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精准教学

2024-09-22

科学课精准教学(共8篇)

科学课精准教学 篇1

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会议上的讲话

城冲中心学校校长

潘孝生

2017年4月27日

学校工作,重在教学。教学工作,重在质量。2017年全县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会议刚刚结束,会上明确指出将“创建优质均衡,丰富教育内涵”作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城冲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必须科学提高认识,果断精准发力,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主旋律,努力开创城冲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内涵,是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当前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稳中求进,内涵发展”,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也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这也是“十三五”时期教育工作的重点。前一阶段,我们相继完成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通过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下一阶段怎样实现教育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将成为我们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是群众的根本诉求。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不满意,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教育教学质量,抓教育质量,就是抓教育的根本,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高台,起于垒土。义务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前社会迎来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家长和社会学会了用脚来选择,只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才能吸引和巩固学额,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更新理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 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后,教育工作重点面临两个升级: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升级,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升级,推动均衡发展由办学条件向办学内涵的转变成为当务之急。办学内涵就是办学质量,包括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素质,也包括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人文精神等管理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确定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以及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教育质量,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更新理念,统一认识,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摒弃传统的唯分数为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向和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段必须建立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以当前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奋斗目标,理清学生全面发展和中高考应试需求的辩证统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着眼当下,更关注长远,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和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质量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生存,努力实现山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教育公平。

三、强化管理,创新思路,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为贯彻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现“稳中求进,丰富内涵”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目标,学校首先必须提供制度保障。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极力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治校,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头等要务,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此为核心,一切工作考核以此作为参考依据,群策群力,全员参与。

工作过程中,我们在坚持历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创新思路,优化工作举措,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注动力。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发展培养优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充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们必须引导激励教师加强专业发展,努力加强继续教育,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培养全科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不断推进教师的交流轮岗制度,优化师资配置,努力培养壮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支持名师工作室建设,示范引领,全员联动,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在学校和教师工作目标考核中,我们将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考评成绩所占比例,以此作为学校经费追加、教师绩效工资分配、职务聘任和岗位设置、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

要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课堂限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和网络平台拓展教育教学形式,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学校要充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德育和艺术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创设校本课程,开展特色教育,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丰富教育教学内涵。

下一步,中心学校将创新优化教学成绩考核方案,建立教学成绩奖励机制,让真正投身教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名利双收,加大对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政策激励和扶持力度。中小学教学工作实施统一目标管理,为中考服务,对阶段抽考和中考综合评比中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实行专项奖励。

四、珍爱岗位,出彩人生,努力开创城冲教育工作新局面 逝者如斯夫,只争朝夕!我们是城冲教育的耕耘者,更是城冲教育的守望者,城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城冲教育人的奋力开拓。今天,学校硬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下一步我么必须通过我们科学有效的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工作软实力,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质量为本。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必须发扬“凝心聚力,勇于担当,珍爱岗位,出彩人生”的奋斗精神,一定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共同开创城冲教育工作新局面!

科学课精准教学 篇2

复习教学实践表明, 只有精准, 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实现高效复习。下面以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才算精准。

一、要精准, 须紧紧切合“实验、理解、应用”的学科特点

生命科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先导, 理解知识为根本, 灵活应用为目的。所以, 只有紧紧切合“实验、理解、应用”的学科特点, 才能实现精准复习。

生命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在前期复习时, 往往重视实验, 为深刻理解生命科学知识服务。后期临考前的一段时间, 则把考点规定的实验让每位学生亲自再操作一遍, 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要求、步骤、注意点等及实验所涉及知识点, 然后联系实验考点组织复习, 务实而不务虚。不做黑板实验, 不讲口头实验, 为进一步理解生命科学知识再次铺垫厚实基础而服务。还可以根据实验材料把书本的相关实验联系到一起, 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分析能力。

理解是求实之母, 对生命科学知识理解能不偏差才算精准。理解, 要求理清不同分类知识之间的关系, 澄清认识上的误区。理解还要求用好生命科学的术语, 比如如何快速地判断细胞分裂的图像问题, 首先要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中有两个要点:①形态大小一般相同;②来源不同, 一条来自母方, 一条来自父方。应注意的是, 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不能称为同源染色体, 因为不满足来源不同。其次, 要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每个时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掌握这两点, 就可以很快地分清细胞分裂的图像。

教师可通过重温一些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引出和形成及其确切含义, 也可以从图形、图示中提取有用信息要求学生探究。总之, 调动一切手段让学生精准理解每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一些与生命科学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 抽象问题再形象化、具体化, 促进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要精准, 须牢牢抓住“重点、难点、考点”的核心知识

