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中的音响

2024-10-21

广播剧中的音响(精选10篇)

广播剧中的音响 篇1

广播新闻在当前社会, 占据着特殊的地位。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新闻的获取方式, 由纸质报纸到无线电报, 在发展至广播, 再到电视新闻, 最终发展至当今的网络多媒体, 从新闻的媒介的发展来看, 科技的进步, 有效的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事业与科技技术之间密不可分。

1 广播新闻的概述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事业也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广播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颠覆了传统的印象。且对新闻采编、录音及制作业加入了更多新型技术。

广播新闻采编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关的基础理论及知识, 具备新闻采访、写作、摄像及策划等技术, 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闻采编工作是对相关信息认定、采集、加工的过程;二是主要由采访与编辑两部分组成;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任务的认识客观物质的行为活动。

在实际的新闻采编工作中, 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把握新闻的社会价值及及时性;为保证稳定的收听率, 应尽量将各类表现形式容纳在实际的报道当中;在将新闻内容进行充实的前提下, 加入适当的美学概念, 使新闻的审美价值及收听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使听众感到亲切;保证提高广播新闻的媒介责任感以及保证以听众为基本的理念, 加强后台服务, 改善对听众们的服务质量。

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存在群众进行信息咨询以及检举揭发的情况, 对于这类情况, 相关人员应正确对待, 竭诚服务, 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 将为大众服务做为工作宗旨。此外, 在进行采编的工作中还应设定相关的考核制度。设定考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对记者及编辑的业绩和职业道德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 以免造成记者、编辑等的反弹[1]。

2 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中的作用

音响技术对广播新闻采编有着重要的作用, 若音响效果较好, 那么能使新闻在采编及报道中, 让广大听众充分的感受到声音在频率、强度及音色上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使声音听起来更具层次感及跳跃感等。能让听众对人物形象在脑海里进行模拟, 进而产生美妙的视觉效果, 也能有效的增大新闻报道的可听性。将新闻主体部位合理的使用声音进行完美的表现。将事件的人或事物最初的声音进行还原, 是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也是新闻采编工作使用效果好的音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目的。与文字传播这类实体的传媒相比, 音响靠着其传播性较广的特点, 也能有效的增加新闻报道的事件感染力, 将新闻覆盖面进行更大限度的拓宽。那么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中如何能使听觉效果得到提升[2]?

3 实际的工作流程解析

3.1 合理使用效果器

在实际的工作中, 若不采用效果器进行辅助, 那么听众在听新闻时, 多少感觉到音频有瑕疵, 让听众觉得美中不足。因此, 通常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都将用到效果器。在使用效果器时, 先打开执行录用的工作界面, 将音频添加进效果轨道当中, 选择用来营造混响反射声插件, 通常使用True Verb插件, 为有效的控制延迟量, 将延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还要加入一个效果插件, 使延迟进行良好的控制, 通常使用Double Delay插件。在采用了立体效果之后, 为了对音色加以修改, 可考虑添加一些对人声进行调整的插件。接着使用Dynamic插件对音频整体进行压缩, 并将其进行动态处理。音频存在较明显的唇齿音, 应使用Desser进行消除。在效果器的辅助下, 我们才能将声音展现的更加原始, 更加动听, 是广播新闻得到更多听众的喜爱。

3.2 处理音色

处理音色主要是处理音频中的杂声、噪声以及音色激励处理、EQ处理、噪声门限处理等。经过上述的处理工作后, 应进行音频压缩扩展的工作。处理信号是, 由于在整个通道中信号都是采用的串行的方式, 因此在通道中的处理器对信号造成的影响效果, 都将累积到下一个处理器当中, 并继续在改处理器中进行处理, 若其中任意一个处理器处理不当, 都将导致造成的不良影响一直进行传递, 直至最后一个处理器。反而导致的错误的持续放大, 基于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在开始时就严格将信号当中明显的缺陷进行消除。音色的处理工作是一项要求较高的工作, 在整个过程中, 都应注重细节的处理, 使声音中的杂音、噪音等得到妥善的处理。

3.3 动态处理控制

在进行EQ正确加载后, 需要对音频进行动态处理的控制。进行动态处理通常是指进行压缩处理及门限处理两个方面。在动态处理后, 将产生压缩比、门限值及启停时间等几个参数。门限值的选定与压缩比的控制, 有着先后关系, 在之后才能确定启停时间, 这些参数的确定工作应严格进行,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声音最后的效果, 应加以重视。若过快将导致声音硬化, 若过慢将导致原始声音的信号遭到消弱, 或在音量大到峰值时, 压缩器的压缩效果不能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而停止时间对声音的效果影响不大, 可任其保持自动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听众朋友的文化素养以及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不断的提高, 也加大了对广播新闻的音频质量的要求。音响技术对广播新闻采编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广播新闻采编的工作中, 相关部门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及技术, 将音响的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3]。

4 结论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音响技术在广播新闻采编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因此, 我们应加大音响技术的开发, 使广播新闻采编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在今后的工作当中, 我们应让声音在每个频段内, 保持着优美丰满, 进而使声音的成分均匀的分布, 最终使播出来的声音, 在每个频段都保持音量适中, 音色优美。为广播新闻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广播新闻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广播新闻采编进行了细致的解析, 并对音响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将如何有效的将音响效果进行提高, 介绍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广播新闻采编,音响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任昱玮.论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音响技术运用[J].科技风, 2012, 2:203.

[2]舒启辉.浅谈广播新闻采编音响的技术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2:106.

[3]韩理夫.对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若干思考[J].华章, 2013, 12:294.

广播剧中的音响 篇2

关键词:广播新闻 音响报道 策略

1988年出版的《应用广播学》对音响报道定义是:运用新闻事物和(或)人物自身声音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形式。它由实况音响与解说共同构成,是广播新闻的主要报道形式之一。音响报道从内容上分为人声和物声;从采录时间上分为现场实况音响和资料音响,又称相关实况音响;按照报道作用分为主题音响、辅助音响、主体音响和背景音响。

一、音响报道的作用

音响是广播新闻中体现真实性的重要元素,是广播媒体特有的传播要素。如果在广播中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可以使节目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和现场感。

1.音响报道突出了广播的传播优势

广播是听觉媒体,最大的传播特点是以声取胜,这决定了广播更需要音响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富于变化的声音,更能产生兴趣,广播节目中只有经常出现不同的声音,才能对人的听觉产生更大的吸引力。①如果广播节目中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音响,只有主持人或记者口述的声音,那么广播新闻节目无异于报纸、杂志的翻版。现场音响如果运用得当,能够生动鲜活地传递信息,并且起到绘声绘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广播新闻节目的魅力。所以,只有充分运用音响效果,广播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好地体现。

