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运用研究

2024-06-28

技术运用研究(共12篇)

技术运用研究 篇1

0 引言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方面看, 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是, 另一方面, 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活动,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数学的结合, 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积极开展数学实验, 使学生进入主动的探究状态, 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建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数学实验的意义及作用

数学实验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 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种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 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 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或特定的实验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数学探索活动。依据实验操作的器材区别, 数学实验可大致分为两类, 即实物操作型和软件运用型。数学实验可以帮助人们从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 使抽象的思维活动转变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和直观的操作相结合的实验。

2 在软件环境下的数学实验案例分析

常用的数学软件有《几何画板》、智能Z+Z超级画板、数理平台、Excel等, 由于各软件功能上的差异,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所选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 体现的作用也不相同。

案例1:应用《几何画板》探究圆周角定理。

实验目的:①探究圆周角与它所对应弧的关系;②探究同弧 (或等弧) 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实验步骤:打开如图1所示的课件。

实验1:①用鼠标拖动点A, 观察∠BAC和弧BC的度数变化情况;②用鼠标拖动点B或点C, 观察∠BAC和弧BC的度数的变化情况。

实验2:①点击“点B运动”或“点C运动”按钮, 将测得∠BAC、弧BC的度数制成表格;②多次重复步骤1, 将每次测量结果添加到表格。

分析实验数据, 猜想实验结果:①弧不变, 它所对的圆周角大小不变;②圆周角等于它所对弧的度数的一半;③同弧所对圆周角等于它圆心角的一半。

《几何画板》除了能按尺规作图原理作图外, 还具有几何交换、自动测量、手动和动画等动态功能, 能较好地进行几何图形变化的探究活动。诸如此类, 《几何画板》不仅能进行函数的性质、反射、旋转和缩放等几何交换性质的探究, 还能进行图形变换一题多变的解题教学。

案例2:应用Excel模拟抛硬币试验。

实验目的:①了解随机抛一枚硬币得到正面 (或反面) 的概率大约是50%;②感受实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的规律。

实验过程:①打开Excel软件, 在A1栏中输入产生随机数“0”或“1”的函数“=INT (RAND () *2+1) ”, 并自动填充到A2到A5000栏中;②按F9功能键, 观察数据的变化;③制成如图2所示表格, 输入相关文字或函数, 按F9功能键, 观察数据的变化;④选择数据区域, 制成折线统计图 (见图3) 。

依据折线统计图, 猜想实验结果:随机抛一枚硬币, 得到正面和反面的机会是均等, 大约是50%。

具有函数功能的软件还有Authorware、Flash等, 能解决运算、统计类具有计算特征的问题。应用这些函数还可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代数式的值等系列活动。

案例3:应用“智能Z+Z”超级画板探究圆周率。

实验目的:①了解应用几何图形计算圆周率的算法;②感受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

实验过程:打开“抛豆试验”课件 (见图4) 。

①点击“初始化”按钮, 用鼠标右击表格, 将所有数据初始化;②点击“开始试验”按钮, 完成一次试验, 重复点击“开始试验”按钮, 直至n=1 000, 再单击表格, 将本轮数据填入表格;③重复步骤②, 共做6轮试验。

分析实验数据, 猜想实验结果:圆周率的值接近3.15。

“智能Z+Z”超级画板是一款优秀的国产教学软件, 在功能上与《几何画板》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有较大的改进和完善, 更加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在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掷骰子、摸球等模拟试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纵观前面几例, 数学实验教学一般经历了“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实验思考→得出结论”5个环节, 让学生充分体验从动手到动脑、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 运用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几点认识

3.1 设计数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1) 规范性原则:

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 要如同科学实验一样, 有明确的实验目的、详细的实验步骤, 最后还要得出实验结果。一项实验要达到什么的目标, 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都要清楚地告诉学生, 否则他们漫无目的地操作, 会影响实验结论形成。

(2) 量力性原则: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 或对各种软件的使用不太熟悉, 这就使得实验进行不会很顺利,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件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不能过于繁琐, 要易于操作, 并适时指导。

(3) 实用性原则:

实验内容要有一定的实际背景和意义, 选择这种实际问题, 可以使学生从实验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 趣味性原则:

学生动手操作,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吸引学生思考, 启迪学生思维, 开阔学生眼界,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2 数学实验对当前教学的影响

教学实践表明, 数学实验教学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在数学实验活动中, 教师的角色得到改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性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在数学实验活动中, 学生以数学家的身份去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发现数学, 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实验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促进了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体现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符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丰富了数学学习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林光来.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06 (10) .

[2]王国江, 周松.浅析数学实验教与学[J].数学通讯, 2003 (8) .

[3]李邦德.巧用Excel模拟数学实验[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1) .

[4]林玉丽, 徐明华.信息时代的“初中数学实验”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2) .

技术运用研究 篇2

在一般情况下,内生矿通常处于地质构造的异常部位与边缘部位,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板块构造不同体的结合部位,这些地质信息都可以利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进行检测,在遥感器航拍的空间信息可以清楚地检测到板块构造边界地带的矿床。在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地质标志信息时,一般选择与检测区域具有成矿几率的线状、带状影像,同时在获取地质构造信息的过程中,对断裂与推覆体这一主要控矿构造模块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在利用电磁与光谱技术扫描地质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多方面的影响,图像成像的部分地质纹理信息与地质线性形迹难以清晰显示[2]。对地质构造信息的“模糊作用”可以合理利用专家目视解译或人机交互等科学方法对图像进行处理,利用科学的计算机图像恢复技术或目视比值分析等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地质构造信息。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的过程中,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利用地表岩性特征、地质地貌特征等数据对地质构造隐性信息加以提取。

2.2利用岩矿光谱技术进行识别

岩矿光谱技术是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理论基础,适用于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通过对多光谱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地质进行岩性识别与高光谱矿物识别。由于多光谱技术的光谱分辨率较低,导致岩矿的光谱特征表现力较弱,因此岩矿光谱技术主要基于图像线性信息与图像灰度特征,对岩矿的反射率差异进行分析。高光谱技术可以获取连续光谱信息,直观地识别地质类型,这是区别于多光谱技术的主要特征。岩矿光谱技术可以利用多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技术有效地识别岩矿类型,识别与成矿作用有直接关系的矿物蚀变信息,对蚀变强度进行定量,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3利用植被波谱特征进行找矿

矿产资源受到地下水微生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使蕴藏的金属资源或矿产资源产生化学反应,使地表层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变化,影响土壤层的成分组成[3]。地表植物对矿产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聚集度与吸收度,使得地表植被的繁盛光谱特征产生不同的差异。基于这一特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可以根据提取到的植被光谱异常信息进行分析,将植被光谱的异常色调进行有效的分离与提取,根据异常植被光谱对该地区是否存在矿产进行合理判定,提高矿靶区勘查工作的准确性,指导相关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针对植被对金属含量呈现的差异性,相关部门可以在既定矿区详细地收集植被样品的光谱特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分析较为特殊的植被光谱,在光谱分析过程中,明确波谱测试技术灵敏度的有限性,对植被微弱的金属含量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地地质地貌实际情况科学地判定当时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3结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利用有效的矿产勘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一方面较之传统的勘查技术确实更具效率与精确性,可以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与评价,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需求量的增大,遥感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应用遥感地质勘查技术的过程中,应不断对遥感技术进行完善与创新,实现对矿产资源的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刘现华.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遥感找矿模式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9):21-22.

