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意识

2024-07-23

兴趣意识(精选11篇)

兴趣意识 篇1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音乐课程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唱歌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现代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唱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唱歌教学中音乐技能基础的学习也相当重要。

许多教师在唱歌教学中习惯于用学习歌曲前先练声,先学习难点乐句,先学歌谱等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些习惯的操作方法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这样加重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负担,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大胆对此进行了教学改革。

一、改变练声习惯

练声是唱歌教学中涵盖许多关于发声、气息等基本技能技巧的知识点。在以往音乐课中通常练声是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必备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过多地强调一些发声、气息的技巧。过多介绍那些“成人化”“学院派”练声的结果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却无动于衷,且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自然的声音,喜欢丰富有趣的练声曲,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形象生动的练声曲,也可以设计相关练声小游戏,让学习在游戏中进行练声。只有让学生在有趣的练声曲中学习,学生才会积极投入,达到练声的目的。另外,我认为课前练不练声,不是关键,不一定要将它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练习。我将练声这一环节融入到歌曲的教学中,将练声隐含在学歌过程中。如在学歌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困难的乐句,我就拿出来作为练声曲来练习,这样既达到了练声作用,也解决了歌曲难点。

二、改变歌曲难点练习习惯

每一首歌曲都有难点乐句或新的知识点,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歌曲,它们的音区高了,音域宽了,节奏复杂了,还会出现变化拍号等,这些知识点都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常会把这些知识点作为难点在学歌曲前单独解决。

其实,使用这一方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生出现难点时,我用听觉领先的理念来入手解决。在初步聆听中,学生了解了歌曲风格、情绪,节奏特点、旋律的走向等音乐要素,同时也帮学生把握了歌曲所表现的情感。这样解决了难点,学习新知识点就容易多了。而后,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可通过教师把难点乐句单独用钢琴示范、教师正确地范唱、特长生示范等多种形式的聆听来解决。最后,学生将会轻松地解决歌曲难点,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点。有些教师在备课时认为的教学难点,在经过了多次反复聆听后已经不再是学生的难点了,因而可以不必重复讲解。

三、改变学习歌谱习惯

传统的学歌习惯是不学歌谱不能唱歌或先学谱后填词的现象。我认为学歌时不一定要先唱谱后填词,甚至不学歌谱也能唱歌。学习歌曲应该由听入手,小学的不少歌曲还是比较简单易学的,使学生不唱谱,听几遍,就可以轻松地哼唱了。我在运用多种形式聆听,学生熟悉了旋律后,让他们先用“LU”哼唱再唱歌词,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也感受到了歌曲所赋予的情感。对于一些曲谱复杂的歌曲,通过反复聆听后,直接学唱歌词,再学歌谱,这在无形中降低了难度,并且所花的时间较少。

另外,即使在学习歌词前先学习歌谱,我也同样由听入手,经过反复聆听后再来学习歌谱会自然降低难度,也做好了情感的铺垫,创设了教学所需要的情境。其实现代音乐教学给我们提供的歌谱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了,既有五线谱,也有简谱。低年级学生可以借助“节奏+字母注音”来辅助,高年级学生可以“五线谱+简谱”来学习,为学生学会比较难的歌谱提供不同的阶梯。在学唱歌谱时还可以采用师生合作演唱歌谱,教师先演唱歌曲中较复杂的乐句,学生演唱简单的乐句。然后,师生合作演唱歌谱。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再由学生完整演唱歌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兴趣意识 篇2

石鼓小学

黄荣乾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们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培养儿童的创新欲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儿童要进行绘画创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创作灵感和欲望。而这种兴趣则需要师长的鼓励,增强其信心,从而才能促使儿童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创造性作品,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展现。因此对待儿童的创作,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给予肯定和适当的指导,使孩子多一分自信,多一分自豪,少一分失望和灰心。有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儿童的特征,一味强调孩子每画一张画,都必须很像,只要有一点不像就会受到指责,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总是不满意,儿童的兴趣没有了,热情减少了,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样怎样能创新呢?