2.音响报道能够再现生活的本质面貌

广播媒体的物理特性,使其在传播上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系统,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运动,因为声音的传真性,明显胜过印刷媒体。②音响元素在广播新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广播新闻可听性中的视觉构建。③音响报道可以再现真实的现场声响,能表现事物所处的环境,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给人以真实的现场感受,尤其是新闻人物的现身说法,再加上各种具有生活气息的背景声音,让听众通过听觉亲身感受到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3.音响报道增强新闻的公信力

目前受众获得新闻的来源呈多元化趋势,同时部分广播媒体摘播的“二手新闻”越来越多,自采新闻量渐少,而听众对节奏平稳、语言变化不大的文字播报新闻不感兴趣。因此,在音响报道中,真实、新鲜、生动的现场声音,是广播新闻增加表现力的重要元素,其作用不可低估。从某种程度上说,听众可以从新闻事件的音响中获得直接信息,好的音响报道甚至可以让受众忽略记者的存在,感觉自己是在亲耳聆听新闻发生过程。

同时,音响报道中播放一些权威人物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也提高了新闻的公信力与可信度。2010年年初的中美洲海地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也牵动了全体中国人的心。作为亲历地震的唯一中国记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国宇翔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回了震情报道,作者通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现场讲话音响的运用,将新闻现场直接呈现到受众面前,突出了潘基文讲话的主题,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中国救援队在震区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可信度。

二、音响报道存在的问题

成功的录音报道,会因音响素材的出彩而感人至深,反之则往往败在音响的失控上。④随着音响报道在广播新闻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大,音响报道俨然成为广播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最佳武器”之一。

笔者随机调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1年12月份播出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统计了每天音响报道的数量,在总共三十分钟的节目时间里,音响报道占到整体节目时间一半以上的有10天(见图一)

可见,包括央广在内的广播媒体非常重视和善于运用音响报道。然而,有些广播新闻过度采用音响报道,却不重视质量,不把控数量,造成了事与愿违的后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音响与文字相脱离

一篇完整的音响报道包含音响与解说两个部分,且不可分割,二者是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离开音响而单独完成稿件的写作,甚至有时音响的安排是一篇报道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把生动、鲜活的音响配以精准的文字说明,才能再现新闻事件的原貌,让人听后如身临其境,增强报道的可信性和感染力。但是,有时会出现音响与解说衔接不自然的情况,两者之间或者是重复,或者是脱节。例如文字稿中记者在解说时提到:“某某兴奋地说”,可在随后的录音中并没有让人听出兴奋的感觉,这样听众会感到言过其实,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再有,一件令人悲伤的新闻事件,用过于亢奋的语言情绪表达出来,也是不合适的。

2.音响不够典型,表现力不强

广播记者有时会采集到很多音响,选择最有特点、最能说明主题的音响是非常重要的。主体音响选用不当,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录音报道的质量,背景音响不典型也会降低报道的传播效果。背景音响应该是能够让听众一听就明白这是从何处采录、何人何物发出的声音,有时,不经选择进入话筒的背景声,也许会具有典型性,比如火灾现场的报道中,消防车的警笛声就是十分典型的背景音响。

3.音响选用不当,背景音响喧宾夺主

音响报道对音响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受众能听得清楚。有些报道中,记者不善于采集和应用音响素材,或是没有掌握好音量平衡,过多地运用主体音响,把音响灌得太满,没有起伏,不讲节奏,尤其是在声音质量不好、不够清楚的情况下,音响不仅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成为累赘。为了音响而使用音响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新闻事实的表现,而且会让音响失去原本该有的感染力,甚至成为噪音迫使听众换台。

广播剧中的音响 篇3

广播音响系统作为建筑物内部独立的广播系统, 主要包括业务性广播系统、服务性广播系统、火灾事故广播系统, 而音乐厅重点涉及服务性广播系统, 即向人们提供欣赏性音乐类广播节目。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 音乐厅的建设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化与大型化的特点, 因此现代化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的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化。若依然采用传统的方法管理此类建筑物的广播音响系统, 必定使系统管理的可靠性大幅度降低。为此, 广播音响系统领域逐渐应用到计算机技术, 且此项技术的应用已经覆盖到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管理的方方面面。根据此社会背景, 本文就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展开讨论, , 以期促进我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提高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控制与管理的可靠性。

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管理领域, 例如智能公共广播系统、SM40电脑控制音响管理系统。智能公共广播系统主要包括矩形选择器、扩展控制器、系统控制器、终端控制器、多路遥控传声器、混合器、扬声器输出选择器等设备。SM40电脑控制音响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主分配器、主监控器、扬声器、功率放大器等设备;主分配器的内部部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输入卡、讯号发生卡、音调控制卡、控制继电器卡、数字口信记录卡等设备。根据上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 本章节着重就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

随着现代化音乐厅的兴建, 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广播音响系统的控制与管理领域, 因此计算机已成为音乐厅音响系统的重要管理工具, 其应用特点包括三方面:一是计算机能够从分路广播控制设备、放大设备、扬声器的系统设备、用户设备对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的工作状态实施跟踪监视, 从而实现设备故障发生率的大幅度降低;二是计算机的使用允许管理人员根据显示屏所显示的操作对话菜单完成相关操作任务, 从而实现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操作管理的简洁性与准确性;三是计算机的使用允许管理人员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所有播放程序的编制, 从而实现对节目源以及播放内容的有效控制。

2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实践证实,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改善现代化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本小节简单介绍音乐厅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广播音响系统的控制与管理采用微处理机, 由此最大化提高广播音响系统的最佳运行效益, 同时采用灵活的模块化结构, 此种根据系统功能要求来调整功能模块的结构对满足用户的近期需求以及远期的扩充与修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微处理机的采用使广播音响系统成为广播音响的分配中心, 即依据系统的预编程序以及功能要求把各信号源 (比如背景音乐) 发送至放大器, 从而实现广播。广播音响系统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允许某个独立的系统同时连接若干个音频信号源, 即利用矩阵向若干放大器提供音频信号, 但就多个独立的广播音响系统而言, 允许利用界面电路连接各独立的系统, 此外广播音响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信号源, 但若存有冲突, 那么微处理机能够根据等级把优先权分配至各信号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允许管理人员根据实际需求利用计算机完成特定程序的编制, 即当某些设备出现故障, 故障设备便会直接被备用设备取代, 并继续完成运行任务, 如此对减轻维修人员的巡检任务以及提高广播音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求广播音响系统设置计算机接口, 由此方便报警信号的传送以及相关设备的连接, 例如当设备发生故障, 所产生的信号便会使维修人员快速获取故障发生的基本信息 (比如时间和地点) , 此外系统设有RS-232串行接口, 由此实现与外部计算机的连接。与此同时, 微处理机的采用可以向广播音响系统提供三分菜单, 即安装菜单, 以方便安装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完成编程任务;使用菜单, 以方便操作人员完成编程任务以及程序修改任务;维修菜单, 以方便维修人员完成设备的检修任务。

