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探究

2024-06-11

互补性探究(精选10篇)

互补性探究 篇1

一、信息技术资源及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资源是专门用来实现信息技术价值的物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 可以在市场上买得到。[1]在初中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资源主要包括了能够储存并利用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像等信息形式的物理信息技术资源, 包含了技术型信息技术资源, 管理型信息技术资源的与人力相关的信息技术资源, 以及人际间的信息技术资源三个部分。

在初中教育中所应用到的信息技术主要有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

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之间的互补并不是单单的依赖、相加的关系, 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通过有效利用这种互补性, 可以促进教育现代化, 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作出贡献。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互补性及其对教育绩效的影响。

初中学校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平台研究新的教学方式, 以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可以对开发信息技术和使用信息系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利用技术型和管理型的技术资源进行解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2]我国初中目前的现状是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信息技术资源缺乏, 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方法, 在初中教育中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互补性, 提高了教育的质量。

1. 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的用法, 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熟练的网络技术, 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与教育学生相关的信息等,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的内容。

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就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提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利用内容较为丰富的幻灯片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声音等, 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形象有趣的画面相结合, 使教学内容更多样更新颖, 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资源,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步骤一步一步地演示给学生看, 并与老师的讲解相结合, 最后让学生自己操作, 理论联系实践, 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 还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教学的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一些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等, 能够提高学生获得对自身的能力发展有用的信息以及有效地运用信息的能力。现今的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资源有一个全面认识, 并且拥有熟练的处理信息技术的技术, 能够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推动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实施。第一, 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理解能力都不一样, 有的学生很容易掌握课堂上的一些信息知识, 但是有些学生掌握起来相对来说会比较慢,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第二, 注意培养学生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成功作品, 对学生多加表扬鼓励, 让学生充满成就感, 提高他们自信心, 从而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兴趣。第三,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 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学习, 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沟通, 互相协作, 将所有学生都带入到信息技术学习当中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初中学校的教师通过正确地了解信息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能力之间的互补性并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 能极大地提高初中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也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艳玲.培训需求分析的技术路径及其在农村教师培训中的应用[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金小雨.做新时期“一专多能”的合格语文教师[J].考试周刊, 2013 (77) :9—10.

并购实现互补性创新 篇2

谷歌最近收购了卫星公司Skybox,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一是收购价格,也许很多人认为,5亿美元的价格对Skybox这样规模的公司很合理。二是谷歌整合了卫星影像后可能开发的新技术与新业务。Skybox目前有6个卫星分布在太空,发射数量则超过18个;其大多数卫星都拍摄分辨率极高的图像,然后进行商业用途的出售。Skybox的优势有望持续一段时间,因为它的卫星是商业领域成本最低的高分辨率卫星。

高分辨率意味着什么呢?这些卫星可以拍摄停车场的图片,清晰展示停靠车辆的数量,这项功能已经被用来预测沃尔玛的营业收入和iPhone的发布日期(虽然苹果一直在保密,但卡车停泊在富士康工厂门口的画面总不能隐瞒)。卫星绕地球运行的速度很快,只需要设定地点与合适的时间,就能实现这项功能。譬如,如果周末出去旅行,你可以查看房屋周围的停车情况,判断孩子有没有不听话地偷偷在家里开派对。

当然,卫星影像最重要的用途是搜集竞争情报。一部分卫星在太空漫天目的地运行,有时候用来观测全球各地农作物长势,为投机者与农户提供信息;或者用于实时更新地图,这是谷歌收购Skybox后给卫星们安排的第一项工作。也有一些用途比较隐晦,譬如公司可以用卫星来监视其他工厂,就如富士康现今被监控一般;而一些没有能力发射间谍卫星的政府,也可以借此渠道购买指定地点的图片。

互补性探究 篇3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作为新课标推行的“自主、探究、合作”三种学习模式之一, 很自然随着课改的普遍推广进入了课堂. 但是, 我们在教学中无不忧虑地看到, 在相当多的课堂上,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模式有“形”无 “实”.

现象一:在听新教师周某数学公开课时, 他的提问无人应答, 教学进行不下去时, 出现了冷场. 他灵机一动, 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在听完课的自我描述中, 他说他引用了小组合作学习. 实际上这种小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现象二:为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 就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 导致问题过于简单 (课本直接能找到答案) . 在校教学研讨会上, 学生就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讨论, 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意义.

现象三:小组合作探究时, 探究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 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旁听者;小组汇报时, 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名学生. 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探究过程之外, 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因此也是失败的小组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的内涵

关于合作学习的说法有很多, 有各自的不同点, 但有一些内容是共性的, 即1. 强调共同目标, 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而合作. 2. 强调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只有依靠个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 那种缺乏个体间配合和协作的共同工作,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3. 强调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同一性. 在合作中, 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也获得实现, 因此共同利益获得的同时就意味着个人的利益的满足.

分组合作学习是以分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它把一个班级按学业成绩、 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 混合编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 (每组约2~6 人) ,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相互扶持, 彼此指导, 共同努力学会老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 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都以分组活动为核心. 要求学生互助合作尝试探索知识,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组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 以学生个人为奖励的做法, 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 各分组成员都必须视分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 而且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三、小组合作探究的应用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试将合作探究表述为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探究,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一般是由邻座4 至6 人组成, 这是最常见的分组方式. 这种编组形式要注意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互补性小组合作探究应在教师整体教学思路的指导下, 与全班的探究进程同步.

1. 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 引导小组探究学习

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主要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遵循数学知识的形成规律, 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提出、发生、发展过程, 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规律的概括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个人水平, 以及教材特点选用不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平时的教学中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变式探究、发散探究、扩展探究等多种形式.

精心选择一个好的问题, 设置一个好的背景, 调动学生共同积极参与的热情, 是增强学生探究学习效果的关键. 因而, 教师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学习的素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 从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例如, 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 我借助“二十四点”的游戏, 设计一种运算, 使其在有理数范围内结果等于24. 这样的问题提出后, 学生很积极地参与活动, 通过活动、探究, 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也就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探究学习方式, 从而为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同的教学目的, 进行教材处理, 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有利于真正使探究学习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从而深化教学改革

2. 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做一做, 从中探索发现规律, 并与同伴交流, 达到学习经验共享, 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 在交流中练习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 并理解同伴的描述, 提高表达能力. 给学生提供宽松有益的活动空间进行数学活动, 是提高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动手操作实践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

例如, 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 我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小屋子”, 然后问:第1 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 第2 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 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并对每个图形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 逐渐找到正确的结论. 老师要提供给学生探究活动空间, 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 促使他们眼、手、脑、口多种感官的合作, 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真正经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试论声乐和京剧的互补性 篇4

(1)声乐和京剧都是人类艺术宝库里的奇葩。目前所谓的声乐分民族唱法和西洋唱法,西洋唱法以意大利美声学派(belcanto)为正宗。民族声乐教学其实也是从美声里面化来的,当前的民族歌手,“洋”味越来越浓了。有的评论家抨击为“千人一面”,其实这是技术规范化的结果。原生态固然好,但是从发声角度来讲是不科学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被外国朋友称为“中国歌剧”,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行当,对于声音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的戏曲之林中最为耀眼。尤其是京剧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员声音的塑造是有先进性的。著名声乐教育家潘乃宪先生建议声乐发声借鉴京剧唱法是有根据的,的确京剧在发展声音方面很有独到的方法。

