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视角(共6篇)
互补性视角 篇1
一、引言
本文基于互补性的研究视角, 选取贸易互补性指数, 以东盟、巴基斯坦、智利等国家或地区为代表进行货物贸易研究。同时, 依据《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把国际贸易货物分为10 类进行实证研究。
二、贸易互补性指数
贸易互补性指数 (TCI) 是经济学家Peter Drysdale于1967 年提出用来衡量双方的贸易互补程度。当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 时, 表明出口与进口国的互补性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当某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与另一国相吻合时, 两国间的互补性指数就大;反之, 则小。单个产业的公式为:TCIaij=RCAaxi×RCAamj (1)
公式 (1) 中, TCIaij表示i为出口国、j为进口国时, 在a产业贸易上的互补性指数;RCAaxi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i国a产业的显式性比较优势;RCAamj这一指标反映了j国a产业参与国际贸易时的比较劣势。
RCAamj表示用进口来衡量j国a产业的比较劣势, RCAamj的公式为:RCAamj= (Mja/Mj) / (Xwa/Xw) (2)
公式 (2) 中:Mja表示j国a产业产品的进口额;Mj表示j国所有产品的进口额;Xwa表示世界a产业产品出口额;Xw表示世界总出口额。
按照公式 (1) , 当i国出口a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越大, j国的显示性比较劣势越大, 说明两国在a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越强, 即i国出口的a产品正好是j国的主要进口产品;反之, 越弱。
从表可以看出, 6-8 类产品的TCI指数大于1, 表明进口和出口双方的互补性很强。特别是8 类产品, 虽然整体趋于下降, 但水平较高, 互补优势很强。6 类产品发展则较平稳。7 类产品增长幅度较大, 表明该产品进出口贸易紧密程度逐渐加深。反之, 0-5 类和9 类产品的TCI指数都小于1, 且呈现下降趋势, 表明双方的贸易互补优势逐渐减弱, 特别是2 类和4 类最为显著。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 说明我国0-4 类和9 类产品对自贸区伙伴的出口明显下降, 进出口贸易紧密度降低。有关2 类产品的贸易量减少, 存在产品出口对象有所转移等。5 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在整体提高, 说明该类产品有较大发展空间。6-7 类产品的互补性指数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表现良好, 说明这两类产品存在紧密贸易。另外, 8 类产品指数明显下降, 说明双方贸易逐渐减少, 可能转向其他市场。
目前, 我国与自贸区伙伴的贸易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1) 二者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 产品质量及成本趋于接近, 导致我国出口需求下降, 我国需要建立新的自贸区, 开辟新市场; (2) 我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口量增加, 说明我国应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3) 我国着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 扩大出口, 发挥劳动力优势。
摘要:本文基于贸易互补性的视角, 选取2005-2012年间我国与主要自贸区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贸易数据, 深入分析货物贸易发展趋势等。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贸易运行的趋势, 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自贸区伙伴,货物贸易,互补性
参考文献
[1]杨丹, 张宝仁.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2, (2) :23-24.
[2]李静.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互补性分析[J].特区经济, 2005, 7:137-138.
[3]李丽, 邵兵家, 陈迅.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双方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3) :49-54.
互补性视角 篇2
认知语言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
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所共同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是语用推理.本文认为,作为人类主要认知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在话语解释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和转喻是自然的推理图式.不管是隐喻还是转喻,其两个认知域之间容易被激活的.概念映现,为语用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桥梁.关联理论提出的关联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又规约着隐喻和转喻中两个认知域之间所激活的概念映现,决定了哪一个概念映现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被首先激活.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在语用推理上的这一互补性进一步拓展了我们话语理解研究的范围.
