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发散性

2024-05-17

思维的发散性(精选12篇)

思维的发散性 篇1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这样写道: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 而创造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多水平结合而构成的。在创造思维运动过程中, 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 一个新的问题只有得到创造性解决, 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精心引导,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性思维, 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只有进行发散思维, 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 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一以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性思维的结果。

二、精心引导,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限定范围, 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 由一点而扩展开去,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多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多端的发散思维训练。

1. 由点及面, 发散思维。

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语句来体现的。抓住这些“画龙点睛”的语句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可以培养学生捕捉阅读重点、抓住事物内在联系的能力。

例如《天鹅的故事》中有一句:“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 水面在慢慢地扩大”。为什么说它们很顽强呢?学生联系前文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天鹅是弱小的, 却以血肉之躯扑打冰面。”有的说:“天鹅一次次地扑打, 并不退缩。”还有的说:“它肯定很疼, 肯定受了伤, 但却没有放弃。”学生们各抒己见, 在深入讨论中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课堂中的一些问题都需要学生由“点”辐射到“面”, 联系课文内容考虑回答, 既不能照搬原文, 以读代答, 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它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了这些问题, 文章的主旨也就把握在胸了。在教学中, 教师就是要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思路解题, 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 激发想象, 发散思维。

想象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主动的发散思维活动。小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年龄阶段。他们的创造精神往往表现在某些很有特点的想象之中。因此利用这个最佳时期, 通过想象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训练方式。

例如在《九色鹿》中, 调达看了皇榜, 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你在场, 你会怎样劝阻他呢?”在课文的最后, 可以再让学生想象:“如果换作你是受害的九色鹿, 你会对国王和调达怎样说?”

又如, 在《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中, 当小男孩知道车是保罗的哥哥送给他的时, 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时,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那你听了小男孩的话后, 你会怎么做?又有什么想法呢?”当保罗把车开到小男孩家门口, 听到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后, 老师可进一步追问:“保罗是怎样想的呢?他们三个人会怎样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呢?”

这几个问题, 都是课文中没有的情节, 而在回答过程中, 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会产生共鸣, 深化文章的主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会得到积极发展。

3. 引导生成, 发散思维。

学生对事物的差异往往产生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和见解。保护和发展这种直觉性思维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前提。“胆怯会磨灭想象和独创精神”, 学生如果在紧张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支配下学习, 思维必定是呆板的、机械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包括老师的见解。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在学习《鼎湖山听泉》的第四节时, 第一句是:“入夜, 山中万籁俱寂, 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在理解什么是“万籁俱寂”时, 一个学生忽然提问:“为什么万籁俱寂, 却还有泉声传送到枕边?”我随机应变, 立即让学生们讨论起来。在讨论中大家明白, 深夜泉声传送到耳边, 其实更衬出了山中的“万籁俱寂”, 而且这样写, 还给大家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我还表扬了这位同学, 正是由于他积极地思考, 才让我们领会了“万籁俱寂”的意思, 也更加体会到山中泉水淙淙流动的意境。

在学习《小镇的早晨》时, 我正在让学生体会小镇早晨的热闹氛围, 一个学生却打断大家的思路, 说:“刚才学习的是小镇的早晨的恬静, 现在怎么又热闹了呢?”对于一些优秀生来说这可能不是问题, 可对于中等生或一些学困生来说, 可能真不太明白, 我便让大家边学边思考,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很快同学们就明白了这篇课文其实有一个时间顺序, 在时间的变化中, 小镇的早晨体现出了三个特点。

这些即兴发言, 尽管有的比较幼稚, 甚至是错误的, 但是, 这种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大胆探索的精神正是发散性思维的表现, 闪耀着创造的火花。教师要加以鼓励, 有时还要善于把学生从尝试错误中引出来, 切忌指责、挖苦。

4. 以退为进, 发散思维。

为了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先退一步想一想, 这样能使学生超脱狭隘性思维的束缚, 纵横自如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例如, 在教学《生命的壮歌》时, 理解“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时, 我就让学生试着先思考:“如果老羚羊们不这样做, 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们作了各种合理的设想, 最后得出了结论:“不这样, 死亡的羚羊将更多。老羚羊们用自己的死亡换取了年轻羚羊的生命。”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中, 在学习“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 看到杏花开了, 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句话时, 我先让学生想想:“当你看到美丽的杏花时, 你一般会注意什么呢?”通过和自己平日行为的比较, 学生们一下子就领会到了竺可桢爷爷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退一步思考, 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视角进行猜想、假设。这对于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5. 变换语言, 发散思维。

这是一种重新组织文章材料, 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创作方法, 培养布局谋篇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文时, 我在第一段设计变换语言的练习:“小燕子长什么样儿, 谁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们就按平时叙述的方法开始说:“小燕子长着……”在学生们连说后, 我又这样引导:“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找到了吗?请一个同学读一读。书上写的与同学们刚才描述的哪一个读起来感觉好呀?为什么?书上是抓住燕子外形的哪些特点来写的?”通过思考、讨论, 大家认识到, 课文用短小精炼、生动活泼的语句, 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小燕子的模样。

上述练习, 既让学生体会到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精妙之处, 又训练了学生根据中心选择材料、依据文章基调遣词造句的能力。

6. 联系实际, 发散思维。

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有效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常识性的说明文和寓言故事。教师如果不联系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认识往往只能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视野是狭窄的。

