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需求

2024-05-28

问题与需求(通用12篇)

问题与需求 篇1

1排队管理的内涵

在任何一个服务系统中, 只要目前的服务需求超过了现有的服务能力, 排队问题就会产生。需要注意的是, 排队并不一定是一个服务台前面的一列有形的个体, 排队的形式可能是散布于大学校园内自动取款机前的学生, 或者是被接线员告知“请等候”的打电话者。

排队管理是指控制和管理服务等待的时问, 其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是针对预期的顾客人数和到达时间, 配备必要的服务设施, 确保必要的服务接待能力, 尽量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二是应该努力满足顾客等待的心理需求和期望, 如果采取的措施得当, 顾客就不会觉得等待的时间很久。实际上, 在服务的创造与交付流程中, 排队系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组织形式, 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顾客数量经常处于变动之中。因此, 企业要经常性地调整服务能力, 以便高质量地、快捷的满足顾客期望, 只有合理安排了系统的服务能力, 才能使服务能力与顾客需求实现最佳平衡, 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2顾客排队等候心理分析

顾客在排队等候的时候, 他们真正等待的时间远没有他们认为等了多久或者他们感觉等待是否公平更重要。对等待时间的感知, 可以和实际的等待时间相差很大。但当人们被问到自己为得到服务等了多久时, 得到的回答是实际的一倍或者两倍都是正常的。在服务营销中, 营销管理人员应该特别重视如下所述的、与排队心理学管理有关的几条规则。

2.1感知比现实更重要

有研究发现, 与实际等待了多久相比, 消费者总的评价更多地与他们认为自己等了多久相关。因此, 如果一项服务要求顾客等待, 那么最好使其等待的时问成为一段愉快的经历。例如, 招商银行利用大量资源进行营业厅环境改造, 提高装修水平, 提供饮料、报纸、杂志, 安装壁挂电视等, 使消费者在等候办理业务的同时体验愉快的经历, 这样会使消费者感觉时间大大缩短。

2.2空闲的时间感觉比忙碌的时间更长

在顾客没有获得服务时, 他们容易厌倦, 比他们有事情可做时更加注意时间。因此, 如果服务企业能够在顾客等待期间采取适当的服务措施, 特别是如果这一行为本身能够提供利益, 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与服务相关的话, 还能够提高顾客的感知, 并且使组织获得利益。消费者可以在等候办理业务的时候享受电视、报纸、杂志带来的丰富的精神资源, 这些事情有助于分散消费者一直关注时间。同时这些措施还能够让消费者感知到高质量的服务, 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

2.3不确定的或者无解释的等待感觉往往比确定的等待更长

当顾客不知道要等待多长时间的时候, 就会变得非常焦虑。在这种情况下, 服务组织要积极地与顾客进行沟通。研究表明, 为顾客提供关于期望的等待时间长度或者在队列中相关位置的信息, 将使顾客获得较为积极的感受。例如, 国内飞机延误, 乘客在机场排队等候办理业务, 因不知道要等多久而感到沮丧。但是如果机场的乘客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屏幕上方的提示牌上写着“您还需等待××时间”时, 他们会因为消除了不确定性而感到些许安慰。如果工作人员再能作出耐心解释, 就能更好地缓解乘客的焦躁情绪从而减少矛盾的产生。

2.4不公平的等待时间感觉可能会更长

如果顾客都能够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享受服务, 就不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出现了“加塞儿”的情况, 就会导致顾客的不满, 而且这种不满会使顾客觉得等候时间变长。根据先来先服务的规则组织排队系统, 是最理想的处理不公平问题的方法。但是, 在某些情况下, 在决定谁将先获得服务时, 也会存在其他的一些规则。如银行引入叫号机解决了公平的问题。用机器替人排队, 每个人手中有自己的号码, 业务员办理完一位会叫下一位进行办理, 整个流程井然有序, 不会出现“乱加塞”的现象, 顾客会产生较强的公平感知, 同样医院的就诊也可采用叫号机使等待更加公平。

2.5服务前的等待感觉往往比服务中的等待更长

如果等待的时间被那些与服务相关的活动所占用, 顾客可能会感觉服务已经开始, 他们必须再等待了。这个时候, 虽然顾客实际上仍然在等候, 但是等候的不满就会减弱了。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顾客觉得等待时问缩短,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顾客在服务开始时获得更好的准备, 从而使服务供应商获益。其实当储户进入银行, 领取了小票之后, 就会觉得服务已经开始了, 这样消费者所感知到的等待时间会相对短些。

2.6单独等待的时问往往比群体等待的时间感觉更长

一个人等待的时候, 往往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在团体中等候, 那么由于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可以分散其注意力, 与单独等待相比, 顾客往往愿意等候的时间会更长些。因此, 团体等待比单独等待更舒服。在医院就诊的情况下, 坐在长椅上等待, 患者会彼此之问谈话交流病情, 那么整个等待体验就可以变得有意义, 顾客感知的等候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

3服务企业的排队管理措施

对于企业而言, 为了有效地进行排队管理, 服务营销管理人员可以综合考虑物理的、心理的和情感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进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

3.1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以便减少顾客排队等待的实际时间

提高运营能力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增加服务人员。若顾客长期面临着排队等待问题, 企业就应该考虑适当增加服务人员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能力。国外的银行人多时窗口全部营业, 不会空着没人上岗, 还会马上增设窗口, 甚至行长亲自上“第一线”服务。二是延长服务时间。在许多服务组织中, 在需求高峰期, 雇员被要求工作更长的时间, 这样可以把顾客购买服务产品的时间分散开, 减少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如在节假日, 大卖场收银台推出的弹性延长营业时间的措施。三是增加设备。增加设备包括增加已有设备的数量和引进新式设备以提高运营能力。比如顾客的签字用扫描仪输入电脑, 当出纳员输入一个账户号码时, 签名就会出现在屏幕上。这样, 顾客办理业务的所需时间就会减少。四是优化运营流程。分析服务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运营流程, 找出其中无效率的部分进行改善或删除。五是确定合适的排队结构。当排队不可避免时, 企业要确定出合适的排队结构以保证运行的高效性。排队结构有多排队、单列排队、分编号排队等。每种结构都有各自的优点, 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3.2减少顾客的焦虑感以便使等待的流程变得活泼有趣

能够使顾客愿意排队等待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等待的后果令顾客觉得等待是值得的;二是顾客觉得等待也是一种乐趣。因此, 服务组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在顾客等待的流程中尽量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录像或其他一些娱乐形式使顾客暂时淡忘其在等待。“海底捞”火锅店在顾客排队的时候, 它不但提供给顾客休息的桌椅, 还免费提供水果、饮料, 更设置了专门的服务处所和服务人员, 免费为顾客美甲和擦鞋。同时, 还有免费上网、跳棋、扑克牌等供人消遣, 等待就餐毫无焦躁之感, 给人以轻松快乐。 (2) 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使他们的服务态度更为友好。例如, 问候一下顾客或提供其他一些特殊的关照,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减弱长时间等待的负面影响。 (3) 及时告诉顾客他们所期望了解的信息。当顾客等待时问比正常情况下更长的时候, 这一点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企业应该告诉顾客为什么等待时间比平时要长以及企业准备如何解决这种情况等。

3.3管理顾客的期望以便使顾客对排队等待有正确的预期

现实中, 很多企业为了招揽更多的顾客, 故意给顾客一个很短的排队等待的时间承诺, 使顾客形成过高的期望。如果顾客实际排队等待的时间超过了企业承诺的最长时间, 就会造成顾客不满意。所以企业在向顾客承诺排队时间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 做实事求是的承诺。

3.4区分不同的顾客以便提高整体服务效果

服务组织为了提高服务的整体效果, 有时需要对顾客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划分, 对不同属性的顾客区别服务, 允许一些顾客等待的时间比其他人短。一般而言, 企业采取先来后到的原则对顾客提供服务, 但在有的情况下, 区分不同的顾客却是最好的选择。如高级的顾客可在VIP室接受专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贵.服务营销与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2]纪双城, 张川杜.在国外感受银行排队[J].政府法制, 2007, (10) .

[2]邓熙.海底捞的人性管理[J].新财经, 2007, (11) .