散打中运用鞭腿反击技术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散打 鞭腿反击 防守与反击

一、鞭腿动作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

(1)试探对手。交战刚开始,双方互相都不了解,前鞭腿容易进攻容易收回来,就先用前鞭腿来试探对方的动作反应,从而在未正式交手前来判断对手的技术水平高低,水平高的运动员对动作反应及距离是清楚正确的,不到适合他自己的距离,他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反应的。水平不高的运动员则会惊慌,不排除对方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假装惊慌让我出前鞭腿,假装自己不懂怎么防守从而找出我的破绽给以我重创。所以在试探时也得必须小心慎重。

(2)进攻性鞭腿的应用。在实战中,两人都处于戒备试,攻击意识高度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可直接提膝滑步进攻。动作小,出其不意。而且要有极快的速度和准确的距离感,同时要分散对手的注意力,如:出手虚晃或其它的假动作、指上打下、声东击西等各种动作。再以最快的速度打出鞭腿,击中后立即收回,与对手拉开距离或连续打击。在双方体力都下降时的情况下,主动进攻是最有效的。因为大脑和技术动作的反应都比较迟钝,防守和反击能力都很差,因此鞭腿的命中率就会提高。这时就需要运动员有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取胜的精神。

(3)防守反击性鞭腿的应用。在散打比赛中,防守性鞭腿的应用,绝对大多数为防守反击。如:对方用进攻侧踢,自己做相应的防守,但是距离要适当,不要退得太远,在对方收腿的同时,自己快速出击鞭腿,攻击对方的左腿部位,必定有很好的效果。

(4)组合动作中鞭腿的应用。在散打比赛中组合动作中鞭腿的应用取决于动作的速度、协调性和连贯性。如先用鞭腿出击,然后在加左右直拳,在接高鞭腿,进攻动作连贯得好的话,通常会有很好的效果。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个组合动作,我们可以上、下、左、右各种组合,想出很多的动作加以练习和运用。但是要注意拳腿的组合和协调,身体的平衡。同样双方抱缠在一起时,可以用手把对方推开,在推开的一瞬间用鞭腿击打对方。在接腿摔时,如果没能摔倒对方,也可以把对方推开,用鞭腿击打对方,最好是攻击对方的空挡。这一种在两人抱缠在一起分开时用鞭腿击打对方,在比赛中效果特别明显。

二、鞭腿反击技术的专项训练

(1)掌握动作练习。初学者首先应了解其动作结构,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可原地模仿练习鞭腿动作,同时结合手扶支撑物分解练习提膝、展髋、伸膝、鞭击及拧腰向支撑腿方向转换,慢速完成动作技术练习。该练习是鞭击力训练的基础,一定要反复练习、体会,以便为进一步的练习打好基础。

(2)空击练习。运用鞭腿各种技法连续空击,如与人比赛般与假想敌攻防练习5个回合,每回合3min,回合间休息1min。练习时,要注意动作的连贯协调,路线方向和力点的准确以及平衡、还原等问题。心中一定要有假想敌,意念真切。例如:假想与对手相持,我方左手虚晃引诱其注意力,同时迅速上步用左前腿鞭腿鞭击其前腿小腿侧后部,不等左腿落地,紧接着用右后手直拳重击其面部,攻击完成后立即回撤还原。空击动作练习要有轻、重、缓、急之分,要有相应的战术节奏。

(3)引靶练习。按5回合制练习,一回合3min。该练习主要是为了强化提高连续出腿的密度、准确性、灵活性、速度以及移动中的动作连贯性。训练时,陪练不仅要不断变换角度、位置和方向,还要施以反击,以训练练习者在进攻中的快速反应和相应的防范能力。练习者要全力以赴,一如实战。

(4)实战练习。该练习是高级阶段的综合训练法,尤其是赛前的重要训练内容,能够有效地检验和提高运动员鞭腿鞭击力的训练、应用水平,是积累实战经验,提高鞭腿鞭击力实战效果的有效措施。但训练时必须注意实战中的安全与防护。该训练不宜经常进行,每周一次即可。

(5)辅助练习。在进行鞭击力专项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应身体素质及功力的针对性练习,这是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日复一日的艰苦习练,必将磨练出天不怕地不怕的坚强意志最后形成本能的运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和持久的耐力连续发出威力无比的鞭腿鞭击力,达到一击必杀,克敌制胜的效果。

三、结论及建议

跆拳道的技术动作以腿法为主,主要腿法有横踢、下劈、侧踢、后踢和旋踢。据统计在实战中以横踢腿最为常见。踢腿技术的基本要求是快速、有力、准确,其中最重要的是获得的水平速度这一观点已经被许多高水平运动员所认识。散打的技术动作以踢、打、摔为主,主要腿法有鞭腿、侧踢、后摆、前扫、后扫和正蹬,其中以鞭腿最为常见。鞭腿技术的基本要求是快速、有力、准确,散打鞭腿尤其注重打击力量。由于散打中摔、打也是很重要的手段,并且由于技术相克的原因,这两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鞭腿的出腿频率。尽管如此,鞭腿仍是散打中很重要的得分手段尽管两种腿法的技术要领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也有很多共性,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可比性。提膝、展髋、鞭击是鞭腿完整动作中紧密相连的三个过程,拧腰、展髋、转胯、轴转支撑腿是鞭腿技术的核心。鞭腿运用中的平衡和还原问题至关重要。鞭腿鞭击力训练要以实战为核心原则,专项训练和辅助练习要紧密结合。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苦练精神是提高鞭腿鞭击力的重要的前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必须根据对手的打法特点,采用“相克”的腿法并快速果断、灵活多变的实施攻击,才能获得最佳击打效果。加强我国运动员腿法技术的技能训练,结合实战的要求,积极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其在紧张激烈的对抗条件下能动地运用腿法技术的能力,以至形成技术与技能“绝招”。加强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体能;培养其勇猛顽强、敢于拼打的优良品质,以促进腿法技术在比赛中的大胆运用和发挥。

参考文献:

[1] 郭平安,黄志刚。 优秀散打运动员后鞭腿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研究 篇4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小学生在学习上较为普遍存在缺乏兴趣的问题, 影响了学习积极性, 这同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有直接联系。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选用看录像、幻灯、听音乐伴奏等进行辅助教学,把五光十色的海洋中嬉戏着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大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美丽的贝壳、密林中的各种海鸟和遍地的鸟蛋,伴随着优美音乐呈现给学生,把学生带到一个神秘的海洋生物王国里。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感到厌烦, 反而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把许多不好讲、学生没见过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展现,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这节课中,我借助各种教学媒体,以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和乐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利用多媒体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是一节课的关键。如何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呢? 在语文教材中有《宿建德江》这一首诗,其中有两句“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我采用了多媒体,在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了原野空旷、天地相接、天清水碧、月影沉江、入月相邻这样两幅美妙的夜景;再配以优美抒情的音乐讲解,把原来抽象的诗句变成具体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课文,我也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再现手法, 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而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因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和深入理解了教材,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第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生“智力七巧板”拼图时,由于教学用的现代智力七巧板较小,教师用手操作直观演示时,很多学生看不清楚。而且所用的七巧板是塑料的,对于磁性黑板来说相互不能利用。传统教学中,我在上课前事先准备一盆水,教学组拼图形时,都是把七巧板蘸一下水,然后粘贴在黑板上,但很快水迹一干,就掉下来了,教学效果不好。现在利用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如,教学拼图“小汽车”时,教师用七巧板在实物展台上一边讲解一边操作, 学生通过大屏幕仔细观察,很快就记住了每一步的要领。然后叫学生到台前操作,让学生找出优缺点。同时还让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比拼图形,看谁在一分钟内拼出的图形最多、最独特新颖等。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涨,纷纷动手练习操作,争取在小组中获得好成绩。在活动中,教师还在电脑上开设了七巧板专题学习模块,如“一图多拼”、“举一反三”等,多样的动手模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此外,教师还集中整理七巧板辅导资料及历次比赛的获奖作品,供学生网上查阅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教育手段质的飞跃

在教育信息化飞速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可否认,由于个别校领导对先进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 缺乏足够重视,使学校对信息网络化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对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使个别教师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教师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能力差,甚至完全不能驾驭,导致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先进的教学设备形同虚设,我们必须引起足够认识。

