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09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1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既是山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又是山西应对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山西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文章将主要就山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作一探讨。关键词: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及对策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

1.1山西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1.1山西企业观念存在误区

山西企业经营观念有偏差,有的企业认为跨国经营刚刚起步,从事跨国经营的时间短、经验少,只要“走出去”,在海外能够有立足之地,成绩就很不错了。有的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山西的海外企业只能是小本经营,不可能高标准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因此,在经营战略和政策上,长期停留在小规模投资的经营阶段,往往是在境外建立小贸易点,达不到规模经营操作。

1.1.2山西企业实力不足

与国内经营相比较,山西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山西企业实力比较薄弱,投资项目数量少,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尤其突出。截止2000年年底,山西海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仅有100万美元左右。实力有限,不能不从许多方面妨碍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另外,几乎所有的山西企业跨国投资均面临资金困难。不少山西企业尤其是山西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税收债务负担严重,承受风险能力低,再加上外汇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即使拥有在海外很有发展前途的专有技术也无力进行跨国经营。跨国经营的企业也因资金有限影响其海外投资规模和研究开发工作,不少山西企业经过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财力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1.1.3山西企业缺乏跨国经营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在海外创办企业要求具有大批高级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金融财会人才和法律人才,这些人才要能用外语处理有关业务和纠纷。按照这样的要求,山西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单位将外派员工到海外投资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然而,山西省目前不少涉外项目的人员仍然不甚懂得国际贸易、WTO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当地的社会和法律环境,不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据山西省外经贸系统对外派出人员文化程

度的调查,在海外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3.7%,而中专以下的却占22.6%。以致山西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山西企业通常很难吸引一些高素质人才,与山西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关。很多高素质人才都希望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中去发展,例如:北京、上海等。

1.1.4山西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水平不高且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在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些重要领域,如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方面问题很多。有些境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给国家资产安全和保值造成隐患,这突出表现在:①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②没有严格执行财务联检、大额用款报批等制度;③没有建立审计检查制度,包括年审和境外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等。

更严重的是,山西企业对外派出的人员没有一套管理政策,常出现员工在境外以本人名义注册企业、租房、开户、购置财产等情况,导致山西企业财产化公为私。

1.2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1.2.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山西企业“走出去”缺乏法律保障

中国尚无规范的对外投资法律,不仅导致境外投资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投资导向,而且导致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且,现有的部门规章、政策往往针对国有企业,已不适应当前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实际,透明度也不够,难以为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所以,山西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很难。

1.2.2审批手续繁琐

目前,山西政府规定,山西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美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加上部门间的相互推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长的要花上一二年。在商机稍纵即逝的国际市场,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国投资的时机。

1.2.3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目前,已经出台的配套政策,对境外投资企业在资金、外汇、出口退税等方面有一些鼓励措施,但力度还十分不够。而且有些政策至今迟迟没有落实。另外,现行的扶持政策仅适用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而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型投资、技术研发型投资、市场开拓型投资却不在支持范围之内。

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且不尽完善。此外,除了太钢、太重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中型企业外,省内开展对外经营的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而山西政府在政策上

对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弱”视,对大企业的照顾,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地位。

1.2.4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目前,山西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是信息不灵,境外信息渠道少,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知之不多,相关部门互联网站上能够查询到的有用信息不多,有关的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目前,韩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在中国设立了政府的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为其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而山西境外投资服务网络还未建立起来。

1.2.5金融支持乏力,山西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1)山西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山西海外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中国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被巨额的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因此,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金融系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山西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境内投资者如果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属于中国外债管理的范畴,需要国家计委的审批。对境内投资者的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实际上阻碍了山西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而利用外部资金市场,山西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有力的融资条件,对降低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帮助。

(3)信用担保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因素之一。首先,由于国内银行没有能力对拟议中的各类境外投资或其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因此要求受保企业在担保行存放同等数额的现金作为抵押,不仅增大了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同时丧失了“信用担保”的意义;其次,尽管银行可根据国家最新政策降低担保抵押比例,但审批时间过长,手续繁琐,不仅山西企业成本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山西企业的国际信誉和形象;再次,国内银行拒绝开具海外工程承包所需的备用信用证。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2.1山西企业自身的对策

2.1.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实力雄厚的山西企业集团

境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山西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以降低市场竞争度,形成协同竞争格局;而山西企业在市场国际化的实际竞争中,则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存在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因此,在国际市场下,山西“走出去”企业的组织战略是培

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国际营销的主力,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规模经济潜力。

2.1.2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山西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山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山西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海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力,加强山西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海外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兴许海外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求他们既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经营技能和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2.1.3要完善山西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注意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

山西跨国企业要彻底改革其管理体制,并尽快完善其经营管理体系。另外,要通过“走出去”,在境外投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要注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企业及境外投资管理中,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1.4结合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

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市场.并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国际市场正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个性化对专业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相对山西大企业来说,山西中小企业在提供专业化产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市场选择上山西中小企业可考虑有优势的个性化市场。

山西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除要实行低成本策略外,还要朝着“专、精、优、特”的方向发展,专注于某

一、两个方面,形成专精优势,逐步转向以差异化策略来扩展国际市场。

2.2山西政府针对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实施的对策

2.2.1要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山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并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山西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山西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他们的权益。

2.2.2应放宽审批手续

山西政府应对民营企业放宽审批政策,在项目审批中要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同时也要严格审批条件,保证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要依法推动海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更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壁垒,让山西企业根据经济和理性进行重组,然后走向海外。

