大程度上, 并不适用在我国思维模式阶段, 因此, 这类采取全盘采用的企业西方不但无法最大化地发挥西方管理理论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还导致企业在位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 决策迟缓, 反应不佳, 甚至会由于因为应用了西方管理思想, 使得“水土不服”, 从而加快企业衰落的速度。以这个阶段的实达电脑为案例, 实达电脑在当时引进了当时世界最为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所设计出来的企业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 实达在解除了原先保有的各个产品事业部的背景下展开了资源调整与管理队伍重组工作, 构建了以纵横交叉为特点的矩阵型组织系统。这个“外来的”的组织系统主要分为七个设计程序, 其中涵括对新产品开发程序、定价程序、广告促销程序、品牌程序、关键客户管理程序、渠道战略管理程序和业务计划程序。同时, 也引进了全方位的管理系统, 破坏了原先的运转方式, 然而全新的运作系统又无法优秀地产生效能, 进而致使业务上出现的集体萎靡, 也由于业务的重大失误, 延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不难看出, 实达在引进阶段的贸然推进与控制水平上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失误, 其中便包括:对新的企业管理机制的建立的难度预估不足, 对新老管理体制所产生出的管理理念的激烈冲突以及在管理运作习惯的改变上缺乏必要的应对, 这些管理下的失策也就造成了面对各种复杂的人事纠纷与企业内外部的利益冲突时显得束手无策, 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与矛盾无法获得及时与高效的解决, 最终, 最初“完美”的管理方式“改革”、“划时代”把实达电脑推向了衰败的无尽深渊。

当然, 与实达成鲜明对比的是, 还有一些企业同样在积极导入西方管理思想理论的同时, 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至始至终皆以我国现实的政策环境、实际市场所需、我国的文化氛围、技术能力以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前提, 采取了相对更为契合企业自身的一种管理模式和战略构想, 积极主动的促动把西方管理思想进行本土化, 最大水平地发挥我国企业决策者的“企业家精神”, 调动企业所能具备的能够实现的积极因素, 从而收回了优秀的管理效果。其中, 最典型的当属春兰所采取的矩阵制组织结构和美的管理层所决定采用的收购模式。

所谓矩阵制管理模式 (matrix management) 最早是由茨维基教授所发明的依靠构建系统组织处理问题的一种管理方法。这个模式的网络组织, 拥有网络关联广泛, 信息来源多样, 重视创新价值的小户型。也正因如此, 被无数的世界著名企业所信赖, 例如波士顿矩阵、通用矩阵等。而在一九九二至二〇〇一年这一阶段, 我国的春兰集团对矩阵式结构的理解与实际应用在当时的国内企业中算是十分成功的。春兰集团则取并信认可该阵式结构, 重点还是出于自身所处的市场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众所周知, 春兰集团是一个家用电器生产企业, 正因如此, 其企业的技术便成为了左右企业发展壮大的唯一前提条件, 企业必要要坚定地以对产品研发当时是其的管理纲领, 因此, 选择了本身也拥有创新意识的矩阵制管理模式。春兰集团的所应用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的纲领性理论集中是“统一规划, 横向立法, 纵向运行, 资源共享, 合成作战”, 总而言之, 该管理模式是把产业集团与体图案下属的工厂组建成为纵向单位, 这便是运营系统, 而企业存在的诸如法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信息资源部门统统都规划至职能单位里, 形成横向部门。相对于传统意味的矩阵制结构, 春兰的矩阵制再此基础上还较为新颖地完成了创新, 在维续了纵向运转单位以外, 把横向部门规划成A系列与B系列。其中, A系列单纯地负责制订管理方案和设定规则, B系列则专门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工作, 并且完成资源共享的最大化。从现实经验而言, 能够看出春兰集团的矩阵制结构获得了十分出众的管理成绩, 信息平台的搭设让企业诸多层面的资源不仅得到了优化排列, 也使得企业综合运行成本实现最大幅度地降低, 其业务运行的规范性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升华时期

进入二〇〇一在直到现今, 可以算作是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升华时期, 其显著地变化便在于中国管理的原创精神取得了根本性的改善, 其表现的行为主要体现在, 管理思想已经不再纯粹的受限于对管理制度的研究上, 而管理的内容也已经不再是强调下属的主动性, 而更加重视对组织成员的培养, 其中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为核心, 重视文化的架构建设。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了许多优秀管理思想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因素, 综合来看, 以华为的管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思想是为古为今用的代表。其中, 又以“知本主义”下的员工持股管理制度最为典型, 顾名思义, 所谓“知本主义”一言以蔽之, 即知识就是资本。华为依靠持股制度, 让员工把知识等化与资本, 将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与承担的积累贡献获取物质上的补偿, 利用股权的配制, 汇集了企业关于技术与管理的经营, 让员工真正的成为华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使得有效的让公司实现有效控制与不断稳定的快速成长。因此, 华为企业管理层设置了持股制度。持股制度的内涵便是把价值评价的最后结果直接换转成奖金, 再把这些奖金幻化为股权, 然后通过剩余索取权, 共享企业的利润。因为企业依然处在发展期间, 尚需大量的资金注入, 故而, 公司使用了向内部员工融资的办法, 这种办法使绝大多数员工可以把他们除去工资以来的所得投入到企业里, 由此而获取到与之对应的股份。通过员工持股制度, 一方面让企业和员工进一步升华到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使得员工更加重视与愿意为企业发展提供理所能力的努力;另一方面, 让那些具备专业能力知识与才干的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层, 加强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

