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运用对比(通用12篇)
技术运用对比 篇1
中职学校的教学对象不同于普通中学或者大学,如果在专业教学上沿用中学或者大学的模式注重从教案到课本,这无疑是不适合中职学生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会加大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难度,而且会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有效地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像电子行业,其发展日新月异,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中职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笔者在专业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对比演示实验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自身在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做法,谈一谈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对比演示实验法”的运用。
“对比演示实验法”的概念与作用
“对比演示实验”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进行相反或类似的不同实验对比,并对学生进行演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它将要进行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相似的组,其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为实验组,然后通过实验,判定实验组具有某种性质或受某种影响。对比必须要有依据,要与需要阐述的知识有密切联系,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对该知识点有较深认识和理解。演示主要是为了更清楚、直观地向学生说明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也可以使用实验仪器。
“对比演示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直观认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做演示时必须与讲授相结合,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清晰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现象本质的理解。有比较才能鉴别,当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出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时,就了解了这个事物的特殊属性和一般属性,这样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对事物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对比演示实验法”的组织与设计
对比演示实验是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可知,对比演示实验的方法是进行单因素比较。要进行单因素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尽量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是对比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比演示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组织对比演示实验的步骤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部分主要是给学生进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这部分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验和观察的技能。后一部分是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渐深入地发现实验现象差异和这种差异中所包含的事物变化的某种规律,从而学到新的知识,侧重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对有差异的同实验组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的不同进行对比,对实验过程所发生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以及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要让学生知道对比什么,怎样比,不同的实验结果与实验过程中条件的变化存在着哪些因果关系。
在做对比演示实验之前,必须在课前进行周密设计,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对比演示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展示实验设备→演示实验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并讨论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演示结论说明→教师引出知识点。本教学方法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不同结论并验证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体会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使他们学习更加积极主动,也能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
在对比演示实验的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比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对比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巩固记忆。可见,对比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使他们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规律,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对比演示实验法”的运用与实施
笔者在讲授《电子技术》这门课中“晶体二极管”一节时,通过对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揭示二极管的特性。
“对比演示实验法”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展示实验设备。由教师向学生演示音乐卡片电路,并引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元件———晶体二极管。第二步,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和步骤。首先,将二极管正向串联在电路中,接通电源,卡片便会奏出悦耳的音乐。然后,将二极管反向串联在电路中,接通电源,卡片便不会发出声音。第三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首先说明实验的要点,其他控制因素不变,只改变二极管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向,告诉学生注意观察晶体二极管正向接入和反向接入时两个实验结果的不同。然后把学生分为两个组,取下其中正向串联的一只晶体二极管,让学生自己动手重新安装上,实验一在接通电源后,一组的学生安装的晶体二极管方向正确,因此卡片会奏出悦耳的音乐。实验二在接通电源后,二组的学生将晶体二极管接反,反向串联在电路中,因此没有音乐声发出。第四步,引导学生讨论出现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鼓励学生对可能的原因做出大胆的分析与推测。第五步,教师对两个演示实验的不同结果进行说明,并引出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教师介绍二极管分P端和N端,并指出识别P、N两端的具体方法。晶体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特性,只有将二极管正向串联在电路中,它才能导通;将它反向串联在电路中时,它不能导通。因此,反向接入电路中时,音乐卡片电路不会发出音乐声。由此,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告诉学生在以后的电路连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二极管的连接。在排除电路故障时,也要对二极管予以特别关注。
在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对比实验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接线、更换元件及元件连接时,应注意切断电源。(2)要严格按照实验规章进行操作,严防接地过程中电源短路。出现异常现象时(指在实验过程中听到异常声音、看到冒烟或闪光),首先应切断电源,然后由指导教师调试解决,电路正常后方可继续实验。(3)小组学生应轮流动手操作,仔细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结果。(4)实验结束后,实验电路板和元件应整理后放回原处,以便下次再用。注意培养良好的技能操作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
虽然上述对比演示实验比较简单,但是通过实验,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便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它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激发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原因的强烈欲望。本文仅对“对比演示实验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做了初步探讨,其更深层次和更为有效的运用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摸索。
总之,电子行业的知识更新和技术革新的速度如此之快,要求中职的电子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摸索适宜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中职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耿爱丛, 赵慈, 黄英群.浅谈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1) .
[2]陈素梅.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对比科学实验[EB/OL]. (2008-08-20) .http://se.cersp.com/bksc/beike/200808/2201.html.
技术运用对比 篇2
1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 .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3 . 有的人过了一生,连一刻都不曾拥有;有的人仅仅过了一刻,已经是生命的永恒。
4 . 海真是个多变的怪物。昨天,满眼好似黄滔滔的浊浪,几天却成了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的草原。
5 .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6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7 . 用功学习的人把阅读当成乐趣;懒于进取的人却把阅读当成烦事。
8 . 宽恕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不愿谅别人是十分痛苦的事。
9 . 生意好的时候,这里门庭若市;生意差的时候,这里门可罗雀。
10 . 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11 .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12 .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3 . 两个人在玫瑰园里摘玫瑰,一个看到的是玫瑰下棘手的刺,一个看到的是满园的红玫瑰。
14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 . 月亮的光芒是柔和的,她不似太阳那般耀眼夺目,热情四射,但她的宁静之美却深深地吸依着我。她总是在寂静的夜晚默默地为大地添上一抹光亮,让在外的人们能够看清回家的路,她也总会给人们的心头添上一抹温馨之感。
16 . 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读书是有益的,但也有糟粕。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
17 .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现在就是一棵等着吸收营养的小苗,只有读书,丰富课外知识,才能吸收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当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但开卷只是在有益的条件下,而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备有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可以置人于死地。这不是开卷未必有益吗?
18 . 旧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发展。
19 .近日新闻报道了美国少年泰勒·威尔森的事迹,14岁建核聚变反应堆,19岁登上科技、娱乐、设计大会,即TED大会的演讲台。可见,孩子的创造力是从小培养的,我们的国家若能及早转变教育模式,也是能够培养出同样杰出的少年科学家的。
20 . 我已经做完作业了,小红还在那慢条斯理的玩,她似乎已经忘记了作业这回事。
21 . 和蜂鸟相比,啄木鸟的个头就大多了,啄木鸟不但在体型上比蜂鸟占据优势,在养儿育女方面也比蜂鸟得到的益处多蜂鸟每天不辞辛苦,四处采蜜,也最多只能喂抱2只雏鸟,而啄木鸟只需要在自己的鸟窝前用它那斧锯般的嘴在树木之间桌来桌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食物了。
22 . 不知什么时候,草钻出了土地,花,也含苞欲放了,花园的空气一下变的十分清新。远处,一只大雁从天空飞过,仿佛在给人们报春。近处,一朵嫩黄的迎春花慢慢的绽开,飘出淡雅的清香,闻起来沁人心脾,香飘十里,仿佛是一个春天的礼物。
23 . 我喜欢乘公交,因为我不想再给地球加一分重担--积少是会成多的。但我更喜欢骑单车,不管沿路的风景是否美丽魅人,最起码这是我亲眼看到的,路途的抉择也是我亲自选的,行走的速度距离······都是我的决定!!就好像人生一般,如果乘公交,可以让爱我的人们放心,我愿意;但我更喜欢骑单车。
24 . 少年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我”第一次和他见面,闰土“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我” 回到故乡,再见闰土时,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他头上是一顶旧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5 . 普通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都力求踏踏实实地把知识传递下去,采用明白易懂的语言,甚至反复讲解,直至学生用勉强的表情说“我懂了”。可是我们看古时候老子是怎样教学生的?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什么都没说,只是伸伸舌头,孔子就能领悟,得出以柔克刚的道理,这玄之又玄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非常不可思议,可为什么教学效果这样好呢?恐怕还是名师高徒的关系。
26 . 秋天,不如春天充满希望,不如夏天生机勃勃,不如冬天银装素裹。但是,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带给人们无限喜悦。
27 . 这种花,虽不如牡丹富贵,虽不如玫瑰浓艳,虽不如百合芳香,但它有自己的淡雅清新,也颇受人们青睐。
28 . 寒风呼呼地刮着,大街上的人都裹着厚厚的棉袄,而凡卡呢,穿着一件单薄,有5、6个补丁的破衣裳;裤子呢,只有半条。
29 . 邮差非但不下马车救凡卡,而是轻蔑地对凡卡说:“穷小子,撞死活该!写封信——不贴邮票,不写收信人地址,谁给你寄!”
