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胀

2024-09-03

中国经济通胀(共12篇)

中国经济通胀 篇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10年1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 11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5.2%, 比上个月提升0.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 衡量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强劲增长, 表明中国经济持续扩张的势头未减。但由于购进价格指数强劲上扬反应了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 而未来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将会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也表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形势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 2010年中国部分农作物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 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短缺, 市场价格暴涨, 天然橡胶价格持续攀升, 煤炭、柴油、钢铁、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势头明显, 由此带来企业成本上升, 生产经营压力较为沉重。这也意味着通胀问题可能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重点。

中国经济通胀 篇2

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将进一步的紧缩,使得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模式,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中间业务转化,创新各种中间业务产品,完善非利息收入业务,解决单一盈利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2 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

面对可能出现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切实推进流程管理,控制信贷资金流向,防范各类企业和个人资金链的断裂,通过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提高内控管理水平,缓解贷款信用风险,更好的管理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确保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贷款质量。

3.3 加强流动性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狙击通胀 篇3

近期,中国高层承诺将采取“有力的措施”稳定物价,它将增加供给,并打击囤货和投机香味。政府甚至提到了“介入”日用品的价格管理,这些日用品包括谷物、食用油、糖和棉花。

通胀尚未构成对中国的严重威胁,但是11月的CPI指数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为两年多来的最高水平。食物价格——占CPI指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权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蔬菜价格比起一年前来上涨了三分之一。随着中国的物价上涨,消费者信心和股票市场却在下跌。10月的通胀数据公布一周以内,沪指已经跌了1/10。

上涨的食物价格可以解释中国的通胀,但是在这背后呢?洪水,包括10月海南的洪水,造成一批粮食的歉收。而世界其它地方的粮食收成也令人失望:英国的食物和农业组织表示,世界的食物进口今年将增长1万亿美元,而2008年这个缺口仅为50亿美元。

宏观经济的风向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中国的银行系统今年的新增信贷总额度为7.5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今年以来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且在10月份进行了三年多来的第一次加息。但是,在这所有的措施中,没有一个能阻止银行系统的存贷款刺激经济增长,而它的名义增长率达到每年15%。

政府开始尝试一些非常规性的政策工具。它力促地方政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养老金和最低工资标准。它还承诺从新疆调运棉花,增加棉花的供给,并为纺织企业调低电、煤气和铁路运输的价格。11月22日,政府还出售了20万吨的糖。

如果增加的供给还不能促使价格下调,政府还会采取行政手段。它可能重复2008年所采用的手段,当时猪流感之后食物价格上涨了23%,政府要求猪肉、米、面条、食用油及其它相关产品的卖家在涨价前必须获得审批通过。

这类手段被视作一个“信号”,说明政府决心抑制通胀,咨询机构CapitalEconomics的马克·威廉姆斯和王尹伟(音译)表示。这将有助于减弱物价上涨的预期,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好评价的”。如果卖家不能自主决定商品的价格,他们将限制供应,或者调整质量。

中国经济通胀 篇4

近年来, 中国经济一直纠结在“防通胀”和“保增长”两方面的平衡中。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工资缩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 食品占有的比重比较大, 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工薪阶层、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将难以承受。越是困难群体, 越是贫困地区, 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如果物价连续大幅上涨, 就会导致部分低收入者返贫, 困难群众增多,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 就是要确保广大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与此同时, 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也是管理层最为关心的事情, “保增长”既是政治任务, 也是现实的任务, 只有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才有可能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才能更好解决居民就业问题, 更好改善民生, 总之, 只有经济快速发展,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才能迎刃而解。但“防通胀”与“保增长”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上却常有矛盾, 为防通胀必须采用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而如果过紧又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两者的平衡非常重要。那么,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是否意味着实行了近两年的以防止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会出现转向呢?下面, 我们将从国际、国内近期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这一判断进行分析。

一、从国际环境看, 欧美债务危机继续深化, 全球货币政策宽松, 防衰退成为主流

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将是决定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关键因素。在欧债问题最严重的希腊, 其1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160%,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 已基本丧失了市场融资能力, 未来以债务重组方式进行部分技术性违约的可能性加大;而“欧猪五国” (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 的主权债务高达3.1万亿欧元, 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更屡次突破7%的危险点, 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巨幅震荡;欧盟核心国法国的3A评级标准也时常传出有被下调的可能, 德国的国债在发行中也出现部分流标的罕见现象。目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已大范围下调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联合国在12月1日发布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警告:“发达经济体经济陷入泥潭, 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 全球经济正在‘二次衰退’的悬崖边上‘蹒跚前行’。”

从货币政策上看,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采用降息等手段以减缓经济衰退的压力。巴西在中国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当天宣布了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 而早些时候, 泰国、以色列、印尼等国也相续宣布了降息决定。欧元区则在今年11月3日宣布将欧元区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 而专家预计欧元区极有可能在最近宣布第二次降息, 并且欧洲央行在未来六个月中可能效仿美联储和英国央行, 实施量化宽松举措。而美国则极有可能在未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从紧向宽松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

二、从国内环境看, 物价涨幅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保增长成为现实需求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国家推出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 2008年和2009年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入2010年下半年, 特别是2011年以来, 通胀开始迅速走高, 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实施两年的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历史舞台, 货币政策重回稳健, 开始了长达近两年的防通胀之路。稳定物价水平成为近两年来经济工作的重点。

从目前情况来看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 国内宏观经济在近期已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变化:

1. 物价涨幅见顶回落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7月份达到6.5%的峰值后, 8月、9月、10月的CPI同比涨幅分别为6.2%、6.1%、5.5%, 涨幅呈现逐步回落趋势。回落主要是受基数效应减弱、货币条件改善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所致, 预计这种回落的趋势在未来还将继续延续。

