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老外装老外(精选6篇)
中国式老外装老外 篇1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简·彭纳
这位阿里巴巴集团新近宣布任命的集团副总裁兼投资者关系负责人, 要于8月11日才开始正式入职。根据阿里巴巴的安排, 彭纳将在旧金山办公, 负责领导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者关系团队。
彭纳于2008年从贝尔斯登转投谷歌, 她在贝尔斯登曾担任董事总经理一职。在供职于贝尔斯登以前, 她曾担任美国财经网站The Street.com的高级编辑, 并建立了面向职业投资者的新闻和评论网站RealMoney。在加盟阿里巴巴集团以前, 彭纳曾负责领导谷歌的投资者关系团队, 这家全球科技巨头的年度营收高达600亿美元左右。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财务官吴咏铭在引进彭纳时如此评价:“彭纳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关系专家, 拥有科技行业的深厚知识和已经证明的构建国际投资者信任的过往记录。有关彭纳的任命体现了我们为公司未来建设长期业务的重心;值此公司进入令人激动的新时期之际, 她的专业知识对阿里巴巴集团来说尤为重要。”在彭纳之前, 阿里巴巴还于今年5月任命前百事公司负责企业沟通事务的执行副总裁吉姆·威尔金森为集团企业事务高级副总裁。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 国内的科技企业不再满足于对国内市场的占有, 更渴望成为国际市场的“弄潮儿”, 聘用外籍高管成为他们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为此, 本文将盘点近一年来, 主要科技企业聘用的那些“老外”高管。
●小米全球高级副总裁:雨果·巴拉
在加盟小米之前, 巴拉供职于全球科技巨擘谷歌, 职务为全球副总裁。加盟小米后, 他获得的职务仍是全球副总裁, 主要负责小米的国际业务拓展事务, 以及与谷歌Android (安卓) 的战略合作。
巴拉在移动互联网产品和Android生态建设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卓越创见, 2008年他加入谷歌, 出任谷歌英国移动产品部门经理, 又于2010年出任Android团队产品总监, 后升任全球副总裁, 先后牵头负责过谷歌移动搜索、谷歌地图移动版、谷歌语音搜索、谷歌垂直搜索、移动广告、Android4.0等产品项目。他当时加盟小米时即有人表示, 邀得巴拉加盟, 小米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将获强力助推, 有望借此与谷歌就Android生态合作达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并得到更多支持。同时, 巴拉丰富的产品经验也将对小米移动互联网服务产品序列的持续进化有所帮助。据悉, 巴拉是国内互联网公司首度引入这一级别且常驻国内的国际化高管。
●联想集团副总裁:赵科林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而言, 赵科林已经是“二进宫”, 在此前, 他曾由诺基亚跳槽至中国华为公司。联想集团于今年5月22日正式宣布聘用其为集团副总裁, 主要负责中国以外的全球手机销售及业务拓展, 并深入参与摩托罗拉并购项目, 他直接向联想移动业务集团总裁刘军汇报。
赵科林在诺基亚有超过20年的工作经历, 历任中国区总裁、东半球销售高级副总裁及全球销售执行副总裁。他在建立盈利业务模式、产品销售推广和快速提高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
从诺基亚离职后, 赵科林正式进入华为, 担任华为手机消费者业务执行副总裁, 负责全球市场营销、零售及公开市场业务。截至加盟联想集团, 赵科林在华为的任职时间还不足一年。刘军在联想内部邮件中表示, 相信赵科林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全球化视野, 定能带领联想的手机海外业务勇攀新的高峰。
中国式老外装老外 篇2
外国的小伙伴你们好!高考作文题目说你们很想了解中国,在这里表示欢迎。话说这些中国关键词好多我都知道,我干脆就给你们讲讲怎么把它们统统体验一遍吧!
想要在中国旅游,最快的方式是坐高铁,最棒的路线是沿着一带一路玩,记得用手机下载各种App,比如你可以用手机解锁共享单车,用支付宝移动支付买买买,饿了想吃中华美食就下个饿了么叫外卖,总之特别地方便!