例如, 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第八册) 时, 我让学生举例说说:“你是如何在网上漫游的?你觉得互联网奇妙在哪里?”学生们有的说上网打游戏, 有的说上网聊天, 有的说上网看电影……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中, 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 也得到了教育:我们应该正确地使用国际互联网。

在教学《成语故事三则》时, 我让大家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事例。通过交流, 大家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这些事例, 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去体会, 可以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7. 横向联系, 发散思维。

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横向联系, 可以使学生获得整体性知识, 对所学知识内容产生立体感,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首先, 要注意语文学科内部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如单项训练之间 (课题、标点……) 、课与课之间、单元之间、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同一题材不同写法之间的有机联系等。通过比较, 寻找异同点, 进而达到知识的强化。

例如《燕子》一文, 就描绘了美丽的春景。我在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背有关春天的诗, 使大家一开始就感受春的温馨与甜蜜, 接着我在教学课文时也紧密联系有关春天的诗, 如学到“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时, 我让大家回忆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学到有关小燕子斜掠过水面的语句时, 我又吟诵起“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的诗句, 让学生们沉浸在优美的诗境中。诗文结合, 可以更好地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们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

其次, 要注意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学习《天火之谜》时, 我就让学生回忆科学课上的静电实验, 再让学生联系课文语句找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使学生一下子就找出其内在联系。

8. 课外拓展, 发散思维。

一个人获得的知识愈多, 愈能对新问题产生敏感, 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这是被心理学家研究所证明了的。我们的阅读教学, 要打破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做法, 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向课外, 引向知识的海洋。

例如学习了《动物园的晚上》, 可以让学生从课外查找其它动物的睡觉方式;学了《燕子》, 可以让学生去读读郑振铎的原文, 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背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学了《鸟语》可让学生说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学习《莫高窟》, 则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莫高窟的文化艺术……

向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拓视野, 在大量地查找资料及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发展思维。研究表明, 只有知识大量积累之后才有可能使发散思维更加流畅。

三、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营造一个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 发散性思维能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 甚至更少。“发散性思维永远产生于情感之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一个舒畅宽松的教学环境, 从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大胆自由地进行思考。

2.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闪光点。

学生天生更具活力, 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灵感, 所以, 对知识的某一个环节, 对某一个具体问题, 往往会有新的感悟, 会闪现灵感的火花, 甚至会超越老师, 此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则需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予以肯定、表扬,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 要注意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当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一切事物表达出来时,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 注意说话准确、清晰、生动、得体。

4. 要合理安排发散性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可行的, 但每节课、每篇课文都搞这项训练也是不合实际的, 要根据课文的特点灵活进行。同时, 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还应该注意和集中思维密切配合, 发散之后有所总结, 这样才有利于阅读质量的提高。

发散性思维, 既无一定的方向, 又无一定的范围, 不受现代知识的束缚, 不受传统知识的局限, 允许思考问题标新立异。点燃发散思维的火花, 激活语文课堂, 让学生们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是时代赋于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摘要:现代社会, 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 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精心引导,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发散性思维,阅读教学

思维的发散性 篇2

“这能是什么啊,不就是纸上画了个黑点吗?”

“没有其他意见了吗?”老师问。其他同学也都认为刚才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里的幼儿,却得到了超过五十种的答案。

“烟灰、鸟屎、星星、石头、臭鸡蛋……”

为了解决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其中一种是要求唯一正确答案的集中式思考方式,另一种是一题多解的发散式思维方法。

举例来说,“水族箱里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很明显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集中式思考。

但是对于下面的问题,“水族馆里除了放鱼,还可以放什么其他东西呢?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就需要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就不是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很多新奇独特的主意。所以说,发散性的思考是富于创意性和想象力的思考。

从幼儿园到高中,将近十年时间里,因为习惯了“找到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发散性的思考能力却在渐渐衰退。在学习如何具体地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丰富的想象力也逐渐地失去了。

事实上,大部分的学校教育,要求的是根据所给信息,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思考方式。学历考试、高考、大部分的电脑编程学习,需要的都是通过集中式的思考找到唯一正确答案。

但是我们的生活却不像“找到唯一正确答案”这么简单。如今这种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里,正确的答案绝不止一个。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开始要求独特而多样的解决方法,那么用发散性思维找到多种答案的要求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也就是说,必须理解新的教育过程的基本概念,要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现在小学的数学课的考试题目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考试题目是,“500×5的答案是多少?”从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项正确的。而新的考试题目则是“请编一道题,让这道题可以用算式500×5来解答。”

比如说,“500元一个的本子,买了5本,要花多少钱?”“每摞纸有500张,那么5摞纸一共有多少张?”“买5个500元一个的面包,需要花多少钱?”这样能够给出多种答案的题目,取代了四选一的选择题,题目的设计更加趋向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词语中,选出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的:猫;猩猩;鸡;辣椒酱。”

这道题是为了考察幼儿园幼儿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而出的。大部分的幼儿都知道,猫、猩猩、鸡都是动物,辣椒酱则不是,所以选出了“辣椒酱”,但是有一个幼儿却选择了“鸡”作为他的答案。

问他原因的时候,他说,猫(绊剧捞)猩猩(绊副扼)辣椒酱(绊眠厘)三个词语的第一个字都是“绊”,而鸡(催)则不是。而且另外三个词语都有三个字,而“鸡”这个词语也不符合这个条件。这个幼儿,就非常有创意性,有把握事物的各个层面的能力。

