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

2024-07-23

兴趣(精选12篇)

兴趣 篇1

兴趣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特征, 是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的一种良好情绪。那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寓趣于教, 寓乐于教呢, 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以“奇”激趣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深入钻研教材, 在课堂上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好奇与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悬念, 使学生求知的欲望处于“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例如讲“对数”一节, 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张0.083mm厚的纸, 对折3次厚度约是1mm, 若对折30次,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厚度是多少?待学生猜想后, 郑重告诉他们, 厚度比10座珠穆朗玛峰迭起来还高。学生个个目瞪口呆, 我马上写出算式0.083乘以2的30次方。但要计算出结果不容易, 要完成这个计算, 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感到好奇, 求知欲强烈, 使学生探求问题之情一发不可收, 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新”导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于数学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些枯燥乏味的内容, 所以教师要善于联想, 赋予这些内容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展示出来, 使学生学起来“乐之”。如:讲排列应用题中的一例:7人排成一排照相。问: (1) 甲一定要排在正中间有几种排法? (2) 甲乙两人不相邻有几种排法? (3) 甲乙连排有几种排法?本来是一道较枯燥的题目, 我在备课时将此题换成如下形式:高三毕业了, 7个同学排成一排照相。 (1) 同学甲好显示自己, 个子虽最矮但一定要排在正中间, 有几种排法? (2) 后来甲乙两人要分开站, 有几种排法? (3) 甲乙两人一定要排在一起, 有几种排法?经过这样改变问题情景, 学生不仅对该题的解法印象深刻, 而且兴趣大增。

三、以“用”培趣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数学与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一旦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那么数学将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而实际问题一旦被学生所学知识解决, 那么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讲排列组合时, 我设计如下一例:徐州市的电话号码由7位升到8位可净增多少个号码?再如讲立几时, 设计“你能帮助建筑工人检查所砌墙面与水平面垂直吗?”这些问题的提出, 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于是产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四、以“竞”促趣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教学中恰当地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利用课余时间开辟第二课堂, 组织课外兴趣活动, 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乐”中学。如利用板报进行每周一题征解;开专题讲座;利用重大节日设计趣题等。 (1) 99年澳门回归时, 设计了一题:1557年葡萄牙占领澳门, 442年后的1999年12月20日将回到祖国怀抱, 试确定1557的442次方与1999的1220次方和的个位数字。通过活动, 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体现了相互协作意识, 学生在竞争胜利的喜悦中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既培养了学习兴趣又陶冶了情操。,

五、以“情”引趣

教师热爱学生, 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 师生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 学生喜欢热情和蔼理解尊重的教师。学生对他的课也深感兴趣。反之, 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对立, 学生不愿上他的课, 对这门课就产生反感情绪。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此, 教师在提问时, 要耐心细致, 适时加以点拨和指导, 肯定其长处, 补充其不足, 给予恰当的评价与鼓励;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决不能歧视。近30年的从教生涯, 使我深深懂得与学生搞好关系的重要性。

摘要: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已是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本文通过几个实例来对激发和培养数学学习兴趣途径探讨。

关键词:数学,激发,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 .

[2]教育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

[3]周明儒.徐州师范大学学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1999, (12) .

[4]蔡上鹤.学好数学的内驱力[J].中学数学, 1994, (4) .

[5]李尚志.从数学中享受快乐[J].中学数学教与学, 2005, (8) .

兴趣 篇2

It’s well known to all that intere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ne’s life. Bill Gates, the richest man in the world, regards the computer as part of his life and has made good progress on its technology. In order to pursue the interest, he gave up studying in Harvard University, which is the most famous in the world. He set up a company and researched the computer softs to make huge profits.

An old saying goes: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I quite agree with this idea. I began to be crazy about English 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got interested in foreign cultures and customs in particular. To meet my curiosity, I read English stories everyday. It seems to be the best “meal” of a day. As a result, I always did very well in English exams.

Interest is the key to success. A person who is interested in something will devote himself to it. Meanwhile, a big miracle will be made.

