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所

2024-05-29

技术研究所(共11篇)

技术研究所 篇1

1 研究概况

农业航空作业突出优点主要表现在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尤其是在地面无法到达或无法进行地面作业的区域,或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航空作业,更加凸显了其优点。此外,与地面人工作业相比,其作业成本较低,特别适合大面积作业。

我国每年粮食作物发生生物灾害面积达3.6亿hm2,虽经防治挽回大量经济损失,但每年仍损失粮食4 000万t。其他农作物如棉花损失率为24%,蔬菜和水果损失率为20%。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全世界每年因病虫草害损失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3,其中因病害损失10%,因虫害损失14%,因草害损失11%。农作物病虫害除造成产量损失外,还可以直接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出现腐烂、霉变等,营养、口感也会变异,甚至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我国每年林业生物灾害发生面积0.11亿hm2,直接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880多亿元。因此,农业航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除了在施肥、播种、航测上外,主要是植保,尤其是在大面积暴发性生物灾害的航空防治作业上,防治效果十分明显,其优越性十分明显[1,2,3]。

1.1 主要农用航空器

目前,我国农业主要航空器具有Y-5、Y-5B、N-5A、N-5B、海燕、海鸥飞机等,其他飞机在部分地区也曾使用。除了N-5系列外,其它用于农业航空作业的航空器都是改装的,不是针对农业作业特点专门设计的,在作业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Y-5即运5飞机,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采用双翼布局,后三点式起落架,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和一具四叶金属螺旋桨,最大载重1 500 kg,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多种用途的轻型飞机,并具有经济性好、使用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不仅能低空飞行,用于植保、播种、施肥、森林消防、地质勘察、探矿等,而且加装涡轮增压器后,还能够进行高空飞行,用于探测高空大气和航空测量,如果加装水上飞行设备,又能作水上飞机使用。

Y-5B继承了Y-5基本型飞机的机体结构和多用途适应性,并采用了抗腐蚀结构和专门研制的任务设备,包括具有应急抛投能力的大型药箱(或水箱)、高流率风动泵、各种规格的喷洒装置;换装了全新的波兰进口动力系统,延长了发动机和螺旋桨的使用寿命;更新并加装了现代化的通信、导航等设备,使通信质量、联络距离、导航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减轻了飞机的自重,提高了商载能力;采用了现代化的农业喷撒设备,逐步形成了Y-5B农林型、Y-5B(K)客机型、Y-5B(D)多用途型、Y-5B(C)军用跳伞型、Y-5B-100公务型系列飞机,使运-5B飞机成为能够广泛满足通用航空需要的系列化飞机。

N-5系列,又叫农5飞机,具有操纵灵活、维护方便、使用经济、安全可靠等众多优点。N-5A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和生产的农林专用飞机,为单发动机、单驾驶、下单翼、固定式前三点起落架飞机,装用美国莱康明公司生产的400匹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和美国哈扎尔公司生产的恒速变距三叶金属螺旋桨,备有喷洒液体和播撒粉状或颗粒物料等两种农业设备,可进行播种、施肥、除草、农林业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

N-5B型飞机是在N-5A基础上,对结构、药箱载量、舒适度和作业设备等方面作了改进,配装捷克Walter Engines a.s公司的M601F型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起飞功率777马力,满载升限6 000 m,主要用于农田播种、施肥、除草、治虫、飞播造林、护林防火等作业项目,经过改装,还可兼顾治安巡逻、救灾指挥、航测航摄、影视制作、宣传广告等。

海燕飞机是洪都集团研制生产的串列双座教练机,该机为全金属硬壳式结构,全金属双梁式下单翼,机翼后缘装有襟翼和副翼:尾翼由水平安定面、升降舵、垂直安定面、方向舵和整流包皮组成;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支柱式,主起落架为半摇臂式,主起落架的减震器适于在草地上起落,主轮可制动;装置一台活塞6星形冷气9缸活塞发动机,与发动机配套的是“奋发”———530自动变距双叶全金属螺旋桨;座舱分为前舱和后舱,前后舱有联动的双重操纵机构和各种指示仪器;飞机上装有高度表、速度表、升降速度表、地平仪、磁罗盘和发动机转速表等飞行仪表,超短波电台和无线电罗盘等无线电设备。该机性能价格比优、经久耐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能在土跑道上起降等,这些特点构成了海燕飞机在该领域强大的竞争优势。

蛟龙—600是一款单船身四发涡轮螺旋桨式综合救援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为60 t,可以在陆地和水面上起降,拥有执行应急救援、森林灭火、海洋巡察等多项特种任务的强大功能,首架原型机将于2013年首飞。蛟龙—600用在森林防火和城市高层建筑救火上,在水面起降,一次汲水时间不大于20 s,投水高度(相对树梢)30~50 m,投水命中率大于98%,最大平飞速度为555 km/h,起降抗浪高度达2.8 m,最大航程为5 300 km,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

海鸥300飞机是中国国内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水陆两栖飞机,2010年8月首飞。海鸥300飞机从技术上已经达到了欧美国家同级别水陆两栖飞机的先进水平,该机选装高性能大功率发动机,配置综合显示仪、雷达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等先进航空电子设备,可广泛用于公务飞行、客货运输、医疗救护、航空探测、旅游观光等,也可以进行水上巡逻,并有可能在农业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4]。

1.2 限制性技术因子

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对农业航空作业限制性因子很多,有作业设备上的,有航空器上的,有管理上的。

就航空器而言,目前主要限制性因子是农用专用机型少,农用飞机多是通用运输机改装的,商载量、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起飞条件等都不适合恶劣的农业作业条件。农用飞机商载量普遍不大,再加上需要专用机场,调机效率和作业效率很低,直接导致作业成本增高。此外,绝大部分飞机使用的都是专用航空燃油,农业航空作业时加油不方便,同时又提高了作业成本。

就作业设备而言,最不能适应作业要求的主要是植保作业设备。因为航空植保作业受限因素多,不确定因子对作业质量影响大,再加上植保作业季节性强,时间紧迫,如果作业气象条件不理想,就会严重影响作业质量,甚至导致作业失败。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少防治效果低于50%的防治作业,除了其他因素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速过大,飞行作业高度高,喷洒的药液漂移不能沉降,导致作业失败。

此外,在航空植保作业上,影响作业质量的还有一个因子,就是药剂的使用上没有标准化,多是凭经验或参考地面喷雾确定药剂的使用剂量和配置方法,往往因为用量或配置不科学影响了作业质量,还有的为了追求速效性而使用毒性较大的药剂,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由此可知,航空植保技术的研究,可以推动整个农业航空技术发展。也就是说,就目前技术而言,限制农业航空发展的瓶颈,是航空植保技术,解决了航空植保技术关键难题,农业航测、播种、施肥、护林巡逻、森林消防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3 航空管理上的障碍

在我国农业航空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障碍:

1)投入不足。首先是研发投入几乎是空白,没有专业的农业航空技术研究机构,致使农业航空设备落后,不能适应农业作业要求。其次是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农用专用、兼用或临时机场,农用航空企业飞机陈旧,不能适应农业航空发展的需求。再次是农业航空企业规模小,不能适应市场化竞争的需求,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

2)机制不顺。大部分农业航空机构内部管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甚至具有浓厚的官商作风,企业内缺少活力。其次,农业航空作业活动没有完全市场化,企业间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明显,投资环境差,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新资本的注入。

3)空域管理束缚了农业航空事业的发展。农业航空作业申报审批手续复杂,腐败现象严重,不但提高了农业航空作业成本,还延误了最佳作业时机,甚至导致作业失败。

4)技术标准落后。目前农业航空技术标准很少,尤其是作业技术标准。不同的机型、不同的作业对象,其技术要求不同,我国尚没有制定这方面的技术标准,农业航空作业多是凭经验决策,常常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

2 对目前农业航空器的改进

1)在目前现有的机型中,选择不同的、适合农业航空作业要求的机型,并进行适当改进,以适合农业作业需要。

目前较为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主要有N-5系列和Y-5B,以及蛟龙-600和海鸥300、N-5系列和Y-5B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有很成熟的经验,但需要将其经验转换成标准,使得实现作业标准化。蛟龙-600和海鸥300尚未投入应用,农林部门要抓紧时间介入这两款飞机的应用试飞,以便于改进定型形成系列机型,适合农业航空作业。

2)开展直升机农业航空作业试验,在目前国产直升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

3)必要时,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

3 农业航空作业器具开发

3.1 风送静电喷雾设备研发

植保航空作业中的农药的雾滴飘移不仅造成农药浪费,还会减少到达喷雾目标的农药量,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并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损害附近其他敏感作物和人畜健康,常常还会因此造成植保航空作业纠纷,甚至引发环境安全事故。

因此,植保航空施药技术,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几年来,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在地面施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该技术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1)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茂盛、高大林木病虫害的防治。(2)合理的控制静电喷雾时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3)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而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风送静电喷雾装置(图1),主机和药液箱安装在货舱内,喷头安装在普通喷杆上。工作时,利用高压空气的下行气流把农药雾滴强制喷洒作物株冠层中,可大幅度降低农药飘失量,还可以提高飞行高度,不影响作业质量。这样,尤其是固定翼飞机,可以在风力较大气象条件下和有较多高大建筑物的作业区内,提高飞行高度进行作业,并保证作业效果。

目前,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技术比较成熟(图2左)[5],但在航空作业上只有静电喷雾装置(图2右)[6],还没有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航空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的研发,可以综合地面风送式喷雾系统和静电喷雾系统,借鉴地面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思路和技术,进行设计和试验。

3.2 农业航测技术开发

农业航测主要是资源监测与普查、灾害监测。为了降低航测成本,农业航测应该在卫星遥感监测基础上进行。首先,通过对卫星监测资料进行解读,筛选除不需要进行航测的区域,只对其中需要进行进一步大面积调查的局部区域进行航测。有必要时,通过互联网会议系统(如国家林业局森林医院,PPMeet),组织专家对飞机航测的实时录像资料进行会商,对需要进行更详细调查的,进行补充航测,或者派人员携带图像设备进行设计和试验。

(左: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齐永胜,2008;右:航空静电喷头,茹煜,2009)[5-6]

农业航测还可以与现有的农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国家森林医院等联网,建立农林立体监测网络[7,8,9]。

无论是航空监测还是航天监测,关键技术是遥感。对于农业遥感,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

1)加强农业遥感基础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技术的研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资源,开展植被长势遥感监测技术研究,通过植被长势监测,估测农作物产量,监测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进行资源普查等。通过现有遥感资源的使用,探寻适合农业遥感的技术手段,逐步发展农业遥感。

2)建立资源实时监测智能系统。综合现有的航天、航空、地面监测技术,建立立体监测网络和专家信息库,建立基于Web-GIS平台的应用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专家会商、智能检索和信息发布。

3)光谱反射率分析技术。既要研究植被生长的外在光谱特性,也要研究灾害导致植物体内生理生化变化的光谱特征变化,将光谱特征与植被长势、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生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建立对应关系,实现农业遥感的量化监测。

4)回归模型分析技术。遥感的实质是反演,反演可以通过反演模型来实现。通过回归模型反演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将其与地面生态环境因子监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时、定量监测,提高灾害的预测预报精度。

5)植被指数分析技术。根据植被光谱特性,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进行组合,形成各种植被指数。目前虽然构建了较多的植被指数,但构建方法与标准都不统一,普适性差。今后的研究中要建立统一的植被指数构建方法和标准,将其应用到农业遥感监测中,可提高监测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6)光谱微分技术。光谱微分技术因其能消除土壤等低频背景噪音,可提高对植被监测的精度,我们要将其扩展到所有农业遥感监测研究,提高生态系统的识别精度。

7)基于光谱位置变量的分析技术。光谱位置变量指在光谱曲线上具有一定特征的点(最高点、最低点、拐点等)的波长,其中最常用的是红边效应和光谱吸收特征分析技术,各种环境胁迫,如缺氮、干旱、病虫害等均会使植物的反射特性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红边位置。另外,植物光谱维方向的特征信息主要集中在由植物叶片中生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形成的吸收波形处,因此当植物受到病虫危害时光谱吸收波形处也会发生变化。目前的研究多运用光谱位置变量分析技术分析植物病虫害光谱特征位置的特征,用于对病虫害的识别,但不能反映植物受病虫危害的全波段光谱信息,不能快速识别病虫害的种类。

