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2024-10-17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共12篇)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1

目标:

1、知道圆形的特征,能从不同的物品中找出共同的地方,尝试画圆形。

2、乐意参加操作活动,能遵守操作规则。

准备:

1、圆形实物若干。

2、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

过程:

1、出示实物,引出话题。

——今天赵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东西,看看是什么?

——和幼儿一起观察并介绍物品:硬币、眼镜、手表、时钟等。

——看一看这些东西什么地方是一样的?或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老师示范画圆,幼儿打开操作材料,跟画圆。

2、找圆形。

——教师出示放大的缺少轮子的图片:小朋友看看图上有什么?

——咦,这些车子能骑、能开吗?为什么呀?

——小朋友眼睛真灵,原来呀,这些车子的轮子都不见了,那怎么办呢?我们小朋友来帮帮忙好吗?找找看,应该画在哪里?

——老师示范在一辆车子上画,另外的请幼儿自己找、自己画。

——幼儿操作,老师观察指导。

3、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刚才我们帮车子找到了它们的圆圆的轮子。现在请小朋友去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回家找找家里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我们请爸爸妈妈帮帮忙把它们画下来带到幼儿园给大家看。

让小班幼儿的数学活动乐趣无穷 篇2

一、渗入生活,随处是课堂

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这个资源,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要抓住能刺激幼儿数量思维的生活情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获得经验。比如巧妙运用自然角,秋天到了,丰收的季节给自然角里带来了许多果实,有干果、有水果。自然角里一下子琳琅满目,小朋友对此很感兴趣,在认识这些果实的同时,可以让小班幼儿学着数数,让幼儿点一个数一个,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时,就用手在被数的物体周围重重地点一下,帮助幼儿理解数到最后的一个数是几就是这些东西的总数。由于幼儿对这些实物很感兴趣,因此学习的劲头很足,很快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按指定的数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了,正是因为活动内容是幼儿平时所观察接触到的直接生活经验,故幼儿在跟教师数数时态度非常积极,接受很快,效果很好。通过这些有意识的活动使幼儿在观察、实践中理解数的概念,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学,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

二、游戏教学,趣味乐无穷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小班的幼儿年龄小,思维方面还存在具体形象思维,如果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在“比轻重”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活动设计为“玩跷跷板”,带孩子们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让每位幼儿都去感知轻和重的关系,在游戏中知道重的物体是沉下去的,轻的就会翘起来,非常情境化的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轻重的关系。再如在“按高矮排序”活动中,可以将活动设计成“小朋友比个子”,每次选3名幼儿上来比高矮,幼儿都争先恐后地要来参加,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了高矮的关系,也学到了排序的方法。将数学活动设计成具体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动探索,增强操作力

皮亚杰认为幼儿是在操作中认知的。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数学活动中,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多功能的幼儿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引起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并保证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时间。让幼儿带着问题探索、操作,使他们在自己的水平上学习探索,这样,不仅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主体性也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各种感知觉,也相应地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及认识,同时又在活动中发展了孩子的数学思维。如在数学活动《小熊一家》中,可以提供的材料有:小熊的大小对应的衣服、食物、玩具等,让幼儿通过给小熊穿衣、喂饭等活动,来感知大小,并进行排序,幼儿玩得特别开心,有效的探索,也增强了幼儿的操作能力。

四、逐步递进,重视连续性

数学是比较规范、系统的一门学问,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组织中也应该注意到这方面。因此教师在安排整个学期计划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涉及具体的活动内容应该逐步递进,有层次性。应注意的是每个活动之间的隐形联系,后面的活动内容中有对前面活动内容的复习。在一个活动中幼儿不光是有新的知识习得,对旧内容也应有相应的复习,这个复习不是单纯的复习活动,是可以通过材料的提供和随机教育来完成的。如在活动“按高矮排序”中,幼儿要学习将3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排序,首先教师要帮助幼儿回忆上次是帮两位小朋友比高矮排队的内容,然后让幼儿想办法对3名小朋友进行高矮排队,幼儿在上次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能动脑筋,对3个小朋友进行排队,知道了“高一些”、“矮一些”的概念。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幼儿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中自由自在地探索,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形状标记(方、圆),能将相同形状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3、有讲述自己活动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方、圆片片各占人数的一半(大小、颜色相同),方、圆篓子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标记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形状相同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出示方、圆片片,“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片片,我们叫它方片片;圆形的呢?”“一个小朋友拿好一个片片,一边拿一边说:x片片好。”

