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量化宽松

2024-10-21

中国式量化宽松(通用12篇)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1

摘要: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 为维护美国金融资本市场稳定, 逐步恢复宏观经济, 美联储共进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 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美国的量化宽松必然会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冲击。文章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来分析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的正反面影响。

关键词:量化宽松,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人民币国际化

一、前言

2008年秋, 受次信贷危机的影响, 首先是美国众多投资抵押机构宣告破产, 随后传统银行业受到猛烈冲击, 大批实体企业纷纷破产倒闭, 从而导致失业率骤增,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陷入衰退局面, 次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慢慢转化为全方位的经济危机, 进而波及到全世界。美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美国量化宽松必然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这一研究课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关注重点, 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维度来分析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的正负面影响, 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在短期, 美国量化宽松增加了美元的供应量, 这直接导致了美元的货币贬值,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微观层面,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个人出国旅游、购物、留学的成本降低;第二, 中观层面, 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精密的生产设备成本降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第三, 宏观层面,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恒定的前提下, 降低了我国战略资源引进的绝对成本。

在中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 在微观层面, 出国留学成本的降低会使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逐渐增多, 有利于我国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其次, 在中观层面上,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商品的价格优势, 这会促使出口企业实行转型, 不断提高自身商品的品质, 树立品牌意识, 加大科技投入, 最终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的结构升级;再者, 在宏观层面上, 由于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被削弱,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劣势凸显, 这会倒逼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进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促进我国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在长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 美元的大幅贬值间接的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从而为打破美元霸权的国际货币体制埋下伏笔, 这是我国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角色转换的绝佳机遇;另一方面, 为了规避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 这将会促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避免美元结算, 改用本国货币或者商品互换的形式, 这将极大地优化我国较为单一的结算方式, 有力的缓解我国贸易顺差逐年递减的趋势, 同时也降低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外汇风险、

三、美国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短期, 从微观角度来讲, 在世界经济全面下滑的大背景下, 出口企业的出口受阻, 会影响普通工人的收入和就业, 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从中观角度来讲, 我国出口企业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会被极大的削弱, 市场份额会急剧缩小, 出口企业整体获利水平降低;从宏观角度来讲, 量化宽松增加了美元的供应量, 这直接导致了美元的货币贬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面临上升压力, 从而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降低了我国出口商品的整体竞争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在中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动上, 美联储每一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 将直接推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而我国作为世界大宗商品进口大国, 这无疑使我国面临了更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进而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国内居民的生活成本, 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 这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增加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长期,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 使得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量将面临严重缩水的窘境,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 增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外汇风险;除此之外, 由于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 个别行业将会得到飞速的发展, 实现资本套利, 这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泡沫的形成, 实体经济发展被抑制, 增加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四、研究结论

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量化宽松政策持续时间长、量化规模大、产生影响远, 研究这个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分析决不能分析方向单一化、分析内容简单化、分析态度偏激化、分析视角局部化, 要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阶段来研究, 并从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力度、密度、深度三个维度来具体细分分析步骤, 在分析中做到对该问题的多时段、多维度、多视角的全方位分析探讨, 通过对量化宽松政策本质的准确认识, 理性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把经济发展不利因素转换, 把经济发展有利因素强化, 综合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对内坚定改革立场, 对外深化开放程度, 为中国经济实现质的转变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成夫, 刘刚.量化宽松、资本流动与国际间货币政策协调[J].改革2012, (04) .

[2]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J].财经科学, 2011, (04) .

[3]李建伟, 杨琳.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背景、影响与中国对策[J].改革, 2011, (01) .

[4]谭小芬.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10, (02) .

[5]李永刚.美国QE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2

近日,美国推出6000亿美元的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此举一出,美元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各国货币尤其是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升值压力加大,部分国家以加息和控制资本流动应对。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如何?未来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冲政策组合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保险业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美国出台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

11月4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了最新利率政策声明,正式推出备受市场关注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计划将在2011年二季度前购进约6000亿美元的国债。总体而言,新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规模与之前的市场预期较为一致。

(一)政策出台背景

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指的是货币政策制定者将政策关注点从控制银行系统的资金价格转向资金数量,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为了保证货币政策维持在宽松的环境下。对于这个政策而言,“量”意味着货币供应,而“宽松”则表示很多。

日本是最先采用“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国家,日本央行面对经济长期萎靡不振、银行信贷急剧萎缩的状况,通过自2001年3月开始的零利率(银行间隔夜贷款利率)政策,将大量超额资金注入银行体系中,使长短期利率都处于低水平,从而鼓励借贷活动、刺激经济增长,对抗通货紧缩。

为遏制美国经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快速下滑势头,挽救广大金融机构以及提高就业水平、防止通缩,美联储在2008年11月底宣布,将购买由房地美、房利美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发行的价值1000亿美元的债券及其担保的5000亿美元的资产支持证券。这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动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QE1。截至今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结束,美联储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1.725万亿美元左右。

虽然在美国财政部推出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的双重刺激下,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幅上涨,众多华尔街金融机构也从破产的边缘逐渐恢复元气,但美国的失业率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从2008年底的7.4%一路上升,在2009年第四季度达到10%以上,其后虽有所回落,但目前仍处在9.6%的高位,并因此导致美国经济面临着通缩的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更加强劲的经济复苏步伐和帮助确保长期内的通胀水平符合FOMC的使命”,美联储发表声明指出决定提高其债券持有量,即出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值得注意的是,与日本央行在过去的数度量化宽松政策表现出的犹豫不决、规模较小且与市场沟通不足相比,美联储二度量化宽松的规模较为可观,同时决定的做出也相对果断,这表明美联储的做法已吸取了日本在过去10年的教训。

(二)政策内容

美联储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收购总额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也就是每个月收购大约750亿美元。美联储表示,“FOMC将根据未来获得的信息对其债券收购活动的步速和资产收购计划的整体规模进行定期回顾,并将在必要时候对这项计划做出调整,目的是最好地培育最大程度上的就业和物价稳定性。”这表明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长期资金的融资成本以增加企业信心,进一步促进就业市场的复苏。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没有表明是否将扩大上述资产购买规模。同时,美联储决定维持0-0.25%的历史最低利率至更长时间。

(三)对美国经济影响

QE2的推出是美联储近期做出重大决定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削减居高不下的失业率(10月份失业率为9.6%)和通货膨胀水平过低(核心物价指数为1%)。一些学者认为,美联储再次动用“开闸放水”方式推出QE2刺激经济,是美国各种调控手段“失灵”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事实上,恢复2008年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对金融市场信心的挫伤并非易事,美联储通过QE2注入流动性可能在银行体系循环,并不能流入实体经济,也可能通过美元利差交易的方式流向国际金融市场,而此举将导致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泛滥的局面。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扭转美国实体经济恢复缓慢的局面还有待关注,不排除美国再次推出QE3,美联储此举也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因为分裂的新国会和代表民意的茶党几乎不赞成实施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

为评估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我们需要衡量它们自市场预期形成至今的变化。对QE2的预期早在8月27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怀俄明州杰克逊城发表的演说时就已开始形成,并在9月21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发布9月利率政策声明后,以及10月1日纽约美联储总裁杜德利发表重要讲话后显著增强。QE2出台前后,美国金融市场主要指标变化显示出QE2对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股市、美元汇率、石油价格以及远期通货膨胀五方面的直接影响。

可以看出,在11月3日FOMC会议前后,这些指标变化非常少,反映出对于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尤其是长期的国债收益率,在9月21日的FOMC会议后就已大幅度下降。据德意志银行估算,在过去两个月中,市场对QE2日益增长的预期使美国长期国债实际收益率下降至少约50个基点,股市上涨多至10%,美元(以广义贸易加权汇率指数衡量)贬值约5%,每桶石油价格上涨近10美元,并使长期通胀预期上升约50个基点。

二、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加剧流动性过剩,助推资产泡沫,对其他经济体和世界金融体系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考虑到此次量化宽松的规模远不及先期业内人士预测的1万亿美元或2万亿美元,只有保守预计的五、六千亿美元的上限,程度比较温和,此举加剧了国际间汇率战的风险,尚不足以引发全球性的汇率战、货币战和贸易战。

首先,在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购买国债后,美债收益率下降,美元贬值,股票、国际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价格上升。这正是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美国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时所发生的情况。在2008年11月,在美联储首次推行国债购买计划的12个月内,高收益债券价格上涨16.6%,美元汇率重挫12.6%,股市上涨29.5%,黄金价格上涨44.5%。在本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黄金价格突破1390美元,原油价格突破87美元。11月2日,美国S&P500指数上涨0.8%,纳斯达克指数上涨1.1%。11月3日,亚洲股市相应而动,香港恒生指数领涨,大幅攀升2%,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印度也上涨0.5%至1%。之后的11月4日,恒生指数再次大涨1.6%,达到28个月以来最高收盘位。

其次,随着美元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上涨,全球财富将产生重新分配。一是美元贬值,降低了美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促进了其出口产业,抑制了进口,从而通过贸易渠道改变全球财富。二是随着美元贬值,主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元储备为主的外汇资产及美元债权将严重缩水,而美国自己的外债却会在无形中“减负”,导致全球财富重新分配。三是一些资金实力雄厚、拥有丰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投资基金将抓住资产价格波动的契机,以热钱的形式加大在新兴市场的投机力度,放大资产价格波动幅度,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通过快进、快出赚取利润,导致全球财富重新分配。

