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2024-09-18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精选11篇)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1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多彩的树叶》

《多彩的树叶》是一节贴近幼儿生活,并且是幼儿特别感兴趣的课题。从刚入秋开始,幼儿园就可以看到四处的落叶,在散步的时候,有许多小朋友就会问:为什么有些树叶变黄了,有些树叶落下来了,而有些树叶还是绿绿的呢?因此,该课题是小朋友们感兴趣的。另外,根据本班幼儿的水平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第一,按大小、颜色给树叶分类,并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通过观察探索这个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景物——叶子,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幼儿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我让家长带小朋友们去公园捡落叶带到幼儿园,这为接下来的课程《有趣的树叶》做了经验上的准备和物质准备。活动中,我通过先让幼儿对在公园采集来的许多不同的树叶用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感官感知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异同,再从大小、形状、颜色、手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积极进行分类,不仅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能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多种感官感知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的异同,让幼儿能积极地给落叶树叶和常绿树叶分类,还能让幼儿从不同方面认识更多不同树叶。

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收获颇多,幼儿认识了枫叶、银杏叶、茶叶等,知道了枫叶的形状像手掌,摸起来软软的,入秋就会慢慢变红;银杏叶的形状像扇子,小而薄,入秋就会慢慢变黄,茶叶的形状是长长的椭圆形,摸起来比较厚实,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属常绿树叶,而且,茶叶晒干能泡出美味的茶。另外,小朋根据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在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较高,按大小颜色分类等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常绿树叶与落叶树”的概念很模糊,但是对于初次涉及“常绿与落叶”的他们来言已经很不错了。

另外,本班幼儿在感知叶子厚薄方面不够敏感,许多幼儿对其中的细微变化把握不够,因此,在一日活动中,我在平时会鼓励幼儿尽量用多种感官,通过看看、摸摸、闻闻等感知外界事物,久而久之,不断培养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力。第二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车轮的秘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去操作、去发现、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知道轮子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在操作中发现制作车轮材料的特性,并且乐于动手操作并大胆想象和猜测。幼儿既获得了极大的情感满足,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活动课前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他们高兴极了。接着我提问:“你们看,所有的汽车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他们很快的回答我:“汽车都有四个轮子”。接着我就开始做:“推重物”的实验,经过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了有车轮的小车跑的快,发现了车轮的作用。他们的结论是:小车上有轮子,是轮子起的作用帮助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方便。

我的问题:“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轮子?他们都一样吗?”激起了孩子们的讨论欲望。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我,见过的汽车有:汽车、卡车、自行车、溜冰鞋、滑板车、滑轮等,还真没想到他们会知道那么多有轮子的东西呢。并且他们也能够说出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大小、花纹等。

通过前二个环节的学习,孩子对轮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给孩子提供了几个小车轮让幼儿探索各种车轮的制作材料、发现车轮的特性。幼儿发现了所有的车轮都是橡胶做的,我请幼儿接着讨论为什么轮子都要用橡胶做,其他材料为什么不可以。并且请幼儿动手捏一捏,按一按,把几个轮子放在一起滚一滚,看一看。最后我总结:“因为车子要承载很重的物体,而橡胶的弹性好,在收到压力变形后能很快恢复原来的形状。橡胶对噪音和振动有减缓的作用,所以车子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来减小噪音和颠簸。”

最后,我给幼儿介绍了一些关于车轮的相关资料,并且幼儿给少了轮子的汽车添加轮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贴轮子、画轮子等。孩子可自由选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第三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聪明的中国人》

