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与需求

2024-09-09

培养与需求(精选12篇)

培养与需求 篇1

自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来, 各大高校进行了各个专业学生的扩招工作, 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近些年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并且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不仅仅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掌握基本专业知识, 还要求他们有实践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以及一定的情商。只有掌握我国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哪些能力和素质上的需求, 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 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人才需求,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实践当中。所以, 目前我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实践能力的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知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如果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那么只能培养出一个个只会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 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经济趋势, 只能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对大多数应用型的专业来说, 只掌握书本知识是没用的, 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 才能发挥出个人的专业能力。实践出真知, 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紧联合, 才能体现学习专业知识的意义。同样, 想要在工作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也都离不开工作上实践。再者, 所有的理论知识也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以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总之, 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现在的用人单位, 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 更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信息, 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贸易交易。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可以及时的掌握各种电子商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的商务软件也在不断开发中, 使得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员需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 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的能力成为了基本的需求。外语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员工在工作上与客户更好的沟通和谈判, 还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 拥有更大范围的客户资源。所以, 掌握外语能力, 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本需求。总之, 具有综合能力, 是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新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从现代企业招聘的考核项目上来看, 具有一定的情商成为了应聘者的新优势。情商是近近几年来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新概念, 指的是人在情感、意志以及受挫等种种方面的品质。一些研究证实, 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情商, 所以对情商的考察也越来越多被用于企业招聘和管理中。一个具有一定情商的人通常能够很好的与人交流沟通, 能够获得别人更大的支持和理解, 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中, 与人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贸易工作中, 常常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想要获得对方的认可, 就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具有一定情商的人在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中, 往往占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也不例外。能够和团队中的人打好交道, 做到一呼百应, 在完成工作时就有更多的助力。况且情商与智商不同, 智商是先天的, 往往难以改变, 而情商却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想要获得一定的情商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可行的。所以, 具有一定情商,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要。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处理事情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活。然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一降再降, 在工作中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 是人们根据职业特点制定的道德准则, 即员工工作中行为的基本约束, 也是这个职业对社会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人员的任用, 会给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过去很多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没有过多的约束, 致使企业的运营受到了威胁。比如一些员工将企业机密以高价出卖给他人, 还有一些员工自立门户带走企业客源, 这些情况对企业经济收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他们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 甚至企业的安危。所以,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考核极其重要。具有职业道德,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重要需求。

二、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的实践教学上来考虑。一是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同时教师也会增加课堂上讲解的实践案列的数量, 帮助学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二是要增加课堂上模拟实践的内容。只要是涉及上机实践的课程内容, 教师都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模拟课程内容,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增加现有经济实践实例的讨论小组, 吸引学生积极的参加到讨论中, 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的产生。四是设立实践考核项目, 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实践。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平时的考核, 使得学生养成定期进行实践的习惯。五是建设学生实践的场地。学校应该建设学校内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以后工作环境和内容的基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在基地中的训练, 真正掌握将理论用于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六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 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达成合作的协议, 让学生免费在企业内实习。这样既给企业带来了利益, 也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表现良好, 还可能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七是招聘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现还需要教师来进行, 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 教师的实践经历也可以成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所以,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完善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总之,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需要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来考虑。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学校不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 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和外语的课程, 但是学生似乎只能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计算机和英语的使用能力上仍然有所欠缺。所以, 还需要创建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而言, 是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的, 并且理论课的数量远远多于实践课。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深奥的计算机理论, 常常感到不知所云。而在上机课上只能根据教师的步骤一步步进行, 下课后就将刚学的内容全部忘记。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实际上更侧重于计算机的使用, 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还要通过增加学生的上机课程, 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并且学校应该改变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体制, 尽量将理论课与上机课融合为一体。教师在课堂上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上机步骤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总之, 学校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教授, 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目的。

(2) 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笔试能力强, 而口语能力弱的现象。这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以保证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来说, 英语的口语能力相较于笔试能力更为重要。所以,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 应该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学生口语考核的力度, 督促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另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讲授时, 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还要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来进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 还要通过建立社团、组织活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来进行。一方面, 学校应该设立多种类的社团,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彼此间有更多的沟通, 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的班级间要组织一些体育竞赛、知识竞赛、合唱比赛等团体活动, 使得学生参与到团体合作项目当中去, 促进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再者, 学校要设立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地点, 展开一些心理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敞开心扉, 与他人进行沟通。开展心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生活中与人沟通过程中的困惑。总之, 保证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保证学生积极的融入社会, 与人沟通合作, 进而培养学生的情商。因此, 学生情商的培养, 还需要从生活上来进行。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的政治课是同时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没有涉及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乃至行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应该被重视起来。一方面专业老师可以在授课时加入讲述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 让学生关注到职业道德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聘请相关法律顾问或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资深人员, 专门开设几个课时, 进行职业道德内容的培训。与此同时, 课程内容上应该加入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个人案例, 引起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道德的重视。总之, 无论是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具有职业道德的人才需求, 还是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稳定发展, 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了解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才能更好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样不仅能为这些人才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 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 各大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以便于满足社会对该种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此种情况,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做出了探讨,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 希望能给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祁丹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28) :92-94.

[2]黄林.市场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8 (33) :9-11.

[3]曹华芳.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宁波XX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 2013.

培养与需求 篇2

金融人才培养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满足社 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 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构建与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相 适应的创业教育体系。

金融业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与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同时又是一个最具有创新动力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这是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金融人才需求的现状

随着我国入世后金融业的逐步市场化与国际化,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种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课程呈现微观化趋势,仅以货币、信用、银行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的我国狭义(传统)金融学已不适应我国金融实践的需要和与国际金融理论发展相衔接的需要。广义的金融是指一切与资金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除了包括与货币、信用、银行有关的活动和业务,还包括国家财政、企业财务(公司金融)与个人金融等活动。

根据对金融人才调查,可以看到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金融人才需求部门范围更广,金融人才就业部门更多,有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有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等,也有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评估公司、信贷担保公司、专业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各类公司财务部门、理财咨询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吸收金融人才的主要需求方。

