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优势(共12篇)
互补优势 篇1
日前, 全球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康普公司与榕基五一 (北京)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重要战略合作协议, 榕基五一 (北京)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康普综合布线在中国的第四家授权分销商, 将与北京晓通网络、清华同方、方正世纪共同为康普在中国市场的用户提供服务。
在媒体见面会上, 本刊记者就双方在选择时有哪些考虑进行提问。康普公司亚太区渠道总监黄海涛先生说, “康普选择分销商, 首先要了解分销商的理念是否符合康普、双方是否具有合作的交叉点、公司是否具备一定的规模、对整个行业的投入以及人员架构是否具备、是否注重服务等, 这些是康普选择分销商的必要条件, 而榕基恰好具备这一切, 符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同时, 榕基在金融、电力、政府、电信等行业拥有很好的资源, 这些领域也是康普公司这些年来重点开拓的”。康普北亚区渠道总监张红梅女士补充道, “康普选择分销商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这么多年都一样, 选择能帮助我们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客户、特定的行业里进行业务拓展, 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强调合作伙伴的多元性和整体性, 而不是去发展某一种类型或者某一个单独区域的市场, 相对来说, 康普在选择分销商方面还是比较开放的”。
榕基软件董事长、总裁鲁峰先生说, “榕基软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 拥有良好的声誉、专业的团队、稳定成熟的分销渠道体系, 选择康普, 就是因为康普在中国的影响力以及康普所拥有的整套产品体系, 能够满足我们现有客户的需求。同时, 榕基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 知道用户需要哪些产品, 这样通过与康普的强强联合, 既能拓展康普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 又能带动我们自身的增长, 符合企业为实现规模化发展而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要求。这是强强联合带来的双赢结果”。榕基五一 (北京)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勇先生说, “目前榕基在国内已拥有100多家合作伙伴, 我们会在新的一年里, 继续发展和完善我们的合作伙伴体系, 把销售服务网络延伸到二三线城市, 积极拓展康普的业务, 满足自身的快速发展需要”。
在谈到分销商从康普能够得到哪些支持时, 黄海涛先生说, “我们和经销商基本上是一体化的运作, 经销商就是我们本地化的一种延展。我们会从产品到市场, 从培训到销售支持, 从渠道管理到物流以及后台积极配合, 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和我们的分销商共同成长, 帮助他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如今的中国综合布线市场, 大大小小的品牌企业数十家, 国外的品牌势头强劲, 国内的品牌迎头而上。每个品牌的企业都在建立、打造自己的渠道体系, 而每个分销商也都希望自己代理的产品都是知名品牌, 两者的不谋而合恰能给各自所需带来益处。但是, 渠道建设并不是两者的你情我愿那么简单, 相信每个品牌和每个代理商都希望双方的合作是长久的、共赢的, 这就需要双方坦诚相待、竭诚面对, 共同把已有的交叉点、合作点放大, 实现强强联手, 优势互补, 共谋市场, 共赢发展。
互补优势 篇2
浅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互补
提要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要在保证学科课程系统性的基础上, 适当吸收活动课的长处, 并积极进行研究探索,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 使两种课程反映出教学方法的融合和互补的一种课程体系。二者的优势互补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优势互补 融合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与弊端
在整个学科课程体系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代表性强、影响大的两类课程, 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同时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1、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从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这三种学科课程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科课程的三个优点:(1)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科课程难免会暴露出本身的弊端。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容易导致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学科课程把儿童的有机整体分解成“数学部分”、“化学部分”、“语文部分”
密 封 线
等,这就是儿童的整体生活分解(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其他的课程体系(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一的教学组织和单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4)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忽视了其他课程方法的实施。(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
2、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从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意经验课程论、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这三种经验课程理论形式可以分析出活动课程的优点(1)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成为真正的主体,课程材料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2)活动课程强调材料的心里组织,儿童在与文化、学科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格不断获得发展(3)活动课程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改造。但不容否认,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限制(1)活动课程容易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忽略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走向“儿童中心主义”(2)活动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3)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育艺术,教师很难适应这种教育方式。(钟启泉,现代教学论,1989)自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以来,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一起成为课程结构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就我国现状而言,活动课程任然没有受到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的教学主要是为应试服务的,考试内容来源于教材,密 封 线
活动课程常常被忽视。二是人们对活动课程的功能作用认识不清乃至产生很多误解,认为活动课程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而对它不能真正重视起来。三是根本认识不到活动课程对掌握学科课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认为活动课程会冲击学科课程。这些观点往往使课堂上片面地导入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所以,我们要重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优势互补,把二者联系起来,这是当代课程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任何一类课程功能发挥得好,都有利于学校课程整体的提高,同时也会促进另一个课程功能的发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两类课程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课程的目标既体现了课程所规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发展要求。作为学校课程的两个主要部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根本任务,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通过课程活动树立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两类课程从不同侧面,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2、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具有互补性
密 封 线
学习活动方式是指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经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的教学。学科课程的接受学习方式适合于学生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思维逻辑能力,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的活动提供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从做中学”的方式中获得经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也有助于学科教学的学习。
3、两类课程在评价上具有配合性
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学科课程注重结构性评价,其评价的目标和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评价标准是统一的,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活动课程侧重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变化,评价标准不是统一的,从个体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两种课程相互配合,就能对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
两类课程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的功能,从而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优势互补
在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体系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使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实践中有效地实施优势互补。结合国内外课程改革和我国不少地区实施新课程计划的经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优势互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
密 封 线
程目标的一致性。在总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 学科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活动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二者相互配合, 相辅相成, 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以学科课程为主, 活动课程为辅, 不重视活动课程, 甚至占用活动课程的时间来上学科课程的做法,或过分强调活动课程的作用都是错误的。
2、构建合理的活动课程结构, 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在内容上优势互补。我国学科课程有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活动课程则处于开发阶段, 活动课程的开设应利用其优势, 使其贴近社会和儿童的需求与发展, 并注意与学科课程的相互渗透。开设活动课程能增强学生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 发展学生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等。通过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优势互补, 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 知行统一, 成为社会所需合格人才。