8)遥感影像分析技术。遥感影像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压缩、混合象元分解、光谱匹配、降维运算、光谱植被指数等,将其与地面非成像光谱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将大大提高农业遥感监测的实效性和普适性。

9)多角度遥感分析技术。多角度遥感技术主要指在地面BRDF和多角度卫星方面的应用研究技术。与传统的垂直观测遥感方式相比,多角度遥感追求的不仅是地面目标的平面位置和大小,而且是目标在三维空间的结构特征的获取,运用多角度遥感监测技术,是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遥感监测的新途径。

10)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又称成像光谱学(HRS),是指利用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取有关数据。它是在电磁波谱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和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连续的图像数据的技术。成像光谱仪为每个像元提供数十至数百个窄波段光谱信息,能产生一条完整而连续的光谱曲线,因此,人们从高光谱图像上可以获取连续的光谱信息,这种信息能用于多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中,能为我们探测植被形态和活力、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和估计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提供方便[10,11,12]。

4 新型农业航空器研发

4.1 研发思路

目前,制约农业航空发展的关键因子是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本,而作业效率与作业成本有密切的关联关系。要降低作业成本,除了要降低作业耗材成本外,如植保作业中的农药与助剂,播种作业中的种子,森林消防中的水,航测中的影像耗材等,更重要的是降低飞行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作业效率一般用作业面积效率和作业时间效率表示。作业面积效率用一个架次作业面积表示:

作业面积效率=商载量/单位面积作业耗材消耗量

如果是播种作业,则为:

作业面积效率=载种量/单位面积播种量

如果是植保施药,则为:

作业面积效率=载药量/单位面积喷洒量

作业时间效率用平均一个架次的作业时间与飞行时间的比率表示:

作业时间效率=作业时间/飞行时间

此外,还可以用调机效率来表示农用飞机使用效率:

(实际)调机效率=飞机飞行天数/调机总天数

绝对调机效率(理论调机效率)=(飞行架次数/理论每天可飞行架次数)/调机总天数

显然,提高作业效率主要是提高作业时间占飞行时间的比率,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缩短起飞地点到作业区的距离,减少非作业飞行时间,二是提高商载量,提高单架次作业面积。

降低飞行成本主要是降低燃油成本和维护保养成本,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主要是降低飞机购置成本和机场建设与维护成本、提高飞机与机场使用寿命。

4.2 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

1)提高飞机起飞性能。能在简陋的机场起飞,甚至可以在临时开辟的平坦开阔地起飞,或者适宜的简易公路、操场、晒场、水面起飞,或者稍加修整的农田、旱地起飞。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起飞地点到作业区的距离,提高作业时间效率,还可以降低机场建设与维护成本。

2)根据作业对象不同,设计不同的作业机型。对于航测、护林巡逻这样载重量小的飞行作业,可以设计稳定性好的超轻型飞机,甚至使用无人机。而对于植保、施肥、播种等作业,则设计超低空飞行性能好、载重量尽可能大、航程尽可能长的机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作业时间效率,还可以提高作业面积效率。

3)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使用普通燃油的航空发动机,不但可以降低飞行成本,还可以在普通加油站加油,更加方便作业,提高整个作业效率。

4)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

4.3 碟形飞行器研发

碟形飞行器是一种新型旋翼式飞行器,相对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来说,碟形飞行器结构更为紧凑,升力大,并且可以通过反扭矩作用使飞行器的扭矩平衡。因此,碟形飞行器具有如下5个优点:(1)采用圆盘式结构,诱导阻力极小,各方向中心轴对称受力均匀,可实现任意方向转弯,高速和低速性能俱佳;(2)采用垂直方式起降;(3)可任意对称分布发动机,可安装多个发动机和多方向安装发动机,动力大;(4)侧面投影面积小,雷达反射面积基本可以做到无反射状态;(5)可以作为太空飞行器。

目前国内外碟形飞行器主要包括非共轴式碟形飞行器和共轴式碟形飞行器两大类。非共轴式碟形飞行主要有美国德拉甘飞行公司研制的“德拉甘飞行器3”和“德拉甘飞行器X-Pro”、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esicopter、美国克莱斯勒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VZ-7、日本基恩斯公司研制的“交战者GSⅢ”和“陀螺蝶形飞行器ⅡE-570”、上海交通大学的微型直升机。共轴式碟形飞行器主要有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研制的“密码”,“密码”除了军用外,在民用上可用于探测地下管道、反走私、森林防火和灾害中的搜救等[13]。

蝶形飞行器要应用于农业飞行,还需要着力解决动力系统和续航时间、稳定性及快速响应能力等关键问题。

鉴于目前尚在试验阶段,研制大功率发动机困难较大,可以先试制轻型、超轻型碟形飞行器,用于航测、护林巡逻,或者采取多方向对称安装发动机,试制较大载重量的碟形飞行器,用于植保、施肥、播种、森林灭火等。

5 我国农业航空管理改革

5.1 制定农用航空管理法,规范农业航空管理

根据现有航空法律法规,由国务院牵头,组织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防科技工业局、测绘局、民用航空局等部门,起草制定农业航空管理法。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要制定标准化的飞行区域申请与审批程序,统一空军、民航制空权管理和飞行安全管理、机场租用等管理程序和收费标准,确保农业航空作业审批的快捷、高效、公开、透明、简单、廉洁和低费用。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要制定农业航空作业招标、合同撰写与签订、作业规划设计与质量监管、安全保障等操作与管理办法,确保农业航空作业高质量、低成本和安全可靠。

在农业航空管理法中,还要规定农用航空企业发展与管理办法,国家要扶持农用航空企业发展,大力支持农业航空科技开发和农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

5.2 制定农用航空作业标准,确保农业航空作业质量

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测绘局、气象局、国防科技工业局、民用航空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农业航空作业标准,明确规定各种机型、不同作业对象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作业施工等技术规程,推广新的农业航空作业技术,规范作业行为,确保作业质量;制定发布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飞行管理标准,规范机型设计、选择、飞行器维护、机场建设、机场维护管理以及飞行员培训与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核算等行为。

制定植保航空作业技术规范,规定植保航空作业起始标准,禁止达不到航空作业标准的进行植保航空作业,造成不必要的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提倡使用生物农药,禁止使用广谱杀虫杀菌剂,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扰动。规定植保航空作业间隔期,确保生态系统拥有一定的恢复时间,增强生态系统的抗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植保航空使用的药剂生产厂家,要进行航空施药剂量试验,并在商品标签上明确注明航空施药量,以保证作业质量与施药安全。

5.3 盘活经营机制,扶持农用航空企业发展

飞行器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很高,不适合大量发展农用航空企业。农业部门自己购置飞行器,管理维护以及经营又面临许多困难。因此,农林部门要发展农用航空企业,可以在我国现有的民用航空企业中,选择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经营管理好、信誉度高的民用航空企业,联合建立兼用型农用航空企业,适当兼并经营状况差的民用航空公司、农业航空站。与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部、测绘局、气象局等单位合作,联合购买合适的飞行器,交给上述民用航空企业,由民用航空企业承担飞行作业设计、飞行审批、作业飞行、安全保障以及日常飞行器维护与管理,从而实现农林部门的零成本维护。

机场建设可以结合其他工程建设,如与有关军事、交通、城乡建设、水利等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临时农用机场和简易农用机场,平时作为其他设施使用,只在需要进行农业航空作业时才使用,从而减少机场建设和维护管理成本。

5.4 大力支持农业航空科技研发,提高农用航空技术水平

联合相关院校、研究院所,成立农业航空技术研究机构,国家要大力支持农业航空技术研发,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航空产品。

技术研究所 篇2

一、申请条件

凡(预计)在高等院校能获得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

1.热爱科学事业,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2.学生应能获得其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占母校推荐免试生指标);

3.申请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在校期间没有受过纪律处分。计算机或自动化、电子、通信、数学、无线电等相关专业;

4.外语程度良好,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6.学习及科研兴趣浓厚,且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申请材料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网上提交申请后,可通过“推免系统”生成打印此表,也可自行下载填写);

2)大学本科前三年所修课程成绩单(五年制的提供前四年课程成绩单。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如暂时无法提交,最迟可于10月10日前补交);

3)本人在本年级专业学习成绩(或综合成绩)排名证明(请标明参与排名的总人数并加盖学校公章。如暂时无法提交,最迟可于10月10日前补交);

4)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

5)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推荐免试生资格证明(最迟在10月10日前补交);

6)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他材料(如专家推荐信、大学期间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及专业学习情况介绍等,可自愿提交)。

以上材料须于9月15日(申请第一批拟录取)前和10月10日(最后一批拟录取)前以快递方式寄送至您申请报名的我所相关研究室或中心(可参见“计算所2013年硕士招生计划分配表”),寄送地址为:北京市中关村科学院南路6号中科院计算所XXX研究室秘书收,邮编:100190(注意:信封的左下方请标注“免试生申请 + 你所报考的导师姓名”)。申请材料的电子版也请同时发至导师的电子邮箱及我所研究生部邮箱:zhaosheng@ict.ac.cn。

上述材料恕不退还,请自备留底。

三、申请程序 1.申请方式及时间

凡预计自己能在所就读的高等学校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可于2012年8月15日起可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gucas.ac.cn/),通过“推荐免试生申请系统” 提交网上推免申请。

2.初审与面试

9月15日前,我所各研究室(中心)将根据推免生申请情况,自行分批初审。初审通过者将会收到我所的手机短信或邮件通知,并应按通知要求到我所相应部门参加差额面试。具体面试时间、次数由各研究室(中心)根据报名情况自行确定,录满为止。

在招生计划表(见附件)中,研究方向、导师与研究室(中心)是对应的。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时,选择了研究方向、导师,也就选择了报考的研究室(中心)。面试以研究室(中心)为单位进行。

9月20前,各研究室(中心)将面试通过的推免生材料(包括面试登记表、成绩单、体检表、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等)整理好后,统一交研究生部。

9月25日左右,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将审定第一批拟录取推免生,并在计算所网上公布。

10月中上旬,未招满推免生的研究室(中心)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招收免试生。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将于10月15日左右,审定最后一批拟录取推免生并在计算所网上公布。

四、面试与拟录取

1.面试形式:包括笔试、面试(每人约20分钟),英语测试或上机考核(由研究室、研究中心自定),体检(北京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早上空腹,自带1寸照片一张)。

2.面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专业知识和外语考核及体检。

1)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 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专业知识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性。考核既要看学生历年的学习成绩,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其他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

3)外语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4)体检主要考查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体能、体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查。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五、拟录取和网上报名、现场确认

1.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对各部门的面试结果进行审议,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含硕士生、直博生)并进行公示。对拟录取的申请者及时核发推免生拟接收函。2.收到接收函的学生应及时持拟接收函到其所在高校领取推荐免试生校验码和“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该登记表寄送给计算所研究生部。

3.被确定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必须在全国网报规定的报名时间内(2012年10月10日—31日),持推荐免试生校验码进行网上报名,并于2012年11月10日—14日到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4.被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5.推荐免试生的录取类别一般为计划内非定向。

六、复审和录取

2013年4月对已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进行复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1.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必修课学习成绩有不及格科目; 2.毕业设计(论文)未取得良好以上成绩; 3.毕业时未获得学士学位; 4.政审不合格;

5考试作弊者或违纪(法)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或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受到处罚者;

6.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有弄虚作假者。

通过复审的推荐免试生,将与拟录取的统考生一起上报教育部审核,审核通过即被录取,录取通知书与统考生同时发放。

七、其他

计算所鼓励推荐免试生硕博连读或攻读直博生。考生可在面试时提出硕博连读或直博申请。同等条件下,我所将优先考虑录取愿硕博连读或攻读直博生的申请者。

直博生从获得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被接收为直博生的推免生,不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但须参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大约在2012年12月下旬)。具体请参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3年博士生招生简章》或直接向我所研究生部咨询。

本简章未尽报考事宜,可随时查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我所网站(/gsict(参考信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

桉树栽培技术与速生丰产技术研究 篇3

【关键词】桉树;栽培技术;速生丰产技术

1 广西区域内桉树种植目标与区域划分

速生桉树属桃金娘科桉树属,适宜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生长,具有适应性强、成材周期短、天然萌芽率高、速生等特点。作为人工种植林的重点选育树种,广西从印尼引进后,通过种子育苗、组培育苗或扦插育苗等形式进行大量种植,目前已经遍布广西各地。速生桉树的木材可用于木片、板材及制作纸浆等,是高级纸张及中高密度纤维板的原料。速生桉树也是我国南方人工林速生树种中生长最快、发展最迅速的树种。