2.对金融人才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更宽更高。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中远景规划的实施,金融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金融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资本市场日益发展,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不断丰富,从调查中可知市场对一般性的金融专业人才需求的热情不高,而对高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目前我国急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种类大致有:金融分析师、个人理财师、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信息主管、投资管理人才等。大量扩充这类人才成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共识,还将伴随金融业的改革更趋明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

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教材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课程计划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过于僵化与封闭,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2.金融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不够。金融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金融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但这方面的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服务观念不强,不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没有凸现出来。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不少学校的教学仍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炒股”、课堂上“保险”、校园内“融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不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由于人才的供应不及需求,特别是中高端人才十分匮乏,这对我们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业务、善管理、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将成为今后金融机构竞争的砝码。而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迄今为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新理念。

二、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年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开创性人才的教育,是在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和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创业教育始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杰弗里·蒂蒙斯教授就是美国创业学教育和研究的领袖人物,他在创业管理、新企业创建、创业融资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创新性课程开发和教学等方面被《商业周刊》和《成功》杂志等评选为创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公认世界级权威。就高校而言,美国百森商学院1967年就在全球第一个推出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开始活跃。目前,创业教育在美国己形成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而创业学研究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一直深受重视,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创业教育在国际财经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世界共有100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一门以上的《创业学》课程,其中以商学院所占的比例为最大,欧美日等国的创业教育更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有的商学院甚至冠名为“创业学院”。

中国的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召开,会上正式提出了“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引进国外创业教育经验、参与创业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一些经验,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我国对金融人才培养实施创业教育,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巨大压力,培养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同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提高金融人才的创新精神。当前金融院校的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加之长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知识体系支离破碎,创新精神遭到严重扼杀。实施创业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培养学生创业技能,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地配置自身的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价值,最终实现知识的最大效用。

2.有利于金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长期以来,我国金融院校的本科教育过于偏重理论性,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嫁接与融合,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阻滞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基于知识的创业是成功机率最大、风险最小的创业,开设创业学课程和开展创业大赛活动,首先可以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地捕捉市场机遇,其次有利于打通被割裂的专门、单一知识的壁垒,实现学科的交叉、渗透与综合,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创业教育又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活动,教师要上好创业学课程,学生要学好创业学课程,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是不行的。因此,创业教育必然促进教学相长、知识整合、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3.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业实施对外开放,允许外国银行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与国内银行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本土或海外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中国银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不仅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市场上与外国金融机构竞争,而且还要在本国、本地区与进入本地市场的外国银行竞争。这就需要高等教育部门培养出既熟悉本国金融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惯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金融人才。为此高等教育中的金融学科需要培养具备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有较强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能从事与宏观经济动态研究有关工作的人才。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同时具备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数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将经济分析、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软件应用与设计等工作融为一体,灵活自如地处理各类微观金融问题的人才。通过创业教学环节,既可加深学生对微观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促进我国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

4.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是繁荣经济、缓解就业压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就业的人数将会逐渐增加。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一直会延续到2010年才会告一段落。由此可预见,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持续增大。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具体由扩大内需引发的持续扩招向高校提出了转型的任务。除了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外,高校还必须由过去那种满足长中短期指令性经济计划需要转向满足学生获取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谋生能力的需要,由被动就业和受雇的教育转向创业教育。通过这种转变,使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高校毕业生(至少是一部分)成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业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人,而不是坐等国家和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人。不实现这种转变就很难说高教改革的成功。

因此,在我国培养大批风险创业者,培育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传授和锤炼创业技能,是金融类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三、构建金融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1.更新观念,建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他们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够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对高等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人才的独立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从小学会自立,学会适应社会,学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动手能力,学会创新能力。必须具有新的观念,整体意识,开拓精神,不仅要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还必须学会负责,具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与负责精神。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创建良好的金融人才成长外部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欲望,提高创业思维能力,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毕业后实现自我创业的目标。

2.构建适应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既能掌握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又是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依据社会调查进行职业分析和岗位职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有针对性地增加必要的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的课程,如“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指导”、“成功企业家”、“管理家”、“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即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混合讨论、模拟创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选修符合其个性特长的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化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应用与生产实践的一元化体系,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使学生成为能根据社会需要自我创业的有用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培养与需求 篇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贸易活动不断增加,这对于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为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培养

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外语能力以及优良的职业道德。要充分掌握社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据此展开实践教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与社会成功接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人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轨的情况。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步入社会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仅仅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将掌握到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的经济问题进行解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提升都与工作实践息息相关。再者,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实践能力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础要求,也是现代化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电子商务能力

得益于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运用日益加大。电子商务可以提供巨大的社会信息量,还能实现远程贸易,转变了国际贸易传统的谈判形式,极大程度精简了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电子商务型人才是国际贸易的新需求,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当加强人才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熟练运用外语不但能增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还能扩大客户资源量,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外语能力。

(四)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重要要求

职业道德不仅是行业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能够约束人们的某些行为。如若员工缺乏职业道德,将会威胁到企业正常运营及发展。例如:有些员工将企业机密高价出售给企业竞争对手,或者员工离职并带走企业的客户,这都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职业道德在企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的道德。

二、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①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能引导学生对实践能力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②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案例教学内容:教师在课本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解析并模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建立学生实践考核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实践,并养成实践的良好习惯。④创设实训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建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内容与环境,让学生从中得到仿真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⑤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有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⑥引进企业精英兼任学校教师:企业精英往往具有丰富的时间经验,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并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电子商务能力

电子商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远少于专业理论课程,并且计算机课程往往都是跟着老师特定的步骤来进行,不利于提升学生电子商务能力。学校应当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调整,增加更多的计算机课程,并转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与上机课程结合在一起并向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让学生在上机课程中可以自由发挥,并运用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与此同时要对计算机的软件进行更新,及时安装相关的模拟软件,如“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模拟”、“国际贸易业务谈判”等模拟软件,让学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贸易,以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

(三)提升学生外语表达能力

受我国教育教学侧重点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外语笔试能力强于口语能力。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要求学生能与外国人流畅的沟通,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首先,将学生口语考核纳入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从而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口语训练。其次,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加大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外语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对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进行强化训练。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语知识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理解及口语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外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国际贸易中,商务谈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外贸函件商务英语及谈判等知识,通过参与教师设置的各种教学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商务谈判与外贸函件的写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外语商务谈判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引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加入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设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聘请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优秀人才或者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人员,到校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与讲座,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经济贸易大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较高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社会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为国家不断输送应用型人才,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教改立项课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编号:20141003)

