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作文

2024-06-09

爱阅读作文(通用14篇)

爱阅读作文 篇1

书,是黑暗中的一盏灯,它能照亮前行的路;书,是迷茫时的导师,它能传授知识;书,是在你孤独时前来陪伴的朋友,它能为你消除烦恼,读书,是一种享受。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女孩,闲暇时,我愿意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书中主人公的遭遇总是能牵动着我的情绪。悄悄地告诉你,以前,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哦!

的确,以前的我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爱玩、爱闹、爱跑、爱蹦。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

那天,爸爸买来好几本书,对我说:“女儿,我们来场比赛吧。”我很是不解,不知道爸爸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刚刚想拒绝爸爸时,谁知爸爸竟看透了我的心思,根本就不给我开口的机会,直接说“比赛开始”。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我刚开始感到坐立难安,可慢慢的,我发现自己被书吸引住了,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后来才明白,爸爸这样做,就是为了培养我爱读书的兴趣。就这样,我爱上了读书。

自这件事情后,我就作文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捧着一本书,根本就不离手。因为读书时,我可以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是一场心与心的旅程。

我爱读书,爱到发狂的境界。那次,妈妈带我去姥姥家。谁知半路竟下起了雨,幸好姥姥家不远,否则我们就成落汤鸡了。到了姥姥家,我忽然想起来书还在院子里呢。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奔向家里,此时的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只祈求我的书没事。跑了一段路后,才发现我忘带钥匙了,只好再原路返回。到了姥姥家,我飞快地找到妈妈,向妈妈说清楚后,又急急忙忙地向妈妈要钥匙,之后,又以刘翔跨栏的速度跑回家。幸好我的书“抢救”及时,虽然受了点伤,但还没有到“壮烈牺牲”的地步。不过,我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感冒了,但是我很开心,因为我拯救了我的书。

书,是阶梯,是朋友,是导师,是黑暗中的一盏灯。读书是快乐,是幸福,亦是享受。爱读书,就是爱人生。

【【推荐】爱阅读作文6篇】

爱阅读作文 篇2

一、师生共读,感受爱

威·亚历山大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因而,我们要求学生精读的课外读物,自己要先读,充分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故事内容、表达方式及写作意图等,随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阅读。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都要组织学生召开一次图书推荐会,推出本学期阅读的书目,然后选择其中的一本书重点指导。本学期,五年级的语文教师和全体学生共读《爱的教育》这本书,人手一册,每天读一个故事,每周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写一篇读后感,每周利用一节早读课交流读后感,并通过手抄报、黑板报、故事会等形式展示读《爱的教育》的体会和收获。

文字有温度,字字暖人心,句句传爱意。在师生共读,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故事中的老师和父母循循善诱是成年人学习的榜样,他们善于引导孩子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故事中的孩子们真诚友善、互帮互助、勤劳能干、善解人意、勇于认错、敢于当担、爱国爱家等美好心灵深深地打动着读者。师生读完《爱的教育》受到了正义、真诚、善良、博爱等人性美好感情的熏陶。

二、体验生活,践行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陆游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读着《爱的教育》,书中父母子女间的亲情,老师学生之间的深情,同学朋友间的友情,确实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倘若学生只是将“爱”挂在嘴边,停留书本,学生读书的收获就太有限了。教师引导学生读这本书的目的更希望学生将“爱”付诸于生活实践。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学生每天读《爱的教育》,与故事中的人物谈话,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不知不觉地感化着学生的行为。班级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室墙角挂着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同学们做的各种好事:有在校内互相关爱的,有在公共场所主动助人的,有邻里间和谐相处的……每天都有新内容。许多家长夸孩子更懂事了,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学习更加自觉,能主动帮助身边的人。可见,爱的种子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

三、真情告白,表达爱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的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转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读完《爱的教育》,为了解学生的读书效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教师在读书汇报课上做了尝试:

1.学生畅谈书中最喜欢的人物和最令人感动的语句。说最喜欢的人物,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的人物;说最令人感动的语句,了解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在阅读交流中感受人物形象,积累语言。

2.学生把写在“读书采蜜集”里的读后感与同学分享,学习运用语言。如一位学生在“读书采蜜集”里写道:“读着《穷人》一文,我的心在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面对着眼前的这封信,就像听着父亲的教诲。我想,也许你们正过着童话般的生活,可是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却有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人间需要真情,正如那首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请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助那些身处困境中的人,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做幸福的主人吧!”

3.学生交流生活中爱的故事,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生接二连三地讲述着父母和老师爱他们的故事,也不忘说自己爱他人的故事。他们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表达,感动着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种种表现暗示他们的思想、情感、语言已经有了一定量的储备。于是,课末,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课后把自己最想说的爱的故事写下来。

四、笔下生情,播撒爱

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句话揭示了人写作的心理活动规律。小学生作文是他们稚嫩心灵的写照,是他们对客观世界初步认识的再现,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学生经历了读《爱的教育》,受到人性美的熏陶;把爱付诸生活,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把爱的故事尽情倾诉,体会到了表达的快乐。因而,学生情动辞发,写下一篇篇饱含真情的作文。

附学生作文一篇。

下雨那天

将乐县城关中心小学 五(1)班 范莲梅

那天清晨,天空黑压压的,眼看着一场倾盆大雨就要来临。我加快脚步往学校赶去。

“轰隆隆———”雷公公敲响了他那破旧的大鼓,闪电婆婆舞起了她的荧光棒,“闪!闪!闪!”把天空划出了一道裂缝。顿时,校园内外狂风大作,树木被刮得摇头晃脑,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仿佛要吞没世界做宇宙的霸主。这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让同学们怪相百出:晨扫的同学扛着扫帚纷纷往教室赶;教室里有的同学欣喜若狂,趁着突然停电,装神弄鬼地吓人,有的同学惊慌失措,到处乱跑,有的同学好奇地挤到窗户边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如烟如雾的雨,婆娑起舞的树木,闪电划破天空的威力……教室里沸腾了。