作 者:张辉 蔡辉 ZHANG Hui Cai Hui 作者单位:张辉,ZHANG Hui(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江苏,南京,210097)蔡辉,Cai Hui(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5 “”(3) 分类号:H0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关联理论 隐喻 转喻 语用推理互补性视角 篇3
一、中韩水产品贸易现状
近几年, 中国水产品出口韩国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1998年中韩水产品贸易总额仅为2.67亿美元, 2007年两国水产品贸易总额达12.62亿美元, 增长了3.72倍。其中中国对韩国水产品出口从1998年的1.5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14亿美元, 增长了6.37倍, 分别占1998年和2007年双边水产品贸易额的57.30%和88.27%, 而同期韩国水产品对中国出口则仅有60%的增长 (如图1) 。2007年, 在中国出口韩国的各类水产品中, 鲜活冷藏及冻鱼类 (编号034) 贸易额最大, 占对韩水产品贸易比重的49%, 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波动上扬态势。鲜活冷藏及腌甲壳软体贸易 (编号036) 所占的比重也较高, 2007年占中国对韩水产品贸易额的21%, 该类水产品贸易的波动也最为明显, 1998-2004年出口额平稳增长, 但2004-2007年呈现出两起两落的走势。其他三类水产品1998-2003年增长缓慢, 甲壳软体制品类 (编号0371) 2004-2007年对韩出口平稳增长, 而其他两类水产品对韩出口在1998-2007年均保持在一定水平, 变化不大。
与此同时, 1998-2007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各类水产品中, 鲜活冷藏及腌甲壳软体 (编号036) 的贸易额最大且该类水产品的波动趋势与水产品整体波动趋势较为吻合, 呈现出明显的三起三落的走势, 占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比重也最大, 2007年比重超过了50% (尽管贸易总额仍偏少) ;鲜活冷藏及冻鱼类 (编号034) 在1998-2001年期间贸易额较稳定, 在2002-2007年贸易趋势与水产品整体和鲜活冷藏及冻鱼的贸易趋势基本相同, 呈现出两起两落的走势, 其所占的贸易比重也较大, 2007年该比例为43%;而其他三类水产品贸易额较小, 整体走势比较平稳, 所占的比重也很小, 2007年三类水产品贸易仅占水产品总额的5%。
二、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
(一) 指标的含义
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测试一种产品贸易互补性的常用指标。如果出口国的产品结构与进口国的产品结构吻合程度高, 意味着出口国产品在进口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本文利用贸易互补 (Trade Complementarity, TC) 指数, 衡量出口国的出口结构与目标国市场进口结构的吻合程度, 以考察两国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其中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Xik为i国k产品的出口额, Xi为i国的出口总额;Wxk为世界k产品的出口额, Wx为世界出口总额;Mjk为j国k产品的进口额, Mj为j国进口总额;Wmk为世界k产品的进口额, Wm是世界进口总额; RXSik表示i国的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 RMSjk表示j国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如果RXSik越大表示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RMSjk越大表示j国的产品进口比较劣势越明显。若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明显, 而j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劣势明显, 则两国在k产品的贸易呈互补关系。
贸易互补性指数的优点在于考虑了两国之间贸易商品进出口结构的相似程度, 即它衡量了两国之间贸易商品进出口结构上的互补性。当TC>1时,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 且TC值越大, 互补性越强;当TC<1时, 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弱, 且TC越小互补性越不明显。
贸易互补性指数间接地反映了产业间贸易在两国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该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如果两国间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该互补性指数就小。为直观反映中韩水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本文将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产业内贸易层面直接考察中韩水产品贸易互补情况。目前研究产业内贸易水平中最经常采用的是格鲁贝尔与劳埃德 (Grubel and Lloyd , 1975) 建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模型, 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GLI为中韩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Xck为中国对韩国某类水产品的出口额, Mck为中国对韩国某类水产品的进口额, GLI取值在0-1之间。GLI越接近0, 说明中韩在该类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低, 即中韩在该类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越高;GLI越接近1, 则说明中韩在该类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 即中韩在该类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越低。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二) 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 (ITC) 贸易数据库中标准国际贸易分类 (SITCRev.2) , 水产品 (编号03) 的数据, 该数据库中的水产品包括五类:分别是鲜活冷藏及冻鱼 (编号034) 、干腌熏鱼 (编号035) 、鲜活冷藏冷冻及腌甲壳软体 (编号036) 、鱼制品 (编号0371) 、甲壳软体制品 (编号0372) 等。2006年上述五类水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7.80%, 其他水产品 (水生植物、饲料、油类、海绵珊瑚等) 贸易额所占比例极小。因此, 可以认为该分类方法下03大类水产品所包括的五类水产品贸易数据能够说明中国水产品的贸易状况。
三、测算结果及其分析
(一) 进出口结构视角下的分析
从进出口结构的视角方面, 我们将分别考察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以及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两个问题。
1.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