参考文献:

[1]黄林.市场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2]张裕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1)

[3]韩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商. 2013(09)

[4]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Z1)

[5]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7)

培养与需求 篇4

全球经济日新月异,医药行业也随之迅猛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治病诊疗方面,保健、养生等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衷。医药卫生行业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往往受到更大的关注,被提出更多的要求。营销人员作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医药供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其加强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很多医药企业对营销人员要求松散,非科班出身的营销人员不在少数。药品销售不同于其他商品,无论是营销人员只懂销售不懂药理,还是只懂药理不懂销售, 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很不负责任的,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讨医药营销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怎样对其进行有效培训,使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对于构建绿色医药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2我国医药行业营销人员现状

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疾病谱的不断扩大促使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日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2年医药商业销售总值达到1. 11万亿元,比2011年高出18% , 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值9. 1个百分点,利润率也高出全国均值4. 1个百分点。尤其是在2008年至2009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医药制造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了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营销人员按照知识背景可分为三类: 一是医药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所学专业为医学或药学,医药学知识丰富,优势是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 二是营销专业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并能在药品销售中灵活使用一定的营销技巧; 三是纯粹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知识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技能,营销手段较为简单,效率不高。

2. 1药品营销人才现状分析

2. 1. 1基层人员适应工作要求的能力较差

随着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医药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对基层的药品营销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实际工作中,基层药品营销人员要负责完成各种具体的销售工作,例如市场开发、市场推广、药品推介、售后服务等。 这样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对于医药知识型的营销人员来说,知识结构中欠缺营销知识,因此导致营销手段简单粗放,缺乏实战能力; 营销专业型的人员对医学和药学知识知之甚少,对于完成营销策划类的工作可能比较适合,但完成学术推广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而完全依靠经验,不具备医药和营销知识的营销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最难胜任药品营销工作的,无论在学术推广方面, 还是在营销手段的使用上都无法领会医药营销的重点和难点,不利于医药企业销售工作的开展。

2. 1. 2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资料表明,营销管理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甚至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营销工作片面的等同于 “卖东西”,他们并不了解 “营销”的真正含义,因此觉得营销并不需要专门花大气力来学习。因此,在很多企业中营销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要增加就业就应该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与学历。

2. 2医药营销人员需求分析

医药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营销人才? 在对多家企业的营销人才招聘要求进行分析后发现,医药企业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营销人才: 一是最好首先具备一定的医药行业背景,因为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在销售时需要对药品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理反应等问题有准确的把握,属于 “专家型”产品; 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营销专业知识和销售实践经验; 三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销售人员要做到详细讲解、积极倾听,有效回答几点,另外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是营销人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例如: 1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名营销人员,要随时做好可能碰壁的心理准备,尤其对于新药,很多消费者不敢贸然尝试,因此营销人员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心态良好。2良好的个人素质。个人素质大致包括个人的品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鉴于医药商品的特殊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药品营销人员的道德品质更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则是指个人知识方面的累积。例如营销知识、医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研究的能力等。

3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3. 1相关院校人才培养

3. 1. 1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75所高等医学类院校,其中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有31所,培养本科生的院校有27所,如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等,部分院校还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授予权。

医学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目标是培养既有医药学知识,能够进行学术推广,又有营销基础知识,能够从事市场预测调查、营销策划等工作的新式复合型人才。这类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在传授市场营销知识的同时突出医药方面的特色,具有明显的医药特征。但由于我国医药院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3. 1. 2我国医药院校营销人才培养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医药院校培养医药营销人才具备明显的优势: 1医药方面师资力量强大。与其他院校相比,医药院校在医药知识的传授方面有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所以这类院校具备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理论教学条件。2医药院校品牌效应显著。医学院校通常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可以凭借自身以及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使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更容易被社会、企业以及消费者认同和接受。

但是院校培养人才存在的最大弊端莫过于实践教育的缺乏。医药院校培养出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师授课仍主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采用 “填鸭式”灌输营销知识,实践课时安排很少,甚至没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实习也仅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这些都导致学生对营销缺乏实际的操作和切身的体会。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知识专而不全,对实践教学把握有限,也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3. 1. 3如何加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1根据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置原有课程体系。医药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要突出医药特色,又要传授营销基本知识技能。基于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大体应涵盖围绕营销内容展开的管理学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两大方面,具体来说应安排以下几个模块:

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包括数学、外语、计算机、 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除专业知识外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而开设的。二是以营销内容为核心的管理学课程模块, 这部分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营销专业课程共同构成: 专业基础课程应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医药企业管理、医药国际贸易等,开设这些课程主要是为完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管理学科知识; 营销专业课程包括医药市场营销学、推销与谈判、 公共关系学、医药广告学、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内容, 这部分课程向学生传授将来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 三是医药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医药专业特色: 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部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背景而开设的。另外,还应开设一些具有工具性质的课程,例如统计学、运筹学等。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丰富单一理论教学手段,提高培养质量。根据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到医药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医学、药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高校在教学中,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还应通过综合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PBL教学、实验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市场营销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打造最贴近真实营销环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营销实践过程。四是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分析、讨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医药营销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实施模拟教学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分别扮演营销过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营销现场模拟,提高学生的营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多数高校都配备了实训室,可以通过在实训室中安装营销课程配套仿真操作系统,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自己的模拟公司,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作出经营决策,因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机融合。

2以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为抓手,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实践教学除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外实习及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毕业前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进行锻炼,可以更好地实现从书本到实际、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为保证课外实习及实践教学的效果,选择一些规模较大、具备发展潜力和声誉良好的医药企业,做好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做好校企合作,成立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定期到企业参观学习; 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这些企业的成功人士在学校挂职,定期给学生举办讲座,针对医药营销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给予指导、解答。此外,与某些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的机会,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弊端。这种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提高技能,能够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融入企业,实现由理论知识到专业技能、从业素质方面的飞跃,提前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 “订单式”人才培养也是校企合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学校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定向培养学生, 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规定到用人单位就业。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岗位要求,按照课程进度设计贴合企业实践的实训项目,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销售技能竞赛,帮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逐步达到企业对岗位的要求。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来,从而使企业实践能够主动引导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使学校能够达到企业对销售人员的要求,为企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

