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2024-11-04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精选12篇)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1

常有学生感叹数学枯燥乏味, 抽象难学, 除了教材的因素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较少, 而数学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我认为要想把数学课上精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有的教师已把数学变成纯“数学”。在教学中需要创设学生们熟悉的场景, 就要经常与学生沟通, 同时注意从身边的现象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例如:节假日商场推出多种促销方式, 我们要运用数学函数的知识精打细算一下。又如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时, 其利润随投资的变化关系一般可用二次函数来表示。三角函数的应用更为广泛, 如山林绿化, 在此过程中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加深对数学的情感。

二、加强数学的文化性教育

数学这门学科是由于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曲折离奇, 可歌可泣的故事, 让人深思和回味, 给人启迪和教诲。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常常把这些历史的, 人文的东西给忽略, 学生学得的永远是那些精确的结论, 让他们去解题, 学生们接收到的数学知识永远是静止的。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把那些有趣的史实和故事渗透在教学中, 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如古代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国王让发明者提出要求, 他要求国王在棋盘的64个方格里一次放入1, 2, 4, 8……个麦粒即可, 国王欣然接受说这是一个简单容易实现的要求, 国王哪里想到这是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国王要拿出7000亿吨麦子做奖赏。这一历史故事体现出数列的奥妙和趣味。又如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 (若正方形边长是1, 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 , 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 (指有理数) 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恼怒, 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 受到百般折磨, 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 得不到正确的解释, 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然而, 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 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三、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 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书本上的问题会做, 而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 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对知识不能活学活用, 也说明他们生活经验少,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我们生活中, 要在一边靠墙的空地围一块菜地, 篱笆长度一定, 怎样围菜地的面积最大?又如购房贷款问题, 通过调查银行利率, 税率及房价, 决定哪种购房方式最划算。这些必要的数学知识, 通过学生对事物的观察, 了解和实践,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趣味教学,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反复地实践, 不断地尝试,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2

作者:刘从荣 李学瑞

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共和镇代冲完小 邮政编码:675500 联系电话:***

论文摘要: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基本途径很多,本文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 科学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教学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途径很多,现列举几种进行探讨。

一、用探究性问题创设情境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如在教学《凸透镜》时,上课开始,先向学生展

示一张投影片,然后用投影仪的镜头,在天花板上射出一幅倒立的图像。教室里出现了惊叹声,教师再适时提问:“这是怎么回事?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入课堂,走进科学。

二、创设真实,实际操作的情境

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教师要有目的创设和选择实验,注重真实场境的教学。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组在水中上浮的物体,请学生实验,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能够在水中上浮?,学生马上想到了浮力。接着我又出示了几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石头、铁块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当学生正在争论不休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光靠争论是得不出结论的,还是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得出奥秘吧”。用真实的场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通过学生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如在教学“沉与浮”时,教师发给学生的材料有橡皮擦、小石头、纸片、铁钉、积木、圆球,橡皮泥等东西,让学生找出哪些东西会沉,哪些东西会浮。给每组同学一个水糟,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后很快就找出来了,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兴趣很浓。

二、用科技史创设故事情境

儿童特别喜欢听故事,故事本身具有情节形象生动的特点,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是情境教学的优质素材。在科学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述牛顿、法拉第、伽里略等伟大人物的故事,告诉他们科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让学生知道一个人如果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并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那么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进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他们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例如教学《电流》时,结合课文讲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教学《生物进化》时,讲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课余时间常到野外捕捉昆虫,寻找矿石,拣拾贝壳和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故事;教学《水的压力和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水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精神。

三、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教科版小学科学涉及“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内容,是教师普遍觉得不容易组织教学的部分。一方面,这一类主题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范畴,难以进行直接的观察;另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空间想象力不强,尤其针对涉及到运动的内容,就更加不知如何入手了。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来导入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解决

该单元部分的教学难点。多媒体电教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

四、猜谜语创设情境

教学中要以根据教材编选一些谜语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把一些难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教学《植物的果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麻屋子、红账子,里面坐个白胖子(花生)。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吐出白珠子(石榴)„„这些谜语形象生动,把学习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使学生百上不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空气》一课时,教师课前编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无颜色无味道,动植物一刻离不了。看谁猜得准、快。大家踊跃竞赛猜谜语,好胜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