本次科学活动《聪明的中国人》的教学思路是通过让幼儿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而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应该说,活动的思路很清楚,在活动组织时,教师只要给幼儿呈现有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音像资料或图片就可以了,再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到中国人的骄傲。回顾今天的活动,我觉得一下几点是我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1.知识性强的科学活动也要注意动静交替。今天的科学活动,没有动 手操作的内容,大多数是让幼儿看图片资料来探索四大发明的内容,所以我很担心这样的学习形式幼儿会不喜欢,是否会因为知识的枯燥而感到乏味,而坐不住,听不进。确实如我预想的那样,指南针和火药让幼儿感到新奇,听得认真,和老师的互动也十分积极,但当幼儿在看到第三个发明造纸术时,幼儿的专注性很明显地下降,有一小部分幼儿开始了小动作,眼睛也游离在课堂之外了,第四个活字印刷术的讲解似乎也不受孩子的喜爱,他们的小耳朵都关上了一样,课堂的常规逐渐的下降。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错不在孩子,关键是我对活动内容的及孩子的兴趣缺乏正确的分析。如果能让幼儿在学习造纸术时用动作模仿一下,在学习活字印刷术时准备一些字卡,让幼儿尝试一下动手排版,做到活动中动静交替,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消退,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活动也会走向高潮。

2.精神层面的引导需要有效的提问。如何让幼儿在回答问题中一下子达到目标的要求,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觉得其中的提问引导,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让教师的语言成为最有效的指导,提问的设计十分重要。今天的提问有的是十分简单的,比较肤浅,如你觉得这些发明好吗?为什么?虽然似乎老师要的回答是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影响了世界,但与目标的达成牵连不大,课后我想,如果我先进行小结,肯定中国人的发明对全世界的影响,然后这样问: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了这些发明,你心里又会想到了什么?这样,幼儿的回答就比较宽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并可以引导幼儿联想到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中国人,并由此而逐步的帮助幼儿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最后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老师一定要问“你长大后也愿意做个发明家吗?想发明什么方便的、神奇的、有用的东西呢?”这样能给予幼儿创造发明的鼓动,更有效地激起幼儿成为骄傲的中国人的积极情感。

本次活动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时间安排上有些缺憾,因为四大发明的内容多,不可过于罗嗦,要精简地挑重点的来讲,有详有略,动静交替,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达到完美的有效课堂教学。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先左脚,再右脚》

《先左脚,再右脚》是一节绘本阅读课。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尝试和同伴一起肢体协调地游戏,初步体验合作。同时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在我上课之前,通过观看了王红裕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在她讲课时语言很亲切,不像是在给幼儿上课,更像是以朋友的角色在与幼儿进行对话。在阅读的过程中,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地位,让幼儿自主观察图片,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阅读中,请幼儿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幼儿更能深刻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同时将这种感情很自然与自己家中的老人联系起来。

今天我在班里开展了这节分享阅读课,在课前备课时,把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效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想,当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时,反应过慢,没有及时给与回应,为了顺利将故事进行下去强行将幼儿拉回故事中去。

在导入环节,让幼儿分清左脚和右脚时,预先忽略了在幼儿面前应该镜面展示,给了幼儿一个错误的引导。以至于在游戏环节中,有很多幼儿左脚右脚依然分不清,在发现游戏进行不顺利时,急于将幼儿带入到故事,没有及时给孩子纠正。而且游戏环节节奏的过于缓慢,没有考虑到幼儿年龄小,平衡性差,很多幼儿在游戏中已经站不稳,仍没有观察到这一细节,及时作出调整。

在讲述故事时,没有充分给与幼儿时间去观察图片,更多的是老师在讲述故事内容,幼儿在听。再请幼儿联系自己生活,如谈谈自己家中的老人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是请幼儿说说自己在家里是怎么帮助老人的,引导不够全面,没有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使思维只是停留在一个点上,没有发散出去,个别幼儿没有参与到故事的想象中去。

在故事语言的组织上也有很大的欠缺,环节与环节之间连接不够紧凑。当幼儿的回答与我预期设想的答案背道而驰时,不能巧妙的将话题与故事情节相联系。

在最后的游戏环节中,由于事先游戏规则没有讲解清楚,游戏环节比较乱,例如说在教巴柏走路的时候要慢一点,不然巴柏就会摔倒,又或者是巴柏和巴比要一起迈左脚,然后再迈右脚,以至于在游戏中,同伴两人没有协调合作,有的迈左脚有的迈右脚。

通过自己时间上课与王老师的课对比,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事先备课不充分,不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语言不够简洁等。我也会在今后的上课中多学习她人有点,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身能力。