再次,美国发行货币,通过购买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造成美元贬值,以美元标

价的国际大宗价格将大幅上涨,从而导致各国被迫“输入”通胀,面临通胀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面对以上影响,针对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各国政府的应对举措主要包括加息和控制资本流动两类。一方面,为应对危机中货币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印度、澳大利亚等各国央行已在美联储采取第二次宽松政策之前就进行了多次加息。尽管这些国家的政府也十分担忧资本流入和本币升值,但不断攀升的通胀仍是政策制定者最为担忧的问题。因此,在美联储宣布第二轮政策的当周(11月的第一周),印度、澳大利亚和越南央行不顾热钱流入可能进一步加速的风险,纷纷宣布加息(分别加息25个基点、25个基点和100个基点,达到4.75%、6.25%和9%)。然而,随着未来第二轮宽松政策的实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资本流入和货币升值压力将逐渐加大,可能会使各国短期内放缓加息步伐。另一方面,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宽松货币政策和本币升值已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各国政府普遍采取了各项措施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主要体现为在当前控制外资流入,在未来控制外资流出。

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其直接的影响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通过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加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流动性过多有利于资本市场的走强,增加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监管部门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积极化解此次及以后可能再次出现的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对我们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量化宽松政策将加大“热钱”的流入,使得政府一直在汇改上坚持的缓慢升值和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双重目标的兼顾难度加大。今年6月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5%,外汇储备在9月底猛增至2.65万亿美元,第三季度累计增加1.94千亿美元,2010年至今,累计增加2.49千亿美元,相信在二次量化宽松之后,外汇储备的增速可能更为迅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同时,源于提高工资水平和食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也在不断积聚。10月份最后一周(10月25日至31日)商务部农产品价格指数继续小幅攀升;而农业部价格指数也出现小幅上涨0.4%,商务部八大类农产品价格全线上涨,预计10月份的CPI上升至4%,由于翘尾因素的逐渐消弭(今年11月和12月的翘尾因素分别较前一个月减少0.3和1个百分点),CPI在10月、11月份见顶,四季度内同比回落的可能性大。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最近举办的财新峰会上提出了“池子论”和“中医论”。他指出针对“热钱”的流入,央行将在总量上进行对冲,即如果短期投资性资金进来,央行将把这些资金放到单独的池子里而不泛滥到整个实体经济,等其撤退时再让其从池子里流出,在宏观上减少资本异常流动对经济的冲击。在人民币汇改上要坚持“中医论”,即采用“见效慢却稳健有效”的中医疗法来推进中国的汇改,其主要特点有:渐进而不是激进;政策动态调整和试错;不单独依靠一项措施来发挥特别大的作用。

按照“池子论”和“中医论”的见解,应对通货膨胀未必就非得采用加息的办法,如果能够有效对冲流动性,数量手段可能是最佳选择,加息属于不得已的做法,如果CPI在四季度回落的话,年内加息的可能性极小;要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仍会维持缓慢升值的路径。再配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内需的启动,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香港地区的经济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并可能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最近香港的房价、股价都屡创新高。受制于香港特殊的货币局制度,美国的量化宽松可以说就是香港的量化宽松,香港监管部门只能采用宏观审慎措施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具体措施包括提高首付比例和加大开发的土地供给。二次量化宽松有利于促进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近期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存量高速增长,这对实

现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很有帮助。

四、对保险业的影响

美国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总体是良性偏好的。量化宽松政策提高了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有望提高消费者对分红险的需求,推高了资本市场有利于提供险资的投资汇报率,催生了人民币保单市场的繁荣,具体而言:

量化宽松政策对承保业务的影响偏良性。此次量化宽松政策加大了消费者的通货膨胀预期,在资本市场、期货市场走强、赚钱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可能造成部分消费者把本应投保的资金转向股市甚至期市,影响到保险业务的稳定;但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预期的加强,提高了消费者的理财意愿,尤其是在温和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有助于分红险的销售,尤其是银保渠道分红险的销售。由于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居民对股市、期市的赚钱效应比较敏感,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对此敏感度有限,总起来看,量化宽松政策对承保业务的影响偏良性。

量化宽松政策利好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流动性的增多,有利于推动股市走强,美国推出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后,全球股市出现了明显的涨幅,国内融资融券交易迅速扩大,期货市场呈现出远强近弱的走势。近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股市可能就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的“池子”的一部分,如果未来“热钱”被政府更多地引导到资本市场,国内股市还会出现新一轮的涨势,这对提高险企的投资收益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全球量化宽松对中国影响几何? 篇3

欧洲央行则下调了对未来欧元区经济的预期,虽然没有计划采取特别措施,但是在近期召开的议息会议上维持利率等政策不变。

作为近期超宽松货币“急先锋”的日本,随着新任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正式上任,预计日本央行最快将在4月份出台新一轮货币刺激措施,根据黑田东彦此前的表示,购买较长期国债或许是日本央行的下一步的选择。

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货币宽松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人民币升值、外贸出口难度加大、输入型通胀加深等问题难以避免,但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政策稳健等积极因素下,负面影响十分有限。

人民币继续升值,但涨幅较小

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超发货币,竞相贬值的背后,首当其冲的是中国和其它新兴经济体的本币升值。数据显示,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已连续7年升值,实际升幅达到3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认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大宽松的环境下,大量短期投机性资金将十分活跃,并向其它发展中国家流入,导致该国货币急剧升值。“面对国际货币非常宽松的状况,人民币应该会继续升值。”

不过,近期美国股市的高开吸引了投机性资金的注意。3月5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涨125.95点,收于14253.77点,突破了2007年10月创下的14198.02的最高点,创出新的历史最高纪录。分析人士认为,美股的走高得益于近期美国经济的温和回暖,吸引了全球资本回流美国,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升值幅度将相应放缓。

事实上,在去年,人民币就结束了对美元的单边上涨,甚至在年中时出现了一波贬值预期,虽然在下半年恢复升势,但全年的整体涨幅不大。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 2年全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涨幅为2.2%,升幅比前几年有所收窄。预计今年人民币将继续小幅升值。

澳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认为,“经过几年的升值,人民币的快速升值空间已经十分有限。”“预计今年人民币将升值大约1.5%,到年底,预计汇率保持在6.10的水平。”

法兴银行分析师也认为,考虑到现在的流动性和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的状态,其实是支持人民币升值的。预计人民币先升后贬,全年小幅升值2‰

外贸依旧艰难,但预期乐观

对于中国未来的出口形势,不少专家感到担忧,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外国货币不断贬值,这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出口带来冲击。

由于全球量化宽松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自美国推出QE政策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价格优势大幅削减,而进口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外国货币贬值导致利润的降低,还让不少外贸企业倍感压力,特别是以日本为主要贸易对象的企业最“受伤”,由于日本央行采取的货币超宽松政策,日元大幅贬值,自2012年10月以来,日元贬值幅度已达20%。

此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依然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不少专家认为,发达经济体可能持续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低速增长,外需并不乐观。日前结束的第23届“华交会”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展会期间,到会境外客商20016人,比上届下降5.25%,出口总成交28.14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87%。不少参展企业还表示,今年来自欧美的订单平均下降了20%~30%。

虽然形式严峻,但市场上依然有一些积极信号。环球资源一项有关2013年出口展望供应商调研显示,中国出口商对于2013年海外订单的增长满怀信心,有36%的受访企业预计出口将持平,更有51%的受访出口商预期今年出口将有所增长。

2013年1~2月的海关数据也为今年的外贸形势开了个好头。1—2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3.8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14.2‰其中出口2.0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也对今年的外贸形势表示乐观,他认为2013年的外贸形势将好于去年,预计将有8%的左右的增长。

通胀压力较大,但温和可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人性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同时理顺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是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作出的选择。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全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的显现,以及中国近几年大量的货币投放,2013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在,预计下半年可能会趋于明显。“目前的隐性通胀压力很大,从目前来看,今年CPI能否控制在3.5%以内还无法判断。”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表示。

通胀的压力也体现在了近期的数据上。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2%,创10个月来新高。

不过,汇丰银行随即发布报告认为,2月9份的CPI快速上升将是“暂时的”。报告指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l)延续了过去12个月的跌势,2月份PPI同比下降了1.6‰预计CPI涨幅会在未来几个月内降至3%以下。“尽管短期通胀压力有望缓解,但中期压力不容忽视。”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考虑到输入性通胀、劳动力成本上涨、要素价格改革等因素,下半年通胀压力不减。”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对2月份CPI的超预期表示警惕,他指出,将通过货币政策等其他措施,希望能够稳定物价、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由于中国经济还在逐步回暖,当前的CPI增幅不会令央行在近期收紧货币政策,最大可能是继续使用数量工具管理流动性,但在未来数月,基准利率改变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4

1.1 Background

In early morning of November 3rd, 2010, American Federal Reserve committee announced to implement a secon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dubbed QE2, which caused close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The central bank claimed to buy$600 billion in longterm Treasuries over the next eight months aiming at stimulating the economy.The federal funds rate, a benchmark for interest rates on a variety of consumer and business loans, will hold at its historic lows near zero for an extended period.The policy has injected extra liquidity to the world’s economy.Besides, the present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will intensify the externality of the policy and cause sympathetic resonance in various economic factors all over the world.

