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兴趣(精选12篇)
激励兴趣 篇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作为教师, 要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亲近数学, 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相联系, 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有趣, 激活学生思维, 点燃学生火花, 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不断向数学的更高峰迈进。引导学生爱上数学, 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努力, 我认为有效的激励必不可少。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 鉴于此, 我设计了类似游戏卡的“荣誉卡”。本文就这方面的实践与同行们交流。
一、约定规则, 明确方向
制定合理、正确的规则是约束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前提。
1.课前准备——及时、充分。
课前准备对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相当重要。学生自觉做好课前准备代表着已经做好了听讲的准备。如果到上课铃声响起才匆匆找这找那, 试问一堂课他能听进去多少?因此, 每节数学课之前, 由各组数学组长检查记载, 提醒未做准备的同学, 下次注意, 并督促立即做好书本、文具的准备工作。一周之内, 需要提醒第二次的同学就与奖励无缘。
2.课堂表现——专心、积极。
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课上要集中注意力, 积极举手, 踊跃发言, 认真、及时完成各项课内作业。一周内至少主动举手发言三次, 或者因为表现突出被老师口头表扬一次, 才可获得一张荣誉卡。
3.课后作业——尽善、尽美。
清晰明了的草稿, 干净整洁的卷面都是提高数学题正确率的基础。当学生的两项指标都达到要求时, 我便会奖励给他们一张荣誉卡。当然, 作业的正确率因人而异, 因此我设立了不同的评判标准, 力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目标, 都能获得代表奖励性质的小小荣誉卡。
及时、充分的课前准备, 专心、积极的课堂表现, 尽善、尽美的课后作业, 三个环节, 缺一不可。“小小荣誉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严格把关, 有序推进
好的预期效果须在“严格把关” (即老师、学生干部、学生自己严格按照既定规则来做好各项检查) 中实现, 学生们在自我约束和他人约束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
1.检查方式灵活多样, 必查和抽查相结合。
以上检查项目, 一周检查两项, 其中一项按周次和检查项目的顺序循环进行, 如第1周查课前准备, 第2周就查课堂表现, 让学生心中有数, 另一项则由老师决定, 随机抽查, 由于另一项的不确定, 所以对学生来说, 一项也不敢掉以轻心。
2.检查人员各司其职, 师查和生查相结合。
“课前准备”由各组数学小组长负责检查, “课堂表现”由学生本人申报, 教师同学进行评议;“作业书写”每天由每组数学大组长全面衡量;“草稿本的使用”由同桌先交换互查, 认为达标的再送给课代表检查;“作业质量”和“作业的订正”则由教师亲自查阅。
3.检查结果及时公开, 奖励和鼓励相结合。
根据统计结果, 对达标者及时给予奖励, 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优先挑选“荣誉卡”的机会, 看着获奖同学喜不自禁的神情, 我便鼓励他们, 争取下次做得更好。未获奖的同学投来羡慕的目光时, 我会不失时机地加上一句:“只要你努力了, 下次获奖的就是你!”另外, 每次单元考试的最高分也能获得“荣誉卡”, 每组的最高分则担任数学小组长, 工作负责的, 任期结束时也有奖励, 下次单元考试能连任的, 照样可以连续获得。学生获得荣誉卡后, 要求他们在“笑脸印章”的一面, 及时记录受奖的项目和日期。这样荣誉卡便成了学生的个人档案, 同时也是每个学生不懈努力, 不断成长、进步的见证。学期结束时, 全班获得荣誉卡位居前十名的同学, 可以竞选“数学标兵”, 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参照标准。
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 分工明确的检查人员以及透明公开的检查结果, 激发了学生多多获得荣誉卡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极为期待自己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励卡片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之感, 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产生自我激励心理, 化压力为动力, 在数学学习中把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智力活动, 深化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三、初见成效, 见证蜕变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用奖励作为诱因, 能加强和巩固学生正确的行为方式, 是一种积极的“强化”。如果教师能不失时机地对正确的行为方式给予恰如其分的奖励, 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更加有方向、有目的, 而那些得不到奖励的行为方式, 不知不觉中, 也会不同程度地回避、退缩、变更, 从而实现学习状态的有效转变。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 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真的改变了很多:
1.课前——变“被动”为“主动”。
学生课前准备工作到位了, 过去那种“对课间依依不舍, 充耳不闻上课铃, 无暇顾及下节课该准备的课本和文具”的现象消失了, 有的同学还能在课前将笔夹在草稿本中, 使用时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2.课上——变“散漫”为“专注”。
以前的课堂上, 一些学生偷偷在桌子下面做小动作, 还有一些虽坐得端正, 但眼神却是游离状态, “身在曹营心在汉”。如今, 全班学生能专心听讲, 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使课堂氛围更为融洽, 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3.作业——变“马虎”为“用心”。
作业书写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字端正了, 本子上那些污迹不见了, 令人赏心悦目的作业多了。而且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草稿本的习惯, 如果需要检查错误的原因, 现在根据草稿本就能做到有据可查, 特别是计算题的计算过程更能一目了然。订正作业的格式也规范了。由于是真正搞懂了错题, 所以同一类型的题目常常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另外, 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作业的质量普遍得到提高, 我从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 以前要千叮咛万嘱咐的“自查作业”的要求, 几乎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小小荣誉卡片”是教师对学生付出的肯定, 促进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它能激发获奖学生内心涌起被认可的自豪和感动, 从而增强了更上一层楼的延续力, 同时也能勾起未获奖学生内心的羡慕和向往, 获得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的动力。一周又一周的检查评比、颁奖活动, 潜移默化地牵引着全班学生向良好的数学学习状态转变。习惯成自然, 不少学生对待其他学科, 也能像对待数学学科一样“主动”“专注”“用心”了。
