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兴趣(通用12篇)
科学兴趣 篇1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最佳动力。《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
看到“科学”这两个字,不少学生会觉得科学是那么的神秘, 那么的遥不可及,从而对科学学习产生一种畏惧感。其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就蕴涵着科学的道理。因此,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 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思维,打消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畏惧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如,在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笔者拿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 “这个球还能用吗? ”学生都摇着头说:“球都瘪了,肯定不能用啦! ”“真的不能用了吗? 让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吧! ”笔者一边说一边把乒乓球放进一盆事先准备好的热水里。“太神奇了,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了! ”看着瘪了的乒乓球慢慢地鼓起来,学生都欢呼起来。为什么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够鼓起来呢? 看了笔者刚才做的实验,学生的脑海中都浮现出这一疑问。于是,笔者从学生的疑问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去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 教学方式,不仅缩短了科学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揭开了科学神秘的面纱,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且还让他们意识到了科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习科学课程,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身边的事物,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科学课程的很多内容、很多例子都来源于生活,作为科学教师,不仅要在教室内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而且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上课,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探究体验。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时, 笔者考虑到本课教学需要观察的事物比较多,而这一课又是第四单元的起始课,于是,就带着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在真实的情境中上课。学生三个一组、五个一群, 仔细地在校园里寻找,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去观察草地里有什么, 并认真地做好记录。这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探究体验。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每一位学生都已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合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行为。如,在教学“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一课时,笔者拿着一瓶汽水走进教室对学生说:“老师现在摇摇这瓶汽水,你们猜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对于汽水瓶晃动能够产生气泡这一现象, 学生都非常熟悉,他们则争先恐后地回答上述问题。从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出发导入新课,学生会觉得科学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 而是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对动手做实验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四、让学生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科学知识后,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如,在学习了“保持生态平衡”一课后, 笔者让学生分组制作生态瓶,要求他们从生物的数量、生长情况等方面观察其变化,一周后再一起交流自己生态瓶中生物的数量及生长变化情况。通过这样的实 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合作精神,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知识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享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习兴趣,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 篇2
本学期的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已经顺利结束了。在活动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一些自然事物和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根据问题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并以此写出一篇科技小短文。
在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写作水平。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中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学得也非常认真,都有很大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此次活动的乐趣,所以对科技小短文的兴趣更浓了。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每次活动,他们写出的作文都很出乎我的意料。
2、学生的各种能力比以前都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现在都能通过对身边一些事物的观察,很顺利地写出一篇科技短文,了解和掌握了许多以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3、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给他们创造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一些现象进行比较、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比以前也有很大的提高。
4、在活动中我还注意培养他们的互助合作的精神,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他们,现在小组中的学生都已形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5、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遇到不明白的事情和现象时,会问为什么了,并想办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会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写出一篇小短文。
6、大部分兴趣小组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而且有一部分的学生交上来的作品质量很高。
在科学小实验中激发幼儿科学兴趣 篇3
一、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1.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幼儿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要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在系列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还的还是动动手玩一玩这类的科学小实验。
我班科学常态化研究有“每周一问”、“科学角”游戏和各种融入在生活中的科学启蒙知识。如:在图书角里投放关于科学的绘本图书,在主题墙上布置有关科学的内容,平时生活中讲各种科学小故事,看有关科学的动画片等。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做各种科学小实验。由于小班爱动的特点,每次做科学小实验,全班都是人人参与,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
2.实践说明小班幼儿最爱科学小实验
小班下学期一个教活动的时间是15分钟,能在这15分钟内注意力完全集中的孩子是比较少的,一般都是在10分钟左右,注意力比较差的孩子是在5分钟左右。而每次做科学小实验,由于各种实验操作材料比较多,老师示范讲解要比较详细,最后加上孩子们的操作,往往所需要的时间都在半小时或者半小时以上。但是就是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孩子也能从一开始到活动结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是科学小实验的魅力。就像我们开展的科学活动《溶解》中,每个孩子一共用奶粉、红糖、果珍、木头、塑料、玻璃球6种材料一一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时长约为40分钟,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根据老师的指导要求进行操作,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专注、快乐和兴奋。
