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2024-07-22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精选10篇)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1

现在的学生普遍对计算机和网络都有一定的了解,喜欢上计算机课,但是他们很多只是喜欢玩电脑游戏、聊天、上网冲浪……到了电脑室认真学习的不多。其实计算机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自己的成果,并刺激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做出更好的作品。网页制作教学中,个人主页,bbs论坛设计和制作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因为他们已经接触的太多了,所以需要我们教师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实例进行剖析和讲解,切合实际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就网页教学的高级进阶过程中的部分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围绕开课,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教学时,创设一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绚丽多彩的想象内

容,对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目标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时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QQ开心农场,属于SNS游戏,很多学生都喜欢玩,开发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所以可以拿来做教学实例。明白了要做的游戏内容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游戏的功能有哪些,最后将定向开发的这些游戏功能全部组合起来,就完成了游戏的整体开发。设计它,就必须设计农作物(包括浇水、除虫等等)、商店(包括买种子、化肥,卖出收获的农作物)、去好友田地(包括偷好友的菜、帮好友管理庄稼等)等功能(图1)。

2 围绕重点、难点,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

很多SNS游戏中,都包含有商店,可以在里面买卖物品。不同游戏商店里面的物品不一样,但设计方法是一样的。我们以开心农场的商店为例,教大家如何设计。

商店功能是开心农场最基本的功能,因为只有有了商店,玩家才能买种子,然后去播种、种地。设计商店功能,先要创建数据库,用来记录商店里面的商品信息,接着设计商店的界面,然后定义商店的功能。在商店中可以买到种子和化肥,卖出收获的农作物。

第一步:创建数据库

我们需要建立整个游戏的数据库,做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样才能制作程序。启动Access,选择“建立空白数据库”,输入数据库名称。选择“使用设计器建立新表“,创建两个表,一个名为USER(表1),另外一个名为ITEM(表2)。

第二步:设计数据库链接模块

有了数据库,我们还需要数据库链接模块,这样才可以让数据库发挥作用。打开Dreamweaver,选择“新建ASP VBSCRIPT文件”,设置名称为“CONN.asp”,点击“完成”按钮完成页面的创建。

然后在页面中输入代码:

有了这个页面后,在数据库中加入代码,就可以很方便地让页面链接到数据库了。

第三步:商店界面设计

在Dreamweaver中选择“新建ASP VBSCRIPT文件”,设置名称为“SHOP.asp”,点击“完成”完成页面的创建。在页面中规划显示界面和添加按钮,如图2所示。

在按钮中输入代码,其中关键代码如下所示。

最后把界面美化一下,就完成了商店功能的设计。购买或者卖出的东西,在数据库中就会有相应的记录。

3 布置适当作业,为创造思维选择良好的时机

作业是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创新教育的基地,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有利途径。教师可有意识地精心设计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练习,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辐射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因为辐射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呈辐射状态的思维,也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时,要求教师选好教学点,使学生有类可触,在教学中才能收到一题多发的训练效果。网页设计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设计探索性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质疑思维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大相径庭。此过程,教师最好别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抑制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创造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只有和现实生活结合才会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就巧妙安排教学结构,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使教学内容真正和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贴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计算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才会让学生有兴趣投入。有生活才会有创造,才会有创新。

最后在此感谢SNS游戏开发群给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6):7.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2