正在这时,我们班的“救星”———肖老师出现在大家面前。肖老师看到教室里一片慌乱的景象,连忙说:“同学们,不要惊慌,有老师在呢。大家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围在窗户边看雨景的同学,请回到座位,注意安全。”雷声一阵接一阵,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肖老师沉着地站在讲台前,我的心情渐渐恢复平静,教室里也安静了一些。突然,我的耳边传来哭声,奇怪,是谁在哭呢?我寻找着,原来是第一组最后一排的欣如同学哭了。肖老师也发现欣如在哭,她走到欣如身边,亲切地问:“你怎么哭了,哪里不舒服吗?”她的同桌说:“她是被雷声吓哭的。”“才不是呢,我扫卫生区的时候,被雨淋了,觉得冷。”“哪儿湿了?”肖老师急切地问。欣如撒娇地说:“我的衣领湿了,脖子冷。”肖老师边摸摸她的脖子边安慰说:“欣如一向是坚强能干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克服这一困难。”随后,肖老师从包里取出一叠餐巾纸,垫在她的脖子上。欣如眼里噙着泪水,说:“谢谢老师!”

肖老师刚回到讲台前,教室的门被猛烈地推开,闪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隔壁班六年级的一伙男生,他们看见肖老师在教室,一溜烟跑了。他们又想来我们班瞎闹,幸好肖老师来得早。

过了好久,“叮铃铃——”早读课的预备铃声响了。肖老师说:“学校停电,天色较暗,你们互相检查昨天布置的背诵课文吧。”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下雨那天是个平常的日子,却又是我最难忘的一天。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使人容颜焕发,青春常在;爱让人心潮涌动,热情澎湃;爱令人经络疏通,忧愁不在;爱使人学业有成,精神百倍。我们的教育,说到底就是有“爱”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爱,爱什么,怎样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本之木,是无源之水。也正因为教育有了爱,学生说话、写作文,才能说真话,吐真情。

摘要: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好书呢?我围绕“课外阅读”这一主题作了尝试,以选择《爱的教育》这本书为例,目的是让好书涵养学生的德行,开启学生的心智,濡染学生的性情,并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又由阅读走向生活,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和生活体验中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内化为学生的一篇篇作文。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经历了从读到思,从思到行,从行到言,从言到写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心灵得到洗礼,阅读和作文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爱的教育》,师生,共读,体验,表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3

[2]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1—233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41

王之炅:爱音乐,也爱阅读 篇3

生于上海的王之炅,自小师从俞丽拿教授,1998年在第八届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中一举夺魁,并深受梅纽因本人赏识,与大师合作演出协奏曲。2000年获得第八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三名,是当时中国选手参加该项重大国际比赛所获得的最好成绩。200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她赴德国留学,师从柏林爱乐前首席高利亚·巴列夏(Kolja Blacher)。权威的《留声机》杂志曾以整版篇幅报道她,将之赞誉为“亚洲琴坛不可多得的一颗闪亮新星”。

但是,和一般年轻音乐家不同的是,音乐并没有占据她生活的全部:她兴趣广泛,爱运动、爱画画,也爱阅读;她稳重、踏实,执着于自己的艺术;她始终坚持自我,不人云亦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有思想,有才情,有深度,有韧性,有技术”。

三月的一个下午,在王之炅回上海准备“情迷探戈——小提琴舞曲”音乐会之际,我们对这位小提琴“才女”进行了采访。

差点不念音乐学院

王之炅从小的文化课成绩就很好,即使在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之后,仍然有过不继续念音乐学院的想法。“虽然我喜欢拉琴,但我不希望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太小的范围里,所以曾经考虑过去大学念外语或者艺术史,我的父母也都很支持我。”彻底决定踏上职业小提琴演奏家的道路,是在十七岁那年,听了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的独奏音乐会之后。

当时那场演出非常轰动,一票难求。“我记得她拉了《茨冈舞曲》《恰空舞曲》等,照现在有些看法来说,她拉的风格并不太纯正,而且郑京和也不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类型。但她的音乐语言的个性非常强,她的诠释很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就是这方面打动了我,那一刻,我突然决定,我要成为一个像她那样的小提琴家。”

考上音乐学院的小提琴专业之后,王之炅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大学里有一段时间我刻意减少音乐会的数量,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时间接触和了解其他的知识。”她学西洋画,喜欢米勒和毕加索的作品。“也许我还不能从很专业的角度来理解它们,但它们给我带来的艺术上的冲击力是相通的。”她还特别爱阅读,从钱钟书的《围城》、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甚至是村上春树的《1Q84》,她都能娓娓道来。她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不是逛街,不是娱乐,而是去咖啡馆看书。

阅读帮助了王之炅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不少问题。去德国留学是她第一次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因为语言不通,每天在日常生活上都要花费很多时间,以至于拉小提琴的时间都被缩短了,这让她感到有些束手无策。“那段日子,我开始质疑所有的事情:我到这儿是来干什么的?对我来说拉小提琴真的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虽然我明白自己的演奏水平在日益进步,但有时仍然会有强烈的思想斗争。”

于是她读了一些中国以及亚洲哲学家的书,特别是老子和庄子,并从中获益匪浅。“小时候,我们总是以为只要你对一件事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你终究会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我来德国之初,我突然发现有些事情无论你怎么努力,它的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让我相当沮丧。还好这些哲学家们给了我启示,让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你的错,很可能只是因为时机不对。所以现在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就会停下来休息一下——当然,我还是在工作,只是相对地不那么看重结果了。”