2.2.3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促进和支持政策措施

山西政府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各种政策性鼓励。在引导山西企业用好现有鼓励措施的同时,山西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汇管理等政策方面,创造更为有利的海外投资环境和条件。充分运用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力,加强多边、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另外,山西政府应鼓励各类有实力的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性政策,积极鼓励他们实施“走出去”,到海外寻求其新的发展机遇,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山西跨国经营企业。

2.2.4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山西政府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在境外重点投资地区、投资集中地区设立山西政府驻外办事处,研究当地市场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山西投资信息服务系统,由山西政府外经贸部门指导企业来该地区投资。在山西应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指导制定投资计划和投资合同,协助对东道国投资合作者的信息调查等。

2.2.5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银行的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几大专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比较高的信誉,有它们的支持与合作,山西企业在国外的融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应特别发挥其海外分支机构众多、国际市场信誉较高的优势,积极为山西跨国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2)要释放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在国内的外汇资金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大量从国内调剂外汇资金发展跨国企业。所以,除了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

特别是非现汇投入方式发展山西跨国企业以外,还要努力采用东道国筹资或国际市场融资等方式解决山西跨国企业的资金需要,这也是利用国外资源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

(3)要进一步完善为山西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因此,要大力加强金融、保险等行业同山西企业的联合与相互融合。对符合条件的山西企业,金融部门特别是几大专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为这类企业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如提供信用担保、开具备用信用证、融资担保等。另外,要建立国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运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系统。帮助“走

出去”的山西企业分析风险,以防范投资风险。

2.2.6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山西企业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将比国内大。面对海外投资的风险,除山西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外,山西政府也应当有所作为。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成立山西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山西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等类别的保险。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山西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应积极采取“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或分散风险所产生的效益。但是,山西跨国企业仍需要注意许多问题,如对外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山西海外企业规模小、资金管理乏力等。因此,山西企业必须选择适应时代要求的跨国发展战略,山西政府也必须通过颁布各种鼓励跨国企业的法律法规,促使山西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能“走的好”,以此提高山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棕榈油,“走出去”战略,食用油安全

近几年,中国食用油安全问题凸显。棕榈油是油炸食品和某些化工产品的专用油脂,具有不可替代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棕榈油的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中国不生产棕榈油,其供给完全依赖进口。因此完善有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 战略,合作发展境外棕榈油产业,以合理的价格稳定获取境外棕榈油资源,对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国际棕榈油生产与消费概况

油棕商业种植始于20世纪的刚果、马来西亚和印尼。 1960年以后,油棕开始在热带地区大规模种植。目前全球有43个国家种植油棕,2010年全球油棕收获面积为1499.7万公顷。

棕榈油生产主要受国家政策、消费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从国家政策看,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棕榈油是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多元化的主要产业,同时也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源泉,所以当前不少热带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棕榈油产业发展的政策。从消费需求看,全球对棕榈油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该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环境保护看,种植油棕的耕地主要来源于原始森林的砍伐,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关注,如“绿色和平组织”指出油棕种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导致泥炭地日渐消失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言论和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全球油棕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大。

从消费方面看,近年来全球棕榈油消费量日渐增长。1997年,全球棕榈油消费量只有1 677万吨,2012年达到4 725万吨,是1997年的2.82倍,年均增长8.3%。全球棕榈油供需呈现紧平衡或供不应求状态。

二、中国棕榈油需求情况

目前中国棕榈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13%,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消费国之一。中国棕榈油消费企业超过5 000家,其中大规模棕榈油消费企业有1 000多家。中国油棕基本都是观赏和绿化植物,棕榈油的供应完全依靠进口。

三、实施棕榈油“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与动因 分析

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5%。棕榈油是中国第二大消费植物油,棕榈油的安全对食用油的安全关系重大。棕榈油的安全本质上是能够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获得境外棕榈油资源。因此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合作发展境外棕榈油产业。

(一)中国食用油安全问题凸显,食用油安全已成为国民 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继石油安全、粮食安全之后,食用油安全成为事关国家战略的新课题。近几年中国食用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2年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5%。外资企业通过建厂、兼并、收购等方式, 大举进入中国食用油产业,中国食用油原料、加工、营销、价格已被跨国粮商所控制。当前中国75%的食用油供给被外资控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食用油安全。

(二)中国棕榈油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棕榈油的有效供 给对保障食用油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食用植物油主要有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花生油和棉籽油。从2006年开始棕榈油消费量超过大豆油,成为中国第二大食用植物油。中国食品加工和油脂化工行业对棕榈油需求持续强劲,棕榈油在非食品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棕榈油已成为制造脂肪酸、脂肪醇、甘油等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中国棕榈油分提技术和能力不断提升,尤其是低熔点棕榈油产品的问世,使得棕榈油与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的勾兑比例不断提高;这些都导致了棕榈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中国棕榈油的消费量巨大,需求刚性增长,棕榈油的有效供给对保障食用油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开展棕榈油境外投资合作,建立境外棕榈油生产基 地是保障中国棕榈油安全的战略选择

油棕属于典型的热带作物和资源约束性产业,中国适宜种植热带作物的耕地资源十分稀缺,难以实现油棕的大面积种植。保障棕榈油的安全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以合理的价格持续稳定地获得境外棕榈油资源,这要求必须选择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政局较稳定的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设境外棕榈油生产基地,开发利用境外资源,实现棕榈油进口来源多元化,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四)实施棕榈油“走出去”战略,是培育中国大型跨国企 业集团和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合作开发境外棕榈油资源,企业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优化配置,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做大做强跨国企业集团。棕榈油需求潜力巨大,经济效益良好,开发境外棕榈油资源是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增加企业效益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四、实施棕榈油“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十六大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伴随着境外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中国农业企业对外投资能力日益增强。后金融危机时代,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农业,农业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农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基本与东道国建立起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农企实施棕榈油“走出去”战略,既必要,又可行,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国别投资研究不够深入,对国际市场把握不够准确;与世界大型跨国企业相比,农业境外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境外农业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不够;国家支持政策、支持力度与企业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国际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境外发展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和困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一)加强投资研究,防范境外风险