1、激发学生认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我觉得: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安排教学程序,激发兴趣,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而且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比如:在教四年级的《雕萝卜》时,为了创设情境,我首先拿出几个雕好的萝卜,让同学们观察,“呀!多么有趣的雕刻啊!”同学们都很惊奇,于是我让他们猜一猜是用什么做的?原来是普通的萝卜,红皮白肉,青皮红心,雕出来是那么妙趣横生,色彩鲜明。这时学生的兴趣浓厚,急于尝试,我便启发孩子们,如果你来雕刻,你准备雕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了想法,再进行制作。这样,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兴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创造主要是在内在动机的激发下产生的,由于内在动机是个体评价与自己的兴趣相匹配的,所以在创造过程中,内在动机与兴趣直接相联系。例如指导孩子尝试使用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再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再如我在教小朋友画《美丽的鱼》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拿出一幅神奇美妙的《海底世界》,其中有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鱼。“同学们想不想真正的看一下小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泳?”随之,我便端出一鱼缸放在讲台上,里面放着五颜六色的鱼,孩子们瞪大眼睛观察,这时我便说出要求:同学们大胆进行简化夸张,让你们笔下的小鱼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学们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得到了认真观察,对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发生了兴趣。于是,想象力丰富,又新颖,奇特又美丽的鱼便出现了。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已也跟母鸡一样趴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拼图等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孩子们易产生“画画好玩”心理,有利于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同样,不断的变化教学形式,则更会令小朋友大开眼界、热情倍增,比如,室外写生教学,采用做游戏、讲故事、听音乐等形式辅助教学。通过实践,孩子们的作品更具灵性,绘画语言也丰富多样、极具个性。

4、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启发孩子们的绘画灵感,使他们的绘画热情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得以保持,对儿童适时进行一些物质激励。在教学中,制作孩子们喜爱的卡通画(如孙悟空、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等),盖上学校印章,写上硕大的奖字,要求孩子们给涂上色彩。这样,孩子既受到表扬,又多了一次涂色练习,一举两得,孩子们亦兴奋不已,绘画热情高涨。

二、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技能靠过多的临摹,尤其是简笔画教学,造成了儿童绘画的公式化,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儿童的稚趣、童真被死板与茫然替代,想像逐渐枯萎。而画画则需要一次次的求新求异,让思维不息地跳跃,持能不断地灵变,才能有充满个性色彩的作品产生。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去正确在启发引导,使儿童在绘画创作中让个性得到最好的发挥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怎样去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去创新,爱护他们“自我意识”的流露,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随意发挥,自由创作。不管他们想得多离奇,让他们画自己所知、所感、所想,切勿用成人的框框套着他们,束缚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羁绊他们丰富的想像,抑制其灵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构思。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想象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1、在写生课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多感才能多知。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弊端。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种方式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在接触中,既丰富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 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教《房屋》一课时,让学生去写生,在写生过程中注意把繁杂的事物概括成简练的画面,如果完全照搬画面,肯定不好看。因此,在写生中,注意观察自然中的结构、形状,要求学生用减法的方式,减去不能入画的部分,去粗取精,创造出比现实景物更有个性,更为鲜明的形象。

2、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通过我们灵巧的双手,一件件艺术品便会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教五年级《我设计的鞋》时,我便让学生用废纸盒、易拉罐、纸条、粘土等材料来制作,大胆地想象,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独特想法的鞋。最后,我在班上开了一个鞋子展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这一课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同学们不仅动手,还要动脑构思,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

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独特的个性,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并给予其发挥个性的自由空间,鼓励儿童对他人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已与众不同的见解。近日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叶子,全班的学生照着老师的画依葫芦画瓢,其中有一学生画了一只虫子把叶子吃了一大半,正被老师叫到一边训斥着。在这幅漫画上,可以看出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为标准来要求自已。用统一标准培训出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自信心。我们的教育模式就是一种重复他人、扼杀创造的教育,一种与科学创新精神背道而驰的教育。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应该做到:注意每位儿童独特的感受和表现,保护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创造性正是由此产生的,如果小时候本来能够很敏锐地表达自已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别人指正,那他就不再相信自已所看到、想到或感觉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说出别人想要听的话。孩子们的求知欲、想像力、好奇心也全被磨灭殆尽了,那么,下一代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哪里去找呢?

