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2024-07-21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共11篇)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1

发散思维与作文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话题作文上的发散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立意。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立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观看《小乌鸦喝水》导入,引出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作文中都不能墨守成规。

二、情景创设

通过“考考你”这个环节开启学生的思维。

出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使学生在理论上对发散性思维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指出发散性思维和作文的关系,以及在作文中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探索体验

1、思维大冲浪 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 虎

2、小试牛刀

以“雪”为话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三个以上的主题。

3、大显身手

以牛为对象,类比于现实生活,用发散思维写出3—6篇不同立意的文章提要。

四、实践尝试

1、赏析例文

2、作文

1、从“O”的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构思立意,题名《“O”的断想》。

2、自己选择一个物体,运用发散思维加以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联系人生,写一篇文章。

五、课堂小结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2

学习发散思维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幻灯展示:思维冲浪

从前有甲乙两个人, 乙是甲的门徒。有一次, 两人要到远方去, 出城的时候, 甲看到地上有一块旧马蹄铁, 就对乙说:“你把它捡起来吧。”乙心想:这东西有什么用呢?于是就装作没听见, 不捡。这时, 甲捡了马蹄铁, 走过一个铁匠铺时, 他把马蹄铁作为一块废铁, 卖给了铁匠, 卖了三文钱。后来, 经过一个水果店, 甲用三文钱买了一些樱桃, 然后继续走。前面是荒郊野地。后来, 甲感觉到了乙很口渴, 于是, 甲就从袖子里掉下了一颗樱桃, 乙看到地上有樱桃, 就弯下腰去捡。走了一段路, 甲又掉了下了一颗樱桃, 乙又弯下腰去捡……总共有十八颗樱桃掉在路上, 乙就弯了十八次腰。

思考:假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你的身边, 你会从哪个角度思考这件事?

经过交流, 学生的结论可能有:

1.小事不可小视。

2.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3.要长远地看待问题, 不能目光短浅。

4.身教胜于言教。在教育人时, 实践和行动有时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

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看待, 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其实, 写作也是如此。使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 文章的立意就会截然不同。记得苏东坡曾经写过一句颇有哲理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里提到的“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都是“看”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角, 所看到的景物自然也不相同。而发散性的思考状态, 也就如同苏东坡看庐山一般, 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二、介绍发散思维及三种常用表现形式

在作文课中为什么要训练思维呢?因为作文立意是通过思维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 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同学们如果要写出立意鲜明、深刻、新颖的作文, 就有必要学习一些思维方法,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写作中, 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叫做发散性思维。

介绍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向去思考, 探求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的方式较多, 今天一节课只介绍比较常用的三种方式:1.利用事物的多重性发散;2.利用事物的对立性发散;3.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发散 (放在后面例子中介绍) 。

三、如何进行发散思维

那么, 应该运用哪些方式进行发散思维呢?

1.利用事物的多重性发散

题目:10减1等于……同学们, 看到这个题目, 作为高中生的你们, 绝不会简单地认为老师要我们做一年级数学题, 那么你会想到什么呢?

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比较有趣。学生们也许会说:如果是树上10只鸟, 被枪打掉1只, 这里的10减1就不一定是9, 而可能1只鸟也没有。如果是鱼缸里的10条金鱼, 死了1条, 问还剩几条金鱼, 那么10减1还是等于10。如果是夜里点燃的10支蜡烛, 被风吹灭了1支, 问到天亮还剩几支, 那么答案是1, 因为其余的蜡烛都燃尽了。如果是桌子的10个角, 砍掉1个角, 那么10减1还是不等于9, 因为我们将看到11个角等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解析:这就是利用事物的多重性发散。所谓多重性发散, 就是利用事物本身的多重内涵、多种属性, 沿着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10减1按照数学逻辑常规思维等于9, 然而在特殊情境下, 它有了多重内涵, 这种内涵的多重性直接导致结果的多重性。

2.利用事物的对立性发散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 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 也只是蒙混过关, 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 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 并精心修饰, 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 “凤尾裙”热销起来, 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

利用幻灯片先出示画横线语句,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时装店的经理, 会从哪个方向进行补救?

学生回答后出示后半部分语句, 明确:这就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性发散。它是发散思维中很特殊的一种形式, 一般通过转换角度, 逆向求解的方式, 来取得标新立异、耳目一新的效果。该题中高档呢裙有个洞, 这个洞会带来经济损失。而该经理从事物的对立性角度出发, 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 并精于修饰, 最终, 反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用事物的相关性发散

宋徽宗时, 朝廷有一次举行绘画考试, 题目是“踏花归去马蹄香”。有的画家绞尽脑汁, 画了许多花瓣儿, 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 表现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 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 在黄昏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字上下功夫, 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 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 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 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员骑着马回归乡里, 马儿疾驰, 马蹄高举, 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这幅画让宋徽宗拍案叫绝。

思考:为什么这幅画让宋徽宗拍案叫绝?