30 . 露露虽是一个孤儿,但他有很多朋友却不孤单;小红身事高贵,却没有一个好朋友,只是自己独来独往,很孤单。
31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2 .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33 .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34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5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6 . 只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37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8 . 很多人都在羡慕着大学的生活,可是身在其中的才知道,和高中相比,大学的生活真的太盲目,太乏味。
39 . 对某人来说做某事肯定不正常,但同样,对某人来说做某事也不正常。
合理运用虚实对比 篇3
戴冕鹤 张家荣摄
作品用特写的形式来表现仙鹤的头部,以突出仙鹤头部和太阳光芒似的羽毛。作者较好地使用了明暗对比的手法,使光芒四射般的羽毛在全黑的背景下,变得更加显眼。不过,在画面的处理上有一个明显的失误——拍摄时焦点偏下了,没有落在仙鹤头部,尤其是眼睛这个关键处是虚的。就让人觉得不舒服、缺乏美感。
山脊 张 勇摄
静的礁石与海中行船形成动静对比,礁石的实和海面的虚形成虚实对比。尤其是礁石的色彩再现和质感的体现,都使图片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在仔细观看的时候,发现礁石与海面的虚实对比不符合视觉习惯——礁石边缘锐利,与海面的交界处很硬,而海面虽在焦点以外,但还是应该有远近纵深的过渡。作者实际上运用了两底合成的创作手法,但如果在制作过程中把握好虚实对比中的过渡,会使图片更耐人寻味。
山村夜戏 任小宾摄
一个简单的戏台,几盏橙黄色的灯光,一群悠闲的乡亲,围看几折咿咿呀呀的民间戏。民风民情,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作者能深入到小山村去,更是令人敬佩。可惜画面效果不好,一是影像都不够清晰,大大降低了画面的表现力,估计是长时间曝光时相机不稳定造成;二是现场光比太大,亮部的舞台和暗部的观众这两部分的层次都被损失;三是画面的构图应适当调整,让舞台处于更突出的位置。
舞 邹俊杰摄
据作者介绍:作品拍摄的是某节日里热闹欢快的“威风锣鼓”表演,为了突破简单记录现场的一般画面,采用了1/8秒的慢速度曝光以表现出动感效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联想和创造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可是快门速度过慢,使得击鼓的勇士完全虚化成红黄色块,不能给观众正常的引导,反而容易被误认为燃烧的火堆。若是改用1/30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将会得到既有虚化动作又能分辨出人物的动感画面。
浮华过后 张战平摄
“浮华过后”,从字面结合照片来看,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对比,即左框里开得茂盛的鲜花与右框以及地上残败花枝的对比。这个意图很好,可惜从画面上我们并不能强烈地感觉到这种对比。原因何在呢?一,所选的花枝不好,鲜的不够鲜残的不够残,这种对比就缺乏力度。二,焦点没有落在主体(花)上,而是落在了花篮上。三,左上侧的黑色色块和画面中的木架子都破坏了画面的简洁,构图时应该避开。
青翠欲滴 苗 地摄
技术运用对比 篇4
通过对比分析第28届汤姆斯杯中日两国男单运动员技术运用特点,为探讨中日羽毛球男单运动员技术发挥水平的优劣势,探寻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发展新趋势,并最终指导我国运动员技战术训练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1 研究对象
以第28届汤姆斯杯中国羽毛球男单运动员谌龙、杜鹏宇、林丹以及日本男单运动员田儿贤一、桃田贤斗、上田拓马所参加的34局比赛录像资料(中国16局,日本18局)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阅读有关羽毛球的文献资料,遴选52篇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
2.2 录像观察法
观看录像,对发球和接发球各项技战术进行数据统计。
2.3 对比分析法
对中、日双方单打技战术进行对比分析。
2.4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均值、百分比、标准差、独立样本T检验等常规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汤姆斯杯中日男单运动员前场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羽毛球前场技术有动作幅度小、动作一致性强等特点,经常作为使用假动作来迷惑对手。因此,前场技术是控制全场比赛节奏的核心技术。羽毛球前场技术种类多样,主要包括:搓、放、挑、勾、推、扑六种技术。其中扑球属进攻性技术,搓球、放网、勾球和推球属控制性技术,挑球属防御性技术。
从表1可以看出,前场技术使用率最高的三种技术依次为:挑、放、搓。挑球技术使用率中国运动员要明显高于日本运动员,分别占42.05%和35.55%;搓球技术使用率日本运动员要比中国运动员高,分别占20.56%和15.13%。中国选手勾球使用率比日本选手高,分别占7.56%和3.23%;而推球和扑球的使用率不及日本。
在前场技术中,我国男单选手挑球和勾球使用率高于日本选手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挑球和勾球可以分别通过纵向和横向来充分调动对手,增加对手的移动范围,使对手在大范围移动过程中增加击球难度,降低回球质量,表明中国男单运动员前场技术以传统的挑高被动防御性打法为主;日本男单选手推球的使用率要高于中国选手且有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推球技术具有幅度平、飞行快、落点刁等特点,若运用得当有利于进攻甚至是直接得分。另外,在搓球和扑球技术运用上,日本男单选手使用率也要高于中国选手,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也存在较大差异。扑球是进攻技术,搓球也是具有很强进攻威胁的主动技术,表明日本男单运动员前场技术以抢网进攻型打法为主。
3.2 汤姆斯杯中日男单运动员中场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中场技术在单打比赛中相比前场和后场技术的使用比例要小很多,但中场作为对方进攻杀球落点的主要区域也是全场攻防转换的中心枢纽,主要包括:挡、抽、拦、挑四种技术。
从表2可以看出,中场技术运用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挡、抽、拦、挑。其中挡球是中场的主要技术,中国和日本选手分别为64.95%和64.88%,其次为抽球,分别为18.46%和24.57%,再次是拦球,分别为10.37%和6.71%;最少为中场挑球。
挡球技术具有引拍幅度小,动作出手快,同时还带有隐蔽性的特点,主要用于应对对手的杀球,可以有效的限制对手的连续进攻,同时能充分的调动对手,进行有利的攻防转换。因此,挡球技术就成为了处理中场接杀球的首要方式。本届汤杯中国男单选手挡球使用率略高于日本选手,没有显著性差异。
自21分制实施以来,对中场平抽挡技术的运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抽球速度快,平网飞行,带有进攻性质,多半在中场相持阶段出现,抽球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因此,抽球技术是中场争抢主动、由守转攻的关键技术。本届汤杯中国男单选手抽球的使用要低于日本选手,但无显著性差异。
中场拦球和挑球相对使用较少,同属于中场被动防守中的过渡球,拦球是快节奏的防守过渡球,能有效的缓解被动。在处理中场球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起高球,因为现代男单运动员的进攻杀球能力都很强,起高球只能再次造成被动,而且更难防守。中国男单选手中场拦、挑球技术使用率均高于日本选手,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3.3 汤姆斯杯中日男单运动员后场技术运用对比分析
后场技术主要包括:高、吊、杀、被动吊和被动抽五种技术。通过录像观察对击吊球和被动吊球的标准确定为:击吊球的身体位置在球的正后方或下方,击球点在肩部以上位置,被动吊球的身体位置在球的前方,击球点在肩部以下的位置。
高远球和吊球同属于后场控制性技术,在比赛中主要用于过渡和调整,两项技术结合起来运用就是拉吊全场“四方球”的打法,能很好的调动对手,通过不同线路大范围的转移球的落点来消耗对方的体能。杀球是后场进攻性技术,在比赛中主要用于突击和下压,是一种直接进攻的打法。被动吊和被动抽都是后场被动过渡技术,相对来说被动抽更利于被动反攻。从表3数据看,中国男单选手高球和吊球两项技术使用百分比之和为41.72%,非常接近杀球的比例(41.88%);日本男单选手高球和吊球使用比例加起来是39.63%,低于杀球比例(50.48%)。可见,中国选手更擅长于打拉吊突击,先利用拉吊稳定局面,抓住机会再突击进攻。日本选手则以直接进攻的打法为主,利用快速、凶狠杀球攻破对手防线,争抢主动、直接得分。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中国男单选手前场技术运用以被动防御性打法为主,挑球和勾球使用率均高于日本选手,且有显著性差异;日本男单选手前场技术运用以抢网进攻型打法为主,推球使用率高于中国选手,有显著性差异。现代男子单打比赛前场技术的运用正朝着细腻和精准的方向发展。
4.1.2 中日男单选手中场区域各项技术运用并无显著差异。现代男子单打中场技术的运用加快了平抽挡技术的使用,接杀抽球反攻的意识提升明显。
4.1.3 中国男单选手后场技术运用以拉吊突击打法为主,日本选手则以直接进攻的打法为主,日本选手杀球技术使用率高于中国选手且有显著性差异。现代男子单打比赛后场进攻技术使用明显增加,后场过渡球反攻技术使用增多。
4.2 建议
4.2.1 我国男单选手前场球的处理要更加细腻、精准,同时也要注意技术发挥的稳定性,要提高控网和抢网的意识,尽量避免起高球。
4.2.2 中场技术应有效加强中场平抽挡技术的练习,训练时可加入双打平抽挡的练习方法,提高中场平抽挡能力。此外,还应提高中场接杀挡网的稳定性,减少失误。