教师出示方、圆篓子,“看看这有什么啊?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娄子,我们叫它圆娄子,方形的呢?”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想想它最喜欢和什么形状的娄子做好朋友?一个小朋友拿一个娄子,一边拿一边说:x娄子和x片片做朋友。”拿完后,问幼儿他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娄子?

2、按照玩具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出示方、圆标记,“这儿有许多的标记,上面话的是什么形状?”“画着方形的,我们就叫它方标记;画着圆形的呢?”让每个小朋友选一个玩具,“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开动小脑筋想一想,应该送它什么标记?一边送一边说:x标记和x玩具做朋友。”

3 、评价:方片片和圆片片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谢谢小朋友。

活动反思:

1、选材适合小班幼儿,比较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非常感兴趣。

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圆形宝宝》 篇4

执教:孙慧琴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初步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

2、能排除一个特征的干扰,按圆形的大小或颜色分类。活动准备:

圆形积木、纽扣、月饼盒、盘子、棋子、镜子、碗、瓶盖等每个面上都粘有一个圆形。

音乐带《找朋友》、《饼干歌》 活动过程:

一、制作饼干,初步感知圆形。

1、请幼儿帮助小熊制作饼干。

2、仔细观察饼干的形状。

3、请幼儿告诉老师饼干长得什么样?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做的饼干虽然有大有小,颜色也不相同,可都是圆圆的,原来小熊宝宝请我们帮忙做的是圆形饼干。我们一起 把饼干送到小熊家吧。

二、自由玩一玩有关圆形的物体,进一步具体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

1、小熊送礼物给每位小朋友,请小朋友们看一看,玩一玩。

2、请幼儿说说你收到的礼物是什么,它长得什么样? 教师小结:原来小熊宝宝送来的礼物都是圆形的,为什么说他是 圆形的呢,因为他长得圆圆的,一个角也没有。

三、通过游戏“找朋友”对圆形进行分类。

1、请幼儿在圆形礼物上找到圆形卡片贴在自己身上。

2、请幼儿按照圆形的大小分类找朋友。

3、请幼儿按照圆形的颜色分类找朋友。

四、尝试在各种实物图片中上找出带圆形的物体。

请小朋友帮忙在图片中找出圆形的或身体里有一部分是圆形的东西。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认识形状标记(方、圆),能将相同形状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3、有讲述自己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学具 方、圆片片各占人数的一半(大小、颜色相同),方、圆篓子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标记各占人数的一半,方圆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形状相同的不同物体放在一起

出示方、圆片片,“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方形的片片,我们叫它方片片;圆形的呢?”“一个小朋友拿好一个片片,一边拿一边说:X片片好。”

教师出示方、圆篓子,“看看这有什么啊?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娄子,我们叫它圆娄子,方形的呢?”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想想它最喜欢和什么形状的娄子做好朋友?一个小朋友拿一个娄子,一边拿一边说:X娄子和X片片做朋友。”拿完后,问幼儿他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片片?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娄子?