第五篇: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有趣的滚动》

每天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踢球活动。追赶着在地面上滚动的球,球老是很调皮的滚来滚去,非常的

不听话。因此,我选取了关于滚动的这个题材。本次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能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因此孩子们都十分的感兴趣,能参与到活动中去。

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有两点: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目标的制定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做中学、玩中学来达到本次活动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师的组织与示范,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和滚动的关系。并让幼儿自己说出什么形状的物体能滚动,为什么?但是在目标的第二点还未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的效果。活动后我也总结出了自己在本次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幼儿动手去探索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后,没有很确切的把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总结出来,没有达到本环节的活动效果。

2、在第二次操作探索滚动轨迹和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中,对幼儿操作要求不够明确,使幼儿在操作时没有认真的去观察。

3、在第二次操作中提供的材料不够丰富,导致幼儿在探索滚动轨迹和滚动形状上不能有明显的特点。

4、没能很好的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导致活动时的常规有些混乱,个别幼儿都只顾着玩这些材料,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去操作,因此在活动目标的达成上就显得有些不足。

5、活动中不能很全面的观察到全体幼儿。

通过这一次的科学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将在下次活动中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好的促进活动效果更好的提升。希望每一次的活动都能比上一次有进步,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节日主题,科学活动

所谓节日课程, 就是创造性的将主题元素与“节日”相结合, 凸显节日活动的整合性、多元性、文化性、趣味性, 让节日成为提高幼儿各项能力的载体。而在主题节日中的教师则更加关注孩子的需要, 成为孩子们节日活动的参与者, 支持者, 服务者, 是孩子们节日活动的快乐使者。比如通过“科技节”的开展, 幼儿、老师、家长三位一体, 在探索奥秘、玩转科学、获得知识的同时, 幼儿对科学更感兴趣了, 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提升。

一、营造浓厚氛围, 激发参与兴趣

科技节是一个全园性的节日活动, 以科技为主题, 提出了“探索奥秘、玩转科学”的节日主题词, 并且在幼儿园大门口悬挂了横幅, 向家长发放了“科技节倡议书”。倡议家长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条件, 鼓励幼儿参与到节日中来;倡议孩子们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智慧的头脑去思考, 积极进入神奇的科学旅程。教研部制订了科技节方案, 然后各班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订了班级科技节策划书。同时, 为了更好地营造科技节的氛围, 我们还号召中大班幼儿为科技节设计节徽。通过这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于科技节如何具体开展, 不仅教师有了清晰地把握, 同时家长与幼儿也对节日活动充满了期待。

二、丰富特色活动, 提升各项能力

科技节中, 有许多全园的主题性活动, 这些活动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以游戏的形式, 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在活动中我们注重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通过提供大量的教玩具,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这样幼儿对科学更加感兴趣了, 同时也真正地获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小班的科学体验日活动。老师们创造性地设计了户外、室内两个专场。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设计并制作了大量的科学小玩具, 在户外练兵场、舞蹈房布置了游戏体验场, 引导孩子们探索、玩耍, 尽情感受科学带来的无尽乐趣。通过亲身的体验, 幼儿感受到了明显的科学现象, 他们的热情一点也不比哥哥姐姐们差, 好奇地围着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知识也正是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成为了孩子自己的。

三、注重亲子参与, 密切家园沟通

家园合力, 一直以来是我们教育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大力量。幼儿的学习不能光靠幼儿园, 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因此, 在科技节中我们非常注重家长的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快的成长。比如:在科技节中, 我们举行了亲子科技小制作活动。由于事先的倡议到位, 家长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等到了现场制作的日子, 大家纷纷带来了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 一边制作一边分享彼此的科学常识、制作心得, 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到这里, 我们的制作活动也远远没有结束呢!老师给每件作品都进行了编号, 又开展了“我最喜爱的科学小玩具”评选活动。经过小朋友、家长和老师的认真评选, 有二十多件作品获奖。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 我们又邀请获奖家长代表来园举行了“新加亲子科技制作现场展示秀”, 既全面展示了科技制作优秀作品的创意、做法和用处, 又再一次点燃了孩子们热爱科学的激情。