4.2.3 后场球技术应特别注意加强前后进攻的连贯性,加强处理后场被动过渡球争抢主动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后场进攻得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金彪,管颖,卢志泉,蒋健.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8,32(2):86-89.
[2]张辉,戴金彪,史芙英,刘雅玲,王继红.隔网对抗(持拍类)项目技战术特征[J].上海体育学报,2007,31(4):65-69.
[3]钟建萍.羽毛球新旧赛制优秀男子单打运动员后场技战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93-96.
[4]戴劲,钟建萍.羽毛球男子单打优秀选手前场技战术特征的对比分析[J].运动,2009(2):23-41.
[5]陈滔.“2010/2011顶级羽毛球赛”男子单打运动员技战术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5):78-82.
技术运用对比 篇5
对比手法的运用 —————用《匆匆》教学
导入语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匆匆》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里面的生字词和课文的大致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朱自清先生用生动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珍惜时间,这节课我们将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去领略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回味课文
听录音,回味上节课讲的内容。
二、具体讲解对比的运用和作用。
首先大家再读一下第一自然段,感觉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出时间的匆匆呢?【ppt】: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们今天讲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大家看一下什么叫对比手法(ppt: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看到了吗,首先他的前提是什么?生答:“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对,前提首先要把双方来进行比较对不对?生答对。那么 这个双方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具有明显差异,和矛盾”嗯,十分不错,那我们再来具体分析这个句子首先对立的双方有哪些?生答燕子,柳树,桃花。另一面呢,生答:我们的日子。好的,那么他们对立的东西是什么呢?生:燕子,柳树,桃花都可再生,二我们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ppt桃花,燕子,杨柳【可再回】——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作用呢,课文明明想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那为什么前面却说这么多其他的东西呢?如果我们把它去掉,你们觉得怎么样,你更喜欢哪一句?(ppt: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2、时间匆匆,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参考答案:
1、第一句用燕子,柳树,桃花可再来,和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更加突出了时间的珍贵,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2、我觉得第二句好,因为他直接就告诉我们时间很重要。
3、用对比手法好,更加突出了日子的特点,而且使文章也读起来更美。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以前学的课文里的对比手法的运用吧。(ppt: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2、鲸是特别大的动物。)从这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到对比的作用呢?
嗯,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老师总结了两点对比的作用(ppt:
1、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
2、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趁热打铁,加强训练。
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对比手法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试试运用一下,练一练吧 【训练设计一】:运用对比的手法来造一个简单的句子,要求突出对比双方的特征。老师给出例子。
【Ppt】:
1、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晴天能使人心情开朗,阴天能使人心情压抑。
【训练设计二】:我们刚才都知道要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用对比,而且对比也有两种方法,相反的方面和相同的方面。下面就请同学们选取一种来用对比来写一下吧。记住,要突出你要描写的特点。(Ppt:用相反和相同两种方法来写一个人的特征。Eg:这个人真高,比姚明还高。(相同的方面)这个人真高,在有些人眼里,他就是珠穆朗玛峰。(相反的方面)【作业】: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冬天和夏天的不同,选取一种特征。如温度,景色。
结束语:
运用英汉对比优化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英汉对比;差异;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对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如流淌在体内的血液一样影响无痕,稍不留神就用汉语思维去替代英语思维。显然,汉语思维在英语情境中自然要碰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英汉比较教学,可以达到优化英语教学的效果,试举三例。
一、名词量词的差异
1.英汉语言中量词的分类
一般地,汉语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即物量词,表示人或物的计量单位的词。具体还可分为度量衡量词(尺、亩、斤);个体量词(件、位、张)和集体量词(双、副、对);动量词则为表示动作或行为计数单位的词,分为专用(回、趟、次,遭等)和借用(看一眼的眼,踢一脚的脚)。物量词在英语中的表达需区别对待,度量衡量词英语中有对应的词,如meter、yard、foot、pound等;而个体量词在英语中无具体反映,因此在译成汉语时要依据汉语量词的使用习惯添加量词,如a flower、a knife 等这类词对应的都是英语中的可数名词。英语中不可数名词则要借助英语中的名词来表达“量化”,如piece(块)、(sheet张)、glass(杯)等,形成“数词+借用量词的名词+ of +名词”结构。集体量词相当于英语中的名词,如pair、couple、pile、bit、bunch等,使用时也采用量词后加介词of形式。
2.英汉语言中量词的差异
只有了解了英汉量词的差异,使用时才能更准确。有两点要强调:(1)英语中当作量词使用的词其实词性都是名词,因此当表示数的量数词大于1时,则充当量词的的名词应按照可数名词的规则使用复数形式。如:two pairs of glasses、3 piles of wood。(2)英语中的“量词”其实质是定语,而后边的中心名词(事、物)要依据实际可数与否的情况来确定单复数形式。a piece of bread、5 pieces of bread、a pair of glasses、two pairs of glasses。(3)借用到英语中的汉语词“元” 以yuan形式出现,使用中遵循了汉语的量词性质,在英语中使用时不作可数名词使用,100元表达为:one hundred yuan。
二、定语位置的差异
汉语语法中表明定语不论来源多复杂,位置相对固定,即前置。所谓前置是以被修饰或限定的名词为中心,定语一般都是放置在中心名词前。例:
单个的字:(红)花 (绿)叶
单个的词:(彩色)胶卷 (木头)椅子
短语:(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我们共同的)理想
句子:(他昨天刚买的)手机
(刚才我们在公园里遇到的那个)女孩
注:以上各例括号中的内容均为定语,皆前置。
英语中能做定语的类型相对比较复杂。这一点与汉语还是基本上一致的,但是与相对单一的汉语中定语的位置——前置相比,英语中定语则要细细分析了。
单个词做定语前置。如(red) flowers (green) leaves。
短语做定语,后置。介用短语,如:girl (in red) 、students(in your school); 不定式短语,如something (to eat)、nothing (to tell you);现在分词短语,如:man (holding a camera)、studeuts (playing on the play ground);过去分词短语,如:solderes (wounded in the war)。
句子作定语后置。英语中的定语从句都是后置形式出现的。从定语从句的核心构成上看,就一目了然,即先行词+从句(引导词+从句其他成份)。
例:the film (that we saw yesteaday)、the books (that were borrowed from the library)
三、词性成份的差异
1.词类数量上差别
英语中共有十种词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连词、冠词、介词、感叹词;而汉语中共有十二种词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量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2.句子成份种类的差异
英语中句子成份一般包括:主语、谓词、宾语、表语、补语、定语、状语、同位语,但是一般地说构成句子主干成份主要是主语、谓语、宾语(表语)补足语;汉语的句子成份一般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从上可见,英汉两种语言句子成份种类上还是存在差异的。表语是英语中独有的,汉语中没有此类,补语在英语中主要是指宾语补足语(被动语态中称为主语补足语),汉语中补语则是在动词后起补充说明作用。
