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23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通用8篇)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等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他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和以过程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的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以及摆正学生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的地位等学习原则对学生完整的发展是会不断促进的,对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有借鉴意义的。

科学课作为一门走在教改前沿的学科,他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他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评价要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教育理念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管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论根源是否来自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但是把这种关注人终身的发展,突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运用到科学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如何发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优势,合理整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找准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科学课的教学行为,使科学课的探究学习变得有意义和完整,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是真正意义所在。下面就自己对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理解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促进者”。

在传统的自然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多年来扮演着一种“更古不变”的角色,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是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讲演、考试、分数等)支配学生的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教育理论,教师把自己拥有理智的和事实性的知识,灌入学生这个消极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师生的地位不在平等之席上,何谈教学中师生的和谐发展,共同促进。

罗杰斯的学习观认为: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会感觉到这种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一方面不容易学习,另一方面又容易遗忘,那这样的学习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罗杰斯提出废除在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角色,以促进者取而代之!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的。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老师也要从传统的教师角色中转变出来,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教师“积极的旁观”,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活动中,聆听孩子们的发言;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激发出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希望教师这样的言行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蹲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探究;我们一起来研究,寻找答案吧!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很明白,你能告诉老师,教教老师,好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所以,另一位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也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科学教师也应该重新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二、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太关注了自己的.存在,就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所有的学生都在为老师服务一样。那种导演、演员、观众的角色彼此扮演着,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本末倒置的结果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了。那种课堂上活跃、生机勃勃的现象没有了。

因此,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的方式也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意义的,它只涉及到心智,而不涉及到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是一种无意义的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然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之上,提供他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的探究活动,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来说这才是一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与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才能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如:在《珍稀的动植物》一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老师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动植物的情况,提供这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第一层次上。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潜能是可以完全激发释放出来的,涉及到学习者整个人自发性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鉴于这样的一种理念,教学的环节可以重新调整一下:说说你知道珍稀动植物的哪些情况→播放珍稀的动植物的片段→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习者选择想研究的问题→根据选择的问题分小组利用探究网站学习研究→交流汇报、成果展示。这样的收集信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教学流程更能让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才持久、深刻,而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服务者,科学学习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

三、教学策略的实施——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用情感方式和认知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也就是“完人”,这种完人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的模式,而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应有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这就是“促进化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变化的人”。他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过程的人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的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起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可见,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重教师“教”忽视学生的“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策略要不断转变。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就是一个不“完全”的人,是一个不会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策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活动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做到:其一、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学习、体验的过程,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让材料来刺激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其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合作探究中的方法指导,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分工协作。罗杰斯认为,当学生选择了学习方向,参与发现了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在很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积极被动学习的有效多。其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在乎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敢于质疑的思想,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探究活动学会如何学会学习,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真正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如在《摆的秘密》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材料制作一个摆→让学生数一数在一分钟之内摆动的次数,各组汇报结果→让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们制作的摆在单位时间里,摆动的次数不一样)→学生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记录→交流汇报。由于问题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的,研究的问题与自己有关,学生就会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到探究的活动中,就会促进学习,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也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不断形成。

四、教学评价的拓展——关注自我批判和评价。

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使自我发起的学习成为一种负责任的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罗杰斯认为,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达到的目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的负责。所以自我评价在促 进学习中极为重要。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指标是多元化的,他包含着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评价。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的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由于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评价标准不一样,教师要给他们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让他们自己评价这些判断和选择的结果,教师要提供信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决定适合自己的准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自我正确的批判和评价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真正促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可以贯穿在教学的活动之中。老师可以用以下的方式来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并及时给予鼓励!如:你认为你设计的实验方案哪些地方值得别的小组借鉴;你认为你的设计方案与别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等话语。

人本主义以“人性为本位”的教育理论,认识和重视个体潜能的教育思想等观点对当时教育的冲击和促进是不可否认的,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但他在认识的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过分强调“自我”和“自我实现”,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后天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了系统的教育在对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的影响等观点的提出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背景性。如果把他的这些理论完全照搬到现行的教育中来,也是行不通的!所以,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如何合理的运用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还要根据科学课学科的特点,不断的学习和理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进行继承和摒弃,才会有更深远的意义!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一、行为科学理论是人本审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人本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及受托责任理论三者共同组成了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审计本质、假设、目标、概念及应用理论)的基石(姜毅,2013),其中行为科学理论在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中的地位尤为举足轻重。