学生交流后明确:“香”是一个抽象事物, 用鼻子闻得到, 可用绘画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几幅画, 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 而被选中的这一幅, 蝴蝶追逐马蹄, 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 所以让宋徽宗拍案叫绝。这个人之所以成功, 其实, 是利用了事物的相关性发散。

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发散又称“旁通思维”, 就是把自己的研究领域与别的相关领域交叉起来, 并从别的领域取得思想上的启发, 即从与问题相关的事物中受到启示, 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属发散思维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鲁班从草拉破了手得到启示, 发明了锯条;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揭开了“王冠之谜”, 发现了浮力定律……他们都是利用了事物的相关性发散, 成就了自己。

4.提示

刚才同学们了解了发散思维的几种常用形式, 然而发散思维的运用是有条件的, 要整体把握材料的主旨, 材料本身是适合发散的。比如我们经常在作文题目中看到这样的要求:自选角度, 那就意味着可以发散思维。而有的材料就不适合发散思维, 比如2010年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材料: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 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 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 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 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 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 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 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 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 可以讲述故事, 抒发情感, 也可以发表见解。文体除诗歌外不限, 字数在800字以上。

该作文材料和题目基本点明了作文写作的主旨指向:在文化反哺中进行角色转换。沿着这一思路, 方能获得较理想的分数, 该题显然不太适合发散思维。

四、发散思维与作文

1.家家户户都有门, 生活中离不开门。

人的一生中要穿越无数的门, 也许每一扇门背后都有其动人的内涵。在进出每一扇门中, 有付出, 也有收获……同学们, 一个简单的“门”字, 会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

请以“门”为题, 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首先组织学生讨论该作文题, 然后写下自己认为比较深刻、新颖的立意,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利用事物的多重性发散:门有各种各样、门的作用、每天的开门关门动作等

利用事物的对立性发散:从门到墙, 从通到堵, 渴望没有门的世界等

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发散:机遇之门、门里发生的情景等

2.江西高考作文题目:脸 (如果时间允许, 此题也可放在课堂训练)

多重性发散:面子, 外表, 脸色等等。

对立性发散:虚伪, 伪善等等。

相关性发散:脸谱, 形象, 尊严等等。

五、作业

发散思维与作文立意 篇3

发散思维即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元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顺应各个角度,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和变通性。思维在头脑中是可以发散的,它像一个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当思维纵横交错时,思路就纵横扩散。而每条思维射线的落点,就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立意。宋代陆游的咏梅诗,其数量在百首之上,但在他的笔下,都能以独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诗人特殊环境中的思想感情,且各有各的构思,各有各的意境,各有各的情韵。而毛泽东同志的《詠梅》,堪称是反意思维的典范:一反陆词的消极颓丧而为坚强乐观,二反陆词的格调低沉而为昂扬高亢,三反陆词的孤芳自赏而为无产阶级的高风亮节。作为文章所表现的事物或题材,其自身的属性不是单一的,它不只包含一个对立面,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元化、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多关系的复合体。而由于作者各自的经历、能力和心境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的认识和感受,也是有差异的。所谓“各以其情而自得”,“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发散思维在主客观两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天地,它更富有灵活性、多向性和创造性。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立意上进行“发散”,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掌握事物的多义性。如《萤火虫》,可纵向想:萤光可照明、萤光虽微但生命不息发光不止、萤光为自然界增添了光采与活力……可横向想:萤火虫与人、萤火虫与自然界、萤火虫与火炬……还可类比想到烛光、星光、月光、人生之光等,由此达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元境界。对同一题目可从不同角度思索,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激活思维,拓宽思路。发散到一定程度进行思维梳理、聚合,找到最佳切入点来构思,完成一次质的飞跃。如《风景》,要写出新意,关键在如何看“风景”。如果能摆脱容易雷同的自然风景的束缚,就能创立新的视点:每个人都是立于社会的一道风景,因此都要注意树立自身美好的形象,为社会营造亮丽的风景。再抽象一点,写“人的生和死”是一道风景,由此赞美生的壮丽、死的壮烈。这样,就对“风景”做出了新的诠释,文章就自然出了新意。立意创新的关键是激活思路,多一条思路,就可能多一个思维的驿站,每一个驿站都可能是一个新的立意。

发散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反向思维,即美国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教授卢森堡的“两面思维”,更能产生创造力,因为它往往发散到被人们忽视或否定的一面。反向思维,言之成理,更易出新。比如一些名言警句或成语典故,都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警策性,流传日久,往往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实际上,不少名言警句的所论是就其一点或一个角度而言的,我们完全可以反其道而言之。如“对牛弹琴”,原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而周恩来的“对,牛弹琴”,加一逗号使其新意顿然开花,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中的“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则反出了另一新理。“开卷未必有益”,强调必须认真选择读物,否则开卷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其它如“知不足者常乐”,“学海无涯乐作舟”,“有志者未必事成”等等,只要学生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就及时予以肯定、鼓励他们勇于反常出格,标新立异。当然,我们所说的运用反意思维并非主张无端地每题必“异”,而是主张一种能动的敏感表现,对事物确有深刻独到的见解的自觉反向思维,即仅仅是在事物的另一对称轴上作一点简单的浅层推导,给人以为赋新词强作“反”的感觉。

