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2024-07-21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精选6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篇1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

作者浙师大杭幼师院 0401专升本蒋卓黎指导老师杨敏

一、概念与内涵

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幼儿探究式学习则是指孩子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或教师创设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对未知事物的完整的理解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二、本选题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兰本达来我国举办探究教学讲习班,并出版《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后,以及受美国其他学者对探究式学习的影响,我国就开展了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近几年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密切的联系幼儿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这些都凸显了在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那么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探究式学习”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如何呢?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呢?基于这些思考,笔者提出了该选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内容:

(一)、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地位与意义

(二)、探

索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

(三)对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方法:思辩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四、文献综述

(一)探究式学习(Inquiry learning)的概念

要研究探究式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在当今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热潮中,Inquiry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查的活动,是提问和置疑的活动。”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一个多侧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①

探究式学习主要倡导者施瓦布(J.J.Schwab)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儿童通过自己的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②”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它提倡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学习通过积极的 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 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学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试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师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 在向学生介绍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用实验的证 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二)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认识偏差,以及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等方面

1、识偏差

要顺利开展探究教学实践,首先必须对探究式学习有正确的认识。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以下几种偏差。

偏差

一、与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相混淆

表现为;或将他与发现学习等同,二者同义替换;或以为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学习只是提出角度不同,二者本质上却大同小异;或以为探究学习从属与发现学习,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此,胡森主编了《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作了如下简要说明:发现学习是指一个自学过程,学习者不靠教师的指点,自己形成概念和观念。探究式学习是指有了发现以后的那些阶段,那时学习者开始系统掌握检查那些概念或观念的科学及逻辑法则。发现学习涉及动机、知觉思维等心理成分;探究学习涉及分析思维等理智活动。在探究的整个运做过程中,起初是困惑不解,这时要用发现学习,等到了比较高级的检查阶段时,就得用探究过程了④。将二者作对比说明,首先有利于明确探究教学目的;其次有利于建立探究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探究教学形式;最后,有利于把握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在开展探究教学时,尤其在幼儿园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一步地分析思考呢?偏差

二、探究式学习重过程轻结果

在杜威的“除了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布鲁纳的“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及一些研究者片面的结论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一直被“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点禁锢着,事实上,任何一种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二者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任何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的指导下的探究,科学理论则在探究过程中一步步逼近真理⑤。人们常说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这就反映了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辨证关系。我们要以一种动态的观点看待科学研究成果,而不是说科学探究可以脱离实际去建空中楼阁。”那么,如果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怎样根据每一个幼儿的实践情况来开展探究活动呢?它与中小学的探究活动有区别吗?

偏差

三、与接受学习对立

如果说接受学习强调知识的稳定性,那么探究式学习则突出了知识的可变性。因此有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研究表明,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两种绝对对立的学习,两者只是相对而言的。从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之间,还存在着对接受中的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学习。

2、探究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成为研究的热点,理论工作者积极投入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索。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工作者在不少方面达成了共识,但在某些问题上也出现了分歧。例如,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国内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早于国外的探究式学习。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不是一会事呢?通过对其基

本内涵和历史渊源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出,探究式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雏形,没有前人的探索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它与探究式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时代发展性,决定了它与探究式学习的区别。研究性学习决非历史上旧有事物的简单翻版,它已经被人们赋予新的内涵,是对探究式学习的积极超越⑦。

3、从与接受性学习的比较来认识探究式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性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非人为的有机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探究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接受性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思考,才能在新知与旧知之间建立非人为的有机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探究因素。

接受性学习的两个特征,一是学生学习的被动接受,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请同学们追着老师的思路听讲;二是学习过程中的重复训练,训练成为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规律,提高能力的手段。而在探究式学习中,老师则是以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报刊、书籍等资料由学生自己筛选、汇总、分类,探究结果学生自选交流方式。总之,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始终是促进者,所以,探究式学习充分表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论文框架