总结

浅谈戏曲中的音响效果 篇4

关键词:戏曲;音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J8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8-01

在舞台美术众多的表现手段中,音响效果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使人们通过听觉联想,对视觉形象进行再加工,对于创意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音响效果在戏剧艺术中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大小、强弱、节奏的快慢以及不同的自然声响,来表现环境,渲染情绪气氛,揭示放大人物的心理矛盾,补充视觉形象表现的不足。它通过声音来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使观众产生环境联想。音响效果的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各种影视剧、舞台剧中等等,都少不了它的踪迹。音响效果的使用,在舞台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剧情、人物的个性息息相关。下面谈谈戏曲中的音响效果在剧目中起到什么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音响效果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可以有效的加强和丰富演员的表演情绪,推动人物内心世界的冲突。

如排演的大型现代豫剧《风雨故园》,剧作者在剧中虚拟的小蜗牛,意蕴极深,成为全剧的亮点。小蜗牛的三次出现,紧扣主题,层层递进,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朱安不同阶段的心理过程。第一次出现是朱安得知鲁迅就要回家了:“小蜗牛,我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个,门也很少出;还不漂亮,但只要我像你一样不停地爬,一定能爬到房顶的。”这就是朱安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她要像蜗牛一样地爬,就一定能爬到目的地。第二次出现在鲁迅接母亲、朱安进京后,朱安就是按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地往前走;她把丈夫的被子抱进她屋里,她认为这样丈夫就会和她一起过日子。女师大的学生来家拜访鲁迅时,她热情欢迎,端茶倒水,大家在讨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时,她误认为大家是想吃洋芋,讨好地:“我做的洋芋可好吃了,我现在就去给你们做。”她和孩子们一起学体操,她认为:“大先生会的,我也要会。”但文化的差异,言语不通,志不同道不合,最终导致鲁迅和许广平离家,去厦门追求新的生活。期盼中的朱安被现实彻底击垮了,这时候小蜗牛第三次出现了。“小蜗牛,我好比是你呀,从树底一点一点的往上爬,爬得虽慢,可总有一天会爬到树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再也爬不动了。”此时的朱安才醒悟,醒悟后的她又默默地承受着,她认命了。这就是旧时代的中国妇女、旧时代中国人的人性,旧时代中国的文化。小蜗牛的出现,时刻牵引着观众的心,引导着观众去关注、去审视旧中国千千万万妇女的命运,她们像蜗牛一样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一步步往前爬,虽然不知道前面的路程有多远,虽然不知道能不能爬到目的地……在该剧演出中,根据导演的构思,每次小蜗牛出现的时候,都有一首小蜗牛的儿歌在伴随着:“小蜗牛,小蜗牛,爬呀爬……”那清脆动人的儿歌声,深深的印在了观众的心里,这三次出现的儿歌,每次的唱法都是不同的,当然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这是何等细腻地表现了角色的情绪,把观众的情绪和朱安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共鸣。在这里,小蜗牛的儿歌就是作为声响效果出现的

二、有利于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季节

音响效果具有清楚交代剧情时间、地点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如在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中,序幕曲结束后观众就听到凌冽的北风在嗖嗖的刮着,通过时空转换,一下就把观众的情绪引到了寒冷的冬季,伴随着火车站广播的声音以及火车鸣笛的汽笛声,让观众知道这是发生在火车站的一幕。至于季节变化,音响效果更能大显身手,如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一场中卷着雪花飞舞的北风呼啸声,让观众联想到寒冷的冬天;抗洪一场中的电闪雷鸣、倾盆大雨,能让观众明白这是雷雨季节。另外还有现代豫剧《谢延信》中的布谷鸟叫声和蛐蛐的叫声等,都很好的表现出了当时的季节。

三、有利于促进剧情的发展

音响效果可以推动事件和矛盾冲突发展,是人物关系尖锐化,加强矛盾冲突和人物命运转变。

现代豫剧《兰考往事·焦裕禄》抗洪一场中,在焦裕禄和徐俊雅谈到女儿焦守凤的工作时,从乡下给焦裕禄找土蜂糖回来的焦守凤在听到父亲不让自己进县委机关,而是要让自己进县食品厂工作后,女儿伤心的说:“爸,照你这么说,因为是你的女儿,我就不能进县委机关当打字员吗?因为是你的女儿,我就该永远永远的吃亏倒霉吗?”由于出发点不同,焦守凤被父亲训斥一顿,生气的将土蜂糖罐子摔了,转身跑了,此时伴随着一声沉闷而有力的炸雷,暴雨倾盆而下。紧接着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把焦裕禄从肝疼中惊醒,是瓦窑公社的韩大刚汇报工作的:说洪水已越过大堤进村了。随后焦裕禄和此时赶来的张欣理县长赶到抗洪现场,此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大雨磅礴的效果声,为焦裕禄带领众乡亲抗洪抢险制造紧张气氛。如果没有以上音响效果的促进,光靠演员跳来翻去是无法制造这种紧张抢险气氛的。此时的音响效果至少起到了四种作用:一是时间的间隙,二是天气的恶劣,三是烘托了剧情气氛,四是为焦裕禄去郑州看病和乡亲们告别做了铺垫。在剧的最后乡亲们给焦裕禄送行时,焦裕禄说:“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我一定会回来的。”最后一句加了混响效果延时,此时表达了焦裕禄对乡亲们的不舍,更表达了对兰考这块热土的不舍,因为这里还有他未完的夙愿。

音响效果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观众在剧院里除了用眼睛观看,还要用耳朵去倾听。音响效果是听觉上的点染,是辅助演出的另一种艺术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音响效果是艺术中的另一种“语言手段”。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重视音响效果的使用。合理巧妙的运用音响效果,不仅渲染了气氛,塑造了人物,而且加强了戏曲效果,扩大了听觉领域,拓展了编剧、导演、演员和音响师施展技艺的空间,给戏曲表演艺术带来了新的魅力。

广播录音报道如何采集典型音响 篇5

一、采集典型的音响, 要尽量让采访对象淡化记者的存

在, 使其尽量保持新闻事件发生时的原始、自然状态。不要让他们时刻想着是在“对记者说话”, 而要注意采集他们在新闻第一现场说出的“自己的话”。

在采访实践中, 笔者有一个切身体验, 面对话筒, 很多采访对象因为过度紧张, 往往语无伦次。而在聊天的过程中, 他们都很放松, 言语自如。因此, 应该以“聊天”的方式开始采访, 让采访对象先松弛下来, 等到他进入状态, 再把话筒递上去。这样才能为录音报道采集到足够的“原料”。