(一)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行为科学是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综合性新学科,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及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作用规律来预测和管理人的行为。

人际关系理论、需求层次论、人性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管理行为理论,这六大理论组成了行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行为科学在肯定社会人无理性的前提下,提出在研究管理问题时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并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管理思想加以发展:一是关注对人的研究,突出人及与其相关因素的重要性;二是在充分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领域前沿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自我修正、自我完善;三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并肯定其在正式组织中的重要影响力;四是针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来协调管理双方的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概念分析

需要、动机与行为这三个概念是构成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为了更好地探析被审计者的行为及表现,对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关系的把握就显得尤为必要。除此之外,借助这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评估和分析被审计者的行为风险,有利于人本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1.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内涵和关系。

(1)需要。需要即需求,是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动力,研究人类行为的出发点是人的需要。通常把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定义为需要,心理学上把促成人类行为动机的欲望称为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关于需要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最为著名。

(2)动机。动机一词源于拉丁文,《现代汉语词典》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由此可见,动机是引起个人行为并使之持续,最终将个人行为引导至预期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及程度。促使人类行为直接产生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内在需要与外在刺激两个方面(苏东水,2011)。动机是无形的,无法直接予以衡量。只能借助于对一言一行的观察,通过言行挖掘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目前,衡量行为动机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投射测验法、实地访谈法、实验法。

(3)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将行为定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所谓人类行为,就是人类在日常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肢体语言。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克特·勒温曾将行为(Behavior)用性格(Personality)与行为主体当时身处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加以表示,即B=F(P·E),也就是说任何行为活动都是行为主体与其身处环境彼此互相作用的结果。克特·勒温从个体因素(P)和环境因素(E)的相互作用来考察人的行为,揭示出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活动规律。

(4)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在结合克特·勒温和苏东水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出在不同环境下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伴随行为主体身处环境(包括经济形势等客观环境和人为的激励措施等主观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为主体受到刺激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促使行为主体产生内在驱动力,也就是动机。有了动机就会付诸实际行动,行为结果如果实现了预期目标,行为主体就会产生暂时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一直持续到周围环境再次发生变化。行为结果如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环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行为主体将重复原有的行为模式(见图1)。

2. 行为的评价与控制。

管理学和心理学界一直致力于行为的评价与控制研究,关于行为的评价与控制如今也在审计学研究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肖媛(2008)认为,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是随机的,分为可考察行为和不可考察行为两个方面,可考察行为可以从行为者的能力、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三方面加以考察,对于不可考察行为无法观察,也无法监督,只能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加以控制和引导。美国东北大学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2012)则认为,人的日常行为模式不是随机的,而是具有“爆发性”的。他在著作《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中揭开了人类行为中令人惊讶的深层次的秩序,使得人类行为变得比预期中更容易预测,其中93%是可以被预测的。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审计所针对的经济活动是由人及其行为所主导的,人的行为具有被审计性,所以审计师在开展审计活动时,应对被审计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动机进行挖掘和考察。同时上述分析还揭示出,随着人类对相关理论、方法学习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的行为(能力、过程和结果)是可以并能够被审计的。

二、审计导向模式的演进及缺陷分析

(一)审计导向模式的演进

伴随着不同时期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发展,审计模式承载着不同的审计思想并呈现出跳跃及连续发展的整体局面。不断变化着的审计环境促使审计模式先后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即:账项基础审计(Transaction-Based Auditing)、制度基础审计(System-Based Auditing)和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ing)。审计模式的演进过程具体见表1。

(二)审计导向模式的缺陷分析

审计模式随着审计目标的发展逐渐演进,而审计环境是决定审计目标的根本因素,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审计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每一种审计模式都是相应的审计环境和其自身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不断变化的审计环境来看,经济、政治、技术、社会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表现形式,这些都对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审计自身发展来看,审计者在不断权衡着审计的性价比,即选择既能提高审计效率又尽可能规避审计风险的审计方法,这也推动着审计理论和实务不断向前发展。

在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这三种审计模式从人本审计的视野来看皆有其相应的不足之处。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见账不见人,使得审计查错防弊职能的发挥空间非常有限。证、账、表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在利益的驱使下,粉饰会计档案的行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的对象是经过粉饰的档案而非人的行为,自然不能实现审计查错防弊的职能,1938年美国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的发生便是很好的佐证。