1998-2007年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如图2。图2数据显示1998-2007年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数值。可以看出贸易互补性指数的数值在该期间波动幅度较小, 总体上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第一, 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较为匹配。原因主要是韩国是岛国, 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海水资源, 由于其工业化水平很高, 劳动力机会成本高, 近年来海产品捕捞量有所下降, 而韩国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偏好有增无减。2003年韩国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均水产品消费国, 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66.9公斤, 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因此需要进口较多的水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庞大消费需求。中国和韩国气候相同、地理位置邻近, 水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差别甚微, 而且中国的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较为匹配, 说明中韩水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第二, 从2000年起, 中国水产品出口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呈缓慢下降趋势, 这意味着中韩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有所下降。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 如035大类、036大类以及0371类水产品在韩国市场占有率均超过五成。但是近年来由于韩国的消费者总体上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 导致中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遭遇来自亚洲国家 (尤其是泰国) 的较强的竞争。泰国水产资源相对匮乏, 但是泰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以质取胜, 其水产品的价格约是中国水产品价格的2倍。泰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上的质优价高形成了对中国水产品的替代, 这成为导致中韩水产品贸易互补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资料来源: 1998-2007年的世界进出口总额和世界水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来自中国国家 统计局和世界粮农组织 (WFO) , 其它各年份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2.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
对韩国水产品出口来说, 情况则有些不同。图3显示了1998-2007年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从图3可看出, 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与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具有中等的匹配程度, 但匹配程度逐年下降。韩国在个别水产领域的养殖、加工技术领先于中国, 因而韩中水产品仍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由于韩国海水养殖起步晚、历史较短, 多数水产领域养殖技术不够成熟, 加上近年来养殖费用高涨, 人工费用剧增, 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 导致韩国水产品产量增长缓慢, 而这成为韩中水产品贸易互补性呈现出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 产业内贸易视角下的分析
如前所述, 产业内贸易或产业间贸易影响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大小。为更加直观地反映中韩两国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 下面单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考察双边水产品贸易的互补情况。产业内贸易视角下中韩水产品贸易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 主要水产品和非主要水产品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按各类水产品占水产品贸易总额的比重高低将水产品划分为主要水产品和非主要水产品。贸易比重占前3位的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较低, 特别是0371类和0372类的数值均低于0.1, 说明这两类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非主要水产品035类贸易比重仅占2.7%, 但产业内贸易指数也低于0.1, 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036类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具有中等水平, 具有较弱的贸易互补性。由于中国出口韩国以一般贸易类水产品为主, 而韩国出口中国则以来料加工水产品为主, 所以034和035类水产品的贸易互补程度较高, 而0371和0372类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最高。由于中国海水养殖业历史悠久, 海水养殖产量居世界第一, 而软体甲壳养殖是中国海水养殖的主要部分;近几年韩国甲壳及贝类养殖产量增长较快, 品种增多,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国内对鲜活冷藏及冻甲壳软体的需求, 所以两国在036类水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弱的互补性。
第二, 大部分水产品贸易互补性变化趋势平稳。2002年以前中韩水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较大, 但2002–2007年大部分水产品 (如034类、035类和0371类) 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较为平稳, 说明中韩水产品贸易仍保持较强的互补性。
资料来源: 1998-2007年的世界进出口总额和世界水产品进出口总额分别来自中国 国家统计局和世界粮农组织, 其它各年份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四、具有贸易互补性水产品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测算中韩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 我们得出两国在034类、035类、0371类和0372类水产品贸易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些水产品贸易联系紧密性如何, 是否存在一定的贸易拓展空间呢, 可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分析两国具有互补性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程度以及贸易增长空间。由于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另一国总的进口量可能很小, 若仅从指标计算结果有时难以准确反映两国真实的需求量并有可能忽视两国各类产品实际贸易额的大小。通过观察两国某类水产品的进口绝对额及其增长速度并结合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就能更加切合实际地分析具有贸易互补性水产品的出口增长空间 。
(一) 互补性水产品贸易增长空间的简单分析
基于以上考虑, 我们选取2003-2007年中韩两国水产品进出口额均超过一亿美元, 贸易呈现正的增长态势且具有较强贸易互补性的水产品进行进一步分析 (见表1) 。
(亿美元)