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的一次业务交流中,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同行介绍:他们曾经编辑播出过一期新闻专题, 名为《回家》。反映的是女主人公、一个法轮功习练者结束劳教回归家庭的前前后后。节目开始, 记者陪同女主人公走出劳教所大门, 边走边问:“你猜今天谁来接你回家?”女主人公说:“我猜是爱人和孩子, 我希望是他们……”此时恰恰劳教所的门打开了, 女主人公往外一看:“呀!真的是他们!”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在回家的路上, 女主人公的爱人往家里打电话:“接到了, 接到了, 已经在车上了, 马上就到家!”原来, 女主人公的一大家子人都聚在家里, 等着迎接她。这时, 另一路记者已先期来到女主人公的家, 一边与她的家人切菜做饭, 一边聊起了家常, 聊这个家庭以前的幸福, 聊法轮功对这个家庭的破坏, 也聊一家人对未来的期盼……当女主人公踏进家门时, 两路记者也顺利会合。随后, 通过一顿团圆饭和席间夫妻间、母子间、父女间的亲情对白, 展示出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场景。面对失而复得的幸福家庭, 女主人公对自己走过的弯路痛悔不已, 最后她抱着自己的孩子说:“妈妈再也不离开你了!”

真实、鲜活的音响素材, 是这篇报道成功的第一要素。虽然反映的是抨击法轮功的主题, 但通篇被一种亲情包容。尤其是对女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进行了集中展现, 十分形象地表现出她已经摆脱了法轮功的精神桎梏, 回归社会、回到心灵的家园。而这一切, 得益于记者恰当的自我定位和身份把握:记者在报道中, 并没有喧宾夺主, 甚至很少提问, 完全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参与、记录一个家庭破镜重圆的过程。

二、当记者无法让采访对象“忘掉记者、忘掉话筒”的时

候, 就不要再人为地设定“你应该这么说”或“你不能这么说”。应该鼓励采访对象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是否适合播出、哪些适合播出, 是后期编辑过程中要做的事情。

1998年,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著名记者李小平一行来到黑河好八连进行采访。从掌握的素材中得知一个典型:一个战士, 为了坚守岗位, 得知母亲病危都没有回家, 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采访中, 这个战士说到这里时突然激动得近乎失态:“不要说了!我不说这个!!换个话题!!”在心情稍微平复之后, 这个战士才哽咽地说:“不是我不想回去, 是实在没办法———冬天本来就人手紧, 要是你也有事, 我也有事, 这个岗就没法站了……这么多年, 我们八连没有一个人在冬天请假回家, 我就是想请假, 也不能提出来……再说, 我也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母亲这次就去世了呀!”

表面上看, 这个战士似乎有点“跑题”, 但这样的真心话, 却对主题进行了升华———他的话里其实处处透着两个字“责任”。这篇报道的成功, 就在于真情实感, 让“典型”植根于平凡之中, 让“主题”扎根在现实之中。

遗憾的是, 现在的录音报道中, “照本宣科”式的录音太多了。以至于一个普通百姓一张嘴就像背讲稿, 如何去感染人?新闻采访有时候需要策划, 需要“主题先行”, 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 过度的“主题先行”, 甚至让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围着记者设定的“主题”转圈圈, 就等同于用几个人的嘴说一个人的话, 录音采访也就失去了意义。记者也不应在自己设定的“主题”中画地为牢, 要勇于主动地跳出来, 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真正的新闻点和突破口。

三、录音报道的采制过程中, 要精心收集、大胆使用现

场实况音响。很多时候, 现场音响比人的语言叙述更能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有时候, 一段现场音响就构成了一条新闻的基本要件。

2009年5月, 笔者采访交通部门对不法“黑车”的一次重大执法行动。从调查取证、跟踪追击、执法处置进行了全程跟踪。在最后成稿的时候, 选用了执法行动大约一分钟的现场音效:如执法队员用报话机进行呼叫、相互间的呼喊、汽车刹车声、开启车门声、跑动的声音、对不法分子的堵截等等, 采写出一期比较有现场感的录音报道。

试想, 报道“快乐的儿童节”, 如果通篇没有孩子的欢声笑语, “快乐”这两个字如何展现?报道运动员在比赛中摘金夺银, 赛场的实况和事后的“补充采访”, 哪个对听众更有吸引力?新闻, 是正在发生的事件。与其事后找人说新闻, 不如把现场的音响直接呈献给听众。

笔者以为, 要采集到典型音响, 广播记者就要在新闻现场勤于发现、善于发现, 捕捉新闻事件中一切可供利用的声音, 尽最大可能采集其中真实的声音元素。这样, 录音报道才能带给听众真情实感。■

巧用音乐音响为广播节目增色 篇6

音响是广播最鲜明的特征, 好的音响尤其是表现细节的音响, 既能向听众传播新闻事实, 又比文字更能传情达意, 它使听众仿佛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 营造一个富有现场感的立体情景空间, 给听众以遐想空间和震撼力。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作品《巴勒斯坦送别阿拉法特》, 一开始引入巴勒斯坦国歌, 接下来, 飞机声、呼号声、哭声、示威声、祷告声、挽歌声, 准确表现细节的音响达7、8处, 一幅宏大的送葬场景展现在听众眼前, 给听众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些典型音响的运用, 真实反映了巴勒斯坦人民对阿拉法特的爱戴, 这与当时一些西方媒体渲染的现场混乱无序的不实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音响的运用要会取舍, 只有与内容贴切, 并服务于主题的音响, 才能与节目融为一体, 并凸显其效能。

广播的发展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生活压力加大和生活节奏加快, 现代人对媒体有了更多的要求, 不仅要及时获取信息和服务, 而且希望获取的方式是轻松愉悦的, 而不是接受硬梆梆的说教。如此, 音乐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通过音调与旋律创造出广播“情感的形象”, 唤起听众在思想、感情、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 烘托气氛, 深化主题, 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早间报道》在原本严肃的时政新闻中导入了音乐的元素:背景音乐是叽叽喳喳的晨间鸟鸣, 再辅以让人轻松的吉他曲, 一档“新闻早餐”就在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氛围中端到了听众的面前。用与内容吻合的音乐作衬底, 营造清新富有美感的氛围, 上海电台在晚间天气预报节目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渔舟唱晚》的乐曲声中, 主持人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提醒听众季节、气候的变化和注意事项, “渔舟”带来收获的喜悦, “唱晚”则充满诗情画意。当然, 音乐作为广播不可或缺的元素, 使用起来也要适度。如有主持人在午间节目中以萨克斯吹奏乐为垫乐, 听了又柔又慢的萨克斯音乐, 听众不免产生昏昏欲睡之感。