3. 2相关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为在职员工进行后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其能结合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不足,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培训工作本身就是职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医药市场产品种类繁多,国内外医药公司竞争激烈; 为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各公司不断加大宣传和销售力度,纷纷开展销售业务竞赛。因此医药营销人员为实现业务指标压力沉重,导致他们仅仅关注业绩是否完成, 大大冲淡了医药营销人员接受培训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的结果就是缺乏对职业生涯完整的规划,完全忽视了培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虽然教育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营销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但这也会产生 “道德风险”,即某些员工会随着能力的提高,追求较高的物质回报,精神层面也有了新的要求,再加上某些竞争企业 “挖墙脚”,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对当前任职公司提供的待遇条件进行权衡比较后选择离开。该情况的发生将会引发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配置失误,某些受训员工流失,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的浪费。此外,多数医药公司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培训的内容、分工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各级别管理人员对自己在培训中的职责比较模糊,缺乏各层次管理者的有力支持,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同时,多数企业没有设计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估办法,对培训效果考核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考试上,而事后又不注重反馈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难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意识淡薄,主观上不重视,部分受训员工流失,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浪费,各层次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严重缺失,这些都是当前各医药企业在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时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要提高医药营销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就有必要实现营销人员的转型,即从医药专业型、营销专业型、 纯粹经验型向复合型营销人才转化。加强对现有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培养,使之适应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适应医药改革的需要是当务之急。根据医药企业的实际情况,要解决上述问题,营销人员的在岗职业培训至少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实现观念的转变; 2建立培训制度,尤其重视培训效果评估; 3学习并运用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实务培训。

3. 2. 1基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树立培训新理念

立足长远,以人为本,医药企业的发展必须确立培训优先的战略思想。为此,企业应树立人才资本、终身教育、竞争发展的培训新观念。

3. 2. 2建立完善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

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培训管理体系并形成机制,对培训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培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需求分析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效果评估阶段。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培训的低效或无效。实施培训时,企业应首先进行调研,对培训的需求进行分析,即从企业整体、各部门和员工个体等角度考虑,安排培训内容; 而且在培训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培训内容,因为营销人员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培训中,当然希望培训的目标、内容与自身的需求或发展计划相吻合,通过培训可以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更好的发展; 培训的考核和评估工作应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这两项工作应紧紧围绕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对培训的考核和评估至少应涵盖以下内容:

( 1) 评估营销人员的反应。最常用的方法是让受训人员填写有关问卷,另外也可以对受训员工进行面谈或电话调查。

( 2) 考核和评估营销人员的学习情况。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对受训者进行考核测试,通过成绩比较客观地评价培训效果。

( 3) 对营销人员的行为进行考核与评估。这个层次上的考核和评估比较复杂,实施起来难度也比较高,因为行为发生改变往往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 可以观察培训后营销人员在工作上产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通过此项评估可以使管理层对某个培训项目有深入地了解,也可以使营销人员通过评估看到自己的变化, 从而增强对培训的信心并更有效地进行工作。

( 4) 培训整体效果的评估。此项评估是站在部门和组织的角度,了解培训活动给公司业务带来的影响和回报如何,例如业绩是否增长,客户满意度是否提高等。

3. 2. 3基于先进的营销理念进行营销实务培训

( 1) 基本理论方面的培训。这是营销培训的基础内容。理论上应包括: 药品营销的本质及特殊性、企业战略计划、医药企业管理知识、消费者市场细分及市场定位、 医药商品学等。目的是让接受培训的营销人员先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如何创造市场需求,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推广新产品的市场营销理论和技巧,为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树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培训时尤其要注意强调营销应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从消费者的视角来展开。

( 2) 基于销售技巧的销售实务培训。相比之下,实务培训更强调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是营销实务培训的关键所在,营销人员要亲身参与。培训时应针对销售过程各个环节、信用管理、客户管理、各种社会公共关系等方面建立模拟仿真场景,提高培训的仿真度、加强角色间的对抗性。

( 3) 案例培训。搜集案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营销实务培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引导营销人员展开头脑风暴,锻炼创新性思维,激发参与讨论的热情。 案例选择应尽可能贴合本土实际,并保持与时俱进,体现最新的营销动态。案例分析法的中心环节是自由讨论,让营销人员在讨论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团队合作精神是此项培训的重点。可以让营销人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彼此分享各自成功或失败的例子,将这种现身说法结合到案例培训中,更加能够强化参考和借鉴的效果。实务型营销培训,应注意培训对象的类别,有区别地安排阶梯式培训,不同层次的营销人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现身说教、现场演示、角色扮演、视频培训、网络培训、商战模拟等,不断提高医药营销人员运用营销知识和技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逐步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大力扶植,我国医药行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营销人员作为医药企业和患者之间的纽带,是医药行业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他们的能力与素质对于医药企业乃至于整个医药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高素质的营销人才是我国医药行业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医药营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非“科班”出身的不在少数。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医药市场上营销人员的现状,研究医药营销人才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对这一群体加强培养,以期为医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构建绿色营销环境提出有效建议。

培养与需求 篇5

医学大学生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信息素质培养

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医学信息本科生的医学信息资源需求情况和文献检索课教学情况的调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医学生信息需求的特点和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 者:邱宇红 刘源 杨颖 董立平QIU Yu-hong LIU Yuan YANG Ying DONG Li-ping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01 刊 名: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年,卷(期):2009 18(3) 分类号:G252.7 R-05 关键词:医学生   信息需求   文献检索课   信息素质  

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二次分析报告 篇6

摘 要:文章从MYCOS公司提供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报告入手,介绍了就业竞争力、主要专业工作相关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诊断和分析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在培养方向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亟需改进的方面。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核心课重要度;满足度;社会需求

中图书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32-0049-02

据了解,麦可思公司是专业的,唯一的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着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曾承担了国际、省级的重大研究项目,与国内近200所高校有稳定的长期研究合作。我院院长认为麦可思公司的年度报告为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启示作用,希望各专业根据报告客观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从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由MyCOS公司提供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看出,电气自动化专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如就业现状满意度、就业质量等都比较高,但某些方面还是存在问题,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问题进行整改。