注:表中选取是中韩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且贸易额年增长率为正值的水产品种类。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相关数据汇编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 韩国的034类、0371类和0372类水产品的进口额较大且贸易额正增长, 目前中国这几类水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说明这几类水产品在韩国市场可能具有较大的出口增长空间。中国的034类和036类水产品的进口额较大, 说明韩国的这两类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可能具有较大的出口增长空间。
(二) 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贸易强度指数 (Trade Intensity Index, TII) 又称贸易密集度指数, 由Jeffrey Frankel (1997) 提出, 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反映区域内贸易相互依赖程度的指标。贸易密集度是指对基于世界贸易中贸易伙伴的相对重要性的期望值, 两国之间的贸易值与该期望值相符合的程度, 反映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密集关系。
其计算公式如下:undefined;
其中, TIIijk代表i国对j国k商品的出口贸易强度, Xijk表示i国对j国k商品的出口额, Xiwk表示i国k商品的总出口额, Miwk表示j国k商品的总进口额, Mwwk表示k商品的世界进口总额, Miwk表示i国k商品的总进口额。如果TII指数值小于 (或等于) 1, 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不紧密;如果贸易强度指数大于1, 则说明i、j两国的双边贸易联系紧密。并且, 该指数值越大, 说明双边贸易联系越紧密;反之双边贸易联系越疏远。在本文中, 我们通过分析中韩两国水产品贸易联系的紧密性, 来判断两国水产品贸易拓展空间的大小。若两国水产品联系紧密, 则水产品贸易拓展空间小;反之, 水产品贸易拓展空间大。
中韩两国水产品具有贸易互补性, 两国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性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 中韩、韩中整体水产品的TII值均较高。中国对韩出口的03类水产品TII值远大于1, 说明中国对韩国水产品的出口远高于同期韩国在世界水产品市场的进口份额, 表明韩国是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伙伴, 但同时说明中韩两国贸易联系较紧密, 在韩国市场具有较小的水产品贸易拓展空间;韩国对中国出口的03类水产品TII值也大于1且高于中韩水产品TII值, 说明在水产品出口方面, 韩中贸易联系更为紧密, 中国也是韩国水产品的重要贸易伙伴, 但同时也意味着韩国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小的贸易拓展空间。
第二, 互补性较高的各类水产品贸易联系紧密性均较高。中国对韩出口的0371类TII值特别高, 2007年达到了21.05, 说明中韩该类水产品贸易联系具有极强的紧密性;0372类和034类的TII值较0371类稍小, 但分别达到6.65和4.08, 比整体水产品的TII值高, 说明这两类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性也较强, 贸易拓展空间较小。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各类水产品中, 只有034类贸易互补性较高且具有较大的贸易额, 该类水产品的TII值小于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整体水产品的TII值, 2007年为2.07, 说明贸易联系紧密性一般, 韩国该类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存在一定的贸易增长空间。
第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类水产品的TII值变化较大。中国对韩出口的034类和0372类水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 TII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0371类TII值下降幅度较大, 1998年为16.03, 2007年为6.65, 年平均下降24.1%, 说明该类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性逐年减弱, 贸易拓展空间逐年加大;034类水产品的TII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较为平稳, 贸易联系紧密性变化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对韩出口的0371类水产品的TII值在波动中大幅上升, 1998年TII值最小, 为4.43, 2003年为15.62, 之后有所下降, 2007年达到最大值, 说明中韩在该类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性越来越强。韩国对中国出口的034类水产品TII值相对较低, 1998-2007的10年中有5年TII值均低于1, 整体小幅波动频繁, 说明韩中在该类水产品的贸易联系紧密性相对较差, 从时间序列来看该类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存在较大的贸易拓展空间。
五、结论
总体来说, 韩国在渔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 而中国则主要在渔业劳动力、水资源及市场空间等方面具有优势, 两国在渔业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从进出口结构角度看, 中韩水产品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其中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程度大于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程度。从产业内贸易角度看, 将水产品细分, 发现干腌熏鱼、鲜活冷藏及干腌甲壳软体和甲壳软体制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鲜活冷藏及冻鱼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而且近年来互补性呈稳定态势。通过观察两国某类水产品的进口绝对额其及增长率并结合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发现韩国对中国出口的034类水产品TII值相对较小, 韩国该类水产品在中国市场具有较强的拓展空间, 而中韩、韩中其他类水产品的TII值均较大, 贸易联系紧密性均较强, 贸易拓展空间较小。
为了保护其水产业的发展, 韩国对水产品征收10-20%的进口关税, 2002年又对12种水产品征收调节关税, 这些产品被课以30%-70%不等的进口关税;2007年韩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农产品中除大米以外, 其他产品 (包括水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均全部取消关税, 这将增强美国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因素均使得中国水产企业在韩国的销售和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韩国近年来对中国的出口额也有所增长, 中国人口基数大, 国内有着庞大的水产品市场需求, 2007年韩国对中国水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水产品进口总额的4.29%。虽然韩国水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额有小幅上涨, 但仅占中国水产品市场很小的份额, 这与韩国水产品的生产总量与竞争力有关。