试论广播编辑对音响的选择和运用 篇7

一、选取音响应切合主题

主题音响是音响报道的主要内容, 在报道中单独应用。主题音响对整体有着烘托、突出的作用, 广播编辑在录制音响报道节目时应选取切合主题的音响。一些广播节目在录制现场会有很多音响供挑选, 编辑要在其中找寻最有特点、最为典型的音响, 对主题进行烘托。

音响的运用同文字编写一样, 不可以太过拖沓、赘述。在一些音频报道中, 音响同主题的关联不大, 反反复复, 使听众无法准确理解内容, 严重的甚至导致听众心乱烦躁、头脑空白, 这时就需要广播编辑具备较高的声音辨析能力, 在众多的声音中挑选出自己要用的声音, 对于那些同主题内容无关的音响, 广播编辑应坚决去掉, 防止对整体节目产生较坏的影响。

二、音响应烘托氛围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厚重的音响效果可以对节目起到烘托气氛、渲染意境的效果, 使听众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事的真实感受, 利用音响将新闻内容出现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表现给听众, 容易引发听众的想象, 进而形成视觉画面。人们对于身边的声音是极为熟悉与敏感的, 例如听见汽车的喇叭声就会联想到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速行驶的情境, 听见球场上观众的欢呼声就会联想到当时的激烈赛事, 听见海浪声就会联想到大海的广阔无垠。对于单调的文字广播来讲, 加入恰当的音响效果, 会为听众呈现一场听觉盛宴, 使所播报的内容更具真实感, 更立体, 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所以, 广播编辑应严格选取音响, 以有效烘托新闻氛围。

在借用音响对新闻内容烘托的过程中, 应保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 同时音响必须是新闻现场录制的声音, 这样才可以保证人们的听觉认同。现今, 很多新闻在进行音响录制时弄虚作假, 一些编辑人员并不是亲身抵达新闻现场, 仅在广播室中借用假的音效播报新闻, 这样就容易给人带来不真实的感受, 情感认同也不强烈。

三、选取音响应强化感受

在真实生活中, 人们的一些思想情感及观念很难借用语言进行表述, 一些内心观念“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但是对于广播音响来讲, 就具有特有的优势, 可以表述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内容及情感, 消除了文字的局限性, 更好地使听众获取心灵感悟。例如, 在进行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时, 可以录制一些孩童玩耍、主人喂食动物、鸡鸣狗吠等声音, 听众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农家庭院热闹喧嚣的情境, 特别对于那些有过乡村生活的人来说, 会很自然地进行回忆, 形成浓厚的乡情。另外, 音响还可以为人们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及意境, 增强人们的审美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 听众在听取新闻内容时很随意, 但是背景音响一出现, 人们的注意力就会立刻集中, 因此广播编辑应善于利用声音营造意境, 增强人们的听觉感受。

在新闻播报过程中, 广播编辑应善于找寻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声音, 在细节处强化听众的内心感受, 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增强人们的审美感。

四、选取音响应配合语言

广播的声音是由音乐、语言及音响共同构成的, 主要以语言表述新闻内容、以音乐表述感情内容、以音响表述真实内容, 三者共同协调、相互配合。在进行新闻播报时, 应准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现场的语言及音响的顺序、位置、穿插、配合, 妥善安排好, 从整体及结构考虑, 更好地发挥各自功能。

并不是全部的新闻题材都要运用音响, 也不是所有新闻现场录制的音响都适用于新闻播报中, 音响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音响的质量、音频的长短、插入的时间及基调等都同新闻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音响是一种好的声音表现方法, 但不是运用次数越多新闻播报就越好, 所以广播编辑应善于对音响进行选择与运用, 为新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丽.试论广播编辑对音响的选择和运用[J].理论探讨, 2011 (07) .

广播剧中的音响 篇8

广播现场报道从表现形式上主要由三个因素构成,即记者解说、人物采访和现场音响。在采制过程中,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因素,才能使报道亲切、生动感人,使听众听后如临其境,如视其景,如见其人,进而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共鸣。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1 记者解说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记者解说在现场报道中占相当比重,它是整个报道的血肉,具有衔接、过渡段落和音响的作用。在采录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记者解说首先要围绕主题绘物描景。进入采访现场后,记者要迅速进入状态,注意观察并抓住现场主要特点,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口述把现场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让听众了解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和记者所处的位置,以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贮存,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综合感觉。在描绘现场时,记者不要把解说完全放在自然风光上,要紧紧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语言要精练,表达要清楚,解说要具体,要有立体感,以形象、生动、气氛浓厚的现场感抓住听众。

曾获全国优秀广播节目特等奖的现场报道《在火热的水利工地上》,记者开门见山,把水利工地上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与零下10摄氏度的寒冷天气作鲜明对照,接着,记者充分调动自己的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进一步勾勒出水利工地的全景:扑面而来的是“新翻出来的泥土芳香”,展现在视野中的是“象一条长龙似的”红旗和系着“鲜红的头巾”,身着“翠绿的羽绒服或瓦蓝的风衣”的劳动人群,耳边传来的是“伴着推土机声的乐曲……”这样,对听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把听众的感官完全调动起来,如同与记者站在一起,亲眼目睹到火热水利工地的现场。

在报道过程中,记者解说语言基调和节奏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和现场气氛协调一致,寓思想感情于客观事实报道之中。题材和场面欢快热烈的报道,记者的口述要生动、活泼;题材严肃、场面状观的报道,记者解说在用词和语气上就应该庄重、严谨。同一报道中,记者的感情起伏要自然,述说的节奏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抑扬顿挫,爱憎分明。这样,报道才能以情感人,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我们在采制现场报道《忠魂慰沃土情系姜庄村》时,记者解说姜庄村群众为全国著名播音员齐越送葬的悲痛场景——回顾过去齐越与姜庄村群众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结下的深厚感情—群众安葬齐越骨灰,与齐越骨灰告别。记者准确地把握好了自己感情起伏和语言基调,尤其结尾部分,记者是含着泪完成解说的。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与现场气氛和谐一致,通过收音机把记者的真情实感传给听众、感染听众,受到听众好评,此稿被评为当年度河北新闻奖二等奖。