而相对于孩子们比较喜欢的科学动画片,如《超级侦探》、《米奇妙妙屋》等,在播放时长为30分钟的时间内,全班只有70%的孩子是从头到尾全部认真观看的,20%的孩子看到第20分钟左右时开始讲话、做小动作了,另有10%的小朋友只是随意看看,相对比较喜欢那些《熊出没》、《猫和老鼠》之类的动画片。
看科学图书则要比看动画片的兴趣再弱一些,一些立体的科学翻翻书还能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翻上10到15分钟,但是他们粗粗地翻过一遍最多两遍后,科学图书就被无情地送回小书架上,孩子们又会换一本新的再粗粗地翻上一遍。
听科学故事的兴趣则要更少一些,特别是一些如毕升、张衡、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不是很感兴趣,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年龄、兴趣等相距有些远了。听故事时常常表现出非常无聊,甚至个别幼儿很不耐烦。
二、怎样开展科学小实验
1.从简单的小实验开始
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要在小班进行集体的科学小实验活动,一开始我也比较愁,怎么做呀?从简单的小组实验开始做。就像在做“不倒翁“的实验中,教师在每组提供一个不倒翁和一个会倒的机器人玩具,让各小组的孩子们一起碰一碰、玩一玩,大家在玩中发现不倒翁无论怎么推,还是头朝上的站着。而另一个机器人玩具,轻轻一碰就倒在了桌子上。像这样的简单的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科学小实验游戏,老师准备、指导起来会比较简单,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从而激发了幼儿喜欢科学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慢慢学会观察和思考。
2.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操作常规
小班进行科学小实验活动,最怕的就是违反操作常规。小班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操作常规的好时机,只有在小班养成了良好的操作常规,到了中大班才能开展一些比较复杂的科学小实验。小班刚开展科学小实验时,第一次先让孩子们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请个别上来,由老师一对一的进行指导操作。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利用早晨桌面活动、自主性游戏活动、餐后活动、区域活动、甚至放学后家长还没来接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操作活动。一个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所以第一次的实验操作老师一定要细心指导,最好是一对一的指导。接下来就可采用小组操作的模式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等到小组形式的实验操作非常顺利以后,就可以进行每个人的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但能学会各种实验操作的方法,还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如何观察、讨论,最后整理好自己的操作材料。
3.初步學习记录实验结果
记录实验结果对于小班是较难的。故小班上学期让幼儿记录实验结果,下学期后半段,让孩子用画圈、打勾等选择的方式来记录实验的结果,为中班开展科学实验并学会记录做一个准备和铺垫。
三、小班科学小实验的常态化
最初,每周设可计一次简单的科学实验操作活动,后来发现不能满足幼儿欲望。但又不能占用其他时间。这时可以让走廊墙面变成幼儿实验操作的平台,把课间游戏和科学小实验整合,让幼儿在自由活动和休息时间中主动地开展科学小实验。在走廊的墙上贴了许多盒子,把实验材料放在盒子里,孩子们在大多数的自由活动或休息时间里都可以自主地去选择喜欢的材料,然后玩一玩。比如:在小铁罐子里放了各种不同的种子,然后堵住口,让大家摇摇听听不同种子在小铁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过一段后,再把种子换成其他物品,孩子们很感兴趣,一有空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知道了物体间的碰撞能产生声音,而且不同物体的碰撞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一些轻便的科学操作材料和课间游戏有效的结合后,孩子们就可以天天接触科学知识,从而激发了幼儿对科学实验的热爱,同时,收放的操作常规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提升小班幼儿科学探究兴趣 篇4
一些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把握不准, 致使在组织指导上出现了偏差, 出现了材料的提供未能起到支持幼儿探究和发现的作用、提问没有指向核心目标等弊端;一些教师虽然努力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对幼儿有效指导, 但还是暴露出对一些探究环节的作用理解不够, 对各环节应如何指导把握不准的问题, 对各环节中应如何指导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从而也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不感兴趣。
【案例描述】
(1) 在小班的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教师提供一装满水的盆子和一些石头、铁块、泡沫、积木、小皮球、玻璃球等各种材料。我们让幼儿辨认后, 说:“孩子们, 我们带着这些朋友一起去玩一玩吧。”我们话音刚落, 他们便一拥而上纷纷争抢材料。教师虽然在努力维持秩序, 但那场面仍然比较混乱, 有的幼儿把水洒到地上、同伴身上, 还有为争一个泡沫哇哇大哭的。教师已经无法控制场面了。
(2) 在科学活动《分清左右鞋》中, 教师请小班的小朋友辨别“那只是左鞋, 哪只是右鞋”。有的幼儿一看就知道, 但是有的幼儿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演示都不能分清楚, 集体辨认左右鞋的时候还是含糊其辞, 教师使劲地指导解说:“左脚穿左鞋, 右脚穿右鞋。”“不能将左边的鞋穿在右脚上, 不然脚宝宝会哭的, 鞋宝宝也不高兴。”
【误区所在】
1.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定位不当
小班幼儿知识点的学习, 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 最后能不能说出结果, 不是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的目标。在整个活动中, 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 感知体验, 教师便基本完成了目标。延伸活动, 可在一日生活中强化引导。
2.活动选材不当
教师若没有选择多种探究材料, 会使实际效果和期望偏差太大,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调动不了小班幼儿的兴趣。
3.指导语过多, 忽略了其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案例中, 教师按照环节顺序, 不准他们乱动。由于教师的指导过多, 幼儿探究活动太少, 总会反复地出现差错。若教师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 让他们自己探索鞋子, 当幼儿出现问题时, 教师只做旁观者, 更能激发幼儿探究操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以生活教育激发小班幼儿动手学科学的兴趣
好奇心是基础, 是兴趣的先导。我们要在一日活动中注意保护和引导幼儿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探究周围世界以及学科学、玩科学的兴趣。利用他们内心“我爱科学”的这份愿望, 培养小班幼儿学科学的兴趣和玩科学的情感。
1.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学科学、玩科学的先决条件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是主动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小班科学活动实践中, 我们要注意给幼儿创设宽松和谐, 有安全感, 能大胆尝试和探索的心理环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小班幼儿的探索欲望, 还能使有目的的教育与活动的兴奋点相一致,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是和幼儿建立支持型的朋友关系, 做到热情支持和鼓励幼儿科学探索是很重要的。其次, 我们要爱护幼儿的探索发现“成果”,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自信心。探究发现活动是师幼之间信息的传递、分享, 也是师幼之间情感的交流、碰撞。我们在科学探索中, 应注意捕捉幼儿的点滴成功, 并及时给予他们鼓励, 使其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最后, 让家长们积极参与进来。我们根据小班幼儿依恋性强这一特点, 让他们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他们会更有安全感,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2.选择适宜的科学活动内容
我们选择的活动内容一定要从生活中来, 体现适宜性。幼儿学习的宗旨是——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幼儿发展, 必须把握好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3.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班的幼儿相对比较稚嫩、胆怯, 自信心也很容易受挫。所以, 我们要用心地呵护, 细心地培育, 引领他们步入科学的殿堂。在探索中, 要让幼儿获得成功, 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 选择可以操作、简单有趣的材料。