目前,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正处于官方研究阶段, 通过建立双边FTA, 韩国可以同中国加强劳务合作及海水养殖技术的交流, 还可以通过对中国直接投资建立渔业加工型企业, 提高其水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竞争力;中国可以通过交流, 加快其远洋渔业的发展, 同时增强其水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 使得两国水产品贸易更加紧密。此外由于中韩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 中国水产品对韩出口和韩国水产品对中国出口与其他部分国家水产品对韩中出口相比, 运输成本低且时间短, 大大降低水产品在途保险成本以及水产品运输死亡率, 使得两国相互出口的水产品更加有优势, 水产品贸易也会更加紧密。
摘要:利用贸易互补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进出口结构和产业内贸易两个视角分析中韩水产品贸易的互补关系, 发现中韩水产品贸易总体上呈现较强的互补性。从进出口结构视角看, 中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韩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程度, 高于韩国水产品出口结构对中国水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程度;从产业内贸易视角看, 干腌熏鱼、鱼制品和甲壳软体制品贸易、鲜活冷藏及冻鱼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并且互补性在一定时期内呈稳定态势。
关键词:中韩水产品贸易,贸易互补性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参考文献
[1]杜卓君.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中水产条款展望[J].国际贸易, 2008 (2) .
[2]孔媛.东北亚地区水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4) .
[3]骆乐, 陈碧.2001-2003中韩水产品贸易基本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13 (4) .
[4]张传国, 菜晓艺.多视角下海峡两岸农产品的贸易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8 (1) .
互补性视角 篇4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投资合作具有坚实基础
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下,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逐渐形成区域内新的国际分工,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前提下,各自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共同发展。考察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外贸与投资往来的状况,可以看到,中国与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关系密切
中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关系一向十分紧密,中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长16%,已经增长到的296亿美元。从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亚洲经济体。19和20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部分分别占56.6%和57.7%,而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进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国出口总额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亚洲,而进口总额中60%以上来自亚洲(表1)。尽管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仍不够景气,但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额在20比前一年增加144亿美元,已达到288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6%。1月至2月,中国从亚洲国家进口额达218亿美元,同比增长6%。(注:中国驻世贸组织代表孙振宇20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言。)
(二)中国在亚洲吸引外资地位突出并与亚洲地区域投资合作关系密切
世纪之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国际资本的跨国流动日益活跃,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发展成为主要形式。90年代亚洲地区FDI的流入额几乎均占发展中国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的和年有所下降。年亚洲地区从金融危机中复苏,仍然是FDI的投资重点地区,其FDI的流动突破记录,吸引外资1435亿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发展中国家份额重新达到近60%。
考察中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来源,很容易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亚洲地区,1999年流人中国的外资来源于117个国家和地区,而来源于亚洲地区的FDI投资占实际利用FDI投资额的66.6%,2000年这一比例为62.6%。来源于欧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9%和11.7%;来源于北美洲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4%和11.8%(表2)。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项目,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亚洲,如对外承包工程中,50%以上是亚洲地区的合作,对外劳务合作中65%以上与亚洲经济体之间进行。欧洲在上述两项合作中的比例分别为4%和6%,美国的.数字分别为1%强和8%强。(注:年中国统计年鉴。)说明中国内地与亚洲地区经济体之间的投资关系十分紧密,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
表1 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分布 (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表2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来源地区分布 (单位:万美元、百分比)
附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1年版整理
二、经济贸易环境的改善将促进中国亚洲地区的投资合作进一步发展
(一)亚洲经济增长形式看好