需要更多创意性解决方法的现代社会,发散性的思考方式和集中型的思考方式同样重要,而这种发散性的思考方式就是创造力。为了让幼儿的思维能够更深一层,更广一些,帮助幼儿打开思维之门吧。

利用板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篇3

一、板书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中的作用

板书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把握要点,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也能反映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特别是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好的板书,层次清楚,富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板书里包含的不单是静态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运动的信息即迂回曲折的思路发展,在教师语言的配合下,把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教师讲述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让学生明白,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并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提高其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在教师板书时要细心领会教师的思路,而且要顺着教师的思路像迂回曲折的迷宫一样与教师一道展开思维。有人说,板书是一种特殊的智力杠杆,教师利用杠杆,可以撬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在板书动态的思维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得到发展与提高,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为有效。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板书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怎样利用多种形式的板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板书设计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讲解会采用不同形式的板书,不同教学内容同一教师讲解也会采用不同形式的板书。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板书,都应在揭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1.放射式板书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与文化相关的知识,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采用这种放射式板书最能说明问题。以众多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文化”作为放射点,把它写在黑板的正中央,四周都是空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学生已感到好奇,下一步怎样写呢?数学上讲过经过一点可以有无数条直线,这里我们把这一点看成放射点(文化),把众多与此有关系的知识从四面八方放射出去,如图1,这些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说明与“文化”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考虑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大有裨益。

2.“大树型”板书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绚丽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学生有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我们利用学生对形象直观的事物容易理解这一点,故在讲解初一思想品德课“违法”与“犯罪”的有关知识时,我采用了大树型的板书,如图2。

这样书写板书,加强知识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违法”作为树干,写在黑板的正下方,主要的知识作为树枝,相关知识点作为树叶,通过向上发散构成点、线、面的立体思维网络,一棵郁郁葱葱的“知识树”长成了。这样的板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这棵知识大树中,可以培养学生横向发散的思维能力,即大树中平行知识点之间的发散,让学生弄清平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辨相关概念、观点的适用条件。在这棵知识大树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纵向发散思维能力,即大树中不同层次知识点之间的发散,认识不同层次知识点的联系与发展。在这棵大树中,还可以培养迁移发散思维能力,即从条件、角度等方面进行变化,实现知识信息转移的发散,通过这种发散培养学生把握联系,抓住本质,排除干扰的能力。

3.“结构式”板书

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沟通知识”,对于“父母子女的关系、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逆反心理,孝敬父母、亲子沟通矛盾等知识之间是何种关系,学生头脑中较为混乱,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图3的结构式板书,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拓展思维。

此板书是初二思想品德课中关于“家庭沟通”方面的内容,用词语加上简要的连接符号,在黑板上由左至右展开,突出地、准确地表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把家的相关知识以家为放射点,写在黑板的最左端,然后向右拓展此图时,学生心里有疑问,也有猜想,教师板书“父母及子女”在相应位置时,学生似乎明白了什么,教师及时点明,让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内容用两个词及箭头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顿悟“父母要履行教育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要赡养扶助父母,子女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教师再板书,“亲子矛盾”及其与前面各知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的思维会伴随着教师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的板书运动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教师板书,无论是采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从左往右、由左下角向右上方延伸的板书形式,还是采用由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板书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在设计板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出教师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之苦心。第一,要注意板书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应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前提,做到科学准确。第二,板书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原则。板书是一种浓缩的“提炼”艺术,在实际过程中要简明扼要,突出主题,抓住最本质内容,做到精炼。第三,要注意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不能采用单一形式的板书,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板书,让学生产生联想,力争做到浮想联翩。第四,要注意美感性原则,板书要条理清晰,布局合理,要中看,文字书写要有美感,板书结构要有美感,线条应用要有美感,以引起学生注意,愿看、想看,自觉自愿思考问题。第五,应注意实用性原则,板书的设计形式不能单一,但也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要注重它的实用性,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固定,因此这一原则不容忽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每一位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要为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努力,利用黑板这方寸之地,珍惜每一个四十五分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时,在创新思维、创造力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章福.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新课程:上,2011(12).

[2]周文静,张锦屏.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时代意识培养[N].伊犁日报,2010.

浅谈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基础,环境

一、发散性思维的含义

心理学告诉我们,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发散性思维就是人脑受到某个场景或某个事物的刺激时, 与之相关的所有事物场景在头脑中的再现。发散性能力强的大脑, 再现的场景和画面就多一些, 否则就少一些。有些大脑受刺激时相关的情景一个也不能再现, 这是闭塞的思维。发散性对人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发散性越强, 解决问题的途径就越多, 越能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发散性思维越强, 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越有帮助。创造性思维会将原有的许多情景重新排列, 组合成新的情景, 也会创造出新的情景, 新的事物, 新的格局。

二、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的进步, 人类的文明都离不开创造性, 而创造性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的。如, 我们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 古人运用普通的弓箭, 将火药筒绑在箭杆上, 运用弓的弹力和火药燃烧时的推力, 使箭飞得更远, 更具威力, 这就是古代的火箭。现在人们把这种装置改装成神舟一号, 神舟九号, 从发射卫星、飞船到载人上天, 这都是发散性思维的结果。又如, 鲁班在一次伐树中, 不小心手被茅草划破流血, 他观察茅草的结构后, 经过发散性思维发明了锯, 等等。所有的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而得到的结果。只有发散性思维不断求异, 不断创新, 不断组合, 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才会有新鲜事物的出现。人类社会所有的文明、进步、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发散性思维。没有它的存在, 就没有人类的进化, 人类可能还停留在类人猿的时代, 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发散性思维是人类的一个必要的思维过程。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是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是沿着不同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等特点。它要受环境、智力和个性的制约。在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特点, 掌握影响它的因素, 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1.创设有利于发散性思维产生的环境