2011年11月,广西林业厅出台了《关于科学发展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广西桉树的科学种植、科学经营和科学管护。意见指出,要继续保持广西速丰林面积、桉树林面积全国第一,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通过科学发展桉树速丰林,打造广西造纸与木材加工千亿元产业链,实现林业双增目标。“十二五”期间,广西桉树速丰林总面积由2010年的180万公顷增加并稳定在231万公顷,主要布局在中亚热带气候带分界线以南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南宁、崇左、贵港、玉林、梧州、来宾等9市,以及百色市的平果、田东、田阳、右江区、田林、河池的巴马、金城江南部、宜州市南部、环江县南部、柳州市的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南部的部分海拔400 m以下区域。其中,桂南、桂东南地区主要发展林桨纸短轮伐期原料林;桂中、桂西地区主要发展中大径级林板原料林;桂北地区主要发展耐寒品种的大径级材。

2 速生桉树种植区域选择与备耕整地措施

2.1 选择冬季进行炼山

冬季属于农闲季节,因此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里进行桉树速生丰产林的炼山和整地,效果较好。根据以往经验,最好在元旦前完成挖穴备耕,2月份前完成回穴。炼山是造林的一个重要工序,特别是对于荒山以及已经砍伐完成的野生林,需要通过炼山的方式进行改造,炼山不仅可以收获草木灰,还可以通过高温改良土壤肥力,杀死原生病菌。但是,由于目前对于炼山放火措施不足,大规模的焚烧已经被禁止。

2.2 因地制宜进行整地和开穴,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桉树喜爱在疏松的土壤里生长,所以在炼山完毕后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尽可能地疏松土壤。机耕全垦适合于地势平坦或坡度小于10°的缓坡地,目前广西区域内此类土地较少,一般不予考虑。而带垦整地一般适用于缓坡地,沿山坡等高线用大马力拖拉机全垦松土成带状,以阻隔水土流失,这种整地方式主要应用于钦州、防城等沿海丘陵地区。而在广西区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穴垦整地,主要使用人工清理林地上的杂灌丛、树头,然后根据设计好的种植密度确定种植穴,沿等高线开挖种植穴,开穴时将含有腐殖质的表土集中放在一边,以便种植时将富有养分的表土回填种植穴穴底,一般规格为60cm×50cm×40 cm。整地完成后,应让土壤风化一段时间后再行种植。挖穴1~2个月后,每穴施桉树专用复合肥,将肥放在穴中与泥土混合均匀。先将穴边的泥土打碎回穴八成左右,到种植时再回满沟穴,回穴时,把穴四周表土打碎回填,坡地要回成反倾斜状。

3 速生桉树幼苗抚育与管理

3.1 选择桉树生长期进行种植和抚育

桉树生长旺盛期是每年的4~10月,这也是桉树种植和抚育的最佳时期。如果种植迟了,错过了生长旺盛期,就会影响桉树生长。广西桉树的最佳种植时间为2~4月份,待春雨过后土壤湿透了就进行种植。如果遇到春旱,则需进行人工浇灌培育,不能错过最佳种植时间。

3.2 根据种植地的情况选择适宜生长的桉树品种

桉树的优良品种很多,各有各的优缺点,不同树种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同,尤其是对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而造林时应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不同的桉树品种,根据造林地情况选择适当的造林树种或品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广西境内普遍采用的品种有尾叶桉U6、刚果12号桉W5、201-2,广州1号、DH32-29、广林9号、杂种桉石岭1号等品种,也可以根据当地林业站给出的具体建议进行选购种植。

3.3 优选苗木进行种植,提高成活率

桉树造林成活率的高低与苗木质量成正比,因而要优选苗木进行种植。速生桉树一般选择苗高20~25cm、径高比大于1%的顶芽健全、叶色正常、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优质苗木。在上山种植之前大约15d要进行炼苗,最好避免长途运输对苗木造成的损伤。种植时宜采用组培苗或第二代扦插苗方式种植,以提高成活率。

3.4 合理选择种植密度,科学种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避免因林木密而造成林木分化的问题,如果种植过密,种下的树木不到1年就会开始落叶、枯枝,从而严重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往往成林不成材,单株材积少、产量低;如果种植太疏,单位面积株数太少,木材产量也低。从广西桉树速生丰产林比赛项目的数据来看。21~22.9℃是速桉树速生林生长的最佳温度,年均亩蓄积生长量为3.01m3,超出23℃以上的为2.75m3,19~20.9℃的为2.66m3,该温度段与广西年均温16.5~23.1℃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因此,最好采用宽行窄株的方式进行种植,一般植株留有2.5~3.0m的宽行距,这样既有利林木生长,也方便后續的开沟、除草、松土、追肥抚育和采伐作业。

3.5 适度追肥和除草,加强抚育管理

速生桉树需要吸收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若肥量达不到生长需求和速生目的,则会造成幼苗死亡,因此,待种植和定株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追肥,即沿松土沟或另开小穴,将几种化肥按用量混合后均匀施放在穴中,然后用土覆盖。桉树优良品种因其速生丰产而需肥量较大,施用基肥造林十分重要,施基肥是确保桉树丰产的重要措施。造林基肥要具合理的氮、磷、钾配比,施基肥时,肥料不能与种下的苗木直接接触,以防烧伤幼苗;注意不要将肥料集中施放,对于成块的肥料要粉碎,施下的肥料要与周边泥土混匀,以免影响肥效或灼伤苗木根系。施肥后及时用土覆盖,防止养分挥发而降低肥效,造林头两年一般每年追肥、除草2次。如果是春季造林,9月份左右幼树生长到1m多高时要进行第一次追肥除草;第二年4月进行第二次追肥除草,追肥抚育最好在雨后土壤湿润时进行。桉树人工林主产区是进行全树砍伐的,除了收获干材,一样收获树叶、树枝和桉树主根,收获凋落物似乎比以前少,但在煤气涨价时有回升趋势,这些将严重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和保持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根据广东高要尾叶桉人工林的研究表明,对于施肥林分,仅进行干材收获所失去的养分绝对量比不施肥处理所失去养分占全部树种积累养分的比例几乎相等。在我国目前的采伐模式下,80%~90%的养分元素将带出人工林生态系统,而不能进行养分生物循环。

4 速生桉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桉树常见的病害主要有青枯病、焦枯病,主要通过苗木上山前用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500~800倍液喷施来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大蟋蟀、红脚绿金龟子、黄褐绒鳃金龟子、鳞绿象鼻虫、蝼蛄、小地老虎、白蚁等,在这些害虫中,除白蚁需用灭蚁灵等白蚁专用药外,其余均可应用各类胃毒杀虫剂(如菊酯类及敌百虫、1605粉剂等常用农药)防治。广西目前较为严重的是白蚁侵害,針对这个问题可以选用以下2个方法进行灭除:

(1)炼山后埋灭蚁灵,造林时施呋喃丹,造林后1个月左右再施呋喃丹或其他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这个方法能较好地确保成活率,但成本较高。造林后约1个月,注意到山场检查是否有白蚁为害,若有蚂蚁则应再施,药物应紧靠根茎处。

(2)使用绿僵菌或桉树灭蚁药浸桉树苗土球。备1个一定容积的塑料桶,按说明书配制药剂,绿僵菌稀释为1∶2000,桉树灭蚁药为1∶500,再备柑橘箱,将苗木竖放于柑橘箱中置于药液中,浸湿土球但不淹苗木,至无气泡冒出时取出,稍干后即可上山造林。造林1个月左右若发现仍有白蚁,可补灌施药水。

5 速生桉树加工产业链营造及副产品加工

为确保林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应当根据桉树生长特性进行合理的砍伐和工业加工生产。如果是以生产中、小径材为经营目的,而且使用的是轮伐方式的话,采伐期一般以6年较为合理;如果以生产大径材为经营目的的,采伐期一般以10~15年更为经济。如果采伐过早,速生桉树还未达到桉树生长高峰期,则浪费了资源,且产值偏低。目前,广西区域内第二、三代桉树萌芽更新的技术措施桉树是一种萌芽能力很强的树种,伐后能够萌芽更新成林。砍伐第一代林木后,第二代也可达到较好的成林效果。针对砍伐后的速生桉树林,应当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管护,以增加来年的产量和可持续发展。选择的采伐桩头要在10cm左右,采伐后的林地要全面下青,应当在砍伐后1个月未有萌芽时进行炼山。砍伐后每株树桩保留1~2株生长粗壮的萌芽,其他的全部砍除。应当连续2~3年进行除草、施肥等抚育管理,以保障速生桉树林的持续生长。

6 结束语

广西是适宜桉树速生丰产的区域,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和抚育方式可以提高桉树产量,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林业工作者除了指导农民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外,还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苗木优选,以提高单位亩产,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木材战略储备核心基地。

参考文献

[1]周家维.贵州南部桉树引种与施肥效果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2]李东海.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06(06).

[3]王世红.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演变特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4]邓兆峰.广西上思县桉树青枯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03).

作者简介:

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 篇4

沧州旺发生物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 是专业研发微生态制剂的省级高科技生物技术民营企业。十余年来完成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的技术研究》、《基因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应用技术与示范》等国家“863”科技项目的研发, 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厂区占地60余亩, 布局和设备全部按GMP标准规划建设。设置了动物营养、生物技术、畜牧兽医、水产生物等专项实验室、培养室和8个生产车间。化验设备、分析仪器齐全, 居国内先进水平。储备了具有国内外现代新型生物技术领域的微生物菌株380余种。两条固体发酵生产线已实现自动化控制, 发酵生产效率高, 为用户提供高活性、高纯度、功能性极强的全发酵 (非吸附) 畜禽、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单一菌粉、复合菌粉及成品。

益优健 (母猪专用、仔猪专用、育肥猪专用系列产品)

优菌素 (肉鸡专用、蛋鸡专用系列产品)

生物有机肥发酵剂EM菌剂

枯草芽孢杆菌, 纳豆芽孢杆菌, 硝化细菌, 地衣芽孢杆菌, 植物乳杆菌, 光合细菌, 乳酸菌, 肥水菌, 底改活菌单一菌粉

总部地址:河北省沧州市解放西路颐和国际商务中心A座1区807-812

0317-2188466 2128466传真:0317-2188466

林业育苗技术研究 篇5

关键词 林业育苗;技术;苗期管理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095-01

1 林业育苗的现状

多年来,我国林业方面的育苗技术以传统的方式为主,常使用塑料袋、蜂窝纸、辣椒管等装填粘土,这些方式普遍存在苗木根系纤弱和卷根、稀根、偏根等问题,是我国在林业育苗技术上的缺陷,这也是我国人工原料林普遍低产的重大原因。通过育苗容器的发展以及在苗期的管理使得林业育苗得到了新的发展。

2 林业育苗容器技术

人们普遍认为容器育苗造林因为容器可以完整地保护根系,应当有很好的造林效果,但长时期以来并没有认识到容器苗在培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低劣根系问题。采用根系不正常的苗木营造的林分,是没有前途的林分。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改善了传统的育苗技术和方法,使育苗成活率达到新高。

1)容器育苗的根本和发展趋势。传统上,在林业育苗中人们认为采用各种容器育苗是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但是,容器育苗更根本的理念是培育平衡根系、空气切根(形成根愈伤组织)、繁殖材料幼化等。现在大多数种类的育苗容器已经淘汰,单体、易穿透、易分解、不回收的容器已成为主流。各国大规模使用的只剩下几种,从技术角度考虑,以法国的Fertiss无纺布容器最为先进。最新出现的压缩饼圆型容器也正日渐推广。这种容器在制作时已在基质中加入了缓释全肥,经干燥、压缩后,体积很小(类似压缩毛巾),所以非常便于远距离运输和销售。

2)容器育苗技术操作技把关。①做好容器摆放苗床,整齐地排放容器,以便管理;②保证基质装满容器,保证基质湿润,基质要采用肥沃的森林土;③保证苗木不失水,在装填苗木的过程中,要假植好苗木,始终要保持苗木根系湿润;④保证苗木根系舒展、不窝根,保证苗木根系不外露,剪掉苗木太长的根系;⑤及时供水,容器装填好后,要有水源保证,要及时浇水以保证苗木不缺水,保证苗木湿润。通过在实践中把好以上几关,做好以上苗期的及时正确的管理,那么就会最大程度的保护好育苗的根系,提高育苗的成活率,使我国改变林业育苗方面的不足,林业育苗技术得到了有效改善。