二战后,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40年前,全亚洲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占世界的4%,2001年已迅速上升到25%,预计到将上升到33%左右。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8%,将达到5.8%。世界银行对除日本以外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也是充满信心,预测该地区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7%,20将达到5.6%。亚洲地区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0年,亚洲地区商品出口总额达到16500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30%,而4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足3%,其中在亚洲地区内的出口额达8000亿美元,占对世界出口总额的49%。亚洲排位前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达1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汇储备总额60%。(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2002年4月12日在博鳌亚洲论坛首届年会的议题研讨会上讲话。)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迅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
互补性视角 篇5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译坛关于翻译标准的探讨从未间断, 有关翻译标准的学说更是层出不穷, 众说纷纭, 但至今也没有达到统一。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站在立体思维的角度, 论证了多个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现实及其合理性,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一样, 在语言学的母语迁移理论中同样存在各个理论多元互补的现象, 各个理论学派从各自的角度, 得出了相反, 甚至是相矛盾的结论, 虽然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但这些研究推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 辜正坤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2.1 产生背景
对于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 历来是中外翻译界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 三国时, 支谦就曾提出“循本旨, 不加文饰”, 后有东晋道安的“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唐代玄奘的“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近代, 翻译标准更加丰富, 严复的“信达雅”, 钱钟书的“化境”, 傅雷的“神似”和许渊冲的“三美”等都曾引起强烈反响。和中国翻译理论界一直把翻译标准作为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相同, 西方对于翻译标准的问题也一直层出不穷, 争论不休。18世纪, 英国学者泰特勒 (Tytler) 提出翻译“三原则”, 奈达 (Nida) 1964年提出了“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 , 和后来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 , 以及皮特·纽马克 (Peter Newmark) 的翻译文本说等。
作为中国学派的译学理论, 辜正坤先生“多元互补论”的提出最早是针对翻译标准问题, 1987年首次在中国首届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后就引起轰动, 后又在中国首届中青年翻译理论研讨会上再次引起强烈反响, 并被该研讨会授予论文优秀奖。
2.2 何谓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所谓的“多元化翻译标准”是一个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标准系统, 这些标准各自具有其特定的功能 (2003) 。翻译标准系统的构成应该是:绝对标准 (原作) →最高标准 (抽象标准最佳近似度) →具体标准 (分类标准) 。由此可见, 绝对标准是最高标准的标准, 最高标准是具体标准的标准。
辜先生认为, 译作的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的实现依赖于接收者, 但接收者的文化素养、审美心理等又因人而异, 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没有绝对的标准不等同于没有任何标准, 与之相反能用来判断译作的价值还能用于指导翻译实践的具体标准不但有, 还有很多, 而这些标准就构成了翻译标准的一个多元系统。
在翻译标准系统中, 从原则上来说, 各个具体标准在空间上是互不冲突的, 并没有伯仲之分。但是, 由于认识主体的审美意识不同, 对翻译功能的特定要求会随着时间发展不断变化, 一些标准被提升为主标准, 而那些相形之下被认为是次标准的, 仍有可能在某个适当的时候再次荣升为主标准。所以, 标准的主次之分, 时间性和空间性都是相对而言的。
所有的翻译标准本身都具备自己的特点, 某一个翻译标准的优点可能正是其他翻译标准的缺点, 每个标准在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 又弥补了其它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和其它标相辅相成。所以说, 译标准的多元化本身就体现着翻译标准的互补性。
2.3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意义
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止为翻译标准的理论研究贡献了力量, 对于解决翻译实践问题, 意义更为重大。对译者而言, 多元的翻译标准可以让他们不拘泥于某一种翻译标准, 相反, 可以博众家之长, 吸取各家精华, 进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就读者而言, 多元的翻译标准可以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译作的风采, 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有效地吸收译作中的信息。就译作而言, 多角度、多层次的翻译标准, 有利于发现、评估译作的价值, 从而真正对读者和原作负责。
3 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理论互补现象
3.1 语言迁移理论的背景
语言迁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Ellis, 2000:299) , 这个问题贯穿在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40年历史中, 历经起落, 争议不断。
从其兴衰历程看,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理论模式的转换和发展, 语言迁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兴盛期, 语言迁移研究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下以对比分析假说为主导,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阶段为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衰落期, 受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理论的影响和中介语理论的影响, 行为主义语言观受到大力抨击, 对比分析假设和语言迁移理论遭到抛弃, 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被贬低, 甚至遭到否定;第三阶段始于80年代初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一阶段,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两大对立阵营——认知派和社会派逐渐形成和发展, 语言迁移论从最初只针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扩展到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从认知心理、语言、社会文化、神经生理等各个角度重新认识迁移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 语言迁移再度崛起。