2、按照玩具的形状选择相应的标记。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班数学;活动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策略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网络化的目标。21世纪的今天,科技飞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幼儿教育改革也紧随其后,教育观念加速转变,信息技术手段正融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而小班幼儿的思维处于具象阶段,对数学的热情取决于对学习素材的兴趣。信息技术构造生动、新颖、富有童趣的画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其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并逐步实现教学综合化和现代化,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小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让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了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幼儿年龄小,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且注意力不稳定、易分散。他们不能理解复杂抽象的概念,笔者设计制作了“七个小矮人”课件,优美丰富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幼儿随着小矮人的出现认真仔细地数着:“1、2、3……”通过一个一个的点数促进幼儿形成数的概念。

2.信息技术手段在物体比较中的应用

比较是相对的,幼儿对两个物体以上的比较难以分清。教师要利用电子白板的功能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在小班数学活动“谁最高”中,教师运用了白板拉幕、笔、拖拽图片、聚光灯这些智能化功能具化了比较对象的特征,帮助幼儿排除干扰因素。在活动中,幼儿非常细致地观察画面,愿意大胆讲述,积极性很高。

3.信息技术手段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认识图形最关键的是要形象感知,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技术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橢圆形等基本图形隐藏在屋顶、太阳上,或者通过“图形宝宝去旅行”的故事,配上童趣的音效,将简单图形组装成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幼儿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后,教师可以继续加深难度,再用图形拼搭楼房、汽车等。

4.信息技术手段在物品分类中的应用

在小班综合活动“图形食品品尝会”中的分类环节,教师运用电子白板制作基本图形的托盘,再准备好图形食品,请幼儿动手将相同形状的食品放入相应的托盘中。这里运用到白板技术中包含与返回的功能,如果幼儿将正确的食品拖入相应的图形托盘中便会有掌声,若不对则自动反弹回去。这也提供了幼儿动手的机会,幼儿初步了解分类的概念,同时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的介入提高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对喜欢的东西会感兴趣,而且是自发的。让幼儿积极地进行活动,必须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基础上。数学活动中,将比较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在动画、游戏的情境中,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

在活动中,教师从小班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可以拍成视频,让幼儿看一看、找一找身边的数学,在不断的实践中理解、积累,从而喜欢数学。在数学活动“排序”中,笔者设计了游戏“小兔做客”,小兔去乌龟家做客,它看见草地上的花特别漂亮,想采花带给乌龟。教师启发幼儿看看都有什么颜色的花,引导幼儿看课件观察,并说出排序的规律,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借助一些实物教具或者图片,加上教师的口头表述,填鸭式地让幼儿掌握数学概念,幼儿甚至不懂其表达的含义,只会死记硬背,对于数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教师更是无从入手。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创设了图、文、声、色及网络于一体,通过各种表现形式,生动、有趣地再现生活情景。按照以往的模式,教师反复演示、讲述,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而运用新技术,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丰富了数学教学的内容,初步培养了幼儿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班幼儿数学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形象化、趣味化、动态化、简单化。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幼儿边学边玩边游戏,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欢耸.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0(8).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运用圆形创作造型。

2、发展幼儿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将各色色纸剪成大大小小的圆,贴在磁铁黑板上。剪刀、糨糊、圆形贴纸、画纸、磁铁、彩色等。

2、幼儿数学用书

活动过程:

(一)以讲《爱画画的波波的故事》的形式引起兴趣

随着故事情节让幼儿猜猜波波画的是什么?“小猪波波画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圆,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圆圈是什么,就问波波:“你画的圆圈是什么呀?”波波说:“这个圆圈里有两只手,一只长,一只短,从早到晚绕着转。”哥哥说:“啊,我知道了,是时钟”,姐姐说:“那这个是什么?”波波说:“它下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线,要抓好,才不会跑掉”。姐姐说:“喔,是气球”哥哥姐姐终于知道波波画什么了。“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波波又画了许多圆圈,连肚脐眼的圆都有呢?妈妈说:“波波真是个很棒的画家”。

(二)运用操作法让幼儿拼图

幼儿也当波波,用圆形色纸拼拼贴贴,看可以拼贴出什么造型。完成后请幼儿欣赏作品,鼓励幼儿说一说自己用圆形拼贴出了什么

(三)带领幼儿打开《我的数学》第一页,启发幼儿观察画面内容,让幼儿给圆形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再说说图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四)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认识了圆形,课堂上小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都能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圆形的秘密,和圆形式交上朋友,并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圆形,而且还能发现生活中包含圆形的物体,感受到圆圆的物体蕴含着的美。