培养学生立意方面的发散思维,一要引导学生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存状态,关注人类的未来与命运。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不应有所顾忌,有所回避。二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直言不讳,张扬个性。做到宣泄率真,挥洒感悟,反刍历史,憧憬未来。如果记忆表象丰富多样,感情激发力强劲,学生的思维必然活跃,创新能力随之也增强。三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敢想善想,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放开胆子,生发写作冲动和欲望,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写出更多有个性、有思想、有新意的“放胆文”。每进行一次这样的作文,发散思维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去领略生活,用自己的思维去剖析生活,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

作文中的发散思维 篇4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立意,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采取发散思维获取比较新的立意。例:

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发散思维立意如下:

1、赞叹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进而升华到生命的滋养,以美德、美行、慎思为生命的营养,做一个圣洁的人。

2、人往高处走,可是雪却从高空落下,拥抱大地,赞美它的滋润精神。联想„„

3、批评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血压冰封,千山枯寂万物萧条。

4、鞭挞雪的虚伪怯懦。

解说:从雪的色度、运动方向、温度、雪后景象、雪的融化等角度思考。

自我体验:

台阶:

1、垫脚的基石,默默无闻地托举一代又一代人走向未来。(褒)

2、一级台阶就是一层障碍,层层台阶砌就无数障碍,想攀越,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人的生命就是无数的台阶组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取真经。(中)

3、灰色的水泥给了一副冰冷的外表,内心却有着不屈的灵魂,一步一步牵引自己走向高处。(见困难不屈服)(中)

4、灰色的面孔给人留下无尽的阴影,何不粲然一笑真风流。(贬)解说:从色彩给人的感受、台阶的硬度、级数、高度发散思维开去。

胡同: 你的解说:

你的立意: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凝聚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班中就已经热闹了起来。同学们来得都比往日要早一些。尽管大家尽量压低声音,但却仍难以克制各自的兴奋,还是有了很大的动静,大家奇异的举动甚至招徕了临班早到同学诧异的目光。

因为所有的感动都将在这一日里凝聚。(画龙点睛,笔力老到)今天不是什么节日,但我们班的教室在7:00时已被精心布置好节日的场景。两个小“密探”率先发出让大家更加兴奋的声音:“她上教学楼了!”“嘘,安静,马上她就进来了!”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灯被全部关掉,门被轻掩,窗帘拉上的同时幻灯片的轻音乐开始播放,六十根红蜡烛也分别被细心的女生一一点亮,教室里顿时温馨而又甜蜜,有着一种家的温暖气息在轻轻荡漾。

她进来了,同往常一样,门被轻轻地推开。然而,进来后同往常又是多么得不一样。往常,可能我们正各自在默默地狂补着前一天的作业;可能我们在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议论着 1 青春话题;可能我们在愤青似地抱怨着我们的时代;也可能我们在争分夺秒地利用这宝贵时间恶补睡眠……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教室会让她吓一跳,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教室会让她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或是走到我们中间细心倾听,或是看着我们愁眉不展,或是欲止还言语重心长……(师生的往昔,此意在回忆师之勤勉,展今日生之变化,引而不发,为文章蓄势。)

果真,随着我们异口同声地一句:“祝您生日快乐!”她被彻底地感动了!幻灯片里的《祝您生日快乐》的曲子结束了,她好像还没有想好应该说些什么。

就连班长走到她跟前把我们精心挑选的可爱熊猫靠枕双手递给她的时候,她还没有反映,她只是那样微张着嘴、木木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前方,眼神真的很异样,但我们肯定地相信:那是一种异样地感动!

随着幻灯片播放的画面,我们也沉浸在不尽地回忆和感动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没有改变过她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的习惯;乖巧温顺、怪戾逆反都没有增加或是减弱她对我们的公正无私地爱;不因权势、不因贫富走遍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家;然而她把几十年的光阴都倾注到了学生的身上、把所有的汗水都倾洒在了这样一片可以开满鲜花的沃土上、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了她所挚爱的事业上!这样的一个她却还从来没有为自己过过生日,还从没有吃过自己的生日蛋糕,甚至在她生日的时候就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过过,作为她的学生,我们不能不感动,作为她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学生,我们不能再不珍惜她的的这个生日!