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儿童笔下的世界,总蕴含着大胆的想像,他们敢想成人之不敢想,敢画成人之不敢画,正是想像才使孩子获得了绘画中灵感。在儿童的头脑中,太阳被想像成和蔼的老爷爷,小鸟是蓝色,海洋是玫瑰色等,把许多形象都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命,他们通过想像来描绘客观事物,不仅提高了造型与配色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和发展了他们的审美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和表现力。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以新奇的思维去探索问题。为此,教师要做到每一次活动都给学生留出一块个性发挥的余地。如教“曲线运用”,我画了一条蛇,大部分同学都模仿范画来画,突然有位同学告状:“老师,他的蛇画的不好,画了一个带翅膀,有轮子的蛇。”同学们都笑起来,这时,我并没有指责那位同学,而是让他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他说:“我想蛇只能在地上走,我画了翅膀,它就能上天,像飞机一样,带轮子是在地上像小汽车,我的蛇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地上跑。”他的创作打破了蛇本身的形体,大胆探索、大胆设想,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便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不束缚孩子们思维的随意张扬,鼓励他们去展开想像的翅膀,我们应及时把那些迸发智慧火花的佳作展示给其他小朋友借鉴,就其中的闪光点(或独特想法、创意,或是技法上的东西)作深入浅出的点评。孩子们需要鼓励,需要相互影响、相互启迪。教师若作出“期待佳作出现”的意向,孩子们会更加乐意去想像、丰富画面。如在画《太阳》时,学生们充分想象,有的把它画成一位仁慈、博爱的妈妈,有的孩子画了四季的太阳,春天他们联想到绿叶、鲜花、微风等,夏天他们联想到针、刺,秋天,有的同学画了丰收的场面,用收获来表现太阳,冬天,用寒风刺骨、结冰、雪花来表现。这都是孩子们创造能力的表现。在艺术的天地中,他们自由地发挥,自由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陶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勇于发掘孩子们思维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篇3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会有创新意识的愿望。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对其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情况下取得的。政治理论比较抽象、枯燥,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来说明“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易让人接受。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兴趣。

1. 巧于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动因。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事例,幽默省人的漫画和扣人心弦的疑问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与投入,只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作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引导者的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主要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潜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多鼓励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展开思路、展开想象、展开质疑,鼓励学生纵向追踪,挖掘思维深度,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要围绕“还有什么其他想法”、“还有什么需要补充”、“还有什么更好的做法”等问题,引导学生综合串联,拓宽思维的广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设难置疑,创设问题情境,当问题刺激学生大脑,大脑的活动性就会增强,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同时改变过去单纯按课本或教师的提示去做的做法,設置恰当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在过去教学中,多数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教师只是讲讲、写写,学生只是听听、记记,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都是抽象的、模糊的,很难真正搞清楚,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随着时代的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学设备也在不断改善,现代教学媒介日益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发挥多媒体声色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篇4

1.教师要有学识魅力和育人魄力, 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赤诚之心。优秀的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 会让学生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对老师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 在刚教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 一定要在一开始就多花精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等级, 最重要的是不应该只注重学优生而忽视学困生。要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要让学生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要热爱每个学生。当学生在老师面前得到重视的时候, 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起来。

2.多做思想工作,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周总理也有属于自己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响彻华夏大地, 如雷贯耳。不作无头苍蝇, 横飞乱撞。只有找准方向, 才能朝着目标而努力。这点在小学课堂上仅仅说教是不行的,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己去明白,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要让学生学习有目标, 努力有方向,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就会感觉学习和玩耍一样有趣, 不厌学, 那么学习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3.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寻找契机激发学习兴趣。这点我有深刻体会, 刚开始带五年级语文。当时班里有个女生特别内向, 很少说话, 可能是成绩不好导致有自卑感, 下课不愿和同学一起玩。有一次, 语文课上我提了一个问题抛给大家自由讨论, 发挥想象, 然后回答, 开始她把头低着逃避回答问题, 可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 各抒己见.我见势让小组来回答, 各组选一名代表回答, 指明她那组就她回答。那堂课她回答得不是班里最好的, 但却是她最好的水平了。于是在她刚发言结束的时候, 我带头鼓掌, 班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位同学自信的一瞬了。在随后的教学中, 我常常寻找契机让她大声响亮地回答问题, 然后及时表扬, 通过一个将近学期的努力, 这名同学不光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其他各科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4.要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灌溉式教学, 必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教学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此外, 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协调地运用, 也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上要多让学生在活动课当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课前有准备, 课上有机动, 课后有反思。只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浓厚兴趣, 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变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

