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

2024-05-19

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通用11篇)

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 篇1

关键词:主题,信息,关键词

在中考阅读理解题中常常出现如何选择合适的文章标题的题目, 该题型在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属于深层次理解类试题, 它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该题型具有概括性、针对性、简洁性等特点, 它囊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而所给的选项却言简意赅, 甚至有时所给的几个选项在形式和结构上相差无几, 因此极易引起混淆。如何才能有效地判断文章的标题呢?本文根据2011年江苏省各大市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标题类的题目作一简要的分析, 旨在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判断出文章的标题。

一、依据主题线索、明辨是非

一篇文章常以若干段落的形式呈现, 但所述内容均围绕其主题展开, 因此在阅读时首先要抓住文章是通过何种方法来论述的, 因为许多文章往往在第一段就提出文章的主题或在最后一段归纳出文章的主题。明确了文章的主题也就能确定文章的中心, 再结合文章所提供的选项就能甄别出合适的标题了。

如:2011苏州市中考卷36题

从该文章的几个小标题可以看出, 全文主要是介绍了酸雨的形成, 如第一个小标题侧重论述了酸雨的产生;第二个小标题侧重论述了酸雨对我们的影响;第三个小标题则阐明了怎样防止酸雨的形成, 而对应下面的选项可以看出, A、B选项只是段落的中心, 而非全文的主旨, 选择它们便会产生以偏盖全的错误, 该题的难点在C、D两个选项的甄别上, 学生难以界定它们有多大的区别。其实, 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推敲, 我们不难发现C选项仅仅把酸雨描述成了大雨, 而我们所说的heavy rain的破坏性远远不及文中所介绍的酸雨的危害, 故从这个角度可顺利排除C选项。因此在解题时要依据文章的主题线索, 明辨是非曲折,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二、综合文章信息、去粗取精

有时在一篇文章中作者常会给出众多的信息来阐明事物的原委, 而且众多信息中, 有许多信息也都涉及到文章的主题, 但我们要清楚这些信息只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论述主题而已, 绝非能成为文章的标题。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千万不能被这些信息所干扰, 此时应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话语, 采取去粗取精的方法剔除干扰项, 那么正确的答案必然会浮于眼前。

如:2011徐州市中考卷36题

该短文叙述了Daniel到校前发生的事情。从文章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慌张的他上学有点晚, 故跑步去赶车, 然而在路上又遇到一系列事情, 首先是一辆教练车抛锚在路中间, 公交车无法前进;紧接着又是上班高峰期, 交通阻塞;更不幸的是公交车又与一辆出租车相撞, 所有这些严重耽搁了他的到校时间。而更为倒霉的是, 当他到校时才发现偏偏又把书包忘在了车上, 种种情况都表明他这一天真是遇上了背运。从全文的叙述可知, 文章中所提供的这些信息都是侧重说明他这一天的遭遇。途中所发生的这些事只是作为铺垫, 因此只有A选项作为标题最为恰当。

三、寻找关键词语、一锤定音

在某些文章中作者常采用意思相近的词语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某一事物, 而这些关键词语的反复出现往往正是作者论述的中心, 因此在阅读时必须依据作者对事物论述的关键词加以判断, 找出符合文章主题且和选项一致的话语进行推敲, 那么正确答案必定是囊中之物。

如:2011常州、镇江市中考卷26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大学生的最后一次考试, 老师出了五道题目让学生作答, 结果很多同学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告诉大家, 虽然大学的课程已经结束, 但今后人生的“课程”才刚刚开始。综观全文exam成为该文的核心词汇。起初学生们对考试充满了期望与信心, 然而三小时之后他们发现考试的题目并非想象的那样, 他们不再那么自信了, 许多学生面对这样的内容感到束手无策。因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 学生们从充满信心到沉默寡言表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 面对变幻多端的社会, 每个人都将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与课堂上截然不同的情况。根据文章的线索和阐述可以判断这是学生们所受到的一次特殊的、不同寻常的考试, 故该题只有D选项才与文章的主题相吻合。

通过上面三种类型形式的论述可以明白, 要想选出合适的文章标题, 首先必须认真阅读全文的内容, 要善于正确地判断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辨别文章的脉络是以何种方法进行的。只有明辨是非, 才能抓住文章的主题。如果文章含有众多的信息, 要依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反复的筛选, 排除干扰信息, 并依据上述提及的某种方法加以判断, 从而得出既符合文意又能恰到好处地概括文章主旨的选项。

参考文献

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 篇2

关键词:初中学学;数学题目;信息阅读;加工能力;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前些时候,学校开展了优质课评比,在听初二的一节课时,教师呈现了这样一道题目:在矩形ABCD(如图1)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则△ABC的面积是( )

A.10 B.16 C.18 D.20

全班39位学生居然没有一个举手回答,于是只好教师自己分析: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运动到点C,△ABP的面积(y= AB·PB)不断增大,对应图像为第①部分,从横轴上可以知道BC=4,当动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ABP的面积(y= AB·CB)保持不变,对应图像为第②部分,故CD=9-4=5,所以△ABC的面积= AB·CB= ×4×5=10故选A。再次问学生听得懂的请举手,也只有6位。

这让我有一个深深的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对文字材料、图表阅读、信息加工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杭州中考的应用题“从第一个月到第x个月的维修保养费用累计为y(万元),且y=ax2+bx;若第1个月为2万元,第2个月为4万元,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又有多少学生深刻认识到加着重号的“累计”二字的真正涵义呢?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文字型应用试题,这种类型的题目通过文字、图像和表格综合提供信息,需要从文字、图像、表格中去收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转化为数学问题。难点在于将实际问题经过“数学化”的过程转化成数学问题(即建模)。所以我对所任教的二个班级共90名学生进行了数学题目信息处理困难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问卷调查