(2)声乐和京剧从发声技术方面对声音规格的要求是相同的。京剧对声音的要求很高,“水、亮、响、膛、宽、净、脆”是他们对京剧发声的总体要求。仔细分析这跟美声唱法对声音的要求是相同的:“水”同与美声的“柔润”,“响”属于音质的范畴,美声唱法就是追求音质的学派,“膛”同于美声的“头腔共鸣”,“净”同于美声要求的“音色纯净”,“亮”、“脆”、“宽”则同美声的要求一字不差。声音规格要求的一致性决定了声乐和京剧这两种看似不同领域的艺术是可以互相借鉴、共同促进的。

2声乐和京剧的不同教学方式

(1)声乐教学注重“感觉”,是抽象化的教学,京剧发声则注重“吊嗓”、“喊嗓”,针对的是声音练习。也可以这么理解:声乐教学是注重找“感觉”的,是虚化的,所谓“共鸣”、“位置”都是教师津津乐道的,而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练起。京剧学习是注重嗓音机能的,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他们就是单纯的每天坚持喊嗓和吊嗓,直至自己的声音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他们也追求“膛音”等高难度的发声,很多学生是在模仿老先生声音的基础上练得的。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决定了成材率的低下,拿中国最高的音乐学院之一的中国音乐学院来说,他们每一级能把声音唱通的就是一到两人,至于说男高音高音困难的现象则有很多。有的学生进校有c3,但是毕业时却没有了,这是学了科学发声的结果?尤其是当今学院教育对于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办法使之嗓音改善。京剧则不然,很多学生嗓音条件原本不好,经过刻苦练习而成为名家。当然声乐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系统的理论,这是京剧所没有的。而声乐训练得当发声是非常科学的,尤其是可以延长人的演唱生涯,象劳里.沃尔皮81岁还能登台演唱《今夜无人入睡》。京剧界很多演员都过不了“塌中”这一关,说明在发声上是需要革新的。

(2)声乐教学很文明,很尊重学生,所以学生刻苦练习纯粹靠自己。如果学生不刻苦,教师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京剧讲究“打戏”,几乎所有的学员都是这么过来的。拿我目前的教学来讲,由于目前教育教学法规严格规定了教师的权限,而充分尊重学生。这就造成老师必须要和颜悦色的进行授课,学生练习与否教师是没有招数应对的,遇到刻苦的苗子,很配合教学,自己课下抓得紧,这样的学生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自理能力、控制能力都很差。靠他们去自学、去钻研、去练习是不可能的。而教师只能劝告、引导他们,其实是没有效果的。京剧在这方面延续的是“祖师爷”传下的规矩,就是“打戏”。如果作为学员,不刻苦练功“吊嗓”,是要受皮肉之苦的。所以这种看似原始的教学方法确有其实用的地方,用严格的手段培养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奇怪的是,声乐教师和颜悦色,被学生毕业后非议的比比皆是。京剧教员对学生严格苛刻,却能受到学生一辈子的爱戴,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3声乐和京剧的互补性

(1)声乐教学借鉴京剧的练声方法可以加强嗓音机能,顺利解决高音。声乐教育界在男高音高音的训练方面,虽然有所发展但是仍然是一个普遍的难题。原因在于声乐教学普遍运用“抽象”的启发引导学生找“感觉”,这种方法对于嗓子条件好的、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是有用处的,但对于大多数嗓音条件一般的学生就不适用了。如果声乐教师能够借鉴一点京剧发声的方法去训练这部分天赋一般的学生,我想效果肯定要比“抽象”的要好。起码学生在“喊嗓、吊嗓”中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练声”,嗓子机能是在慢慢进步的。只要学生刻苦、坚持,去努力,取得进步是肯定的。

(2)声乐学习者应该学习京剧演员刻苦练声的精神,他们无论酷暑严冬,坚持吊嗓,其做法是大多数声乐学生所欠缺的。想要获得规格高、质量高、能持久的好嗓子,就必须要能吃苦。现在声乐界有什么荒唐的说法呢?有的老师让学生多休息、少练声,更多的学生认为搞声乐的就要能睡觉。结果现在音乐学院早晨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练声的基本都是考前辅导的学生。我们见到功力深厚的老歌唱家演唱,都会投以钦佩的目光,心中羡慕:我怎样才能唱这么好?其实所有成名的大歌唱家都是苦练成功的。帕瓦罗蒂天生有c3,也经过了6年的学习,吴雁泽先生目前60多岁还能唱出c3的高度,这源于他每天的练声积累。所以我呼吁声乐专业的学生们,一定要有点吃苦精神,声乐技术是需要不断磨练的。

(3)京剧发声的理论至今没有形成书面的典籍,这不利于京剧的传承,使用科学的发声语言对京剧的发声进行梳理和总结是必要的。对于京剧人来说,前辈留给我们的直接经验已经不多了,老先生们基本上都没上过学,所以心里有东西也无法形成书面的文献传世。多么遗憾!当前有很多从事京剧演唱的老师,他们再也发不出金少山、高庆奎、李多奎、李和曾、李宗义那样高质量的声音了,而当今大部分当红老生演员嗓音均有退步。如果我们当年能把金少山、高庆奎等大师们的发声心得体会用文字整理出来,就像声乐上存世的卡鲁索、吉利、沃尔皮等的发声理论一样,那对于京剧的传承和弘扬意义是巨大的。我前两天看到裘盛戎先生说发声的8个字“逢大必小、逢高必低”原则,就受到了不小的启发,试想:如果有成书的发声理论,对于后学者帮助是可想而知的。

(4)京剧演员很多都要过“塌中”关,大批演员到50岁左右都要面对“倒仓”的现实,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使京剧演员顺利度过难关。京剧演员中间能有意识去保健嗓音的估计不多,大家可能会从饮食、生活各方面去节制,其实这对于度过“塌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由于京剧名演员的用嗓强度是很大的,京剧让听众“过瘾”的地方在于挥洒自如的歌唱,好的演员满宫满调的演唱,几乎每句都在c3以上,这样的强度对嗓子无疑是有损害的。如何正确缓解嗓子的疲劳?我建议京剧演员能掌握几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如“咽音”的小练习,象“闭口哼”、“小开口哼”等,这些练习可以恢复疲劳的嗓子,还能使嗓子提高机能,变得更耐唱。尤其是高强度的演唱之后,演员不要马上休声和休息,而是要强迫自己练习“咽音”半个小时,然后再休息,这样可以保证嗓子不出问题。在这方面,“咽音”名家林俊卿博士曾经挽救了因用嗓不当“倒仓”的京剧名演员新艳秋、童芷玲、河北梆子名演员李桂云、豫剧名角高洁的嗓子。

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 篇5

为统一统计口径, 减少误差, 本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具体分类方法是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标准为基础, 无法直接获得的, 经笔者整理计算而成。由于在联合国统计司无法获取2008年蒙古对外进出口总额数据, 所以实证分析大都截至2007年底。