小班的幼儿是通过直接接触材料, 再动手操作材料, 然后充分地感知材料, 最后反复地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
(2) 勤鼓励, 多表扬。
我们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会直接影响小班幼儿的主动参与愿望。
4.努力创设适合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
我们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情境, 真正理解他们的心。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 游戏才是最需要、最生动、最快乐的活动。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小班幼儿的心, 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 使他们在游戏的海洋中展开想象, 深入探究。
对于小班幼儿, 科学教育活动以集体教学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这样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 对零碎的经验也能进行完整的概括, 从而获得知识技能。
三、初步成效
通过实践, 我们充分地利用资源, 调动了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一日生活中组织简易的科学发现活动, 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能投入探索, 而且还乐此不疲。
(1) 幼儿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能直接感知接触周围的事物, 从而取得早期的科学经验。对他们来说, 早期的科学经验是他们在感知的事物上留下的印象。一个小朋友说:“我看见过鸟有翅膀, 所以鸟会飞, 鱼没有翅膀, 所以鱼只能在水里游。”“风车如果没有风, 它就只能停止休息了。”这些都是幼儿在探索生活时初步习得的基础, 很有意义。
(2) 通过开展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 幼儿逐渐学会了一些接近生活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种植大蒜、饲养蝌蚪、手撕小纸条等。这些简易的能力培养对小班幼儿来说不仅锻炼了探索的观察能力, 还使他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了思考, 富有创造性。
(3) 操作探索活动是小班幼儿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 我们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机会, 鼓励他们有意无意地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动脑“玩”问题,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思考能力。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 我们提问:“磁铁是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吸住?”小朋友人手拿着一颗吸铁石这里吸吸, 那里吸吸, 他们都积极地猜测并实验着。俞儒海说:“我发现磁铁可以吸住门把手, 但是吸不住门。”张艺天说:“磁铁能吸住俞伊诺的发夹, 不能吸住她的头发。”张馨予说:“老师, 我发现磁铁能吸住铁丝的。”……活动中没有一个小朋友说“我不会”。这个自我探究活动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主动性。
四、反思
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 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创造意识的增强对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活动要生活化
小班幼儿的认知是与现实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激发幼儿科探兴趣时的选材要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要从幼儿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 运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 以“生活化的儿童思维”鼓励幼儿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要自然化
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是要让幼儿直接到大自然里去探索发现, 直观地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奥秘。
3.家园教育效果要理想化
家庭教育, 是以“生活中教”而占据了教育优势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触的事物, 许多幼儿园是无法接触的, 若家长能够抓住机遇, 适时引导, 那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科学方面的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依据学校《2011下学期工作计划》、《2011下学期教导处工作思路》,综合学生其他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和安排制定了本学期科技活动小组工作计划。
二、学情分析
参加科学活动小组的主要成员是在三、四、五年级,对科学有一定的了解,对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也充满了兴趣和爱好。这次科技活动小组是第三次组对,但是。一些新组员对于科技活动小组要做些什么还不是很熟悉,其中很多同学以为就是去参加比赛制作模型。这次组对有20个人,希望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的队伍能越来越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要求每每周能做出成功的小作品、小实验。
2、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实验和制作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3、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实验与制作要求学生尽量使用生活中自己能寻找到材料。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自主或小组合作创造制作出小作品。
5、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思想并能制定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计划。
6、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实验和制作,形成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和谐沟通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过程中只适时的指导。
2、以学生动手为主,理论教育为辅。
3、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思维、科学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小作品。
4、加强学生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的思想,鼓励学生在制作和实验时有效利用废弃物。
五、主要活动内容
1、科学活动小组招募
2、培养科学制作兴趣
3、科学小实验:制作洋葱表皮切片、显微镜的使用
4、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学做植物标本
5、电路小实验
6、科学小制作保温瓶
7、科学小制作《自制手电筒 》
8、用所给的材料制作一幅作品。
9、制作仪器,自测肺活量。
10、制作食盐晶体。
11、制作并研究电磁铁。
12、各种简单机械的研究。
六、培训教师
科学兴趣 篇6
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里去探索发现
我们的孩子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过多的规范来约束幼儿,禁锢他们的思想,更多的是鼓励孩子去发现。我们会一同去探索发现,一同种植大蒜,观察颜色的变化等等。而在主要教学活动中,我选用了《静电》、《水》、《种植大蒜》、《瓶子》、《颜色》五个系列的活动,活动内容都是围绕孩子们的生活而开展的。这些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对周围生活的一种探索。从生活出发,首先能调动孩子们的兴趣,而活动内容的选择也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摩擦起电》中,让孩子通过动手试一试去发现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怎样能够产生静电;而在《瓶子吃鸡蛋》中,通过实验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而这些活动都是适合小班幼儿的兴趣特点的,实验活动又能很好的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好奇心。