小提琴舞曲音乐会

4月20日,王之炅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一场“情迷探戈”的小提琴舞曲音乐会,演出的曲目包括了格里格、勃拉姆斯、巴托克、法雅和皮亚佐拉的作品,集合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舞曲。“因为格里格里的《霍尔堡组曲》是仿古形式的,相当于巴赫作品的时代,所以这次的演出可以说是一次从巴洛克作品到现代作品的穿越。”对于演出的曲目,王之炅可是花了不少心思,“我没有选择把维瓦尔第和皮亚佐拉的《四季》放在一起,因为那样做的人太多了,其实是一种很偷懒的方式,我希望有点新意,有点自己的想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音乐会的形式非常“复古”:一支十几个人的弦乐团,由王之炅本人兼任独奏与指挥。“我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比单纯的独奏音乐会更吸引观众,而且纯弦乐的声音在一起相当有魅力。”这不是她第一次尝试这样的形式了,去年她在德国学了一些指挥的课程,已经积累了不少此类的演出经验。相对于大型交响乐团,王之炅更喜欢与室内乐团合作。“和交响乐团合作协奏曲,演奏员主要跟着指挥的指示,我一个人需要抗衡的力量很大;而室内乐团则显得小型而亲密,大家的力量很平均,音乐更讲究整体之间的配合。我觉得这样的演出形式很复古,我很喜欢。”

这次演出的室内乐团,是王之炅最新组建的一个弦乐团,名字叫作“Essential Strings”。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她偶然在书架上看到的一本书。“柏拉图的《理想国》,常用英文名是Republic,但那本书却用了比较少见的Essential Ideas。”Essential在英文中有着“本质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意思,于是她灵光一现,就用这个名字了。弦乐团的成员来自她的朋友和学生,大家都很年轻,对音乐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不在乎收入,彼此间又相处得很融洽。这场小提琴舞曲的音乐会将成为“Essential Strings”的首次公开演出。

爱阅读作文 篇4

生活就像泡泡机,每件事都是一个七彩泡泡。我戳破一个便能想到一件事,这天我无意间戳破了这个泡泡:

小的时候我的鼻子老是发出“呲溜呲溜”吸鼻涕的声音,爸爸妈妈总以为我是因为感冒才这样,为此我可吃了不少的感冒药。直到听说邻居家的小朋友也像我这样,他爸爸妈妈带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说这是一种叫“鼻腔腺样体肥大”的病,腺样体到达一定年龄还没缩小的话就要动手术了。这让我的爸爸妈妈多少有些恐慌,也带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原来我也是同样的病因。

一直到七周岁,我的鼻子仍然没有好转,爸爸不放心带我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腺样体已经缩小到正常范围了,会发出吸鼻涕的声音可能是鼻炎引起的,喷点药就行了。因为有前车之鉴,听到医生这样说,爸爸觉得即使是鼻炎也不能忽视。他带我到杭州的大医院验了血,医生说我的鼻炎是因为螨虫过敏引起的,目前有一种药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要坚持用两年,而且价格不菲,但也不一定能够根治。医生问爸爸要不要试试这个药,爸爸不假思索地说:“要试一下,一定要试!”那一刻我抬头看着爸爸,深切地体会到他对我浓浓的爱。

还记得有一个月,也不知爸爸从哪儿打听到那个月的每周五都会有一个鼻科专家到附近医院来坐诊,所以在那个月的每周五,请假看鼻炎是我的必修课。

我的脑海里接二连三地浮现出我与爸爸的共同记忆:每个暑假爸爸一定会带我去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游玩,开阔眼界;每年“六一”和我的“生日”,爸爸都会精心为我挑选礼物;我每次成绩考不好,在接受了妈妈批评后总会听到爸爸的鼓励……点点滴滴,汇聚成伟大的父爱。

爱阅读作文 篇5

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用心良苦的母亲。孟母为了儿子,一共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学堂边的时候,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才满意地笑了。用心良苦的孟母培养出了我国伟大的学问家——孟子。

在中国的经典中,这样的母亲还有很多,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一名人民教师,妈妈在平时很忙,既要照顾我,又要去上班。妈妈上班很早,在晚上七点多才回来。回家后还要给我做饭,然后还要给我辅导功课,还要备课。有时,我已经睡觉了,妈妈还在灯下批试卷、备课。

母亲的爱,像一堵墙,没了她,我们小树如何抵挡风雨和烈日;母亲的爱,像一缕春风,没了她我们小鸟如何展翅高飞;母亲的爱,像一股清泉,没了她,我们如何克服困难,永往直前……

爱阅读的男孩作文 篇6

我叫王宇帆,今年九岁,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浓密的头发,喜欢天蓝色,我十分喜爱阅读。

我两三岁时专注于幼儿绘本类,三至五岁时读童话,六岁以后就走上了广泛阅读的快车道。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我对书很狂热,找起书来惊天动地,向别人借起书来求天拜地,现在我总算有藏书300余册了,真是谢天谢地!每天,我抓住可以阅读的时间缝隙,目前已经接触过儿童文学类、百科类、历史著作类、中外名著类、国学经典类……虽然已经晓古通今,但我还是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阅读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习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见阅读很重要。送给那些目前还没有爱上阅读的人们一句话,每天你比别人少阅读一分钟,差距就会拉开一点,久而久之,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喜欢阅读的人更富有思想和思考力。

《简·爱》中的女性阅读群体 篇7

1. 盖茨黑德府的女性阅读

《简·爱》里面的第一个女性阅读群体也许不能称之为群体, 因为读者只有一人———简·爱。夏洛蒂就这样开始了简的阅读———“客厅的隔壁是一间小小的餐室, 我溜了进去, 里面有一个书橱, 马上从上面拿了一本书, 我特意挑了一本插图多的。”“在我右边, 有着多层皱褶的猩红色窗幔挡住了我的视线;在我左边, 明亮的玻璃窗庇护着我, 使我既免受十一月阴沉天气的侵害, 又不与外面的世界隔绝”。

