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点

2024-07-11

兴趣点(通用12篇)

兴趣点 篇1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在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达到了激发学生“乐”学的目的。

一、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帮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导入,课伊始便充满趣味,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

例如:目前商场形形色色的打折促销活动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学《打折销售》一课时,我以常见的商场促销活动引入,提出问题“打折的商品真的便宜吗?你会去买打折的商品吗”。

例:一件原价100元的商品,提价40%后打八折促销,你会买吗?

促销价为100×(1+40%)×0.8=112元,比原价贵12元。

通过《打折销售》一节的学习,学生明白商家往往是先提价再打折销售,在商场促销活动中买到的商品可能比未打折时的更贵,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既适合学生情趣的口味,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同时使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自己动手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总是对能够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事情感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如果有多种感官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

例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把萝卜、土豆等切成各种几何体,通过实践认识截面的形状,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又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吗》一课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摸球、制作转盘、掷硬币,在游戏中感受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参与了新知识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三、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合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体验成功获得进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的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例如:在教学《整式除法》时,给出例题[(a+b) 2-(a+b)]÷(a+b)。学生较易给出解法。接着给出例题[3 (a+b) 3+(a+b) 2-4a-4b]÷(a+b),学生在-4a-4b上遇到困难。这时我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结果学生很快找到方法,将-4a-4b变形为-4 (a+b),从而利用上一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四、挑战创新

挑战性是高质量问题的一个显著特征,问题具有了挑战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解决此类问题也往往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的应用,学生的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章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

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7, 15, 8,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此题是勾股定理之后的一道练习题,学生容易验证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因此15和8分别为直角边,所以面积是15×8/2=60。

这里我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性的问题:若将题目中的17改为10,还可以这么做吗?

学生验算后回答:不能,因为不是直角三角形,即条件不够。我接着问: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它的形状和大小是不是确定的?如果确定,条件应该够,为什么不能做呢?

学生恍然大悟,作高。具体做法如下:

过点A作AD⊥BC于D,设BD=x,则DC=15-x,于是有10-x=82-(15-x) 2,解出x就可求出高AD,从而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了方程思想,同时又强化了边边边公理,可谓一举多得,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

五、学以致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紧密联系。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或储蓄所调查有关利息的知识,再结合学生所调查的知识,学习利息。最后又让学生将所学的利息知识回去跟父母交流,并与父母共同理财。

又如:假期将至,学生都会与家长一同出去游玩,哪家旅行社的价钱更优惠呢?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后,我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选择合适的旅行社。这样就把生活和数学问题沟通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价值,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了求知的情趣,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快乐的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教师应用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投入课堂,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

兴趣点 篇2

备好兴趣点是说,面对小学生,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状态和情感因素,要在备课的思路里面想法设法去考虑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上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能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看老师能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而学生有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是课堂上说有就有的,课前老师的备课非常重要。只有一个好的教学思路,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如鱼得水,也只能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不久之前,我们听了一节由特级教师陈连兴老师上的一堂四年级数学课。陈老师在上课前写了这样一个笔画“ ”让学生猜一猜,他姓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你猜猜、我猜猜,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接着陈老师还给学生唱了一首歌,尽管陈老师唱得也不怎么样,可学生已经被陈老师的风趣和幽默深深的吸引,在课上陈老师还设计了很多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我觉得陈老师的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陈老师时时刻刻的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这一教学过程中,麦当劳是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地点,对于这些快餐类的食物学生也非常的熟悉和喜爱,所以让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以儿歌、游戏的形式操练单词,生动而有趣,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

巩固阶段以游戏、儿歌、对话的多种形式来进行操练,难度降低了,学生也能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也觉得比较轻松。

抓住兴趣点 促进汉字教学 篇3

关键词:双回单法 俗字 形象教学法 文化解释 楹联展示

汉字在古今重要性可见一斑,许慎曾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1]汉字教学古人非常重视,汉代蒙童首先要过识字观。《汉书·艺文志》:“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2]就是说在汉代若想当文吏,首先必须要能背诵9000个以上的字,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如果上书时字写得不正还要被弹劾。这是用法律的形式把识字、用字教育规范提高到入仕的高度,《陌上桑》讲“十五府小吏”是这种政策在现实中的反映。可见当时对识字教育的重视,将文字规范上升到了国家意志,一如今天的语言文字规范一样,古今的各种政治举措会激发汉字教学的开展。

今天,要想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汉字教学,笔者认为应该从抓兴趣点入手,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善用训诂新法引发《古代汉语》汉字教与学的兴趣

要善于利用新的语言文字研究成果,比如双回单法,是《古代汉语》词语训释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经过相关转换把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语素,用其中一个人们容易了解的语素(或者是以这个语素为核心意义的双音节词)作为释词去解释古文中的被释词。”[3]

利用双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解释另一个语素,在一些新发现的文献中有所体现,比如:《兴福祖庆诞科》第167-168行:“气中七变者:气是虚,虚是空,空是无,无是容,容是纳,纳是藏。”其中的单音节词可由双音节“气虚”、“虚空”、“空无”、“容纳”、“纳藏”等词语解释。这样的例子还有该文献第173行的“风中七变者:风是力,力是动,动是转,转是变,变是化,化是神,神是通”、第175-176行的“明中七变者:明是光,光是照,照是见,见是辨,辨是识,识是分,分是别”、第178-179行的“水中七变者:水是生,生是命,命是荣,荣是成”、第183行的“火中七变者:火是香,香是美,美是色,色是好,好是端,端严,严是威”等。[4]