既然来旅游,大熊猫、京剧和长城肯定是要看的`,白天玩累了晚上去公园看看广场舞也是不错滴,除了去大城市,我们的美丽乡村当然也值得一去。
“三非”老外在中国 篇3
北京西城区后海附近的南锣鼓巷,无论白天夜晚都非常热闹。在这条酒吧店铺林立的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和北京其他酒吧街一样密集的外国人群。
来自法国巴黎的米歇尔和他的女友是这条街上一家酒吧的常客。米歇尔喜欢音乐,也算得上资深乐手,他和朋友一起利用业余时间做音乐,喜欢演出,也喜欢和朋友一起在酒吧里玩。
“这么喜欢音乐艺术,为什么不选择生活在巴黎,而是中国?”
“这很难理解吗?你喜欢巴黎,我喜欢北京,都是一个道理。”米歇尔的汉语说得很好,除了个别过于新潮的词汇和俚语,用汉语与他交流没有障碍。身材瘦高的米歇尔2005年来到北京,如今算起来已经七年时间了。他在北京认识的女朋友是日本人。“我们都很喜欢北京,尤其是这些有胡同的老城区,她也不会离开。”他指了指身边的女友,“这里的生活正是我们想要的,尤其是在这里结识的一群搞音乐的朋友,他们都很好。”
“我能理解这一切”
“当然,我每年都会回去巴黎一趟看望父母,有时候会回去两次。我会顺便办理好手续。”当了解到“三非”的概念之后,米歇尔承认,自己可能属于非法就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至少算得上是“一非”,性格斯文腼腆的米歇尔因此显得有点不安,“我在北京从干过很多工作,比如当外语老师,比如翻译,还做过法国菜,也经常在酒吧演出,不过这些应该都交了税。”米歇尔说,“不过我的女朋友肯定是合法就业,她在合资企业工作,音乐对她来说只是业余爱好。”
在北京生活久了,米歇尔就像理解拥堵一样,慢慢能够理解这里的一切。米歇尔对“清理三非”行动,并没有太感到意外。
“朋友中间也议论过一段时间,当然会有些人觉得不愉快,但这个行动本身合情合理,在美国和法国都会有这样依法管理行为。任何人在任何国家都要遵纪守法,”米歇尔说,“并且我知道,的确有些外国人在这里胡来,违法乱纪。所以我的朋友们都是很理解的,当然,‘三非’就会有点担心了。”在北京生活的七年中,米歇尔认为,总体来说中国对外国人是相当宽容和友好的。“但是骄横是要不得的,你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看得特殊。不过,白皮肤和黑皮肤的外国人容易被注意,黄皮肤的容易被忽略。”米歇尔说。
不光是后海和锣鼓巷。在北京,像五道口、三里屯大学园区周围这样酒吧林立、休闲娱乐场所密集、尤其是夜生活丰富的街区,都是很多在北京生活的外国人最喜欢往返的地方。
当然,有不少外国人对此也表示担忧,毕晓普对《华尔街日报》说:“我觉得这将是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与往年不同。感觉怪怪的。”
这种怪怪的感觉,当然源于中国在管理外国人政策方面的收紧,这也是中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必然选择。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外国人入出境共计5211.2万人次,比2001年的2239万人次增长133%。公安部发布的最新信息则显示,2011年外国人入出境5412万人次,相比2010年又多出将近200万人次,其中,入境2711万人次,这些数据意味着,自2000年以来,外国人入境人次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在递增。来自公安部的数据称,2011年中国各地警方查处“三非”外国人两万余人次。
事实上,北京还不是中国外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境外人口出入人次最多的广州,很早就已经展开了清理“三非”人员的工作。
“过日子不错,管理很麻烦”
来北京前,吉米一直生活在美国洛杉矶。公司原本要求他去年就回美国,但后来又允许他继续待一年。杰克住在东直门由公司租用的公寓里,而后海和朝阳区三里屯则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次“三非”清理行动中,三里屯酒吧街成为重点治理区。虽然不是“三非”,但杰克平时也很关注这些事情,因为这件事情跟他认识的许多朋友有关。