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对被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情况有所涉及,但也仅仅停留在触及表面的阶段,并未充分关注受托者及其行为本身,审计的对象依然是以物为本。制度基础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的性价比,但制度是人类行为的产物,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类行为,本身就是对人类行为的固化,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人为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会想很多办法来规避制度,所以仅仅相信制度而忽视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易导致严重错误的行为。古往今来,让制度流于形式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超越了会计的证、账、表和组织制度的条条框框,而将审计视野拓展到与组织活动有关联的方方面面,捕捉潜在风险点,重点关注企业战略及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分析战略和经营风险引起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在进行风险衡量时,风险导向审计开始触及组织内部人的徇私舞弊风险,但也并未把人及其行为放到核心的位置上去考虑,也未能对被审计组织中人的行为动机及人的行为对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影响与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审计职能的发挥和职能空间的拓展。所以,仅仅建立一个复杂的风险控制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探究风险产生的根源,因此评估审计的重点风险应关注人的行为。

三、行为科学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设计中的应用

(一)行为科学在审计风险模型中应用的可能性

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执行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重要性》(SAS 47)的发布在标志着审计进入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的同时也首次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引入审计流程。直至2003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了解被解释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ISA 315),才修正了传统的风险导向模型,将其修改为“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并将审计工作的起点和导向定位为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但是该模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审计的实质是考察受托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重大错报风险并未抓住审计风险的实质,重大错报风险的考察仅仅局限在会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并不能清晰地反映出人类行为所造成的整体及局部风险。二是该模型只适用于社会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并不能得到恰当的使用,比如在国家审计中审计师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时,更主要的是考察审计受托行为责任,而不仅仅是审查受托会计报告责任;内部审计亦是如此,不管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受托管理行为责任都是审计的重中之重,所以仅审查受托会计报告责任也是远远不能够履行审计职能的。即使是在社会审计领域,重大错报风险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经营审计、管理咨询等多元化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以上种种均体现出了重大错报风险的局限性和不可发展性,所以应围绕被审计者及其行为探求审计风险发生的根源。

人本审计作为新时期审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门课题,可以作为探求审计风险的切入点。此处从行为科学着手,寻求具有理论先进性、方法多样性且更具发展前景的审计风险模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更能从根源上紧扣审计风险的本质,也更适应当今社会审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提升审计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功能。

(二)引入行为风险的人本审计风险模型

行为科学作为人本审计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很好地诠释了人的行为是一切审计风险的源泉。基于这样的理解,姜毅(2013)用人本审计思想改良和创新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用行为风险取代重大错报风险,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修改为人本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AR)=行为风险(BR)×检查风险(DR)。

行为风险是指被审计者至今执行的所有行为中尚未履行受托责任的风险。在该模型下,行为风险涵盖了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的风险,相比重大错报风险的报表整体层面和认定层面而言,前者更全面、更完善、更具延展性,含义也更加深远:一是行为风险源于人本思想和行为科学理论,以人的行为为风险切入点,遵循“行为需要→行为动机→行为过程→行为结果→行为满意”的基本思路,克服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只见风险不见人的行为弊端,开始从实质和本源上正视被审计者及其行为表现;二是行为风险的审查在继承物本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胜任力构建模型和舞弊三角理论,使得审计方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三是物本审计下的各种审计模式基本上都存在一审了之的不足,缺少行为优化的过程和思想,人本审计模式实现了审计的环形运作,体现了持续改进的理念,审计师通常在以往审计的基础之上对被审计者及其行为予以关注,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评价行为风险,得出审计结论,此时审计不仅发挥了鉴证、监督、评价等原始功能,更发挥出了促进(facilitating)功能,从而更符合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

(三)对模型的修正

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中行为科学理论体现为人们对行为风险的发掘和分析,由此对行为风险的评估便成为整个人本审计流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于以往的制度风险和经营风险评估,对行为风险进行评估首先要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行为动机和行为的表现形式,最后分析评价行为,评估行为风险,根据风险的大小做好相应的准备以应对确定的审计重点。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具体如图2所示。