2. 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

为防止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 抑制高房价现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地产行业的政策:2010年至今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1月26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新国八条”出台;1月28日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随着各项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 房地产行业出现明显的“价跌量缩”的现象。央行最新发布的《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中认为,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 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3. 经济增速出现加速回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11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 (PMI) 为49.0%, 这是32个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以内。PMI数据是国际上采用地全面反映经济增长或收缩的指标, 50%被称为“荣枯分水线”, 当PMI小于50%时, 说明经济处于收缩状态中, 先期公布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反映对象的11月份汇丰PMI指数更跌至47.7%。同期GDP也呈现逐季回落态势, 2011年前3季度GDP增速分别为一季度同比增长9.7%, 二季度增长9.5%, 三季度增长9.1%。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4. 外汇占款出现罕见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了248.92亿元, 为近四年来首见, 市场人士多认为其与欧债危机所引发的“热钱”回流欧美有关。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将使得国内货币投放相应减少, 对市场流动性将有一定的缩紧影响, 在年底市场流动性需求旺盛的情况下, 使得流动性进一步放松的必要性增加, 这也为货币政策走向宽松提供了有利条件。

5.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剧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导致出口锐减, 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资金紧张, 产业转型缺乏长远规划, 通胀高企导致经营成本剧增……一系列的问题致使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以温州为例, 今年以来, 温州眼镜、打火机、锁具等40多家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 亏损面超过1/4。不少中小型企业倒闭, 一些企业老板“跑路”, 其中包括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等名企。

综上所述,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就明年而言, 国际经济态势、国内房地产市场走势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风险积累和引发的可能性增大。以下几方面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是明年投融资平台将迎来集中还款高峰, 局部地区可能面临一定偿付压力;二是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速度效益型特点, 当增长放缓后, 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部分行业可能出现较大面积亏损;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如果房价较大幅度下降, 银行、地方政府都面临巨大资金压力;四是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和泡沫经济结合, 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 可能引发较大冲击和群体事件。采用适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

目前来看, 本轮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调是短期的周期性波动, 还是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的下滑, 需要进一步观察。明年,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不乐观, 其采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趋向于宽松。而我国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 通胀、高房价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遏止, 与此同时, 经济增速下行明显、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资金外流现象开始产生, 如何“保增长”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不能回避的问题。在“防通胀”和“调结构”的前提下, “保增长”的政策也许应该重回我们的视野中。

金融学通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与要求

使学生明白通货膨胀或紧缩是在货币政策失当、货币失衡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概念、成因、治理措施,并能与其他有关宏观经济运行的课程联系起来思考问题。

本次课教学重点

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与治理措施。本次课教学难点

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治理措施。本次课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胀与通缩的定义与分歧

一、通货膨胀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

通常人们将物价上涨指数看作通货膨胀率。有以下三种: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

优点:在于资料容易搜集,能及时地反映影响社会公众生活费用的物价趋势。缺点:在于范围较窄,不能够反映各种资本品以及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趋势。

2、批发物价指数

优点:是能灵敏地反映生产者生产成本的变化状况,缺点:是没有将各种劳务包括之内,且对一般居民的生活影响不够直接。

3、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优点:是其包括的范围广,能较全面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

缺点:是编制该指数需要收集大量资料,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二次,因而不能及时反映物价的变动趋势。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论

(二)成本推动论

(三)供求混合推动论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 1.有益论: 2.有害论 3中性论:

一般观点: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是在开始阶段的极短时间内,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对经济只有危害,而没有促进作用。

(二)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

菲利普斯曲线(凯恩斯学派):通胀与失业有替代关系。

(三)通货膨胀对财富和收人再分配的影响

在充分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并不明显。

在非预期的通货膨胀时期:能及时调整其收入而避免损失;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政府受益:政府债券实际利息的负担降低,累进所得税增加。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

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二是提高利率。

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抑制通货膨胀。

(二)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收入政策指通过限制提高工资和获取垄断利润,控制一般物价的上涨幅度。

(三)收入指数化政策(减轻通胀的分配效应)

收入指数化政策又称指数联动政策,指对货币性契约订立物价指数条款,让工资、利息、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益部分地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各种收入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第二节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二、通货紧缩分类

三、通货紧缩成因

1、纯货币的通货紧缩理论:货币数量的减少

2、金融结构性通货紧缩理论:对借贷的管理太松

3、非货币金融的通货紧缩理论(1)生产能力过剩(2)实质需求不足(3)技术进步

四、通货紧缩的影响

通货紧缩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导致经济衰退。物价的持续下跌,实际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居民和企业的这些行为都会减缓经济的增长,甚至可能形成经济衰退。容易引起银行业发生危机等

五、通货紧缩的治理

(一)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教学组织

课堂PPT幻灯展示,分组讨论。作业布置

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2.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本次课推荐案例

1.我国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2.“罗斯福新政” 本次课推荐参考文献

1.胡伟、潘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近期应对和远期选择,武汉金融,2010年01期 2.邹璇:要素空间优化、宏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南方经济,2010年02期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美国经济和通胀前景 篇6

举个例子,去年逾期30~89天的抵押贷款比例出现下降,表面看这似乎是希望迹象。然而不幸的是,当我的同僚仔细研究这些数据时,发现这样的下降实际上代表着抵押市场状况在恶化。人们希望看到的是违约借款人变得能够按时还款,但实际情况是违约贷款迈向了另一个方向——情况变得更糟,其中许多以止赎收场。总之,严重违约贷款的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而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并不局限于贷款拖欠,还存在于其他重要领域。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处于停滞状态。

自去年中期以来,美国房价大致企稳,但新屋销售量仍然持续下降并维持在极低水平。去年年底,成屋销售受到购房抵税政策的刺激有所增长,随后又显著回落。这项抵税优惠政策于今年春季到期,从而房地产市场失去了一大重要刺激动力。

由于销售低迷,建筑商几乎没有加速建房的动力。虽然经济普遍恢复,但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借款人拖欠贷款的情况并没有停止。与此同时,空置房屋量开始膨胀,这些都会对房价和新屋建筑活动构成威胁。

对于美国整体经济,我们预测今明两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分别增长3.5%和4.5%,然而经济仍低于潜在均衡水平,产出缺口依然存在。即使增长率看似强劲,但是美国的产出缺口将要延续到2013年才可能得以填补。

而产出缺口对通胀有着重要的暗示意义。由于经济中存在大量资源闲置,在失业率居高不下、薪资和收入缓慢增长之际,生产商和零售商都很难提价。这就是我们当前所面对的现实,导致的结果是潜在通胀压力非常低并呈下行趋势。

