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广播剧

2024-09-08

微广播剧(通用8篇)

微广播剧 篇1

一、广播剧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碎片化“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快捷化、多元化等特点,受众的生活理念、思考方式、个性需求等发生了变化,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备受欢迎。广播剧作为广播综合艺术的形式,在快节奏、碎片化的受众媒介消费趋势影响下,受众逐年减少,市场份额日益缩小。传统广播业正在积极运用“微”特点整合新优势。分析广播剧在“微时代”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对广播剧加以改善,以提高竞争优势,很有必要。

(一)广播剧的特点

1. 声音艺术。

广播剧综合了演播、音响、音效、音乐等艺术形式,恢弘精细、惊险刺激、温情细语,都能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通过音响音效的烘托,给听众带去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好的艺术享受。

2. 结构简单。

广播剧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众多的人物,戏剧矛盾冲突多,依靠语言节奏的变化及情绪节奏变化推进剧情的发展。广播剧对于听众没有文化层次的限制,通俗易懂。

3. 制作成本低。

广播剧能够用较低的成本制作出声情并茂、听众欢迎的作品。

(二)广播剧存在的问题

1. 手法单一。

进入21世纪,媒体形式日益增多,广播的发展已出现了滞后的状态,新兴媒体占据信息网络的平台,而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依旧比较单一,改变不大。

2. 题材受到限制。

广播剧属于听觉艺术,没有足够丰富的剧情,戏剧冲突也不多,为通俗易懂,广播剧在反映复杂的剧情时具有一定的缺陷,这也导致了题材受到限制。广播剧演员出现边缘化现象,且趋势愈发严重。广播剧原始脚本少,采用对相应形式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的办法,程序形式类似,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广播剧的发展。

二、拓展广播剧生存与发展的路径

(一)思维创新

以往的广播剧以剧情为主,因此,广播剧的创作着重于戏剧创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播剧的内容范围,让人们形成了错误的意识,以为广播剧必须依赖于广播。现代广播剧应将广播剧视为一个节目,但又脱离一般广播节目的限制,创造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资源创新

建立独立的广播剧网络信息平台,挖掘优秀的广播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加以推广。可以把广播剧网络信息平台链接到热门网站,吸引网民链接并收听。对广播剧信息平台进行宣传,让听众免费收听。

(三)创作创新

广播剧在选择题材时,应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主,以大众为创作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人间的真、善、美,创作通俗易懂、喜闻乐听的作品,扩大听众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去听广播剧。

(四)制作创新

广播剧集编剧、导演、音乐、录音、音响以及合成于一体,对各个环节有非常高的要求。广播剧应将剧情表达清楚,让听众听得明白。

(五)运营创新

运营对广播剧制作人员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投入成本较多的广播剧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发展,需另辟蹊径。例如,可以通过先集资后制作、同行业联合或者跨行业制作的方式,打造精英创编推广团队,为广播剧行业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市场运作,获得资金来源。

如何利用微信拓展广播节目 篇2

将世界连通,如身临其境

通过微信用户上传的信息,可以对某些新闻事件进行实时的报道或者是通过微信所创造的平台来增强节目的现场感,这些可以使广播节目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情感的带入和互动对单一媒介形式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多种媒体自身优势叠加的结果,即:传统媒体广播的直播优势+新媒体网络的信息传递迅速的优势+自媒体微信的“我”在现场的优势,从而达到情感的无障碍沟通。

这里举一个鲜活的例子和大家分享:2015年澳大利亚亚洲杯足球赛,1月18日B组最后一轮比赛中国队2比1战胜朝鲜队,这场比赛在堪培拉球场举行。笔者的一位移民澳洲的大学同学全家人去现场给中国队加油,并在微信朋友圈中用文字和图片表达了浓浓的爱国热情。

在征得微信发送者的同意后,笔者立刻将此条微信的文字和大量的现场图片编辑整理,通过节目的官方微信进行群发,收到了上千条发表感想的回复以及6万多的阅读量。这种让人身临其境、情感交融的作用是传统的广播无法做到的。

建固定收听群,享丰富资讯网

微信用户通过网络终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某条信息转发出去,而且编辑迅速,可以有效地节约时间,这就为信息即时有效地传播增添了一个助推器。在广播节目中运用微信,可以使得广播节目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因为可操作性强,不会影响和破坏节目的节奏,并且微信因为其“用户—粉丝”的特殊模式能够让热点信息快速地传播,有助于广播节目受众数量的快速增加。

此前,有很多主持人在经营自己的听众QQ群,但现在QQ群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适当的引入听众加入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建立一个听众的微信群,即通过微信平台经营并培养听众群,这会增加主持人和听众之间的黏性。

控制互动量,增强交流感

虽然互动是广播一个重要的优势,每个节目都要有互动感,但如果花太多时间在读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内容,节目的品质就会严重降低。

据调查,大部分的听众都是只听不参与的,会参与节目互动的听众只有平均5%左右,所以绝大多数的听众只是静静地在听,但是在情感上他们也貌似参与了,但毕竟实际参与互动的跟不参与互动的听众的感受是很不同的。

随着互联网兴起,自媒体时代来临,主持人应该调整心态,把自己当作一种服务业的从业者,用公众资源服务听众。更重要的是听众能从一种疏离的收听状态变成深度介入,因为他们更想听到自己的微信是不是被主持人采用上了。因此,可以说微信既使得广播节目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度,既满足了听众的参与心理,又增强了广播媒体的服务属性。

揣摩微友心理,珍惜每次互动

将微信引入广播传播环节,不仅是主持人的需求,更是听众的需求,它为听众与主持人之间直接交流提供了便捷的互动平台。

之前,主持人在对受众收听节目的心理掌握和推测听众的收听状态的这些环节,往往不能自主判断。都是哪些人群在收听节目,他们的年龄在什么区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通过简单的热线电话和收听调查浮光掠影的数据,是很难得到准确度高的回答的。然而使用微信平台,在主持人可以自主掌控的范围内获得的反馈和意见,无疑可以更贴近、更准确地回答以上问题。