3、抓好两类课程实施中教学活动方式的相互渗透, 优势互补。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 只有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地结合,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学科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机会, 师生共同参与,以克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常需要学生将综合性、多类别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学生“在做中学” , 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 需要教师必要的引导, 使学生避免走弯路, 更好地发挥活动课程的功能。
四、结束语
密 封 线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竞争性加剧, 信息大量增加, 人际关系日益多元化, 旨在教给学生片面、局限的以应付考试要求的知识, 并通过选拔少数淘汰多数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社会严重不适,所以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 在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的前提下, 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素质的发展和社会意识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科学而合理的课程体系。所以, 学校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统筹安排, 所占比例的适度也是使两类课程达到优势互补必须探讨的实践问题, 应予以应有的重视.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自主合作 优势互补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选择; 实验教学; 分工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9-001
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一直非常浓厚,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首先是好奇心驱使,其次是探究激情。在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上,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激情,在应试教育的“打击”中正逐渐失去,但如果能够给孩子宽松的环境,他们的这种天性就被激发了出来。基于这一点,在科学实验中,我们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了有益的效果。
一、自主选择小组,保证分工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实验中特别重要,因此分组也非常重要,知道同组成员的特长,小组成员之间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
传统的分组模式均由老师统一分组,并指定组长,这样易造成组与组之间的综合能力存在差异,同样的实验,有的组能够很快完成,并且效果很理想,而有些组却迟迟不能成功。
为了使各组之间的情况相当,可以执行双向选择式的小组分配制度:首先进行集体分配,老师根据学生的座位以及实验室的分组条件确定每组的人数并进行初次分组,选举一名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如果在安排组长的过程中发现本组无合适的人员,可以立刻进行调整;再由选定的组长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和其他组进行协商、调整并进行双向选择,促進各组分工的平衡,为每组的实验成功奠定基础,同时也便于学生培养各自的专长。如每组至少要安排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便于实验操作任务的进行,一名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同学进行记录、交流,当然在分组协调时也要考虑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如有平时意见易发生分歧的同学,尽量不要放在一组,免得实验过程中意见不统一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组员的调整可以进行自由调配,但一定要在双方协商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要有充分的理由。
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平时的实验中更易交流,相处也更融洽,实验时分工合作就会更有效。
二、协商分配任务,促进分工合作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因素太多,从而使得学生的兴奋点增多,导致他们对于实验的主旨把握不准确,对自己实验中应该做的工作不能够落实,致使实验的效率降低。实验过程中,有时受实验器材缺乏,实验空间拥挤,实验内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科学实验并不能够由一个人单独完成,而必须由多人参与的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如何提高学生实验中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就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模式下,采用的是按人员进行分工的方式,如在四年级下册“研究降落伞”这一实验中,根据班级的学生数和实验室的情况,我们每四名学生分为一组,各小组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工——制作降落伞人员一名、协助制作人员一名、计时人员一名、记录人员一名。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多数小组实验可以进行,但有些小组制作降落伞的人员因动手能力差异,打结时出现问题,影响了降落伞的正常制作,致使实验不能成功。
现在由于有了协商的环节,遇到这样的实验,我们可以在分组时就进行协商,调整分工,可以用推选或自荐的方式确定各任务的执行者,以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自主选择任务,利于分工合作
分工合作的初期,学生对于实验的各个环节并不太熟悉,对于自己所擅长的任务也不太清楚,只有在不断的实验中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对自己的专长有一定的了解,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就可以自主选择任务,这样就会提高分工的效率,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多元训练。自主选择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己擅长的任务,一种是自己不太擅长的任务。选择自己的特长,可以促进实验的迅速完成,同时还可以对不擅长此种分工的同学进行指导;选择不擅长的任务,可以请本组中的擅长者做小老师,促进自己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四、发挥优势互补,优化分工合作
有些复杂的实验操作,需要完成的工作会比较繁琐,因小组人数的限制,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经常会出现有的成员所分配到的任务并非自己所擅长的,也会经常出现被分配到相同任务的现象。这样的分配形式就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自身的多元发展,也不利于重新分组后新成员的有效配合。因此合理的分工合作,定期的重新分组,对于培养学生胜任各种任务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组长轮值制,记录员推磨制,材料员随机制等方法,促进了学生多角色体验。如五年级下册“学习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实验,在操作中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滑轮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分小组后,按照惯例在商定好实验方案后,对四人小组建议这样进行分工:一人主要负责组装滑轮,一人协助组装滑轮,一人负责测量数据,一人负责记录。因为这个实验需要进行三个步骤,一是定滑轮的安装检测,二是动滑轮的安装检测,三是滑轮组的组装检测。实验中,一般真正进行操作的只有一两位同学,其他同学只是充当了看客。为此,我们安排了三次实验,第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平时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成员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好第一组数据。第二次交换角色,由第一位操作实验的同学做助手,另选一名同学进行操作,另两位同学进行观察记录。第三次实验选一位没有操作过实验的同学作为本组的代表,在班级进行演示实验,并将三次实验的数据汇总分析后进行交流。这样组内成员都得到了锻炼,实验效果也很理想。
可见,在科学实验中,通过改变教学组织,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决定角色与任务,可以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真正实现学生从“要我做实验”到“我要做实验”的转变,进一步提升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冯杰著.《科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案例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互补品战略竞争优势分析 篇4
互补品是两种常常被联系在一起的产品或技术。两种产品或技术必须互相配合, 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通常情况下, 互补品之间会存在一种共生关系。只要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供应或降低一种产品的价格, 人们对于另外一种产品的需求就会上升。两种商品互相配合, 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 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而言, 照相机价格上升, 胶卷的需求量下降, 两者呈现反方向变化。所以, 如果X和Y是互补品, X的需求量就与Y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二、互补品战略的理论回顾
1. Porter的互补品战略
1985年, 波特在《竞争优势》详述了互补品战略。他提出互补产品产业中的三种重要战略实践:
控制互补产品, 即提供互补产品的完整系列而不是任由他人提供部分互补产品。
捆绑式经营, 即以单一价格, 将一组不同类型但是互补的产品捆在一起出售。
交叉补贴, 即有意识地出售一种产品以促进其互补产品的销售。
企业首先要决定是由企业自身提供互补产品还是由外部供方提供部分互补产品这个与竞争范围有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后, 企业要决定如何在互补产品中展开竞争。产品具有重要互补性的企业必须在以上三种战略中做出选择。波特详细说明了选择战略的情况和实践风险。他还说明了当所处的产业发生改变时, 企业有关互补产品的策略该如何相应变化, 以及在实行这三种策略时一些企业遇到的常见战略错误。
2. Andrew Grove的六力分析模型
六力分析的概念是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f Andrew S, Grove) , 在1986年重新探讨并定义产业竞争的六种影响力。他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分别是:现存竞争者, 供货商, 客户, 潜在竞争者, 产品或服务, 协力业者的力量。这里的协业者即指互补品生产者。此影响力是安迪·格鲁夫自波特五力分析中所衍生出来的第六力。他认为协力业者系指与自身企业具有相互支持与互补关系的其他企业。在互补关系中, 该公司的产品与另一家公司的产品互相配合使用可得到更好的使用效果。协力业者间的利益通常互相一致, 也可称之为通路伙伴, 彼此间产品相互支持, 并拥有共同的利益。
3. Brandenburger&Nalebuff的价值网
1996年, Brandenburger&Nalebuff提出了价值网的概念, 认为影响厂商获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厂商本身、竞争者 (现有竞争者、新进入者与替代品) 、客户、供应商与互补品等五个来源。他们在五个影响因素中特别强调互补品对于企业的成败与否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互补品在许多的商业规划中是普遍存在的特性。特别是当企业处于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或整合不同产业以建立共通标准的情景时。互补品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互补品在产业分析架构中最大的优点在于, 一般的竞争都是在固定的市场规模下厮杀, 然而互补品除了在固有市场规模下竞争外, 更可能使市场规模增大。而从此观点看, 思考如何透过发展新的互补品或使现有的互补品更受青睐。以扩大市场规模将特别重要。一般而言, 影响互补品附加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产业集中度、转换成本、互补品之间分开使用的难易、带动供需的角色大小、不对称整合威胁、总市场规模成长率。
三、互补品战略的竞争优势
竞争合作现已成为产业发展之常态, 在同一领域彼此竞争, 但为了开拓新市场进行合作, 或是联合次要敌人与打击主要敌人等均是竞争合作关系之表现。在制定互补品战略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两个关系:一个是主体企业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个关系也是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详细阐述的。它关注如何定价, 如何利用互补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增加利润;另一个关系是主体企业和互补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特别是竞争关系, 企业产品的互补品有多少是自己生产?是否需要别的生产者提供?