“这一行动很快展开,我认为与前不久网络上报道过的英国和俄罗斯外国男子的无礼行为有关,我知道这件事激起了很多人的愤怒。”吉米说,“朋友们当然会议论这些事情,想搞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人口素质的高低,不分国界。美国犯罪并不比中国少。所以我相信,会有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违法犯罪。之所以有些人感到意外,可能是长期以来,中国管理外国人的政策和普通百姓,对外国人还是比较宽容的。这会让一些人感到优越,试图做出一些越轨的行为。”
吉米在中国生活了四年,由于自己本身是公司派驻中国的,以前很少关心中国有关“三非”的政策,他也不大清楚怎样算是非法就业,但他认为,来自欧美国家的人,在中国就业会比较容易,而且一般来说收入也会比较高,比如最简单的英语外教工作等等。杰克甚至提到了前几年有些地方专门企业请老外装点门面的事情。这些故事他身边的朋友都很熟悉。
“我觉得外国人在中国生活起来比较容易,也很舒服。他们本来在自己的国家可能是失败者,但在中国来,只要稍微勤奋一点,就能过得不错。也有一些人本来就是非法入境,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吉米说,“不过这次行动也许意味着,中国人对外国人以前的那种宽容和谨慎的态度,也许结束了。这是中国发展的结果,中国必须处理这些非法入境者带来的麻烦,但我认为这样的行动都是合法和必要的。”
正如吉米所述,近十年来,在中国谋生的老外越来越多,北京望京韩国人的聚集区,被称为韩国城,据2011年的统计,在望京的韩国人口达到3万多,而就全国范围来看,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口中,韩国人占据第一。
在广州,非洲裔外国人也正在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近年来与外籍人员相关的违法犯罪行为也屡屡发生,比如走私、抢劫、诈骗、盗窃、拐卖妇女、组织偷渡等等。因此,在广东,清理“三非”人员已经成为常态。
由于政策原因和现实情况,清理“三非”外国人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警务人员也很难分辨出,在一个社区里,谁是合法居住工作,谁又是非法入镜,非法居留、非法工作。”一位在珠海工作的警务人员对记者说。在广州,外国人口密集,与广东这个外贸大省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浙江温州和义乌,也是同样原因,外国常住或流动客商以广东或浙江为根据地,通过小商品贸易赚钱。这也使得这两地人员相当混杂,给管理以及整个社会治安都带来很大挑战。
北京上海等地的外国人,通常与普通市民一样混杂租住在各个社区,如果没有合法登记,一般是很难清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在处理涉外事件上比较谨慎,这也给外国人口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但目前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十个城市,已经建立了106个外国人管理服务站,建立了36个外国人融入社区的示范点。
“到了21世纪,这种违法犯罪的势头是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一方面对这两年中央也提出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问题。公安机关从全国角度讲也在研究如何加强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控制。其中必然要涉及到对外外国人管理加强和整治问题。”中国公安大学参与起草相关法规的向党教授说。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些法律制度现明显滞后,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明显不足,这些法规政策和环节,都需要尽快完善。
以前,在中国大陆,地市一级公安机关才有权管辖和处置涉外案件,近期酝酿的新的出入境管理法发布后,就可能会把涉外的案件处置权力下放到县一级公安机关。
“中国人会不满吗?”
