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阅读

2024-08-21

作文阅读(通用12篇)

作文阅读 篇1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虽然阅读和写作有各自的规律和体系, 在教学中也相对地划分为两个门类, 但二者却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并非孤立地发生发展, 而是相互作用, 相互转移的。这是由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的。

从语言学习的过程上看, 阅读是语言的习得过程, 写作是语言的运用过程, 阅读在先, 写作在后,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这两个过程相对独立, 又相互交织, 仿佛是一根绳子的两股线, 互为支撑。

从阅读和写作的对象上看, 二者是互逆的。写作是文章的生成过程, 阅读是文章的分析过程。

从写作对阅读的作用方面看, 掌握了写作规律有助于掌握阅读的规律, 如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剪裁取舍, 掌握了这些写作的基本规律, 自然也就能解读别人的文章, 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和手法。

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教材中的课文应该是作文的范例。阅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内容, 一是文章的形式。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手法, 这是显而易见, 且有共识的。但仅仅从形式方面来看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 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 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阅读间接地丰富了读者的生活阅历, 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谈话, 就是在翻阅一部人生的画卷。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 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这些, 都可以转化为读者的写作动机或写作材料。即使读者对阅读对象持否定态度, 也有可能刺激他的批判动机, 使之产生写作的欲望。

从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看, 阅读是手段, 写作是目的。写作必须依靠阅读。虽然阅读能力强, 写作能力未必强;但阅读能力不强, 写作能力肯定不强。

总之, 阅读与写作是对立统一的。无论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 都不应该把阅读或写作局限在一种活动范围之内。

作文与阅读的结合有两条途径:一是与课内阅读结合, 一是与课外阅读结合。

一、作文与课内阅读结合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阅读教学要兼顾作文教学。为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基础, 首先有必要对一定范围的阅读教材做一番涉及作文教学的研究, 统计出阅读教材的那些篇目, 在哪些方面关涉到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计划, 并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与作文教学沟通。

利用阅读教材学习写作, 按性质分为两种:模仿性的读写结合、创造性的读写结合。

1. 模仿性的读写结合

这种读写结合又称仿写。仿写包括模仿内容和模仿形式两个方面:模仿内容方面, 如文章的立意、选材等;模仿形式方面, 如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2. 创造性读写结合

这种读写结合是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 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读过这篇小说后, 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路瓦栽夫人得知十年前向弗来思节夫人所借的是一副假项链时的情节, 续写这篇小说的结尾。

再如, 把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改写成一篇故事。

又如, 高中学生可以分类归纳阅读教材中鲁迅的作品, 如小说、散文、杂文等, 就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 从不同角度写文学评论。

后面介绍的这种创造性读写结合方式, 带有学术研究的性质, 较适用于高年级, 可作为阅读复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显然比常规方式新颖,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 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写研究性的文章, 是不在常规阅读教学视野之内的。因此, 必须破除阅读教学的陈旧观念, 突破现行阅读教学的模式。从常规阅读教学看来, 写研究性的文章, 是大学生或研究生的事, 以为高中学生力不胜任。其实, 这是一种误解,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之一, 是忽视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在西方国家和俄国写研究性的文章是早在初中就开始了, 文学作品的读后感早在小学就开始了。目前的阅读教学担心学生写不了研究性文章与传统语文教学重感知、轻理性分析、缺乏科学精神有关, 更与固守“代圣人立言”的陈腐观念、排斥批判精神有关。

为了使阅读有效地促进写作, 教师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切实的指导: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从写作的角度理解课文

由于作为理解活动的阅读对表达活动的写作起某种程度的心理暗示, 因此, 指导学生阅读时, 就要从写作的角度进行文章表达的分析、评价, 乃至探究写作过程的体验, 以使学生了解写作的基本知识, 体会写作的基本技巧, 力图使之在学生执笔作文时转化为表达能力。只有这样, 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2.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阅读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阅读积累。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对学生已学过的课文进行细致的研究, 与整个作文教学计划结合起来, 并把针对每次作文的题目与阅读积累的相关内容衔接起来。在作文教学的设计上, 体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应该注意的是, 读与写的结合不可牵强, 不可用阅读教材的篇章模式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读与写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读写对应, 尽管某种情况下这种对应是必要可行而且有效的, 但从宏观上看, 是阅读积淀的潜移默化。比如, 就某一次作文而言, 可能在立意上借鉴了某篇课文, 而在表现手法上有可能借鉴了另外一篇课文。就学生而言, 阅读的兴趣爱好不同, 阅读积累也就各不相同, 在读写结合上自然不能强求一律。