五、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爆发思想的火花。例如教学《声音》一课时,教师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音乐,有喊叫声、汽车声、敲杯子发出的声音、钢琴声、建筑工地上的各种声音、街上的叫卖声、课间同学们在教室的打闹声,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听,认识了声音,同时也体会到了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认识到噪音的危害,注意到课间不要在教室里打闹。讲到《能源矿产》时,联系生活中烧的煤,汽车、飞机、轮船等使用的柴油、汽油是怎么形成的?„„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推动思维的涟漪,引起无穷的遐想。

六、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玩,要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教师用蜡光纸剪了一些很小的小鱼,让学生用圆珠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钓起了许多小鱼,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摩擦起电的知识,高兴极了。

七、运用想象构思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大胆猜测、质疑、断估计各种可能出现的现象。如在教学《热空气》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在酒精灯上方受热,气球便上升了。教师适时提问:“见过能上浮的气球吗?是什么气球?老

师手里的不是气球,这什么它也能够上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想象出了多种可能性:可能是气球受热后变轻了,可能是酒精灯点燃以后能够产生一种向上的力,可能是酒精灯点以后周围的气体流通了,是这些气体把气球托上去的。学习科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是一种课堂教学艺术。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 学习兴趣 实践 探究

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使学生都成为科学高手,而是让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和修养有所提高,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教学活动,体会科学学习活动的快乐,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进而培养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素质,提高科学修养。

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如上“淀粉的踪迹”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二、通过展示动画,引起学习兴趣

让学生喜欢上小学科学这门课的关键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三、寓教于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导入新课就可以采游戏的方式,如教学“植物的果实”时教师先请学生猜几则关于果实的谜语:“小小红坛子,装满红饺子,吃了红饺子,吐出白珠子。”“身穿绿衣裳,肝里水汪汪,生的孩子多,个个黑脸堂。”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并初步掌握了果实的特征,然后再学习果实的知识更有兴趣。讲授新知识也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如教《磁铁》时,教师可以用“磁铁钓鱼”“巧取曲别针”的游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都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游戏的运用使学生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效果十分明显。

四、利用周围环境,吸引学习兴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科学课的变化是很大的,改变了学生根本的学习方法,要以“探究”为核心,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自己去“活动”,让他们自由观察、测量、发现、探索,并进行记录。在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课是需要到室 外进行的。如上“寻找动物、植物”这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花池边,小树林等地,让学生分小组带上记录本、昆虫盒,放大镜、捕捉工具等,自己去大自然中寻找动物、植物,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有的小组找到了蚂蚁、蜗牛、桂花树、榕树、桃树、柳树……以及许多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当学生把哪些不认识的小动物和植物来问我时,我并不是把知道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把哪些不认识的动物和植物的特征认真记录下来,回家后上网查阅或到书店查阅有关的资料,下节课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并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发展了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五、组织动手实践,激起学习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特点。他们拿到一些新奇的东西,总希望拆开来看个究竟。组织学生做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东西,他们总是感到十分有趣。在科学教学中安排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有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不足,从而引起新的学习需要。例如:我教学《电路》一课后,我布置给学生课外作业(实验):用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并联电路。两天后,一名男同学将自已的“得意之作”送来了。原来他用的灯座和电池夹都是用健力宝盒拧成的,而开关竟是用破旧的门插销和橡皮筋儿做成的弹性开关。一名女同学受到电路组装的启发,将一开即响的音乐卡改装到自己的笔记本和文具盒上,给它们安上了“报警”装置。此外,还可围绕教材利用活动课时间,认真组织有趣的科学课外活动,把学和做、学和玩、学和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