幻灯片结束的时候,教室的日光灯全部被同学打开,站在我们面前的她已泪流满面,我们笑了,她也笑了!她虽然几次清嗓子,但她的话语还是有些哽咽、她的声音还是有些拙涩、她的音调还是有些断续:“孩子们,我真的被感动了,我早已忘记了我的生日,是细心的你们让我知道自己六十岁了,六十年,我没有虚长,回首往事,我更加感动,虽然这是我最最感动地一次,但每年都有让我感动的事,正是这种感动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和生日……孩子们,真的,如果用一首歌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愿意是《再活六十年》,我想再活六十年……”

掌声中,这个独特的异样的生日过完了,然而我们的心却难以平静,今天凝聚的不止是我们的感动,不止是我们的真情,还将会是我们的更多的思考……(思考什么?言近旨远)

凝聚

风呼啸着,雪花一飘三转地舞着,轻轻地、慢慢地为大地母亲披上雪绒。

箭一般地身影在树丛间飞窜,血液在沸腾,透过呼呼风声,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乃至心跳!夜已黑,银色的雪光映亮了大地,莹黄的灯光已渐近。

风更狂了,雪花舞得更欢,在一所透着光的房子前停下,隔着模糊不清的窗玻璃,寻找着熟悉的白。所有的思念与仇恨,所有的痛苦与宽容,所有的幸福与悲伤都在这一时刻凝聚。(题旨)

看见了!灰灰的墙壁上,挂着两张雪白雪白的狐皮,映着暗淡的墙,白得刺眼,白得无暇。一滴泪,无声地滴落,从屋子里传来的欢叫声刺痛我的耳朵,唤醒了记忆……

风吼着,雪花像调皮的精灵,跳上树梢,又飘飘而下。毛发还未长满的我,紧紧地偎在母亲的怀里,尽情地享受着属于我的的温暖,母亲一双碧眸洋溢着慈爱,她把顺柔纯白的毛发盖在我身上,以便让我完完全全地吸取她的体温,外头一片苍寂,母亲不时舔舔我的头,更多地是凝望着风雨中的大地,眸中隐着少许担忧。我知道,她是在寻觅父亲归来的身影。

提起父亲,我顿时充满敬畏,他是那么高大,伟岸。哪怕只是那淡绿深邃的眼睛,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他很严厉,总在我窝在母亲怀里撒娇时把我刁开,对我可怜兮兮的样子视而不见;他又是可敬的,总冒着寒风暴雪在雪地上寻找微薄的食物供我们母子填饱肚子,自己则在树洞口为我们挡住那刺骨的寒风。他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是最好的父亲。我不禁在母亲怀里笑开了。母亲对我的神经质习以为常,她溺爱地舔舔我的头:“傻孩子!”

风仍在刮,雪花永不疲倦地飞着,在了无声迹的雪地中,突然传来了一声示警的声音,尖锐地划破雪中的寂肃。那是父亲的声音!有危险!我和母亲立即竖起了耳朵,一同向外望去。透着那雪花,父亲的身影在飞快地奔窜,远方穿来几声犬吠,猎人!父亲有危险,我和母亲的心也开始随着那雪白的身影而紧张不安,飞窜的身影迟迟不进树洞,他是想把猎犬们引开,我们才不会被发现。终于,母亲按捺不住站了起来,眼中早已充满焦虑。顿时失去温暖的我紧抓着她,乞求她不要离开。但,她还是出去了,在她把树洞——我们的家——严严实实地用雪封住之后。

呼啸的北风声盖过了一切声音,只有两声尖锐的枪声令人寒骨悚慄,我颤抖着,恐惧不断聚拢,泪眼模糊地拨开雪堆,心中的唯一一线希望碎了。辽阔的雪地里只有两朵盛开的雪花,鲜红鲜红的,点缀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凄美,艳丽。风在咆哮,雪在狂舞,那舞姿依然轻盈,一切如旧,空荡荡的树洞里尚存着温暖的气息,还有孤零零的我。飞雪渐渐掩盖了雪地上的那片鲜红,谁又知道,一片幸福在刹那间被猎枪的子弹击得粉碎。

凝聚在那一刹那的记忆也被子弹击得粉碎,透着模糊的泪光,我知道那种幸福仍将重新凝聚。

今天,一年后的同一个日子里,我已拥有像父亲那样雪洁的毛发,已成为一只健壮的雪狐,已有自己的一个家,凝望那雪白的狐皮,回忆那曾经温暖的怀抱,发现那白白得圣洁,白得永恒……

当一年的这一时刻的凝聚已成为习惯,我不只是只知道那白——白得圣洁,白得永恒……

凝聚

夜深人不静。

全因为所有的施爱和被爱,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在此时凝聚。(题旨)

在我久攻一个数学或是物理“堡垒”而不得克,且正欲缴械投降时,一股热烫的气流从桌子底下冲出来,把我的镜片弄得有些模糊。

“干什么呀,你!”母亲没声响地举动起初总会引起我的小烦,我吵嚷的语气里甚至有些责备。

“这是今天新买的泡脚木桶,试试怎么样!”母亲做事从来不多做解释,我也已经习惯,任凭她一如既往地麻利地脱了我的袜子、挽起我的裤腿,我保持着原来的坐姿,自然地看着蹲在桌子底下的母亲。