生命科学知识较多, 且比较繁杂, 对于简单的知识只作知道和了解即可。对于那些处于知识网络节点, 起到承上启下、纵横相连, 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有决定作用的重要知识, 我们就得反复讲。对于那些概念抽象、理解有难度、有跨学科知识综合要求、似是而非经常容易混淆的知识难点, 我们可通过解剖学生作业个案, 采用对比分析、讨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解剖难点。复习时, 要始终对接考点, 不要画蛇添足。要关注常考点的新意及新增考点的具体测试能力要求, 把考点知识经常性融入平时练习的各个环节。总之, 只有抓住重点, 化解难点, 对接考点, 才算精准复习。

三、要精准, 须精心搭建“系统、专题、综合”的能力阶梯

备考复习通常要安排三轮。少一轮觉得虚, 多一轮又显得腻, 这样设计三轮本身就是精准。作为教师, 要用好每轮复习的时间, 为学生精心搭建“系统、专题、综合”的能力阶梯。第一轮复习以课本知识为本, 系统梳理知识结构与层次, 建立科学的知识树, 把基础夯实。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总结归纳, 整合专题, 使复习更有指向性。如以知识为主线的专题:组成细胞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命科学的进化和多样性, 微生命科学等。以解题方法为主线的专题:遗传规律的应用, 蛋白质中的计算,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的计算等。第三轮复习分析设定为综合训练。有小综合、大综合、模拟三层次训练, 以大综合和模拟训练为主, 检测精准复习效果, 发现问题再进行微调, 促使每位学生进入临考最佳状态。

从系统全面掌握已学生命科学知识入手, 科学合理设计专题内容, 进行适度有针对性的综合训练, 把点与面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能力阶梯上步步登攀, 充分展现了精准的魅力。

用精准理念指导复习, 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爱, 是对本职工作的担当, 是对事业的执著热爱。我们要坚持这样的理念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摘要:要提高复习效率, 实现高效复习, 必须在精准上下工夫。为了使高中生命科学备考复习达到精准的要求, 从紧密结合学科特点、牢牢抓住核心知识、精心搭建能力阶梯三个方面, 给予具体的阐述, 以期对各学科复习教学有借鉴和实用意义。

科学课精准教学 篇3

关键词:精准渗透;探究;有效性

科学课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有其自身独特的知识系统。科学课也是以后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基础。同样在新课程的教学环境下,科学课也要切实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教学。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实现科学课的有效教学呢? 笔者在教学中,提炼出“精准渗透五法”,以提高科学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兴趣”二字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科学学科中最有理想的一种教学效果。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要设身处地的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学习才有劲头;此外还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对教师本身产生兴趣。如果学生对教师不感兴趣的话,那就谈不上科学学科的兴趣教学。教师还应该树立科学性幽默言语或者是带有幽默性的动作和表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产生兴趣。这时,教师要立即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以事论事,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要害”,针对学生的这个“要害”加以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学中来。从而引起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爱好。

二、设置良好的情境加以渗透教学

情感教学能陶冶人的高尚情操,以“境”激情。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促使他们以愉悦的情感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使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并利用情感去感化他们内心世界。挖掘他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创造力,再加以适当的表情动作去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即所谓“无声胜有声”教学。例如:在苏教版《磁铁》一课,可以利用动作加以演示磁铁能吸什么物体。随之可以说明磁铁主要吸引铁制物品的,所以叫做磁铁。因为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于是学生就会随之手舞动起来了,来体会磁铁还能不能吸引其他物体。这样一来,就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无意注意、科学而然地就学到了新知识,并消化、掌握、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实验操作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实验”是辅助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是检验科学学科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但是,“实验”教学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教学中的抽象问题具体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省时省事,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比较力、表象力、记忆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自制教具、实物模型或回归大科学……等等直观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极其广泛的作用。例如: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有重量吗”等课中,教师可以大量地运用“实验”法来教学,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让他们明白科学道理。例如:做“空气占据空间、空气重量、压缩空气”的实验,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过程,由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教师然后讲解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爱好,并且在实验中去寻求探索、检验一些科学现象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逻辑性,通过他们自己实验,得出正确结论,他们会从内心中感到高兴。因为小学生的表现力特别明显,实验一旦成功,他们就会对科学“实验课”产生莫大的兴趣,从而更会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时教师在教学就比较顺利。所以科学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地在科学教学中多渗透一些“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寓教于乐”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学习并接受新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要善于捕捉;抓住小學生这一性格心理特征加以教学。例如:小学生们特别喜欢猜谜语,这时,教师应该把握好紧要关头,趁热打铁,把本课所学的内容渗透到学生头脑中。比如:苏教版《金鱼》一课,首先让学生猜个谜语来引入新课,“有甲没有盆,有眼没有眉,无腿行千里,有翅不能飞”(打一动物),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大胆联想、大胆猜测,这个动物到底是什么呢?瞬间可以开导学生的大胆思维活动。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猜对是“鱼”这一动物。教师给予肯定,学生们都会从内心微微一笑,或者小声低估着我猜对了。不论是猜对的学生还是猜错的学生,心中都是一阵阵喜悦,教师快速一把抓住学生的瞬时“闪光点”,他们就会把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从同学们反应来看,接受新知识,效果最佳。