二、引导孩子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应是让孩子探索、获得、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探索实践能力得到挖掘的客观条件,而科学小实验活动本身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每一个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大胆去探索,从不对孩子们说“不对”“不行”之类的话,让幼儿在积极的尝试操作活动中去寻找答案。在《会跳舞的小纸削》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塑料棒、吸管、小木棍、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小纸削等材料,整个实验过程中,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探索。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带着我的问题:谁能让小纸削跳舞;怎样让小纸削跳,去探索、去尝试。活动中孩子们有的互相模仿,将毛皮和塑料棒摩擦,塑料棒能让小纸削跳舞;而同样也有孩子不局限于老师提供的材料,通过探索他们发现,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塑料棒也能让小纸削跳舞;又如孩子探索发现毛皮和小木棍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等等,而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一名支持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主动去帮助解决,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孩子们通过思考与探索,终于发现塑料棒、吸管和毛皮、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塑料棒、吸管能让小纸削跳舞;塑料棒、吸管和棉布摩擦,小木棍不能让小纸削跳舞;小木棍和毛皮、棉布、化纤面料、毛料摩擦,小木棍都不能让小纸削跳舞;更有部分小朋友发现,不用任何老师提供的材料,直接用手和衣服摩擦,手也能让小纸削跳舞,手还能让头发跳舞。活动结束后,孩子们玩着摩擦起电的游戏,都特别的开心。诱导孩子主动参与实验活动,不仅增强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幼儿从多角度去探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中心、主体,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给予孩子鼓励、鞭策、引导,为孩子的探索开创条件、提供帮助,让孩子的奇思妙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我还注重让孩子自己讲述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给予尝试和支持。在实验活动中,我不让幼儿按照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新见、新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如在《颜色》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对颜色的变化进行猜想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猜测,在眼睛看的观察过程中认为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黄色、黑色等;红色和黄色会变成紫色、粉色、橙色等等;而蓝色和黄色可能会变成淡绿色、玫红色等。接下来通过实验确定红色和蓝色会变成紫色,红色和黄色会变成橙色,黄色和蓝色会变成绿色。通过让幼儿猜一猜、试一试,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不约束孩子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并敢于实践,从而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师的创新素质是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的重要原因
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本身素质的局限是不利于幼儿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师教学技能、专业技巧以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观念。试问,一位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的教师能教出有很好创新素质的幼儿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给自己上好这堂创新课。
在科学小实验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给孩子一定的操作空间、一定的自由度,让孩子能自由、互动的探索,鼓励他们相互探索、积极讨论,并为孩子的想法提供条件,让他们的想法更有可行性,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创新思维给予孩子很好的启发,培养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
科学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萌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兴趣,是培养探索型人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篇7
培养兴趣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形象教学法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 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形象教学法。所谓形象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图片、录像、电视、电影、游戏、实验等工具或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它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且也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达到形象教育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可自制实验设备, 这在教学中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 教师需准备两块玻璃, 一块是普通的平面镜 (教材要求) , 再自备一块普通的窗玻璃, 然后点燃两支蜡烛, 让学生观察两支蜡烛在两块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及大小, 接着问学生利用哪块玻璃能确定像的位置、大小。学生经过比较会立刻领悟窗玻璃的优越性, 一个难点就这样三言两语被学生轻易化解。形象教学课前准备费时, 特别是学生实验, 部分教师认为已经做过演示实验, 学生已经清楚, 不做无妨。殊不知, 不让学生做实验, 会丧失培养学生兴趣的大好时机。
二、竞赛教学法增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若采用竞赛教育法, 不但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 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在竞赛过程中, 学生的好胜心和追求成功的需要会得到满足, 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会大大增强。还有, 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 大多数学生在竞赛情况下的学习效率会高于平时的学习效率的几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忽略这一教学手段。
竞赛教学法既可在课内展开也可设在课外。如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的学习要靠机械记忆, 死背这些数据符号枯燥乏味, 教师可采用分组竞赛法展开教育, 这样学生在背诵这些基本知识时会在组内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气氛会变得很热烈, 不但不会觉得单调乏味, 相反记忆速度会大大加快。竞赛的形式要多样化, 如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竞赛等等, 获奖面应大一些, 比赛后应发奖状或进行记载, 使学生获得竞赛的成就感,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保持学习兴趣。
三、参与教学法呵护兴趣
参与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该法通过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的参与, 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目的, 参与教学法要生动、多样, 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和谐。如学习《探索酸的性质》这一节时, 教师可以把授课地点移到实验室, 教师先列出该节课的学习目标, 指出该课要求学生探究的知识点, 然后逐点按目标顺序让学生亲自动手逐个实验。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规律。这样做, 不但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 成为学习的主体。总之, 若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 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能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发展到“我会学”, 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就会提高, 学习的兴趣也就会变得浓厚。
四、悬念教学法扩展兴趣
