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

2024-05-31

互补性(共11篇)

互补性 篇1

“一带一路”凸显滇港合作互补性

“2015滇港产业合作暨中国-南亚博览推介会”5月18日在香港举行。云南省省长陈豪在推介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云南的资源优势和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联通功能将日益突出,滇港合作发展的互补性将更加凸显,双方应加强携手,优势叠加,必将释放出推动发展的强大能量。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与互利合作,经国务院批准,从2013年起,在昆明举办中国-南亚博览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影响益增。2015年,以“亲诚惠容、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将于6月12日至16日,在新落成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陈豪表示,云南已连续三年在香港举办经贸活动,合作不断深入。截至2015年底,香港在云南投资项目已近1600余个,实际到位资金逾100亿美元,是云南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近年来港资进入云南的规模与质量迅速提高,仅2014年,港商投资云南的到位资金就近20亿美元。同时,香港也是云南最大的贸易伙伴。据不完全统计,香港市场1/2的花卉和1/3的蔬菜来自云南。

陈豪说,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融资、财务运作和财富管理方面拥有领先地位,而昆明作为未来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我们将促进云南优势企业借助香港实现海外融资和上市,并借助香港的全球网络拓展滇企海外市场。也欢迎更多的香港金融企业到云南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银行、证券、保险和股权投资基金等业务,与云南企业开展投融资合作。

陈豪指出,旅游业是“七彩云南”的“第一形象产业”,香港是世界级的度假和商务旅游目的地,滇港两地可在高端酒店运营及管理、旅游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无障碍旅游合作、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旅游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陈豪还表示,在农业方面,云南农产品现已成为绿色、健康、美味的代名词,不仅在香港广受欢迎,还借助香港走向国际市场。滇港两地可以依托云南丰富的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从产业化生产、产业链打造、品牌建设、营销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

陈豪同时指出,在临空产业合作、服务业合作、节能环保产业合作方面,滇港两地都大有可为。

香港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在致辞时表示,滇港两地经贸关系密切,多年来香港都是云南省的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云南省主要的外商投资来源地之一。2015年的南博会将为香港特别设置逾千平方米的专区,专门展示香港经济、贸易、文化、保育、旅游等各方面的最新情况,让云南零距离接触“香港风情”,这无疑将促进滇港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

陈豪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推进,云南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开端。希望港商能够抓紧机遇,到云南开拓更广阔的事业新天地,为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增光添彩。

互补性 篇2

为统一统计口径, 减少误差, 本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具体分类方法是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标准为基础, 无法直接获得的, 经笔者整理计算而成。由于在联合国统计司无法获取2008年蒙古对外进出口总额数据, 所以实证分析大都截至2007年底。

1 中蒙贸易现状分析

1.1 中蒙贸易平稳增长, 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蒙间贸易额稳步增长, 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3.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4.3亿美元, 年均增长28.8%。其中, 2000~2004年, 增幅相对较小, 2005年, 随着《中蒙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国《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 中蒙间贸易增速大幅提升, 贸易额一跃超过10亿美元;2006年中蒙进出口同比增长83.85%。虽然近两年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蒙间进出口增速放缓, 但总体上中蒙间贸易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1.2 中蒙贸易结合度分析

(1) 中蒙两国贸易结合度极高, 两国贸易联系十分紧密。2000~2007年, 中国对蒙古出口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进口结合度指数均大于3.5;中国对蒙古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值超过10。

(2) 中蒙贸易受俄罗斯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2000~2007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呈M型曲线变化。2000年、2001年俄罗斯经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处于恢复期, 国内商品供应不足, 与蒙古贸易往来减弱, 蒙古急需从我国进口商品;而中国对易货贸易实行了一系外优惠措施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此后, 在世界能源价格走强的带动下, 俄罗斯经济恢复较快, 蒙俄贸易往来有所加强, 从而使中蒙贸易相对减弱。

(3) 动态地看, 近几年中蒙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又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俄罗斯经济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恢复较快, 从而使俄蒙贸易有所加强;别一方面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了资源需求减少, 减缓了蒙古收入增长和中国制成品出口, 双重效应下使中蒙贸易结合度减弱。

(4) 中国对蒙古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大, 而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小, 以中国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以蒙古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蒙古属贸易小国, 而中国属于贸易大国, 蒙古的进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较少, 因此, 中蒙间贸易额变化对贸易结合度影响幅度相对更大。

(5) 中国对蒙古的出口强度 (进口强度) 和蒙古对中国的出口强度表现出一低一高。这说明: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 中国对蒙古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蒙古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中蒙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2 中蒙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依次为SI T C 8 (杂项制品)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6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依次为2.53、1.46、1.43;其中, SITC8、SITC6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类, SITC7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类。

(2) 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为SITC2 (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9 (未分类产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94、3.37。其中, SITC2为初级产品, 比较优势十分显著, SITC9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 SITC9包括黄金, 而蒙古的黄金储量和开采量居全球前列;因此,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两国比较优势并不重叠。

(3) 中蒙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蒙古为出口国的SITC2, 贸易互补性指数高达91.36;以中国为出口国的SITC8、SITC6、SITC7、SITC0产品类贸易互补性指数依次为2.73、1.71、1.34、1.15。其中, SITC0 (食品及活动物) , 中蒙两国都不具备比较优势, 但贸易互补性指数仍大于1, 这是因为, 以蒙古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方面远大于中国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这也与蒙古从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事实相符。

(4) 中蒙间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以中国为出口国看是2.99, 以蒙古为出口国看是0.11, 这说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如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与中国是蒙古的主要贸易伙伴而蒙古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事实相符。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蒙两国比较优势交错,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剔除中国是贸易大国、蒙古是贸易小国的因素, 中蒙间的互补性很强。按照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中蒙两国可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 发展自由贸易, 实现双赢。