针对重点国家开展境外投资的国别研究,全面掌握东道国投资环境,准确把握国际市场,降低境外投资风险。围绕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开展棕榈油领域的国际并购,注重并购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并购后的资源整合,防范并购风险。

(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把境外棕榈油资源的合作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规划,进一步完善境外农业投资的有关政策,为企业开展境外棕榈油投资提供更多便利,给予企业贷款贴息、境外投资用汇、产品返销、租地购地补贴、海上运输保费补贴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引导,构建统一高效的境外棕榈油投融资平台,规范境外投资管理,防止恶性竞争。构建银企境外投资集团,推进境外棕榈油资源合作开发的融资租赁业务。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有条件的油脂领域的跨国企业集团,加快境外棕榈油资源的合作开发,努力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油脂企业集团,提升境外棕榈油资源的综合开发能力。 加大投入,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国际经营管理人才,为实施棕榈油“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三)坚持互利共赢,推动长期合作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078-03

1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

1.1山西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1.1山西企业观念存在误区

山西企业经营观念有偏差,有的企业认为跨国经营刚刚起步,从事跨国经营的时间短、经验少,只要“走出去”,在海外能够有立足之地,成绩就很不错了。有的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山西的海外企业只能是小本经营,不可能高标准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因此,在经营战略和政策上,长期停留在小规模投资的经营阶段,往往是在境外建立小贸易点,达不到规模经营操作。

1.1.2山西企业实力不足

与国内经营相比较,山西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山西企业实力比较薄弱,投资项目数量少,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尤其突出。截止2000年年底,山西海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仅有100万美元左右。实力有限,不能不从许多方面妨碍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另外,几乎所有的山西企业跨国投资均面临资金困难。不少山西企业尤其是山西中小型企业资金实力薄弱,税收债务负担严重,承受风险能力低,再加上外汇短缺,融资渠道不畅,融资方式单一,即使拥有在海外很有发展前途的专有技术也无力进行跨国经营。跨国经营的企业也因资金有限影响其海外投资规模和研究开发工作,不少山西企业经过初期规模较小的试探性投资后就无财力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

1.1.3山西企业缺乏跨国经营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在海外创办企业要求具有大批高级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金融财会人才和法律人才,这些人才要能用外语处理有关业务和纠纷。按照这样的要求,山西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单位将外派员工到海外投资企业工作作为一种待遇,然而,山西省目前不少涉外项目的人员仍然不甚懂得国际贸易、WTO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不熟悉当地的社会和法律环境,不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据山西省外经贸系统对外派出人员文化程度的调查,在海外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33.7%,而中专以下的却占22.6%。以致山西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而且山西企业通常很难吸引一些高素质人才,与山西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关。很多高素质人才都希望去经济较发达地区和一些大城市中去发展,例如:北京、上海等。

1.1.4山西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

山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水平不高且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和能力。在确定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一些重要领域,如跨国经营管理体制方面问题很多。有些境外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给国家资产安全和保值造成隐患,这突出表现在:①没有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制度;②没有严格执行财务联检、大额用款报批等制度;③没有建立审计检查制度,包括年审和境外企业负责人离任审计等。

更严重的是,山西企业对外派出的人员没有一套管理政策,常出现员工在境外以本人名义注册企业、租房、开户、购置财产等情况,导致山西企业财产化公为私。

1.2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1.2.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滞后,山西企业“走出去”缺乏法律保障

中国尚无规范的对外投资法律,不仅导致境外投资缺乏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投资导向,而且导致相关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且,现有的部门规章、政策往往针对国有企业,已不适应当前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实际,透明度也不够,难以为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所以,山西企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很难。

1.2.2审批手续繁琐

目前,山西政府规定,山西国有企业到国外投资办企业,100万美元以下在省一级审批就可以,而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审批要经过多部门(至少有商务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多层次(地方初审后报中央审批),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加上部门间的相互推诿,通常一个项目审批需要4~6个月,长的要花上一二年。在商机稍纵即逝的国际市场,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跨国投资的时机。

1.2.3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目前,已经出台的配套政策,对境外投资企业在资金、外汇、出口退税等方面有一些鼓励措施,但力度还十分不够。而且有些政策至今迟迟没有落实。另外,现行的扶持政策仅适用于境外带料加工装配,而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型投资、技术研发型投资、市场开拓型投资却不在支持范围之内。

财政、税收、金融、外汇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且不尽完善。此外,除了太钢、太重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中型企业外,省内开展对外经营的多是一些中小企业。而山西政府在政策上对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弱”视,对大企业的照顾,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处在不利的地位。

1.2.4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目前,山西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是信息不灵,境外信息渠道少,对国外有关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知之不多,相关部门互联网站上能够查询到的有用信息不多,有关的研究、咨询机构较为分散,各种信息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目前,韩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在中国设立了政府的非营利性的专门机构,为其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而山西境外投资服务网络还未建立起来。

1.2.5金融支持乏力,山西企业对外投资缺乏资金

(1)山西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山西海外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而中国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发达,庞大的国有银行体系并未完全与国际接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被巨额的不良资产问题所困扰。因此,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金融系统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2)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山西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境内投资者如果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属于中国外债管理的范畴,需要国家计委的审批。对境内投资者的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实际上阻碍了山西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而利用外部资金市场,山西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有力的融资条件,对降低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帮助。