这一持续一百天大大动作,引起境外各国媒体的强烈关注。然而很多报道,在猜测中都明显偏向于自己单方面的理解。
美联社将这一行动理解为“排外浪潮”,并且认为这与中国面临经济增速减缓等“国内痛苦”有关。《纽约时报》在“排外”的结论上更进一步发问:这一行动是否正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新氛围?《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措辞则更为严厉,甚至被一位美国读者来信批评为“煽风点火”。
与此相反的是,中国网民在评价这一行动时,多数认为中国以前对老外太好了,有的网友甚至重新提到了日本赛车手武汉丢掉自行车的事件。“长期对他们太好,惯出毛病来了,”一位网友留言说。
《韩民族新闻》前不久的文章甚至认为,中国借“外部事件”转移民众注意力,该文章刻意强调了望京、五道口和三里屯等地区韩国人的大量存在,而事实上在这些街区,来自各国的外国人口都不在少数,尤其是三里屯地区,当地保安和民警称滋事扰民的各类行为不在少数,但由于是涉外管理,所以给治安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不过韩国MBC电视台也估算,目前在华非法滞留的韩国人可能多达2万,几乎每6名在华韩国人中就有一人是非法滞留。
但正如BBC报道所承认的,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对外国人越来越有吸引力,严格管理势在必行。这一点,连《华尔街日报》都没有异议——对外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生活和工作相对容易的地方,这个国家对英语教师有着巨大需求。该报的相关文章担心,北京的“清理战役”可能重新燃起各种排外热潮,毕竟很多中国人对外国人在中国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感到不满,“许多人抱怨中国已经成为那些在自己国家前景黯淡的外国人的天堂。”
最有意思的,可能属于美国《大西洋月刊》前不久的一篇报道,这篇报道引述了一位中国网民的言论来解释这一行动的理由:中国男女比例已经失衡,如果“洋鬼子”继续侵犯和骗走中国女人,中国的单身汉会越来越多。
当《世界博览》记者就这一观点与米歇尔交流,他笑了起来:“以前中国女孩喜欢老外的多,但是现在少多了。中国也越来越发展,人们对外国人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少。不过男女之间相互喜爱,我认为与国别无关系吧。”
同样,在吉米看来,任何国家男女情感上的交往,都没有问题。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仅因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就想找到一个不错的中国女孩谈恋爱,也慢慢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一段插排 醒目字体
三非外国人
即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国公民。
视频《老外评测中国零食》观后感 篇4
在这段视频里,一个老外吃了中国的香肠、火腿肠、鱼干和真空包装的臭豆腐,在老外吃到臭豆腐的时候居然呕吐了,老外给这几样零食评分的最高分是鱼干,分数为3分,也许满分是十分,我不知道,但是同样给我了很大的触动,在外国人眼里,这些零食是难吃的、不干净的、不卫生的,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去吃这样的零食,因为在他们眼里,既难吃又没营养,这不禁的让我想到了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一直都是隐患,近年来出现的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等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想,逐步挑战着老百姓的神经,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离不开食物,但是如今的食物又有多少食物是让人放心的营养的安全的呢?这真是令人深思。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屡禁不止,可是还是有很多的厂家等去生产,这原因又何在呢?也许是因为利润大,可昧着良心去生产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去卖,良心何在呢?真心认为国家应该加大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打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真的是一种隐患。
老外眼中的中国家教 篇5
冯伟
如何让孩子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呢?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知识的积累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思考习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平时的训练和不断培养的。专家经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聪明的孩子,会因为能够迅速回答出问题而变得不善于思考或是懒于思考;相反,那些反应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思索。老外很注重孩子思考意识的培养。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这种思考能力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那么他们会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思考意识呢?