3 中蒙贸易互补的潜力分析

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计算结果 (见表1、表2) , 可以看出:

(1) 2000~2007年间, 中蒙两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相近, 蒙古累计出口增长率略高于中国。

(2) 2000~2007年间, 中国对蒙古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17.83%,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244.51%,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73.32%。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79.34%, 相互作用效应为193.99%。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与竞争力提升效应对中国向蒙古出口增长贡献都很显著, 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相对更大。

(3) 2000~2007年间, 蒙古对中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37.35%,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324.69%,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12.66%。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50.07%, 相互作用效应为162.58%。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对蒙古向中国出口增长贡献比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显著的多。

说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表达式为x=m+s (1+m) , 其中, 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表示市场份额增长;s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

总的来看, 中蒙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主要靠竞争力提升效应, 蒙古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而按照宏观经济理论, 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目标市场的收入增长水平;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程度、生产力技术水平。而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善取决于中蒙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蒙两国近年来GDP增长速度都较快, 中国连续多年增速超过8%;蒙古GDP增速也是高速增长, 2004年、2006年增速分别超过10%、11%。2008年, 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蒙古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中蒙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中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奇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联合国称中国为“绿色经济巨人”, 在全球经济恢复问题上寄厚望于中国;蒙古也因其丰富的矿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到蒙古来投资, 看好蒙古未来经济发展。伴随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蒙两国未来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且发展的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EB/OL].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访问时间:2009年10月30日) .

[2]曹海波.中蒙合作面临良好历史机遇[J].东北亚论坛, 2009 (1) :78~83.

[3]李俊江, 宋博.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08 (2) :3~7.

[4]保建云.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7 (5) :19~23.

[5]张广翠, 于潇.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J].东北亚论坛, 2007 (5) :46~49.

并购实现互补性创新 篇3

谷歌最近收购了卫星公司Skybox,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收购价格,也许很多人认为,5亿美元的价格对Skybox这样规模的公司很合理。二是谷歌整合了卫星影像后可能开发的新技术与新业务。Skybox目前有6个卫星分布在太空,发射数量则超过18个;其大多数卫星都拍摄分辨率极高的图像,然后进行商业用途的出售。Skybox的优势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它的卫星是商业领域成本最低的高分辨率卫星。

高分辨率意味着什么呢?这些卫星可以拍摄停车场的图片,清晰展示停靠车辆的数量,这项功能已经被用来预测沃尔玛的营业收入和iPhone的发布日期(虽然苹果一直在保密,但卡车停泊在富士康工厂门口的画面总不能隐瞒)。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很快,只需要设定地点与合适的时间,就能实现这项功能。譬如,如果周末出去旅行,你可以查看房屋周围的停车情况,判断孩子有没有不听话地偷偷在家里开派对。

当然,卫星影像最重要的用途是搜集竞争情报。一部分卫星在太空漫天目的地运行,有时候用来观测全球各地农作物长势,为投机者与农户提供信息;或者用于实时更新地图,这是谷歌收购Skybox后给卫星们安排的第一项工作。也有一些用途比较隐晦,譬如公司可以用卫星来监视其他工厂,就如富士康现今被监控一般;而一些没有能力发射间谍卫星的政府,也可以借此渠道购买指定地点的图片。

农光互补之渔光互补模式解读 篇4

2015光伏新政策中有关于农光互补项目的内容,目前农光互补模式丰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光互补模式可概括为十大类:菌菇光伏模式、渔光互补模式、蔬菜(瓜果)光伏模式、畜禽(牧业)光伏模式、林光模式、药材光伏模式、生态光伏模式、热电光模式、服(“三产”)光模式休闲观光旅游、水利光模式。

下面是关于渔光互补模式的详细介绍:

目前有几种分类,是封闭式、开放式、飘浮式和跨越式。飘浮式的水深在七八米的时候,不可能打桩,这样成本太高。

【图】渔光互补分类

【图】漂浮式

水上浮体太阳能发电系统电:池板、“浮体架台”;连接架台、“连接板(桥接板)”和用于固定两者的“紧固带”构成,可在每个浮体架台上,以10度的设置角度一张张安装外形尺寸为宽(1500~1700mm)×进深(980~1000mm)×高(35~50mm)的太阳能电池板。

【考虑因素】:

一般建设在湖泊,河,池塘,溪,煤矿塌陷区,稻田养鱼等地区。放养方式,喂料方式,捕捞方式,遮光方式(比例),漂浮物影响。

循环互补生态养殖技术 篇5

刘浩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摘要循环互补生态养殖,是现阶段解决农户分散饲养与规模经营和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养猪为例,研究了生猪主生产区生猪养殖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的难点,提出了引导养殖农民进入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猪;规模饲养;生态养殖;建议

1山东生猪养殖的现状与特点

1.1生猪养殖户比重大单户养殖规模相对小

山东是以粮猪为主的农业大省,农民为了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粮食、蔬菜等饲料资源,把生猪养殖作为零存整的投资手段,进行小规模养殖。虽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得推进,农村劳动力社会化分工不断加快,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城市农民工和二、三产业从业者。但由于分离出来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农村老人和留守妇女仍有割舍不断的养猪情节,继续发展生猪生产,农村生猪养殖仍以分散饲养为主体[1]。

1.2住宅与猪舍相邻或相近

由于农户生猪养殖养殖规模小,为了方便饲养和管理,农民往往利用闲置杂屋或者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建设简易猪舍,进行生猪饲养。即使是一些专业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场地时首先考虑的是节约成本、方便交通和用水用电,对农村公共卫生、生猪防疫条件和环境综合治理考虑较少。政府部门对养殖基础设施缺的公共投入不足,对养殖规划的引导能力相对较弱。虽然农村山地资源丰富,防疫天然屏障明显,但由于交通条件较差、基础施舍落后,农民养猪不愿进入如林,往往把猪舍建在便于生产、生活的居住地。据调查,70%以上的生猪栏舍建在农村自然村舍,与农村房屋相邻或相近,造成人居环境环境质量不高。