测量这些趋势的简单指标之一是来自商务部、剔除易波动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过去12个月该指数温和上升1.4%,低于许多美联储同僚认为的长期物价稳定目标2%的水平。如果经济增长依然低于均衡水平,那么核心通胀在今明两年可能会更低。

另外,大规模财政赤字将导致高通胀这样的看法,其实具有误导性。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年来该国财政赤字一直都很庞大,并且政府债务也升至极高水平。然而,日本却是近期教科书中持续通缩、而非通胀的一个例证。

有人认为,美国预算赤字费用将引发美国通胀失控,我们认为情况并非如此。尽管对于赤字会引发通胀的担忧由來已久,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才有充足的理由显示赤字通常都会引发通胀。

其中遵循的逻辑是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借贷或印发钞票来支付其购买活动。在那些征税能力有限且金融市场不健全的国家,印发钞票或被看作是为政府活动买单的唯一手段,这样产生的后果通常非常可怕。

然而,在拥有独立央行的发达国家,不论是短期还是长远看,政府赤字都不会引发通胀。我个人只认为在拥有独立央行的发达国家中赤字与通胀没有关联。特别强调独立一词是因为这对央行应对通胀的可信性至关重要。只要货币当局可以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自由应对通胀,那么赤字自然不会带来拖累。

中国式通胀的远虑近忧 篇7

目前, 通货膨胀正如一片巨大的阴霾笼罩在中国经济上空。几大权威机构的预测都显示:受油价上涨、工资收入增加、节能减排、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 物价水平将继续走高。很多专家直言, 目前通货膨胀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表面上看来,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因此, 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 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 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比如, 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 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 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 减少信贷额度, 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 减少出口, 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应该说, 这些措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只能治标不治本, 而且或多或少会降低经济增长。对中国式通货膨胀, 必须要深入到分配结构里去, 解决由分配结构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分配问题是一个制度问题, 是由转轨时期的体制、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导致的。也因此, 必须从上述方面着力, 打破垄断, 完善市场竞争, 改变收入分配中的资本利益最大化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 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 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终解决我国内需不足和通货膨胀的唯一出路。

中国真正的通胀考验在明年 篇8

虽然, 翘尾在8月份达到了年中最高, 随后会快速下行, 但新涨价力量强劲, 所以CPI指数或还会向上攀升一到两个月, 才会在年尾降下来。但明年特别是上半年, 失去了翘尾效应的逆向“庇佑”, 物价指数将是令央行十分挠头的一个时期。我们估计明年上半年CPI月度可能会过5%。全年涨幅应该明显高出今年一个台阶。支持这一判断的原因很多:

一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在明年中期前难有明显改观。当下全球的政策制定者拯救危机的方式总是倾向借货币贬值为错误埋单。这将导致纸币信用价值的破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跑不到真实经济里面去, 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在全球金融货币市场自我循环, 一部分跑到大宗商品市场, 一部分以热钱形式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资产市场。

二是中国资产泡沫深化倒逼城市用工薪酬加速上涨。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上去了, 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 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承受的地步, 当然要倒逼工资上涨。而务工成本上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上涨, 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上涨。同时, 依经济逻辑, 制造业部门薪酬上涨更容易推动非贸易部门 (服务业) 价格上涨。道理很简单:其一, 服务性需求随全社会工资上涨而上升;其二, 工业中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已无法赶上各种成本上升的速度, 于是利润变得越来越薄, 更多资金将从实体出走, 推动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上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所以, 中国发生“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触发机制是完全有条件的。中国常年的货币超发使得这一切来得更加急促。本来中国的劳动力红利的释放或可以更均匀、更持续一些, 甚至我们广袤的国土和区域差异可以使得这一过程有足够的纵深, 但当下内地的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同时快速上涨, 所以薪酬上涨变得异常刚性。

中国经济通胀 篇9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五环联动,动态均衡,均衡调整

一、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

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中、日等世界主要国家都采取了大规模的扩张政策,一些国家的物价在持续降落后开始出现了小幅的回升。中国的扩张干预力度非常大,在世界各国中经济态势较早地出现了复苏迹象。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我国的各种物价指数从2009年7月份开始止跌,同年9月份开始回升,到2010年初已经出现了通胀的势头。2009年7月至8月,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稳定在98.8,到9月份小幅上升至98.9,从2010年1月份开始较大幅上升,截至2010年4月份达到102.4。2009年7月至10月,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数(RPI)稳定在98.4,到11月份小幅上升至98.6,从2010年1月份开始较大幅上升,截止到2010年4月份达到102.3。

从货币供应量角度来看,我国2009年底开始的通货膨胀势头源于2008年的较大规模的货币扩张政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我国2008年广义货币发行量为475 166.6亿元,增幅达17.8%。2008年的GDP规模为300 670亿元,根据MV=PY公式,我国2008年的物价水平(指数)应为158。而这个通胀水平在2009年并未实现,因而将被极大地推迟到2010年或以后爆发。2009年的GDP规模是335 353亿元,M2为610 224.52亿元,依据上述公式,通胀指数为182。因此,2010年的通胀压力非常大[1]。我们可以发现,价格、实际工资、失业或就业、产出、货币可以近似构成一个封闭循环。关于P与w、w与N、N与Y、Y与M、M与P的关系,有许多经验研究和结论[2],为了分析的简单化,本文假定五大变量前后因素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更进一步,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这里将每个变量的绝对额转换为相对变化率来求各对变量的线性关系。假定:

GM=B1+β1GY (1)

GP=B2+β2GM (2)

Gw=B3+β3GP (3)

GN=B4+β4Gw (4)

GY=B5+β5GN (5)

上式中,GPGwGNGYGM 分别代表物价增长率、实际工资增长率、就业率、产出增长率、货币增长率; B1,B2,B3,B4,B5是常数;β1,β2,β3,β4,β5是系数。

(二)数据来源和特征描述

本文计量分析的数据全部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用名义GDP代表Y,用广义货币量M2代表M,物价增长率、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就业率皆来自原始数据并经过简单计算。具体数据,见表1。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特征描述,作1979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实际工资增长率和就业率运行关系图,此处略。