持股制度的展开, 华为将员工的回报转化成了资本, 而股金的安置与分配又让利用股权变化而来的资本的效益获得表现, 利用股权与股金的配制完成知识资本化, 从某种程度来说, 这也可以算作是为知识正名的表现。华为的这一长时间的激励策略, 不仅展示出了知识的价值, 也确保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公司可以依靠股份高效地维续公司的稳定发展与对员工管理, 提升了企业员工热情。事实证明, 采取员工持股制度给华为的管理和带给人员的激励的益处是多方面的。首先, 该制度极高的提升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员工自身持有企业的股票, 进而也与企业产生了统一的利益分配, 这也推动员工会愈发地努力地工作, 给企业与自己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 那些拥有先进专业技术与为企业带来了大量贡献的员工的丰厚股份, 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 进而激励其他员工向优秀员工学习, 加强自身的工作能力与知识水平, 给企业带来更大的贡献。其次, 持股制度把一些具有“野心”的高素质人才导入企业管理层, 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能力, 完成了企业内部的人才流动。另外, 也极大地降低了其他企业所花费的监督成本, 相较于股份外部持有人, 员工对企业抱有更高的忠诚度, 最终缩减企业的监督开支。最后, 降低了公司内部决策的协调资源。因为, 企业股份的所有人也是企业一线的劳动力所有者, 因此, 存在于其他公司内的资本所有者与劳动力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大为减少。

中国企业管理思想未来展望

纵观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业管理思想不同的发展阶段, 能够看出,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管理思想的变迁最为显而易见的是, 其主要涵括了企业所有权性质的更替、企业架构的革新、企业文化的发展与企业营销形式的产生。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企业管理决策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所制订的经济政策战略, 与市场环境的反复变化, 在摸索的过程中明白怎样依靠企业的自身管理提高管理能力从而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然而在这个阶段中, 我国企业管理者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引进、汲取与结合的过程, 自最初期的试探性观察直至全方位, 从略显生硬的机械性地照单全收到一步步地辩证学习, 再到具有创造眼光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管理智慧结合到了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来, 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管理”这一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反复探索以及自我健全、完善的阶段中, 我国优质的企业管理思想仿佛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而出。中国当代的企业管理思想在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繁荣时期一直到升华阶段, 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 中国管理思想已经逐渐地和西方管理思想相互融合, 取长补短, 一齐引领着世界管理思想发展的趋势。

从现阶段的中国管理思想发展情况来说, 中国管理思想于未来发展中会显现出两大方向:第一, 中国管理思想的管理理念逐渐会更加倾向于“人本管理”, 即更加具备人文关怀。中国管理思想在经过了以效率为重点、以质量为核心、以营销为目的抑或是以文化为底蕴积淀的发展过程里, 企业已经对员工的态度从怎样能够抑制其个性张扬, 转向了怎样去发挥员工的潜力的转变, 而“人本因素”中的人的因素逐渐发挥了日益关键的纲领性作用。在此阶段,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 人们的追求已经逐渐地从纯粹的物质需要满足转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希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观念转变。第二, 中国管理思想进一步加速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国管理思想的变迁, 说到底便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变化。一方面, 中国企业管理者频繁地通过西方的那些经典精深的管理理论来强化中国管理思想, 推动中国管理思想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 中国管理思想已经不断地被世界管理学界所重视与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有关管理思想与管理理念的观念, 对比西方管理思想来说, 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涵括的管理思想同样也是依附在人性假设的背景下, 例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里, 儒家便认同“人性善”说, 也由此他们更加主张“和谐”、“礼治”、“以德服人”的管理形式;而法家则更加认同“人性利”, 他们更要重视通过严苛的制度对被管理者展开行为控制。中国企业管理者在研究了西方管理思想于中国现实应用阶段中出现的和中国管理不相适应的原因的过程中, 也挖掘了中国历代管理思想者的成功经验, 并把他们的观念应用在了中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来, 且获得了优秀的效果。

众多的西方企业管理层和理论学者在充分审视了中国企业全面崛起的同时, 也会过去的那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技术展开了探究, 并且还会积极地翻译引进一些中国的传统思想名著, 能够看出, 中国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的影响已经愈加深刻。能够预见在不远的未来, 中国管理思想必然会变为世界管理思想界无法缺失的一部分, 和西方管理思想一齐引领者世界管理思想前进的浪潮。

生产责任制属于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一种目标管理思想观念。这一管理形式把复杂的生产工作实施了十分详尽的工序规划, 按照子任务中的内容把任何分配给每一位职工, 蕴含了“劳动分工”的管理思想精神, 确切地发挥了劳动分工对于提高生产率的重要作用

春兰集团的所应用的矩阵式管理模式的纲领性理论集中是“统一规划, 横向立法, 纵向运行, 资源共享, 合成作战”

中国式“过冬” 篇8

尽管身患感冒, 但是戴鸿并不打算在广交会结束后立即回京, 他的下一站是香港, 然后是北美和欧洲。马上就到圣诞节了, 这是今年最后一个销售旺季, 他“还得再拼一把”。眼下, 这家国内一流的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已经关停了两条生产线, 相当多的工人处于“放假”状态, 全公司都在“节衣缩食, 准备过冬”。

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华为总裁任正非, 他给公司高管转发了美国《财富》发表的一篇题为《思科准备过冬》的短文, 并提出, 华为也要准备“过冬”;而腾讯C E O马化腾坦言:“在大经济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 互联网企业应再次做好‘过冬’的准备”;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则发布内部邮件, 号召全公司准备“过冬”……

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表明, GDP增速跌破10%进入个位数时代, 明确地给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如今, “过冬”已经成为经济界的热词。其实, 从中央“6.13”会议到7月份高层东部调研, 再到近期各项政策密集出台, 中国的“过冬计划”正在逐步展开。

经济的寒冬有多冷

所谓祸不单行, 当中国通胀的局面刚刚有所改观时, 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又接踵而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 中国的GDP增速已经连续5个季度拉出了阴线。

统计局10月份发布的数据表明,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已由去年同期的18.5%降至今年的15.2%, 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进入三季度以来, 工业减速幅度呈明显扩大趋势:7、8、9三个月的工业增速分别为14.7%、12.8%和11.4%, 同比分别回落3.3、4.7和7.5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有25个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速, 减速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省份达到了1/3。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 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和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但是金融紧缩和经济增长下滑之间的恶性循环毫无改善的迹象。黄益平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下降已经成为现实:出口疲软、投资减速、工业滑坡, 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断降温。更重要的是, 一些随机得到的信息似乎表明, 企业赢利状况已经极度恶劣。