3.词性充当成份的差异
英语中充当谓语的都是动词,且是实意动词,其它类型动词都不能单独作谓语,帮助动词构成谓语,或者成为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是帮助构成否定、疑问句式,或构成某种时态的一部分;情态动词必须和实意动词连用表示情感、态度或意愿等;联系动词则和其后表语一起构成谓语部分。而汉语中除了动词可以充当谓语外,名词、形容词、介词短语也可以充当。如:今天星期天(星期天名词作谓语);他老实(老实是形容词作谓语);我在教室(在教室是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谓语)。
另外英语中表语成份是指联系动词后的成份。汉语中动词“是”被定为“判断词”,其后成份一律被界定为宾语。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英语表达时出现很多啼笑皆非的错误。究其根源,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成份构成区分不清,存在两种语言中成份构成串用现象,教师一般会从英语层面去教授知识而忽视了作为母语的汉语这只无形之手对学生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运用对比手法学习鲁迅作品探析 篇7
一、情节的对比
最明显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不惜笔墨详细地具体地描述了百草园的各种景物, 还有长妈妈美丽动人的“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百草园神话般色彩, 雪后捕鸟紧张而愉快的心情更加深对百草园的无限深情, 这一切使美好的百草园令人神往, 充满无穷乐趣。可与之有天壤之别的三味书屋怎样呢?文章巧妙运用过渡转到对三味书屋的描写, 尽管寿镜吾老先生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的, 但封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是腐朽落后的, 严重地压抑着学生, 摧残学生的的身心健康:不准提课外问题, 不准玩, 整天泡在枯燥无味的“之乎者也”之中, 还有先生可怕的戒尺, 书屋罚跪的规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晓畅自然的笔调刻画了百草园, 而用凝重、冷峻、讥诮的笔调描写了三味书屋, 对比鲜明。《社戏》中用看戏前的向往和波折, 看戏中的无味与无奈, 看戏后的偷豆与煮豆的快乐相互对比组织情节, 而《雪》《故乡》等也是如此。
二、人物自身的对比
如《故乡》中写闰土少年形象是“紫色的圆脸, 头戴一项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年后的闰土形象是“他头上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闰土的少年和二十年后变成一个“木偶”人, 表现了鲁迅对闰土的无限同情。二十年前闰土喊“我”为“讯哥”, 亲密无间, 二十年后闰土喊“我”为“老爷”, 前后称呼的对比, 突出了阶级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其中的杨二嫂, 记忆中的“豆腐西施”“擦着白粉, 颧骨没有这么高, 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的形象与眼前所见到的“细脚伶仃的圆规”的形象进行对比。由记忆中的“终日坐着”卖豆腐的自食其力, 与眼前的说话刻薄且“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的做法进行对比, 表现了杨二嫂从外貌到精神的显著变化, 揭示了他生活日趋贫困, 社会地位日益底下的生存现状, 从而有力地说明了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 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描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的:一是脸的前后对比。初到酒店时“青白脸色, 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 中秋节后到酒店里时“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二是穿着对比。初到酒店穿着长衫, 虽然破旧点, 但毕竟是长衫, 显示了其读书人的尊贵, 中秋节后到酒店却是“一件破夹袄”, 说明此时的孔乙己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人的尊贵了。三是动作的对比。喝酒的动作由初到酒店时的站着喝, 到后来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着, 坐着喝酒;付酒钱的动作, 由起初的“排”出九文钱到后来的“摸”出四文大钱。这几个方面截然不同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速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 有力地反应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三、人与人的对比
小说《孔乙己》一开始就对两种不同的顾客———“短衣帮”与“穿长衫的”进行描写。他们的服饰不同, 喝酒的方式不同: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坐”一“站”;一边是“要酒要菜”, 一边是“用钱并不阔绰”。这些描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短衣帮”的辛苦劳累, 生活贫困;“穿长衫的”悠闲自在, 大模大样, 有钱有势。文章含蓄地揭示了顾客的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 把封建社会的最本质的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 也为孔乙己的出场设置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小说中还有很多对比, 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 酒客的“快活”与孔乙己的“孤寂”, 孔乙己的“生命”与粉板上那“十九个钱”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些对比使得孔乙己的形象从他出现直到最后被黑暗社会吞噬, 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久久不能磨灭。
四、景物的对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百草园中的景物无论是写颜色、形状, 还是写动作、声音, 都选择有对比作用的景物描写, 如“碧绿”与“紫红”“肥胖”与“轻捷”“长吟”与“低唱”“高大的树上”与“断砖的底下”等。这样对比, 不但给人的印象鲜明、生动, 而且让人感到园中景物各色各样, 丰富多彩, 有声有色。《雪》中对江南与北方的雪景的描写也是如此, 在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倾向。
以上种种形式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情节、人物、环境的前后不同的对比描写, 运用质疑的教学方法, 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如什么原因使人物前后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 组织学生由表及里, 反复品味, 仔细推敲, 积极思考, 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已有的经验, 去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从作品真挚、坦诚情感的流露中阅读鲁迅高尚的人格魅力。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抓住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传神运用, 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技术运用对比 篇8
一、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当范进中秀才时他来了, “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说自己“倒运, 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不知累了我多少。”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 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 虽中了相公, 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 要立起“规矩”, 不能有失“体统”。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 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范进向他借盘缠, 胡屠户还骂范进“想天鹅屁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