(1) 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 常常具有偏离文化常规的倾向, 有的想法常被人认为匪夷所思。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允许、支持, 给予他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些人就感到缺乏心理安全和自由, 就会抑制他们的思维。反之, 他们就不会感到偏离常规而危机, 没有缺乏支持而孤独, 他不会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设防。

(2)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

在可能的情况下, 不但要给学生权力和机会, 还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这为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产生的机会。如, 有的学生天生就不是学英语的材料, 上英语课他想做别的事情, 老师又不允许, 而让他们坐堂听课, 这不但浪费了时间, 还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也可以说无论上什么课, 只要学生在思考, 在做事, 不管他的内容怎样偏离课堂教学内容, 都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果我们在上文化课时, 让喜欢玩球的学生在球场上打球;上体育课时, 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画画, 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2.塑造个性

个性、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有着因果关系。孩子天生就充满好奇心, 爱想, 爱提出不同的问题。那我们就应该保护他的好奇心, 解除他提出问题或者回答问题错误时的心理恐惧, 鼓励他的独创性和创造性, 保护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重视他们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总之,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都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和束缚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3.注重发散性思维的教学

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能进行发散性思维教学。如, 讲用途时, 常规用途大家都会说, 更重要的是重视发散用途, 创新思维。如, 我曾经做过小小的测试, 在教室里举起手机说我的手机卡那个固定塑料片断了, 在黑板上画出了图形, 请教同学们用自己的能力去修好它, 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感觉一般的都不行, 要么不能第二次换卡, 要么不能使用。而其中一位同学拿出一块橡皮擦, 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切下薄薄的一小块与卡大小相同的楔形橡皮往卡上一压, 由于橡皮具有弹性, 又是楔形, 所以一下子就卡紧了, 又恢复了手机的使用。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特例, 同学们一般只知道橡皮擦是用来擦线条和污渍的, 而这位同学却发散到修手机上来。所以当我们讲用途时, 应该尽可能进行用途扩散。在讲某事物结构时, 就要以结构为扩散点, 设想出各种结构的可能性。在讲解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时, 就要进行方法的扩散, 设想出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方法的可能性。在讲形态时, 就要对颜色、味道、形状进行尽可能的扩散。在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的知识点都应该进行尽可能的扩散,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幼儿发散性思维训练 篇5

1.一物多形的扩散。可以让宝宝观察水装在圆形杯子里和方形杯子里形状有什么不同,想想冰块放到热水里会发生什么状况?把手放到冒着热气的杯子上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拿下来后手上有小水珠?

推荐游戏:横切苹果平时我们习惯竖着切苹果,苹果核被切成两只小耳朵的形状。这次就和宝宝一起横着切苹果,看看苹果核的横切面会是一个什么形状呢?实验之前,问问宝宝这个问题,激发他思考力和好奇心。然后手把手地帮助宝宝把苹果横切开(刀子不要太大、太锋利,千万注意不要弄伤宝宝),让宝宝观察切好的苹果核是什么形状。原来是个五角星呢,是不是很意外呢?你可以和宝宝再切几只苹果,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五角星呢?

2.一形多物的扩散。请幼儿尽可能地说出同一形状的物品,如圆形的东西有哪些,正方形的东西有哪些等。这种练习可以结合家里的器具和摆设进行,你可以先教宝宝认识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三角形等,然后让宝宝看看家里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哪些是三角形的。

推荐游戏:这个像什么?准备1支画笔和1块画板,在画板上任意画一些图形,让宝宝说说每个图形像什么东西。比如画一个椭圆形,宝宝或许说不出来这是一个椭圆形,但可以和具体的物品联系起来,比如:鸡蛋、梨、芒果……你也可以先让宝宝信手涂鸦,然后由你根据宝宝“画”的基本图形进行加工,添改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图案,比如小兔、小鸭、帆船等。这样不仅能让宝宝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画画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发散性思维。

3.一因多果的扩散。带幼儿玩“如果……将会……”的游戏。比如你可以让宝宝想想:“如果世界上的花朵都是白色的,将会怎样?”“如果你会飞,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将是什么情形?”。比如“小鱼在水里游,还有谁也在水里游?”“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在天上飞?”