基于以上的理论, 将互补品战略分为常见的四类:
1) 自己生产, 自己销售
当主体产品和互补品产品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互补产品对于主体产品的质量水平影响很大, 并且也会带给顾客很不同的认知感受时, 企业也趋向于自己生产互补品, 自己销售互补品。比如说一些电器行业的产业生命周期, 产品的销售和维修可以作为一类互补品关系。这样的互补品战略能够提高互补品组合的质量, 使两者配合无间。因为当企业自己提供互补品时, 它更加清楚自己对于互补品的要求, 并且较少考虑资产的专用性而致力于把互补品组合做到最好。而且这样的做法也减少了企业和互补品提供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外, 这样的战略能够减少分化经营的风险, 降低工艺或者技术泄露的可能性。如果电器销售和维修这个例子, 互补品的生产极有可能会涉及生产工艺和技术, 如果这一部分由别的企业提供, 主体产品的技术不可避免地会泄露。而且, 即使不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互补品提供者掌握独特的工艺和技术, 企业会有被套牢的危险。所以, 处在产业生命周期初期的企业, 最好是自己提供重要的互补品。
2) 自己生产, 也供他人销售
这种战略一般用于企业自己提供的互补品具有独特的优势的情况下。比如说东芝的光驱, 它既是自己品牌笔记本的互补品, 也是像IBM这一类竞争对手的互补品。如果企业在产业生命周期初期既注重主体产品的生产也注重互补产品的生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企业有可能会在互补品质量或是生产成本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 企业的互补品会成为其他企业的互补品进行捆绑销售。就像安装在IBM笔记本电脑上的东芝光驱。首先, 这样的战略会提升企业主体产品的形象, 消费者在使用互补品得到的额外价值后会趋向与偏爱企业的主体产品。而且, 这也可以作为企业产品组合的独特优势, 在互补品的销售上获利。在选择这个战略上, 企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主体产品的质量和成本, 最好能依靠互补品的优势大幅提升主体产品的销售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 他人生产, 仅供自己销售
在产业生命周期成熟期, 企业如果不能在互补品上不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常常选择的另一个战略就是由其他企业提供互补品。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企业在某一互补品的获利越来越少, 所以企业愿意将这部分互补品让渡给别的企业生产。这里的典型案例是苹果公司和它的合作伙伴。我们可以看到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非常少, 因为它对企业的要求非常高。企业必须需要拥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独特稳定的市场地位, 并且它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这种战略往往在于企业没有办法兼顾诸多互补品, 所以将这部分价值让渡给其他企业。当然这种情况下, 提供互补品的企业对于主体企业的依赖性非常大, 因为它的需求来自主体企业的需求。而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需要有一套好的机制来控制提供互补品的企业, 并且要保持主体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 互补品也能保持一定的活力。无论如何, 细节决定成败。
4) 他人生产, 也供他人销售
随着产业的成熟化以及各种标准的建立, 接口的兼容性问题也越来越容易解决。于是, 合格的供方就出现了, 他们开始提供各种企业所需的互补品。这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互补品形式。选择这种战略的企业能够专心于核心产品的生产, 只需要从供方那里购买需要的互补品。供方往往能提供物美价廉的互补品。当互补品生产者, (其他企业) 积聚力量与需要生产的那些互补品时, 它往往能获取低成本或者使产品差异化。这里比较好的例子是肯德基和百事可乐。肯德基将饮料的一部分让给百事提供, 使其产品组合增加价值。在强大、能干消费者的行业, 这种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加强。理智的消费者倾向与购买能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产品组合, 这种砍价的趋势迫使企业专注自己的核心产品, 而将一些互补品让渡给其他专业生产商。
摘要:互补品竞争战略能给企业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 为企业的生存立足、发展壮大带来便利。竞争的激烈迫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用竞合的眼光看待未来, 互补品战略这种典型的双赢战略, 让企业之间愿意携手合作。但是, 互补品竞争战略也异常复杂, 企业必须认真辨析自己产品的重要互补品, 有效利用互补品战略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关键词:互补品,竞争,战略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善民, 曾昭灶, 质量差异化与产品互补型企业兼并问题, 管理科学学报2003, 12:54-60
[2]翁逸群, 陈宏民, 蔡来兴, 企业“优势互补”并购的动因及后果分析.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1999, 1:18-26
[3]周俊.关于互补品战略的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8:84-91
[4]项保华, 李庆华.波特模型及其改进.中国工业经济, 1999, 11:63-67
[5]项保华.战略与环境:五力竞争还是六力互动.北大商业评论, 2005, 11:31-35
[6]迈克尔-波特, 陈小仪.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互补优势 篇5
2018年9月8日 作者:德哥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AI),作为新兴的技术,近几年受追捧的程度有目共睹。随着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齐驱并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关于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结合,下面我们就简单来谈一下二者。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区块链系统中,各节点通过共识机制彼此信任,不再需要中介机构;数据记录以时间线形式同步储存到各个节点,公开透明且难以篡改。人工智能是使智能机器和计算机程序能够以通常需要人类智能的方式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和工程,包括自然语言处理和翻译,视觉感知和模式识别、决策等等。
区块链重心在于保持记录、认证和执行的准确,而人工智能则助力于决策、评估和理解某些模式和数据集,最终产生自主交互。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有以下三个主要共同特点和需求: 数据共享
各个节点进行高效数据共享,是分布式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尤其依赖数据共享,可供分析的开放数据越多,机器的预测和评估越准确,生成的算法也更可靠。安全
区块链承载大规模和高价值交易时,对网络安全性有极高需求,这可以通过相关协议和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对机器自主性控制上也有很高安全需求,尽可能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信任
区块链上,信任是各节点间进行交易和记录的前提。人工智能为了使机器间通信更加方便,同样需要设定不同层次的信任级别。而不管是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新兴技术,信任都是其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区块链如何助力人工智能?