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 “教学机智”

教育机智是在科学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育艺术之一,它也是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之一。例如:小学生在回答苏教版《植物的叶》一课中,他往往回答掌形叶的形状是手掌叶,顿时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学生又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说错了,从而会在心理上受到压抑,同学们会给他们过低的评价,这样往往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由于他们年龄特别小,爱表现自己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要及时用教育机智的教育艺术手段来转变他们所承受的压抑。首先,教师要给予他肯定的回答,稳定他的情绪,请同学们不要笑话他,因为掌形叶很象我们人的手掌,所以刚才这位同学回答的是手掌叶,也不算错,用我们书面语又把它称之为掌形叶;另一方面要维护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并对他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认可,对其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合理选择应用教育机智的教学方法,让他们感觉到春天般的温暖,沐浴着阳光雨露,时刻吮吸着辐射来的光和热,及时释放出能量。

总之,只有在科学教学工作中注意到以上“渗透五法”,才能充分发挥、挖掘科学教学的潜力,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此外,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学课合理选择适当的教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小学精准提升教学质量方案 篇4

“双减”“五项管理”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绵阳市精准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2021年盐亭县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作会议方案》等文件精神,为精准提升我校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育人水平,现提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教

学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育人关键环节,突破课堂教学改革难点,坚决

扭转片面应试课堂教学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目标任务

(一)有效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理念落后、内容单调、方法单一和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得到减轻;课堂教学成为知识传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杜绝超标、超前教学。

(二)实现课堂教学合理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联系盐亭县“课堂革命”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基本杜绝“满

堂讲,满堂灌”的不良教学行为,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和合作探索成为常态。

(三)初步实现课堂教学从“育分”走向“育人”,形成具有

文通小学特色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德育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做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世界观与方法论,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核心价值。

三、成立提高教学质量领导小组

组长:卢彬

副组长:孙国远

谭杰

陈李芬

成员:全体教职工

四、领导包年级的主要职责

一至五年级:孙国远具体负责;

六年级:谭杰具体负责;

全校教学分管领导:孙国远。

在领导原有工作职责不变的情况下,还要参与、关注、指导各包干学校教学质量,全面了解各年级任课教师,学生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更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聚焦课堂教学,各学科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后作业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来精准提升各学科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准备

1.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进行。

(1)

落实全面育人宗旨。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学科课程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宗旨和学科育人功能,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求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2)

体现系统育人功能。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体现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体现

每一堂课在整个课程内容及单元教学中的特定地位,发挥每一堂课的独特育人作用。

(3)

立足实际恰当定位。充分考虑学情及单位时间的教学可能性,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高度和容量,在认知、行为、能力、品格、价值观等方面目标的达成度描述上充分体现弹性和差异性。

2.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充分体现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及其在国家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科课程阶段目标与内容,熟悉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意图和章节、单元、课时和学习任务的具体目标与内容。

(1)

将学科基本思想方法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努力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方法相结合,形成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获取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正确思想和科学方法,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摒弃“唯分数”论。

(2)

教学内容结构化。首先,建立学科内多个教学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强化“大单元”内容设计,将有关联的教学内容结

构化;其次,建立学科间多个教学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关系,努力为

学生创设情境化、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认

知结构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

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实际生活、科学及学科的角度,创设贴

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真实情境,生成情境性问

题,并以此为导向,使学生产生深入体验、理解、应用、探究的兴

趣和行为,逐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完成教学设计

(1)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效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课内自主时间,减少学生课外作业时间。

(2)

切实落实课标要求。学校各教研组全体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价值。

(3)

针对学生实际。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本身的要求,更要考虑所教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现有水平实际;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

(4)

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有机统一;教学过程清晰,教与学的时间安排合理。

(5)

重视课堂检测。要设计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运用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即时性测评,精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状况,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3.指导学生预习

(1)

科学设计“预习任务单来指导学生做有效的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

明确预习的目的。预习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情,避免为预习而预习;不能将预习设计成课前学习。

(3)