问题与需求 篇2

ERP中的能力需求计划(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CRP)受到物料的排产计划和工艺路线的影响,不同的排产计划和不同的工艺路线对工作中心(Work Center,WC)的能力需求(负荷)都会发生变化。反过来,能力需求和工作中心的可用能力(产能)又会影响企业的排产计划。

按照ERP理论及软件中的定义,每一种物料只有一条工艺路线,一条工艺路线有若干个工序,每个工序对应一个工作中心。在目前的ERP软件中,CRP就是根据这一定义和设计计算所有物料在各个时段使用每个工作中心所占用的台时数(负荷)和每个工作中心的可能台时(产能),并绘制成负荷图,通过比较进行能力计划。尽管ERP软件可以为一个物料设计替代工艺路线或辅助工艺路线,但那只是在物料的生产工艺发生改变时用,系统在计算产能需求时只会按照一个工艺路线进行计算。也就是说,CRP始终是按一条工艺路线进行能力需求计算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流程型制造企业中,一条工艺路线往往就是一条生产线,企业的多种产品可以使用同一厂房的同一生产线进行生产,也可以使用不同厂房的不同生产线进行生产。例如:一家复合肥生产企业拥有2个厂房,旧厂房安装有3条低级生产线和1条中级生产线,新车间安装了2条高级生产线。该厂的几种产品(假设为1#复合肥、2#复合肥、3#复合肥)均可以使用任何车间的任意一条生产线进行加工(见图1)。这时,能否正确理解ERP对工作中心(WC)和工艺路线的定义,将影响到该企业ERP应用中的CRP和排产能否进行下去。

图1 某流程型制造企业的生产格局

为了便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特做以下假设:

(1)各生产线生产A、B、C三种产品的用时相同,它们的生产能力分别为:

·低级线:每季度工作800台时,可产出500吨产品

·中级线:每季度工作1000台时,可产出1000吨产品

·高级线:每季度工作1000台时,可产出2000吨产品(2)各产品的计划产量为:

·1#复合肥2000吨

·2#复合肥2000吨

·3#复合肥2000吨 能力需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遇到这样的问题:

(1)如果把旧厂房和新厂房定义为不同的工作中心,这些产品的生产将同时存在多条工艺路线。如果把不同的生产线定义为不同的工作中心,也同样存在同一物料多种工艺路线的现象。而在这种情况下,现行ERP软件是无法计算能力需求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执行相同或相似工序的设施设备可看作同一个工作中心的原理,可以考虑将旧厂房与新厂房均看作一个工作中心,案例中3种产品的生产都可以看作只有1个工序(即加工工序),均对应同一个工作中心。

(2)在上述解决方案下,不同的生产线被视为不同的设备资源,但要注意这些设备资源是并行的关系,即它们的产能是可以相加的,WC的产能是较容易计算的(见公式①)。但是,由于不同生产线单位时间的产能不同,同一产品使用不同产能的设备进行生产时,不能直接计算它的单位产品额定台时,也就无法根据公式②计算WC的负荷。WC的产能=Σ设备×设备工作台时×利用率×效率 ① WC的负荷=Σ产品计划产量X单位产品额定台时 ②

(3)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改为衡量各条生产线(设备)的产能与负荷情况,并据以进行能力计划和排产。

2.1 设备产能的计算

某设备的产能=设备数×设备工作台时×利用率×效率 ③

假定利用率与效率为100%,根据③式不同生产线的产能分别为:

·低级线的产能=3×800=2400台时

·中级线的产能=l×1000=1000台时

·高级线的产能=2×1000=2000台时

因此,WC的总产能=5400台时 2.2 设备负荷的计算

某设备的负荷=安排在该设备上的计划产量×产品单位定额台时 ④

根据各设备的生产能力可以计算出各设备的单位产品额定台时为: ·低级线的单位产品额定台时=800台时÷500吨=1.6台时/吨

·中级线的单位产品额定台时=1000台时÷1000吨=l台时/吨

·高级线的单位产品额定台时=1000台时÷2000吨=0.5台时/吨

现在要计算各条生产线负荷,遇到的问题是:不知道某条生产线生产多少数量的何种产品。排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法

排产问题不仅要考虑产能的约束,还要考虑如何排产才能使得目标最优,例如总负荷产能比最低,或者加工成本最低。下面对此问题进行建模,并运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3.1 单目标模型——负荷产能比最低

假设:x-中级线生产任务,Y-中级线生产任务,z-高级线生产任务,1-1#复合肥,2-2#复合肥,3-3#复合肥。则Xl-高级线生产l#复合肥,X2...Z3同理。

MIN(负荷-产能)=-800,即最多可剩余800台时的产能。3.2 单目标模型——加工成本最低

假设:低级线的单位加工成本为45元/吨;中级线为40元/吨;高级线为35元/吨。目标函数:MIN(总加工成本),即

MIN(总加工成本)=225000,即总加工成本最低为225000元。3.3 多目标模型——加工成本最低,负荷产能比最低

第一目标:实现车间加工成本最低,即假设加工成本不超过生产线全线开工的成本(也可以随便设一个成本数),d1为加工成本不高于现有生产线全线开工的成本;dl为加工成本超过现有生产线全线开工的成本,因此,实现车间加工成本最低的目标约束为:

+

- 第二目标:实现负荷产能比最低,即充分利用现有产能,避免开工不足,设d1为生产线正常生产时间未用完产能数,dl为生产线产能不足需要扩充的产能数,因此实现负荷产能比最低的目标约束为:

+

运算结果: X2 1000 Y1 1000 Zl 1000 Z2 1000 Z3 2000

问题与需求 篇3

关键词:发展问题;制造信息;系统制造企业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3)01-0054-02

1 前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下,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越来越激烈,其中一个竞争问题就是信息之间的竞争,信息成为了竞争之核心。因此制造企业给制造信息系统需求,直接关系着制造企业发展方法。因此要促进制造企业迅猛发展,必然要制造信息系统紧跟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形下,那就对制造信息系统需求以及发展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2 制造企业对制造信息系统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促进下,加剧了市场之间的竞争程度。各种先进管理思想与制造模式进入到制造企业中,并被各个公司大量使用,比如生物制造及虚拟公司等等,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模式都必须要将企业动态组合放在首位,还要考虑到成本和服务上能不能被市场认可。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展示企业中的客户化与多样化,,以及企业运行机制多变性与复杂性,都需要依据制造企业实况给信息系统提出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智能性

要依据实况对企业生产环节中有关参数进行动态调整,无论是在实际生产还是调度上都必须要取得有关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体现出调度、计划在实际生产中的状况。

2.2 协同性

各个制造企业内部或者彼此之间的利益团体活动协作,直接关系着制造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伴随着生产组织和管理上转变,也会给制造策略造成影响。但是在各个企业之前的合作主要通过各个企业所具备的独立制造能力,以及各个企业自主特征之间的合作,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将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转向了供应链、契约的合同合作方式上。而各个企业之间也是将工程视为发展的主要模式,就需要相关信息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

2.3 短期需求具备快速相应能力

使用虚拟工程让工厂间合作更加密切,自然也给响应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供货商和分销商几乎都不会在库存中存货,需要多少就下多少订单,这样制造信息系统就要具备有不可预见性对订单需求分析,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响应速度,才能够确保整个链条正常运转。

2.4 生产加工环境要能够适应分布自治

传统的生产模式而言因缺乏了快捷、灵活处理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出现许多弊病,因此许多工程都在选择按照交货期为纽带的松散耦合方式,进而形成虚拟工厂。在整个企业总体规划之下,企业的内部必须要依照自身的供应链需求,对整个生产调度进行详细安排,体现出自身功能,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正常工作。因此企业的生产系统需要具备网络化、分布性的调度能力,这样才能够对全新环境相适应,才能体现出分布上的自治性与网络化。

2.5 适应基于生产合同的组织模式

如果企业属于纵向集成企业,就必须要朝着合同作为纽带扁平生产组织模式转变,现在半导体、电子、汽车以及航空航天都在使用,乃至一些医药制造也在使用,必然要求生产系统按照合同组织生产。

3 制造企业对制造信息系统发展问题

经济全球化发展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而以合同作为纽带的虚拟工程也成为了企业主要生产组织模式。而供应链上每个自制节点,都要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情况进行掌握,用来确保零库存模式生产,同时还要快递响应各环节需要,供应链上各个工厂之间要进行透明访问与互操作。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软件功能不完善,给集成带来困难

如今制造业大都认识到了应用制造信息系统的优势和重要性,也在普遍使用管理软件,采用监控与数据采集、人机交互界面等监控软件,以及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制造信息系统。但是软件生产商大都之时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软件,并不能够生产出适应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应用需求,因需要集中到统一环境下去满足特定用户需求,该系统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3.2 传统的制造信息系统把产品、合同与生产控制过程割裂开

现在制造企业的应用系统上划分成为了两个部分,其一是用来制定出企业中长期的生产计划,即为ERP系统;其二就是控制低层生产过程,ERP系统是用来处理产品订单过程。一旦这两者间不具备一定关系,依然还是按照合同组织模式生产就很难形成为面向客户过程视图与信息视图,必然不能够将客户所反馈的时间体现出来。

3.3 集成性弱

如果站在技术角度以及用户需求,软件自身就要与其他的应用系统集成,这些软件之间要相辅相成,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制造企业遗产系统生命周期,还能够减小投资。

用户在选择合适软件上也具有了较大空间。但是如今许多系统并不能够被统一控制,一定程度上海受到多个方面的局限,更别谈对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严重制约着用户选择制造系统。

3.4 互操作性差

事实上互操作性就有效体现出了系统所具备的敏感性,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所使用的数据库以及各种操作系统也都具备异构性,还要从其他的系统之中去裁剪出具备不同功能,才能够满足一些特定任务的要求,实现互操性。但是现在所用的系统大都没有这个功能。

3.5 重构能力弱

所谓重构能力,这种系统就是按照业务发生变化而改变配置功能的能力。不同行业、企业在生产模式上必然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该系统一定要具备重构性。

3.6 敏捷性差

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产品的响应速度和实际生产间的应变能力。在制造信息系统中,因为系统结构自身与所用开发技术原因,一个微小过程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的适应性,影响系统应用乃至不能正常运转。

4 结束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快速推进,制造企业对于制造信息技术具有更高要求,这样也是为了跟上现代化管理和组织模式的需要,构建出软件开发平台,为制造企业集成产品开发和制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2]蒋新松.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敏捷制造企业[J].计算机集成制造,2007(4).