二、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

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和作文与课内阅读结合有其相同的一面, 也有其不同的一面。作文与课内阅读结合, 重在以读促写, 有其直接借鉴的一面;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为以写带读, 多数情况下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这是由课内外阅读的不同性质决定的, 课内阅读是精读, 课外阅读是泛读。从写作的角度看, 精读侧重写作手法的揣摩, 泛读侧重内容的浏览。前者受班级教学的制约, 面向班级整体, 不可能兼顾个别需求, 如某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而课外阅读则有较大的自由度,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虽然教师也可以提出参考书目, 但学生却有选择的余地。

从文体形式上看, 作文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多为写长篇小说的梗概、读后感、作品评论等, 即上面所说, 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

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的途径大致有两种:

1. 与阅读报刊时文结合

在现代生活中, 报刊是重要的传播媒体, 大量的信息、言论是通过报刊传播的。由于报刊能对现实生活迅速作出反映, 因而阅读报刊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另外, 学生对一些文学和专业报刊有着浓厚的兴趣。结合报刊阅读进行写作训练是引导作文走近生活的一条可靠途径。

作文与阅读报刊时文结合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题材:

(1) 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如衣食住行。

(2) 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如文艺、体育、新潮时尚。

(3) 涉及国内外重大新闻的。如国内大事、国际争端。

以上题材都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感兴趣的话题和材料。

2. 与阅读名著结合

作文与阅读名著结合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述等。要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定。以往的名著阅读指导只在文学方面, 视野狭窄。课外阅读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 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阅读其他方面的书籍, 尤其是反映人文思想、科学思想的书籍, 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提高了, 就会有独立的思考, 作文就会有思想深度, 有深刻见解, 不人云亦云。

3. 与读书调查相结合

读书调查不仅是一种文体, 也是一种作文活动的方式。与阅读相关更与写作相关。

从阅读角度看, 读书调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通过读书调查, 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阅读范围, 矫正自己的阅读方向。

从写作角度看, 读书调查不仅可以掌握一种文体的写法,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确立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的意识, 并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 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有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选自《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文阅读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迷上了电子书,觉得电子书不仅方便,还可以省钱。也有一部分人迷上了微信,扣扣,从里面看不同的日志。我也会玩,有时看到好的就收藏,但是,做完收藏转载之后再不会去翻看了,所有的感觉都是瞬间的,久点就什么也不记得了。有时,偶尔整理书籍,看到曾经自己看过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有自己的心得笔记,一看就能够立马活生生的再现。两者一比较,才发现还是选择纸质书,才真正说得上开卷有益。

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同感,用互联网我们确实可以汲取很多的信息,但是正因为信息过多,而杂乱的扭在一起,就像是扭面条一样,一团乱麻,理不出个头绪,等到要用时反倒无从下手。而我们若是看纸质书籍,每天欣赏一点点,那个过程很缓慢,但是效果非常好,就算几年前看过,再次浏览都可以说出大概意思来。

当然,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网络电子的,都各有自己的优缺点,看个人喜好吧!我比较喜欢纸质的,特别的喜欢闻新书的味道,很香,也特别的喜欢在新书上写自己的心得,特别的有感觉。

加强阅读 作文丰收 篇3

那么,如何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进行习作的基础,而语文课本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范本,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都很精美、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特别注意让学生针对每一篇文章搜集自己喜欢的语句,抄写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比一比看谁每周积累的多,让学生从每篇文章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造句、写片段,或当堂口述,或以作业的形式展现,使学生把阅读中的积累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且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语句恰当地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另外,我还特别注重课后的“日积月累”、每单元后面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这些都是激励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很好途径。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

我常说,你对生活敏感,生活才会给你灵感。几十年的一线教学使我对学生习作有了一种感触:在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的生活在朴实中也是丰富多彩的,和土地、粮食、田野打交道的孩子们有他们独特的情感体现,可是在习作中却很难发现这样的闪光点。究其原因,孩子们不善于把生活表露在自己的习作中,他们认为生活就是生活,习作就是习作,习作是给老师看的,没有形成善于表达真实情感的习惯。长时间下来,孩子从习作中找不到快乐,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进行习作自然成了负担。为了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章思想情感的体会,我在阅读上下了工夫,指导学生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要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做到:读通、读懂、读出感情。为了学生在习作中做到有情感地表达,我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读写结合的契机。