(三)五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接着,具体分析这五大组变量前后之间的交互关系,分别作图,此处略。从这些图中可以看出,这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很明显的线性关系。但是,就业率与GDP增长率交互图中,就业率和GDP增长率呈现阶段性的线性关系,大概在1990年以前是负相关,1990年之后大致正相关,故而,在分析就业率和GDP增长率关系时只取1990-2008年的数据。通过对五组变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作p-p图,此处略),检验通过,因此,五组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进一步进行相关性检验,运用SPSS13.0对这五大变量进行相关分析,输出结果见表2,五大变量相互关系表。从表2中可以看出,上述五组变量的相关系数都得到了检验。

*样本数据为1990-2008年GDP增长率和就业率。

(四)五大变量的线性分析用SPSS13.0对上述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经过多次筛选,剔除未通过检验的回归关系,得到如下公式:

1.GM2=7.345+0.784GGDP (6)

T 2.983 5.611

Sig. 0.006 0

R2=0.529;调整的R2=0.512;F统计值=31.478(Sig.=0)。

2.GP=-12.832+0.891GM2 (7)

T -5.165 7.725

Sig. 0 0

R2=0.810;调整的R2=0.796;F统计值=59.67(Sig.=0)。

该公式是通过去掉1992年以前的M2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数据,重新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因为1992年前的原始数据中M2的统计口径不一致,故而造成了统计分析中的较大偏差,原始样本中的常数T统计值没有通过检验。

3.Gw=9.419-0.385GP (8)

T 7.705 -2.728

Sig. 0 0.011

R2=0.21;调整的R2=0.182;F统计值=7.444(Sig.=0.009)。

4.GN=99.244-0.084Gw (9)

T 602.945 -4.586

Sig. 0 0

R2=0.429;调整的R2=0.409;F统计值=21.033(Sig.=0)。

5.GGDP=-616.201+6.438GN (10)

T统计值 -2.257 2.318

Sig. 0.037 0.033

R2=0.24;调整的R2=0.195;F统计值=5.371(Sig.=0.033)。

将上述式(6)-式(10)联立构成一个五元一次方程组,解之得:

GN =98.7;Gw =6.7;GP=7.1;GM2=22.4;GGDP=19.2。

从中可以计算出,均衡状态下,实际的GDP增长率为11.3%。不少学者分析认为我国潜在GDP的增长率水平在8.6%-9.6%之间[3,4]。很显然,在没有外力的直接干预下,我国的GDP增长率会自然而然进入接近潜在产出水平的均衡状态。

(五)关于模型和实证的补充说明

“五环联动”模型并不意味着五大变量前后两者之间是百分之百的决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各大变量内部均衡形成之后的再一次更高层次的作用过程,相关系数的大小只是表明两者之间的同步程度,较小的系数并不能否定两者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

“五环联动”模型中五大变量的相互关系可以扩展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就是线性关系,本文的上述假设只是为了使分析简单化,以便于把握五大变量之间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这种封闭循环关系在理论上更接近五大变量的逻辑关系本质。

来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实证分析并不是很完美,可能是计量模型的设计问题,也可能是中国数据本身的问题,还可能是对数据计量分析前的处理问题,但上述分析依然可以简单的勾勒出五大变量的总体关系,并能进行初步证明。

后文中据此进行的政策分析,量化指标上仅作参考,但逻辑关系依然适用上述分析。

三、中国通胀均衡的循环与预测

(一)中国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均衡的循环轨迹

通货膨胀的均衡变动要从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均衡变动上考察。理论上,GDP-M2-P-w-N依次循环,构成一个完美的宏观经济运行轨迹。但在现实中,因为各种可能的原因,五大变量的循环会出现一定的时滞。一次循环就是一次典型的短周期运动,大概要经过5年时间。参考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各个变量值,通过观察表1数据,可以发现三轮的近似GDP-M2-P-w-N大循环和两轮局部的GDP-M2半循环。两轮大循环是:1984年GDP增长率20.9%-1985年M2增长率26.6%-1985年P增长率6.5%-1985年w增长率8.2%-1987年就业率99.48%-1988年GDP增长率24.7%-1991年M2增长率26.5%-1992年P增长率6.4%-1993年w增长率7.1%-1994年就业率99%-1995年GDP增长率26.1%-1996年M2增长率25.3%-1996年P增长率8.3%-1998年w增长率7.2%-1999年就业率98.08%。每一轮循环需5年左右,正好一个短周期。两轮半循环是:2004年GDP增长率17.7%-2005年M2增长率17.6%;2007年GDP增长率17.7%-2008年M2增长率17.8%。

仔细比较可以发现三轮大循环不再继续的可能原因在于:1999年后实际工资增长过快及就业不足。而且,首要可能原因是人均实际工资增长过快[5];收入两极化加速,低收入者工资“被增长”;政府对物价防涨性干预过强以及1997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造成我国物价相对较低;等等。

(二)物价波动及下一期物价上涨率预测

参考表1数据,1979年以来物价增长率超过7%的平均增长率为13.9%,低于6%的平均增长率为2.0%。基于上述研究的结论,考虑到宏观经济五大变量的动态均衡变化(约1年的滞后期),参考2008、2009年的实际值,这里依次计算出2009、2010年五大变量的可能值,并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2009年、2010年宏观经济中五大变量的预测值。对比表3中2009年的推测值和实际值,可以发现:就业率的推测值对实际值的偏差最小,仅为0.4%;名义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偏差稍大,分别为15.7%、-15.5%;w增长率暂时无法确定实际值,无法判断;P增长率出入较大。

根据2007年开始的GDP- M2循环,2009年的均衡通胀率没有形成(被人为的压低),来自于2008年的高货币发行增长率的压力极大可能会错后到2010年。2009年未得到释放的通胀高达3.73%(=3.03+0.7),如果加上2010年的11.8%的可能通胀,那么2010年的实际通胀水平将可能达到15.53%。但通货膨胀长期累积不利于宏观经济进入下一期循环,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好后的主要任务将是治理实际工资增长率过高或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四、中国当前通胀压力的均衡调整措施

通过本文第三部分分析,可以发现,2009年未得到释放的通胀高达3.73%(=3.03+0.7),如果加上2010年的11.8%的可能通胀,那么2010年的实际通胀水平将可能达到15.53%。但通货膨胀长期累积不利于宏观经济进入下一期循环,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治理好后的主要任务将是治理实际工资增长率过高或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如果用三年时间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7%左右的水平,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可以采用如下措施:

第一,2010年的货币发行量增长率控制在17%-18%以内。假定2009年累积的3.73%通胀压力在2010年得到完全释放,2010-2012三年的平均通胀率为7%,那么,2010年的理论通胀水平只能有3.27%(=7%-3.73%)。根据式(7)计算,在通胀率是6.27%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为18.07%。但考虑到2009年较高货币发行量形成的通胀压力,18.07%的M2增长率仍然过高。

说明:*该项数据暂时无法公开获得,依据工资刚性原因估算。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2月25日。

第二,2011年的货币发行量增长率控制在18%-19%以内。2011的通胀压力取决于2010年通胀的释放程度。假定2010-2012年,通胀压力的释放比重为6:3:1,那么,2010年的可能通胀率为9.32%,2011年通胀压力可能为4.66,因而,2011年还可以有2.34%(=7%-4.66%)的通胀空间,则M2增长率可以达到17%。如果要保持名义GDP的增长率为17%,根据公式6计算,那么M2增长率至少要有20.7%。

第三,2012年的货币发行量增长率控制在19%-21%以内。如果2012年分担10%的通胀压力为1.55%,那么该年理论通胀水平可以达到5.45%(=7%-1.55%),则M2增长率可以达到20.5%。

第四,对货币发行量进行月度调控。货币政策的时滞可能长短不一,为了便于精确控制,最好能将年目标细分为月目标,三年按照36个月来进行月度调控,对货币发行量进行逐月修正。一旦通胀率连续数月接近7%的水平,即可以实施收入分配调整计划。

参考文献

[1]黄亚均.宏观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祥春.解读奥肯定律——论失业率与GDP增长的数量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2002(1).

[3]郭庆旺,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经济研究,2004(5).

[4]许召元.中国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及产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通胀预期支配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篇10

一、疯狂的2009

对于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 只能用“疯狂”来形容。在2009年3月份之前, 即使最坚决的鼓吹房价者, 也没有想到全球经济风雨飘摇的这一年会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火爆的一年。

为什么说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颇为疯狂呢?笔者将这种疯狂概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疯狂的销售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止到2009年11月,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5203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53.0%;商品房销售额35987亿元, 同比增长86.8%。如果包括二手房的销售金额更是庞大。在这里, 笔者有必要纠正一种目前流传甚广的说法, 即200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 一半是房地产。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国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并不包括商品房销售。久违的通宵排队等候开发商开盘的现象再次出现, 在杭州甚至出现开发商因此被迫提前开盘的现象。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某些城市出现了二手房交易接近新房交易的面积。以上海为例, 截至2009年11月二手房成交面积达2247.11万平方米, 超过2004年全年成交的2222.24万平方米, 创下自房改以来的最高纪录, 已接近新房销售的2417.3万平方米。

2. 疯狂的房价

2009年的房价涨幅, 应该是自1998年以来涨幅最大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全国70个大中城市2009年11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 环比上涨1.2% (由于2009年3月才是房价的最低点, 根据同比指数的特点, 未来房屋销售价格的同比上涨幅度还会提升, 但这并不代表环比还会上涨。房价同比上涨继续增加和环比下跌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这个数据与大众感觉的差距相当大。媒体广为报道的北京、深圳房价涨速超过经济增长的5倍, 上海房价涨速超过GDP的7倍, 是有数据支撑并且符合大众感觉的。从房价租金比的指标来看,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最新的统计数据, 2009年1至10月, 北京地区房屋租售比达到1:434, 高居榜首;上海地区也高达1:418;此外深圳、杭州均突破1:360。而且统计所采用的是二手市场数据, 如果换成新房, 结果“可能比实际水平还低”。另外, 从2009年的房价波动来看, 再次证明了我国房价波动的一个特征, 即“涨如脱兔, 跌如处子”。

3. 疯狂的“地王”

伴随着4万亿的财政支出计划和超过10万亿的天量信贷, 手握重金的央企在房地产市场拍下一个又一个“地王”。如果国企“地王”是“不差钱”的话, 那么一些民营企业或主业并非房地产的企业如海尔集团、格力电器同样在土地市场上一掷千金面不改色, 这其中除了有宽松的信贷条件和资本市场转暖等因素外, 保险资金松绑进入楼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在2009年新增加的10万亿贷款中, 有5万多亿贷给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由于有融资的便利, 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程度降低。于是, 我们看到一个反常的现象, 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2009年, 全国的土地出让面积下降了20%多, 有些城市的土地出让面积只完成年初计划的50%左右。由于土地需求增加而供应减少, 使土地价格迅速上升。在“不差钱”的开发商和房价疯狂上涨的推动下, 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大幅跃升。截至2009年11月23日, 全国7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排在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6210亿元, 同比增加108%。上海土地出让收入821亿元, 北京为639亿元, 杭州为523亿元。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为6万亿元, 也就是说, 20个重点城市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几乎占国家一年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二、楼市的病理学分析

对于上述一番前所未有的疯狂景象, 我们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2009年楼市的疯狂?笔者不揣浅陋, 谈谈2009年房市从绝望走向疯狂的原因。

房价的上涨从来都是买上去的。所以谈论原因, 首先必须了解究竟是谁在买房。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 笔者并不认为2009年的房价疯涨是投机需求膨胀造成的。2009年12月新浪网和CCTV联合进行的百万网友房价大调查中有这样一组数据 (数据截至2009年12月18日) :在总数约63000多人的网民调查中, 有大约44.5%的人认为购买房屋最主要的群体是“专门炒房的投资客”, 还有35.6%的人认为是“看到房价上涨而跟风买房的居民”, 只有13.3%的人认为是“因自住需要而买房的人”。笔者在这里不讨论其选项的设置是否科学, 我的观点是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最主要的购房群体绝不是职业炒房客, 一个简单的证据就是如前所述的二手房交易量超过前三年的总和, 在某些城市直追新房交易量。常识告诉我们, 由于二手房的交易成本要远高于新房并且是一对一交易, 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资金的进出, 炒房者一般是不会将重金投入二手房市场的。所以大量购买二手房的就是普通居民。那么新房市场又如何呢?笔者承认新房市场上投机成分要浓厚一点, 但炒房客同样不是新房市场的主体, 他们不可能将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加近1倍。也就是说,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的购房群体就是普通购房者。当然, 笔者断言购房群体就是普通人而非职业炒房者, 并不意味着购房需求主要是自住需求。