数学信息处理困难成因调查表

各位学生:为了了解学生们学习数学现状,教师特意想了解一下近期学生们对数学文字题、信息题的解题困难的原因作个调查,以便我们今后能够更好地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我在小学时候最怕应用题。

2.我对几何语言经常不太理解。

3.我对几何证明的条件不大找得到。

4.几何语言与文字语言我不能转换。

5.我不懂一些应用题中的名词是什么意思。

6.如果很多数据出现,我不晓得哪些要用的。

7.我找不到等量关系,所以列不出方程。

8.我覺得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太难了。

9.尽管我会画出示意图,可是计算代数式与方程经常出错的。

10.看到表格型与图形的题目我就烦了。

三、对数学信息处理困难原因的透视

1.现实生活经验的贫乏

现在的学生参加户外劳动与社会实践基本没有,了解生活经验基本上是道听途说,或来自书本、电视、网络。

例:某车间有20名工人生产螺栓和螺母,每人每小时能生产螺栓12个或生产螺母16个,如果派一部分工人生产螺栓,其余工人生产螺母,才能让一天内生产的螺栓与螺母恰好配套?(一个螺栓配两个螺母)。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很多学生对二个螺母配一个螺栓没有一点儿感受,所以根本无法理解数量的比例关系,也就列不出方程了。

在调查问卷第5题答“是”的有68人,第6题答“是”有75人,第7题答“是”有75人,这充分显示了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贫乏,实践知识的储备量不足,以至于对某些常识只存在理论上的认识,或一知半解。

2.理解能力的薄弱

现在的学生书看得少,电视看得多,字写得少,话说得多,心算得少,计算器用得多,以至于阅读能力不强,理解能力较弱,加上文字比较枯燥呆板,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分不清文字的主次,抓不住题目的关键字眼。

例:有一批苹果,标准重量是每箱10千克(箱子重量除外)某商家以100元/箱的价格进货20箱,商家称了每箱苹果的实际重量,同样以每箱10千克为标准,超过或不足的分别用正、负来表示,记录如下:

与标准质量的差(千克) -0.4 -0.3 -0.1 0 0.2

箱数 3 5 3 4 5

(1)20箱苹果的实际重量是多少千克?

(2)若商家以每千克12元,将20箱苹果拆箱零卖,并且全部售出,他可以盈利多少元?

在问卷第1题中答“是”的有66人,在第6题答“是”的有78人,这充分说明学生语感不强,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揣摩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不懂得哪些是干扰因素,哪些才是本质的关系。

3.分析问题不全面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到位,缺乏用多种途径尝试寻找数量关系的意识,面对多重信息,往往无所适从,不懂得如何进行分类处理。

例:某公园门票每张10元,只能使用一次。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该公园除保留原有的售票方法外,还推出一种“购个人年票”的售票方法(个人年票从购买之日起,可供持票者使用一年)入园票分甲、乙、丙三类;甲类年票每张120元,购票者进入公园时无需再购买门票。乙类年票每张60元,购票者进入公园时,需再购买门票,每次2元。丙类年票每张40元,持票者进入该公园时,需再购买门票,每次3元。

(1)如果你只选择一种购买门票的方式,并且你计划在一年中用80元花在该园林的门票上,试通过计算,找出可使进入该公园的次数最多的购票方式。

(2)求一年中进入该公园至少超过多少次时,购买甲类票比较合算。

在问卷8题中答“是”的有67人,在9题中答“是”的有69人。学生对上题的分析相当困难,很多学生的分析思路相当混乱。

4.计算能力和技巧的不足

计算技巧与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有些问题学生能够找到关系式,建立方程组或不等式,但是因为计算技巧的薄弱而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只能说是一种遗憾。

例:如图形,图中数据代表各部分面积,求X、Y。

在问卷调查第2题答“是”的有58人,第3题答“是”的有62人,第4题答“是”的有78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较熟悉,但对于几何语言的叙述与转换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识图能力较差。此题有相当部分学生能建立方程组,但是不能进行处理,所以得不到正确答案。

四、文字与图像信息题的内涵与功能

1.基本内涵

数学信息题要突出“信息”二字。首先应能向学生提供有关生活常识、生产实际、数学知识等方面的信息;其次,应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寓逻辑性、抽象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再次,它不是生产实际、生活常识等信息的简单集合,而是融丰富多样的知识、常识等与数学思想方法技巧于一体,有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日常生活。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2.教育功能

数学信息题往往是根据课程标准,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的各项要求而设计的,其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起着一定的作用。

(1)学习导向

数学信息题的背景由社会热点问题逐步转向社会实际的各个方面,如优化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等,强调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现实性,在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他多种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拓展思维

由于数学信息题中包含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常识等新信息,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它能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思维由单面拓展到多面,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校内引向校外,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善积累,勤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3)激发兴趣

数学信息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题目常常以介绍数学史料等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形式出现,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文字与图像信息的阅读与加工策略

课堂中的文字信息题一般比较典型,叙述时往往带有明显的特征词,学生往往只认识基本题,而不认识变式题,简单地把题中某些词语与某种运算方法单一地联系起来,教师如果将原题进行变式,学生会马上出错。所以,训练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让各种形式的变式题交叉出现,使学生找到各类题目的本质特征。

1.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内容增多而且更加抽象,语言的叙述也比小学更加复杂。无论是从应试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读题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读懂文字材料,弄清背景和解题目标,才能真正理解问题,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和程序。

(1)有目的性的多遍读题法

例:某旅游团租自划船游西湖,若租四人船,则有10人没船坐,若租相同数量的六人船,则有一船坐不满,问该旅游团有多少人?