(一)探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地位与意义

1、符合幼儿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

2、满足幼儿学习科学的需要

3、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二)探索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指导策略

1、形成鼓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

(1)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

(2)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和解释

(3)让每一个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的体验

2、提供能引发幼儿探究的材料

(1)材料的丰富性

(2)材料具有可选性

(3)随时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不断扩展和增加材料

(4)易构成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3、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和发现

(1)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

(2)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探究

(3)支持、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

(三)对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六、研究实施的计划

2005年8月——9月:搜集整理文献资料

2005年10月——11月中旬:完成文献综述

2005年11月下旬——12月初:完成开题报告

2005年12月初——2006年3月:完成论文

七、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rch Council(1996)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udents WashingtonDC Academy PressP232、孙玖莉、张林伟教师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73、NationalReserch Council(2000), 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Chapter 24、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M]第三卷 1990P1355、徐学福探究学习认识偏差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2期P46-486、秦玉友探究学习背后的教育学假设变迁[J]《教育与管理》 2001年11月

7、郭继东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探析[J] 《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2 期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篇2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 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首先, 在课堂上,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 容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 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

其次, 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 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 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否则, 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教师在课堂中出现失误, 不管是自己发现还是由学生指出, 都应及时地向学生致谦, 有的老师可能觉得这样做贬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相反, 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假如教师为了可怜的面子, 对学生的指正置若罔闻或严词拒绝, 长此以往, 只会拉大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并且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对于一些新发现, 一些学习疑问也不敢贸然提出, 课堂将变得死气沉沉.

最后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 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融洽师生情感, 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从而主动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有赖于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便是为学生营造探究式学习的快乐天地, 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这位古代教育家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爱因斯坦也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 兴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钥匙, 也是推动人们行动最好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 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驱力.要在数学课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善于激趣.

夸美纽斯认为,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 樊笼打开之后它立刻就会飞的”.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让学生开展小组比赛, 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的种类多, 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学习“可能与不可能”一课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 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遇到诸如此类枯燥抽象的问题可尝试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 并让它们首尾相接, 恰好连成一个圈, 然后在花盆周围几寸远的地方撒了它们最爱吃的松针.但是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 它们就这样一圈圈行走, 最后疲劳饥饿而死.假如毛毛虫里能有一只与众不同, 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 告别死亡.我们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毛毛虫式的人”, 那就必须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人的个性、独立性、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对探究活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如果缺少独到的见解, 依赖性很强, 不去突破常规障碍, 只知道做一个“跟随者”, 就不可能成为创造力很强的人!我们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 探究式学习必须既面向学生, 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

四、让探究学习延伸

保加利亚的教育家卢赞诺夫认为, “孩子的潜能无限”, 而课外才是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最大空间.因此, 教师要善用课外, 不要把探究学习局限在课堂,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因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产生的高度学习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去.把所学的知识主动用于实践.如学完“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后, 让学生自已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 (或一个不公平的游戏) ;学完“轴对称图形”后, 让学生为班级设计一期板报.这样的探究活动, 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尝试, 直到成功.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掌握了书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了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育 幼儿园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密切地联系幼儿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使他们感受到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这些都凸显了在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地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探究式学习从幼儿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出发,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关注幼儿科学探究的质量和过程,这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评价观,同时要求教师提供有效地指导和协助。

一、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究氛围

这里所指的“安全探究的氛围”是指激励幼儿探究的心理氛围,心理上安全的环境是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活动的前提。没有安全的心理环境,主动学习和探究就不可能发生,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到创设宽松环境的重要性,最为突出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