二.利用俗字新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

现在有个字是采采芣苢的苢下半部,没有草字头,很多人不认识,在霞浦新发现的《兴福祖庆诞科》中有“以”163行和169行有相同的文句“以昔大愿力,慈悲满世间”,第169行“以”作正字,而第163行“以”作“苢”去掉草字头的“ ”。教学中,可将“采采芣苡”的诗句与这个字联系起来,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注意实际文献中用字的变化。厶本来是“私”的本字,实际有可能读作“某”,如霞浦新发现摩尼教文献《点灯七层科册》中的“一灱弟子厶,合家眷等,大小男女”和《奏申牒疏科册》中的“但弟子厶下情无任”、“厶年厶月厶日,结制百日之期,启建厶道场,讲演厶天教,今则幸逢厶旦之辰,常住营备净斋菒品之。”[5]

当然,利用俗字要注意不要混淆字形,我们常见的是混淆字的偏旁。比如常见敦煌文献中将“氵”旁和“言”旁相混淆者。水旁与言旁形近故可互讹。敦煌吐鲁番文献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敦煌俗字典》“諳”条在列出“諳”的俗字“湆”后说:“‘言’旁俗字多作‘讠’,与‘氵’旁形近易乱。”[6]同时,《敦煌俗字典》在列出“諒”的两个异体俗字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此字(笔者按:即‘氵量’字)左边应该是‘讠’旁,因与‘氵’旁相似,故讹为‘氵’旁。”另外,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将“濄”的“氵”旁讹作“言”旁者,[7]它例不胜枚举。

三.利用形象教学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点

在分析合体象形字的时候,要善于利用陪衬的字形进行讲解,最好采用形象教学法。所谓的合体象形,指的是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在附加表示陪衬符号的象形字。合体象形所描绘的是事物的分体,即便是整体,特征也不明显,容易造成对象间的混淆,使人难以辨识,因此需附加背景,利用邻近、相关联的事物加以烘托陪衬。如“侯”,甲骨文形状外部为幕布,里面是表示箭的“矢”,表示“射矢之的”,如果没有“矢”陪衬,便不知何物。侯,就是古代春天举行乡饮酒礼时所用的幕布,从厂,像张设的幕布。再比如“果”字的教学,笔者先画出其上部轮廓的甲骨文,同学们猜的东西有“饼子、田、铅球、蹴鞠”等,我一一给予了否定,同学们愕然;然后我再画出其下部“木”的甲骨文,同学们恍然大悟,然后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齿”字的教学也是如此,笔者教学中先画出牙齿的形状,让同学们猜是何物,同学们思维相当活跃,最后笔者画出口的形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

当然这种方法最好结合同学们熟知的词语,尤其是成语,效果会更好些。在讲“州”的涵义时,笔者先画出“州”的甲骨文形状,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在河之洲”的“洲”的“本字”,字形中间的圆圈表示的是水中陆地,字形的曲线表示水流,“洲”是后起本字,累加了形符“氵”。教学“瓜”这个常用字时,笔者先画出,同学们猜测一番后,笔者再画出相应的藤蔓,最后笔者指出这就是“瓜田李下”的“瓜”字,笔者还引用了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之所以瓜田不纳履,是君子怕别人说自己借提鞋的机会偷瓜,以免去自己有偷盗的嫌疑。这样解释之后,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知事物究竟的兴趣。

当然,《古代汉语》兴趣教学方法远不止上述这些,利用文化解释、楹联展示都是引发学生学习研究汉字的兴趣的方法。比如“男”字的解释就可结合文化进行,“男”字因何从力,可千万别理解为男子有力气就种田。“力”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象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象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象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开始不分男女,至于专用于男子则是后来的事情了。楹联如唐伯虎对祝枝山的析字联“长巾帐内子女好,少女更妙;山石岩中古木枯,此木为柴。”“长巾”合成“帐”,“子女”合成“好”,“少女”合成“妙”;“山石”拼“岩”,“古木”合成“枯”,“此木”合成“柴”等。其它的方法更有待于在教学中摸索积累。

注 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95,第316页。

[2][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20-1721页

[3]包朗,李榕:《古汉语词语释义新模式——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模式引论》,《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3期,第135-136页。

[4]《兴福祖庆诞科》中的内容可参见2013年西北民族大学计佳辰硕士论文《霞浦摩尼教新文献<兴福祖庆诞科>录校研究》第14-15页。本文采用的是笔者亲自校录的《兴福祖庆诞科》,下同。

[5]灱,当为“切”。《点灯七层科册》和《奏申牒疏科册》均为未刊之文献,本文所据者,为导师惠及的图版,文字为笔者自己校录的。

[6]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7]说详见包朗,杨富學《<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见“言過”当录为“濄”——兼与王启涛先生商榷》,《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第103-107页。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霞浦新发现<摩尼光佛>校注研究》(项目编号:13LZUJBWYJ021);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与边疆民族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招标课题重点项目《文化安全视阈下新疆柯尔克孜族伦理文化传承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090113B03);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2014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古代汉语>词语教学方法新探——双音节词回溯单音节词法》(项目编号:RWJG1408)

挖掘“兴趣点”优化政治课 篇4

当前,有些中学政治课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和“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和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做好激发学生兴趣的工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何在政治课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教学效果良好。

一、设计好课堂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教师应对教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征有十分准确的把握,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导入方式。一是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典型的故事、幽默的笑话等导入新课。二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进行思考。问题要具体,难易度要适中,要有思维价值。三是教师要仪表端庄、亲切和蔼、自信十足,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有条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走进教室时精神倦怠,讲话有气无力,没有条理,就不难想象学生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要根据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情境、小组合作等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感悟,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不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不是给学生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在采用案例法教学时,选用的案例要典型,富有针对性和真实性,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再到“活用”知识。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对说教篇幅较多和道理易懂的内容要略讲;对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要精讲。二是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讨论和练习的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求知,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练习。如分组辩论、角色表演、知识竞赛、观看时事报道等,吸引学生去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四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形式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四、正确解答学生疑惑,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排除学生的疑惑,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的热点结合起来,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学会质疑,大胆创新。