“造成中国经济减速的原因很多是暂时性的”。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位专家指出, “今春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等因素都对相关地区的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他举例说, 为了使北京以及青岛、天津、秦皇岛等协办城市在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达标,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山东, 都付出了部分工矿企业停产限产的代价。有资料显示, 首钢在奥运期间每月减产超过2/3, 而京津冀三地合计减产生铁量超过1/3, 达到全国生铁产量的10%。此外, 水泥、玻璃等行业也是停限对象。其结果是北京7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降至2.8%, 8、9两月更分别为负增长9.1%和6.4%, 致使前三季度累计工业增长速度同比大幅下降了9.1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认为, 宏观经济正处于2007年景气度高点以来的下行周期当中, 再加上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冲击的影响, 下行趋势和下行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 投资与出口实际增速放缓比较显著。微观企业面临产品市场需求与生产成本等多重困境, 企业利润增长普遍放缓。如何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

紧缩的钟摆在回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对四季度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上的两个观点非常值得关注。

一是确认“物价总水平涨幅得到控制”。在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 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态是最高层面首次承认我国的通胀形势已经得到控制。自今年4月份以来, CPI从8.5%的高位一路下行, 并在随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跌进了4%至5%的深谷。

二是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 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 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和低迷”。

“这是国家首次承认我国经济已经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 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鲁政委表示, 此前国家仅仅承认我国一些地区和一些行业出现了经济困难。这两个观点意味着国家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判断已经出现了重要变化。可以说, 此次国务院对四季度经济工作的安排, 反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终于出现全面转折。

而这个转折便是“保增长”。10月17日的会议强调,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 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也与保增长基调相契合。10月8日央行同时下调“三率”, 向市场发出了货币政策转向的信号;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提高了农地价值, 增加了农业经营的灵活性, 随后发改委宣布国家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 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 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较大幅度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六条措施;21日《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发布, 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共涉及3486项商品, 占到了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而去年以来一直严控的房地产行业, 也开始出现解冻迹象, 财政部宣布了削减房屋交易成本、放松对第一次购房者和升级换代需求的购房者购买普通住宅的贷款条件以及加速廉租房建设的利好措施。

保什么样的增长?

“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 那么GDP降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在谈到这一轮保增长的途径时张斌认为, 将过多的资源投放到外贸领域并不可取,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还需从内需上着手, “灾区重建, 铁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以及节能减排和农业领域的开发都是起动内需的有力抓手”。

10月17日国务院会议重点提到了农业、出口、投资等方面的问题: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 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 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从会议传导出的信息来看, 在国际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我国保增长的重心偏向于内部挖潜, 加大国内消费和投资力度, 以期实现经济增长的软着陆。来自铁道部内部人士透露, 近两个月以来, 国家对铁路项目批复速度明显比以往有所加快, 仅10月就有京石和石武客运专线、兰渝铁路、贵广铁路、南疆铁路库阿二线等一大批铁路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开工。

“扩大内需保增长的办法在10年前就显示过威力”。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与今年相似的是, 1998年我国同样遭遇了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和自然灾害 (洪水) 的双重侵袭。当时政府部门集中力量投资农林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六个方面, 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幅度由10%调整到15%。由中央财政发行1000亿元10年期长期国债, 补充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 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 最终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软着陆。

通过内部挖潜实现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是什么呢?《世界经济》主编何帆认为, 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警示我们, 要使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就应逐步降低中国经济对外需的依赖, 加快非贸易部门的发展, 这是谋划中国经济未来持续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式 篇9

2011年1月,随着一本名叫《虎妈战歌》(中文版译名为《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的书同步在美洲、亚洲和欧洲出版,一位美国华裔“虎妈”和她的教育方法,引起巨大反响。

48岁的蔡美儿(Amy Lynn Chua) 1962年(虎年)出生,菲律宾华裔,祖籍福建,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法学博士,现任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她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秉承“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教育两个女儿的严苛过程。

蔡美儿坦言,自己就是一个中国式母亲(这里的中国母亲,书中解释为奉行东方教育的母亲,包括韩国、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以及一部分华裔母亲),她信奉中国式传统教育。她认为,在美国,西方的放养式教育会让孩子变得容易放弃和懒惰,传统的东方教育,严格管束子女,帮子女制定未来规划,让子女对家长绝对服从等,能够帮助子女坚持自己的特长,让他们更加优异,从而在成年后能够获得更多机会。

在蔡美儿的教育下,两个女儿4岁就开始阅读萨特的文章,大女儿索菲娅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小女儿路易莎在12岁那年当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外,她们功课门门拿A。

美国《华尔街日报》2011年1月8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为什么中国妈妈更胜一筹”的文章介绍该书,引起轰动,使“虎妈”蔡美儿迅速成为英美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人物,英美媒体和网络也掀起了一场中美家长育儿方法差异的大讨论。

在最新一期出版的《时代》周刊上,“虎妈”成为了封面人物。《时代》周刊内文《虎妈的真实故事》写道:“用她剃刀般锋利的笔,蔡美儿让整个美国的父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是她所说的‘失败者’?”