发挥预习的作用。预习要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推动学习进程和行为的内驱力。

(二)教学实施

1.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

点和认知规律,要全面体现教学设计意图。

2.教学方式

(1)

合理运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革命等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情、内容、课型等现实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不同课型和学情,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发展学生运用混合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深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整合、评价、探究、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专题学习、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2)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

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有效利用多种数字教育资源以及学校信息化终端设备和软件,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带来的图文并茂的对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拓宽学习视野。同时,要指导学生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养成信息化环境下良好的学习和用眼卫生习惯。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3.学生行为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指导的直接呈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想。

(1)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有强烈的求知欲。

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敢于质疑,善于表达,勤于实践,能够创新;具有良好的倾听、思考、质疑、交流、合作等学习习惯。

(2)

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坚决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三分之一。

(3)

师生、生生互动充分。活动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全员

参与师生、生生互动。

4.教师行为

(1)

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

感受和独特见解。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满堂讲,满堂灌”。

(3)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和

节奏。

(4)重视生成情境性问题。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理解、应用和探究,逐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拘泥于备课,因势利导,进行基于教学实际发生的再创造。

(6)

重视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5.课堂测评

(1)

科学运用课堂检测。精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状况。

(2)

科学运用测评结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

力的提升。

(3)

避免唯分数。摒弃低效重复的题海战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课后作业

1.发挥课后作业应有的作用。课后作业要发挥巩固、反馈、矫

正、补漏、提高与激励等功能,要体现作业对教学的反馈价值,同时发挥课后作业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作用。

2.提高课后作业质量。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以及针对性,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教师应全面掌握作业完成情况,强化作业的批改及课后辅导,不能让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不能要求家长批改作业或签核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帮助、解答、辅导,把作业设计与批改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科学评价、诊断学情、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针对我校学生人数少,小班化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

3.优化课后作业结构和总量。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小学阶段作业不超纲,每天作业总量还超过规定的60分钟,周末作业另行规定。

(四)教学反思

1.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施和学生作

业等情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有教学反思

(后记)专栏,教学反思(后记)的数量不得少于任教课时的二分之一。

2.要理性思考问题和经验。理性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功经验,撰写教学叙事、感悟反思或典型案例,不断完善教学规程和模式,改善教学方式和行为,通过教学反思提升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严格各项常规检查,对教师的教学计划、备课、作业批改、听课记录等常规工作进一步明确要求,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反馈。

2.组织并推动各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

50岁以上的教师每月听课不少于4节,50岁以下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通过听、评课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借鉴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积极参加片区教研活动和校内的教研活动。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在校内有计划推进“五课”活动的开展,即高级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县研究课和观摩课,积极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

4.加大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引领其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5.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开拓思路,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深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1.进一步落实“抓备课、抓课堂教学的规范、抓双基的巩固和落实、抓检测、抓反思、抓课后辅导”等教学工作“六抓”意见。

2.坚持领导听课制度,要求每位领导坚持深入包干年级进行听课指导,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与反馈。

3.认真落实教学工作“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4.充分发挥“检测”这一抓质量的手段作用,每次检测要求教师们要把好“三关”,反映“两个实际”,做好“一项工作”。“三关”即出题关、监考关、阅卷关;“两个实际”即教师教的实际和学生学的实际;“一项工作”指教师们要认认真真的做好质量分析工作,要分析出成因,要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措施。

5.定期举办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听课、评课、说课,观摩课、示范课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三)发挥目标激励与奖励导向的作用

1.大力实施教学目标激励机制,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成绩与评优、评先、职评晋级、骨干评定、绩效等直接挂钩。

2.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对教学质量长时间以来低迷徘徊的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剖析,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对任课的教师加大培训力度。

(四)大力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

1.注重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遵规守纪等方面的常规教育与管理,每周评选发放流动红旗。一反馈:周一把情况反馈给学生和教师)制度。

2.积极开展走进学生心灵,对学生思想有所触动,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的主题教育。在学生中全面开展“五个一”教育引导活动,即明确一个目标、改掉一个毛病、品读一本好书、示范一个榜样、帮助一个同学。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努力营造校园内浓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合作等良好习惯与品质的形成,不言学生差,教师要努力想办法。

4.完善优秀学生的表彰奖励制度,大力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重视典型,宣传典型,以点带面,开展“传帮带”,形成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5.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让家校共育成为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总之,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五项管理及双减”政策,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走出一条具有文通小学特色的小班化教学管理模式,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策略及精准增分 篇5

实验的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出发,强调运用科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学习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与科学的研究态度,从而提高综合科学素质,实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知识、能力、技能与态度各方的统一。本文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