当学生把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的需要,逐步成为学习的行为习惯时,课堂教学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驱动力。好奇心是探究的基础,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是学生保持探究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弹性》一课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玩气球,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有趣的问题。如:气球为什么可以捏扁,放手后又会复原?为什么有的气球弹性好?有的气球弹性差?带着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们探究兴趣浓厚,弹性是怎样产生的呢?弹性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去探究,逐渐构建起从实践——提出问题——再实践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4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好奇,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状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科学《动物的食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电脑课件显示出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如小兔子、大灰狼等,可是饲养员却发愁了,因为他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样的情境一出现,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的主题,归纳出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进而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另外,一些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等,都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方法。

二、操作实验,让学生探究,保持学习兴趣

科学课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这时候教师应开篇明宗,指明本节课研究的方向、方法,根据所给的材料组织探索,揭示相关事物的性质与规律。在这里,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获取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体验实践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支配材料,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争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其思维的广度。比如,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在讲完了大气是有压力的,且来自四面八方后,笔者设计了一个实验,并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效果往往显著。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起到长久保持学生兴趣的作用。

三、各种方式,让学生思考,深化学习兴趣

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科学课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而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污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走出课堂,分别收集不同污染区域的资料,以及大气污染前后的一系列变化,让他们身临其境去观察、感受,寻根求源,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深刻理解人类要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性。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的活动,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能够收到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四、验证总结,让学生应用,延伸学生兴趣

总结新课,应用新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形成较多层次的认识的重要过程,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总结出各种现象的本质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使学到的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拓展和应用。比如,在教学《磁铁性质》一课时,教师总结出了“同极相互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后,引导学生做实验加以验证,从而使学生对结论确信不疑。课后,教师让学生用两块磁铁进行小制作比赛。几天后,学生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制作了很多作品,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延伸。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5

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本文拟从初中学生心理特征入手,采用与学生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分别从优化新课导入、设计互动式教学、满足学生需要、重视课堂练习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赵成艺 卢伟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G633.93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堂教学   兴趣培养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6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基本上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是结合图像、声音、动画等元素进行教学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玩耍是小孩子的天性,而多媒体丰富的资源正好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和玩心,在小学生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排课件,融合与教学相关的动画、声音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遇到难以解释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时,小学生往往会出现抵触心理,利用多媒体,可以把无形的概念化为有形的物体动画,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例如在“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教学中,书上的理论难以理解,比较抽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植物生长过程作出动画,或者从网络上下载一些音频文件,播放出来,让小学生形象的了解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这样本来抽象的“植物生长过程”就形象的展现出来,培养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小学生学习主要引导者,可以从教师身上学习的知识很多,因而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积极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放低自己的姿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要和蔼可亲,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要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在教学中遇到重点难点时,要耐心教导,不要轻易发脾气,要耐心的讲解。例如在进行“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的教学中,内容包含了力学,动滑轮,静滑轮等复杂抽象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要细心教导,耐心的教学,反复举例,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教学,直到教会为止,不能马虎过关。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急功近利,发火,采用极端的教学手段,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厌学。

三、合理科学的提出问题

在小学生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素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巧妙的质疑。在很多章节中,教学内容需要学生认真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质疑,提出一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独立的解决问题。例如在“不用种子也能繁殖”的教学中,要准备一个发芽的土豆,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时学生们就会对头都萌发兴趣,尤其是“土豆怎么会有芽呢?”这个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种种的疑问,然后进行独立的思考,这时教师就和一带领学生去探究,“大家找找实际生活中有多少植物时不用种子进行繁殖的呢?”这样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思考。

四、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很多的课程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立合理的教学情境,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这样能让学生把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学习知识。比如在“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准备两包白色的粉末,分别装的是淀粉和白石灰,然后故意将他们混在一起,装作自己分不清,然后向同学们提出“帮助”,“那位同学能帮老师区分这两袋东西哪个是淀粉,哪个是石灰啊?”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讨论,想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磁铁”的教学当中,教师准备一些钉子,在上课时故意把钉子散落在地上,然后向学生们“求助”,“谁能帮助老师又快又好的捡起这些钉子”,这时候,学生就会积极的想办法,思考,讨论。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正处在思维方式快速发展的阶段,正是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期,小学生要想更好的学习,就必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切身体验科学的教学过程,还应当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合理科学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从而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7