激励兴趣 篇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追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需状态,这样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童话情景、生活情景、游戏情景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的数字、运算,而在童话世界、游戏和生活中,也可学到许多数学知识。
一、创设童话情景,给数学插上五彩的双翼
孩童时代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时代,在童话中,学生能找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神秘、有趣都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心,在这里,孩子们的眼里平凡的现象往往会变得非同寻常。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故事,学生们激情投入。.从“小兔采蘑菇”的故事中,他们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到:如果像四弟那样做事三心两意就“一无所有”了,有的学生还联系到学习上,如果学习不专心也会什么知识也学不到了。这样,运用现代代技术手段,把所学的知识内容,整合到一个连贯的、生动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播放出来,学生边看边思考,边捕捉故事中的数学信息,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与故事的发展顺序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在故事中引申出做人的道理,对学生的启发多么大呀。
二、创设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现实的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感受生活的机会。因此,在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生活中的0,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显示生活片断,和大家一起寻找0的足迹。有的找到电话、遥控、住房号码、计算机„„,还有同学想到100元、50元、10元上也有0。学生越找越多,像开了锅似的,不愿意停下来。学生身临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在课堂上,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毫无倦意。
三、创设游戏情景,让数学成为快乐的驿站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目的尚未树立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因此创设游戏情景,重在激趣。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设计游戏的练习“闯关”。我把练习设计成一关、一关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做题时有一种想要顺利过关好进入下一关的强烈愿望,但是做不正确就不能进入下一关,因此他们就全身心的投入,特别认真的去解题。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把学习的气氛推向高潮。
激励兴趣 篇3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在主体性教学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互为对象,彼此要以对方或自身为对象,但目前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仍存在教师本位的现象,重教师自我的感受,而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自我说教,轻学生的体验;重教学的成果,轻学生的感受。其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
为此,我把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改变。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为之提供更为自由、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大胆的创造与实践。
例如:我在教唱《爱我中华》,为了丰富歌曲的表现内容,我把歌曲改编成一首合唱曲。演唱时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负其责。在达到各声部熟练的基础上,我再进行第二次分工,要求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如让喜好唱歌的同学到台上表演,让爱好舞蹈的同学围着演唱的同学形成半圆,其他同学扮演打击乐队,手拿各种自制的打击乐器按音乐的节奏进行敲打,我则扮演领头羊,指挥、调动大家的演唱的积极性。学生在快乐、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和创新的乐趣,也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音乐素质。
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也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我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陆毅的《壮志雄心》,胡彦斌《我的未来不是梦》,周华健的《朋友》等。利用他们自己喜欢的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自身潜能,进行分析创新并激发他们表演意识和自我战胜的意识。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 、给予活动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自由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而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拥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可以驰骋想象、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例如:在教唱《青春舞曲》这堂课的最后创作环节时,我用风琴弹奏出该歌曲的不同速度,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分别用动作或舞蹈来表现音乐,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样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由地跟随音乐节奏律动,尽情地去动,去玩,去实践,在玩中感受音乐,发散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作能力,以及音乐感受能力。