小班数学游戏教案《找朋友》 篇8

1.学习按物体的颜色、种类进行分类。

2.积极参与分类活动,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准备:认识蜡笔和铅笔。

投影机、Smart白板、白板课件、黑板、操作实物、涂卡、操作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设置情境,引出话题。(同形不同色)

师:宝贝们,今天呀有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一起来找找是谁呀?(利用探照灯的功能引导孩子说出三支笔的名称和颜色)他们完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蜡笔宝宝们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颜色(认识红黄蓝)?猜猜都是谁的家?在你的小椅子下面就藏着一支蜡笔,我们先把

它找出来,再把它送回家吧!(集体操作:提示幼儿看清楚蜡笔的颜色之后送到相对应的“家”检查是否送对家)

2.观察思考,学习分类。

师:蜡笔宝宝可喜欢交朋友了!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的新朋友吧!(出示三支铅笔)

师:他们在一起做游戏,玩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这是*的家呀(依次认识三种颜色)?

师:红色的蜡笔宝宝说:我的家是红红的,请红色的笔宝宝到我家休息!(教师示范送两支红色笔回家)谁愿意来试试把黄(蓝)色的笔宝宝请到他们的家里?(请个别孩子按颜色分类操作,提醒幼儿排放整齐,便于判断正确。如果错误可以用声音按钮提醒改正)我们一起来检查笔宝宝找到自己的家了没?

太棒了!(欢呼声)在我们的小椅子下面呢还有很多笔宝宝也在做游戏呢,他们也想回家了,我们一起来送他们回家吧?(幼儿集体在黑板上操作)

小结:同一个颜色的笔宝宝住在相同颜色的家里。(同色不同形)

师:天黑了,笔宝宝的妈妈想念自己的宝贝了,他们要回到妈妈的身边去,可是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

(依次认识铅笔、蜡笔的妈妈,集体操作请孩子按品种分类操作)宝贝们找对了没有啊?我们一起来看看!(欢呼声)

小结:同一个种类的笔宝宝住在一个家里哦!(同形不同色)

3.互动游戏,寻找“同类”。

师:嘘,听,是谁在哭呀?哦,是红色的蜡笔宝宝在哭鼻子呢!因为呀,他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小鸭子来帮助他了,瞧,他找来了谁呀?哦,红色的铅笔、黄色的蜡笔、蓝色的蜡笔都是他的好朋友,红蜡笔不孤单了耶,开心地笑了呢!(笑声)

小结:同一个颜色或同一个种类的笔宝宝都是好朋友!(同色或同形都可)

4.自主选择,幼儿作业。

师:瞧,这个圈圈里面的是谁呀?对了,还有红色的铅笔宝宝也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示范操作单连线)

师:在桌子上呀还有笔宝宝在伤心呢,请你给圈里面的蓝蜡笔找找好朋友吧——幼儿作业,教师巡回观察,个别指导,鼓励孩子能大胆说出连线的理由。

小班数学找圆形的活动策划教案 篇9

一、创设与幼儿数学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活动区域内容

1.内容要有趣味性

小班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这是他们初步接触数学,对他们来说,学习数学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为此,教师充分挖掘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游戏,准备简单而又充分的游戏材料,放进数学区域内,供幼儿自由操作,不断探索,如:喂小动物。小班幼儿因为常常被成人照料,因此他们也有照料别人的意愿和经验,可这样的机会对于当下的孩子来说少之又少,于是,喂小动物成了他们情感迁移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一开始,有少部分幼儿会根据小动物的嘴巴形状来喂与嘴巴形状相同的“食物”。后来,其他幼儿不管动物嘴巴的形状,只管把“食物”塞进去就行了,慢慢地,在其他同伴的提醒下,他们也渐渐学会了按嘴巴的形状来喂相同形状的“食物”,就是在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得到了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半圆形等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区分,所以说,区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2.内容要有层次性