一、探究能力与实验技能的结合教学

课堂上,学生除了获得物理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还应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对所遇问题的成因提出假设,拟定科学探究的方向并预测实验结果;学习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过程;继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与评估;最后通过与实验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方案。

例如,在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成正比,与电阻的关系则成反比;其次,试着画出实验电路图,让学生连接电路。连接实物时注意遵循一定规律,与之前的电路设计要一致;连接好后,还要对其进行检查,再进行实验,做好相关记录,并与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后结论。这些环节的实施都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这对于他们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学生开始学习电学知识时,主要还是从简单的电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感知及实验操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如一些简单的认知课程,我常会采用画图法,先让学生熟知所要认知的实物与电学的联系,让他们通过简单的拆装了解其中的电路,画出电路图,再逐步学习设计简单的电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让他们懂得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可采用类比法。电阻的学习可先从调光灯的设计出发,通过引导学生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活动,发现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改变电流实验不能只限于改变接入的电路导体这一途径,而是要开放思路,以实验事实呈现其他的方法与途径:改变电压也可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学习变阻器的相关知识也以设计调光灯为主,基于前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电路中电流的改变方法。

为使学生在实验之后学会多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我们常常引导学生通过图像来解释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将两个的电阻(已知阻值)串联包装好,替代一个电阻,既可测得阻值,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电功、电能时,我们通过使用电能表(数字式、表盘式),让学生切实认知电能表的结构以及它的使用注意点。而测灯泡电功率的实验,前面已经有了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基础,但对测灯泡两端的电压有特殊的要求,可以结合新旧知识处理数据,从而总结灯泡电阻及功率的特点。

学生从实物入手,由浅入深,更容易接受新知识,重点难点在实践中被突破。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验吸引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并掌握好物理知识。

三、改进实验能力评价方法

1.重视过程的评价

要求学生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反映出来,包括收集、处理、输出信息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更实际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方式上可提倡用卡片或课堂日志记录学习状况,笔试时将闭卷与开卷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多方面的考察评价。结合以上几点评价方式,显然比单纯的分数评价更为全面,也更令人信服。

2.突出评价真实性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显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所处的物理情境有密切联系。所以,在评价中也要将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教育要注重在真实的物理情境与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实现物理教育的目标,使学生从生活走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

3.强调评价个性化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重视他们的个性化反应,强调评价的个性化,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在重视学生个性化评价的同时,还应将评价置于学生的探究环境中,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材料,自由表达观点。

4.重视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评价自己的成绩或学习能力。学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分析自己各方面的变化和提高,如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教师也应不断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功的经验,不断改进不足。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探究能力与实验技能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断总结创新结合实际且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采用具有真实性、过程性、个性化的实验能力评价,以达到物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有效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效益,即一定的时间内追求学生的最大发展。具体来讲,主要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通常包含三个方面因素:教学目标要明确;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不是被动地学习;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本文就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谈一些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一、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普遍认识

大部分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畏惧,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初中物理注重现象,以直观分析、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学起来也比较轻松。而高中物理以模型代替直观现象,以抽象思维替代形象思维,有一个思维的跨越,所以大部分学生都适应不了。况且通过初中几年的学习,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刚学习高中物理时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本质上的解决,就会形成一种物理难的心理认识。基础打不好,到后面越学越难,加之学习方法的问题,这种心理会不断强化,有些学生就干脆放弃了。

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不好是因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不缺乏信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死学,苦学就是不会。老师讲的都能听懂,自己做时却做不对,像这样的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成绩上必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心理上畏惧物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学生重建信心。对于大题,不管做对做错,首先要动笔写,其心里建立一种动笔就有分的印象。

学生克服了心理的第一道障碍之后,教师可以先给他们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找到做对题的感觉,并且给予一些鼓励或奖励。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后,再教其分析题目的方法。

1.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有很多实验,并且实验也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些实验是演示性的,如振动图像的形成、伽利略斜面实验、电磁感应等。这些实验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现实条件又无法完成,所以只能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形象的模型。

例如,在研究运动的合成砂摆实验时,一个x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y方向的匀速直线的合成是一个正弦图形。如果没有幻灯片的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合运动是一个正弦图形。这个模型在脑海中建立起来之后,为后面学习示波器原理打下好的基础。

又如,像小车碰撞之类的碰撞问题、反冲问题,学生若在脑子里建立直观的想象,对分析题目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如,在讲质点受不同洛伦兹力做圆周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可以找一个圆盖子作为质点的运动轨迹,让其绕着一点转动,观察质点能运动到的区域,可直观形象地反映质点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2.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