目前, 我市加大推进数字化校园进程, 各中小学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努力构建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各校硬件条件改善了,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提高利用率,在电子白板安装的同时,分别对教师完成了电子白板应用技术的培训。此外,我市还组织了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开展了深入薄弱学校对教师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以及对校长、骨干教师远程培训等多个层次的培训,在培训中全市教师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新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在, 在校园内处处可以看到现代化教育信息的浓郁氛围,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在网上备课、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手段的变化,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究,并随时使用电脑等工具,展示教学内容,探索知识奥秘,学生喜欢课程的范围均明显增加。师生实现了在网上备课上课的梦想,推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技术运用研究 篇5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企业将直面WTO所带来的全球化竞争,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全球市场,中国企业都将面对拥有高度信息化优势的国际企业的挑战。在这方面,大部分中国企业要远远落后于国外竞争对手。青年是企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随时将接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企业未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理解及运用。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团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这一论断对青年锐意创新寄予了殷切期望。创新素质是21世纪国家和民族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团组织不仅要积极推动青年创新,更要着力于自身工作的创新,只有把创新的要求和创新的精神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始终得到广大青年的支持,始终保持青年工作旺盛的生命力。目前,上海纺织行业正努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抓住新机遇,开拓新空间,以实现新一轮发展。同样,纺织系统团组织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以吸引青年、团结青年,为上海纺织的新一轮发展贡献力量。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青年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对此,集团公司团委专门进行了调研,试图在充分掌握纺织青年对信息化认识的基础上,寻求在青年工作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规律。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个体访谈为主,专家咨询、网上交流为辅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全方位剖析。问卷调查的研究样本涵盖了上海纺织系统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岗位层次的青年,基本把握了青年对青年工作信息化的看法和认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个体访谈的对象涵盖了企业负责人、团干部、外销员、市场营销人员、一般技术和管理人员、一线职工等不同岗位类型的青年,从点上了解了他们对青年工作信息化的理解。此外,通过专家咨询和网上交流的方式,得到行业内外的信息化、企业管理方面专家的指点和帮助。在充分掌握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1、青年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有65%的青年“经常上网”,“从未触网”的比例只占5%;采用MODEM、ISDN拨号方式上网的占上网总人数的69%,采用ADSL、有线通等宽带上网方式的也占有29%的份额;“在家中上网”的占58%,“在单位上网”的占27%;拥有上网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数码办公设备的比例达44%。这说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纺织青年群体中已得到广泛普及,并从初级的窄带方式迅速向高级的宽带方式转变,在网络设备的使用方面,上网计算机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已被越来越多的青年所使用,这为青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同时,20%“在单位上网”的比例远低于同期国内平均水平(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调查报告中的这一比例为45.7%),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纺织企业在信息化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纺织青年网上活动的行为特征,调查结果如下。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单选题):* 获取信息: 58%* 学习需要: 6%* 工作需要: 9%* 休闲娱乐: 16%* 获得各种免费资源(免费邮箱、主页空间、资源下载): 4%* 对外通讯、联络(收发邮件、短信息、传真等): 7%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题):* 搜索引擎: 10%* 软件上传或下载: 13%* 网上聊天: 10%* BBS电子公告栏: 2%* 各类信息查询: 22%* 网络游戏: 6%* 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炒股、银行): 3%* 网络教育: 4%* 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 7%* 其他: 1%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的信息(多选题):* 时事新闻: 20%* 计算机软硬件信息: 8%* 休闲娱乐信息: 15%* 生活服务信息: 12%* 电子书籍、电子杂志: 8%* 科技、教育信息: 6%* 体育信息: 7%* 经济信息: 7%* 求职招聘信息: 8%* 旅游交通信息: 6%* 其他: 3%调查数据显示,“获取信息”是青年上网最主要的目的,紧随其后的是“休闲娱乐”和“工作需要”。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及网上信息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样性,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的主要目的。此外,在回答“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和“用户网上经常查询哪方面信息”的问题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年选择了互动性和时效性强的电子邮件、信息查询、时事新闻、娱乐信息等选项。这表明,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实用主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的盛行。同时,青年在网上的行为特征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向,对网上炒股、网络银行、网上自助旅游等新事物有很高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信息化已渗透到了青年生活的各个方面。

2、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实施作用的三点共识⑴、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提高工作效率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在被问及青年工作信息化的作用时提到了“提高工作效率”。当今社会环境的不稳定性及复杂性意味着要处理的非例行性事务增多,这在同企业青年负责人和团干部的访谈过程中,感觉尤为明显。从企业青年负责人一天的时间分配结构来看,例行公事经常要多过于非例行公事,大部分的时间花在顾客、会议、电话、处理文件上

;大批团干部的兼职化,也从客观上需要他们从处理大量例行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此,信息化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运用电子邮件,可以使信息的传递成本包括纸、人力、时间、运输成本趋近于零;通过架设网站,可以使组织内的信息流动从滞后转为即时。⑵、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拓宽工作渠道当被问及“在青年工作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最主要的作用”的问题时,有44%的青年选择了“拓宽工作渠道”的选项。传统的工作渠道分为纵向渠道和横向渠道,纵向渠道是指从上级团组织层层落实至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方式;横向渠道是指团组织与单位各部门、兄弟单位团组织及社区等没有上下级关系的组织间开展工作的工作方式,纵横两向互相之间少有关联,这已不适应目前外向、开放的工作新趋势。由信息化互连互通带动的工作渠道的“立体化”将成为突破青年工作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⑶、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能有效共享资源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67%的青年在回答“青年工作最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加强?”的问题中给出了“有效共享资源”的答案。在团组织中存在着组织、人力、知识等多种资源,并以不同的存在形式分散于各级组织和个人头脑之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组织中每一个成员成为网络中的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的直接交流不需要通过传统层级制度的渗透,在这个组织中,信息、思想和解决方案能够互相分享,使成员能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建立互利关系,发挥他们的技能与才干。

3、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思想认识的三点不足⑴、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概念理解的局限性通过个体访谈发现,对青年工作信息化概念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团干部认为青年工作信息化就是配备上网计算机,让每个青年都触网,利用网站发布会议通知等等;企业负责人对此理解为域名、企业网站和企业邮箱的组合;而一般技术人员则把研究开发及设备生产都与计算机相结合视为青年工作信息化。这样的理解显然存在局限性。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方面专家的咨询,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和青年工作开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状况得出,所谓青年工作信息化,是指挖掘先进管理理念,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来整合青年工作的开发、宣传、策划、组织、实施等各个方面,及时为团组织的工作决策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信息化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要极大地改进效率,提高各环节的整合程度,以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服务于广大青年。归根结底,信息化是一个转变思想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工作发展的动态过程。⑵、对青年工作信息化作用认识的有限性通过调查发现,广大青年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是以正面理解为主,对其负面影响还缺乏全面、理性的思考。信息技术象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垃圾信息”、“技术至上”和“去社会化”是十分值得引起重视的消极因素。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垃圾信息”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无所适从;“技术至上”并没有大幅提高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去社会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背离真实社会的情境中更加依赖于机器,造成人际沟通自由化和淡漠化的倾向。⑶、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发展目标理解的模糊性对青年工作信息化发展目标,调查发现青年对此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原有工作方式的依赖,“青年工作信息化是什么意思?为我们配电脑吧!”、“我们公司的团员青年没有信息化准备,搞起来太难。”等等的观点,说明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会对他们的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缺乏预见。团组织要服务于党组织,做好助手和后备军;要服务于青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服务于社会,带领青年引领社会风气之先。所以,“以加强服务职能为中心,通过观念转变改进工作方式,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质量,最终建成开放互动、高度整合的青年工作平台”是符合团组织特点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青年工作是团工作的新领域,少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这对于团组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以发展创新的眼光和求真务实的作风,通过运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手段,逐步推进青年工作信息化的实施。

1、建立培训机制,促进观念转变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培训机制,真正解决团干部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是顺利开展青年工作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主动地消除信息化的负面影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解决三大问题:⑴、信息化的实质是什么?⑵、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青年工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⑶、如何把握信息化手段与青年工作相结合的切入点?对此,团组织应当结合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针对自身工作特点和团干部知识结构,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通过参加行业内部的企业信息化培训班、考察已经或者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参与行业外部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沙龙等形式强化对信息化有关概念的理解,并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地加以运用和发展,回答好上述问题。

2、细分青年群体,提供个性服务菲利浦·科特勒曾指出,企业要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细分消费群体,并为其制订不同的营销策略是重要的手段。同样,在青年工作信息化进程中,也必须摸清青年整体情况,并对青年群体进行细分,为其定制个性化信息、提供个

性化服务,才能达到团工作效能的最大化。按照岗位性质不同,本行业青年可划分为八大群体:⑴企事业单位高阶领导;⑵各级兼专职团干部;⑶对内、对外贸易人员⑷专业技术人员;⑸中层、一般管理人员;⑹一线职工;⑺外来务工青年;⑻学生。实践证明,不同的群体对信息和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单一的工作手段很难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现有的信息技术中,专业网站是定制个性化信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有效工作平台。网站通过“会员注册”功能整理会员的个人资料,适度运用“跟踪手段”搜集会员的上网习惯,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会员的性格特征。这样,网站可以投其所好向其提供专门针对其个性特点的信息,而不是以前千人一面的简单内容的堆砌。