1.区块链有助于人工智能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全数字化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挑战是:盲人摸象,没有机构可以拿全所有数据。即便是像阿里、腾讯、谷歌、亚马逊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所能获取也只是基于自身业务的有限数据。
不可否认,巨头企业利用自身有限数据,同样可以维持人工智能运行,但正如上文所说,可供学习、分析的数据越多,人工智能的预测、评估、决策等才能更准确。
区块链技术则能够帮助各机构打破“数据孤岛”格局,促进跨机构间数据的流动、共享及定价,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数据市场,让人工智能可以根据不同用途、需求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真正变得“智能”。2.区块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的决策
有时人工智能做出的决定,让人类很难理解。因为它们可以根据掌握的数据评估大量的变量,并且能够自主“学习”,根据变量对实现的总体任务重要性进行决策。而对我们人类而言,很难预见到如此庞大的变量。
如果将人工智能的决策通过区块链记录下来,那我们就可以对人工智能的决策进行有效追溯和理解,及时洞察它们的“思维”,尽可能避免一些违背设计初衷的决策出现,一旦发生意外也能快速定位原因所在并及时修正。
同时,由于区块链记录的不可篡改性,也能方便人们对人工智能设备记录进行查询和监督,提升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和接纳度。人工智能如何驱动区块链? 1.人工智能帮助区块链降低能耗
众所周知,区块链系统中,挖矿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电力以及金钱才能完成。人工智能则可以摆脱“蛮力”的挖矿方式,以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方式管理任务。
现在,不少手机已经通过人工智能来优化电力消耗、提升系统性能,如果类似方式在区块链系统中实现,将会大大降低矿工挖矿硬件的成本以及挖矿所需电力的消耗。2.人工智能辅助区块链检测欺诈 人工智能通过大量“学习”,很容易发现并防范欺诈行为,这些目前在银行和电商业务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当非正常刷卡交易发生时,银行会自动发短信提醒安全风险;当网购遇到假冒客服人员时,电商平台会自动提醒注意防骗。
而区块链中欺诈交易行为并不少见,如果能将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到区块链系统中,对保障区块链安全交易会大有裨益。人工智能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转而向同为新兴技术的区块链求助或许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数据中心化的前提下,数据的使用方式也缺乏透明度,当数据提供者无法对自己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时,很多人都选择不再进行数据分享。而区块链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链上,每一份数据的上传者、使用流向和成果都有迹可查用户对数据拥有所有权和自主使用权。数据上传者还会收到使用方提供的数字加密货币作为补偿,当用户能够将自己产生的数据变现,并可控制数据流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提供相关数据。对于AI来说,安全的数据共享意味着更多的数据,然后就会有更好的模型,更好的行动,更好的结果,以及更好的新数据。
面对高昂的算力成本,AI行业可能束手无策,但是区块链最不缺的恐怕就是算力了,挖矿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需要大量的电力和金钱来铺设算力才能完成。冗余的算力完全可以为AI节省成本,反过来,AI已经被证明是优化电力消耗的有效手段,提供类似的解决方案应用在区块链。这也许会导致挖矿硬件方面的投资下降。区块链能为人工智能行业带来光明的前景,反过来人工智能也可以为区块链加油助威。
德勤在2016年估算区块链验证和共享交易的总运行成本大概是每年6亿美元左右。一个智能系统或许实时计算出某个特定节点成为第一个执行特定任务的节点的可能性,从让其他矿工有可以选择放弃针对该特定交易的努力,从而削减总成本。从而减少无用功的付出,以此提高效率。AI和区块链可以说是技术领域的两个极端方面:一个是在封闭数据平台上培育中心化的智能,另一个则是在开放数据环境下促进去中心化的应用。但两者天然优势互补,在人工智能为区块链提供更强大拓展场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以支持其持续的“深度学习”。
此外,业内也有关于用AI来辅助编写智能合约的构想,也是不错的探索方向。
衔接,力促侦防同步优势互补 篇6
随后史检强调:“预防业务如何与侦查办案做好衔接,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我在年初市院职侦局局务会上说过,侦查、预防工作要强调两个力度,一个是加大办案力度,另一个就是加大预防力度,职务犯罪预防是伴随着查办案件来开展的,二者不能分家。脱离了办案,光凭统计数字开展预防,工作就会停留在表面,而有的单位预防和侦查部门配合得很好,侦查人员在办案的同时搞预防,预防干警也参与办案,预防工作的开展就比较有深度,预防的质量效果也就更好。”
作为天津市院主管侦防的副检察长,史检认为要使预防工作取得实效,应当结合所查办案件,深入剖析职务犯罪原因、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对策,并且协助涉案单位和部门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建立健全职务犯罪防控机制,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这个总体思路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打破原有的侦查部门与预防部门“各自为战”的工作局面,通过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相互介入来实现侦防同步和优势互补。
我们了解到,天津检察机关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过程中,在侦查部门立案前,根据工作需要,预防部门可以提前介入,一方面开展预防调查,一方面为侦查部门搜集相关信息,为侦查工作铺路。侦查部门立案后,对于确有开展同步预防必要的案件,经主管检察长批准,预防部门也可以介入案件开展预防工作,掌握发案原因、发案环节和作案手段等犯罪信息,直至移送起诉,为案后预防打下基础。
侦查部门也可以介入到预防部门的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防等具体工作,参与预防调查、走访沟通、预防宣传等相关环节,利用自己的办案经验,为预防工作提供更加实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预防部门也可以从中就职务犯罪的线索、易发犯罪的重点领域和部门为侦查引路,提高对案件的控制能力。
当记者问到预防工作在规范执法行为的大背景下如何发展时,史检说道:“新业务系统对规范执法行为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新增的预防介入板塊成为职务犯罪侦防的新常态后,全市各级检察机关的侦防部门不断探索完善‘侦防一体化机制’,我们充分借鉴其他省市兄弟院侦防一体化的经验,结合天津本地实际和具体个案情况,摸索出具有天津特色的侦防一体化工作模式,即以查办案件为预防载体,不同层级院查办案件运用不同预防方法的新思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我们从天津市院职侦局了解到,在对区县院进行业务指导的过程中,遇到预防部门自行发现线索的情况,建议预防部门全程参与侦查部门办案,实现预防和侦查在实案操作层面的优势互补,保障个案预防特别是案前预防与案中预防的真实效果,通过人员、机制和资源的统一指挥与整合,建立情报汇集、案件剖析、案后整改等多方面的协作机制,缓解查办案件过程中预防工作不能及时跟进的矛盾。
如东丽区院去年查办的某小学校长李某贪污案。该案的线索就是预防部门在对教育系统实施系统预防过程中开展警示教育环节接到的现场举报,移交反贪局之后共同查办的。在查办和预防的过程中,东丽区院预防部门出色地从心理防线的角度突破案件,并为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对于职务犯罪类案则建议基层院以查办案件为基础,由预防部门侧重职务犯罪规律性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促进行业和领域预防的全面开展,逐步形成点面结合的预防格局。在检察机关内部建立侦查部门和预防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即工作协调机制、信息交换机制、线索移送机制。在这些机制下,预防效果充分提升。
当问及检察建议的效果,史检说道:“检察建议的制作与发放,也需要预防部门与侦查部门加强配合,推进同步预防,提高针对性和时效性。”