另外,政治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让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劳动者等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三是通过使用录音、录像、图片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激起孩子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 篇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客套话。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众所周知,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学生为什么常常感到作文的难写,总觉得无话可说或心中有话却表达不出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指导太简单、无效。按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文时随意出个题,让学生习作。这样为了作文而作文。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打开《优秀作文选》之类书籍照抄。没有作文辅导书的学生只好东拼西凑,胡编乱造,文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更没有真情实感;甚至于有的学生望作文兴叹,不知如何下笔,有的干脆不交或拖延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想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激起孩子的写作兴趣

培养写作兴趣,就是要设法帮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命题作文,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针对上述情况,我首先告诉学生,写作文并不难,写作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一件事可以用嘴说出来,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记录下来的话进行整理加工,把平淡的话加上词汇,用个修辞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具体。这样就是作文了。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积累,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多做铺垫练习,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训练时,把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让学生知道作文就是写话。这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起,就自然对写作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习作的动力,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应着重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情写起。学生刚开始习作,一定要指导学生写自己做的或看到的事。老师出题前要认真思考,要留心学生活动空间、身边常发生的事。命题范围要适合学段,涉及的人和事要少。

如:“我这个人”、“我的家庭”、“我的爸爸或妈妈”、“我喜欢的小动物”、“帮妈妈做家务”、“我爱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题目既简单,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会觉得有东西可写。

二、培养孩子的习作习惯。

习作最好的习惯是多阅读、勤观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写物,都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什么是特征?就是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独有的特点,区别其他人或其他事物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写校园的梧桐树,要看清梧桐树的树干粗细弯直,枝丫是呈什么形状,树冠春天是什么样,夏天是什么样,叶子是什么形状,不同的季节颜色会不会变化,树长势如何等。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描写的对象,表达时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感受外面的世界,指导他们观察小草发青的春色,鹅鸭戏莲的盛夏,硕果累累的金秋,瑞雪纷飞的寒冬。知道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学生有了积累,以后习作中才能触景生情、言之有物。

儿童时代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本身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回味,都能写进作文。农村小学生,大多喜爱劳动、爱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例如,帮助家长喂家畜家禽,帮助家长洗碗、扫地等,这些都是写作中的好材料,如何把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具体的写进作文呢?学完《我家的猫》一课后(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喜欢的小动物?同学们都手舞足蹈地踊跃发言,说出了他们喜欢的小动物。他们的习作中都流露出对小动物的喜爱。

我还告诉学生:观察的时候,一要有顺序;二要有重点;三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果再能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你的习作内容就会丰富起来。

三、训练孩子的习作素养。

《优秀作文选》无可非议,选登的都是学生的优秀作文,里面选登的篇目,很多都与我们平时出的题目一样,往往会给一些学习偷懒的孩子创造了一个照抄的机会。为了不让学生照抄《优秀作文选》,我就正确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文选》。鼓励他们多读《作文选》,同时又告诉他们不能照抄别人的作文。多读书对写作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告诉学生阅读是习作的灵魂,只有大量阅读,注重材料的积累,才能保证写作时信手拈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大量阅读之后,不但能博取众长,开阔视野,仿中有

创,还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及写作方法和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讲,多读他人的优秀作品,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重要环节。写作时可以借鉴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句、文章中景物的描写、特点的刻画等。同时也能激发写作的灵魂和创新精神。在借鉴别人的写法时候,一定要把借鉴别人的东西时要活学活用,不能照抄。

在鼓励、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日记是源泉的具体积累。小学生们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心里感受,通过日记表达出来。《雷锋日记两则》(人教版六年制第无册积累、运用三)就是学生练习写日记的范文。雷锋只上过小学,而他的日记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不仅语句通顺,叙事清楚,有的还成为名言警句,这是与他坚持写日记,持之以恒是分不开的。教学生写日记要不拘形式,写片段,写小景,写看得到的事情都可以。从三言两语到几十字、几百字。坚持下去,不仅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叙事说理水平。对学生的日记不必批改,但是一定要检查。看他们写的次数够不够,写的态度认不认真。对写的好的给于表扬,对不能坚持写的要督促,鼓励他们写。

四、指导孩子的习作修改。

批改、评讲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我认为一定要有第一手材料。第一手材料要求源于教师作文批改记载,教师批改一定要及时,仔细认真。要把学生写的错别字而且容易写错的字汇集起来,集体订正;把记录的病句挑选典型的讲几个,讲清楚为什么说不通、不妥当、不贴切。每次还要讲评一篇离题较远、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的作文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评改,指出不当之处。对写得好的习作,要求习作本人在课堂上朗读,然后教师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写得好?并鼓励表扬写的好的学生。对抄袭的作文一定要善意地提出批评,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自己的话。另外,教师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使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师搞好评讲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连改几遍认为满意了。这时,教师应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板书在黑板上,按照这次作文的内容要逐句修改,音节是否正确,有无错别字,句子

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这一切都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从中感悟道理,使其印象更深刻更牢固。最后通读全文,看句子是否连贯,是否达到了这次要求。对于写得好的作文,还应推荐到讲台上,读给大家听,让其余同学认真听、仔细想好在哪里,这样,既促使稍差而又想写好的同学,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又让上来朗读的同学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你的兴趣点在哪里? 篇6

当我们阅读“社会”这部书的时候,我们都会有兴趣点。不同的人阅读,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点。