【参考译文】

众所周知,兴趣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把计算机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并在科技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了追求兴趣,他放弃了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学习。他成立了一家公司,并研究了计算机软件赚取巨额利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我就开始对英语着迷了。我对外国文化和风俗特别感兴趣。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我每天读英语故事。这似乎是一天中最好的一餐。因此,我在英语考试中总是表现得很好。

培养兴趣还是兴趣培养 篇3

让他学什么呢?馬师傅想,有文化首先要字写得好,不如先送到书法班去。谁知,这孩子心不在焉,胡乱涂鸦一阵,便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树。馬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小馬儿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拒,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不能刻意去培养。因为,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中,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则易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的抗衡厮拼中弄得全家不安。

孩子心灵纯正,可塑性强;孩子生性活泼,自律性差。很多家长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馬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专业,而强令小馬儿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园的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事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小馬儿长成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家庭教育,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更重要!

从漫画兴趣到美术兴趣 篇4

关键词:漫画,美术,兴趣

近几年我特别关注这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中、小学生普遍喜欢画漫画?而这些同学对美术课却兴趣不高?在美术作业里, 很多热爱画漫画的学生在画速写甚至素描的时候, 画面里充斥着满满的漫画的味道, 这个是不可取的。在这个时候, 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 给学生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这种漫画和平时的写生课的区别在哪里?漫画中的什么是值得学习和借鉴到美术基础绘画中的?哪些东西又是漫画的弊端?那么, 如何找到漫画和基础绘画的平衡点, 引导学生从喜欢漫画到喜欢美术呢?

一、学生为什么特别喜欢画漫画

其实, 学生的生活是一件很枯燥而单调的事情, 而且越来越严重, 每天除了上学做作业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事可做, 可是毕竟学生还是孩子, 他们需要有美好的幻想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于是漫画便填补了他们生活中的欠缺。因此, 我们必须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为什么漫画对孩子的吸引力这么大?那个吸引点到底在哪里?对于漫画, 我本人是很认同它的!好多日本漫画里的线条已经相当成熟:干净、流畅、动人, 它虽然与中国传统的白描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它的存在也绝不是某一个人可以否定的。当一个老师了解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点在哪里之后, 就可以把这个漫画适当地引入到美术教学中。

二、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迁移

从儿童时期的动画片, 到现在各种漫画故事书, 以及无所不在的商标招贴, 长期的耳濡目染, 使他们对卡通漫画有着成人难以理解的喜爱, 对卡通人物的造型、神态、结构、动态等等有着成人难以达到的悟性。卡通人物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轻松、幽默、无拘无束、天真烂漫, 用学生们的话说, “简直就是内心世界中的另一个自我”。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爱”才“会”。教师教育的真正困难也是教育艺术的奥秘所在, 如何让教育者的希望和要求成为学生自主、自愿的行为, 即学生采取的方式和行为及其结果正是教育者所期望的。有鉴于此, 美术教学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感受出发,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去教学, 不仅可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还可以从本质意义上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成功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教师在辅导学生漫画创作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进行兴趣迁移, 即利用学生对漫画的兴趣, 跟学生讲解漫画和美术基础的关系, 学习好美术基础对学习漫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 美术基础不够扎实, 会影响漫画学习, 甚至不能够学好漫画。美术基础打好了, 画漫画就更得心应手。从而使学生对美术课也产生浓厚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自尊、自信、自豪感, 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学生的漫画作品完成后, 对好的作品在班上予以表扬, 定期搞画展, 自办小报发表, 或将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报刊给予发表, 或参加漫画比赛等。学生获得成功后, 学漫画兴趣更浓, 并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作为老师不要就此打住, 而要在这个时候对其加以引导, 给学生分析一下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此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绘画认识, 而且可以促进师生间更好地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既解决了问题, 而且也会让老师认识到, 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跟他们交流, 共同把美术课上好。对于特别热爱漫画、动画的学生, 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漫画院校将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漫画产业将是我国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而这个前提是必须要有良好扎实的绘画功底。

三、从美术课堂中的漫画欣赏进行引导

1. 漫画是学生最喜欢的美术形式之一。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喜欢漫画, 这一点是肯定的。他们对于漫画的态度用“兴趣”这个词来解释也是最为恰当的。

2. 漫画是美术形式的拓展与多种形式的综合。

漫画在表现形式上融合了许多其他的美术形式。例如, 我国优秀的漫画作品《牧笛》就是漫画与传统国画的结合, 《葫芦娃》则是漫画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结合。并且有很多优秀的漫画作品改编自一些世界名著和一些哲理故事, 如《西游记》。漫画还融合了绘画、文学及电影艺术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漫画时除了具备美术知识外, 还要熟悉相关的多层面的知识, 否则我们的漫画创作就很难成功。