第一遍读题,了解事情过程,确立未知数,设游船数为X;第二遍读题,带着未知数,列出代数式为人数=4X+10;第三遍读题,建立若干代数式,写出等量关系(不等量):0≤(4x+10)-6(x-1)<6。

(2)用列表法分析复杂的数量关系

例:某工厂有甲种原料360kg,乙种原料290kg,计划生产A、B二种产品共50件,已知生产一件A产品用甲材料9kg,乙种原料3kg,可獲利700元;生产一件B产品需用甲种原料4kg,乙种原料10kg,可获利1200元,问①按要求完成二种产品可有几种方案?②设二种产品总利润为y元,求y的最大值。此题文字较多,信息也不少,数量关系较复杂。可引导学生把相关的量按类别一一列出,画出表格,找出等量关系。

A产品 B产品 合计

生产件数 x 50-x

甲种原料 9x 4(50-x)

乙种原料 3x 10(50-x)

获利 700x 1200(50-x)

设生产A产品x件,根据上面的表格很快就可以列出不等式 问题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2.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要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去,如上网搜索、咨询交流、亲身实践、实地考察等。

例:某市城区出租车收费标准如下:起步价为6元,即2千米以内(包含2千米)收费6元,超过2千米的部分,每千米收费1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请根据你从家乘出租车到学校的车费估算一下学校和你家之间的路程。

学生通过自身各种感官的直接参与和感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增加感悟,培养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现图像的形成过程

数学问题离不了图像的形成(即动点和函数结合)。

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 篇3

为提高大家的安全自救能力,所以,我为家长、教师和及同学们推荐这本书——《安全教育》,看完这本书,是我对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套安全教育丛书的内容包括:安全意识、人身安全、交通安全、集体活动、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人身保险等多个主题的知识内容。编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解,使我们看得更清楚、明了,突出了丛书的可读性,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相关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提高。在我们定的生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危险,有些同学不知道该怎样自救,包括我自己,以前遇到危险,会叫“救命”,现在我读了《安全教育》,在遇到微笑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方法。这本书给我许多的安全常识,也拓宽了我的思维,让我们在逆境中如何自救。

阅读的题目作文 篇4

古人尚且如此,为何我们现代人不能做到呢。”读万卷书“,指多读书,做个”读书破万卷“的人,但是千万不能”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何也?多读书固然无错,但如果只是贪多而嚼不烂,缺乏动用知识的技能,必会有”胸中无适主“感觉。从古至今,由于”少则得,多则惑“的人不胜枚举。名家笔下的范进、孔乙已等都是可为世人所鉴见的先例。所谓”行万里路“,当然不指一定要走万里的路,踏遍天下名山大川,而是要学会观察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掠影及一些微妙的细节,做个有心人。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人若无渊博的书本知识,做起学问来,必然拙形毕露;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也需多实践,把“读书”和“行路”结合起来,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将其赞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能著此世著,一方面他从小博览群书,再有,他云游四海,收集资料。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怎能不名流千古?

当今社会迫切需要人才,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式的迂腐教育是绝对不可取的。只有“读书破万卷”和“行路逾万里”,才能成为新社会的栋梁之才。

《读书与梦想》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5

(1)诚品书店邀靖我做校园巡日演讲,我定的讲题是: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2)我太太看到,筻说有问题,因为去掉了中间的标点,好像是读书最好能接着做梦。

(3)我说这有什么错呢?你没见前两天的报纸上才登,美国有个研究,分两组人,一组上午九点钟上课,晚上九点问他们记得多少;另一组则是晚上九点上课,接着各自去睡,第二天早上九点再问他们记得多少。同样相隔十二小时,后者成绩好得多。可见读书要想效果好、记得牢,最好跟着去睡觉。

(4)我这番话,只能供你参考,千万别书本一摆,就去见周公了。

(5)但是,我敢说那些有成就的学者,绝不是死读书的。他们很可能像大思想家罗素所说,他想不出怎么写论文,跑出去玩,玩完来就文思泉涌。或像爱因斯坦,在他想通相对论的前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还对朋友说只怕一辈子都搞不懂了,结果第二天一醒就找到了答案。

(6)更实在的例子是发现了苯环分子结构的柯库尔,他不是由梦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得到了白天百思不解的答案吗?

(7)可见书要读,梦也要做;读书是紧,做梦是松。

(8)许多年前,老师对我说,青春不要留白。是的,青春短暂,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9)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子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10)如此想想,孔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在他们那个时代,才有几本书好看?汗牛充栋的书简,加起来只怕不过一片光碟的内容。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那样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在读几十本书之后,他们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11)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成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12)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13)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14)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题目

17.说说文章开头写我和太太调侃的作用。(4分)

答:

18.请分别解释文章第(8)(9)两段画线句子中留白一词的含义。(4分)

答:

19.文章第㈣段说理比较充分,但有了第㈣段说理效果更好。请分析好在哪里。(5分)

答:

20.读完全文,你觉得读书最好,有梦相随在文中包含哪些意思。(5分)

参考答案

17、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 故意调侃,自然引出下文对读书与放松关系(或读书最好,有梦相随)的论述(2分)。

18、前一个留白,是白过(或虚度)的意思(2分);后一个留白,是留下思考的空间的意思(2分)。

19、第⑾段从反面论证(或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或与第⑽段构成对比)(1分);突出(或强调,或增强,全面论述)了(1分) 读书要学会思考(或不能读死书;或要留有空间;或要学会放松等)的读书方法(3分)。

