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英语

2024-06-22

英美英语(精选12篇)

英美英语 篇1

一、引言

俚语原本是一些粗俗的口头语, 用来描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对旧事物给予新解释, 曾受到主流社会的鄙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人们思想意识不断开放, 俚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使用俚语被视为时尚之举。在美国, 俚语的流行程度大大出乎语言学家的意料, 根据《美国俚语词典》的主编维特华斯和弗莱克森纳估计, 一个普通美国人掌握的单词约为一万到两万个, 其中约有两千个是俚语, 占总数的百分之十, 而且这部分的使用率又极高。

二、俚语的特点

俚语为大众所喜闻乐见, 原因在于其新颖时髦, 不落俗套, 生动诙谐, 富于色彩, 亲切通俗, 有凝聚力, 变化多端, 具有不稳定性。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活跃的语言成分。

俚语以其新颖生动和富于表现力而受到欢迎, “pulling one’s leg”不是“拖后腿”, 而是“开玩笑”的意思。“trip one up” (把某人绊倒) 表示“拖后腿”。“生气”用“have a cow”, “让某人住手”用“knock it off”。

俚语变化多端, 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赶时髦, 俚语一般翻新较快, 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同义词。例如:brass, bread, chink, dash, dough, gelt lolly, jack, kale, mazuma, moola, splosh, tin, wads等等都是coin的同义俚语。如需表达小数目的钱时, 可用beans, dibs, peanuts, chicken feed, cabbage, lettuce, the green和long green。

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运用了许多在当时算作俚语的词汇, 例如以简单的capton来代替代表挚爱的love better, 用crush a cup取代to empty glass of wine来形容绞尽脑汁, 还有ass-head (傻帽) , c1ay brained (老朽) , done me wrong (误入歧途) , fall for it (迷恋) 等等, 这些俚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文章中人物的性格, 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

俚语的不断创新还体现在许多旧词增添了新义, 例如:表示“好”的词汇good、great、excellent等等现在很少有人使用, 它们已经无法传达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刺激, 人们转而使用cool, dope, sweet, tight来表示“好”。cool原义为“凉爽”, dope原义为“麻醉剂”, sweet原义为“甜蜜”, tight原义为“紧的”。

三、俚语的翻译

俚语包括委婉语、赌咒语和粗俗语。翻译委婉语选择比较温和的语言, 对赌咒语应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格、语言习惯用恰当的汉语词汇, 对粗俗语的翻译则应尽量采取意译。

1. 委婉语的翻译

很多俚语是为了避免使用禁忌语, 汉语避免用“死”字, 英美人也很少说“die”, 他们会说to be no more (没了) , breath one’s last (咽下最后一口气) , close one’s eyes (闭眼) , fall asleep (躺下长眠) , go to one’s rewards (去领奖) , go to sleep (长眠) , lay down one’s life (献身) , pass away (去世、与世长辞) 。

2. 赌咒语的翻译

英语用诅咒表示憎恨, 常使用“天堂、地狱、上帝、鬼”等词汇, 赌咒语的翻译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习惯进行意译。例如:hell (地狱) :To hell with all this.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Get the hell out of here! (快滚开!)

3. 粗俗语的翻译

粗俗语往往同性或性器官有关系, 是用粗俗的字眼来表达烦恼、惊奇、侮辱、藐视、拒绝等意思, 因此, 翻译粗俗语时尤其要小心。常用的粗俗词语有:fuck、crap (粪便) , bastard (私生子) , screw (性交) , bugger (鸡奸) , 等等, 翻译时应该采用意译。例如:Oh, fuck!I’ve lost my way. (哦, 见鬼!我迷路了。)

四、俚语的语用功能

1. 比喻

使用有比喻意义的俚语能丰富语言, 活跃气氛。例如:This is going to be my favorite dish. (这是我的菜, 这是我最中意的美人儿) , 用dish (碟子) 比喻美丽或性感的女子, 假如用girl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说话时的情境。

2. 委婉

在某些场合人们需要用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以便避免普通词汇使用得过于直白, 而俚语的使用能委婉地处理这一关系。英语中的pregnant (怀孕) 常常跟sex (性) 的概念有联系, 因此往往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例如:to be a delicate condition (处于微妙的状态) , a lady in waiting (等待着小生命降生) , a mother-to-be (一个将要做母亲的人) 。

3. 夸张

俚语的使用可以增强夸张的力度, 表达说话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以达到令人震惊的效果, 例如:His jokes killed me. (他说的笑话把我笑死了。) Don’t talk shit! (别胡说八道!) Damn the rain! (该死的雨!)

4. 借代

主要是借用商标或其它事物, 以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 例如Coke替代Cocacola, wheels替代car。

五、俚语的构建

许多俚语是由首字母缩略词构成, 如众所周知的NATO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的首字母, 但生性幽默的美国人已把它发展成另一涵义截然不同的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 (光说不做) , 讥讽了真正的NATO。莫尔斯电码中的求救信号SOS同样被发展成俚语same old shit (老一套) , 暗示听众想逃离现场, 嘲笑那些令人厌烦的说话者。

俚语在构词上表现出强烈的自由意志和随意性。光是首字母联写法, 就可分为以下几种: (1) 选取短语各词的第一个字母构成, 如B.F. (best friend, 老友) , BS (bul-shit, 废话) , 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 丁克家庭) ; (2) 选取短语各词的某个部分构成, 如ID (identification card, 身份证) ; (3) 选取短语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母, 加上完整的第二个词构成, 如B-girl (bar girl, 酒吧女郎) 。此外, 截短法可分为:取词的前部构成, 如champ (champion, 冠军) ;取词的中部, 如flu (influenza, 流感) 。拼缀法可分为两种:取第一词的前部和第二词的后部构成, 如stag flation (stagnation+inflation, 滞胀) ;取第一词的前部和第二词的前部构成, 如sitcom (situation+comedy, 情景喜剧) 。重叠法可以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词重叠而成, 如dumdum (傻瓜) , 也可以有个别字母不同, 如tip-top (棒, 一流的) 。

同样的意思用俚语或标准语表达有很大差异, 如“玩得痛快”标准语用“have a good time”, 俚语则用“have a ball”;“门”标准语是“door”, 而爵士乐、摇滚乐则用“slammer”;“可卡因”标准语用cocaine, 俚语的表达五花八门:snow (非常通用) , candy (吸毒者用语) , white stuff (黑社会用语) 等等。

参考文献

[1]江希和.现代英语中的俚语[J].外国语, 1986 (4) .

[2]农雪明.透视俚语的心理学效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2) .