悬念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激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方法。爱因斯坦幼年时曾惊讶于罗盘的指针永远指向南方, 并由此激起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后来, 他总结道:“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和才能, 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语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所在。好奇也是学生的天性, 但如果好奇心长期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会对外界的事物渐渐失去兴趣, 进而失去上进的信心。长大后, 最终成为一个墨守成规, 毫无开拓进取之心, 经不起什么风浪的人。悬念教学法的精髓是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这就要求教师讲授留有余地, 留有悬念, 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上课讲得仔细、清楚、具体、全面, 学生听课时就不用动脑思考, 更不要说去激发好奇心了。所以, 教师绝不能讲得“面面俱到, 详尽无遗”。教师要在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变化处、规律处、联系处, 精心巧设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如学习浮力时, 教师不要直接把定律告诉学生, 可以先讲阿基米德鉴定皇冠的前半个故事, 接着让学生就鉴定皇冠展开讨论, 让学生来当一回“阿基米德”。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探究的喜悦、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 同时学习的兴趣也就得到了巩固。
五、赞赏教育法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赞赏可以强化学习兴趣。这就是俗话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初中生的荣誉感强, 学习兴趣的保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家长、同窗好友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因获得好成绩受到称赞而引以为豪, 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问题前用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答对问题时, 要注意不失时机恰如其分的予以表扬, 若学生的回答不但正确而且有新意、有独到之处, 教师则更应不遗余力加以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肯定的动作, 一句表扬的话,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不能以尖子生的标准衡量他们, 应降低要求, 只要有进步, 就应予以表扬。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 也是保持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台湾的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报道一个犯案上千起、作案手法高超的小偷的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心理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人, 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令作者不曾想到的是他率真率性讲的这几句话, 小偷知道后幡然醒悟, 改邪归正, 最后终于走正道经商致富。几句赞叹的话使小偷猛然省悟, 迷途知返, 可见赞赏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总之, “兴趣是成功之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能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恰如其分地活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维护兴趣, 就能刺激学生的大脑, 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回忆、联想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就能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 篇8
一、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鼓励幼儿提问
日常科学活动可以结合游戏, 让幼儿在玩中学, 激发探索兴趣。小游戏要有趣味性, 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 如“变手影”、“吹泡泡”、“照镜子”、“踩影子”等, 在游戏基础上, 引导幼儿探索其中科学知识和现象。 如组织幼儿开展“看看周围有什么”活动, 引导幼儿认识踩影, 突然发现影子没有了, 孩子们会问:影子哪里去了呢? 于是一个新的科学游戏生成了, 孩子们在园内四处找影子。 他们找到了小花、小草的影子, 他们都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 当孩子们发现影子的形状不同、高矮不等时疑惑了:为啥影子不一样?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及时帮助幼儿从光学成像原理加以解释。 孩子们会发现:科学对他们来说, 竟如此神往。 这样在探索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提出许多问题, 这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而且培养了小班孩子的科学兴趣。
在幼儿常接触的生活日用品中, 寻找利于幼儿探索的因素, 并融入游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说说、做做、学学。 如小班在夏天的主题系列活动时, 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扇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想想、找找, 还有什么物品也是夏季用来降温的。 通过回家询问, 知道了空调等。 有的孩子还找来了带风扇的帽子和拿在手上的风扇等, 孩子们通过比较了解到什么降温最快, 什么方便实用。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用品, 同时探索性得到了提高, 创造性也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操作中神态专注、欣喜、惊讶、兴致勃勃, 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科技教育必须充分研究幼儿的教学实践经验, 用以确定安的水平、类型和有限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二、创造良好游戏环境, 形成宽松的科学活动氛围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地把幼儿的潜能挖掘出来, 为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 必须指出, 宽松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无拘无束的科学活动的前提。 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了鼓励, 孩子们的探索和发展就得到了支持, 孩子们的错误和失败就得到了宽容和理解。 在这样轻松活泼的环境中, 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培养。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胆提出质疑, 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 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或鼓励, 为幼儿愉快地逐步引进科学的殿堂。 我们要培养好小朋友的科学兴趣, 通过参观种植园和自然角, 培养了小班幼儿科学观察技能, 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积极参与的技能、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根据季节变化, 可以开展 《天气冷了怎么办》、《冷冷的冰》、《冬天的树》等活动, 借助幼儿身边事物的变化帮助幼儿从中习得科学知识, 正因为身边事物, 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在活动中逐渐培养起科学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 我们还需为幼儿在教室一角设立科学角, 准备丰富的材料,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 如让幼儿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头发、衣服, 看看能不能吸住幼小的碎片, 通过此举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 使他们感知, 不断尝试, 认识知识。
三、及时给幼儿鼓励, 提高自主操作能力