1 中蒙贸易现状分析

1.1 中蒙贸易平稳增长, 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蒙间贸易额稳步增长, 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3.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4.3亿美元, 年均增长28.8%。其中, 2000~2004年, 增幅相对较小, 2005年, 随着《中蒙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国《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 中蒙间贸易增速大幅提升, 贸易额一跃超过10亿美元;2006年中蒙进出口同比增长83.85%。虽然近两年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蒙间进出口增速放缓, 但总体上中蒙间贸易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1.2 中蒙贸易结合度分析

(1) 中蒙两国贸易结合度极高, 两国贸易联系十分紧密。2000~2007年, 中国对蒙古出口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进口结合度指数均大于3.5;中国对蒙古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值超过10。

(2) 中蒙贸易受俄罗斯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2000~2007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呈M型曲线变化。2000年、2001年俄罗斯经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处于恢复期, 国内商品供应不足, 与蒙古贸易往来减弱, 蒙古急需从我国进口商品;而中国对易货贸易实行了一系外优惠措施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此后, 在世界能源价格走强的带动下, 俄罗斯经济恢复较快, 蒙俄贸易往来有所加强, 从而使中蒙贸易相对减弱。

(3) 动态地看, 近几年中蒙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又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俄罗斯经济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恢复较快, 从而使俄蒙贸易有所加强;别一方面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了资源需求减少, 减缓了蒙古收入增长和中国制成品出口, 双重效应下使中蒙贸易结合度减弱。

(4) 中国对蒙古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大, 而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小, 以中国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以蒙古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蒙古属贸易小国, 而中国属于贸易大国, 蒙古的进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较少, 因此, 中蒙间贸易额变化对贸易结合度影响幅度相对更大。

(5) 中国对蒙古的出口强度 (进口强度) 和蒙古对中国的出口强度表现出一低一高。这说明: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 中国对蒙古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蒙古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中蒙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2 中蒙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依次为SI T C 8 (杂项制品)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6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依次为2.53、1.46、1.43;其中, SITC8、SITC6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类, SITC7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类。

(2) 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为SITC2 (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9 (未分类产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94、3.37。其中, SITC2为初级产品, 比较优势十分显著, SITC9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 SITC9包括黄金, 而蒙古的黄金储量和开采量居全球前列;因此,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两国比较优势并不重叠。

(3) 中蒙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蒙古为出口国的SITC2, 贸易互补性指数高达91.36;以中国为出口国的SITC8、SITC6、SITC7、SITC0产品类贸易互补性指数依次为2.73、1.71、1.34、1.15。其中, SITC0 (食品及活动物) , 中蒙两国都不具备比较优势, 但贸易互补性指数仍大于1, 这是因为, 以蒙古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方面远大于中国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这也与蒙古从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事实相符。

(4) 中蒙间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以中国为出口国看是2.99, 以蒙古为出口国看是0.11, 这说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如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与中国是蒙古的主要贸易伙伴而蒙古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事实相符。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蒙两国比较优势交错,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剔除中国是贸易大国、蒙古是贸易小国的因素, 中蒙间的互补性很强。按照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中蒙两国可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 发展自由贸易, 实现双赢。

3 中蒙贸易互补的潜力分析

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计算结果 (见表1、表2) , 可以看出:

(1) 2000~2007年间, 中蒙两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相近, 蒙古累计出口增长率略高于中国。

(2) 2000~2007年间, 中国对蒙古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17.83%,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244.51%,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73.32%。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79.34%, 相互作用效应为193.99%。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与竞争力提升效应对中国向蒙古出口增长贡献都很显著, 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相对更大。

(3) 2000~2007年间, 蒙古对中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37.35%,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324.69%,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12.66%。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50.07%, 相互作用效应为162.58%。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对蒙古向中国出口增长贡献比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显著的多。

说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表达式为x=m+s (1+m) , 其中, 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表示市场份额增长;s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

总的来看, 中蒙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主要靠竞争力提升效应, 蒙古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而按照宏观经济理论, 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目标市场的收入增长水平;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程度、生产力技术水平。而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善取决于中蒙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蒙两国近年来GDP增长速度都较快, 中国连续多年增速超过8%;蒙古GDP增速也是高速增长, 2004年、2006年增速分别超过10%、11%。2008年, 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蒙古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中蒙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中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奇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联合国称中国为“绿色经济巨人”, 在全球经济恢复问题上寄厚望于中国;蒙古也因其丰富的矿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到蒙古来投资, 看好蒙古未来经济发展。伴随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蒙两国未来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且发展的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EB/OL].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访问时间:2009年10月30日) .

[2]曹海波.中蒙合作面临良好历史机遇[J].东北亚论坛, 2009 (1) :78~83.

[3]李俊江, 宋博.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08 (2) :3~7.

[4]保建云.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7 (5) :19~23.

[5]张广翠, 于潇.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J].东北亚论坛, 2007 (5) :46~49.

中越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篇6

1. 贸易互补性内涵

贸易互补性内涵:“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擅长的贸易种类和不擅长的贸易种类, 通过国际贸易进行商品交换, 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来获取本国贸易中的匮乏品, 互补可以是国家之间, 单位之间, 甚至是个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等方面取长补短”。

2. 双边贸易中的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理论即互补性在贸易领域的延伸发展, 体现在国家之间在进出口产品中互相补充以满足各自的发展。贸易互补性理论为本文对中越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 也方便本人更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3. 衡量方法

(1)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行业内贸易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是研究贸易互补性的三大指数;另外, 判断两个国家是否在贸易上存在着互补性, 还可以分析两国之间的各类商品的贸易额, 从而分析出两国各自的贸易结构, 以此作为两国是否存在贸易互补性的证据。

(2) 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判定贸易方式是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某一产业同时发生的进出口的活动, 反映了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成熟度。

(3) 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为:Ckij=Rkxi×Rkmj

公式中:Xik和Xwk分别为i国k产品与各国国际贸易总额和世界所有国家k产品的国际贸易总额;Xw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Mjk和Mj分别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和j国所有商品进口总额。

二、实证分析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实证分析: (1) 从产业内贸易指数角度分析两国贸易互补性; (2) 从贸易互补性指数角度分析中越贸易间的互补性, 从而可知道哪些因素促进中越贸易, 而哪些因素阻碍其发展, 进而使两国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1. 从产业内贸易指数角度分析中越两国贸易互补性

从上表可看出, 处于高度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包括SITC-0、3等大类产品, 其中, SITC-3比较引人注目, 这一类别的I指数从2006年的85.4迅速的增长到了2010年的98.1, 尽管在2013年有所下降, 但是还是达到了89。两国虽在产品大类上属竞争性, 但产业内分工明确, 所需的具体产品不同, 因此双方的贸易类型还是属于互补贸易。

由此可以看出, 除了SITC-0、3之外, 两国在其他类别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都处于较低的程度, 这说明越南与中国贸易关系主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也反映出越南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且越南产品形式比较单一, 因此中越贸易在总体上属于产业间贸易并且属于互补性贸易方式。