[3]兰天.英语俚语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9) .

[4]赵立无.浅析英语俚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7) .

[5]刘哲辉.浅析英语俚语的特点、作用与演变[J].海外英语, 2012 (3) .

[6]董金平.英语俚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J].理论观察, 2009 (5) .

[7]汤立波.浅议俚语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6) .

[8]于媛, 姜君.美国俚语的幽默与自由化[J].唐山学院学报, 2006 (6) .

[9]赵杨.浅析英语俚语及其翻译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7 (4) .

英美英语 篇2

但是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英美文学专业教学迟滞不前。

因此本文主要就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改革进行探究,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实践。

【关键词】英美文学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研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往来的深入,英语交流与对话日益深入频繁,而高校英语教学也一度备受关注。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英语课程体系及学生英语表达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当前倡导的文史不分家理念使得英美文学教学成为学生语感及人文素养提升的主渠道,所以在该背景下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与调整势在必行。

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进行完善,实践上进行推进才能让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起到教学引导与促进作用。

一、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宏观解读

英美文学真正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始于二十世纪初。

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英美文学所倡导的人文素养培养对学生语感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文学课程在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受到较大影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现状令人堪忧。

多数高校的调查研究显示,英美文学课程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教学重视不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陈旧等系类问题,严重影响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开展与实施,而高校基于自身教学实际提出的教学侧重点调整也一度成为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开展的阻碍因素,文学性的关注逐渐减弱,更多的侧重于语言教学与翻译实践,英美文学原有的课程教学优势不复存在,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降。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与重点回归成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英美文学课程主导地位的回归,在注重基础语法教育与语言训练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人文修养的提升。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表现,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艺术创作,更是某段历史时期内艺术发展水平的整体映射,通过英美文学课程关注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正确看待历史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与表达。

此外,文学是国家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现,反映的是民族心声,记录的是时代强音,而英美文学则为学生了解这些历史民族化的东西提供了思路,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是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梳理,对艺术美感的把握。

英美文学课程作为涵盖历史文学的综合性课程不仅仅提升学生素养,塑造精神品质,更在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结构及提高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课程改革理应着眼于英语教学的宏观大局,从细节上做好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既存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与传统化使得教学实效性不高。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素质教育强势推入的新时期,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并成为阻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等系列课程改革的主要阻力。

多数高校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往往将教学侧重点集中于作品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简介及作品主旨概括等几大方面,教学内容也往往局限于人物形象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与讨论及文学风格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的讲解与阐述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掌握基本的文学史实。

但这些内容的阐述更侧重于政治与历史,与文学的关联性不大,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加上文学性色彩的缺失,学生学习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灌输也一度让学生失去与文学直接接触与交流的内动力,高校学生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多及考试评价的单一化。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传输与潜移默化的文学培养滋润,这就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充分内化。

但是我国多数高校给予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时间仅为正常教学时数的八分之一,而英美文学课程本身却因为涵盖多个方面,教学内容相对繁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不匹配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真正消化英美文学勘课程知识,教学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此外当前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还表现为教学评价方法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考试模式的单一化。

多数高校对英美文学的考核侧重于基础知识的作答,以单一的考试形式判断学生的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与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也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不理想。

3.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我国针对英美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从现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材来看,版本较多但与高校英语教学实际不匹配,并且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衔接差距,也就是说真正适合高校学生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多见。

因此教材问题成为制约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大障碍。

除了课堂用书外,适合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拓展及自我练习的英美文学教学参考也相对较少,千篇 一律,缺乏新意使得文学课程的操练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

我国多数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反馈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自我内化的东西较少。

三、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路探讨

1.树立精品意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英美文学不仅仅内容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量也得到极大的丰富与积累,而要学生掌握全部的英美文学作品或者对现有的英美文学作品有全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

因此教学中应树立精品意识,借助少而精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效,确保教学质量。

少而精也是指导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原则,少,就是基于某个时代或者某个作家群体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教学范例进行教学引导,通过个例的学习解读去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或者特定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动机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把握该时期英美文学的精髓。

比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英美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选择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去研究,特别是选取其代表性的作品《哈姆雷特》去分析人物塑造的意义,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分析去把握英美文学的整体特征。

所谓的精就是教学中深入开去,让学生把知识吃透,通过学习实现外在知识的内化,让学生获取文学的永恒滋润。

与少而精的教学理念对立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课堂主导角色,只需要对所选的名著提出学生应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总结,具体的教学放给学生,学生自由进入到英美文学的阅读世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觉学习,通过这种开放启发式的教学实现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

我们以英美诗歌教学为例,教师只需要就英美诗歌的诗体、意境及音韵等基本概念有着清晰的认识,让学生自身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美,完成诗歌基础知识的内化。

做好量的控制,打造教学精品是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的重新定位。

2.关注文化内涵,做好德育内容的教学融入。

文学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体现形式之一,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文学研究的解读涵盖了历史、心理及自然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时理应注重其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学发掘,实现民族文化与文学历史讲解的统一,英美文学不仅仅注重学生语感的提升,更在于优秀文学素养的培养。

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时理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现实契合点,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西方文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时引导学生学习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服务人类的伟大奉献精神,学习《伊利亚特》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学习《巴黎圣母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美的概念,从而实现心灵美的塑造。

在英美文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让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得到成大程度的发挥。

3.发挥媒介优势,做好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引入。

伴随经济的多元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多媒体教学媒介的教学运用。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优势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而绘声绘色的英语对白及原汁原味的英语发音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英美文学,融入英美文学的课程学习中。

教师也可以准备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英美文学《傲慢与偏见》及《简爱》时可以将故事情节予与教案结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听说读写的系统训练,学生在故事情境的再现与深刻的教学解读中建构起丰富直观的文学认识,做好英美课程知识的消化。

4.开展实践活动,加强考试体系改革与完善。

英美文学如果只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引导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改革理应注重教学实践的开展与部署。

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英美文学课外实践可以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角色扮演,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松弛有度,建构起英美文学学习的良好氛围。

而教师应鼓励学生英美文学实践参与方式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其独立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其中小组合作模式是组织英美文学实践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分组可以相互启发,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得到共同提升。

此外针对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可以应做好考核评价体系的调整与优化。

摒弃那种以试卷形式进行考核的做法,让学生获取全面客观的评定,实现两个结合与两个侧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最终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英美文学课程学习的日常表现,将学生的思维创新与大胆质疑等纳入到英美文学考核的范围内,从而得出真正全面的评价。

侧重于自评与互评两种模式,自评就是引导下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与同学的对比中发现自己英美文学认识上的优缺点,从而做好对英美文学知识的全面梳理与内化。

他评主要是教师层面的评价,教师应实事求是,综合学生的个性、兴趣、认知层次进行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与客观。

只有考核方式上的丰富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推进英美文学教学。

结束语:英美文学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意义日益凸显,做好英美文学的教学关注与解读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从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在明确既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策略,为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虞建华.谈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两个走向”问题――兼及英美文学教学[J].中国外语,,03:14-18.