(3)信用担保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大因素之一。首先,由于国内银行没有能力对拟议中的各类境外投资或

其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因此要求受保企业在担保行存放同等数额的现金作为抵押,不仅增大了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同时丧失了“信用担保”的意义;其次,尽管银行可根据国家最新政策降低担保抵押比例,但审批时间过长,手续繁琐,不仅山西企业成本加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山西企业的国际信誉和形象;再次,国内银行拒绝开具海外工程承包所需的备用信用证。

2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

2.1山西企业自身的对策

2.1.1借鉴国际经验,组建实力雄厚的山西企业集团

境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山西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以降低市场竞争度,形成协同竞争格局;而山西企业在市场国际化的实际竞争中,则表现为企业规模小,存在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因此,在国际市场下,山西“走出去”企业的组织战略是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企业,作为国际营销的主力,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所提供的规模经济潜力。

2.1.2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山西企业也不例外。由于山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山西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强化海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力,加强山西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尽快建立和完善海外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兴许海外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要求他们既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还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较强的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经营技能和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2.1.3要完善山西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并注意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

山西跨国企业要彻底改革其管理体制,并尽快完善其经营管理体系。另外,要通过“走出去”,在境外投资,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要注意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企业及境外投资管理中,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1.4结合自身情况,发挥比较优势

山西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分市场.并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国际市场正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个性化对专业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相对山西大企业来说,山西中小企业在提供专业化产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在市场选择上山西中小企业可考虑有优势的个性化市场。

山西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除要实行低成本策略外,还要朝着“专、精、优、特”的方向发展,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专精优势,逐步转向以差异化策略来扩展国际市场。

2.2山西政府针对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实施的对策

2.2.1要健全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山西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海外投资法律体系,并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山西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海外投资法规的健全和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将有效鼓励山西企业对海外投资的兴趣,保障他们的权益。

2.2.2应放宽审批手续

山西政府应对民营企业放宽审批政策,在项目审批中要减少环节、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缩短时间,同时也要严格审批条件,保证境外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这不仅要依法推动海外投资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更要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壁垒,让山西企业根据经济和理性进行重组,然后走向海外。

2.2.3建立和完善“走出去”促进和支持政策措施

山西政府应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各种政策性鼓励。在引导山西企业用好现有鼓励措施的同时,山西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外汇管理等政策方面,创造更为有利的海外投资环境和条件。充分运用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力,加强多边、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各种贸易投资壁垒。另外,山西政府应鼓励各类有实力的山西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性政策,积极鼓励他们实施“走出去”,到海外寻求其新的发展机遇,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逐步形成山西跨国经营企业。

2.2.4加强对外投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山西政府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在境外重点投资地区、投资集中地区设立山西政府驻外办事处,研究当地市场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山西投资信息服务系统,由山西政府外经贸部门指导企业来该地区投资。在山西应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研究信息咨询中心或对外投资研究所。该中心专门收集、散发对外投资所需的各种信息,为对外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介绍对外投资的投融资制度及审批程序,指导制定投资计划和投资合同,协助对东道国投资合作者的信息调查等。

2.2.5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银行的服务功能,构建完善的海外投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几大专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比较高的信誉,有它们的支持与合作,山西企业在国外的融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提高。银行应特别发挥其海外分支机构众多、国际市场信誉较高的优势,积极为山西跨国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

(2)要释放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在国内的外汇资金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大量从国内调剂外汇资金发展跨国企业。所以,除了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

特别是非现汇投入方式发展山西跨国企业以外,还要努力采用东道国筹资或国际市场融资等方式解决山西跨国企业的资金需要,这也是利用国外资源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

(3)要进一步完善为山西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因此,要大力加强金融、保险等行业同山西企业的联合与相互融合。对符合条件的山西企业,金融部门特别是几大专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可能为这类企业在海外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创造有利条件。如提供信用担保、开具备用信用证、融资担保等。另外,要建立国外投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应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运用国际上通行的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系统。帮助“走出去”的山西企业分析风险,以防范投资风险。

2.2.6为海外投资提供保险

山西企业到海外投资办企业所遇到的风险将比国内大。面对海外投资的风险,除山西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风险的措施外,山西政府也应当有所作为。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成立山西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山西的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和经济等类别的保险。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4

2月19日,华能长兴电厂23名运行人员登上了飞往广西南宁的班机,他们将前往广西贵港华电涉外项目培训中心进行为期2个月的仿真机培训。培训取证后,他们将走出国门,前往印度开展600MW级机组运行技术服务。这是该厂为积极贯彻落实华能国际“抓机遇、闯难关、促发展、保稳定”的工作要求,不断深化“走出去”战略,盘活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新举措。

近年来,长兴电厂为了摆脱发展困境,一方面,攻坚克难,多措并举,全力推进 “上大压小”项目;另一方面,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走出去”,打造窗口示范工程

2005年,长兴电厂在玉环电厂成立项目部,承接该厂4台100万千瓦机组燃料脱硫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这是长兴电厂寻求发展空间的第一步。长兴电厂机组小、人员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力市场中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上大压小”是首选,而“走出去”,学习先进管理模式、新技术,努力把人员多、包袱重的劣势变为人才多、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玉环项目部成立伊始,它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赋予,所以注定要比一般的路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玉环电厂脱硫系统技术含量高,项目部初期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与玉环电厂在管理、技术、企业文化等方面需要进行对接和融合,生活后勤服务相对滞后。面对诸多困难,长