一、以教师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正所谓爱屋及乌, 亲其师而信其道。要想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让学生喜欢科学课教师。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教师, 那么学生如何会对科学教学感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树立良好的形象, 以独特的教学风格来吸引学生, 拉近师生距离,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转移科学课的学习上来。

1. 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

学生对教师的最初印象大多是从教师的衣着、谈吐、行为等来判断。如果教师衣着邋遢、言语粗鲁, 不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 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大多会离得远远的。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语言文明, 具有亲和力, 可以带给学生以平和与美的感受。这样可以极大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2. 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外有形象, 内有修养, 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水准, 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更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向师性。这样既得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 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作用。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科学课教师, 我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具有扎实而深原的科学知识, 同时还要具有人格魅力, 以此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让学生自愿地亲近教师。

二、创设有效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 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下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浓厚的学习热情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蚂蚁》这一内容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的蚂蚁的样子吗?这样学生就会将注意力与思维集中在问题上, 从而顺利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2. 创设生活情境。

科学课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 以生活来搭建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 这样更能化解科学课教学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 能够激起小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课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来学习,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生活中运用, 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在平时我们要深入小学生的生活, 用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与生活, 在二者间找准最佳的结合点, 让科学课

3. 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可以将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以直观的图片、形象的图像、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来呈现, 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对科学内容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比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枯燥封闭的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与趣味性, 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动物的食物》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与动态效果来向学生动态而直观地展示各种小动物, 小白兔、大灰狼、老虎、狮子等, 他们面前摆着一堆的食物, 可是它们却一点食欲也没有, 原来是这些食物放错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吃什么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让每个小动物都美美地吃一顿吧。这样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与教师一起总结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

三、重视实验操作, 让学生在做中学

科学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实验操作占有很大的比例,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符合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同时也符合科学课的学习规律, 可以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 在探究中进行自主发现、假设验证、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体会探究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这样的实验操作可以实现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做中学, 实现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锻炼学生的动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与能力。如在学习《大气压力》这一内容时, 在讲完相关知识点后, 我让学生动手来进行这样的操作:在一个杯水里, 用吸管来喝水。让学生思考吸管吸水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将吸管扎几个小孔, 再来进行操作, 学生发现扎了小孔的吸管无法将水吸上来。通过这样两个实验, 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可以得出大气压力将水压入吸管吸入口中。

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与教材, 而是要向更为宽广的课外空间延伸, 走出“小课堂”, 走进“大课堂”,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 延伸学生的认知活动, 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 在平时我们要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发学生的智力, 丰富学生的见闻。如在学完《大气污染》这一内容后, 我让学生自由结组,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 采用多种途径来收集各地区污染情况的相关资料, 并采用图片等来表现大气污染前后的变化对比,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 亲耳去聆听, 用心去思考, 来真切地感受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这样的活动变机械的灌输为学生的自主构建, 改变了以往学生机械记忆的被动学习状态, 这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 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学习兴趣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8

一、从创设情境入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 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 引导学生的思维循着老师设计的方向一步步走向深入, 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 可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行走时踩到西瓜皮与脚碰到障碍物都会跌倒?跌的方向不同, 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再如在讲大气压时, 可做小实验, 取出两个塑料吸管, 用力挤压排出里面的空气, 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力将它们拉开, 谈谈他们所用的力, 体验大气压的存在。通过创设情境, 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很高, 提高了课堂效益。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电脑多媒体技术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给科学教育带来了新的观念。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图像、动画、声音等形式展示, 使抽象的、枯燥的科学知识更形象、直观, 使学生更易把握教材内容, 理解有关概念, 同时由于教学方法新颖, 学生兴趣浓厚,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三、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科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加深对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亲手实验, 体验到“发现”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 希望自己去动手探索, 教者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 (1) 利用课堂演示实验的“新、奇、险”来激发兴趣。演示实验形象生动, 极易引起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 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演示单摆实验时, 教者可将小球放在自己的眼睛下面, 松开手后, 学生会感到紧张, 要老师赶快将头移开, 否则小球会打到脸上, 但实验结果却是小球未打到脸上, 有“惊”无“险”, 出乎学生意料之外, 终生难忘, 同时又会萌发出我也试试看的强烈愿望。 (2)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兴趣。除教材中所安排的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外, 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 安排用自制教具及直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来做实验, 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纸盒烧水”、自制“小孔成像”实验装置、自制调光电灯电路等。