大部分听众在微信平台上的留言,节目中如果无法处理,那么尽量要在同一平台上给予准确及时的回复,绝对要保证对听众的承诺和信用。否则听众几次参与节目都没有得到回复,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造成听众不必要的流失。

新媒体时代少儿微广播剧前景探寻 篇3

1 少儿广播剧的困境

1.1 新媒体对少儿广播剧的冲击

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到来后,传统少儿广播剧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传统少儿广播剧相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少儿“微”广播剧不仅是传播媒介上的更改,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少儿对于广播剧的欣赏习惯,以及少儿广播剧本身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

传统少儿广播剧在播出时间上有很大的限制,同时只能通过少数几种传播媒介接收节目,在收音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少儿广播剧也面临着收听观众越来越少的局面。随着网络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广播剧也慢慢向网络转移。传统少儿广播剧完全是“听”的艺术,少儿很容易因为一些别的因素分神,而新媒体中的少儿微广播剧扩大了人们的感官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广播剧的表现能力,让少年儿童能够从中获得趣味和审美等多种需求。

1.2 少儿广播剧自身的局限性

由于在广播电台中少儿广播剧属于政策性的公益节目,受众群比较狭窄单一,同时少儿广播剧自身的广告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能给广播电台带来很好的收益,导致各个电台的少儿广播剧基本以自己制作为主,很少引进或外购少儿广播剧节目。

少年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学习,同时也有考试、作业、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在特定的时间点去收听少儿广播剧。甘肃少儿广播频道曾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显示,11%的12岁以下儿童会经常收听少儿广播,而且基本是通过车载广播等方式收听,少年儿童更愿意接受有视听影像的电视和网络。

电台对于少儿广播剧节目越来越不重视,经费投入越来越少,导致制作出的少儿广播剧也不受少年儿童的喜爱,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少儿广播剧节目只会越来越不受关注。

2 少儿微广播剧前景探寻

2.1 找准少儿微广播剧定位

少年儿童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分辨力。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只有在关注少儿自身的时候,他们才能做到主动去接触和感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一些在成年人看来不太符合审美的角色反而意外的能收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同时少儿还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年龄上的差异,虽然还处于未成年的状态,但是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当成小大人的角色。

少儿对微广播剧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需求。在节目内容上,少儿微广播剧必须符合少儿听众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需求。由于少儿微广播剧是公益性的情感教育为主导,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要摒弃直白生硬的说教方式,但是也要确保内容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要和少儿的情感相贴近。同时少儿听众又追求标新立异,希望广播剧真实有趣,而带有浓郁娱乐性质的广播剧也许会受到少儿的欢迎。

2.2 关注特殊儿童

广播呈衰退趋势,但是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并没有被动摇,微广播剧的发展为广播打开了新的发展方向,同时提出在新媒体时代下,少儿微广播剧如何发展的思索。儿童广播剧作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理应被重视,特别应该关注儿童广播剧对于失明儿童、语言障碍儿童等特殊儿童群的重大影响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部分少儿广播剧更多的是倾向城市化,而忽略了农村等地区。

同时作为一个传媒人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职业坚守,电视或新媒体并不能完全将广播取而代之,一些身有障碍,如患有失明、自闭症、语言障碍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少年儿童,仍然需要和期盼广播剧给予他们引导,伴随他们成长。

2.3 与新媒体相融合

少儿广播剧想要寻求突破,仅仅依靠广播电台的改革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潮流,进行跨媒体的合作,拓展少儿广播剧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接受方式灵活,具有广泛的覆盖性,能够极大地满足少年儿童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互动的愿望。并且只要有网络,就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车载广播等多种渠道搜索少儿微广播剧节目,转被动收听为主动选择。

结合少年儿童特殊的作息时间,依托新媒体平台,少儿广播剧也可以向伴随式收听转变。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群体碎片化时间,制作出内容清晰明快的多元化微广播节目。

少年儿童是整个国家、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尽管少几微广播剧的发展有许多困难,但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新颖、有意义的优秀少儿广播剧,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本文通过对少儿广播剧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新媒体时代少儿广播剧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虽然少儿广播剧本身也存在很多局限性,但可以通过找准少儿微广播剧的受众定位、与新媒体相融合等方向寻找突破,期望依托新媒体平台,能够让少儿广播剧的生命力更好地延伸下去。

“微”我所用拓展广播圈子 篇4

关键词:县级广播,微信,融合,传播广播圈子

1 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困境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 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式, 在信息化时代里, 新媒体对县级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力, 县级广播电台的发展整体上是不容乐观的, 一些电台的投入跟不上, 节目越办越差, 很多县级广播电台被并入电视台而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虽然是出现较早的传统媒体, 但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很多县级广播电台的节目除了转播中央、省市台的内容外, 自办节目以录播为主, 节目的内容形式单调、不能满足受众的收听需求, 节目收听率低、受众流失。2015年初, 尤溪广播电台的一份市场调查显示, 在年轻的受众群中, 半数以上的人不知道县里还有广播存在。在这种受众市场极度贫乏的情况下, 广播电台的广告只能是作为电视广告的赠品给承包商, 过去靠药品广告勉强支撑, 但自从2012年县里开展广告净化活动以来, 取缔了一切涉药广告, 作为赠品的电台广告仍然无法受到广告商家重视, 电台的广告收入几乎为零。

2 微信在广播电台中得到广泛运用

“我们历来把传统媒体当成主流媒体, 如果主流媒体形成不了传播的影响力, 主流地位也会失去。”[1]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 县级广播电台只有积极寻求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新媒体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找准定位, 才能巩固并强化传统媒体主流地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网络社交需求, 网络社交方式的和网络社交工具进行了不断丰富和更新, 从论坛、QQ、博客、微博再到微信, 随着媒体不断涌现和发展, 新媒体的概念一次又一次地被刷新。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广播电台也在不断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如与微博的融合发展, 开通电台频率官方微博账号;开发电台手机客户端。如今, 随着微信的蓬勃发展, 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无论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还是各地的市县级广播电台都纷纷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积极寻求与微信的融合发展。

3 微信拓展广播传播空间

面对发展困境, 尤溪广播电台也不甘落后, 积极探索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5年改版后的尤溪广播电台借助官方微信平台, 短短一月内就提升了受众对广播的知晓率, 通过微信各项功能的充分运用, 拓展了广播的发展空间, 使广播的影响力和市场得到了扩展,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尤溪广播电台并肩作战、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