另外,记者的解说要尽可能地多用现在进行时态,这样,既可以增强报道的目击感和现场感,又能充分体现记者身在现场即兴报道的特点,增强了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与感染力。同时,现在进行时态的运用,还可以缩短人与时空、听众与现场之间的距离,易于抓住听众收听注意力,进而对听众的听觉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使听众的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事)、如闻其声的效果。如中央台的现场报道《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的记者解说:“火箭已经从发射台上升起来了……现在火箭已逐渐倾斜,开始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现在火箭钻人了一片云层,我们现在看不见火箭,但是可以听见火箭运行当中的轰鸣声响……”记者有意识地强调“现在”这个词,整篇报道共用了16次,使现场正在发生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听众面前。在播出时,事件虽已过去,但听众听现场报道,仿佛事件仍在进行之中。

2 人物采访要有针对性,提问具体、准确,简洁清楚

在新闻现场,记者对现场人物的采访要有针对性,选取的被采访人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或是直接参与者,因为只有这样的采访对象,讲话才具有权威性,才能对深化新闻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现场播报的流畅顺利,记者要舍得放弃对那些新闻事件边缘人物的采访。曾获中国广播奖一等奖的现场报道《中国足球梦圆五里河对采访对象的选择就颇具匠心。记者的报道是这样的:

各位听众,现在是9点23分26秒,主裁判吹响了终场哨声,中国足球队以1:0战胜阿曼队,提前一轮冲进世界杯决赛圈,中国人44年的世界杯之梦今夜梦圆五里河。6万名观众把五里河体育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喜悦的泪光、尽情的欢呼飘扬的五星红旗、夜空中绽放的礼花,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现在记者来到球员休息室,记者看到李铁、范志毅等绿茵硬汉脸上满是泪水,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也格外忘情:(出录音)

“同志们,你们今天终于成了改写中国足球历史的英雄。”

历经三次世界杯的老将范志毅激动不已:(出录音)

“这几年我的心血没有白费,我在国外的时候为的就是今天。”神奇教练米卢更是喜形于色:(出录音)

“今天是我执教生涯最幸福的一天。”

事实上,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之夜记者可以采访的对象有很多,如足协官员、球员、球迷,而报道却只选取了这样三位采访对象,因为阎世铎、范志毅、米卢都是中国足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听众最感兴趣的人物,典型意义无可替代。

在现场报道过程中,记者采访对象多是临场提问,当场录音,谈话多是即兴的。而新闻现场的氛围,新闻事实自身的节奏,常常不允许这样的即兴谈话有较长篇幅,经常是三句五句,一两分钟就要讲清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提问要单刀直入,问题要简洁、明确、小而具体,以便于谈话人直接讲出报道所需内容。反之,提问含糊其词,离题万里或过大、过泛、过笼统,就会弄得谈话人无法回答,即使答上来,也会远离主题,拖沓冗长,抓不住听众。这就要求记者能够从采访中获得的大量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中理清头绪,抓住中心,选取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某件事、某个人进行采访。在看似简短的采访中,把大量的信息传给听众。

我们在盐山县韩集镇采写《田间地头话调整》时,为了体现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成果,在蔬菜大棚内与农民进行了面对面地交流:

问:您是从哪年开始种大棚的?

答:98年。

问:现在有多大规模了?

答:都算上的话,我包地15亩,还有原来的7亩,一共22亩。

问:那您在种大棚之前,地里都种了些什么?

答:种的都是棒子、麦子,那时候收入很少。

问:一年的收入大概有多少?

答:也就四、五百元。

问:那您种大棚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一年能赚多少钱呢?

答:原来一年弄个五、六万块钱,现在又盖起了八个大温室,一年就收回全部投资。

这里记者没有问那种大而空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些小而具体的问题来进行提问,获得的是简短而富有个性的回答,让人听起来自然、流畅、精彩,现场感强,吸引听众,而且紧扣主题。

3 现场音响要真实、清晰,具有典型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运用音响的最基本的要求。现场报道中运用的音响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要人为干涉,既不能以模拟音响代替现场实况音响,也不能搞事前录音或事后补录,更不能移花接木,以甲地的音响代替乙地的音响。在选用音响时,无论是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要注意它的典型性,即选择有特点,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现场感最强的音响。恰当选用现场音响,如现场的风雨声、人物谈话、机器声……会对听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使现场报道更具有身临其境的强烈效应。同时,典型音响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易于聚集听众的注意力,缩短听众与现场的距离感,进而对听众听觉产生了强烈冲击力,使听众的听觉形象迅速转化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广播剧中的音响 篇9

要说到丹麦的B&O,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贵。的确,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时尚音响品牌,B&O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华丽的外形和高不可攀的价格,就拿今天的BeoLab 4来说,作为一款品牌中入门级的电脑音响,其价格就在万元,而且选配的支架价格都在几千元,如此高的定价也注定了这是一个小众的品牌,一个属于高富帅的品牌。如果你是一个设计控,如果你要彰显你不凡的品味和财力,那么恭喜你,B&O绝对适合你。

B&O的故事

国际设计界Bang&Olufsen(简称B&O)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在每年的国际设计年鉴和其他设计刊物上,在世界各地的设计博物馆和设计展览中,B&O公司的设计都以其新颖、独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的设计师和音响发烧友中,B&O已经有了相当的认知度。B&O是丹麦一家生产家用音像及通讯设备的公司。多年来,该公司把设计视为生命线,一方面系统地研究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另一方面瞄准国际市场上的最高层次,并致力于使技术设施适合于家庭环境,设计出了众多质量优异、造型高雅、操作方便并富于公司一贯特色的产品,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享誉西方各国。B&O的设计成了丹麦设计的经典和象征。

1925午11月17日,两位年轻的丹麦工程师Peter Bang和Svend Olufsen在丹麦小镇Quistrup一间小小的阁楼里合伙创立了Bang&Olufsen公司,设计和生产收音机,揭开了B&O公司辉煌历史的序幕。到1927年,公司已有30余名员工,生产出了当时十分先进的七灯电子管收音机,能自然而逼真地重现电台播送的音乐和其他节目,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商誉。1928年,公司正式启用B&O商标,商标的字体设计明显受到包豪斯平面设计风格的影响,颇具现代感,被一直沿用至今。不久,该商标就与公司的著名广告语“丹麦质量的标志”一并使用,成了丹麦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

20世纪30年代,社会贫富差别很大。一般劳工阶层的年收入还不够买一台收音机或电唱机。因此B&O的产品一开始就定位于追求品味和质量的消费阶层。这种定位确立了B&O公司独特的设计政策和管理模式,也形成了公司在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和鲜明形象。今天B&O的产品成为丹麦、英国等国家的皇室指定产品决非偶然。20世纪50年代,丹麦的家具工业以“丹麦设计”的概念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B&O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60年代早期提出了“B&O:品味和质量先于价格”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也成了企业战略的重要工具,它直截了当地向所有员工,特别是设计师清楚地表明了企业的目标和市场形象,奠定了B&O传播战略的基础和产品战略的基本原则。此后,B&O设计便以一种崭新的、令人心动的形式展现于世。