技术运用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45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远程教育资源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活力,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倍增。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适时、合理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以下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拙见。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直观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够比较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需要及其教学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对学生主动学习有所帮助,加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赋予其创作的灵感。

案例1:在讲授“对加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加法这种运算,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把课本中的有关加法的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在投影屏幕上生动形象地展示两个气球结合到一块起整个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式疑问,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图片,体会加法的具体含义。

体会: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在声像结合的情景、及时有效的师生互动及反馈中,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加法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但减轻教师的上课负担,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案例2:在讲授“圆柱的认识”时,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时,学生感觉难以理解。因此,可以一边让学生动手操作,一边用远程教育资源动画展现,加深学生对这个内容的理解,降低了学习难度。

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突出课本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各种信息源刺激学生,把一些抽象并且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从而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远程教育资源还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知识和很难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进行可视化处理,将该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解决问题”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适当地运用课件演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题意,从而快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案例3:在讲授相遇类型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放映一段路程,表示两地的间距,随后在路程的两端分别走出两位同学。然后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大家知道A、B两位同学是如何汇合?好,让我们来点按鼠标。”于是屏幕上的两位同学就以不同的速度迎面行走,4分钟后,两人在同一地点相遇。通过计算机的画面的动态显示,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相向”、“相遇”的区别,学会了求路程的一般方法,即“A的速度×时间+B的速度×时间=路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求路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体会:计算机网络在在课堂上的应用的既能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难点,又能调动学生主动动手操作。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构建完整学科知识框架

随着学生实践经验和思维的形成,他们对一些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学习不再是知识的叠加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利用自己习得的知识建立模型,然后又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架构。

案例4:在讲授“认识时间”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 图片辅助教学,如一幅上学图和一幅放学图,起床时间,出去玩的时间,回家的时间,做作业时间,娱乐时间等图片。这些图片的时间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运用该节课学习的知识,准确地说出完成每件事的具体时间点。课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制定出课外作息表,让学生学会合理统筹时间,引导他们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性和单向性,要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体会:由生活中引出实例,不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认识时间的兴趣。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和展示丰富的教育资源,把远程教育资源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让它为我们提供引导和示范,使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选取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合点,恰当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以增加课堂中的技术含金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建筑项目中节能技术的运用研究 篇7

1在建筑项目中使用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1.1节能型建筑的内涵分析

所谓的建筑节能是在保证建筑舒适性得以提高的条件下, 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建筑过程中能源的散失,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而绿色节能建筑则是在建筑的全部寿命周期内, 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节约 (包括能源、土地、水源、材料等方面的节约) , 做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从而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结合上述两个定义, 节能型建筑应含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 节能型建筑应在建设的其使用的过程中, 做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其次, 节能型建筑应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 为居住或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最后, 节能型建筑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做到建筑艺术、使用功能、节能技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1]。

1.2 使用建筑节能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在发展建设中对房屋建筑的需求量非常大, 这一现象在推动建筑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资源使用的压力。现阶段, 建筑节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关注, 它的出现能通过对施工区域现有条件的充分使用, 来满足施工的要求, 进而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因此, 使用建筑节能技术不仅能缓解由于建筑施工而带来了环境污染, 实现建筑环保,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反映出我国建筑施工节能意识的提高, 增强了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 促进了建筑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 建筑节能技术的使用能在节省大量建筑材料的同时, 有效的促进建筑自身各项性能的提高, 满足了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需求, 实现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节能技术在建筑项目中的运用途径

2.1 顶盖节能技术的运用

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 顶盖节能技术是指在建筑顶盖部位上合理的使用相应的节能处理技术, 以此达到良好的保温与隔热作用, 实现“冬暖夏凉”的功能。这一技术主要运用在圆顶或尖顶的建设模式上, 通过圆顶或尖顶的建筑结构来削弱一部分太阳光的辐射承受面积, 从而降低太阳光的温度渗透度, 从而达到维持温度的效果。除了圆顶或尖顶的建筑之外, 折射能力强、温度保真能力高的建筑节能材料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例如:将膨胀的珍珠岩、玻璃棉等一系列较小导热系数的轻质性建筑节能材料使用到建筑项目顶层防水层的下方, 就能起到极佳的保温效果。同时, 在建筑顶层防水层的下方铺设好聚苯乙烯泡沫、聚氨酯泡沫等节能材料, 就能升华建筑的保温作用, 有效减少了空调、暖气使用效率, 达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

2.2 门窗节能技术的运用

门窗是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的运用中使用最多的建材, 因此, 门窗的节能过程是整个建筑项目节能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门窗建设过程中, 玻璃等透明矿物质材料的使用不仅占据了门窗材料的使用空间, 还造成了经门窗进入到室内的能力大量流失现象的出现, 加剧了建筑能源的浪费。而门窗节能技术的发展与使用, 节省了大量的建筑材料, 优化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 门窗节能技术的运用应选择优质的门窗材料, 以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例如:首都机场T3B航站楼的采光天窗是由独特的构造防水法建立而成, 通过国外引进的先进铝型材料和密封条的科学使用, 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采光天窗系统。这种采光天窗具有超长的耐用性, 环保性能强, 符合现代建筑节能的要求。另一方面, 门窗节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选择导热系数小的门窗材料, 导热系数小的门窗材料能够增加门窗的紧密性, 让门窗维持相应能量的初始状态, 最终实现室内温度适宜的效果[2]。

2.3 地面节能技术的运用

要构建好节能型建筑, 技术人员就必须对地面节能技术进行强化。所谓的地面节能技术是要求技术人员通过地面保温性的提高来实现节能的实际要求。具体而言, 作为地面节能技术人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 技术人员要做好防潮保护层施工。在房屋建筑中, 对四面防潮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技术人员在检查好保温材料的总体质量后, 应尽最大程度减少地面与湿空气接触的时间和面积, 保证地面的相对干燥性。其次, 技术人员应控制好地面与房屋建筑室内的空气温度, 避免由于温度差过大而出现裂缝现象。最后, 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地面材料都应该使用蓄热系数小并带有微孔面层的材料, 以此保证地面的干燥与防水。

2.4 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

表面采光技术的运用是将自然大部分存在的自然光线通过不同的面积和建筑表面形成不同的应用范畴。表面采光技术主要包括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方面。表面采光的直接利用是在传统的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中, 例如:侧面采光。它的使用会受到光照射角度以及建筑物所处位置的影响, 具有一定的空间受限性。以节能技术为主的表面采光技术则是使用间接利用方法, 这种方法的光照质量高、视觉舒适度强, 并能有效的减少建筑工程所需要的热能。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节能环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坚持的发展策略,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使用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 受到了众多领域的关注。在建筑项目的具体施工过程中, 施工人员应充分考虑该施工区域中存在的客观因素以及当前可以运用的施工技术, 科学合理的选择适用该项目的建筑节能技术, 并在实践过程中促进节能技术各项性能的提高, 从而增强节能技术的使用效率, 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稳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军科.探讨节能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J].中华民居 (下旬刊) .2013 (02)

桥梁检测技术研究及工程运用 篇8

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我国的桥梁事业也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桥梁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数量的增多, 使得在质量安全上也愈来愈受到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的桥梁检测就显得格外关键, 对桥梁进行检测是保证桥梁能安全使用的关键手段, 并能及时的了解桥梁的安全状态, 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1 桥梁检测的主要内容及检测技术分析

1.1 桥梁检测的主要内容分析

桥梁在整个交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对桥梁进行实施检测能有效保障桥梁质量安全, 在检测过程中的主要是对桥梁的结构设计以及施工的质量实施的检测。在检测的作用下能顾对桥梁自身所承受的力以及老化状态得以详细的反映, 实行检测的情况比较多样, 由于桥梁的类型不同所以在结构上也有着差别, 而进行检测的多数是运营时间较为长久的旧桥[1]。由于旧桥的建造时间相对比较长远, 有些功能和现阶段的发展不能得到有效的契合, 所以这也为桥梁的检测提出了高要求, 另外就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在桥梁的建设上也会运用一些新的工艺和技术, 在质量控制上就比较复杂, 所以桥梁检测工作在这一环节的作用也就愈来愈重要。