[2]吕国秋.人文精神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11:73-75.

[3]李富乐.对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01:12-13.

[4]宋晓晴.新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河套学院学报,,03:42-45.

[5]刘翠娟.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45+149.

让英美文化走进英语课堂 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英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90-01

人类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们与其他国家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忽视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把重点放在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的记忆上,从而忽视了文化教学。与此同时,中国英语教学总是强调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的训练,无论是哪一种大型英语考试,包括中考、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甚至雅思托福考试,都把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作为学生是否掌握英语语言的标准。

总之,中国的学生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和学生渐渐发现,虽然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却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有效地表达思想并理解对方的意思,从而出现了一定的交际障碍。例如,对于刚出国求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外国新文化的陌生与不适应会使他们产生“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会直接影响他们与当地人的交往。曾在《世界日报》上看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受朋友邀请登上一艘豪华游轮观光,在酒吧台拿了两杯鸡尾酒后回房间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后笑着说:“You have matches?”他一愣,回答说:“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烟了,所以没有火柴。”这位女士立刻会意到留学生误解了她的意思,于是有点抱歉地说:“It’s a joke.” 然后,他们就相互尴尬地笑了笑,走开了。事后请一个美国朋友解释说:“因为她看你两手都占着,就故意开玩笑跟你要火柴,是想问你需不需要帮忙。”中国留学生这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见,如果只是重视语言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而不加大对文化的渗透力度,学生很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因缺乏必要的文化常识而贻笑大方,严重者甚至产生一定的文化障碍。教师切不能因只重视语言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文化教学。

认识英美文化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对于学习英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现行初中英语教材安排了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自觉地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讲授“What color is it?”时,讲到颜色的单词,我就是结合谚语进行教学的。如:

a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败家子

eg:We all thought my youngest brother was the black sheep in our family.In fact,he was in so much trouble and he ran away to Australia.But he started a new life there,married a wonderful girl, and now he’s a millionaire.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都认为我最小的弟弟是我们家的败家子。实际上,他闯了好多祸,最后只好逃到澳大利亚去。可是,他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并与一个非常好的女孩结婚了,现在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green eyed 眼红

eg:Go green-eyed when something special happens to a friend.

Congratulations! Jealousy isn’t just normal,it can even be good for you.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你是不是嫉妒的眼睛都红了?祝贺你,嫉妒不仅仅是很常见的,而且可能是对你有好处的。

a green hand 生手

eg:He is a green hand in painting. 他是个油画新手。

a blue Monday 倒霉的星期一,意思是指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

eg:It was a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feel like going back to work.

又是倒霉的星期一,該上班了,他可真不愿意。

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eg:It was a white night for many people in this town last night.

对这个镇的很多人而言,昨晚是个不眠之夜。

a white lie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们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 lie,说这个谎言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讲完这些谚语后,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闪烁着一种求知的光芒,似乎对英语更感兴趣了。课后,我做了个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几个单词的意思,而且下课的时候都在津津有味的谈论着关于颜色的文化知识。

此外,感受英美文化特色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日常对话,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实事热点,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文化内涵,激活教材,设计形式多样、灵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意识地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在讲授“I’d like some noodles.”时,我就创设了真实情境:几名学生扮演顾客到西餐厅进餐,一名学生扮演服务生为他们提供服务。顾客需要点前餐、正餐和甜点,并了解西餐的就餐礼仪,服务生要熟悉菜单。学生通过这个真实情景,既熟练掌握了本节课重点句型,又了解了西方的就餐礼仪,开阔了文化视野。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把中西方美食在原料、烹饪方式、用餐习惯等方面进行简单比较,让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中西方美食及其文化差异。

在英语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把英美文化带入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方法,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简化了学习内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语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英文单词、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通过文化的手段,教授给学生,从而让他们知道单词,短语,句子背后的文化。以理解为前提,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杜润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5-156.

英美文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4

(一)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 (2002:17) 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 在高中阶段, 一方面, 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 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 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 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 内心感情丰富, 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 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 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 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input) , 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 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 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 了解它在表达什么, 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 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 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世界是个大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 , 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 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 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 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 , 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 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 不但有气势, 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 并非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 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 (2010:91) 提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 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 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分组合作, 利用网络等资源, 搜索相关影像资料, 翻阅相关评论报导, 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 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 利用Power 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 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 形象直观, 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 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 例如,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的《简·爱》 (Jane Eyre) 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 而由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Scott) 和苏珊娜·约克 (SusannahYork) 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 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 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 外表沉静, 含蓄内敛, 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 资源共享, 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 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 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 (张春开2012:11) 。

例如, 笔者在讲解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时, 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 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behind?”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时,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 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 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 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 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 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当然,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 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 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 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 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 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 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 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 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 学生也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本身, 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相关内容,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可, 白德铭.2010.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91-93.

[2]程爱明.2002.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1) :14-18.

英美英语 篇5

关于广西师大英语专业本科英美文学教材的思考

本文拟对广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实况,该校本科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用以及学生在英美文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分析,探讨广西师范大学本科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成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 者:黄慧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9) 分类号: 关键词:英美文学   学习难度   人文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 篇6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美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胡文仲教授综合现有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把文化内容分为5个方面:① 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和语篇。② 非语言交际: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和副语言。③ 交际习俗和礼仪:包括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与送礼。④ 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社会关系。⑤ 世界观、价值观。

这里主要从以上5个方面谈谈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1.语言交际

我们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是以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载体的。从词汇来看,Christmas, Sandwich, restaurant, café, Sunday, Monday, January, December,像这些单词差不多每个词都有一个背景知识,每一个词都有一个典故。Captain Cook, a very famous world explorer, saw an unusual animal accidentally during his first visit to Australia .He pointed to the animal that was eating grass in the distance and asked native guide ,saying “What’s the name of the animal eating grass over there ?”The guide appeared puzzled and finally said “Kang-a-roo”, which Cook carefully noted in his note-book .The Europeans who later came to Australia were anxious to see what a kang-a-roo looked like but their requests were always met with puzzled looks. They soon discovered that the native who had answered Cook’s questions was really saying ,”I don’t know what you’re pointing at”. Thus the name of kang-a-roo stuck and is still in use today. 在這篇短文中介绍了“袋鼠”这个单词的来历。