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 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 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 所以说成人的评价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 经常夸奖、鼓励他们、超过别人,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进行讨论, 逐渐培养孩子敢说、善于表达心中想法和习惯。 对于能力差的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柔弱的, 一旦受到压制或不恰当的教育, 则会失去对科学的兴趣。 所以, 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指导幼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一定难度的科学活动等。 这样, 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 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孩子们的讨论, 与孩子们一起“闲聊”。 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 他们很乐意来问我们, 我们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寻找答案, 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 无所顾忌地展开科学思维活动, 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四、注重幼儿与同伴间的表达与交流
《纲要 》指出, 为幼儿的探究实验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 发表不同意见, 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因此, 要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 幼儿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 他们急于将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或同伴讲述, 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说说。 在表达与交流、听取同伴意见的过程中, 他们知道了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也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 教师应更加注重性格较内向的幼儿, 给他们多一些表达机会, 让每个幼儿都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萌发创造意识。
活动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发现与了解。 在边玩、边观察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践寻找答案, 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探索兴趣, 习得相关科学知识。
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科学 篇9
为了导入新课学习, 我作了一个实验, 抓一个苹果在空中松手, 苹果马上从手中掉到地上, 并叫全班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东西也操作一下, 马上提出“你想知道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你想成为聪明的孩子吗?那就出发吧!我们一起去发现世界的奥秘!牛顿小时候, 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便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 而不是飞上天空呢?你们通过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感想, 谁能帮牛顿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便踊跃地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天空太高了。”有的说:“苹果不会飞。”有的说:“苹果太重了。”……我将它们全部写在黑板上, 还举一些例子, 磁场里的钉子总是紧紧的吸住, 立刻有位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 我知道了, 地球是有吸引力的, 苹果只能落在地上, 而不会飞上天空。”我听了很高兴, “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同意”全班十分响亮地回答。
接下来是讲有趣的现象。我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讲讲科学家是怎样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既然那么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 那么我们就出发吧!”要求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知了, 认真观察, 提出问题, 一起讨论。有位学生问到:“小小的知了怎么叫得这么响, 谁能帮我解答?”同学们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答案。如“它有张大嘴巴呗。”“它用力叫”。等等。最后我说出了正确的答案:“知了是靠胸部的发声器发出声音的, 同学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 老师说的对不对。”“平时你有什么发现, 跟大家说说吧!”我又鼓励他们, 让他们能够对自然界的东西有兴趣, 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 从而获得知识。学生通过讨论, 终于明白了, 原来这就是“发现”, 我也可以“发现”。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连环图。内容是天空中一团乌云正往西边飘去, 奶奶忙着收衣服, 孙女觉得非常奇怪:“奶奶, 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奶奶说:“你看看那天上的云, 有什么不一样?”我提问:“天上的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同学们把你平时所观察到的, 知道的跟大家说说吧!让大家也懂得看云识天气, 好吗?”话音刚落, 有位学生马上站起来, “老师我知道, 只要看见天上布满了乌云, 就知道快要下雨了。”“你们认为呢?”我没有做出肯定, 而是提示了一下, 了解学生是否明白。进一步问到:“除了看云, 下雨前还能看到什么现象?把你的发现记下来, 看谁知道的最多。”经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对观察自然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赶忙在记事框内写起来。然后, 我把学生的记录公布在黑板上。如发现下雨前水缸会出汗, 水泥地潮乎乎的;有的鱼儿跳水面;燕子飞得低一些;蚂蚁常常会搬家。我鼓励他们课后积极查找资料, 多看《十万个为什么》, 获取相关的知识。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做生活的有心人。
接着是哪里有科学。我简单的介绍书本上举的事例。提示:原来连煮蛋、跳绳、洗碗这么小事情里也有科学, 很多科学常识就蕴藏在这看似普通极平常的小事里。所以,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在你的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事情?你们说说看, 这位小朋友找到了哪些防止晕车的办法?”我用旁白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讨论书本上的例子。学生们一个接着一个讲起来, “坐车的前一天睡好觉。”“坐车前不要吃太饱, 也不能饿着肚子。”“坐车时不要看书报, 看远处的景物。”“服晕车药。”“不要老想着自己会晕车。”生活中, 只要多看一看, 多问一问, 多想一想, 我们就能发现许多科学小常识。我把全班分成四组, 一起讨论日常生活发现的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 再派个代表出来跟大家说说。一组的代表说:“我发现用淘米水泡菜可以消掉农药的作用。”二组说:“我发现鞋子破了, 用针线缝一下还能穿。”三组说:“饭烧焦了, 放两个蒜头进去就会香喷喷的了。”四组说:“……”。最后, 我用一句话总结了这堂课:“只要我们用心, 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
科学兴趣 篇10
一、适切的评价对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更有价值
在英语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千篇一律的评价用语。常用的有“Good”,“Good, very good”,“Great”,“Well done”,“Super”,“Wonderful”,等等。笼统的随意性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缺失品格。同时显得既单调,又不够活泼。当然在很多情景中,教师爱用这些高频率词汇并没有错。然而,情况是变化的,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用语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出对不同表现学生的评价的不同。例如,对于表现不够好的学生,鼓励他,“OK!You are good try!(不错,继续加油!)”;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肯定他,“Good!You are right!(好!你答对了!)”;对于表现更好的学生,赞美他,“You are very good(答得太好了!)”;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可以动情地对他说,“You are excellent!(太棒了,答得真好!)”。这样,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对于自己的表现会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老师对于自己的回答的态度。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看到自己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内心肯定无比开心。
案例1:在一节主题是“现在进行时”的英语公开课上,上课老师边做拖地的动作,边问学生:“What am I doing?”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You are cleaning the room.”这位老师提问的目的可能是想让学生回答出这课的新词组sweep the floor,所以他马上否定了刚才那位学生的回答。那位学生失望地坐下去。