3. 在漫画欣赏中, 漫画作品的选择应有深度。

漫画教学虽然以欣赏为主要手段, 欣赏中应包含“美术鉴赏”的成分,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 是创作漫画和欣赏漫画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漫画兴趣能够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启发学生, 让他知道漫画的爱好与兴趣除了能够促进美术的学习之外, 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可以尝试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师取得联系, 因为在这些科目当中, 经常有漫画出现, 理解漫画、分析漫画、评析漫画已经成了学习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进行兴趣迁移, 也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成绩。这样, 学习漫画不但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而且还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怎样培养兴趣爱好及兴趣的重要性 篇5

怎样培养兴趣爱好及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爱好应是自发的,对感兴趣的事物有所追求的能力。由“好奇”开始,然后慢慢发展成兴趣,整个感到有趣的过程就很吸引住我们。我们会兴致勃勃进入状态,也因此觉得愉快和满足。

有些人因为受到自己专业与生活范围所影响,并没有把自己感到能有兴趣的圈子真正打开。记住,不能对样样皆无兴趣。这是绝对严重的事。

兴趣爱好都有哪些

既然是兴趣,自然是有兴趣才会做,也更容易坚持,兴趣爱好也有很多,这里介绍举一些例子。

1、运动:女人可以选择跳舞、瑜伽这样身体健康,身材又能练好。而男人则可以选择球类、武术、健身等。另外还有一些溜冰、游泳等娱乐性更强的活动。

2、DIY:DIY是个外来词(这个比较明显哈),意思就是自己动手做,比如自己生活中的小东西、小用品,在DIY的概念形成之后,也渐渐兴起一股与其相关的周边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让DIY融入生活。DIY能让你心灵手巧,如果延伸起来还会让你掌握许多技能,比如DIY的电脑从一定程度上为用户省却了一些费用。而且许多简单硬件问题都会自己解决不是更好。

3、音乐:音乐很热门,如果掌握了几样乐器,即可自娱自乐,也可让人刮目相看哦。

4、影视娱乐:可以看一些国外的电影、电视剧,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爱,比如欧美、韩剧等等,如果由此而让你对英语、韩语更有兴趣的话,是不是更有学语言的动力了。

5、服饰:运动、正式、休闲的都有自己的扮酷、搭配方法,但生活中不会穿衣服的人可不少,如果有兴趣研究下,成为一个搭配达人也很不错。

6、阅读:书籍、杂志等,看些有益的东西,阅读的同时能增加不少知识。

7、园艺、饮茶、写生、摄影、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等等。

8、参考有关书籍,有专门介绍兴趣爱好的书籍,可以书一本看一下。

9、不要说你会聊QQ、逛街、会玩网络游戏、每天晚上睡不着抱着手机看玄幻小说等也算是兴趣爱好,我个人认为这是娱乐,和有益的爱好还是有一定区别,当然如果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特长,那另当别论了。兴趣爱好方面有很多,不只这些。这里只是举一些比较大众化的例子。

怎样培养兴趣爱好

1、知识储备是兴趣爱好的基础,知识越丰富的人,兴趣也越广泛;而知识贫乏的人,兴趣也会是贫乏的。

2、从娱乐中发展爱好,不要只甘心于娱乐,比如喜欢看韩剧,天长日久我想你对韩语也会有兴趣,那么干嘛不学会呢?

3、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很重要,他的一些行为可能对你影响很大,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他的兴趣也就变成了你的兴趣了。同样的道理,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多开发一些拥有这类优点朋友,慢慢的你无形中会被他感染的。

4、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培养优良的兴趣品质。由于所有的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主体条件各不相同,所以感兴趣的事物也各不同。

特别是步入中老年后,许多人因生理或心理的原因开始对任何事物都兴趣缺缺,整个人变得死气沉沉,名正言顺地进入“衰老”状态。自发地产生兴趣及有所追求的心理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于培养生命的活力,它非常重要。

“被兴趣”的兴趣班 篇6

可是高兴没多久,她就被老师点名从跳绳班调走了。不过还好,她成功地留在了鼓号班里。而每次上完鼓号班回来,她都会说,某某同学又被赶走了。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先从各个班里找来40个学生加入兴趣班,然后进行筛选,最终只会留下20个。

慢慢地,每个星期该到鼓号班上课的日子,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兴了。终于有一天,她叹气说不想再上了。我说反正也是兴趣班,不想上就不上了呗。孩子摇摇头说:既然被老师选了,就必须得上。

本来,我觉得孩子学点鼓号是件好事,毕竟艺多不压身。可渐渐地,这些“兴趣班”背后的逻辑,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最近有一次,我听到老师这样说:“(兴趣班)光孩子自己想上也不行,他必须要有能力被培养到去外面拿奖。要不然,老师的工夫也白下了!”