英国媒体分析称,美国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其实跟中美表现迥异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当美国遭遇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颓势时,中国却稳步前进在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与其向中国领导人寻求答案,还不如去问问虎妈。

一位华裔妈妈育儿成功的个体经验,为什么在美国竟然引起那样大的轰动?又为什么引起一些美国人叹为观止的惊呼和感叹?甚至将“虎妈”的教育模式总结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从而对美国发出“中国式母亲的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

同样,批评“虎妈”教育方式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美国社会中的许多少数族群、特别是亚裔人士认为,其实“虎妈”的育儿方式无法完全代表东方的育儿理念,她为女儿制定的苛刻家规就连现代东方社会的父母看了都会咋舌。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篇10

一、理论要点

1. 中国英语。

首先,“中国英语”这一概念提出最早是由葛传椝老师于1980年所提出的。这一概念具体来讲把中国英语解释为“英语使用国家的语言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英语国际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英语本土化,其中,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核心,讲究“结合”,中西文化的结合,英语在我国具有或者说是被赋予“本土化”概念。

再者,就其特征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中国英语遵循英语语法及规范,不受汉语语法影响;

(2)中国英语是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变体;

(3)中西英语特点主要表现于语法及表达等方面。

2. 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指的是中国英语学习与使用者,受汉语规则与习惯影响使其使用与学习英语过程中受到较大干扰。相对于汉语与英语而言,中国式语言更像是“中间语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过程当中忽视英语语言思维及表达方式,更容易受到汉语这一母语的语言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影响,这是种主观认知错误。

就中国式英语的特征而言,其主要有:

(1)搭配不当。举例来讲,比如收到信件进行转述的时候会说“来信写道”,中国式英语会将其翻译为“the letter writes”,这样是不正确的,应改为“the letter reads”;

(2)修辞过多从而导致画蛇添足。举例来讲,“彻底粉碎”四个字在中式英语下会翻译成为“completely smash”,然而“smash”本身就有着“break completely”的意思。

(3)重复累赘。举例来讲,如“祝你圆满成功!”这句话,中国式英语将其翻译为“I wish you complete success!”,英语倾向于使用简洁和具体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语义重复现象的出现。所以正确英译“I wish you success!”

二、应用现状

首先,就中国英语而言,现阶段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状态:第一、某些中国英语虽不完全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习惯,但是符合英语语法;第二、与第一种情况恰好相反,那就是虽然不符合英语语法,但是符合英语语言使用习惯,所以也容易被人接受和使用。以上两种情况,或许并不归属于“规范英语”,但是对于学习者和国际交流者来讲都也能够理解,能够发挥语言工具的实际作用。与此同时,中国英语当中包括着中国语言文化与思维习惯,这些固定标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随着中国英语的不断发展与传播,同时也能够将中国文化传向世界,对英语与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再者,就中国式英语而言,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则是个体对英语语言思维及语法不甚理解且受汉语影响与干扰较大而产生的。中国式英语带有强烈和明显的个性因素,就中国式英语的特征来看,搭配不当以及重复累赘等现象多有发生,可以看出其与英美人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及习惯大相径庭。当然,中国式英语是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所面临着的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但是随着个人语言能力不断提高,这种个体现象终究会不复存在。

三、研究启示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中国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中国英语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在中国发展的一种变体,是人们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在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产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能够顺应“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样的外交目标及理念。与此同时,中国英语是英语进入中国本土并实现本土化的有效表现形式,对于实现我们的外交理念以及提高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及学习成效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式制造 篇11

从早年担任中国重汽集团财务高管,到参与筹备山东航空公司,再到退休后被聘为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滨奥飞机)副总经理,前进从未歇下过脚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汽车的问题弄明白了,但飞机的问题还远远悬而未决”。

2008年以总投资4200万美元成立的滨奥飞机位于山东滨州,引进了奥地利钻石飞机的制造技术与生产检测设备,是中国第一家且迄今最大规模的合资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商,也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唯一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认证的整机制造商。

但是,通航飞机制造是中国航空产业最薄弱的环节,不但国内制造商数量屈指可数,就连业界呼声最高的滨奥飞机也曾为政策焦虑,为国产化道路纠结。

低空限制导致企业业务受限、发动机几乎不具备国产化可能等等问题,是前进这个曾经打拼出国内重型汽车市场的业界元老级人物眼下最关切的焦点。“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通航,中国通航也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小飞机国产化道路。”他说。

命运交付谁人

《氏族》:滨奥飞机的主要机型和价位是什么?与国际上众多机型相比有哪些主要优势?

前进:DA40四座单发飞机是目前最畅销的机型,售价300万元左右。由于其机舱内诸如示波器等操作系统都是双套的,类似具备两个刹车杆的驾校陪练车,因而在各大航校中广受欢迎。

另外,DA42系列和DA20也比较畅销,与DA40一样都是从滑翔机的基础技术演变而来,安全性能非常高,在全球2000多架DA40的使用中从未出现任何伤亡事故。

目前,我们已总共交付了77架飞机,国内80%的航校都采用了DA40,且美国、印度和荷兰等也都从奥地利钻石飞机厂大量采购该款机型作为初级教练机。

其次,与很多厂商仅在部分航件上使用复合材料相比,滨奥是全球少有的整机装备复合材料的厂家,由于复合材料的强度比合金钢外壳高出8到10倍,理论上可以实现机身终身免维护,因而购买者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

此外,滨奥的机型都使用航空煤油而非航空汽油,动力足且能耗少。由于国内只有兰州石化炼油厂出产航油且年产量仅几万吨,很难满足高出其数倍的市场需求,使得航油价格一路飙升,目前已高达15000元/吨左右,远超出7000元/吨的航煤价位。并且,航煤供应量较大且各大机场均有存货,能将飞行能耗降至7升/百公里,甚至低于普通轿车9升/百公里的成本。

《氏族》:技术标准和质量监督怎样实施?EASA与中国民航局在其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前进:企业成立初期,投资方出资2.4亿元从奥地利钻石飞机厂购买了15年专利技术使用权,随后我们派出技术人员赴奥培训一年并回国参与实践,待他们能够独立承担某项工序后,便开始让其为每架飞机的每道工序成果签字负责。因而,滨奥出厂的任何一架飞机都能追溯到每道工序的详细档案和负责人,有着严苛的风险管控制度。

生产技术则完全沿用奥地利合作商的标准,EASA每季度都会派工作小组前来全面检查运行情况,对每架飞机签字负责,发现问题就责令整改直至完全符合要求。同时,中国民航局也长期派驻专人随同EASA检查和审批。

但是,由于我国通航产业起步太晚,制造业规章制度几乎完全空白,因而不只有我们企业处于探路阶段,就连我国民航局在质量审核问题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于是,EASA与我国民航局之间达成了长期默契,民航局只需遵照EASA的审批意见给出意见即可。

如此“双签”制度令企业很尴尬,尽管EASA出具的证书能够为中国小飞机制造打开国门,但无论从精简程序、控制成本还是行业发展来说,企业都更希望在几年内就能实现国内生产、国内认证,毕竟我们的人员配备和生产能力都在逐步提高,不应该再将自己的命运交付于他人。

微寒季节

《氏族》:目前企业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对投资回收期有什么预期?