英语中,有很多习语都是以英美国家文化为背景的。如a piece of cake ,out of question, Pigs might fly ,Neither fish nor flesh ,Love me ,love my dog ,Dog doesn’t eat dog ,black sheep ,as strong as a horse ,When the cats are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yellow boy ,Uncle Sam ,long Tom ,dead men ,cold fish , a wet hen ……习语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富有民族文化的特点。

2.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气味,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这些都是非语言交际的因素。据统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50%以上,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的握手、英美人的拥抱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一般来说,英美国家的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眼神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于是,在社交场合中,直接的目光交流在美国是一种见面的礼仪。因此,在介绍和对话中,交谈双方应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交际时不像美国人那样直视对方的眼睛以表示恭敬、礼貌和谦卑。中国人这种谦卑的目光行为对美国人来讲就可能意味着对他们的不重视,而美国人那种频繁的目光接触对中国人来讲则可能是不礼貌的,甚至是侵犯性的行为。

3.交际习俗和礼仪

在中国,朋友见面打招呼往往会随意地问:“你吃饭了没有?”“你上哪儿去?”而类似的问题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这属于个人隐私,不太好回答,而且对于信奉“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的他们来说,他们会诚实地回答你的问题,面对你的擦肩而过,他们会很不理解。他们见面,只是简单地“Hello”或是“Hi”就可以了。即使是陌生人,如果在电梯间碰到,他们也会“Morning”或者“Hello”道一声问候,而中国人未必。所以,英美人对中国人觉得“摸不透”:中国人有时热情过了头,有时又似乎有点冷漠。其实,这只是由于中西方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而已。

如果你被邀请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你最好带一件小礼物,比如鲜花、糖果、中国茶叶等等。礼物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你的目的是想让对方知道“I am thinking of you”(我时刻挂念着你)。如果你的朋友带给你一件礼物,你应该立刻打开它,衷心地赞美它并表达你的谢意,而不能把它放在一边,暂时不碰它。因为在中国,当着对方的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那样,你的外国朋友会觉得你不在乎他的礼物。

4.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

中国人有一种很强的情感:他们属于一个群体。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们通常出生在一个很庞大的家庭体系之中。在这个家庭体系中,每个人都必须对其它人负责。因此,在中国许多父母会跟他们的孩子一起生活即使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结婚,而且有了自己的家庭。在中国有句流行的老话“养儿防老”。中国的老人受到尊重,年轻人会认真严肃地考虑老年人建议,因为他们认为老年人更有经验。这种价值观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彼此依靠,相互合作,更注重集体主义。然而,美国人在生活中强调个人成就,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要性。在美国传统文化中,即使上了年纪的人也认为依靠长大的子女来给自己提供帮助是一种耻辱。美国人以独立为自豪。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应该靠别人而应该靠自己。因此他们认为,他们在变老时不得不承受孤单,悲伤和分离。

5.世界观、价值观

美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观之一就是诚实。关于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小故事就很清楚地教给我们诚实这个做人原则:小乔治在试验自己的新斧头的锋利的时候砍断了他父亲最喜欢的樱桃树。当他父亲向他问及此事的时候,他坦白道:“是我用我的斧头砍的。”由于说了真话,乔治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受到了父亲的表扬。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骄不躁”,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而表达谦虚往往是以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的方式出现的.

如英美人赞美你“How beautiful your skirt is!”,“Your English is so good!”,我们常常会说“No,no”,“So-so”,这样就会使对方很尴尬,觉得自己下了错误的判断。英美人感谢你送的小礼物时,如果你“谦虚”地说,“Not too good”他们会很生气:你明明知道这个礼物不太好,为什么还要送给我呢?所以,我们在表示谦虚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了头,适时地说声“Thank you”,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美国人通常很直接,对他们来说,接受表扬和恭维并不意味着自以为是或者是没有礼貌。

总之,文化知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是变化的。离开英美文化,要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是不可能的。因而,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张红玲跨文化外语[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英美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篇7

文化是指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中也可以看出英美社会的文化, 语言的产生与存在受其特有的文化背景所影响, 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地域、历史时期民族的文化信息, 所以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甚至一些英语语法规则, 也可能与文化相关, 因为它们往往反映了讲英语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保存、记载和传承, 通过语言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 语言学习是不能脱离文化学习而独立存在的。

学生不了解英美文化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中就不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实际含义和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在英语听说、阅读写作中就会出现重重障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 说话方式的不妥, 不符合表达的习惯, 或说得不合时宜。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不仅通过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还要把英美文化知识贯穿在听、说、读、写这些基础的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英美文化知识。

一英美历史与英语语言

从约公元前3千年, 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1066年, 位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威廉公爵征服英格兰, 这次征服不光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也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 同时向英国社会渗透法国文化。Take French Leave是不辞而别的意思。据说早在16世纪, 法国人有个习惯, 就是参加完招待会或宴会时常常不告诉主人一声就离席而去, 很不礼貌。

中世纪, 在欧洲社会中, 流行着决斗的风气。一些骑士或武士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心上人, 往往采取决斗的方式, 这些人在决斗之前, 往往把帽子狠狠地往地下一摔, 这就意味着决斗马上就开始了。时过境迁, 决斗这一现象已成为历史, 然而at the drop of a hat这一短语却流传下来, 而且保留了立即、马上这一含义。

1770年, 当英国著名的探险家库克船长首次踏上澳洲的土地时, 偶遇一只正在远处吃草的、外形奇特的动物。他指着这只动物向身边的土著人向导询问它的名字, 向导好像没搞清楚库克船长的意思, 就顺口说到kang-a-roo。科克船长误以kangaroo就是这只动物的名称, 就仔细细地记进单词手册里。后来几位传教土来到澳洲, 他们急于想看看kangaroo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 便四处打听。后来他们终于明白了, 原来在当地的土著语言里kang-a-roo的意思是我不知道你手指的是什么。然而袋鼠的名字在英语里就以kangaroo这个词传下来了, 并沿用至今。

二英美地理与英语语言

英国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组成的多民族的岛屿国家, 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 航海业在英国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上英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因而英语中有许多与海洋或水有关的习语, 掌握这些习语的引申意义会加深对英国地理文化的认识:

in low water (搁浅, 引申为缺钱) , on the rocks (在岩石中触礁, 引申为遭遇失败) ,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 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两难) , to go with the stream (随波逐流) , to take the ropes (了如指掌) 。