我这才明白,中国所谓的“兴趣班”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一种“选拔尖子”为学校和老师去外面拿奖的“形象工程”。对于本身经历过激烈竞争的中国家长来说,这话也许很正常,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来说,听来却感到十分震惊。

我在日本的公立小学和中学也参加过很多兴趣班,其最大的原则是学生自愿。

我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参加了音乐俱乐部,从零水平开始学吉他等乐器。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老师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体会到音乐的乐趣。这种爱好到现在还陪伴着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初中以后,我加入了吹奏乐团。这个乐队有一点像现在的中国兴趣班,大家天天苦练,希望能够拿奖。但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它了,于是就退出了乐团,并无任何限制。

从我的经历来看,在日本,学生俱乐部的大门对所有孩子都是平等打开的,并且严格遵守学生自愿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自治。老师所做的,也不是培养能很快拿奖的队伍,而是引导每个学生的兴趣。而俱乐部成败的标志,也并不是能否得奖,而是“人气”。

上兴趣班就是为了“得奖”,这种中国式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往大了说,这可能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国近年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大家很“着急”——着急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着急证明在全社会的赛跑中自己没有落后。

什么时候,中国的兴趣班可以从“得奖班”、“成绩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班”?

兴趣: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篇7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是:一方面, 教师忙于命题、指导、审题、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 讲述得面面俱到, 细致入微, 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批改、讲评, 疲惫不堪;另一方面, 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却厌恶、反感、畏惧, 或设法逃避, 或为完成任务而挖空心思去编造、拼凑, 致使假话、空话、套话连篇。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没有真正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一是作文教学的方法欠缺, 结果导致作文教学与学生的阅读、生活脱节,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二、解决的策略

(一) 尊重与鼓励,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面对学生谈作文色变, 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 给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和谐的写作氛围, 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对学生来说, 是一种信任, 是一种力量。所以, 当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 最好改变方式, 可以采用聊天式的批语。如学生写喜欢的歌曲或书籍, 教师便可以在批语中表示赞同, 并随即推荐更好的好歌、好书;学生写自己的烦恼, 可表示理解, 并介绍一些解决的方法;学生写对学校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看法, 教师就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当学生抄优秀作文应付或编造一些老套题材的时候, 就告诉他, 老师希望跟他聊天, 希望更了解他, 建议他写出真实的事情和想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 教师就用热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赞赏……只有当作文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 当师生的心灵在作文里碰撞, 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成为师生间的一座桥梁, 一种乐趣。那么, 作文教学也就可谓成功了一大半。

(二) “说”“写”结合, 启发学生写作的思维

“说”“写”结合, 可以集思广益。作为合格的语文教师, 应该是乐于诱导并善于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要求以“家乡巨变”为题, 有的同学觉得茫然无措, 无从下笔。于是, 我组织全班同学大讨论, 让他们各抒己见, 并启发他们:作文要抓住题眼, 这题眼就是巨变, 所谓巨变就是巨大的变化, 家乡的面貌过去与现在一样, 能否说是“巨变”呢?学生回答说:“不能”。我进一步启发他们, 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原因而变的?在我的启发下, 很快有学生站起来说:“我家乡的路变了, 过去是土路, 如今是水泥路”;还有同学说:“我家乡的房子变了, 以前是用石头、砖盖成的矮房子, 现在是又宽敞又明亮的三四层的楼房……”随后有同学补充说:“现在家乡的村民大部分买上了手机、电视、冰箱、洗衣机、摩托车……”我接着启发他们:这些变化是客观现实的变化, 还有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很快有同学回答:人们的精神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为温饱而发愁, 如今人们满面春风。经过讨论, 学生们互相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一下子拓宽了写作思路, 大家对这次作文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东西可写。