石鼓小学

黄荣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们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新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和欲望。而这种兴趣则需要师长的鼓励,增强其信心,从而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展现。因此对待儿童的创作,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适当的指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儿童的特征,一味强调孩子每画一张画,都必须很像,只要有一点不像就会受到指责,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总是不满意,儿童的兴趣没有了,热情减少了,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样怎样能创新呢?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而且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比如:在教四年级的《雕萝卜》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拿出几个雕好的萝卜,让同学们观察,“呀!多么有趣的雕刻啊!”同学们都很惊奇,于是我让他们猜一猜是用什么做的?原来是普通的萝卜,红皮白肉,青皮红心,雕出来是那么妙趣横生,色彩鲜明。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急于尝试,我便启发孩子们,如果你来雕刻,你准备雕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了想法,再进行制作。这样,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兴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例如指导孩子尝试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再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画《美丽的鱼》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泳?”随之,我便端出一鱼缸放在讲台上,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鱼,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这时我便说出要求:同学们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们笔下的小鱼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于是,想象力丰富,又新颖,奇特又美丽的鱼便出现了。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鸡一样趴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拼图等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易产生“画画好玩”心理,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同样,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则更会令小朋友大开眼界、热情倍增,比如,室外写生教学,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辅助教学。通过实践,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灵性,绘画语言也丰富多样、极具个性。

4、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启发孩子们的绘画灵感,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对儿童适时进行一些物质激励。在教学中,制作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画(如孙悟空、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等),盖上学校印章,写上硕大的奖字,要求孩子们给涂上色彩。这样,孩子既受到表扬,又多了一次涂色练习,一举两得,孩子们亦兴奋不已,绘画热情高涨。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能靠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儿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与茫然替代,想像逐渐枯萎。而画画则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持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去正确在启发引导,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让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怎样去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爱护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随意发挥,自由创作。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羁绊他们丰富的想像,抑制其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弊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在接触中,既丰富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 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房屋》一课时,让学生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注意把繁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画面,如果完全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能入画的部分,去粗取精,创造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五年级《我设计的鞋》时,我便让学生用废纸盒、易拉罐、纸条、粘土等材料来制作,大胆地想象,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鞋。最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鞋子展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不仅动手,还要动脑构思,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独特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儿童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的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着。在这幅漫画上,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统一标准培训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自信心。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重复他人、扼杀创造的教育,一种与科学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注意每位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表现,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果小时候本来能够很敏锐地表达自已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别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觉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说出别人想要听的话。孩子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灭殆尽了,那么,下一代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哪里去找呢?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笔下的世界,总蕴含着大胆的想像,他们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画成人之不敢画,正是想像才使孩子获得了绘画中灵感。在儿童的头脑中,太阳被想像成和蔼的老爷爷,小鸟是蓝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许多形象都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他们通过想像来描绘客观事物,不仅提高了造型与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如教“曲线运用”,我画了一条蛇,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突然有位同学告状:“老师,他的蛇画的不好,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画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飞机一样,带轮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车,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创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体,大胆探索、大胆设想,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不束缚孩子们思维的随意张扬,鼓励他们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应及时把那些迸发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借鉴,就其中的闪光点(或独特想法、创意,或是技法上的东西)作深入浅出的点评。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教师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现”的意向,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想像、丰富画面。如在画《太阳》时,学生们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画成一位仁慈、博爱的妈妈,有的孩子画了四季的太阳,春天他们联想到绿叶、鲜花、微风等,夏天他们联想到针、刺,秋天,有的同学画了丰收的场面,用收获来表现太阳,冬天,用寒风刺骨、结冰、雪花来表现。这都是孩子们创造能力的表现。在艺术的天地中,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3

随着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发的重要。黑板、挂图等辅助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高密度、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要求。因此,怎样把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全过程,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备课人、课程内容和技术能力来确定是否需要,用多、用少要取决于是否真正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在应用时,应该对所使用的表达手法、方式,考虑问题的角度、提出的问题、举出的例题、练习的习题等严加斟酌,仔细剖析,而不仅仅是求形式走过场。应根据具体要求,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对象。充分利用其特点激发和带动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在已有软件很难符合教师的教学意图和知识本身的科学内涵时,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处理的思想,自己编制辅助教学课件,克服机械引用的弊端。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要对教材、教学、教法有很深厚的功底,相应还要求具备较深的计算机素养。

只有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7至13岁的儿童思维正处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推动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