(一)包容错误和激励幼儿

教师发现晨晨把科学区的磁铁拿到美工区去玩,就问他原因,晨晨的回答很特别,说:“磁铁能够吸住纸”,并说“就是我们画画的纸,老师平时都用磁铁把纸吸到黑板上的。”这时老师觉得虽然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磁铁的粗浅知识,但是运用到生活当中还是有偏差的。如果直接纠正,可能孩子还是未必真正理解。于是教师没有马上否定,而请孩子拿磁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试,在探究中,晨晨先后发现软的纸吸不起来就找硬的纸,又发现硬的纸太重就找轻的吹塑纸,后来竟然还推理出“磁铁是黑的,黑板是黑的,所以黑的纸可以吸住”的道理。教师面对幼儿的表现采取了支持的态度,引导幼儿再去尝试吸黑色的东西,在探究中,又发现不是颜色的原因,而是材料的因素,从而在生活中有了对知识的反复验证和理解。

(二)接纳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中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有安全感,并袒露真实的感受。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这就是一个需要教师警觉的时候,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大家发现花坛里有许多月季花,老师就请小朋友们去看一看,闻一闻,问孩子们月季花闻起来有什么感觉,并期待孩子们说“香”。可是孩子们当中有一个回答是“臭”的,大家哄堂大笑,接下来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听了没有制止或批评孩子,而是因势利导引导活动顺利进行,并使大家去寻找答案,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长和相关人士,孩子们发现了由于各种因素会改变气味的秘密。

(三)理解幼儿,支持、鼓励幼儿的“所作所为”

幼儿认识环境时,常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总是充满好奇心加以探究。作为教师首先应学会安静、仔细地观察幼儿,倾听他们的谈话,不要打断他们的思路,并且在没有弄清楚幼儿的真实意图时,不要凭自己的“老眼光”妄下结论,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有时还可以通过模仿幼儿使用材料的方式,去体会幼儿的感受,真正理解幼儿。在一天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孩子跑来告诉老师:“刘老师,不好了,皮皮在捣乱,我们拿来的图片被他撕坏了。” 刘老师赶紧跑去看,只看见区角里有的图片在墙上,有的在地上。皮皮见小朋友们都围过来了,紧张地捡起图片,却又舍不得重新贴回墙上,于是,刘老师换了一种温和的口气问:“皮皮,你想干什么?” 皮皮这才小声说出了原因。原来他在根据动物吃的食物的不同在进行分类,因为有的图片上既有吃草的,也有吃肉的,所以他就把图片撕开了。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并提出了有什么更好的分类方法。不仅解决如何分类的问题,又生成了新的探究活动。

从中可以看出幼儿的一切探究行为都是合理的,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独特的认知和方法。作为教师要在把握幼儿活动进程的同时,更多的把握时间,关注每一个探究活动,要善于看到幼儿“出格”的行动背后蕴涵的强大动机,用包容的态度真正让幼儿的思维活起来,根据幼儿的探究兴趣去为幼儿提供支持。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一个人既不太注意熟悉的东西,因为已司空见惯,也不太注意不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的‘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源于孩子的生活

我们要把幼儿的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的材料。比如水、沙、泥巴、纸盒、绳子等材料都是孩子最为熟悉的,它们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引发孩子广泛的探究兴趣。

(二)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在科学操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避免过多的、乏味的讲解、演示。要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指导幼儿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操作,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感受科学发现的快乐。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圆柱体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生活中类似的圆柱体的物品,提供了毛线、笔、纸等操作性材料,让幼儿动手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小结,在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还出示了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实物图片,让幼儿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了解。最后还准备了图片、橡皮泥、卡纸等操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这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认识了圆柱体,整个活动幼儿都在不断地操作、思考、探索,效果很好。

三、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究

(一) 使幼儿主动参与,亲手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要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与操作技能,仅仅依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玩,教师不仅要教孩子们怎么玩,更要教他们巧玩,自己创造玩,一物多玩,在玩中渗透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在玩超市购物活动时,幼儿发现每个食品包装袋上都有不同的标志。他们问老师:“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呀?”老师:“这个标志告诉小朋友要把用完的包装袋扔在垃圾箱里,要保护环境卫生。”幼儿:“这个有绿色、白色图案的是什么标志呀?”老师:“这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小朋友找找看,都有那些食品是绿色食品呢?”说完后,幼儿兴高采烈地在超市里寻找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包装袋。