阅读教学中题目的妙用 篇6

一、名词性结构

名词性结构的题目一般具有静态、朴素的特点。它一般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如《苏武传》)、地点(如《长沙》)、事件(如《鸿门宴》)及时间等要素。这些触动创作灵感的诱因,是有特定意味的浓缩符号。在教学中还原、放大这些符号,是把握理解文章要义的钥匙。

(一)设置情境,走入文本

针对文章题目可先设计与之有关的情境,诱发学生联想,产生与文章内容相近或相反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尽快融入文本。如《苏武传》可先讨论“苏武你了解多少?”、“让你写苏武,你会怎么写?”《雨巷》可先设计“你心中的雨巷是什么样?”、“你会怎样表现它?”等。通过情境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由此易于接受和理解文本,产生共鸣,即或有了相反的感受,也可促使教学新的生成。

(二)设计主问题,促进探究

围绕题目可进行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如《苏武传》设计:“苏武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么表现他的?”、“你能想到和苏武相同或相反类型的人或事吗,有什么感悟和启示?”等。相信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主问题,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就显现出来,易于理解并感悟。围绕题目设计主问题,避免了教学节外生枝,使教学思路清晰、简洁明快,集中而高效。

二、动词性结构

动词性结构的题目一般具有动态、鲜活的特点,这类题目大多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折射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记念刘和珍君》、《囚绿记》等。

(一)找寻文眼,把握思想感情

可利用题目中出现的动词,找寻文中与之相近相关的词语,从而快速把握并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中的关键词“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与之相近的“走了”、“作别”、“寻梦”等词语,进而感悟理解诗作别离、眷恋和伤感的情愫,在总基调烛照下品味诗作的意象就容易多了。又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学生找到与之相关的“想写一点东西”、“温和微笑的她”、“苟活着的”、“激励”等短语,进而容易把握“纪念和赞扬进步青年,控诉黑暗与激励前行”这一文章精髓。

(二)巧抓对象,深化理解

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康桥”、“刘和珍君”、“绿”等,一般是文章记叙或描写的主要对象)大做文章,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思考探究,深化理解。如《再别康桥》中的“康桥”,在品味意象时提出“康桥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在别离时唯独对康桥如此眷恋?”等问题,学生探讨得出“康桥是母校的象征,是知识和理想的摇篮,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也是引领自我价值实现的航标”等,从而加深对浓浓的别离情愫的理解。《囚绿记》中的“绿”,探究得出“绿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是坎坷中坚强的生命力,是战胜灾难的内在力量,是‘囚不住的,她永远显现着向上、顽强和向往光明的特质”,进而升华了对作品主旨的理解。

三、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的题目大都呈现出特定、完满的特点,题目一般表达对某一事理的认识或感受。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故都的秋》、《逍遥游》等,文章通过对某个具象的展现,咏发超文本的某种人性或文化的深度思考。

(一)知人论世,涵泳意韵

对某一事理的认知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对题目进行“探索”,可深化对文章内涵和意韵地把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首先明确“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我为什么怀念她?”等问题,在了解作者的身世后,学生进而才能领会到“知识分子”的“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憎恨等内在情感。

(二)巧解题目,特殊及普遍

对个体的追问,同时也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终极目标的思索。所以,巧妙解答题目的特殊性,也可理解作者对普泛情怀的关注和思考。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讨论“现在及将来会不会出现套中人呢?”、“如果你就是套中人,怎么办?”随即就可以把学生引向“辨证的认识制度”、“创新才有发展”、“历史总是在矛盾中前行”等深度思考。《逍遥游》通过讨论庄子对“逍遥”的局限认识,自然会把学生引向“我逍遥吗”、“人类怎样才能真正逍遥?”等现实问题的探究,才能让学生充分体悟“健康发展、自由驾驭事理、积极进取”等高层次的“自由境界”。

四、形象性题目

形象性题目一般运用了修辞或象征等手法,具有生动、委婉的特点。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雷雨》等,题目的亮丽本身可激发阅读兴趣,但蕴含的某种意味,须品味探讨发掘。

(一)升华主旨,提升认识

对形象性题目的体味诠释,有利于把握文章主旨,提升认识。如《雷雨》可让学生进行更换题目的讨论,对其象征内涵进一步剖析,学生就会加深“对封建大家族矛盾激化,大革命来临前土崩瓦解的揭露;对新兴力量必定战胜旧势力的礼赞”等深刻内涵的认识和把握。

(二)仿写训练,体验创新

对于形象性题目可以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充分体悟语言的魅力,在思索、交流、碰撞中体验语言运用、创新的乐趣。

总之,阅读教学中巧解题目或围绕题目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使教学纲举目张、条理清晰,甚或达到让学生豁然开朗、融会贯通的目的。当然,解题要适时适宜,解在当解处;围绕题目进行设计也应因文而定,避免程式或套路。只有巧妙利用题目中孕含的可以打通文意的合理因素,使其自然的服务于教学,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小升初作文题目预测:享受阅读 篇7

享受读老庄之玄时的恬淡,一个个富有深意的寓言,让我也触摸到了一点老庄的观点“天人合一”,“自然无伪”。我享受那种化归于与自然的,忘掉一切的安详之感。享受读孔孟大之理时的激动,字字珠玑,都带来莫大的启示,点出人生的真谛“仁义礼智信”,流传了千年,依然是为人处事的不变哲理。

享受读小说,读余华的《活着》,感受个人面对命运枉自兴叹的悲痛,享受从悲剧中体验生命,;读《飘》,读《简爱》,同样的坚强,却拥有不同的结局,我享受他们为我带了的教诲,也在感叹着上苍的不公;读《基督山伯爵》,享受他对“恶有恶报”的诠释,享受主人公的快意恩仇。

享受读散文,享受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享受其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享受读一些鲁迅的散文,嬉笑怒骂,尽显真风采,真本性,享受他行文的大气,笔点江山;享受读张爱玲《流年》,时光如水般逝去,留下的只有那些女儿般的娇憨,文字清新隽永,尽是满心如水的柔情,寄于景,寄予情......