1 报告分析

1.1 就业竞争力

表1是本校2011届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的总体就业指标一览,包括其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就业现状满意度,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计算出了各专业就业竞争力指数。就业竞争力指数综合了就业率、月收入、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和就业现状满意度这四项指标,是对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某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指数的具体计算如下:首先求得该专业的就业率与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的比例,即就业率/本校最高的专业就业率,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本校各专业就业率的相对水平;同理计算月收入的比例、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的比例和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比例;然后算得四个比例平均值,即为就业竞争力指数,最大平均值为100%。

分析得出,本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是物流管理(国际物流)(96.7%),就业竞争力指数最低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梯制造技术及维护)(81.0%),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排名第三。

1.2 主要专业工作相关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

电气自动化为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专业,由其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回答所认为的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及满足度,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均分别高于该专业毕业生对这五门核心课程重要度的评价,即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这些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

另外,该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度为100%,且此课程被该专业毕业生评价为对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课程,但其满足度仅为44%。需在课程设置和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另外,其它核心课也不是很高,也需要整改。

2 结论分析

经过电气自动化教研室老师对MYCOS报告分析和讨论,形成了如下结论:

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情况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高职毕业生愿意留在技术一线岗位工作,动手能力强,适应性方面要比本科生更强,所以企业乐意接受。这一结果与本专业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纷至沓来的情况相呼应的。

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比较高,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前景及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与电气专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适应。但是,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生活条件及工资待遇有所期待提高。这与毕业生比较高的离职率相吻合,毕业生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待遇,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③数据分析反映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④核心课程重要度都很高,但满足度有些课比较低,需在课程教法、课程改革及培养上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直流调速系统。

3 工作对策与建议

综合问题和意见,电气自动化专业召开了专门的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研讨会,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和改进。

①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毕业生是学校的重要资源,为了能够及时跟踪毕业生的情况,需要建立本专业毕业生信息中心,开辟网上校友录等形式,及时收集和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向。

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基本素质的培养。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践课和实际操作的相关课程份量,以缩短走向社会的不适应期。同时,对于学生在吃苦耐劳、创新能力、沟通交流方面的素质教育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力度。教育和引导学生考取就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电梯专业除了必须的电梯安装证以外,要正确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证等。

其次,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其自身对知识的探求,更有赖于其自身精神和行为的磨练和修养。事实证明,学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各类活动应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互结合,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

再次,加强实操培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工作中最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并认为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是就业成功的主要原因。再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我们应在校期间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快速的转型和就业具有很大的帮助。

③积极推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体系,并在课程教学方式及模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机房授课、多媒体教室授课、实训室实训、企业现场教学、企业兼职老师授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小组法、探索法、项目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④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同时壮大兼职教师的队伍和加大参与教学的份额,以此来提高实训环节的有效性。

4 结 语

通过对本次调研材料的总结和分析,我们深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学生家长反映出来的问题,发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不足,这对于我们专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的改革计划,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各环节的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培养与需求 篇7

军事仓储发展日新月异, 对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基于部队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 以先进的教育观念, 培养素质过硬、岗位合格、适应实战的士官人才。[1~3]

1 仓储装备器材管理情况分析

1.1 仓储管理网络化

装备器材保障信息网络是一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和管理科学方法对装备器材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分析和交换的人机综合系统。通过此系统可获取装备器材保障的物资资源配置、储备、消耗以及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信息, 也可以获取国内外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动态信息和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信息。

1.2 器材储运作业自动化

实现仓库物资储运作业自动化, 仓储机械设备、设施及管理、信息、人才系统配套、协调发展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物资储运集装化, 建立运输工具、储存和装卸设备的标准化体系, 加强集装箱、托盘、集装袋等在物资储运中的推广应用;二是自动化仓库,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自动化仓库向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三是仓储装卸搬运机械高效化;四是条形码技术的推广使用。

1.3 保障安全监控电子化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装备器材保障安全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安全管理必将突破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 增加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 依靠科技手段, 推广应用仓储安全监控技术, 提高保障安全水平。

1.4 保障指挥决策智能化

装备器材保障将充分利用仓储信息网络技术, 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先进技术, 在仓储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MIS) 基础上, 开发装备器材保障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仓储指挥决策智能化。

2 装备器材仓储管理人才能力素质需求

2.1 仓储信息化对人才信息能力的需求

装备器材保障系统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需求不断增强, 包括仓储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仓储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仓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仓储设备设施的自动控制等。要求仓储管理人员通过对信息管理与运用的智能化, 来提高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能力, 高效地利用仓储系统内外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 实现其预期的目标。[4]

2.2 实战化标准需要过硬的岗位任职能力

实战化保障的需求, 要求教育教学需要贯彻以岗为本的理念, 紧贴部队、紧贴装备、紧贴岗位实际开展教学训练, 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3 人才队伍的发展要求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管理人才需要以技能培训为主, 突出操作性、应用性, 重在培养动手能力。在传承过去“四会”标准的基础上, 拓展和增加信息化内容标准。

3 仓储管理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紧贴部队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 紧跟军队建设向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转变的步伐, 深化管理人才教育教学改革, 是适应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5]

3.1 以军事训练和考核大纲为主线, 确定教学体系框架

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打破课程间壁垒和重复, 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的优化组合, 实现层次上深化、体系上的完备。紧贴学员岗位任职需要, 积极借鉴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经验, 准确定位知识、素质和能力需求。

3.2 以装备器材保障业务要求为标准,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完善教学内容工作中, 摸准攻坚克难的关节点, 在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全面调查、论证各类管理人才的工作职责和岗位任务, 科学剖析各专业工种岗位的知识和能力构成, 在合理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学对象的基础上。

3.3 以信息化保障能力和信息素养需求为牵引, 提高信息化内容比重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要求, 任职教育院校要牢固确立面向信息化战场育人的办学思想, 以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运用信息化系统、实施信息化保障为重点, 增大教学内容体系中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比重。

3.4 以岗位任职和实践操作为重点, 突出实践演练环节

按照“针对性强、突出应用、重在实践”标准构建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围绕联合保障、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障、数字化武器装备操作使用等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开展专题教学, 培养信息素质、形成联合意识、强化指挥技能;要坚持“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岗位”原则, 使教学内容与训练大纲无缝衔接, 使人才培养与部队任职岗位有机对接。

着眼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同步, 转变教学训练模式, 要始终贯彻战斗力标准, 准确把握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对军事人才提出的新需求, 做到部队建设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实际岗位需要什么素质就着力提高什么素质, 及时把部队建设、作战训练和管理教育等领域研究的新思想、新观点转化为教学内容, 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军事仓储发展对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分析了仓储装备器材管理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智能化的情况, 研究了管理人才信息素质、任职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从课程体系框架、优化教学内容、增加信息化内容、突出实践演练环节等方面给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军事仓储,器材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唐安球, 郑哲君, 陈德帅.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工作探讨[J].后勤科技装备, 2011 (2) :38-39.