前进:滨奥飞机平均3天能生产一架飞机,当下年产量能达到100多架,但迄今为止我们生产了77架,订单量也并不十分乐观。按照生产设计纲领,企业最高年产能力是500多架,目前接到的订单一共200多架,相当于有一半多的生产力正在闲置。

但是,滨奥飞机已经是中国通航飞机制造业中最成规模的企业,其他航空类企业几乎都处于亏损之中。一些企业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的财务状况已经稍有改善,从一两年前开始有了盈利。而飞机制造是个投入巨大、产业资金需求强烈且投资周期长的领域,厂商能够在未来三五年内实现盈利就很值得欣慰了。

由于目前我们的原材料基本采购于奥地利,必须面对采购周期、外汇和关税等各类因素,必然使得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陡增,因而企业还谈不上利润率。但是,当下我们仍不断在投入,四年来已在企业和机场建设上共投资了六七亿元人民币。

唯有原材料国产化,由外贸转为内贸,飞机制造企业才有可能短期内谈得上投资回收期。

《氏族》:企业经营的难点和关注点有哪些?如何解决?

前进:尽管我们有专门的销售部门,也成立了区域性销售公司,但由于国内客户对国际品牌的了解远胜于国产飞机,甚至对国产飞机制造业一无所知,因而目前的销售推广仍旧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国家低空空域还未完全放开,私人客户即便购买了也无法使用,人们仍旧持观望态度。

深圳、上海和天津等地的保税区倒是在飞机销售和租赁上开了先河,各种展会开始让滨奥飞机有了面向大众的机会,一些免费提供的展位更是给了我们在飞机销售和物资引进等方面的便利。目前,展会是主要销售渠道,前景也乏善可陈。

但人才和资金的匮乏,却是令飞机制造商普遍焦虑的难题。

尽管国家对通航领域日益重视,但这仅仅是迎来了通航产业的早春。因为飞机制造领域的普通技工必须具备至少一年的国外培训经历和三年岗位实践经验,不但需要航空技术出身,还应当熟练掌握外语,因而培养周期长且投入甚多。加之制造企业前期投资巨大,原投资方山东滨州市政府就已将其持有的部分股权转给了多家民营资本,力求风险分散,因而滨奥的盈亏和长远发展还必须靠自己。

叫停“拿来主义”

《氏族》:与奥方的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在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难以国产化的现状下,飞机制造商如何走国产化道路?

前进:奥方拥有滨奥飞机26%的股权,中方则持有74%。合作期间,奥方最初是派驻技术骨干并担任企业几乎所有高管要职。但合作深入之后,合作模式逐步成为奥方担任高管层的正职而中方担任副职,随后奥方就一步步放权直至中方基本承担了整个高管层的所有正副职职位。

根据合同,15年的合作期几年后就将期满,但由于企业最初发展严重受限于国家政策,眼下才刚有了起色,因而我们正试图跟奥方协商将合同期限延至20年左右,直至中方技术人员能够完全掌握关键技术并担负起国产化责任。毕竟,中国企业不能只靠“拿来主义”,待中国民航局也能够自行审批之时,便可以一并实现中国生产、中国认证。

目前,小型飞机整机的2000多零部件中,滨奥已可以解决大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最近也开始了航空电子的自行生产,但发动机和螺旋桨等关键部件还必须进口。例如,DA40的发动机就进口于德国TAE公司且技术国产化的可能性很小。

漫谈中国式管理 篇12

在言必称国学的年代, 先哲如老子、孔子, 经典如《三国演义》又一次被奉上神坛, 受人膜拜。于是, 当上开始流行所谓“跟着孔子学管理”、“《三国演义》中的管理精髓”等等一类的书籍、文章, 洋洋洒洒, 蔚为大观。然而, 结合当下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 这些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倒不是说先哲的话不对, 也并非跟着孔子学管理有什么错, 而是古人们的只言片语用于管理学往往不成体系。须知企业管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问, 如果搭积木一样, 从筑基开始, 进而反复论证, 且有可行的操作方法在其中, 如此才能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问题, 才能不给先哲们丢脸。

任何管理都是不完善的, 有缺陷的,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此一地彼一地, 何况对于中国企业, 真正适应起来还需要有针对性。中国式管理, 往往只能在企业初期起到作用, 一旦企业做大做强, 往往会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依“人”而治

如果说哲学是哲学家们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 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我国古代的哲学显然是一种政治文化, 而不是一种管理文化。儒家文化中包含了多少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问题我们可以撇开不谈, 单看有多少思维知识, 有多少心理学和逻辑学知识, 似乎有些惭愧。儒家文化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世界观, 有一些三三两两的哲理, 但距离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还差一截。这先哲的思想整理之后你会发展,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其实是识人、育人、用人、驭人的个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

中国古代的识人、育人、用人、驭人政治治理体会能产生现代企业管理吗?如果说现代企业管理是基于组织, 基于马克斯·韦伯的科层架构组织之上的话, 那么一个不分中式、日式、欧式、美式的管理科学则是整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源头。现代企业管理由管理科学起步, 一步步发展到今天, 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管理科学是什么?是构成企业组织的全部刚性, 是组织机构图、岗位图、人员编制、部门职责、岗位描述、责任权利、纵向横向的指挥协调关系、工作流程、业务流程、标准、规章制度、守则, 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和一般管理”, 是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戴明的“质量管理十法”。