(三) 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

作文往往是学生的生活感悟、情感体验、才智灵性的一种综合体现。“无欲不举笔, 无情难成文”。心理学认为, 人都有思想、有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 人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旦需要获得了一定的满足, 有了明确的目标, 就会促进人的行动。当他们在写作中体验到乐趣时, 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 主动去探究问题。米勒曾指出:“每个教师都应认识到内驱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成长期,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兴趣。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场球赛、一个事件都可以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如果教师稍加留意, 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这些都可以成为触发学生灵感, 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素材。

(四) 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的好胜心很强, 教师如能适时写下水文, 与学生同写、同批、同改,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上学期笔者与学生同时在课堂上用45分钟完成一篇作文, 第三节课上我首先读了我的作文, 让学生集体批改, 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实效。

总之, 要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 作文就要从“人”出发, 就是要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 作文才有提高。

摘要:要让学生对作文发生兴趣, 作文就要从“人”出发, 就是要从启发学生的思维出发, 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

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篇8

一、感情投资, 培养兴趣

若学生对教师感兴趣, 则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投资, 做到处处关心学生, 爱生如子。同时课余时间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 讲讲生物领域中各种各样的趣闻, 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一次施肥过多, 植物为何会烧苗?南瓜为何有的子房会发育良好, 有的发育不好?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这个老师, 进而喜欢这门学科,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给每节课开好头, 诱导兴趣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课亦是如此。教师对每堂课的开场白应该认真仔细推敲, 要使开场白起到激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 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言。例如在讲酵母菌时, 我利用电视广告中的一则关于安琪酵母的广告:“老太太发面不用急, 安琪酵母和面里”来设计语言, 学生能流利的将广告词从头到尾说出来。教师跟着提出, 什么是酵母?它为什么能发面?这样引出课题, 可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设置悬念, 引发兴趣

上课开始, 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 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便于他们的大脑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与此同时, 还应设置悬念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例如, 我在讲到鲫鱼鳍的作用时, 设问:如果去掉鲫鱼胸腹部的偶鳍, 鲫鱼在游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假如去掉背鳍又会怎样呢?倘若去掉尾鳍呢?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通过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期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直观教具, 激发兴趣

利用直观教具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切, 同时也可激发兴趣。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片和照片等。要上好一节生物课, 一定要注意合理使用好这些直观教具。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看录像, 对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 做起这个实验来兴趣非常浓;又如讲叶的形态这节时, 带学生到生物园地去让他们边看我边讲, 效果也相当不错。

五、联系实际, 发展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理论再回到实践,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不能通过后, 我提出腌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 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 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

六、运用电教媒体, 调动兴趣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加强生物科学的实验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 兴趣不易持久等特点, 常使实验课教学难以组织, 不易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可以运用多媒体, 采用动画、图像等形式将难化简, 解决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示范过程, 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如在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 我用多媒体显示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 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 找出他们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 踊跃发言, 你一言我一语, 最后自己总结出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 课上得很成功, 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 把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使其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总之,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能力, 并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的认识, 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 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 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 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兴趣 篇9

一、唤醒的基础是教师的“潜心”设计

要想数学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乐”起来, 只靠课堂上的几个贫乏甚至无聊的笑话, 不仅毫无教育的效果, 而且不免让人产生为“乐”而做作的去造“乐”, 这样临时的毫无准备的烂造“笑料”只会让学生反感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学生不仅“乐”, 而且“学”, 这才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创设“乐学”的教育情境就必不可少, 也就需要我们能“潜心”去研究每一节课的内容, 设计好每一个能调动学生兴趣的环节。

二、充满激情的“唤醒”是调动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毫无激情的教学, 必然会致使课堂死气沉沉。一个老师的亲和力, 影响他的教学效果, 如果学生首先厌烦你的教态, 厌烦你的单一语调, 厌烦你的口头禅, 就会对你无激情的教学也厌烦, 那么我们就是在课前设计了很多精彩的“乐学”活动和教学手段, 也不会调动学生的情绪, 使他们参与到你的课堂来。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在转变, 我们不再是那一个拿着粉笔, 架着眼镜, 一味的传授者, 我们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我们应当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信心和热情;在课堂教学中, 要运用我们的精神面貌来感染学生, 营造一个轻松而充满生机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三、形式多样的“引”是学生“乐学”的主要方式