英语教学不象数理化那样环环相扣, 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显得比较琐碎零散, 这是这门学科的特点。但是, 我认为只要激发了学生对这门知识的热爱, 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同学们照样能学得乐此不疲。但是要做到这一点, 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努力。除了尽力使课堂教学做到生动有趣外, 还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达到此目的。

总之, 正是因为学习兴趣在小学生学识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值得所有老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认真地考量, 细心地摸索, 大胆地创新, 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像喜爱玩电脑游戏一样,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 把孩子从电视电脑前拉回书本前, 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栋梁之材!

二、关于创新意识

1.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思想, 创造良好氛围。首先, 学校领导必须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思想。知识经济就是学习经济, 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它要求我们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 实现由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教育目的观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观的转变。

其次, 学校上下应着力创设一种民族的、和谐有序的、生动活泼的、催人奋进的良好氛围。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通过教学等活动去培养, 使其创新个性逐步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同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丰富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学生搭设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

2.提高教师素质, 传授创新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

3.整合家庭, 紧抓教育 , 齐心协力, 共同管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各种思想、道德、规则、习惯的集中地, 人们在这里受到其最初的影响、教育, 并通过家庭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在人的一生中, 家庭始终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将伴随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长期存在, 并且是其他教育的重要补充。正如固体物理学研究的著名教授闵胙本所言, 要造就创新人才, 除改变教育观念、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外,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他们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兴趣意识 篇5

高职高专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分析

本文时广西高职高专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健康状况与运动兴趣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作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建议.

作 者:蔡立健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柳州,545004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12)分类号:G80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体育锻炼意识 健康状况 运动兴趣 调查分析

激发探究兴趣 培养主体意识 篇6

一、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有趣的小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1. 幽默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2.通过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如在讲授水不善于导热的内容时,在装满水的大试管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并用网状物将其隔在试管的底部。当在试管上部加热直到沸腾时,底部的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水不善于导热。当在试管底部加热时,不一会小金鱼就会肚子朝天——死了,这说明水传热主要是通过对流来实现的。有如在讲大气压时用漏斗倒吹乒乓球,结果又好多同学踊跃上讲台显示自己的力气大小,结果是力气越大越是吹不下来,为什么?看到同学们好奇的眼睛。结果是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通过实验演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二、探究实验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使知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学生被教师要求认真听讲,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要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一定要从“前台”退到“后台”,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不要轻易让他们吃“咀嚼过的东西”,那样的东西 。对于物理这门课,它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素质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内容时,我是这样安排的:用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固定在讲台的边缘,尺子的另一端伸出讲台面,再用手拨动,让尺子发出声音。问: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对照课前导学,结合新课内容梳理知识,并且与同学讨论。有些同学认为:“声音可能是塑料尺敲打桌面时,两者撞击发出的。”也有同学认为:“可能是塑料尺振动时与空气摩擦,空气发出的。”也有认为:“可能是尺子本身振动产生的。”有个别学生认为:“要是因为振动产生声音,那么为什么我的手在空气中左右振动却没听到声音呢?”不同的观点一一提出。这时我在教室内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并与学生讨论,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并且回答学生所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充分肯定他们独到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服务。但是,对于“声音是得怎样产生的?”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不直接给予回答。而是要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利用自己设计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质疑讨论之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很快就出来了。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特别要注意组织好学生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足够的空间,同时教师也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最后,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概括,并且迅速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时仍然要注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与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老师就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技巧点拨,注重学生的总结和提高,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发掘潜力,使自己的行为具有创造性。

三、探究实验教学应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物理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物理现象。例如:学习液化知识前,布置让学生观察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瓶外有水珠的现象。观察烧开水从壶嘴向外喷“白气”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离开壶嘴一段距离才看出“白气”?让学生思考早晨雾是怎样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样形成的?煮饭时冒出的“白气”和冬天我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否一样?等等,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也使学生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学习时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突破、探索、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的重组和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体育的兴趣与协作意识的培养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兴趣