是不是学生没有说出教师预想的答案就是错的呢?sweep the floor难道就不能归属于clean the room吗?有时候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对于英语这类语言学科,是不是更应该注重学生回答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呢?我们认为,教师应当避免断然否定学生的回答,而要用委婉的语言去发掘学生回答中的可取之处,实行先肯定再补充。这样的过程学生比较易于接受,也不会打击他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反而会因为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而形成自豪感,以后会更加大胆地发言。例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师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evening?And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evening?”学生A的回答是:“Iam going to watch TV this evening, and I am going to watch TV tomorrow evening.”回答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 他自己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这位老师没有指责A爱看电视而不爱学习, 而是给予鼓励性评价:“OK, I think you are so interested in watching TV, but which kind of TV do you like best?What about Discovery?OK, now we can see he’s so interested in TV.But what he like are all about learning.From these channels we can learn something we can’t learn from lesson.Right?But we can’t watch TV all the time.I believe you watched TV after finishing your homework?Right?”这样, 老师既指出了这位学生的不足, 又表扬了他喜欢的节目是促进学习的节目, 避免了直接性的打击, 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积极发言。
二、真情倾注的无声语言有时胜过有声言语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要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外,还要经常运用无声鼓励,即用表示赞许、喜欢的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做到无声胜有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于英语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和自尊心都特别重要。一旦这两样东西丧失,不仅很难将英语学习进行下去,而且对于学生将来任何学习都是毁灭性的打击。有一个教育家曾说过,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学习语言的潜伏期。也许此时此刻他不会说出你教的这个单词或是一个句子,但是他却听见了,记住了,他是在积累。往往语言的潜伏期一过,他会自然而然地说出许多你意想不到的话语。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学生也许不善于表达自己,说出的话语也许词不达意,但如果教师注重了此时对孩子的评价,静静地等待,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期盼的微笑,他可能就会更好地表达。即使学生的回答有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其再次尝试的勇气和继续努力的信心。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体验。因为出错,课程才能生成,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和乐观的期待。教师的这种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心态及满怀期望的眼神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要学好英语的动力。另外,学生积极思考时摸一摸他的头;学生有独特见解时传递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课文,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些无声语言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和支持。动作是无声的语言,调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能起到口头评价达不到的效果。有些时候,合适的肢体语言比有声语言更具感染力,更能达到老师与学生的心灵相通,使学生领悟老师的用意,增加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内涵。例如,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头一热,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组内相互激励
这里有很重要且经常易被忽视的一点是: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作出的好与坏的评价,还包括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如果忽视了学生间的互评,就不是完整的评价机制了。
案例2: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轮番向各组提问,回答正确的小组可以得分。各个小组在竞赛活动中十分活跃,组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老师每给获胜的小组加上一分,得分的小组就发出一阵欢呼声。当老师提问到A组时,A组有许多学生举手,一个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迟疑了片刻后也勇敢地举起手,而当老师让其回答问题时,该生却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按小组竞赛规则,A组不能加分。老师把得分机会给了B组。该生在本组同学抱怨的目光中尴尬地坐了下来。“不会说就不要举手,抢什么风头!”“都怪你,我们组本来可以得分的。”该生在同伴的指责声中低下了头,在这节课上再也不敢尝试回答问题了。而活动结束时,获胜的小组兴奋不已,而失败的小组则垂头丧气,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也提不起精神,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
课堂采取小组竞赛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是近些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的方式。诚然,这类活动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竞赛中,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个体的鼓励和评价,忽视引导小组内成员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组内成员的错误回答。而对于失败的小组,如何在失败面前调整情绪,使之不至于影响下节课的学习,这也是教师经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小组竞赛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回答是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什么是合作精神?所谓合作就是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完成任务,并对于同伴的正确或者错误的行为进行适当合理的对待。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而且要促进成员的进步和成长。学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合作精神,而只是埋怨,这种课堂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达到其真正的目的,甚至可能与目标背道而驰。在这种引入竞赛机制的课堂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是值得并且一定要关注的问题。如案例2,本组同学如果能给予鼓励,“没有问题,以后加油!”这个学生的感觉就不会一样,甚至会在同伴的鼓励下积极参与下一问题的回答,还可能会有正确的答案,帮助本组同学取得竞赛的胜利。
教师应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特别是听取批评意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诚恳友善对待学习伙伴的品质。正确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学会宽容。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不仅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能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评价既是一种评估,又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欢愉,进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坡.浅谈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VOL17, (2) .