一篇看似朴实无华的文章,为什么会催人泪下,为什么会让人心灵感到震撼?那是因为作者把心放在了文章中,就像面对面地与读者倾诉。学生在进行习作时,同样也需要这样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可不是老师的一句话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与课文、与学生的心灵进行沟通,在二者之间筑起一座坚固的桥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都有习作的素材,而习作只有反映真实的生活才能打动人心。在教学《合欢树》一文后,我趁热打铁地让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篇随笔。学生们热情倍增,纷纷有感而发,一篇篇佳作流泻于笔端:《我拿什么报答您,母亲!》《父爱无言》《我为父亲做过些什么》《母亲,您辛苦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任何文章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教材中的课文不仅能在思想内容上给学生启发,而且在表达方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发现学生描述人的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症结”后,我对症下药,充分利用阅读课教学中描述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例如《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塑造:紫色的脸庞,脖子上挂着一个银项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闰土生活的环境,以及父母对他的疼爱。通过引导学生读,了解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学习前人来自生活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之间有着互动性、渗透性、互助性。阅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教学是打通作文教学的通道。尤其是“快速阅读法”的应用,为作文教学开掘出更多的活水,将阅读与作文融为了一体,改变了单纯依靠枯燥讲解的作文教学形式;在守好课本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在作文教学中加强了写作中“回头观照阅读”,评析示范后“反思阅读”的意识,又大大促进了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与作文教学 篇4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会感到阅读不是一种负担,而形成一种自觉行为,成为终身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把学生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制定种种阅读计划,定书目,定目标和任务等,让学生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由畅游。语文教师要敢于大胆扬弃一切束缚和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心读,放心学,放心想。

二、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阅读应该讲究方法,无方法的阅读,就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茫目、困惑,似乎永远也找不到沙漠中的绿州。正确有效的方法,是达到预想效果的保障,可以让学生找到快捷的途径,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1. 循序渐进。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千万不要求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提高。每天坚持读几百几千字,坚持下来,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对词汇的积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这种方法行之有效,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水平提升。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差,存在“文字迟钝”,不能把握文章,不知道哪些文字适合自己阅读,哪些文字不适合自己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上,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因材施教。明确:哪些文字,哪些书籍适合他们读,哪些文字应该删掉。

3. 个性张扬。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所以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摘抄精彩的段落、词汇,写一些心得体会,等等,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外阅读,课内见成效。”

三、反馈是阅读的必备过程

学生阅读需要及时的反馈,这能让他们在和同学的交流中,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反馈,是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反馈学生的阅读信息。

1. 阅读汇报课。

阅读汇报课是让学生畅谈阅读收获、体会的一种课型。它不仅有利于巩固、提高阅读效果,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写能力,而且有益于相互启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效果。

2. 制作读书卡片。

学生每周制作一张读书卡片,内容包括“书目,欣赏点,心得、体会等”,放到班级的书架上,学生可以自由翻阅。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检查、反馈、交流信息。

3. 检查的方式应灵活多样。

如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检查读书笔记或书面总结阅读情况,等等,并及时公布结果,总结经验,予以表扬,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以促进课外阅读的进一步开展。

教育家叶圣陶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多读书,才能多吸收、多借鉴、多积累、多运用,从而促进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获得语言的积累、情感的沉淀,从而自然地应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文献

[1]杨东年.教育:我们有话可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纸质阅读益于电子阅读作文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电子阅读。尤其是亚马逊电子纸出品后,全世界更是掀起了一大波电子阅读的热潮。电子纸阅读优点很多,它使用的是电子墨水,不会对视力造成伤害;它还方便携带,不必像传统书籍一样很厚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全世界发生的新闻,这点又是普通报纸所做不到的。

电子阅读的有点非常的多,但是纸质阅读的某些优点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在我们翻看普通的书籍时,泛黄的纸页常常会让人浮想联翩。在电子阅读中,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翻书的感觉的。所以我认为电子阅读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却始终无法替代掉纸质阅读。

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都更加的方便,电子阅读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在用电子阅读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阅读时,希望大家也不忘回头看看我们的普通阅读,看看我们传统的阅读。这样才能更好地回顾过去。

轻松阅读享受作文 篇6

一、阅读教学的词语分析和作文好词的联系

细节,可以说是文章的生命,任何一篇记叙文,都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我们写记叙文一定要把细节写活。细节描写是包括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在教学中我重点在细节描写的分析上做文章。如在教学《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时,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打我的时候,她是下得了狠心的,但我还是倔强地不哭也不闹。青春期的我,以为这就是勇敢。那个周末,不想上课了,我就和几个男孩子溜出去,跑到网吧里打游戏。他们装出很成熟的样子,掏出几支烟,问我抽不抽,然后就开始吞云吐雾,却被呛得满脸通红。我当然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又要面子,怕被他们看不起,就收下来揣在衣兜里。晚上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我衣兜里的烟,脸被气成了酱紫色。照例是打,下手亦是从未有过的狠,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死丫头,长能耐了,都会抽烟了。掸子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我心里止不住的委屈:我没有抽烟!我咬住嘴唇,眼泪簌簌地掉,心里时悲伤绝望。我说:你打死我算了。她反而住了手,也许是打累了。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找出并体会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品析最后一句中的“陷”字。学生们在回答后面的问题时都说不出“陷”这个词用得好的原因。我便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瘫坐在沙发上的样子,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叛逆而极度伤心绝望,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又如教学《孔乙己》,我提出问题:“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字用得好吗?”学生分析后我总结:“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由此,学生明白,生动形象的词语能准确地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内心世界,写作文时应恰当运用词语,注重细节描写。