幼儿在数概念上是有个体差异的,如何让大部分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中得到有效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一个有着丰富层次的数学活动区。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发展较慢的幼儿进一步学习某些知识技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而对于已经掌握某些知识技能的幼儿,教师也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满足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以接龙游戏为例:我们准备了几种层次的操作卡片,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的:纯粹的实物卡片接龙;第二种:纯粹的数字接龙;第三种:纯粹的点卡接龙;第四种:实物与数字或实物与图形再或实物与点卡接龙;第五种:实物、数字、点卡、图形混合接龙;有了这几种层次的操作材料,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方式,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功与自信,使他们在熟悉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后,能不断提高自己操作的层次,最终促进每个孩子向着自己的数学最近发展区迈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

1.活动要有预设性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幼儿一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就可以了,剩下的由幼儿自由发展。一开始,我们也走过这样的弯路,比如,我们为幼儿在娃娃家里准备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床、娃娃、衣服、椅子、餐具等材料,旨在让幼儿区分大小并按大小进行分类。但由于我们事先没有给孩子们这样的提示也没有组织幼儿讨论娃娃家的游戏到底应该怎么玩,一切都是幼儿自己发挥。于是,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预想中的效果,孩子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老师刻意准备的大小不一的材料,只是凭自己的兴趣随意取放。后来,我们进行了反思,对活动的名称、材料、活动的规则与玩法重新进行了设计,并组织孩子们对娃娃家的游戏进行讨论,使他们在游戏时能学会观察材料的变化,学会根据材料的特征进行一些有趣的变化。这样,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不仅会将娃娃家的材料按“大小”进行适当的匹配,有的孩子还会根据材料的颜色、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搭配呢!

2.活动要有生成性

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数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除了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外,还要随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并根据他们的喜好适时地组织一些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比如:有一天早晨,欢欢和旁边的乐乐玩积木,玩着玩着,欢欢提议,我们来打麻将,好吗?她的提议得到了乐乐的赞同,于是,他们嘴里念念有词地一边说着“麻将牌”上的名称,一边出牌,玩得不亦乐乎……观察至此,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真正的麻将牌来帮助幼儿感知数量和分类呢?于是,我找来了一副麻将牌,先挑出了3以内数量的“饼”即我们小班数学中的点卡,让幼儿来玩“小猫钓鱼”(一个传统的牌类游戏):两个幼儿轮流出牌,出到与前面相同的点牌,就把这两张牌中间的牌全部拿到自己这里来,最后比比谁赢的牌多就获胜。果然,数学区角内这副麻将牌成了许多孩子的最爱,慢慢地,我把数量扩大到5,也不单单是“饼”,还有“条”,我还找来了扑克牌,挑出1~5纸牌若干张,教孩子们玩“小猫钓鱼”和“配对”等游戏,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对数字和点的认知越来越敏感。

三、及时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区的表现

在进行定时的数学区域活动时,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和表现,选择性地与幼儿互动。我们还设计了观察量表,内容包括参与活动的幼儿人数;幼儿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幼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幼儿之间的对话;师幼之间的互动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归纳和汇总了这些观察记录。这样,每个幼儿都有了一个数学能力发展小档案。通过这些小档案,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数概念发展轨迹,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刘永华.如何对幼儿区域活动进行观察评价[J].学前教育研究,2001(06).

甜甜找圆形 教案 篇10

马红燕

活动名称:《甜甜找圆形》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圆形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包含圆形的物体

3、能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蕴含着的美 活动准备:

1、圆形实物图片若干。

2、若干圆形以及各种形状。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话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趣的东西,看看它们是什么?