支撑笔者认为购房群体并不主要是职业炒房者的原因还来自于对购房原因的判断。在笔者看来, 挥之不去并逐渐加强的通胀预期是推动普通人购房的关键原因, 这些普通人既不是职业炒房者, 也并不是为了自住, 只不过希望在即将来临的通胀中使得资产不缩水而已。弗里德曼曾说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来自印刷厂, 每次通货膨胀都与货币增加有关, 只要货币数量的增加快于产量的增长, 通货膨胀就会如期而至, 两者的时滞约为15~24个月。截止到2009年11月,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达到29.64%,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4.64%, 因此, 只要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就很容易形成通胀预期。无论这个预期是否准确, 它都已经扎根到普通老百姓心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想让老百姓相信通胀不会来, 真的很难。而且, 通胀预期在相对富裕的人群中, 认识更为深刻, 所以压力也就更加明显, 出手也就更加坚决, 这也就是为什么此轮一线城市的暴涨中, 高价房涨幅明显比普通住宅要高。我们回顾一下2009年的房价波动, 很容易发现1季度以后房价开始发力, 原因很简单, 1季度后, 普通居民逐渐意识到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2009年1-3月, 新增信贷分别为1.65万亿元、1.07万亿元、1.89万亿元, 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05%、340%、580%, 这3个月新增的信贷就占了全年的一半。在上述天量信贷的刺激下, 不形成通胀预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购买资产保值以对冲即将到来的通胀是非常理性的选择。由于预期通胀导致的楼市购买行为本身就会促成房价上涨, 从而加速预期的实现,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笔者才坚持认为, 2009年楼市购买的主要群体并不是职业炒房客, 而是那些在政府的天量信贷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形成了通胀预期的人。而公共舆论包括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降低通胀预期的作用。

三、2010年的楼市前瞻

房价还会大涨吗?不会!原因很简单, 在这一轮房价暴涨中, 在通胀预期下的收入透支已经非常明显, 在短期之内我们看不到整个社会还有如此之大的购买力;这来源于笔者对这一轮楼市购买主要群体的判断。另外, 在通胀预期下, 如果通胀真的到来, 政府势必会提高利率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 房价一定会应声而落;如果通胀没有到来, 预期落空, 房价也没有再次上涨的道理。

更进一步, 笔者并不认同2010年的通胀会加速上行的观点。2009年11月由CPI表示的通胀开始转负为正, 很多人认为这正是通胀到来的标志。这个物价的上涨不过是年底季节因素的结果。在此, 笔者有必要指出, 轻微的通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没有必要格外恐慌, 实际上由于商品质量的改进, 一年2%的物价上涨是合理的。当然, 一旦CPI超过5%, 央行一定会采取紧缩性政策。但中国经济的现实是产能严重过剩。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 遏制了局部价格上扬推高中国整体价格水平上涨的内在传导机制。另外, 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得更有弹性, 本身也会降低物价上涨的压力。

笔者不支持房价上涨的另一个理由是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不可能继续和2009年一样宽松, 未来的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中国在内都会寻找退出之道, 随着中国出口的复苏, 房地产业在“保八”中承担的压力会有所减轻, 这为政府采用更严厉的调控政策提供了空间。澳大利亚的先行已是明显的标志。既然未来的政策只会比现在更严峻, 又怎么会导致房价大涨呢?2009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表明会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我们预期2010年的“适度宽松”要比2009年的“适度宽松”紧缩的多。从目前的现实来看, 2009年12月相继出台的关于二手房营业税优惠的调整和关于开发商缴纳土地出让金的调整已经预示着未来一年关于刺激楼市的一些优惠政策会逐渐退出。但其中核心的关于七折房贷利率和二套房首付比例是否有必要调整, 笔者持保留意见。在笔者看来, 无论楼市如何变动, 对于居民的首套房给与贷款利率优惠都是理所应当并且早该实施的, 不能因为楼市有泡沫就取消首套房七折房贷利率。

笔者预期未来一年的房价不会大涨, 但是泡沫会崩溃吗?在正常情况下, 如前所述, 房价在波动时涨得快跌得慢, 原因在于, 楼市遇冷时往往是成交量低迷, 但价格会顽强地抵抗下跌;只有在泡沫崩溃时房价才会一泻千里。对于很多人预测一线城市泡沫即将崩溃, 笔者不敢苟同。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还会加速, 只要还会有更多的人进城, 泡沫崩溃的场景就不会出现。另外, 这些一线城市中购房的主体如前所述并非职业炒房者, 相对而言, 他们有充足的耐心认为房价会长期上涨, 房价的下跌只会使他们退出交易。尽管如此, 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收入涨得更快以实现房价的软着陆, 并去掉泡沫需要更多的智慧。

经济减速与通胀上扬 篇11

从统计数据及上半年各地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影响幅度扩大,月度工业增速也在降低;部分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了停产、倒闭等现象。这一现状也许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缩的力度有关,因为今年年初政府将抗通胀作为了今年的重要任务。

有人认为,如果控制通胀,紧缩货币的政策力度过大,对中国经济将会产生负面影响。也有观点认为,经济减速与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吻合。随着投资扩张、通货膨胀、高耗能产业过热、“电荒”爆发等现象的突现,增长减速有利于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方式转变。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应同向变动。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却是,经济在减速,通胀在上扬。面对这种复杂的经济形势,政策分歧与争论也日渐凸显。如何不让经济过度下滑,同时控制通胀上扬,请专家们各抒己见。

经济减速是意料之中的事

今年上半年以来GDP有所下滑,我认为,经济减速是长期因素与短期因素重叠的结果。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也需要减速;而且,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有意识将经济指标平均值进行了下调,所以,经济减速是渐进的,合理的,也是意料之中的事。短期来看,国际市场的需求收缩,中国出口减少,也是造成经济减速的原因。