[3]熊有伦.先进制造技术基础优先领域战略研究报告[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7.

问题与需求 篇4

广东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份量。2007年农业可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5.84%, 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47.74%, 农林牧渔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45%。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与农村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正如全国各地一样, 广东农村普遍滞后于城镇的发展, 农村基础建设、农民生活水平、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以及受教育程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极其需要科技支撑促进广东农业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2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

2.1 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总体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农业与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7年广东农林牧渔总产值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占全国总量的5.77%。农林牧渔总产值由1978年的85.9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21.24亿元, 增加了31.83倍, 平均增长率为12.7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增加了21.31、13.75、15.98和98.98倍。随着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服务业产值也逐步增加。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从2003年的85.65亿元, 增加到2007年的101.60亿元, 增加了19%。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农产品进口额从2003年的33.7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2.47亿美元, 增加了85.32%;出口额从2003年的19.39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3亿美元, 增加了113.67%。农民收入成倍增加,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93.25元, 增加到2007年的5624.04元, 增加了28.1倍, 平均增长率达到12.33%。农村居民中非农收入逐步提高, 由1990年的37.3%增加到2007年的64%, 增加了26.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 由1978年的61.7%下降到2007年的49.7%, 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2 农业与农村技术进步水平逐步提高

乡镇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农业机械化率、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农村用电量、土地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技术进步。“十五”期间, 广东农业电气化和化学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用电量和化肥使用量均有较大的增加幅度, 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的405.45亿千瓦时上升至2005年的766.43亿千瓦时, 增加了89.03%;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的176.20万吨增加至2005年的204.62万吨, 增加了16.13%。2000年至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以及农药施用量分别增加1.03%和2.72%。2007年广东水稻机耕率、机收率以及机械脱粒率分别为67.05%、28.46%和60%。

“十五”期间, 乡镇产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从乡镇从业人员看,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 从2000年的1572.07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533.48万人, 下降2.4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均呈上升趋势, 分别增加34.78%和19.60%。农业增加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分别增加44.27%和30.56%。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逐步减少, 1978年农业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八成 (占83.74%) , 2007年农业人口不到户籍人口的五成 (占47.74%) 。

“十五”期间和“十一五”初期, 农业园地产出率和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农业园地产出率从2000年的914元/亩增加到2005年的1258元/亩, 增加了37.64%, 2007年达到1648元/亩, 比2005年增加了31.04%。淡水养殖水面产出率从2000年的3643元/亩, 增加到2005年的4965元/亩, 增长36.29%, 2007年达到5711元, 比2005年增长15.03%。

2.3 农村劳动力素质逐年提高

人是最根本的要素。“十五”以来, 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 高中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9.9%增加到2007年的12.7%, 增加约3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程度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0.6%增加到2007年的2.1%, 增加1.5个百分点。接受专业技术培训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11.4%增加到2007年的16.1%, 增加4.7个百分点。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2006年末, 广东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为0.55%。

2.4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事业逐步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12.5%增加到2007年的92.3%。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养老覆盖率小康水平实现程度由2005年的5.9%增加到2007年的18.9%。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 截止2006年底, 广东82.53%的村有卫生室, 85.05%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 24.11%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3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分析

广东农业与农村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在人均耕地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与我国先进省市以及世界先进国家比较仍存在差距。

3.1 人均耕地面积偏低

广东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规模严重偏低, 制约着广东农业与农村的机械化和专业化发展。人均耕地面积 (按乡村人口计算) 仅为0.08公顷/人, 位于全国倒数第二位,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占47.06%) , 是位于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1.94%。与世界农业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达到1.04公顷/人,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新西兰更是达到63.69、2.14、11.81、26.25和8.82公顷/人, 均在广东人均耕地面积的25倍以上。世界先进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均耕地规模的大幅提高。

3.2 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以及机电排灌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田水利建设水平。2007年广东耕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分别为46.07%、32.57%和14.68%, 位于我国31省市的十四、十六位和十八位,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3.3 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

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机械化水平,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仍比较落后。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用机械化总动力为13.83千瓦/公顷, 位于全国的第十三位。与我国先进省市比较存在较大差距。是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的64.93%。每千公顷耕地面积拥有大中型拖拉机台数和联合拖拉机台数分别为4.35台和2.39台,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二十四位和十七位。这两个指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排在第一位的山东和江苏, 分别为38.42台/千公顷和16.48台/千公顷, 是广东的8.83倍和6.89倍。

3.4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的农业化学化水平。广东农用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较高, 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771.15公斤/公顷和34.82公斤/公顷, 均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位, 仅低于福建省, 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和2.61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广东在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隐忧。目前世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仍比较高, 平均每公顷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为1198千克/公顷, 是广东的1.55倍。但世界先进国家已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 农药化肥的使用趋向高效低毒趋势, 提倡低投入农业。

3.5 部分农产品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产品的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看, 甘蔗单产排在全国的第一位,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稻谷、玉米和花生的单位产量分别为5392千克/公顷、4453千克/公顷和2533千克/公顷,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稻谷和玉米的单位产量分别是山东省的76.21%和69.97%, 花生单位产量仅是河南省的64.26%。

广东农业劳动力的平均产出率位于我国较低的水平。2005年广东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产量为912.2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五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57.08%, 是排在第一位的吉林省的17.65%;生产油料产量为50.4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三位, 不到我国平均水平101.6千克的一半,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湖北省的18.93%;生产糖料728.6千克, 排在全国31个省市的第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3倍, 但远低于广西的产量, 仅是广西产量的21.34%;生产猪牛羊肉172.8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二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84.99%, 是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市的25.35%;生产水产品454.6千克,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 虽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但仅是排在第一位的福建省的53.41%。

3.6 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处于我国较低的水平

2007年广东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除了糖料和水产品位于我国的第五和第六位外, 其余粮食、油料、肉类、水果和奶类均居于我国较后的位置。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137.0千克/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99%, 仅是排在第一位的黑龙江省的15.13%;油料人均拥有量位于我国的二十位, 为8千克/人,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11%,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河南省的15.38%;肉类人均拥有量为41.1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第二十一位, 是我国平均水平的78.89%,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48.13%;水果人均拥有量为112.7千克/人, 位于全国的十五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1.90%,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海南省的的30.88%;奶类人均拥有量为1.4千克/人, 位于我国的倒数第三位,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7%, 仅是位于第一位的内蒙古的0.37%。

3.7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2007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24元/人, 排在我国31个省市的第六位。排在前五位的省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和江苏。广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但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相当差距, 仅是浙江和江苏的68.07%和85.72%。

3.8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

恩格尔系数 (Engel's Coefficient) 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广东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到49.68%, 排在我国31省市的倒数第六位, 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

3.9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远高于世界先进国家

2007年广东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6.86%, 比全国平均水平55.06%低18.2个百分点, 也比世界平均水平40.4%低3.54个百分点, 但高于我国的北京、上海和天津等直辖市, 这些城市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为15.50%、11.30%和23.69%。与世界先进国家比较, 差距更大。2005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均低于5%。

3.10 农村居民素质与领先省市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广东农村居民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5.99人, 与领先省市比较有较大差距。北京、上海、天津农村居民劳动力素质较高, 每百名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人员分别为19.88、17.61和7.06人, 是广东的3.32、2.94和1.18倍。

3.11 乡村医疗卫生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广东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仅为0.82人,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为1.67人, 是广东的2.04倍。2007年广东每10万乡镇人口拥有乡镇文化站数为3.62个, 位于我国31个省市的第二十六位, 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4 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4.1 农业与农村水利建设的科技需求

广东水利建设水平位于全国的中下游位置, 可耕种土地的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极其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水资源是有限资源, 因此, 在提高广东水利建设水平的同时需要开展节水技术的研发。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采用水渠灌溉的形式, 部分农田采用了喷灌方式。国外农业先进国家采用了各种节水技术措施,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国外先进国家的节水技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美国推广应用多种节水灌溉方式, 其中50%的面积采用喷灌, 43%采用地面灌溉, 6%为滴灌, 1%为其它灌溉方式 (中国农村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以色列研究人员开发出“土壤蓄水层处理”技术, 即污水经处理后再通过土壤注回蓄水层, 通过土壤和沙层起净化过滤作用, 经这种技术处理后的水接近淡水的质量, 可放心用于农业灌溉。广东拟研制、引进、集成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 提高广东农田有效灌溉率、旱涝保收率和机电排灌率, 为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提供水利基础。

4.2 保护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科技需求

随着大气和水体污染的日益严重、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剧增等, 严重威胁着广东农业生态环境。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不仅引起水体污染, 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它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份增多, 影响食品安全, 危害人体健康。广东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位居全国第二, 使得我省在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较大的隐忧。广东农业与农村面临农业生态污染的严峻问题, 迫切需要农业生态保护和改良技术,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改良和保护农业生态。一方面要提倡低投入农业, 另一方面加强无毒无害化肥和农药的研制。世界先进国家法国、德国、荷兰等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相继开展有机农业运动。日本也提出生态农业, 在2000年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 重点是减少农田盐碱化, 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化肥) , 提高农产品品质安全。生态农业遍布世界各国, 2002年末世界生态农业面积达2 300万hm2, 比2000年增长了31.4% (中国农村信息网) 。