四、运用适时的评价,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教师在评价时要处处寻找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对他们进行表扬,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只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才能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经常有些不爱动的学生,我就特意在歌唱的时候让他们来伴奏;欣赏的时候,鼓励他们回答问题。记得有一个学生,上课总低着头,从来不看黑板。有一次在认识打击乐器时,我要求每个小组讨论敲打的方法,当轮到他们小组汇报时,我特意指明让他来发言,开始他不情愿上台,于是我鼓励他说:“没关系,不要怕,同学们给点掌声。”在我们的鼓舞下,他走上讲台,且配合得很好。此后,在不断的鼓励下,他增强了自信,放大了胆子,也主动地学习。
兴趣本无根“激励”巧生之 篇4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日常教学中, 我曾尝试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如课堂精彩表现采取语言激励, 课后作业优秀则评选典范进行展览, 对阶段性进步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等, 这些方法虽然很普遍, 但确实收到了短期的好效果。
但在教学中, 有一个普遍问题存在:在测试或做作业时, 有些学生显现出来的问题一直循环, 一个同类型的习题讲述多次之后, 虽然在讲解时都说会了, 但在随后的练习中依旧有人做错。经过实践证明, 我发现, 假如用强硬的态度让学生去编制错题集, 或者是学生归纳了错题集之后, 教师不能有效地对之做出评价, 就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错题集的功效也就渐趋于无。即使学生把错题再做一遍, 也不会仔细去阅读, 更别说总结经验什么的了。
一、探究过程
1. 实验研究
实验对象是我所教的803班和804班, 人数都在40左右。其中803班是“原版”, 804班是实验班。两个班平均分比起来, 803班更好点, 因此我希望通过实验, 能让804班的成绩有所提高。两个班所用的教材相同, 教学进度一致, 任课老师也一样。
“原版”的803班错题集使用方法:我在课堂新授时, 有重点讲解题目, 分析易错点, 然后学生会记笔记, 之后默写检查。测验后, 我将批改的情况汇总, 通过错题数量, 再次着重地讲错的内容, 对学生的订正情况不做评价。
实验的804班则采取这样的方法:同样在测验后, 我在批阅过程中, 记录学生的错题情况, 同时, 会批注文字。个别学生会出现作业书写潦草、听讲漫不经心的现象, 我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在错题本上, 我写下这几句话:You are so smart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dream!But you have to know it’s a long and difficult way, you will have to face all the challenges by yourself!You will fail unless you lose heart!My boy, try your best to do everything everyday!Then you will approach to (接近) the success little by little (渐渐地) !在下次上课时, 我抬眼看到的是一脸期待、满眼亲切的他, 专注而愉悦, 而且那节课后的一段时间, 他听课特别认真。在之后的几次作业里, 我又“乘胜追击”, 不断地写下赞扬的话语, “Today your handwriting is much better than before!”“You are making great progress day by day!”
我们在检查错题本和小组错题本评测表时, 应该按照学生的现实情况给出激励性评测, 例如:情感控制类评价, 此类真诚温馨的提醒和关心, 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持续保持对错题本的热衷。评价一旦涉及学生的情感, 满足他们在此方面的需要, 就可以带来积极、高效的影响。
在评讲前, 我先做情况汇报, 然后学生在小组里互动, 讨论错题, 之后提出疑问, 共同探讨。先由学生阐述解题思路, 再由我作总结性发言。课后, 学生会把基础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 然后统一闭卷再做一次。我批阅后, 将内容翔实, 重点突出的错题本抽出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扬, 并进行分析:
为了降低实验结论的主观性, 在实验初始阶段和尾声阶段, 我均对学生实施了两次检测, 两个班检测的习题一样。
2. 情况调查
作为实验对象, 在804班, 我向学生了解了一些对于实验的问题和看法:
(1) 你了解激励性评价吗?
(2) 你觉得将激励性评价运用到英语错题本后, 你的英语成绩有明显的提升吗?
(3) 你认为激励性评价存在什么优缺点呢?
(4) 教师的激励给你带来改变了吗?
二、结果分析
1. 测试成绩对比
实验前, 803班的成绩比804班的略微好点, 前20%的同学的成绩比804班的高, 后20%的同学的成绩和804班的差不多。实验后, 804班的后20%的同学明显比803班的少了, 低分层有所降低, 前20%的同学的成绩也上升了许多。实验的804班, 因为在小组内使用了激励评价, 学生的英语成绩之间的落差有明显降低, 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以看出, 采用激励性评价手段, 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的。
2. 学生错题本的比较
为了能更直观地了解激励性评价对学生错题本使用的影响, 比较了两个班级实验前后的错题本。
3. 调查结果
刚开始, 多数学生都不了解激励性评价的内容,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学生大多开始认可这种评价方式, 认为其能够给他们更好地运用错题集带来帮助, 从而提升英语成绩。此外, 他们觉得激励性评价能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 让他们把错题本长时间地使用下去, 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但也有学生觉得在小组联合评测中, 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引导, 课堂纪律也必须更加严明。
结语
从实验结论得知, 使用激励性评价制度, 能够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 让学生更加自信, 感觉自身受到尊重,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使用错题本, 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地改善。在学生地位越来越高的当下,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此方式, 能够提升英语对学生的吸引力, 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英语, 更加主动学习英语, 学习过程也更为灵活。
参考文献
[1]张晓惠.论英语教学中激励性评价的运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S1) :242-243.