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图告诉我们,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消极行为(欺骗造假、违法违规、无效损失)进行具体分类可以更好地评估行为风险,明确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风险。但是行为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师对与被审计者行为相关的内外部因素的主观认知过程。对审计双方而言,这些内外部因素中主客观因素并存,其中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因素在行为主体的行为风险产生过程中起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个性心理千差万别,甚至南辕北辙,为了防止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对行为风险的评估产生极端影响,这里引入风险价值系数(Risk value coefficient)对被审计者的个性心理进行修正。

风险价值系数,顾名思义就是衡量行为者风险价值的系数,即行为者冒一个单位的风险为整个组织所带来的收益。如果被审计对象的决策者有着冒险、激进的个性,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决策者愿意冒风险的前提除了是个性使然,更主要的是为了组织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那么在该决策者的带领下,该组织是会经常冒险的。如果一直冒险,失败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这个道理,在评估其行为风险时,冒一个单位的风险所得的报酬就会相对低一些,此时可以把风险价值系数定得低一些;相反,如果被审计对象的决策者有着保守、稳妥的个性,该组织在该决策者的带领下,可以说平时基本上是不冒什么风险的,所以这样的组织是冒得起风险的,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此时在评估其行为风险时,风险价值系数就可以定得高一些。风险价值系数由审计师在观察、访谈和召开座谈会之后确定,针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风险价值系数亦不相同,作为行为风险修正系数,风险价值系数的范围在0~1之间。修正后的人本审计模型为:审计风险(AR)=风险价值系数(RVC)×行为风险(BR)×检查风险(DR)。

在应用人本审计风险模型时,风险价值系数的确定是首要的。传统的风险价值系数主要是针对某一投资项目,通常有三种确定方法:一是根据以往同类项目的有关数据确定;二是由投资企业领导和有关专家确定;三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专家确定。而人本审计的风险价值系数是针对被审计者而言的,其确定取决于审计师对被审计者以往行为价值及行为风险的主观认知,由审计师在对涉及被审计者以往重大行为决策的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的判断、合议进一步明确肯定或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观察、访谈以及召集相关人员召开群众座谈会后分析得出。在这里,观察、访谈及座谈不是流于形式的,而是要综合运用行为学、心理学等知识,既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对被审计者的语言真实性、行为状态、心理变化等进行合理判断,又通过外围的反馈对被审计者的行为风格、性格特征、工作作风、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分析得出其风险价值系数。然后再遵循行为风险评估流程图评估得出行为风险。如果评估得出的行为是高风险的,那么风险价值系数肯定是低的;相反,如果评估得出的行为是低风险的,那么风险价值系数肯定是高的。再根据审计执行者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得出检查风险。最后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时间,展开实质性测试。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自被建立以来一直在争议中前行,本文也仅仅是从人本审计的视角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所做的改进尝试。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物本审计及其审计模型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显现,人本审计及其审计模型正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本文只是采用了规范研究的范式,人本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在审计实践中得以检验,这也正说明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不断加强实证研究,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人本审计风险模型,不断发展和丰富审计理论和实务。

参考文献

韩冬梅.物本审计与人本审计的评判与融合[J].财会月刊,2015(10).

韩冬梅,杨峰.信息化环境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模型选择[J].福建商科专业学校学报,201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朱宝常.应用心理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姜毅.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D].青岛:青岛海洋大学,2013.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

1 前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科学技术的崇高意识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革命真正实现了现代体育运动质的飞跃,体现了竞技体育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奋斗目标。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渗透到羽毛球项目在内现代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已不仅仅是其自我能力的展现,更加充分显示了其所在国家的综合国力,激烈的赛事竞争增强了现代竞技体育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

2 文献综述

2.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及其社会功能的系统认识,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有关科学技术的观点。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索性地对科学技术观进行了第一次论述,认为技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类运用技术通过工业生产创造和改变着自然界。“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的历史关系,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马克思也提出了技术具有二重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一部分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随着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实践认知,马克思逐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观。

恩格斯对科学的分类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照各门科学的运动形成以及内部结构的不同对科学进行分类,一种是按照我们现在惯用的以学科研究领域为依据将各种知识进行分类。对科学技术本质的规定。恩格斯指出要想对科学技术进行正确的归类,就必须首先认清楚科学技术的本质。1884年,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到:“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这说明恩格斯将科学技术划归到了生产力的范畴中。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并且认为科学技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进步都起着一定的影响。