四、活用社区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在我们身边的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中蕴含着很多与科学相关的元素, 如果能对于这些资源加以利用, 一定会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有所帮助, 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们的科技节中, 每个年级组都组织了相关的外出参观、考察活动。而这些参观、考察的地点都是从社区与家长获得的。如:大班中有一名家长是气象局的工作人员, 我们就组织小朋友参观了苏州气象台;中班的老师们利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资源, 亲身感受了一次科学模拟小世界。还有的家长是动画公司的设计师, 我们邀请他来园, 给孩子们讲解动画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五、嵌入教师活动, 关注教师发展

我们的科技节不光是幼儿、家长的节日, 同时也是老师的节日。在科技节中我们有机嵌入了教师活动, 在活动中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 让每个教师在科技节中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为了帮助老师得到科学教玩具制作、环境设置上的灵感, 我们为老师提供了外出学习的机会, 走进其他幼儿园, 让大家在参观中感受同行对科学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努力探究, 也着实从中得到了启发。我们还开展了“科技小玩具制作”的基本功竞赛;以科学为主题开展了“一课三研”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科技节心得体会。

幼儿园科学区角环境创设要点反思 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环境;自然角;科学发现室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分支,科学教育又是与科学有关的诸多活动之一,对于学前儿童和科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儿童的科学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有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儿童拥有自己的科学,儿童与科学家之间有很多的相似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成为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計包括科学观察类、操作实验类、制作设计类、谈话讨论类四种。除此之外,科学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环境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创设过程中应该遵循目的性、自然性、安全性等原则。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区的设置没有严格的标准,可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定,区域可大可小,内容可简可繁,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能够开展符合教育目标的科学探索活动。同时,为幼儿选择科学教育活动区的内容时要与科学教育活动的总体计划保持一致,并注意与其他幼儿教育活动密切配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要体现出地方性、季节性等特征。

二、幼儿园科学环境

第一幅图为自然角,图中的自然角设置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利用走廊边上的木架。主要摆放的是植物,在自然角种植植物,是自然科学角的主要活动内容,既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幼儿园的物质材料应该尽量以自然材料为主,例如秋天可以收集不同植物的落叶或者种子等,而不应该追求昂贵的成品材料。

自然角是幼儿园中浓缩的“大自然”,是幼儿了解自然、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置在活动室内阳光充足的地方,例如向阳的窗台、角落等,同时,饲养的动植物要适宜在室内生长,以适宜盆栽的品种为主,不宜过分高大,宜选择颜色鲜艳、生命力强、具有较强观赏价值的常见植物,应该是无毒、无刺、不会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的品种。饲养的动物要适宜在室内生活,例如蝌蚪、乌龟等。自然角要能呈现自然界物种的丰富性和变化的多样性。

第二幅图是科学发现室,科学发现室是幼儿操作、实验、探索的场所。科学发现室内有幼儿常用的物质材料,如常用的磁铁、平面镜、放大镜、棱镜、电线、电珠、电池等,保证幼儿有更多的体验机会,能够自由地、独立地选择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活动。同时,科学发现室内也有一些制作工具和制作材料,如手工工具、废旧物品等小型、简单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结合教育活动,让幼儿进行科技小制作。

科学发现室的材料的使用要随着科学主题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例如大班“镜子”主题活动时,教师除了应该多准备正常的镜子,也应该准备一些特殊的镜子,比如说凸面镜和凹面镜等。不仅如此,也可以为幼儿准备制作镜子的材料,让幼儿了解镜子的生产过程等。科学发现室内材料的制作和使用往往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统一安排,然后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制作。科技发现室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尽管他们制作的东西不够成熟、完善,但都凝结着幼儿的心血,把他们展示出来,会使幼儿感到兴奋、自豪,促进他们自信心的增强。同时,也能起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结论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4

活动名称:防身绝招

活动目的:

1、发现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几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2、萌发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故事《隐身妙招》。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倾听故事《隐身妙招》。

1、师幼一起倾听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隐身妙招》,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对了,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里说了什么?故事里有些什么动物?