中国古代的识人、育人、用人、驭人政治治理体会又是什么?是人之初, 性本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内圣外王;一家仁, 一国兴仁, 一家让, 一国兴让;一言偾事, 一言丧邦;“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身”;用人不疑, 疑人不用;伯乐相马, 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唯才是举;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六韬》中的“一曰仁, 二曰义, 三曰恕, 四曰信, 五曰勇, 六曰谋”;王安石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这样的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虽然内含了不少诸如伯乐相马、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君子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等至今仍具一定价值的支流理念, 但由于主流的、被朝廷和各级官府衙门不遗余力地宣扬, 成为道德教化的主题词, 列入到秀才、举人等各类人才选拔考试中, 融入到国民的精神骨髓中的理念是“人之初, 性本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是内圣外王;是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所以实际的发生的情形必定是任人唯亲和朝中无人莫做官。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局面只有在一个王朝建立时, 在以实力相对抗的纷争之世, 才会在少数明君、明主身上间或地产生, 它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而是中国历史的异数。

顺着这样的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往下走, 我们就会发现, 既然人之初是性本善的, 既然人是可以通过修身达到止善、内圣境界的, 那么治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天子——皇帝进行持之以恒的德育包装。皇帝的德育被包装得圆满了, 一个合情合理的, 自上而下的, 金字塔型的命令——服从型统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时, 天下所有的官吏百姓只要向皇帝同志学习, 做好修身的功课, 牢固树立起天下一家的安身立命观, 国家是大家, 州、县是中家, 家族是小家, 大家领中家, 中家领小家, 一级一级地忠孝上去, 则自然会国泰民安。有皇帝君父一人的人治足矣, 甚至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这真是有点可笑, 完全是皇帝家长制作风, 完全是培养顺民的思路, 设想得倒是很美。可几千年的古代社会哪一朝真正安过, 哪一朝不发生反抗起义?

在天下一家中, 在普天之下的大家、中家、小家中, 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准则是忠孝仁义, 因而不需要组织、不需要明确的职能分工, 不要制度、不要监督, 一切由德育圆满的家长说了算, 家长就是真理, 家长就是法, 最大的家长——天子是金口玉言。如此一来, 作为基于组织, 基于科层架构组织的管理科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就没有诞生的可能。

理论上不能证明哲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但实践上这样的一一对应关系却不容分辩。欧美的哲学认为人性本恶, 人是逐利的动物, 所以迎来了市场经济→工厂、企业→分工协作、权力制衡的科层组织→科学管理 (法治) →现代企业管理, 恰恰是欧美的哲学催生了现代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的些许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认为人性本善, 人应该耻于逐利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所以衍生出士农工商四级结构, 心诚意正身修家齐国治的士排在第一, 全社会以农为本, 以工、商为细枝末流→有悖市场经济→有悖工厂、企业→有悖分工协作、权力制衡的科层组织→有悖科学管理 (人治) →有悖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的些许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恰恰对应于家族制老板的人治。

哲学是根基, 理念是种子, 有什么样的哲学、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管治方式,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前因后果, 分毫不差。当老板一旦决定将中国古代的些许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作为中国企业之“体”时, 就不能再奢望管理科学等的西学可以拿来作为中国企业之“用”, 就不能再企求什么西学的法, 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是不可调和的, 不能共存的, 有中学的人情、中学的理念在上, 就没有西学的法存在, 两者不可得兼。中学的人情、中学的理念只能产生中学的法、明君式的法、人治的法、高度集权的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改变、无视它的法。所以, 拿“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混在一起, 真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两个扯不到一块的东西, 强硬着掰到一起, 生出来的必定是四不像, 必定是失败。晚清搞了这套, 已经证明是失败的, 是不可行的。

中国历史上, 因为人治, 因为没有权力制衡, 所以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和民风日下, 无可奈何之余, 当局者不是设法对症下药去推行法治, 而是舍本趋末去抱孔老夫子的大腿, 去指望什么修身养性的德育德治。殊不知, 离开西学之法的德育德治, 根本就是万里挑一者的洁身自好, 根本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伪道德, 根本就不合于普通的人情人性, 不具备普世的价值。笔者从不反对必要的德育德治, 反对的只是离开规则与法为基础的德育德治。如果将欧美法治社会的道德民风与本乡本土作一番比较, 虽然历朝历代的中国统治者竭尽全力地倡导了几千年, 但全社会德育德治的效果之差却是任谁也无法回避的事实。

中国古代的些许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之所以阻碍科层组织, 阻碍管理科学, 阻碍现代企业管理的道理就好比中国古人, 在于士农工商的主流价值理念已深入骨髓的前提下, 虽然有最早发明了指南针、精湛的造船技艺等航海优势, 但郑和下西洋只能以宣扬一番皇帝的天威而告终。相比起来, 发轫于葡萄牙恩里克王子的, 以谋取巨大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欧洲航海战略却能借助中国的指南针 (其实是罗盘) , 借助商人的逐利本能, 排除万难地发现了新大陆, 打败了北美的印第安土著, 也打败了古老骄傲的中国, 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因而, 基于中国式管理, 应该有洞若观火般地清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治国齐家平天下之类的话毕竟没有错, 任人唯贤, 疑人不用也没有错, 但他们的立足点、他们的大处总是与市场经济、与组织管理格格不入的;此外“老子”和“三国”不过是片言只语, 它没有提供一系列的方案和法则, 而现代企业管理中却是相应的系统方法。跟着老子学管理, 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 就会陷入误区。不用心体会情境, 不分析客观, 如同刻舟求剑, 很容易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可曾见发明汽车的人会去研究马车的结构吗?