1.3分户分散饲养占主体,小区规模饲养发展较慢

分散饲养作为传统养殖方式,是农村自由式养殖产物,即可以及时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等非常规饲料,提高农家剩余农产品和副产物的利用率,又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既可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劳动力,又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村分散饲养让占主体地位,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生猪养殖户总量96.5%。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由于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疫病防治、科学养殖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疫病防治无法保证,先进科技难以推广,产业链条难以延伸,规模效益无从谈起[2]。

1.4养殖环境治理相对滞后

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生猪主生产区,生猪速度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广大养殖户对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统一的规划,相当部分的小规模养殖长没有硬化的道路,特别是散养户缺乏粪污处理的基础设施,雨水污水任意排放。在猪栏舍建设建设和利用方面,一部分散养户是把新建房后留下的破烂旧房或低矮泥房造成猪舍,不便于进行清洁卫生处理,猪粪尿随意排放,缺乏规范治理,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1]。

2循环互补生态养殖特点

饲料养殖肉鸡——肉鸡粪便处理后加配合饲料养猪——猪粪生产沼气——沼渣培养食用菌、沼液肥塘养鱼。

2.1肉鸡养殖技术

农家放山鸡采用种植苗木林,并在其间放养山鸡的办法,和农村传统放养鸡群的方法不同,跑山鸡在苗木林里面跑,树林中有泥土、有草、有虫。在林间养鸡,鸡吃嫩草、吃草种、吃虫。这样树木因为有鸡除去了虫子和杂草,也就不用人为打农药除虫和草,节省了劳动力成本和买农药的经济成本,同时鸡的粪便还可以育林。

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鸡饲料采用混合拌料,掺着苞米面和生长旺盛的时令蔬菜(如大白菜、菠菜、油菜等)。按照100斤蔬菜对40斤苞米面的比例添加,杜绝给鸡喂食添加剂。由于鸡的生长周期短,生长快,产蛋多,磁疗的利用率高,所以林下养鸡是活跃城乡商品市场不可忽视的经营项目,同时也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脱贫

致富的途径。

2.2鸡粪处理后养殖良种猪技术

鸡粪能够喂养猪,主要是因为饲料在鸡的消化道停留的时间仅4个小时左右,其中有很多营养物质未来得及消化吸收,就被作为粪便排出体外。鸡粪的味道较难闻,还含有很多细菌,需要经过消毒处理以后才能作为生猪的饲料。

2.3猪舍温床技术

猪舒服睡上“床”,整个床是用谷壳、锯末与特强活力菌种混合发酵出来的“保健料”特制而成,具有很强的保健和环保作用。由于床垫里含有能够迅速有效降解、消化猪排泄物的活性微生物,因此猪可以常年四季吃睡在这个“大温床”上,不用再费劲冲洗猪圈,不需要每天再清除猪粪。而且生猪体内不会有寄生虫、无需治病。

大棚温床养殖技术是一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直接分解猪的排泄物,温床产生的温度可有效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给猪的生长造成一个有利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猪不生病,生长快,节约饲养成本。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太阳暖暖地照晒着猪舍。一栋猪舍里,数十头小猪在铺满厚厚谷壳、锯末的生物发酵床上撒欢。温暖的阳光透过敞开着的大窗户洒在发酵床上,几头小猪躺在阳光里懒懒打着盹。整栋猪舍很干净,没有臭味,苍蝇很少。

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可以减少污染,这是一种新型环保养猪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达到零排放,从而可以解决猪场养殖的污染问题。生猪生长的环境还原到了从前的自然状况,恢复了生猪的天性,增加了生猪的活动量,从而提高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及猪肉品质,减少了用药,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每头生猪比传统养殖平均增收50——80元。传统的猪养殖方式引起的粪尿对土壤、空气、水源及人们生活产生严重污染和影响,以及疾病、食品安全、养殖效益等生猪养殖发展瓶颈,转变养殖思路,采用生物发酵床,生猪生产基本实现了污染零排放,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据测算,采用发酵床养殖比传统养殖节水80-90%、省饲料10—15%、省人工50%以上,并且养殖猪舍内无臭气、无蚊蝇、无污染物排放,同时由于生猪生长的环境还原到了从前的自然状况,恢复了生猪的天性,增加了生猪的活动量,从而提高了生猪的抗病能力及猪肉品质,减少了用药,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每头生猪比传统养殖平均增收50——80元。

工作人员站在猪群中,用铲子翻着垫料,利用生物发酵床,不需专人每天清理猪

粪,只需每天翻翻垫料。猪粪通过微生物降解、消化,最终变成有机肥,所以没有臭气,也没有污染。生物发酵床冬天的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非常适宜猪的生长,而传统养猪法猪舍冬天的温度是18度以下。同时,生物发酵床猪舍宽敞,猪可以在上面自由奔跑活动,生物发酵床还会繁殖生长大量利于猪发育健康的微生菌。以上这些因素促进了猪的生长,缩短了生长周期。与传统养猪法相比,猪出栏时间大约缩短了10天,而且还少生病。一个饲养周期,每头猪还比传统饲养节约30斤饲料。”

2.4沼气生产技术

养猪过程中的代谢物(粪便)和人的粪便可以直接进入沼气池生产沼气。其间要隔绝空气和满足一定的水、温度、酸碱度条件。经过老沼气池液或者活性较好的污泥中的细菌发酵分解出甲烷和二氧化碳,其中甲烷可以作为燃料供人燃气生火和发电。而二氧化碳可以作为大棚蔬菜养殖的有用气体,供给植物光合作用,生长需要。沼气液还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5食用菌的养殖技术:

猪舒适地躺在生物发酵床上,生物发酵床上铺着的是厚厚的谷壳和锯末。加上沼渣这些混合料可以用来养殖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异养型的植物性次级生产者,它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生产率很高,所以产品产出量很大,100公斤肥料可以转化生产成100公斤左右的食用菌菇。

2.6沼液养鱼技术:

沼气池中剩下的沼液可以直接排入鱼塘中,培肥水质,提高水中有机物含量用来生产各种鱼类。

3推进生态养殖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3.1养殖用地制约

按每个标准化生态养殖场的生猪年出栏为5000头,每头育肥猪占地面积2.5-4.0㎡标准计算则占12500-20000㎡。养殖场对地势要求特殊,既要地势开阔,又要不占耕地:既要交通便利,水、电可靠,又要在非禁养区且不影响居民正常生产生活。

3.2建设资金制约

生态养殖不单纯是几个养殖舍的简单集中,而是要实现栏舍建设规范化、用水用电便利化、交通道路网络化、粪污治理标准化、疫病防控科学化的要求,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较大[5]。

3.3生产管理的制约

[4]

生态养殖属于分散农户的集中规模饲养。因此,每个养殖农户规模不

一、养殖品种不

一、养殖技术水平不一。

3.4统一规划

加强生态小区的统一规划,组织一定的财力、人力,加强对生态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工作,包括道路、栏舍、粪污治理、防疫屏障、水电等公用设施的布置等内容。

3.5加强引导

一是政策引导,通过优化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资金信贷扶持等措施,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二是引导典型,通过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化程度高的生态养殖场,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彻底摆脱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三是技术引导,要针对养殖管理难、技术统一难等实际困难,对每个养殖场量身定做技术服务方案,每个厂派驻专职技术员,指导生产、管理、防疫[3]。

3.6市场销路是大问题

销路怎么打开,好酒不怕巷子深。猪养鸡、鸡养猪、绿色无公害蔬菜,这种循环养殖模式可以节省人工成本,提高收益。猪可以吃鸡粪,猪粪繁殖蝇蛆,将蝇蛆作为高蛋白饲料养鸡,猪粪可以制成沼液发电。要广开宣传门路,加强宣传手段,节省生产成本,在社会上倡导无公害食品,让那些识货的人都来购买无公害食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委会.中国畜牧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武深树,刘志忠,刘俊杰,等.养殖的现代化管理措施[J].当代畜牧,2007,(7)

“自讲互补模式”心得体会 篇6

任建伟

交口一中的课堂,实行自讲互补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细化为五个步骤:自做、面批、讨论、展示、识记;在教学过程上以“自学探究”、自讲互补、自测达标、配餐保优”为主要学习的过程。这种模式使交口一中的课堂活了起来,并真正告别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当之无愧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走进课堂,映入眼帘的是一群渴望求知、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现在的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平台,更是学生展示自我、学会自我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并最终提高能力的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先自己自做学案,做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先做完学案的学生可以找老师面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内的优生面批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及时让学生转入课堂讨论,落实新课改“合作、探究、互助”的要求,形成“兵教兵”的景象;讨论完,接着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展示。在此些环节,学生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形成了互帮互学的好习惯;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正所谓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教导,叫做合乎时宜,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导,叫做顺应;让学生相互学习,叫做切磋。

课改后的教学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改后,有人认为是淡化了老师的主体作用。而我觉得恰恰相反,老师的主体作用不降反升。

一、学案的制作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案的编写不仅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更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学情。一份好的学案,即要把握好知识教学,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篇章特点。

二、在课改后的课堂上,老师在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是一位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每节课都会有小组讨论的环节,怎么样让每个小组都讨论起来,让每位同学转变传统观念学会自主思考,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对本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等将是每一位老师将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懂知识,而不懂得协调课堂、管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不行的。

三、新课堂为老师不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学生思维高度活跃的课堂上,在解答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应有解答学生突如其来的关于其他方面相关知识提问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学不仅是一门职业,更是一种艺术。

互补性 篇7

自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恢复建交以来。为实现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中澳于2005年4月起历经22个回合, 终于在2014年实质性结束自贸协定谈判, 并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9年起, 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双边贸易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间经济上的强互补性。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品、能源产品、农产品可以长期供应中国市场;中国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 能向澳大利亚提供机电、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鉴于两国经济互利合作发展空间大, 对中澳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中澳双边贸易概述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数据显示, 虽然服务业约占澳大利亚年GDP的70%, 但截至2013年6月, 只有约17%的产品出口至中国。也就是说, 中澳贸易仍以传统货物贸易占主导地位。在过去的十年中, 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 从2004年到2012年, 贸易总额增长了6倍。2012年中澳货物贸易总额已达1223.46亿美元。相比较于欧洲、美国和日本,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只占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77%~3.16%。

在2004年~201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关系中:一方面,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口量连续上升, 出口量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略有波动;另一方面, 中国对澳的经常项目逆差逐年增大, 这反映了两国货物贸易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为了进一步了解中澳两国的贸易结构, 以及发展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澳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 并根据数据结果提出推进中澳两国贸易发展, 缩小中方贸易逆差的政策建议。

二、中澳贸易产品结构

一般认为:产业间贸易可以充分发挥两国因自身所持禀赋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产业内贸易则可以为消费者在同一领域内提供更多的选择, 并在国际市场上打破产业垄断, 实现良性竞争和技术交流, 使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1.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本文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 (IIT) 来衡量中澳贸易互补性水平和变化。