兴电厂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致力把玉环项目部打造成“窗口”示范工程。

随着领导力量加强,技术力量支援,派驻精英队伍,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等,项目部的各项工作一步步走向了正轨,“窗口”效应逐步凸显,通过加强外委队伍的管理,开展运行小指标竞赛等劳动竞赛,玉环项目部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管理型”转变,各项工作得到了玉环电厂的肯定。

2010年,玉环项目部以安全管理、节能降耗、设备整治等为重点,攻坚克难,不懈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脱硫投运率和脱硫效率分别达到98%和96%以上,全年累计接卸煤船153艘次,卸煤量达952万吨,6月8日,还创下单日连续接卸7.16万吨的好成绩,朝着业内标杆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1月25日,在华能国际2011年工作会议上,长兴电厂玉环项目部被授予“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玉环电厂四台机组的运行和维护工作为长兴电厂从事大型项目的运作积累了宝贵和丰富的经验,员工在大机组、大企业的管理中得到锤炼,思想认识、技能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为企业发展储备了后备人才,为长兴电厂深化“走出去”战略开了一个好头。

“走出去”,不断做大检修市场

长兴电厂原安装有2台135MW等级的小机组,在对外承接业务开拓检修市场上困难重重,没有大机组检修的经历让业主方持怀疑甚至不放心的态度。长兴电厂在一墙之隔的300MW级机组的长电公司,一

开始只是承接一些辅机系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沟通争取和紧急关头的“雪中送炭”(抢修),逐渐取得了对方的肯定和信任,从锅炉本体管阀到锅炉设备的所有项目再到汽机仪控侧的工作,长兴电厂一步步打开了这个市场。

近年来,长兴电厂先后在苏州热电厂、巢湖电厂成立项目部,两个项目部运作良好,业主方评价积极。为实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增强整体竞争实力,长兴电厂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深入调研检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特殊工种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等培训工作,同时加快完善对外项目承包检修资质体系,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两台机组全面停役后,长兴电厂对原检修部、检修公司、燃料部三个部门进行合并,成立检修业务部,大力拓展检修市场。2010年该厂全年工程总标的突破1600万元。成功承揽兰溪电厂检修项目,首次参与该厂600MW机组锅炉引风机解体大修,并取得一次启动成功;同时,针对北仑电厂检修市场实现了跨越式的拓展,在2009年的基础上工程收入同比增长900%;在巢湖电厂和苏州热电厂两个项目部维护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分别承接巢湖电厂#1机组配电系统B级计划检修任务,以及苏州热电两机三炉多项计划检修工程;长电公司的检修市场更是占了长兴电厂当年检修收入的20%。

外拓检修市场过程中,进一步优化长兴电厂对外检修项目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带动了员工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的积极转变,广大检修员工努力克服家庭和个人生活工作的诸多困

难和不便,积极投身于对外检修工作,其中不乏双职工家庭夫妻双双离家参加对外检修。2011年春节期间,全体检修人员和往年一样,奋战在玉环、长电、苏州等各个检修战场,以出色的表现、过硬的技术、良好的素质,在外部检修市场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走出去”,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时间往前推一年,长兴电厂外出参加技术服务工作的90名职工中,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自己将跋山涉水,借调到离家千里的玉环、滇东、北京工作。

12月中旬,长兴电厂59名职工分两批奔赴华能滇东能源公司。滇东能源公司,地处云贵交界,四面环山,海拔1800多米,职工刚到那里时,存在高原反应睡眠不好、上班时间长、管理模式不适应、部分职工血压升高等情况。面对诸多困难,长兴电厂职工努力适应滇东电厂的工作节奏和方式,认真学习滇东的企业文化以及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最短的时间内独立上岗,得到了滇东电厂的认可好评。而从18位借调至玉环电厂人员的反馈情况看,玉环电厂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饱和,工作标准高、要求严。面对巨大挑战,长兴电厂借调人员自找差距、自我加压,积极融入了全新的工作环境,主动去适应玉环电厂的管理要求。

长兴电厂厂长毛俊海在厂务会上说:“不同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必然催生出不同的管理文化。我们有必要进行及时的收集、梳理和总结,积极地学习借鉴其中的先进文化和理念,以‘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赴外参加技术服务工作,是在全厂机组实施关停、力争上

马新机组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锻炼和学习,提升素质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和职工个人成长的需要。”

„„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关键词:矿业经济;矿产资源配置;风险勘探;“走出去”战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GDP在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就对中国矿产资源供应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十年的工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消耗大量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形势将十分严峻。目前,铁、铜、铝、镍和钾盐等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已经威胁到经济安全运行。因此,要保证矿产资源安全稳定持续供应,除加强矿产勘察,提高国内供应能力外,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形势迫切。

一、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机遇

1.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走出去”风险勘察国外矿产资源。胡锦涛同志强调“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1]。温家宝总理指示“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矿产勘察公司,走出去参与风险勘察” [2]“……中国作为大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中国地质工作要‘走出去’实行跨国经营。在全球化时代尤其应当看到这一点。” 李克强副总理批示,加大推进国外矿产资源勘察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国外风险勘察支持力度。

2.世界矿产资源丰富,开展国外风险勘察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贸易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3]。目前,世界多数矿产的资源储量保障年限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且大部分矿产资源储量仍保持增长态势。如石油、铁矿、铜矿、铝土矿、镍矿、铬铁矿的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为四十年、八十四年、三十二年、一百四十年、四十三年、二十五年;储量基础的保障能力就更高。