1.2 桥梁检测关键技术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桥梁检测技术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检测技术以及GPRS桥梁远程监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 在实际工程当中的运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对桥梁的质量安全有了保障。其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检测技术主要是对桥梁进行实施检测过程中, 为能够对桥梁受力有动态的信息掌握, 故此就需要对大量的人力财力等有着诸多消耗, 然后由于测量技术上的差异性所以在比较繁重的检测上就得不到较好效果的反映。而人工神经网络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BP模型的构建, 对桥梁的结构受力进行建立映射关系, 这样就能将桥索的受力值得以准确的反映。

GPRS桥梁远程监测技术是近些年新兴起的测量技术, 和以往的远程监测的工作相比较而言有着效率上的提升。以往的远程监测的工作过程中, 通过专网将设备现场及控制中心相连接, 而在传感器对信息采集之后就传输到控制中心, 但一定要在单独的通信网络布置下才能得到实施, 倘若是在距离上比较远那么就会在成本上得到增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以往的远程监测基础上创新的GPRS远程监测技术能弥补传统监测技术的不足, 使得在实际的监测效果上得到最佳的体现[2]。

还有就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桥梁检测过程中的应用, 这一技术也是新兴的测量技术, 在对被测对象进行实际的测量时, 主要是将图像作为检测及传递信息的手段载体, 从图像当中进行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一技术对人工检测的效率低问题得到了解决, 并且不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准确性以及安全性上有着重要保障。除此之外还有桥梁的无损检测关键技术, 通过双波长远红外成像检测技术对桥梁进行检测, 以及在桥梁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作用下, 都能够达到桥梁检测的无损性效果。

2 桥梁检测评价及检测技术的实际运用

2.1 桥梁检测评价分析

对桥梁进行检测之前要能对桥梁的各个方面的评价工作得以完备, 要在基础的检查工作完成下对桥梁的缺陷或者是损伤的部位等进行找寻原因, 对桥梁的承载性能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要能加以确定, 并提供详细的信息。再对测量的材料性能以及结构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计算确定, 然后在不破坏桥梁的基础上要能够对桥梁的混凝土强度以及钢筋的锈蚀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就能从多个层面来保障桥梁检测的合理全面性[3]。

2.2 桥梁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

针对桥梁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要结合不同的情况来实施, 此次主要是将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在桥梁工程当中加以运用, 通过对桥梁的部位以及性质等进行调查, 将损伤以及缺陷的原因得以找出。从检测技术的运用层面来看, 首先神经网络桥梁检测技术的运用能够在检测质量上得以保障。以某大桥桥梁的工程为例进行分析, 某桥的全长是320米, 在主桥的预应力混凝土V型钢构, 南北桥部分分别是普通混凝土连续箱梁以及异性板结构, 采取四车道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在其标准的宽度上是3×13.5, 然后设置双向的纵坡, 桥面设置双向横坡, 这一检测主要就是对桥的承载能力实施的综合性评定。

通过此次的检测主要是为桥梁的竣工验收等提供根据, 采取动静载的试验进行说明, 在动载的试验过程中, 通过100KN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桥面进行行驶, 使其出现振动, 然后就对振动的幅度和频率进行记录。之后在汽车的后轮位置进行放置厚度为十五厘米的垫木, 使其能自由下落, 再进行对振动的频率及振动幅度和阻尼加以记录。而在静态试验过程中, 基于主桥的对称布置, 就需要对边跨以及第二跨最大弯矩等进行检测, 在桥没有任何负载过程中, 通过自然脉动技术对振幅及频率等进行记录[4]。

对桥梁检测技术在工程中进行运用能够解决工程中的测试难题, 未能确保静动态系统的性能和实际工程需求相满足, 就要采取实验室及野外实桥的验证。无线测试系统在近些年的桥梁检测中被广泛的应用, 为能对无线检测系统在工程中的实际运用的可靠性加以验证, 通过对实桥进行检测能够得到预期的结论。对桥梁的断面测点进行布置, 主要是选择距离主塔125米的位置, 在控制截面上进行布置八个振弦传感器以及八个电阻应变片传感器测点, 通常的工况需要进行重复的加载两次, 然后进行对频率数据及其应变关系进行测量。

针对测试系统的信号传输问题, 电磁波在无线传输过程中, 由于传感器所布置的方式就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倘若是传感器在箱梁体外进行的布置, 那么无线系统主站及副站都会处在无遮挡环境中, 而布置在箱梁体内, 那么主站和副站间就被梁体所遮挡, 这样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 就会由于交错的钢筋所遮挡导致信号传输失败。所以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将内部信号屏蔽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主要就是通过数据采集子系统天线在泄水孔下布置在箱梁外, 再把副站数据传输模块天线布置在和主站数据传输模块的天线通视以此实现数据的无线通信。还有就是将数据采集子系统端天线在箱梁内部进行布置, 要能够和结构空心位置相结合, 而后再把主站数据传输模块天线在箱梁一端进行布置并保证其通视。

无损桥梁检测技术在工程中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的在这一技术上得到优化, 桥梁是多种材料及不同结构构成的大型综合系统, 所以在其系统的各个成分都比较重要, 针对应力状态以及刚度等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对桥梁的损伤情况加以有效的识别主要是要能关注桥梁结构功能产生的影响, 混凝土以及钢筋是桥梁工程的最为主要的结构材料, 所以桥梁的损伤也在这些材料上有着重要的反映[5]。以混凝土为例, 这是多相复合材料, 其内部的结构又相对比较复杂, 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由于水热化就已经有了微小裂缝产生, 另外就是钢筋的结构主要是通过焊接来完成的, 这样就存在着微裂缝, 是桥梁运营中的应力薄弱环节, 采取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及时的将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桥梁的检测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能够保障桥梁的整体质量, 检测技术的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的就是检测人员自身的素质, 要能够在业务水平上得以有效提升, 并不断的将创新精神在桥梁的检测过程中进行融入, 将最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加以应用。由于本文篇幅限制, 不能进一步深化研究, 时间仓促本文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 以待后来者居上。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改革的深化阶段, 公路及市政桥在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 其安全问题也在现阶段得到了凸显。其中在桥梁建设当中的质量检测是关键环节, 也是保障桥梁质量及日后运营安全的重要基础, 将先进的桥梁检测技术在实际工程当中加以运用能够促进整体桥梁事业的发展。基于此, 本文则主要就桥梁检测的相关内容及检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并就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加以探究, 希望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桥梁检测,工程,技术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柳, 张勤玲.《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才智, 2015, (03) .

[2]李蔚英, 贾承辉, 李晓健.桥梁健康状态模糊综合评判[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14, (05) .

[3]刘斌, 王峰, 任泽民, 刘坤.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 2014, (10) .

[4]杨延军.桥梁检测技术及发展趋势[J].交通标准化, 2014, (16) .