激励兴趣 篇5
提高高中化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早日成才
江苏 邳州 ●王 凯
新课程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基本视角,从有效、自主、愉快、差异等角度来描述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使学生成为主动构建的学习者。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探究化学世界的内在动力,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进入高中之后,化学学习的难度突然增大,有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课堂多开展研究,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笔者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总结出几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创设精彩有趣的问题情境
新课的开始需要一个好的导入环节,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从课外转到课堂,为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所以,每位优秀的化学教师都应把导入环节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提高课堂的导入技巧。学生从初中刚升入高中,化学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对语言的抽象化和课堂的大容量化还没有适应,因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例如《必修1》中“物质的量”环节,是开学的第二课时,笔者带着一包瓜子和一瓶矿泉水进入教室,提出两个问题:(1)一包瓜子是100g,请问里面有多少粒瓜子,怎么办?(2)一瓶矿泉水是500ml,请问含有多少个水分子,怎么办?班级中马上就有了浓厚的思考问题氛围,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得很高。大家在笑声中发言,从把瓜子倒出来数一数的第一个答案到把水也倒出来数一数的第二个答案,笔者再问如何数这么小的水分子呢?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就有学生回答使用显微镜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高中化学“物质的量”这个较难的专题也顺利开启。
二、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美国Ellen Weber在《有效的学生评价》中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注意保持比率的不同。其中,讲课为5%,阅读为10%,试听为20%,演示为30%,小组讨论为50%,实验操作为75%,指导其他学生为90%。化学实验直观生动,再加上小组合作,学生从动手到动脑、从感性到理性,整个实验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以《必修2》为例,全书共设计了17课时的探究性实验,涉及“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实验”“ 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探究乙醇的性质实验”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很巧妙地使用好这些实验,通过它们去创设问题情境、真实情境和探究情境。条件好的学校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究,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条件相对弱一些的学校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例如在“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中,实验1和实验2符合学生的常规思维,学生做实验3和实验4的时候就出现了让学生吃惊的现象:在铜片上出现了气泡,而且还是氢气。难道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吗?如果不能,那氢气从何而来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原电池的教学。
三、将化学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现实联系起来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参与意识,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关心社会发展,希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渗入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激起学生产生参与化学研究的冲动和献身化学科学的欲望。特别是在模块《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多联系生活。例如在讲授“胶体的性质”时,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纳米材料在生活中特殊用途。传授“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时,最好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身临其境地感受化学的重要意义。还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药物”“ 硬水的软化”“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堂的生活气息,学有所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合理选择利用直观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多媒体越来越被重视,这种集合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工具可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认知。这是教师靠语言和板书所不能达到的新的领域。特别是在研究微观世界时,它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化学反应原理》模块逻辑推理性较强,比较抽象,较多学生无法深入感悟、归纳和演绎,变得迷茫,学得很累,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将它们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碰撞理论”的学习上增加动画模拟,在“化学平衡理论”上增加正、逆反应速率(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进行直观教学等。《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大量出现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子结构模型来搭建分子结构,还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分子的三维结构图等。
激励兴趣 篇6
关键词: 评价 学习兴趣 正能量
教育改革自上世纪末如火如荼地进行开始,无论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核心的问题始终离不开课程改革和学生评价。评价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生通过评价审视自己的学习,将决定下一阶段学生以怎样的状态投入学习。而教师则使用评价活动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得到学习情况的反馈后,便于制订计划、修正错误概念和促进深层次的学习,完善后续教学。
按评价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可依次概括为:激励、反馈、完善,其中,激励效应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本身,也是对学习的整体效果影响最大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评价或肯定或否定,或积极或消极,可以激励学生,稍有不慎,也可能变成刺激,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评价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尊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抓住评价时机,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积极发挥评价的正能量。
一、立足课堂,鼓励表达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阵地,教师可以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行为。根据触发机制的不同,课堂评价可以分为预设和生成两大类。