刍议幼儿科学兴趣的探索 篇11
一、丰富材料,注重兴趣的培养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利用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例如:在认识“沉浮”活动中,我们向幼儿提供了石头、泡沫、竹叶、铁块、苍耳、各种纸等许多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二、积极引导,注重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积极引导幼儿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重视探索的过程。如:在教“风的形成”时,可让幼儿用嘴吹一根吸管而形成风,或在小盆里放上碎纸片,用扇子一扇纸片飞起来而形成了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所以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最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如:在金秋季节,幼儿常在口袋里藏几粒瓜子,偷偷地与同伴分享。我们就由此信息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瓜子”这一个科学活动,请幼儿自愿带些瓜子,老师和家长多方面收集瓜子和生长植物的图片、实物,幼儿在尽情地品尝瓜子之余,又了解了瓜子的来源,各种瓜子的不同特点。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即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捕捉住幼儿的那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发挥它们的教育价值。
2.提问设计,引发幼儿的思维。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学习中,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提问:鼓励性、启发性、层次性、矛盾性等。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愿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巢臼之中。
3.资源整合,保持幼儿的欲望。科学教育和其它领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能把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成具体的、感性的、生动的、富有审美情趣的物品,从而使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得以增强。例如:在“有趣的叶子”活动中,我先组织幼儿到户外认识各种树叶,并收集了许多叶子,然后让幼儿根据叶子形状的不同,让幼儿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爱的动物、人物等等。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把千姿百态的叶子想象成不同的东西,构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三、创设环境、注重资源的利用
幼儿生活周围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我们要怎样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呢?如:在认识各种树的活动中,先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知树的外形、高矮、粗细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让幼儿思考:除了用尺可以来测量树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树木更方便,有的说用绳子量,有的说用手量,幼儿自选测量工具去测量树的粗细、高矮。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经过幼儿动手以后变得具体化了。此时,不仅让幼儿对测量树木感兴趣,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没有操作材料的情况下,利用自然环境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资源。
四、提供机会、注重幼儿的表述
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所以我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讲一讲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周围的事物,使他们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如:在认识“草地上的花、草、虫”的活动中,我组织幼儿到户外的草坪里寻找,看一看草地上有什么花草?草地里有些什么虫?说一说各种虫的外形特征,让幼儿用自己的童言稚语来描述,幼儿无拘无束,气氛非常活跃。
科学兴趣 篇12
一、利用悬念诱导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 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 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生学习“酸的性质——硫酸”一课, 我设计并演示了浓硫酸脱水炭化性质实验。在小烧杯内放入六分之一的白糖, 中间插入一根玻璃棒。将浓硫酸沿玻璃棒倒入烧杯, 一会儿白糖会慢慢变黑, 并不断变大, 最后形成一个以玻璃棒为中心的黑色蘑菇。全班学生顿感新奇——欢呼、雀跃, 争先恐后都想问个为什么, 都想捷足先登试一试。另外, 在每节课的导入时, 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者实验作为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 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利用探究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 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实验、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 寻找问题的答案, 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思维为主线, 视听并举, 深思结合,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 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如在讲“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 为了揭示哪些因素会影响液体的蒸发, 可以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讨论, 使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有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 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 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且表面积越大液体蒸发越快;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有关, 且液体上方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 且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的性质有关。这样不但使学生科学的兴趣及相关能力有明显提高, 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改进, 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使他们探究的热情被激发出来。由刚开始学生大都在等老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结果是什么的学习态度, 慢慢地转变成主动参与, 有时还主动设计简单小实验来寻找答案的局面。
三、利用质疑、分组讨论增强兴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使学生产生疑问, 发现与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 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 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 甚至争论不休。此时, 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 使探究更深入,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 更加深刻, 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讲“物质的构成”时, 学生分组实验水和酒精的混合, 先用小试管做, 当实验成功后就有学生质疑该实验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手指会沾住些液体也能引起体积变小, 另外试管壁也会沾些液体, 一下子还不能流下来。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从改进实验方法着手, 把小试管改成一头封闭的玻璃管, 用滴管滴加至满。由于玻璃管管径与手指的接触面很小, 空余的玻璃管也很短, 那么沾住的液体就几乎少到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便可解决学生的疑问。这样一环扣一环, 步步设疑, 步步深入, 步步点拨, 使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功的喜乐, 使学生情绪倍增, 效果良好。
总之, 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科学兴趣】推荐阅读:
热爱科学兴趣12-04
某科学兴趣小组12-13
科学兴趣小组总结10-22
小学科学的兴趣培养10-04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11-04
培养兴趣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关键06-12
小学科学种植园及种植兴趣小组活动方案12-10
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问卷调查08-01
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09-23
兴趣挖掘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