2、教师:听到了故事里有些什么动物?

教师结合孩子的回答小结:故事里有大老虎、枯叶蝶,蜥蜴,青蛙。

3、教师:老虎来了,小动物们都躲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老虎找不到他们?(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动物的防身妙招。这些动物用了一种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幼儿回答:躲起来。

教师小结:对了,它们都躲起来,隐身。因为它们身上的衣服和周围环境的颜色很像。让自己身上的颜色变得与周围环境接近,把自己躲起来,让老虎发现不了自己。)

4、结合图片观察与比较:看看枯树叶上有什么?枯叶蝶。(原来枯叶蝶同枯树叶一模一样)草丛里有谁?青蛙(原来绿绿的青蛙躲到了绿绿的草丛里)你们能看出蜥蜴在哪里吗?在泥土上(蜥蜴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是一样。)所以老虎找不到这些小动物。

二、防身绝招。

1、教师:原来,动物们都非常聪明,除了这些动物,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幼儿自由说,如变色龙、狐狸、壁虎、乌龟、刺猬。)

2、教师小结:小朋友知道的可真多啊,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每个都有自己的防身绝招,你知道变色龙、狐狸、壁虎、黄鼠狼自我保护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去听听小动物的介绍吧!

教师: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扮演各种动物的声音:如变色龙——变色,啦啦啦,我是神奇的变色龙,我身体的颜色能变,敌人来了我不怕;狐狸——装死,要是我遇到敌人,我会马上往地上一躺,来个装死,谁也不会吃掉我这只死了的狐狸(出示负鼠,负鼠也是装死)壁虎——断尾,我是壁虎,我遇到敌人我的尾巴会断掉,敌人就不敢碰我了。黄鼠狼——臭气味,哈哈,我要是遇到敌人,我会发出臭气味,敌人闻到臭气味就不敢靠近我了等等。

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3、游戏:对错。

教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有没有记住这些小动物的防身绝招,老师出示各种动物图片,请你们举手回答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三、自我保护。

1、教师:动物们都有保护自己的好方法来躲过危险,那我们小朋友在活动、游戏中,是怎样保护好自己的?——幼儿讨论、交流。

2、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一些动物的防身绝招和保护自己的方法,相信我们会变的更聪明。在活动、游戏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保护好自己。

反思: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使得教学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结合在一起,正由于这样的优势,计算机技术作为主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正逐渐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它的参与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由于幼儿自身特点--识字不多、知识面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经是比较单一的,往往是从父母、电视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长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这样就很难满足幼儿成长所需的知识量,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而互联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系统,它蕴含着我们所需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资源,包罗万象。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起从网络上查找想要了解的知识,这样,在查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和家长都从中学到了许多、许多以前不了解的知识。这大大地丰富了幼儿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使他们的知识面更为广泛,也为教师的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大班科学课教案《防身绝招》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694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种子》含反思》:大班教案《种子》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激发对植物的兴趣,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种子》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 篇5

1。知识性强的科学活动也要注意动静交替。今天的科学活动,没有动手操作的内容,大多数是让幼儿看图片资料来探索四大发明的内容,所以我很担心这样的学习形式幼儿会不喜欢,是否会因为知识的枯燥而感到乏味,而坐不住,听不进。确实如我预想的那样,指南针和火药让幼儿感到新奇,听得认真,和老师的互动也十分积极,但当幼儿在看到第三个发明造纸术时,幼儿的专注性很明显地下降,有一小部分幼儿开始了小动作,眼睛也游离在课堂之外了,第四个活字印刷术的讲解似乎也不受孩子的喜爱,他们的小耳朵都关上了一样,课堂的常规逐渐的下降。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错不在孩子,关键是我对活动内容的及孩子的兴趣缺乏正确的分析。如果能让幼儿在学习造纸术时用动作模仿一下,在学习活字印刷术时准备一些字卡,让幼儿尝试一下动手排版,做到活动中动静交替,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消退,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活动也会走向高潮。