4.3 农业机械化的科技需求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广东农业机械化水平位于我国的中下游位置,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国外农业机械化技术已从“传统”发展到“现代”, 农民耕地可完全由电脑控制。澳大利亚创建了完全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的现代化拖拉机, 80%的农场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指挥拖拉机耕作,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中国农村信息网) 。广东应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追赶我国和世界的先进水平。

4.4 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产量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产需要优质品种, 高效的种植技术, 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和产品产量。广东部分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农产品品质存在较大差异, 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 提高我省优质农产品的比率和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纵观世界农业先进国家为了保证优质农产品品种的供应、保证高效的种植技术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巴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采取三大措施改造巴西的玉米作物, 使其成为高产、高技术、高经济回报作物。一是加强育种研发。针对巴西不同的环境地区, 运用良好的管理和玉米作物优异的农艺特征开发高收率的杂交品种。二是推行高标准的生产体系。比照美国的生产标准, 生产高质量的种子, 把高活力的种子引入市场。三是加强农艺方面的服务。为机械种植者开发和生产专门的播种机用的塑料模板装置以适于种子的种植, 成立农艺小组研究实用的田间信息和农艺规范并传授给农民, 使农民变得更加专业 (中国农村信息网) 。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5 提高食品安全性的科技需求

农业产品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与安全, 因此对农产品的安全要求特别高。农产品的安全性涉及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从育种、种植到成熟结果、储存保鲜加工包装整个产业链, 需要科研和管理部门给出各个环节的安全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农产品安全提供保障。目前世界先进国家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措施。比如在保障蔬菜安全方面, 加拿大通常利用冷链物流进行蔬菜的贮存、运输。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 有效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 (中国农村信息网) 。日本制订了详细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 其中包括致病病原菌、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类、植物源毒素、农药残留类等指标。德国种菜农民必须获得农业经营许可证及农艺师或农业技术员资格证书, 菜农还需获得健康证书, 确保没有传染疾病。对蔬菜的施肥控制也很严格, 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品种施肥, 限制化肥使用种类, 在施肥前两个月进行无害化处理, 绝对不允许使用人的粪尿。大棚里种植的蔬菜, 也绝对不能使用药物催熟。世界先进国家以上的种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6 农产品储存保鲜和加工的科技需求

农产品普遍存在着保鲜期短易腐烂等特性, 急需保鲜技术和科学规范的储存包装技术以及加工技术, 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当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产品保鲜技术已日臻成熟。日本研制和改进了用于贮藏不耐贮存水果的冷藏系统, 利用臭氧及负离子对冷藏室进行熏蒸, 有效地防止了真菌及细菌对水果的侵蚀, 这个系统大大延长了水果的保鲜期。日本先进的保鲜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7 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致使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任务愈发严峻。目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除了培育抗病品种、培育无病毒种苗、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等方法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世界先进国家就尝试以虫治虫的技术 (中国农村信息网) 。尼日利亚和比利时的科学家已鉴定出一些昆虫病原线虫 (EPN) 物种, 这些线虫能够作为生物控制器, 有效抵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作物害虫, 病原线虫已成功地被应用于虫害控制。世界先进的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技术值得我们借鉴。

4.8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科技需求

目前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根据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12.46台, 而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78.79台, 是农村居民家庭的6.32倍。信息工具的落后影响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农产品经营信息在农村的传播。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业信息化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甚至高于工业, 美国农民借助电话线等方式使计算机联网, 在家里就可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 获得关于产品价格、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信息。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绩效最高的国家之一, 信息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5 结语

以上在统计年鉴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与我国先进省市、世界先进国家的比较, 分析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广东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科技需求, 以达到为广东农业科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本文是2008年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广东省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研究 (2008B024042012) 》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万忠, 郑业鲁.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翟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http://xinnongcun.agri.gov.cn

[4]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编委会.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8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关于农村教育需求问题的看法 篇5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升全民素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提升全民素质的工程在农村的发展尤其重要,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加紧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借这次机会,我想就半年来我在农村教育岗位上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对于农村教育需求谈谈我的看法。

教育是教学与育人的结合体,而教师则是传达知识和育人的主要媒介。农村教育需求的第一点就是强大的合格的师资力量。在我看来,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师不可分割的,且一个老师的素质高低将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因此有要求在教师选拔与培训上下功夫,选拔出来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是教授知识与以德育人,将自己所认识的世界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以及站在高处思考的习惯。当然,对于太小的小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就只能暂且当故事讲给他们了。另外就是教师人数的问题,无论是哪个学校都不能出现学生没有老师教,或者一个老师教多个班的现象。希望可以扩大师资队伍,满足学生需求。最重要的就是为人师表,就得有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解决教育事业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

第二点就是要有图书馆和计算机。在我看来,没有图书馆的学校是不完整的,学生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拿到高分,也不是单纯的考到哪个高等学府,而是学到更多的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图书馆里的“名家名作”以及“百家之言”足以丰富学生甚至老师的精神生活与课外生活,没有条件办大型图书馆的也要有个小型书库,这是学校的必需品。再者就是计算机,全球网络化的形势发展,让我们不得不加紧脚步跟随,一台小小的计算机就能了解全世界,就能打开封闭的大门,走向缤纷的世界,为的是不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闭塞的信息系统中,既然有了能了解世界的媒介,就不应该再让我们的学生脱离世界的队伍。总之,图书馆是要“阅尽古今中外”,计算机则是“走遍天南海北”。

“教育”是个大词,教学活动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相关的教育理论与体系的建造也不是我等只从事半年教学活动的老师可以把握的。于我来说,就只能就我所在环境中所遇问题说下看法。在农村学校里,我发现我们需要培养“农村”重视教育的意识,在中国正在飞速向前发展的世纪里,农村也不能只关注经济的进步,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也极其重要,而教育在针对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的同时,会在提升农村人民素质问题上发挥积极影响。之前说了师资力量,图书馆和计算机,那些都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教学必备因素。可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环境。环境也要细分,分为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学习环境或叫学习氛围。教学环境在我看来是于教师来说,整个学校的管理层与教师团队之间的配合,形成固定的有章可循的教育系统,也可以说是要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学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成绩。校园环境就不用多说了,保持整洁的环境是基本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也要懂得劳动的光荣。重要的还是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与校园环境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服务的,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很难把握自控意识,难以全心投入学习之中,学生不好好学,老师也会渐渐失去耐心,所以,营造良好的环境或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尤显重要。

中国面临问题不是简单的需求不足 篇6

如从人口的劳动力供给来看,农民的失业劳动力人口规模已从2亿左右减少到目前的2000万到3000万,用低的劳动力成本来进行国际竞争的话,这种优势确实是在逐步丧失。

从资源环境消耗角度来讲,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也很难持续。如有专家统计,中国2/3的水已经被污染,连生存都会成问题还谈何发展?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日本的11.7倍。石油、铁矿这些资源的对外依赖程度超过50%。

而中国经济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简单的这种模仿空间越来越小,尽管在产业方面,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比较弱,但简单的模范像山寨产品即便模仿得挺精巧,但是核心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同时,教育的积累优势也在逐步丧失。根据相关方的统计,国家财政教育的投入水平,世界平均水平是7%左右,发达国家是9%左右,温总理说中国要到4%左右。要知道有2/3的国家超过了GDP的4%,我们还在力争4%。

因此说,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需求不足的问题,是竞争优势在丧失的问题。在未来要想更好地发展,只能靠技术创新,靠结构转型,当然这不能够简单理解为要靠发改委的征询规划,靠中投,靠日本和美国的投资,也不能靠铁公鸡,要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有很多基本的产业已经转到越南、老挝、柬埔寨这些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地区。

那么如何获取中国未来的竞争优势?中国大批的产业可以进行投资,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但是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前提之上。

第一个前提就是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制造业为例,有数据显示初中和高中以下学业的占90%,大专生占比不到8%,本科生和研究生还不到4%。这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我觉得还是不够的,我们教育的投入必须要加大。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指出,职工受教育年限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改为高中学历,劳动生产率会上升24%。因此我觉得中国的经济要增长的话,调结构首先要调人口受教育的结构。

第二个前提就是要积极缩小贫富困差距。中国要拉动内需,要使拉动内需的人有钱花,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现在贫富差距值得担忧。基本论证是中国的贫富困差距基尼系数不仅超过美国、日本,也超过了俄罗斯和印度。这也是温总理反复强调要增加中产阶级人口比例的原因,这是个很实在的问题。

第三个前提是调整资源价格,优化资源配制。资源价格的上调在中长期还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为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而中国的薪资是比较低的,占GDP的比重只有8%,劳动者获得的国民收入的收益比例较低,很大一块被资本或垄断的行业获取,所以资源要素调高不可避免,但不能够再让企业用大量的能耗消耗低价格的资源,来维护低质量的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是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

第四个前提是国企和民企共同发展。国企的平均收入在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上分别是5.87%和1.75%,民营企业的这一数据分别是6.05%和3.63%。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把国企获得的垄断资源、土地优势以及贷款优势淘掉以后,数据差异会更大。另外为了防止国企的过度扩张,扶持中小民营企业也是一个大的趋势。

第五个前提是金融衍生品需要得到大力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有比较大的波动,消除这种波动最好的方式是用金融衍生品,既能做多,又能做空,双向盈利,像韩国的衍生品,基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美国虽然因为金融衍生品过度开发导致了金融危机,但是总体来讲金融衍生品还是发挥了稳健经济的作用。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应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及其竞争力仍然会抱有乐观的心态,毕竟中国经济还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大阶段。