要警惕优秀传统文化的幌子, 不少靠主张国粹混迹于名利场中的无良文人, 虽然张口就是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他们所讲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吗?他们挂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羊头, 贩卖传统农耕文化糟粕的狗肉, 欺世盗名, 误国误民。他们所讲的传统文化与其说优秀, 倒不如说对他们有用, 凡他们认为有用的, 都是优秀的, 优秀成了他们的牌坊。因此, 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社会本质, 笔者觉得讲中国传统文化应主要着眼于“取”, 把“取”摆在首位, 而不是“扬”。

“体”“用”之分

不少人都在说:“西方的科学好, 但我们的哲学比他们高, 哲学在先, 科学在后”;“西方的管理科学行, 但我们的管理哲学、管理思想比他们胜, 管理哲学、管理思想在上, 管理科学在下”;“西方的今天富, 但我们的祖宗比他们强, 祖宗在先, 儿孙在后, 儿孙再怎么强, 也还是儿孙胜过祖宗呀”!类似的谬论其实早就见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遗老遗少, 当时流行的说词是我们的物质文明虽然落后于西方, 但精神文明却走在了他们的前头!真是有些自欺欺人!且看胡适先生是如何反驳那些精神文明优胜者的:

1926年7月胡适到欧洲去的时候, 路过哈尔滨。这城是俄国的租借地, 从前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镇市, 但是现今就成为“中国北部之上海”了。离哈尔滨租界不远, 另有一个中国的城市, 这城市从前是一个村庄。胡适在这里游玩的时候, 有一件事令他很注意:中国城里一切运输都是用黄包车或是其他用人力的车, 但是在租界上这种车子不许通行。现在租界已被中国收回, 不过一切行政仍照俄国旧的办理。租界的交通, 都是用电车汽车;如有人力车进入租界, 就必须退出, 而且不给车费。

那些夸耀东方精神文明者, 对于这种种事实可以考虑考虑。一种文化容许残忍的人力车存在, 其“精神”何在呢?不知什么是最低限度的工资, 也不知什么工作时间的限制, 一天到晚只知辛苦地工作, 这还有什么精神生活呢?一个美国的工人可以坐他自己的汽车去上工, 星期日带着一家人出去游山玩水, 可以不花钱用无线电机听极好的音乐, 可以送他的儿女到学校去读书, 那学校里有最好的图书馆实验室等。我们是否相信一个拖洋车的苦力的生活, 比较美国的工人要精神化些道德化些呢?

除非我们真正感到人力车夫的生活是这样痛苦, 这样有害于他们的身体, 我们才会尊敬哈格理佛士、卡特赖特、瓦特、福尔敦、斯蒂芬、福特等。他们创造机器, 使人类脱离痛苦。

这种物质文明——机械的进步——才真正是精神的。机械的进步是利用智力创造机器, 增加人类工作与生产的能力, 以免徒手徒脚的劳苦而求生活。这样, 我们才有闲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欣赏较高的文化。如果我们要劳苦工作, 才能够生存, 那么我们就没有什么生活了, 还有什么文化可言呢?凡够得上文化这名词, 必须先有物质的进化为基础。2600年前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并不是什么经济史观, 乃是很简单的常识。我们试想想:一群妇女孩子们, 提着竹篮, 拿着棍子, 围聚在垃圾堆中寻找一块破布或是煤屑, 这叫做什么文明呢?在这种环境里能产生什么道德的精神的文明吗?

物质文明兼有物体与思想两种意义, 因为一切器具都是思想的表现。西方的汽车文明固然是物质文明, 而东方的独轮车文明就不能说不是物质文明。现今大都将唯物文明这名词加在现代西方文明上面, 但我想这名词加在落后的东方文明上还较为恰当。唯物文明的意思, 是为物质所限, 不能胜过物质。如东方不能利用智力战胜物质环境, 改进人群的生活。东方的圣贤, 劝人知足, 听天由命, 昏天黑地地敬拜菩萨。这种催眠式的哲学, 比较他们自己所住的房子, 所吃的食物, 所拜的偶像, 还要偏于唯物了。

反之, 如果某种文化能够利用智力, 征服自然, 脱离迷信蒙昧, 改进一切社会政治制度, 以为人类最多数的幸福——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 这种文化将来还要继续增长进步, 不过它的进步, 不会转向东方精神文明的途径, 而是照着它已往所走的途径, 继续进行。

厚黑之道

有人把中国式管理称为合理化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征可以概括为“务实”、“中庸”、“不执著”, 中国式管理的最大特色为“安人”, 那么按照我们对某某式、某某特征、某某特色的一般理解, 这是否意味着美式、欧式管理即是不合理, 不“务实”, 不“中庸”, 不“不执著”, 不“安人”呢?这个显然不能成立。如果不合理的美式、欧式管理催生了众多的世界五百强、百年长寿企业, 而合理的中国式管理却乏善可陈, 岂不是咄咄怪事?内地企业可能是因为参与市场竞争的资历浅, 但无数沐浴着中国式管理的阳光雨露, 资历深厚的港澳台企业、海外华人企业却又如何呢?

其实, 中国式管理的实质不在合不合理, 而在合的是什么样的理。拿人性为参照, 如果合的是无分男女老幼, 无分东西南北, 无分中美日欧, 为一切人所共有的人情人性, 则中国式管理等同于美式、欧式的管理科学和管理哲学, 中国式管理的说法纯属多此一举。如果合的是囿于我们所讲中学主流价值理念的熏陶而后天形成的习惯, 则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些许传统农耕社会的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的代名词。

以“不执著”为例。将“不执著”放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上, 美式管理只会比中式强, 不会比中式弱。美式比中式强既体现在结果上, 也表现于过程中。美式的“不执著”不是说想变就变, 而是按既定规则的变, 不像中式的“不执著”, 常常按最高领导人主观意志去变, 随心所欲地变。

将“不执著”放在对诚信、对制度的守卫上, “不执著”当然是中式的特征。但毫无疑问的是, 一个规范、开放的全球化经济, 不可能因为这种根在传统农耕社会的“不执著”特征, 而给拥有它的中国企业增加半分。让这种“不执著”远离中国, 越远越好, 越快越好。