四、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语言是师生交流情感的纽带, 幽默的语言使人快乐, 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形象的语言使人易懂, 准确的语言使人明了。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运用巧妙而又准确的语言阐述抽象的科学概念, 可以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味为有味。通过形象的比喻, 降低坡度;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使学生易懂易记;通过准确的语言, 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如用水流来类比电流, 用磨刀不误砍柴功来说明压强, 用“缸穿裙, 雨来临”来说明液化等。教师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科学课上得绘声绘色, 使学生感到是享受, 使学生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以鼓励式的教学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求老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 现在的教学评价应摒弃那种“对与错”的评价, 应采用“你的想法有新意”, “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 “还有其他方法吗”, “你想到了这一点, 再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呢”, “你是从××出发点考虑的, 再从××出发点考虑一下好吗”等激励性语言。即使学生答错了也应鼓励他, 更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要使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放下包袱, 积极动手、动脑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根据教学实际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 通过一题多解, 一个问题多元设计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 (1) 刚煮熟的鸡蛋直接用手拿不怎么烫, 但蛋壳上的水干了后却很烫。 (热学:汽化吸热) (2) 为什么鸡蛋煮熟了后放在冷水里待完全冷却后, 剥蛋壳就容易了? (热学:热胀冷缩) (3) 为什么将鸡蛋在桌面上转动就可辨别出生熟鸡蛋? (力学:惯性) (4) 炒鸡蛋很快就咸了, 而将生鸡蛋放进盐水里要很长时间才能咸, 为什么? (分子运动) (5) 利用鸡蛋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力学:浮力) 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 使学生思维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涨。又激发了兴趣。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9

关键词:学科兴趣,科学教学,实例

笔者通过与文海中学的同学的访谈和文献查阅,发现这门学科在学生中还是受欢迎的。初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因此激发科学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非常有必要。

一、初中科学教学现状

1.思维扩展面小

某些初中科学教师纯粹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进行知识面的拓展。田玲华教授的调查显示:现代的学生能够以各种各样的途径接触到新知识,他们的头脑中已有经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模糊概念、零碎的科学片段和一些甚至是片面的科学观念,已不再满足老师把他们当作无知的小学生看待。

2.教学模式陈旧

杨巍等对普通中学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普通中学里,绝大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进行授课。虽然此方法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然而,若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探究活动开展少

中学科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加深记忆和理解,若学生亲自动手做试验不多,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课缺乏了全面的了解,学习兴趣就会逐步减弱。

二、学科兴趣对科学教学的作用

1.对学习的动力作用

兴趣作为一种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具有始动作用,并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产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

2.对学习的维持作用

兴趣在学习中起到调节作用,当智力因素产生消极影响时,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能够及时调整,来维持和调节学生的行动。

3.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当学生对观察的事物、记忆的东西、想象的对象、思考的问题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会赋予学习的智慧活动以积极性,使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激发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通过观看优秀上课视频,以及在文海中学的实习等,笔者概括了以下几种有效激发学生学科兴趣的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加以分析。

1.创设课堂情境,增加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升华与凝华》- 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经典课堂, 曹笑

片段:用游戏来创设情境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字。(拿出一张宣纸) 同学们可以看清上面写了什么吗?