2。精神层面的引导需要有效的提问。如何让幼儿在回答问题中一下子达到目标的要求,让幼儿真正地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我觉得其中的提问引导,以及教师的语言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让教师的语言成为最有效的指导,提问的设计十分重要。今天的提问有的是十分简单的,比较肤浅,如你觉得这些发明好吗?为什么?虽然似乎老师要的回答是这些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影响了世界,但与目标的达成牵连不大,课后我想,如果我先进行小结,肯定中国人的发明对全世界的影响,然后这样问:作为中国人的你,知道了这些发明,你心里又会想到了什么?这样,幼儿的回答就比较宽泛,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并可以引导幼儿联想到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中国人,并由此而逐步的帮助幼儿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最后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老师一定要问“你长大后也愿意做个发明家吗?想发明什么方便的、神奇的、有用的东西呢?”这样能给予幼儿创造发明的鼓动,更有效地激起幼儿成为骄傲的中国人的积极情感。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玩变色游戏的乐趣,产生探索的欲塑;

2、初步了解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能够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活动准备】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瓶盖若干个,颜料少许,音乐,小记录表,大记录表,水彩笔,用来验证实验的全套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呢?”幼:想!

师:“这些就是彭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游戏道具,(教案来源:快思教案网)到底是什么呢?”(揭开遮布)。哇!桌子上放着的是什么道具啊?

幼:瓶子。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幼:有水。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1、师:“告诉你们哦!这些瓶子里面都有一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啊?”幼:想!

师:“下面请每个小小魔术师都走过来轻轻的拿一个瓶子,让我们和瓶子一起来跳个舞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2、播放音乐,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摇晃瓶子里的水。

3、音乐停止。

师:“哇!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色”。

这时请幼儿说出自己瓶子里的颜色。

4、教师假装在听瓶子说话,动作要夸张。

师:“嘘~~~~小瓶子在说话,它说它想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我们带着小瓶子回座位做好吧!”

5、小结。

师:“小朋友们,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变颜色?”请幼儿举手回答。

幼:有颜料。

师:“哦?颜料藏在哪里了?”

师:“我们一起小心打开瓶盖看看。”

幼:盖子上有颜色。

三、初步体验三原色的变化。

1、更换瓶盖操作。老师先示范一次,让孩子看清楚过程。

师:“假如我的黄色和××小朋友的蓝色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老师来试试看。”

师:“哇~~又变颜色啦!我的黄色和跟××小朋友的蓝色在一起变成了绿色。”

师:“现在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交换一个和自己不同颜色的盖子盖上,然后用力的摇一摇,看看会变成那一种颜色。”小朋友自由交换盖子。

2、总结。

师:“原来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

四、幼儿到操作区进行第一次操作。

1、教师简单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步骤。

2、幼儿自由操作。

3、教师小结,请幼儿说出自己操作的经过和变化的颜色,幼儿说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做记录,给予孩子做记录的初步经验。

五、幼儿到操作区进行第二次操作。

1、师:“现在彭老师要交给小朋友们一个任务,我要请大家再操作一次,但是操作过程中要做好记录,记录的方法就是刚才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的方法一样。”

2、请小朋友进行操作、记录。

六、拿着记录表回到座位总结。

1、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的记录表。

2、老师在小朋友说的同时做出总的记录。

3、老师验证小朋友所做的实验。

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幼儿对颜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到了自己调制颜色的时候,积极性更高,一边调制,还结合经验说调制出的颜色与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事物的颜色是相同的。

初中数学习题教学课反思 篇7

一、精选习题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擅长解题”习题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补偿手段, 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习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提高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教师出示的题目应能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起到示范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数学习题类型繁多, 涉及知识面广, 既不加重学生负担, 又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为目的习题选择要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杜绝题海战术, 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把学生训练成解题的机器,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失去学习兴趣.