10多年前,我是一本杂志的编辑。当时有一则新闻让人充满了联想,我也在杂志上编发了这条消息:新闻集团掌门人、68岁的默多克与不到31岁的邓文迪结婚70当时候我的兴趣点是:邓文迪是如何攀上默多克的?传闻是这样说的:生于中国山东济南市的邓文迪,18岁时利用课余学英语的机会结识了一对美国人——切瑞夫妇。1988年邓文迪在他们的帮助下获得美国留学签证,不久切瑞之妻发现了她先生与邓文迪有亲密关系,因此要求邓文迪搬出切瑞的家。之后切瑞夫妇宣布离婚。1990年,切瑞同邓文迪结婚,四个月以后,切瑞发现了邓另有男朋友而要求她离开;1997年,邓文迪结识了默多克。那年,还是普通职员的邓文迪得知公司将举办一次高层周年宴会,她并未获得邀请,但在得知公司总裁默多克也会来港出席后,便打听到会场地址,直接前往,主动与默多克认识并自我介绍……无论经历如何,两年以后,默多克不顾家人反对,执意离婚并迎娶了邓文迪。婚后两年,邓文迪为默多克生下了两个女儿。

再以后,是2011年。我对邓文迪故事又有了一个兴趣点:2011年7月英国议会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听证会上,邓文迪为反击突袭默多克那个人,敏捷凶猛地给出了一巴掌。《卫报》报道说,邓文迪先是给了袭击者一巴掌,随即把泡沫剃须膏纸盘扔回袭击者脸上,然后回到默多克身边,为他擦掉脸上的泡沫。此举不仅使窘境中的新闻集团暂时摆脱了不利的舆论情势,赚取了观众同情,连股价也大涨了5%。默多克感动万分。这是一个震惊世界“巴掌护夫”故事。

接下来,就是最近70 82岁的默多克与其不到45岁的妻子邓文迪要离婚了。

据称,默多克和上一任妻子离婚时,签署了支付17亿美元的离婚协议。美国媒体表示,参照这一数字,邓文迪与默多克离婚可获10亿美元以上补偿。

我们的兴趣点是:默多克为什么提出离婚?

故事有很多版本。

我们注意到默多克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话:“出事了!”

出什么事?

总之,“出事了!”这三个字很吊人胃口。出事了,那就意味有故事70有故事了,人们就有兴趣点了。

一个故事的版本是:邓迪文常对丈夫“河东狮吼”。传言说,邓文迪在家中并不像她在公开场合表现得那样“贤惠”。去年,曾在默多克家中工作过的一名家教公开表示,邓文迪对待丈夫和女儿的脾气也不好,经常对丈夫“河东狮吼”,还常常斥责长女吃得太多,限制长女的饮食,要求她像章子怡一样保持苗条身材。这名家教还说,一名也在默多克家打工的同事曾透露,在2004年平安夜,邓文迪就默多克遗产问题和默多克吵了一个晚上,竭力为自己和两个女儿争取更大份额。“他们的婚姻并不和谐。很多时候他们分床睡。”

另一个故事的版本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与邓文迪婚外情曝光是离婚的诱因。对此布莱尔的发言人予以严正否认,并称这是高度诽谤。他说:“如果你问他们(布莱尔和邓文迪)是不是有外遇,答案是否定的。”

还有另一个版本:……

往后,随着这件事的发展,我们肯定期待有更多的兴趣点。

每天看新闻,总有那样这样的兴趣点。这也是媒体制造新闻吸引点的手段。比如,近年来,总有这样的消息:某某年轻女子提拔了,其父亲是高级官员。我们的兴趣点是:她们的提拔,和他们的父母职位有关系吗?根据媒体最后的报道,结论是:很多都和她们的父母职位有关。

在这个阅读的兴趣点之后,我们偶尔也自问:年轻干部提拔,就一定有内幕吗?高级干部的子女,就不能名正言顺地提拔吗?

最近还有一些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如“校长叫学生去开房”、“某某教师对多名女学生性侵犯”。其中有一则:某某市规定,如教师约见女学生,必须有3名学生在场。

看到这则新闻,细细想想,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惧。阅读的兴趣点突然没有了。你说,人与人之间没了信任,没了纯洁,没有了道德,有的只是动机,是欲望,是怀疑,这世界有意思吗?

宁愿没有阅读兴趣点,也期盼这世界是阳光明媚、天空蔚蓝、和风吹送。

初中化学兴趣的几点感悟 篇7

一、上好第一节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八年的学习,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 学生开始还是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上好第一节课, 对培养今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第一节课化学上的生动有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第一节课不一定要按教材上的顺序, 非要学习一些具体内容, 我的经验是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如课前先用酚酞溶液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案, 学生看到的是一张白纸, 把这张纸放在盛有酚酞的试剂瓶口, 学生就会看到纸上出现红色的图案, 然后再把已有图案的纸放到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口, 学生又会看到纸上的图案又消失了。至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顿时就会被激活。接下来再做一个实验:在两个小烧杯里分别加入浓氨水和稀酚酞溶液, 先让学生观察两个烧杯中的颜色, 再用一个大烧杯把两个小烧杯罩起来, 为了增加神秘感, 教师还可以用黑布将烧杯盖起来, 过一会儿再掀开黑布。学生会看到:原来两个烧杯中都是无色的, 结果一个烧杯中出现了红色, 学生会更加好奇。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利用白磷的着火点低的性质, 在白纸上先涂上白磷, 当着学生的面轻轻摩擦, 利用摩擦产生的热量, 白磷就可以达到着火点而燃烧起来, 学生看到这更是惊讶。通过前两个实验, 学生会以为老师会表演魔术, 会对老师有些羡慕, 再加上白磷燃烧的实验, 学生会以为老师有特异功能, 则会对老师的看法由羡慕上升为崇拜, 从而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想不想学会, 学生肯定会说想,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讲授如何才能学好化学这门学科。这比一上课就给学生讲化学如何重要, 应如何去学好它, 效果要好得多。那么接下来你再讲学习化学的方法学生就更容易认可和接受。