成功的细节可以使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准确用词可使人物更生动。为了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目的,我经常让学生当堂练笔,效果明显。如我让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展现人物个性。一位学生写得特别棒:“突然,雨中出现了妈妈熟悉地身影,我不禁大叫了起来,‘妈’字似乎还挂在嘴边,人已跑到了雨中。妈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举着雨伞,快步地迎了上来,一把把我拉进她的怀里,嘴里却在唠叨:‘你看你,跑过来,鞋子都湿了,小心着凉。’看着妈妈着急的样子,我感觉妙不可言。妈妈怕我着凉感冒,立马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回到家里,看着妈妈那湿了一半的衣服,我的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其中有动作描写,还有神态描写,有语言描写,还有“我”的心理活动描写。

轻松阅读享受作文,只要我们喜欢阅读,一定可以发现一些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对我们的作文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佳句的品析与美化作文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重视佳句的品析,品析含义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如在阅读教学《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时有这么一句:“她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我就适时点拨:“这句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我告诉学生:要善于根据修辞特点理解句意和突出主题去品析,其实美句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服务的。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形象生动地写出母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我的情景,表达了母亲对我无比的关爱。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美,更耐人寻味。我还教给学生美化语言的一些方法:

1.巧用修辞手法

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 篇7

对中学生来说, 深入课文, 走近名著, 浏览课外短文精粹, 关注网络等是比较实用的几种阅读途径。

一.深入课文, 突出重围, 大胆想象

高中课文里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也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高考中许多优秀作文就得益于课文。课文在选材立意, 布局谋篇, 语言运用, 表达方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范例。但长期以来, 许多教师或学生往往忽视教材中的典型材料, 他们认为作文中运用这些材料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这种想法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思维, 使他们陷在思维的套子里不可自拔,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都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的。面对同一个词语, 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学生会获得不同的感受, 甚至同一个学生面对同一篇文章, 在不同时间也会得出不同的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指导学生深入课文, 让他们从课文入手, 延伸到课外, 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 以期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然后再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出来, 这些来自个体生命深处那生动而丰盈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就是创新。

二.品读美文, 思考人生, 张扬个性

课外短文精粹也是阅读的好材料, 这些文章不乏精彩的语言, 巧妙的构思, 感人的故事……可以很好的开阔学生视野, 为他们的创新作文提供肥沃的土壤。如《智慧背囊》《读者》《文言小故事》《语文报》《语文教学与研究》 (读写版) 等都是阅读好材料。对于这类文章,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从所读过的文章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 推荐给大家, 同时写出推荐理由。推荐理由可侧重内容、语言、写作方法、人格魅力以及自己初读时的感受, 同时教师要做好相关知识的指导, 教给学生如何写推荐理由、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然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选取其中的几篇交流看法, 对推荐者的推荐理由是否成立进行论证, 也可就文章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讨论和品味, 感受其思想或艺术魅力, 然后再让学生就某一方面写出自己独特感悟。在广泛阅读美文的基础上, 学生写出了《读书如品茗》《动什么别动文化》《梦中桃园》等个性化作文。这些作文成了他们张扬生命、表达个性、放飞思想、袒露心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三.关注网络, 顺应潮流, 追赶时尚

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式———网络阅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阅读途径。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 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 才能写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作文, 而网络阅读就为我们提供了快速便利的条件, 但鉴于我们农村中学种种条件的限制, 也考虑到网络阅读的自身特点, 我们所说的网络阅读一般是指网络中的新闻阅读, 如最美教师张莉莉, 最美司机吴斌, 矿难, 钓鱼岛事件, 香港奶粉限购令等。在紧张的学习中, 学生极有兴趣了解这些东西, 把这些介绍给学生, 不仅能提高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而且能培养他们辨别是非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受到很好的情感教育。

此外, 同龄人的习作佳品也是不可忽视的, 如高考优秀作文的收集是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一种好方法。从这些习作中, 有的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有的学生却能从中找到自信, 从而增强自己写出个性作文的意识, 培养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

加强课外阅读拓宽作文视野 篇8

紧张的学习使学生生活空间狭窄, 观察了解社会的时间有限, 方方面面的原因又使他们很少有闲暇进行课外阅读。缺乏课外阅读, 视野就窄, 见识不广, 知识积淀少, 怎能做到厚积薄发, 下笔有神呢?