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对于偶发性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既要注意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更要注意进行随机教育,及时发现,鼓励、支持、引导,使其成为真正主动的参与者,操作者。

(二)在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上生成

有时,幼儿虽然有明显的兴趣,但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设想,教师则要顺应孩子此时的兴趣和关注点,提出适宜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思思小朋友忽然大叫起来:“快来看呀,迎春花开了。”听他这么一喊,孩子们都围过去了。他们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寻找别的花了,可找遍了整个园子,再没有发现第二株开花的迎春花了。“老师,为什么这株迎春花比别的迎春花开得早呢?”老师被思思小朋友的问题难住了。本来这个活动是放在下个月进行的,可是,孩子们已经向她发出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于是老师把活动临时调换了一下,生成了一个“迎春花开”的科学探究活动。

事实上,孩子们感兴趣的和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索的问题来生成探究活动。

(三) 帮助、引导幼儿记录获得信息

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得出结论,同时还有助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有强化探究过程的作用。

探究式学习提高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主动学习。然而,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操纵着幼儿的操作,忽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有的教师尽管准备了充分的材料,但操作活动草率了事,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而有些教师则习惯于在幼儿操作之前就亮出答案,操作目的似乎就是为了验证这个答案;还有一些就是在教师语言提示和动作示范下,孩子一步步跟着老师做。这几种形式在科学活动中时常存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惠,孙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6.

[2]王萍,丁奕.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教师角色[J]. 学前教育研究,2006.

[3]姚伟.关永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引导幼儿探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科学,2002.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篇4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课题组负责人 卫红霞

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一、课题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小到启蒙孩童,大到八旬老翁都或多或少知道甚至感受到电脑、手机对生活的影响,这些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不仅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更对我们社会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们千辛万苦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就要看学校能否教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足功夫,电教理论表明,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将促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变革。如果我们开展教学结构的研究,运用系统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整体上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就能够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有创意的新路。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扬民主教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人关心现代教育技术,个个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教学信息传递的高容量、高效率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交互性和个别化,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其智力、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显示出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力争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外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而计算机的出现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这些研究国内外都仅处于初级阶段。

从国际背景看,步人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是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巨大复杂的网络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延伸”。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率先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几年的整合研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推动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其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学带来革新机遇,将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直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我国,关于如何看待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教研人员和一线老师关注和争议不休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英语教学需要中国化,应当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体系;

2、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就应当本土化,提出所谓的多元英语理论,把英语概念复数化,即“Englishes”,认为印度有印度英语,加拿大有加拿大英语,中国就该有中国英语;

3、认为英语学习应当美国化或英国化,要求学习者的口形、发音、腔调等各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掌握地道的美式发音或伦敦腔。

不论以上哪种观点,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中国长大的孩子首先是掌握汉语,然后再在汉语这个母语环境里学习和掌握英语。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母语环境的外语教学,我们不可能把教室搬到英语国家去学英语,也没有条件给每个学校或每个班级都配备外教,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给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飞翔的翅膀,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教改的积极性很高。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我学校有两个语音室,四个微机室,卫星接收室,而且每个教室都配有全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因此,在这种大趋势下,我校英语组决定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的研究。以便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的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将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中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技术则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突破性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告诉人们,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将每单元的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六部分进行有机地整合,作为一个相应联系的整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既考虑教师教,又兼顾学生学,使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景、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必须让学生把我自己的教育,创造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表达信息,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六、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本课题初步研究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多元教学方式的创建。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资源,采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集成性,自制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并辅之于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中旬 撰写课题的实施方案,完成学情分析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0月