3)科学的育苗容器技术。Fertiss无纺布育苗容器作为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轻基质和无纺布材料,用机器制作透底容器,机器自动完成焊接布缝、装填基质和切段成型,用于扦插、下种或移栽组培苗。容器成型机有一个大料斗,供进基质之用;有一个成型筒,筒内是推进螺杆,筒外卷有无纺布,其上有一只电烙铁块,成型筒端部有一个斜形开口,无纺布被螺杆送料应力拉动过程中被自动折边重合,烙铁块同时予以粘合。无纺布卷挂在成型筒下部。被填料、粘合、成型后的容器在被从机内推出时,由数控电子部件控制,用一个气动无齿锯片按设定长度将其切段,并被堆放在出口台面上,这时工人即可捡拾装箱。可以做成不同口径的进料筒,从而生产不同口径的容器,用于不同植物的育苗。调节控制器上的参数,可获得不同的切段长度。通常,体外的根系应当通过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停水,空气自然切除(干枯),并形成愈伤组织。相同道理,如果苗木已经育成而无法造林,则可使苗木保持在临界萎蔫状态,防止苗木疯长。在新的育苗理念中,这种愈伤组织是非常重要的。采用上述机器制作无纺布容器,一定要以有机质为育苗基质,而且不能掺加粘土。制备这种基质的原料可以是任何有机质。如果说无纺布是理想的穿透材料,成型机是理想的制作设备,那么基质是最为关键的。轻型基质,不仅轻,便于上山造林,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粗壮根系。

4)科学的苗木质量评价标准。对苗木进行质量评价,可以有效的反映育苗的理念。以往人们只依照苗的大小、粗细及根系来评价,但是,同样的标准下,苗却有可能是老化的苗木。因此,要完善苗木的评价标准,根据先进国家的育苗理念形成的评价标准,对无法从苗木外观上断定苗木质量的一些标准进行了加强,如扦插苗是否具备空气切根后形成的愈伤组织、根系是否平衡、是否经过充分的幼化处理等。在传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再加上这些评价标准,那么对苗木的质量评价也就更加的科学合理。

3 落实育苗技术,抓好苗期管理

在确定了容器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加强在育苗过程中的苗期管理则能有效的将技术更好的在实践中应用。做好种子贮藏及处理、整地和施肥、作床、土壤消毒、播种等育苗的前期工作,保障育苗的基本条件。在苗木出土前,要保证苗床湿润,等苗木出土达到30%左右时要及时采用退菌特、多菌灵等农药500倍液及时防治苗木病害。此后,每隔1星期左右要喷洒一次消毒液,防治苗木病害。中耕除草应根据土壤板结情况而定,一般待幼苗长出真叶前后开始,以后每隔30天左右松土除草1次。苗木出齐后1个月左右开始间苗,间密稀留,间掉生长势弱的苗木,一般保留400~500株/平方米壮苗,留苗量15~18万株/666.7平方米。对新育苗,应每年追肥3~4次,第一次在苗木出齐后的30天左右进行,以氮肥、磷肥为主,尿素10~12kg /666.7m2,以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追肥方法以沟施法为主。留床苗的追肥时间,应在开始生长时进行第一次追肥,以后的追肥时间,以生长初期和速生期的前半期为主。苗木出圃宜在苗木落叶至土壤封冻前或翌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出圃。起苗前应浇透水,起苗时保证苗木不受伤,主、侧根系完好。临时假植,应在背阴干燥处挖假植沟,将苗木根部埋入湿土中进行假植;越冬假植,将苗木全部埋入湿沙中,及时检查温湿度,防止霉烂。外运苗木每50株一捆,根部蘸泥浆,并进行包装,苗捆应挂标签,注明品种、等级和数量。远途运输应遮盖帆布,中途洒水保湿。

对于任何害虫的防治,都要采取多种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综合防治方法不是化学防治与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的简单拼凑,要根据虫害程度与当地实际情况综合分析,权衡利弊进行运用。化学防治方面在蛴螬幼虫期有两个最佳防治期:一个是4月底5月初,幼虫经过一个冬季的越冬休眠,此时幼虫刚刚上升活动,抵抗力弱易杀死;另一个是7月底、8月初,此时蛴螬刚刚孵化出,为害轻,也易杀死。防治时,用50%辛硫磷200 倍液或“3911”乳油500~800倍液在苗床上用粗木棍扎洞灌根,扎洞时应在不同播幅扎2~3个洞,扎成“品”字型。灌注后,再覆土盖住,以防苗根漏风;人工防治:采用深秋季节苗木出圃后人工挖掘捡拾,或7月底8月初雨后的清晨6~8点,由于蛴螬不耐水湿会自动爬出土面进行活动时进行人工捡拾;物理防治:在金龟子成虫的羽化高峰期可利用金龟子成虫的趋光性,用黑光灯诱杀,也可在黑光灯周围喷洒胃毒性农药,以便杀死金龟子成虫,防治诱杀灯周围虫害加重。成虫盛期:可向苗木上喷洒75%辛硫磷或对硫磷等胃毒性毒药。

科学的育苗技术提高了林业育苗的效率,但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要把容器摆放在苗床上便于管理,要保证苗木不缺水、保持苗木的根系湿润,保证容器内基质的填满并保持湿润状态,基质采用较为肥沃的森林土等等需要注意的内容,选择了较好的育苗技术也要配合科学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苗木的根系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

参考文献

[1]魏红亮,周晓光.浅谈林业育苗及苗期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2]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0,5.

高职院校技术研究所管理探析 篇6

1 彰显技术研究所管理的特点

1.1 以技术应用性研究为重点

高职院校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 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依据地方、行业企业的需求而开展高职教学与科研, 尤其是技术研究所的技术应用与开发等领域研究来源于企业又应用于企业。为此, 应明确高职院校技术研究所管理的定位, 在研究的领域上, 以技术应用性研究为重点, 而不是基础研究;就应用研究而言, 也较本科院校要窄一些, 不宜过多开展科技含量高、技术开发难度大的科技项目, 而将主要研究重点放在开展技术应用研究以及交叉技术组合应用研究上;在技术服务的范围上也宜小一些, 面向地方和行业的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第一线, 进行与和自身科研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技术服务。

1.2 以解决第一线实际问题为目标

技术研究所承担着多种角色:既是执行部门, 又是管理部门, 既是专业课程技术研发部门, 同时还是系级校企科研合作部门。一方面, 技术研究所作为科研执行部门, 需要学习科研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等, 完成上级交给的科技应用研究任务;另一方面, 作为科研管理部门, 既是本系部科技研究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 又是协调和监督者。过去教师申报研究课题, 有时间规定的限制, 申请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 要经过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 审核周期长, 教师有厌烦情绪, 影响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成立技术研究所后, 简化了工作流程, 缩短了课题申报的时间, 减小了科研管理的跨度, 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提高了管理效率, 实现了被动申请到主动寻找课题的转变。

技术研究所作为专业课程技术研发部门, 需要组织广大教师对教学改革难点进行研究, 如何进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实践训练中心建设等需要去探索研究和实践, 如何实施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更需要调研与论证。作为系级校企科研合作部门, 系部在学生实习、毕业生就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培训互动等方面与企业有较多的合作, 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 了解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未来岗位的需求, 为校企合作研究项目的选题和开发项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科研信息, 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开通了渠道。企业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小技术、和小发明。有多少资源就开发多少对企业的服务项目, 资源不够需要外聘或合作, 采取哪种形式一切由系部自己决定。

因此, 技术研究所无论扮演哪种角色, 始终以解决第一线实际问题为目标, 面向教学和生产实践, 重视生产第一线技术和应用性服务课题, 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科研为教学和生产实践服务的特点, 以解决问题来推进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3 以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导向

成立了技术研究所, 这不仅仅是管理模式的改变, 管理效率的提高, 而且使系部的技术研究、项目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一切以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转化为核心, 解决了科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矛盾;由于教学和生产一线人员参与课题研究, 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可操作性, 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成果转化, 减少了科研成果在通过鉴定之后就被闲置的现象, 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使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真正转移到重应用研究、重成果转化的绩效管理上来。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成果转化, 既锻炼了教师队伍, 又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 实现了校企双赢。不仅发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同时也提高了系部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2 瞄准技术研究所管理的切入点

2.1 围绕专业发展抓应用研究

技术研究所的研究重点, 首先是本系部的专业发展研究, 只有紧紧围绕专业发展进行应用性研究, 在本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中找项目、选课题, 高职教育理论的应用、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才能落到实处, 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方式、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管理等研究才能有的放矢。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这样的应用研究, 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边实践边研究, 不仅促进了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使教师有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

2.2 围绕校企合作抓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刚升格不久, 凭借着原有的行业背景, 与企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但由于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学生实习的层面上, 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越来越低, 如何将这种学院的“单赢”变成校企合作的“双赢”, 扩大合作内容是关键。不仅企业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为教师去企业安排定岗培训岗位、配备指导教师, 作为学院方更应该多为企业想想, 如何去为企业第一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何将企业的技术人才聘请到学院当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如何为企业培训等等, 这些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研究, 同样需要技术研究所去策划和组织。

2.3 围绕科技服务社会抓技术研究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与其他高校不同, 所承担的任务与内容、服务的范畴有其特点。一是研究重心低, 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攻克技术难关;二是研究成果小, 大多数是技术小发明、小创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 扩大市场份额, 每年都有一些技术革新, 或者是将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能大范围投入生产, 企业的需求量很大, 需要我们主动去寻找。因此, 如何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技术研究优势, 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产业调整方向找项目、选课题;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主动深入企业第一线, 引导他们在现有技术的不足中找项目、选课题;引导他们在已有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找项目、选课题;引导专业教师走向社会、走进企业, 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主动申请企业的技术开发研究任务, 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 也是技术研究所的一大任务。

3 技术研究所管理中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1) 营造环境, 引导教师技术研究服务第一线

近几年, 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 教师们的教学课时居高不下, 无暇进行技术研究, 加之不少高职院校采用的是课时费奖励机制, 而对技术研究激励措施不多, 教师的技术研究积极性不高。若不破解这一动力机制瓶颈, 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不可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 解决教师参与技术研究动力不足的问题成为首要任务。一是营造宽松环境, 实现激励机制创新。制定有利于技术研究的激励政策, 技术应用、工艺过程研究、交叉技术复合应用研究应视为科研成果。改变部分教师一味追求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的现象, 积极营造教师开展技术应用与开发的外部环境, 培养和挖掘教师技术应用创新的能力。二是修改技术研究评价标准, 实现考核机制创新。改变以发表论文、和专著的数量、科研立项的级别、获得经费的数量等作为依据的评价标准, 增加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性评价指标, 增加反映教师参与技术研究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参加技能大赛的指导等内容。三是对教师参与企业服务、技术改造等技术研究实行科研政策倾斜, 在职称评定、先进评选和工资晋级等方面优先, 激发教师参与技术研究的动力。四是在激励措施上, 不仅采用奖金、绩效工资等经济手段, 还注重精神激励, 使教师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如开展“科研优秀团队”、“科研十佳”、“科研优秀奖”、“特殊贡献奖”的评选, 表彰技术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的教师, 并作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职称评聘重要依据。五是加大对技术研究团队的考核力度, 没有团结协作精神, 没有参加技术研究梯队, 仅靠“单干”搞技术研究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不予考虑;没有稳定的技术研究方向, 没有技术研究梯队, 就不分配研究资源等。