(1) 计算方法

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表明在该产业内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Tk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k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kij和Mkij分别表示i国k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kij的取值范围是[0, 1], Tkij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Tkij=0时, 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当0<Tkij≤0.5时, 表明两国在k产品上为产业间互补;0.5<Tkij≤1时, 表明两国在k产品上为产业内互补;Tkij=1时, 表明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 两国处于完全产业内贸易状态。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中国为i国, 澳大利亚为j国, 根据公式4计算了2004年~2012年五种主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本文将贸易产业中的98种商品按中国海关统计类章划分为21个子类 (将第19类武器、弹药及其零部件类排除在外) ,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各子类值, 并按照指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004年~2012年, 中澳贸易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和燃料三个产业内存在较强的产业内贸易, 但三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增加之后均略有下降;食品的产业内贸易随时间不断增强, 并呈现出中国具有越来越大的比较劣势倾向。

在21类商品中, 中澳货物贸易中有9类产品具有较强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矿物、陶瓷和玻璃制品、珠宝等领域, 而对鞋帽伞、人造花、人发品, 中澳两国几乎实现了完全产业内贸易。

中澳贸易在矿产品、化学品和农业原材料产业上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且中国具有比较劣势;在纺织、机电机械制造和杂项产业上也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2. 产业间贸易

(1) 计算方法

Peter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了贸易互补性的测度工具, 即贸易互补性指数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是:

其中RCAkxi表示用出口衡量的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RCAkmj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j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k和Xwk分别为i国和世界k产品的出口额;Xi和Xw分别为i国和世界的出口总额;Xik为j国k产品的进口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RCAkxi越大表示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同时, j国在k产品上的进口比例越大, 即说明改过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在k产品上i国的比较优势明显 (RCAkxi大) , j国的比较劣势明显 (RCAkmj大) , 那么两国在k产品上呈现贸易互补性, 其大小可用Ckij (即RCAkxiRCAkmj) 来衡量。若存在多种行业, 两国的总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用各行业的互补性指数加权平均来计算, 加权系数为两国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 即:

当Ckij>1时, 说明两国间贸易互补性强, 且随Ckij值增大而增强;当Ckij≤1时,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弱, 且Ckij越小, 互补性越不明显。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1) 1991年~2012年中澳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呈平稳上升的状态。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澳贸易互补性较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有所增强, 且一直保持在1.2以上的水平, 这说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产业间贸易互补关系, 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两国因资源禀赋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

(2) 中澳贸易互补性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化状态。工业制成品领先其他各产业显示了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农产品互补性指数不断下降, 体现了该产业在两国间的产业间互补性减弱;矿产品互补性指数在过去的20年中表现为先上升 (最高为0.73) 后下降 (到2012年为最低值0.09) 的趋势, 说明中澳贸易之间的资源型产品中的互补性水平有所减弱。

(3) 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货物贸易中占很高比例。有数据表明, 工业制成品 (包括钢铁、化学、机械、纺织等) 出口占中国年货物出口额比例逐年增加, 从1991年的75.44%上升至2012年的93.90%, 这说明工业制成品是支撑中澳货物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 但工业制成品互补性水平又随产业内细分呈现深层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

(1) 1991年~2012年, 中澳在钢铁制品和化学产品中一直不具备互补性 (这两个产业的Ckij值一直保持在0.5左右, 并从未高于临界值1) ;而服装正好相反, 始终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Ckij值在3.5左右波动, 最低值为3) 。

(2) 1991年以来中澳机械制品互补性不断增强。从2002年起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关系 (Ckij值大于1) , 到2012年已经达到较强的互补性水平 (Ckij值达到1.83) 。机械制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该产业Ckij值的提高表明中澳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互补性得到了增强。

(3) 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产业。但从1991年起, 中澳纺织品互补性水平逐渐下降, 到2012年该产业的Ckij值虽然仍保持在1.91 (与机械制品互补性水平相近) , 但已不到1991年该产业Ckij值 (4.14) 的一半。

3. 综合分析

本文结合出口国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可以分析得出中澳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情况,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网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通过分析表3中数据可知:

(1) 中澳贸易总额中, 两国出口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这导致了产业内贸易比例低, 以及产业间贸易占总贸易额的绝对优势 (87.68%) 。这说明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明确, 两国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正在增强。

(2)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数量比澳大利亚多, 这些产业多集中在工业制品方面;这些产业的贸易总额较少, 不到中澳货物贸易总额的25%。另一方面, 澳大利亚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和动植物产品方面, 特别是矿产品具有绝对优势 (占贸易总量的53.25%) 。极高的矿产品比较劣势是造成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及思考

基于中澳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中澳货物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表现为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产业内贸易互补;另一方面产业间贸易分别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体现了两国所持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间贸易占中澳贸易的绝对优势比例, 在1991年~2012年这段时间中, 这种分工专业化仍在不断上升, 贸易额总量的逐年上升是贸易互补性增强的体现。

(2) 中国对澳大利亚动植物、矿物资源类产品强依赖性将很难扭转中澳贸易逆差。澳大利亚所拥有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这使其在对中国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部分商品对中澳贸易互补性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意味着中澳货物贸易逆差将持续下去, 并随着中国对澳资源市场依赖性的增强而扩大。

(3) 中澳贸易互补性质有所变化。1991年~2012年, 两国贸易互补性的总体性质保持稳定,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产业内贸易并不显著。但互补关系的变化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转变。重点体现在纺织品互补性的减弱和机械制品互补性的增强。

基于以上结论, 对中澳贸易做出几点思考:

(1) 中澳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存在激烈竞争, 反而具有持久稳定的互补关系。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 扩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往来可以加强帕累托改进, 达到增进双方利益的效果。2014年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的实质性结束, 将通过对农产品和矿产品实行最惠国待遇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两国产业间贸易, 实现双赢发展。

(2) 中国应积极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度, 积极研发和推行机械品创新, 并有意识地提高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可以使中国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中扩大贸易量, 减小贸易赤字。

(3) 中国应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加产业内贸易。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出口是澳大利亚获得对华贸易盈余的主要渠道, 中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料;同时, 中国也应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先进的管控技术, 提高农产品、食品、钢铁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司伟, 周章跃.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1) .