中举后。胡屠户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 提着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正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 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人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 “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 “是打不得的”, 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 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 他才喝两碗酒壮胆, 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范进醒来, 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 又高叫“老爷回府了”。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由原来的“居高临下, 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 逢人便夸”, 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还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 却是认得人的”, 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的称之为“老太太”了。
中举前后, 态度前倨后恭, 通过鲜明的对比, 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范进中举前后心态的对比
封建社会, 封建秩序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官位本是封建秩序的主要特征。范进中举之前, 对胡屠户的训斥是“唯唯连声”, 当他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时, 还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 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中举之后, 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为“方老爹”, 表现了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 心态发生的巨大变化, 已经是高人一等了。同是一人, 地位不同, 反差竟是如此之大。这一现象, 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也可从中看出当时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精神面貌。
三、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对比
中举前后的境况和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举前, 住的是茅草棚, 穷困潦倒, 家里经常揭不开锅, 文中说他到城里乡试结束回到家时,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他的母亲饿得两眼昏花, 什么也看不见了, 到邻居家借米也借不到。出榜那天, 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 母亲还叫他去集上卖鸡买米。可中举后一切都改变了, 不但胡屠户对他有了敬畏之心, 就连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赶来拜访, 赠银, 送房, 乡邻们也是呵护有加。总之, 中举改变了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之大, 对比之强烈, 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炎凉世态的最辛辣的讽刺。
四、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
范进中举前忍饥挨饿无人救济, 参加乡试没盘缠无人过问, 大家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 众邻居就不请自来, 主动关心, 极力帮忙。报录的人来了, 范进还在集市卖鸡, 有人主动去寻找;范进喜极而疯了, 往外疯跑, 众人主动跟着, 他的一只鞋掉了, 有人主动拾起来;面对着范进的疯病, 众人积极主动商量医治的方法;范进家贫, 一时拿不出什么款待报录人, 便有主动拿鸡蛋的、拿白面的、背斗米的、提两只鸡的、搬桌凳的。中举前众邻居漠不关心, 中举后热情异常, 只因中举后的范进在他们眼里再也不是穷书生了, 而是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了。进一步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对比
张乡绅早已是举人, 又做过一任知县, 家中富有, 但对中举前的范进却不屑一顾。范进中举了, 他装得才认识似的, 郑重地写好大红全帖, 亲自坐轿来访, 主动跟范进攀亲, 称自己与范进是“亲切的世兄弟”, “如至亲骨肉一般”, 不仅送银子, 还送房子。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这般亲切慷慨, 极力拉拢?就因为中举后的范进地位和他相仿, 拉拢了范进, 他就可以攀附范进的宗师周学道和房师汤知县, 可以扩大、巩固自己的权势, 他也可以和范进相互勾搭, 欺压百姓了。
对比因素在怀斯作品中的运用 篇9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现代艺术异彩纷呈, 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等新兴的艺术流派以标新立异的姿态纷纷登场, 且成为当时主流艺术。绘画性的因素越来越被人忽略, 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遭受冷落。怀斯的出现无疑给当时躁动的艺坛带来一股清新诗意。他以朴实的题材、写实的风格、自然厚重的深情描绘, 为写实主义绘画树立起新的坐标。
怀斯是一个在心灵深处耕耘而至深邃的艺术家, 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忧郁气质。怀斯的绘画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精神状态, 他曾把残疾的邻居克莉斯蒂娜从少女一直画到老年, 克莉斯蒂娜的命运牵动着怀斯终生。从《克莉斯蒂娜的世界》中可以体味出悲悯的情怀和凄凉的诗意。怀斯用孤寂的心灵解读他眼中的世界, 二战的阴影带来的创伤与恐慌, 和父亲的去世, 给他的心灵造成的打击, 身边消逝的亲人和朋友, 使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前途的无望, 所以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消沉的宿命感。
对比因素在怀斯作品中的综合运用体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对绘画语言与主体情感之间的深层思考。怀斯作品中创造的对比效果与和谐深度, 有着高人一筹的艺术审美意味与观赏价值。以下运用风格类型化分类的方法, 将形式语言相近的绘画并置, 比较分析怀斯作品中对比手法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二、怀斯作品中对比因素的综合运用
1、构成中的面积对比
面积对比指构图中两个或更多色块间相对色域的对比, 是一种多与少大与小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能使图像富有表现力。如在色彩布局时使用了与和谐比例不同的色域, 从而使一种色彩占支配地位, 就会出现特殊效果。在怀斯的画作中既简洁又强烈的印象源于面积对比的作用。受现代艺术影响怀斯绘画表现出平面化特点。他通过简化画面和保持物体外轮廓的清晰和完整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为他画面中利用面积对比提供了先决条件。
《1946年冬》和《克里斯蒂娜的世界》在构图上属同类风格的作品, 画面中主体位置的设计对整体印象产生巨大影响。怀斯将主体人物置于前景大面积的地面上, 为营造压抑的画面气氛远处的天空被挤压为一条线。《1946年冬》是在父亲逝世的第二年, 怀斯用五个月时间创作的蛋胶画。光秃荒凉的山坡上, 一个身着黑袄的少年, 脚步趔趄, 这是怀斯失去父亲的经验, 也有怀斯感觉地球的速度减弱而带来的不适眩晕, 少年不是在行走, 而是象被从山坡上猛然推下来一样惊厥而突然、怖恐又无助。《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描绘的是残疾少女克里斯蒂娜身穿粉红色的衣裙在杂草丛生的凄冷环境里, 艰难而又充满希望地向高坡上那破旧的的木屋努力爬去。荒芜的大地占去整个画面4/5的面积, 远处的木板房和近景的荒草地, 清晰地映入眼帘。一种空旷和孤寂、凄凉而悲悯的压抑气氛充溢在画面上。怀斯利用大面积的地面与小面积的天空之间的对比为烘托人物内心的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纯化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体的位置, 使观者更易受到平凡事物的震撼。
2、色彩中柔性与强性对比
怀斯画风形成与色彩的选择和色彩中柔性与强性对比有重要关系。早期作品《捕蛙者》、《采摘黑莓的人》中, 怀斯所用的颜色是多彩而鲜艳的, 以绿色偏多。而在《冬天的原野》、《四季交替》等作品中, 鲜艳的颜色被几种暗淡的固定色取代了, 这些固定色在怀斯以后的画作中一直延续着。对于怀斯在用色上的这种变化, 一些研究者认为原因之一是他对人生和事物的观点的逐渐成熟, 另一个原因就是这些颜色能使他联想起故乡的泥土和冬天的景色。他生活在那种风土中, 很自然的爱上了那种充满乡土气的色彩感觉。
色彩对比在怀斯作品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海风》和《爱人》, 强化色彩在明度上的对比弱化色度对比。《海风》中一阵海风吹进古老的房屋, 撩动起屋内陈旧的纱质窗帘。强烈的明度对比造成了一种视错觉, 引导视线从窗口往外眺望, 又沿着墙壁斜视, 使观者对自己所处的位置困惑不解, 产生一种“精神脱离肉体”的感觉。从而加强了不安的画面情绪。《爱人》中怀斯用的颜色是暗褐色、肉色和黑色。光与影的明暗之间构成的鲜明对照, 相互排斥而又相互渗透、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贯通。产生空间立体感及深度透明的效果。
另一种, 强调同一色系中纯度的对比弱化色彩的强性对比中活跃、鲜明、强烈的因素。表达对死亡看法的作品《圣诞节的早晨》最为典型。死者的躯体与她心爱的绵延不尽的宾州原野和星空融为一体, 通过不同层次、不同部位或局部的色彩和亮度的差异, 构成对比与和谐的形的整体感觉效果。柔和的形体、单纯的色调和色彩缓慢的过渡营造了庄重、忧郁、朦胧、静穆的气氛。事物生命繁茂时的鲜艳颜色不能掩盖死亡时的灰暗色彩。与其用鲜艳的色彩来表现事物, 不如用最本质的色彩来表现绘画对象。这也是怀斯对于死亡概念的独特理解。
3、肌理对比