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容量和学生承受能力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材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知识,对教材内容具体处理,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认真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画辅助教学无疑能够加大课堂容量,但由此必然带来知识的累积速度与学生理解掌握程度之间越来越大的矛盾,因而不要误入“题海”的怪圈,应当增加学生讨论的机会和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还有,动画辅助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来展现,画面停留时间短,所以重点内容不仅要增加重复次数,而且还应通过书面表达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教师应及时处理最好是和学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问题,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从多角度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学生能力。解决教学重点和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好,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学习主体提供了学习实践可能

任何时代的教育总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技能为主体的,而学生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知识的进一步实践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很为方便的辅助手段。但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替代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更不能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许多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偏离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制约了多媒体课件功能优势的发挥,甚至起了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不注重实效;一味地追求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全盘托出,全然不顾学生的思维锻炼,也不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主体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势必影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无不需要实践的锻炼。实践是人的能力和精神得到多方面自由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发挥儿童主体意识和创造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条件,提供了实践可能。

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课堂主导者,课件制作者而言,既要考虑到知识处理的科学化、直观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还要不拘泥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既有思维框框的限制。由于制作者本身固有的思维局限性,表达手法和方法也缺乏多样性,所以应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新意识,才能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远程教育资源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给每个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与学科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它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不仅要考虑到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意识的更新。要科学、正确地研究和探索现代化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茶店镇中心学校)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4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呢?下面,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创新教学情境, 引起悬念, 提供创新机会

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 它能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细胞处于高度抑制信息, 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中达到最佳状态。情感信息总要产生刺激反应, 单调的情感信息会产生抑制反应, 而丰富多彩的情感信息会产生积极的反应, 因此, 在教学中注意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奇异性与灵活性, 以引发学习的求知欲, 能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好感。从而神情专注, 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学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时, 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学生们听了很高兴, 纷纷说出了几个数, 可不论他们说的是几位数, 教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否被2、5或3整除。此时, 大家惊奇了,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一段巧妙的导语,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 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引进悬念,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因此, 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学习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之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拨,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儿童的年龄特征, 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心, 好问、好动、好学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引发成功意识, 让学生把发挥的见解看做是学习的成就, 把解决矛盾、探索知识视为科学尝试, 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

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 教师在出示了即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又提供“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转化工具的学习目标后, 再出示这样一个具体的尝试题:

原题: (1) 7.5÷1.5 (2) 75÷1.5 (3) 0.75÷1.5,

转化为:_____________

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我们认真看书、思考,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的。这样,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的亲切鼓励下, 对教师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就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并必然潜心投入尝试之中。其间, 教师再有目的地对部分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尽力使所用的学生都尝试成功, 努力消除师生间及至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投入”, 同时促其成功, 并从获得自我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 以此形成情感———行为———意志的良性循环, 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引导自主探究, 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 使学生兴趣的尾巴停留, 在感情愉悦上, 而应该像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 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 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概念、公式、定理、事物的结构、关系, 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 以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组织学生在算、折选、拼的操作中, 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规律之后, 又把他们引进直角三角形特殊情境, 让学生继续在内角和规律上探索、发现, 学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度, 教师再问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和的情况呢?学生稍加思索, 又发现钝角三角形锐角和一定小于90度。有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理锐角三角形中, 任意两锐角和一定大于90度。经常组织学生在这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之中, 学生会感到数学思维的逻辑力量,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学习活动, 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将一块面积为4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形, 并配上一个底半径为3分米的圆底, 做成的这个圆柱形水桶的容量是多少升?