一、激发兴趣

教师在情感教育中要顺应学生心理特点, 要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阅读材料, 运用正确的方法阅读。

1.美文阅读激趣。教师利用课文拓展教学空间, 精选美文, 设置情境, 或让学生朗读, 或教师范读, 或师生合作, 使学生对文本从感性层面产生兴趣, 再与学生共同从理性层面欣赏美文之妙, 使学生印象深刻, 留有余味。

2.花样活动激趣。除了初期的美文推荐, 我不断组织开展各类阅读报刊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如课前“三分钟快报”、周末“我与_________相约”的手抄报展览、阅报明星评选、“敢与名家试高下”写作比赛等等。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着阅读的魅力, 肯定自我的价值, 兴趣倍增。

3.多元评价激趣。光是组织活动而缺少评价, 尤其是正面评价缺失, 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及时评价, 且要方法多样、角度多元。这样, 学生会感觉在报刊阅读中的每一步都有人关注, 一点点进步都会使他享受到成就感, 他就会有兴趣读下去。

二、创设条件

1.家校配合。现在的学生升学压力大, 语文学科的成绩进退不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都不是特别重视语文课程。更有家长认为读书阅报不如题海战术出成绩。我便组织召开主题家长会, 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达成共识, 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

2.课下安排。笔者精选课内作业, 要求量少质优, 既保证课内扎实巩固又压缩学生完成此类作业的时间, 将课外阅读以作业的形式安排给学生。

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积累本, 采用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 随时记下喜欢的素材。经过几个月积累, 学生有了至少几十个自己比较熟悉的素材, 形成了自己的素材库。

3.课堂活动。课前开展三分钟“每日快报”活动。提前与学生讨论, 商定快报专题内容, 学生按座位号依次承担任务, 内容要提前让审核小组审核, 完成后评分。引导学生从平时关注的新闻事件中去寻找值得积累的素材, 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两周一次命题作文, 提倡自主拟题, 减少统一要求的作文要素, 增加自主性和自由度, 内容开放, 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自身, 丰富写作内容, 以激发写作热情。

三、养成习惯

再强烈的兴趣, 只有让它变成一种习惯,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如果说强烈的兴趣是最好的指导教师, 那么, 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之母。所以, 教师要持之以恒、长期训练、评价激励, 帮助学生养成习惯。播种良好习惯, 收获精彩人生。

阅读让学生不再怕作文 篇9

从教以来,听语文老师说得最多的是作文教学难;听学生们讲得最多的是怕写作文。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问题。我和同学们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兴趣,阅读动机的助推器

以往老师要求学生阅读,但难于检查。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挤出一节课来让学生阅读。阅读课上,要求孩子们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带来,和同学交换阅读。我也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

一开始,阅读课上学生总是不能安静,或是因为同学间频频换书而走动,或是同学相互讲小话,针对出现的情况,我认识到是因为学生不知如何阅读,一些孩子往往只翻看一下图画便认为看完一本书了,只见他们不停地换书;一些孩子因为读到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同学分享,于是讲起了小话。对此,除了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外,我提出在交换图书后要坐在座位上认真阅读。另外,在阅读课上我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这样,想和别人分享的同学只要与同伴小声交流就可以了。

几次课下来,爱读书的氛围渐渐在班里形成,学生之间悄悄比谁读的书多,谁的阅读速度快,谁的阅读体会深。我也会和他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读到酣畅处,竟然连下课铃声都听不到了。渐渐地,我和我的学生都期盼着下一次阅读课的到来,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

二、习惯,持之以恒的不竭之力

为了引导学生把阅读的兴趣转化为阅读的习惯,除了每周坚持一节阅读课外,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书,并由家长监督检查。少则一两页,多则四五页,只要坚持,一学期下来学生可以读完好几本书。当来自外部的压力感变得越来越轻时,内部自觉的动力会变得越来越强,这时,阅读已经成为了习惯。一日不读书便觉少了什么,一周不读书便全身不自在了。

和学生一起读书,交换彼此珍藏的书籍,体会心灵的交汇,我们真的在书中找到了无以言说的快乐!学生读到一本好书,会迫不及待地推荐给我,并以能推荐书给老师为荣耀;我读到一本有意义的书好书,也会介绍给同学,他们一定会争相阅读,以先读为快,赢得和我讨论交流的机会。学生阅读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昆虫记》、《水浒传》、《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都是经我推荐的。