1.2 Need of Study

With the fast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China, a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emerging market, definitely can’t avoid the tremendous influence the policy weird.Researchers point out that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results in the intricate excess liquidity, radical challenge of high inflation and asset prices rising, as well as firm external pressure on RMB exchange rate and potential recession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However, all the existing studies ignore universal low profi t margin, another critical character of China’s economy, in their theoretical framework.Combining this factor, the linkage effect might lead to further discussion.What’s more, none of the existed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housing price bubble a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which QE2 might relate with it.

2. Infl uence of QE2 on China’s Housing Price Bubble

2.1 China’s Dollar Overhang Brought by QE2

Carried out by the Federal Reserve, QE2 is expected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recovery of United States.However, instead of a lack of liquidity, the root cause of the US fi nancial crisis lies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fi nite expansions of production and relative decrease of limited social purchasing power.Therefore, QE2will only enter emerging market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instead of entering American industries.Several contributing factors, like the gap of economic growth, Federal’s repurchasing Treasuries and the increasing amoun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 will result in great capital infl ows into developing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2.2 RMB Appreciation and Excessive Circulation of Currencies Caused by the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1.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As analyzed above, hot money from the secon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will sweep into China.Thus, QE2 has a direct and huge infl uence on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With the change of supply-demand relation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is growing.

Besides the unavoidable excess liquidity,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led by fede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let go any opportunity of forcing Beijing to raise the value of RMB.They believe that China’s huge exporting business, coming from relatively low prices, cut thousands of job opportunities in America.The decrease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will fi x the problem.Thus, l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previous G7, Europe Union and many other organizations have issued public announcements to deliver their expectation of the appreciation of RMB for many times in the past year.

2.RMB Appreciation and Excessive Circulation of Currencies

To cope with the harsh pressure from both the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China’s central has been forced to decrease the RMB Exchange Rate step by step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As it is shown in Figure 3, the RMB Exchange Rate has been going down to a historical low level in the past year.

Data source: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RMB exchange rate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China’s central bank chooses to expand the monetary base in a large scale.It is called the 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In another word, a huge quantitative of brand new RMB bills has been put into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o balance the supply-demand relation.By lending money to commercial banks, the central bank increases the total amount of currencies in the society.

3. Policy Advice

China is mainly affected by QE2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the appreciation pressure of RMB and the excess of liquidity.Excess liquidity refers to a constant increase of asset pr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fi t.It will have a powerful impact on economy when asset bubbles break.Targeted at the current diffi cult situation of China, several policy advices are put forward.

First, maintain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table in the shor term.The rapid appreciation of RMB in a short period will defi nitely affect the competitive power of export, thus causing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high unemployment rate, social instability, etc.

Second, restrain international idle funds from entering China International idle fund, characterizing high liquidity, is sensitive to the interest and exchange rate.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interes gap between China and US will attract hot money to enter our country for interest arbitrage or exchange arbitrage opportunities This will aggravate the fl uctuation of fi nancial market and endanger China’s economic and fi nancial stability.

Third, limit the fast growth of housing price.Besides the potential risk of social problems, the high housing price occupies too much funds that leave less spa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such like manufacture.Probable choices include adjustments of taxes policies, construction of indemnifi catory houses and so on.

Fourth, deepen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e label of“Made in China”features relatively low profit rate and added value.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pay efforts to accomplish the shift of developing model through market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 renovation.Moreover, mor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is highly recommended.

4. Conclusion

Se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 round of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this paper concentrate on the infl uences of China’s housing price bubble.Effected by the gap of interest rate, America’s reduction of Treasury Bonds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uge quantities of dollars fl ow into China, causing excessive liquidity in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market.Thus the external pressure of RMB appreciation has been increased in a large scale.

To cope with the situation, China’s central bank has decided to decrease the RMB exchange price and putting excessive currencies into circulation.The RMB appreciation leads to the recession of foreign trade.Considering the low profit margin in industries enterprises invest their spare funds in housing market.Capitals from families also fl ow into the housing marke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money-hyper inflation brought by excessive liquidity.These two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housing price bubble.

Since housing price is not only a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 social one, certain actions are needed to be taken.Based on the study, the paper suggests to maintain the exchange rate of RMB stable in the short term as well as restrain international idle funds entering China.More signifi cant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limit the housing price using administrative order.In addi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ed to deepen the reforms and explore more investing method.

摘要:美联储在2010年11月4日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 这使得中国境内货币流动性大大增加。激增的美元数量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基于对后续连锁效应的分析, 探索并总结了其影响中国房价泡沫的可能传到机制。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量化宽松政策,房价泡沫,人民币升值,低边际利润率

参考文献

[1]Keller, T. E, Cusick, G. R. & M. E, Courtney, 2007, Approach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Distinctive profiles of adolescents aging out of the child welfare system, Social Services Review, 81:453-484

[2]Hudson, M., 2010, US “Quantitative Easing” Is Fracturing the Global Economy, Bard Colleg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639:29-32

[3]Cline, W. R. & Williamson, J, 2010, Currency Wars, PIIE Policy Brief, 10:26

[4]方兴, 2010.《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国际贸易与人民 币汇率的影响分析》, 中国经贸导刊, 第22期:45

[5]潘成夫, 2009,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 响》, 国际金融研究, 第8期:4-9

[6]谭小芬, 2010, 《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金融研究, 第2期:26-37

[7]王爱俭, 武常命, 2010,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思 考》, 中国金融, 第23期:71-72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5

关键词:量化宽松;人民币汇率;出口贸易

1量化宽松的概念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6

【关键词】美国;市场流动性;通货膨胀;量化宽松货币

作为全球美元储备和大宗商品交易货币供应国,美国在其经济己经复苏的情况下,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4)。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后,进一步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加大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刺激國际市场热钱向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流动,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将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

一、导致大量资本进入中国,加剧国内资产的泡沫

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致使全球美元流动性增加,加上巨量资产致使的美元在一定程度上的主动性贬值,刺激逐利性较强的短期投机资本流向投资收益高的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这就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升值压力,而这些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不得不购买外汇储备而投放本币,为了抵御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趋利欲望,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客观上导致了该国基础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加。对于中国来说,量化宽松政策伴随人民币强烈的升值预期和国内利率的不断提高必将吸引大批国际资本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

中国投资渠道和市场成熟度有限,如果对境外热钱流入控制不力,加上国内游资推波助澜,巨额游资很容易集中在某一个市场或者某一个板块,兴风作浪,助推国内资产泡沫不断膨胀。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国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 25%的历史低位,而中国的利率则维持在2.25%,出现严重的利率差,国际资金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因此注入美国的大部分资金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等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市场国家。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2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代客结汇1250亿美元,售汇1172亿美元,结售汇顺差78亿美元,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入2088亿美元,对外付款2142亿美元,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53亿美元。2012年1-10月,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20961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20223亿美元,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付款顺差738亿美元,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资本加速流向中国。

当前国内很多地方民间高额借贷不断爆出崩盘消息,国外热钱的涌入,将会加剧国内资产泡沫,金融借贷的风险将进一步提高。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内的许多主管部门负责人坦承:投机资本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恶化的重要推手。此外如果实体经济投资效益长期追不上短期金融投资的财富效应,大量产业资本会加速变成金融资本,导致整个经济卷入到“一个由投机资金推动的财富创造活动之中”,一旦资产泡沫破灭,很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陷入一个长期“滞胀”状态。

二、推高货币价格,减弱人民币政策自主性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能够发展经济,中国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战略,由于中国出口贸易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所以这就需要人民币的汇率是基本稳定的。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已经紧密的与世界经济保持高度关联系,中国的加息效应或将被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抵减,致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无法充分发挥。

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迫使中国亦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由于为了防止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将狙击目标锁定在预期升值的人民币上,在中国进行巨额的套利活动,防止中国资产产生较大的泡沫,央行不得不将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样就会使得流通中货币数量增加,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如果央行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选择进行加息,那么将会加大与美国的利率差,这将会加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进而对人民币的升值产生更大压力,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会进一步地提高,这亦会增大人民币在市场上的投放,造成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因此,在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热钱的大量涌入将引起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迫吸收外汇,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实施效果,制约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面对量化宽松政策下美国不断减息和美元竞争性贬值的状况,中国只能被迫跟随美国步伐进行调整,这不仅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而且还大大压缩了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空间。由此可见,不论中国如何选择货币政策,其独立性毫无疑问受到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美国前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使美元走入一种涨跌互现、没有规律可循的态势,其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毫无疑问将会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币值会随着美元走势,陷入难以预期的“混沌状态”,甚至有可能引发2013年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加剧“货币战争”爆发的风险。此外,“量化宽松”举措使美元大幅贬值,必然导致我国的美元资产损失严重。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在2012年8月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保持了美国国债最大外国持有者的地位,中国在2012年8月增持美国国债43亿美元,截止8月底的总额是1.154万亿美元;中国在7月净增持美国国债23亿美元。美国实行第四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相对于美元,人民币逐渐升值,使外汇储备的购买力下降,中国的美元资产不断缩水,中国作为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若在某个时间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美联储必将大量抛售国债,美国国债价格下跌,中国将遭受更惨重的损失。由于现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我国暂时很难找到替代美元的其他货币投资渠道,面对国民财富被迫主动投资美元的尴尬选择,中国会陷入“有苦难言、难以选择”的境地。另一方面,美国货币放水将导致人民币被迫升值,进而推高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很有可能会加剧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一些出口加工型民营企业陷入停工停产状况。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聚集有很多中小企业(如东莞),这些企业生产规模不大,进行出口导向的生产,人民币的升值首先会对这些资产并不雄厚的中小企业以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失业人口增加。