思路一: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和底面周长, 再求水桶高, 最后求水桶的容积。即3.14×3×[40÷ (3.14×3×2) ]立方米。

思路二:先回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联系本题可知:长方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形侧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高度等于圆柱体的底半径。

这样, 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那么巧妙有趣, 内心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喜爱, 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四、用科学家创新事例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好数学的社会意义, 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用古今历史上的数学家成就去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如介绍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通过自学成为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算出圆周率等等。对于其中有趣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数学兴趣小组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领会我国古老悠久的数学史, 从而受到鼓舞, 对数学形成稳定深刻的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 大胆实践, 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5

关键词:化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创造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平常的课堂当中,老师给学生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提的问题不能太过于简单,不用考虑就回答出来的那种,也不能太深奥,思考半天也不知道如何解答的。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特征的课堂中,一开始给学生看的是两截不同高低的蜡烛在杯子中倾斜的实验,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很反感,当看到这个实验的时候,学生都很兴奋,注意力特别的集中,在这个气氛当中,最适合提问学生问题,这时候要问一下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两截蜡烛是否会熄灭?如果熄灭,高低不同的蜡烛是怎样的熄灭顺序?紧接着扣紧主题,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特质?这时候,学生的好探知的欲望被勾出来了,不用督促,自己本身就会积极的探讨问题,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而且二氧化碳也不具有燃烧的特质。为了确保这个实验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紧接着有做了一个,准备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子,然后把准备好的澄清石灰水倒入瓶子当中,用手晃一下塑料瓶子,发现塑料瓶子扁了,石灰水也浑浊了。对此现象,学生们感到非常奇怪,求知的欲望更强烈了,这时候抛出问题: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此现象?学生通过查书可知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一起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

2 科学有效地规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

教學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前进指导,老师要依据教学的目标,以此来排除非重点的内容,要是不是这样的话,即使当时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以后也更难深入。教学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既要作为师长也要作为朋友,全面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中做实验的时候,思想不要过于的陈旧,对于实验,要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最后的结果,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例如:在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学生会的知识很少,有很多知识都没有接触到,像盐酸、硫酸这方面,如果现在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解决的话,这样不仅非常浪费时间,而且意义也不大。要根据现实情况加以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喜欢上实验,提高探索的意义。

3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开始接触的都是书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当开始接触做实验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开始,课堂中理论加实验的教学理念就产生了,实验的开始,老师要耐心的讲解每一步,说出为什么,实验的过程,也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在整个过程当中要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考验学生的观察力,得出结果之后,让学生在此实验上更好的剖析实验的整个过程,增强创新意识。

此外,对于书本中的验证实验改成自我探索。在实验当中,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对于这些意外情况,身为老师不是掩饰这些突发现象,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这些,并找到方法解决。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做金属与酸性物质反应的实验,学生把铁丝放到装有盐酸的瓶子当中,但是却没有看到有气泡,对于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因为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不做任何解答,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研究,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发现原来是铁的表面有氧化铁,至此才不会产生气泡。不管在什么实验当中,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当发生意外情况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对于学生想出来的方法要给予认可,这样学生才会更努力的学习。

4 通过化学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塑造学生的创新技能

在课堂中做实验的时候,不要总是按照课本中实验的步骤进行操作,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过于陈旧的教学理念以及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迷失自己,不懂得动脑子。对于这一情况来看,学生们在提前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本中的实验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大胆的探索,更好的改善实验。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溶于水的这个实验的时候,做的是这样的一个实验:像准备好的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然后将瓶子摇晃,结果发现塑料瓶子扁了,得出的结果就是二氧化碳是可以溶于水的。做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的性质,更多的是让学生可以自我创新,从而自己设计实验,这样更能开拓学生的大脑。

5 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让学生自己实验代替教师演示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平时,老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比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在以前基本上都是由老师“包办”完成,学生不动手、不思考、被动的听讲做笔记。现在把它改为师生共同来做,让学生积极参与,做实验的学生由此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以实验为基础,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强调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来学习化学的理念全面贯穿在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把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结论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用手触摸自然,同时,用心感受科学,充分理解实验的科学探究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6