3.在国外进行风险勘察尚有发展的空间。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控制和占据了全球很多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区。但是,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大量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潜力大、找矿远景好、尚未被勘察开发的地区,比如秘鲁矿权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6%,为中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秘鲁铁矿的国际招标中,首钢以亿美元投得该标,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的股份,获得马科纳矿区平方公里内所有矿产资源的无限期开发和利用权[4]。巴西、智利、秘鲁、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有色金属矿业强国,法制相对比较健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近年来成为中国中央企业境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5]。

4.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正迎来重要机遇期。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巨大冲击同时,也给国际矿业市场造成重大打击,削弱了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比如,西北有色地勘局先后派出百余人次赴津巴布韦、刚果、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察及前期调查工作,完成各类矿产勘察项目近百个,为中铝公司、陕西有色集团公司等大型资源型企业提交了多处境外资源开发基地[6]。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消费增速减缓或回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尚未进入快速工业化和资源消费高峰期,今后六至十五年是中国利用国外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实施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经验

1. 20以前的工作成绩。中国财政补助境外勘察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国家计委利用中央财政出资,安排了泰国钾盐勘察项目。财政部从老挝钾盐勘察开始,到止,通过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补贴等方式累计安排资金7.35亿元,共支持39个中央企业和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类企业和地勘单位开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和开发工作,涉及46个国家、232个项目,获取了一批矿权,建立了一批境外勘察基地,提升了中国对境外矿业投资环境的了解。

2. 年境外风险勘察专项的工作成绩。2010年,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指示精神,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领导高度重视,部署安排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两部相关部门在经过多次缜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勘察专项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起草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实施方案》,发布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项目管理办法》和《2010年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等相关文件,使专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项目评审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设立监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对2010年6月和8月上报的493个项目分两批进行论证,最终通过并上报了来自45个归口管理单位、152家申报单位的255个项目,通过率为51.7%。

此次立项评审因组织管理到位,涌现出一批预期成果显著的优秀项目,并得到了两部领导以及有关司局的一致肯定和认同。为保证优秀项目实施,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专项资金由原计划12亿增加到17亿,使申报单位对“走出去”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提高。

三、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的预期

恪守“开拓境外、全球配置、保障安全”的宗旨,保证专项资金对矿产勘察“走出去”的政策性和导向性发挥更大作用,三年的成果预期如下得以体现:

1.未来中国在国际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将大幅提升。预期三年内,约50亿专项资金投入将直接引导和拉动近500个项目300亿元各类资金投入,取得200~300个优选矿产资源勘察靶区,建成100~150处可供勘察大型矿产地,切实掌控20~30座可供开发的大型矿产基地,进而在矿产资源全球配置方面争取主动,提升中国在矿产资源领域的话语权和矿产品市场的定价权。

2.发挥专项服务作用,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建成专项项目信息系统,完成“走出去”矿业项目备案与跟踪制度,建立约300~500个国外勘察项目的地质资料数据库,提供专项汇总分析信息和成果信息整成服务;建成全球地质矿产数据库,完成“全球一张图”计划,建立覆盖全球主要资源型国家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发布、咨询和在线服务;建立国外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体系,将完成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编制50个国别勘察指南,提供国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服务和国别风险勘察指南。通过上述专项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中国掌握全球矿产资源第一手资料,为国外矿产资源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力地推动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新体制、新机制的建设。矿产资源的海外勘察与开发,不能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没有政府帮助、协调和给予政策,企业将举步维艰[7]。建立适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新体制、新机制,构建“政府引导,地勘先行,企业跟进,金融互动”的运行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专项作为桥梁,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建立多元投资、多方合作、协调有序、快速推进的制度平台,实现地勘单位、矿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的互动合作,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提高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实现途径上,专项作为纽带,建立部门负责、多方联动,逐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分阶段、广受益的新体制,鼓励“走出去”勘察单位把取得具有开发价值的勘察成果,优先转让给国内企业开发。同时,国内企业通过独资、合作投资、直接购买矿权、并购、参(控)股等方式在国外获得更多矿业权,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将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一批国际化矿业公司。

鉴于人民币升值、国外地区冲突和局势不稳、黄金价格走高等因素,加之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为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提供了机遇,我们应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落实政策支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整合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察的各项资金,统筹规划不同资金采取不同支持方式和勘察阶段,重点支持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铜、铁、钾盐、铀等国内紧缺战略性矿种的勘察开发,查明和掌握一批重要的境外地质成果和矿产地,提高中国资源保障程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大会堂,.

[2]温家宝.在新中国地质工作五十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大会堂, .

[3]宋建军.世界资源形势和资源战略[J].资源导刊,,(6):14-15.

[4]任学佑.中国国外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中国金属通报,,(16): 29-30.

[5]李春超.央企“走出去”——中央企业开发利用海外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J].中国有色金属,2007,(8):24-25.

[6]宫小莉.主动出击,建立境外勘察开发基地[N].地质勘察导报,-01-06(2).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6

一、XX市人才资源现状

从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看,无论是人才的总量、结构,还是整体素质都存在许多差距,远远不适应更快更好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总量小。我市总人口670万,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劳动力487.23万人,占全省的9.2;而去年我市共有各类人才19.5万人,仅占全省的4.2;人才密度为2.9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95个百分点,比全省最高的石家庄市低6.72个百分点。总的概念是,邢台是人口大市,但不是人才强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才资源相对短缺。

二是层次低。全市人才队伍中“三多三少”的现象比较突出,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传统人才多,高精尖人才少;专门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全市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5600人,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3.5,比全省4.5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比全国5.7的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94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1.4,比全省34.43的平均水平低3.03个百分点。整个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也比较低,中专以下学历占62.3。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总数为10.2万人,本科以上的仅占14.2,而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仅为6030人,仅占总数的5.91;国民教育研究生为104人,仅占总数的0.07。