(一) 结合实际, 制定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基本原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体育基础不够坚实的学生要将教学目标适当设置得低一些, 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要适当进行高标准的要求,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中长跑训练时, 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求跑完全程即可, 对基础扎实的学生则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跑完全程。这样因材施教, 为每个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能够让学生保持运动热情, 提高学习的信心, 获得相应的学习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基础扎实的学生也不适宜制定过高的目标要求, 避免学生产生懈怠情绪。

(二) 运用器材, 培养兴趣

要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教师就要在课前进行周密的布置, 包括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等, 要具备别致、新颖的特点,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障碍跑的训练时, 可将跳箱设置成“高山”, 用垫子当作“草原”, 将跨栏设置成“山洞”, 充分符合小学生的猎奇心理, 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们越过“高山”, 踏过“草原”, 钻过“山洞”, 既锻炼了身体, 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 不畏困难的精神。此外, 体育器材还能起到多种用途, 增添体育技能训练的趣味性, 例如在障碍跑中可将跳绳作为设置障碍的器材, 能起到增加训练密度,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团体活动时还可将学生队伍设置成扇形、圆形、方阵形, 这些细微的调整均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作用。

(三) 情感教学, 发展个性

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情感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合适的情感场景能有效调整学生和教师的情绪, 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 适时开展情感教学, 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育技能, 例如在攀爬练习时, 可向学生讲解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事迹, 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发其拼搏精神。同时,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以及取得细小进步的学生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从而建立起学生的对体育活动的成就感。

二、开展体育活动, 促进协作意识

(一)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 教师只注重示范和讲解, 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 被动的模仿练习, 兴趣与创造力得不到发展, 学生逐渐丧失体育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可采用合作学练的模式, 让学生分组进行体育练习, 在合作中展示自己的体育技能,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跳绳、躲避球的练习, 在分组练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为了小组的荣誉会相互协助, 相互提升, 既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感情, 又在潜意识里建立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 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天性爱玩,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游戏中寓教于乐, 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引导学生进行运球接力以及短程的接力赛跑, 以及需要学生默契配合的“多人多足”“五人两足”趣味竞赛等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优势互补,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三) 科学引进体育竞赛法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竞赛法也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协作意识的基本教学方法, 小学生好胜心强, 渴望表现的心理特征, 而体育竞赛法能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 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性。有竞争就会需要团队协作, 要实现团队协作就首先要具备协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只有和团队荣誉和利益挂钩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因此, 可在体育课上开展比较受小学生欢迎的小组足球赛、拔河比赛、绕“8”字跳长绳, 制定科学的裁判制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心, 让学生在比赛中淋漓尽致的表现自我, 将个人能力与团队利益结合在一起, 从而体会到获取团队胜利的艰辛和竞争的乐趣。此外, 合理运用体育竞赛法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胜不骄, 败不馁, 为学生的将来树立坚强的意志和心理打下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教育形势下, 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 充分利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团队协作意识, 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标, 使小学体育课堂能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从而建立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参考文献

[1]隋毅.小学体育的兴趣与协作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12, 20 (21) :312.

[2]钟昌奎.浅议小学体育的兴趣教学[J].东方文化周刊, 2014, 19 (11) :123-123.

兴趣意识 篇8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呢?下面,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创新教学情境, 引起悬念, 提供创新机会

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 它能使学生有关学习的细胞处于高度抑制信息, 在神经纤维中的传输中达到最佳状态。情感信息总要产生刺激反应, 单调的情感信息会产生抑制反应, 而丰富多彩的情感信息会产生积极的反应, 因此, 在教学中注意信息传输的多样性、奇异性与灵活性, 以引发学习的求知欲, 能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好感。从而神情专注, 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教学能被2、5和3整除数的特征时, 一上课教师就说:“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学生们听了很高兴, 纷纷说出了几个数, 可不论他们说的是几位数, 教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能否被2、5或3整除。此时, 大家惊奇了, 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教师趁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们就会解开这个谜。”一段巧妙的导语,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由于动机的内驱力使学生以高度的积极性, 急于探索知识的心情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引进悬念, 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因此, 爱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并鼓励他们参与新奇、有趣的探索学习活动,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启迪学生的智慧, 使之获得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教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点拨,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儿童的年龄特征, 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心, 好问、好动、好学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引发成功意识, 让学生把发挥的见解看做是学习的成就, 把解决矛盾、探索知识视为科学尝试, 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状态中。

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 教师在出示了即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又提供“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转化工具的学习目标后, 再出示这样一个具体的尝试题:

原题: (1) 7.5÷1.5 (2) 75÷1.5 (3) 0.75÷1.5,

转化为:_____________

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我们认真看书、思考, 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会的。这样, 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教师的亲切鼓励下, 对教师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就能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并必然潜心投入尝试之中。其间, 教师再有目的地对部分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尽力使所用的学生都尝试成功, 努力消除师生间及至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投入”, 同时促其成功, 并从获得自我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 以此形成情感———行为———意志的良性循环, 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引导自主探究, 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 使学生兴趣的尾巴停留, 在感情愉悦上, 而应该像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 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 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概念、公式、定理、事物的结构、关系, 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 以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组织学生在算、折选、拼的操作中, 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规律之后, 又把他们引进直角三角形特殊情境, 让学生继续在内角和规律上探索、发现, 学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度, 教师再问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和的情况呢?学生稍加思索, 又发现钝角三角形锐角和一定小于90度。有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理锐角三角形中, 任意两锐角和一定大于90度。经常组织学生在这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之中, 学生会感到数学思维的逻辑力量, 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学习活动, 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将一块面积为4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铁皮, 围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形, 并配上一个底半径为3分米的圆底, 做成的这个圆柱形水桶的容量是多少升?

思路一: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和底面周长, 再求水桶高, 最后求水桶的容积。即3.14×3×[40÷ (3.14×3×2) ]立方米。

思路二:先回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联系本题可知:长方形的底面积等于圆柱形侧面积的一半, 长方形的高度等于圆柱体的底半径。

这样, 能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是那么巧妙有趣, 内心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喜爱, 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四、用科学家创新事例激发创新意识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好数学的社会意义, 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用古今历史上的数学家成就去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为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如介绍近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通过自学成为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祖冲之早在1400年前算出圆周率等等。对于其中有趣结合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在数学兴趣小组提供给学生, 让他们了解、领会我国古老悠久的数学史, 从而受到鼓舞, 对数学形成稳定深刻的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 大胆实践, 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达到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兴趣意识 篇9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由于还没有完全程式化于传统的学习模式, 再加上年龄小, 无所顾忌,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作为教师, 更应该抓住这一时机, 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的思维品质。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向学生说明:要敢于说“不”, 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 如果你有了什么问题, 比如听不懂了, 或者有了更好的方法, 甚至发现老师的“问题”, 都可以随时举手发言。

刚开始, 学生总有些放不开, 但经过我多次有意识地鼓励, 引导, 大胆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有一次, 我在讲解“式”与“式”比较大小时, 出示了这样一道题:7-5 () 7+5, 让学生说括号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是怎么想的。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式”与“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有一位学生回答:“应该填‘<’, 因为左边7-5=2右边7=5=12, 2<12, 所以括号里应该填‘<’。这位学生回答正确, 思路也很清晰, 我问其他学生:“怎么样, 说得好不好?”“不好”。一位学生大声回答我。这一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也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我当即让他说明理由。“这道题, 我觉得不用计算也知道填什么符号。”这一观点可不同于以前学的知识, 其他学生已显露疑惑的表情。“左边是7减去5, 右边是7加上5, 越减越小, 越加越大。所以我不用计算就知道左边小, 右边大。”说得多好呀, 这正是我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之一, 现在有学生自己说出来了, 虽然表达还不很精确, 但我分明看到了他思维的火花。我立即给予评价:“我同意你的看法, 而且对于这道题来说, 这种方法肯定要比计算快, 你们现在能不能再想想, 对于其他的题, 比如:7-2 () 2+3, 还能用这种方法吗?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教师如何进一步的引导了。

这个学生遇到问题时, 不是一味的模仿原有的解题方法, 更不盲目附和别人的意见, 而是针对这道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并给予“新颖”解决。而这一“创造性方法”诞生的前提是他敢于说“不”。所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其敢于说“不”, 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说“不”得机会, 并要充分肯定其中的“价值”。