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1~5月的投资在增加,尽管商品房投资在减少,但是保障房、固定资产投资都在增长,最主要的还是消费在减少。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想办法,比如提高了个税起征点,虽然这个政策对促进消费的作用不会太大,但我想,下半年还会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有微调。

宏观调控会随着经济形势和相关条件的变化发生一些改变,政府对全年的政策应该有一个定位。按我的理解,2010年上半年的政策主要是保增长,从2010年下半年到现在,政策重点是突出稳定物价,抗通胀。下一阶段抗通胀的任务还要坚持,同时要控制失业率,稳定经济,不能等到经济持续下滑几个月后再出调控政策。

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后有所下滑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我们不能放任这样的下滑,下一步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应该会有结构性的微调。从客观层面来看,比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会因为经济下滑就消失了;另外,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由于有责任制的约束,地方政府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投资;在税制方面,政府的调整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这些措施可能对经济减速起到一定控制作用,所以,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9%应该没问题。中国经济在下一个三十年仍保持10%的增长是没有必要的,也做不到。

经济减速意味着政策转向

从今年年初以来的经济下滑,有经济增长内生的原因,我们不能误读投资指标。2010年的投资增速是22.3%,2011年前5个月是25.8%,看上去是上升的,似乎中国经济内生需求强劲,实则不然。

我们所说的投资需求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其实不能代表需求。当这个数据出来的时候,这项投资作为需求的身份已经不存在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高增长,更多地是反映供给能力的高增长,而不是需求的高增长。也就是说,投资完成额是投资需求的滞后指标,是新增生产能力的先行指标。所以,当我们看到投资完成额高增长的时候,应该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需求的增长,而是供给的增长。

另一个反映未来投资需求的指标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如果这个指标在高增长,则未来的投资需求是走向高涨,反之则走向低落。2009年上半年,新上项目投资增长率高达93%,到2010年前11个月下降到25.8%,到今年5月末降到只有6.3%。如果用PPI代表投资价格指数的话,今年前5个月已高达7%。所以,新上项目投资的实际增长率到目前已经是负值了。

从消费看,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这样的措施是无法改变分配关系的。在分配问题上,我们总是说得多,做得少,小问题解决不了,大问题解决办法出不来。从世界经济来看,美国的失业率最近又在上升,经济二次探底难以避免。在我看来,中国经济从今年开始会连续三年下降,今年是9%,明年是8%,后年是7%,最危险是在2013年,因为那时候生产力会更加集中释放,但需求已经没了。

所以,经济减速就意味着政策转向,一是宏观调控要从抗通胀转向保增长;二是抗通胀手段要从货币政策要转向财政政策。

股市表现映衬实体经济下行

我对于经济的总体判断是无近忧必有远虑。现在,实体经济从银行获得经济支持的成本上升幅度非常快,从调查来看,基本接近2008年初的水平,但整体经济没有2007年和2008年那么强劲,内部危机和外部危机都存在。所以,我认为,宏观政策紧缩的力度应该差不多了。

从过往的经验看,CPI指标对经济的权重太大了,实际上,CPI是偏后的,很多指标比它更灵活、更超前。但从我们的政策上看,基本上就是希望CPI能下行。2008年的时候就是这样,所以我认为2008年出现的经济转折不应该把责任都推到金融危机上。如果经济处在多种力量的博弈阶段,做决策很容易发生错误。

中国是以银行占主导的金融结构,整个社会的运作是通过高储蓄率、银行贷款来推动的,银行负债表的扩张在这些年非常明显,银行不断在二级市场吸引股东进入,资本市场每年都推动银行信贷扩张,提供资本金补充。所以,中国的金融结构还是有问题。

股权分置以后,货币政策紧缩很容易传到资本市场,如果今年和明年的经济都是减速趋势的话,今年的流通市值占70%,明年就会是80%~90%,变成真正的流通市场。所以,现在大家对于经济的看法和判断很容易在市场上表现为减持或增持行为,如果判断经济下行,股市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有很好的表现。实际上,全流通之后,我们发现资本市场的很多预测比我们研究机构要准确得多,所以,我对于实体经济的判断也是基于资本市场的持续下滑。

目前,全球都处于危机之后寻找可持续增长点的过程,中国也不太可能像过去一样过分依赖出口,也不可能靠投资来推动增长。所以,今明两年还是会处在一个通过经济回落寻找增长均衡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市场自己去寻找可能效率更高。

应摆脱房地产泡沫支撑经济的现状

今年6月的CPI达到了6.4%,而我们从工业增加值和PMI(采购经理人指数)的数据上可以判断,经济已经在减速了,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是14.3%,比去年底有所下降;PMI是50.9%,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通胀越调越高,经济又在减速,我感到这个情况比较严重,甚至比2008年还糟糕,说明政策失误,调控走偏,

如果任由经济减速,就会出现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失业的情况,会影响很多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农民工,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我们在讨论经济减速的时候,大家没有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资产泡沫。资产泡沫包括股市和房地产泡沫,目前国内股指已经很低了,没什么泡沫;相比之下,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中国的房价大大高于实际价值。也就是说,房价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

但是,中国这几年的经济增长总是与房地产泡沫联系在一起,认为房价一下跌,经济就会减速。所以,经济越下滑,有关部门就越要维持房地产的稳定,这是个误区。从目前的形势判断,我觉得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下滑,同时,虚浮的房地产价格还在上涨。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一方面要让房地产泡沫破碎,另一方面要防止经济过度下滑。中国要摆脱房地产泡沫支撑经济的现状,否则经济难以正常运行。

调控政策要有选择性放松

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很自然的事情,关键是下滑了多少。今年年初,政府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政策的主要指标,因为要考虑社会稳定。本轮通胀与2008年相比,还不是最严重的,但这次的通胀与房地产紧密相关,房价在过去两年涨到了天上,导致社会压力特别大。另外,从投资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是下行的,这也让人比较担心。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年初的时候出现劳动力短缺,这是典型的经济过热,而现在的表现是经济可能硬着陆。为什么两三个月时间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政策的影响。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不是正常化的,是在纠错,因为2009年和2010年货币政策太宽松了,所以现在要紧缩。在纠错的状态下,管理层压力会很大。