然而她并非教科书或是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母亲那样老:她的头发依然是那么乌黑而且亮泽,她的皮肤仍然是那么青春而且富有弹性,她此时正在试水温的手依然还是那样温润而且细腻!她太年轻了!我对自己有些不满了!不一定头上有一根白发了才是母亲,不一定鱼尾纹爬上眼角了才是母亲,也不一定一天到晚只是唠叨的才是母亲,恰恰相反:此时蹲在桌子底下因为女儿而消耗掉青春的她才更是母亲!

“不能一下子放进去的!”母亲一手拿着我的脚,一手撩着仍有些烫的水朝我脚心里泼!痒痒的、暖暖的,熨帖到了身上所有的部位。热水快乐地在桶中打着旋儿,热气缭绕在桶的周围,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木头特有的香味儿。

两只脚在母亲的手里被轮换着用水撩着,我很顺从地任由母亲操纵着我的脚,因为这时的木桶属于我们母女,这时的温度是我们母女的温度!

水流如丝缎般包裹着我的双脚,我只觉得一股暖流由脚底直沁心头,一天的酸胀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幸福还是幸福。

“舒服吧?”妈妈仰起头,“要中考了,功课紧、作业多,太辛苦了!”妈妈边揉着我的脚边念叨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女儿谈心!虽平淡,但每一个字都那么动听,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妈妈,其实您最辛苦!”我情不自禁而且有点儿哽咽。

“嗨,这算啥呀,女儿要比妈累得多!”妈妈眉宇和眼角间突有一瞬的愁云但倏忽间就又消逝了。窗外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镜片刚刚清晰却又再次被弄得模糊,但不止是热气的缘故!久蹲着的母亲终于把水撤走,她同往常一样嘱咐我早些睡,然而此时脚下有着这样的幸福,身上有着这样燃烧着的温度,我又怎睡得下呢!

所有的力量和激情再次凝聚!(有所升华。)夜深了,我无法静下来!

数学教学与发散思维 篇5

内丘四中 施梅霞

“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同样袁老师的课堂深深的吸引了我。看着黑板上的六组平行线,心中疑问,袁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什么?手里的绳子怎么用?绳子的两端固定在黑板上,随意以处为顶点,把这个点至于某处,为了让学生轻松的记住几个点的位置,老师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述。鸟嘴,猪嘴,曲项向天歌,回眸一笑,诙谐幽默,又非常的形象。以期中一个为例说明∠A, ∠B, ∠P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演示写出结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兴趣很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袁老师的教学也充分体现了

“一图多问、一图多变和一题多图”的教学思路是发散思维的典型例子。

图形发散习惯指图形中某些元素的位置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新的图形。了解几何图形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可以通过演变过程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找出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适当变化几何题目的已知或结论,可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进行一次适当的变式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中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到多种结论的发散思维习惯。这种思维习惯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固定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确定未知结论,并这个过程充分去求解这些未知结论。揭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益的尝试,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1、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问题的条件与机会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的环境。

2、在课堂上善于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其中组织课堂讨论是一种使用较普遍的有效方法。这样培养的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批判、敢于质疑、思维敏捷。不受老师讲解的束缚,可为发散思维的培养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既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多方面关系的总和。所以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当一种方法,一个方面不能解决问题时,应主动地否定这一方法、方面,让思维向另一方法、另一方面跨越。不要满足已有的思维成果,力图向新的方法、领域探索,并力图在各种方法、方面中,寻找一种更好一点的方法、方面。

4、教学上运用相关的题目进行训练,促使学生在思维上善于从同一对象中产生多种分化因素的能力,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揭示同一本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形式之间的差异。

5、使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能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联想,从而能够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得到多种解答或结论。

6、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问1: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思考后再读出:“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这就是联想与想象后带来的奇妙力量。

二、什么是联想与想像呢?

1、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同学们:(在黑板上划一条波浪线)“ ~~~~~~”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问: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具象——大海的波涛、绳子、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麦浪起伏„„