这个阅读空间是一个由简自己主宰的私人领地, 这个领地与她所无力控制的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的处境从简和她舅妈之前的话语可以看出来:“她不让我加入到他们 (表兄妹) 当中去, 说她很抱歉不得不让我独自一个人呆着, 除非她能从贝西那儿听说并亲自观察后发现, 我正在努力养成一种比较随和而又纯真的性格, 活泼而又可爱的举止, 也就是变得更加开朗, 坦率和自然些, 否则, 她只好不让我得到那些只有乐而知足的孩子才配拥有的待遇。”

然而, 简愉悦的独处还是被简的表兄———另一个企图处处限制简的人———打断了。约翰·里德说“你没有资格动我们家的书, 你靠别人养活, 你没有钱, 你爸爸什么也没有留给你, 你应当去讨饭, 现在我要教训你, 让你知道翻我们书架的好处。这些书都是我的, 连房子都是, 不几年就归我了。”

约翰对书架意义的强调及对简求知的阻止正好符合了小说的主题。如果简被允许看那些属于上层阶级的书, 那么这本书的社会意义就大大降低了, 约翰·里德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一无所有的简出生在非上等社会, 不具有威胁性。但是, 她的阅读却是使她获取知识从而改变自己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途径。19世纪早期的英国仍是一个男权主义时代, 阅读这种行为似乎也是男性理所当然享有的特权, 女性的阅读行为是受到限制的。

书籍对简来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 对约翰来说则是阻止简进入上等社会的一种武器。他害怕简的阅读行为, 于是他将学习的工具当作武器掷向了简。这个武器和之后简在红房子里面所受的囚禁与惩罚共同体现出19世纪阶级和性别的歧视。

2.. 洛伍德的女性阅读

在洛伍德寄宿学校, 简有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群体。当她第一次看见海伦, 海伦正在阅读塞缪尔·约翰生的《拉塞拉斯》。正是共同的爱好使海伦和简的友谊发展迅速, 简想:“我自己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居然同一个陌生人谈话, 这与我的性格相悖, 不过她的专注兴许打动了我, 因为我也喜欢书。”之后当海伦被惩罚, 简问她原因时, 海伦只是说“我在上课的时候阅读了”, 并且解释她只有在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时才不会走神。在海伦身上简再一次看到了女性的阅读被男权所控制。海伦的聪颖, 勤奋, 是无可置疑的, 但在洛伍德学校却屡遭惩罚, 因为她自己沉浸于阅读而没有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当简和海伦被谭波尔小姐邀请去喝茶的时候, 简看到了海伦和谭波尔小姐如何看待书的:“她们看过的书真多呀, 她们的知识真丰富, 她们似乎对法国人名和作者了如指掌。最使我惊讶的是, 这时谭波尔小姐问海伦是不是抽空再复习一下她爸爸教她的拉丁文, 并从书架上取了一本书, 吩咐她朗读和解释维吉尔的一页著作。”夏洛蒂认为这一刻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在此之前简·爱并不认为集体阅读对个人有什么益处, 她的经历仅限于洛伍德学校的教室和盖茨·黑德府里表哥表姐对书的占有, 但从海伦与谭波尔小姐的阅读中, 简意识到集体阅读对个人的帮助。夏洛蒂把它和之后劳埃德先生对简的澄清看作是以谭波尔小姐为中心的女性反抗男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3. 荒原庄的女性阅读

夏洛蒂把第二个女性阅读群体设在了荒原庄。简在逃离桑菲尔德府后被荒原庄的圣·约翰·里弗斯及其姐妹收留。在这里, 简、戴安娜和玛丽组成了一个新的女性阅读群体。像当初看到海伦·彭斯的一幕一样, 简看到了“在别处没有看到过的面容, 然而我盯着她们看时, 却觉得似乎熟悉每一个面部特征。”简对她们的熟悉很耐人寻味, 她从没有见过她们, 却“熟悉她们的每一个面部特征”。虽然读者后来知道她们的这种熟悉是因为表姐妹的关系, 但我们认为简因为孤独, 因为对原来洛伍德学校阅读群体的怀念而使她对这种女性阅读产生了亲近感也是可以的。在荒原庄, 简和戴安娜、玛丽因为共同的爱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她说“我爱读她们喜欢读的书, 她们所欣赏的让我感到愉快, 她们所赞同的我也尊重”“与她们切磋我白天读过的书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我们想法一致, 观点相合, 一句话, 我们意气相投”。

4. 莫尔顿的女性阅读

最初, 圣·约翰似乎是支持她们的这种阅读群体的, 他甚至还为简找了一份乡村女教师的工作。正是这个女教师的职位让简在莫尔顿学校找到了第四个阅读群体。尽管简最初认为她的学生“完全没有受过教育, 官能都很迟钝, 使我觉得她们笨的无可救药。”像受过教育的人一样, 简发现她们也有区别。当她了解她们, 她们也了解她之后, 简发现她们“懂礼貌, 自尊自爱, 很有能力。”“在某些方面他们进步之快甚至让我吃惊, 我真诚愉快地为此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使简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也使学生认识到她们的价值, 更加热心的投入到这样一个女性阅读群体当中。简所感受到的这种生活与圣·约翰先前称之的“可怜、琐碎、束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 圣·约翰也无法理解当戴安娜和玛丽重返荒原庄时简的兴奋, 而是“我希望你开始把眼光放远些, 不要只盯着荒原庄和莫尔顿, 盯着姐妹圈子, 盯着自己的宁静”。简很高兴重新找回集体阅读时“共同的快乐”, 但这个幸福的集体很快被圣·约翰打破了。虽然他不像约翰·里德那样蓄意破坏, 也不像洛伍德学校那样具有强制性, 但他却扮演了和他们一样的角色, 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简, 直截了当地说“我要你放弃德语, 改学印度斯坦语”, 就这样他左右了简的阅读。所以, “当戴安娜和玛丽回来时, 发现她们的哥哥已经取代了她们的位置”。夏洛蒂以这个事件再次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女性的阅读受制于男权。