对于一些物理学科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不管教师讲的理论多么生动,推理多么严谨,他们都容易厌倦走神,甚至打瞌睡。但学生对实验是很感兴趣的,无论是操作性实验还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只是对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操作性实验还增加了一项感觉刺激。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脑海中就会建立起实物模型,比那些演示性实验更具直观性。高中物理就是一种实验化、模型化的课程,基本上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模型实验的基础之上,掌握好实验,建立起好的物理模型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3.逐步解析题目中的要点,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

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模型之后,就要开始分析题目了。在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题目中的一些小细节,随手画出题中的重点,把相关量在图形上表明。读第一遍题目时,在脑海里建立一个大致的物理模型,让他们说出自己建立的模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互动,大声读题,每读到重点处就停下来,与同学们分享脑海中的模型及从这些条件中能得到什么等。学生最终要学会自己分析解题,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做题想法,哪怕是错误的,帮助他们找到在哪一点出了问题,逐个点破。

4.分析结果,做好每个学生的记录

在教学中做好每个学生的课程备案是必不可少的。就拿物理这科来说,教师通过分析每个学生的解题步骤与方法,找到他们的强弱点并做好记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省时又省力。这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课精准教学 篇6

[摘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关乎高校转型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整体转型为契机,结合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存在供给模式趋同、方式单

一、资源薄弱,保障措施匮乏等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精准供给、精准培养,为构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精准供给;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76-02

为了服务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精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总结现行本科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注重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有机融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发展目标和定位,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改革和创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立足中职本科学生生源实际情况,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海洋情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常态,应用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以赛促教、以赛促就”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的系统工程。2014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引领、推进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方案启动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尤其在实践教学方面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1)政府迷惑,应用本科实践教学和普通本科实践教学概念认识不清,没有形成经典案例供政府参考,政府难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调动各方资源建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2)社会疑惑,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无法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对需求侧调研不够,供给侧改革力度不强,实践教学模式趋同,“重说教、轻实践”、“重过程、轻实效”,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认同感不强。(3)学校困惑,现行实践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应用本科实践教学要求,“双师双能”标准尚存不足;实践教学体制依然沿用普通本科的管理模式,教学过程监督不严,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因此,如何科学、准确界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内涵,构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供给途径,拓展供给平台,最终实现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的“精准供给”,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

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学校在转型中的试点学院,承接着学校分型发展的重要任务。学院以“坚持一个中心、三个注重、四个定位、五个体现”为指导思想,从解决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人手,运用跨界思维,改变原有模式,提高供给侧的精准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个性化、差异化、思想和行为任性化的特点,推动供给侧教育改革理念,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明确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目标定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定位,教学组织和制度建设定位,考核方式和成果定位;体现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构建一个以新课程、新师资、新环境、可选择的供给结构,为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讨职业能力,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应用本科学生实践技能较强,不能照搬照抄普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运行方案。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实行“分层培养、逐层递进、稳步提高”,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难点问题的能力。即本科实践教学标准研讨一生源学校调研―行业企业调研岗位需求――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中职本毕业生及高职本毕业生的岗位定位及发展趋势一岗位及发展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一储备所需的培养体系框架―构建适合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育人体系级各个环节设计――行业、企业、学校、专家共同论证――实践教学体系方案成型――学校审批的路线运行――运行成果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体系构建

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按专业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目标要求划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公共集中实践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逐层深入。根据主干模块的要求确定子模块的设定,按照专业要求将实训内容划分成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具体操作项目。实训项目设计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年度技能大赛的标准,对子模块进行结构调整。在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模块中,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训练项目有不同要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包括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等项目,其中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至少考取对应职业的中级资格证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合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参与到创业类项目中去;公共集中实践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突出培养学生的解决突发问题和组织协调能力。

3.创新考核标准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废止原有与现行实践教学体系不适应的教学文件。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和有技能经验的师傅引导学生由感知到熟练掌握,最终能够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技能大?全面接轨,突出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例如金工实习,加入学生互评环节,提出以实物成品为最终考核结果,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4.筑梦精准供给、保障体系运行

(1)“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本科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过程,对“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的思想转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管理办法》,按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两个方面培养师资力量,一个方面是请进来,另外一个方面走出去。即请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另外学院按专业需求整体规划教师的培养,做到“精准培养、精准帮扶”,让青年教师按计划去企业接受实践岗位的训练,让教学和实践充满弹性和能量,实现“精准供给”。

(2)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将实践教室、实训场所作为应用型本科实施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将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环境作为学生实践技能水平提升的辅助场所。学院将现代工控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室、建筑材料实验室、ERP沙盘仿真实训室等38个实验实训室改造成“教学做”一体化室,让学生和教师利用空余时间练技能、拓思维、提素质,这一举措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还对校内的三个实习厂进行了功能上的调整,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围绕各专业核心技能筹建了创新创业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与20余个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不仅让学生到企业去学习,而且长期派驻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真正做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新模式。