宣纸上一篇空白。

老师:那老师要给它施加一点魔法……

老师:老师其实也没施加什么魔法,这里边都是科学知识……现在开动你们的脑筋想想,能找到答案了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分析:当老师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便激发了极大的兴趣,纷纷看老师到底卖的什么关子。并迫不及待听老师的揭秘。在整个“魔术”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对升华的好奇, 对本节课的兴趣,为有效教学开了好头。

2.重视探究实验

案例:《力的作用效果片段》-人教杯第三届特等奖-徐青青

老师:同学们,像这样拉一下弹簧,捏一下海绵,挤一下皮球,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都发生了明显的形变。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现在手上有一个玻璃瓶,老师再用力挤压它。这个玻璃瓶的形状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微小改变。

老师: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判断这个玻璃瓶有没有发生形状改变?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老师:这里有一个扁玻璃瓶,里面装满了红色的玻璃瓶, 再盖上一个带有一根吸管的活塞盖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这个吸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分析:教师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去探索,去思考。探究是人类的特性,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老师应该多组织实验,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引导学生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的解释和答案。

3.利用生活化教学

案例:《超重和失重》-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老师:我们用悠悠球,来体验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在静止状态和加速或减速阶段时,悠悠球对手的拉力的变化。

学生实验。

老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悠悠球上升或下降时,悠悠球分别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当悠悠球在向上运动时经历的加速上升和减速上升,那么他的加速度方向如何变化?

学生:先朝上,再朝下。

老师:根据我们刚刚分析出来的规律,那么悠悠球分别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呢?

学生:先超重,后失重。

分析:生活情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结语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10

1 科学兴趣对实验教学的作用

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对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探索冒险精神;这种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对于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很好的心理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以情促教、以情促学”的教学理念。

1.1 科学追求

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更要有很好的创新和应用能力,以便未来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经济体系中;但目前的教学培养方式不尽如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难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果与质量。精神上的引导和鼓舞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对我们化工实验教学来说,加强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可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究欲望[8]。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是求实与创新。对真理和追求真理的态度的向往可以获得较大的学习动力,真理的崇高性会使人产生敬仰感,从而使学生内心会释放出撼人心魄之光华,形成催人奋进的威力,即科学精神渗透着一种勇气,这种勇气增强和鼓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做节流实验时候,可以讲讲这个变径的微妙之处(伯努利方程的应用),不要小看这个变径,它可是飞机升空的原理,从而让学生对这个小实验产生科学敬畏之情,加深学生的探知欲望。

同时,化工实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活动,它与一般化学实验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工程特点,具有设备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处理物料量大、涉及变量多,同时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受热量的传递、物质的流动、混合和传递等影响,因此过程一般较复杂,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化工实验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化工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9]。

因此,通过科学精神的向往让学生获得的探索的勇气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以情促教、以情促学”的教学理念。

1.2 兴趣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对学习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情绪,而不是被动和厌恶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增强注意力,继而产生较高学习效率。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和展现。正如卢梭说的那样:“教育一定要顺其自然”,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其天性。也就是学生要在最自然、最放松的环境中进行学 习,教师们要还学生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讨有利于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可以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如我国化工较强的天津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树立“学生是上帝”的观念,真正使学生受益。南京大学出版社 的《化学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书中也提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筑创新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化工实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了学生学习中不易掌握,如管路的复杂,精馏塔的塔板计算和实验,这些往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单纯以“教”为主的模式或灌输教学的模式很难使学生能够维持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兴趣,这样不仅能促进与之有联系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开拓创新思维。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只是被动完成任务的学生,无法做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开展创新实践。

兴趣的培养和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稳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10,11]。培养兴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

(1)运用事例来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事情开始。如在学习“内循环釜式反应器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时,可以先给同学讲合成氨的由来,讲为什么要人工固氮,以及合成的条件,有条件的可以到氮肥化工厂见习,让学生从现实中找到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

(2)实验教学进行中学习兴趣的维持,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断地发问可以刺激好奇心的产生,因此教师应该提出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甚至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离心泵特性曲线的实验中,问问学生为什么开电源之前要把出口阀门关闭。

总之以兴趣为导向的化工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出求知内在驱动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实践应用对实验教学的作用

化工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化学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能在生产加工、设备选型和质量管理方面跨学科合作,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学。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和体验,并且在实践中以应用为导向找到自己的侧重点,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2]。

2.1 实践体验

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的目的性为特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方案。”实践可以产生直接经验,进一步增强人对事物的认识。化工实验内容涉及化工基础数据测定、反应技术与设备、分离技术与设备、典型化学工艺技术,以及反应分离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技术实验,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13]。在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重视实践的价值。