3.1 微信拓宽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平台

传统广播只能够借助声音这一媒介来传播节目内容, 在传播形态上略显单调。微信与广播融合, 为广播电台提供了新的信息推广方式, 拓宽广播的传播平台。运用微信的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推送信息的各种功能与排版方式, 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模式。开通微信公众账号以来, 尤溪广播电台传播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各类资讯、节目介绍、广告活动、广播节目预告和话题互动等节目内容, 通过声音、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推送, 打造出更加直观和多样化的节目内容, 更能吸引听众的关注。

通过电台的微信公众号都能够实现直接在线收听直播节目, 微信公众号提供的节目回放功能, 方便用户收听错过的节目, 扩展听众的收听渠道。调查显示:“广播微信公众账号用户与广播原有听众的重叠率高达88.96%。通过微信平台培养的广播新受众占11.04%, 新受众中约三成的人仅依赖微信收听广播节目, 剩下七成通过微信接触广播后会采用多种方式收听广播。”[2]如今, 尤溪广播电台的受众不仅仅是利用收音机收听节目的中老年朋友和借助车载广播收听的“有车一族”, 还有很大一部分受众群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关注节目。

3.2 微信丰富了广播节目的互动方式

“互动传播”有两层含义:一是相对过去“传者本位”功能定位二提出来的, 指传者通过媒介内容影响受者, 而受者通过反馈意见积极参与对传者的内容趋向产生影响, 传受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这是由传媒环境改变而产生的;二是传播过程中由于新技术的应用, 双向传播模式甚至多向传播模式得以广泛应用[3]。广播与微信都具有互动传播的特点, 但传统广播的互动是有局限性的, 过去听众只能通过信件、电话和短信等方式, 与主持人进行交流互动, 在直播过程中, 互动只能在热线栏目中出现。而源于社交工具的微信, 能够为广播节目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方式,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内容, 通过语音留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 实时根据节目的不同需要进行线上或者线下的互动交流。借助微信强大的互动功能, 使广播的互动不再局限于文字、声音, 使广播互动的内容更加多样化, 实现了由单一的音频传播转变为集音频、文字、图像及视频于一体的全方位互动。

相较于传统广播的热线电话、短信等有限方式的互动, 微信互动的及时性也能够让更多听众积极参与。在直播节目进行中, 使用微信互动, 不会破坏节目的节奏, 且比起热线电话来更容易控制, 用户除了随时发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之外, 还可以将自己看到的信息内容进行评论、转载。微信的互动性比广播更强, 可以说用户既是受众, 更是参与者。尤溪县广播电台在微信公众号里专门设置《互动话题》这一版块的内容, 并提早一天在微信公众号里发布《早安尤溪》《脱口秀》等节目的互动话题, 如“每个地方早餐的习惯都不一样, 那咱们尤溪人的早餐的习惯吃什么呢”“你印象中儿时的尤溪和现在的尤溪,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尤溪第一次入冬失败, 你是开心还是难过”等, 这些互动话题都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且参与互动还机会获得电台赠送的礼品, 这又增强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所以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发送语音、文字或图片到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 参与节目互动。改变了以往节目的“你说我听”的传播方式, 提高节目质量, 也极大地满足受众者参与节目的心理需要, 吸引了更多的受众群体, 提高了广播的知名度。

3.3 微信拓展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圈子

广播由于频率覆盖、传输的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收听特征, 在过去县级广播的发展圈子是很有限的。经过一年多的发展, 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尤溪广播电台延伸出来的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对于习惯从互联网、手机接收信息的受众群体, 会从公众号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一旦觉得这个信息有趣或有用, 就会分享到朋友圈中, 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或多或少与他人有着关联, 这样他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朋友圈就可以接收到相关信息, 分享公众号到朋友圈中提高信息阅读量的同时也就拓展了“广播圈子”。因为“每一个用户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 都可以即时传播到他的朋友。当某条信息被不断转发, 就形成了一个以每个用户为节点、朋友之间相互叠套的多级传播网络。”[4]2016年7月9日尤溪台官方微信发布的《【尤溪挺住】台风“尼伯特”来势汹汹!尤溪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条微信, 截止7月10日上午就达到10万以上的阅读量, 这条消息被其他微信公众号转发的同时, 也带来阅读量的猛增。

此外, 借助微信平台, 发布的多样化线下听众活动, 把广播的影响力与听众生活联系在一起。如2016年高考, 尤溪广播电台发起的“爱心送考”, 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车辆征集、需要资助考生征集等信息发布, 引起了听众和微友对活动的关注, 他们对活动内容、进展等情况进行转发和评论。结果此项活动的信息在不同的圈子里进行传播, 这种拓展开来的广播圈子, 一旦形成, 就会在现实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随着广播的关注度的增加, 尤溪广播电台广告的投放平台也得以拓展, 广告收入比之前有了大幅增加, 商家除了在电台频率中投放广告, 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发布商业广告、开设网上商城。

4 结语

“新媒体的出现, 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 相反蕴含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可以说, 传统媒体的‘蓝海’就在于与新媒体的融合。”[5]在微时代的今天, 处于四级体制下最末端的县级广播, 更应当加大创新力度, 以推动传统广播与微信传播的融合发展, 将微信传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各项功能运用到最大化, 丰富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态;同时, 通过互动和分享, 满足了听众的参与心理, 在提高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度的同时, 拓展了广播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于洋, 李家鼎.2014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破”“立”之间看融合[N].人民日报, 2014-12-27 (12) .

[2]李晨雨.略论广播媒体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J].中国广播, 2015 (8) .

[3]舒咏平, 陈少华, 鲍立泉.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播[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4]童慧.微信的传播学观照及其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 2013 (9) .