三、能力,深化阅读读理解的基础

因为学生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阅读,每周还有一节阅读课,学生积累了很多阅读的经历。同时,与同伴阅读不仅可以分享阅读的内容,也可以交流阅读的经验和体会,学生的阅读能力便在这样的阅读中迅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

比如,我班学生一开始只能读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书,如简短童话、幽默笑话以及漫画、神话故事……随着阅读积累的不断丰富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所读的书渐渐向文字型,思想型过渡,如《激励我们的100个励志故事》、《伊索寓言》、《三国演义》、《爱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等。现在,学生五年级了,他们读的书更加丰富多彩了,儿童文字、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班里有个女孩阅读量大,父母买书觉得力不从心,于是给她办了一张省图书馆的借书证,每周带她去借阅一次。她悄悄告诉我,她喜欢外国文学,特别喜欢米切尔·恩德的著作,《火车头大旅行》、《十三海盗》、《毛毛》都读完了。另一个孩子则喜欢阅读少儿百科类的图书,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真可谓我们班的才女了,上课时,一些大家答不出的问题,她总能说得头头是道,赢得了同学一次次羡慕的眼光。

看到学生读了那么好书,上学期我组织学生搞了个新书推荐会。开始我担心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会感到畏难。没想到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积极向同学推荐好书,好几个平时不善交流的孩子还因为这次推荐会而让大家刮目相看呢。

利用阅读教学引导作文写作 篇10

一、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引入写作源泉

只要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作文教学的思想, 挖掘课文在构思行文方面的特点, 并辅以恰当、到位的教学方法, 不仅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效果更为深入, 更可以为写作教学铺就一条捷径。

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挖掘写作源泉, 引导学生仿写、改写、续写或针对课文中的人、事发表自己的看法。阅读与写作教学删繁就简特别重要, 具体教学中应该分解目标, 化整为零, 一节课练习一个点:文笔优美的课文, 就重点积累优美词语、句子, 多采用仿写的形式进行练笔;人物描写传神的课文, 就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 多采用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行练笔;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 就重点体会写法, 多采用读、悟、仿的形式进行练习;谋篇布局精当的课文, 就重点进行整体感悟, 多采用学以致用的形式进行练笔……这样, 既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又因任务相对简单, 有充足的时间, 使写作落到实处。

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悟谋篇布局的重要性

学习《木兰诗》, 掌握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 材料的组合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揣摩过渡段的作用, 巧设过渡, 使上下文衔接更连贯, 条理更清晰。学习《邓稼先》《信客》, 借鉴其篇幅长、容量大仍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的板块结构。

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 掌握“一事一议”的记叙文写作技法, 学会完整叙事后尝试着写画龙点睛、深化中心的感悟。学习《口技》, 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多角度刻画人物、突出中心。学习《春》, 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动静、虚实、色味、高低等多个角度描写, 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具体。学习《行道树》, 借鉴“拟人”写法, 以“行道树”的口吻来写, 生动、亲切,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贝壳》, 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 先抑后扬, 使文章起伏跌宕, 结尾出人意料。

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挖掘许多类似的写作教学的内容: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 使读者好像嚼橄榄, 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 又好像听音乐, 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因而古人对文章的要求曾有“凤头”“豹尾”之说。而大多数学生的习作, 开头不是过于突然, 对所要记叙的人和事缺少必要的交代, 就是绕大弯子空发议论, 或无的放矢地写景抒情。结尾不是匆匆收场, 就是画蛇添足, 或空喊口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又很难体会到什么是“凤头”“豹尾”。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形式各异的好的开头和结尾, 可以作为范本, 开展练笔活动。

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1.听写训练

读书多了, 见多识广, 写起文章来自然洋洋洒洒数千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必须从培养其阅读习惯入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我的做法是专设阅读课。我经常把自认为获益匪浅、爱不释手的好文章在阅读课上推荐给学生, 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关键词句写下来。利用阅读课, 欣赏好文章,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见闻, 又教会了学生捕捉文章精华, 还引导学生做好摘抄、写好读书笔记。煽情的朗读, 适当的引导, 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点燃, 在听中写, 在读后摘, 写美词佳句, 摘精彩华章, 既收获了知识, 又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素材。

2.连词成句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后面几乎都附有“读一读, 写一写”, 我指导学生在牢记这些字词音、形、意的同时, 锻炼连词成句的能力, 即运用其中的几个词写几句通顺的话。这样做其实是小学“造句”训练的延续, 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刚开始, 我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词写一句话。随着此项训练的深入, 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日渐提升, 慢慢增加难度, 要求他们选择两个或三个词语造句。有时, 我还要求学生选择四、五个词写一段完整的话。