关键词: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编辑能力,探究分析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已经进入到了品牌化的发展阶段,微博、微信、电视以及手机等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方便、快捷的传播着各种信息,促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为了可以使得新闻信息形成独特的风格,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读者,新闻编辑也应当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得新闻可以以高标准、高质量的通过不同的宣传形式进行传播,保障各种新闻传播方式都可以处在一种可控的状态,以便可以更好的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满足群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自身要具备很好的创新能力,能够用全新的思维去理解新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制作传播新闻,这对新闻编辑自身的编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要想在新时期适应各种不同的新闻工作,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学习各种政治理论知识,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提升编辑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政治素养

对于新闻编辑来讲,政治素养是最为基本的能力,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所在。如果一个新闻编辑不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那其他的能力就无从谈起,政治素养在新闻编辑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方向作用。如果一名新闻编辑,缺乏正确的政治立场,不能够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将自身的主观立场融入到客观的新闻报道之中,这样就很难在工作中把握好正确的舆论方向,不能以正确的思维理解新闻。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养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出现的一些差错,有效的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管是哪一种媒体的新闻编辑,都应当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编辑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当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快速的发展之中,各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政策正在不断涌现,极大的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认真的学习党的方针路线,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把握住政治方向,确保新闻的作用。新闻编辑在工作中只有不断的提升政治鉴别能力才可以对那些片面的观点或者是和新闻政策不吻合的新闻稿件删除,正确的引导观众和读者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积极努力开展生产,促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2 提升新闻版面的创新意识、积累生活中的各种素材

创新是开展新闻工作的灵魂,是整个新闻工作生命所在。编辑作为新闻实践的主体,是整个新闻产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所以必须要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这种创新意识提升,要求新闻编辑在工作中要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各种新闻素材,这样才能在新闻编辑中得心应手,也能激发编辑自身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新闻编辑要在平时尽可能多的学习一些知识,涉足更多领域。新闻编辑自己不仅仅是要对自己所分管的各项工作了如指掌,同时还要通过业余时间多涉猎一些自然科学和政治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各项新闻工作。

版面设计是通过艺术创新来强化文字的作用,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方便的获取新闻文字所叙述的一些含义,新闻编辑如果能够恰当的利用版面设计,往往可以在工作中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版面设计,能够很好的获得读者赞誉,方便读者的阅读,新闻编辑要善于利用艺术设计的这一手法。一些新闻编辑自身的版面意识不足,在设计的过程中将报纸的办刊设计的缺少活力,不够重视创新意识,谈起创新也仅仅是纸上谈兵。新闻编辑可以将有限的新闻素材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创新新闻模式,以获得更好的版面效果,促进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提升。

3 新时期新闻编辑能力和创新意识应当得到更好的提升

伴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编辑工作承担着引导舆论,为群众提供新闻信息的重要职责。在新闻信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是促进新闻工作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新闻传播自身的规律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编辑能力和编辑自身的创新意识是新闻编辑的基本素质。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提升编辑能力,更好的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时期,新闻编辑在对海量信息甄别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新闻信息的分类,对各种内容要多听、多读、多记,注意对于信息的积累和收集。新闻编辑在意识中还应当包含对于读者的动态的掌握和了解,多和读者之间进行互动,了解读者对于新闻阅读形式的需求和其他信息的各种意见,这是获取信息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编辑在工作中始终要认识到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始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编辑虽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充分的发挥作者的作用,通过掌握和了解读者群,才可以及时的得到作者的反馈,调整好编辑出版的计划,进而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4 结论

在新的时期,新闻编辑担负着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的双重任务。作的为时代精神的传播者,新闻编辑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在开展新闻工作中,新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也进行工作创新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新闻编辑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这样才可以为建设小康社会更好的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万晓红,明凌翔.杨健解说刘翔预案:是新闻策划还是策划新闻[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杨坤.试论如何使网络教育电视台新闻栏目发挥其效应[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3]顾芳.“我”想“发稿”——市县台如何提高在省台的发稿量[J].新闻传播,2013(3).