“微电台”——广播电台新宠儿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的兴起, 传统电台曾一度低迷。由年长人群和车友为听众主体的传统电台,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夹缝中艰难生存。但微电台的到来开启了广播电台的新旅程, 给电台的发展带来了新希望。收听方式的转变, 收听形式的丰富, 收听环境的提升, 将会给听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

一、微电台的发展现状

2011年新浪微博推出了全新应用微电台后, 微电台迅速蹿红, 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不同于传统广播, 它不再是传统广播“你说我听”的模式, 它使得受众与受众之间, 受众与主持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它打破了只是“听”的单一模式, 而达到了“视、听、说”的整体融合。截至2013年3月30日, 微电台已经覆盖34个地区, 拥有435家电台, 已有3511位DJ入驻。通过微电台, 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正在热播节目、本地区节目、微电台排行榜等模块的设置给听众更多的选择空间。微电台已经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 并且随着微电台认可度的上升, 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它的进入方式也非常方便, 为了服务于更多的受众, 微电台目前设置了六种进入方式。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微电台, 这不仅方便了受众还扩大了微电台的知名度以及认知度。“这里总有你喜欢的声音, 让带上耳机的你不再寂寞!”微电台的出现受到了微博用户的青睐, 在微博中上演着广播热。

由于微电台是微博与广播的结合, 所以到目前为止, 其主要的听众还是18-3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它的用户年龄结构还是偏向于年轻化, 这也是微电台与传统电台的区别之一。传统电台的受众更趋向于年长一些的人群, 而微电台的受众群体则向年轻群体进军。年轻人, 活力四射, 有更强的好奇心, 更加注重“视、听、说”的融合, 乐于表达, 喜欢受到关注, 与人沟通的愿望更强烈。微电台的出现让受众不仅能够享受到耳朵的饕餮盛宴, 还能满足受众说与看的愿望, 这正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并且年轻人是网络消费的主体, 如果微电台能够抓住这个年龄段人的胃口, 将他们吸引为微电台的固定听众, 那么它的发展空间将会不断扩大。

二、微电台相对于传统电台的新突破

微电台作为一种新的收听模式, 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得到大量受众的认可, 是因为它的某些特点刚好符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它实现了相对于传统电台的新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传统广播模式

以往的电台广播, 是通过接收频率、信号达到传播的效果。而通过收音机收听广播只能是收到有限的频率, 这就大大缩小了听众的选择范围。除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个有限的电台能够覆盖全国范围, 大部分的电台还只是停留在地方, 只能被地方的听众收听到。这种地域的限制, 也成为了传统电台发展的瓶颈之一。

微电台产生后, 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广播模式, 解除了地域限制。由于微电台发展迅速, 现在全国29个省份的电台已经加入到了微电台的行列, 海外的某些电台也已经入驻微电台。微电台的触角遍布国内及国外很多地区。网友可以在上微博的同时, 收听自己喜爱的电台, 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自己所在城市的电台, 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国内的电台, 这就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同时也有利于地方与地方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且在“切换地区”板块, 网友可以随意切换电台, 直到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台为止。

再者, 微电台的产生改变了听广播只用收音机听的模式。以往收听广播只是利用收音机这个工具, 而微电台产生后, 改变了收听的终端, 丰富了收听的渠道, 扩大了收听的范围, 使收听广播更加方便、快捷。

2. 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传统的电台广播, 是“你说我听”的模式, 受众只是扮演着听者的角色。虽然后来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的方式与主持人沟通, 但普及程度很不明显, 与主持人之间的互动也只是存在于小部分人的生活中。受众者的单一化特质比较明显。微电台的推出使得听众的收听模式从单一化走向了多元化。微电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边聊边听。听众可以一边聊微博一边收听广播, 不仅能够与主持人进行沟通, 跟其他受众进行交流, 还可以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当然微电台的推出不仅满足了听众听说的愿望, 还满足了人们视觉的享受。通过微博, 听众可以发表一些图片或者视频等, 让听众在收听广播的同时, 眼睛也得到满足。这样, 听众就不再是广播的收听者, 也可以成为广播的参与者, 舆论的书写者。互动性大大的提升满足了听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这也是微电台一经推出就很快得到认可的原因之一。

3. 扩大受众群体

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传统电台自身缺点的局限, 人们对于传统电台的喜爱程度大大下降。传统电台的主要听众是一些年长的人和车友, 受众面相对较窄, 并且受众类型比较单一。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这些传统电台的主要受众群体人数也在逐步地减少, 电台广播曾一度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微电台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它作为收听广播的新模式,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回归到收听广播的阵营里, 这样, 广播的受众群体不仅有老年人和车友更包括了人数众多的年轻人群体。所以微电台应不断地完善其播放模式, 提高其播放质量, 多做一些个性突出的广播节目, 紧紧抓住年轻人这一收听大军的眼球, 不断地扩大其受众群体。

4. 使广播“有迹可循”

传统的电台广播, 稍瞬即逝。传统的播出模式仅仅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 主持人说, 受众听, 一期节目播出完以后很难再找寻其踪迹。很多时候, 听众接收到的信息都很局限, 并且主持人所传达出的信息给听众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微电台恰巧改变了传统电台稍瞬即逝的缺点, 让广播变得有迹可循。由于与微博的深度结合, 听众在听广播的时候可以交流沟通, 可以上传图片或者视频等信息, 并且能够保存下来。比如在在线DJ微博互动区, 在线DJ和听众对于本节目的相关留言都不会被覆盖, 新的留言会出现在旧留言的上方。听众可以回看信息, 这样能够增加受众对信息的印象, 很好地进行双方以及多方的交流, 可以提升电台广播信息的影响力。

5. 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电台, 是线性播出模式。传播者是起端, 接听器为终端。节目按顺序播出, 听众面对自己喜爱的广播节目能做的只是等待。听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没有主动权, 而只能听从电台的安排。这就不免带有一点强制性, 听众变得很被动。微电台的推出扩大了听众的选择面, 听众如果不喜欢现在收听的电台可以立即更换。并且边听边聊的新模式, 可以让听众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思想。微电台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 这个群体喜欢受关注、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 微电台让听与说在一个界面呈现出来, 使广播更加贴切。听众在收听之余, 有了说的冲动, 他们收听的主动性大大加强, 不再是为了听而听, 而是想听而去听。听众在收听微电台时是一种愉悦的心情, 主动性的增强, 会吸引更多人成为微电台的忠实听众, 从而扩大其受众群体。