享受读书吧!享受那一朝一夕,就顿悟出前人穷其一生思考出的真理,享受那一边翻阅,就走过一个时代。正如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开卷有益,也被无数古人所证实。

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长者与年轻人 篇8

①有一个年轻人,生性胆怯。虽然他有很好的音乐天赋,但是他每当站到舞台上时就会控制不住怯场。因此,他错过了许多可以发展的机会。为此,他感到很痛苦。

②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他去拜访一位成功的长者。他把内心的苦恼倾诉给了那位长者,然后恳求道:“您在我认识的人中是最有才智的一位,您可以给我指明一条成功的路子吗?”

③长者微笑地听着,并没有立即给他答复。而后,长者起身,让年轻人一起陪他到外面去散步。当他们走到一个建筑工地前时,长者指着那些在数十米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问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④年轻人摇了摇头。

⑤长者说:“那他们也是有才智的人呀。”

⑥之后,他们又走到一个汽车维修厂前,长者指着正在忙碌的维修工人,问那个年轻人道:“现在,让我们去做他们的工作,行吗?”

⑦年轻人又摇了摇头。

⑧长者说:“那他们也是非常有才智的.人。”

⑨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年轻人感到很奇怪,便不解的问:“您为什么要带我看这些呢?”

⑩那位长者意味深长的解释道:“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智者啊。只要你相信自己,努力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你在别人眼里也会是一个充满才智的人。”

“每一个人都是智者”这句话里包含着一个多么深刻的哲理啊!它所要体现的不是骄傲、自大,也不是在无知下所表现出来的“无畏”。而是要我们对自己时时刻刻充满自信和求知的欲望,并且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才智和潜能的人。

1.上面文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人有天赋,却不能成功,他原以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事实上他未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年轻人将成功的长者看作有才智的人,而长者却把建筑工人、汽车维修工人也看作有才智的人,你同意长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4.上文第⑨段中说:“就这样,他们一路走,长者问了年轻人一路。”为什么文章没有将他们一路问答的内容全写出来?

5.为上面这段文字加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发展的机会 B.有天赋还要有才智

C.每一个人都是智者 D.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参考答案:

1.年轻人找长者询问成功的路子;作者的评论和见解

2.缺乏才智和成功的路子;缺乏自信和勇气

3.同意。因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完成自己的工作目标,为成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努力。

4.因为相同的材料要选最有代表性的进行写作,全部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文字显得冗杂、不精练。

与阅读有关的作文题目 篇9

【关键词】高中英语仔细审题 通读全文 细节理解 词汇量

高中英语作为高考的重要学科之一,往往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是学生战胜高考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学生要充分重视高中英语这门学科,尤其要重视分值最高的阅读理解类题目,要从平时的学习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高中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往往所牵扯的知识点有很多,而且很复杂,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往往会觉得比较吃力。其实这类题目的难度虽然大,但是也不是不可攻破的,只要学生寻找到解答此类题目的规律,就可以轻松应对英语阅读理解题目了。

一、仔细审题,从题目入手,通读全文,获取有用信息

阅读理解类题目的篇幅往往很长,而且单词数量多,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自己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时间不够用,总觉得读了很长的文章最后只需要做五个选择题,这种做法很浪费时间。其实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教给学生一条不同于常规的做题方法,就是先读选择题题目,再读文章,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能有效的节省时间。

高中英语试卷的题量较大,而答题的时间又不够充裕,很多学生都会在考试之后抱怨说自己又没有答完试卷,而没有答完的部分往往集中在题目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阅读理解类题目上。大部分学生通常采取先读文章再答题的解题方法,这种方法确实有利于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但是针对有时间限制的英语考试来说,这种方法可能就显得有些笨拙和守旧了。学生在通读一篇文章的基础上审题,在审题的过程中思考文章的内容,然后带着题目再次返回文章进行答案的寻找,这样的做法不知不觉地浪费了第一遍读文章的时间,这对于答题慢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学生不妨换一条思路来解题,尝试运用先读题后读文章的方法进行阅读理解类题目的解答。例如,我们在阅读理解类题目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询问事件发生地点的题目,这时,学生可以先读题目,寻找出题目中所强调的具体事件,然后带着能表达关键性事件的关键词回到原文中,这样就可以轻松地从原文中获取到答案了。

因此,学生在碰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先仔细审题,然后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带着这些关键词和关键句返回到原文中,通读全文获取答案。这种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方法更加高效,耗时更少,效率更高。

二、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能够表达细节类的关键词

高中英语试卷中的阅读理解类题目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就是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类题目所包含的题型又有很多种,例如推断作者观点、预测文章情节的走向、判断选项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等等。这些题目的解答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求学生保持认真仔细的阅读态度,找到阅读理解类题目中的关键词,就可以轻松解决这类题目。