第一,全家成员一起参与讨论。老外认为孩子的思考是需要大人引导的,比如,全家成员一起参与讨论,就能够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孩子的年龄不论大小,都应该给孩子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主意。”迪克兰说道,“我们家经常会全家人围聚共进晚餐,同时谈论一天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这就是一个指导孩子思考最好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女儿也学会了思考,无论什么事情她都会在认真思考之后作出自己的回答。”
第二,老外善于创造家庭思考环境。有位美国妈妈通过朗读简单的故事来引导她6岁的孩子进行思考。她会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随时发问,让孩子进行思考和想象。这种方法对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也是不错的。老外善于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环节,让孩子的大脑转动起来。
第三,老外的笑话也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幽默风趣的笑话是孩子都喜欢听到的,老外们能在笑声中使孩子们懂得对事物的评判标准。这些笑话多半都是能够引起孩子联想的,让孩子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
第四,老外善于提出违背常规的问题。他们不会将事情固化,也不会让孩子认为一件事情的解决方式只有一种。他们能通过提出违背常规的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比如有的人会问孩子:“亲爱的,要是所有汽车全部变成红色,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和反面效果?”这些问题看似毫无意义,其实对于孩子扩展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中国父母不妨尝试一下。
第五,老外懂得坚持不懈的道理。
“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逻辑思维,就懂得遇事思考。”迪克兰说道,“这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前几次刚刚学会一点儿,可是中间有几天没学,可能之前学会的就会忘记。”孩子思考习惯的培养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父母们要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六,老外会引导孩子尽可能地听取不同意见。“我发现我的女儿常常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本没有耐心等待别人把话说完。”迪克兰说道,“由于她听不进大人的意见,就很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我会经常引导她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在女儿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很笨的时候,我就会让女儿去问问其他孩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样,做能够让孩子看到自己没有了解到的方面,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全面。此外,老外在生活中还会从新闻、广播等各个方面来扩展孩子的思维。
老外的 “战霾中国” 篇6
瑞士人的雾霾检测器
在京东金融的页面上,镭豆智能空气检测仪已经众筹了66047元人民币,项目成功。在这个众筹项目里,共有911名支持者。在項目的话题里面,有不少网友留言询问镭豆的购买方式。据创始人Liam Bates表示,“镭豆”的初始销量很不错,产品需求更在今年11月底——也就是北京爆发严重雾霾时猛增。目前“镭豆”的现货已经售罄,要到明年1月初才能开始交付那些延期的订单。
玛丽娜·德罗内是那些焦急等待的人之一。来自法国、已在中国生活七年的德罗内花费数千美元为家中购买了六台空气净化器。她说:“我跟其他所有人一样购买了空气净化器,但想要确定它们是否表现良好。”驻北京的医生圣西睿智在测试了“镭豆”的准确性后竖起了大拇指。
创始人Liam Bates是一名27岁瑞士小伙儿,因深受雾霾困扰,发明了名为“镭豆”的雾霾监测装置。
Liam Bates中文名叫李牧,他说一口流利普通话,曾在中国的电视台工作。他的妻子由加拿大搬到北京时开始出现哮喘症状,从那时起这对夫妇对污染监测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空气净化器。
他们自己设计和生产,并在2014年创办了原点生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批产品“镭豆”和一款标价700美元、名为OxyBox的空气净化器已于今年夏天上市。这两款产品都在中国制造,所用的组件则来自世界各地。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该装置跟一个大橙子差不多大,能用于室内、车内等空间。