浅议IT项目需求变更问题与对策 篇7

客观地说, 需求变更这种情况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 因此如何解决需求管控, 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就变成了IT项目经理的必修课。IT项目需求之所以变化, 是IT项目需求本身的复杂性造成的。与传统项目比较, IT项目的需求相对模糊, 变动较大, 主观随

浅议IT项目需求变更问题与对策

□文/田辉

意性较强,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需求的准确描述。

需求来源于客户, 但很少有客户会很认真地准备需求文档。笔者在项目当中经常见到的情况都是甲方简要的提出自己的需求 (三言两语而已) , 或者甲乙双方在需求沟通会上做一个业务设想的沟通交流, 这样造成了需求最初来源的简易化和随机化。一般情况下, 乙方会根据沟通会上的情形对甲方需求进行还原, 最终形成上百页的需求文档, 并交由甲方签字确认, 以此作为需求的文字来源。如此操作在表面上看来是完备的, 但实际工作当中, 需求往往来源于甲方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人员, 不同的人员对业务的理解自然也带有自身的本位想法, 对系统的关注角度也不尽相同。这可能就此造成了需求的矛盾与歧义 (此问题是可以在甲方层面上协调解决的) 。甲方确认需求当然是毫无疑义的, 但甲方是否系统的、全面的审阅了乙方还原后的需求汇总, 那就不得而知了。

同时, 甲乙双方对于需求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作一个登录用户的认证功能, 对于甲方来说可能有自己先入为主的认识, 很可能乙方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 甲乙双方很可能就迅速达成了“共识”, 当按照乙方理解开发出来的最终产品呈现在对此功能已经有了设想的甲方面前的时候, 此功能的需求文档就成了双方掰持不清的糊涂账。

另外, 由于甲乙两方在业务知识层面上属于两个不同的方向, 这样很可能造成需求的完整度不足。一般来说, 甲方对业务更为了解, 技术业务层面了解相对较少;反之, 乙方亦然。这样就造成了双方沟通需求的时候, 甲方提供的需求完整度不足, 比如, 甲方提供了必须实现的业务需求, 乙方忠实地作了记录, 并根据沟通了解了甲方的需求内容, 但甲方只是提供了自己的需求、想要的功能, 要知道系统是由多个功能模块组成的, 甲方很可能把一些其自认为是常用的功能模块作为必须功能而未作阐述, 这就造成了需求功能的缺失。

需求的详细准确程度也是一个大问题, 在明确需求的时候, 往往甲乙两方只是对某一需求达成了共识, 但可能并不明确这个达成共识的需求具体如何实现, 也许乙方的实现并非甲方所愿, 如甲方要求实现某种数据检索, 乙方的实现方式只能支撑低量级的数据量, 碰巧实战当中要检索的数据量是天量级的, 这就造成功能失效。

2、明确需求工期不足。

需求的生成也是需要工期的, 对于甲方来说, 需求由乙方前来调研, 开完需求调研会, 再开几个碰头会, 需求调研应该就算完成了。对于乙方项目经理来说, 这种工作恐怕只是开始。如前文所述, 需求的准确获取需要大量时间, 还需要相当一部分人力资源, 对需求进行推敲、确定。但在实际工作当中, 甲乙双方的上层很难认同这种耗费时间且没什么直接效益的工作, 如此就造成了如下现象:项目经理为保证需求的准确性拼命拖时间;甲乙双方上层因为见不到成果不断对项目组施加压力;由于需求的反复沟通修改, 项目组成员也对此感到疲乏厌倦, 希望尽快了结此项工作;多方权衡的结果, 很可能就造成项目经理的退让。在这样情况下诞生的需求文档, 其有效性、稳定性就有可能是有限的。

3、项目需求变化极快。

不同于工程类项目, IT项目的变化极快, 尤其是互联网类型的项目。前文中我们了解了需求不完整这一情况, 需求调研的不完备、不准确都会给后边的项目实施带来变数。在互联网时代, 业务的诞生几乎是爆炸式的, 新的业务往往会对现有的项目造成影响, 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这也给项目实施带来困难。

在项目实施当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用户、业务都在发生转变, 由于操作人员、系统、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业务发生变化, 自然需求也跟着变化。在互联网项目当中, 往往某些项目带有突发的革命性需求, 如甲方设计一个搜索网站, 必须保证与业界同类型的网站保持一致, 若业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极受用户欢迎的业务, 那就必须把此项功能加入, 否则可能本项目就算完成, 也不能达成甲方项目设计的初衷。此案例中的需求变化对项目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二、IT项目管理需求变更对策

以上几点是笔者分析项目需求变化的原因, 对于这样的需求变化, 必须有对于需求变更的管控办法或者处理策略, 否则这些需求变更造成的项目成本增加、进度推迟恐怕会毁了项目实施。笔者认为,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项目需求不完备等情况, 由于现时情况不太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因此只能在后续的项目需求管控当中进行补救处理。

1、需求评审流程化处理。对于需求的变更、增添认定均需要走专门的流程。可能有不少同行感觉这样要求有点多余, 但笔者认为新的需求变化都是在业务演进过程中逐步出现的, 对于需求变更的评审, 有助于项目组加强对业务需求本质的把握与理解, 有可能通过对新需求的评估, 推断出业务的演进方向, 或者增加项目需求的完备程度。同时, 对需求的评估也可以使项目组更好地把握现有的工作进展情况。

2、需求确认。任何需求的变更, 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项目的工作量, 进而影响到进度, 且项目需求来源于甲方, 因此需求的确认必须有甲方的签字确认。对于乙方来说, 所有的这些需求的实现都是有投入成本的, 这些成本的来源就是甲方的“签字”确定的需求或需求变更。笔者曾经历过一个IT项目, 在该项目实施过程当中, 为避免风险, 邀请一个甲方业务人员作为业务指导, 项目期间项目组对甲方代表

提要本文以新疆上市公司2007~2008年数据以及反映业绩状况的三个指标 (盈亏状况、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 为依据, 说明业绩状况与股利分配方式的关系, 进而提出在制定股利政策时, 必须充分考虑自身业绩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更要注意股利分配行为与其业绩状况相匹配, 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良性健康发展。

配方式指标名称指标定义盈亏状况

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大于零时为盈利, 净利润小于零时为亏损

净利润增长率= (本年净利润-上年净利润) /上年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表1指标名称及定义

所占比例 (%)

(三) 股利分配情况。

目前,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股本和混合股利分配方式, 从新疆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分配情况来看也是以上四种方式, 并且近两年在新疆上市公司中没有纯粹的股票股利分配方式, 股票股利分配方式只在混合股利分配方式中出现。

样本公司2007~2008年股利分配方式情况见表2、表3。 (表2、表3) 从表2平均数看出:样本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采取了派发

新疆上市公司业绩状况及股利分配方式

□文/孙晓立

一、新疆上市公司业绩状况与股利分配情况分析

(一) 样本选择。为了考察上市公司业绩状况与其股利分配行为的关系, 本文以新疆上市公司连续两年 (2007~2008年) 的年报作为分析基础, 样本选择以2007年30家上市公司和2008年32家上市公司为对象。

(二) 指标选择。公司的业绩状况主要以三组财务指标说明, 即盈亏状况、净利润增长率及净资产收益率, 详见表1。 (表1)

的意见言听计从, 根据其要求对项目的某些部分进行大量变更, 因此延误了项目工期, 且发现项目上线后, 某些其建议功能并不为甲方整体认可, 为此还得修改, 其间造成了不少无用的工作, 此部分项目投入没有任何意义。这一案例表明, 项目需求的变更应经过甲方官方同意, 若甲方业务决策人员知悉此问题, 就可能避免这部分无效投入。

3、项目计划冗余准备。项目计划冗余准备是指在项目计划当中, 对项目投入准备一定比例的富余量。在具体项目实施项目中, 项目变更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变更包括需求变化、风险的发生等多种情况, 若在项目收支许可的范围内做一定的冗余准备, 在较小的变更发生时, 就可以通过项目计划当中的富余资源处理, 从而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平心而论, 这种操作办法是要让乙方投入更多的成本来完成项目, 对乙方不太公平, 但在商业项目当中, 若能尽早完成项目, 就可以保证乙方的大部分利益, 适当的平衡一下投入上的取舍, 也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同时, 本办法也适用于项目的风险处理。

4、商务处理办法。

笔者曾经见过一个工程项目, 在此项目合同中确定了工程的基本工作量预估, 并明确当实际工作量超过预估工作量的10%以内时, 由乙方自行承担;若超过10%限度, 根据超出工作量多少, 结合合同约定的单价进行处理。此案例给了我们另一个解决项目变更的办法:通过商务合同中对工作量的约定, 来保障项目的实施。案例当中的实际工作量异常, 可视为IT项目当中的需求调研不完备, 或是需求变更造成的实际工作量增加, 若在商务合同当中明确有关工作量、超额工作量的约定, 就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解决由于需求变更而造成的项目成本、进度问题。

摘要:IT项目管理是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应用。由于信息技术行业的特点I, T项目管理除了具有项目管理普遍特性外, 还具有需求变化快、需求变更频繁等特点, 造成IT项目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项目成本、进度控制不力等现象, 因此对IT项目的需求管控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需求变更对策就成了IT项目管理操作上的一个重点, 也成为广大IT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方向上探讨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项目管理,需求管控,成本控制

参考文献

[1]吕凌.IT项目行业管理现状以及发展趋势[J].高科技产业, 2004.4.