二、注重习题课的教学方式

习题课相对于新授课教学知识容量大、题型多, 如果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在习题课中, 教师要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学生能讲的教师尽量不讲, 教师只是不失时机地点评才是上策.比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若添加一个条件____, 则四边形ABCD是矩形;若添加一个条件_____, 则四边形ABCD是菱形”这道题让学生自己讲解, 教师在学生讲解后归纳:对于此类开放性试题, 我们需先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是什么, 要得到既定结论缺什么, 缺什么就添什么.要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大胆放手”的方式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激发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 有效减轻学生的“疲劳”,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适当进行一题多解,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解在数学习题中较多见. 由于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程度不同, 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方法不同, 以及对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灵活运用的程度不同, 往往对一道习题有许多不同解法, 有的繁琐, 有的简单, 有的则很巧妙.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提高解题的技能技巧.在一题多解中,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对不同解题方法进行比较剖析, 找到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点, 寻找最优解法, 掌握“通性通法”.

例1:如图,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对角线AC、BD交于点O, P是AB边上一点 , 求点P到两条对角线的距离之和 .这道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学生多数是过点P分别向AC、BD作垂线, 利用正方形、矩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教师也可能到此为止. 然而对于这道题, 还有另外一种解法, 即连接PO, 将点P到AC、BD的距离转化成△APO和△BPO的高, 用等积法求解.显然, 后一种方法更具有普遍性.例如将这题“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这一条件改为“矩形ABCD中, AB=4, BC=3”, 再让学生解答上面的问题, 显然用第二种方法便能正确解答.

四、注重一题多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因此, 在习题教学中, 当学生获得某种基本解法后, 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习题中的潜在因素, 利用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据或图形、条件引申或结论拓展等方式进行一题多变,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解一道题懂一类题, 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

例2: 如图菱形ABCD中, AB=2, E、F分别是边BC、CD上的中点 , P是对角线BD上的动点, 求PE+PF的最小值.

对于这道题,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知道解决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会运用轴对称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相关结论解决, 可以说学生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F由DC的中点改为DC上一动点, 其余条件不变, 那么结果如何? 在解决这个问题后, 再问:如P、E、F分别是BD、BC、CD上的动点, 那情况又如何? 当然还可以将题中的菱形改为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等.通过不断变化, 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加强解题总结, 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数学习题之中, 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建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时, 加强思想分析, 寻求出已知和未知的联系,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比如解梯形的相关问题时, 师生共同进行解题小结:不同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其共同点是将梯形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这种将“陌生”转化成“熟悉”的方法, 在数学上叫做化归 (转化思想) .化归思想是数学中很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运用化归思想除了可以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外, 还可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一般”转化为“特殊”, 等等.又如在解决“菱形ABCD的一个内角为60°, 一条对角线长6cm, 则它的周长为_____cm.”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由于图形的不确定性, 我们需对它进行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 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因此,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 要不断加强解题总结, 解题总结主要包括:总结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使之系统化;总结题型、解题步骤, 使之规范化;总结解题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等等.

六、重视错题积累, 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错题暴露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维方法的缺陷,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错题这一教学资源, 既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 又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 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所以在每节习题课之后教师都需指导学生在积累本上先把自己错误的解题过程呈现出来, 然后拿红色笔, 在旁边备注错误原因再将正确解题过程写在旁边, 最后加上自己的解题感悟.这样学生通过检视和反思自我, 从反思的结果中再认知,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教师要牢记培养学生能力, 传授解题方法是教学目的, 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解几道习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方法要有深刻的理解, 平时注意积累资料, 才能发现典型题型, 归纳解题规律, 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摘要:数学习题课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课型, 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深化活化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提高应变能力、及时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习题课,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郑迎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习题课教学的一些认识[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7) .

论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篇8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應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幼儿园科学课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看图示的方式,学习制作风车的方法。

2、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解决方法,感受制作活动的快乐。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制作风车的步骤图5幅。

2、各色正方形纸(数量多于幼儿人数)、吸管、透明胶、剪刀、大头针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看是什么呢?(出示风车)

2、师:你们想玩吗?你们自己也来做一个好吗?