最常见的是推断作者观点或者立场的题目,这种题目的解题关键往往在于推断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语气。就需要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仔细寻找能够表达作者态度的关键词,寻找一些能够表达作者看法的标志性形容词。例如,作者在表达对文章中心事物的赞成时,往往会运用positive这一类褒义的积极性词汇,但是在表达对文章中心事物的反对时,则会运用一些消极的词汇,表达贬义的词汇。同时,学生在做推断作者观点类题目的时候,还要着重注意文章中的一些转折性词汇。例如,文章中可能在语句中体现however这样的转折性词汇,一旦发现这些词汇,学生就要提高警惕,判断是不是作者的观点要发生改变了。

学生在做判断细节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到底是哪些。在对判断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题目时,学生更应该瞪大眼睛,将选项中的语句与原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的部分,判断两句话不同的部分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类题目的选项往往会设置很多错误的词汇,只是在原句的基础上修改一到两个词汇,这些词汇很有可能与原文想表达的意义相违背。

有些阅读理解类题目的判断主旨大意题也可能会与细节扯上关系,有些阅读理解类题目是具有某个寓意的故事,这个时候,学生需要在阅读文章中所描写的故事的同时,找到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关键词,反复出现的词汇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往往能够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向和文章的主旨大意。

細节理解类题目的解题关键就是要找准题目中所涉及的关键词,找到关键词之后,学生就可以联系上下文,对全文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根据经验,老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出一系列的表达立场的关键词,强调学生一定要留意文章中的表达转折的词汇。

三、多读英语的文章,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扩充词汇量

英语阅读理解类题目与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相似,都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英语的过程中,也需要经常读一些英语的文章或杂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高中英语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余,带领学生读一些美文美句,让学生能够从这些美文美句中体会到英语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

阅读英语文章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外,同时还能够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某些不认识的陌生词汇,这时,学生就需要查字典查出这些单词的意思,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单词就会越来越多,这对学生解答阅读理解类题目是非常有用的。

阅读理解类题目中经常会见到单词释义类的题目,就是在给出文章中的某个陌生词汇让学生进行词汇意义的判断。这类题目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细节理解的推断得出答案,但是如果给出的陌生词汇学生恰好认识,这样的话就可以大大减少学生解题的时间,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效率。

也有的学生反映,在阅读理解类题目中关于作者立场判断的题目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单词往往都比较复杂,不一定每次都能全部认出。这时,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出能够表达观点和立场的一些词汇,帮助学生记忆这些单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求有关劳动法的题目 篇10

北京某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于3月份与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李某及其所在学校签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其中约定:李某进入公司第1年为见习期,服务期为3年,未按规定完成服务期,每相差1年支付1万违约金,不满1年按1年计算。双方权利义务以报到后签订的劳动合同为准。7月10日,公司与李某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并规定了3个月试用期。1个半月后,李某向公司提出辞职申请。公司不同意解除劳动合同,认为劳动合同产生的基础是三方协议,根据三方协议,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所以李某应支付3万元的违约金。

问:李某应支付这3万元的违约金?在处理这起争议时,到底是该依据三方协议?还是劳动合同

[求有关劳动法的题目]

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篇11

与《诗经》有关的现代文阅读

推荐书目:《思无邪:追绎前生的记忆》 安意如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一、(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 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间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②英国诗人库泊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像,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哪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遗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

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熟稔的农事,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遗传在我们的血管里„„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铃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搓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一向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今天晚上,那柄远古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从第⑥段中找答案,分两条概述。(4分)

①自由、单纯而天真②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2.读下列问题,联系原文作答(6分)

(1)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为什么会“贫血”?(3分)

(1)因为远离了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3分)

(2)第②段中引用了英国诗人库泊的话“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结合全段,谈谈引文在此段的具体含义和表现力?(3分)

(2)说明《诗经》反映的是自然、纯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现代人却远离了那种生活和情感。(3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有关篇目的若干名句,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4分)

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②增加文章诗味和意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想象空间,极具感染力(4分,对一点得2分,对两点得4分,每点意思要点有即可。)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D)(4分)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炼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睢》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回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讽刺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诗经》的河流”一语意义丰富,其一,在作者看来,《诗经》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但也造成了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斧头”等。

(B“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的那条河,说法错误,“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讽刺和厌恶”言之过重;E并不是晦涩,而是形象和诗意盎然)

二、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4题。

美丽的《诗经》

鲍鹏山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已经把“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

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它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搜集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及意图,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已经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是全体的无能,从而无力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便只好就这么得过且过,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

种种学术上的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事实上,正如苏格拉底早就警告过的,“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纯洁的爱情是没有背景的,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而我们是否能被感动或被感染,正是我们是否具有欣赏能力的重要标志。正如一个人对他所追求的绝世佳人身世背景的过分关注,会让我们怀疑他的真正用心一样,过分学术化的文学研究,也让我们怀疑他是否有“爱”文学的能力,甚至是否真的爱文学,或是仅仅因为这种学术研究能给他世俗的好处。所以我有时大逆不道地劝我的学生不要去读学者们的文学史。学术化的东西有时很煞文学的风景。

1.作者说《诗经》“一直不肯降为历史”,下列不属于其判断理由的一项是(3分)(B)...A.《诗经》本来是表达“愿望”而不是描述“历史”的。

B.《诗经》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C.《诗经》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丰富的情感,这些情感今天还影响着我们。D.《诗经》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

(A、C、D三项扣住《诗经》的文学特征,说明其“一直不肯降为历史”,B项反映的是《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3分)

2.对文章最后一段“一位绝世佳人”的作用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D)A.用“绝世佳人”作比,形象地论证“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B.用以说明真正的文学欣赏是没有学术性的,我们是否被感动、被感染,是文学欣赏是否发生的唯一标准。