(1)在实践中培养理解能力、合作能力。

化工实验有较大型的设备和装置,实验中需要多位学生参与来保证设备的正常安全地运行,因此需要很好的分工协作才能进行,学生的沟通能力,在实践过程遇到很多问题,要靠大家沟通解决。如精馏塔实训的操作,在减压操作时,需要注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防止溢流和超压,保证实验中各个工序的衔接。这样,每位同学都有了明确的任务,而且还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大家都能得到锻炼。

(2)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

工科型学生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要强,要求能够熟练的动手操作,做到能动手、会动手、勤动手。因此需要在实验教学反复锤炼,以确保在操作大型设备时游刃有余。

(3)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需要亲自动手解决,并且教材课本有时候找不到,因此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离心泵突然停止工作,是泵自身的问题还是信号的问题,或者是管路的问题等等,需要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快速找到答案。

2.2 应用结合

应用结合指的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就业愿望,对有些学生的实验侧重点不同,比如有学生将来有志于从事煤化工,那么在讲流化床相关的实验课上除了详细讲解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找别的时间多启发引导他对这些设备装置的认识,使他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技能,将有助于增强对就业的信心,反过来促进了平时的实验教学。当然我们教师应该多增加一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应对问题心理的素质[14]。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与教学的结合,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不断改革和探索实践应用教学模式,完善实践应用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出一系列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方法[15],并将相应的措施体现于教学过程。

3 展 望

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需要采取更多新举措。以“科学兴趣和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化工实验教学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高速发展的当今经济社会输送又多又好的化工高层次人才做好准备。

摘要:化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探讨了以“科学兴趣和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化工实验教学,且主要从科学追求、兴趣培养、实践体验和应用结合方面阐述对实验教学的影响,促使学生由过去应付实验到主动积极地参与实验,将有利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11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小学科学;应用

兴趣教学法的核心是兴趣,以直观教育为切入点。兴趣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教师教学的手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兴趣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小学科学教师需要科学合理运用兴趣教学法,才能真正使兴趣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的意义

第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好学、好动是其天性。而兴趣教学法互动性强、趣味性足、形式多种多样等特点十分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兴趣教学法能将小学阶段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引导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上,真正达到边学边玩,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第二,兴趣教学法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小学科学教学就是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的探究。而具有探究性质的知识与活动最能激发小学阶段学生的动力,并可以很好地延续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坚韧的思想品质。

第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可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减少其出现厌学情绪的可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兴趣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小游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一些小游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在无形中使学生的身心情智得到和谐自然的发展。以“植物和我们”一课为例,教学内容为“如何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植物,通过相互地提问和回答来进行教学,比如扮演某一植物的学生问“你知道我是什么植物吗,你知道我身体的哪部分可以吃吗”这样的问题,而由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食物与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加深学生对植物各部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巧妙地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是兴趣教学法中十分重要的手段。

(二)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

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立体,尤其对于一些科学现象,仅靠单纯的文字表述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呈现,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科学知识,还能营造出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例如,在学习“植物是如何喝水”一课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看到植物是怎样汲取水分的,远比重复讲解理论知识的效果要好。再比如“日食和月食”一课,学生如果从来没见过这两种天文现象很难凭想象重现。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月食和日食的视频后,再向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在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抽象地科学知识与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三)在教学过程教学语言尽量风趣幽默

一些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过于的枯燥和抽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死板硬套,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幽默感,幽默有趣的教学语言,能够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生动有趣的讲解出来,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比如“电磁铁”一课,电磁铁的性质特征是一大段比较绕口的概念文字,学生记忆理解时十分困难,如果教师善于归纳总结,完全可以将电磁铁的性质表述为“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可北可南”,在说完后如果再接一句“可口可乐”。瞬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不仅记得牢靠,也学得有趣。这样的方式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总结,并熟练地将其运用在教学过程中。

(四)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我表现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渴望自我表现,在教学过程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我表现,这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谁能生存下来”一课中,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赛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口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赛后评选出综合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小奖状。教育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结束语:

兴趣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学习中受益,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颖安.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No.12702:23.