[4]鲍洪浩.试论媒介竞争下广播新闻编辑的基本素质[J].新闻传播,2013(3).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7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还没有完全程式化于传统的学习模式, 再加上年龄小, 无所顾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 更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向学生说明:要敢于说“不”, 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 如果你有了什么问题, 比如听不懂了, 或者有了更好的方法, 甚至发现老师的“问题”, 都可以随时举手发言。

刚开始, 学生总有些放不开, 但经过我多次有意识地鼓励, 引导, 大胆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一次, 我在讲解“式”与“式”比较大小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 () 7+5, 让学生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是怎么想的。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式”与“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有一位学生回答:“应该填‘<’, 因为左边7-5=2右边7=5=12, 2<12, 所以括号里应该填‘<’。这位学生回答正确, 思路也很清晰, 我问其他学生:“怎么样, 说得好不好?”“不好”。一位学生大声回答我。这一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我当即让他说明理由。“这道题, 我觉得不用计算也知道填什么符号。”这一观点可不同于以前学的知识, 其他学生已显露疑惑的表情。“左边是7减去5, 右边是7加上5, 越减越小, 越加越大。所以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左边小, 右边大。”说得多好呀, 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之一, 现在有学生自己说出来了, 虽然表达还不很精确, 但我分明看到了他思维的火花。我立即给予评价:“我同意你的看法, 而且对于这道题来说, 这种方法肯定要比计算快, 你们现在能不能再想想, 对于其他的题, 比如:7-2 () 2+3, 还能用这种方法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师如何进一步的引导了。

这个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一味的模仿原有的解题方法, 更不盲目附和别人的意见, 而是针对这道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并给予“新颖”解决。而这一“创造性方法”诞生的前提是他敢于说“不”。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其敢于说“不”, 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说“不”得机会, 并要充分肯定其中的“价值”。

二、随时加以点拨。加以引导。

让学生主动说“不”是很必要的, 就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因为有很多问题的解决, 低年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创造性”。在讲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13-9=?。我问学生可以怎样算。因为刚刚复习了进位加法。不少学生就想到了以加算减, 然后教室就安静下来, 大概学生们认为只有这一种方法了。我提示道:“这道题好像不止一种计算方法, 仔细想一想, 看谁能发明创造一种新方法。”老师的提示, 再加上每人都想“发明创造”的诱惑力, 使得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可以用连减;可以先用10-9, 再用3+1。。。。。。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 而创新必须要有一定多的知识基础, 所以, 在开始的时候, 还要教师耐心的点拨, 引导学生, 是学生点亮思维的火花。

此外, 作为教师, 积极捕捉学生的每一处创新意识, 也是很必要的。在本学期我班举行的数学比赛中, 有一道题比较难:小明从镜子中看到的钟面如下图:问钟面所表示的实际时间应该是: () 。

这道题因为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 我是在下课的时候才讲给学生的时候讲的, 目的在于让给学生了解与实物的关系, 从而想象确定实际钟面表针的位置。下课后, 我正在办公室稍作休息, 一名学生跑了进来, 手里还拿着那张卷子的背面, 并且让卷子的背面朝着阳光, 这样, 他所看到的恰好是钟面实际所表示的时间 (三点半) 。

“哇, 你可真棒, 你看, 他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点小发现会成为一种解题方法, 只不过是他一时贪玩的偶尔发现而已, 但听了老师的评价, 顿时收敛了许多刚才的随便, 并且高高兴兴地感谢了我。从此以后, 我发现, 在上课时他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我想, 哪次点拨对他还是很影响的, 至少让他感觉到:原来谁都可以发现新的更好的方法。