推荐游戏:它们都和谁有关?准备牙刷、杯子、牙膏、毛巾、香皂;笔、纸、尺子、橡皮;碗、汤匙、筷子、锅、盘子等有关联性的事物。你先把牙刷拿出来,然后提问幼儿,哪些东西和牙刷有关系。无论宝宝的答案是什么,你都要问问:“为什么?”当幼儿把能看见的、可能有关联的事物回答完了以后,你还可以继续追问:“还有什么东西和它有关?”鼓励幼儿动脑筋想想其他东西。

4.一物多变的扩散。让幼儿把东西变换一下,他们会更喜欢去思考,如什么东西小点更好看、什么东西跑快点更有意思、什么东西大些能使人感到愉快等。也可以利用橡皮泥的可塑性和宝宝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因为橡皮泥的还原性,爸爸妈妈尽可以放手让宝宝自由地发挥、大胆地创造。必要时给宝宝提供一些如牙签、羽毛等辅助性材料,让宝宝自己动脑筋:圆圆的泥块四周插上牙签就是太阳,插上羽毛就是小鸡。宝宝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创造,从而培养他的发散性思维。

推荐游戏:小刺猬运苹果准备橡皮泥、竹条或火柴棍若干。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个大圆团,把圆团在桌子上轻轻压一压,压出一个平平的底座,用手指在圆团的一侧捏出一个尖尖的鼻子,把竹条截短一点,插在圆团上作刺猬身上的刺。火柴头可以当成一个个苹果,也可以让幼儿用橡皮泥揉一些小圆团插在竹条上。好了,让小刺猬把苹果运回家吧!

5.一题多法的扩散。启发宝宝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宝宝回答:“手帕有什么用?”“迷路以后怎么办?”“筷子的用途有哪些?”“水可以用来做什么?”设计一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活趣题,让幼儿思考。如请他们10秒钟内想出10种以上使热汤很快变冷的方法;设想如果在商店里走丢了,有多少种回家的办法等。

生物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发散性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发散性思维是根据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以多维联动的方式,从多个方面以分析探索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一般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我们教师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思维的流畅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对思维速度的评价,指导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即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从一个方向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的方案。

(一)激发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一般对许多现象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受自身知识的面的限制,思维的流畅性受到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课堂教学、科技活动、科技讲座、野外实习、探索性实验等途径,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他们的未知欲,以尽可能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提高思维速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突破“瓶颈”,减少思维发展的障碍。

学生因受知识面和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有些问题不能一下子全面理解,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所在,如不能全面理解和掌握,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速度和发散的数量,如对遗传基本规律的学习,学生往往只注重遗传现象和子代的分离比,而对其本质——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而自由组合,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含互换后的)随该染色体而连锁遗传——常出现理解困难,教学中,必须抓住这一“瓶颈”,应用板画、幻灯、习题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理解该遗传规律的实质,从而使他们能在碰到具体问题时,抓住实质后尽可能地发散思维。

(三)诱导发散,培养自由联想的习惯。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极其丰富,通过积极的诱导,可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进行自由联想、自行探索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具备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后,开始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让思维向不同的方向扩展、联想、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会使学生联想赿来多,思路越来赿宽,思维速度赿来越快,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何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尽可能地积累有机物,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讲授完这部分知识以后,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讨论,去寻找解决的措施。经过一定的诱导,学生常可从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适当增加环境中的C02浓度、适当降低夜间的温度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立体状的辐射思维,又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而且常有学生联想出一些超越书本范围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对思维的广度的评价,指思维发散项目的范围和维度,即在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上产生出不同类型的方案,是思维量的面状扩张,思维的变通性是以灵活性作为基础的。

(一)多提供变式,培养灵活思维的习惯。

变式是同一问题或同一内容的转换,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变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二)以点织网,探索发散思维的方法。

思维的过程,一般总是从一个问题出发,然后以众多的思路的方法向外衍射,进而把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也基本类同,从一个点——核心出发,象滚雪球似的不断向外延伸,最后形成网状立体的知识体系,对思维衍射过程的教学相当比较困难,而知识体系的辐射织网过程,也就基本学会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对知识而言,点是每个概念、原理,而是各个概念和原理间的联系,将它们纵横“串聯”或“并联”,就能编织成一个个纵横交叉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经学让学生围绕一个点或一个面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就能使学生逐步地探索出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

(三)采用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以一个问题作为源头,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将问题纵向延伸和横向展开形成网络,可用变条件、变过程、变要求、变题型等方式,变化的顺序是由简单到繁杂,由特殊到一般、由顺向到逆向。经过一定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向深处发展,向广处联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三、思维的独特性

独创思维是以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为基础的,它不仅要求思维的范围广,速度快,而且要求质量高,特别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

(一)坚持探索原则,发扬民主教风。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富于探索性,乐于为自己的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把教学看作是科学研究的“模拟”,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一些有一定道理的独特见解,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欠佳的也不能嘲讽,更不能压制和打击,而要予以积极的引导,当学生的思路或观点与教师不符时,不能一下子就予以否定,而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结果中合理的成分和新颖的东西,鼓励其独创精神。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点,应帮助他们一同分析、探索,力争有所突破。只有有所怀疑,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见。

(二)鼓励积极实践,扩展发散思维。

生物学科本身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积极组织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和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为思维的扩展提供源泉;实验和实践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为思维的扩展提供动力,实验和实践能检验学生的思维方法和结果的正确程度,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发现不足和错误之处,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向,以达到提高生物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目的。