[2]林秋泓.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兴趣教学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8,No.49809:129.

科学课的兴趣教学 篇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中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用途。为了增强有机物的知识学习的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安排了一个探究打火机里装有什么液体的活动。

上课一开始, 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壳的液体打火机, 并点燃几次。然后问:“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打火机, 你们知道它里面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吗?”对这个问题, 有的学生说是液态氢, 有的说是甲烷, 还有的说是酒精和汽油等。

师:同学们对打火机内的液体作出了很多猜想。究竟这种液体属于什么物质呢?我们能不能探究一下这种物质含有哪些元素?

生:可以通过研究该液体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来推测它含有哪些元素。

师:这是个好点子, 燃烧是这种物质的氧气, 如果生成物质中含有别的元素, 那么, 这些元素就是该液体所含有的。教师点燃打火机, 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结果, 烧杯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说明有水生成。

教师再次点燃打火机, 将另一只杯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现象并表明该液体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定该液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但是还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元素, (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也可能该液体本身含氧元素, 这个有待进一步证明) 。

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这个活动的设置, 为比较乏味的有机物知识的介绍增添了浓厚的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探究未知物质这样-个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这种“对探究的探究”是课堂探究的主要方式, 也应该成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

2 从学到“玩”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大都进入青春发育期, 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意志力减退等现象。但是, 哪怕是小学生在玩的时候, 他们的注意力也能持续较长时间, 且情绪状态良好。抓好这一特点, 前辈们提出“从学中玩, 在玩中学”的思想工作, 这对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 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在讲授“大气压强”时, 可以让学生“玩”。将课本中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一般实验———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时, 水不会流出来。将此实验改装成用针扎许多小孔的纸片盖住, 重做实验, 让每一个学生尽情的玩吧。再如, 纸锅烧水、瓶吞鸡蛋、气球提杯、细线割冰、浮水硬币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动脑, 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习科学的求知欲更强了, 兴趣更浓了, 也达到了“玩物益智”的目的。

3 从演示实验到探究实验的转变

进入九年级以后, 学生的独立性获得较大的发展, 他们喜欢与老师平等地讨论问题, 而且一般不希望教师与家长对自己过多地干涉, 注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 “成人感”增强, 并且喜欢活动, 更喜欢自己组织活动。探究性实验能更好地适应中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 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由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 即重在体验学习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在演示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时, 质量可以直接测量, 关键是体积的测量需要探究。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铁块时, 学生们都抢先回答:用刻度尺测量长、宽、高, 就可以计算出体积了。接着当教师拿出一块不规则的铁矿石时, 同学们鸦雀无声了。这时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 都想第一个说出答案, 以满足其“成就感”。

4 从课堂组织方式到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组织方式的转型

根据教育心理的理论我们知道, 初中学生的独立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般不希望教师与家长对自己有过多的干涉, 并且此时学生的控制能力增强, 情绪、情感也趋于平稳, 思想变得活跃, 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 思维活动已经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 应大胆放学生到课外,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也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即开展课外小组活动, 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制作兴趣。而制作的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科学知识, 这样, 便可以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学完透镜以后可组织学生课外研究照相机原理, 甚至开办摄影技术学习班;学完速度以后, 可给出学生课题:探究路上测速器的原理;学完发电机、电动机, 可举办自制发电机大赛, 也可让学生们亲手制作电动车模型等。这样的话, 学生怎能不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怎能不将精力投入到科学学习中来呢。

5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初中科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 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已明显得到重视和加强。比如:英国中学高年级学生物理实验约占整个教学时间25%~50%, 中学低年级可占每堂课教学时间的70%~80%;德国初中物理课程共安排了343个实验, 其中295个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学习, 几乎完全是自己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我国初中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必须要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 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培养初步的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

6 结论

通过趣味实验首先使学生形成直观上的兴趣, 并在实验中产生疑问, 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利用其好奇心、求知欲, 将其与教学目的结合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又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不再觉得学习科学简单枯燥, 更重要地是适应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黄士英.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 .

[2]余福平.初中科学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1) .

[3]陈世军.初中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 .

上一篇:微博直播下一篇:中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