老师简评::刚才大家发挥了想象,想到了很多形似的具体物象,大家想一想,我们还可不可以想象出一些抽象的内容? 学生答:商品价值规律 成绩起伏不定

似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

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弯路

在曲折前进的人生中,波峰象征成功,波谷象征失败,我们应该胜不骄,败不馁。

„„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7

一、发散性思维的涵义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收敛性思维而言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键, 是要打破通常的逻辑思路, 因此,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要点, 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 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改变思维的僵化状态, 告别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 让创意悄然降落心中。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 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向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 大跨度地进行联想, 其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直接决定集中性思维取得的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收敛性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即产生式思维, 运用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行动、方法、规则、图画、概念、文字。思维发散过程需要运用知识和想象力, 而收敛性思维则是选择性的, 在收敛时需要运用知识和逻辑。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的实质是创新, 找出事物间的新关系, 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它除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外,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 即对问题不急于归一, 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 然后经过筛选, 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发散思维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于已得出的结论, 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各种的可能。对未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设想;对于已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意义;对陈规, 敢于突破。这种思维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我国著名的数学研究专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一般说来,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 所以按照现行心理学家的见解, 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它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详细说来, 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知,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协调发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集中的结果体现于知识的深度, 发散的结果则表现出知识的广度。虽然集中思维的培养易形成思维定势, 但它既可引出灵敏的思考, 又可导致呆板的思考, 使人产生盲目性。那么怎样发挥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 克服不合理的思维定势呢? 笔者认为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必须培养使用基础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只有学好了课本上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才能为继续学习或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 (2) 培养思维策略定势。特殊化即把问题退到简单情况考察、讨论;具体化、形象化即遇到一些抽象问题时用数字代替一般文字、用形代替数等;单纯化即在复杂问题中找出最单纯的元素, 把问题归结为有关单纯的相互独立元素的问题; 熟悉化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 (3)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注意运用反例和特例;深刻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 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防止死套公式、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善于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并筛选出最好办法。

2.结合教材特点, 注重发散方法的运用。传统的数学教材通常将数学知识以综合演绎的手法归纳到需学生学习的逻辑体系中, 该逻辑体系往往体系得思维过于收敛,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在结合教材特点的同时,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出发, 仔细钻研与分析, 发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更多地注重发散思维联想能力的培养, 有逆向发散、题型发散、迁移发散、组合发散、转化发散、分解发散、综合发散等方法,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采用逆向发散法, 从一个结果中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其他原因, 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 根据已知条件, 推出多种可能情况, 再根据这些情况, 分析众多的可能性, 由此快速解题, 增强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越清晰, 解题能力越强大。再比如采用分解发散, 就是将一个题型中多个复杂的条件或命题, 分解成简单的命题或条件, 再一个个加以分析, 此时的条件或命题都会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与分析, 从而更容易达到解题的最终目的, 就是分解发散的思维方式。

3.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发散性思维是变通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调动一切做题手段, 从各个侧面论证同一命题的真实性。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可以知道哪种方法灵活巧妙, 具有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哪种方法呆板沉繁, 具有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的分析训练, 让学生在普遍性中寻求规律性, 融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于一体, 优化解题方法, 拓展解题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思路, 抓住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及方法间的联系, 一题多解、发散求异。

4.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发散性思维是流畅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些表面看来一般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的问题, 是可以发展和发掘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施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 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 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辐射性, 通过解一题, 带一片, 强化知识的正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散中求异”, 在“发现中求同”。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又培养了归纳思维能力, 让学生真正领略了解一题有多法, 做一题懂一类,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邢安寿.浅议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保山师专学报, 2005.9.

[2]周其娟, 杨蕊.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湖南农机, 2010.9.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8

关键词:科学化;学科思维;发散新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呢?课上我注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让学生多观察,培养其兴趣,科学地传授知识,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入思维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大胆地讨论、发言,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这几方面笔者做了以下教学实践活动。

一、传授知识要科学化

小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他们好动,即热衷于技法的操作。为了使学生既能听懂老师对知识的传授,又能正确操作,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上采用了“科学化的现代教学法。”我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教具,引发学生兴趣。例如,我教小学第五册第二课《色彩缤纷的世界》一课时,要求学生掌握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我准备了六个量杯,其中三个分别盛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另外三个是空杯。上课后,我告诉学生:“今天我给大家变魔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清楚我是怎样变出的。”几十双眼睛盯着我,我把红、黄、蓝三种颜色,两种两种地分别掺合在一起,出现了橙、绿、紫三色,学生被这奇妙的变化吸引了,而且很快就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可谓一举两得。结合教材内容我还经常采用猜谜语、讲故事、背儿歌、朗诵或唱歌等形式引入和传授知识。例如,在教小学美术第八册第十四课《学校生活》时,我朗诵了“向雷锋同志学习”,又唱了《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这首歌的开头两句,然后引导学生看教材,分析画面的色彩知识及运用的协调,这样启发加诱导,科学地引入课题及传授知识,使学生很快就悟到了本书的知识点“画我最喜欢的活动”。学生处在美好的回忆与创作激情中,画出了自己的杰作。

二、正确处理授业与解惑的关系

教师每上一节课,都离不开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当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时,才有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的发展又免不了向老师提出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样创造性思维、质疑、解惑,才有可能出现发散性思维,尤其是美术知识的内涵又是那样丰富。比如,我教小学美术第六册第二课《画树》时,要求画一棵或一组树。学生质疑了,我可不可以画一些别的景物,我不但说可以,而且还鼓励他们越能突出树来越好,衬景可大胆想象。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在天空中加了个火红的太阳;有的学生在背景中加了连绵起伏的群山,这样既衬托出树的高大,又使画面内容丰富。教师使学生从作业中发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到自己创造的欢乐。