(2) 专兼互补, 提升技术研究团队的研究实力

技术研究所有了激励措施, 教师有了研究的热情, 并不意味着技术研究就能顺利开展、就能很快有研究成果, 还要看教师是否具备技术研究的能力。因此, 技术研究所应打破常规, 组建专兼职的技术研究队伍。第一, 要更新观念, 技术研究所的技术研究团队不仅是本校的专业教师, 还包括从校外聘请的各类兼职教师。聘请校外高层次兼职研究人员参与系部开发的课题研究, 不仅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增加了, 而且研究的质量也提高了;不仅能提高系部的技术研究水平,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技术研究能力, 提升专业技术研究团队师资的整体水平。第二, 技术研究团队建设模式创新, 有长期合作型:采用“请进来”的方式, 鼓励技术研究团队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双赢的合作机制, 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在主持的技术研究课题中聘请校外技术研究人员参加;也可采用“走出去”的短期联合技术开发, 通过教师主动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研究, 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项目。通过技术人才的互动, 锻炼科研队伍, 增加科技研究成果的积累, 专职与兼职教师组成的技术研究团队, 共同研究的成果更贴近企业的实际, 专业建设研究更符合企业第一线的岗位需求。第三, 培养专业技术研究梯队。采取自愿组合和技术研究所协调安排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兼职相融、团结合作的技术研究梯队。通过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研究带头人, 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环境, 引导团队根据学术梯队、技术力量和社会需求确定技术研究方向和目标。通过将企业的中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新产品研发人员以及科研院所的研究骨干、知名专家学者请到学校, 对教师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使他们在学术活动中, 开阔视野, 拓宽他们的知识。通过为他们独立承担课题提供机会, 让有重大技术研究项目的教师少承担教学任务, 为他们出成果创造条件等等, 使技术研究队伍不断优化。

(3) 内容创新, 促进技术研究项目的多元化

技术研究所在研究项目上, 必须实现从过去单一的技术培训向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的多元化技术研究转变 (见图1) 。其一, 技术开发包括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 主要以企业需求为选题依据, 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如委托开发利用研究:就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其二, 技术咨询有来访服务和主动上门提供咨询服务。如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可行性技术论证、技术预测、专题技术调查、分析评价报告等。其三, 技术服务不仅有专业教师去企业的技术定岗, 解决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难题, 而且有共建各类研发和服务的平台。如校企合作共建新技术、新工艺研发中心、技术升级服务中心等。其四, 技术研究成果推广与应用。如定期举行技术研究成果推介会、成果应用的跟踪研究, 使技术研究所成为高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心。其五, 技术培训分为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订单培训与委托培训、岗前培训与在职人员培训。为企业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使技术研究所成为高技能、新知识的信息咨询和培训中心。

(4) 模式创新, 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双赢

校企合作共建技术研究和服务平台是一个认识问题, 也是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管理模式改革问题。如何筑巢引凤, 怎样实现“以场地换设备”, 不少院校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 共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践证明, 一方面节省了企业对场地的投入, 为企业第一线提供产品研发图纸或样品;另一方面为专业教学提供实践训练的基地, 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产品研发过程, 感受企业的生产环境, 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 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双赢。因此, 各系部应根据自身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校企技术合作模式:一是采取“融合”模式, 企业在学校建立公共技术平台, 设立“技术培训中心”、“技术测试中心”等;二是采取“联姻”模式, 企业提供资金, 系部研发技术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三是采取“联盟”模式, 学校以技术和科研成果入股企业, 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无论那种校企合作的技术应用研究模式, 都是为高职教育和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技术难题。

(5) 校企互动, 提高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科研成果转化难”是大多数高校存在的一个老问题, 虽然原因有很多,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科研成果不对路, 不是企业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许多教师已习惯于从资料、文献中寻找科研选题, 这样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但由于脱离生产实践的客观需要, 很难转化。因此, 技术研究所需把好三个抓手:一抓源头, 以校企合作的横向研究为突破口, 把好“选题关”。不是来自于企业第一线的技术研究课题不予审批。引导教师面向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或者是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二抓过程, 要求技术研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须形成三个报告:即前期的市场调研报告、中期的技术实验报告、后期的技术鉴定报告。三抓结项, 无论是上级部门或企业委托的技术研究项目, 还是专业教师自己研发的课题, 其技术研究成果不能应用于高职教育和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实际需求的, 一律不予批准结项。

技术研究所的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 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只有锲而不舍地沿着本专业开发技术应用性研究, 才有可能积聚巨大的潜能, 发挥技术研究所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孟宪刚, 王维新.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科研管理工作机制的构建及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11) .

技术研究所 篇7

创新研究作为国外首先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 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发展的同时, 我国也自有一套独特的创新研究体系, 这其中包括技术经济、工程经济、软科学、科学学等, 目前情况下又有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等。这些研究学科或者体系在研究的划分上具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相互之间的共同基础何在, 这些都是创新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做了一些研究, 例如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等[7], 但是可以看出研究的内容相对狭窄, 对于造成学科多样的基础也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因此本文考虑在“创新是科学技术的市场化”的统一基础上从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科学学与软科学,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四个层面在学科基础、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手段、研究特点五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

1 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1963年技术经济学科在我国诞生。当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即《全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技术经济学科作为第七大科学技术列入了规划纲要, 这开启了我国技术经济学科研究的历程, 对技术经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经济的学科特征和研究内容主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单纯的考虑技术发展是不完备的。具体到我国为什么在当时的情景下诞生技术经济学科是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因为在此之前, 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考虑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接着开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却对技术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考虑不足, 忽视技术与经济内部的客观发展规律, 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其时, 我国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 可见在当时诞生技术经济学科是非常及时的。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 技术经济在我国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取缔, 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焕发学术生命力的曲折经历。从学科特点来看, 技术经济是我国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借鉴苏联经济指标体系和西方经济学系统方法的基础上独立发展出来的,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一点, 国外学者在比较早的时期就得到了认同。从其学科特征来看, 主要考虑技术与经济的结合, 反对“唯技术论”或者脱离技术的经济发展, 在企业、产业、国家层面达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发展效果。

与技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相类似, 工程经济学在国外的研究也比较早, 在资本主义发展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转变的19世纪末就诞生了, 并在20世纪初得到了快速发展。具体来说, 在1887年, 美国的土木工程师亚瑟·M·惠灵顿出版了著作《铁路布局的经济理论》, 第一次提出工程经济学科的概念, 在1930年, 格兰特E L教授出版了《工程经济学原理》教科书, 该书奠定了经典工程经济学的基础。1982年, 里格斯J L出版了《工程经济学》一书, 把工程经济学科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我国对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相对国外要晚一些, 与技术经济学科发展相似, 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工程经济学主要研究工程领域的经济问题, 与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工程经济研究对象更加的具体, 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 研究逻辑是以工程项目为核心, 考虑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等综合约束, 达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各项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综上所述, 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从本质上来看,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技术经济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于技术的应用, 而工程经济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工程, 是技术的具体化, 这其中二者在具体研究方法上会有不同, 但是二者在使用方法上相似的地方仍不少, 相对来说在技术经济的研究更加关注宏观问题, 就我国来说, 更加关注国家民生的大问题。工程经济的研究中, 更加注重微观一些的问题, 这只是一种相对的划分, 并不绝对。以我国著名学者李京文院士为例, 他的研究考虑到国家层面的因素就比较多, 使研究结果更加的深刻, 与现实的符合更加明显, 这在他的论文中和科研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李京文院士关于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京沪高铁的前期论证、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工程经济论证等, 这些技术经济领域的著名论证, 都可以看出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使命。技术经济从我国老一辈留苏学者研究以来, 已经在我国发展成了很大的研究群体了, 目前来看我国的研究更加偏重技术经济, 其他国家的研究更加偏重工程经济方面的研究, 现在融合的趋势比较明显。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在五个维度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 科学学和软科学

科学学如果从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夫妇在1936年提出学科概念以来算起, 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其实真正为这门学科奠定基础的是贝尔纳J D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 我国在1950年以《科学与社会主义》为书名对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了摘译并出版。虽然对国外著作的译介比较早, 但是我国科学学真正的发展高峰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77年,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文章, 认为要开展科学学的研究, 之后科学学在我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 1983年成立了以科学家钱三强教授为理事长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本质上属于科技哲学的范畴, 研究科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以及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相关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上以思辨性为主。虽然我国的科学学研究起步比国外晚, 但是在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上要比国外迅速和良好, 由此也能看出我国对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的紧迫性与迫切性。

软科学与科学学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时间基本一致, 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起来的。软科学的学科发展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 《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 但是最早使用 “软科学”具体名称的是日本。1970 年5 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 “软科学讨论会”。1971 年日本出版的 《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 “软科学”概念。1977 年, 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 号报告中, 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这是软科学的历史情况, 从这个发展历史中也能够看出, 软科学与科学学的学科特点相比, 更加的关注科学的具体应用, 对于科学技术本身的思辨探讨相对的少一些。与日本同时出现软科学时机一样, 我国当时也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 这一历史时刻呼唤决策方法的改变, 软科学应时出现, 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决策不科学的问题, 这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陈云、万里关于软科学的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并多次做出指示。软科学与科学学相比更加关注实用性, 这从软科学本身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 软科学就是应决策科学转变的时代需要而出现的。

如同技术经济一样, 科学学与软科学在借鉴别国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我国研究学者和科学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发挥创造性思维, 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具体到科学学与软科学的区别来看我国首先从科学学研究开始, 很多论文中提到科学学的内涵, 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的技术化和社会化, 而软科学相对来说主要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上来进行划分的, 更加注重决策层面的研究, 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不同。这从二者主要的研究群体中也能看出不同; 同时二者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比如在高水平的研究期刊和研究团队、研究人员上具有相当程度的交叉。科学学从钱学森院士研究开始以来, 已经形成了极大的研究规模。另外从软科学和科学学的研究命名上也能看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二者都更加偏重科学性和学术性, 都是以学术的形式出现的, 这一点与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就出现了一些不同, 技术经济和工程经济二者主要的出发点还是在于应用领域, 作为一门应用交叉学科的特征明显。科学学与软科学二者的具体区别如表2 所示。

3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区别与上述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 科学学与软科学的研究区别不同, 在我国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研究都没有像技术经济、科学学、软科学等一样形成联系比较紧密的学会、协会, 因此二者的研究群体相对比较分散, 学科研究内容也相对较宽,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都是相对比较宽泛的学术研究概念。从二者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的比较中可以看车, 二者“同源异构”, 即二者都是基于创新的研究, 但是研究角度和内容有不同。

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二者的研究范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明显的交叉, 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二者研究的主要领域不同, 从国际上著名的研究专家Freeman、Nelson和我国的著名研究专家的研究来看, 创新经济研究的领域还在于经济学的范围之内, 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划分为创新经济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考虑, 例如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创新绩效的研究, 企业经济研究的计划方面, 在宏观研究领域方面能够看出主要的研究在于创新与经济增长, 创新与贸易发展, 创新的技术转移和扩散, 这些都是创新经济经典的研究论题。而创新管理方面则鲜明的区别首先是在研究的角度上, 无论针对企业、产业和国家层面的研究中, 创新管理的研究角度主要在于组织、网络、激励, 这些创新的实现手段上的研究。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者方面体现出二者的交叉特性, 大多数研究者同时开展这两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研究方面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突出, 得到的结论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进行了说明。

创新经济与创新管理二者的具体区别如表3 所示, 从比较中也能够看出二者的差别比较小, 而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4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与科技政策

同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的区别一样, 科技管理、技术管理和科技政策具有一定区别, 但联系更加明显, 三者研究的出发点相对创新经济和创新管理更加的具体化, 并且相对范围要狭窄一些。三者最重要的区别也主要的体现在研究范围的不同上, 科技管理研究领域相对其他二者要宽一些, 科技管理考虑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问题, 也就是说, 不仅考虑具体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也要考虑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对关系, 科学研究对于技术应用的支撑等, 科技管理主要的研究出发点在于科学与技术虽然具有联系, 但是二者在起源、考虑问题的角度、研究成果的衡量方面具有极大的不同, 因此在管理方面就会体现出不同。与科技管理相比, 技术管理主要的研究领域在技术应用层面。与科技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同, 科技政策的研究更加的具体, 着重的研究对象也不同, 科技政策研究核心在于政策制定与应用, 以及应用效果的评价问题, 因此科技政策如何产生、如何执行、实施的效果, 这些关于科技政策的分析相对多一些, 研究相对其他两个方面的研究更加丰富。三者之间的区别见表4:

5 创新研究学科体系

上述从四个层面五个维度对创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容易引起混淆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 论述主要集中在具体研究方面的区分。如果从更加宏观的角度, 可以认为四个层面既然都是研究科技、创新问题, 则一定具有联系, 涉及创新学科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从更宏观的方面来看, 四个层面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相互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体系, 这就是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问题。从以上四个层面相互联系交叉比较明显, 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四者研究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问题, 总体来说就是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 包括这些内容的研究开发、实施运行、效果评价, 以及在这个过程发生的人的因素的考虑, 例如激励、管理、组织方面的问题。这是造成以上四个主要层面相互联系的最重要的原因, 从这个共同的理论前提出发, 能够大致理出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科学学、软科学更加偏重学术方面的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科技哲学、科技史方面的问题, 这是这个创新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因此考虑底层是学科研究基础, 中部是四者之间的关系, 技术经济、工程经济和创新经济、创新管理的研究, 二者互有交叉与联系, 而科技管理、技术管理、科技政策可以作为具体研究内容。整个的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如图1 所示。