2.2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竞技体育的应用科学技术对现代竞技体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智能化功能,提高了训练和比赛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乐靖宜、刘黎敏、晁娜的信息资料与国外同专项的运动员比较,发现前10m的技术滞后,游泳教练组改进了运动员的出发技术,使三人的出发成绩分别提高0.15s、0.132s和0.175s,为运动员在奥运会取得好成绩做出了应有的决策。

1991年,日本美津浓公司以航空材料为主要原料为卡尔·刘易斯制作的重量为115克的专用跑鞋,使刘易斯成功的以9秒86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塑胶跑道、人工草皮,都是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运动装备、器材的改进,材料科学的新产品促进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生物学界研究出许多著名的运动营养补充品,肌酸、HMβ、果糖等,这些营养补充品提高了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的能力和竞技能力。

2.3羽毛球项目特征应用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羽毛球是一项要求运动员技术扎实稳定全面、不断创新,具有良好的协调性、灵敏性、快速反应能力、爆发力和耐力集一身的运动项目。

由于运动员技战术不断提高,球速快、战术刁专等,在比赛时多需要借助信息科技进行录像回放减少误判 。

羽毛球素质训练的强度较大,技术要求精湛,赛况紧张,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状况调节也需受到必要的重视,运动心理科学来对运动员进行辅导和监测。

张洪宝在《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1]中从羽毛球运动员能量代谢过程组成、各能力代谢过程方式所占的时间比与供能特点这些方面谈到:羽毛球运动特点是属于混合型代谢过程。其中有30%- 40%属于无氧代谢;而60%- 70%属于有氧代谢。并提出了根据各种代谢的特点进行各项针对性的训练,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特长。现代羽毛球项目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而最 大摄氧量(VO_2max)、无氧阈摄氧量(VT)等都能很好的反映有氧能力;无氧能力的指标则取最大功率(PP)、平均功率(MP)等生理指标来表现。

综上所述,羽毛球运动是集速度、耐力、快速爆发力、灵敏等于一身,混合型供能的运动,强调技术的全面和战术良好的运用,而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存在。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现在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的实践应用,体现在是在羽毛球运动员選材、羽毛球运动员心理辅导、羽毛球运动员训练机体监测、羽毛球比赛中所应用到的具体科学技术。

nlc202309081712

3.2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有关羽毛球项目中应用科学技术的书籍和科研论文,并从中国知网上查阅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应用相关文章,进行了阅读、整理、归纳和分析,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

3.22观察法。在近三年中重要的羽毛球比赛视频,在运动员训练、选拔过程中,在运动员心理方面辅导与治疗中观察并记录所应用到科学技术。

3.23个别访谈法。对教练员、心理辅导员、体育科研人员等进行咨询现代竞技体育羽毛球项目中所应用到的科学技术。4 结果与分析

4.1 羽毛球项目中的科学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等均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干预了运动员心理健康发展,提高了运动成绩。在21分制的新赛制下,竞赛变得尤为激烈,球速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快,从而也加大了裁判判罚的难度。无论从运动员自身出发还是赛场的公平裁判出发,加入科学技术的应用是一种必需的措施,可全方面的涉及到一项竞技运动项目。

4.1.1 运动员选材。在遗传与选材中,随着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构成人体竞技能力的许多性状都具有很高的遗传性,奠定了遗传与科学选材的理论基础。人体是由无数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在细胞核中存在着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储存着大量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例如ACE(血管紧张素转移酶)、CKMM(肌肉组织特异性磷酸肌酸激酶)mt DNA(线粒体基因)等指标。

在生长发育与选材中,认识和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中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代谢、心理等因素的变化特征,是科学选材中重要因依据。

在专项特征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中,采用量化指标来为运动员选材提出科学理论依据。

4.1.2 运动训练监控。 运动训练主要采用的是生理生化监控常用指标及方法。其主要包括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和对训练方法的临控,而对训练负荷的监控又分为对负荷 强度的监控和对负荷强度的监控。训练负荷强度和训练负荷量对有机体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是不同的。

常用的训练监控生理生化指标有:心率、血乳酸、血清ck、血乳蛋白、无氧功率、最大摄氧量等。会采用到听诊器、生物传感分析仪、功率车等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对运动员的训练工作提供科学的帮助。

4.1.3 运动员心理测试与治疗。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由于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和对运动成绩的过分执着等原因,会引起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干预缓解和治疗这些问题,通常会使用到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心理仪器的辅助。