着重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情况,并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的形式完成。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底 整理收集有关数据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采取紧随教学进度,实时与各科教师保持联系,有效避免了可能造成中断研究的外部因素。学校领导重视,研究组成员都非常有责任心,都对本研究课题感兴趣,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课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发表一篇科研论文。总结几套成功案例。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英语写作课的开展》 曹慧情 《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

2、《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最大化应用》刘春根《时代英语报(教师版)》5-6期合刊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陈至立《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

4、《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开题报告 篇5

开题报告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徐洁

一、课题的提出: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课程性质定位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明确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基本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学习科学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假设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达到掌握科学概念,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本课题主要围绕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有效组织探究活动的策略,探究活动最优化模式探索进行研究.2.“以问题为核心”导学课堂的教学理念

我校结合课改的理念,提出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打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中,探究性学习是我国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国外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的比我们早,历史地看,探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倡导过三次。最近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欧美等国,主要代表是布鲁纳、施瓦布等人。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而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的“探究学习”则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他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先进的理念,但完全照搬肯定不行。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而科学课正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气氛和谐、愉快的情境,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活动中,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要求他们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探究,有效探究。因此需要研究出科学的探究方法,组织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探究心理倾向。

(4)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品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研究

(2)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3)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视课后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阅读文献资料,认真学习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在这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具体目标和步骤。

B、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尝试和探索。

C、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将随机选取一些孩子,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起步阶段(2014.3~2014.5)制定“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组织与管理研究”开题报告、课题计划和研究方案,学习《科学课程标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科学究竟是什么》,《探究》等理论著作,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进行资料研究。

2.实施阶段(2014.6~2014.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在阶段总结中不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完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科学探究的案例研究》论文撰写。

3.总结阶段(2015.1~2015.3)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终结性成果。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分年级段根据教材内容确定研究方法。

1、提出问题。

2、学会预测。

3、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4、观察、思考、实验、制作。

5、整理、汇总信息。

6、汇报交流结论。

研究思路:

1、选择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选择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问题,学生才会融入其中,从而进行研究。

2、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学生根据自己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实验,寻找所需要的资料,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3、学会猜想,制定假设研究目标。科学探究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理论、经验、假设下进行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对提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知水平有差别,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不同的猜想。在教学

中要注意,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的、随意的,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作出猜想。

4、循序渐进制定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能通过观察、研究、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同时提出,对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可见,在小学科学的探究研究中,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并不是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最根本的,科学的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富有价值和成效,重视科学探究环节中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科学课要重视的一个内容。

5、让学生成为科学活动的参与者,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制作或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来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探究动起来。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上科学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6、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发挥各自的优点,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小组成员,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亮点与个性;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和机会。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好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这样,便可以促进小组中学生的相互弥补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

2.(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3、(英)查尔默斯著 鲁旭东译《科学究竟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2007年11月

4.(金华)《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困惑与对策》(嘉善县魏塘四小)

5.(周连刚)《科学课中开展深入探究学习的一点思考》《新课程(下)》 2011年01期

6.(王金)《对小学科学课如何开展科学探究的一些思考》《新课程学习:下》2012年第12期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探究式学习”的初探开题报告 篇6

永和镇一中

崔慧敏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在扩大教育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是现代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技术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催化剂。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先进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中彰显了极大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内容更丰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这显然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形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课堂教学到自发的兴趣小组,从自发的兴趣小组到开设创新教育辅助课,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需要对外合作。教师如何更好的改善课堂教学,如何与同事交流经验,如何与人共享成果,这些在传统教育中无法实现的,网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教育技术的使用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趋于信息化、多样化。

(二)实践意义:

视听媒体和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应用,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使得现代教学环境首先呈现出媒体化的特点。学校已建成了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和校园计算机教学网络,逐步实现电子白板 “班班通”,媒体技术都已经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

通过每年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已初步掌握了必要的信息应用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录像功能记录课堂教学记录,使用计算机教学软件如flash动画制作,幻灯片制作技术、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师从备课到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博客的应用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泛的交流平台,可以实现网络教学反思和交流,也可以就某一课题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与探究,很好的服务于教学。