技术运用研究 篇9

关键词:气排球,一传技术,动作界定,运用研究

气排球运动是我国首创的一个新兴隔网球类体育项目,缘于其特有的运动特点和项目要求,已成为一项深受群众喜欢的健身体育项目。随着气排球运动的推广和开展,福建、广西等省区的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相继开设了气排球体育课,一些体育院校开设了气排球专项课,至今气排球一传技术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完善和创新过程中。

1 气排球的发展

气排球运动起源于我国,1984年,由内蒙古集宁铁路分局首创。1991年,火车头老年体协依据排球规则,编写第一本《气排球竞赛规则》,并在上海特制了比赛用的气排球。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排球管理中心委托排球学者修订《气排球竞赛规则》,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气排球比赛。2005年7月,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重新制定《气排球竞赛规则》。2012年,中国排球协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审定了《气排球竞赛规则(2012—2016)》。1995年5月16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观看老年人气排球表演赛后,称赞气排球很好,既适合老年人也适合中年人、青少年。

2003年6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要求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课程方案》把气排球运动列入体育本科专业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的任意选修课技术学科内容。从此,气排球课程理论体系研究开始不断地得以完善,排球方面的学者开始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加大了对气排球运动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2 气排球一传技术概述

2 . 1 有关气排球一传技术研究文献资料

连道明主编的《软式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以及于贵和主编的《软式排球、沙滩排球、气排球理论与方法》中都将气排球一传技术称为防守击球,其技术动作分为“捞”“捧”和“插托”两类。蔡志源的《气排球的基本技、战术研究》(2005)研究认为,气排球具有休闲、竞技性,有丰富的技、战术含量,需要开发研究。其接发球技术有用双手捧球、传球或垫球,动作要领为先判断并迅速移动到来球的位置,双手插入球的下方,然后用手指或手臂将球弹击或垫击出去。凌齐的《构 建气排球 技术课与 影像分析 课堂教学 模式的研 究》(2013)对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影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双手挡垫、双手捧托垫、单手托垫等技术动作教学方式。刘利鸿的《南宁市第八届运动会气排球男子总决赛中垫球技术运用分析》(2013)研究认为,广西高水平气排球比赛主要有双手垫球、双手捧球、双手挡托垫球和单手垫球等四种垫球方法;本次赛事中气排球垫球技术采用以双手垫球为主,以双手捧球、单臂垫球为辅。肖丽的《气排球技术之我见》(2013)研究认为,气排球的接球可以采用上手接球较为稳当;气排球衍生新技术——下手捧球技术,这项技术使用频率和人数也越来越多,其动作是上手传球的逆向技术,都是利用手指手腕的灵活,增加了触球面积,对大力发球和扣球时球路在身体下盘时这项技术会很有效果。

2 . 2 气排球一传技术动作分类

课题组查阅文献资料和访谈高校、企事业单位气排球教练员以及气排球爱好者,统计和归纳出气排球一传技术分双手技术动作和单手技术动作。双手一传技术动作有双手垫球、双手“捧”球、双手“捞”球、双手“托球”、“阴阳手”接球、太极手接球、双手“插托”球和低蹲传球;单手一传技术动作有单手“托”球、单手“捧”球、单手“捞”球和单手垫球。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2010~2014年期间,广西“红牛杯”气排球比赛、广西区直单位气排球比赛、广西电信气排球比赛、广西高校教职工气排球比赛等各类气排球一传技术运用情况和广西民族大学气排球专项课堂一传技术教学。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查阅气排球教材,通过知网搜索气排球一传技术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3.2.2 观察法:现场观摩研究对象过程和观察学生课堂教学情况。

3.2.3影像技术分析法:研究借用排球临场技战术统计分析系统软件、比赛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运用比赛采集分析系统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气排球比赛一传技术运用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气排球数据挖掘工具,达到辅助教学训练和决策一传技术研究的目的。

4 结果与分析

4 . 1 气排球一传技术界定

课题研究参照排球一传技术称谓,界定气排球一传技术是指对方队员的有效发球进入本场区内时,本方球员运用双手垫球、双手“捧”球、双手“捞”球、双手“托球”、“阴阳手”接球、太极手接球、双手“插托”球、低蹲传球、单手“托”球、单手“捧”球、单手“捞”球和单手垫球技术动作,将球击向二传组织进攻位置或攻手位置的第一次触球;或者是本方队员的第一次接扣球、接拦回球和接其他球。

4 . 2 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命名

4.2.1 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命名的原则和依据

气排球一传技术之所以具有创新技术之说,是针对排球一传技术所没有的技术动作提的创新。课题研究借鉴排球分类从排球技术概念着手的方法,以气排球一传击球动作技术为划分标准,旨在反映气排球一传技术击球动作的特性和运动发展规律,以利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做到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命名的相对准确性,避免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同时,依据中国排球协会审定的《气排球竞赛规则(2012—2016)》规则10比赛中的击球规定,球可以触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击球时(包括第一、二、三次击球),允许身体不同部位在一个动作中连续触球,但球必须被击出,不可接住或抛出;认真甄别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存在击球时的犯规,既“持球”和“连击”;其次,根据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动作结构,合理、规范运用汉语字词表达,来命名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动作。

4.2.2 现有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分析

气排球一传技术的双手“捧”球、双手“捞”球、双手“托”球、双手“插托”球、“阴阳手”接球、“太极手”接球、单手“托”球、单手“捧”球、单手“捞”球等创新技术,在中老年气排球比赛和无排球基础的初学者比赛中运用最多。缘于气排球发展近30年的时间,练习者经过长期触球训练培养了非常好的球感,比赛中能做到很好的控制击球。课题研究借用排球临场技战术统计分析系统软件、比赛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利用比赛信息采集的粒度与实时性,进行文献影视图像处理与视频分析,重点做好比赛视频绑定、视频检索与视频编辑,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动作进行分析,挖掘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动作间频繁项集的基础上生成关联规则,挖掘出比赛数据中联系性较强的技术动作,对一传技术不同效果的表现转移步骤进行分析。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动作环节都是用于接大力发球和强攻扣球,进攻后的球体都朝向防守方的腰下部位运行,防守队员顺势形成下手接球防守动作。“捧”“捞”“托”等一传击球技术,动作特点是运用手指、手腕灵活的击球动作。动作方法采用半蹲姿势,两臂自然放松弯曲置于腹前,两手触球时,十指自然弯曲张开成半球状,增大触球面积,手腕稍后仰,击球时手腕、手指向前抖动。“插托”“阴阳手”“太极手”等一传技术,既可用于接大力发球和强攻扣球,也可用于接球速快、力量大、球体朝向胸腹部运行的。动作特点两手触球时,十指自然弯曲张开,两手掌根相靠,形成近似垂直角度,运用手指和全掌弹击来球。气排球一传双手垫球技术动作是排球双手垫球技术的改进动作,因气排球球体轻、受力变化大的特点,手臂击部位在手腕的15~20cm处。

4.2.3 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的命名

气排球击球规定,球可以触及身体的任何部分,击球时,允许身体不同部位在一个动作中连续触球,但球必须被击出,不可接住或抛出。气排球的“捧”“捞”“托”等一传击球技术,依据汉字词面意思存在“持”球犯规,随着参与人员的年青化、专业化,在实际比赛中也存在诸多“持球”现象,因其也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文章分析认为,根据这些技术的动作特点和结构,统一命名为“下手抖球”。气排球的“插托”“阴阳手”等一传击球技术在实践比赛中存在“连击”问题较多,但由于接一传球具有较好的效果,文章分析认为,统一命名为“双手挡垫”。

4.2.4 气排球一传技术教学和运用

气排球一传技术教学和训练首先要依据教育学理论和原则,结合体育学科和球类运动特点,运用语言法、直观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法、游戏法以及比赛法,但因其是一项新兴的球类运动项目,更需要从实战技术运用中进行分析和引入教学训练。研究认为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影像分析教学方法是一项针对气排球运动所必须的方法。课题研究把广西区域内最高水平赛事的影视图像运用在广西民族大学气排球专项课堂一传技术教学中,实验对比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凌齐的《构建气排球技术课与影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认为,影像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真实、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教学训练中,研究选择基于事赛一传技术图像分析,并借鉴排球临场技战术统计分析系统软件、比赛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使得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完成常规的统计任务,而且更重要的一个手段是把统计与视频图像相结合,使得分析工作更加直观。基于气排球一传创新技术影视图像分析还可以解决增加分析效率的作用,其技术运用和动作结构分析可以实现比赛场景的重组和仿真回放。结合视频描述技术,可以实现对视频文件中不同场景片断重新组合,模拟真实的比赛画面,实现仿真回放。仿真回放技术可以有效地支持对一传比赛技术运用情况的统计。通过仿真回放可以调整一传技术环节的技术动作,从而更科学分析一传技术规律和运用特点。将分析结果与实际需求相对比,找到最适合气排球一传技术的动作技术结构。

5 结语

智慧物流技术之文具行业运用研究 篇10

文具行业运用智慧物流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系统,既要满足企业生产制造的物流、仓储功能,也要满足商业配送的物流功能

文具行业是全球成长最快的一个领域。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具制造与消费国,文具市场容量已突破人民币1000亿元。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具产品的消费逐渐呈现品牌化、个性化的趋势,文具市场经营模式也由简单的批发零售、连锁经营转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然而文具产品货物价值不高、产品规格丰富、配送频率高的现状,一直是文具物流降低成本、提高配送效率的难点。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文具行业在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互、自动化、标准化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文具行业运用智慧物流技术破解文具物流的难点势在必行。