2. 从互补性指数角度分析中越两国贸易互补性

根据前文提到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计算出中越贸易互补性指数, 见下表:

从互补性角度看, 根据资源禀赋理论的观点“一国出口其具有优势的商品而同时进口其处于劣势的商品”, 这样既可满足本国的生产与发展的需求又可通过出口赚取外汇, 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在出口商品互补性指数方面主要集中在SITC-6、7两类产品上, 而越南主要集中在SITC-2和SITC-8两类产品上。原因是: (1) 越南地处亚热带, 一些原料如天然橡胶和棉花产量高且本国需求较少, 所以可以将多余的产品出口到中国换取外汇; (2) 中国市场需求巨大, 对于原材料的需求量高于自身的产量, 所以需要向国外进口, 而越南因为其地里上的优势成为了中国进口产品的首选国家; (3) 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较中国要低很多, 所以进口越南的服装产品成本较低, 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 但是随着自身优势的不断消失和越南逐渐的展露人工成本的优势, 中国有时还需进口越南的这些产品; (4) 越南因为靠近南海油田, 并且得到国外石油公司的支持,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与其相关的石油机械产业比较发达, 生产力和性价比较高。由此可以看出, 中越两国的产业结构还是存在着差异性, 正是这种差异性促使两国在贸易中形成互补关系。

三、结论

经过前面我们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贸易正处于发展的青壮年时期, 前景可观, 双方能够从贸易中取长补短, 具有比较强的互补性与互惠合作性, 这两个特点同时也反向推动着两个国家进行更长远、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

越南的互补性指数较高的产品多数集中在天然橡胶、棉花、鞋子和服饰制品等, 主要原因是越南处于亚热带, 天然橡胶和棉花的产量高且品质好, 而中国本国的产品产量低且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所以要大量的向越南进口。

中越之间的贸易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与障碍, 比如双方的贸易存在着顺逆差之间的失调, 中国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而越南恰恰相反。再者, 越南由于其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实力限制, 对中国的贸易出口产品主要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 中国对越南出口的产品层级相对而言较高。

中国出口给越南的优势性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8这类产品中, 产品主要是鞋类、服饰以及各种仪器设备 (汽车、摩托车、手机和电脑等) 。越南的优势产品中, 也有SITC-7、8, 且越南的SITC-8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高于中国, 这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 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在逐渐失去原有的优势;同时, 越南方面出口的产品在2004年以前, SITC-2和SITC-3是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 这其中包括一些非食用的原料比如天然橡胶、棉花、石油和煤炭资源等, 这与越南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因此, 我认为对越南来说, 它应该继续扩大其优势产品——农产品、纺织品、服饰和鞋类、原材料和石油等产品的对华出口。同时中国也应该转变服饰类产业的发展方向, 不再单纯的依靠贴牌或者代工生产等低附加值的方式来发展, 应该通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创造自主品牌来, 来增加自身产品的竞争优势, 这样一来在与越南贸易的同时, 可以减少产品的竞争性。此外, 两国政府应该完善双边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 铁路以及通讯设施, 使两国的贸易更加的便捷。中国也应该和越南政府建立自贸区, 进一步减少贸易关税壁垒, 使两国的贸易更加自由化。

参考文献

[1]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005, 33 (2) :99-124.

[2]方文超, 马怀礼.中国—东盟自贸区二周年的比较研究——基于出口相似度与显性比较优势的分析[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2 (3) :50-53

[3]古小松.21世纪初的中越关系:走向务实[J].东南亚纵横, 2005 (1) :36-43.

[4]阮氏水.加强中越经济合作关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3) :172-174.

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分析 篇7

一、互补性分析

(一) 数据来源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 采用SITCRev.3商品分类方法对1998~2008年各大类产品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可获得的数据, 分成如下10类商品: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草;2类、原材料除燃料外;3类、矿物燃料;4类、动植物油、脂肪及蜡;5类、化工及相关制品;6类、以原材料区别的制造业商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机器制品;9类、未分类商品。0~4类为初级产品, 5类和7类为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制成品, 6类和8类为劳动密集的制成品, 9类为未分类的制成品。

(二) 分析方法

1. RCA指数

RCA指数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Balassa, 1965) 是指一国或者地区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的比例的大小。RCA指数通过比较两国各大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可以分析两国在各类产品上的互补性及其变化状况。它的计算公式为RCAxik= (Xik/Xi) / (Wk/W) , 计算得出的数值即表示为i国在k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 Xik为i国在k类商品的出口额, Xi表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 Wk表示k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 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该指数以1为标准, 大于1, 表示i国在该商品上出口较多, 具有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优势越明显。如果大于1.25, 表明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大于2.5, 则表明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小于1, 则说明i国在该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2. 贸易互补性指数

i国出口与j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指数可表达为:

其中:RCAmjk= (Mjk/Mj) / (Wk/W) , Mjk为j国k类产品的进口额, Mj为该国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大表示国家j进口产品k多, 说明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国家i在产品k上的RCAxik大 (比较优势明显) , 而国家j在产品k上RCAmjk大 (比较劣势明显) , 则在产品k的贸易上i国的出口与j国的进口呈互补性。

(三) 互补性分析

1. RCA指数分析

经测算用出口来衡量的1998-2008年中国和巴西0~9类 (SITC Rev.3) 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测算结果表明: (1) 在初级产品方面, 中国处于比较劣势, 而巴西除了3类产品处于比较劣势之外, 0类、2类和4类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RCA>2.5) , 1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RCA>1.25) ; (2)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在6类和8类产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8类产品的比较优势极强, 巴西在6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8类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3) 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虽然中国和巴西都处于比较劣势, 但是中国的7类产品正在从比较劣势转为比较优势; (4) 在9类未分类产品上, 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

经测算用进口来衡量的1998-2008年中国和巴西0~9类 (SITC Rev.3) 产品的显示性比较劣势。测算结果表明: (1) 初级产品中, 两国都在和1类产品处于比较优势, 而在2类和4类产品中, 中国都是比较劣势, 而巴西则都处于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 巴西在3类产品处于比较劣势, 中国则向比较劣势转变; (2)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两国在6类和8类产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3) 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 除了巴西在5类产品中处于较强的比较劣势, 两国在其他产品上的比较劣势并不显著; (4) 在9类未分类产品上, 两国都处于比较优势。

2. 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根据1998~2008年数据, 分别计算中国出口与巴西进口0~9类 (SITC Rev.3) 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巴西出口约中国进口0~9类 (SITC Rev.3) 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计算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通过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中国和巴西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互补性都在加强。但总体上而言, 中国出口与巴西进口的互补性指数要低于巴西出口与中国进口的互补性指数。具体到0~9类的SITCRev.3商品分类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以上两个互补性指数的组成区别主要在于2类和8类。中国出口巴西进口的2类产品互补性指数很小, 均值为0.01左右, 而巴西出口中国进口的2类产品互补性指数相对较大, 均值为0.5左右, 并且中国出口的2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在下降, 而巴西出口的2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在持续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持续增加从巴西进口铁矿等2类矿物原材料。另一方面, 8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差别较大, 具体体现为中国出口的2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比巴西出口的大, 这说明中国每年出口较大量的8类机器产品而巴西进口了较大量的该类产品。综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和巴西的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并且互补的程度处在增强的过程当中。