问题与需求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实践,产学结合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定位、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行事处世塑造的一个关键时期, 也是大学生从懵懂到清晰认识自我, 从而自信步入社会的一个必要的过渡时期。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部门、高校、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部分脱节。

一、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表现

(一) 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差距甚大。

很多企业、单位负责人表示, 高校毕业的学生知识丰富, 可是大多数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几乎都用不上, 或者用起来和课本上的差距很大。根据麦肯锡公司刚刚发布的2010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2010) 》显示, 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对于失败的大学教育有着一针见血的批评:“就教学质量而言, 大学教学内容陈旧, 与现实脱节。很多大学教师依然用五年前的东西来教今天的学生。这样, 学生没出门就落伍了, 因为教他的老师早就落伍了。”

(二) 工作态度与单位主流差距较大。

刚踏入社会的学生工作态度来自于哪里?那就是学校的思想教育。尽管现在社会竞争激烈, 工作机会来之不易, 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工作态度明显有问题, 抱怨很多, 存在一般的条件和待遇看不上眼的思想。山东某地一位国税局干部表示, 今年单位新招收一名公务员, 工作能力勉强说得过, 但是工作态度明显有问题, 刚刚工作了一个星期, 就抱怨待遇低, 抱怨领导不给升迁机会等等。这些让单位领导和同事十分尴尬, 不知怎么与之相处。

(三) 平时表现与创新能力差距甚大。

大学生的朝气是很多单位所看重中的, 朝气意味着创新。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十分激烈, 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更是一个单位的生命。毫无疑问, 大多数学生在过了适应期后表现得很活跃, 在业余生活中非常活跃, 真正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朝气, 但是许多工作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让领导对新招入的大学生很失望。这就致使很多单位领导对大学生意见比较大, 甚至于很多单位都不再招收新员工。

(四) 单位需要的人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

社会招收大学生, 首先要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单纯的课本知识只是其一, 还要看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单位工作结合的能力, 能否为所在单位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显然刚刚从学校走出的大学生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合一些单位的人才需求。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口的路径选择

(一) 大力发展产学结合的高校教育。

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准备大展拳脚时, 却发现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失去了用武之地。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学生在学校时过多地注重课本理论学习, 而忽视了一定的社会实践。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1, 044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缺少实习经验”以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原因的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 (43.3%) ;第三是“专业不对口” (40.4%) 。因此, 增加高校中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高校应进一步注重创新产学结合的良性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很多学校采取了订单培养、专业委培等方法, 应该大力提倡。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占用时间较多,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教育, 使学生毕业后不知如何与社会接轨, 反过来其结果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应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应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焦点、热问题, 让学生能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使学生将来走出校门后能正确认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合理差距, 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当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是人才竞争。抛开道德素质, 就能力方面看, 大学生需要具备诸多方面的能力。现代大学生需要做到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现实需要与自我发展的冲突在很多人内心都会存在, 做出取舍的最好办法, 是认识清楚自己, 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认识清楚自己,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盲从和随波逐流, 并且可以在两难境地中帮自己做出抉择。笔者经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在单位非常受欢迎。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 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 要想实现自我更好地发展,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就业指导部门予以重视, 需要大学生个人、教育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教育在与社会需求对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坚决杜绝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很多人曾感慨到:一个花了四年时间、耗费父母数万元人民币的大学生, 最后在工作岗位上基本用不上在学校学的知识。诚然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 很多学生感觉书本知识无用武之地, 辍学打工照样与在高校学习知识相差无几, 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从实践来看, 刚毕业的学生不是知识太多了, 而是太少了, 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书本上的常识都不知道, 何谈好好工作呢?日照某事业单位的新招收的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 连最基本的书本上最简单的数据库都做不了。

(二) 坚决依法实行产学结合的方式。很多地方出现了学生到实践基地工作被压榨甚至于被卖给黑劳工机构的事情, 严重侵害了大学生的利益。人大也在讨论有关职业教育等社会实践方式的一系列立法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要严格组织学生的实践活动, 从选择实践基地, 到签订就业合同等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办事。

(三) 教育“产业化”带来的阵痛。199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 教育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 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决定》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 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展机制, 对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它主张教育产业化的意见引为最重要的论据。当时,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 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 反对提"教育产业化"。产业化带来的其中一个恶果就是忽视道德教育。培根说过:“人的美德尤如名贵的檀木, 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才放出光辉的。”

(四) 教育社会化问题。高校教育应该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前的一个模拟训练, 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有如现代战争中的实战演习或实战模拟训练。这是一种仿真现实的过程。所以高校教育社会化指的就是高校应该是向着小型、模拟型的社会化方向发展, 不应闭门造车。从学校的社会地位来说, 学校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不应该人为地严重脱离社会, 这也是造成学生“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教育严惩缺乏社会化的主要表现:一是教材、课题没有更新机制, 陈旧不堪, 更新速度缓慢, 教学实践项目根本就没有社会意义。二是教师队伍和教师知识更新换代仍然是形式主义。比如, 某些高校的某些教师虽然挂了很多头衔:教授、专家、高级讲师等, 但其实根本没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三是教学模式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

参考文献

[1].侯荣伟, 吴思宇.浅谈高校问题生的现状和引导对策[J].成功 (教育) , 2009

[2].闵维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问题与需求 篇9

一、农村金融需求供给现状及问题

(一)需求现状

在中国,农民多追求的是“小富即安”的生活状态,在剧烈的社会制度变动下面临着诸多风险,其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加之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农民出于预防动机,不会进行长期投资;现行的土地制度也不利于农业的资本化运作,地方政策的不稳定,导致农户对未来投资收益感到不确定。种种条件都限制了农民对信贷的需求。

从农村中小企业角度来看,他们规模相对较小,难以提供贷款所需的担保和抵押品。整体信用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导致较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技术装备落后,产业增值效率低。企业整体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又没有充足的资金加以更新和完善,因而造成了产品质量相对低下,加工增值效率低。投资风险较大,限制了他们去投资的意愿。

(二)供给现状及问题

1. 经过几十年的制度变迁,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以非正规金融组织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业保险机构和小额信贷组织、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此外,小额信贷组织、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谓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式的、有组织的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是政府金融

管制外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融资关系,俗称民间金融、地下金融等。我国农村存在多种形式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如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私人钱庄、合会等。

2. 然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给限制,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首先,中国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的低回报和高风险造成金融机构支农动力不足农村生产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剩余少,进而积累少,投入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资金有限,形成了低资本积累—低投入—基本设施薄弱—低回报的低水平经济循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农业产业的低回报意味着信贷资金的低回报。金融机构支农动力的不足又使农村的金融资源进一步较少,信贷资源大量流入城市,出现从农村吸金支援城市建设的情况。

金融机构营业网点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变动成本可以随业务量的增减而改变,但是固定成本却无法改变,农村地区较小的业务量使每笔贷款的成本增高,进一步削弱的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逃离农村地区。

其次,一些制度性因素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程度。农村经济法律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不足,比如,此前农村宅基地不得用于抵押的规定,将农民几乎唯一的财产在融资排除在融资领域之外,使得农民没有可以抵押的物品,加剧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信贷品种单一。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要求金融部门提供灵活多样、综合配套的结算融资支持,而目前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仍以存贷业务为主。在贷款方式上,仍以质押、担保为主,即使有信用贷款,额度也很小,且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原因

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农村金融的发展程度,但反过来,农村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农村金融比较落后时,相应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价格的波动也影响了农业产品价格的稳定。农村金融供需市场之所以会出现长期失衡的状态,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一)农村财产保险的不完善,农村金融风险难以控制

我国2001年至2004年间农业保险规模逐渐萎缩,仅2001年前全国农险保费收入只有3亿元,占保险业总保费的0.14%,农业保险密度仅为0.38元,当时全国2.3亿农户,户均保费不足2元这种现状与我国逐步发展的农村经济及不相符,因而也就造成农村金融贷款项目的不良资产比重严重过高。我国的农村金融贷款主要用于购买大型农机用具。渔。林,农,禽业规模种植。荒地。荒滩的开发等,经济作物和种植。这些项目均受自然天气,科学技术,人工水平等综合因素制约,其贷款的风险可控程度难以掌握。

(二)农村信用风险十分突出,新型农村尤为如此

信用风险仍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突出表现在不良贷款实际占比高,风险暴露不充分,反弹压力大。虽然通过多方努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账面不良贷款占比降幅较大,但仍然大大高于全国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同时,由于反映不真实和分类不准确等原因,并综合考虑非信贷资产损失情况,其实际风险状况远远高于账面水平。新型农村金融尤其如此,因为此类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量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既没有以往的信用记录,也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更没有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尤其是农户的农业生成与养殖贷款,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者养殖业发生传染病,抑或是因市场信息不畅导致过渡种植,都会导致农民收入没了着落,很难还上贷款。

(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一,合作性金融支农乏力

在目前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当中,邮储机构只存不贷,政策性银行业务狭窄,国有商业银行为增强竞争力,追求更高的利润,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撤出农村。以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很难支撑我国绝大部分农业地区的金融需求。由于体制改革未真正到位,其管理方式、经营价值取向、部分地区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了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此外,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是模糊的,事实上仍是由国家控制的。这些问题的积累最终导致了目前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比例很高,限制了其金融服务的能力。