英国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 因而, 大量与fish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英语中fish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big fish (大亨) , dull fish (枯燥无味的人) ,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 (厚此薄彼, 偏爱一方) , a poor fish (可怜的家伙) , a cold fish (冷淡的人) , queer fish (怪人)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

三动物文化差异与英语语言

中西文化由于受不同历史、习俗、价值观念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 即同一个意思,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 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 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下用法。比喻说大话, 汉语说吹牛, 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 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 会说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 as a horse。还有You put the cart before a horse. (顛倒是非、本末倒置, 把事情搞颠倒了) 马拉车, 车应该在马后边。

比喻胆小, 我们立刻会想到中文的“胆小如鼠”, 而英语中却用as timid as a rabbit, 或chicken-hearted。比喻着急, 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 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s。比喻顽固, 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 , 而汉语通常说“犟得象头牛”。汉语中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 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 如:as bold as a lion。

四英美思维方式与英语语言

表现在语言上, 英语用词更加具体而细腻。比如:在汉语中, 吃饭一词既可以表示吃早饭, 也可以表示吃午饭或者吃晚饭;而英语则明确说出吃的是哪一餐, 吃早餐表达为have breakfast, 吃午餐为have lunch, 吃晚餐为have supper, 吃正餐为have dinner。

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既可以是名词, 又可以是动词和形容词, 而英语的每一个词在进入句子之前都有明确的词性, 即使同一词性的词还要分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等。比如“我去北京”在英文里, 昨天去要用traveled, 今天去用travel, 明天去要用be going to travel或者will travel, 形式有很明显的差别。英语很直接, 一次就要表达清楚。

英美国家是不能用old称呼老人的, 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过马路, 千万不要过去扶住她说You are so old, Let me help you. (您年龄大, 我扶您过去) 。在他们看来, old是不中用、社会负担的代名词, 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和old相比, 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 (年长的公民) 。

五英美电影与英语语言

英文影视欣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 是进行文化和语言教学的重要媒介。英语电影有着地道的口语表达、真实的语言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了英美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英文电影可以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扩充学生文化背景知识, 可以从中学习语言知识, 提高听说能力, 克服了英语学习中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不利条件, 使英语语言学习真实而灵活,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选择电影主要要以题材轻松、内容简单为原则。除学习语言, 还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活动, 如:复述影片故事情节、角色扮演、问题讨论、谈观后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背诵经典对白、给电影角色配音等, 让学生将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要口语表达中, 每观看一部影片, 适当地注意收集、积累生活化的经典语句。

六英美书刊阅读与英语语言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集中的、典型的艺术反映。阅读英语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能开阔视野, 而且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人生以及了解社会, 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英美国家的文化。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 要求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篇幅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 题材适合教学的实际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材料可以是文学名著、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新闻报道、史地常识等。英文报刊杂志中的信息包罗万象, 内容丰富, 学生能从中了解世界最新动态, 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阅读时要记录和背诵作品中出现的常见的谚语, 习语。

七英语文化实践活动与英语语言

设立英语角, 让学生亲自用英语与外籍教师进行交际, 做到学以致用;邀请外籍教师、有关专家以及曾经留学英美国家的人士作有关文化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举办英美文史知识竞赛和英语戏剧表演;举办英美国家重要节假日活动、英美国家习俗的综合实践活动, 比如:英美国家饮食英语比赛。开展英语实践活动把英语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自主地学习知识,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一过程来扩充学生英美文化知识,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这样将研究性、知识性与综合能力融为一体, 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了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杨芳.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2 (8) .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英语教学要融入英美文化 篇8

一、打招呼

相识的朋友见面时,中国人喜欢问:“你好!吃了吗?”而西方人不理解“吃了吗?”的文化含义,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重吃,所谓“民以食为天”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很关心吃饭问题,因而也发展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吃了吗?”也就成了人们相见时相互关心的问候语,据对在中国的外籍教师调查对于“Have you eaten yet?”这种中式招呼不理解,或不愿意回答,因为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询问,而非问候,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等为话题,如:“It is a fine day today,isn’t it?”

二、隐私

中国人与人交谈时喜欢问候对方姓名、籍贯、年龄,甚至工资以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由于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的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所以问别人“How old are you?”被视为不礼貌。又如中国人表示对人关心“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而不受欢迎。

三、致谢

一般来说,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觉得很见外,令彼此间产生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另外,当别人问你想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r/drink?”中国人通常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而按照英语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四、称赞

汉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谦虚为得体,而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以感谢为得体。一位外籍教师见到一位中国女学生穿着一件漂亮的连衣裙,称赞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这位女学生不好意思地说:“No,no.This is an ordinary dress.”使这位外籍教师感到不解。有一次外籍教师夸奖一位中国学生的英语讲得流利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这位学生马上谦虚地说:“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这位学生的回答使外教感到诧异,据调查,大部分英美人认为这种回答“使人尴尬”、“讨厌”或感到“答者缺乏自信心”、“不真诚”。

五、招待客人

在中国人的宴客中,常以频频劝食来体现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英语国家的人,一般先?征求客人同意才会递上食品,中国式的“劝食、劝酒”在他们眼中几乎就是强迫进食,另外中国人请客时,无论菜怎样丰富,总要谦虚几句“今天没什么好菜,只随便做几样,请将就吃吧……”这种客套中国人觉得十分得体,而西方客人听了却想:“你不做好菜招待我,可见你不尊重我——”。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因而我们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我们可以选择好教材引导学生们阅读,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物品、图片、电影、录像、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向学生推荐阅读反映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集团的动态,各种社会问题,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另外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借助课外活动,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请外籍老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可以从中习得第一手资料,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一点一滴,日积月累,文化差异这道鸿沟是可以逾越的。”

结束语:英语教学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融入英美文化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英美英语 篇9

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的一方能够很好的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虽然人类的思维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形成的历史不同,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的习俗不同,因而各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反映民族文化的语言必然与外族语有差异。因此在从事英语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英美文化习俗、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这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和行为有什么相似之处?是什么因素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传统的英语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随着近年来大学生人数的不断扩招,我院大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扩大。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学生们则接受的是教师满堂灌的英语语法,词汇,阅读等等,一切为了考试。因此英语课成了枯燥乏味,了无生机,死气沉沉的代名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和习惯。”文化一词,包罗万象。一个不同的语言,一种外来文化,文化背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去了解了,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英语教学的价值。