C.说明学术化的文学研究追求的是世俗的好处,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D.说明《诗经》的魅力和价值在于它自身的美而不是其他外在的东西,种种学术上的疑问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A与“‘学术’在‘美’这样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不存在直接论证关系;B原文是“真正的文学欣赏也可能正是没有学术性的”,“可能”表示并未十分肯定;C原文是“怀疑”它有这样的用心,“会给真正的文学欣赏造成伤害”不是“绝世佳人”的作用)(3分)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B)...A.这是一篇洋溢着学者气息的文艺评论,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剖析,并由此揭开了《诗经》的神秘面纱。

B.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诗经》产生的过程,给读者以历史感、真实感。

C.与“诗云”相提并论的“子曰”,指的应该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著作已经被历史化。

D.“大家一齐装糊涂,往前挨日子”,是作者对《诗经》研究现状和《诗经》研究者无作为的一种形象概括。

E.文章的语言严谨而整饬。作者个人的主观思想与审美对象的有机融会,使作品更富于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A“揭开了《诗经》的神秘面纱”,文中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内容,也不符合作者的观点;B“夹叙夹议”是记叙类文章的手法,用在此文不当,且“回顾了《诗经》产生的过程”也没有依据)(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5分)

4.阅读全文,(1)说说第一段 “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中 “恋恋不舍”的含义,(2分)...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2分)

(2)我们为什么对《诗经》“恋恋不舍”?请分条列出原因。(5分)

①它神秘,它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②它神圣,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圣经;③它美丽,它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5分)(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1分,答对两项得3分,答对三项得5分,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揣摩了三千年的心事

丁国强

《诗经》所特有的古典意蕴和民间视角使其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无论经学家如何去抠字眼,去作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王开林的《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是对“诗教”和“诗史”的解构。《诗经》是一部性情之作,对《诗经》的解读同样需要一种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诗经》之所以如此耐得住寻味,不仅在于其语言形式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给人以无限的启示。清代文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提到注释《诗经》的误区,他说:“《三百篇》诸子尚有未详处,后人何尝疏得尽?”他的办法是“只要吟咏既久,自然而然有兔起鹘落、水到渠成之妙”。自古至今,吟咏《诗经》者多矣,然而心领神会这恐怕是不多的。王开林则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轻松的神游者,他以诗化的语言来与三千年前的浪漫相呼应。以《诗经》的方式来阅读《诗经》,彻底抛弃了皓首穷经的烦恼。“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尽管三千年前女子的欢乐,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但是,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不读《诗经》,我们或许还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在《关雎》与《桃夭》之间,揣摩《诗经》时代的心事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诗经》的语言本身就具有白话性,这与诗境的延伸并不相悖。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用翻译的方式来对待诗性话语的发轫者,是一种大不恭。王开林将他的白话译作巧妙地置于他的随笔之中,在不经意间实现了诗意的转换。《月初》无疑是最美的一篇,上千年的痴情依旧不改:“月儿出来亮晶晶/月照美人撩我心/珊珊细步苗条影/一夜相思神不宁!”读者之所以没有感觉到语言上的破绽,那是因为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她来过,两千多年前,她又走了,来时静悄去无声,唯有一缕香魂仍缭绕在春秋的月光里,如花的气息”。王开林先生并不指望通过《诗经》来确立一种价值立场,他关注的是一种“真”与“美”的错位。《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作者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况,这种比较是诗性的,是非学问的。《诗经》作为一种本源,只存在于诗人的感悟之中,“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是诗人的自造,既是一种启示,又是一种律令,命令诗人不能放弃诗的尺度。

[注]本文节选自《穿过〈诗经〉的画廊》一书的序言。《穿过〈诗经〉的画廊》的作者为王开林。

1.阅读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诗经》“耐得住寻味”的现象表现在

(2)《诗经》“耐得住寻味”的原因是。

(1)牵强附会无法冻结《诗经》的美学生命,它的解读需要激情以及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2)不仅语言形式完美,而且充满生命体验和诗性智慧。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第(1)题3分,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后一句答为“保持了鲜活的审美风格”或“一部性情之作”,得1分。第(2)题的两个方面各1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如何解读《诗经》,各人有不同的说法或做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5分)(l)薛雪的说法:

。(2)王开林的做法:。

(1)吟咏既久,自然就能领悟。

(2)以诗化的语言诠解《诗经》,在不经意间实现诗意的转换。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第(1)题2分。第(2)题3分;前一句1分,后一句2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3.阅读第三段中划线的句子,“我拒绝阅读一切关于《诗经》的白话版本。”其原因有哪些,请分点陈述。(4分)

(1)《诗经》的白话语言不妨碍今人对诗境的领悟。

(2)翻译将对诗意的表现造成伤害。(或:对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翻译是一种大不敬。)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每一小点各2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4.下列分析和鉴赏,与这篇序言不相符合的两项是(4分)(A)(B)A.《诗经》中的男女恋情,连今天的女权主义者都读不通透,因而超越时空的诗情受到了遏止,意识不到自我心灵的压抑。

B.王开林巧妙地把他的《月初》白话译作置于他的随笔中,把《诗经》的抒情主人公置换成了王开林自己而不留痕迹。

C.“三千年前那只灵性充盈的燕子”,在序言中既是指《诗经》中鲜活的审美生命,也是指王开林对《诗经》的审美感悟。

D.“没有局限于文本层面”,“不经意地联系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指出了王开林将《诗经》研究置于一个开阔的视野之中。