检察机关提出的检察建议,必须被受建议单位采纳落实之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目前检察建议不具备强制性的情况下,更应采取措施监督其落实情况。我们了解到天津检察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有其独特的做法,即在检察建议的制作过程中,由反贪、公诉和预防部门共同参与,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对预防案件发生、堵塞制度漏洞的建议,再由办公室、研究室在文字处理上把关,确保发出的每一份检察建议都具有说理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保证检察建议落到实处。
同时,检察机关主动了解不同阶段检察建议的落实情况,积极协调解决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受建议单位开展好法制宣传、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等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的活动,确保检察建议落到实处。对于受建议单位无正当理由不予采纳时,检察机关需向该单位的上级单位提出建议或通报情况,通过上级单位来促使检察建议实施。
采访结束,史检又匆匆地回大要案指挥一线了,他那质朴的背影,让人感到无比坚定而正气凛然。
栏目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互补优势 篇7
关键词:“慕课”,优势,互补
前言
随着2012年世界“慕课”元年的到来, 2013年到目前, 国内的慕课平台及“慕课”课程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很多高校争相建设自己的慕课平台或“慕课”课程。不少高校也已经在进行跨校选课、互认学分。MOOC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颠覆, 而是利用新的技术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其优势, 理想的状态就是MOOC教学能与传统的线下教学相互补充。
一、MOOC教学的优势
新生事物的出现与存在有其合理性, MOOC有其别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资源优秀;授课有弹性以及触及面广等等。
1. MOOC课程的建设汇集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一门课程在录制和建设的过程中汇及了多位教师的力量, 尤其是能够登陆国内知名的MOOC平台的课程都是选取了本校优秀的课程, 整和了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程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仅凭这一点, MOOC课程就足以吸引学习者。另外, 有些学校的师资比较薄弱, “慕课”课程可以作为平衡教学资源, 提升教育公平的手段。
2. MOOC课程的学习可以跟随学习者的步调, 做到个性学习
个性化的学习是目前一个热议的话题。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班型较大、学生接受水平不一等原因, 教师很难做到个性化的指导, 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总觉得吃不饱, 而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又跟不上, 造成语言教学无法达到大纲的要求, 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很弱。有了“慕课”课程,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 根据自己的步调学习, 从时间安排和课程进度上都具有足够的弹性。如果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还可以反复观看, 对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深入思考铺平了道路。
3. MOOC课程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 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
“慕课”课程的制作精美, 多数为专业的公司负责后期制作, 技术含量高。课程内插入图片、图表、视频、PPT展示等等, 教学素材形式丰富多样, 对学生来说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另外“慕课”课程的每节时间短, 能够抓住学生精力并且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节的学习内容, 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4. MOOC课程有利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落实
目前很多学校都已经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语言课程由于内容多, 且近些年来对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强调导致课堂内容很多,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从多方面考虑。而学期内要对学生进行几次测评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工作量很大。“慕课”课程就在这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 很多课内的客观类的习题可以由系统评分, 授课教师得到了解放, 可以集中精力去设计更多有意义的练习内容。
二、MOOC课程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 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慕课”作为新生事物, 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被称为国际的“慕课元年”, 优秀的“慕课”平台如Coursera、Edx等等火爆一时, 很多学习者注册学习, 但是一年后的调查统计数据却不乐观, 课程的完成率只有4%, 很多学习者无法坚持。可见“慕课”课程在巨大的优势背后也有不及传统课堂教学的方面, 因此, 笔者在这里想浅议几点策略以期达到两种途径的良好结合。
1. 线上学习与定时交流相结合
学习者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将问题提出来,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但是单一的线上学习少了这样的交流机会。因此, 技术人员可以开发某一课程的聊天室, 教师定期加入聊天, 其余时间可以是选课的学生自由讨论。目前想要做到学生在学习时即时与授课教师沟通还很困难, 因为“慕课”的授课教师多数都是一线教师, 平时有繁重的教学任务, 很难做到始终在线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定期上线答疑与学生互动是较为可行的方法。另外远程的学生可以与授课教师邮件沟通, 本地的学生可以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共同推进的方法。这就需要课程的管理者多思考, 采用多种补充方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2. 完善MOOC课程的激励机制, 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MOOC课程在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为课程的建设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远程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如何激励学生把课程学完。不管各类平台上有多少优质的课程, 学生无法完成学习, 开发者费尽心力也是枉然。目前跨校选课, 互认学分是一种有效的机制。另外网站的技术人员可以开发软件, 监控某一阶段内学生的学习时长, 达到者给予奖励, 如网络游戏中的金钻、银钻之类;也可以做某个课程的学习效果排名, 让学习者有成就感。
结语
MOOC是一种新的触及面广的教学手段, 正在处于不断进步完善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解并参与到MOOC的学习中来, 而很多的学者也在研究“慕课”教学的应用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结合, 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优秀的资源, 为更多的优秀课程搭建传播的渠道, 让更多的人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新生事物的兴起, 找到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 更好发挥MOOC课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年5月.