三是结构不合理。全市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8.8:18.3,而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这一比例为1:3:6才是比较合理的;从学历结构上看,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08,大学学历占5.46,大专学历占24.33,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占70.14,高、中级专业人才大大低于全省先进市,而中专及高中以下的初级人才的比重过高;另外,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人才严重不足,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企业人才更是匮乏。

四是后备人才不足。去年共有初中毕业生16万人,升入高中、中专的仅有8.4万人,仅占52,高中升学率为66.6,分别比全省低7.7和3.4个百分点。去年我市万人本科升学率为8.25,而衡水、石家庄分别为17.23、11.7。

二、XX市人才资源战略的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目标任务。

——人才总量不断增加。盘活人才存量,扩大人才增量,不断壮大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十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全市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综合实力的增强相适应,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逐步建成人才资源强市。

——人才素质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开放型的教育培训网络,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各类人才不断吸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实现超越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优化全市人才队伍的区域、产业分布和专业、年龄、层次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和行业之间合理分布,高层次、高技能及各类急需人才不足的状况明显改善,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

三、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竞争策略

1、多措并举加强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首先,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校、行政学院及轮岗交流等途径,切实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不仅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还要根据岗位要求和工作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第二,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遵循企业家成长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脱产进修、岗位轮换、跨企业交流,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逐步成长为优秀的企业家。第三,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为载体,抓好高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教育。特别是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在本学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中青年专家。

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增强人才队伍后续能力。坚持“重基教、强职教、促高教”的教育发展总体思路,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把办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整合办学资源,推进以农村为重点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新建一批普通高中,扶植一批优质高中,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围绕我市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优化高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继续突出抓好邢台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邢台医专和河北机电学院建设,努力构建“两本三专”高等教育新格局。突出抓好职业教育,继续按照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要求,进一步转变办学模式,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示范性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积极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把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产学衔接、订单培养,努力为经济建设第一线提供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

3、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畅通渠道吸引人才。一方面,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的接受和引进工作,构建人才绿色通道。大力实施511计划。即5年内,每年接受和吸引1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我市工作,选聘1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回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另一方面,以优厚的待遇吸引高层次人才。重点是引进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影响、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对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能发挥较大作用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包括两院院士、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其他急需专家。对这些高层次人才,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因工作需要、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聘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领导职务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高层次人才到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不受单位编制、用人计划和工资总额的限制;博士生、硕士生来我市工作,政府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博士8万元、硕士5万元,专业技术职务可随即聘任,不受指标和岗位结构比例的限制,等等。

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的观念,破除只有具备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人才,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人不是人才的观念,破除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才是人才,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的人才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2、大力推进机制创新。重点抓好三项机制建设:一是人才评价机制。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对人才的评价要坚持“不拘一格”,注重在推进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考察人才、发现人才,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以能力论人才、以业绩论人才。二是人才激励机制。把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落实到收入分配中,落实到劳动报酬上,使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设立“邢台杰出人才奖”,对取得杰出成就、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重奖。三是人才流动机制。抓好人才市场建设,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组织和非公有制组织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7

1 云南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

文化是云南省最大、最重要的资源, 1996年12月, 云南省在全省第六届四次全委全上率先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 把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1.1 丰富的人文资源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外, 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藏、布朗、布依、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 其中有15个云南独有民族, 又有众多民族分跨中越、中老、中缅国境而居。各民族都具有悠久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如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和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白族的本主文化、藏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学艺术、民间医药等,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据统计, 云南已收集到的各民族民歌民曲有2万多首, 舞蹈6718套, 戏剧200多个, 器乐200多种, 叙事长诗50多部。

云南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澄江动物化石群、有人类和猿类共同的祖先—腊玛古猿的化石基地、有中国人最早的祖先——元谋人遗址, 有“侏罗纪公园”禄平, 云南还有苍山洱海、南诏故址、三江并流、玉龙雪山、中甸草原, 这些都是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独有的文化遗产优势。

1.2 独特的区位优势

云南与东盟的越南、老挝和缅甸接壤, 山同脉, 水同源;通过澜沧江—湄公河和怒江—萨尔温江, 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中南半岛国家相通, 相离不远;与菲律宾、印尼和文莱等海岛国家一衣带水, 近在咫尺;与南亚地区的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巴基斯坦相互毗邻, 具有悠久的交往历史。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蓬勃发展, 历史地将中国云南推到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 中国云南在中国与东盟、中国参与GMS和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中具有突出和独特区位优势。

云南与东盟的缅甸、老挝和越南接壤, 拥有瑞丽、磨憨、河口等国家一类口岸13个, 二类口岸7个及边贸据点九十余个。成昆、南昆、贵昆等铁路通过滇越铁路与越南的南北统一铁路相连, 再与建筑中的泛亚铁路接轨, 又经越南、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铁路直接连通中南半岛南端的新加坡, 构成沟通中国云南与中南半岛最重要的铁路运输网和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1.3 已有的品牌优势

云南已形成新华村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市场、丽江束河古镇、中国禄丰恐龙城、腾冲和顺生态文化保护开发等大型项目。并塑造了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普洱茶、大理古城、丽江古城、茶马古道、元阳哈尼梯田、云南映象、西南联大、驼峰航线等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 打造成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还开发和创新文化品牌, 扩大影响, 吸附资本, 开拓市场, 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比如, 在电影方面,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自成立以来, 已拍摄了《勐龙沙》、《山间铃响马帮来》、《阿诗玛》、《五朵金花》、《景颇姑娘》、《石月亮》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在民间工艺品制作上, 已形成鹤庆新华铜制品、建水紫陶制品、通海的银饰品木雕制品、剑川木雕等等。