二、随时加以点拨。加以引导。

让学生主动说“不”是很必要的, 就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重要。因为有很多问题的解决, 低年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创造性”。在讲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13-9=?。我问学生可以怎样算。因为刚刚复习了进位加法。不少学生就想到了以加算减, 然后教室就安静下来, 大概学生们认为只有这一种方法了。我提示道:“这道题好像不止一种计算方法, 仔细想一想, 看谁能发明创造一种新方法。”老师的提示, 再加上每人都想“发明创造”的诱惑力, 使得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 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可以用连减;可以先用10-9, 再用3+1。。。。。。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 而创新必须要有一定多的知识基础, 所以, 在开始的时候, 还要教师耐心的点拨, 引导学生, 是学生点亮思维的火花。

此外, 作为教师, 积极捕捉学生的每一处创新意识, 也是很必要的。在本学期我班举行的数学比赛中, 有一道题比较难:小明从镜子中看到的钟面如下图:问钟面所表示的实际时间应该是: () 。

这道题因为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 我是在下课的时候才讲给学生的时候讲的, 目的在于让给学生了解与实物的关系, 从而想象确定实际钟面表针的位置。下课后, 我正在办公室稍作休息, 一名学生跑了进来, 手里还拿着那张卷子的背面, 并且让卷子的背面朝着阳光, 这样, 他所看到的恰好是钟面实际所表示的时间 (三点半) 。

“哇, 你可真棒, 你看, 他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点小发现会成为一种解题方法, 只不过是他一时贪玩的偶尔发现而已, 但听了老师的评价, 顿时收敛了许多刚才的随便, 并且高高兴兴地感谢了我。从此以后, 我发现, 在上课时他经常会提出一些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我想, 哪次点拨对他还是很影响的, 至少让他感觉到:原来谁都可以发现新的更好的方法。

总之, 培养低年级形式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要让其敢于说“不”, 此外, 教师还要及时点拨, 及时引导。实际上, 这也体现了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并使其在课堂中真正得以落实。

三、充分运用直观教具

低年级儿童最富有想象, 而且千姿百态, 容易激发, 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过程的活动教具, 更有浓厚的兴趣,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针对低年级学生这一特点, 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直观, 形象教具, 把现实中的事物数量关系具体形象的重现到课堂上, 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 逐步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

例如,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教科书第一册数学第25页减法, 3-1=2这个问题, 为了使学生对减法的数量关系有清晰的印象, 病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预先做好了3只纸鹤教具, 上课时, 先把3只纸鹤并排放在讲桌上, 然后边讲边把其中的1只拿出来, 表示纸鹤飞走了。这样看见原来桌面上有的不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数学课没有什么生动的情节来吸引学生,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针对这些抽象思维能力差, 好奇心强的学生, 认数和记数时, 还离不开具体形象

兴趣意识 篇10

一、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帮助学生挖掘课外阅读资源

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 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园地。图书室不仅仅是用来借书的, 更应该是用来品书的。我们应积极利用学校图书室, 开发现有资源, 推荐名著、时文美文。

1. 把握阅读方向, 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

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因势利导读长篇名著阅读, 可以通过精彩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其次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从课内文章出发, 从某个角度出发, 进行扩展比较式阅读, 为课文找到有关比读的其他文章, 即就是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找到主题上、题材上、写法上、内容上、语言表达上具有相同相异特点的课外材料, 在课堂或课外与课文联系在一起读,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2. 运用情感激励策略, 在课堂上推荐课外读物。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向学生介绍《语文课程标准》推荐阅读的书目。心理学告诉我们,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会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老师应当好参谋, 像朋友一样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交流阅读的苦乐。让他们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强化他们对阅读的肯定意识, 从而使阅读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确定课外阅读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它是学生个体在主观上对学习产生的一种愿望。因此, 确立阅读目标, 要切实可行。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使学生作到心中有数;其次由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再次由全体学生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目;最后由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确定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目。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领学生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阅读还要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地位,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课外阅读品位, 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 接受高雅文学的熏陶。

1. 利用目标激励策略, 树立优秀的榜样。

对于学生在阅读当中哪怕是极小的微不足道的优点, 老师都应及时而充分地分析其存在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影响, 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放大”表扬。这样既是对学生本人更上一层楼的激励, 又是对其他同学行为选择的导向。

2. 利用成就激励策略开展课外阅读比武。

人的最高层需要都是成就需要。因此, 教师应尽量地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供机会, 围绕课外阅读活动设置各种各样的评比、展示、交流。