(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较高

较之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下的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数量庞大、素质较差、年龄老化、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置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工作环境差,薪酬低,招聘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优秀员工的难度非常大,再加上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较差等方面的限制,其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不得不在当地聘任学历较低、经验欠缺的人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非常薄弱,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问题比较普遍,导致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2006年以来,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中检查发现了大量未暴露案件,这充分表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的严峻性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三、政策建议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导向性作用。政策性金融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政府支农手段,是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政策性金融的导向性作用能够起到关系全局的作用,其既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又可以为商业性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打下基础,扫清障碍。因此,我国政府需进一步调整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增加其对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导向性职能。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其信贷产品单一,主要是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放贷款,根本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需求。政府可以通过整合现有政策性金融资源,适当拓宽其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来达到影响农村信贷资金供给的目标。

第二,必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体性作用。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村信用社支农的积极性,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目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现存正规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资金供给的主要渠道。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注重商业化与合作化并重的多元化趋势,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的金融纽带作用。政府应充分发掘农信社支农的潜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和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等多种服务方式。其次政府应采取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增加支农信贷投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鼓励国有金融机构走进农村社区,针对农户多样化的需求加大服务的力度,明确农村社区内各金融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义务,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融入竞争性的要素。

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现状,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基于农户需求所体现出的普遍性、层次性、小额性、分散性以及不固定性等特点,政府在考虑对农村金融扶持政策时,应从需求出发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渠道彻底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而农民增收必须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支持。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分析入手, 找出需求和供给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政策建议。

问题与需求 篇10

1 农民信息需求的内容及特点

1.1 农民信息需求的内容及渠道

农民的信息需求内容相当广泛, 涉及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资供应、农产品市场价格、气象预报、教育培训、劳务外出、医疗卫生与保健、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等信息。农民信息传播渠道主要为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话、政府、农技推广站、报刊、人际传播及科技下乡活动等。

1.2 农民信息需求特点

1) 当前农民对信息需求不再单一, 信息需求类型呈现多样化。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比例越来越少, 大部分农民都是双重身份, 对信息需求多样化;

2) 需求的内容随农时阶段性变化, 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农民产前较关心的是优良品种及高新技术、结构调整等方面信息;产中关心的是病虫害防治、气象变化等信息;产后关心的是农产品市场价格行情、交通运输状况等信息;

3) 不同农户对信息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职业、学历、性别, 在信息需求类型、信息需求量、获取的途径上有所差异。如在学历上, 学历越高者信息需求量越大、类型越全面、获取信息的途径与信息获取能力越强;

4) 网络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新途径。

2 存在问题和困难

2.1 认识不到位, 信息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阻碍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在农民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方面, 有的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计算机上网, 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 没有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在投入方面,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市、县 (区)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缺乏后续资金投入, 乡 (镇) 农业信息服务站无财政资金投入, 网络完善及维护和农村信息员培训经费不足。网络设备、信息采集设备老化, 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手段都比较落后, 信息处理、传播过程缓慢, 影响了信息发布的时效性。

2.2 信息服务人才缺乏, 影响信息服务效果

首先从数量上, 信息服务网络的信息服务队伍, 其中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 要面对农户, 显然服务效果有限。其次,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 农村种养品种向精、细、杂方向发展, 对农业技术也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 而现有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难以适应新的复杂的需求。第三, 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 还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要精通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目前农业信息人才相当缺乏, 使得农业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

2.3 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对信息需求意识不强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农户中普遍存在信息意识淡薄的现象, 对现代农业信息及其对生产经营的作用认识不足, 信息还未成为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另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 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 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 在生产规模小时, 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的需求。可见,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两者是相互依赖的。

2.4 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主要以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拥有为主, 信息分布比较分散,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各涉农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同时, 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 信息结构不尽合理。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对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认识, 加强宣传, 政策支持

1) 政府应把农业信息工作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要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目前, 市、县 (区)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是一种公益性事业, 不具备企业化经营的能力, 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 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政府应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业信息化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 政府要加强农业信息宣传, 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宣传,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增强对"三农"信息服务意识, 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加大传播农业信息化思想和普及农业信息化知识力度;

3) 对农业信息服务要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为保证信息服务低成本运行, 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并出台政策, 对农业系统租用网络通道费用、乡村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民的上网费给予适当减免;对农业信息的传播、发布, 各宣传媒体应提供无偿支持;对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实体给予政策的补贴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3.2 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是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体系,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要做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 在建设市级农业信息平台的同时, 要注重县乡两级网络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 县级信息服务分中心, 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村上信息服务点的市县乡三级网络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3.3 完善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共享

农业信息服务今后发展方向是部门联动, 资源共享, 整体推进, 分步实施。农村很多乡镇信息服务站依托原有乡镇农技站、农经站、农广校、文化站等各类机构的做法很好, 把信息与科技、信息与文化、信息与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原有资源的优势。鉴于农民家庭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 除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外, 还要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的作用, 优势互补。

3.4 找准服务对象, 做好服务的内容, 努力提高信息综合服务能力

1) 要找准服务, 有的放矢做好服务。目前, 由于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 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难以形成信息服务的规模效益, 使信息服务资源闲置和浪费。因此, 要推进农村信息化, 实现信息和农民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要善于组织信息, 另一方面还必须善于组织农民。也就是说, 在开发、组织信息服务内容的同时, 要着力组织信息服务的对象, 组织信息服务的需求者, 引导农民的信息需求、信息消费;

2) 做好服务的内容。加强对当地主导农产品生产的信息服务, 采集和开发的信息内容, 以及信息服务的工作活动, 都要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品和特色产品、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发展的需要进行。一方面, 信息服务的内容要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增强当地的生产优势, 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 要针对当地发展产业的需要, 引进市场前景好、又适于当地种植或养殖的品种以及生产技术, 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 并开展技能培训, 组织加工、运销等服务。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分析预测。近些年来, 时常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 这往往是由于缺乏信息、缺乏信息的沟通, 使农产品种植面积或养殖规模过大, 产品供给大于需求, 或者出现农产品结构性供求不平衡, 结果价格低廉, 甚至滞销, 农民增产不增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分析了农民信息需求与服务的内容特点, 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民信息需求和服务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需求,信息服务,建议对策

参考文献

问题与需求 篇11

关键词:种植农户;延边州;信息需求

一、延边州种植农户信息需求现状及问题

(一)农业概况

延边还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2800多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其中又有数百的药物资源,是国内主要的药物产地之一。延边位置世界闻名的药物产地长白山北部山脚,其中人参、鹿茸的产量更是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延边渐渐兴起人工养殖人参的产业,人参种植的总面积高达6000多公顷,占据了吉林人参产业的1/2。同时,延边在其他食品产业方面也广受国内消费者的亲睐。尤其是苹果梨等高糖分的水果,延边市的种植总面积远超国内外的诸多苹果梨养殖基地。21世纪初期,国家甚至为保护延边的苹果梨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方针。延边州才能源储备方面也是十分的丰富,其中尤以水能为最。延边市的矿泉水产业也相当的丰富,是国内主要的矿泉水生产基地之一,其直接经济价值至今也是难以估量的。

(二)信息服务现状

仔细分析延边州农户对农业信息化的看法,我们可以发现,农户对信息的认可程度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来具体展现。有关结论可以从表3.1看出。

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制作并下发了70份调查问卷,一共回收了69份,并对所有调查问卷体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最后分析我们发现,高达71%的农户认为,农业信息与其日常生活与耕种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而剩余的农户则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或者说不清楚。统计结果表明了大部分延边州人民认可农业信息在其生产中的地位,只有少部分的群众尚未认识到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高达70%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倘若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就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也很愿意接受并参与政府提出的信息技术培训。剩余的农户则没有认识到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固执地认为信息在农业生产中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忽视了信息给自己生产效果带来的提升。这种现象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导致的,以及信息培训不到位等因素,使得农民无法快速地从信息化农业中获取利润,也就造成了其对信息的认可程度不高的现状。

(三)信息需求现状

对于关系农副产业信息分享方面,当地的政府推出了以下几个相关的政策方针。第一,政府还能为农副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帮助区域内农副产品的销售,打通良好的销售渠道等。例如在信息获取渠道过程中,通过广播电视获取的的比例为57.71%,靠朋友、邻居间口传居然高达39%。第二,信息通畅能够使得资源的整合与分配更加合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网络、信息处理终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机制对于保障信息交流的通畅,对提升信息传输的效率具有显著的效果。第三,农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因此政策要坚持以农民的利益为中心,这样才能使全民参与成为现实。

(四)存在问题

首先,在过去的几年里,延边地区的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电脑逐渐成为较为普及的家用电器之一,但是由于网络化程度还处在较低的位置,以及部分农村用户对于网络的认识时间不长,有些甚至只是为了方便家里的年轻人,因此部分农户即使家中有网,但人对于网络的重要性认知存在缺陷,以至于信息化的进展缓慢。

其次,不少农户对于网络存在误解,就是觉得网络这一东西非常的晦涩难懂,但其实只是因为其文化程度较低,所以接受网络的能力较弱,但是很多的农户却不愿花费这样的时间去学习