二、政策建议

(一) 发挥比较优势

近年来, 中国与巴西的双边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并且通过前面的研究分析得出两国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存在激烈的竞争, 相反, 两国的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另一方面, 通过互补性的研究我们也发现, 两国只是在某些产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而在其他种类的产品上的互补性并不是那么显著, 也就是说, 两国的进出口贸易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所以, 一方面, 两国应大力加强本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 比如巴西向中国出口2类原材料等, 中国向巴西出口8类机器制品等;另一方面, 两国在互补性不显著的产品上, 应进行深度的贸易合作, 以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为基础, 结合科技和先进的管理等手段, 进行产品的升级,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可以在更大的程度和范围上促进两国的贸易, 同时也可以提升两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促进经贸发展

由于中国和巴西在地理位置上的原因, 两国的贸易一直存在着交易费用较高的问题。为了促进两国的经贸发展, 两国政府应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扫除贸易障碍和降低交易费用。比如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保险公司或者信用担保公司来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贸易机会主义的消极影响, 也可以成立贸易促进公司来提供专业的贸易技术服务, 从而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和发展中巴两国的贸易。

参考文献

[1]贺梅英, 方旖旎.广东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8 (11) .

[2]贾利军.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分析[J].世界经济, 2005 (11) .

[3]李爱军, 张爱真.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 (5) .

[4]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 2003 (6) .

[5]孙林, 李岳书.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3 (8) .

[6]Finger, J.M, M.E.Kreinin.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 The Economics Journal[J].1979 (89) .

互补性探究 篇8

自197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恢复建交以来。为实现经贸合作长期稳定发展, 中澳于2005年4月起历经22个回合, 终于在2014年实质性结束自贸协定谈判, 并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9年起, 中国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双边贸易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间经济上的强互补性。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矿产品、能源产品、农产品可以长期供应中国市场;中国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广阔市场, 能向澳大利亚提供机电、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鉴于两国经济互利合作发展空间大, 对中澳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中澳双边贸易概述

根据澳大利亚政府数据显示, 虽然服务业约占澳大利亚年GDP的70%, 但截至2013年6月, 只有约17%的产品出口至中国。也就是说, 中澳贸易仍以传统货物贸易占主导地位。在过去的十年中, 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迅速扩大, 从2004年到2012年, 贸易总额增长了6倍。2012年中澳货物贸易总额已达1223.46亿美元。相比较于欧洲、美国和日本,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只占中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77%~3.16%。

在2004年~201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货物贸易关系中:一方面, 中国对澳大利亚的进口量连续上升, 出口量虽然也呈上升趋势但略有波动;另一方面, 中国对澳的经常项目逆差逐年增大, 这反映了两国货物贸易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为了进一步了解中澳两国的贸易结构, 以及发展趋势, 本文将通过对中澳两国的贸易互补性进行实证分析, 并根据数据结果提出推进中澳两国贸易发展, 缩小中方贸易逆差的政策建议。

二、中澳贸易产品结构

一般认为:产业间贸易可以充分发挥两国因自身所持禀赋不同而产生的比较优势, 实现取长补短的效果;产业内贸易则可以为消费者在同一领域内提供更多的选择, 并在国际市场上打破产业垄断, 实现良性竞争和技术交流, 使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1.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 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本文引入产业内贸易指数 (IIT) 来衡量中澳贸易互补性水平和变化。

(1) 计算方法

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是用来测度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指数, 表明在该产业内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Tkij表示i国与j国之间k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kij和Mkij分别表示i国k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kij的取值范围是[0, 1], Tkij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Tkij=0时, 表示没有发生产业内贸易;当0<Tkij≤0.5时, 表明两国在k产品上为产业间互补;0.5<Tkij≤1时, 表明两国在k产品上为产业内互补;Tkij=1时, 表明产业内进口额与出口额相等, 两国处于完全产业内贸易状态。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中国为i国, 澳大利亚为j国, 根据公式4计算了2004年~2012年五种主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本文将贸易产业中的98种商品按中国海关统计类章划分为21个子类 (将第19类武器、弹药及其零部件类排除在外) ,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各子类值, 并按照指数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

2004年~2012年, 中澳贸易在农业原材料、食品和燃料三个产业内存在较强的产业内贸易, 但三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农业原材料和燃料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增加之后均略有下降;食品的产业内贸易随时间不断增强, 并呈现出中国具有越来越大的比较劣势倾向。

在21类商品中, 中澳货物贸易中有9类产品具有较强的产业内贸易互补性, 主要集中在食品、矿物、陶瓷和玻璃制品、珠宝等领域, 而对鞋帽伞、人造花、人发品, 中澳两国几乎实现了完全产业内贸易。

中澳贸易在矿产品、化学品和农业原材料产业上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且中国具有比较劣势;在纺织、机电机械制造和杂项产业上也表现为产业间贸易, 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

2. 产业间贸易

(1) 计算方法

Peter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了贸易互补性的测度工具, 即贸易互补性指数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单个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公式是:

其中RCAkxi表示用出口衡量的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RCAkmj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j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k和Xwk分别为i国和世界k产品的出口额;Xi和Xw分别为i国和世界的出口总额;Xik为j国k产品的进口额;Mj为j国的进口总额。RCAkxi越大表示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同时, j国在k产品上的进口比例越大, 即说明改过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较劣势。如果在k产品上i国的比较优势明显 (RCAkxi大) , j国的比较劣势明显 (RCAkmj大) , 那么两国在k产品上呈现贸易互补性, 其大小可用Ckij (即RCAkxiRCAkmj) 来衡量。若存在多种行业, 两国的总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可以用各行业的互补性指数加权平均来计算, 加权系数为两国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 即:

当Ckij>1时, 说明两国间贸易互补性强, 且随Ckij值增大而增强;当Ckij≤1时,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弱, 且Ckij越小, 互补性越不明显。

(2)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1) 1991年~2012年中澳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呈平稳上升的状态。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澳贸易互补性较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有所增强, 且一直保持在1.2以上的水平, 这说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存在着稳定的产业间贸易互补关系, 另一方面也反应了两国因资源禀赋差异而表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

(2) 中澳贸易互补性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化状态。工业制成品领先其他各产业显示了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农产品互补性指数不断下降, 体现了该产业在两国间的产业间互补性减弱;矿产品互补性指数在过去的20年中表现为先上升 (最高为0.73) 后下降 (到2012年为最低值0.09) 的趋势, 说明中澳贸易之间的资源型产品中的互补性水平有所减弱。

(3) 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货物贸易中占很高比例。有数据表明, 工业制成品 (包括钢铁、化学、机械、纺织等) 出口占中国年货物出口额比例逐年增加, 从1991年的75.44%上升至2012年的93.90%, 这说明工业制成品是支撑中澳货物贸易互补性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 但工业制成品互补性水平又随产业内细分呈现深层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WTO Statistical Database数据计算整理