[2]黄斌.军事仓储管理研究综述[J].仓储管理与技术.2012 (1) :53-54.

[3]任瑞生, 颜红飞.对提高后方仓库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的思考[J].仓储管理与技术, 2010 (6) :18-19.

[4]柴植军, 郑怀利, 魏鹏等.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后方仓库保障能力建设[J].仓储管理与技术, 2010 (3) :52-53.

[5]苏海丁.军队管理人才培养浅见[J].国防大学学报 (军队建设研究) , 2007 (4) :47-48.

培养与需求 篇8

一、镇江转型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江苏省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是全国主枢纽港口城市。2010年, 镇江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 成为江苏省第6个、全国第22个亿吨大港。据镇江海关部门统计, 2011年镇江市年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大关, 达到100.7亿美元, 同比增长23.4%。港口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镇江对港口物流人才的可持续需求。

2013年, 镇江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所定的五个示范区之一, 面临着重要的历史机遇, 即依靠创新驱动推进转型发展、成为区域物流基地。2013年, 北汽华东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镇江, 产生大量对生产物流、汽配物流人才的需求。而镇江转型中确定发展通用航空基地, 又带动了航空物流的发展。

据统计, 我国物流行业每年新增就业人员中有85%是一线操作岗位, 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层次。面对镇江转型发展, 改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二、目前镇江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是镇江的市属高校, 承担为镇江地区输送物流操作型人才的重任。镇江高专物流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 现有专职教师9人, 兼职教师4人。校内实训室4个, 校外实训基地有16个。目前其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1.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 由于没有对区域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 使得目前的培养模式缺乏明确的方向性。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在设置时基本按照物流要素划分, 延用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 培养的人才面对岗位极其宽泛, 没有针对性。课程使用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行选用, 由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沟通, 使得在不同课程中出现了重复的内容。教师传授的还是以知识为主, 技能为辅。

2. 校企合作的力度远远不够。

虽然校外实训基地有16个之多, 但真正发挥着作用的并不多。物流专业在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具有天然的难度。如目前合作的国际货代企业, 由于本身就是小型的公司, 岗位有限, 很难接纳一个物流班人数学生的“厂中校”的学习。带学生进入仓库学习, 也只能请有经验的企业人员进行讲解, 对于一些物流设备的操作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开展。另外, 和某些企业的合作还流于表面, 只是请熟悉的企业签字、敲章, 签署一纸协议即算合作。这种合作没有真正给学生带来任何益处, 这种质量的校企合作也是属于低层次的合作。

3.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

目前专职教师中物流科班出生、专门从事物流方面研究的教师很少。很多教师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其他学科中转行过来。教师授课教什么, 备课时备什么,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 涉及到专业内容时, 很难将知识点说透, 更谈不上传授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真正的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很少。

4. 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物流实训室投资巨大, 但建成后使用率却不高, 实训项目目前是分散到物流的各个课程中。学生对物流实训室的应用还停留在认知阶段, 深入地学习物流实训室的设备操作比较难。因为多数设备因为价格昂贵, 只有一个工位, 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 有限的工位很难使得每个学生的技能都得到充分训练。

三、镇江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1. 根据镇江地区物流需求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自己的服务职能, 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更加细致的人才需求预测基础上,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进行。通过分析, 应主要面向镇江及周边地区培养能在生产制造和商品流通领域从事仓管、生产物流、货运代理、采购供应等工作, 具有仓储管理、采购供应、国际货代、生产调度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 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能胜岗、能转岗”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 进行深度校企合作。

探索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时, 需要尝试多种目前已有的模式, 如“订单式”、“工学交替”、“2+1”人才培养模式。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这些模式在应用到物流专业时有其局限性, 如订单式, 在物流专业使用时, 常常使得学生的技能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与企业合作时, 需要深度合作。深度校企合作时可以考虑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企业可以在高校直接借阅到专业书籍, 校企人员可以共同研究课题。企业的工作场地、学校的实训室都可以作为共享的资源。企业的人员可以进入学校授课, 高校里的教师可以走进企业去挂职。

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引进物流专业毕业的人才, 充实师资队伍, 培养有梯度的师资。教师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学校应每年分批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去进行挂职, 对挂职回来的教师进行多方面的考核, 使得挂职不要成为一种形式。同时号召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省内的师资培训、参加学术研讨。

4. 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

培养与需求 篇9

关键词:翻译产业,现状,译者,职业能力

1 社会需求与翻译产业之间的关系

1.1 社会的发展对翻译产业的需求增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各行各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通运输、通讯、广播、信息、银行、保险、不动产、贸易、旅游等国际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无一不和翻译服务有关系。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为翻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批国外投资商来华投资,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而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这位翻译产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同时对翻译产业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各种国际会议的召开,许多大型活动的举办,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都需要翻译产业为其提供服务。同时,中国经济和文化想要“走出去”也依赖于翻译产业。

1.2 翻译产业带来了巨大产值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据有关统计,2003年,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中国大陆市场约为127亿元人民币;2005年,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达到227亿美元,中国大陆地区翻译市场规模为210亿元人民币,占世界的1/8;2009年世界翻译市场规模达到253亿美元,中国大陆翻译市场规模为219亿元人民币。据统计,北京奥运会期间仅体育翻译产值就超过7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翻译产业产生的产值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 翻译行业的现状

据中国市场调研在线调查,中国的翻译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是一个不算成熟的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健全。具体表现为:

2.1 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中译外高端人才匮乏。

与翻译市场急剧膨胀,翻译需求日益增大相对应的是翻译人才的不足。去年中国译协对翻译产业进行了调研,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由此可见,翻译人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翻译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的缺乏。由于中译外难度相对较大,尤其是对于中国古籍的翻译要求译者既要有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强的阅读写作水平,所译的语言风格要符合读者的要求。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认为,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口高达90%以上。然而中国典籍翻译的进展是跟当前世界全球化的潮流和中国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的。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把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介绍给世界是翻译工作者的职责。因此,中译外高端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2.2 翻译行业发展不平衡,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较弱

翻译行业受经济环境、客户需求、人才积聚等因素影响,在我国呈现不均衡态势,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个省市拥有全国语言服务企业的75%,其中仅北京市就有9000多家语言服务企业,竞争相当激烈。其严重不均衡现象亟待解决。全国在营语言服务企业中,又呈现中小型翻译企业多、大企业少的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由各种经济成分组成的翻译公司约3000家,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更有数万家之多。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是一个翻译大国,但却算不上一个翻译强国。据国家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80.5%的企业注册金额在50万以下,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仅占总量的0.83%,真正称得上全国甚至国际品牌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在面对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时候,国内并没有相当的企业不知抗衡,由此可见,翻译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处于劣势。

2.3 缺乏对翻译行业相对有效的行业管理及规范。

目前翻译行业市场面临着混乱不堪的局面。有的小的翻译公司力求在市场上生存,以较低价格赢得低端用户,完全不顾翻译质量的高低。有些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根本不具备翻译专业背景,只是通过简单雇佣几名专职或者兼职的译员来完成客户稿件的翻译,自身做不了任何专业化的审核、监控和培训,对翻译整体质量缺乏专业的流程控制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常常抱怨翻译公司完成的稿件质量低下,甚至不如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员翻译的好,而造成翻译行业混乱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翻译行业有效的管理及统一的规范。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主管翻译事业,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规范翻译行业。

3 语言服务行业对译者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而是一个行业甚至产业,翻译产业的形成促进了翻译的职业化发展。翻译产业将向着专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译者也应适应翻译产业的发展方向。正如温家宝总理近期明确提出的: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努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职业译者应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了解市场对翻译的真正要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例如,从目前全国翻译图书市场的情况来看,文学翻译所占比例只占出版翻译图书的8%左右,其余均是非文学翻译。如果译者只懂文学,不懂其他行业、其它学科的专业知识,对其它领域的翻译特点不了解,没有足够的职业训练,那么怎么去应对市场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具有翻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约3.5万,另有数10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翻译工作已不是人们所认识的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工作,现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业。既然翻译是一种行业,那么翻译从业人员就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4 译者职业能力分析

翻译作为一种职业,是指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为不同语言之间沟通进行的翻译工作,是一种给予特定客户的语言服务体系。这种翻译工作除使用语言外还涉及现代技术、设施和工具的应用,是一种服务型工作,属服务行业。所以职业译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语言技能

1)基本的语言转换能力,包括对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表达。这是译者最基本的能力,译者须掌握翻译工作所需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作语言,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2)各类文本的处理能力。包括:阅读、分析、翻译、写作、改编能力等。

3)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并能运用到翻译实践中。

4.2 知识体系

1)广博的知识面。译员要熟悉与翻译业务相关的知识,如经济、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

2)特定专业或学科领域专业能力。要至少具备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背景,了解本专业术语、概念体系等。

3)信息搜寻能力。包括:文献的查找、利用、储备和管理能力。

4.3 IT技能

1)工具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CAT工具辅助翻译完成翻译任务。

2)互联网技术。包括文字处理技术、文件传输与转换技术等。

3)网络资源使用能力。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信息在线检索、电子词典软件、网络交流工具、邮件收发软件的使用等。

4)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管理。能够使用软件进行术语库和语料库的建设,利用翻译记忆库辅助翻译。

4.4 行业知识

1)翻译行业知识。包括:行业发展状况、翻译行业需求和薪酬标准等。

2)翻译行业规范。包括:译文质量标准和各翻译协会规范等知识。

3)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包括:著作权、消费者权益保障、保密、工商税务等方面。

4.5 交际能力

沟通能力。包括:与客户交涉能力;与翻译公司领导的沟通能力;与其它译员的沟通能力;与校改人员的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专家和人员的沟通能力等。2、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与他人很好地分工与协作,能够对项目进行时间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

4.6 生理和心理能力

1)生理能力。包括:记忆、感知、注意力、情绪、创造力、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力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认知能力。

2)心理能力。要有承受批评与失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4.7 职业素质

1)职业道德。译员应具备胜任此职业的能力,工作中要勤勉敬业,为客户保密翻译信息。同时,译员要以行业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责任感。

2)职业声誉。翻译从业者应该始终将翻译质量视作翻译行业的生命线。

总之,职业译员只掌握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多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又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的,翻译产业所需的是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2]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3]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4).

培养与需求 篇10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查阅了很多资料, 最权威的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 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或许它更像我们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定位需求, 能够知道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样的信息;选择信息来源,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类型;获取信息, 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 依据需求, 评价信息的优劣。

这样的信息素养, 是我们对信息社会的一种适应能力, 更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既然是适应能力, 那么应该是所有人都应该学会的, 当然包括我们的学生。那么, 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二、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品德。 (1)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生只有在强烈的信息意识的引导下, 产生强烈的发现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有可能使学生自觉地追求信息。所谓信息意识的培养, 也就是对推崇信息、追求新信息、掌握即时信息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 我都会使用一个有趣的或者有深意的话题作为一堂课的引入, 营造一堂课的氛围, 并作为这堂课的话题贯穿整堂课。例如:在《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中, 我是以《自然之旅———九寨沟》的景点介绍作为引入, 在美景中引发学生的思考, 自觉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2)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发展趋势, 给人们的日常学习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 信息技术也一样,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信息技术时, 具有良好的信息品德, 既不过度崇拜, 也不盲目排斥, 而是合理而充分地发挥其作用。在《网络应用中的安全》这节课上, 首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计算机病毒, 它的特点、传播方式以及表现方式。只有了解病毒, 才能防范病毒, 要认识常见的病毒, 知道如何预防病毒, 让学生树立起防毒杀毒的意识,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品德。要向学生介绍《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为学生选择优秀网站, 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修养, 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品德, 做一个对信息时代有贡献的人。