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7

一、发散性思维的涵义

发散性思维是相对于收敛性思维而言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键, 是要打破通常的逻辑思路, 因此,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要点, 是解决非逻辑通道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性思维训练、横向思维训练和逆向思维训练, 这些思维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打开思路, 改变思维的僵化状态, 告别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 让创意悄然降落心中。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时, 运用的两种不同方向的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核心。它追求思维的广阔性, 大跨度地进行联想, 其在量和质两个方面直接决定集中性思维取得的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收敛性思维是人们在生活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思维。发散性思维即产生式思维, 运用发散性思维产生观念、问题、行动、方法、规则、图画、概念、文字。思维发散过程需要运用知识和想象力, 而收敛性思维则是选择性的, 在收敛时需要运用知识和逻辑。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的实质是创新, 找出事物间的新关系, 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它除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外,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散性, 即对问题不急于归一, 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和多种解决的办法, 然后经过筛选, 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发散思维把所研究的对象、方法甚至于已得出的结论, 都放在“可变”的地位上加以观察、思考和探索各种的可能。对未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设想;对于已知的东西, 敢于大胆地提出意义;对陈规, 敢于突破。这种思维具有较高的智力价值。我国著名的数学研究专家徐利治教授指出:一般说来, 数学上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 所以按照现行心理学家的见解, 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应和它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详细说来, 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可用如下公式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知,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数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1.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协调发展。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集中的结果体现于知识的深度, 发散的结果则表现出知识的广度。虽然集中思维的培养易形成思维定势, 但它既可引出灵敏的思考, 又可导致呆板的思考, 使人产生盲目性。那么怎样发挥思维定势的正迁移作用, 克服不合理的思维定势呢? 笔者认为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必须培养使用基础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只有学好了课本上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才能为继续学习或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况。 (2) 培养思维策略定势。特殊化即把问题退到简单情况考察、讨论;具体化、形象化即遇到一些抽象问题时用数字代替一般文字、用形代替数等;单纯化即在复杂问题中找出最单纯的元素, 把问题归结为有关单纯的相互独立元素的问题; 熟悉化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 (3) 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注意运用反例和特例;深刻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实质, 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防止死套公式、张冠李戴的错误发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善于多方向、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并筛选出最好办法。

2.结合教材特点, 注重发散方法的运用。传统的数学教材通常将数学知识以综合演绎的手法归纳到需学生学习的逻辑体系中, 该逻辑体系往往体系得思维过于收敛,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在结合教材特点的同时,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出发, 仔细钻研与分析, 发掘教材中的发散因素,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在日常教学中, 更多地注重发散思维联想能力的培养, 有逆向发散、题型发散、迁移发散、组合发散、转化发散、分解发散、综合发散等方法,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采用逆向发散法, 从一个结果中尽可能多地联想到其他原因, 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 根据已知条件, 推出多种可能情况, 再根据这些情况, 分析众多的可能性, 由此快速解题, 增强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越清晰, 解题能力越强大。再比如采用分解发散, 就是将一个题型中多个复杂的条件或命题, 分解成简单的命题或条件, 再一个个加以分析, 此时的条件或命题都会比较简单容易理解与分析, 从而更容易达到解题的最终目的, 就是分解发散的思维方式。

3.一题多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发散性思维是变通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调动一切做题手段, 从各个侧面论证同一命题的真实性。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可以知道哪种方法灵活巧妙, 具有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哪种方法呆板沉繁, 具有思维的局限性。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的分析训练, 让学生在普遍性中寻求规律性, 融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于一体, 优化解题方法, 拓展解题思路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探索思路, 抓住各部分知识点的联系及方法间的联系, 一题多解、发散求异。

4.一题多变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技巧。发散性思维是流畅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些表面看来一般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的问题, 是可以发展和发掘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心策划、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教师要尽力施展发散性思维能力,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纵、横向的拓展, 使之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发散源, 让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在变化条件、发散结论、改变形式、转换背景、适时引申中使题目具有开放性和辐射性, 通过解一题, 带一片, 强化知识的正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发散中求异”, 在“发现中求同”。既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又培养了归纳思维能力, 让学生真正领略了解一题有多法, 做一题懂一类,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邢安寿.浅议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保山师专学报, 2005.9.

[2]周其娟, 杨蕊.发散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湖南农机, 2010.9.

利用构造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篇8

证明undefined

对于本题, 常规解法用综合法, 利用2 (a2+b2) ≥ (a+b) 2来证明.下面我们利用构造法加以证明,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方法1 (构造复数)

令z1=a+bi, z2=b+ci, z3=c+ai, 则

undefined

显然, 当且仅当a=b=c时, 等号成立 (以下相同) .

方法2 (构造向量)

构造三个向量x= (a, b) , y= (b, c) , z= (c, a) , 则

x+y+z= (a+b+c, a+b+c) .

由向量的性质|x|+|y|+|z|≥|x+y+z|, 得

undefined

方法3 (构造向量点积)

构造x= (a, b) , y= (1, 1) ,

由x·y=|x||y|cosθ≤|x||y|, 可得

undefined,

同理有undefined

三式相加, 得

undefined

方法4 (构造几何图形)

构造正方形 (如图) , 显然, 折线OMNP大于线段OP, 即undefined

方法5 (构造三角代换)

为表示方便起见, 记undefined,

则不等式变为undefined

令a=r1cosα, b=r1sinα, 则

undefined

同理可得undefined

三式相加, 得undefined

于是undefined

方法6 (构造两角和的正弦)

undefined,

即undefined,

undefined

三式相加, 得

undefined

以上六种证明法中, 其实不难发现方法1, 2, 4是类同的, 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而已, 同理方法5, 6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学生通过多角度以及不同解法的训练, 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 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摘要:发散性思维的最高目标是能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思维活动进入创新的高级阶段, 一题多解就是一种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素材.