上图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学科基础, 这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 这是主要学科基础, 可能还有其他的学科, 其中哲学主要解决科学的认识问题, 如何判断科学本身能够反映出现实世界, 这其中牵涉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不同认识问题, 前者主要的代表如笛卡尔[14]、莱布尼茨[15]、斯宾诺莎[16]等, 后者主要的代表包括洛克[17]、贝克莱[18]、休谟[19]等, 这是哲学基础解决的问题。经济学解决学科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方法问题, 其中重要的方面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历史学主要给予学科应用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判断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科技史、人文历史, 特别是经济史的研究;心理学主要给予学科研究的人的行为解释的支撑作用。当然这只是主要的考虑方面, 创新研究作为综合交叉学科应该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 这样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中层是主要的学科领域, 这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四者的共同指向科技与创新问题。这里认为创新是科技的市场化, 创新不仅是科技问题。四者之间相互之间具有联系, 研究成果可以相互借鉴, 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上层是学科动力问题, 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学科动力来源于现实的需要, 从前面四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中可以看出现实需要是促进这几门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这四个研究领域共同的大力发展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 即上世纪的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历史时期, 当时正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 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现实需要促进了创新研究的快速发展。

6 结论

第一, 从历史发展可以看出, 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的程度, 因此研究科技、创新领域的经济管理问题对经济发展, 特别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时期更为迫切。我国的学者和科学家对这一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如钱学森、钱三强、李京文、许庆瑞等院士, 也做出了有价值的成果, 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年轻的研究者沿着老一辈开创的道路进行前进, 在目前的整个经济态势的发展过程中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第二, 四个层面五个维度的比较也能够看出四个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认为四者之间区别是次要的, 联系是主要的, 这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的核心问题一致, 即科技、创新问题的经济管理问题。四者之间在成果上能够共享, 研究进程可以相互促进。

第三, 创新研究是一门具备明显综合交叉特征的学科,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成思危教授[20]提到的要具备宽广扎实的研究基础, 在上述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构造中本文也着重对创新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特别是哲学进行了论述, 这对于创新研究的指导意义重大。

第四, 从学科动力来看, 创新研究应该更加关注现实需要, 走出象牙塔, 这样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成果, 这不仅是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也是其他学科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如郭重庆院士多次提到的 “学者的天职就是透过纷繁芜杂的事实找出规律, 满足现实需要”, 这在创新研究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

摘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对创新相关学科和领域进行研究, 可促进我国创新研究成果的丰富。通过四个层面五个维度的比较, 对创新研究比较容易混淆的学科或领域进行剖析;在对四个研究层面的区别与联系剖析的基础上, 借鉴成思危教授关于管理科学的学科体系构造创新研究的学科体系。

技术研究所 篇8

1.1 沥青-矿物法(Aspha-Min R)

该方法采用一种合成沸石在沥青混合料拌合过程中将这种粉末状材料加入进去,从而在结合料中产生泡沫作用。沸石是网状硅酸盐组合,在其结构中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较大的阳离子,甚至是相对较大的分子和阳离子群,从化学角度讲,沸石其实就是一种含有较大量结合水的硅酸铝矿物(含水量一般在18%以上)。

1.2 温拌泡沫沥青混合料(WAM-Foam R)

温拌泡沫沥青混合料(WAM-Foam R)主要方法在于将软质结合料和硬质泡沫结合料在拌和的不同阶段加入到混合料中。在第一阶段中,将温度为100~120℃的软质结合料加入到集料中进行拌和以达到良好的预裹覆效果;在第二阶段中,将硬质结合料泡沫化后加入到预裹覆的集料中,使软质结合料和泡沫化的硬质结合料都起到降低结合料粘度的作用从而实现良好的工作性。要使温拌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则需要对软质和硬质结合料成分进行仔细选择,这是因为集料的最初裹覆对于阻止水分接触胶结料与集料的界面从而进入集料是至关重要的。当硬质结合料加入到混合料中时,通过向加热的硬质结合料注入冷水而产生的快速蒸发会产生大量的水雾,使硬质胶结料与软质胶结料结合,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沥青产品的最终组成和特向。

1.3 有机添加剂法

目前成功应有的化学添加剂有两类:合成蜡和低分子量酯类化合物,其中Sasobit合成蜡的应用比较广泛。Sasobit是一种细结晶体,常温下以薄片或粉末形态存在,其熔点大约为99℃,在超过116℃时,可以完全溶解于沥青胶结料中,从而产生的大量液体达到使沥青胶结料粘度降低的效果。当环境温度低于熔点时,Sasobit在沥青胶结料中形成的晶格结构有利于提高沥青胶结料的稳定性,因此在沥青路面的使用温度下,掺入Sasobit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永久变形能力得到增强,同时,在相同的轮载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性与使用普通沥青相比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Sasobit的使用一般使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温度降低12℃以上,目前国内外温拌沥青混合料中Sasobit的掺量一般为混合料质量的3%,以使沥青粘度降低到所需标准,并且不应超过4%,以避免过多Sasobit加入后对沥青胶结料的低温抗裂性产生不良影响。在使用Sasobit生产温度沥青混合料时,一般建议将固体Sasobit与沥青直接混合,这样可以提高两者的混合均匀性,若将Sasobit直接与矿料混合,则会影响其在沥青中的均匀分布。

2 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分析

(1)降低沥青混合料生产和施工温度约30~50℃,可以节约能耗20%以上,同时沥青混合料存放温度降低,较低温度下的流动性增强,一般使用压路机静压方式即可达到沥青路面所需的压实度,减少振动压路机使用时对桥梁和沿线建筑结构的影响。

(2)减少排放量。温拌沥青混合料可以大幅度减少沥青混合料拌和过程中的气体排放物种类和排放量,一般拌和温度每降低10℃,沥青烟雾和CO2的排放量会随之减半,由于有效控制了气体的排放,一般可以节省沥青拌合楼30%~50%的间接成本,并大大减小有害气体对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的危害。

(3)温拌沥青混合料一般可以降低最佳沥青用量,同时由于温度的降低可以减轻热拌过程中沥青的老化,尤其是沥青中的轻质烃组分不会在沥青混合料加热过程中挥发掉,可以使沥青路面的耐久性提高,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3 施工技术研究

3.1 Evotherm温拌技术原理

(1)Evotherm工作原理

Evotherm是基于乳化平台的一种温拌技术,通过独特的化学表面活性剂,配置成皂液的形式直接加入拌合缸,与沥青口石料进行搅拌,在化学表面活性剂和水膜共同作用下改变了沥青短暂的动力粘度,从而提高了较低温度下的拌和性能。

(2)Evotherm碾压温度范围

为了得出Evotherm的碾压温度范围,对热拌沥青混凝土和温拌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分别进行成型试验,沥青采用基质沥青,得出温拌沥青混凝土合适的温度范围。

3.2 低温施工试验路

由于温拌沥青混凝土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实现拌合和碾压,因此,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冬季施工,延长施工季节,为了验证这一设想,在河北省公路局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了全国第一条温拌沥青混凝土低温施工试验路,试验路于11月17日进行摊铺,此条路为津汕高速黄划港引线,位于沧州市黄大港,施工单位为沧州路桥,温拌试验路全长1km,宽为12m,路面结构为:4cm AC~13+5cm AC~13。

(1)原材料

(1)集料

集料采用10~15mm、5~10mm、机质砂,填料为矿粉和水泥。

(2)沥青

沥青采用AH-70基质沥青。

(3)温拌添加剂.

温拌添加剂为美Mead Westvaco提供。

(2)配合比设计

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为AC-13型,级配如表1所示。

(3)温拌料拌合与摊铺

(1)环境温度及出料温度控制

考虑到低温季节施工,环境温度为3~7℃,风力4~5级,为了保证混合料出料温度到场后的温度在120~125℃,混合料实际生产时沥青温度控制为140~145℃,拌合楼现场石料设定温度140%,混合料的I出料实测温度在130~135℃之间。

(2)摊铺温度控制

试验路宽度为12m,采用1台super2100型摊铺机进行摊铺。摊铺温度控制在115~120%,摊铺机的摊铺速度为3~4m/min,做到均匀、不间断地摊铺。

3.3 试验路检测

(1)温度检测

混合料出料温度130~135%,摊铺温度115~120℃,初压温度为100—120%,复压温度为80~110℃,终压温度为60~80℃,碾压完成温度为50~60℃。首先采用paveeool软件对温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降幅进行计算,最后对试验路实际温度进行测试。

当环境温度为环境温度7℃,风力4级,从结果可以看出,5cm温拌AC-13中面层8min后温度从120℃降低到100℃,因此,初压必须在8min内完成,100%降低到80℃花了10min,从而复压必须在初压后10min内完成;终压结束必须在30min内完成。

当环境温度为环境温度3.4℃,风力5级,4cm AC-13上面层4min后温度从120℃降低到100%,因此,初压必须在4min内完成;100%降低到80℃花了4min,从而复压必须在初压后4min内完成;终压结束必须在15min内完成。

(2)取样检测数据

取样的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结语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低排放和低能耗的环保型路面材料,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目前对温拌沥青混合料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自2005年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铺筑第一条温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后,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铺筑了多条试验路以检验温拌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总之,温拌沥青混合料与我国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相一致,尤其适合于西部和山区等地区较低环境温度下沥青路面的施工,随着其技术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必将体现出优越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温拌沥青混合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吕伟民.橡胶沥青路面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技术资本市场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篇9

技术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从历史上看, 西方国家的几次工业革命都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 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和德国成为工业强国;20世纪中期以电子计算机、原子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和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技术创新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高低和增长潜力的大小。据研究测算, 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 20世纪中叶上升至50%, 20世纪80年代达到60%~80%。在这样的背景下,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通过财政支持技术研发、建立技术市场、高科技孵化基地、风险投资机构等多种方法激励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 在肯定前期成果的同时, 我国技术创新的程度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着巨大差距, 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各国特有的技术发展路径, 因此, 在全面学习先进国家科技发展机制的同时, 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特点, 分析和寻找适合我国的技术发展模式。

二、我国技术创新及应用现状

从新中国成立到市场化改革之前的这段时间, 我国技术要素的配置经历了一段完全由计划主导的时期, 国家对科技实行统一管理, 研究课题由国家下达给国有的科研机构, 经费也由国家垂直拨款, 技术成果由国有企业无偿使用。在建国初期我国经济、技术、教育等百废待兴的情况下, 计划手段虽然有很多弊端, 却很好地发挥了其高效的资源配置优势, 使我国在国际封锁、国内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基础设施, 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及一系列科研成果, 缩小了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成果成为一种商品交由市场来配置,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技术市场, 企业成为技术研发和交易的绝对主体。然而, 由于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迄今为止我国的技术创新仍然不可避免的保留着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一) 我国技术创新现状

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 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 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 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 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 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2000年以来, 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 2009年达到5802.1亿元, 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2009年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1.7%, 创历史新高。从研发结构来看, 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 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 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 年平均增长23.9%。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 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 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 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 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 是2000年的6.7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技创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科技研发仍然有待发展和突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发经费总体投入较低。虽然2009年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1.7%, 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早在1995年该指标就超过了2%, 日本2007年甚至高达3.4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表《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情况》中数据计算得到。

(2) 研发结构不合理, 基础研究比例偏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到一国的根本性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当是公共财政科技投入的主要方向。我国基础研究所占比例持续偏低, 一直处于5%~6%的水平, 而美国一直以基础研究为出发点, 提倡自主研发, 2006年这一指标为18.56%, 日本在经历了初期的模仿创新之后近年来也转到自主研发上来, 2005年这一指标为12.65%。

(3) 企业自有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从研发投入结构来看, 从2000年至今, 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 2008年已经达到73.26%, 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绝对主力, 而同期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28.80%下降至2008年的17.58%, 高校研发经费由2000年的8.56%出现了四年的上升, 随后降至2008年的8.45%。根据以上数据来看, 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在不断提高, 然而,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资源清查公报》同时指出, 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水平不高, 表现为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 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 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可见, 虽然近年来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没有大的起色, 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虽然申请专利数逐年上升, 但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为主, 特别是国内企业, 其专利基本集中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称得上发明的只有6%,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的专利则以发明为主;二是我国企业大部分研发投入用在了技术的购买和消化吸收上, 在技术研发上非常被动, 没有形成自我研发的能力, 而只能依赖于技术市场。