从图中可以看出:

(1) 1991年~2012年, 中澳在钢铁制品和化学产品中一直不具备互补性 (这两个产业的Ckij值一直保持在0.5左右, 并从未高于临界值1) ;而服装正好相反, 始终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 (Ckij值在3.5左右波动, 最低值为3) 。

(2) 1991年以来中澳机械制品互补性不断增强。从2002年起表现出明显的互补性关系 (Ckij值大于1) , 到2012年已经达到较强的互补性水平 (Ckij值达到1.83) 。机械制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该产业Ckij值的提高表明中澳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互补性得到了增强。

(3) 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产业。但从1991年起, 中澳纺织品互补性水平逐渐下降, 到2012年该产业的Ckij值虽然仍保持在1.91 (与机械制品互补性水平相近) , 但已不到1991年该产业Ckij值 (4.14) 的一半。

3. 综合分析

本文结合出口国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可以分析得出中澳货物贸易互补性强弱情况, 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网统计数据整理而成

通过分析表3中数据可知:

(1) 中澳贸易总额中, 两国出口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这导致了产业内贸易比例低, 以及产业间贸易占总贸易额的绝对优势 (87.68%) 。这说明两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不断明确, 两国的产业间贸易互补性正在增强。

(2)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数量比澳大利亚多, 这些产业多集中在工业制品方面;这些产业的贸易总额较少, 不到中澳货物贸易总额的25%。另一方面, 澳大利亚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矿产品和动植物产品方面, 特别是矿产品具有绝对优势 (占贸易总量的53.25%) 。极高的矿产品比较劣势是造成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长期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及思考

基于中澳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中澳货物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表现为一方面有一定比例的产业内贸易互补;另一方面产业间贸易分别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 体现了两国所持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间贸易占中澳贸易的绝对优势比例, 在1991年~2012年这段时间中, 这种分工专业化仍在不断上升, 贸易额总量的逐年上升是贸易互补性增强的体现。

(2) 中国对澳大利亚动植物、矿物资源类产品强依赖性将很难扭转中澳贸易逆差。澳大利亚所拥有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这使其在对中国的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部分商品对中澳贸易互补性水平产生决定性影响。这意味着中澳货物贸易逆差将持续下去, 并随着中国对澳资源市场依赖性的增强而扩大。

(3) 中澳贸易互补性质有所变化。1991年~2012年, 两国贸易互补性的总体性质保持稳定,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产业内贸易并不显著。但互补关系的变化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互补性转变。重点体现在纺织品互补性的减弱和机械制品互补性的增强。

基于以上结论, 对中澳贸易做出几点思考:

(1) 中澳在世界市场上并不存在激烈竞争, 反而具有持久稳定的互补关系。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 扩大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贸易往来可以加强帕累托改进, 达到增进双方利益的效果。2014年中澳自贸区协定谈判的实质性结束, 将通过对农产品和矿产品实行最惠国待遇的方式进一步扩大两国产业间贸易, 实现双赢发展。

(2) 中国应积极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资本密集度, 积极研发和推行机械品创新, 并有意识地提高化学品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可以使中国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中扩大贸易量, 减小贸易赤字。

(3) 中国应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增加产业内贸易。农产品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出口是澳大利亚获得对华贸易盈余的主要渠道, 中澳大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原料;同时, 中国也应学习借鉴澳大利亚先进的管控技术, 提高农产品、食品、钢铁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司伟, 周章跃.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1) .

[2]贾利军.中澳贸易关系的互补性及推进策略[J].未来与发展, 2011, (1) .

[3]周茂荣, 杜莉.中国与美国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9) .

卢广利:互补性合伙人更长久 篇9

他们合作12年,前10年连书面的合作协议都没有,便建立信任关系。卢广利从不过问公司财务,每到年终分红,付建军都要把账目精确到小数点的后两位。

他们分工明确;卢广利把董事长的职位留给了付建军,付建军则把阿利茄汁面代言人的角色留给了卢广利。卢广利开玩笑说:“他得了权,我得了名,大家一起得利,我们是‘三得利’。”

他们性格互补;付建军稳重细致,卢广利则思想活跃,这一“动”一“静”平衡着阿利茄汁面前进的脚步。

有了这位绝佳的合伙人,卢广利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演员梦。卢广利接受采访的机会很多,付建军则很少“抛头露面”。

卢广利每次采访必提他的合伙人付建军。信任和宽厚让他们彼此成就。

从朋友到合伙

说起付建军,卢广利说他是自己在大街上认识的贵人。“贵人”,不仅仅指付建军在其最难时刻的金钱援助,卢广利更是找到了生意场上的绝佳伙伴。

卢广利当初因为接名片生意而认识了专印名片的付建军,没想到两个人一聊,感觉很好,以后就成了朋友,但没有想到合伙做生意。

卢广利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合伙人并不是付建军,而是郑州本地的一个小伙子。两人辛苦一个月只赚了500元钱,看到辛苦不赚钱,这个合伙人就提出退伙。刚创业的卢广利手头也没钱给这个合伙人,他就想到了付建军,借付建军的钱还了之前的合伙人。

同时,卢广利又让付建军给自己支招,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好。付建军品尝了之后说,你这个是“夹生饭”,不熟,硬是通过你的营销手段暖熟了,还是要在产品上下工夫。

3个月后,卢广利凭着自己的聪敏和勤奋劲让店面的生意有了明显好转。这时,他想到了开第二家店,位置选在人民路丹尼斯。

投资都在第一家店面的卢广利手头只有一万块钱,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卢广利眼前一亮,干脆和付大哥合伙做这个生意,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方面解决了资金问题,另一方面,双方互补的性格,也可以避免在生意上少犯错误。

付建军当时也觉得自己的名片生意发展空间不大,于是就与卢广利合伙做起了餐饮生意。因为卢广利已经有第一家店面的成熟模式,投资参与第二家店的时候,付建军提出卢广利出一万,他就出两万,卢广利出两万,他出四万,赚钱对半分。

看到付建军的“仗义”,卢广利点头同意,就这样,2001年4月6日,第二家店面在人民路丹尼斯附近终于开业了。

从2001年到2011年,卢广利和付建军的合伙没有书面协议,都是口头上的。直到2011年,因为又有新的股东进来,两人才有了正式的书面协议。

即便这样,两人从来没有发生过利益上的矛盾,卢广利不擅长财务管理,付建军就负责财务管理,他每次都会把账面计算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用卢广利的话说,连五毛钱都会分得很清楚。卢广利总结,现在公司的所有账目都是付总在管理,我从来不过问,因为我相信他的人品,相信他的处事态度。

在合伙中,两人也曾有争议,但卢广利都会遵守他们合伙之初的约定:出现争议,以付大哥说的为主。“他年龄比我大13岁,是我的学长,我尊重和信任他。”卢广利说。

当然,他们在合作当中慢慢也形成了取其中解决争议的方式。比如对成本控制严格的付建军要求茄汁面的香菇要放4片,而卢广利则从顾客角度考虑感觉应该放8片,最后,取其中放了6片。