三、推高国内物价,增加我国通货膨胀调控压力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着交换媒介的角色,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供给数量的增长应当与市场上商品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才能稳定,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过多的货币追逐相对较少的商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美元贬值的直接后果就会引起农产品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期货投机性需求,使其价格不断攀升。一般而言,需求对大宗商品的价格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短期内需求的变化会令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产生波动。由于大宗商品具有一般商品属性,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消费使用的大量买卖的物质商品,所以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反映着整个经济基本面的需求。作为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料的大宗商品,如原油、农产品、有色金属、各种矿石等,也染上了金融投资产品的色彩,带着某种投资、投机的属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性更强,而大宗商品价格的集体上涨和下挫更多的与整个经济趋势以及整个市场的预期联系到了一起。

中国对铁矿石、石油、铜铝等产品的进口量以及消费量很大,占全球的比重也很高,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更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波动的影响。如果国际市场上资源商品的价格处在高位,那么,进口产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以此种进口产品为中间产品或者原材料的国内商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引发国内的价格上扬,促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可见,这些大宗商品的波动涨价直接引起中国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作者简介: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7

1. 量化宽松政策的对外溢出机制

(1) 收入机制

收入机制是指当本国国民收入增加时, 需求增大, 对国外商品的购买能力增强, 对外国而言会通过乘数效应使得其国民收入发生变动。本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大, 也就是说国民收入中每增加一个单位, 对国外商品的进口就越多, 相应的外国的出口乘数就越大, 外国的收入增加的幅度就越大。如果一个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民收入上升, 则该国的进口越多, 外国的出口增加, 从而外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从这个角度而言, 当一个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 会有利于其贸易伙伴国出口的增加, 从而对其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2) 利率机制

利率机制是指由于资金具有逐利性, 当一个国家的利率发生变动, 就会使得资金在国与国之间发生流动, 相应的会使得资金流入国的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等指标发生变动, 从而就会对该国的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而且美联储一直将利率保持在一个低位水平, 这样美联储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利率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流动, 流入国的投资需求增加, 有利于其经济的增长。

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渠道

(1)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在不断上升, 从贸易方面来讲更是如此,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 在我国的出口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表中可以看出自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实施以来,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左右, 2010年中美贸易差额为1811.89亿美元, 到2012年11月底, 中美贸易顺差达到1957亿美元。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其进口需求和出口能力上升, 而美国一直以来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因此美国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必然会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影响。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网。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元走弱,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屡创新高, 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给我国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冲击。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初级制成品, 科技含量低, 因此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人民币升值迫使企业降低价格, 忍受损失。另一方面, 对进口而言, 由于我国进口的多属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资源类产品, 且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远低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 因此人民币升值不仅没有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反而增加了企业支出。

如今, 随着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强, 又给人民币带来了贬值压力。2015年1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跌, 创下了自2014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恢复, 而美元的升值抑制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降低了企业的进口成本。

(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货币政策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由于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即使美元的发行不能以黄金作为保证, 人们仍然认可美元的国际地位, 因此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货币。这也就决定了美元不仅是国际储备货币, 也是国际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 因此全球的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由于中国是新型市场经济体,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低, 在参加国际贸易中对美元的依赖性很大, 这都决定了当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 也会促使中国的货币政策被动变化。由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与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存在着三元冲突, 在汇率稳定的前提下, 随着资本流动的频繁,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被削弱, 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货币政策渠道对我国溢出效应的作用增强。

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美元已阶段性走强, 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强, 这可能再度招致国际压力, 但如果对美元的汇率稳定, 人民币又不得不被动升值。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将迫使我国在一定程度上被动调整货币政策, 我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努力将更加困难。

(3)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经济体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 国内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区间, 这无疑会导致大量的资金进行跨境套利、投机或融资, 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削弱了美元资产对于本国资本的吸引力, 吸引了更多热钱流向中国市场, 处于升值条件下的人民币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 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我国, 通过购买国债、股票、债券或者进行房地产投资等渠道, 导致我国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增大, 对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造成很大的冲击, 从而加剧了我国资产的泡沫化。

随着美国经济逐渐转好, 美联储开始减少购债规模退出QE。购债规模减少和银根收紧使得美元不断升值, 国际资本流回美国, 使得流向中国的资本减少。美联储回收流动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产生冲击。投资性资金撤除中国将造成资产价格大幅波动, 我国流动性将更加紧张, 2013年6月底和12月底先后发生的两次钱荒事件就有资本外流的迹象。尤其是资金的加速撤除会加剧房地产, 土地等资产价格向下的压力, 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增加, 扰乱中国金融、经济秩序, 对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带来本质性的伤害。

二、中国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的对策分析

1. 扩大内需并促进出口地区多样化

扩大内需, 减少对外依赖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 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要想继续保持这样高的经济增长率, 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使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打开国内市场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不竭源泉。同时, 我国储蓄率偏高, 存在扩大内需的空间, 尤其是农村市场, 只要有适合的条件, 把居民储蓄调动起来, 那么居民的储蓄就可以变成现实的购买力。

促进出口地区多样化减少对外依赖性。应该建立出口市场多样化的思想, 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对集中出口区域的过度依赖, 防范危机的冲击。因此应建立全球贸易市场均衡发展战略, 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 不断扩大新的市场, 尤其应该注意, 在稳定与大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的同时, 还要积极拓展处于亚洲、非洲地区的市场。

2. 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 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的贸易地位、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更匹配, 也可以减少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受美国霸权汇率变动的影响。只有在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才能不受制于美元的霸权。同时也能防止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上的无风险套利行为, 有效地抑制国际热钱的涌入。

首先, 中国要扩展货币互换的范围。在特定区域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 在贸易密切的地区扩大人民币的需求, 从而扩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实现人民币国家化、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可兑换要循序渐进, 逐步实施。考虑可以尝试先建立起人民币离岸中心, 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

其次, 要加快推进在跨境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加快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进工作。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 可以利用世界贸易大国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为结算货币, 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频率和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规模;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 提高人民币在区域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规避美元汇率波动的风险, 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控制货币数量并加强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对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并不是很强, 多年来中国的实际货币供应量与人民银行在年初增长目标设定有更大的差距。中国现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下, 减少货币供给量已经成为控制通货膨胀最主要的目标之一。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迫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商品的收益率下降, 企业投资的欲望和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降低, 改变人们的经济预期, 资金需求减少, 进而减少货币供应。

同时, 应加强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一方面, 健全各种资源类大宗商品储备机制, 当资源价格上涨时, 对冲其负效应。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容易受到国际资产价格上涨的冲击, 因为我国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很高。因此, 应健全资源类大宗商品储备机制, 降低我国对外依存度, 缓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度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 对于国际短期资本比较青睐的收益率较高的股市、楼市加强管理。完善健全各项配套法规, 并且促进各部门能够互相配合严格执行, 从而有效控制输入型通货膨胀。

4. 加强热钱监管, 保持宏观经济平稳

针对国际市场上大量的美元热钱, 中国应当制定好相应的资本流动管理办法, 防止国际热钱涌入我国, 尤其是股市、房地产等领域, 防范可能引发经济泡沫的风险。

一方面, 要加强监管, 堵截热钱。国家外汇管理局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的流动:强化跨境资本监控, 规范监控手段, 明确监控主体, 细化监控职责。

另一方面, 中国要对热钱加以疏导, 让热钱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综合运用资本控制、税收等政策把流入中国的热钱引导到振兴实体经济上来。

5. 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 强化持有美元资产的“条件性”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难易度, 增加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风险。因此, 要协调好外汇资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中国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管理的方向引导投资外汇储备, 使其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多样化, 通过市场化手段积极管理, 同时也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采取“一篮子”的外汇储备政策, 化解以美元和美国国债为主要选择对象的单一化投资风险, 改进风险管理和内控方法, 增强持有美元资产的“条件性”。中国购买美元资产保持充足的警戒, 加强外汇储备的结构、调整长期和短期负债利息收入增加的同时, 短期性的低利率购买美国国债应把范围扩大至各种各样的其他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加强国际民生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的科学教育事业的投资。

第一, 中国购买美元资产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 在兼顾长期和短期国债的利息收益的同时, 加强对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调整力度, 实行“一篮子货币”政策, 国债应增加短期低息债券的购买。

第二, 调整外汇储备的持有结构, 使其趋近一个合理的状态, 并加大对原材料、石油等资产的持有, 使外币、黄金、资源性资产储备的比例达到合理的比例。此外, 我国可也增加对国外高新科技产品的购买, 以及持有国外优质跨国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股票。

参考文献

[1]钟伟, 谢婷.美国持续量化宽松政策和主权债务困境[J].国际经济评论, 2011, 01:40-49, 4.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8