3.仿写训练

仿写是近几年中考试卷常见的一种题型, 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往往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模仿能力、遣词造句能力以及运用修辞能力等多方面的训练, 可谓一举多得。仿写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以及运用比喻、排比、引用诗文典故的能力。学生如果将这些语言灵活运用到文章中, 定会锦上添花, 文采飞扬。

4.拟广告词、标语

语文教学不能仅囿于语文课本, 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语文课本以外的广阔世界, 帮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报纸杂志、电视电影、街头标语广告等, 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拟广告词, 我引导学生从欣赏身边的广告入手, 指导学生总结广告词的特点, 有的言简意赅, 有的讲究句式工整、音韵和谐。

5.学写颁奖词

在讲授《信客》一文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当代信客王顺友的感人事迹, 并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他的颁奖词, 之后我引导学生模仿并为余秋雨笔下的“信客”致颁奖词, 一位学生写道:“诚实守信是他的坚守, 尽职尽责是他的追求。长途跋涉、背井离乡, 他不叫一声苦;遭人误解、被人诬陷, 他不喊一声冤。任劳任怨, 善良宽容,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他的言行彰显了男儿本色, 他的所为确为世人楷模。”

6.学拟对联

八年级语文下册中对对联的有关知识做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使学生掌握拟对联的诀窍, 我经常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让学生对对联。例如教授《傅雷家书》一课时, 我出了三个上联:“拳拳爱子心”“含辛茹苦育子女”“终生不忘父母恩”, 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得出的下联依次为:“深深舐犊情”“感恩戴德报父母”“一世偿还养育情”。

7.即时片段作文

翻开语文书看每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有些题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我在阅读教学中总会留出十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片段作文训练。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后, 我结合课后作业第二题设计了一个名曰“猜猜我是谁”的活动。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 学生一个个纷纷锁定目标, 然后奋笔疾书, 欲一展才华, 和老师一比高下。那节课学生情绪高涨, “写”兴大发, 不少学生的习作既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又文采飞扬。

8.改写训练

讲授《石壕吏》一课时, 我结合课后练习, 引导学生把这首叙事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诗作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我还让学生改写过《天净沙·秋思》《望江南》。一位学生改写《望江南》时将题目拟为《望穿秋水不见君》, 这个富有诗意的题目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学完《愚公移山》, 我要求学生把这篇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故事。有一位学生却改写成了七言诗, 他的创新精神令我大加赞赏, 他的诗作我至今珍藏。

9.其他形式的写作训练

机会是人创造的, 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灵活地为学生创造机会。学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之后, 我引导学生写《给雨果的一封信》;学完《斑羚飞渡》, 我让学生给狩猎队的叔叔阿姨们写信;学完《孙权劝学》, 我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吕蒙巧遇方仲永》;学完《端午的鸭蛋》, 我引导学生结合本地风俗写《端午的粽子》;学完《伟大的悲剧》, 我引导学生给那几位失败的英雄写一首赞美诗。

抓好阅读教学 促进作文教学 篇11

小学作文中,让学生掌握的无非是:如何分析、确定题目;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写作顺序;如何过度、照应、点题等。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好阅读教学。

下面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文章,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如何分析、确定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说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在这方面,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对于命题作文的题目理解不好,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抓不住重点,甚至出现跑题现象;对于确定范围自己拟题的作文,则易出现题目与内容脱节的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文章题目的分析。

例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使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掌握这样几个问题:1、这是一篇记事的记叙文;2、文章主要写的是夺取泸定桥的经过;文章的重点在“飞夺”两个字上。这样,再结合分析“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飞夺泸定桥》而不是《夺取泸定桥》,领会了题目和内容的密切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弄懂了这个问题,在作文时,对命题作文能够通过分析题目,从而确定文章的体裁、重点、主要内容等,对于自拟题目的作文,也能够通过题目体现出文章的体裁、重点和主要内容了。

二、如何开头结尾

作文时,如何开头和结尾,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不难的,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分析一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从而掌握开头和结尾的一些方法。这里,主要让学生掌握的是:开头结尾简略写,开头要引人入胜,结尾要总结全文,完足文意,收束全篇,令人回味。

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具体课文,向学生传授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例如: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开头可以简单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等;还可以采取倒叙的手法;再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的结尾“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这种突出必要要素的结尾方法,以及结合《渡船》一文,学习自然结尾的方法等。

三、如何做到内容具体

文章主要部分写不具体,这是多数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为此,在阅读每篇课文时,应让学生掌握它的主要部分是怎样具体叙述、说明、描写的。