互补优势 篇8
一、平面裁剪的优势
平面裁剪法是指服装的立体形态通过人的思维分析, 把人与服装的立体三维关系转化为平面得纸样的二维关系, 通过对人体数据的采集, 直接在面料或纸样上进行结构设计绘制平面板型的过程, 它是将三维的立体形态展平为二维纸样的方法, 设计者根据公式制出原型纸样后, 在根据款式的要求对原型进行结构, 丰满度以及放松量的调整, 最终得到服装纸样的过程。这种服装结构制图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所需测量的部位少, 计算简单数据可靠, 制图过程简单方法简单易懂, 操作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设计师只需测量一些基本的尺寸, 即可根据公式绘制出衣片的裁剪图与纸样, 准确体现人体形态特征, 穿着适应性强, 结构变化逻辑性强, 对款式适应性强, 适合成衣标准化生产、批量化的生产需求。
二、立体裁剪的优势
立体裁剪是一个直观性很强的服装款式造型的方法, 是设计师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对服装款式结构的理解, 依据设计构思, 通过使用与面料相近的白坯布直接在人体模型上进行服装款式结构塑造的一种方法。并利用材料的悬垂性能, 将布料通过折叠、收省、聚集、提拉等方法制成二维的立体纸样。它是将立体三维的设计效果转化为二维布样, 再将二维布样转化为三维成衣的过程, 由于整体操作是在人体模型上进行, 所以, 此种操作方法效果直观, 便于设计师充分的发挥想象力, 得到的服装款式效果更加的丰富与多样并方便设计师及时修正, 同时因动作的随机性很大, 所以, 对操作者的技术素质和艺术修养也要求的很高。
尽管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各具优势, 但对于现代的服装设计师而言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只有对各自的不足进行优势互补, 才能充分的发挥各自技术的优越性, 适应现代服装设计发展的需要。
三、从实践中理解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优势互补
1、从平面想象到立体展开
平面结构是一个非常单项的构成方式, 是一种二维的平面的构成方式, 对于结构复杂, 构思奇特甚至是款式不甚完善的设计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想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性看到立体成型的服装效果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借助立体裁剪技术, 设计师可以在完成前期就可以看到服装完成的前期效果并进一步改善调整。而今天的服装发展更具有时代性, 更加注重款式的独特性标新立异与品质, 所以设计师们也在不断的挖空心思加以创造, 力图在设计上更具有独特的魅力与吸引力, 来符合现代服装发展与消费者的需要, 甚至不仅在服装的款式结构上加以创新, 甚至在面料改造也成为新的设计亮点。无论是褶皱的添加与处理, 甚至是无妨的喷胶处理等各种方式, 这些改造后的面料由于本身的立体特性以及不稳定性, 因此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有助于发挥这种面料的特性, 同时也有利于设计师的奇异的构思, 是创作别具一格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 对于一些结构简单的服装款式, 立体裁剪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我们知道现代的服装品牌与一般的服装品牌相比, 他们的成功与优秀之处不仅仅是有新颖的服装款式与独特的面料, 更主要的是一种无型的竞争及服装穿在人体上的良好的感觉, 者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合理舒适优质的版型设计, 所以, 在标准的人台上利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调整和设计的版型越来越多的被众多的企业所采用。
2、从立体回归到平面
立体裁剪虽然可以在人台上可以设计出非常富有变化和合理的版型, 但由于是徒手操作, 准确性相对比较还是有偏差, 尤其是服装的领、袖笼以及下摆弧线的部位是很难控制的, 因此, 将布料从人台上取下后, 仍需将其置于平面借助直尺等工具进行修样。然而, 立体裁剪操作过程比较的繁琐, 对于一些款式变化不大的产品, 比如衬衣、裤装、休闲装、夹克, 套装等变化不大的服装款式来说, 采用平面裁剪更为简单直接, 无须“舍近求远”。成衣的生产以批量为主, 立体裁剪制作出来的服装造型仍需转化为平面的纸样, 才能在进行样板的缩放和技术标准的制作。所以利用平面裁剪的方法更为简单直接。那么, 从人类的服饰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 无论是平面裁剪还是立体裁剪, 它们都是有不同的起点最终走向共同的目标, 为人体服务, 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载体, 他们在不同时期产生, 发展, 碰撞, 交融构成人类服饰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两个载体。
3、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关系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师服装构成的两种构成方式, 两者有区别同时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相辅相成, 相互渗透的。首先, 从立体裁剪的基本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的支持, 因为立体裁剪最终得到平面的纸样, 而纸样师用来裁剪面料缝纫成型, 平面的布料整理时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结合点之一。另一个结合点就是立体裁剪的最后体现形式是平面的纸样或面样, 要用这一纸样进行批量生产, 就必须结合平面裁剪的推板技术将纸样推板系列化。所以单从以上两点就说明立体裁剪离不开平面裁剪。平面裁剪同样也离不开立体裁剪, 平面裁剪法主要分为比例裁剪法与原型裁剪法, 比例裁剪法是大量裁剪经验总结和人体体型的分析, 无论是裁剪经验的总结还是人体体型的分析与归纳, 可以说平面裁剪的形成是离不开立体裁剪的。在样衣做好后一般要试样、补正、在人体和人台的穿着的立体形态下观察、修正服装的缺陷, 以及不合人体之处, 这就是立体裁剪。立体裁剪的补正更是为平面裁剪经验的积累提供了源泉。由此可见,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是相辅相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4、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有机结合的方法
方法一:平面→立体→平面, 服装的魅力就是服装款式的变化, 再加以人体体型的各自特点, 所以在平面裁剪在设计服装的款式结构时, 为了确保服装造型的准确性与合体性, 往往需要服装进行补样与试样, 在人体穿着与模型的穿着下观察服装的不合体之处。如先以胸围、背长等基本尺寸为依据用平面裁剪的方法进行款式初裁, 并在关键部位 (肩宽、领口、袖笼等) 可适当的多留一些缝份, 裁剪后进行假缝与试穿。用立体裁剪的方法在人体模型上观察效果, 整理调整, 并做好缝制标记, 然后经立体检验的样衣再展开平面, 按新的标记修改裁片, 最后确定样板。这样制作出来的服装既有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的试衣与检验的优点, 设计出来的版型更加的完美舒适与合理。
方法二:平面与立体兼有之。对于没有把握的部位用立体裁剪, 对于有把握的部位用平面裁剪。这样既可以解决平面难以解决的翘势、摆省、褶饰等问题, 又加快了裁剪的速度与效果, 达到了较好的完美结合。
方法二:立体裁剪→平面裁剪, 先用立体裁剪进行全方位的造型, 以白坯布和面料为材料, 以剪刀和大头针为工具, 在人台和人体上边裁边别样, 进行服装初步造型, 再用铅笔与胶带进行标点描线, 将初步造型完成的服装衣片结构加以记录→平面的布样整理, 并用大头针假缝, 使服装基本成型→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正, 最后制成所需的平面样板→推板出系列样板是平面裁剪的又一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服装的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各具优势,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把二者巧妙灵活的结合到一起, 单独运用立体裁剪或平面裁剪都是不科学的, 行不通的, 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出准确、美观的服装造型, 才能大大的提高服装的设计与裁剪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服装发展的需要, 才能使我国的服装产业更加的强大, 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刘瑞璞, 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原理与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陈美芳, 李少华.裁剪打版技法[M].艺风堂出版社, 1998.