3.2 语言迁移理论中的多元互补现象
“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 (Ringbom, 2007:33) , 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 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 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
(1) 行为主义学派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的主导思想在语言观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在学习观上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支配,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二语习得的过程会受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习惯差异的阻碍, 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 (干扰) 引起, 负迁移是学习者困难与错误的主要来源。因此二语学习者必须克服一语习惯, 避免干扰错误。行为主义学派认识到母语会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却过分夸大了它的干扰作用, 从而忽视了影响二语习得的其他诸多因素。
(2) 认知派观点
认知派的学者主要受到乔姆斯基 (Chomsky) 普遍语法的制约, 认为母语不同的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过程和顺序大致相同, 一语的特征不会迁移到二语中去, 所以母语对二语学习的进程没有明显的影响。
(3) 社会派观点
在社会文化视角下, 一语起特殊作用, 是一个中介工具, 由学习者自发使用, 以实现自我调节。一语的使用是一种策略, 通过这个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社会和交际的目的。因此一语对二语学习起积极作用, 而非消极作用, 起促进作用而非干扰作用。
从以上讨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就一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各派理论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通常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势必会影响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但结果其实不然。尽管各派对于一语在二语习得中是否起作用, 起正迁移的作用还是负迁移的作用的看法并不一致,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迁移进行研究, 甚至各种不同理解的存在还加深了对迁移现象的研究。各式各样的迁移理论在各自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和其他的迁移理论相辅相成, 弥补着其他迁移理论的缺陷, 也为其他迁移理论的存在提供依据。
4 结论
辜正坤先生构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是以变化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翻译。多元的翻译标准并没有对以前众多的翻译家提出的标准全盘否定, 而是以宽容的态度承认若干标准的存在, 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系统实质上是一元标准与多元标准的辩证统一。辜老先生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虽然是用来研究翻译标准, 但多元互补的观点却具有普遍意义。在语言学的母语迁移理论中同样不乏各个理论多元互补的现象, 各个理论相互借鉴, 互相弥补, 共同推动母语迁移理论和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 1989 (1) .
[2]辜正坤.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J].《文学翻译学》序中国翻译, 2001 (1) .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J].翻译通讯, 1983:7-8.
[5]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中蒙贸易互补性分析 篇6
为统一统计口径, 减少误差, 本文所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具体分类方法是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二次修订标准为基础, 无法直接获得的, 经笔者整理计算而成。由于在联合国统计司无法获取2008年蒙古对外进出口总额数据, 所以实证分析大都截至2007年底。
1 中蒙贸易现状分析
1.1 中蒙贸易平稳增长, 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中蒙间贸易额稳步增长, 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3.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4.3亿美元, 年均增长28.8%。其中, 2000~2004年, 增幅相对较小, 2005年, 随着《中蒙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国《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的出台, 中蒙间贸易增速大幅提升, 贸易额一跃超过10亿美元;2006年中蒙进出口同比增长83.85%。虽然近两年受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蒙间进出口增速放缓, 但总体上中蒙间贸易已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1.2 中蒙贸易结合度分析
(1) 中蒙两国贸易结合度极高, 两国贸易联系十分紧密。2000~2007年, 中国对蒙古出口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进口结合度指数均大于3.5;中国对蒙古进口贸易结合度指数、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值超过10。
(2) 中蒙贸易受俄罗斯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2000~2007两国贸易结合度指数呈M型曲线变化。2000年、2001年俄罗斯经济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处于恢复期, 国内商品供应不足, 与蒙古贸易往来减弱, 蒙古急需从我国进口商品;而中国对易货贸易实行了一系外优惠措施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此后, 在世界能源价格走强的带动下, 俄罗斯经济恢复较快, 蒙俄贸易往来有所加强, 从而使中蒙贸易相对减弱。
(3) 动态地看, 近几年中蒙间贸易结合度指数均又呈现下降趋势,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俄罗斯经济在能源价格上涨的带动下恢复较快, 从而使俄蒙贸易有所加强;别一方面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导致了资源需求减少, 减缓了蒙古收入增长和中国制成品出口, 双重效应下使中蒙贸易结合度减弱。
(4) 中国对蒙古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大, 而蒙古对中国贸易结合度指数波动较小, 以中国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以蒙古进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不及出口反映的贸易结合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蒙古属贸易小国, 而中国属于贸易大国, 蒙古的进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较少, 因此, 中蒙间贸易额变化对贸易结合度影响幅度相对更大。