三、注重科学启发学科思维

1.培养创造性萌芽

由于学生的艺术天赋、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不尽相同,作画时必然出现多种表现形式,我根据情况进行启发诱导,他们想象力很丰富,一次开学,我为了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就让他们自由大胆做画,每人画一张自己最喜欢的想象画。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他把自己也画上去了,他坐在月亮上,又画了一个秋千,还画了一个小弟弟在荡秋千。像这样的画面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2.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发散性思维。有一次,我在喝茶时,茶叶贴在玻璃杯上,图案很像一个滑稽大师卓别林表演的一个优美动作,这种偶然成像,激发了我作画的兴趣,于是我就把这图画了下来。这一块“砖”抛了出去,引出了许多块“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升华。

3.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动笔、善联想的思维品质

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我还经常鼓励学生到校园或街道或公园去观察、去写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与丑、苦与乐,然后用自己的画笔把感受表现出来。我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把每天观察到的有趣事情画下来,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还不时地把自己观察的乐趣有机地渗透给学生,以给予他们启迪。一次我吃鸡蛋时,用两个鸡蛋碰撞,一个鸡蛋的皮比另一个鸡蛋的皮硬,另一个鸡蛋的皮破裂以后,它的裂痕很像一只乌龟外壳的形状,于是,我就在上《蛋壳贴画》时,把这件事讲给了学生,而且我还把这蛋壳贴成了一只小蛋壳乌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蛋壳贴画》一课上得生机勃勃,学生都兴趣盎然。但仅仅靠以上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在整个教学中,我们还努力上好欣赏课,把欣赏美术作品,作为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课程。因为欣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美育,促进智力、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较高的欣赏能力,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就不能正确评价。所以,我在上欣赏课时经常使用:A、看图听讲法;B、听课口述法;C、个别谈话法;D、学生分组讨论法;E、配合音乐欣赏法。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9

这道作文题的题目是《与你为邻》,它比较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题中的“邻”,既可以是邻居,也可以是邻座、邻村、邻国等;既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既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单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不难把握的作文题。

但也许是命题者担心考生拿捏不准,于是对这道题加了一段提示:“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经过这番提示,原本可以自由发挥的作文题一下子变得障碍重重了。

在现实生活中,相邻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或亲密无间,“相互依存”;或从不往来,形同陌路;或彼此猜疑,互不信任;或纠纷不断,视若仇人„„古人既有“天涯若比邻”、“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也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说法,更有“智子疑邻”和“以邻为壑”的反面教材。可见,相邻者的关系并不像提示语所说的“相互依存”那么单一,考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也并不都是彼此的“相互依存”,他们对相邻不相知、人情冷漠的社会现象同样感受尤深。但按照提示语的指向,这些“阴暗面”显然是不宜触碰的,于是,只能在文章中大唱“相互依存”的高调了。由于不少考生对“相互依存”缺乏真切的感受,因而多靠编造故事或避实就虚来完成此文,诸如“与理想为邻”、“与信念为邻”、“与高尚为邻”、“与和谐社会为邻”之类的立意充斥其中。明明谈的是拥有理想,却偏要说成“与理想为邻”。如此一来,理想便不再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变成了独立的个体。一旦理想、信念、道德成了与“我”地位对等而单独存在的个体,也便拉大了与“我”的距离。就这样,为了扣住题意,考生们不得不在作文中生拉硬扯,甚至偷换论题。

不单如此,提示语中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也造成了考生的思维混乱。“邻”确实“无法回避”,但“可有所选择”这一结论却难以成立。邻不同于友,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友可以自主选择,邻却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任意选择。当今社会已不同于孟子所处的可以择邻而居的时代,人们也不可能动辄搬迁。正因为如此,一旦与之为邻,就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然而提示语却把考生引向邻“可有所选择”的思考方向,这明显违背了实际生活。考生除了拿“孟母三迁”来说事,很难从当今社会找到佐证或发掘材料。这样,写作的空间便大大缩小了。

可以说,这段提示语非但未能给考生指点迷津,反而给他们制造了障碍。正因为如此,去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出现了整体滑坡的状况,不但满分寥寥,平均分也明显降低。据有关媒体报道,考生中套作现象十分普遍,文章缺少个性,也缺乏真情实感。