[2]贾利军.中澳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及推进策略[J].未来与发展, 2011, (1) .

[3]周茂荣, 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9) .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篇8

【关键词】 东盟 自贸区 互补性

1.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现状

东盟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在东盟10 国中,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等老东盟6 国在对华贸易中一直占有绝对份额, 在东盟对华贸易中的所占比例均超过90 %。近年来, 中国- 东盟经贸合作硕果累累, 双边贸易额以年均约20 %的速度递增, 至2009 年达到2130.11亿美元(见表1)。中国和东盟现如今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 东盟已成为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见表2) 。

2.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2.1资源禀赋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而东盟各国地处热带, 热带森林资源、海洋资源、农业资源和矿藏非常丰富, 这种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性赋予了中国-东盟之间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另一方面, 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别也促使双方的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初级产品的出口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具体的某一类初级产品方面,相对于某些东盟国家来说,中国的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初级产品方面,由于中国与东盟的自然资源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各具优势,互补性较强。

2.1.1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性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能源是我国与东盟10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我国的技术优势和东盟国家的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海关统计,从东盟地区的石油进口量目前已占我国石油进口总量15%的份额。目前越南、印尼和马来西亚是我国在东南亚的三大石油进口国。此外,我国从2001 年开始与文莱签订采购石油的长期合同。泰国每年向我国出口35万吨液化石油气,占泰国液化石油气总出口量的近50%。印尼天然气出口商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已在珠江三角洲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段建设招标中中标。

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的商品结构分析来看,石油等能源性商品一直是我国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双方之间在石油产品领域表现了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2.1.2橡胶和木材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橡胶是与石油、钢铁、煤炭并列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天然橡胶最大的三个生产基地。东南亚三国每年的橡胶产量就占到了世界橡胶产量的70% 以上。我国自2001年起就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每年国内的产量远不足以满足国内的需求用量,而东南亚国家丰富的橡胶资源正好可以满足我国每年对橡胶需求量的缺口。至于木材及木制品,东盟国家木材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木材及木制品的主要进口地区。

2.1.3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先来看食用油料和油脂方面的贸易互补性。中国目前是进口油料、油脂的大国,中国油脂的自給率在60%~70% 左右,每年有三分之一要从国外进口。除此之外,中国与东盟在粮食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方面也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粮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国外进口。而东南亚的泰国和越南都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输出国,每年我国都要从这两国进口大量的大米。蔬菜水果方面,由于中国和东盟地理位置及自然气候的差异性,中国需要进口一些东南亚的热带水果蔬菜,而东盟国家也需要进口一些中国的温带水果蔬菜。

2.2产业内贸易

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化工等各产业领域, 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都达到较高水平, 发展潜力巨大。在东盟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 机电产品占比达到42 %以上, 而在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中, 机电产品也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且增长迅速。双方即使在相同的产业部门, 各自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以纺织业和服装业为例, 中国的出口以纤维原料、纱线、坯布和织物为大宗, 而泰国、菲律宾和印尼则以服装为主, 且双方在原料、档次、款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对电子产品而言, 由于种类繁多, 各国取长补短的余地就更大, 不难形成水平分工。因此, 就总的趋势来看,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由资源型产品和初级加工工业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贸易结构正在逐步升级。

2.3服务业

服务贸易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由于双方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优势各异, 发展速度和发展阶段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使得双方的服务贸易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 为促进双方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服务业方面各有所长, 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 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则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旅游等方面优势明显。

结论

中国与东盟之间由于彼此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存在着很强的贸易互补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给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大的契机,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双方在贸易方面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双方之间的贸易互补性也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阅读答案 篇9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参考答案:

1.【答案】B(原文说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前提错误。)

2.【答案】C(要素指人的精神诉求,不是指学说;另外三家都不可或缺是指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

浅谈DM报纸与网站的互补分析 篇10

在目前的DM行业,DM报纸是信息发布的主流,信息传播途径仅靠DM报纸还不够,必须依靠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而网站是十分低廉且高效的传播方式,纵观DM行业如晨鸿信息DM是运用传统媒介与现代互联技术的杰出典范。利用二者的优势弥补二者的劣势可以有效的扩大本土影响力,占据制高点。

为此,建设一个与DM报相匹配的信息网站至关重要,笔者建议将DM报上信息输入网站的分类板块,让读者在浏览时轻松有效的查询所需的信息。同时增加论坛板块,借助网站与报纸积聚人气,开展互动。二者的准确结合对DM的本土运营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在创业初期,与客户浅谈业务时作为卖点,采取买一送一的销售战术增加谈判筹码。

二、当网站的发展到一定程度(流量统计与论坛人气可作为指标),即可开展网站广告招商,增加了盈利途径。同时也可以对DM报的发行数量进行适度的调整,减少运营成本。

三、互动的多元:在本土运营DM开展活动是提高影响力的好途径,利用网上与网下以及合作单位的多元宣传可大大提高活动宣传的覆盖面,最大化实现活动达到的效果与目的。经笔者 的调查,目前DM网站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

一、明确定位,以综合类网站为例,分类信息是关键,其次是论坛。

二、便于查询,目前的电子看报并不是最佳途径,以晨鸿信息为例,将分类信息及时发在网站的合理位置,这样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查到所需信息。

三、重视论坛,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DM报的长期推广可以提高论坛的人气,论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DM的发展。