网络。

最后,在某些偏远的地区,入网以及日常的上网费用太高也是是的不少农户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较之多年以前,电脑的价格一降再降,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电脑的购买已经不存在难度,但是入网以网费太高是的不少农户放弃了这样的打算。还有电脑相对于农户而言还是个比较陌生的电器,经常发生故障也是打击农户入网激情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延边州种植农户信息需求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农户信息需求的表达机制,加强农民认知

要想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首先要让农户真正的意识到信息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当地政府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管理体系。这样无论是对于信息终端的管理,还是信息处理及传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此外,选择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到农户手中,这样对于帮助农户建立信息意识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人才,帮助农民了解网络

地区内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地区内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增长,持续地为信息化建设输送新鲜血液,帮助农户认识到网络信息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三)改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条件,强化服务体系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使是在十分落后偏远的地区,我们都能看到网络信息对于刺激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少农户已经渐渐意识到网络信息对于促进农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农户对于网络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各大电信部门要加强对于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备的布置,方便农户入网,降低入网以及网费,也是刺激农户入网的主要手段。对于此类地区,因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网络基础设备的布置可能存在难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工作,适当地给予经济支持,也对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改善农村地区上网条件,降到上网费用

网络基础设施是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前提条件,包括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条件、上网设备、上网场所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接入,提高农村宽带的服务能力是保证农村地区“有网可上”的重要举措。同时在农村上网费用上也需要政府和运营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目前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现在农村几乎所有的上网用户均为ADSL上网方式,农村网络日后的费用尽管是电信部门的事,但政府可以联系本地的电信部门,陈述利益,促使其降价;再者,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农村网络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 周明良,刘锐.嘉兴市食用菌种植农户技术信息需求优先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4):143-144.

[2] 刘一民,余国新.农户信息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发达地区206户样本调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140-142.

[3] 郭鲁钢,李娟,张红等.北京地区农民科技信息需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102-6103.

作者简介:包晗雪(1991–),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

问题与需求 篇12

关键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政府政策需求,相关分析

一、调查研究过程和数据获取

2008年作者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 深入调研, 做出了一份关于民营工业企业发展问题的调查问卷, 经课题组成员、企业领导人、政府工作人员、专家的讨论和认可, 交由广州市经济贸易局和东莞市科技局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416份, 回收率达到83.2%, 其中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率为92.3%。

二、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措施选择的描述性分析

调查问卷将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内部管理问题、人才问题、创新能力低、劳动力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问题、环保问题、出口退税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十方面。问卷分数采用十分制, 十为最重要, 一为最不重要, 企业分别对十个方面问题重要性评分。经过有效数据整理得表1:

从总体平均来看, 目前企业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 其平均评分为7.9分, 近年来石油和金属材料等能源资源的价格持续走高, 直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其次是人才问题, 平均评分为7.11, 一方面企业材料成本不断上涨很难满足高级人才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人才也不满足于在这种企业的个人发展空间, 造成民营工业企业人员流动性大, 劳资关系不稳定, 企业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企业的融资问题和创新能力低问题对民营企业也有一定影响, 平均评分为5.78和5.53分, 比起成本和管理问题的重要性较低。环境、出口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在民营工业企业中重视程度不高, 说明大部分企业环保和知识产权意识落后, 大大制约企业高端化的发展。从结构上看, 近30%的企业认为目前原材料价格上涨问题最重要, 有20%的企业认为人才问题最重要, 而内部管理问题和融资问题的最重要比例都超过10%, 而劳动力成本问题虽然平均评分较高, 但以其作为主要问题的企业不多。

三、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政府政策需求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基本原理

企业根据对问题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将会采取自我解决措施, 但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它将大程度上引导企业自我解决问题的方向。本文在调研中将企业面临问题的措施归纳为十个方面。企业通过对自身问题的认知对各种政府支持政策需求的迫切性进行评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问题重要性评分和政策需求迫切性评分的相关分析, 通过两组变量的相关关系的研究, 以研究政府政策对于企业各重要问题是否形成有效的帮助和引导模式, 问题和政策需求选择对应一致性。面临问题变量 (X) 包括:X1内部管理问题、X2人才问题、X3创新能力低、X4劳动力成本高、X5原材料价格上涨、X6融资问题、X7环保问题、X8出口退税问题、X9人民币升值问题和X10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选择措施变量 (Y) 包括:Y1土地政策、Y2减免税收政策、Y3抑制物价政策、Y4融资政策、Y5知识产权保护政策、Y6环保政策、Y7创新支持政策、Y8完善劳动法。

四、面临问题和措施选择的典型相关分析的实证研究

典型相关分析的步骤一般分为:一是计算各变量组内和变量组间的协方差矩阵;二是通过主成分法逐次找出若干对有代表性的典型变量, 其中不典型变量间不相关, 而第一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性最强, 之后逐次递减;三是检验各对典型变量相关关系的显著性;四是解释各对相关性显著的典型变量的现实意义。若想进一步分析还可以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和典型冗余分析。由于第一步是分析的中间过程, 不是最终要解释的结构略去这部分输出。问卷通过SPSS13.0的宏程序来拟合, 通过语句窗口实现, 根据输出顺序首先给出各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 (见表2) 。

十个企业面临问题与八个政府政策措施可归纳为八对典型变量, 其中前四对典型变量P-值小于0.05, 代表这前四对典型变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分布为0.68、0.52、0.42和0.28, 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性最大, 接着逐次减少。故本文只对前四对典型变量进行分析说明, 以V表示面临问题的典型变量, 以W表示政府政策需求的典型变量 (注:表3中的系数均为标准化系数) 。

第一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1=0.68。面临问题变量X6在V1中的系数最大为0.676, 而其他变量的系数均为分数且偏小, 说明V1主要描述了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与其相对应, 选择措施变量Y4在W1中的系数最大为1.36, 其他变量的系数也偏小。因此, 第一对典型相关变量说明融资问题和融资支持政策需求最相关, 企业在遇到各问题中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最为一致, 一定程度说明企业认为解决其融资问题要靠政府政策支持, 而适当的政府融资政策对企业融资问题将会起到很好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第二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2=0.52。面临问题变量中各系数均为负, 而各政策需求变量系数均为正, 说明这对典型变量说明, 面临问题与政策需求的负相关性。另外, 内部管理、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环保成本上升等问题, 可理解为目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的综合问题变量;而政策需求变量系数中最大的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 完善劳动法次之, 可理解为民营企业高端化的政策需求变量。这两个变量负相关, 说明目前面临以融资问题为主辅以管理低效和材料、环境成本过高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对技术创新方面政策的需求, 也就是说企业面临问题使政策需求处于低端水平。企业对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政策重视程度较低。第三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3=0.43。面临问题变量中环保问题的系数较大为0.443, 说明V3主要描述了环保成本上升的问题。与其相对应, 选择政府政策需求变量Y6环保政策在W3中的系数最大为0.826, 所以W3表示环保政策需求典型变量。说明企业面对环保的成本升高的问题时, 需要政府作出相应政策共同解决。也可以看到, X3和X9在V3中的系数为负, 而且也较大, 一定程度上说明遇到技术创新能力和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将制约企业对环保政策的需求。第四对典型变量中, 典型相关系数r4=0.28。面临问题变量中人才问题的系数较大为1.218, 而其他系数偏小, 典型变量V4主要表示企业的人才问题。对应典型变量中各政策需求的系数都较大, 其中土地政策、减免税收政策、融资政策和创新支持政策系数都大于2。说明企业认为解决人才问题需求多方面的政策支持综合作用。最重要的应是政府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企业融资生产和技术创新的支持。

五、主要结论

第一, 当前, 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方面, 出口、环保和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没有体现, 说明企业没有真正摆脱由粗放型向科技创新型的转变。

第二, 从典型相关分析可知, 企业融资问题和政策支持融资的政策相关性最强, 说明企业对融资问题的认知较全面, 大部分企业认为要有效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离不开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 政府必须为企业营造一个规范有序而且高效的融资环境。而地区层面政府也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出台更多的企业融资便利政策, 才能使民营工业企业更具生命力。

第三, 从珠三角的情况看, 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对某些方面的政策产生负影响。目前企业主要面对的问题存在于融资、内部管理、生产成本上升等方面, 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对环保政策和创新政策为主的需求。

第四, 虽然环保成本上升问题并不是企业问题的重点, 但环保问题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点。通过分析企业趋向发现, 解决环保问题和成本上升问题, 必须依靠政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 协作解决。目前产业状况不允许没有不排污的企业, 所以政府应为企业规划系统化排污的硬件设施和污染物的处理设施, 而要做到有排污而零污染要靠企业和政府相互了解和合作。

第五, 民营工业企业人才问题较为突出, 企业认为要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政策综合支持, 尤以融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为主,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个能不断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企业才能留得住人才, 才能吸引人才。

最后, 本文研究在问卷设计和评分设置上需要改进, 模型的数据解释能力上有所不足, 但能有效解释民营工业企业面临问题和政府政策需求的关系, 说明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证价值。同时, 解决目前珠三角民营工业企业面临的问题最基本应该出台相应融资支持政策解决民营工业企业融资问题, 还要对新兴民营工业提供税收和土地上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创新技术和专利申请, 开发有自主品牌特色的民营工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于秀林, 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3]、段莹.金融危机下湖北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2009 (10) .

上一篇:随机网络论文下一篇:突发化学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