2 云南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云南的文化产业有优势与劣势, 也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云南文化产业, 抓住机遇, 抓紧时间, 迅速开拓目标市场, 扩大市场份额, 形成竞争优势。

2.1 确立目标市场, 分步骤、分重点“走出去”

云南要结合本土优势、地源优势, 找准一级目标市场。云南直接与东南亚南亚的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与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南亚国家邻近, 应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作为首选目标市场。东南亚南亚国家与云南不但有地源上的联系, 还有着民族内在联系性和文化内在认同性。云南有4061千米的国境线, 与东南亚国家山同脉、水同源, 云南有5个民族自治州、3个地区的26个县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16个少数民族与居住在境外的居民同属一个民族, 尽管称谓不同, 由于共同的历史渊源、语言和文化习俗, 以及通婚、互市、过耕等关系, 自古以来, 这种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关系, 紧密地联系着云南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往来。东南亚市场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内在认同性是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所独有的优势。

2.2 借助品牌力量, 发挥重点文化企业的带头作用

在世界上享有美誉的云南文化品牌当然要数石林、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这一品牌为国外消费者所熟知, 能吸引国外消费者。每年来云南旅游的国外游客已经超过四百万人次。从这一个可观的数字可以看出云南文化品牌有着坚实的海外客户基础。怎么用这一品牌来使云南的文化产业“走出去”, 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云南的民族文化品牌还有很多, 如白族的本土文化,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文化、藏族的藏传佛教文化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景观交相辉映, 使云南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让文化产业与民族、山水以及人文品牌结合是云南文化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条出路。2008年3月, 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田欣近日在2008年 (昆明) 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国际高峰论坛上表示, 云南将采取有力措施, 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重点打造四大品牌:融旅游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一体的“香格里拉”品牌;蕴藏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具有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精品系列的“七彩云南”品牌;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的“聂耳音乐”品牌。通过打造知名品牌, 不断提升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借助以上品牌的力量, 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 带动全省文化产业走向周边国家。

2.3 培育和扩大文化产业品的销售市场

由于文化产业是享受型消费拉动的产业, 因而没有巨大的享受型消费需求, 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而云南本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消费市场有限, 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必须利用邻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用外需拉动内需, 充分利用东南亚南亚的市场、资金、技术来开发省内丰富的文化资源, 以文化项目为切入点引导文化产业投资, 将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宣传、交流、推介以及会展、旅游等形式扩大云南文化影响, 积极挖掘周边市场。

2.4 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产业是当今高技术和高文化相结合的新兴产业, 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营销、包装、创新等要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既要具备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 又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 尤其是要具备把文化与市场结合起来的知识。文化产业的竞争, 表面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 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文化核心创意人才和国际文化市场规则, 具备将云南文化产业向国外推广的经济人才。云南应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教育力度, 加强文化事业建设, 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 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市场, 加强人才交流和引进, 特别是创造宽松的环境引进高技术和高文化人才, 为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做好人力资源上的准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云南文化产业要增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 就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文化产业产生经济价值的潜力是无穷的。“走出去”就要有开拓的思想, 在展现本土优势的同时, 也要大胆地把别国优秀的文化产品“引进来”, 培育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 篇8

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

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国际分工地位较低、产品附加值较低、贸易壁垒较多等一系列问题。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向依靠科技进步、创新能力强、资源消耗少的高端产业迈进,是新常态对广大企业提出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企业不能坐等观望,而要主动转型,加快升级,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一是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在优化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实现新的突破。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标准。四是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结构优化、包装展示以及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等重点环节,创新设计理念,提升设计手段,从而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和满足消费者日益个性化、人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深化企业改革,

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市场化导向的企业改革还在进行时,现代企业制度还很不完善,束缚企业发展的顽疾还很多。在新常态下,企业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勇闯企业改革深水区,打好深化企业改革攻坚战。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厘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二是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产权多元化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拓宽企业投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四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经营,公平参与竞争,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推动企业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国际上一些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我国部分企业,并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我国企业逐步重视自主创新,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高铁、核电、4G标准等。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仍然制约着企业健康发展。在新常态下,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在管理创新方面,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理念、制度、机制、方法上的创新,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重视把信息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引入企业管理中,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要牢固树立精益管理理念,从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过程分析入手,做好流程梳理和浪费辨识工作,精简或消除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以品质优、成本低和效率高为目标,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在技术创新方面,企业要紧紧抓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精力在集成电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网络通信设备、海洋工程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高端制造领域抢得先机和实现赶超。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完善内部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引进和培养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和现实生产力。

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实施“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从“引进来”消化吸收,到“走出去”开办工厂、设立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截至2015年1月,我国企业在180多个国家建立了2万多个境外企业,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500多亿美元,涉及能源、基础设施、地产、农业、科技等领域。中信、中国远洋运输、中国海洋石油上榜2014全球100大跨国公司,12家中国内地企业上榜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00大跨国公司。但我国企业走出去起步较晚、基数较小,目前总体上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大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重组资源的能力,做到走得出、站得稳、有实效。一是进一步发挥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合理选择投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布局生产和营销力量。二是进一步提高跨境并购的成功率,尤其是并购完成后实现企业业绩持续向好的成功率。三是进一步掌握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警惕和防范运营中的各种风险,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之年,希望广大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抓住新常态下蕴藏的新机遇,为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美丽新湖州作文650字下一篇:爱阅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