这样的小争议在卢广利回忆起来很多,但他们每次都会解决。“只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其他的问题都好协商。”

互补性合伙人

曾有朋友说,阿利是一个很聪明的小伙子,一旦把事业做起来,便会一脚把合伙人踹走。付建军听到之后没有直接告诉卢广利,但跟身边的朋友聊过这句闲话。卢广利知道之后,很坚定地说:“我阿利绝不是忘恩负义的人,我们的合伙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卢广利聊起父亲也曾跟他说,孩子,这么好的生意咱自己做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跟别人合伙?阿利听了之后笑了笑,借一个机会让父亲和付建军见了一面,之后,父亲再没有说过这样的话,“我父亲见到付建军,感觉这个人成熟稳重,值得合作,这样的人很难找。”

这种珠联璧合式的合作迄今为止已经12年,总结两人合作愉快的原因,卢广利说,首先要彼此信任,一定要心和。另外,之所以能有这么长时间的合作,性格互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付建军比卢广利大13岁,付做事很稳重、细致,而卢广利的性格不喜欢受拘束,思想比较活跃,天马行空,正好跟付建军互补。

“我们不属于一个性格,一个慢,一个快,一个灵活,一个古板,我是一个散发性思维的人,他是一个有规有矩的人,什么都得条条框框。但我们配合起来正好不快不慢,刚刚好。”卢广利说。

两人的分工也是按照互补的性格进行,付建军负责财务管理和内部管理,思维活跃的卢广利则主要负责市场开发、公关营销等,两人配合得非常好。

卢广利对自己的缺点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不回避这种缺点。合伙中,他与付建军的合作,正是用别人的优点去中和他的缺点。

卢广利曾经开玩笑地对付建军说,你扼杀了我很多想法啊。付建军的回应是,也许是,但让你少走了许多弯路。

经营企业之外,卢广利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参与娱乐、影视工作,当一名演员是卢广利的最大爱好和毕生梦想。对于这些,付建军也说过他“不务正业”,但并没有反对,付建军将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也让卢广利有更多的时间投入自己的爱好。

在卢广利看来,参与娱乐、影视这个事情要分两面看,有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但也给企业带来很多正面的东西。

对于这段兄弟情义,卢广利倍感珍惜,“做生意让我庆幸的不是挣到了多少钱,而是遇到了一个好大哥,这比什么都重要。”

互补性探究 篇10

扩大和加速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导向, 大陆和台湾在绿色能源领域均制定了有关战略、规划和法律。两岸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 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前景以及如何从政策法律、金融财政、企业投资等方面着手促进两岸深化合作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陆和台湾能源供应和利用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大陆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上升至34.8亿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7%。其中, 煤炭消费量增长9.7%, 原油消费量增长2.7%, 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原油消费量占17.7%, 煤炭消费量占70.4%, 天然气消费量占4.5%, 核能占0.7%, 水能占6%, 再生能源占0.6%, 参见图1。

2011年, 大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5.2%, 首次超过了美国。据BP石油公司预计, 到2030年大陆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虽然其基本能源结构是“富煤缺油少气”, 然而据国家发改委数据, 2011全年大陆地区进口煤炭1.82亿吨, 同比增长10.8%, 总体上能源对外依存度在逐年增加。

按照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 而全球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1]。因此, 节能减排、发展再生能源等已经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和行动。

据BP石油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统计数据, 2011年台湾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0.99亿吨油当量, 其中, 原油消费量占38.9%, 煤炭消费量占37.9%, 天然气消费量占12.7%, 核能占8.6%, 水能和再生能源合计占1.9%, 参见图2。台湾能源自给率只达到0.8%, 也就是说99.2%的能源需求依赖进口, 其进口依赖度已经位居全球前五位。

近年来, 台湾地区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6%的年平均速度增加, 根据联合国及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研究分析, 台湾每年总碳排量是25.8亿吨, 碳排密度是7.15, 每人每年平均碳排放量是11, 580公斤, 居亚洲第一, 远高于大陆地区、日本和韩国[2]。因此,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以及推动节能汽车发展都是缓解环境压力、减少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行动。

2. 大陆和台湾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 大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由国务院发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到, 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十二五”期间, 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同时将重点调整能源结构, 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3]。

台湾也在利用这一波全球技术和产业板块大移动的机会, 确定了朝向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 力争发展为绿色能源产业基地, 引领台湾迈入经济低碳化和产业高值化的领域。近年来, 为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快速增加与能源环境变化, 台湾当局推出《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以增强绿色能源的研发和促进相关产业资讯的交流, 同时帮助绿色能源的企业进行投资并协助拓广市场。

本文下面选取绿色能源发电、交通运输、工商业和家用照明这三个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和LED半导体照明这三个细分行业, 分别介绍其发展现状和特点, 这三个行业均受到两岸政府的重点扶持并列入长期发展的目标。

2.1 光伏发电行业

(资料来源:BP石油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

(资料来源:BP石油公司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

近10年来, 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光伏行业均经历了迅速的发展, 2011年大陆地区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 093兆瓦, 台湾地区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2兆瓦, 具体参见表1。

目前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光伏发电行业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 比如各自地区内的太阳光电厂家的核心技术大多引自国外, 且技术缺乏差异化;关键材料与设备支援薄弱;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略低于国际先进水准, 竞争力不足;内需市场小, 系统厂商缺乏大型系统设置经验等[4]。

2.2 LED行业

作为节能行业中的重点, LED行业在近年来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据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统计2011年大陆地区的LED市场规模可达1500亿元。其中, 上游产业 (原材料芯片设计生产) 约为75亿元, 中游产业 (LED封装等) 为285亿元, 下游产业 (设备等应用) 为1210亿元。根据台湾光电科技工业协会统计数据, 2010年台湾LED照明产值同比提升65%, 达到1, 516亿元新台币 (约合342亿元人民币) ;预计2012年还将增长32%, 达到2, 000亿元新台币 (约合451亿元人民币) 的总产值。

目前两岸LED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行业标准、产品同质化严重、盲目投资等。大陆地区几乎没有掌握LED核心技术的企业, 大部分企业处在中下游产业链;上游产业链中只有少数国内企业, 且生产异常艰难。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产品创新程度低, 技术含量不够等导致LED产业核心竞争力缺乏。

(单位:兆瓦)

2.3 电动汽车行业

大陆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工作中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11年10月, 25个示范城市共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3, 085辆:其中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 (包括纯电动、插电/增程式、燃料电池) 6142辆;其中示范推广混合动力 (节能) 汽车6943辆。台湾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 2009年开始实施购买补助计划, 依据不同的车型给予不同的补助金额, 然而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市场数量较少, 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目前全世界电动汽车的发展都处于初始阶段, 大陆和台湾的电动汽车仍处在研究开发阶段, 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虽然快一些, 也只是处于开始拓展市场的阶段。主要问题是核心技术即电池技术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 电池充电或交换系统尚未建立, 便利性不足;检测规范与法规还不健全, 配套措施不足;已开发锂电池粉体材料, 但未大量生产。