发散思维的培养 篇10

1.流畅性

是指在短时间内表达出不同观点和设想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灵活性

是指多方向、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独创性

是指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4.精致性

是指对学生事物描述的细致、准确程度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在训练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大量欣赏经典作品。如罗马一出版商为售出滞销的书,想尽办法托人给总统看,但总统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再三请求提意见,总统随便说了句“此书甚好”。该出版商马上推出广告词:“现有总统评价很高的书出售。”结果积压的书一售而空。另一出版商见状,也用此法,总统被利用了一回,这次说了句:“此书很糟。”相应出台的广告词为:“兹有总统批评甚烈的书出售。”结果书也很火爆。又一出版商马上也送了一套书给总统,总统这次决心不加理睬,于是,第三个广告词表述为:“现有连总统也难以下结论的书出售。”他的书销路居然也很好。

发散思维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假设推测法

假设的问题不论是任意选取的,还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应当是与事实相反的情况,是暂时不可能的或是现实不存在的事物对象和状态。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在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体发散思维

与发散思维有关的作文 篇11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发散思维;应用分析

【分类号】G633.34

引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文写作最忌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目前,初中生的作文学习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学生、教师。发散思维在这方面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

一、发散思维的特点

(一)、流畅性

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主要是指在运用发散思维时,它不仅可以用于某一方向,并且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快速地沿着该方向进行发散,围绕这一方向形成丰富多彩的内容。人们在运用发散思维时,头脑中的想法可以自由地发挥,在短时间内可以生产多种新的想法。发散思维的流畅性体现了它在数量上和速度上的优势。

(二)、变通性

变通性是指发散思维能够从某一个思维方向迅速地跳到第二个以及第三个思维方向,从而扩展到更多的思维方向,使思维方向越来越多,从而使人在面对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发散思维可以让人改变头脑中自己既定的思维框架,按照一种新的方向来思考问题。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借助横向类比、纵向类比、跨域转化等多种方式,促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扩散。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体现了这种思维形式在解决问题时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有着显著的优势特征。

(三)、独特性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最高目标的体现,独特性是指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能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使思维活动进入创新思维的高级阶段。人们在运用发散思维时,拥有不同常人的反应能力,更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发散思维的指导下,面对同样的问题,人们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想到独特的解决办法,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

二、作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方式太过单一

思维方式太过单一是当前学生作文写作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受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层面的限制,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按照固有的思维模式来选择作文的切入点与内容,导致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常把审题与写作速度当做作文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作文写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从侧面、反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学生思维狭隘、缺乏思维变通与应变能力也是作文立意扁平化的原因之一。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观察习惯,没有足够的素材积累

现代社会中,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网络的大量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如今很多学生都不再以读书为乐,而是围绕在网络游戏或是各种泡沫电视剧上。新科技带来的东西,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优秀的文学书籍的营养成分是其他方面的东西无法替代的。

二、发散思维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逆向思维的应用

逆向思维是指采取与常规思维方式相反的思维方式,对所给的题目或材料进行反向思考、另辟蹊径,使作文立意独特新颖、不落俗套。在逆向思维发散下的作文,通常可以从题目中提炼出某一指向性的观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质疑性思考。

比如,有这样一段作文材料: 某地铁上人流众多,每天人们乘着这趟地铁上班、下班,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大家都在抱怨为什么这趟地铁上的环境这么差。作文要求从这段材料中立意,许多学生只写到人们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但是如果从另一方面思考,抓住“垃圾在地铁上随处可见”这一关键性语句,可以反过来思考人们乱扔垃圾的原因,可以联系到地铁上垃圾桶的数量和设置问题,于是文章的立意就可以从地铁上的垃圾桶设置出发,以小见大,使文章不落俗套。

(二)、聚合思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聚合思维是指立意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寻找最佳的立意方向,使立意更有深度,聚合思维适用于立意范围比较大的题目。当文章的切入点不明确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发散聚合思维,寻求各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层层聚焦,总结和历练自己联想到的立意,从中选择出与题意最切合的立意。

(三)、多向思维的应用

多向思维发散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将几种事物、几个问题结合起来思考。它着眼于现象和空间的并列性,同时,这些并列的思维方向是由一个中心发散而成,有纵向发散和横向发散两种类型。纵向发散即顺势延展,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至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的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造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立意。

以“期待成长”的作文题目为例,经分析可以知道“成长”是题目中的关键词,“期待”也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我们能够由“成长”一词想到很多事情,人、事、感慨以及心情,还有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另外还有个人的成长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关于成长的名言警句以及人生与成长等等。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这些写作角度全部写出来,并且写出与之有密切联系内容的关键词,将其与作文题目“成长”这一关键词连接起来,以为今后选材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只让学生一味发散而不知及时指导学生比较、选择、集中,那是不足取的。发散思维只是按一定要求,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伸出试探性触角,因而把握了多种可能性的结果,它只是作为达到最优选择、正确决断即高质量集中思维的有效手段。

结束语

我们教师要从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传统语文作文教学的局限性,改变学生作文写作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作文体现其个性。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作文体现学生个性并不是指作文要违背写作原则,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体现积极向上的观点才是语文作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如何将发散思维应用到语文作文教学当中,作为我们教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 王耀新.中学语文以读促写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

上一篇:乡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先进集体下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