过去三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大家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印钞票。所以,这种情况下,有大量的热钱流到中国,这使央行的对抗手段越来越少,导致通胀还会上升。

我们判断,2011年中国GDP的底会在第三季度,这其中,国内主要是供需关系问题;国外主要是欧洲、新兴国家都在搞所谓的紧缩政策,很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下滑。

既然经济增长已经在减速,政策就需要转变。我觉得,目前政策要有选择性地放松,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要找项目,二是货币政策要适当放松。

内需不足是经济减速的原因

我觉得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紧了一些,这样的调控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徒劳无功的。从前两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其实经济发展并没有那么快,也没有过热的迹象,没必要这么调控。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经济减速的真正原因。

中国的储蓄率是全世界最高的,2009年,储蓄率占GDP的52%(包括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从老百姓的角度,把钱存在银行的实际利率是很低的,基本上是负利率,那么,为什么老百姓还要把钱存在银行呢?首先,中国人的社会保障率很低,大家必须为自己的医疗、养老及今后的生活保障做积蓄。其次,中国的金融机构还不发达,大家没有好的投资途径,只能把钱放在银行里。所以,无论从老百姓的角度还是企业、政府的角度,国内都应该发展更好的投资工具,把这些钱留在国内,而不是跑到国外去买美债、买欧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没有完全变成需求。

另外,中国的投资率也是全世界最高的,2009年,投资率占GDP的47.7%。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投资率?张五常在他的《中国的经济制度》这本书中,把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原因做了一个比喻:地方政府的运作模式就好像购物的商场一样,政府就是商场的经理人,他用很多方法吸引企业来商场投资,以此来增加商场收入。

中国经济通胀 篇12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增长背后却隐藏着危机,过分依赖投资与出口,所以对居民消费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消费理论,某一时期消费水平由该时期收入所决定。在我国,居民消费是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经过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后形成的。而在进行收入分配时,必须考虑已达到的消费水平状况,以保持政策连续性;当年消费安排必须考虑上年已实现的消费。因此,在建立我国消费函数模型时,以某一时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当期人均GDP和上期人均消费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当然,影响消费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利率、价格、预期、收入分配等。

由于人均(可支配)GDP以及人均消费支出都是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为了弄清实际变动情况必须剔除通胀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价格因素。实际人均消费支出(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本文以1978年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人均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人均消费支出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计算出来的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其公式为:

实际人均GDP=当年名义人均GDP÷当年的CPI

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当年名义消费支出÷当年的CPI

根据一般消费理论来研究消费行为的定量关系,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1]

其中:Ct是某年人均居民消费水平;Ct-1是当年消费物价指数;GDPt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μ是除当年GDP和上一年消费支出以外的因素,如消费习惯、消费政策等,为模型随机误差项。

2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

2.1 样本数据

选择1981-2003年我国人均居民消费水平作为样本,其样本数据如表1。

根据样本数据作出被解释变量Ct与解释变量GDPt、Ct-1之间关系可以判断Ct与GDPt、Ct与Ct-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选择模型(1)来研究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定量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7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2007。

2.2 模型参数估计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1)及上述样本用OLS方法估计模型[2],得回归方程:

2.3 模型检验

2.3.1 经济意义检验从经济意义上检验参数估计量,各值均大于零,没有明显的错误。

2.3.2 计量经济学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由于模型含有滞后内生变量使DW统计量失效,DW检验法不能运用。运用回归检验法进行检验,et作为被解释变量,et-1作为解释变量。

显然,该方程得拟合优度、总体显著性极差,方程变量的显著性也极差,说明原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依次对二阶序列相关进行类似检验,结果相同,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异方差性的检验。采取怀特(White)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运用OLS方法得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n是样本观测量;R2是检验回归式的拟合优度。M近似服从自由度为K(除常数项以外回归系数的个数)的χ2分布。于是可由相伴概率作出是否拒绝原假设的结论。[3]

从表2中看出,检验的相伴概率是0.619 137,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模型无异方差。

(3)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判定系数法来检验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变量显著性和方程的显著性极高,拟合优度也很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利用差分方法来消除模型的共线性,将原模型变换为:

用OLS方法估计结果如下:

△C赞=0.523 460 2△GDPt+0.282 352 2△Ct-1(7)

从统计检验看,方程显著性很好,变量△GDPt很显著,但变量△Ct-1显著性水平仅为0.13。检验此方程序列相关性、异方差性,可知这两种情况均不存在。根据实际的模拟结果,此方程相对波动范围相当大,因此考虑去掉变量△Ct-1,即在原理论模型(7)中删除变量。

(4)模型最终回归方程形式。删除变量Ct-1,运用OLS方法得到新模型:

的回归方程为:

方程总体线性高度显著,变量高度显著,拟合优度很高,具有很好的统计性质,运用回归检验法戈里瑟法对方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可知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模型(9)对样本期的模拟结果如表3,从模拟结果看相对误差很小,模型拟合很好。

3 结论和建议

从对1980-2006年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计量分析可知,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人均GDP决定,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呈线性关系。之后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从模型经济意义上分析,我国人均GDP每增加1%,人均居民消费约增加0.71%。如何正确处理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关系提出以下建议:

(1)主要依靠增加我国人均GDP来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

由于目前我国已经达到的消费总水平较低,上年的消费水平相对当年消费水平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当年人均消费水平状况主要由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来决定的。因此,要显著的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主要依靠显著提高我国人均GDP的水平。

(2)正确认识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动态变化关系。

由于随着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滞后的人均消费水平将影响(减弱)我国党旗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即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加,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其增速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这是正常现象,也符合我国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

(3)正确处理我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消费理论,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存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4]当某一年的国民总收入(GNP)总量一定时,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则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的部分就越少。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减少,必将影响下一年的GDP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具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下年居民消费水平。应该正确处理还消费与积累的关系,确定一个适当的消费与积累的比例,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适量提高。

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持续高涨,但居民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不强。因此,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在采取货币政策相对紧缩的同时,必须刺激内需,积极扩大和引导居民消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菲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1-59。

[2]何晓群等:《应用回归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110。

[3]段晓强:《90年代初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8):21-23。

上一篇:进线控制下一篇:早期隐裂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