3. 两岸绿色产业合作的互补性分析

(1) 从经贸合作层面。长期以来,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早已达成共识, 然而, 两岸经济发展却存在着产业合作层次低、关联度不高, 产业布局不合理, 资源综合效率无法提高等诸多问题。大陆方面, 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加工制造业偏重,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参见图3;2010年, 消费、投资、净出口对大陆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6.8%、54%和9.2%, 消费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可进一步利用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产品差异, 加强贸易往来。台湾方面, 2010年, 台湾出口总额占其本地生产总值的74%, 经济高度依赖贸易出口, 但产品却主要出口美国、香港、日本等地, 未来可进一步开拓大陆市场。虽然台湾在高科技方面优势较大陆明显, 但是两岸均存在依赖外来技术, 缺乏自主创新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两岸共同面临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迫切需求。从绿色能源产业着手努力, 可以带动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合作, 实现产业互补、提升综合竞争力。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2) 从能源战略层面。在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能源战略规划。大陆方面, 由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 “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 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 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 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其中, 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 累计并网运行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6]。台湾方面, 2009年, 台湾“经济部”能源局成立“绿色能源产业服务团”, 并设置“绿色能源产业资讯网”, 将新能源六大产业 (太阳光电, LED照明、风力发电、生质燃料、氢能与燃料电池、能源资通讯) 等能源科技列为主要范畴[7]。并预计5年内至少投入技术研发经费200亿元新台币, 并逐步增加, 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规模由目前的1千多亿元新台币提高到为兆元级。

(3) 从资源层面。大陆地区幅员辽阔, 具有非常丰富的绿色能源资源, 比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例如2/3地区日照小时数大于2200小时/年, 理论储量折合标煤达17×1011吨/年;可开采利用的风能

资源总量为10×108千瓦, 居世界风能资源前列[8]。台湾的绿色能源资源同样丰富, 在风能方面, 受台湾海峡的影响, 闽台地区是非常好的风能区;太阳能方面, 台湾西南部是资源储量中等类型地区, 具有利用太阳能的良好条件, 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发展较快;作为具有漫长海岸线的沿海地区, 海洋能更是两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是开采利用绿色能源产业的先决条件, 也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而言, 绝大部分都属于可再生性能源或资源储量极为丰富的能源, 在技术开发成熟的前提下, 相对于现有及未来可预计的能源消费量来说, 其供给具有弹性, 即能源的供给会随着价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 对于双方的绿色能源合作而言, 不存在合作的负经济性问题, 而是将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

(4) 从人才和技术层面。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要素, 两岸在人才、技术储备和基础研究等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同时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也是必不可少的合作要素。以LED半导体照明行业为例, 两岸在该产业具有各自的优劣势。大陆方面, 其优势是市场空间大, 产品多样性较强, 终端设备加工企业齐全;其劣势是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台湾方面, 其优势是半导体产业基础夯实, 产业链齐全, 且研发与创新能力较强;其劣势是缺乏品牌优势及大陆销售渠道。如果两岸可以实现技术共享、人才共享, 其综合实力将大大提高, 同时借助大陆的广阔市场, 产品的销售将会大幅提高。目前, 两岸已经开展了多次经济、产业、人才等研讨会, 将会促进各行各业的精英更好地对话和相互学习, 例如在2009年两岸LED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双方达成具体合作意向, 包括两岸协商建立具有公信力的LED照明检测机制;制定两岸LED照明专利策略, 共建专利预警机制, 探索专利交互授权与优先共享机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 分工开发高效率LED材料及制程新技术, 逐步建立华人LED照明自主智权[9]。

(5) 从市场需求层面。台湾的人口只有2, 000多万, 岛内的市场需求极为有限。目前, 台湾生产出的一半产品是到岛外销售的, 有些产品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在2008年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台湾忽视了大陆的市场, 导致其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环境下, 出口严重缩减。

综上, 两岸在绿色能源产业的合作领域内具有相似的利益诉求、丰富的资源基础以及很好的互补性, 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 发挥比较优势, 将会促进两岸绿色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 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的限制因素

(1) 产业合作缺乏政治基础。由于人为设置的障碍和限制, 两岸商业交流与合作长时间处于非正常化状态。迄今为止, 两岸尚未开放直接贸易, 目前主要施行通过香港转口的间接贸易。对于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 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宏观层面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2) 能源投资受到限制。在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能源中, 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发电方面, 根据台湾“经济部”1991年发布的“禁止赴大陆地区投资之基础建设项目”, 电力能源的发电、输电及配电领域均列在内[10]。同时, 由于绿色能源的开发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的推广, 台湾现行的所谓“积极管理, 有效开放”即一方面对台商投资大陆的规模、领域、技术层次作限制;另一方面不允许大陆企业入台投资对新能源的深度合作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3) 相关配套政策法规、机制和人才欠缺。由于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两岸在产业合作、经贸交流、通关结算等多个方面均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协调机制, 同时也缺少了解两岸合作流程的相关人才。

5. 对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的建议

(1) 建立完备的法律法制环境,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保证两岸绿色能源产业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应制订相应完备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规范和指导。加强涉台法制建设并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以保护台商合法权益, 同时要对台商投资产生的负面效应加以约束和限制。

(2) 保护两岸能源贸易的便利、自由和多元化。考虑建立专门针对两岸能源贸易的协调机制, 对双方在能源产品进出口流向、通关运输提供争端解决机制等, 并通过两岸相关能源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投资商会等共同监督和维护。由于在绿色能源利用的初始投资较大, 两岸可通过共同成立投资公司在本地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在技术研发上, 加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进行合作攻关、重点突破。

同时, 可以开展以一般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期货贸易等多种贸易并存的贸易方式, 以提高能源的贸易效率、降低贸易风险;适当利用金融工具, 利用套期保值等金融手段规避能源交易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损失, 促进两岸能源贸易的平稳发展。在贸易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后, 两地可以通过建立区域能源自由贸易区的方式, 实现能源使用的最优化配置。

(3) 在具体行业的合作方面, 依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鼓励和扶持计划。例如太阳光伏产业方面, 台湾这类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而目前大陆的光伏市场需求也快速增加, 对于台湾相关产业企业来说, 大陆市场是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可针对两岸各自特点从研发、生产到市场形成优势互补, 打造产业联盟, 抢占全球太阳光电市场。两岸在风能产业合作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例如可以从台湾引进中小型风力机, 以便和光伏电站结合, 有利于推动分布式发电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 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1) :7-14.

[2].李嗣涔.台湾能源处境及对策/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编辑部.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主旨报告KS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http://www.gov.cn/zwgk/2011-09/07/content_1941731.htm.

[4].台湾经济部.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www.moea.gov.tw.

[5].蔡永飞.两岸推进能源合作意义深远[J].统一论坛, 2008, 5:34-3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http://www.nea.gov.cn/2012-08/08/c_131767651.htm.

[7].赵文汇.台湾绿色能源科技产业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0 (9) :35-37.

[8].李景明, 王红岩, 赵群.中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及前景展望[J].天然气工业, 2008, 28 (1) :149-153.

[9].张远鹏.台湾六大新兴产业规划与两岸经济合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9 (6) :85-90.

上一篇:行业革命下一篇:组织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