[3]白树敏, 王凤岐, 译.文化服装讲座[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互补优势 篇9
一、自主选择小组, 保证分工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在实验中特别重要, 因此分组也非常重要, 知道同组成员的特长, 小组成员之间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
传统的分组模式均由老师统一分组, 并指定组长, 这样易造成组与组之间的综合能力存在差异, 同样的实验, 有的组能够很快完成, 并且效果很理想, 而有些组却迟迟不能成功。
为了使各组组员之间的能力相当, 可以执行双向选择式的小组分配制度:首先进行集体分配, 老师根据学生的座位以及实验室的分组条件确定每组的人数并进行初次分组, 选举一名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 如果在安排组长的过程中发现本组无合适的人员可以立刻进行调整;再由选定的组长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 和其他组进行协商、调整并进行双向选择, 促进各组分工的平衡, 为每组的实验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也便于培养学生各自的专长。如每组至少要安排一名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 便于实验操作任务的进行。一名具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同学进行记录、交流。当然在分组协调时也要考虑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 如平时有意见易发生分歧的同学尽量不要放在一组, 免得实验过程中意见不统一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组员的调整可以进行自由调配, 但一定要在双方协商的条件下进行, 而且要有充分的理由。
这样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平时的实验中更易交流, 相处也更融洽, 实验时分工合作就会更有效。
二、协商分配任务, 促进分工合作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因素太多, 从而使得学生的兴奋点增多, 导致他们对于实验的主旨把握不准确, 对自己实验中应该做的工作不能够落实, 致使实验的效率降低。实验过程中, 有时受实验器材缺乏、实验空间拥挤、实验内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 科学实验并不能够由一个人单独完成, 而必须由多人参与的小组合作才能完成。如何提高学生在实验中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就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模式下, 采用的是按人员进行分工的方式, 如在四年级下册“研究降落伞”这一实验中, 根据班级的学生数和实验室的情况, 以每四名学生分为一组, 各小组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工———制作降落伞人员一名、协助制作人员一名、计时人员一名、记录人员一名。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多数小组实验可以进行。但有些小组制作降落伞的人员因动手能力较差, 打结时出现问题, 影响了降落伞的正常制作, 致使实验不能成功。
现在由于有了协商的环节, 遇到这样的实验, 在分组时就进行协商, 调整分工, 可以用推选或自荐的方式确定各任务的执行者, 以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自主选择任务, 利于分工合作
在分工合作的初期, 学生对于实验的各个环节并不太熟悉, 对于自己所擅长的任务也不太清楚, 只有在不断的实验中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对自己的专长有一定的了解, 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就可以自主选择任务, 这样就会提高分工的效率, 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多元训练。自主选择任务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己擅长的任务, 一种是自己不太擅长的任务。选择自己的特长, 可以促进实验的迅速完成, 同时还可以对不擅长此种分工的同学进行指导;选择不擅长的任务, 可以请本组中的擅长者做小老师, 促进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优势互补, 优化分工合作
有些复杂的实验操作, 需要完成的工作会比较烦琐, 因小组人数的限制, 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 经常会出现有的成员所分配到的任务并非自己所擅长的, 也会出现被分配到相同任务的现象。这样的分配形式就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自身的多元发展, 也不利于重新分组后新成员的有效配合。因此合理的分工合作、定期的重新分组, 对于培养学生胜任各种任务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采取了组长轮值制、记录员推磨制、材料员随机制等方法, 促进了学生多角色体验。如五年级下册“学习组装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实验, 在操作中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相关的滑轮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分小组后, 按照惯例在商定好实验方案后, 建议这样对四人小组进行分工:一人主要负责组装滑轮, 一人协助组装滑轮, 一人负责测量数据, 一人负责记录。因为这个实验需要进行三个步骤, 一是定滑轮的安装检测, 二是动滑轮的安装检测, 三是滑轮组的组装检测。实验中, 一般真正进行操作的只有一两位同学, 其他同学只是充当了看客。为此, 我们安排了三次实验, 第一次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平时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成员进行了实验, 并记录好第一组数据。第二次交换角色, 由第一位操作实验的同学做助手, 另选一名同学进行操作, 另两位同学进行观察记录。第三次实验选一位没有操作过实验的同学作为本组的代表, 在班级进行演示实验, 并将三次实验的数据汇总分析后进行交流。这样组内成员都得到了锻炼, 实验效果也很理想。
互补优势 篇10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与转换, 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 教师则应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加强讲解和示范, 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旦学生能够独立完全练习或已完全理解所学的内容, 以练习为主时, 老师则要及时改变角色,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情绪的好坏, 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生学习动作和练习专心认真与否, 课堂纪的严谨与涣散, 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 无论是教师或学生, 他们发出的语言或声音,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或手势, 各种表情与姿势, 都具有符号意义与互动作用, 都会影响到角色扮演水平与教学活动的效果。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 而且还伴随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交流, 伴随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此, 老师经常与学生互动和沟通, 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 需求与学习水平, 以作为课堂教学决策的依据;课后积极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应;学生之间也应加强沟通, 进行互帮、互学、互教。
在教学中是需要智慧的, 整体的构思、灵感的积累、心灵的碰撞, 有机的融合。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在课堂上始终和每个学生平等相处, 学生们总是乐于和我聊天、玩笑, 从来没有拘束, “老师, 您会踢足球吗?”“老师, 您会打乒乓球呀, 听说您很厉害, 那天和您练练。”“老师您有几块腹肌呀”等等。我总是一边开着玩笑, 一边认真的接受着挑战。学生能够和老师有相同的爱好, 相同的话题, 无形中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和学生做朋友, 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做起来也挺难的。我所带的学生是初中7、8、9年级的, 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和青春叛逆相交织的时期, 说他们小, 有时很可爱、可乐, 但有时也会让人头疼。有人可能认为和学生做朋友, 师生关系亲密了, 但不利于学生的管理与班级整体的管理。而我却觉得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敢说敢做了, 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我发展。我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能力, 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也可能被模仿, 被超越, 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把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引领, 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 相互间隔阂少了, 对于师生之间正能量的传递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就要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适当、适时的刺激, 由被动学习, 向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转变。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改革中新课标的要求选择, 原则是易于学习, 易于掌握和理解, 以提升学生素质为基本, 用兴趣导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些保守, 而学生的精力充沛, 想法独特, 可以相互借鉴、融合, 做到优势互补。比如, 对于投掷实心球的教学, 有个学生的提议, 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课堂上通过实践, 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开始我在设计教学内容, 编排教案时, 我注重的是精讲多练, 多组织练习活动, 多换练习方式和方法。但2公斤重的实心球, 握在学生手里, 很多学生都说好沉, 好重呀, 结果很难投远, 掷远, 思想上有了包袱, 既使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 成绩的达标与提高还是很有限的。怎么办摆在了我的面前, 这时候我就跑到学生们中间, 和他们攀谈起来, 提出问题:“投掷实心球真的很难吗?”有的回答难, 有的说不难, 就是球太重了。我认真的记下了, 接着提问:“怎么才能把球投远呢?”“球轻点就好了”, 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一下子有了灵感。
想要球轻点, 那我就给你一个轻一点的球, 想到就要做到, 回到器材室, 我就对实心球做了手脚。
再一次课堂练习开始了, 学生练习时, 拿起球, “怎么那么轻呀”“用这个球我一定能投远”。球纷纷出手后, 大家都很兴奋, 因为成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经过课堂上的多次练习, 同学们的自信心一下子膨胀了, 都相信自己能投远, 练习兴趣有了, 练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 就这样经过两次课的练习之后, 我又一次对实心球进行了改造, 把重量加多一些 (稍加一些) 。学生再次练习开始了, 对球的一点变化也所察觉, 但他们有信心, 曾经投远过, 所以更注重动作的协调, 更注重怎么投远, 似乎不在关注球的重量了, 在经过几次试投之后, 有的同学达到了上次的成绩, 个别同学甚至超越了以前的成绩。经过两节课的练习之后, 我把球回复成标准重量, 但同学们的成绩却提高了很多很多。