浅谈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互补性 篇11

摘 要: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各有优点又相互补益:选举民主崇尚个体理性的表达,协商民主则主要表达民众的公共意愿;选举民主具有间接性、效率高的特点,协商民主则倾向于直接的沟通;选举民主一贯坚持多数性原则、保障多数人的利益,协商民主则提倡全员性参与,既包括多数人的权益保护,也权衡少数人利益的声张;选举民主具有全民普及性特点,协商民主则对于协商各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力避各自的缺点,相互补益,才有可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选举民主;协商民主;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67-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既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又要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公民用手中的选票决定自己认可的人并由其组成一定的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各种社会组织)从而保障公民权益的实现,这就是选举民主。可以说, 选举能最直观地反映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甚至可以说,没有广泛的选举就没有现代民主政治。协商民主就是指具有平等地位的主体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协商并最终将反应群众共同意愿的议案提出的民主实现过程。正如陈家刚研究员在《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一文中指出的,协商民主就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利用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1]。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又都不是完美的。近代以来,选举民主在反对专制的道路上,为保障人民主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它也只是周期性地举行,而且选举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只能表明是某种偏好的聚合,这种偏好的正当合法性则不得而知。尤其是贿选、虚报选票数、假票等选举舞弊现象更是难以克服。因此,我们必须看到,选举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政治问题。协商民主是上个世纪末西方学者为了克服自由主义民主的缺点而提出的,它能够包容各方的不同意见从而达成共识。当然,如果协商民主流于形式,协商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来讲,如何发挥二者的优点,克服二者的缺点,相互取长补短,就成了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选举民主崇尚个体理性与协商民主倡导公共理性的互补

理性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思考问题、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有效方式。理性也是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在人际交往、事务管理及政治活动中最显著的思维方式。当然,理性也是民主的前提。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个体理性。然而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参与社会活动,个体理性也必须提升到公共理性。人们并不是只关注自身,而应尽可能将视野放大,侧重于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即公共理性。个体理性可以提高公民的自我意识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选举民主强调每一个人都有选举的权利,通过投票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意愿。这是个体理性充分发挥的过程。然而,个体理性都有自利的特点。孟德斯鸠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2]正如王蔚在《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互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的基础》一文中指出:“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同市场上的经济人一样在政治市场上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选民也同样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基于同样的理由来决定自己手中选票的去向。”[3]所以,如果只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选民的选票只能投给那些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人,但每一选民利益追求的目标并不一定合理、科学。甚至,他的意见很可能是偏执的。如果这部分偏执的选民的投票获得成功的话,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由此,仅靠选举民主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只有依靠公共理性才能修正和平衡个体理性可能偏执的不足和弊端。而协商民主则是达到公共理性、实现公共利益的较好机制之一。协商民主不仅关注个人愿望的表达,更在乎每个人的愿望提出后,通过协商、讨论、沟通,使符合全体人民意愿的政策获得通过。在这里,所有人虽然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但是大家坐在一起不是为了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从公共理性的角度尽量去理解别人的观点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当然,协商民主所强调的公共理性也不是空中楼阁,它是建立在每个人欣赏、理解、认同他人的个体理性的基础上的,如果大家都固执己见,甚至不能共处,协商民主也只是空话,只能离实质民主越来越远。因此,基于个体理性的选举民主与以达成公共理性为目标的协商民主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推进走向民主政治的进程。

二、选举民主的间接性与协商民主的直接性的互补

选举民主的间接性是相对于古代社会的直接民主而言的。例如,古代的雅典实行的就是直接民主。人民通过公民大会直接进行统治,没有什么代表机关。那时,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制度,是因为国家的居住人口较少而且相对集中,公民的公共理性直接表达的愿望和公共利益诉求,可以通过直接选举实现公民的愿望和公共利益诉求。近代以来,随着国土面积的增加,人口的增多,人民直接表达公共理性、进行直接统治不具备现实的基础,而且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此,直接选举就不适应大社会的需要了。资产阶级就采取了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选举代表(议员)的方式组成议会,由议会代表公民表达意愿和诉求。由于人数多,人民不能直接掌管政权,而必须要选举出自己满意的代表,委托代理机关运作,从而使自己的权利得以表达和实现。这种间接民主对古代社会小国寡民环境下的直接民主是一种创新。正如列宁所说:“如果没有代表机构,那我们不可能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无产阶级民主。”[4]但是,选举民主间接性的弊端也很明显。卢梭对其提出的批评可谓一语中的:“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5]这表明选举民主的间接性完全有可能扭曲甚至否定民主。”诚然,选举可以自由地选择委托代理人,至于代理人是否能忠实地服务于人民则是无法掌控的。所以,间接民主也存在不足和弊端。如果把它唯一化、绝对化,就有可能偏离民主的本质。因此,间接民主也需要补充、完善和发展。

协商民主就较好地补充、完善并发展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和弊端。协商民主就是开展代理人活动之外的各个阶层的公民广泛地沟通、交流、商谈,尤其是立法之前和公共政策出台之前的协商。当然它并不排斥委托代理机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形象地讲,协商民主就是人民在允许代理人替自己管理公共事务的同时,仍密切关注、监督,甚至直接参与管理的全过程。这种民众直接参与的民主的特点可以尽量减少选举民主偏离民主实质的可能性。当然,如果人民整日陷入这种直接面对面的商谈而没有最后定论,协商民主也会流于形式,进而使民主政治的进步大打折扣。因此,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对方的劣势,才能共同推进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间接性与直接性的互补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补性的重要体现。