肌理在怀斯绘画语言中的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他表现媒介物引出的质感尤其能打动我们的感观。作品《流浪汉像》中画家为了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 在创作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技法:短头发是在干底色上擦出来的, 红毛衣则是用硬毛笔在打了底子的光纹纸上用湿画法抹出来的一种肌理效果, 条纹外套的布纹画的很仔细。这一粗一细的对比手法, 最大限度表现了对象物质感觉的多样性。同时, 在视觉上营造了抑扬顿挫的节奏, 与画面氛围相契合。另一幅水彩画《孤独的老人》背景中床单的绘制在轻松自如之中一次完成, 画家在光滑的厚水彩纸上先薄涂色块, 再用手指拓压出丰富的肌理, 最后用长锋笔勾画出线条和色点。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反衬手法隐喻出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反差。
怀斯喜欢用中世纪时的蛋彩来作画, 因为这在感觉方面和形态方面都符合怀斯追求的图像坚固性的意图。他画不追求色彩的华丽和丰富, 但却具有古典绘画的深沉和大气。明暗对比反差极大, 暗部深沉而透明, 效果刚劲利爽, 不显得腻俗, 这些都得益于他丰富的表现技巧所营造出的肌理对比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怀斯始终主张技法潜在, 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出在运用技巧时所流露出的轻松感或显示某种气魄的笔趣, 在他的画上只看到成果, 而不是表现手段, 正如罗丹所强调的“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
三、对比手法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由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怀斯作品富于梦幻与神秘气息, 充满着隐喻。他的画中虽然是写实景物, 但却饱含个体精神意识和超现实的抽象性, 呈现出是现代人的精神特征, 即个人被抛向世界时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群体来面对世界的精神矛盾。
怀斯作品的宁静、简练和纯粹是易于感知的。但透过表面的宁静, 你可以从一种失衡的姿态, 一个突然的表情, 一道凝固的光线, 或者从裂开的墙缝中感受到深藏不露的紧张、威胁和不安。丰富多样的对比出人意料, 常常能感到在充满诗情画意、神话色彩的画面上隐含着莫名的恐惧与忧伤。《凝视》中少女转头凝视的一瞬间;《驻步空地》那放在山野中的两只皮靴;《炒栗子》中烤栗者远眺山野的一瞬;《静默的岩石》中刚被海水冲刷过的岩石。这一切是因画家对事物的特殊关注所捕捉到的, 这种关注把个人记忆和隐私变成一种不可解说又不可解脱的情绪, 充斥在画面中变成一种隐喻和象征, 仿佛要转瞬间抓住永恒之物, 要在寻常对象中阐释神秘莫测的世界。
怀斯以其高超而平实的写实技巧和蕴含诗情与喻意的作品, 让人在静寂中感受到淡淡的哀愁和动人肺腑的诗意。怀斯作品中对比手法表现出的抽象意味与深刻思想内涵, 在淡淡的感伤和无尽的沉默中穿透时空与我们完成着灵魂的对话。
摘要:怀斯的作品题材朴实、风格写实。他以自然厚重的深情描绘, 为写实主义绘画树立起全新的坐标。本文从纯绘画表现的角度利用风格类型化的分类方法, 对怀斯作品中对比因素的综合运用进行分析, 试揭开其风格与表现手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对比因素,类型化,肌理
参考文献
[1]冯国清、安德鲁·怀斯的《克丽丝蒂娜》[J]世界文化, 1998, 5 (20) :36-37
[2]李善阳:《写实绘画中的抽象意味:[学位论文]》,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05
试析小说《G》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篇10
一、小说中的对比手法
(一) 对比中凸出主题
《G》是一部描述墙内人的呐喊的故事。伯格所谓的那道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主流社会。这道墙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困在墙内的人们的想象力被耗竭, 生命质量受到威胁, 却无法表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这部小说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国内外的紧张局势为大的历史背景来展开描述的。小说中, 除了那些充满视觉美的资产阶级奢侈安逸生活场景, 和男欢女爱的画面外, 更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镜头。比如, 在米兰参加罢工的奋力斗争勇于牺牲的普通民众, 为理想而付出生命欧洲第一个飞跃阿尔卑斯山的飞行员等众多平民英雄的形象。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 人们更能听到“墙内人”内心为正义, 为平等, 为民族解放, 为生命的庄严和神圣奋力的呐喊。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摧毁民众生命和想象力的资本主义政府和走狗痛恨。通过小说中两个阶级之间的对比, 读者更能体会到生命的神圣和严肃。对比手法的运用, 使得社会矛盾更加突出。主题自然也就更加凸出。也更让我们看清了现代资本主义摧毁人性地本质。也更能使读者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给民众提供希望。
二、对比中塑造个性人物
伯格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 突出人物特征。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一) 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使得人物个性突出
劳拉是主人公G的生母。安伯托是G的生父。劳拉是安伯托的美国情妇。伯格在描写两人的性格特征时, 并不是单纯地直接进行形象阐述。而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突出人物个性。在安伯托心里, 劳拉和自己的正室妻子恩斯特截然不同。劳拉有思想, 又独立, 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她不依靠男人, 但也不绝不委屈自己而向男人妥协。相反, 在与劳拉的对比当中, 读者也可以感受到恩斯特的传统、温顺和逆来顺受。恩斯特从不向安伯托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态度。虽然和劳拉一样都比较热衷于上层社会的交际圈, 但恩斯特是把自己当作圣人来处事。从劳拉和恩斯特的对比中, 读者更感受到资产阶级的婚姻的扭曲和不和谐。
另一方面, 在描述安伯托这个人物形象时, 伯格通过劳拉和恩斯特及其朋友的描述来突出安伯托这个人物。在书的前几页, 伯格通过直接描写使读者对安伯托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安伯托顽固、肥胖、富有激情但却非常的无礼, 善于猜疑, 且又非常傲慢自私。在阅读的过程中, 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 既然安伯托是这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劳拉这样一个浪漫的美国女人会和他在一起, 而且为他生了个儿子。同时, 读者感受到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 劳拉才会带着孩子离开安伯托。为剧情的顺理成章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二) 相同人物不同时间前后的变化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从小寄养在偏远的英国乡下的主人公G, 在表舅的影响下冷漠, 刻板, 沉默寡言。然而, 当他偶然看到了偷猎者宰杀马匹的画面后, 除了害怕和恐惧之外, G.觉得自己应该学会反抗。“Revulsion”———反抗情绪从此伴随着G.的整个人生。在十几岁的G.受到了表姨的引诱, 并和她发生了乱伦关系后, 这种反抗逐渐变成了放荡不羁和对生命的亵渎。意大利一行却又从某种程度上慢慢将G.带回到了正途。他开始试图寻找可贵的人性的温暖, 去探索生命的价值。后来, G.又误打误撞加入了革命。他开始不断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是怎样的;他接下来应该去哪;应该做些什么。
从一个放荡不羁, 只从女人身上找温暖, 找人生的浪荡子。到帮助革命人士的单纯和善良之人, 再到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通过G前后心理变化的对比, 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地丰满。G的心灵之旅也就此登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伯格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物, 而且通过这个人物的际遇的描述, 也能引发读者对于人生、人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对比的艺术手法可以给作品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小说中对比的运用是全方位的。主题在对比中更加地凸出, 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使得《G.》这部作品更具“波浪感”, 提升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摘要:约翰·伯格是当代英国著名的艺术批评家, 小说家。《G》为伯格赢得了布克奖。在这部小说中, 伯格巧妙地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凸出了小说的主题, 刻画了许多个性突出, 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约翰·伯格,《G》,对比
参考文献
[1]Berger John, G[M].New York: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Inc, 1991.