四、深化学生合作意识, 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课外阅读活动是一项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长期坚持的活动, 活动的目标、制度、方式、具体实施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 逐渐形成一个专门的组织管理体系。如果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质量, 那将是徒劳无益, 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1.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应是组织者和辅导者, 所起的作用是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激发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安排读书交流活动课, 开展读书交流会。班主任开好一堂“读书的感觉真好”主题班会。教师与学生都以参与者的姿态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

2. 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 提高阅读水平。

读书笔记可以分为: (1) 作者篇目索引式; (2) 观点内容提要式; (3) 优美句段摘录式; (4) 问题思考感想式。学生在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的情况下, 应强化学生写读书笔记和随笔的意识。

3. 指导学生学会制作资料卡片, 丰富阅读资料。

制作资料卡片也是搜集、积累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这不仅是将来做学问, 干事业的基础工作, 也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基本能力。

4. 指导学生适时使用阅读卡片, 运用于写作之中, 以提高写作水平。

要求学生自制早读读书卡, 别有一番滋味。因为那是自己的劳动果实。每个人都拿出卡片, 有了比较, 就有一种成就感, 促使学生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早读时不断地加以运用, 记忆就有效, 写作更有成效。

课外阅读, 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 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的有效指导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收集材料、汇总信息, 结合课堂教学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 应用于写作, 才能真正实现课外阅读的目的。总之, 在课外阅读的诸多方面, 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 逐步养成合作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 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提高阅读水平, 促进自我发展。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可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等。本文针对其原因从保证阅读时间、挖掘阅读资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四方面提出指导策略。我们要深化学生合作意识, 激励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兴趣意识 篇11

关键词:运动兴趣 终身 体育意识 策略

体育是校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坚持终身锻炼。新时代教育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优秀的体育活动设计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且可以收获健康和快乐。例如:高年级的学生文化课压力比较大,相比之下体育课带给学生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教师的体育课程设计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通过体育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将文化课程的压力释放出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世界杯比赛使得球迷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全身心地观看比赛,一切都是球迷的自发行为,不需要强制性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虽然当时学生无法明白这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但是能够让学生接受体育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此外,在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时候,体育教师应该切实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身心特点等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确保学生渴望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并且可以使学生切实体验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同时借助体育比赛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充分展示和表现自我,也可以及时发展自己在体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使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要想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就必须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逐渐将体育兴趣转变为体育习惯。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比赛视频,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不能出现畸形,因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学生的自我锻炼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所以体育教师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并切实将其贯彻到体育教学的始终。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授体育基础知识和技术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切身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促使他们自主投入到体育学习以及课外活动锻炼中,不断培养学生自身的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与此同时,还要适当调控运动的次数、时间以及强度,让自主锻炼成为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从理论上来讲,终身体育观念符合当前社会推崇的健康理念。通过将体育基本知识、训练方法以及其他与体育健康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切实使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确保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但是由于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受伤的可能性,体育教师要将体育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损伤风险以及相应的防护策略传授给学生,确保学生在自主锻炼的过程中不受伤害,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体魄和乐观的心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帮助学生各个学科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生课下自主玩篮球的时候,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对抗的合理性,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条件来规范学生的运动,避免学生因过大的动作而造成肢体扭伤等问题;又如,在学生训练足球赛的时候,要尽量以趣味性为主,避免学生因过度重视比赛结果而出现“用力过猛”的问题。体育教师还需要将体育运动后的一些应急处理措施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肢体扭伤后要及时用冷水或者冰袋冷敷一段时间,以避免扭伤部位出现过大的浮肿,从而提升自身的锻炼能力。

三、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适当采用特殊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发现法、探究法、问题教学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科技的含金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让学生从心底里真正喜爱体育,并享受在其中。俗话说:“人无完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多么专业,也无法做到面面精通,所以教师要有自己的专长。同样学生也是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有不懂的知识要问老师。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足球,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跳绳,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不同,问题也会不同,这就要求相应的体育教师涉猎多方面的体育知识,所以此时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所问的这些体育问题是教师擅长的知识,那么自然非常容易解答,反之如果是教师自身的弱项,那么就很难解答学生的提问了。

基于以上所述,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改进、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这也有助于体育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此外,体育教师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改进那些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培养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并要把当前社会中的一些最新体育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逐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逐渐将这种兴趣演变成他们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上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下一篇:采煤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