1.创设情境, 层层设悬, 引生入胜

我们都知道, 处于初中时期的少年正是个性成长的时期, 他们以玩为天性,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稳定, 持久。而每节课的开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学生乐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教材, 创设能激发兴趣的问题情境, 再通过层层设置悬念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如:在八年级“生活中的旋转”一课中,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一些有关旋转的图片。美丽而不同于书本上的图片, 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 因而促使学生产生联想去完成一个设悬: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是有关旋转的。这个例子比较简单, 因而再通过活动讨论并比赛列举我们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就更深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有了问题情境创设后的课堂教学已经使得我们引导学生乐学成功了一半。

2.多种教学方法和未知的课堂设计可以引生释奇

一堂课还没有上, 我们的学生都能说出我们的课会怎样安排, 那么我们的课堂对于这样的学生就毫无吸引力。新课程改革下, 呼吁我们教师不仅是第一线的实践者, 还应作为我们课程的开发者去研究。我们应大胆的将一些多样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 通过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可以把学生带入探究新知的乐学情境。比如可以搞些“我的数学小论文”汇报课;“你说我评”数学练习批改讲解课等等。让学生永远对我们的课堂充满期待, 让我们“引”的方法不再单一, 这样的课堂就不会让学生无趣无味。

3.步步高的练习设计引生进取

在设立了乐学的情境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应、注意一个梯度。我国传统的教学和练习设计是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前提的, 从发展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和练习是消极的, 它不利于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 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 (现有水平) 外, 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 (潜在水平) , 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 因而我们的练习设计应在这个界限

里步步高, 以引导学生发挥现有水平, 产生不断的成功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发挥潜在水平, 提高智力的发展。

4.生活化的教学联系引生拓展

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 这样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习后的有用效果告诉学生, 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 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感, 产生学有所得的满足感。

四、“唤醒”下的“乐学”应注意的几点:

1.设计情境时, 课程教材的难度与深度要适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过难回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成功的喜悦, 过易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根据教材特点来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 不人为制造, 可以编排过多无关的低级“幽默”, 使学生在真正的中掌握知识。

3.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口味, 要灵活多样, 力求新颖, 但不能搭“花架子”, 玩“花招”, 否则课堂的教学本质就被冲淡。

4.真正的“乐教”和“乐学”应该是把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溶入教学活动中, 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能积极地发挥作用,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使用教学媒体手段应分清主次, 不粉末倒置, 有效而富有趣味的媒体运用能形象地展现我们数学中一些不能直观感受的图形, 引导学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的同时,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学生“乐学”给笔者最大的启示是, 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顺应了学生的成长规律, 能够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滋润他们情感的幼芽, 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使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 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 善于引导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勇于竞争, 敢于质疑问难, 成为个性得到发展的主人。

兴趣 篇10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研究表明, 学生的兴趣越大, 学到的东西越多。在历史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能够充分利用其声、色、形、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历史情景, 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出来,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 在讲授“秦朝的统一”一课时,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可以先以影片《英雄》中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创设历史情景, 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接着再提出问题:残剑为什么要无名放弃刺秦呢?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他们很快议论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热闹, 每个人都踊跃发言, 使得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历史学科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历史是一门包含地理、天文、文化、宗教、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学好历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单一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要想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需要找到一个让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切入点。比如说, 有些学生对电视剧情滚瓜烂熟, 对相关的人物了如指掌, 但是, 对故事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对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却知甚少, 而且对其中的民族风情、历史渊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细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知识的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类历史的印迹, 进而激发对历史知识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积极性。

三、观看影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定能加深学生对相关事件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教师可以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影片, 比如, 《鸦片战争》《我的一九一九》《一九四二》等, 这些影片都以故事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风貌, 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 此时, 教师可以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到其中, 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 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效率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能收入教材中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够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历史小常识等, 必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还可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加深他们对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式, 都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比如, 在讲授某些知识点时, 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可以适当开展课外阅读历史文献传记活动;或者是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象资料片;或者是通过举办“历史园地”或“历史展览”等活动, 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 丰富他们历史知识, 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通过角色扮演, 强化兴趣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在分析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皇帝时, 教师可以提议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开学习, 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宋太祖等各位有名的帝王, 学生们也能够通过平时看电视等课外积累, 演得十分逼真, 角色扮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每一位有作为皇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印象。尤其是看了《汉武大帝》《康熙微服私访记》《武则天》等影片后, 既能使学生对这些帝王在朝时采取的各项措施有一定的了解, 还知道当时有哪些宰相, 以及对当时人们的衣着、服饰、文化等方面也有所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启迪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促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最高,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在兴趣中提升能力。为此, 要求历史教师要熟读教材, 驾驭教材, 要博学、有丰富的知识, 这样教学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学生也不再感觉学习是一种负担, 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一帆.试论文史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24) .