[2]侯民治.小说创作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历史教学中对比法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对比法 运用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对比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对比,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历史教学中的对比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对比。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对比: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对比。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二、纵向对比。即对同一国象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对比。如讲东汉的历史,可与西汉王朝的发展经历进行对比,讲隋末农民战争,可与秦末农民战争就背景、结果进行对比;讲美国南北战争,对比独立战争,明确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经济发展各自所起的作用:讲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富兰古林·罗斯福,可与分别领导了独立战争与内战的乔治·华盛顿、阿伯拉罕·林肯对比,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冷战政策",可与1823年的门罗主义,19世纪末的"大棒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金元外交"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三、点面对比。即小环境与大背景对比。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挥历史教学古为今鉴的作用。
中国的古代史与近代史反差强烈,作为四大发明的故乡,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更多地被用于节 日敬神的烟花爆竹;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被星占学家用于求神问卦。反观欧洲各国,却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出具有杀伤力的武器,把自己从头到脚地武装起来;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开始了对大海、对世界的征服。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越来越腐朽没落,最终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一部中国近代史,浸透了中国人民的斑斑血、字字泪,西方殖民者一次次将侵略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次次惨遭蹂躏,软弱无能的当权者一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这一切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世界范围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也是世界各国从孤立、封闭走向交流、开放的阶段。其间,凡是顺应上述历史发展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后一类国家要么通过革命或改革,弃旧图新,救亡图存;要么故步自封、丧失时机,沦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同时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者或一味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或害怕中外交流会危及自身的统治而采取了愚昧的文化禁锢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终于从丧失领先地位到中西差距拉大,从落后挨打到被深深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漩涡,直至整个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正视现实,认清世界历史潮流,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争、探索、觉醒和奋斗的时代。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学会历史地看待问题,并能从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在19世纪中期面临着同样社会问题的国家,却有迥然不同的发展格局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加深对当前形势下"抓住机遇、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历史学习离不开记忆,然而如果只注重单个历史概念的死记硬背,忽视对整体的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这样的记忆方法,往往会前读后忘、张冠李戴、顾此失彼,事倍而功半。
技术运用对比 篇12
1 电视摄像常见辅助设施
1.1 斯坦尼康
斯坦尼康由美国人Garrett Brown发明, 是一种可以手提的轻便型摄像机机座, 也叫摄像机运动拍摄稳定器, 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普遍使用。
斯坦尼康是通过专门的承重背心将一定重量的摄像机或者单反安置在摄像师身上。它使用一定长度的伸缩钢丝来保持平衡及控制摄像机的升降, 通过稳定器来保证运动拍摄时拍摄设备的稳定性。斯坦尼康可以“增加摄像机的机动性并且保持画面的稳定度, 以达到灵活流畅的拍摄效果[1]。”斯坦尼康的灵活性使其非常适合运动镜头的拍摄。目前, 斯坦尼康已经广泛应用到电视电影的前期拍摄、宣传片前期拍摄、广告片拍摄、专题片和纪录片拍摄、微电影的拍摄等, 甚至已经介入到高端婚礼摄像行业。
1.2 电视摇臂
电视摇臂是将一根臂杆架设在特制的三脚架上面, 摄像机安装在臂杆的顶端, 摄像人员在地面可以转动臂杆, 同时通过控制系统在地面控制摄像机的转动方向以及聚焦、变焦、光圈控制、录制等基本操作。使用过程中摇臂还常常架设在轨道上, 与轨道配合使用。摇臂活动空间较大, 拍摄角度多变, 尤其在拍摄高度上有很大的优势, 从地面到十几米的高空都可以进行拍摄。摇臂使电视镜头的运动方式更加灵活, 所拍摄的运动画面往往给观众带来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同时可以从一些崭新的视角为观众带来更加新鲜的画面。由于电视摇臂在外形上很像大炮, 所以业界内又把摇臂俗称“炮”, 摇臂摄像师称之为“操炮手”。
1.3 摄像轨道车
摄像轨道车是一套在地面上能够让摄像机移动拍摄时更加平稳的装置, 由轨道和滑轮车两部分组成。轨道可以分为硬轨和软轨。硬轨一般由不锈钢工业管精制而成, 分为直轨和弯轨, 每段轨道的长短大概在1~1.2 m左右。拍摄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直线移动, 可以采用直轨进行连接, 根据移动距离选择需要轨道的段数;需要进行弧线的移动拍摄可以放置弯轨来进行平滑的弧线移动;也可以通过直轨和弯轨的不同组合形成多种线路的移动。“软轨一般由高强度橡胶制成, 通常最小长度是12 m, 既可以两根软轨分开放置使用, 也可以把一根软轨折合后使用[2]。”由于软轨可以自由弯曲, 使用起来相对灵活, 能够满足多种运动线路的拍摄需要。由于可以根据拍摄需要摆设成不同的弧度从而保证了拍摄线路的多样性, 因此其可以丰富镜头语言。
2 电视摄像常见辅助设施功能对比
2.1 空间表现力对比
斯坦尼康为摄像师提供了相对比较自由的移动空间。使用斯坦尼康, 摄像师可以走上台阶, 穿过人群, 甚至上山下河。用斯坦尼康可以实现近距离的移动拍摄, 镜头稳定, 拍摄的角度和距离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 这样的镜头使观众感到非常亲切, 有更强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是斯坦尼康的绝大部分镜头是接近平拍的, 要进行大俯大仰等极致镜头的拍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电视摇臂虽然不能够长途跋涉, 但是对一定范围的空间表现却是淋漓尽致, 它善于捕捉一些常规机位拍摄不到的细节和极致镜头来增加视觉新鲜感, 比如活动的手指、细腻的眼神、大俯大仰的画面、倾斜倒立的镜头等。在外景拍摄时摇臂甚至可以翻过房屋、树木、车辆等来实现较大场景的空间变化。
摄像轨道车的活动空间取决于轨道的铺设范围, 一般来讲会在几米到十几米之间, 可以实现弧线和直线的结合, 运动比较流畅自然。从活动空间来看, 它虽然不能像斯坦尼康一样“跋山涉水”, 但是也能“短途奔袭”。在拍摄高度上, 摄像轨道车大多情况下还是用于平拍, 不能实现像摇臂一样大角度的俯拍镜头, 也不方便进行大角度的仰拍。