E.王开林的随笔从对艺术的审美和对生活的认知的角度研究《诗经》,充满着一种激情和对生存状态的敏感反映。

F.这篇序言把对王开林随笔的评价融会于充满了诗意的描述之中,与王开林随笔的风格相接近,也增添了序言的艺术魁力。

(A、作者认为“超越时空的诗情是永恒的”,“对喜怒哀乐的表白却不能遏止。”B、文中的“王开林已经把自已置换成了当年的歌者”,指的是王开林深入领悟诗作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要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咸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祝勇)1.下面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3分)A.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是比喻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失去光彩和神奇。B.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因而“离我们这般遥远”。

C.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D.作者认为当代诗歌失去魅力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D项揭示的是现象,而不是原因。(3分)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古诗经过时间淘洗,本身的光彩不会失去,其魅力反而得到提升。(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5分)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5分,前一个要点3分,后一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4.结合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E)(6分)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的魅力。

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C.作者认为名涛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E.作者认为尽管无数的新诗散布在我们周围,但浮华的现世已经不可能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这样的大诗人。

A “只是”“只要”太绝对了。E·项原文“下这样的结论”“大匆忙”。(6分)

美文推荐:

1另一条母亲河

——《横穿〈诗经〉的河流》赏析

刘德福

现在,我们已经在长江上建造了三峡工程,缕缕母亲河水已经辗转变成了我们居室的光亮。人类真的伟大了,一条活生生的精灵就被拦腰斩断了。随着时代发展不单单有形的河被功利地斩断了,就是那条滋润了我们千年的那条文化的河流,也已经满目疮痍了。

昔时顽童开蒙,我们就是用《诗经》的浩荡的浪花进行洗礼的。《诗经》不是识字课本,而是东方美学的一条大河。那是采诗官千年在木铎声中收集的先祖的美感之源,这些能量巨大的水,穿越了浩浩时空流淌至今,依然保存着最初的冰雪气质。我们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已经被这条河濡染,河水已经和血脉相连。

我们真的庆幸我们拥有了这么一部古老的诗集,在岁月长河中穿行的过程中,周围的空气和它摩擦,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电光雷火。四字的组合,就是中国文化的方阵,四声铿锵,掷地有声;赋比兴的成熟,拓展想象,催生情感,我们的脑海一朵朵思维浪花耀眼生光;淑女形象,古典情结,凝聚成一块块富有意味的礁石,屹立成林,璀璨生花。

可是,现在,我们的河流面临着断流的困境。汉字在电脑文化面前大有退缩为只有语言符号功能的砖头,齐整规一,用来堆砌同一种类的高楼大厦,诗意被用来嘲笑不懂世故的疯子。那位伊人在哪里?还有没有蒹葭之岸?那种蕴藉绵长的情致哪里去了?我们的生

命除了钞票还剩什么?

这也是一条母亲河,发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先民的心灵中,经风雨,历磨难,成为中华民族生命皈依的文化、情感、审美的大河。我们是这条河里的一条鱼,因为宿命的连接,我们无法超越水源而存活。不少鱼认为,自己已经成了一只鹰,天空是自己的家乡和归宿。但是,他们忘了,作为我们永远不能长出翅膀,这是我们生存于天空的劣势却是生存于大河的优势。回到大河,我们快乐无比。一条鱼的生命灵魂里只能有一条大河,其他的水源都是暂时的栖身繁衍之地。

《诗经》是我们文化、情感、审美的“圣经”,是一种生命基因,一种灵魂酵母,《诗经》是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我们彼此的区别仅仅在于,君住大河头,我住大河尾,我们共饮一河水。

长江已经被我们转化用做照明了,因为我们的黑夜太漫长了;而我们现在的心情越来越浮躁,我们的情怀越来越失去古典意味,我们因为进步而越来越不快乐。

《诗经》之河断流之日,中国文化被截断之时。

2《穿过〈诗经〉的画廊》

王开林

关雎

我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三千年,我辗转反侧。数数吧,多少个不眠之夜,我听着窗外草虫的低吟,看檐间的月牙儿袅娜如她瘦细的腰肢,我喃喃吟念“窈窕淑女”四个字,忍不住披衣而起,在中庭久久徘徊。

三千年,琴瑟未调;三千年,钟鼓未敲。她还想听一听那欢快的曲子吗?爱情的旋律呵,我依旧熟悉,如同她往日琅琅的笑声,那金玉相振的音乐,我听了无数遍,有一种感动如潮起,如雪落,飞涌于天际,漫舞于山崖,有一种刻镂心肺的感动源自亘古的记忆。

我的追求在三千年前不曾落空。她给我的霖露,使我挨过了三千年的大旱春秋;她给我的灯烛,使人逾越了三千年的黑暗津渡。

让人性饱满如一粒种子,一枚果实,光亮如经天不息的日月吧,爱过还要爱,更炽热的爱,更持久的爱,熔铸人生极乐的爱情,才是这寂寥天地里最精彩的部分。不受压抑的心灵呵,它的羽翼能飞渡一切时空,它的视野能超越所有疆界。人世间最深的把握,你可知晓,它并非来自荣名、重权和巨富,它来自心心相印的爱情。

曾寻找过的脚步还在寻找,曾瞩望过的目光还在瞩望,古典的美人呵,时至今日,我纵然走得出小小的地球村,却仍然走不出她温香的怀抱!

多情应笑我吗?世人“醒”我独醉,世情淡薄我如胶。

且听,我的情歌,在林中飞绕;且看,她的裙裾,在风里轻飘。去日苦多,红颜易老啊,我小心翼翼地翻开《诗经》第一页,如今,只见她惊鸿一瞥,三千年的天光水影就如雪而消。

3《诗经》中的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德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初生芦苇青又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奔走)?

6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8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1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上一篇:精彩感恩教育主题演讲稿优秀下一篇:电子商务的就业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