关键词:构造,不等式,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写中的作用 篇9

1发散性思维作用下的新闻报道

首先, 新闻采写中利用发散性思维可以从不多种角度出发, 利用不同的观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 每一种事物都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并且形态也各不相同, 因此隐藏的信息多种多样。那么在发散性思维的引导下, 记者不仅可以通过事件的表象看到本质, 还能将事件的内部、外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寻找出事物发展的多种表现形式, 利用起事物所隐藏的信息。

其次,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使用发散性思维可以根据集中现有的模块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断, 减少以往作者只是拘泥于一种材料和一个角度去寻找信息的状况, 避免了对事物所进行的表象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 要突破固有的思维习惯, 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出发去组合答案, 利用信息资源, 进而对事物可以有全新的认识, 获得更加突出和全面的新闻信息。

最后, 新闻采写中使用发散性思维一般会有多种思维活动的发生, 常常伴随着假设、猜想、推测等等, 这种思维是在原有事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并且围绕着一个主题和中心展开, 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是建立在事实根据基础之上的猜测。

2发散性思维在新闻报道采写中的运用特点

2.1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也就是说不受到以往固定思维的限制, 能考虑的问题涉及到很多个方面, 可以做出的选择也有很多样。在自由状态下的思维才能更加具有流畅性, 才能更加具有广度和深度。在新闻采写过程中, 发散性思维可以更加流畅的表达事物的思想, 表达作者的观点, 表达事物的前进方向。让受众对新闻事件也有更多的认识, 有更多的理解。

2.2新闻采写中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 也就是人们的头脑不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僵化和限制, 对原有事件进行多向性的质疑, 思维框架也更加清晰, 可以更加大胆的去探索。思维的变通可以探索新闻对象的深层次内涵, 让新闻的表达更具有丰富性, 多样性, 使接受者对新闻业有全新的认识[2]。

2.3发散性思维的独特性

发散性思维和传统的思维形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思考过程更加独特, 思考的结果也更加独特, 在既定的新闻对象下, 设立自己的目标, 进而通过发散性思维获取不同的答案和信息, 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受。

3发散性思维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分析

3.1发散性思维能够激发起作者的创作意识

发散性思维下, 作者得到一种新闻材料, 可以采集出多种信息, 因此在采写过程中, 只要立足于新闻的真实性, 表达新闻的真实经过, 然后从多个方面反映新闻所包含的信息, 这就是一种思维活动。 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就要更加客观的, 通过图片、文字, 利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收集相关的影像和声音, 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让新闻更有深度和广度, 也更加具有创新型, 开辟出一条新闻报道的最新思路。

3.2发散性思维能够让新闻记者写出更好的新闻

新闻采写过程中, 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新闻的具体信息传播给群众和读者, 但是因为当前新闻媒体的竞争性, 以及自身的限制性, 所采集到的信息具有较大的差异, 吸引的受众情况也不同, 实际的情况就是一个新闻, 往往有多家媒体在共同报道, 那么只有别出心裁, 不断创新才能让新闻媒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在新闻事实和包含信息量一致的情况下, 要突出自己的独特性, 就需要利用差异性的新闻吸引读者的眼光。这种差异性往往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表达, 这种新闻报道的信息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那么使用发散性思维无论是文字还是语言或者是新闻的组织报道形式都会有很大的新意[3]。

利用发散性思维还能够让新闻报道媒体更具有活力, 新闻采写, 在采集和编写上都要下功夫, 因此增强媒体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才能够增强媒体的活力, 才能让发散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发散性思维的特点以及对新闻报道采写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在本文所论述的基础上, 希望媒体记者能够利用发散性思维保持媒体新闻报道的活力, 不断增强媒体新闻报道的竞争力, 以此获得更多受众的注意, 让观众对新闻有所期待, 有不同的感受, 提升新闻报道的品质, 吸引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刘秉银.出奇出新出彩——发散性思维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 2008 (4) :42.

[2]刘晓彤.即兴口语之我见——即兴口语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1, 22 (13) :183-184.

发散性思维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教学实践,应用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根据现有的知识、材料,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设想,从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可能的答案,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具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它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进行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索问题本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开放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变通性是指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受各种思维定势的影响;流畅性是指对事物反应迅速,敏捷,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涌现许多不同的念头,并且形成的念头,都具有可行的方案,能够达到顺利解决问题的可能;独创性是指对事物能够有不同寻常的见解,产生与一般思维方法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应用发散性思维,帮助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呢?具体途径如下:

一是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联系原有知识,进行知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我们学习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却是分步骤来完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前后联系,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进行整合。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会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知识渗透,培养迁移思维。迁移思维就是从已学知识中,提取有关内容,去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思维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会迁移思维,掌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方法,可推动学生的思维贯通、意识渗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是应用典型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一大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思维局限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训练可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各种潜在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促使不同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抓住典型题目,寻求多种途径的解法,促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分析,激励学生进行“联想、猜想”。联想,就是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通过题目所提供的信息,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联想不是放开思维,胡思乱想,而是通过此类题目题干的描述,去揣摩题目背后可能考查的知识点,推测可能的结果、结论。联想一定要有一定的逻辑性,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真正联想出对题目的解决有意义的东西。

四是进行发散思维,将知识点适当扩大,归纳总结解决一类问题的办法。在课堂学习的知识中,许多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知识的考查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背后考查的知识点是特定的。做题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分析具体题目本身的信息,要从题目背后所考查的知识点所在的知识体系的高度上,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相关此类知识题目的解题思路、步骤。形成了解决某类题目的思路方法,只是发散性思维应用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每当我们解决一类具体题目是,我们还是要将具体题目的情景与归纳整理的一类题目所涉及的情境进行仔细分析、对比,寻找异同。