预设,即对于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学生回答的评价,这一类评价可以遵循客观而感性的原则。客观,就是从学科出发,认真严谨地分析学生答案的对与错。感性,则是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愿意举手主动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值得表扬的,撇开对错之分,还可以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本身,比如语言流畅,成语的使用,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也可以肯定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除此以外,对于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还要鼓励学生互评,抓住每一次开口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锻炼,这可以给一些有偏科现象的学生更多机会,有助于发掘同伴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生成类评价由于其不可预见性,处理起来比较棘手,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互相尊重。有次讲到团结抗日局面的到来,要求班上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社会阶层,思考各阶层的抗日方式,将选好的角色制作成名牌立在课桌上。两分钟过去了,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绝大多数学生都选了国民党将领、共产党员、科学家之类的身份,唯见X同学端端正正地竖了个名牌,赫然写着“农民”二字,周围的同学都笑他没出息,X同学满脸通红地坐着。我愣了一下,这是怎样的舆论导向,为什么农民就该受到嘲笑,正想着怎么替他解围,却又注意到X同学并没有因为嘲笑而低头,我想他应该是有想法的吧,于是请他自己解释如此选择的原因。X同学站起来,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地说道:“中国那么多人,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军人、官员或者专家,人数最多的始终是农民,我就是普通人,最底层的老百姓,所以我选择农民。”他说完,教室里的笑声停止了,我继续道:“是啊,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一个封建专制统治了两千多年的国家,最有代表性的阶层当然是农民。没有农民,官兵们吃什么?科学家吃什么?我觉得你的选择是聪明的。”X同学憨厚地笑了。我紧接着问他:“你选择了农民,那你怎样抗日呢?“他没有义愤填膺地说要上前线打仗,而是作了这样的回答:“我会尽我所能地捐粮食给前线,但是也要保证自己家的,我不会去打仗,我会带着家人逃亡,逃到没有战火的地方,因为我手无缚鸡之力。”立即有人抨击他是胆小鬼,我一字一句地说道:“没有国就没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可是,不是全中国每一个人都在打仗,当时确实有很多老百姓就是选择了和X同学一样的方式去保护家人,这不是懦夫,更不是卖国贼。但是,侵华战争在一步步扩大,老百姓该往哪里逃,X同学请你查阅资料后跟大家讲讲好吗?”于是,第二节课X同学就找到日本全面侵华的地图,做了一次主动而称职的讲解员。
二、作业测试,关注细节
作业是学生课后学习的综合反馈,我对作业的批改由量化评价和细节评价两部分组成。每次的作业除了有分数外,我还会在分数的右上角做一些标记,-代表书写不佳,+代表书写工整,☆代表答案完美。如果看到学生对材料解析题有准备确到位的回答时,则会划上波浪线,标注“漂亮”“Good”的字样,然后把这样的答案收集起来,在下节课上课前全班分享,以此激励学生。
考试分数是学生学习结果最直观的反馈,因此最受学生重视。不少学生会犯马后炮的毛病,考完后大彻大悟,于是我顺水推舟给学生改变分数的机会——订正加分。根据学生订正试卷的情况,给予五分以内的加分,能订正完整的加三分,字迹漂亮的加四分,有清晰的思考过程、对题目作解析的加五分。我从来都不强行要求全班上交订正过的试卷,只是要求希望加分的同学交卷子,事实上,每个班的卷子都是收得满满的,可见无论分数高低,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渴望得到一个好分数的,只要给他们一次机会,每个人都愿意努力,教师应该抓住每一次机遇引导学生努力向上,没有机会,那就创造机会。
三、学科活动,社会力量来助力
每年的一二九和寒暑假,学校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漫画抗日、征集爱国口号、寻访文化古迹摄影大赛,等等,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涨。每次活动,我们都经过班级票选和学校海选,最终进行校内巡回展出(学校有两个校区)。师生还用影像记录了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把照片和作品成果上传到地方门户网站,让全市人民都见证学生成长,每一次发帖都会引来大量网民围观,有赞扬,有感慨,有勾起对自己学生时代回忆的,有很多点赞的,而我们则会把这些帖子拿来跟学生分享,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自己的认可。从班级到学校,从校内到校外,学生珍惜每一份评价,从社会舆论中得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 激励性评价的运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多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 笔者学习、摸索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具体、明确、适当的目标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教师在使用目标激励时, 要把握各年段语文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和难度, 制定的目标不宜太高或过低, 目标过低不会产生激励力量, 目标太高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 只能使他们望而生畏, 只有制定的目标让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为最好。就拿作文教学来说, 从1978年的大纲开始, 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被拔高了。学生害怕作文、教师烦教作文的情况日益突出, 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难区”。《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根据这一问题, 突出强调放缓坡度, 从写话入手, 降低写作初始阶段的难度, 即小学低年级 (第一学段) 为“写话”, 小学中高年级 (第二、三学段) 为“习作”。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一定要明确小学三个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逐步激励, 激励学生向最高目标迈进。如教学中高年级的“习作”, 可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 近期目标可以是:鼓励学生每月读一、二本课外书, 每周写三、四篇日记;远景目标可以是:争取到小学毕业,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在教学中多创造成功的机会, 多表扬, 多激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 让每一个学生爱作文, 会作文。
二、语言激励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 主要是通过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 来激励。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期望。
1. 口头语言激励。
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说:“人类的性情中最强烈的是渴望受人认同的情绪。”林肯曾说:“人人都喜欢受到称赞。”每一节语文课, 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笔者就给予成功的鼓励, 抓住点点滴滴的成功现象及时称赞, 如“你真会读书, 读懂了这么多问题!”“你读得真有感情, 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 心里很愉快, 自然对学习语文就充满信心。而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近, 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同时, 切忌使用空洞的、虚伪的言辞来客套, 否则会适得其反。在评价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时, 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 而是适当降低一些要求, 引导他们努力完成, 并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 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
2. 体态语言激励。
除了用口头语言的激励, 笔者还经常通过眼神、手势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 笔者就会充分发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及时用爱和信任的眼神鼓励学生或者向他举起大拇指, 告诉他:“你能行, 你很棒!”这样会给学生增添信心, 使他能够更好地朗读。又如, 在碰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时, 与其点名批评, 不妨走近那名学生, 用眼神悄悄制止, 鼓励他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反应。同时, 切忌不当的体态语言给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
三、竞争激励
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而持久性较差的心理特点, 恰到好处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竞争激励评价,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的竞争激励, 从数量来看, 可以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竞争激励, 也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激励;从内容来看, 可以是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竞争激励等。应该注意的是:要给每个同学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 调动积极性, 发挥其个体特长。
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 笔者这样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同学们, 我们学校许多老师都没有去过五彩池, 我想请同学们给老师们当导游, 并设计几条宣传五彩池的广告词, 为了出色地完成任务, 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同学们有兴趣完成这个任务吗?”学生都信心十足地说:“有!”“那好, 我们就来比一比谁是最优秀导游吧!”就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都为争当这名“最优秀导游”而积极、自主的学习。待课接近尾声时, 呼应开头, 评出“最优秀导游”, 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了学习热情。