二、上好第一周的课, 巩固好已产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第一节课,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被激活, 接下来第一周的课也很重要。第一周的课上不好的话, 学生的兴趣就会淡化。笔者是这样做的:教学时适当调整教材上的顺序, 先学习实验的基本操作, 如认识仪器, 取用药品。先让学生接触试管、量筒、酒精灯等简单的仪器, 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 并做一些如药品取用、加热这样的简单实验, 一是让学生感觉化学有意思而不枯燥;二是让学生感觉化学其实很简单, 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和后进生的畏惧心理。

三、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 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 化学实验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 通过一些奇妙的化学实验现象,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首先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 并且设计实验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悬念或趣味性以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如在做氧气的性质实验时, 当做硫在氧气中燃烧时, 产生蓝紫色的火焰已经让学生很兴奋了, 这时, 如果在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闻一下产生的SO2的气味, 他们会闻到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SO2, 教师再往集气瓶中倒一些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后再让学生闻气味, 他们会发现刺激性气味明显的小了。至此, 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被被调动起来了。再如, 在学习用H2O2和Mn O2制氧气时, 在演示和讲解了Mn O2的催化作用后, 教师可以补充一个实验, 在试管里倒入H2O2溶液后, 教师再让学生随便从地上捡一小块水泥块或小砖块放入试管中, 同学们会发现水泥块或小砖块的表面也产生了气泡, 再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发现木条也复燃了。实验做到这儿学生们就更加好奇了, 他们一定会问:“小块水泥块或小砖块难道也是催化剂吗?”听到这个问题, 教师不急于回答, 反而因势利导地提问他们:“你怎样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催化剂?”学生思考后会回答:“看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然后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探究块水泥块或小砖块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了。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催化剂并不单指某一种物质, 这比教师反复强调许多遍的效果要好。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之后, 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题:“实验室制H2用的是Zn和稀硫酸反应而不用Mg或Fe?”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得出结论, 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到实验室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 验证自己的分析和预测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并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再如在学习酸的性质时, 当做到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 我先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结果学生没有看到任何现象, 接着我就让学生思考讨论:它们到底反应了没有?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结论?我让学生合作探究以后先拿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然后再自己动手通过实验验证。通过这些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把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的兴趣很浓, 实验结束时往往意犹未尽, 必要时教师可顺着学生的热情, 补充一些自主实验, 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而且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设法使这种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 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考学就业对学生及家长的诱惑也逐渐淡化, 学生学习的动力也逐渐减弱, 尤其初中这一块, 因为离高考还有一段距离, 学生也就没有紧迫感, 因而学生的动力就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巩固,激发,培养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2008年05期.

历史课堂激发兴趣的几点做法 篇8

一、巧设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尽量少提不需要思考就能从书中找到现成答案的再现性问题, 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 精心构思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后才能回答的问题或是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在讲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教材提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故意设下一个伏笔, 朗诵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问学生知道这句诗出自哪位代诗人吗?有的学生能回答出来——龚自珍, 有的学生一定会产生疑问, 说龚自珍干吗?他与圆明园有关系吗?

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答案, 而留下一个悬念。接着我说“我们一起去了解英法联军火烧这个世界艺术瑰宝圆明园的史实, 然后我再告诉你们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关系”。经过这个问题之后, 学生们对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听得特别认真, 他们知道了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过程中带走了我国大量的奇珍异宝, 都惋惜如此绚丽的艺术宝库却毁于英法侵略者手中, 更加痛恨英法侵略者的侵略行径。

那么龚自珍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不失时机地把答案告诉了他们, 当得知圆明园正是龚自珍儿子龚半伦为了卖国求荣带领英法联军烧的, 都感觉很惊愕。学生对这部分近代历史记忆一定深刻。文史不分家, 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不应注重结果而是更要注重过程。

二、注意细节性、故事性

历史新教材采取主题式编写方式, 每个单元构成一个主题, 教师应围绕本单元的核心重点选择补充一些有趣味的材料, 避免学生因教学内容枯燥而分心。在教学实践中, 为学生准备一些与教材知识有关的, 并且有启迪性、教育性、激励性、趣味性的小故事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 只是一种调剂。通过这些历史小典故, 历史小故事既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如在讲宋元文化时提到苏轼, 我对学生们说关于苏轼有一些有趣味的事, 苏轼这个文化人就连跟她妹妹斗嘴也是文绉绉的, 说有一日似是取笑他妹妹“脚踵未出香房内, 额头先到画堂前”。学生有的在那回味是什么意思, 有的轻声发出笑声。我接着问:“苏轼这话是取笑人、她妹妹什么地方大啊?”有的性子急的学生抢着说“脑门”, 引来一片哄堂大笑。我故意给我的学生卖个关子:“你们说苏妹妹会怎么说, 学生们什么表情都有, 但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非常强烈地、急切地想知道苏小妹到底说什么了, 我故意停顿下来四处环视学生, 有的同学就急得直接问老师:“说了什么啊?”其他的也都七嘴八舌开始问:“老师她说什么了?”“老师他说什么了?”看到气氛此刻达到高潮, 我说, “大家听好了”, 原本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静悄悄了, 可以看出感兴趣的知识对他们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我说苏小妹他就以其兄长脸作答“去年一点相思泪, 至今方流到嘴边”当我说完学生又是一次会心会意的大笑, 我问学生:“苏小妹说他哥哥哪儿啊?”学生们这次是一起喊“脸”, 此刻课堂又一次爆发出笑声。整节课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度过的。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数字非常重要, 数字材料如果使用的好, 同样或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在讲京杭大运河时, 教材提到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关系, 在讲述隋朝富庶时列举出一些数字, 教材中提供了当时洛阳的三大粮仓储存粮食的资料:兴罗仓有粮3 000窖, 每窖8 000石;回落仓有300窖;含嘉仓有400多窖。学生通过粮仓储粮情况能感受到当时隋朝确实是极其富庶, 但是对“窖”“石”这些计量单位, 转化成学生平时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数字或头脑中能感觉出的实物, 必将使学生更加信服隋的富庶, 也能更好地理解大运河的开凿对隋的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为学生做了如下转化, 《汉书。律历志》载:“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各朝各代一石虽然不同, 但都差不太多, 隋朝当时的一石大约为120斤上下, 即使我们照一百斤算, 那3700多窖, 每窖8 000石就是两千九百六十万石, 四舍五入, 那么算三千万石的话, 刚才说没说每石算一百斤, 我们现在大米袋包装一般为50斤, 那么就是说当时在洛阳城粮仓至少就有六千万袋粮食。课堂上学生在听到这组数字之后, 都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呼声。想必这组数字对他们来说足够震撼吧, 他们也能认识到隋的富, 更能体会京杭大运河的经济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肢体语言同样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生动、形象、充满感情、富于感染力的肢体语言, 能传递给学生各种丰富的信息, 去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 如我再讲海峡两岸关系的时候, 就充满感情的用语言和肢体的充分配合, 向学生们说明内地与台湾的骨肉亲情, 血浓于水, 表达了内地对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效果非常好, 增进学生对台湾同胞的认识。总之, 新课程改背景下的历史数学, 在不断摸索、实验之中。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继续努力, 不断探索, 摸索出更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为历史教学增添一份精彩!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三点体会 篇9