养猪又养兔 优势互补抗风险 篇11
身残志坚,初养猪时喜忧参半
今年46岁的刘玉法是个乐观而坚强的人,1992年一场车祸造成了他左腿截肢,并负债3万多元。病情稳定后,刘玉法没有灰心,也没有被债务吓倒,他做起了粮店生意维持生活。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本镇五里桥村的刘英刚养猪致富的消息后,便立即到猪场考察。回来后他就在院子里养了4头猪,搞起了小规模试养,半年后肥猪出栏,每头净赚了600元。首次试养成功,给刘玉法带来欣慰的同时,也使他养猪的信心倍增。2009年,刘玉法承包了村里的2668平方米(4亩)荒地,贷款3万元,引进大约克和新长白原种猪各1头,购买仔猪30多头,办起了养猪场。然而,由于缺乏防疫知识,仔猪得了猪肺疫,一下死了8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积累经验,规模渐大效益翻番
严重的损失丝毫没有打消刘玉法的养猪热情,他总结教训,认识到:购买仔猪成本高、风险大,采用自繁自养方式风险小、有钱赚。于是刘玉法从泰安购买能繁母猪20头,开始了自繁自养。同时,他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养殖技术上狠下工夫,订阅了养殖报刊,积极参加县、镇残联举办的养猪技术培训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五严”的养殖路子,即:严把种猪关,每次购进母猪,他都到正规的良种场挑选;严把饲料关,每次他都要购买大型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严把技术关,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场内进行指导;严把管理关,严格按照管理程序科学喂养;严把防疫关,以防为主应对猪病。
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刘玉法的猪场,母猪选用的是壮、长、大的优良品种;育的肥猪体型好,瘦肉率高,生长快。为了降低养猪成本,他还自己加工猪饲料;平时猪出现感冒、拉稀、咳嗽等常见病,他都能自己医治;他对猪的管理程序也建立了档案,使猪病发生率几乎为零。刘玉法介绍,他去年还进一步改进了旧圈舍、增加了新设备,新建了占地800平方米的大棚猪舍,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效益翻了好几番。
养殖长毛兔,优势互补抗风险
因为生猪市场行情不稳,刘玉法又盘算着养殖效益看好的长毛兔。2011年2月份,他投资2万多元,在养殖场的空地上建了6排兔舍,引进良种,养起了长毛兔,目前存栏400多只。
“俺既养猪又养兔,因为有了养猪经验,养起兔子来也不费劲;同时两个不同品种一起养,能有效避免市场风险,猪价低时,兔毛价格高,收益可以互补。”刘玉法介绍。2012年生猪价格一直低迷,而兔毛价格每公斤到了200多元,目前光兔毛收入他就有2万多元,有效避免了损失。不仅如此,刘玉法还在兔舍、猪舍周边种植了杨树、蔬菜,又建了两个沼气池,猪粪、兔粪直接进沼气池,沼渣沼液用来种植蔬菜,实现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
(山东 张在杰)
互补优势 篇12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有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系统运行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部动力。产、学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指产业界、高校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就动力机制而言,国外已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观点。E.H.哈艾福等提出了“技术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商品化生产)的观点,认为较强科技力量的群体在创新上优于那些科技力量较弱的个体单位。现阶段,“技术推动”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我国所占的比例为50%左右,也符合目前我国科技长期游离于企业之外,企业还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的国情;施莫克乐、麦尔斯提出了“市场拉动”(市场需求—产品研究—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的观点,从这种观点看,联合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及其竞争;罗森伯又提出了“技术推—市场拉”的综合作用观点。无论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是技术推力及市场需求拉力,都只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而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有社会的支撑力。因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技术创新过程,转化过程中同样涉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组问题,而且又处在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因而有人又提出“政府推动”等问题。当然“政府推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一方面包括政府以法律、法规、政策、资金等方式为企业科技转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求其他社会组织在科技服务、成果信息管理、风险投资、文化氛围创造等方面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2 产学合作创新优势互补动力机制构建
企业是市场与社会的反映,教学培养的人才、科研出的成果最终都会流向企业,企业是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为解决当前产学结合不紧密、积极性不高的状况,我们需要构建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动力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起点,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当市场需求形成一定规模时,它将极大地推动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从而形成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拉动和激励,同时它也为企业和高校提供了新的市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机会和构思思路。
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其动力来源于企业与高校两者结合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需要利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质量的人才,通过科学技术这个中介,将各方的利益捆在一起而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需要。企业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开发新技术,或是直接从高校引进新技术,避免企业科技力量薄弱、开发能力有限和开发周期长的弱点,同时,将先进的技术尽快地转化成产品,并实现产品的产业化,打开市场,赢得竞争,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高校则是借助于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善于开发市场的能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通过企业面向市场,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分享合作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向高校提供人才培养实验实习基地和人才需求信息,同时也解决了自己人力不足的难题;而高校的学生在实践服务中为企业作出了贡献,创造了价值,企业必然给予一定的报酬和奖励,补充学生的学习、生活费用,也解决了学生勤工助学的问题,调动了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教师、科研人员有了企业作为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品孵化器,也调动了他们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使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的针对性更强。在科技成果转化后,企业会将一部分收益返还给高校,使高校补充经费的不足。产学合作这种双向功能的发挥,既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又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始终坚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推动产学联合体的发展。
在产学合作的外部环境上,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对产学合作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通过产业和科技政策进行宏观上引导,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氛围。政府利用其强大的权力资源和资金支配权力,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企业和高校的创新行为进行激励,调动他们的创新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政府购买、直接资助等措施,提高产学合作科技创新的需求动力和能力。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方式为: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企业意识到企业利益的存在,直接或间接驱动与高校合作,坚持“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企业获取技术与人才,高校获取资金与中试基地,共同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在龙头企业的影响下,其他企业被带动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实现全行业的技术创新。成功的创新活动又会反作用于市场、高校、政府、环境,激发出新的创新动机,形成循环,使得技术创新持续地进行下去。
摘要:本文在分析产学合作创新动力机制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合作科技创新机制——优势互补动力机制。
关键词:产学合作,机制,企业主体
参考文献
[1]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3]吴继文,王娟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趋势[J].科技与管理,2002,(04):6-8.
[4]林衡博,陈运兴.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改进初探[J].当代经济,2003,(06):35-36.
[5]路甬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呼唤知识创新工程[J].中国科技信息,1998,(Z3):28-28.
[6]马宁.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中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05):89-93.
【互补优势】推荐阅读:
城乡优势互补05-15
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09-23
德意志理性文化思维特征与中华感性思维特征优势的交融与互补06-16
“激—导—析—练”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互补05-22
互补作用07-19
互补应用10-13
互利互补05-11
体系互补05-23
能力互补06-24
互补设计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