(二) 技术产业化渠道

技术研发之后必须经过市场化的程序才能够真正转为商用, 发挥其高科技促进经济的作用, 并逐步收回技术投资, 进入下一次循环。这部分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和出路, 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市场化的渠道不通畅, 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成果将被浪费掉。迄今为止, 高科技产业化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两种:

(1) 风险投资: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银行贷款无法满足高科技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特别是在创业初始阶段, 因此我国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由政府推动成立了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公司, 大量投资于高科技产业, 2005年的数据显示, 风险投资支持的项目中, 78.3%的项目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项目) 。然而, 我国风险投资的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投资资金无法进行高效循环, 而丧失了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

(2) 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指将技术成果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并使其变为直接生产力的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从技术商品开发到技术商品应用和流通的全过程。发展较早的北京技术市场萌芽于1987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北京技术市场实现了技术向商品的转变, 但至今仍未真正形成技术的商业化运作, 即是说北京技术市场仍处于技术商品交易的初级阶段, 只是简单的技术商品交换, 而并未形成客观有效地价格机制, 商业化运作水平较低, 市场也还很不成熟。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每年都有数万项科研成果, 但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的不到100项。我国的技术市场发展时间短, 程度不深, 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庞大需求, 同时, 由于我国技术市场是政府主导型, 因此存在很多政府干预过多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问题, 例如, 政府直接控制计划项目, 强化政府主导的结果是每年大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及广阔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未能进入商品化阶段;政府对企业、科研机构干预过多, 制约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易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 由于政府干预过多还造成了技术市场管理粗放、对技术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等问题, 技术市场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我国政府已经看到了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并逐步完善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服务职能, 这是符合现实发展的。

三、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的瓶颈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 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通过技术研发寻找企业持久的优势来源, 2006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拟在未来采取技术战略的高达83.5%, 但这些企业的愿景并没有实现。一方面, 庞大数量的专利权能够转入市场化的技术比例极低, 时效性一旦过去, 这些花费了国家投入的专利就变得一文不值;另一方面, 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却难以得到, 只能进行一些末端的试验研究。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源到底在哪个环节上, 是研发不足还是市场化渠道缺乏?认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科技创新瓶颈。我国的技术创新模式是在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后逐步建立的, 因此有必要关注美国和日本技术创新路径背后的经济人文环境, 更好地了解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 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

(一) 美国、日本科技研发模式比较

美国的技术创新一直坚持产品创新、自主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道路。自主研究开发的成功率相当低, 即使在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也只有5%, 而应用研究中能获得技术上成功的达到50%, 30%能够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但只有12%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根本性创新的显著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 但却是提高企业或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在世界经济中心的数次转移中可以看出, 每一次转移都由科技上的突破所引领, 二战后美国的技术创新78%为首创或根本性创新, 这成为美国长达十年之久的低通胀低失业的经济繁荣的主要动力。美国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3所示。

日本的技术创新初期主要依靠引进技术之后的模仿创新、过程创新, 后期开始转为追求自主创新。虽然许多高科技产业是在引进国外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日本对于技术引进后的产业化过程非常擅长, 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在规模和销售利润上均已超过欧美, 其科技地位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二位。日本的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如图4所示。

结合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看出, 一国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模式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与本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状况密不可分, 同时与本国的民族特性有很大关系。并不是照搬其成功的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金融环境、人文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并且这些背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

(二) 美国、日本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长期以来, 我国借鉴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学习较多的是美国的模式, 政府大量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 并建立高科技孵化基地、创立风险投资机构等来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而实际上,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与美国的经济、人文背景有着显著差异, 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国是资深的市场主导的经济体, 倡导自由竞争, 而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还不长, 有着浓厚的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色彩。这一根本区别直接导致了美国模式在我国障碍重重。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 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因而风险资本缺乏退出机制, 这就导致风险资本无法作为高科技的转化动力长期存在;其次, 我国民众的性格特点与美国完全不同, 我国更讲究谦卑、礼仪, 不喜欢个人英雄主义, 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技术人员在能够得到相应收益的前提下更倾向于全力从事研发工作。因此, 大部分有专利和研究成果的科研人员不会去创办企业。这两个原因导致技术研发人员的技术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直接后果就是技术研发无法转变成经济利益, 这大大挫伤了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也直接导致整个社会和民众对于技术研发和相关专业的忽视。因此, 我国需要改变的是保持市场机制畅通从而解决激励问题, 想办法将技术研发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变成市场为主导, 这才是我国技术发展根本性的解决方向。显然, 从这一点来看, 我国并不具备模仿美国模式的条件。

从文化的相似性来看, 日本的模式更具有借鉴意义, 表现在日本的产官学结合研发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产官学结合研发制度实际上代替了技术市场的职能, 将科研活动与大企业直接挂钩, 使技术研发的供和需紧密的结合起来, 同时畅通了其成果市场化的渠道, 类似于技术市场中的技术研发合同。大企业主导技术研发有其优势, 大企业往往是经济的命脉, 其对于市场和产品发展方向的把握更准确, 同时有资金实力, 虽然我国并没有交叉持股的主银行制度和财团, 但我国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跟日本的大企业非常相似。因此, 从这两点来看, 我国在不改变大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情况下学习日本模式是完全可行的, 表现为:

(1) 强化技术市场作为技术供方和需方中介的作用, 完善技术交易的途径。我国技术研发的政府主导色彩太强, 导致企业的需求没有在技术市场上表达出来。对于我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 很多企业并不缺少货币资金, 缺少的是好的投资机会和技术成果, 并不是他们不想发展技术, 而是发展技术耗时耗力, 这些企业缺少时间和人才。与此相对应的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很多技术专利没有用武之地, 这就需要将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连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在技术市场上表达自己的需求, 而高校、科研机构等按照企业的需求定向研发, 最终将成果转让给企业, 获取相应的报酬。日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很多项目都是这样研发的, 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否则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2) 加强国有企业技术研发主体的角色。国有企业在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源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其庞大的规模和资金支持也足以承受长期研发的风险, 然而由于所有权主体缺失以及高管的官员身份, 国企高管往往更重视短期的经营业绩和在职消费, 而不愿花大力气投入产品研发。从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来看, 国有企业和国家独资公司研发投入合计633.45万元, 仅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19.72%, 新产品项目数合计29663项, 占比19.41%。安德鲁·泰利科特等学者对我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长期跟踪和深入研究, 他指出迄今为止, 中国大陆国有企业仍未能在中高端的技术产业建立“内生性的”或独立性的技术发展能力, 根本原因是其所有权主体缺失导致的有根本缺陷的公司治理。事实上从短期见效的角度来看, 行政手段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我国国有企业的高管享有官员的地位和身份, 但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如海尔、青啤等发展良好的国有企业, 其并没有改变高管的官员身份, 而是在收益分配和任期上实行了一定的变革, 就能够改变其短视的根源。同时, 对于那些不能在短期内改革的国有企业, 将研发成果和科技实力纳入国企考核指标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四、我国技术市场未来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除了国有企业改革之外, 能够快速改变我国技术发展困境的就是完善技术市场。作为一种要素市场,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了技术市场, 现有的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科技及企业的发展, 然而, 从技术转化情况可以看出现有市场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强调市场机制在技术市场中的作用之外, 技术市场在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上还远远不够。

(一) 市场参与者数量不够

当前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过于依赖政府资金的支持, 缺乏走向市场的意识, 仅仅是按照学者的思路和政策导向进行立项研发, 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 因而研发成果往往得不到应用。这些机构应当积极参与技术市场, 只有参与者数量上去之后技术市场才能真正形成定价机制, 实现其联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职能。

(二) 技术交易方式单一

大多交易为技术买卖或技术开发合同, 而未实现技术参股等多样化的交易形式。对于一些根本性创新来说, 其投入较大, 一旦完成其所有者并不愿意将其出售, 同时我国技术市场有并未形成完善的定价机制, 这导致技术所有者只能选择自主创业融资的方式实现经济利益, 而这一渠道的不畅通使得根本性创新难以得到产业化的机会。因此, 技术市场并未真正满足大多数企业的需要, 一般的技术无法帮助企业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真正好的技术又难以用钱买到, 技术市场需要向技术资本市场转变。我国法律早已允许技术入股, 但仍停留在企业初创之时, 技术市场需要的是在企业正常发展的过程中, 随时以资本投资的方式吸纳技术资本, 给予其股权、公司治理权等与财务资本再融资类似的地位。

(三) 交易程度不深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的主要是技术商品, 而不涉及相应的科研人员或机构。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资本市场来说, 技术商品只是技术资本中静态的部分, 真正能为企业带来技术突破和持久创新的是技术资本中的动态部分, 即依附于人力资本的长期科研能力。因此, 深度的技术资本市场应当涉及动态技术资本交易, 而这种交易主要以给予股权、可转换债券等资本交易方式完成, 只有将技术商品交易转变为技术资本交易, 企业才能真正得到需要的技术, 而根本性技术创新的所有者也才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 避免自主创业所面临的融资和管理难题, 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解决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优秀技术人才的困境。

五、结论

我国技术研发应当采取以下路径:由政府和风险投资等资金资助技术研发, 形成技术成果后经由技术资本市场定价并交易, 交易方式和主体由谈判地位和资金实力等市场条件来决定, 应用型专利包括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一般来说这部分研究成果的交易主体为中小企业, 而发明专利耗时耗力, 应主要由大型国有企业来接手, 交易之后各项技术成果在企业内继续消化、研究继而转入产业化。企业得到技术成果的同时, 前期的政府投入和风险投资顺利回收, 转入下一轮技术研发。其中, 技术资本交易的方式是购买、还是参股, 交易的对象是技术成果、还是包含研发人员和机构, 这些条件都应由市场决定, 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给市场。如图5所示:

基于上述路径, 我国需解决以下问题: (1) 完善专利权、技术资本产权相关法律, 增强国民的知识产权意识。通过日本的技术发展历史可以看出, 日本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 美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是如此, 保障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是激励技术研发、顺利实现产业化收益的必要条件, 也是前提条件。而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强度和执法强度都低于发达国家, 1995美国立法强度的GP指数就已达到4.86, 而我国2008年也仅达到4.42、执法强度0.64, 即知识产权立法水平得到了64%的执行。 (2) 扩展技术市场, 使其成为技术资本需求方融资的主要场所、技术成果交易的聚集地, 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交流的市场。这是技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也是长期发展的目标。 (3) 将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以及技术商用的成果作为国企考核的重点, 促使其发挥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国有企业丰富的资源, 使其充裕的资金真正用到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上来, 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不是大量流入虚拟市场增加泡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9年) 》,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江雪:《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基于总体和区域的实证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

[3]曹新:《产业结构、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2期。

屋面保温技术研究 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屋面节能;施工技术

1.平屋面保温

从分类及适用范围上看,我们可以把平屋面分为两种,即上人屋面和非上人屋面,在保温隔热的形式从构造上分,我们可以分为这几种:正置式保温屋画、倒置式保温屋面、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及架空隔热屋面等。

1.1倒置式保温屋面

一般来说,“找坡层—找平层—防水层—结合层—保温层—隔离层—保护层”是倒置式保温屋面常规的做法。挤塑聚苯板(XPS)、高密度膨胀聚苯板、聚氨酯泡沫塑料及泡沫玻璃保温板等是倒置式保温屋面常用的材料。为了有效的避免防水层产生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早期破坏以及卷材防水层的鼓包现象,可以采取保温层在防水层之上的做法,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分发挥保温隔热层的节能作用。

1.2正置式保温屋面

一般而言,“找坡层—找平层—结合层—保温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护层(可选)”是正置式保温屋面的做法。沥青膨胀珍珠岩板、水泥膨胀蛭石板、水泥膨胀珍珠岩板及膨胀珍珠岩等,是传统正置式保温屋面常用的保温材料。使用较为广泛的有高密度膨胀聚苯板、膨胀聚苯板(EPS)、泡沫玻璃保温板、挤塑聚苯板(XPS)等。由于保温屋面被封闭在防水层里,其中的水分不易被蒸发,因此,尽管正置式保温屋面工艺比较简单,但是在外界温度变化冷热循环作用下,会出现水和水蒸气交替出现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卷材防水层鼓包,因此,这种方法在地昼夜及全年温差较小的区域使用比较普遍。