(3)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政策是保障。首先,完善、优化教学文件,使各种教学行为、教学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其次,将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检查和监控,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只关心就业率和学生生活的传统思想。同时,加强教学信息中心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以现场座谈会、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最后,强化顶层设计、不断深化细化、各种保障、激励和评价制度。学院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学生校外顶岗??习管理制度》、《学生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平稳有序的将每一步工作落实到位。促进青年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将青年教师取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做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岗位晋级与岗位锻炼挂钩。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以及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优异成绩给于资金奖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参与教师的各类项目,将成绩的取得作为优秀毕业生和奖学金评定的主要参考。

科学课精准教学 篇7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认真学习习总书记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办发 [2014]25号) , 扎实推进江西省扶贫开发工作。

一、坚定一个目标

就是到2020年, 要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两不愁、三保障、一个高于、一个接近、一个扭转”, 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 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 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 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指明, 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 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 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 从而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针对贫困现象、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贫困对象发展能力, 我省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2018年、确保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的目标:一是贫困现象显著改观。全省现有328万低于2300元扶贫标准的扶贫对象人口中大多数人均年收入达到4600元以上, 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2% 降到3% 以下;保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年均增幅, 重点扶贫攻坚的38个县 (市、区) 和3400个贫困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5% 以上。到2020年, 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二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 居住条件不适地区的贫困农户得到搬迁安置, 贫困农村基础设施显著加强, 支撑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扭转。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活力、职业技能素质大幅提升, 农民合作经营机制成熟完善,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战斗堡垒作用坚强有力。

二、突出两个重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 这样才有重点。”习近平同志还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突出精准扶贫到户和片区规划实施就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两个重点。现阶段提出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 这就要求在统筹扶贫规划、城镇化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同时, 也要注重扶贫到户工作, 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一家一户摸情况, 逐村逐户搞帮扶, 把党和政府关于扶贫的政策、措施、资金、项目落实好, 确保做到精准扶贫到户。区域战略上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 战术上坚持扶贫到村到户,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根据这一新情况新任务, 省扶贫和移民办及时纠正了以往只片面看到区域发展的作用, 认为区域发展可以代替扶贫开发, 所以扶贫资金往往被整合到大的基础建设项目或龙头企业发展中的简单做法。从社会进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了, 贫困对象也有发展, 但如果不同时进行扶贫扶弱, 势必造成更大的发展差距。当然, 单纯扶贫开发也不能代替区域发展, 那只能是低水平的扶贫, 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

三、培育三个品牌

善用文本插图 精准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文本插图 教学目标 教材解读

现行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文字量减少,插图(照片)增加。这一特点给教师理解教材意图、准确把握目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对插图的利用主要存在下列三种偏差: 一是脱离教材体系,孤立看图,与目标背道;二是忽视编图逻辑,随意审图,使目标偏差;三是无视图文关系,单纯阅图,令目标失重。有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图运用以下一些策略来提升教师解读“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品德教材的能力。

一、多层次解图,寻问目标根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但无论何种版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解读教材插图应站在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的高度,逐层分析,定点定位。

(一)依据课程标准,揣摩编排意图

插图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一定有其根据标准来编写的缘由、意图、目的及意义。解读课文插图时,教师可将插图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比对,寻找此板块、此图所承载的课程标准内容,深刻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内在联系。例“我与世界”这一课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表述的: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联系这一条,我们发现本课教材正是这一标准在传统节日方面的具体化,意在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传统节日状况,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教材中“春节”一图是代表中国出现在世界传统节日文化中,它是世界范畴内中国传统节日的那一小部分,不应作为重点铺开。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插图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解读插图时也要回归本源。

(二)对比主题单元,分辨年段差异

教材编写有其系统性,知识点、感情线和训练面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品德课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给品德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要求。《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第5条指出,要进行单元备课,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单元定位。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师解图时可将相同主题的教学插图进行对比,建立“课”与“单元”之间、“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时,笔者把家园主题单元的课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借助表格的形式对相关课文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和承载的教学目标。前后一对比,笔者的心中豁然开朗:二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森林遭砍伐,小鸟无家可归”图的编排只为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

(三)联系前后课文,确定课时要求

品德教材大多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建构方式。备课时,教师要树立单元整组教学全程研究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的前提下,联系前后课文的相关内容,整体解读图例,准确定位每一幅图所承载的课时目标。例如我们教研组在集体备课三年级《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第2课时时,发现在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江、黄河的形状、流经省市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第二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第2课时的课时目标就应该基于第一课但又高于第一课,这两条河的知识目标不再是重点,“感受长江、黄河以及祖国水系的秀丽、壮美”这一情感目标才是本课的主要目标。单元教学中,只有联系前后课文进行解图,课时目标的制定才能做到不偏不倚。