二、女性阅读群体的成因

1. 家庭背景

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三姐妹是19世纪早期英国很引人注目的三姐妹, 分别以《简·爱》、《呼啸山庄》和《艾格妮斯·格雷》出名。虽然她们也进过寄宿学校, 但因为肺病的蔓延, 父亲不得不将她们接回家, 所以她们的学习以父亲指导下的家庭集体阅读为主要途径, 父亲是一位牧师但学识渊博, 他亲自教她们读书, 指导她们看书读报, 她们一起读书、写作、绘画。家庭的这种影响在夏洛蒂的小说中处处可见, 《简·爱》中尤其明显。

2. 社会背景

19世纪早期的英国虽然经济上已经成为强国, 但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封建时期男权主义的影响。当时英国的法律规定, 只要家中有兄弟或堂兄弟女子就没有继承权, 即使继承了财产, 婚后她的所有财产的支配权就都要转交给她的丈夫, 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处置权。经济条件决定了她们的思想意识上对男性的依附, 决定了她们的弱势地位。那时的女子要自立就只能出去当家庭教师, 而这是当时认为很低贱的事。所以, 很少有女性在社会上抛头露面, 就连夏洛蒂最初的笔名也是男名 (柯勒·贝尔) 这足以证明那个时代的女性———即使是受过教育的女性———也很难冲破男权主义的枷锁。但是如夏洛蒂一样受过教育的女性已经不甘于墨守成规地重复前人的历史, 有了反抗男权的思想的萌发。再加上19世纪中期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 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所以, 我们可以在夏洛蒂的笔下看到这么多的女性阅读群体, 并且可以看到作者用这样的女性阅读群体来反抗男权依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三.女性阅读群体的社会意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夏洛蒂实际上把简爱在不同的时期的女性阅读群体当做简爱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简对约翰·里德的反抗, 虽然更多出于本能但也能反映出来简的反抗意识;在洛伍德学校以谭波尔小姐为中心的女性对以布洛克赫斯特为中心的管理者的抵制, 这个时期的反抗已经基本上由自发的转为了以谭波尔小姐为中心的女性的自觉的反抗;简对圣·约翰的反抗, 这个反抗的举动更是简爱理性思考的结果, 因为我们知道圣·约翰是简爱的堂兄, 而且帮简爱找了一份乡村农村教师的工作, 比起洛伍德的管理者, 比起一味地欺侮简爱的约翰·里德, 圣·约翰似乎是很难拒绝正是这些女性阅读群体及她们对男权的反抗使几乎所有的女性读者明白自己有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有读书, 受教育的权利。因而这些女性阅读群体也顺应并推动了19世纪英国乃至全世界妇女的解放运动。和反抗的。但是, 他在一定时期内左右了简爱的阅读却不能左右简的意志, 简还是在戴安娜和玛丽的支持下反抗了圣·约翰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2]陆伟芳,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Elizabeth Gaskell,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

芬兰人爱阅读 篇8

赫大图书馆不仅为学生学者服务,也向全社会开放,将成为市中心的一个标志性公共空间。这种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姿态,可谓秉承了芬兰社会的平等、透明和开放的民主精髓,也是芬兰免费公共图书馆和教育系统一直以来的传统。老城区卡里奥的市立图书馆今年恰逢一百周年纪念,经过整修,也添置了更先进的设备,比如自动还书机。这个全芬兰最老的图书馆从1912年起就服务民众,当时完全由市政府出资筹建,以教育这片城区的劳动阶层为起点。如今这座具有新艺术装饰风格的石头建筑是卡里奥区的最大亮点,就连工作日下午也挤满了读书学习的人群,或者是慕名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卡里奥区也从一个单纯的蓝领阶层居住区慢慢演变成一个艺术家和学者们喜欢逗留的街区,成为赫尔辛基另类生活方式的一个代表。

要说芬兰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大概要算对未成年人的无限关照了。不论各图书馆占地大小,都会有一个精心布置的儿童区;除了儿童书籍和音像制品,还有供孩子看书、写作业和闲聊的舒适空间。大一点的图书馆还有玩耍区,提供大量玩具给满地乱爬的小小孩玩。所有这些,应该都是从小培养孩子对知识和书的亲近感吧,也给带孩子的父母提供一个便捷的休息场所。图书馆对于忘了还的儿童类书籍从来不罚款,也允许幼儿园带孩子来组团借书。青少年区则又是一大特点,有些甚至设有电玩区,连XBOX的跳舞游戏都有。这些看上去不属于传统图书馆的活动项目,事实上正是新兴社区所需要的服务。而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图书馆,也正在从以单纯纸本阅读功能为主向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转型。

“图书大巴”是芬兰图书馆系统的另一项传统而温馨的服务,它面向偏远地区的居民服务。在这片地广人稀、树比人多的土地上,相当一部分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树林或乡村。装备齐全的“图书大巴”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芬兰的公民教育方针——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文化信息渠道。

似乎是存心要和赫大图书馆比个高下,赫尔辛基市立图书馆的市中心分馆新近推出了“都市办公室”。这个专门为办公设置的空间有可免费使用的会议室、工作间,还有装有隔音板的大工作台;触屏电脑、打印扫描机、投影仪,多媒体平台等等一切办公所需软件和设施一应俱全。这个分馆地处黄金地段,离中央火车站和汽车总站几步之遥,可以预见成为商务出差人士和自由职业者的临时办公选择地。