1596年到1598年, 一个有名的人叫巴伦支, 他是荷兰的一个船长, 他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他经过了三文雅, 现在俄罗斯的一个岛屿, 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三文雅地处北极圈之内, 巴伦支船长和17名荷兰水手在这里度过了8个月的漫长冬季。他们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 以便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保持体温;他们靠打猎来取得勉强维持生存的衣服和食物。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 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 而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冬去春来, 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 送到委托人手中。他们用生命作代价, 守望信念, 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 这样的做法也给荷兰商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 那就是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

这一有违中式“不执著”特征的故事, 大概要让很多人不可思议了。我们再来看一个中国式管理的妙招:某老板看到清洁工打破一块玻璃, 赶紧走过去摆出一副十分关切的样子又是嘘寒, 又是问暖。原以为要挨上一顿臭骂的清洁工一时竟感动得不知所措, 连忙说没关系、谢谢!问候完毕的老板紧接着来到不远处的行政经理身边, 耳语一句“叫他赔”。心领神会的行政经理自然不敢怠慢, 迅速走过去对着清洁工大呼小叫起来:“哇!原来你跟老板关系这么好呀, 老实说, 今天要是换了别人, 老板早就要对你进行双倍处罚了, 明天赶紧买块玻璃补上吧。”

清洁工不听则已, 一听简直要热泪盈眶了, 马上小心翼翼地敲开老板办公室的门, 诚惶诚恐地说了一大堆感恩戴德的好话, 并保证在今天下班前买块玻璃补上。老板于是也顺水推舟:“是啊, 你们经理说得不错, 以往碰到这种情况都是对当事人处以双倍的罚款, 今天刚好是你, 我平时看见你工作很负责任, 怎能忍心那样做, 今后可要多加小心哟!”

在这个故事中, 老板既达到了让清洁工赔玻璃的目的, 又在清洁工的情感上大大地赚了一把, 果然是中国式管理的妙招!不过, 我要说句反话, 这种愚弄员工的妙招能否经得起时间、经得起全员的检验, 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他是按老板一时的喜好来办的, 而不是按既定的制度来办的, 下次要是有个员工打坏玻璃按双倍赔偿, 他心里可能就有意见了。还是老话说得好, 你可以欺骗部分员工于一时, 你不能欺骗全体员工于长久。其实, 这种自作聪明的中国式管理妙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就见之于历史上的很多“明君”, 唐太宗用过, 康熙也用过, 但最终都没有给唐朝、清朝赢得一个可以传之后世、传之久远的政治秩序, 而是人走茶换, 这个皇帝走了下个皇帝完全是自己的一套, 所以, 盛世是太少见了。

习惯是后天养成的, 与一个人所处的文化体系、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人性是先天形成的, 为古今中外一切人所共有的特性。为什么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一些格言至今仍被世人信奉, 因为他们道出了共有的人情人性;为什么曹雪芹与莎士比亚的经典名著几百年来一直能引起全人类的共鸣, 因为他们符合了共有的人情人性。共有的人情人性是不变的 (相对静止的) , 而习惯却是可以随着文化体系、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 比如二十年前朋友之间吃饭按AA制付款就令人难以接受, 二十年后少男少女之间吃饭按AA制买单则习以为常。习惯不等于共有的人情人性, 所谓“性相近, 习相远”正是这个道理。世人先天的人性都差不多, 后天的学习却使不同人的习惯大相径庭。

真正的管理的确要符合于人情人性, 但不在于顺应把中国人后天养成的习惯当作先天的人性, 也不在于将中国人由于受数千年农耕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浸染而养成的习惯, 当成了中国式管理在通向合理化彼岸的切入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那套“君臣父子”、“内圣外王”、“士农兵商”的主流价值理念其实是中国式管理的弊端, 不适合现代企业, 如果抱残守缺, 那正是中国企业的病根子。

现在, 不少年轻的中国经理人不得不面对无力应对企业中越来越多的“80后”、E时代员工的尴尬, 尽管他们有学历和能力, 但总是被老资格阻止在门外, 很难施展拳脚。“80后”、E时代员工明显有别于他们的父辈, 他们自我、自主、自尊、自信, 没有思想拘束, 更没有那套“中庸理念”的约束, 除非是在一流外企和高科技企业, 这些人一时还难以踏上骨干行列, 领导之位更是像天花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这从一定意义上断绝了中国企业力争上游的希望。

从正面来说, 笔者也得承认, 一个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大陆企业界惊起“哇”声一片的“中国式管理”虽然有局限, 但不是一无是处, 而是有其深刻功力的:

有学者不但入木三分于中国人情世故的洞察, 而且表述起来绘声绘色, 很有感召力。公允地讲, 该学着的中国式管理对海峡两岸企业实际的熟稔, 的确值得每一个矢志于中国企业管理的人士去学习——但不是照单全收, 而是批判地学习。并没有被根深蒂固的中国古代的些许识人、育人、用人、驭人心得和政治治理体会所驯化, 而是率先指出其不足, 再大声地呼求改造, 改造中国企业文化, 改造中国的人情世故, 适乎全球化之潮流, 顺乎全球化之需要, 那将是非常难能可贵和功德无量的。

二是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弱势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 内心有着强烈的自尊诉求。我们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但如今却不得不屈居人后, 不能延续老祖宗的荣光, 所以从人之常情上讲就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来增加自己继续前行的勇气。如此, 凡是能满足中国企业狭隘民族自尊的, 凡是能让中国企业感到有脸面的振臂一呼, 总能在两岸三地引起应者云集。所以, 中国式管理有点像一剂催中国企业于昏睡的麻药, 有些人怕改革之痛, 对麻药是有需求的。

在同批拿到“船票”的民营银行队伍中, 微众策马扬鞭冲在前列。三是中国社会旧习惯的力量、死人的力量大得怕人, 客观上给类似于“中国式管理”中局限的部分滋生提供了温床。有形的传统农耕文化糟粕如小脚、辫子、太监、皇帝经过一次革命便可以荡涤干净, 但无形的主流价值理念却不是一次、二次革命所能消灭得了的。

上一篇:读书交流会下一篇:跨界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