量化宽松 (QE:Quantitative Easing) 一词是日本央行2001年提出的, 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刻意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 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 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 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25日, 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QE1) , 通过这项政策美联储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 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到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的时候,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已经购买了12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证券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 累计投放了17250亿美元左右的基础货币。2010年11月3日,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继续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QE2) , 在2011年中期以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投放6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 平均每月投放75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 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上。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额大增、国际热钱数量急剧增加。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 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从2009年1月份的19134.56亿美元, 增加到2011年的31974.91亿美元, 增加了12840.35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了67%, 季度增长量达1280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国际贸易中的的贸易顺差, 另一个就是境外资金净流入, 包括: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外上市融资和所谓的“热钱”,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分析, 国际“热钱”在经过2009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短暂调整后, 在2010年开始大举进入率先经济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尤其是中国,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仅2010年一年经过测算就有755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境内, 比2009年增加464亿美元, 增长率达到约160%。

2. 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美元供给数量增加, 造成美元贬值, 其他货币相应的被动增值。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 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民币经历了约3个月的汇率稳定后, 终于经受不住美元泛滥的冲击开始了持续贬值的过程, 到2011年7月30日, 已经变成了6.4371。仅仅1年多的时间, 就升值了约0.4, 升值幅度和速度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如果美联储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升值趋势, 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还会继续下去。

3. 造成国际油价攀升传导到国内石油市场, 油价高位运行。

2008年底, 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到低点40.26美元/桶。在各国实施政策救助经济后, 国际原油价格开始持续攀升, 到2010年4月份达到了85.84美元/桶, 到2011年上半年, 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影响, 石油价格重新回到100美元/桶, 并且有持续上涨趋势。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 我国汽油价格也在持续上升, 截至2011年7月份, 我国93#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7.49元/升, 大大增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的成本。

4. 造成中国CPI、PPI持续上涨。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9年11月份, 我国CPI、PPI超过零点以后, 持续攀升, 到2011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年内新高, PPI也上涨6.8%, 专家预计这种上涨趋势还将在下半年持续下去。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1.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

国际上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供给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贬值, 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将带动对大宗商品的投机, 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于我国来讲价格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来实现的, 我国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 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2008年底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40.26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接近90美元, 直至2011年突破100美元, 并有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 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 因此, 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这就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 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 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 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 产生连锁反应, 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2. 利率传导。

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后,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 并在2010年出现通货膨胀风险, 这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货币供给量以压抑通货膨胀。例如, 进入2010年以后, 中国已经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基准利率, 这一措施使得中国不仅利率高于美国, 而且投机和投资机会多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 充足的美元供给和很低的美元利率使国际投机资本泛滥, 它们大规模流进中国投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 催化资产泡沫, 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 汇率传导。

在当今这种国际货币体制之下, 美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美元汇率贬值, 相应地其他国家货币就会面临升值压力。对于中国来说, 除了受到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币货币升值压力以外, 还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流进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这是因为,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 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 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 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将带来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或这些国家货币需求的增加, 使得中国货币汇率升值。为平衡汇率, 中国政府不得不卖出本币买进美元, 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这样, 美元供给的增加通过外汇交易传递着通货膨胀。

四、应对之策

1. 严密监控国际投机资本, 多措并举, 化解风险, 引导投向实体经济。

为防范和化解“热钱”流动的冲击, 外汇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一是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 对“热钱”可能违规流入的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 保持对违规资金流入的高压打击态势。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合规性监管。结合检查中发现的监管漏洞, 及时研究加以完善。同时督促市场主体增强风险意识, 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综合运用宏观审慎和资本管制等调控政策, 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提高套利资金流入成本。四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并完善应急预案, 研究对过度流入的领域予以适当控制或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五是加强政策协调, 发挥部门监管合力, 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有效性。六是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 不断丰富人民币外币避险产品。七是采用税收、资本控制等政策引导其投向实体经济。

2.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产业升级消化掉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

热钱大量涌进之后, 人民币升值压力超过以往, 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使利润薄的出口企业破产。为了保护出口, 需要采取人民币贬值或者至少不能升值的选择。但另一方面, 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 中国现在对进口原油和进口农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依赖, 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和克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就需要加快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实现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 要主动转移或淘汰低附加值出口加工产品, 鼓励发展高端出口产品, 使中国的出口商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并为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后, 能够在新一轮的出口高涨中顺利实现出口升级做好准备。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调整, 节约能源消耗, 增加自给供应, 同时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低碳新能源的发展, 鼓励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这种调整也能消化掉大宗能源产品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3. 将物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 加大菜篮子建设, 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并对资本类产品加大行政调节力度。

一是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 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 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压力。当前,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配差距过大, 与当地经济消费水平严重脱节, 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指数, 防止因通货膨胀, 财富流失、生活质量下降现象的发生。

二是抓好居民菜篮子建设, 加大日用品生产供给。物价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供给不足。为此, 必须加大人民生活用品的生产供给, 在税收、物流等方面加大对日用品生产供给企业的政策优惠措施, 及时进行补贴, 消化掉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 多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三是多种措施并举, 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及其他经济政策, 防止资本类产品的经济泡沫。例如在住房建设方面: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资金的流向, 同时也要利用行政手段加对国家限购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力度, 保障低收入者和刚就业者有房住、有房租。

4. 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 消化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额不断膨胀, 外汇资产的货币风险和汇率风险, 以及外汇管理的道德风险都会随之加大。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美元贬值, 带动其他国家储备货币相继贬值, 中国外汇储备的折价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一是控制美国国债规模, 外汇储备要多元化。中国要更关注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 鉴于美元的相对贬值, 应严格控制美元资产的存量规模, 适时调整。另一方面, 由于人民币升值, 可以加大对海外资产, 如石油、煤炭等资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购买, 并扩大直接投资及增持美国优质跨国大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股票。

二是人民币汇率要更加有灵活性。尽管人民币具有长期升值趋势, 但是短期内我国应该防止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单向大幅升值。必须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增加市场敏感度以及人民币双向波动的频率, 不给国际热钱无风险套利机会, 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遏制国际热钱的流入。

三是倡导国际货币制度安排,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 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

四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 保障巨额财富不因汇率变动流失。一要扩展货币互换的范围和增大货币互换的金额。以此, 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和实际需求, 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二要加快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利用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 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为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加大对金融危机中发生经济困难国家的支援和帮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 向困境中国家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 鼓励他们用人民币购买我国中小企业产品。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流通中的使用量。同时, 消化掉我国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挑战。

5. 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压缩“三公”经费, 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

面对当前国际热钱的冲击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仅仅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每次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 长期来看已是难以奏效。为克服通货膨胀和阻挡国际热钱冲击, 根本的还是要解决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通过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 压缩“三公”经费, 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 来提高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政府决策能力。在目前的条件下, 中国运用紧缩财政的方法克服货币政策的不足, 没有政府改革的配套, 不仅可能毫无效果, 而且还会导致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

摘要: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来救助本国经济。但由于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殊性, 其政策效应通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 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和进出口贸易, 溢出到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国家, 使得国际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 全球大宗物品物价纷纷上扬, 给羸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由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 作为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中国也最多受到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应对。

关键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影响

参考文献

[1].涂永红, 戴稳胜.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分析.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网站

[3].林志远.2011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对策.北京观察, 2011 (1)

[4].林海仁.美制“量化宽松”祸水必将殃及全球.价格与市场

[5].于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的对策.金融财税

[6].李永刚.重视应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球经济, 2011 (3)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9

2007 年,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以及股市剧烈动荡引发了次贷危机。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美国为应对本国出现的经济下行趋势,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 QE) 。直到2013年底,美国经济恢复平稳正常增长,2014 年1 月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非常规扩张型货币政策。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美联储所关注的政策目标不是单一的指标,其产出、流动性、资产价格和就业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指标,因此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维系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是量化宽松政策的终极目标。

一些学者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我国出口有利。原因在于: 第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将给人民币带来贬值的趋势,缓解了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相对于国外商品价格更低一些,有利于出口,扩大内需和减少进口量。第二,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明美国从经济低谷状态步入恢复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美国经济复苏会加大对国外商品的进口量,有利于中国扩大对美出口。但是,上述观点仅是基于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分析支撑,外加现有研究具有片面性,忽略了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因素,以至于美国量化宽松没能很好地把握对于中国出口产生的影响,对于中国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轮QE政策推出的直接导火索是2008 年9 月雷曼兄弟破产,促使美联储购买房地产机构债、住房抵押债券和国债,其间共向市场注入17000 亿美元流动性。这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一直持续到2010 年4 月。由于市场的反应比较迟缓,迫使美联储从2010 年7 月到2011 年6月第二次实施QE政策期间,每月购买750 亿美元资产,购买的长期债券和国债约为6000 亿美元。这一次QE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欧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也间接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市场压力下,2012 年9 月,美联储实施了第三次QE政策,每月购买400 亿美元机构债和450 亿长期国债,同时进行扭曲操作,买入长期国债、卖出短期国债。这一期QE政策持续到2012 年11 月。然而为了继续刺激经济复苏,2012 年12 月,美联储又推出第四轮QE政策,维持每月850 亿关元的资产购买量,促使美国的失业率降至6. 5% ,核心通胀率升至2. 5% 。美国的失业率下降,就业率上升,经济开始复苏,预期的经济增长比较乐观,因此,美联储2013年12 月底结束了第四轮QE政策,在2014 年1 月宣布退出QE政策,将每月的资产购买量削减至100 亿美元,同时维持零利率政策。从美联储四次QE政策的实施到退出QE政策,对各经济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为例,分析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和退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的不同影响。