爱阅读的人四年级作文 篇9

阅读能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我就认识一个爱阅读的人,她几乎每时每刻都少不了书的陪伴。只要一有空,她就会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她的眼睛乌黑发亮,好像充满了无穷的.智慧。她经常说,书是她最好的朋友,没有了书,她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有一次,她妈妈有事情,就把她送来我家玩。她一进屋就朝着我家的那个书柜跑去,捧起一本“奥德赛数学大冒险”就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我不想去打扰她,就也去读了会儿书。她的阅读速度特别快,我才看十行,她已经看完十五行了。半小时后,我实在待不住了,便去叫她一起去我家的后花园玩。玩着玩着,我发现她居然不见了。回屋一看,原来她又在那儿看书了。我问她为什么不跟我一起玩,她经常说的话脱口而出:“书是我最好的朋友,没有了书,我就感觉少了点什么。”

《爱输给爱》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0

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17分)

爱输给爱

握着录取通知书时,她迷茫了。一贫如洗的家要供一个大学生是何等艰难,何况,她还有一个刚上高中的弟弟。

到家的时候,饭菜刚刚摆上饭桌,母亲还在厨房里忙碌,弟弟跟着父亲刚从地里做活回来,正在洗脸。

A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通知书,没有拿出来。进了厨房,她让母亲歇着,她来做。灶上的鸡汤正“咕噜、咕噜”地翻腾着。她的眼泪险些流下来,上次父亲生病的时候都没舍得把这只鸡杀了,今天是她的生日。

她刚端起碗,便响起了敲门声。开了门,她有些惊讶:“小舅,您咋来了?”她的惊讶。是 因为小舅手里提着一盒生日蛋糕。小舅还未回答,弟弟抢过了话头:“小舅,您太偏心了,姐姐的生日您记得,我的就忘记了。”母亲忙说:“你这孩子,你小舅一身的灰尘,赶了那么远的路,快让你小舅歇歇。”弟弟吐了下舌头,不再说话。

她说:“小弟,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那天,姐姐也买蛋糕给你。”

她说的是真心话,弟弟人乖,空闲的时候从没出去玩过,总是尽力地帮助家里做事。因为要干地里的农活, 耽误了不少学习,弟弟的学习成绩一般,如果弟弟再努力些,将来还是有希望上大学的。

她不由自主地摸了下口袋里的通如书,进门之前她就想好了,等秋收后,就出门打工。至于通知书,就让它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吧。

一家人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弟弟听说小舅在省城里做小生意已经好几年了,就若有所思地问:“小舅,那里生意好做吗?”小舅嘿嘿一笑说:“你小舅我啊,还算小有成就,这些年省吃俭用,在郊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呢。”

B“真的吗?”弟弟眼睛睁得大大的,顿了顿又说,“那明天我去你家看看,我还没去过省城呢。”

母亲用筷子敲了一下弟弟的碗,说:“你这孩子,就没想留你小舅多住几天吗?”父亲赶紧夹菜给小舅,说别跟小孩—般见识,还不懂事呢。

小舅嘿嘿地笑着说:“我这个小外甥,我还不了解吗?跟我小时候一个样呢。”

她又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实在太疲倦了,耕地的`时候,说是想休息一下,坐在地里竟睡着了。老黄牛挣脱了犁头的缰绳,将邻地的小麦吃了一大片。憨厚的父亲 醒来一看,不知所措,得知此事的弟弟听了,二话不说,转身跑到麦子主人家里认了错,给父亲保住了面子。

第二天,小舅真的要走,弟弟也真的要一同去,还带了些衣服,说乘着暑假,要好好在省城玩几天。母亲嘱咐她说,你小舅地形不熟,你送他们到车 站吧。

列车缓缓开动的时候,弟弟向她扔下一个纸团。她心里一怔,急忙捡起来打开,弟弟的笔迹赫然入目:

姐姐,原谅我和小舅合伙欺骗了你,以你对我的疼爱,没有小舅的配合,我恐怕踏不出那个家门。作为村子里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女大学生,村长已经给家里报了喜,弟弟为你高兴。弟弟不是读书的料,我和小舅去省城打工了,从今以后,你的一切开支,就由我来承担。

月台上,一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

(选自第3期《天池小小说》)

18.本文记叙了—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弟弟是个怎样的人。(分析其中两点即可)(6分)

20.文章的语言朴实真挚,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品味。(4分)

21.文章的结尾写到:“月台上,—个女孩,蹲下身双手抱头,泣不成声……”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她此时的心理活动。(4分)

答案

18.示例:一位家境贫穷的女孩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读书决定放弃,就在此时弟弟也决定放弃学业和舅舅一起打工支持姐姐读书。

19.①聪明勤学懂事知道体谅父母,小小年纪就知道关爱家人,处理问题。②勤劳善良,常常帮家里干活,甚至耽误学习也无怨言,爱护父母、姐姐主动放弃自己的学业打工挣钱供姐姐读书更显示其责任感。

20.A:“她”的这一举动充分显示了女孩的善良懂事知道体谅父母,为家人着想宁愿舍弃自己的前途来无私支持弟弟。

B:弟弟知道直接告诉姐姐自己的打算姐姐必定会坚决反对,就有意回避这个问题,假装对省城好奇,以便顺利和舅舅出去打工来支持姐姐读书,可见弟弟的细心对姐姐和父母的关心爱护。

做那只爱阅读的狒狒 篇11

科学家们发现,狒狒们对这种新奇的东西很感兴趣,它们非常喜欢上网阅读各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的狒狒到了午夜。也愿意过来学一学。最爱学习的狒狒,一天能上机3000次,懒狒狒上机只有400次。

一只名叫狒佛丹的狒狒坐在电脑前,能准确地将图形与字母连接起来。如果对应错误,它检查后,能够迅速准确地修改过来。这个阅读过程,对于狒狒来说,不仅不痛苦。反而很有趣。阅读完成之后,它就能痛痛快快地去吃干麦子了。