2.2 动感表现力对比
斯坦尼康在拍摄时的运动速度主要取决于摄像师的运动速度, 一般不会长时间的快速奔跑, 因为这对任何拍摄者的体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此, 斯坦尼康一般都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速度来拍摄, 要实现快速的运动一般都需要借助其他的设施, 如载人摇臂、汽车、威亚钢丝等。
电视摇臂对动感的表现就显得游刃有余, 既可以缓慢的运动又可以急速翻转, 尤其对一些快节奏电视节目的表现更为突出, 快速的臂杆转动再加上光学镜头的焦距变化, 很容易实现快速的场景和景别变化, 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
摄像轨道车拍摄时摄像师是站立或者坐在轨道车上面, 由摄像助理推动轨道车。这样的拍摄方式不会有高速的运动, 对轨道拍摄来说、速度越快、对拍摄人员以及设备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此, 摄像轨道车一般用于相对低速的运动拍摄, 拍摄过程中往往借助前景来突显和增强运动的速度感。
2.3 使用灵活性对比
斯坦尼康和电视摇臂与摄像轨道车相比, 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和电影的拍摄都是借助斯坦尼康的这种灵活性来完成长镜头的拍摄, 以保证更好的视觉效果和叙事节奏。
相比之下电视摇臂尤其是大摇臂显得比较笨重, 它需要专门的运输、组装和调试。摇臂的拍摄范围是以支架为圆心, 以臂杆长为半径的大半个球面的范围, 臂杆越长活动范围就越大, 摇臂的笨重在很大程度上也为其使用带来了安全隐患, 因此在架设的时候要有充分考虑其安全性。松软的地面、狭小的活动空间、较大的风力、繁杂的障碍物、路上的行人以及现场的观众等都会对摇臂的使用带来不小的影响。
摄像轨道车的灵活性似乎介于斯坦尼康和大摇臂之间。硬轨质量较重, 由于其由多部分组合而成, 安装携带不方便。但是硬轨对地面要求不高, 在一些不平整的地面上也可以通过垫一些木楔进行调整。软轨重量较轻, 携带安装方便, 可以对拍摄移动的弧线形状进行较大的任意性调整。但是软轨对地面的平整性要求很高, 更适合内景使用, 如果外景地面不平整, 需要在软轨下面垫一张较硬的木板才能正常使用。
有一点一定要清楚, 这三种辅助设施并没有好坏之分, 而是各有所长, 都是另一种视角和观点的实现方式, 是营造一种空间感的工具, 如果要相互替代, 实现彼此的画面效果, 那是不实际的。摄像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各个辅助设施的优势, 掌握各自特有的语言来营造更加优美的画面感觉。
3 如何艺术运用电视摄像辅助设施
3.1 运动的艺术
斯坦尼康、电视摇臂和摄像轨道车都是为了实现运动拍摄。如何实现运动的合理性是使用这三种设施必须认真探讨和总结的问题。使用斯坦尼康、电视摇臂和摄像轨道车时应事先对拍摄的运动路线进行合理化设计, 必要时要进行预演,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运动镜头的合理和流畅。此外, 应该使多种运动方式相互结合, 这样画面不会单一, 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新鲜的视觉感受。在运动方向上要做到方向明确, 避免出现中途停顿、“折返”等现象的发生;在运动角度上要做到新鲜合理, 但不能为了一个新鲜的角度而破坏了镜头的合理性;在运动速度上要张弛有度, 合理地处理运动速度会产生节奏, 能够使画面和音乐、音响以及现场声融为一体, 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和谐统一的愉悦情绪;在运动路线上要做到清晰顺畅, 拖沓和犹豫不决的运动会给观众带来不舒服的感觉, 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组失误的镜头。
3.2 画面造型艺术
由于斯坦尼康、电视摇臂和摄像轨道车在拍摄过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因此拍摄人员应尽量挖掘其功能, 实现更好的画面造型。由于观众对运动镜头中起幅和落幅的画面会更加敏感, 因此, 在拍摄时对起幅和落幅画面的设计要尽量合理精致, 构图、光线、色彩等都应做到最好, 这种精致的画面不仅表现在对起幅和落幅的处理上, 更应该贯穿整个运动过程, 只有这样的镜头才更加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水准[3]。无论是斯坦尼康、电视摇臂还是摄像轨道车都以运动见长, 摄像人员在运动拍摄过程中要尽量尝试新鲜的拍摄角度和新鲜的视觉因素, 合理处理主体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利用好前景和背景, 拍摄构图合理并且有内涵的镜头。
3.3 配合的艺术
在现场使用这些摄像辅助设施的时候经常涉及到与其他机位的配合, 尤其在多机位拍摄的过程中, 各个机位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在有现场导播的情况下要服从导播调度, 尽量减少擅作主张的镜头。没有现场导播的情况下, 在拍摄之前各个摄像之间要积极沟通, 明确自己的任务, 同时了解别人的任务, 尽量在拍摄过程中做到各尽所长, 同时默契配合。斯坦尼康在现场拍摄时一般是走上舞台, 实现近距离的运动拍摄, 这个时候与其他机位的穿帮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斯坦尼康的摄像人员要瞅准机会, 干净利落地完成每一次拍摄, 然后尽快离开舞台;在配合过程中摇臂大多数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常常像一根线一样把其他机位的镜头进行串联, 摇臂在拍摄的过程中也需要干净利落, 确定好路线以后要迅速完成当前镜头的拍摄,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晃来晃去从而影响其他机位的拍摄。摄像轨道车一般架在舞台前面并横跨整个舞台, 轨道车在运动的时候常常会出现在主机位的画面中, 在架设时可以利用现场的光线来隐蔽轨道, 拍摄时合理选择运动时机可尽量避免穿帮的发生, 从而实现更好的配合。
除了各个机位之间的配合之外, 这些辅助设施的使用还涉及到自身手脑的配合, 合作人员之间的配合等。例如, 摄像轨道车需要摄像助理和摄像师之间默契的配合才能完成流畅的镜头拍摄, 斯坦尼康和摇臂拍摄时需要摄像人员在运动过程中完成摄像机的变焦、聚焦、录制、光圈调整等一些基本操作, 这种熟练协调的动作需要高度的手脑配合, 要经过长期的练习才能达到。
3.4 变焦距镜头的处理艺术
“变焦距镜头是相对于定焦镜头而言的一种可连续变换焦距的镜头, 具有广角至长焦各种镜头的功能[4]。”在使用摄像辅助设施进行拍摄的过程当中合理使用变焦距镜头能够实现很多艺术效果。要想艺术地运用变焦距镜头, 必须充分熟练地掌握镜头在不同焦段的画面造型效果, 变焦距镜头的长焦端具有视角窄、景深小、压缩纵向空间等特点;广角端则具有视角宽、景深大、包含画面范围大、具有曲像畸变等特点。合理利用这些特点可以拍摄出更具有艺术水准的镜头。比如要减弱运动主体纵向的动感, 可以利用长焦距镜头压缩纵向空间的特点,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将“漫长”的道路压缩在一起, 运动主体在纵向运动时自身大小的变化被延缓了, 这种大小视差的变化恰恰是人们判断物体运动速度的参照标准, 因此, 人们会觉得该主体运动速度缓慢, 一直像是在同一位置踏步似的, 从而可以调动观众焦急的心理情绪。此外, 在拍摄过程中加入变焦距镜头的光学变化可以强化对运动的表现, 例如在靠近拍摄主体的同时采用推镜头, 这样可以使运动速度急速增加, 从而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
4 蒙太奇的处理艺术
电视画面可以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从而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但通过蒙太奇处理的镜头缺乏时空上的一致性, 观众常常会产生疑问, 运动的长镜头恰恰可以在时空的一致性上作完整的交代, 从而适应观众的心理要求。利用摄像辅助设施在拍摄电视画面的同时融入蒙太奇的思想, 通过合理巧妙的设计可以把后期制作时蒙太奇手法前移, 使用这种在镜头内部合理的加入蒙太奇手法拍摄的镜头会更有新鲜感和生命力。电影《俄罗斯方舟》就是借助这种对镜头内部蒙太奇的合理处理, 使用斯坦尼康拍摄完成的, 整部影片长达86 min, 全片一共只用了一个长镜头, 令人称奇。
要做到合理的镜头内部的蒙太奇, 除了巧妙的设计、默契的配合、认真的预演之外, 还对摄像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摘要:斯坦尼康、电视摇臂、摄像轨道车是电视摄像最常见的辅助设施, 合理使用这三种辅助设施会大幅提升电视画面的拍摄质量。对这三种设施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从艺术层面对如何更合理地运用这三种辅助设施给出了建议, 并简要介绍了如何用蒙太奇手法拍摄电视画面。。
关键词:电视摄像,辅助设施,艺术运用
参考文献
[1]唐军.浅谈斯坦尼康在电视拍摄中的美学意义和使用技巧[J].理论界, 2012 (5) :163-164.
[2]向卫东.电视摄像技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石中军, 王健.电视摇臂摄像过程中的艺术处理[J].电视技术, 2010, 34 (9)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