三、微电台的发展局限

微电台从2011年推出虽然已有将近两年的发展时间, 两年期间根据受众的喜好以及自身发展的一些局限也经过了几次不断地升级、完善, 但其发展空间仍有待提升。

1. 入驻电台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 微电台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 但全国仍有一些省份没有加入这个行列。并且这些入驻电台中大部分都是全国或者是一些省份的大电台, 而地区的一些小电台的加入则比较少。这说明微电台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小电台应认识到微电台带来的积极效应, 如果这些小电台的入驻率提高一些, 不仅能够扩大其知名度, 还能突破地域的限制, 给受众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

2. 容易受到网络质量的影响

微电台是广播与网络的融合, 所以电台的播放质量会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 网络已经遍布世界大部分地区, 网络的覆盖面已经很广泛, 但网络的稳定程度还有待提高。很多时候在收听微电台过程中会出现声音小、声音断断续续的情况, 这就是受到网络技术影响的结果。所以提高网络质量对于微电台的发展很是重要。

3. 管理力度有待提高

微电台的快速发展, 有赖于现代网络的普及广泛, 加之微博这一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交流平台, 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与网络挂钩后, 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信息, 在收听电台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广播中不良信息的出现, 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会让听众对于电台的信心及喜爱度大大减少, 最终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电台环境的优化是对网络环境的一个新的考验, 所以微电台在以后的优化过程当中一定要避免某些不良信息的中伤, 对于信息要进行认真的过滤, 营造更好的电台环境。当然电台环境的营造只依靠电台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听众的监督、相关部门的管理也很重要,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营造, 才能给微电台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平台。

四、微电台的发展前景

“微电台的出现正是传统媒体顺应浩浩荡荡的新时代潮流发展, 并与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新兴媒体联姻的时代产物。” (1) 它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终端, 做到了“视、听、说”的完美融合, 迎合了广大受众的精神需求, 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虽然相对于传统电台, 它有了全新的发展, 但我们仍要注意电台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内容取胜。微电台的出现, 给我们营造一个全新的收听环境, 它较之传统电台来说, 只是形式上做出了新的改变。但电台, 最能吸引听众的还是要依靠内容。形式只是一个躯壳, 内容才是实质。微电台的推出完善了形式, 这值得我们肯定, 但也不要忽略了内容的提升。只有做到这点, 微电台才能走得更远。

目前微电台的发展势头还是良好的, 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时代在发展, 微电台若想要立足长远, 就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寻求新的立足点。微电台可以在广告、完善板块设置、与地方电台合作等方面谋求新的发展。

随着微电台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上移动人群的不断增加, 它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听众所认知到, 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在某些方面还有些欠缺, 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它正在努力以一种良性的姿态面对受众, 正在不断地进行优化, 并且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相信它在新的传播格局这场大雨中, 会茁壮成长, 并会以新宠儿的身份面向大众。■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 广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面孔。为了满足广大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微电台”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广播和网络融合的产物, 打破了传统电台“你说我听”的广播模式, “互动”在微电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 微电台的覆盖面越来越大, 影响力越来越深, 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成为了广播电台的新宠儿。本文从微电台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局限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微电台。

关键词:微电台,新媒体,广播

参考文献

浅谈广播交通节目的“微”动力 篇6

一、微信在广播交通节目中被广泛使用

花都电台作为珠三角地区实力位列前茅的区县台, 早在2008年就已经创立了《花都路路通》这个本土大型综合交通栏目。最初的节目互动仅仅是依靠短信平台和电话与听众沟通, 局限在于:其一, 短信平台需要收费, 而且编辑文字相当不方便;其二, 开车打电话, 本身就违反交通规则。随着微信的出现, 其包含的语音、图片和视频功能是过去的短信平台所不具备的。先说说语音, 微信语音的作用在于:一、及时播报路况。 每逢早晚高峰时期, 哪里出现拥堵、哪里顺畅无阻、哪里有事故发生等, 都会有栏目的微信粉丝在附近, 轻松一按, 语音马上送达, 便捷、快速;二、参与节目互动, 《花都路路通》节目与交警部门紧密合作, 推出了《交警在线》特备环节, 目的在于警民互通, 参与互动的听众可以将交通建议通过语音向交警和主持人反映, 真正达到倾听民声的效果。

而图片和视频更多是起到一种佐证的作用, 如笔者在主持晚高峰时段的节目时, 听众黄先生通过发送图片以及视频报料说:云山大道与茶园路交界处自东往西方向发生两车相撞事故, 现场行车缓慢。导播接收到这则信息之后, 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场的情况, 再调取官方的视频监控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后再将信息传达给主持人, 由主持人详细解读这起交通事故, 真正实现“我在现场”的感觉。

二、微信之于交通节目的优势

首先, 它与广播的即时性相吻合。传统媒体中, 报纸有深度、电视有画面, 而广播电台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快”, 这点依旧无可取代。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日益先进, 所有的信息都能通过微信在第一时间发送到电台的公众平台里。交通节目的专业导播能在同一时间收到多条不同类型的报料, 进行筛选核实之后发送到直播间同步播出。统计数据显示, 《花都路路通》节目的三个时段, 平均每个时段接收的信息为15条, 一分钟之内就能完成“采编播”三个步骤。

其次, 微信还符合广播的声音传播特性。据《花都路路通》 的导播统计, 我台一天三档节目合计收到的语音和视频报料, 占了80% 以上。通过听众的实时演绎, 绘声绘色地还原出当时场面的真实性, 或者是简单地陈述, 或者是身临其境的紧张感, 这些原生态的语音表达通过电台播出, 使电台节目更贴近百姓, 他们的声音引起了其他听众的共鸣, 其获得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也会增加, 从而提升了交通节目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再者, 微信增强了互动交流。《交警在线》特备环节, 是近年来交通节目广受关注的焦点, 相关职能部门需在制定新的交通法规、更改地面标线、新电子警察启用等方面积极听取民意, 如在2015年12月, 我区新增180套电子警察, 涉及的路段几乎涵盖了区内各大主干道, 市民就如何避免罚单、信号灯时间设置等问题, 通过微信, 用文字、图片、视频演示等方式, 向节目组提出意见。节目播出当天, 此档节目收听率为全台所有节目的全年之冠, 根据节目内容撰写的文章在微信平台推送后, 其点击量超过十万次, 雄踞全国区县台微信排行榜前列。