一、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与欣赏

阅读与欣赏, 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 掌握阅读方法, 汲取知识, 提高认识, 发展思维, 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是积累语言词汇、丰富写作知识的过程。针对学生不愿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 尝试着从阅读欣赏角度加强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一 ) 引导学生学会 阅读课外读物 。根据学生实际 , 向学生推荐适合的、健康的课外读物, 这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读书的需要, 更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需要。从初一开始, 结合教学大纲, 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比如初一的学生喜欢活泼、直观的内容, 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卡通、动漫等活泼有趣的读物;初二的学生喜欢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 推荐他们看《故事会》、《小小说》等读物。经常推荐一些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 和学生一起朗读, 一起欣赏, 一起感动, 学生从这些课外读物中汲取精神食粮,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开阔了知识视野, 更培养了学生对阅读兴趣。

(二 ) 引导学生学习写读书笔 记。学生最头痛的是写作文时无话可说, 纠结于“没词”, 其实这是平时积累不够。积累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有更多积累, 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个小本学习写读书笔记, 引导学生养成随时、随手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意思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诱发学生对作品的感动。感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养分, 有了这种营养, 心灵会变得滋润、丰富、敏锐而灵动。要求学生把感动时的心灵感受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既可积累写作的素材, 又可培养学生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力。

(三 ) 引导学生大 胆使用词汇 。学生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在写作中运用, 所以经常引导学生对读书笔记温故而知新, 为了能使学生所积累的词语不被遗忘,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笔记上摘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只有对积累的词汇不断使用, 才能加深理解, 才能更正确地使用, 才能积淀为自己的东西。在习作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用优美的词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观察生活、观察事物是积累写作素材、打开写作思路的必然途径。俗话说:“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要使学生在写作之时展开想象的翅膀, 首先要开阔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获得较多生活体验, 实现这个体验的最好办法就是引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进自然, 去感悟、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通过“看、说、思”三个环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一 ) “看” , 引导学生走 进生活 , 学会观察。 学生习作写不出东西 , 主要是对 生活不了 解、不熟习 , 是对生活 中的现实不会观察, 对事物、景物、人物及发生的变化记忆不深。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看, 就是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如指导学生认识春天时, 从三月初开始到四月结束, 要求学生每天用心记录观察时间的推进、季节的转换带来的变化, 细心观察从整体到局 部 , 从景物到 人物 , 从主要到 次要 , 从人物到 环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有意注意的“看”, 改变了学生对事物、景物 、人物的变 化不在意 的习惯 , 培养了学 生用心观察的能力。

(二 ) “说”, 引导学生把握 特点 , 准确描述 。学生习作普遍存在叙述平淡、描写简单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住要写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把握各种事物特点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说”开始。为了培养学生 “说”的能力 , 把事物“说”得具体、形象、生动, 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引导学生学会热爱生活, 对看似平凡的生活充满爱心, 热情地投入其中, 而不是做旁观者。

(三 ) “思”, 引导学生举 一反三 , 独立思考。 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自然的时候, 要注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独立思考。提醒学生在观察事物、景物时, 通过思考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博的写作材料, 只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正确地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 并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合理想象, 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形象、生动,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讲评

对学生作文进行客观、真实、有针对性的讲评, 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环节。讲评需要老师投入很多时间, 花费很多精力做准备, 不仅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要认真读, 还要给出客观、真实的评语。

(一 ) 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要有 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前需要通读学生的所有作文, 需要进行认真分类, 需要认真总结和准确分析。讲评要做到主次分明、点评准确, 对学生作文的素材选用、语言组织、表达技巧等要认真评说, 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自己作文情况有所把握, 明确自己的作文好在哪儿, 更要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指点。通过讲评, 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写、自己习作的不足是什么、下次作文如何提高、从哪些方面提高。每次讲评课, 从学生课堂上全神贯注的眼神、窃窃私语的神秘、发自内心的微笑、紧锁双眉的思索等反应, 就能看出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讲评对学生写作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二 ) 给每位学生的作文要 有认真评 语。认真写好每个学生的作文评语, 对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肯定, 对学生的进步进行恰当鼓励, 最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如果只是在学生作文上打一个简单的分数, 写上几句干瘪无力、缺乏指导作用的评语, 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 不仅难以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反而会使学生习作的激情与积极性殆尽。所以老师应该从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三个方面给学生写评语针对性是言简意赅地概括出特点、优点;指导性是巧妙地指出缺点、不足;鼓励性是艺术地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这样的评语会让学生茅塞顿开、走出误区、找到差距, 使学生从评语中既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缺点, 又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兴趣, 成为学生写作文的动力。