文具行业物流现状

我国现有文具制造企业近10万家,生产着1万多个品牌、3万多种产品。目前我国文具行业物流系统有自营物流中心、整合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以及建立专业的物流园区三种形式。文具行业物流运作管理包括生产物流、中央仓储物流和配送中心三部分。生产物流是企业厂区内部物流,从文具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入库各环节;中央仓储物流是关键节点物流和成品存储,属于点对点的配送方式,如省到县市配送中心,或大客户直接点对点的配送;配送中心属于终端门店配送,由各店面负责。总体看,目前我国文具行业尚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管理体系,文具生产企业仍处在“大、多、小、乱、杂”状态。物流成本高、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低、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等严重制约了文具行业的发展。

第一,物流成本高。多数文具生产企业规模小、布局散、管理落后,落后的物流配送形式导致物流成本偏高。国内有的文具零售业企业规模较大、组织比较复杂,拥有大量的门店、连锁店,因周转物流不畅造成资金利用率低,因车辆装载不恰当和在配送过程中路线往复太多,空驶率过高造成运输配送成本过高。

第二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我国文具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间的物流网络均难以兼容,数据、信息交互与分享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第三,物流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低使文具行业缺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应管理模式,运作不规范、操作随意性大、粗放型管理必然造成物流成本高企。

第四,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文具行业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和高素质的一线岗位技能人才,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营水平、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文具行业运用智慧物流技术

文具行业运用智慧物流技术建设智慧物流系统,既要满足企业生产制造的物流、仓储功能,也要满足商业配送的物流功能,具体应包含如下作业内容:

一是信息交互系统。实施智慧物流首要工作是要将物的基本信息实现实时共享与互通,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移动网、Wifi等通信技术将信息传输、存储与处理,实现物流的人、车辆、货物的可视化,并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供应链上下游资源、政府机构信息公共平台互通。

二是识别感知系统。通过RFID、GPS、GIS、EDI、Zig Bee、数据库技术和条码等技术,将物流系统中运输、存储、分拣、包装、搬运等和信息交互环节集合一体化系统,提高文具物流运作效率和准确性。

三是自动化系统。自动化是实现智慧物流的保障,建立自动化技术实现物的搬运自动化,降低搬运强度,提高物流准确性。

四是决策系统。通过人工智能、D S S、专家系统等技术,对识别感知、信息交互做出优化方案与决策。

五是大数据平台。通过云计算、数据库、人工专家等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建立数据库与建模,对物流系统的优化和决策完善不断精益求精。

智慧物流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识别感知、信息交互、决策处理系统,按照现代物流的应用要求对各层进行细化,以自动化立体仓库及普通货架仓库相结合的方式,在SAP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仓库管理系统(W M S-W a r e h o u s e Management System)、仓库控制系统(WCS-Warehouse Control System)和供应商库存管理(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通过对物流设备、管理软件、控制系统的集成,有效解决原材料入库、O E M成品入库、成品整托盘、成品整箱、拆零拣选出库、配送等作业难题。在满足客户物流需求及客户价值体验的前提下,实现物流中心“高效率,低成本”运营,提升公司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

中央仓储中心的自动化

中央仓储中心是实现智慧物流系统的核心,也是物流的运营中心和利润中心。中央仓储中心自动化是确保仓储中心智慧物流系统的稳定可靠性,有效利用了空间,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存储量。中央仓储中心的自动化主要包括仓储、拣选、复核、配送和退补货等技术。

一是仓储管理。自动化立体仓储由立体高架库、横梁式货架、搁板式货架、驶入式等货架组成,每个货架规格和容积进行唯一编码,通过货架、托盘、堆垛机、输送机、自动导引车分拣系统的自动化存储,并可以做到先进先出的原则。

二是拣选管理。拣选系统包括数字分拣与滑块分拣两部分组成,数字分拣是人员手持移动终端,对每一个货位的电子标签或RIFI物品信息传输,引导正确、快速完成分拣工作,具有弹性控制时间,实时控制现场,有效降低分拣的错误几率,适应与对分拣要求不高、异常处理。滑块分拣一般由控制、分类、输送装置及分拣道口组成,物品经过自动分拣系统的识别感知后,将信息交互传输到决策系统,经输送装置输送到相应的道口弹出,滑块分拣系统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人化作业。

三是出货管理。W M S根据订单信息指令,可执行多订单、多区域出货整合,按波次完成货物出库、补货等任务工作。货物大小自动分配,通过整托盘、整箱、拆零等出库配送。

四是补货管理。补货系统是物流信息和产品需求决策系统,为营运中提供产品需求预测的平台,由“自下而上”信息交互实现拉动式运营模式。当生产物流或门店物品短缺是,决策系统会给予指令,按出货系统进行配送。同时在分拣过程中出现货物无法满足时,物流系统会自动流转至待补货区位,待补货完整后自动进入出货系统。

五是退货管理。退货属于逆向物流的核心,包括退货收货、退货整理和重新包装并出货。退货量一般采用手持终端的人工方式进行退货品名、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处理,也可以采用部分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设备辅助,提高人员的作业效率。实现快速响应和快速处理的满足客户需求。

智慧物流系统的导入

技术运用研究 篇11

摘要:三维技术在栏目包装中的应用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就目前三维技术发展而言,其在栏目包装中的应用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影响到该技术在栏目包装中今后的应用和发展。本文针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确保该技术今后对行业发展重要性的凸显。

关键词:三维技术;影视后期;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栏目及其包装已经成为影视界广为关注的概念,而传统的二维技术在影视行业中的应用也相当成熟,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现代栏目包装的要求,因此在该技术中也在寻求新的突破,而此时三维技术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现阶段影视制作和栏目包装的需求,但是相较于传统二维技术来看,三维技术虽然更加先进,同时也带来了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

一、三維技术在栏目包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三维技术应用的成本高

三维技术对于二维技术而言,其工作流程以及工作量更加复杂,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相应的增加了很多。例如三维动画作品一定要经过很复杂的制作流程,其中包括有前期制作、角色道具场景建模以及贴图材质等各种环节需要人员去操作执行,并且各个环节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操作中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流程,种种要求都反应出了利用三维技术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栏目包装与影视剧不同,并没有过多的投资资金去维持三维技术的开展。

(二)三维动画制作流程复杂、周期长

三维动画技术在前期制作一开始就要遵循严谨渐进的工作流程,制作的步骤和过程复杂繁琐,而且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必须给予足够丰富的制作时间,因此导致了制作过程的周期很长。而三维动画技术即使存在这些不利因素,由于影视行业对其的需要,也比较了解该技术存在的缺陷,但是对于栏目包装而言,由于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够给出充足的时间给三维动画技术去制作,因此周期时间长也成为了三维技术在栏目包装中应用的问题。

(三)三维技术的不可逆性使得修改空间狭小

三维技术的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因此在制作完成后,对其中某一个环节进行改动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效果,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三维技术制作完成后,基本上能够对中间环节进行改动的空间十分狭小。这个特征对于创作十分灵活多变的栏目包装而言无疑也是很大的挑战。

二、二维技术与三维技术在栏目包装项目中有效互补配合

通过上述的阐述可以看出,现阶段影视行业对于技术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二维技术上,而是需要更具有创新力的三维技术,但是三维技术在制作应用中由于自身特性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又不是特别适合栏目包装项目的应用。面临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将二维技术与三维技术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扬长避短,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将会是栏目包装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合理控制三维动画和影视后期的比重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不应该将重点放在最后的三维动画技术处理上,而应该在开始前期就应该充分的考虑在内。如果在影视创作一开始就充分考虑技术处理,这样制作下来所需要的规模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很大的制作成本。而影视作品中后期栏目包装项目在制作过程中一直沿用的是二维动画技术,虽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三维技术逐渐取代了二维技术,但是由于栏目包装的特点以及三维技术自身的性质,单纯的依靠三维动画技术对栏目包装中的应用起不到原先预想的效果,因此需要将二维与三维有效结合,在技术上互补配合,降低栏目包装项目在应用过程中的投入成本。