四、情感激励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激励方法, 其关键是教师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 关爱、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学生, 这能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温暖而奋发。因此, 笔者在上课时尽量做到:用心表达, 用情范读;尽量用小学生喜爱的语调授课, 以生动的描述去启发学生的想象, 力求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同时,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 及时给予肯定, 即使是错误的, 也想方设法从其他方面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 学生就会把教师当作一个可亲、可敬、可信赖的朋友, 把上课当作一种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双向的交流过程。
以《胖乎乎的小手》一课的教学为例, 在教学生认生字时, 把拼音注在生字上。突然, 一个小手举了起来, 小声地说:“老师, 您的‘胖’字错了。”笔者赶紧回头认真地看了一下, 觉得并不错, 很疑惑地问:“老师哪儿错了?”他涨红了脸, 鼓起勇气说:“您把‘pàng’写成‘pàn’了。”我仔细看了看, 说:“你说得很对!老师谢谢你的提醒, 老师是错了。”说完, 笔者赶紧改了过来。这样, 就能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不断地增进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推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激励方法, 还有榜样激励法、制度激励法、测试激励法, 等等, 这些方法之间不是完全割裂开的, 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整体。只有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力, 促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语文教师, 只有不断地加强艺术修养, 加强自身的文学、品德等修养, 努力掌握激励性评价的技巧, 才能更有效地为语文教育教学服务。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 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的评语, 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因此, 语文教育教学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而激励性评价的运用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目标激励要求所制定的目标具体、明确, 适合各年段语文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和难度, 在教学中逐步激励学生向最高目标迈进;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体态语言) 激励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竞争激励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调动了学习热情,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情感激励法, 能使学生从内心中感受到温暖而奋发。只有正确地运用这些激励方法, 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使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
激励兴趣 篇8
关键词:补强法则,激励,学习兴趣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森在《论家政》一书中说:“资本主义空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勤奋努力和自我约束得到了物质上奖励”, 即运用了补强法则。为此, 我把补强法则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上, 尽量使学生对他们的口语、对话、翻译、写作行为步步获得满意的结果, 从而永远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我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及时纠正英语口语, 规范英语语法, 批改英语作业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音朗读课文, 准确掌握高中英语语法, 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兴趣。学生交了作业, 都希望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批改和评价, 这种期待十分急切, 倘若久久不被理睬, 这种热烈的期待心情会很快冷却, 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折, 以致做作业的兴趣会丧失。在写作方面, 我创造了“全面批改英语写作的热处理法”, 又叫英语写作快速批改法。当堂完成当堂写作, 当天全部批改完毕, 第二天讲评, 这种快速批改法, 激发了学生英语写作兴趣, 培养了优良的写作习惯, 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多给勉励性评价
任何被看作令人满意的东西, 都可成为一个人的行为的补强。我在给学生的英语作业下批语和评语时, 总是怀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及自尊心的心情, 用期待和希望的眼光去寻求作业中的优点和长处, 力戒使用“空洞无物”, “不知所云”, “语无伦次”, “文理不通”, “不堪一读”等等这一类空泛而带驳斥性的评语, 力求多用“在这方面你进步了”, “再试一试”, “有发展潜力”, “这一处写得好”, “这个单词用的好”等这一类带勉励性的评语和批语, 就是对极差的作业也要认真仔细地从中找出一些优点。此外, 我还提倡“反批法”, 即学生给老师的批语、评语下评语、批语。这样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机, 并进行有效的调控。
三、分数奖励
用分数作为补强的刺激物, 诱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我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与全体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英语作业分数奖励性标准。交英语作业的早迟, 不足或超过规定字数的多少, 书写的优势, 内容的好坏, 进步的大小, 态度的好坏等等, 均有固定的分数作奖励, 并将奖励分数记入写作记分册, 纳入年段英语学业成绩总分, 从而使学生英语写作沿着一系列的目标进行。
四、推荐、欣赏作业
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幻想。由于很多外语作品的诱惑,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企图写作锦绣文章, 当作家, 翻译家, 如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补强, 则可能使他们的幻想变成现实。为此, 我对基调较好、有修改价值的文章, 则抓住不放, 坚持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指导满意后, 便向一些英文杂志投稿, 或向校内刊物、墙报推荐。文章一旦发表, 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鼓舞和震撼, 产生巨大的补强效益。对英语基础差、兴趣低的学生, 只要作业中有一点长处, 如一个单词, 一个句子语法结构好, 也要及时就这点长处进行表扬。
五、消除畏惧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英语写作存有畏惧心理。对很大一部分同学而言, 都习惯了汉语式的表达, 写起来难度较大。我根据心理学原理, 采用消除法来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使之逐渐获得写作的乐趣。对于这类学生, 我严格要求, 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对他们的英语写作坚持认真批改, 高度重视, 决不放任自流, 以此消除对他们的负向补强。另一方面, 积极改进英语作文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阅读范文、观看影视、参观考察、与外国人对话、现场写作都是较有效的方法。此外, 还要特别注重对存有畏惧心理的学生的每一点长进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以此加强对他们的正确补强。运用以上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 就会逐渐消除畏惧心理, 达到培养起学生的英文写作为乐趣的良好心理品质。
激励兴趣 篇9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很难得到有效发展,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高职思想政治内容较为枯燥,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性较强, 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 而高职学生学习都凭感觉, 普遍不喜欢枯燥的思想政治学习, 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2) 高职学生的个人素养问题,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他们的自卑心理较强, 认为自己不如其他本科院校大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的要求较低, 同时, 看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学习目的性不强, 在政治学习过程中时常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 甚至会抵制学习。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 要正视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发展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和爱国热情, 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 在教育的路上要能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未来成果发展创造条件,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职业人才。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能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时常给予学生鼓励, 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点。