培养学习美术兴趣的几点体会 篇10

一、精心设计活动培养浓厚兴趣

美术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营造活动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学习氛围中, 积极投入到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 主动接受信息从而引起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学生在活动中既经受了锻炼, 又使兴趣趋于稳定。

我们对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 组织了多次活动:有参加上一级各类比赛的, 也有校内主题性竞赛的。在活动中不断提高有美术特长的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思考探索才能, 使学生更充分、更完善地发挥其潜力。如高一有一位同学, 在一次全省美术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后, 大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促进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融洽师生关系培养普遍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 老师们潜意识里认为学生还小, 懂得的还极为有限, 于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 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作品,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在美术制作课里, 教师无需对用什么形式, 有哪些步骤作统一规定, 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和琢磨, 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 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 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另外, 绘画多幅作品或单幅作品时, 教师也无需告诉学生先画哪里?后画哪里?或先画哪个部分, 后画哪个部分。不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 再动手绘画……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中, 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 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感受艺术作品的美, 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 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徐悲鸿的《群马》时, 教师让学生看画, 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 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 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看法, 作答时大家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三、美育渗透培养持久兴趣

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美育, 对于培养和健全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 即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活动, 为学生创造有良好影响的艺术气氛。例如, 主题报、画展等, 教学上诸如向学生讲解美术史知识、名人的艺术简历、名画的思想、艺术魅力, 以促进学生对更高艺术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学校还开展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进社会, 通过参观画展、举行书画比赛等, 加深他们对美的感受认识, 让他们走入真实正确的审美天地。同时, 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 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持续稳定。

四、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一个动画场景

美术是视觉艺术, 需要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 这就必须强化直观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教学陷于枯燥乏味, 如将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引入美术课堂, 使教学媒体多样化, 就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感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实施快乐教学,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上图案基础课时, 在讲解“变化”的几种方法过程中, 我设计同时在投影上用彩笔画出简化的鱼、兔子, 几何化的松鼠、青蛙, 夸张的小猪、梅花等, 这些简练的图案激发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每画完一个图案, 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出“松鼠!”、“青蛙!”、“小猪!”等等, 课堂上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讲添加法时, 在鱼身上添加莲花, 在梅花上添加喜鹊, 再问学生有什么寓意?学生经过思考, 可回答出“连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这样, 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 不但掌握了“变化”的几种方法, 而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创造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融形、色、光、声为一体, 刺激学生的感官, 是一种在一般课堂上难以达到的高功效的教学手段,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很值得推广。

如何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 篇11

【关键词】激发 兴趣 学习

引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浓厚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我们要激发小班的学习兴趣,它能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还要因应年龄而异,激发小班幼儿学习兴趣,还是我们今后所探讨的问题,我以一下几点来探讨。

一、教学活动背景:

这节课的主题探究活动是《我是跳跃小冠军》。这天早晨,天刚下过阵雨,第二节为户外活动课。上课铃响过之后,我组织小朋友们排队走到了教室外。此时,太阳虽然很明亮,但是地上凸凹不平的地方还存有一些积水。一个个小水洼挡住了小朋友们的路。

二、案例描述:

望着地上大大小小的小水洼,很多小朋友都显得非常兴奋。有的小朋友抬起脚丫使劲踏进水里,望着快速飞溅的朵朵水花,他们开心地大笑起来;有的小朋友站在水洼旁不同地踢踏脚,自娱自乐地玩着;有的小朋友停下脚步,想等前面的人走远后一跃跳过水洼。望着小朋友们顽皮而又好奇地加入到“踩水”大军中,我又着急又无奈,只能一声接着一声提醒他们“不要跳到水里去,鞋子马上会变得又脏又湿。”虽然我一声高过一声地着急提醒着,可是只有几个别斯文的小女生绕开水洼走到前面去了,但是大多数调皮的小男孩趁我不注意,又开始玩起来踩水的游戏,浑浊的泥水溅到了旁边小朋友们的鞋子上、裤子上,引来了很多人向我告状。当时是初冬季节,天气已经转凉了,如果小朋友们的裤子、鞋子湿了该怎么办?他们怎么能穿着又脏又湿的鞋与裤子上课?

在我发愣了一瞬间之后,转眼发现路的正前方有更多的小水洼,但是相邻两个水洼之间还有一段干燥的地面,为什么不让小朋友们排队跳过去呢?于是,我心中顿时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可以将小朋友们对小水洼的兴趣转移到参与跳跃训练的积极性上。然后,我就招呼小朋友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做出十分发愁的表情,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看,现在这些小水洼正挡在我们出去的路上,该怎么办好呢?谁能帮老师出一个好主意呢?”我的话音刚落,立刻有一个活泼的小朋友大声对我说:“老师,我们跳过去就好了!”听到他这么一说,很多小朋友也纷纷回应说“跳过去!”,还有声音说“我能蹦过去!”此时,我故意装作不理解的样子说:“怎么跳好呢?谁能给老师示范一下?”然后,有一个小男生快速走了过来,站到一个小水洼旁,只见他躬身屈膝,一连跳了三次跳过了三个小水洼。其他小朋友觉得很好玩,都跟着跳了起来。看到小朋友们兴趣都很高,我趁机因势利导:“刚才这个小男生跳得真好,他跳过三个小水洼都没有碰到水,我们都要向他学习,如果谁跳到水里去了,就说明他不会跳,来吧孩子们,让老师看看你们谁跳得水平高!”在我的鼓励与指导下,小朋友们被分成了四人小组,都兴致勃勃地沿着路上的小水洼跳跃着前进呢,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成功与开心的笑容。