二、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美国连续实施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美元贬值。对中国而言,汇率在直接标价法下,美元贬值就是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出口量减少。根据进口与出口的反向关系,出口商品成本的相对上升,就是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降低。这样一来,虽然我国的出口量减少,但人民币升值却导致我国进口量增加。美元贬值导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减少,挤压了很多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导致这些企业将投资方向由国内转向国外成本低的地区。在进口方面,为了保护国内一些企业和产业,使其避免遭受惨重损失,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对进口商品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政策,如增加关税等。在出口方面,政府基本没有进行太多干涉,因为人民币升值会抑制我国的出口贸易,因而政府鼓励外贸企业克服困难扩大出口。

2. 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致使美元贬值,而美元贬值又会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首先,货币和商品的价值比可以反映大宗商品的价格。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通过美元计算,并且呈负相关性: 美元贬值,则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美元升值,则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其次,美元和国际大宗商品存在某种替代关系。美元供给增多使市场上产生对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预期,从而使很多投机者产生对大宗商品的投机需求,带动了大宗商品的投机商机。第三,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这样的连锁反应导致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供不应求,致使大宗商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然而,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了美元的供给量,致使国际流通中的美元增加,最终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走出经济危机影响下的谷底。

3. 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劳动力成本的中长期趋势性上涨,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上升趋势。另外,中国产业链配置和行业发展中,农业投入以及农业发展远滞后于工业,致使目前我国的通胀上涨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食品价格方面。中国农业和工业的特殊关系要求中国转变投资结构,通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农业和工业的产业比重。从2010 年11月份CPI指数成功迈上5% 高位运行区间以来,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担忧加大。许多学者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传统定义的通胀预警指标需要修正和提高,通胀的容忍度需要改革与跟进。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不仅对中国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到通货膨胀,通过资本流动渠道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全球经济体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国内利率也保持在低位区间,这无疑会导致大量资金进行跨境套利、投机或融资,使得资金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汇率是引发国际资本流动的渠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贬值,进而造成其他各国本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又迫使各国政府抛本币买美元,以稳定本国的货币汇率,实际上相当于投放本币,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在外汇交易的传递机制下,美元供给增加带来通货膨胀、大量热钱流入,从而产生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

三、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美国连续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失业率,促进了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恢复平稳。然而,美元是国际储币,中国是美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美国退出量化货币宽松政策势必对中国经济造成强大的冲击力,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

由图1 可知,在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情况下,即美联储缩减了对资产的购买规模,货币供应量减少,LM1 曲线向左移动到LM2 曲线,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LM曲线向左移动,导致均衡点上升,利率上升( R1 到R2) ,国民收入减少,国民收入减少致使国民产出减少,导致美国对进口的需求增加,利率的上升致使美国大量资金回流,从而使美元升值; 由于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外币美元的资金回流致使中国的大量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9 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减少433 亿美元,至3. 51 万亿美元,这是中国外汇储备连续第五个月下降。其中,2015 年8 月中国外汇储备减少939 亿美元,降幅最大。中国央行在8 月中旬先是意外地允许人民币贬值,而后又被迫加大美元资产抛售力度,以防止人民币汇率直线下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减少未能激发有效信贷以刺激经济增长,也意味着央行的自由资产没能跟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近几个月以来,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央行不得不加大政策放松力度。自从2014 年11 月以来,央行已经三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五次下调利率。2015 年以来,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直接向银行房贷等措施共计向国内金融系统投放流动性人民币约1 万亿元,这些贷款反映在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尽管央行采取措施,但其资产规模依旧缩减,并且这些资产占GDP的比重也出现下降,这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速与经济增长步调不一致。

综上所述,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缩减货币供给量,使中国短期资本流出,加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导致人民币的即期贬值。然而,虽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给中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也不容忽视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美元升值降低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和通货膨胀压力,进而拉动了我国的外贸出口。2015 年前8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顺差为2244 亿美元。同时,美元升值使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进口成本下降,促进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增长,致使我国出现双顺差局面。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加剧了公众对于通货紧缩的预期,增加了我国通胀紧缩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通胀压力。我国虽然已经实行非对称降息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但政策的实际效果尚不明显,仍需要持续关注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风险。

四、中国应对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举措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从开始实施到退出,给新兴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其中消极影响更大。到目前为止,为防止人民币不断贬值,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利率市场化、汇率机制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国际化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领域。此外,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已成为近期改革的重点任务,其目标是为实体经济建立一个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分散金融风险。

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央行一直在关注并采取措施应对大规模的资本流出问题。2015 年8 月,央行投入940 亿美元外汇储备用于支撑人民币汇率,采取支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措施,推出宏观审慎措施以减缓资金外流。2015 年以来,央行推出了若干项措施以扩大人民币交易,拓宽投资者使用人民币的渠道,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了人民币汇率弹性,以应对目前资本外流、人民币贬值等不利影响。

中国央行的资产是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储备构成的,其中外汇储备占主要部分,这是以往几年来央行通过从国内出口商手中买入美元积累所得。目前,政府债券占中国央行资产的比重很小,反映出我国债券市场规模缺乏灵动性。同时,到目前为止央行只是小规模地买入和卖出政府债券,以控制银行同业间拆借的流动性。如今,中国央行正在设法防止金融体系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采取措施允许银行以政府债券作为抵押品从央行借款,加上之前的连续几次降息,很多学者将这一举措称为中国版的量化宽松政策。2015 年9 月,美联储没有作出加息决定,意味着资本从中国逃往美国的可能性降低,为中国央行提供了一个降息的窗口,中国版的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地应对了中国目前的状况。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挑战来自应对人民币贬值压力和短期资本外流压力,机遇则是针对出现的问题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以及亚投行的成立等都给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人民币加快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欲晓.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财经界,2013(3).

[2]李文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

[3]项后军,潘锡泉.汇率变动、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J].统计研究,2011,28(5).

[4]张茉楠.应对美国量化宽松退出之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3(10).

中国式量化宽松 篇10

2008年以来, 美联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提振本国经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容易引起多米诺骨效应, 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承担热钱大量流入、本币升值以及资产价格膨胀等量化宽松政策的成本。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 中国势必受到欧美日货币政策的冲击。那么,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表现的影响有多大?中国政府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回应措施来积极应对?本文基于VAR模型, 运用2010年12月—2013年3月间中美月度数据, 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影响进行探讨, 以期有效化解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并为此提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针对性的对策方案, 从而为决策部门制定和完善政策体系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 模型设定

VAR模型是研究货币政策的有用方法。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构建一个包含中美在内的两国VAR模型。由于量化宽松是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 通常是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能发挥作用时才被实施,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基础货币的投放, 冲击的起点变量应为美国的基础货币供应量, 所以本文采用基础货币来代表美国货币政策。

建立模型后, 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分析VAR方程中因变量对每个变量冲击的响应, 考察扰动项的影响是如何传播到各个变量的。其后对结果进行方差分解, 考察货币冲击对其他变量的贡献度。

(二) 数据说明

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的情况下,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选用以下指标作为考察对象:

(1) 美国基础货币 (MB) ; (2) 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 由于它具有对经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的特性, 通常被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3) 中国货币供应量 (M2) ; (4) 中国出口额 (EX) ; (5) 中美双边汇率; (6) 中国工业增加值 (IP) 。这些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反映中国的产出水平, 但由于GDP没有月度数据, 实际GDP的数据搜集十分困难, 因此本文适当更换了模型变量, 选择和GDP高度相关的工业增加值来反映产出水平, 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选用的样本数据是2010年12月—2013年3月的月度数据。所有的数据都经过季节调整, 来源于美联储网站、美劳工部网站、中国海关网、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及中经网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

本文在VAR模型基础上, 分别从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定量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 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脉冲响应函数

首先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美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通过贸易渠道对中国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 见图1和图2。

(1) 基础货币 (MB) 对出口额 (EX) 的影响。由图1可知, 我国出口额对美国货币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在第一期是负响应, 之后一直呈现正响应, 这种冲击在第三期对我国出口额影响最强, 随后逐渐下降, 最后趋于平稳。这就意味着美国基础货币的增加对中国出口额在一定时间之内产生正向波动, 从长期来看这种影响会趋于平稳。也就是说, 美国基础货币投放对我国贸易状况是一种正向的影响。

(2) 基础货币 (MB) 对工业增加值 (IP) 的影响。由图2可发现, 美国基础货币对我国的工业增加值总体上是负向冲击, 在第三期达到最小值, 但这种冲击影响逐渐减弱并趋于平稳。这说明美国基础货币的增加对我国产出有负向作用, 在短期显著, 在长期则明显减弱。

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贸易传导渠道中对我国出口额和工业增加值的解释能力。对美国基础货币的冲击进行方差分解,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 美国基础货币投放对我国出口额的解释能力呈现递增趋势, 在第七期达到30.32152%, 表明我国出口额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 对该货币政策较为敏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工业增加值解释力的最大值为15.488 03%, 表明该政策对我国的经济产出也有一定影响。

(二) 通过货币渠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 脉冲响应函数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美国基础货币的投放通过货币渠道对中国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 见图3、图4、图5。