三、微信强大背后, 交通节目的危机

在微信的推动下, 电台交通节目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形式更加新颖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 我们依旧不能松懈, 一档节目的成败, 关键还是在于节目本身整体的制作和播出质量, 微信占据节目比重过大、报料消息源真伪参差不齐、过分依赖微信等问题更加值得重视。

第一, 微信毕竟只能对节目起到一个辅助作用, 而非核心, 更非全部。作为一档大型综合服务类交通节目, 主持人很容易因为部分听众的积极参与而把节目关注的点都集中到这部分听众的需求上, 从而忽略其他听众的需求, 导致听众的流失。另外, 广播节目, 尤其是交通节目, 主持人的声音是否悦耳、音乐的选取是否适合当时的时间段、消息内容是否实用等, 才是留住一个听众的根本, 绝不能为迎合而凑合, 主持人必须在节目中做到合理的平衡。

第二, 为了提高听众通过微信向节目报料的积极性, 节目组会不定时给报料的听众回赠小礼品以示感谢, 于是就会出现为了奖励而虚报、错报等现象。这种情况在直播过程中加重了导播的工作量, 也考验着导播“去糟粕”的功夫, 甚至扰乱了正常的报料程序, 容易让主持人分心。

第三, 当交通节目过分依赖报料支撑的时候, 一旦出现路况正常、听众参与度下降的情况, 节目质量也就随之下降。这也与主持人做的准备工作有关, 有的主持人习惯惯性思维, 认为节目的内容已有大部分资料来自听众, 准备自然不充足。一旦失去与听众的互动, 节目就会变得生硬、空洞, 甚至无话可说。而且听众参与互动只是点缀节目的一个环节, 并非节目的核心内容, 在追求节目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同时, 也不能忘了交通节目的服务本质。

科技的进步让广播电台节目与听众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 电子媒体的出现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广播模式。 这股新兴力量对广播交通节目的促进作用令我们欣喜, 它在督促我们在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 也鞭策主持人在节目制作和言论把握上进行创新。通过对《花都路路通》栏目的分析我们知道, 微信对于广播电台从业人员而言并非是对手而是良师益友。希望《花都路路通》栏目取得成功的经验在得到同行的认可之余, 还能进一步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为全力打造新型交通节目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随着电子媒体的日益发达, 广播节目的互动参与质量也得到提升, 从以前的电话、短信到如今的微信、广播, 信息的传递更快、更及时、更准确。广播交通节目追求服务性和实效性, “微”时代的来临无疑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听众通过文字、语音、图片甚至视频与主持人实现无缝交流, 增加了交通节目的元素, 让广播更加生动、贴近百姓。

微广播剧 篇7

在新媒体自媒体日益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猛烈冲击的当下, 笔者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这一概念, 希望与时俱进, 探寻广播文学节目的出路。

1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现状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现状只能用日渐式微来形容。现在各地电台大都取消了文学节目。在受到新媒体冲击、为经济让路、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 传统广播文学节目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面临生存困局。

1.1 广播听众特别是年轻听众日渐减少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大都选择通过网络来获取最新资讯, 利用互联网来获得娱乐体验。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广播也面临着听众群年龄老化, 年轻听众日渐减少的现实。

1.2 注重经济效益、收听率前提下, 广播文学节目生存空间被挤压

现在全国各地的电台都有任务指标和收听率考核。无论前者还是后者, 大抵都难以支持日播广播文学节目在常规版面的存在。部分电台能在周六日保留一块阵地, 已属难得。

1.3 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主持人后继乏人

快餐文化的年代, 主持人缺乏系统培训, 就算正宗科班出身的文学编辑专业也缺乏文学素养的专门培养和浸淫。而中文系毕业的编辑也缺乏广播专业系统培训。广播文学节目对主持人文学素养要求高, 年轻主持人难当大任。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主持人后继乏人。

2 新媒体日益繁荣背景下, 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概念

有感于广播文学节目现今生存困境, 笔者提出广播“微文学”节目概念, 希望能在广播文学节目的制作和发展上提供此许建议, 供广播文学节目编辑们参考和指正。

定义:广播“微文学”节目是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繁荣的背景下, 广播文学节目与新媒体有机融合, 结合传统广播特点、糅合新媒体优势的一种以年轻受众为主要对象的广播新型文学节目形式。

2.1 广播“微文学”节目需和新媒体有机融合

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体, 最常见的新媒体包括:手机、网络、移动电

视、触屏媒体、数字电视、3D电影等。广播如果固步自封, 不和新媒体更好的融合发展, 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电台重视新媒体和广播的结合, 广东电台也设立新媒体专业制作公司, 以期在互联网时代占有先机。

2.2 广播“微文学”节目需重视年轻听众群培养

90后们是在新媒体时代高速发展期成长的一代人。他们自小听MP3, 玩互联网游戏, 热衷玩微信、微博, 手机更是从不离身。除了在车上, 他们收听广播的途径也大都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广播“微文学”节目需以年轻听众为主要对象, 选择他们喜欢的内容和形式, 才有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创新就是竞争力, 期盼广播“微文学”节目引领文学节目走出困局

在高社会速发展的今天, 停滞不前就意味着落后、被淘汰。所以, 节目的创新---无论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都是广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广播人特别是文学节目编辑应该更多地投入到节目形式、包装、内容的创新中, 与时俱进, 期盼广播“微文学”节目能引领文学节目走出困局。

3.1 领导重视, 不唯经济效益第一、收听率第一论

在现今经济效益和收听率考核的大环境中, 可以理解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市场和听众, 风险是很大的。所以需要领导能从高度重视, 提供方方面面的保障。在日常运作中, 日播会有一定难度, 可以在保证周播前提下进行大力推进广播“微文学”节目。