(5) 中国对蒙古的出口强度 (进口强度) 和蒙古对中国的出口强度表现出一低一高。这说明: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强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 中国对蒙古进口市场的依赖强于蒙古对中国进口市场的依赖;中蒙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2 中蒙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1)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依次为SI T C 8 (杂项制品) 、SITC7 (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6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依次为2.53、1.46、1.43;其中, SITC8、SITC6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类, SITC7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类。
(2) 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类为SITC2 (非食用原料, 燃料除外) 、SITC9 (未分类产品) ,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别为22.94、3.37。其中, SITC2为初级产品, 比较优势十分显著, SITC9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 SITC9包括黄金, 而蒙古的黄金储量和开采量居全球前列;因此,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 两国比较优势并不重叠。
(3) 中蒙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蒙古为出口国的SITC2, 贸易互补性指数高达91.36;以中国为出口国的SITC8、SITC6、SITC7、SITC0产品类贸易互补性指数依次为2.73、1.71、1.34、1.15。其中, SITC0 (食品及活动物) , 中蒙两国都不具备比较优势, 但贸易互补性指数仍大于1, 这是因为, 以蒙古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方面远大于中国在农产品上的比较劣势, 这也与蒙古从中国大量进口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事实相符。
(4) 中蒙间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 以中国为出口国看是2.99, 以蒙古为出口国看是0.11, 这说明中国对蒙古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如蒙古对中国出口市场的依赖程度, 这与中国是蒙古的主要贸易伙伴而蒙古不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的事实相符。
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蒙两国比较优势交错,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恰恰是蒙古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剔除中国是贸易大国、蒙古是贸易小国的因素, 中蒙间的互补性很强。按照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中蒙两国可以在优势互补基础上, 发展自由贸易, 实现双赢。
3 中蒙贸易互补的潜力分析
通过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计算结果 (见表1、表2) , 可以看出:
(1) 2000~2007年间, 中蒙两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相近, 蒙古累计出口增长率略高于中国。
(2) 2000~2007年间, 中国对蒙古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17.83%,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244.51%,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73.32%。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79.34%, 相互作用效应为193.99%。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与竞争力提升效应对中国向蒙古出口增长贡献都很显著, 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相对更大。
(3) 2000~2007年间, 蒙古对中国出口的累计增长率为537.35%, 其中, 市场扩大效应为324.69%, 竞争力提升效应为212.66%。竞争力提升效应中市场份额的增长50.07%, 相互作用效应为162.58%。可见, 市场扩大效应对蒙古向中国出口增长贡献比竞争力提升效应的贡献显著的多。
说明:经常市场份额模型表达式为x=m+s (1+m) , 其中, x表示出口增长率;m表示市场扩大效应;s表示市场份额增长;s (1+m) 表示竞争力提升效应;sm表示相互作用效应。
总的来看, 中蒙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主要靠竞争力提升效应, 蒙古主要靠市场扩大效应。而按照宏观经济理论, 影响市场扩大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目标市场的收入增长水平;影响竞争力提升效应的强弹性因素主要是国内需求程度、生产力技术水平。而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善取决于中蒙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蒙两国近年来GDP增长速度都较快, 中国连续多年增速超过8%;蒙古GDP增速也是高速增长, 2004年、2006年增速分别超过10%、11%。2008年, 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蒙古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中蒙两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中国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奇迹,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联合国称中国为“绿色经济巨人”, 在全球经济恢复问题上寄厚望于中国;蒙古也因其丰富的矿藏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许多发达国家也纷纷到蒙古来投资, 看好蒙古未来经济发展。伴随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蒙两国未来贸易将会持续增长, 且发展的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EB/OL].http://comtrade.un.org/db/default.aspx. (访问时间:2009年10月30日) .
[2]曹海波.中蒙合作面临良好历史机遇[J].东北亚论坛, 2009 (1) :78~83.
[3]李俊江, 宋博.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08 (2) :3~7.
[4]保建云.中蒙国际贸易依存度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 2007 (5) :19~23.
[5]张广翠, 于潇.东北振兴过程中的对外开放:中蒙合作[J].东北亚论坛, 2007 (5)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