在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测验中通常会用到人格测试量表(EPQ、16PF等),智力测试量表(韦氏智力测试等),心理状态测量量表(成人心理压力量表、成人人际关系量表、LES等),来进行科学的评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工作。

4.1.4 竞技比赛。一直以来,羽毛球比赛中球是否出界的争议判罚经常出现,羽毛球的出球瞬间时速常常可高达 300 km,几乎是速度最快的球类项目。这样的高速度,导致裁判的判罚常常出现争议。当今“鹰眼”技术的引入,对羽毛球运动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鹰眼”的正式名称是“即时回放系统”,由 8 个或者10 个高速摄像头、四台电脑和大屏幕组成。使用了慢速回放技术,能够还原运动员击球的线路,同时生成画面呈现在现场大屏幕上。羽毛球赛场采用的是每秒高达上千帧的高清回放画面技术,即由高速摄像机对准底线或边线,由裁判员附近的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录制画面,当比赛需要时,将画面传送给当值主裁,主裁根据画面进行判断。鹰眼系统和现行电视转播技术有共通和可借鉴之处。

鹰眼操作方便,耗时短、成功率高、故障率低。维护了比赛公正、公平、公开、准确的基本原则,又可对对裁判的施压作用更加认真负责。当对裁判判罚出现异议时,能很好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对录像的回放观看低有利于球员的培训和管理。

4.1.5 运动装备、器材和场地。高科技专业化的羽毛球鞋已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保护运动员的关键。Yonex的鞋子宣传采用了ERGOSHAPE,即鞋面形状采用人体工程设计。Asics的鞋身结构系统应用了骨骼学原理技术,是在透气的尼龙面料外面缝上一种比较硬的塑料条结构,既有透气性和柔软性又维持了鞋身的形状。而羽毛球拍Top Cap的握把顶部表面为平的,发球时提供绝佳的控球力,快速反击提供最理想的操控。titaium科技采用超高强度的钛金材料,给球拍提供了最佳的硬度和威力,使球拍格外轻巧和灵活操控性。PowerHelix 独特的螺旋型结构与中管融为一体,提升弹性使得在击球时可以更快速释放出更大的威力。在场地的铺设中采用PVC运动地板,由PVC耐磨层、玻璃纤维加强层和PVC发泡缓冲层组成。可防老化、增大摩擦系数、稳定场地尺寸,达到30%- 50%吸震率。结论: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已不容小觑。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各个方面之中。由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到现在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证明其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竞技体育中人类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中蕴含并体现着科技的进步。 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而科学技术的应用无疑促使竞技体育更好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深入人心并为科学实践进行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2、3、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大玉.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问题的方法论探索[ 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

[3]程勇民.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张瑞林.羽毛球运动[M].2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1-110.

[5]张洪宝.能量代谢分析在羽毛球训练中的运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56-57.

[6]罗纳德.心理测验与评估[M].人民邮电出版,2005.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50-319.

[8]百度百科.羽毛球場地[EB/ON].http://baike.baidu.com/ view/405359.htm.

人本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篇4

[摘 要]: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 更要不断改革。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不断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 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众多 教师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这里就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阐 述了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教育,以促进高中政治教学 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人本思想,高中政治,教学应用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是高中政治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的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情感教学。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高中思想政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关注人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尤其是在当前如此激烈的高考制度压力下,在绝大多数人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时候,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无疑是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和难点。

一、人本主义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因素。尊重学习者,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充分相信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教育和发展自己,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理念,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人”的因素,更容易让教师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学生,促进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形成。融 洽的师生关系,容易形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教学改革的健康持续发展将会得到保障。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人”的因 素,尊重学生的个性、理念和价值观。从某种角度来讲,人本主义教育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自己的授课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否理想,升学率有没有提高。人本主义教育和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人本主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了“人”的因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是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此外,人本主义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通过学生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人本主义教育