(评析:孩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启发。)

二、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制作风车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师:做风车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需要哪些工具呢?怎样用这些材料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并提出意见。)

2、师:怎样制作风车呢?老师今天带来了做风车的步骤图,你们要按顺序一步一步地看,就能学会做风车的。

3、引导幼儿观察步骤图:

师:一共有几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里面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

重点让幼儿掌握两个注意点:

剪刀剪折痕时不要全剪开。

第4步中的四个角要按图中箭头的方向分别折向纸的中心点,

并加以固定,防止散开。

(评析:步骤图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明确探索的方向,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兴趣与活动的预设自然的相融合了起来,从而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索行为。)

三、幼儿自由探索制作风车。

1、师:老师准备了你们想要的.材料,请你们看着步骤图做一个风车吧。如果你们在做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做呢?

2、幼儿自由操作,制作风车。

3、教师鼓励幼儿遇到困难看图示或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并注意观察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在操作活动中,有二门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充分享有自主性,而教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给予了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相应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进而使幼儿的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

四、师幼一起玩风车。

1、引导幼儿通过相互对比发现风车制作的问题:为什么我的风车不转?为什么我的风车比他的转得慢?

2、师:你在玩风车时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就制作风车的材料、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

(评析:问题是幼儿学习的开端,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窗口,幼儿在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发展的过程,是他们积极思维、发展个性、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过程。)

活动反思:

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风车和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和对知识无穷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动了个个新的为什么从他们小小的脑袋中奇异地冒出来,让人惊叹他们的思维原来如此的奇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能记住了,但能理解吗?若亲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由此看来,探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它注重让幼儿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达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增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并且总结出探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实践性,在实践中探究

好动。爱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动中探究学习,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玩中探究知识。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二、培养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课堂教学中是否体现幼儿学习的合作性,是新课标下凸显幼儿主体地位的关键一环,本课在制作过程和讨论过程中都放手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互相探究,共同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三、加强开放,促进探究

课堂开放性,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标志,更新教育理念。根据教材的需要。选择开放的教学形式,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放手让幼儿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讨论,去验证结论。有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

幼儿小班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本次活动层次清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学目标明确,效果很好。

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孩子的的年龄特点,整个活动游戏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但整个活动还存在一些遗憾:在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幼儿自由玩风车时,我发现幼儿对玩风车还意犹未尽,如果多给幼儿探索玩的机会。

肯定效果会更好。在今后教学活动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引导能力,对教学活动中临时出现的状况作出更为适宜的回应。

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与对策 篇11

一、认识科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能不能真正地达到反思的目的,关键是看他们能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能否有助于构建有效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在“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它是学生不断地接授予内化的漫长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在学生的科学启蒙阶段即小学阶段,构建有效地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有效地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

从上述看来,“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二、剖析科学教学反思的误区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的普遍实施,科学教学反思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广大科学教师积极投身其中,从这一研修活动中获益良多。但是,任何一种新的研修形式都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走入了误区,在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显然不是唯一的方式。有些教师试图把所有学习内容都通过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味要求学生探究,于是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最终完成,或者有过程无结果的现象,或者最终探究的结果没有实际的效果。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以探究的形式呈现,都需要学生亲自探究,有些知识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承载和概括,而有些知识即使设计成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许多教学方法都可以服务于科学课程的学习,虽然强调探究,但不应该被理解为探究是科学教学应采取的单一方式。这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善于选取那些通过探究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的学习内容,以及应该组织什么性质的探究活动。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一个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如果只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结论,那么讲授法也许就能达到目的;如果要让学生了解过程与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概念、规律等,那么教师就需要考虑设计一个“探究过程”。就是说,具体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或哪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在于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小学科学课研究倡导探究式科学教育,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要体现科学研究的原则。东城区新景小学仵霞老师执教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建立水有三种状态,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固态的冰,而这三种状态在温度发变化时,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凝结概念的形成建立,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力求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步修正已有错误概念,建立形成新概念。假设猜想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指引和方向。

三、走出科学教学反思误区的对策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课堂教学的规律及评价体系,教学反思一般从教学目标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有序性、教学结构的整体性、教学方法的确切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反馈矫正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了使教学反思能够深入且富有实效,笔者认为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科学课的特点,主要要进行以下反思。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目前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反思过程中才能变,才能通,才能久。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因素,善于反思并勤于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上一篇:社会实践报告道德下一篇:四年级英语寒假作业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