(二)三维动画与影视后期工作流程交替配合、穿插进行,节省时间周期

影视后期技术制作过程相对于周期比较短,效率高,而且还可以充分调动丰富的素材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而三维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遮蔽视觉上的一些瑕疵,丰富转场效果,在影视后期的三维技术应用中加上影视后期技术的辅助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三维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缺陷,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了影视项目制作的时间周期。而影视后期的技术辅助能够贯彻到三维技术应用的所有环节中,因此,将二维技术穿插适用在三维技术中,两者之间交替配合,穿插进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三)避免三维部分返工,修改多控制在影视后期流程部分

三维动画技术在栏目包装项目中要想保障成功效果,在制作前期,项目负责人就需要让甲方清楚的了解到三维动画技术中的不可逆性,并且在合同中明确指出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哪些环节和时机提出修改意见,哪些阶段提出修改会影响到整个项目过程,设计好整个制作环节后双方在合同上签字达到统一意见。而且在后期修改中可以利用二维设计的一些优势加以适当的调整,做到既尊重甲方的意见,同时又能保障三维动画工作流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三维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广泛应用是顺应了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虽然三维技术的一些特殊性目前还不能够适应栏目包装项目的应用,但是如果能够将传统的影视后期技术与三维技术充分配合,加强三维动画技术与二维动画技术之间的配合联系,做到扬长避短,后期一定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也会避免单纯的三维技术的应用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参考文献】

[1]陈双寅.浅析常见3D立体影视技术的类型差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

技术运用研究 篇12

1 运用工作过程研究技术节约点滴能源

节能工作是企业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装卸车船、皮带机运行、清底等生产操作各环节的方法进行研究和作业测定, 分析造成非正常能源损耗的各种因素, 帮助企业合理安排作业, 用新的工作方法来代替现行的方法, 并制定该项工作所需的标准时间,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1.1 制定生产操作标准流程

现在大多数企业根据ISO9000的要求都有散货堆场的生产操作标准, 但一般只是一些设备操作安全质量方面的要求, 对于生产中的操作顺序、各工种之间的衔接配合、生产准备、人员的操作等没有详细的规定, 以致于经常发生操作失误、操作延期从而造成非正常能源损耗, 对于经常性、重复性的操作工作应制定标准操作流程, 优化操作过程。

制定操作标准化流程首先要记录下现行的所有操作步骤, 绘制操作流程图及人员活动线路图。应用5W1H (what、who、why、where、when、how) 对每个环节和动作进行分析研究, 应用ECRS方法 (取消、合并、重简、简化) 进行工作流程分析, 获得最低能源消耗的工作流程。应用无线遥控技术、专用的破拱工具、专用的装载机清底翻斗和适当的标准件等设备部件, 以及采用交叉作业、同步协同工作、斗轮堆取料机作业“零空闲操作法”和“变速操作法”等方法都可以大大提高操作效率, 减少非工作状态的能源消耗。应用作业测定技术可以计算合理的操作时间, 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时间标准。

1.2 制定故障处理标准流程

随着料场设备向自动化、集成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设备故障也越来越复杂, 设备故障处理也成为能源高消耗点之一。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大多数故障是曾发生过的, 且有较成功的处理经验, 只有少部分故障是以前没有处理过的新故障。可以对以前已出现过的设备故障处理进行总结规范, 制定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等各类人员故障处理标准流程, 明确标明出现何种故障现象时应由谁来处理的步骤, 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和过程, 只须保留少数高技术人才用于处理以前没有发生过的设备故障, 并对新的设备故障处理进行总结规范, 再制定故障处理标准流程。当然在制定标准流程过程中把减少能源消耗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让节能措施融入故障处理标准化操作过程中。

2 制定网络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衔接

网络计划是利用网络图表达计划的进度安排及其各项作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网络分析并计算网络时间值, 运用一定的技术组织措施优化方案。其优点在于能缩短料场作业衔接时间, 降低设备非工作运行时间,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率。网络计划技术在节能工作方面的应用主要在大型料场生产方案的制定、系统检修方案的制定及优化。在制定大的料场生产方案或系统检修方案时, 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即按照规程去生产和检修, 生产或检修时间不够用, 这时不一定减少检修内容;还有的时候, 在安排时会出现某些环节的时间、人员不足, 这时也不一定要延长时间, 以上问题都可以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予以解决。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应先按要求绘制生产和维修工作的网络图, 然后经过分析确定关键线路, 关键线路上的工序就是关键工序, 关键线路所耗用的时间即为完成所耗用的最少时间。要缩短任务时间就要设法缩短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序的完成时间。通过分析各个关键工序的工作量, 采取技术、管理等措施缩短关键工序的完成时间, 即可实现任务时间的缩短。在保证任务时间的情况下, 有时会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 这时首先要保证关键活动需要的人员, 然后, 将那些与关键工序同时进行的工作推迟或提前一段时间, 就可消除人员需求高峰, 使工作对人员的需要降到最低。

3 应用人体工效学使节能技术工作更合理

人体工效学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 分析研究人、机械、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为目的, 为设计人—机械—环境配合达到良好乃至最佳状态的系统, 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常把某些节能措施没有效果归结为“人为失误”或“工作积极性不高”, 然后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了事。人体工效学就是要研究“人为失误”或“工作积极性不高”背后的原因, 人体工效学为分析、研究和避免节能措施失败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视角。人体工效学研究个人特性包括体能、人体结构、反应、疲劳、学习、持续工作能力等对人体效率的影响。人在生理和心理疲劳时产生差错的几率就会大大上升, 对与节能有关的操作步序出现抵触情绪, 有可能导致设备的不规范操作, 根据身体疲劳规律可以合理安排操作强度及操作人数。人体工效学研究人与机器的协调, 包括采光、温度、湿度、色彩、尘埃、干扰、噪声等对人机效率的影响, 以及人机系统、人机分工对人机效率的影响。根据此原理可以通过改善操作环境来提高人员规范操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人机效率, 分析和减少因此造成的能源非正常损耗。人体工效学研究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意外事故的安全制度、职工的挑选和培训制度等。选择身体、心理、智力水平适合的操作人员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 制定正确的操作规程, 并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 可以设计良好的人机环境, 为设备操作人员创造一个安全、适宜、心情愉悦的工作环境, 最大程度保证节能措施的执行。

4 节能技术运用中价值工程的重要作用

所谓价值工程就是以最低的总成本, 为切实可靠地达到产品或作业的必要功能所进行的致力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价值工程是一种伴随着现代化生产而产生, 把各种力量结合起来, 按照合理的实施顺序来决定和实现最佳价值方案的科学管理技术。

4.1 利用价值工程确定节能技术最佳运用方式

节能技术措施在料场设备寿命周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每种运用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对某种设备而言, 到底采取哪种方式, 应利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分析, 选择最经济的方式。综合费用包括设备停机生产损失、现状运行后果、预防与整改费用。通过对这些费用的分析估算, 选择综合费用最低的方式即为最佳运用方式。

4.2 利用价值工程进行重大节能技术运用的决策

重大节能技术运用一般都涉及设备系统的改造, 所以应首先对设备系统改造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经济分析。包括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更新改造以及报废处置整个寿命周期过程的总费用, 即所谓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研究, 可对所有费用单元进行分解、估算。重大节能技术运用可采用设备产值率、设备利润率来对多个方案进行评价。

设备产值率=该设备的产值/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设备利润率=该设备产品的利润/设备全寿命周期费用选择设备产值率或设备利润率最高的方案。

5 科学的分析法使节能技术成效显著

ABC分析法, 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 进行分类排队, 分清重点和一般, 从而确定不同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 所以称为ABC分析法。其中A类事物, 数量占总数的20%, 但却对事物起决定作用, 起着约80%的作用, 因此是管理的重点。对所有发生的能源消耗进行统计就会发现, 有约20%的设备非正常能耗损失却常常占总设备能耗损失的80%, 因此在控制设备能耗时要重点控制这些20%的设备非正常耗能。在节能技术运用方面同样可以应用ABC分析法以优化建设或改造资金的使用。少数技术运用占用了大部分的投资, 而大多数技术运用虽然数量较多, 占投资的比重却较小, 因此应重点控制占用了大部分投资的少数节能技术的运用。

6 结语

上一篇:密度检测下一篇: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