BeoLab4

BeoLab 4证明了一件事:小巧精致的音箱也能拥有绝佳的音质和声学性能。BeoLab 4不仅外形小巧,而且能以出色的音质播放任何音乐。无论是用于传统的立体声系统(尤其是Beosound 4),还是用于房间连接系统,它都是一款出色的扬声器。它也可以用于小型环绕声系统,或者作为计算机扬声器使用,因为它有一个专门的PC模式。BeoLab 4是第一款带有计算机专用模式的BeoLab扬,声器,当用作计算机扬声器时,它能对声音进行优化。PC版本的音箱才会带有3.5mm的音频接口,普通的版本并没有,所以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要留意。

Beolab 4在一个圆形基座上汇集了三个相同的曲面,很像一座金字塔,同时顶部的工作指示灯也是别有一番味道。每一侧都覆有结实的布料,而且有多种颜色可供选择,这个也是大大地区别于其他品牌音箱的独特之外,除了可以更换外壳,你还可以根据室内装饰定制Beolab 4。Beolab 4是一款灵活通用的扬声器,可以方便地放在搁架、桌面或书架上。Beolab 4的外形极其雅致,适合放在任何地方。纵然是吊在天花板上,也别有一番韵味。因为除了放在桌上,你也可以选购墙架或者立架来搭配箱体,一付普通的立架,价格在5000元左右。

尽管从体形上看,金字塔形的Beolab 4并不算大,但它却是一款名副其实的高保真扬声器。它有内置功放,并采用了多项Bang&O Jufsen专利声学技术,可确保最佳性能。ICEpower功放是Bang&Olufsen的专利技术,它使得超级小巧的设计、大功率输出和低散热工作成为可能。自适应低音线性化技术使小小的音箱具有出色的低音性能。Beolab 4还带有一个可提供三种低音设置的“自适应低音控制”开关,无论是放在墙角、靠在墙边还是放在落地脚架上,它都能对性能进行优化。与同等大小的扬声器相比,Beolab 4在音调平衡及声压方面的表现均胜人一筹。说实话这种小箱体的单元,要想做到足够的功率,也只有体积小、功率足的ICEpower功放才能胜任了,Bang & Olufsen一贯的高要求,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去设计一块样子货,声音的表现依然是第一要素。

Beolab4虽然是PC音箱,实际上它们的定位是给Beolab11用的高频扬声器。完成布设后,Beolab11自动接过全部中低频和低频,Beolab4则完成剩余的部分,Beolabl 1还会随着Beolab4的响度自动调整处理的低频量,让高频得到充分体现。一对Beolab4和一只放在地板上的Beolab11带来的效果还是十分震撼的,低频足以让桌子颤动却一丝也不影响两个高频单元的发挥。单独使用时,Beolab4也是非常好的电脑音箱,比起mm1脆弱的结像,这对箱子的能量实在爆棚,一米远放置(书桌风格)时感觉到的密度和结像的清晰已经超过了我觉得舒服的范围,拉到两米开,向后坐2-3米才会到达真正舒服的范围。不用说,和mm1相比(这似乎是它的竞争对手),Beolab4的解析上了整整一个档次。即便是品牌入门级别的小箱子,比起其他的电脑音箱,其音效足以让同类产品汗颜。

B&O的东西只有在指定的实体店和B&O的官网购买才能享受3年保修,音箱(Beolab系列)必须在指定安装员完成安装和填表(或者在发货之前开箱填表)才能享受3年保修。B&O的产品追求新潮和设计感,服务于高端用户,说它是一个属于高富帅的品牌,也是恰如其份的。

测试篇

阿黛尔《21》

高富帅都喜欢听什么,阿黛尔(Adele)肯定是少不了的,阿黛尔的《21》在美国创下了不俗的销量,其中数字下载销量占到99万2千张,《21》成为2011年美国唱片市场上半年销量最高的一张唱片。《21》中的首支打榜单曲《Rolling inthe Deep》在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八个国家的流行音乐单曲榜中夺冠。在美国,《Rolling in the Deep》的数字下载总销量共计达到了450万张。《21》发行之后先后在18个国家获得排行榜的冠军,其中包括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处在世界流行时尚前沿的国家。Beolab 4对这种声音的演绎让我们对这个小箱子刮目相看,它不但有近乎完美的中频,而且也是极具爆发力,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这大概要得益于ICEpower功放单元的实力,才能在如此小的箱体中暗藏这么大的能量。阿黛尔慵懒、略带沙哑而又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在Beolab 4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不是一个苛刻的Hi-Fi爱好者,仅就一对电脑音箱而言,Beolab 4可以得到95的高分,另外它的低音的表现也相当结实,在1米开外都能感受到其极具弹性的低频。

泰勒·斯威夫特《Speak Now》

音响中的阻抗与匹配 篇10

放大器与音箱的匹配是选型时需要重要考虑的问题, 它直接关系着音乐重放的效果和器材的寿命。放大器与音箱的匹配主要有阻抗匹配、阻尼匹配和功率匹配。对功率放大器来说, 阻抗匹配是第一位的。它要求作为负载的音箱 (扬声器) 阻抗不应小于放大器的额定负载阻抗。如功率放大器原设计接8Ω负载, 应与8Ω或8Ω以上阻抗的音箱连接。当配接16Ω音箱, 使用中除了输出功率减小一半以外, 尚未带来其他明显影响;而当配接4Ω负载时, 输出功率将增加近一倍, 如果音量又开得较大, 则有可能使大功率晶体管损坏。现在有些放大器对音箱阻抗允许有可变范围, 如4-16Ω;在这种情况下, 阻抗每变小一倍, 功率就升高1.6倍。如标定8Ω阻抗下, 额定功率为100W的放大器, 若改接4Ω阻抗的音箱, 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则为160W。一般情况下, 对阻抗有范围的放大器, 取其阻抗范围的中值比较合适。

功率匹配一般指功率放大器的额定功率与扬声器的额定功率相适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 功率放大器的额定功率有较大幅度增长 (从几十瓦增长到上百瓦) , 而扬声器系统的额定功率由于电声器件的结构所限增长较慢。一般来说, 放大器的额定功率应大于音箱额定功率的1/4比较合适, 即125W的放大器推动100W的音箱。这样, 既可以推动音箱全力工作, 又可以保证器材的安全。因为一般扬声器都有一定的抗过载能力, 其允许值为额定功率的一倍半左右。故按上述方法进行功率匹配仍是比较安全的。