室内空气检测装置并不新鲜,但“镭豆”时尚的设计和79美元的标价使它受到欢迎。该装置由一块可充电电池供电,通过一个小口吸入空气,随后空气会经过一道激光束,激光束在碰撞到污染颗粒物时会发生折射。传感器会对这些折射进行测量。结果会显示为标准空气质量指数0-500范围的数字读数。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款可监控多台“镭豆”的应用程序,并在空气质量开始变差时发送警告。
按照李牧的设想,在网上收集来自数千台“镭豆”装置的数据,便可以告诉人们哪些餐馆和商店的空气质量最好,哪些不去为妙。
他发现自己家中的污染水平会在每天中午左右上升,因为邻居正在做饭,油烟通过一个共用的排风口渗入他家的厨房。
因为镭豆的畅销,李牧收到了来自于世界各地(包括印度、德国甚至美国加州)的询价。“我们制造它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款只在中国有用的产品’。但显然完全不是这样。”他说道。
荷兰人的雾霾净化塔
1979年出生于荷兰的设计师丹·罗斯加德(Daan Roosegaarde)几年前来到北京参加设计周活动,正好遇到了严重雾霾,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动,决定以设计师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罗斯加德于是召集自己的团队,设计一个超大的空气净化塔,用来净化空气,吸收雾霾。
空气净化塔的灵感来源于已被医院普遍使用的基于离子技术的净化装置,该装置中包含有一系列连接到高压电源的电极,在地面占据几立方厘米的空间。设备会将正电荷渗透到周围的空气和烟雾颗粒中,形成微弱的静电场。吸尘器地面设备再将微粒吸到地面上,随后就能像清理普通垃圾一样,处理这些微粒。
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尝试后,2015年,罗斯加德终于与他的团队设计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真空吸霾器”。
它的外观是白色百叶窗结构的大型空气净化塔,可以吸入被污染的空气,经过净化后再将干净的空气排出。按照设计,这个塔状的机器有6.5米高,每小时能吸收3万立方米空气中的灰尘。通过“空气净化塔”,路人和附近的居民都能享用它带来的新鲜空气。
罗斯加德表示,这一名为“零雾霾计划”的项目“可以在一天之内安装完毕,由于采用轻型材料,因此运输也相对方便和快捷”。
这个荷兰人发现,开机4小时后,收集的灰尘当中40%的成分都是碳,于是他突发奇想,将它们压缩做成黑色“钻石”,并做成戒指,时刻警醒人们。制作一颗这么大的“钻石”,大概需要净化1000立方米的空气。
这些制作精美的“雾霾戒指”募资将用作改进空气净化塔,还将用于建造北京第一个空气净化公园。
目前,罗斯加德的团队在国外众筹网kickstart上发起了“共建空气净化塔”项目,目标是筹集5万欧元,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三天就募集到了82760欧元。
美国人DIY廉价空气净化器
年轻的美国人、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助理教授Thomas Talhelm DIY空气净化器的文章就在网上疯转。
他认为,空气净化器的制作很简单:有风+滤网。自己如果DIY,买原材料100-300多元就能做出价格1000-10000元的空气净化器。
DIY空气净化器的第一步是了解空气净化器的原理,Thomas研究发现,可以用于适合DIY空气净化器的过滤装置有三种,分别是紫外线过滤器、活性炭和HEPA网。其中紫外线过滤器只针对细菌,而且效果并不理想;活性炭善于过滤的是有机碳基杂物,对颗粒污染无效;HEPA网则可以过滤PM2.5甚至更小的颗粒污染,因此首选是HEPA网。
过程非常简单,Thomas购买的是58元的电风扇和108元的HEPA滤网,将电风扇的保护罩和开关旋钮拆掉后,将HEPA网固定在风扇上,简易的空气净化器就做好了,总共花费166元人民币。
Thomas用不同的风扇DIY空气净化器进行尝试,最让他得意的一款,他命名为“大炮”。
Thomas使用Dylos DC1100 Pro Air Quality Monitor对它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测试。
Thomas的测试表明DIY的空气净化器对PM2.5的净化率超过90%,开启之后PM2.5数值直线下降,开启3小时后效果达到最佳,屋内PM2.5数值降至50以下。
如果选用更强力的风扇,不仅PM2.5的净化率超过90%,PM0.5的净化率同样超过90%。
Thomas还将DIY的空气净化器和市面上Blue Air 203/270E、Philips AC4072进行了比较,这两款产品售价分别为3600元和2700元,实测显示,DIY的空气净化对PM2.5和PM0.5的净化效果并不比数千元的产品差。
随后,Thomas Talhelm创立Smart Air(聪明空气)。他和团队借着讲座、淘宝店、官网等希望在中国推广让更多人知道Smart Air的原理。
不过,Thomas的实验也在国内引来空气净化专业人士的质疑,有人认为Thomas的实验没有弄懂真正的PM2.5是什么。
【中国式老外装老外】推荐阅读:
给老外介绍中国制度12-07
老外在中国见闻:“你吃了吗?”09-03
2022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网络代维资 格认证考试大纲(家客客户端装维)07-05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05-14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10-29
中国式06-25
中国商品 中国商道09-28
中国高速铁路中国10-08
中国心,中国梦11-24
中国式危险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