二、多角度观图,解析目标主次

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插图,读图、解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应遵循图与图编排过程中的逻辑关系,采用多种方式联系着看图、解图,找寻插图承载的教学目标。

(一)上下图审视看,梳理目标层次

一篇课文中的一个主题,教材往往会安排一组图片来体现它的教学内容。有的是两三张,有的是三四张,有时甚至达到六七张。这些图片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又有前后顺序,不可调换。解读这类组图的教学目标时,需要教师仔细分析,从深浅程度上,把握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在准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红绿灯》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此课中的插图是随着故事情景出现的,看似简单(帮助理解故事内容),实则不然。首先,笔者发现这三幅图都是交通标志图,且三种标志是不一样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由此可知,“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初步了解交通标志的分类”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然而教材解读是否到此结束了?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三幅图的排列顺序也有讲究,先出现指示标志,再出现警告标志,最后出现禁行标志,程度在不断加深,这正是教材梯度设计和目标逐步提高的体现。由此,在落实“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知识性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深层次地推进严格遵循交通标志指示这一安全意识。因此,面对多层含义的插图,只要上下联系,反复审视着看,就能把握各插图之间的递进关系,梳理清楚隐藏的层次目标,收获“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二)发散图对照看,凸显目标主体

发散图,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表达一个共同主题的多幅图。此类插图有以下特点:其一,多幅画面反映的不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群体);其二,图中的画面与画面间的意义联结,并不存在先后衔接关系。这些“散”点给教师正确解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美好的家园》一课的教学后,就有教研员在点评时这样说:“请看一下书本46页这两幅家园图的大小。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美好的家园图那么大,整整占了一页,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环境图却相对小得多呢?编者为什么不换一下?”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为什么这两幅图的大小不一样?现行的品德教材图文并茂,似乎很“浅”,其实背后蕴含着深意。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慢慢融入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两幅图一幅大一幅小,大的图显然是本课的重点,编者是在告诉读者感受家园的美好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小图的意图是什么?链接“美好家园”这一主题,笔者领会到编者是想通过这两幅图的正反对比,引发学生对美好家园环境要素的深入思考,进而带领学生进行第47页“美好家园条件”的小讨论。由此,找到了两者的联结点。

三、多维度读图,把握目标重点

浙教版品德教材的编写,注意将文字媒体与图像媒体整合,形成图文并茂、有机共融的效果。课本中出现的文字虽少,但类型丰富。主要集中在单元导语、主题文字、图片注释、提示语、旁白人物、情境对话等,备课中教师不应该把这些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附庸,要注意将课文的这些文字部分作为图片资源解读的辅助资料来使用。耐心品悟这些文字,不仅能帮助教师准确定位目标,而且对其中的重点目标的把握也有指导意义。

(一)串联引导语概要,使目标线索更明晰

浙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虽然文字不多,但其内涵往往是它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说读懂每篇课文只是在“自家的地里耕种”的话,那么链接主题单元导入部分的“单元概要”,就容易厘清事情的头绪及发展脉络,找到教材插图设计的主要意图,把握插图承载的重要目标。备课时,仔细研读这部分文字,从中寻找线索,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以《节日大观》一课为例,该课所在单元的导语中这样写道:“许许多多的人虽然皮肤的颜色不同,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穿的服装不同,并且还有各自独特的传统节日等,但是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寥寥数语,简单明了地揭示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抓住这一线索,“春节”这一组图在教学目标中的合理位置就即刻凸显出来,能精准把握感受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

(二)探提示语本意,把控目标方向更精准

品德教材中的提示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关键词则体现了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核心概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关键词或提示语,以此为线索,认真分析教材插图的着力点,就能比较精确找到理解该插图教学目标的方向。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备课时,结合提示语“了解新农村的变化”、关键词“新农村”解读“住房、道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组图时,我们将目标锁定于感受新农村生活的变化。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近几年来农村的变化。学生纷纷从住房、道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喜人变化娓娓道来,较为精准地实施了目标导学。

综上所述,教师应依据品德课程标准站在全学段教材的高度上俯瞰教学内容,认真审视教材插图,采取比较异同点、抓住着力点、寻求突破点等策略来解析课文插图,制定教学目标,从而提升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韩永平.浅谈把握浙教版品德教材目标的三种方法[J].中小学德育,2006(3).

上一篇:第一次第五项修炼读后感下一篇:大学语文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