阻尼系数是指音箱阻抗与放大器输出阻抗之比。实践表明, 当阻尼系数较小时, 扬声器低频特性、输出声压频率特性、高次谐波失真特性均会变差。阻尼系数过大, 对实际性能影响并不显著。

但是在音响设备上的所谓匹配, 实际上是两种意义上的阻抗匹配:电压传输意义上的阻抗匹配和功率传输意义上的阻抗匹配。事实上在音响设备上有意义的讨论是指:功率传输意义上的阻抗匹配。阻抗匹配是指负载阻抗与激励源内部阻抗互相适配, 得到最大功率输出的一种工作状态。即功放输出阻抗和所连接的音箱负载阻抗之间所应满足的某种关系, 以免接上负载后对器材本身的工作状态产生明显的影响, 同时又可得到最大的功率输出。

首先要强调, 一台理想的功放, 其输出内阻应该是非常低而接近于“0”的。如果无法做到理想, 那么电子管机因具有比较高的输出阻抗而应选用与其输出端标称阻抗相等或接近的音箱;而晶体管放大器输出阻抗比较低一些, 在安全输出电流范围内则无特别限制, 可以连接比较宽范围阻抗的音箱。在实际工作中功放与音柱搭配考虑以下因素。

一、功率匹配

为了达到高保真聆听的要求, 额定功率应根据最佳聆听声压来确定。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音量小时, 声音无力、单薄、动态出不来、无光泽、低频显著缺少、丰满度差, 声音好像缩在里面出不来;音量合适时, 声音自然、清晰、圆润、柔和丰满、有力、动态出得来;但音量过大时, 声音生硬不柔和、毛糙、有扎耳根的感觉。

二、功率储备量匹配

音箱:为了使其能承受节目信号中的触发强脉冲的冲击而不至于损坏或失真。这里有一个经验值可参考:所选取的音箱标称额定功率应是经理论计算所得功率的三倍。功放:电子管功放和晶体管功放相比, 所需的功率储备是不同的, 这是因为电子管功放的过荷曲线较平缓。对过荷的音乐信号波峰, 电子管功放并不明显产生削波现象, 只是使波峰的尖端变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柔性剪峰。而晶体管功放在过载后, 非线性畸变迅速增加, 对信号产生严重削波, 它不是使波峰变圆而是把

摘要:文章详细分析了IoC设计模式的原理, 讨论了依赖注入的3种方式并对每种方式特点进行了阐述和对比, 最后说明了IoC实际作用。

关键词:控制反转;依赖注入

在一个典型的软件系统中, 必定要把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大多数开发者难以理解和把握过于复杂的系统。把软件系统划分成多个模块, 可以有效控制模块的复杂度, 使每个模块都易于理解和维护。但在这种情况下, 模块之间就必须以某种方式交换信息, 也就是必然要发生某种耦合关系。

因此, 模块之间必定会有这样或那样

它整齐割削平。有人用电阻、电感、电容组成的复合性阻抗模拟扬声器, 对几种高品质的晶体管功放进行实际输出能力的测试。结果表明, 在负载有相移的情况下, 其中有一台标称100W的功放, 在失真度1%时实际输出功率仅有5W。由此对于晶体管功放的储备量的选取:高保真功放:10倍;民用高档功放为6-7倍;民用中档功放为3-4倍;而电子管功放则可以大大小于上述比值。

三、阻抗匹配

它是指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 应与音箱的额定阻抗相一致。此时, 功放处于最佳设计负载线状态, 因此可以给出最大不失真功率, 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大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 功放的实际输出功率将会小于额定输出功率。如果音箱的额定阻抗小于功放的额定输出阻抗, 音响系统能工作, 但功放有过载的危险, 要求功放有完善的过流保护措施来解决, 对电子管功

IoC原理浅析

■金兴王霓虹

的依赖关系, 过强的耦合关系 (如一个模块的变化会造成一个或多个其他模块也同时发生变化的依赖关系) 会对软件系统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危害。特别是当需求发生变化时, 代码的维护成本将非常高。所以, 必须控制和消解不必要的藕合, 特别是那种会导致其它模块发生不可控变化的依赖关系。IoC、DI (依赖注入) 等方法就是开发者仔细研究依赖关系, 经过许多设计实践后发展起来的新方法。

一、IoC原理

在传统的模块实现中, 由程序代码直接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而加入了IoC设计概念后, 意味着将你设计好的类交给

放来讲阻抗匹配要求更严格。

四、阻尼系数的匹配

阻尼系数KD定义为:KD=功放额定输出阻抗 (等于音箱额定阻抗) /功放输出内阻。由于功放输出内阻实际上已成为音箱的电阻尼器件, KD值便决定了音箱所受的电阻尼量。KD值越大, 电阻尼越重, 当然功放的KD值并不是越大越好, KD值过大会使音箱的电阻尼过重, 以至使脉冲前沿建立时间增长, 降低瞬态响应指标。因此在选取功放时不应片面追求大的KD值。作为家用高保真功放阻尼系数有一个经验值可供参考, 最低要求:晶体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40, 电子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6。

保证放音的稳态特性与瞬态特性良好的基本条件, 应注意音箱的等效力学品质因素 (QM) 与放大器阻尼系数 (KD) 的配合, 这种配合需将音箱的馈线作音响系统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应使音箱的馈线系统去组装控制, 而不是在你的类内部控制, 这称为控制反转 (Inversion of Control, IoC) 。对于框架而言就是由容器控制程序之间的关系, 而非传统实现中由程序代码直接操控。这就是“控制反转”的概念的本意, 即控制权由应用代码中转到了外部容器, 控制权发生了转移所以称为反转。

IoC框架就是将对象的创建和获取提取转移到外部容器, 由外部容器提供需要的组件。对于Spring这样的轻量级容器, 它们的反转是“如何定位插件的具体实现”。这里的“插件”就是实现具体业务逻辑的组件, 它是在程序的运行期间

等效电阻足够小, 小到与音箱的额定阻抗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其实音箱馈线的功率损失应小于0.5dB (约12%) 即可达到这种配合。

音响设备中, 除了功放与音箱的连接外, 基本上是属于:电压传输意义上的阻抗匹配。

对电子设备互连来说, 信号源连接放大器, 前级连后级, 无论是在理论设计或工程实用上, 只要后一级的输入阻抗大于前一级的输出阻抗5-10倍以上, 就可认为阻抗匹配良好, 从而达到视听感觉最佳, 声音还原度高, 直逼真实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继昌.无线电爱好者实用资料图表集[M].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0.

上一篇:作品鉴赏下一篇:中国式量化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