教孩子学会发散性思维 篇11

发散性思维方法就是要突破原有的知识,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性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所以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如一题多解、一件多解、一事多写)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需要发散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轨迹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单向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线性思维,因为大部分的学校教育所要求的是根据所给信息,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思考方式。学历考试、高考、大部分的电脑编程学习,都需要通过线性思维找到唯一正确答案。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并不像“找到唯一正确答案”这么简单,在如今复杂多变的信息社会里,正确的答案绝不止一个。实际上,越来越多的问题都开始要求独特而多样的解决方法,那么用发散性思维找到多种答案的要求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也就是说,现代家长和老师必须理解现代科学的概念,让孩子学会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教育学和心理学家还认为,倘若一个人长久以来都习惯于线性思维,那么他在生活中就只会简单地以好和坏区分别人,并单纯地用黑和白来看待世界。然而在当今时代,想成为世界主角的个人必须摆脱这种“线性”教育对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以开放的网状结构思考和判断问题,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审视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只有这样,世界不再是黑白二色,绚丽多彩才会扑面而来;在遭遇问题多元性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

利用游戏情景,启发幼儿的发散思维

笔者曾听到不少家长反映说:宝宝平常看故事书蛮积极的,可一旦要教他学习数学,他就不干了。如何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无疑是摆在家长和老师面前的一个重任。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思考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此以教孩子“学习几何图形”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组装机器人”游戏情境,通过利用游戏情景,开发宝宝的发散思维。

首先引导幼儿在拼装过程中观察组装机器人的几何图形:机器人的头像正方形;机器人的身子像长方形。同时,我们运用开放式提问拓展幼儿的思维,还有什么东西像长方形?机器人的眼睛像圆形,而皮球、篮球、玻璃球、地球、月球、碗口、硬币、铁环、泡泡都是圆形。最后,我们鼓励孩子用几何图形拼摆自己喜爱的东西,有的可以拼成金色的房子,有的可以拼成大树,还有的可以拼成轮船、台灯、跳舞的小人等,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案展现在眼前。一段时间内,几何拼图游戏成为孩子们自由游戏时间最喜欢的活动。这样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拼搭出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无限创造性。

掌握提问技巧,开拓幼儿思路,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儿童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以其生动、有趣、多变的情节深得幼儿喜爱。在以往的故事教学中,家长或老师讲完故事后,总是会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提问固然对加强幼儿的记忆有一定帮助,但所提问题都是单一的、回忆式的和封闭式的,没有给幼儿更多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故事巧妙地设计问题,让幼儿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发散性思维呢?

首先是变单一式的问题为多样性问题。多样性的问题可以是同一答案的问题,允许幼儿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想得越多越好。

其次是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问题。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思维步步深入,改变幼儿消极被动地接受故事的状态,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再次,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讲完故事后问: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幼儿文学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童话、儿歌、故事、神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都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极好材料。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幼儿可以学到各方面词汇,如时间词:从前、有一天、一下子、很久以前;描写大自然的词:绿绿的草、蓝蓝的天、弯弯的小路、清清的河水等。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语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要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由浅入深,妥善安排。

思维的发散性 篇12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是指对同一个问题, 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 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研究、比较, 从而寻求出多种合乎条件的、可能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我着重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发挥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 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到所学内容很有趣味性。例如一位数学老师在讲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时, 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 再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动态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 理解“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来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以及操作融为一体, 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交互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学会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抛开教材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 进行反方向思维, 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课的时候, 这样设问学生:渔人从这个世外桃源回来后, 就再也没有人找到去桃花源的路。假如现在有人找到了去桃花源的路, 会是怎么样呢?这时老师用信息技术课件把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画面与现代人的生活画面进行对比演示给学生看, 并用鼠标点击两个画面, 让画面不断闪烁, 并且不断更新两个画面中的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会去劝说桃花源中的人走出来看看我们现代人是怎样生活的。”“桃花源中的人看了我们现代化的生活, 会不愿意再回到世外桃源的。”“我会教桃花源中的人学电脑。”……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一经打开, 想象力极其丰富, 原有的感知记忆被激活, 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 思维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从而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这样, 在学生的逆向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 也很好地培养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提高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 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印象的过程。教师创设想象情境, 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学能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 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这样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里借用一个语文教学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看图说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看图说话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有一种看图说话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创设情境”就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所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并茂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让学生“看境讲述”。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 呈现的内容更丰富, 更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结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可以采用先“局部分说”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 这样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样一种“看图说话”的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同时能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信息内容与组织形式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形式, 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环境中,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教学集文字、图像、动画、音乐等多种信息于一身, 形象逼真、生动新颖, 能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透镜”一节内容时, 将课本的插图变成多媒体计算机上的动画片, 通过“透镜”, 大个子“变成”小孩, 而小孩也能“变成”大个子, 这些过程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情绪都处于最佳状态, 老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追根求源, 有关“透镜”的特点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又例如另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滑轮”一节内容时, 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段胖人和瘦人用滑轮提升重物的录像。学生很快就被录像中的滑轮装置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 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看过之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滑轮组装一个可以提升物体的装置, 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 各有千秋。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下一篇:O2O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