科学家们风趣地说道:和爱学习的小朋友们一样,爱学习的狒狒们能得到它们喜爱的奖赏——不是小红花,是干麦子。

科学家们指出:如果我们不读书,也不会变成狒狒,但我们会变得连狒狒都不如。如果人类不愿阅读,那就把书卖给爱阅读的狒狒,狒狒从阅读中,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快乐和幸福。那就是,阅读不仅能得到干麦子,而且使它感受到生活中一种别样的情趣,这比那种机械、枯燥、古板的生存方式,得到更多的快乐和享受。

美國有线电视新闻网对全国的读书情况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每天读书1个小时的占14%,读书半个小时的占19%,读书20分钟的占10%,读书10分钟的占9%,不读书的占27%。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调查中发现,爱阅读的人,往往能对生活表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即使人生中发生某种重大变故,也依然能从容应对,而很少出现慌乱、错乱的脚步。相反,那些不爱阅读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生活中,稍微有点不顺,就会无所适从,手忙脚乱起来。

只要爱观察 就会写作文 篇12

鲁迅说:“作文第一需要是观察。”观察是习作的基础。学生学会了观察, 习惯了观察, 才能分辨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的区别, 才能细致入微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才能在写作时有条理, 有层次, 有顺序地写, 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写出感情。学生不会观察, 自然下笔没有可说的, 为什么, 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事物的印象, 特点不明显。因此, 如果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就一定要教会学生观察, 不但要善于观察, 还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这样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自然更乐于观察, 乐于写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旦学生学会了观察, 习惯了观察, 那么, 写作将会手到擒来。那么, 如何让学生会观察呢?我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所观察的对象、事物产生深厚的兴趣时, 学生就会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分析, 进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通过分析总结, 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例如, 写作的形式。

因此, 在让学生学会观察之前, 首先要激发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有很多种, 每个教师的做法都不一样。

我认为, 如果从生活入手, 让学生深入生活, 以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比较直接且效果比较显著的。生活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的,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处处都可以发现新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 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之不尽。”因此, 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 教室门口的一棵树, 这是很普通的一棵小树, 似乎没什么特别, 同学们天天见。但是, 如果我们真要描写它, 会有很多可以观察的地方。如它在一年四季中样子是一样的吗?每天早中晚它又是一样的吗?有雪的时候它什么样?下雨的时候它又是什么样?它在风中是什么姿态?在雾中又会怎么样?它的叶子是什么颜色?它的叶子什么时候变色?如果有了虫子会怎么样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观察, 甚至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

再如, 写同学, 很多学生在写自己的同学时无从下笔, 总是写上不多的字就完事, 无非就是写写同学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等。其实,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小事也大有文章可写, 单就同学迟到一事就可以写很多, 同学迟到了, 神情如何?衣冠如何?他是非常着急地赶进来, 还是悠闲地踱进来?是因为没睡醒还是因为做好事?听到老师批评又是什么神态?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要注意引导, 吸引学生去观察, 发现新奇, 发现新情况, 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会有兴趣, 就会增强写作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 就有了观察的欲望, 就会比较积极, 这时, 教师就要及时地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不至于绕弯路。那么都有哪些需要学生注意的呢?

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只有目的明确, 才能得到观察的结果, 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 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目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其次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样的最大好处就是在写作的时候按观察顺序来, 这样会比较有条理性, 通顺, 有层次, 否则就会弄得一团糟, 理顺不清。比如, 常用的空间高低、远近顺序、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等等。

然后, 要教会学生观察时抓住事物重点、特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只有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才能写出独特的好文章, 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如, 两片叶子,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考查学生抓住事物特点的练习。运用这样的观察方法, 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 善于抓住观察的重点, 关于抓住观察物的特点, 提高学生观察力。

三、要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在学生学会观察后,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去理解、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观察、写作。

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那些他们在写作文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学生就会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善于积累、思考, 在写作时, 素材自然是信手拈来。

因此,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 备一个记事本, 看到什么、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下来, 这样, 不但可以练习写作, 还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总之, 教师要从观察入手,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勤于练习, 增强写作兴趣, 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会大步前进, 不断提高。

【责编齐秋爽】

摘要:众所周知, 学生作文能力的强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也会遇到假大空的现象, 虽然初中生相对于小学初学作文时, 有了很大的提高, 甚至还会有些同学写得非常不错, 但是, 对于初中生来说,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 还是大家的一块心病。学生感觉难学, 教师感觉难教, 原因是什么?我认为, 其重点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细致地进行观察。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下自己对作文教学中如何观察的几点体会与看法。

群文阅读教案《爱》-1 篇13

【本组单元说明】

本单元在语文教材中选有4篇课文。这些文章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单元:同学们充满友爱的鼓励的掌声,改变了一个残疾女孩的命运;教育家的逃生实验在同学的谦让与合作中获得成功;圣诞节前夕,金吉亚给予了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同时给予了她同情和关爱;自称为好汉的小男孩查理在小女孩的信任与理解中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同步阅读中更是以“爱”字贯穿全组课文,从爱家人到爱学生,爱朋友、爱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无处不体现出“爱”这个主题,课文内容均以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体会到: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献出自己的爱。【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以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编写本教案 【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试验》《给予树》《好汉查理》 【教学重点】

1、2、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献出自己的爱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附后)

2、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沐浴在爱的港湾里,可以说,谁也离不开“爱”。爱到底是什么呢?我说: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你们说,爱还可以是什么?(生自由作答)

爱还可以有哪些表达方式呢,我们应该怎样献出自己的爱?今天我们就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画知识树——来讨论这个问题。

2、(出示课件——知识树)这里就有一颗知识树,也是一颗爱之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中能用你精彩的表现,让这棵爱之树结出智慧的果实。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谈话,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阅读和交流】

二、阅读理解课文

1、阅读《掌声》(1)简介作者

(抽生回顾课文内容并作答)