(1) 基础货币 (MB) 对货币供应量 (M2) 的影响。由图3可知,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美国基础货币施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 在第三期到第六期产生负响应, 但在第六期后响应逐渐增强, 在第八期趋于稳定。这表明美国基础货币的增加使我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产生负向影响, 但从中长期来看, 这种影响会逐渐增强, 成为正向影响, 并逐渐稳定。换言之, 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对我国货币供应量是有正向作用的。

(2) 基础货币 (MB) 对工业增加值 (IP) 的影响。由图4可知, 美国基础货币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冲击在短期为正向的, 并在第五期达到最大值, 但这种冲击的影响逐渐减弱为零后负向增强。这说明美国基础货币的增加对我国产出短期有正向作用, 在长期则产生负向作用。

(3) 基础货币 (MB) 对中美双边汇率 (EXCHANGE) 的影响。货币供给冲击在中长期负向影响着双边汇率, 这种负向影响在第五期达到最大后渐渐减弱。由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美元贬值, 当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增加的足够多时, 人民币就会相对于美元升值。此外, 美国的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必将带来利率的下跌, 而中国的相对较高的利率将会吸引大量渴望获得超额收益的国际资本, 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将导致更大的升值压力, 继续推进人民币升值。

2. 方差分解

对美国基础货币的冲击进行方差分解, 可进一步分析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和、工业增加值和中美双边汇率的解释能力,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看出, 美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解释能力逐步增强, 在第十期达到最大值32.261 73%, 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一定影响。而我国物价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较为敏感。相比之下,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美双边汇率的解释力只有7.67%, 表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货币政策渠道的传导对中美汇率的解释能力较弱。

四、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处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外部因素的冲击会给当前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我们要加强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监控分析, 前瞻性地对国内经济政策进行预调微调, 做好应当有的应对预案。一是要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加大对世界各国采取的抵御金融危机措施的系统性分析。二是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抵御“美元霸权”和“廉价美元”。三是要始终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防止热钱回流炒作。四是要促进外汇储备进一步多元化, 防止外汇储备“泡沫”放大。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J].财经科学, 2011, (4) :1-8.

[2]姚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J].上海金融, 2009, (7) :33-36.

[3]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与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8) :4-9.

量化宽松、定量宽松与信贷宽松 篇11

量化宽松、定量宽松与信贷宽松

侯彩侠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被世界主要国家所采用。“量化宽松”也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名词,被广泛关注。文章从“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产生的背景和特征出发,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操作上的差别。

量化宽松,定量宽松,信贷宽松

一 “量化宽松”概念

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QE)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1]。它是传统货币政策失灵时使用的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被人熟知,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和全球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稳定金融市场、避免通货紧缩的有效手段,被欧美等国家广泛使用。

追溯“量化宽松”概念的由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日本央行为代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2]。“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为“量化宽松”的不同形式,在基本面有一定的共性,在操作面上存在各自的特色。

二 日本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日本是最早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定量宽松”作为“量化宽松”的雏形,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首次提出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QEP)的概念。业界称其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也有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数量宽松”货币政策。

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日本经济严重下挫,通货紧缩日趋严重,日本央行将银行间隔夜无担保利率调整至0.15%,以应对经济危机、刺激消费。然而这一政策的执行,日本经济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消费者信心仍然不足,通货紧缩依旧严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降至负值,利率作为传统货币政策调整工具,可调控的空间越来越小。为此,2001年3月,日本央行宣布在零利率的基础上推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改善经济萎缩现象,并承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没有回升正值,这一政策就不会结束。日本成为首个采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挽救经济危机的国家。2005年,全球经济回暖,日本经济逐步复苏。至2006年3月,日本第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结束。

日本央行在2001—2006年采取了首轮定量宽松政策,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施:一是增加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二是买入长期政府债券,向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增加流动性;三是充分发挥短期资金的优势,直接购买短期国债。以上措施有效地稳定了金融市场,抑制了通货紧缩,实现了经济复苏。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货币市场流动性枯竭,日本经济也受到殃及,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度降至-5.53%。为此,日本央行于2010年10月开始了第二轮定量宽松投资计划。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在他的强行施压下,2013年4月,日本央行再次推出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通货膨胀目标,实行开放式资产购买措施,购买的金融资产,不设置具体的期限[3]。

纵观日本央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采取的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可以看出资金投入更为灵活多样,主要表现为:一是着力改变银行“惜借”现象,制定“企业融资支持计划”。通过对企业直接投资,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避免了第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执行时,资金注入金融机构后,金融机构因为信用风险的担忧,不对企业放贷现象;二是增加企业借贷模式,增加商业票据、企业债券、指数类信托资产、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风险资产的购买;三是进一步扩大资金购买计划,并以中长期国债购买为主;四是设立通胀目标,将通货膨胀率调整至2%。

三 美国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急速下滑,资金链相继断裂,传统的货币调节机制已趋于失效。为应对这一问题,美联储先后推出一系列非常规货币调节政策,如将银行基准利率调整至零,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中长期债券,增加货币的供给,加速资金流动等。对这一政策,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于2009年1月的讲话中提到,此次推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的是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的组合,以及这些资产组合如何影响居民和企业获得信贷的条件,它有别于日本2001—2006年执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并将其称之为“信贷宽松”货币政策[4]。此政策的推出有效遏制了美国的经济下滑。随即,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等也相继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以此抵御经济下滑的压力。

2008—2013年,美联储先后实行了四轮“信贷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分别是:(1)2008 年11 月至 2010 年3 月,投放规模在11 725万亿美元左右, 其中包括1125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和3000多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2)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总投资为6000亿美元的中长期国债,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以刺激经济增长;(3)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投资规模为400亿/每月,购买抵押支持债券,推动房地产市场复苏、扩大就业;(4)2013年1月以后,在400亿美元/月抵押支持债券购买基础上进一步追加推出450亿美元/月的较长期限美国国债计划。

在这四轮政策的实施中,美联储利用得天独厚的货币运作机制,根据经济形势不断调整货币政策工具,从最先的危机救助到刺激经济,从单一抵押支持债券到抵押支持债券和长期国债组合,从着重资产结构调整到资产期限置换,从着重经济复苏到关注通胀风险。另外,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与公众的沟通,降低了市场恐慌。正如伯南克在2012年8月《危机以来的货币政策》讲话中指出:“中央银行与公众保持顺畅的沟通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基准利率降至下限并需要更多货币刺激之时更是如此。危机中,美联储通过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成功降低了私人部门对未来短期利率水平预期,从而带动了长端利率下行,进一步缓解了紧张的金融状况。”[5]

四 “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的区别

“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作为非常规货币运行调节手段,都是以调低银行基准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为目的,但是在运作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生的背景不同

日本执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是基于经济衰退、通货紧缩时提出的刺激经济增长计划,资金主要投放到金融机构。由于日本货币流通的局限性,未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因此采用的是较为保守和稳健的宽松货币措施。

美联储执行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是基于全球的金融危机(从最先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到房利美、房地美公司申请托管,随着形势的蔓延,日本、欧洲等地的金融业都受到冲击),美联储为稳定金融市场而实施的救助计划。由于金融危机涉及全球主要国家,美元又作为国际货币的代表,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得到空前发挥,创造了灵活多样的企业融资渠道,为资本流动性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2.政策的侧重点不同

日本执行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侧重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扩大国债购买规模,对非金融机构的经济实体注入的资金较少。如,2001—2006年,资产购买计划主要是对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增加流动性,并未涉及经济实体,2009年以后,新增了商业票据和企业债券等资产的购买,但规模较小,对经济实体的投资规模远不如对国债的投资规模。

美联储执行的信贷宽松货币政策侧重对资产组合的调整,增加信贷资产和证券资产的购买,实施的方式是对经济实体直接注入大量的资金,如直接操作企业资产、债券和商业票据,或直接对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贴现救助,以加快资金的流动性。调整的目的在于压低国债、资产抵押债券的收益率,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扩大企业资金规模。

3.资产负债表运用结构不同

在金融危机管理实践中,中央银行灵活有效的资产负债表管理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危机的核心措施和重要手段[6]。资产负债表作为最直观反映货币政策调整的工具,清晰地反映出“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在资产负债表结构上的区别,两种宽松政策虽然都造成了资产总额的大幅增加,但是增加的方向有所不同,“定量宽松”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表“负债方”,“信贷宽松”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

2007—2013年,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118万亿日元扩大到164万亿日元。资产方面,政府债券所占比例由76.29%调整到71.30%,商业票据、企业债券、信托类资产等所占比例从无到3.53%。负债方面,当前存款所占比例由7.49%调整到35.38%。由此看出,资产方的资产是以政府债券为主,商业票据企业债券等虽有涉及,但规模较小,可忽略不计。然而,负债方的当前存款所占比例却大幅上调27.89%。由此看出,日本的“定量宽松”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通过增加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等扩大资产规模。

2007—2013年,美国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8797.84亿美元扩张到30 900亿美元,其中证券类资产占总资产的91.84%。资产方面,抵押支持债券(MBS)从无到有,所占比例达到资产规模的33.35%,国债所占比例由88.53%下滑至当前的56.07%。负债方面,联邦储备余额所占比例由3.02%上升到58.39%;而联储发行票据所占比例由88.81%降到36.42%[5]。由此看出,美联储的“信贷宽松”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通过增加信贷、购买国债债券,向私营企业投资扩大资产规模。

五 我国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局势逐步形成,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应对本国金融危机时所运用的“定量宽松”和“信贷宽松”货币政策,在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后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以日本为代表的“定量宽松”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信贷宽松”,都作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手段,在使用上有很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首先,都是在经济下滑、传统货币政策失效时实施的非传统的货币调控政策;其次,都是建立在零利率或者极低利率基础上,为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消费,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扭转经济下滑的局面;再次,都通过资产负债表结构或者数量的调整达到刺激经济增长、避免通货紧缩的行为。

基于以上的共同特点,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中,将执行零利率或者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中长期债券,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行为界定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EB/OL].(2009-05-16)[2014-11-03]. 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cehuobisi/591/index.html.