2 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忽略

传统英语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重视,尽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实际沟通和交流中,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导致的词不达意,而是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比如: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上哪去?吃过了吗?”如果把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Where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惑,有时也可能引起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如:问对方:”Have you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再如:中国人见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了?你一个月多少钱?你结婚了吗?”。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是非常忌讳的。英美人寒暄最常说的话题是天气。如”It’s fine,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 it?”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见,你看起来气色不错.”中国人会认为这是很正常的问候方式。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间较熟悉,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会让人感到尴尬。他们会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中国人学英语从一开始,由于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往往喜欢用字对字翻译的思维模式来翻译句子,从而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如果照字面译成“胃里有蝴蝶”,就会叫人莫名其妙,是误食了蝴蝶吗?其实真正的含义是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目眩,引伸义为忐忑不安。同样,汉语成语“胸无点墨”也不能译成There is not a drop of ink in the chest“那会使外国人感到疑惑,只能译成”not learned,unlettered,illiterate或not to know how to read and write。

英语起源于基督教国家英国,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绝大多数也是基督教国家。英语中的许多典故和成语都来自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如:“The world won’t end if you don’t pass a test,so don’t worry excessively about a single text.”(一次考试不及格,天是不会塌下来的,因此,不必为个别的一次考试过分担心。)“end of the world”意为“世界末日”,我们中国人常用“天崩地裂”、“天塌了”比作“世界末日”。如果我们把“天不会塌下来”译为“The heaven won’t fall down”,英美人恐怕就不明白它的含义。英语很多成语来自圣经,如“a drop in the bucket”(沧海一粟)、“apples of gold in pictures of silver”(锦上添花)、“beat swords into plow shares”(化干戈为玉帛)、“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等。有些成语汉语也已经借用,如:“象牙塔”、“橄榄枝”、“披着羊皮的狼”就来自“tower of ivory”、“olive branch”

有这样两则笑话:1)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高速公路出车祸了,连人带车翻下悬崖,交警赶到后向下喊话道:“How are you?”留学生答:“I’m fine,thank you!”然后交警走了,留学生就死了。2)一位上ESL的学生,每天都坐第一排,特认真的听课,有一天老师看他这么认真,上课就主动和他讲话。老师说:how are you?他说:twoenty-two.老师忍了下说: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他说:yes......从此老师再没和他对过话。从这两则笑话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死记硬背的结果,应试教育造就了这样悲催的结果。

3 应对方法及策略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外国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异国文化的过程。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拓宽视野,尽可能多地汲取外国文化的精华,这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学习原则。高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语言以及文化方面更好的学习,解决他们因文化差异产生的沟通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必须熟悉两国的语言文化以及二者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各种文化信息,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显然,后者是更重要的。

首先,在课堂中建立和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选择合适的教材。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文化主题的基础,一套新的教科书将相关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包含更多的信息在风俗、习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行为模式等方面,学生能够有效地透过这些材料学习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语言学习更有意义和更加有效。

其次,在课堂中使用以母语为英语的磁带和电影。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跟随内容进行讨论。当听磁带或看一部英文电影,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学习,将听到的看到的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各种对话形式,店主和客户之间,聊天,逛街,问路,购物等等。看原版英文电影能够激活我们所学的单词、词组和语法,里面的故事情节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在不经意间学到了知识。教师和学生也可以交换意见,使所学的内容更加深刻。

再次,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来提高英语水平。鼓励学生阅读包括英文小说、杂志和报纸等。大多数中国学生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主要取决于阅读材料,这个在文学作品中是最显著的。文学资料中,通过它来了解一个人的心理、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化背景,以便在阅读的时候能深刻的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例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读短篇小说和剧本,并要求他们记下重要细节与英美文化。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会愈来愈深刻。

4 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价值和重要地位得到广泛的认可,教师也应重视文化差异并研究这些差异。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好一门语言,也要帮助他们学习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对英美文化了解越多,学习英语过程中文化障碍也就越少,越有利于我们尽快地掌握这门外语。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学生对文化背景、知识、信念、习俗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外交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跨文化交际。不管是从语言学理论方面,还是根据实际教与学的情况以及从大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大学英语课堂中不断渗入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语言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学习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育锋.部分国家和地区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2]严权,丁小明.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3]符雪清.不同文化的差异干扰第二语言学习的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Adrian D F.Teach English:A Training Course for Teachers[M].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的贯通 篇10

关键词:英美文化,英语教学

问题的提出。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尽管注重了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却依然不能用英语准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涉及到了汉语言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性。

问题的分析。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扎根于民族文化中且反应该民族信仰和情感, 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 (文化背景知识) , 就无法解释语言。也就产生了交流的障碍。

一般而言, 在英语教学中, 由于文化的干扰, 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

例1.关于“隐私”的理解, 在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眼里是不同的。英美等西方文化认为“隐私”纯粹是个人的事情, 而中国人则视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等为一种关心或亲密。

例2.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 而英美及其它西方民族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 中国人见面后, 除说声“你好”以外, 总还要问“你上哪儿?”“吃了没有?”、“你在干什么?”等。而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往往对以上这些打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不理解。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

中国人与英美人在称呼人或与别人打招呼时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在英语口语中, 从正式的到很随便的称呼, 有许多不同的方式。

例1.上课时, 学生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而在英语中, “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谓, 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 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 Mrs或Miss。

例2.一位年轻翻译陪同某国家的大学校长代表团访问, 他在介绍时却一律称为Mr-so-and-so。他觉得已经十分礼貌, 殊不知客人们却有几分不快。

3. 在文化习俗上是不可接受的

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待人接物的习惯上存在很大差别。

例1.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 而讲英语的民族受到别人的赞扬, 总要说声“thank you”, 以示领情。

例2.一位年轻翻译陪外宾, 每到一地总要说you come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follow me, don’t be late.满以为对这位客人接待热情, 无微不至了。然而, 外宾却认为他说话像在教训小孩子而心有不快。

4. 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

这一类“文化错误”反映了学生对“西方”以及西方文化的不全面的认识。例如, 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喜欢迪斯科音乐、都很富裕。

问题的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致生活细节, 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

对我们英语教学来说, 要达到培养目标, 除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外, 对英美文化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英语教学中要采取相应措施, 尽量避免文化干扰,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 在教材上下功夫。在教材里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 例如:如何称呼、如何握手、如何告别等, 适当地引入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课文。

第二, 转变教学观念。英语教学不能把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 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授课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切实认识到英美文化对英语教学的提升作用。

第三, 改进教学方法。要改进教学方法, 可利用英语录像和电影进行教学, 然后组织讨论, 即“视听说”教学法。在看的过程中, 学生和教师都应当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 (如:商店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打电话时的用语等等) 。在看过以后师生可以交换意见相互补充。还可利用互联网, 建立网上学习、交流平台,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 还可以举办一些英美文化专题讲座, 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四,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 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 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 (短篇故事、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 等材料, 增加文化素养, 拓宽西方文化视野,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五,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所长。从学外语的角度来看, 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 请外籍教师多讲一些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 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 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与外教接触, 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确实遇到了文化上的干扰, 但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不仅要重视、了解、研究中西文化上的差异, 还要努力帮助学生们克服文化干扰, 使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真正学好英语。

参考文献

[1]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年第22卷第4期.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年第6期.