1.3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

“找坡层—找平层—现场喷涂保温层—保护层”是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常用的做法,聚氨酯硬泡体 是常用的现场喷涂的保温材料。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的优势在于,其具备保温兼防水的功能,还能在保温层上找坡后外加保温层,同时施工速度快,正常情况下能够达到更高的保温隔热标准适用于多种类型建筑。架空隔热屋面除上述介绍的几类屋面外,架空隔热屋面也较为常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3.1支墩架空式

这种方法主要是使用黏土砖、混凝上墩或金属焊接在屋面防水层上做支座,同时在上面铺放预制薄板。支墩形式又分为两种:其一,点形。由于砌筑成墩支承覆盖板的四角,所以能够保证气流不受风向的约束,能够较为自由的流动,不过其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气流可形成紊流进而影响空气的流速,这就会影响到隔热效。其二,条形。具体做法是在屋面上沿风向砌筑成条形支座,将板或瓦铺放在条座上,这样能够保证空气沿着条形空间顺畅流动。

1.3.2混凝土板凳式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就是在施工时把混凝土制成带支腿的小板凳,直接摆放在屋面的防水层上。

1.4设计选用要点

1.4.1倒置式保温屋面

倒置式保温屋面与正置式保温屋面的不同之处是它的保温层铺置在防水层上面,防水层可得到充分保护,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受气温变化及外界影响小,可延长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倒置式屋面可以较好地简化屋面构造,部分地区可去除隔气层等。此外倒置式屋面基本采用憎水型保温材料,可以大大减少采用非憎水保温材料施工时屋面干燥通风等步骤。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倒置式屋面在一般检修中也可以起到较少破坏防水层的作用。近年来,倒置式屋面使用较为广泛,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可以肯定其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普通情况下,可以优先使用。

1.4.2正置式保温屋面

由于防水层会直接与环境接触,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正置式保温屋面会因为昼夜温差及室外温度的变化,导致防水层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经过长时间使用后,会直接导致油毡表面延性降低,变脆变硬,进而随时会产生裂缝,导致防水层在短期内遭到破坏。以往的正置式保温屋面,大多会以膨胀珍珠岩作为保温材料。这主要是由于膨胀珍珠岩的吸湿性很强,吸湿后会在高温下产生湿气,这样聚集在防水层内侧外鼓形成汽泡,最终会直接降低珍珠岩的保温效果。所以,此类类屋面适用于全年和全天温度变化小的地区,而且在使用时,还需要在防水层上加做—层保护层,或者是在屋而上设置隔气层。

1.4.3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

施工快、保温防水一次解决等是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的优点,如果采用聚氨酯为喷涂材料,就需要在其外表面设置保护层,通过细石混凝土或防辐射涂层保护层,能够很好的防止聚氨酯老化。一般来说,整体现场喷涂保温屋面在屋面平面规整,找坡坡度平缓的工程中使用较多。当然,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按相应保温要求确定外聚氨酯或其他保温材料的喷涂厚度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建筑屋面防水等级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其最终喷涂的厚度。

1.4.4架空隔热屋面

提高屋面系统的夏季隔热功能是架空隔热屋面的主要功能,其能够有效的避免建筑内表面温度偏高,不过从当前的情况看,南方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中已经很少应用了,一般只是用于厂房或仓库等工业建筑平屋面。设计构造时应注意如下问题:根据屋面宽度或坡度大小确定架空隔热层的高度,通常高度为100~300mm 之间,如果屋面宽度>10m,那就需要设置通风屋脊,这样才能保证空间内气流畅通;为了防止堵塞便于清理,同时,也考虑到太宽会降低隔热效果,因此,需要保证架空板与女儿墙的距离在 250mm 左右。

2.坡屋面

2.1典型构造形式

坡屋面按照建筑形式可分为单坡、双坡、四坡等,按照建筑风格可分为中式、欧式等,本篇按照其构造及结构形式将其分为混凝土坡屋顶、钢结构及木结构坡屋顶,其中混凝土坡屋顶可依据其构造分为钉挂型无细石混凝土整浇层、钉挂型有无细石混凝土整浇层、粘铺型无细石混凝土整浇层、粘铺型有细石混凝土整浇层四类。

2.2设计要点

在坡屋面保温节能设计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2.1与其投影的平屋面相比,坡屋面面积大,而且更容易受阳光直射,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设置有保温隔热层。

2.2.2如果是采用保温隔热膜,那就需要让膜材的镀铝面面向空气层,顺水条厚度要控制在 40mm 以上。

2.2.3钢结构坡屋而保温层应采用硬质板材封底,同时保温材料应该要选择自身具有一定强度的半硬质,或者是硬质的玻璃棉板、矿棉板等。

2.3施工工艺及要点

保温层施工要求基本与平屋面相同,可参见平屋面相关施工要求。依据坡屋面的特殊性,除平屋面的要求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2.3.1板状保温材料用于坡屋面时,其结合层可采用点粘方式,但不得使用水泥砂浆作为板与板之间的粘结料。

2.3.2保温隔热膜在坡屋面施工的过程中,保温隔热膜必须要由檐口向屋脊方向铺设。同时,在铺设时必须要双向拉紧并可靠固定在顺水条上,膜中间下垂要控制在于10mm 以内,其搭接必须要在 50mm 以上,搭接处应当采用专用配套胶带粘结。

3.结语

事实上,关于建筑屋面节能技术的开发,在当前已经获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随着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以及节能环保意识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建筑屋面节能系统的开发还需要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屋面节能技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杰.保温板的防水憎水性研究及施工[J].施工技术,2009,(11).

技术研究所 篇11

跟踪测量雷达技术应用广泛, 在靶场测量, 武器校准, 飞行物定位和其他民事经济、军事应用方面,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连续波和单脉冲以及相控阵跟踪测量雷达。当下国际通用的雷达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雷达波发射系统、雷达波接收系统、天控系统、天馈系统、信号及数据处理系统等构成。为确保测量精度, 在设备开始工作前, 需对其进行检查。

1 雷达技术测试应用中的特点

由于雷达应用功能不同, 所以, 在技术测试技术指标和测试频点也略有不同, 其中比较突出差异点体现在脉冲和连续波测量雷达, 技术测试状态差别较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正常通用的技术测试中, 包括整机动态和分系统的技术指标测试。

雷达整机动态主要测试有:诸元标定、光电轴匹配测试和校准等。分系统静态测试主要:接收分系统、发射分系统及天馈分系统等。其中发射系统测试主要有:三阶交调, 频谱参数、发射脉冲波形、发动机功率、发射机工作频率、增益平坦度等等。

当前, 雷达分系统测试主要包括:三阶交调、接收机灵敏度、噪音系数、增益平坦度、恢复时间、镜象抑制、天线增益等。

2 测试技术和仪器的选择

2.1 示波器测量

示波器, 通常是指一种波纹曲线, 在应用中可以观察不同种信号源的强弱随时间变化的痕迹, 同时, 还可以用它测试不同幅度的电量数据, 如电流、电压、频率、相位差等。在测试应用中, 可以直观得出多个变量间的数据稳定和一瞬间函数关系和逻辑关系, 以及在对一些物理量的存储及变换作出记录。数字存储示波器, 在测试中将捕抓到的波形通过A/D转换成数字化, 存入存储器中, 方便长期存储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如, 对被测波形的幅值、频率、平均值及前后沿时间等多种复杂处理。

2.2 频谱分析仪测量

频谱仪用于信号失真度、调制度、谱纯度、频率稳定度和交调失真等信号参数的测量, 可用用来检测放大器和滤波器等电路系统的重要数据。

按原理分为非实时和实时频谱仪。非实时频谱分析仪是一种可以显示分析结果的扫描型接收机, 可以分析连续信号和周期信号。工作波频段是声频直至亚毫米。实时式频谱分析仪存在有限时间内存在提取信号的全部频谱信息进行分析并显示其结果的仪器主要用于分析持续时间很短的非重复性平稳随机过程和暂态过程, 对于40兆赫以下的低频和极低频连续信号, 一样可以分析并显示向位。

在雷达技术状态连续波测试中, 频谱仪较为广泛应用。雷达技术多项测试包括:三阶交调测试、调制度测试、频响测试、幅相变换测试、频谱频点纯度测试等。频谱仪已是雷达技术中设备状态检测中不可缺少的测试仪器。

2.3 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

所谓网络分析, 是指对比较复杂系统中的电路和元件的电气性进行测量的一个过程。系统在发出信号时, 能最大化的用最小失真和最高效率, 将信息由一处传送到另一处。既能测量单端口网络或两端口网络的各种参数幅值, 又能测相位, 这种矢量网络分析仪能利用史密斯圆图精确的显示最终测试数据结果。

在雷达技术应用的测试中, 矢量网络分析仪主要测试天馈系统的群延时和馈线驻波系数等。

3 系统开发技术管理

3.1 现场测试系统组成与开发技术

雷达测试系统包括主要测试仪和机内测试, 测试计算机现场统一进行离线测试和在线监视测试, 完成机外和机内实际测试。测试仪器主要有多种功率计、信号源、数字存储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射频开关和测试仪器包括频率计等。

雷达系统机内测试接口包括数字、模拟接口、网络接口等现场测试计算机测试夹具与适配电路射频开关各种信号频功率计/频率计数字存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仪器总线包括GPIB、TCP/IP、串口等。

现场测试数据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测试手册进行, 在现场测试的应用软件系统中, 首先要进行分系统、针对性的部件技术状态参数自动测试、查询、诊断及判定工作。除了人工手动操作外, 还可以进行技术状态的自动测试, 对仪器测试设置条件、参数及测量结果的显示方式, 获取和储存测试结果, 现场测试人员在测试结束后, 现场打印测试报告, 并详实的通过数据汇总结出测试结论。

在应用过程中, 现场测试系统的开发用面向技术和技术框架有利于测试和修改。在进行中的多种环境的测试中, 都基于VISA标准, 将测试所获得的数据和方法作为基类的虚拟函数, 然后选择在最佳型号中实施控制指令。

测试软件可进行的测试项目应由测试画面实现, 在测试中, 有测试、显示, 数据搜索生成报告等, 并调用测试设备和仪器类, 按照测试的要求, 扫描状态参数并在数据库保存。在测试结束后, 用于生成测试数据报告, 方便进行技术性处理。

3.2 远程测试系统的设计与架构

为确保大型装备的可靠性, 定时对设备维护保养, 确保顺利测试, 还需要发展远程测试技术保障, 及时监控被测试系统的运行状况, 提前排查故障, 判定故障部位及原因, 提高保障装备的有效性及维修效率。

现场测试计算机应由数据库系统、现场测试软件、WEB服务系统及远程通信数据接口, 可以有效的生成网络测试机远程系统。专家在测试应用中, 可以通过光纤网络与现场测试的计算机进行连接, 并用数据软件, 对正在进行的测试进行远程协同诊断。

在配备远程测试系统中, 诊断管理中心可以和现场测试计算机可通过有线和无线等光纤网络进行连接, 通过建立内部局域网专用服务器, 构建专享网络平台。客户主机就相当于现场指挥管理中心, 对现场测试进行全程跟踪诊断, 并对多台联网电脑发出指令。诊断专家用浏览器登陆到诊断管理中心, 进行各种设备数据调试及测试。

在测试现场电脑软件中, 通过终端网络平台可以远程发出控制指令由数据传输转化为现场控制指令, 实现远程监控的网络测试。而远程设备端的排查人员可以从WEB浏览器运行中下载AC-TIVEX组件, 实施远程网络的测试分析。在实现这一个过程中需要多种仪器设备进行配合。

4 结束语

为保证大型雷达测量精度, 需要充分发挥测量雷达中技术状态管理。而雷达技术状态管理中测试软件的设计、管理及使用是基础。文章分析跟踪测量雷达技术状态应用测试需求的特点, 测试技术和、数据仪器的选择, 远程监控测试系统的安全稳定的数据分析。经过多轮的技术状态测试表明, 有必要在大型测量雷达技术状态测试中配备远程监控管理系统, 进行远程控制诊断, 确保装备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S].

[2]孙凯, 张耀辉, 王继富, 等.装备技术状态动态评估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13 (5) :99-102.

上一篇:科学兴趣下一篇:硬盘故障的分析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