总之, 培养低年级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要让其敢于说“不”, 此外, 教师还要及时点拨, 及时引导。实际上, 这也体现了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使其在课堂中真正得以落实。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低年级儿童最富有想象, 而且千姿百态, 容易激发, 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 更有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学生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直观, 形象教具, 把现实中的事物数量关系具体形象的重现到课堂上, 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 逐步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第一册数学第25页减法, 3-1=2这个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减法的数量关系有清晰的印象, 病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预先做好了3只纸鹤教具, 上课时, 先把3只纸鹤并排放在讲桌上, 然后边讲边把其中的1只拿出来, 表示纸鹤飞走了。这样看见原来桌面上有的不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数学课没有什么生动的情节来吸引学生,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差, 好奇心强的学生, 认数和记数时, 还离不开具体形象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提倡学生“做数学”, 是新课程的一项重要理念。经历数学、探究数学, 必须靠自己的亲身体验, 在经历和实践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性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认知方式, 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强理解和熟练掌握, 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死记是行不通的, 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也不行, 学生应以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实践、发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予以实施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

融洽师生情感关系, 应把学生当朋友, 拉近距离,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让学生与教师交谈感到放松心理、心理自由, 偶尔问题有错误, 也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问题, 得出结论的过程时, 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平等的心态对待, 使学生处于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诱发创新意识, 敢于创新。

二、注重思维发展,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互联系的, 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之外, 还要注重抛砖引玉“还能是什么?”不要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层面上, 而是让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 即多种解题策略。

例如, 在一个长为50米、宽为3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 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空地面积的一半, 请展示你的设计。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让每个学生都展开想象的翅膀, 按照自己思维的设计原则, 设计出不同的风格图案。这样使不同层面上的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着极大的作用。

总之, 在数学课上, 教师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营造探索性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让学生自主地去体验、感知、创造、发挥。

参考文献

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篇9

1.教师要有学识魅力和育人魄力, 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优秀的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会让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在刚教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 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多花精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等级, 最重要的是不应该只注重学优生而忽视学困生。要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让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要热爱每个学生。当学生在老师面前得到重视的时候, 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起来。

2.多做思想工作,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周总理也有属于自己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响彻华夏大地, 如雷贯耳。不作无头苍蝇, 横飞乱撞。只有找准方向, 才能朝着目标而努力。这点在小学课堂上仅仅说教是不行的,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己去明白,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要让学生学习有目标, 努力有方向,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和玩耍一样有趣, 不厌学, 那么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3.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寻找契机激发学习兴趣。这点我有深刻体会, 刚开始带五年级语文。当时班里有个女生特别内向, 很少说话, 可能是成绩不好导致有自卑感, 下课不愿和同学一起玩。有一次, 语文课上我提了一个问题抛给大家自由讨论, 发挥想象, 然后回答, 开始她把头低着逃避回答问题, 可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 各抒己见.我见势让小组来回答, 各组选一名代表回答, 指明她那组就她回答。那堂课她回答得不是班里最好的, 但却是她最好的水平了。于是在她刚发言结束的时候, 我带头鼓掌, 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自信的一瞬了。在随后的教学中, 我常常寻找契机让她大声响亮地回答问题, 然后及时表扬, 通过一个将近学期的努力, 这名同学不光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4.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灌溉式教学, 必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学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此外, 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协调地运用, 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要多让学生在活动课当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前有准备, 课上有机动, 课后有反思。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兴趣, 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英语教学不象数理化那样环环相扣, 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显得比较琐碎零散, 这是这门学科的特点。但是, 我认为只要激发了学生对这门知识的热爱, 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同学们照样能学得乐此不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努力。除了尽力使课堂教学做到生动有趣外, 还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达到此目的。

总之, 正是因为学习兴趣在小学生学识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值得所有老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认真地考量, 细心地摸索, 大胆地创新, 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像喜爱玩电脑游戏一样,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 把孩子从电视电脑前拉回书本前, 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栋梁之材!