因此,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学会学习,便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从而对教师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具有很高的创新程度和推广价值。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要使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Internet带来的全新学习环境。英国政府推出“全国学习网”,目标是2002年使英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进入因特网。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在也提出学校教育都要利用信息网络要求。各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走在我们前面。面对网络,当我们还在为网络的利弊以及是否让孩子上网争论不休的时候,Internet上的儿童网站在北美地区的普及率已经相当高,那里的孩子们在网络上已经走得很远了:小学老师给孩子布置收集整理网络信息的作业,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8~12岁正常智力发育的孩子,在网络的帮助下完成一份长达数十页、图文并茂、有关自然或人文课题的作业,是一件相当有趣味也相当轻松的事情。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把我们推向信息社会的浪潮之巅,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

三、课题研究目标主要观点

(一)、通过课题研究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效益,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

(三)、推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作用,全面提升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验性。在全面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探索教师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自主收藏或加工的校本资源库,包括:媒体素材、备课资料、试题库、教案、文献资料、教研论文、课件等内容。

四、课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初、高中各年级学生(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通过对我校全体教师经行调查,分析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的能力以及获取、加工、设计教学资源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现状。

2、中小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

3、探究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校本教育研究新模式,开展教师新的教育模式探索交流活动。

4、探究使广大教师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以便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座谈会等搜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现状,据此了解实际情况更有效的进行调研,对症下药。

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搜集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教育理论和相关材料,并且选择整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研究资料。

3.个案分析法:把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经行对比。确定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比班,运用于新旧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比较,从而证明新教学模式的合理趋向。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5.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

五、研究工作步骤及成果形式;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①多维性教学模式:多维性教学模式要注重学习方式个性化,要改变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的“一锅煮”、“齐步走”、“一刀切”格局,通过现代教学技术开辟学生个性化的教学途径,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维性活动,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②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教师要彻底改变知识权威思想,更新知识垄断做法,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传递广泛的知识信息,积极帮助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创立丰富多彩的知识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主动探索研究,自觉地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一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均有所得,均有所获。

③活动性教学模式:活动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教学模式。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学生做游戏,扮演角色,对话、表演、操作、讨论、竞赛等方式使之相互交叉、融合、互衬和泛化。

④探究性教学模式:根据“过程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要立足于文化知识的创立过程去发现问题,立足于知识的发展过程去分析问题,立足于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去解决问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交流体会,长叹感受,促使大家从未知到已知,从正面到反面,从运动到静止,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等探究过程去寻找事物的发展规律,形成规律。从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运用知识的技能。

本课题明确了提出通过教育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构建富有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以现有100M校园网,15M光纤宽带为基础,增配高性能路由器和资源服务器,以自制、购买、共享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渠道校园信息化资源平台,同时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

(四)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7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方案,课题申报、立项和论证;经费预算;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组织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8月-2016年6月)。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开展专题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授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搜集学习反馈,做好整理归纳与尝试验证。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收集、整理各种资料;汇编研究论文和案例专集;撰写结题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课例、课件、教学资源、教学博客、教学录像、教学反思、论文

六、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课题负责人曾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并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取得佳绩。课题组成员是担任班级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强的工作能力。课题负责人和组成人员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障。

芈苗苗:负责课题的总体策划和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王雪燕:负责结题论文的撰写工作。孙晶晶:负责结题论文的撰写工作。朱晓佳:负责图书资源构建的指导工作。崔慧敏:负责研究工作中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调研。

牛志飞:负责研究工作中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一)、物质条件: 学校大力支持是完成课题的有利保障。对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无论是从人力上,还是从财力上都给以全力的支持。本课题的研究既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实践基础,又有坚强的后盾,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定能顺利圆满地完成。

上一篇:初中导师毕业留言下一篇: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