另外, 教师要爱护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困难, 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和重视, 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和对自己的重视, 才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积极配合教师教学步骤, 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2. 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学生不喜欢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不喜欢教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需注意这两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生的不断思考完善中, 学生可有效掌握有关内容, 教学效果显著, 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要能在研究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创新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 通过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充分互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 不断研究教学, 不断形成新认识、新观点的教学形式,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认识不断提升、思维得到发展、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 应通过互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进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互动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交流, 不断探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一些探究话题, 搜集整理一些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 研究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原因;搜集整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了解自家的收入情况, 为自己的家庭制订更合理的理财方案等, 这些话题都与学生的生活相关, 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学生搜集到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活动, 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这样, 课堂教学的效果较突出, 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究中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 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不断激发内在潜能, 有效学习政治内容, 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柏长青.加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J].群文天地, 2011 (24)
激励兴趣 篇10
关键词:激励作用,多解法,学习兴趣
一题多解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 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 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 教学中, 积极、适宜地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和技巧; 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促进学生知识与智慧的增长;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下面我们进一步谈论一下一题多解训练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其作用.
( 一) 教学目的要明确
上一题多解这种课不是单纯地追求一题多解, 而是要通过这种练习活动, 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路, 增长学生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这个根本目的. 同时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开学第一课, 我们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例如, 刚升上高一年级的学生, 在第一节数学课中, 首先提问: “为什么要学习数学?”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数学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 激发他们为攀登科学高峰, 为实现四化而努力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都要有利于实现这个根本目的, 这是上这种课的总要求.
( 二) 要注意把握上课的时间及其方法
上一题多解课必须要在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 思想还不够完善, 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 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编写特点, 加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 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刺激情境, 为学生设置一种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为此需要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把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起来, 形成高昂的学习情绪,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研究讨论, 传授新课, 让学生参与保持学习兴趣, 传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导入新课后, 教师应开篇明宗, 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 指明研究方向、方法, 将各种研究材料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给学生, 引导学生独立地支配材料, 动手、动脑进行实验, 观察自行探究出材料所揭示的有关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 甚至可以争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拓其思维的广度. 最后, 验证归纳, 总结新课, 让学生思考深化学习兴趣. 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 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所以要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对某一部分知识或某几部分知识熟练掌握. 在综合练习时,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深刻、越透彻, 基本技能越娴熟、越灵活, 就越能够进行一题多解, 上这种课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 三) 选题要得当, 方法要灵活
选题得当是学生一题多解的前提条件. 它既要能够一题多解又要顾及班上的差生、好生的具体情况, 使差生想想也能找出几种解法, 使好生也有用武之地. 一题多解训练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很多的, 不能死搬硬套, 人云亦云. 要从实际出发, 不能千篇一律, 堂堂如此. 要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 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换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 对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生动流畅的语言, 如涓涓细流沁入学生心田, 使学生感到舒服妥帖. 规范准确的数学符号, 能体现出数学式子的简洁性, 内含的概括性, 方法的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 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低向高一步步攀登. 有艰辛的探索、攀登, 才会有成功的乐趣. 这样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 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使之更好地掌握一题多解的思想及方法. 由于抓住基本结构的教学, 知识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使学生学习数学变得容易些、快些, 理解比较深, 记忆比较牢. 由于找住数学能力的培养, 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就能顺利地掌握数学解题技能, 就能举一反三, 不但能解同类题、相似题, 也能解未见过的题.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方法, 多方位地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起点、过程以及结论都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训练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也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 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 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 知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 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 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激励兴趣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方法