[2] 张支南,葛阳琴.日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3(1):29-34.

[3] 熊爱宗.日本量化宽松政策对日本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4(4):34-39.

[4] 本·伯南克.美联储的信贷放松政策及其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7):34-37.

[5] 李柏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3.

[6] 张磊.日美央行金融危机管理比较——基于资产负债表变化的特征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4,02:1-8.

动 态

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委第四次会议在临潼召开

2014年10月25—26日,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陕西临潼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刘青,天文学名词委主任赵永恒,以及天文学名词委委员王玉民、邓劲松、卢仙文、叶式辉、刘炎、李竞、杨大卫、何妙福、何香涛、陈力、林元章、周又元、赵刚、黄天衣、萧耐园、崔辰州、谢懿、潘君骅等19位委员参加会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金婷,国家天文台邹振隆、徐怡冬,上海天文台邵正义,北京天文馆鲁暘筱懿,中国科技出版社赵晖、夏凤金作为特约代表列席。

本次会议以新版《天文学名词》编纂任务的推进为核心目标,围绕选词、定义编写、词义修订等问题展开。此外,讨论了新版《英汉天文学名词》修订过程中遇到的代表性问题,对一批新词和中文译名进行了审定。刘青副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最新情况,对第三版《天文学名词》的编纂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崔辰州向与会代表汇报了第三版《天文学名词》的选词汇总情况。委员们对审定工作中遇到的选词、译名、注释,工作步骤、进度时间点,农历标准和二十四节气,新词收集、自动提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赵永恒最后做总结发言,号召全体委员共同努力,保证2015年在全国科技名词委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圆满完成第三版《天文学名词》的编纂工作,同时建议全国科技名词委建立跨学科联合工作组,请民政部专家参加,开展行星地形特征定名和地名命名工作,并将此工作机制长期保持下去。

(崔辰州)

Concepts on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HOU Caixia

As an effective means to cope with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world’s major countries,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a hot term in recent years, and been widely concern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features of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credit easing”,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quantitative easing, credit easing, monetary policy

2014-11-01

侯彩侠(1975—),女,安徽亳州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通信方式:cxhou@sina.com。

N04;F8

A

美国“量化宽松”难言尽头 篇12

引导公众的预期被认为是中央银行家的职责, 更何况美联储主席。分析师们都跟随伯南克的讲话对未来政策做出判断, 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他摆弄中的棋子, 错误不断发生。

美国会不会进一步量化宽松, 与其说由其经济状态所决定, 不如说由其财政状态所决定。伯南克知道, 量宽对经济的刺激相对有限, 如果实体的长期预期回报率不能获得显著的上升, 商业银行放贷的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依然会非常淡漠, 美元贬值的预期会驱动大量资金进入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投机。催升新兴国家经济热度的同时, 跨国公司利润增长推动美国股市上升而产生的财富效应对美国经济复苏贡献微不足道。

美国未来五十年的财政收支的路线图是前景黯淡的, 甚至是悲观的。因为二战后婴儿潮一代人的退休将于2011年正式启动, 政府的医保和退休金计划开支预计进入大幅上升期。由此产生的未拨备的隐性负债高达114万亿美元。这些潜在的债务在未来五十年中会逐步演变成现实的债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应该讲, 自牙买加体系确立后至2007年之前, 美国虽然绝大部分时间都搞财政赤字, 但是其财政收入和支出从来没有真正拉开距离, 年度赤字规模最大也就在6000亿美元左右。但2010年后, 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呈现出显著的发散状态而无法收敛。对世界来讲, 这是恐怖的。

在目前的美国政府财政支出中, 福利性开支占比高达58%。这种义务性支出 (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和养老) 是美国历届政府竞选中承诺累积的, 所以异常刚性且很难压缩, 这个比例在十年之后 (2019年) 预计将达到80%。到2025年, 美国的税收将只够支付利息 (预计将从目前的每年2000亿美元飙升至逾1万亿美元) 和福利计划, 将没有余力去做其他任何事情。

2007年之前的财政赤字, 主要是外国人为美国政府融资。其中, 中国、日本和资源国家的年度经常账户盈余大概能覆盖美国政府需要融资总量的70%。2007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达到创记录的4000亿美元, 而2010年中国的顺差大幅萎缩至1800亿美元, 2011年估计继续萎缩至1200亿美元左右, 危机后日本和石油国家的情况也类似。

而美国政府每年需要借钱的规模是过去的2~3倍。2010年的财赤是1.35万亿美元, 而2011年预算财赤为1.65万亿美元。这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融资缺口。当盖特纳要借钱时, 不太独立的美联储或将只能被迫购买公共债务。“量宽”的全部逻辑在于此。

债务货币化的过程就是“印钞”, 因为钱从美联储出来后给政府, 政府将这个钱减税到每个家庭, 这个过程是要增加整个经济中的流通性的。由此,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从危机前的8300亿美元扩张至当前的2.79万亿美元。其中, 1.3万亿的头寸是美国国债, 美联储目前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多头头寸的持有者。剩下的增量头寸则是各种机构债务, 即美国的金融部门将各种有毒资产质抵押给美联储, 换取资金后又配到美国政府债券上。这个过程等同于美国政府用公债去置换金融部门的不值一文的有毒资产。危机后, 美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国债头寸骤然增加了7000亿美元。

当通胀预期上升时, 美国国债市场便可能孕育麻烦, 甚至出现动荡。由于目前几乎所有银行、保险公司均在投资组合中大量持有国债, 国债一旦出事, 便可能产生数倍于雷曼倒闭时的震撼。所以今年以来, 一种不祥的预期开始在美国的金融市场中扩散——从1981年到现在, 美债30年的牛市是否已经结束?这种牛市的信念在美联储2004年中期启动的长达17次的加息周期中都未曾撼动过, 而今天变得有些脆弱。今年3月, PIMCO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 已经沽空全部美债头寸。

即便执行了两轮量宽, 规模高达2.35万亿美元, 但美国长端国债收益率始终未能实质性地压下去

即便执行了两轮量宽, 规模高达2.35万亿美元, 但美国长端国债收益率始终未能实质性地压下去。目前美国30年期长端收益率还是在危机前水平 (4%~5%之间) 徘徊, 这说明量宽后, 美联储的信誉已受到越来越大的质疑, 需要伯南克小心应对。他主要靠两招:一是打压欧元, 维持美元避险的“光环”, 掠夺别人的市场份额;二是靠量宽, 如果没有欧债危机, 光靠美国QE2的力度是挡不住利率上升的。

为了压制长端利率, 需要不断拓展量宽规模, 而这又可能会加深市场疑虑, 促使投资者加快逃离美元, 最后利率再度升高, 需要更大规模“量宽”来压制。中国有个成语叫“饮鸩止渴”, 美国在找到靠经济增长的正向效果来冲销债务的方式前, 说老实话, 恐怕也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量宽”没有尽头,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将进一步膨胀。

关于美国的“量宽”退出, 中国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即便通胀的蝴蝶翅膀扇动, 也未必有实质性退出的可能。

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 过去四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使得今天通胀存在着清晰的全球传递链。新兴市场处于通胀的前端, 而发达国家处于通胀后端。美欧国家物价构成的三分之二与其劳动力成本相关, 而高失业率抑制着其工资的升幅。在平均每小时工资的增长率仍在低位的情况下, 工资-通胀的螺旋上涨通道形成很慢。物价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因素取自外部世界。过去两年中全球农产品价格涨了40%, 油价从每桶60美元涨到了每桶120美元, 新兴经济体的高通胀通过货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向发达经济体传递。

从逻辑上讲, 新兴经济体所承受的通货膨胀的痛苦要大于发达经济体, 更何况美欧经济体普遍采用所谓“泰勒规则”, 即利率与核心通货膨胀率 (剔除食品和能源因素的影响) 的挂钩关系, 所以冀望它们主动退出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未来在以下三个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全球经济将进入一段“低增长、低利率 (实际利率) 、高通胀”时期, 并为新的一轮危机累积势能。这个过程与过去30年全球经济的大缓和 (great moderation) 时期 (即所谓“高增长、低通胀”黄金时代) 形成鲜明对照。

一是新兴国家继续忍受通胀 (不愿意进行全局性的主动紧缩) 。比如说中国, 宁愿行政限价和财政补贴, 也不愿意加息和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 这等于扩充容纳廉价美元通货的战略空间, 致使未来通胀有可能失去软着陆的机会。

二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绵绵无期。通过打压欧元而力保美债市场避险天堂的光环不失, 使美国成为欧债危机的最大受益者, 靠“掠夺别人的市场份额”从而减少维持量宽政策的成本, 小心把控着“气若游丝”的经济复苏进程。

上一篇:广播剧中的音响下一篇:企业文化与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