比如在学习《落花生》一文时,这篇课文分三段来写:第一段写的是种花生;第二段写的是收花生;第三段写的是议花生;其中第一、第二段不是重点,叙述比较简略,而第三段是重点。为了做到内容充实、叙述具体,作者通过对父亲、姐姐、哥哥、“我”这几个人的语言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语言的描写,使文章内容写得很具体,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比较容易得掌握在记叙类文章中,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再加之必要的叙述,文章的内容就表达得比较具体了。

四、如何运用写作顺序

文章的顺序直接体现文章的脉络,尤其在小学阶段,以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主,让学生掌握记叙的顺序很重要。因此,我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

如结合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掌握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结合《在祖国的蓝天上》一文,掌握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结合《冀中的地道战》一文,掌握按问题的不同安排写作、顺序的方法等。

这样,通过对运用不同写作顺序的文章的分析阅读,使学生逐步掌握了如何在写作中安排写作顺序,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飞跃。

五、如何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指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衔接。有的学生写文章,让人读起来上下文不衔接,原因之一就是在写作中没有安排好过渡,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有关过渡方面的知识。

如学习《伟大的友谊》一文时,第四自然段是典型的过渡段,通过较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什么是过渡,怎样过渡,以及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照应是指文章的前后呼应。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在这方面,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文章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照应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如《在仙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在上下文出现:“……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这两句形成了行文中的照应。此外还有开头和结尾照应、题目和内容照应等。

六、如何点题

一篇文章在展开内容叙述时,需要用一些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出题意。学会点题,可以使中心思想得到深化。

作文阅读 篇12

阅读是基础,作文是表达。只有大量地阅读,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写好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给写作带来的好处,这就是积累。

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用语言。学习语言首先要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层次就是创造。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营养,学会积累。

1. 培养学生读书的积极态度

读书是一种艺术再加工,读书时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是人与书本产生的综合效应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

2. 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大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常用的笔记方法有:

(1)随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的空白处。

(2)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3)提纲笔记。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4)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小文章保存下来。

3. 教会学生做卡片

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特方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十几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的评价放在一起,方便学生查看。

二、课外阅读可以创造学生阅读的环境

为了加强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成“图书角”,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间阅读,还可在其他时间朗读所教的课文,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留出一两节课时,保证师生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三、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多样化的结论。语言是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表象的一种。实践证明:表象越丰富,求异思维就越开阔而深刻;表象越贫乏,求异思维也就越狭窄而肤浅。正是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表象,学生的思维才变得丰富多彩。《狐狸与乌鸦》的故事人人皆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2中“说说写写·受骗以后”,若要求学生说说写写《狐狸与乌鸦》的续集,学生编出的故事还是与课文大同小异。如果要求学生不依常规,编出不同的故事内容,一些吸收了课外知识的学生,就能另辟蹊径。

一位学生在练笔中这样写道:受骗的乌鸦又找到一块肉,又被狐狸耍尽花招骗到了手,可谁知竟是块有毒的肉,狐狸一口吞下肚,便一命呜呼,落了个“恶有恶报”的下场。戏剧性的结尾,与那些侦探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些学生通过网上阅读的方式,吸收了许多比较有时代气息的网上信息。他们笔下的狐狸虽然也是大肆吹捧乌鸦,想骗得乌鸦嘴里的那块肥肉,但绝不是只夸夸乌鸦的羽毛如何如何美,而是把乌鸦那身黑羽毛吹捧成巴黎时装,并故作好奇地问乌鸦,这身巴黎时装花了多少美金买来的。见乌鸦不搭理,干脆豁出去了,信口胡吹,说乌鸦如果开个人演唱会的话,什么刘德华、张学友、王力宏,统统靠边站。各大娱乐周刊、各档娱乐频道的记者将会竞相采访乌鸦,乌鸦每天会被鲜花、掌声所包围。这样说得乌鸦晕晕乎乎,再次上了狐狸的当。虽然这个续集的结尾与《狐狸与乌鸦》相似,过程却不依常规,求异的思维火花闪现在字里行间。

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课外阅读确实是一块叩开学生求异思维的敲门砖。我们不禁感叹:课外阅读竟然使学生编出如此奇特的内容。试想,如果没有课外阅读这个支点,学生的创新作文,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四、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并非凭空而想,它要充分调动现有的知识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出新表象。知识积淀得越厚,可融入思维过程中的知识越多,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全新的创造力。在素质教育这场深刻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作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创造各种阅读途径,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所掌握,为学生积累语言打开了活水源头,丰富的语言积累又为学生的创新作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课外阅读对学生创新作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穿刺路径下一篇:经济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