(2)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了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品德, 我们需要让学生掌握如何获取信息, 也就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我认为信息技术应该包括:知道计算机的组成, 会用字处理软件, 能够使用因特网浏览器、网上图书馆等众多信息源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以活动为中心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 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包括:明确自己需要哪些信息, 了解信息获取有哪些渠道, 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 最后, 能评价信息。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的学习, 让学生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 很多所看到的课堂是, 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恨不能使出浑身解数, 学生拘谨、呆板地坐在那里听, 一切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和程序进行。而按照新课程标准, 教师上得轻松, 学生学得快乐, 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 我们必须努力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我会给学生一个进度表, 让学生对这一学期的学习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往后的教学中,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他们可以根据进度表自主学习, 也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互帮互助, 而在课堂上作为教师我可以个别辅导。

比如在《网页制作》这章节中, 学生们对于网页制作的兴趣不同, 有些人觉得很难, 很烦琐, 可是有些学生却觉得很感兴趣。对于感兴趣的这部分同学, 我会让他们自主探究, 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 并能发布到网络上, 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然而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我们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 启发学生思维, 指点学生找出解决办法。

古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教学情境。而一般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最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如果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就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上, 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让学生在相对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与社会人才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1]张静波.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培养与需求 篇11

【关键词】优化课程 高职教育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

过快增长的国际贸易业务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商务英语相关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供需矛盾严重。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块“木桶中的短板”极大地阻碍了我国企业乃至经济继续发展的脚步。本文对高职院校开展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并进行优化提高,为人才的培养与需求的对接进行深入探究。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多数学校都出现了盲目强调学生的纯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熟悉贸易和商务技能的现象,进而导致商务英语人才的匮乏。尽管一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此类现象开展了摸索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受大环境的制约,仍然无法跳出模仿甚至照搬传统英语课程体系的阶段。目前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培训时,往往“闭门造车”,未能针对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无法紧跟形势变化,没有充分了解社会的需求,最终形成了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无法对应的尴尬局面。

二、优化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思路

1.对本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要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准确定位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层次。

2.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基础,从每节课做起,制定详细而周密的课程计划,做到初步建立课程体系。然后才能将知识层层分解,细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对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总结,做好知识连贯性和递进性的教学工作,对课程体系的雏形进行优化和完善。要重点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必要时可以进行组合讲授有重复内容的课程,甚至删去不必要的科目。商务英语专业的重点在于实践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专业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

1.建立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商务英语专业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普及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综合化知识三大模块。各个模块之间互相补充,协调分配,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这种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是今后发展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方向。

2.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双证融通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是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高职院校在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以迅速就业上岗为主要目标;将社会实践中的岗位职业技能认证要求与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深度融合,有效地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高端高效的高素质人才。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不仅是教育行业的一大创举,更是为推进商务英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高职院校要切实保证每一门课的知识点都能够与其相关行业相融合乃至完全适应,同时对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会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双向评定。通过按部就班地施行专业的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培养高效率的有用人才。从另一方面来说,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实践部分,使教学活动富于趣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际应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教学计划的完整实现。根据岗位需求和教学特点所培养出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更具竞争力,在就业上岗的市场中轻松占据有利位置。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以专业能力为主、一专多能、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办学宗旨。部分专业课程的制订可以参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这样既能够很好地检验对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极大地助力,也为学生今后的深层次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3.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语言和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具有教学内容复杂性,专业知识交叉性和专业技能综合性的特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英语+商务”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即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又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优化课程体系时一定要依据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要求,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总之,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企业建设的需要,也是人才发展的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建立起一个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科,使学生既能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从中获取难得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基金项目:2012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的研究与实践(2012jgkt001)

培养与需求 篇12

一、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

1. 物流人才需求单位的性质多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领域的发展已经深入到多个领域的发展之中,并且在许多企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其应用的领域包括医药、服装、服务业等。研究发现,在当前许多企业中,物流人才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到物流的重要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提升。

2. 企业对具备物流专业背景的硬性要求低。

在当前企业需要大量物流人才的形势下,虽然物流专业受到了重视,但根据一些统计研究,在物流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及能力做出了比较硬性的要求。在当前需要物流人才的经济背景下,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教育领域对于物流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较滞后,因此,无论是物流人才数量的培养,还是物流人才质量的培养都难以达到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标准;第二,由于物流相关理论在发展上比较滞后,一些企业在招聘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对物流人才专业技能产生怀疑。正是由于企业存在的这种偏见导致需求与市场实际不符。第三,物流行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内容较泛,所以企业在招聘时,更青睐一些有其他知识背景的人才,而这样的选择方式不仅仅局限在物流专业人才上。

3. 工作经验与学历层次在物流人才需求中的比重不具有绝对性。

通过对企业招聘物流人才实际情况的调查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学历层次与工作经验方面的比重要求不具有绝对性。很多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选用,比起学历,更加注重的是对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4. 物流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及新发展。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较明显的有两类:一类是高级管理层,另一类是比较基层的工作。此外,随着物流领域整合能力的增强,岗位的划分更加细致,所以对物流人才需求量将逐渐增多。同时,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学历,而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

二、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通过对物流人才现状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要在物流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物流人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1. 加快物流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对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

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方法有很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专业物流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重视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只有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其次,教育领域应编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课程教材,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再次,对于物流人才要朝着多层次的方向培养,其学历的设置包括大专、本科、直至硕士、博士,不同的层次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保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 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向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仅掌握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这样的人才已不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还可以采用定单化培养模式,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充分考查招收学生的素质,按照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特定的人才。

三、结语

关于物流人才需求以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物流领域的发展进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物流领域的发展中,不仅要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下功夫,还要在人才需求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加以重视。针对我国当前物流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物流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物流领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确我国当前物流领域所需求的人才并确定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当前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基于此,主要阐述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的现状,并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人才的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物流,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商务局,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物流蓝皮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230-235.

[2]顾宏敏,雷丹.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J].管理信息化,2006(4):58-60.

上一篇:智能水电站下一篇:英美文化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