时间不知不觉就流走了半小时,在小朋友开心而认真的练习中,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基本的跳跃要领,并能十分轻松地跳过那些大大小小的水洼。跳跃训练活动就这么轻松而又高效地圆满完成了。

三、活动分析:

从案例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节成功的的教学活动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偶然性,而教师能及时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彰显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先进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这节课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理想的教学成效,在于教师善于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小朋友的兴趣,并充分利用了户外活动的环境资源,使得小朋友们在活跃的活动氛围中开心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小朋友的活动热情,促进了探究活动的高效、顺利进行。

四、教学反思:

针对《我是跳跃小冠军》这一主题探究教学活动,我将从三方面反思其过程,从而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组织以后的主题探究活动。

1、及时抓住幼儿兴趣点是主题探究活动高效进行的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充分说明浓厚的兴趣是小朋友积极参与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可以说,在这次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小水洼是小朋友十分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将小水洼看成新奇的、好玩的东西,以自己的形式玩耍着、娱乐着。教师恰好及时抓住了他们的兴趣点,将小朋友对水洼的兴趣巧妙地转移到了跳跃训练中,为活动的高效开展垫定了基础。

2、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是主题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确定了研究活动的详细目标后,教师就可将生活探究目标、运动探究目标、环境探究目标结合在一起,并巧妙地捕捉到一日生活中的最有利教学时机,高质量地落实教学目标。在该探究活动中,正是由于教师制订了明确的跳跃训练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了较高的观察能力,因此在带领幼儿做户外活动途中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育机会,生成了这一节生动的活动过程,进而促使跳跃训练活动顺利开展。

3、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是主题探究活动圆满完成的有效条件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几点做法 篇12

关键词:写作兴趣,仿写,体验,积累,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 小学生的作文教学,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是首要的。让学生从小体验作文的乐趣, 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到后来几个习作的要求, 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何使学生不畏惧习作并有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探索中总结出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仿到写, 克服写作畏难情绪

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 觉得没有作文的内容, 其实, 这里很重要的原因是源头没有打通。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思, 首先要让学生有意思要表达。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表达, 是从接触成人和阅读书面语言开始的。范文能具体形象地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范文, 从读学写, 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结合学习情境, 仿写习作和诗歌, 是练笔的一种有效形式, 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轻叩诗歌大门》这一组课文时, 就让学生仿写了《假如我是风》这首诗歌。学生兴趣盎然, 能较轻松地完成练习。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但不能一味地模仿, 开始求“与古人合”, 其后必须“与古人离”。叶圣陶先生曾提出要“借鉴”, 不要“模仿”。他说:“借鉴就是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 活用人家的方法而不为人家的方法所拘。”所以, 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培养好文风。

二创造氛围, 激发写作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写好一篇文章, 首先要有好的语言, 而好的语言需要培养。在平常的教学中, 要坚持运用生动优美、通俗易懂的语言, 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氛围。另外, 不管是对大作文批改, 还是对小练笔的指点, 老师的语言都应该文雅, 给学生做好榜样。良好的写作氛围, 还需要老师与学生做笔友, 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当学生在习作中遇到困难时, 应恰当地加以指导;当学生习作有进步时, 应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这是写作规律决定的, 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 学生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这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三积累材料, 培养写作兴趣

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 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只有厚积, 才能薄发。笔者从中年级开始就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语句的积累, 品悟情感。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在班上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如“讲故事比赛”、“寻伟人足迹读书活动”、“看看谁读书多”等。每月一期的手抄报, 为读写能力的运用创造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也为学生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舞台。课外阅读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课内阅读同样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文, 文中都有让人心动的语句, 都是学生习作的范文。因此, 学习课文时, 让学生潜心会文, 品词析句, 把精彩的词语、句段摘抄下来, 并熟读成诵。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众采百花方能酿为蜜。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下以前熟视无睹的东西;特别是要求记下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个想法、一个启发、一份情感。久而久之, 学生在作文时就能“信手拈来”, 从而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

四赏识激励, 增强写作兴趣

精心批改学生的作文, 也是培养学生爱作文的重要一环。作文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评价的目的在于唤起儿童对艺术的热爱, 激发儿童的写作愿望, 对学生习作的评价, 应以表扬为主, 使学生在对作文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不断获得成功的经验, 不断得到赞许, 这都会使他们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获得进步, 成为他们写好作文的动力。这里需要强调两种批改方法:教师评改和学生自改。

1. 教师评改

高明的老师是在学生最差的作文中找到闪光点, 而笨拙的教师是在学生已经写得很好的作文中找出很多毛病。诚然,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有一定标准, 也应该有一定标准, 但同时要因人而异, 多把尺子。实践证明, 教师若把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闪光点放大, 哪怕是对一个词、一句话, 甚至一个标点的肯定, 都会让学生欢欣鼓舞。我在给学生的习作评改中, 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评语, 虽然有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 但效果很好。如:在一些写得较好的作文中批道:“语句这样优美, 真了不起!”;而对于一些中等水平的作文, 则批道:“你的作文越来越有进步了!”对于一些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 点评道:“你能够把作文写好, 老师相信你。瞧, 第一句写得太妙啦!”这样的批语, 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 又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2. 学生自改

作文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 教会学生自改是一项很有意义也是循序渐进的事。每次习作后, 我都会在黑板上出示一些病句、病段, 和学生一起当众“医治”, 让学生在修改过程中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

学生间彼此修改, 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一次习作后, 我先将初稿收上来, 进行了解性阅览, 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向学生讲明评价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 修改过程中, 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评改, 还要对别人的修改意见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可做到修改互动, 让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习作修改, 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 在修改中取长补短, 以改促写, 提高习作能力。

总之, 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点亮自己的明灯, 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让激励和赏识成为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 快乐并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抗浮设计下一篇:升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