二、关于创新意识

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思想, 创造良好氛围。首先, 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思想。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 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其次, 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 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

2.提高教师素质, 传授创新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

3.整合家庭, 紧抓教育 , 齐心协力, 共同管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各种思想、道德、规则、习惯的集中地, 人们在这里受到其最初的影响、教育, 并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在人的一生中, 家庭始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长期存在, 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补充。正如固体物理学研究的著名教授闵胙本所言, 要造就创新人才, 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论文 篇10

1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没有问题了”一直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和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其实,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没有问题,就不需要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探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首先采取措施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

1.1开展思想教育,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提出问题

(1)提问题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就不会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也就不会进行创新,这个人将会碌碌无为。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就不会进行改革,国家就会逐渐衰弱。中国近代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个道理。

(2)用科学家的成功经历教育学生,只有发现并提出问题,才会取得成功。牛顿在林间散步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到了牛顿的头上。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1.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

提问题实际上是学生的天性,只要你找到打开学生问题宝库的钥匙,学生的问题就会象喷泉一样,喷涌而出。问题情景就是打开学生问题宝库的钥匙。在进行“透镜”的教学时,我们给学生两个透镜,让学生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回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用手摸这两个透镜,发现一个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另一个透镜中间薄边缘厚。分别用这两个透镜观察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发现像的大小和“正倒”均不同。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两个透镜有什么不同?凸透镜看近处的物体时,像为什么是正立的?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得到的像是倒立的?怎样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当凸透镜逐渐远离物体时,像的大小怎么变化?凸透镜成的像跟物体始终是相似的吗?凸透镜有哪些应用?凸透镜有哪些不足?生活中哪些情况下用到了透镜?

1.3提问与考试挂钩,逼迫学生提出问题

许多学生由于害羞不敢提问题,缺乏压力懒得提出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提问题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项指标,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提出一个问题,并且把提出的问题写在课堂笔记上,每两周必须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全体同学提出一个经过思考的问题。课堂笔记上的问题由物理小组长检查,课堂发问有物理科代表记录和考核。这样,每到第二周的下半周,部分尚未提出问题的同学就抢着提问题了。

1.4教学适当留白,让学生不断产生问题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袁先生的这段话和”没有问题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问题“如出一辙”,实际上揭示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去问题教育”和美国“激问题教育”的观念差别。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心中始终有问题,学习永远有动力。这样,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要适当留白,给学生留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能产生新的问题。笔者在教授《物体的颜色》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又想到了哪些问题?学生就第三个问题提出了多种答案。有的说,通过光的色散实验,我们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7种色光,那么在红光和紫光的外侧还有其他光线吗?有的说,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红光和紫光外侧是否有光线呢?还有的同学说,今天我们用三棱镜做了光的色散实验,还有哪些器材可做这个实验?不同颜色的光线颜色为什么不同?这些光线有哪些性质不同?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敢问

2.1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

榜样的作用永远是无穷的,教师始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只要我们教师坚持带头提出问题,就不愁学生提不出问题。在教学中,我坚持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授《杠杆》一节时,在木板上钉一棵图钉,老师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把这些图钉拔出来?学生用老虎钳、螺丝刀等工具撬,分别拔出了图钉。老师又问,在用老虎钳、螺丝刀拔图钉的时候,老虎钳和螺丝刀做了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在讲述杠杆的力和力臂等概念后,教师又问,刚才的两种拔图钉的方法,哪种更省力?为什么?由此你认为杠杆在使用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筷子、笤帚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在使用时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准备怎样改进呢?

2.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2.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们请来了八个顾问,即“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

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何为,好象哥哥和弟弟。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每事问,问天地,问书籍,问师友,问自己。其中问自己最为重要。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每事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提问卡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教师回答”和“学生追加提问”等内容。学生有问题就可以领卡填写,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科学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并有解决方案等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也使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3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3.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3.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3.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物态变化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大树底下好乘凉”,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大树底下真的凉快吗?怎样判断大树底下是否凉快?大树底下为什么凉快?大树除了给人类带来凉快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3.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用打足了气的轮胎做放气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又如:做覆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水托住?做筷子提起米杯实验,学生提出:是什么把米提起?

3.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上一篇:系统安全安全管理下一篇: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