3.2 节目需定位平民, 内容深得受众喜爱

君不见, 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中, 各类励志美文、煽情故事、“心灵鸡汤”等占有相当大比例, 深受欢迎。这些深受欢迎的美文和故事就是广播“微文学”节目非常好的内容来源。通过广播这载体, 结合微博微信微故事可以实现“微文学”节目。同时, 互联网时代是互动的时代, 多形式的互动是网络时代传媒文学生存的“吸氧机”, 也是广播“微文学”节目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3.3 通过互联网载体实现更多“微文学”节目的到达率

手机可以听广播, 可以听音乐, 当然也可以听“广播微文学”节目。试想通过建设一个电台手机APP, 受众不仅仅随时收听广播, 还可以重温“微文学”节目, 甚至可以让听众上传自己的声音版“广播作品”、“原创作品”, 如“诗歌朗诵”、“美文故事”等, 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受众关注和参与, 让广播文学成为受众的精神KTV。

3.4 走近校园, 把年轻听众请回广播前

大中学校园的文学青年从来是广播文学节目的忠实听众。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 挥洒青春, 也热衷于创作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来抒发情感。所以广播“微文学”节目应以校园年轻听众为主要收听对象, 运用更多互联网功能和途径赢得他们关注, 节目就有了稳定的听众市场和基础。

3.5 高度重视多种形式的互动, 吸引更多听众关注

互动功能是广播优胜于平面媒体的一大特色。广播“微文学”节目从一开始就需要更好地用好互动功能。首先是节目中的互动,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电话、短信等实现和听众即时互动。其次还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活动实现和听众互动。如“征文”、“朗诵”、作品结集出版等来争取最广泛的社会影响, 吸引尽可能多商业赞助, 从而更好地打响广播“微文学”节目, 达到高收听率的结果。

总言之, 广播“微文学”节目是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广播文学节目现今困局的现实前提下提出的一种大胆设想, 其节目形式和内容还有待实现。笔者希望更多的广播领导能从更高的高度理解并推动实现, 这样, 不仅能推动广播“微文学”节目的创新和发展, 更为传统广播文学节目寻找到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回馈广大热爱广播、热爱广播文学节目的听众。共勉!

摘要:广播“微文学”节目笔者有感于传统广播文学节目日渐式微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节目形态。本文试图阐述广播“微文学”节目的特点和可行性, 为传统广播文学节目寻找一条新出路。

微广播剧 篇8

关键词:微信,广播媒体,微信应用,排障策略

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推出的, 支持多平台, 旨在促进人与人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2013年7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表示, 2013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超过4亿户。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媒介融合的深入, 同样作为声音互动媒体, 广播与微信的融合日益紧密。在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下, 广播积极寻求与微信的互动, 在为受众提供多元服务并进一步开拓广播发展空间的同时, 还存在微信技术壁垒和广播媒体微信管理缺位等问题。广播媒体在应用微信的过程中障碍重重, 二者的全面深度融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达。这已成为当下微信应用“热”中阻碍广播媒介向纵深发展的“软肋”。

1 微信应用于广播媒介的三大优势

1.1 信息推送扩大传播影响

广播电台通过开通微信公众账号, 在平时的广播节目和广告宣传中进行传播, 从而吸引感兴趣的听众添加账号。比如radio955、new938潇湘之声等湖南较具影响力的广播电台公共微信账号。已经添加了电台微信公共账号的受众, 每天可以收到一次推送信息, 其内容包括新闻资讯、广告活动、广播节目预告和话题讨论等, 还包括一些时评讨论。比如金鹰955电台就通过微信账号针对微信收费这一热门话题, 推送“微信收费, 就是卸磨杀驴?”的时评, 这能吸引听众眼球, 提高点击率, 从而提升广播电台的影响力。

1.2 取代电话“热线”便捷且高效

广播谈话类节目中听众可以利用微信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点歌送祝福或进行情感咨询等。用微信取代传统电话“热线”, 简单便捷又价格便宜, 更强的自主性、便利性及私密保护, 有助于实现话题的即时互动交流, 避免部分听众电话在线带来的心理紧张, 调动听众的积极性, 还能减少电台热线工作人员的接听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有利于更大范围地收集到不同听众的声音和想法, 让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更加多元化。

1.3 新闻爆料及时而真切

开通微信新闻爆料, 也是拓宽广播新闻节目新闻来源渠道的重要手段。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就像无数个新闻探测仪, 鼓励听众利用微信爆料身边的好人好事、奇闻轶事、难事怪事等等, 通过广播记者采访报道, 帮助更多受众获取新鲜便捷的信息资讯。而在广播新闻节目中恰当地添加听众发送的微信语音爆料信息, 也能增强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感知, 在有效互动中增加节目的生动性。

2 广播媒介微信应用频遇障碍

2.1 受限且低质的内容很难赢得受众关注

现有的广播微信公共账号每天只能向用户推送一次信息, 加上转发功能限制, 使其信息的数量增长和及时更新受阻。相较于腾讯新闻微信账号的大量和即时推送, 广播微信账号推送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不足, 且存在同质化现象。相同的新闻信息受众早已通过其他媒体渠道了解了, 信息内容不能引起微信关注用户的兴趣, 大大减少了信息传播的有效到达率, 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受众。

另外, 广播的微信账号经常推送大量活动宣传和网购等广告信息, 部分微信用户无法获得需要的信息, 甚至可能会产生厌烦、抵制情绪, 从而限制了广播微信关注用户的增长。

2.2 海量碎片化信息给传者带来新挑战

微信在广播中的应用, 打破了原有的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操作机制, 大量微信用户反馈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入, 给广播编辑和现场主持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信息不仅包括文字内容, 还有语音信息、图片、视频等, 信息量巨大且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而相应严格、完整和有效的信息审查、筛选和把关制度的缺位, 使得部分广播电台在节目运作上出现编辑混乱、内容失实等现象。

尤其是大量的语音信息的记录、整理和保存都有一定难度, 加大了编辑记者的工作难度,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情况下, 大量可用信息被淹没, 按照传统文字信息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工作需求。在面对这样的信息传播、互动环境时, 部分广播电台的技术平台和运作机制显得不够成熟、流畅, 广播微信的编辑和现场主持人还没有完全适应, 表现得不够稳定和冷静。