三、选举民主的短暂性与协商民主的持续性的互补

选举民主具有短暂性的特点,它是人为可以操控的。人们为了节省资源,总是希望把选举过程的时间尽量缩短,尽量少浪费人力和物力。在一般情况下,民主选举总是耗时少、易组织、操作比较简单,不必要无休止地耗费公共资源和民众的精力。例如,选举民主一般都是按照各国的惯例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我国一般五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党的领导人选举定在党代会召开期间的某个时间段内,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一般在党代会召开后的次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的某个时间段内。因此,选举民主在社会政治稳定的条件下,耗时少、时间短暂性的优势很明显,可以减少社会运行成本。但是,选举结束之后,人民是否能保证自己选出的代理人能忠实有效地毫无私心地管理公共事务,政府出台的公共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说多大程度上能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如果参与选举的人恰恰利用了选举民主的这一特点,只要在短时间内委曲求全,迎合人民的某种意愿从而拉拢选票获得成功就可以了,至于掌握权力后为谁服务则不是他考虑的范围。所以,选举民主一次性就能解决所有的民主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这在一点上协商民主就可以弥补其缺陷。

协商民主不限定协商的时间、次数,只要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各界就可以参与共同商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作用,展开广泛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协商民主。这样,持续性的协商就可以不间断地反应群众的要求,克服了选举民主短暂性带来的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内行使权利、错过了时间就只能等到五年后的下一届选举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持续性的协商将来自不同领域的社会各界的现时的利益诉求,通过不定期的各种形式的协商、交流、沟通达成反映全体民众意愿的共识。这种人民对于立法及公共政策的出台的实时监督,也大大地降低了那些被人民选举出的代理人玩忽职守、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当然,协商民主最终达成的共识能否及时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家意志,仍然离不开具有耗时少、简单易组织特点的投票表决的方法,这是迄今为止得到人民认同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所以,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都不能取代对方,只能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四、选举民主的多数性原则与协商民主的全员性特点的互补

选举民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选举中,获得多数选票的人获胜,获得多数选票的政策获得支持,拥有少数选票的人被淘汰,少数人支持的政策将被搁置甚至推翻。如果我们以选举的合法性、诚实性、真实性为前提,多数原则毋庸置疑优于少数原则。但是,多数人所坚持的就一定正确、合理合法吗?答案是不确定的。如果那些获得了多数选票的人并没有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小集团甚至个人私利出发,不惜践踏法律中饱私囊,后果将损害绝大多人的利益。退一步,往好处想,如果他们有责任意识,被大多数人民选中作为管理国家的代理人,处处为民着想,可以说,人民应该感到庆幸。但是,不管怎样,毕竟有一部分人的权利得不到伸张,社会和谐就永远是一种应然的状态。

协商民主则坚持全员的参与,不论是少数党还是多数党,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各种利益相关体都可以参与协调、沟通,目的是使多数人与少数人尽量少从私利出发,多从公共利益出发考虑,最终取得共识以维护不仅多数而是全员的利益。这恰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对于少数人利益的忽略的缺陷。全员参与的协商民主可以有效推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我国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抗战时期及建国后都有着协商民主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可以说,协商民主所发挥重要作用不可估量。当然,协商民主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从而使所有人的权利得到伸张。但是,有的时候,努力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假如全员性公共利益目标不能实现的话,选举民主强调的多数性原则将是很好的选择。

五、选举民主的普及性与协商民主的专业性的互补

近代以来,举民主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制度化建设也较为成熟。中西方的公众已经习惯了并且能够普遍接受选举民主耗时少、效率高的优势和特点。例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基层选举到更高级别的选举,推广都比较顺利。无论是农民,还是掌握某项技能的工人,甚至大字不识几个的人对于选举投票的参与率在逐年提高。而且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乏有许多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尽职尽责的普通民众。例如全国道德模范、爱岗敬业的典范王顺友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因此,选举民主对于公民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也是因为这一优势,选举民主易于在人民群众中推广,普及性较强。这是其在过去乃至将来能常兴不衰的主要原因。

但也是由于此,人人都能参与,不管人们的知识水平如何,民主自觉性怎样,对于国家大事是否关注并形成科学的认知缺陷客观存在。选举民主的有效性、科学性还需进一步推敲。

协商民主则不同,它对于参与民众专业背景的要求较高。根据协商内容的不同,协商的人选需要仔细斟酌。例如,参与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工作性质等都需要考虑。如果没有任何要求,专业针对性不强,可以说协商毫无意义。比如,立法的问题,举行听证,必须组织那些具有法律文化背景的人参与,才能提高协商的效率。如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律师、法官等等。如果反之,邀请一些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参与,可能就不得要领了,导致协商无果的结局不说,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组织一次成功的协商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它不仅需要做充分的准备,更需要组织人员与参与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当然,如果协商民主只关注参与人员专业背景而不顾其他,会使协商人员的来源变得相对狭窄。民众的普及性不强,流于形式或异化为精英民主(某一领域的权威),它的科学性同样会遭到质疑。所以,协商的结果还需要人民的检验才能具有普遍约束力。如何检验呢,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投票的有效作用了。所以,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之间扬长避短、互为补益才是最好的选择。

“世界上的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6]采用什么样的民主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而应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就是基于我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对于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既反对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的一无是处,也反对西方将协商民主排斥出民主的范围之外。我们实行的是协商民主基础上的选举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应共融互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特征之一。在我国,二者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举中有协商,协商中有选举,决不能将一方从另一方中剥离出来。二者的互补关系不是简单的一方弥补另一方的不足和缺陷,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互相协调,统一作用,相互补益,达到严丝合缝的境界。这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当然,民主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只有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双轨并行,相互补充,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

参考文献:

〔1〕陈家刚.生态文明与协商民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2).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1.

〔3〕王蔚.个体理性与公共理性的互融: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互动的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

〔4〕孙力.共生中的演进——政治价值诉求中的选举与协商[J].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研究,2008(6).

〔5〕江泽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日报,1998-12-18.

上一篇:市委副书记在共青团温州市十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