[5]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英美语音差异与英语听力理解 篇12

在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 听是放在最基础的地位, 它与说的关系最为密切。Leech (1983) 把交际分为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信息传递, 信息的传递要经过说话者的编码和听话者的解码。听话者和说话者都不可缺少, 把交际看成是说话人主动, 听话人被动的过程是片面的, 因为离开了听, 说就失去了目的和对象, 离开了说, 听就失去了信息的来源。

20世纪80年代初, Krashen (1982) 提出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 , 强调只有当输入的语言达到“i+1”, 即只有当习得者能理解语言输入时, 语言习得才能遵循自然顺序的发展。Krashen强调听力输入的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时, 习得者的口语输出才更有效。这种观点强调了听力辅助口语的基础地位。因而, 很多口语教师也特别注重利用听力材料提高学生的口语, 让学生处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是他们一直追寻的目标。

但是, 很多老师并未认识到口语对听力的促进作用, 语音课的开设也只是点到为止。听力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听觉捕捉信息, 因此, 它要求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语音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口语训练特别是语音的训练对听力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对语音的感知是听力活动的开始。郭瑞芝 (2003) 指出语音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听力理解两个过程中的自下而上过程 (bottom-up processing) , 它是指利用传播的语言信号获得信息的过程。自上而下的过程 (top-down processing) , 则是指利用预先掌握的知识作基础去获得信息的过程。显然第一过程中对语言信号的辨别是前提。人的大脑接受了语音信息后, 根据它已有的知识结构, 开始对该语言进行建构, 从而理解其意义。

语音与听力是相辅相成的, 互为前提。要提高听力水平, 必须增强语音感知能力, 反复大量的听, 不但习惯、熟悉该语言的语音语调, 而且能辨别其中细微的差别。

2 英美语音差异对听力的影响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要注重语音对听力的影响, 更要注重英美语音的差异, 才能在听力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提高。英国语言学家P.Strevens在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972) 一书中指出:“同英美语中少量的语法差异性比, 发音差异就有规律多了。从这一点上说, 我们可以断言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发音。”在听力教学中, 发现给学生讲解一般的语音知识还不能使学生完全达到听力中的语音训练要求。以使用最普遍的听力教材《英语听力入门》为例, 在第一册第四课中的对话, 当Allen说“him”, 要求学生填出划线部分时, 很多学生反复听过多次后也无法填出。这里不仅涉及一般的语音知识, 即连读, 还有更重要的是/B:/在这里作为美式发音已经变为了/A/, 而学生无法在两种语音中转换。再如, 在听力听写中, 学生难以区分writer和rider, latter和ladder, whiter和wider, 因为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 /t/和/d/在美音中没有什么差异。因此, 注重对两种发音的区别在听力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 美式音和英式音的差异

无论是美式还是英式英语都有各种方言, 没有一种标准的发音。我们要辩别两者的区别就要选择它们的典型发音。在此, 试着从语音、语调和语速来区别RP (Received Pronunciation, 简称RP) 和GA (General American English, 简称GA) 。在英国, 超越地域差异的标准发音被语音学家称为“被接受的发音” (RP) , 在美国一种流传甚广的发音通常被称为“普通美国英语” (GA) 。

3.1 语音差异

两种发音在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上, 在张民伦先生编著的《英语听力入门》中, 第一册的Warming-up exercise几乎都是语音的训练, 在区别了美音和英音的语音差异后, 学生会觉得练习容易多了。

3.1.1 元音区别

在元音上, 两种发音不同之处较多, 我们不能一一列举, 只能选择那些典型而又特别影响听力理解的地方。

最典型的元音区别就是/B:/和/A/。上面提到学生写不出ask这个单词, 就是因为他们熟悉ask的RP发音为[B:sk], 而在GA中它已经发成了[Ask]。学生老是觉得美国人说“I can't do it”这样的句子怪怪的, can't不再是[k B:nt]了。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它会变化呢?这就是我们听力老师要给学生总结的内容了。在下面几种情况中, RP中的/B:/在GA中要发成/A/。

(1) 当字母a出现在/ns/、/nt/、/nd/前时, 如dance, chance, can't, advantage, command, demand等。 (例外:当一个词以/nz/结尾时, 其中的字母a无论在RP和GA中都发/A/, 如bans。)

(2) 当字母s出现在词尾时, 如pass, class等。或者字母s后跟/p/、/t/、/k/时, 如grasp, last, ask等。

(3) 当字母a和字母组合au后面紧跟/f, s, W/时, 如half, laugh, clasp, path等。

但是, 在一些专有名词中, 可能有例外, RP发/A/的, GA可能发/B:/, 如, ASEAN, Caracas等。

另外一个元音差异是字母o的发音, 在字母o后面跟着字母组合ng或/f/、/W/、/s/时, 英、美发音一致, 如song, boss, cloth等。但是通常在GA发音中, 字母o发为/B/, 而在RP中, 发为/C/, 如not[n Bt]与[n Ct]。再如, 《英语听力入门》第一册第五课Part I中, 第二句话有两个句子:a.Green is the color.b.Green is the caller.熟悉美音的学生极易将a句与b句中的color和caller相混淆。

还有RP/j U:, U:/和GA/j U, U/, RP/I:/和GA/I/, 总的来说美国人比较懒, 发音时也不例外, 总是发音短而快, 难怪很多学生难以听出美国人发sit和seat, 而只能通过上下文来猜了。在BBC播音员发during这个单词时, 学生还能清晰的听出/dj U[r IN/, 而VOA播音员却将它发成了/d Ur IN/。

3.1.2 辅音区别

辅音方面, 两者的相似是多于不同的, 但是也有一些差异特别影响听力的理解。

首先是r音, /r/在不同的位置上的不同处理是英、美发音中最突出的差异之一。当r在元音字母前面时, 它都要发音。不同的是在GA中, r无论在什么位置都要发/r/音, 而在RP中, r出现在词尾或者辅音前时, 它不发音。如farm分别发为/f B:rm/和/f B:m/。但是当词尾r后面跟又一个以元音开头的词, 在RP中r就要发音了, 如far away, 这种对GA发音者就陌生了, 我们通常将这种情况用连读来处理, 而忽略了它是发音的差异。另外, 由于r音的影响, 在GA中, 单元音发成了双元音, 如poor/p U:[r/, 加入了一个/[/音。