2.3 受众群体的差异弱化了微信的使用效率

安装和使用微信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 决定了其主要用户群体要有一定文化层次、较乐于接触新事物且对电子产品和社交有兴趣。2011年11月微信团队官方数据显示, 微信的用户群体中, 25岁-30岁的估计占了74%, 从职业分布来看, 拥有大量碎片时间的大学生是主体。大学生占了64%, 其次是IT行业和白领, 这三类人占了微信用户总数的90%。主要为一线大城市的青年白领。而当前广播受众主要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有车一族和退休老人群体, 中老年群体仍然是广播节目主要听众。可见微信的主要用户群和广播听众的主要群体存在不一致的现象, 且群体属性差异较大。这不利于受众及时参与广播节目, 不能很好地将微信用户群纳入到新的广播听众群中去, 从而阻碍了广播与微信的深度融合。

2.4 不成熟的营利模式导致拓展空间受阻变窄

2013年8月5日微信5.0版上线, 增加了支付中心、游戏中心、表情商店等, 微信绑定银行卡, 可在公众号、扫二维码、App中实现一键支付, 标志着微信商业化正式开启。但目前O2O (Online to Offline) 的运营模式还不成熟, 将业务从线上拓展到线下的经营经验不足。微信业务经营对于用户来说还是种新兴的消费经营方式, 交易的安全性及售后保障服务有待完善, 加上受众对原有消费方式的依赖心理, 限制了其实际体验用户的增长。

此外, 推送广告内容仍然是广播媒体应用微信营利的主要手段, 但技术壁垒限制了广播微信的广告传播力和影响力。广播的微信公共账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限制了到达用户群体的数量, 用户对于广告内容的实际点击率有限, 降低了广播微信广告的有效到达率。加上现阶段不能实现微信PC客户端操作, 广播的微信内容只能转载到腾讯微博上, 不能转载到新浪微博或者其他网络媒体。这些都限制了微信广告信息的传播空间, 从而使其营利渠道受阻。

3 广播媒体应用微信排障前行的应对策略

3.1 着力核心技术与产品服务的升级完善, 打破技术壁垒

打破技术壁垒, 首先需要突破公共微信账号内容推送的数量限制, 加快其与微博、飞信及其他媒体的平台对接, 促进微信内容的自由转载和即时发布。同时开发相应的PC端产品, 同时在广播内容播放的相关网页、推广微博等页面加入微信二维码, 使得受众在关注广播节目的同时关注微信, 实现微信与PC客户端的自由连接。通过第三方接口或者把微信内容嫁接到电台的WAP网站, 实现节目无限时长的检索和点播, 也是技术升级的努力方向。

微信语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编辑有一定的难度, 提升相应的技术服务, 能大大减轻广播编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加快微信应用的步伐。部分听众抱怨参与广播节目的互动微信, 往往要等很久才能得到回复, 这大大降低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广播节目中的微信传播的流畅性和及时性, 推动技术革新, 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和技术服务体系, 能提高微信互动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3.2 优化内容与品质, 发挥品牌效应

广播的微信平台坚持“内容为王”, 广播微信的编辑在面对海量的微信信息时, 要有很强的信息选择和编辑能力, 精心选择丰富精彩且特色鲜明的信息内容, 针对微信用户特点开发多种信息产品。创新信息发布方式, 通过“明星+新闻”的方式, 巧打“明星牌”, 吸引广大年轻微信用户的兴趣。借助微信和广播这两种渠道的良性互动, 树立广播微信平台的品牌, 增强传播效果。

广播节目主持人是广播电台和听众沟通的桥梁, 主持人开通微信账号与听众互动, 可以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 广播的官方微信账号可以设置微信自动回复, 编辑针对受众的不同要求进行处理和回复。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提高微信的品牌价值, 使微信成为塑造广播品牌形象、提升广播影响力的营销新阵地。

3.3 合作经营, 实现互惠共赢

针对微信收费之争, 可以通过流量的合作经营, 化解其与三大运营商的矛盾。微信低成本占用通信渠道, 确实带来了运营商短信和飞信业务的缩水, 但在网络时代, 流量计费的形式成为主流, 通过其他形式征收费用已经变得不现实。因此腾讯微信必须找到合适的流量合作经营形式, 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分布和共同增长。

进一步完善O2O经营模式, 加快微信交易线上线下的对接, 完善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经营。在满足用户语音即时通讯需求的前提下, 刺激和开发用户更多层次的需求, 积极开拓适合微信的多元商业渠道, 最终实现合作经营, 互惠共赢。

3.4 科学管理, 借力拓展广播张力

要将微信与广播真正实现融合, 必须加强对微信公共账号的重视和管理, 提升微信在广播中的运用程度和水平。首先, 广播微信平台不定时向用户发送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是由广播电台编辑加工后向用户推送的, 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 部分广播微信平台向受众推送大量广告信息。微信平台应该加强对其的集中管理和有效审核, 提升微信平台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广播节目中加大对微信公共账号的宣传和应用, 引导广播听众的关注, 扩大广播的微信账号的受众群和影响力。丰富广播节目中利用微信互动的方式, 在新闻类、音乐类和情感话题类节目中加大微信互动形式的宣传和比重, 积极获取听众从现实生活中发布的即时信息, 及时进行编辑和处理。同时, 重视广播微信用户反馈的信息, 通过广播或微信及时做出回应, 积极引导广播听众参与互动, 最大程度地实现微信的信息传播与互动平台的优势。

在数字传播时代, 媒介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已成为最活跃的网络互动工具之一, 广播媒体也正在用开放的思维积极应用微信平台,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模式。在当下广播媒体微信“热”应用的趋势下, 还需要更多能够推进二者长远发展的理性思考, 借助彼此优势扩大自身影响力, 实现广播与微信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根勤.浅谈微博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J].今传媒, 2012 (9) .

[2]刘博.浅析微博在广播节目中的互动[J].新闻传播, 2012 (7) .

[3]蔡茂州.刍议微信等新媒体及其发展趋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7) .

[4]高梓涵.从微信的崛起管窥“碎片化时代”的传媒创新[J].今传媒, 2013 (8) .

[5]甘霖.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 .

[6]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 2012 (1) .

上一篇:腋窝肿大淋巴结论文下一篇:违法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