华罗庚所:“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废,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低段 学生的身理,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利用有趣的故事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是浓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利用有趣的游戏激发兴趣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游艺机园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利用简单操作与激将激发兴趣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一)简单的操作激发兴趣
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些图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画出了如房子、机器人、火箭、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加与减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万一玩摆一摆,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学习了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可以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玩。学生通过搭一搭,滚一滚,加深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学生学习了分类,知道了分类的作用后,可以来一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房,家里的衣柜、鞋柜等,提高学生生活的技能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二)激将激发兴趣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鲜明生动的图象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
激励兴趣 篇12
一、激励法
激励法是对学生的写作给予激励性评价的方法。学生的作文, 有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之分。对于口头作文, 表达的难度较大, 学生难免表达不畅, 缺乏连贯性, 这时教师应多给予肯定, 多鼓励表扬, 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说话, 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书面表达的内容, 多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的, 或是经过反复修改的, 教师评改时, 可以采用当面评改, 也可以采用书面批改。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教师都要在文章中挖掘长处, 从语句中发现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语, 一句描写生动的句子, 教师也不要放过, 要及时肯定, 给予鼓励。教师的作用是在引导中透出鼓励。学生思想单纯, 认识没有深度, 因此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有多高的境界, 不能横加指责。教师的一个首肯, 一丝微笑, 一句激励性的评价, 一段令人鼓舞的评语, 一次敞开心扉的交流, 可以点燃学生希望的火把, 照亮前行的大道, 迎来写作的曙光。
作文课上, 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有一种惧怕心理。消除学生惧怕写作的心理, 使每一个学生写起作文来有一种阳光心理, 是语文教师要做到的。首先,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 最大程度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比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环境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草原的广阔、辽阔大海的壮美、蔚蓝天空的明澈以及茫茫大地的葱郁, 美好的自然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然后安排景物描写, 学生马上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其次, 教师要以故事激趣。故事往往有着曲折的情节, 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学生愿意读, 愿意听。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给学生编些有趣的故事, 以趣激趣, 让学生陶醉在或动情感人, 或兴趣盎然, 或异想天开的情境中。然后, 指导学生编写有趣故事。在学生编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要强调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基本写作要素, 对学生所编的故事要充分肯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对评语要字斟句酌, 以激励为主, 多鼓励性评语, 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 千万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抄袭来的文章, 教师也要正确分析学生的积极心理, 不要因为一句“抄袭可耻”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打消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于此类现象, 教师要顺势引导, 有效引导学生去模仿, 模仿原作者的结构, 借鉴别人的语言, 把那些鲜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语去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行为, 从中知道如何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体验法
体验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生活、感悟道理的一种写作方法。我们知道社会是复杂的, 复杂的生活能够历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只有深入生活, 才能对生活有真实的感受, 表现在作文里才会有真情实感。不吃梨子, 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不遨游于辽阔的大海, 就不能体验到大海的波澜壮阔;不去攀登巍峨的高山, 就体验不到高山的险峻峭拔;不去品尝丰富的生活, 就体验不到生活的多姿多彩。作文就是一种体验, 有了这样一种体验, 就会积累创作的素材;有了深刻的体验, 就会有创作的激情, 就会有真情实感。
参观游历, 人皆有趣;回归自然, 人之本性;热爱生活, 性之所至。自然是美好的, 美好的生活让人徜徉其中, 自然乐趣无穷;自然是神奇的, 神奇的令人心旷神怡, 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广袤的大地, 深邃的天空, 给我们以深思;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令我们遐想不已。所看所想, 如果把它记写下来, 就是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例如, 写作前, 我们可以带学生到田野采摘野果, 观察野果的颜色;剖开野果, 观察野果的瓤肉;品尝野果, 品味它的甘甜苦涩, 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挖掘其深层的含意。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 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有兴趣的。纵观古今中外, 大凡有成就的作家, 其取得的成就都是其亲身体验生活的结果。没有司马迁走南闯北、遍访民间, 哪有鸿篇巨制《史记》的问世;没有徐霞客跋山涉水、遍尝苦辛, 哪有文学巨著《徐霞客游记》的诞生;没有巴尔扎克的亲自深入生活, 哪有《人间喜剧》的出现;没有奥斯特洛夫斯基艰难生活的经历, 哪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流传。可以说, 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 是写作的源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 这里只是对写作兴趣诱导的一些介绍。应该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对生活感受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 留意生活, 善于思考, 积极探求, 总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
摘要:作文需要兴趣, 有了写作兴趣, 有了对生活的广泛积累和体验, 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和激发者, 要通过激励和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要善于观察, 勤于发现,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会有很多。
【激励兴趣】推荐阅读:
培养兴趣激励学生成才06-14
激励的内涵激励理论05-17
公司员工激励标语激励格言06-14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09-23
激励学生的名言警句 激励学生读书名言警句06-21
酒店员工激励论文:论酒店员工激励机制07-11
兴趣挖掘07-22
兴趣因素10-16
点燃兴趣10-19
科学兴趣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