[2]于长胜.加强乡土教育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3]李文棣.巧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7) .

[4]徐兴亮.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5]高庆星.历史情境材料教学法与能力培养的实践——以《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4) .

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11

关键词:如何激发;写作;兴趣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作文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条件激活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喜欢作文、主动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扫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

学生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的生活单一、枯燥,较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自认为没有可写的东西。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我们先来看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段中的描写:“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这段文字确确实实是描写海上的晚霞,绝非别处,只有在海上。作者抓住了海滨夏夜的特色,用“橘红色”来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红色”写海水的色彩,用“燃烧”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晚霞的情态。为什么峻青能把海滨夏夜的景写得真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如此逼真形象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景色写活了。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的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

二、调动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程序化训练,以期能真正学会写文章

学生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不等于就能写好文章,还要求老师辅之以有效的训练方法,以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实践证明要让学生练好作文,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苦沉浮斗,以提高分数,“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以致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理科书”,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萬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优点是很有才华,他的缺点是贪财。鲍叔正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否则,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以为写作是件“高不可攀”的事,难以“登堂入室”。

兴趣: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12

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从现实来看,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的兴趣并不浓厚。这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语文教学的单调刻板、不注重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浅谈几点拙见:

一、根据学生特点,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在讲授沈括的《闲情记趣》时,先抓住学生童心未泯的心理特点,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通过回忆把自己儿童时代最有趣最难忘的事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有的学生写“在池塘里学游泳呛到水还因尿急连喊‘救命’,弄得狼狈不堪”;有的写“野炊时土灶突然倒塌误以为是地震了而吓得哭成大花脸”;有的则写“捉龙虾不成反被咬住了手干脆用钳子把它的脚全部拔光,看着再也无法嚣张的龙虾还洋洋自得”;有的还写“爸爸买了许多苹果,却有不少有烂斑,为了怕妈妈责骂,和爸爸两个人左一个右一个拼命吃苹果,结果第二天两个人争厕所”……。真是妙趣横生,课堂上不时哄堂大笑,我马上推出沈括的童年:趴在花坛里翘着屁股看蚂蚁爬行,看“庞然大物”———蟋蟀相斗,同学们也深有体会都忍俊不禁。进而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兴趣

培养直接兴趣,一是教学内容要丰富、新颖、科学、深刻,这是吸引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此外,灵活多样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就能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

三、精心设计导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也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设计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于形式,但都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定。在这里我试举两种导入法:第一种———设疑激思法。如讲《最后一课》时,我这样切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它的题目是《最后一课》。那‘最后一课’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把它称之为‘最后一课’?”这样一提问,就可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使其目标明确且集中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去。第二种———讨论启迪法。如讲授《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可让学生稍加议论一下,再用多媒体显示保尔的一段富有哲理性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此时可让学生齐读一遍,以便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酝酿出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介绍作者。这样这段激动人心的肺腑之言必定会引起同学们对人生极其严肃的思考,对作者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啃馒头,味同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在教《春》一课时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在教《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借助投影仪打出赵州桥外形图,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五、变“苦学”为“乐学”

苦学精神固然可贵,曾有千千万万的人由此成才,但如果能融进一些“乐”的气氛,让学生学的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乐于学,在乐中学,将会使教学更进一步。其实要创造一些“乐”的气氛并非不能,关键在于教师的探索,多让学生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有希望才有力量,有成功才有信心。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更多地让学生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的热情将会更高。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方法,可以是表扬,把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加以肯定,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才可以把学生的成绩加以展示,如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上发表等等。事实证明,品尝成功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多组织课外活动。比如教作文“记一次参观活动”时,先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等等。活动时学生喜欢,写作文时由于有亲身体验也相对容易。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比较喜欢,乐于学习。

上一篇:孝文化下一篇:高中自我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