2、和幼儿一起观察图片介绍物品:硬币、蛋糕、西瓜、时钟等。

说说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引出圆形)

二、找圆形。

1、教师给幼儿分发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图形:让幼儿在各种图形中找一找圆形。

2、让幼儿展示自己找到的圆形。

三、圆形变变变。教师展示:苹果、大西瓜、笑脸、小猪、毛毛虫。

四、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你见过哪些圆形的东西?说一说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找规律 篇11

1、初步感知规律,尝试按2种元素进行规律排序。

2、通过游戏,进一步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智慧盒、课件、鼓和小锣、录音带

教学过程:

1、请幼儿听着《挥动翅膀的女孩》音乐,做小鸟的动作飞进教室,并坐下。

2、(1)【图案】感知、猜测、操作

——导入:“今天,小动物也排着队伍来了,请看它们是谁?”(放课件:动物逐一出示5个小动物)(幼儿集体答:白熊、黑猫)

师引导:“1只黑猫1只白熊,又来了1只黑猫,1只小熊

(幼儿表述:一只黑猫一只白熊„„)

——猜测:师:“猜猜,接下来会是谁呢?”(幼儿回答)“我们看看对吗?”

——操作:“我们也拿出黑猫和白熊棋子,把它们摆在第1行,顺序要和上面的一样。”

(2)【图案】感知、猜测、操作】

——观看课件(2只蜜蜂2只小鸟)师:“看看谁又来了?”(蜜蜂、小鸟)“

师:“他们又是怎么样排队伍的呢?”(幼儿表述:2只蜜蜂2只小鸟)

——幼儿操作:“他们的队伍真齐呀,我们也来试试”。“请小朋友把智慧盒打开,拿出蜜蜂和小鸟棋子在第2行摆出和老师一样的队伍。”(教师检查指导)

——自己检查:(幼儿表述——一只黑猫,一只白熊„„;两只蜜蜂两只小鸟„„)然后,收回图案棋子。

(3)【声音】感知,操作、表现:请幼儿拿出红黄两组棋子摆在第9行和第10行。(准备)

——老师交代玩法:“老师敲一下鼓,你就拿一个红色的棋子放在第1行第1个,我敲一下锣,你就拿一个黄色的棋子放在红色棋子的后面。”(试拿一次,再摆。)

第1行:(1红、1绿、1红、1绿„„)

第3行:(2红、2绿、2红、2绿)

第5行:(1红、2绿、1红、2绿1红、2绿)

请爸妈们一起检查并改正。

——小结:“今天小朋友真能干,学会了好几种排队的方法。下面我们还要学一个更难的游戏。”

3、【游戏】感知体验

——亲子互动游戏:《九宫格》

——请小朋友站到前面一排,爸妈站在后面一排。

——老师用棋子摆好九宫格,讲玩法:指红色棋子,每人自拍手,指黄色棋子两人互相拍肩。

——听音乐《桃花朵朵开》进行游戏:第1次,1、1、1、1„„

第2次,1、2、1、2、„„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鸡找虫 篇12

1.喜欢参加数学活动,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2.初步具有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3.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受4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红、黄、绿、色虫子若干;红、黄、绿色小盆各1只;小鸡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扮演角色,导入游戏情境。

老师饰鸡妈妈,小朋友饰小鸡,小鸡和鸡妈妈一起说儿歌。

2.小鸡练本领。

(1)妈妈说,小鸡做。

如:我的小鸡蹲一次;我的小鸡拍两次手……

(2)小鸡可以数出声来,也可以不数出声。

(3)表扬小鸡有本领。

3.小鸡找虫。

(1)妈妈交代游戏内容及要求:小鸡听妈妈拍铃鼓的次数去找虫,找到后,看清虫子是什么颜色的,就放到相同颜色的小盆中。

(2)小鸡找虫。妈妈敲铃鼓,让小鸡听铃声找虫并学习检查。(妈妈检查,和同伴互查,自查)注意鼓励能力弱的幼儿。

上一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下一篇:haccp体系验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