另一个典型的区别是RP的/w/和GA的/hw/。在GA使用者中, 我们常听到将/w/发成/hw/的。学生在进行单句听写时, 如果遇到美音, 他们总是区分不了whether和weather, white和wight, when和wen, 教师应该对发音差异作出讲解。

还有一个影响听力的语音差异是GA的鼻音化。在美国人发音中, 当/m, n, N/出现时, 它们前面的元音发得很短促, 往往就滑向了后面的鼻音, 如answer这种词。再如intercity和innercity, 美国人发这两单词时基本上是没有区别的。

3.2 语调差异

Halliday (1970) 把英语中的调群分为单调群和双调群, 单调群又包括降调、高升调、低升调或平调、降升调、升降调;双调群包括降-低升调、升降-低升调。降调、升调、降升调是语调模式中的核心调, 高升调是句子未完成时用的调, 低升调用于核心调为降调的重读音节。英语的语调系统是建立在升降调对立的基础上的。通常降调表示“肯定”, 升调表“不肯定”。在听力训练中只听懂了每个单词还不足以完全理解所听的内容, 在实际会话中, 语调能够表明说话者的感情, 也能表明信息的中心。RP和GA语调的不同也对学生理解内容和抓住信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的来说, 美国人说话的音域要相对狭窄, 而英国人的音域要宽得多。所以Bank (1980) 认为, 英国英语语调较平缓, 美国英语语调较富有乐感, 更富有色彩, 更悦耳。这里我们就核心的三种语调进行区别。

3.2.1 降调

在GA和RP中, 降调都表示肯定。但是在多音节词中, RP使用者声调一开始就降了, 而GA使用者在表示一定感情时才在较早时使用降调。传统的英美语音学家都一致断言一般疑问句中都要用升调, 但是Fries (1964)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否定了这一传统的说法。他在1959-61的两年期间对美国的电视、广播节目进行的录音发现在39个录音材料中, 共有2561个一般疑问句, 其中的1580个用的是降调, 仅有981个用的是升调。所以在一般疑问句中, GA使用者比RP使用者更多的用降调, RP使用者一般用升调。这一点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他们常常在对话练习中拿着一般疑问句问老师为什么读的是降调, 这很影响他们对句子的理解。同时, 要告诉学生, RP使用者在一般疑问句也不是只用升调, 当一般疑问句使用降调时, 表明说话者在重复这个疑问句。如下面的对话中,

尽管最后一句没有用问号, 但是hand从升到降, 表明说话者在重复这个问题。

3.2.2 升调

在使用升调时, GA使用者喜欢用高升调, 而RP使用者比较常用低升调。美国人热情大方, 在语言上也表现出较高亢;而英国人却保守, 说话也较低沉, 偏爱渐渐升高的语调。如在数数one, two, three...时, 从美国人口头读出就是升调, 而英国人则用降调或低升调。但是在RP使用者想表示非常礼貌时, 他们在特殊疑问句中也用升调, 而GA使用者会觉得升调的特殊疑问句是表达说话者另外附加的感情。

3.2.3 降升调

无论是RP还是GA中, 降升调表示说话者的某种暗示或者表示说话者言犹未尽, 还有后话。在GA中, 这种语调通常出现在句中或句尾, 一般表示还有话要说, 后面的话常表示意思的转折, 表“然而…”, “但是…”等。如在《英语听力入门》第二册第59课的The Cop and the Anthem中, 有好几个句子都用了降升调, 来表达说话者的递进、转折或解释意义。如He always made sure it was a law that would put him in jail for three months, no more, no less.最后的no more, no less表示了说话者的语义递进。再如另一句子I'm not going to pay for it anyway.中也用了降升调, anyway在此表示转折。而在RP中, 说话者使用降升调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说话者的某种暗示。如在《英语听力入门》第二册中的英语童谣“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用了四种语调来读, 其中的降升调就暗示了说话者的感情。

3.3 语速差异

Griffths (1991) 曾把语速作为与听力有关的时间因素之一。语速的快慢对学生听力的影响很明显, 语速过快, 听者还未来得及反应, 这样就必然影响理解话语的意义。Griffths的研究发现, 每分钟200个词的语速对中下水平的学习者将造成较大的理解困难。他们的理解正确率在语速为每分钟127个词时达到最高。对于初学者来说, 即使是每分钟90个单词的VOA慢速英语也难以跟上。英美语速的差异给学生的听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发现学生在听一条分别用GA和RP语速的标准新闻时, 学生对VOA的新闻内容掌握得更清楚, 而对BBC的新闻内容掌握得非常少。除了以上讲的语音、语调的差异外, 语速的快慢也是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 RP的发音者发音速度比GA的要快。在日常普通谈话中, RP使用者一分钟能发300个音节, 而GA使用者的正常语速是一分钟发150-175个音节。在新闻中, VOA中慢速英语的速度约90单词/分钟, 标准英语的语速是140个单词/分钟。而BBC的慢速英语也达到了一分钟120单词, 它的标准新闻则达到180个单词/分钟。GA和RP在语速上的不同的原因有:美国人往往延长有重音元音的发音并且经常使用次重音, 这就要求学生重视重音和次重音的发音, 要求教师循序渐进, 从易到难的选择听力材料。

结束语

还记得很早就听说过的一个笑话, 一个美国人问一个英国人“What's your job?”英国人回答道, “I'm a clerk.”美国人听了非常惊讶“Clock?Your job is to tick tick all day long?”这一笑话的产生就是英、美发音的不同引起的。在练习听力过程中, 由于英、美发音差异影响听力信息的捕捉时时可见,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对这种差异充分认识并且加以总结, 使学生不仅排除一般语音引起的听力障碍, 还要准确掌握英语中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存在语音、语调及语速的区别, 从而使他们在听力学习中彻底解决语音影响听力的困难。只有这样, 语音才能与听力相互促进, 听力也才能更有效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Bank, Rudolph C.The English Language:Its origin and History.U.S.A.:University.of Okla-homa, 1980.

[2]Halliday, M.A.K.A Course in Spoken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Strevens, Peter.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1972.

[4]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1.

[5]郭瑞芝.语言学:语音与听力玄机透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

[6]侯维瑞.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7]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8]杨静洁.英语语音对英语听力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J].潍坊学院学报, 2009 (1) :63-65.

上一篇:定时通知下一篇:体育课程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