《掌声》这篇课文中,同学们给了自卑的残疾女孩以鼓励的掌声,让 英子从此改变了生活态度,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微笑着面对生活。(2)你读出了一种()的爱。师点击课件——鼓励

(3)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来了爱?(4)表现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

(5)解读我被同学们感动的关键词(改变生活态度)

3、阅读展示

(1)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爱可以是一次鼓励的掌声。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二、阅读《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用刚刚同样的方法走进文本中体味这三篇文章各自又表现出了怎么样的爱。(1)通过哪些事例表现出的爱?(2)表现爱的关键句子,简单批注。(3)解读我被爱感动的关键词

1、《一次成功的实验》是从实验成功的背后,你看到了同学之间的爱可以怎样体现呢?(先人后己,团结合作)先人后己也就是一种谦让的美德。点击课件——谦让

2、(1)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2)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给予树》看到了金吉亚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送给了一个陌生女孩洋娃娃,实现了小姑娘的愿望。金吉亚对陌生小女孩的关爱就体现在——(送给他洋娃娃)点课件——给予

3、(1)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2)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好汉查理》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自称好汉的小男孩查理在帮助残疾女 孩的同时,也得到了女孩的信任和尊重,两个人互帮互助,查理也改掉了自身的弱点。这里的爱是查理和小女孩之间相互的,促使查理改掉缺点的是什么?(小姑娘的信任和尊重)点击课件——信任

4、(1)“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你可以拿下来看看。好汉查理,我叫杰西。”

(2)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却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镇上的人们发现查理没有再搞恶作剧。

(3)“不行,罗伯特先生,我不能随便要您的东西。”

三、口语练习

结合实际生活,说说在平日里有没有关爱过自己的家人、朋友、同学,或者被别人所关爱过的事例。

培养孩子爱阅读心得 篇14

发展语言,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当胎儿从母体分离出来的那一刻,伴随他“哇哇”啼哭,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但此时的他还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尚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人。只有当他逐渐掌握了与人类社会正常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后,从而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

亚里士多德就曾感慨地说过:“人是社会动物。”而决定人类能够拥有社会性、并且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具有本质区别的根本特点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某种语言能力(如:不能听说的聋哑儿),则必然要用其他代偿能力做补偿(如:聋哑儿用手语与外界交流),从而保证他具有相应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在人类社会中正常生活。可见,语言能力(包括口语和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每一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爆炸”使终身教育成为共识,使人类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而超强的文字阅读和处理能力则成为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更说明人类语言能力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的语言智能,需要以其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培养。儿童的语言发展与儿童的自然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都有着一定的关系。

世界上所有的婴幼儿似乎在获得语言都经历了类似的几个阶段。尽管儿童到达某一语言发展阶段时的年龄不尽相同,但其顺序大致是一样的,所需时间也大致相同。因此,语言发展心理学家们把语言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下表)。事实上,这些阶段之间是相互重合的,年龄界限也有很大出入。因此,此表只能是一个笼统的儿童语言发展阶段表。

[此表来源——《语言获得理论研究》,靳洪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徐冬雪老师以及课题组经过多年对婴幼儿语言发展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揭示出:婴幼儿语言习得经过两个阶段:接受信息阶段和表达信息阶段。从学习口语和文字的两个方面,应划分为四个过程,即学听话、学说话,学认字、学写字。

语言习得的过程不同,规律则不同,因而学习的方法就不同。其中:

学听话是接受信息阶段,基本方法是:从出生开始,大量地听各种简单和复杂的语音和句子。

在这个阶段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尽管他还不能进行清晰、准确的语言沟通,但父母可以将看到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断地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的头脑中将语言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联系起来(而不要太在乎孩子是否真的理解),这是在进行语言的储备,对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学说话是表达信息阶段,基本方法是:伴随发音器官的逐渐成熟,先后发出单音、双音,逐渐会说简单句、复杂句子。

在这一阶段,家庭成员说话要注意,尽量使用规范的句子和句型,多与孩子交谈,并给孩子朗读,让孩子反复练习儿歌;同时要随时随地让孩子学习、练习使用语词,如:认识家中的各种东西;外出时教给孩子所看见的东西等。

学认字是接受信息阶段,基本方法同样是:从出生开始,大量地接触(视听)各种表现形式的文字。

这一阶段要培养孩子的阅读意识,多给孩子读书,在读书时告诉孩子,每一本书讲的是什么,书中的字和词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帮助孩子注意字的形状;当孩子主动问起字、词时,要耐心地讲给他听。

学写字是表达信息阶段,应伴随手部小肌肉协调能力逐渐成熟,从简单笔划的字开始,一笔一划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写。

毫无疑问,即使父母并不知道什么是“多元智能”,他们依然很注重孩子的语言发展,但徐冬雪老师指出,培养的方法要科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起好良好的作用。徐老师和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在婴幼儿语言教育方面常见的培养误区主要有:

没有充分意识到孩子间的个体差异,从而互相攀比,使孩子在语言自然习得过程中产生了不应有的压力。

前面介绍了,所有的婴幼儿似乎在获得语言都经历了类似的几个阶段,但儿童到达某一语言发展阶段时的年龄不尽相同,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父母绝对不能用其他孩子语言发展情况做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只会给孩子自然习得语言制造心理障碍。

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

具体表现在:父母教给孩子某句话或某个字词后,更重视孩子是否尽快掌握了学过的内容(如会说了什么话、认识了多少字词),而不太关注孩子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事实上,只要有了良好的语言学习兴趣和习惯,并且处于正常和适宜的语言环境,孩子最终会获得相应的语言能力。

对孩子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过于较劲。

事实上,孩子在学说话和认读汉字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准确的发音和认错字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父母可以及时纠正,但不要过于较劲。其结果往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降低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上一篇:山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技术人员考核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