国家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教学重点强调教学内容,教师只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讲授了多少知识,而不关注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能 力,而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关注“人”的因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 发展,尊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这些教学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此外,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还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 生活奠定基础。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国家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应当局限于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应当有所创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要让人本主义教 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思路,才能促进高中思想政治的改革。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学生的自主和 自由原则,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形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学理念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融洽的课堂教学 氛围。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会促进人本主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 围,促进人本主义教育和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的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人”的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不断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陈•巴特尔.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差异的思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2]孙孝文.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06).[3]胡廷龙,张帆,王欢.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7(27).[4]贡和法.是简单的回归还是有价值的提升———节研究课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7(06).[5]黄建珍.政治教学应与生活实践结伴[J].广西教育,2007(17).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技术论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学院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现阶段的培训基本上已经形式化和模块化,大部分的培训都已经成为公式型的知识技能灌输,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人员在培训之前缺乏对被培训人员实际需求的调查,这就导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脱节。然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人员,承担着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多以实践为主,脱离教学实践的培训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派上用场。

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具备的要素

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甚至很多教师还处于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因此,必须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当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理论内涵,在教学理论内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学教学中,针对词语含义的解释,教师可以采用启蒙式教学,教师在解释“打算”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的寒假旅游计划,让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学生回答的旅行计划就是要讲的“打算”,这样既带有启蒙性,又具有互动性。

2.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出教案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搜索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更加合理的计划,保证工作进度的合理性。

三、教育技术培训新走向

1.转变培训理念

要做好培训理念的转变就要做到培训中主讲师占主导地位向注重学员主体性转变。近年来,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也意识到教师学员的主体地位,培训的风格也更加倾向于与教师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尊重学员的想法,对于学员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也予以考虑和采纳。

2.促进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大课堂式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务必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按照教师实际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教学环境下有差别、针对性的教育技术培训。

3.利用网络进行培训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的一些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等,可以及时将一些培训通知、技能知识发送到学员手中;同时培训人员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学员实现交流与互动。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员时间不充沛,不能参加固定培训的问题,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才是振兴民族的希望。只有在良好的教育下才能培养出健康、全面发展的应用性人才。中小学教师作为人才的启蒙者和引领者,必须拥有较强的知识技能和教学策略,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机构能够及时自我完善,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培训过程的高质量,最终促进人才培养策略的提升。

浅议我国中学教师的培训模式

一、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师培训模式

传统的中学政治教师培训,理念陈旧,以培训者为中心,以培训者的主观认识设置培训内容,实施过程粗糙,与受训者的需求脱节,也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培训方式简单、机械、落后。培训缺乏后续跟进指导和评核机制。培训往往是一次性的行为。由于中学教学长期受到唯应试教育的影响,能够参加培训的只是教师中的一小部分人,培训结束后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往往又被落后和陈旧僵化的教育教学思想所同化,致使培训不能够产生持久连续性和辐射性,因而培训耗时、费力、低效。传统的政治教师培训一般采取的方式是将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讲授,时间有长有短。讲授的内容多以政治学科专业的知识为主,专业教师讲、学员听。专业教师处于控制与主导地位,学员只是作为“被培训者”,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学员的这一地位决定了他们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而学员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提高了多少,在以后的实践中如何应用却无人问津。这种内容固定、方法单

一、不做任何评价和检查的培训方法在现在的教师培训中仍然存在。

二、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教师培训模式

新理念下的政治教师培训模式有很多种,但无一不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主要是:

技术理性模式,即关注知识内容、强调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模式; 反思模式,即关注基于教师经验和主动思考的培训模式;

认知学徒模式,即关注年轻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带领的,旨在提高教师的主动思维能力的培训模式。这些模式都对政治教师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培训模式的变革体现在培训系统的各方面。在培训理念、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课程设置到培训形式、培训考核与评价、后期跟进指导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中国的中学政治教师的培训理念由以培训者为中心到以受训者为中心再到培训者与受训者双中心,规模由大而全的一统化到主题深入化。培训机构由原来的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到多家机构、多种层次;培训内容由关注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政治技能的训练,到政治教学理论培养,再到教师发展和自我强化;培训课程设置由学科单一化向跨学科化,由课程混编到模块化;培训形式由集中面训到基于网络的教师远程培训、校本培训与脱岗培训相结合,建立了广泛的、多重的受训教师学习共同体,许多中学教师培训项目搭建了跨学校、跨地区的教师联合体,组建起一种依托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学习的网络社区。培训者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更加注重基于受训教师经验的互动引领与答疑,开设了多种围绕某个具体研修课题的工作坊,等等。正是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变革,才有效拓展了中学政治教师培训的空间,也使得培训的时间更加灵动起来。

下面谈谈一些主要的教师培训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中学政治教师培训的启示。

(一)“问题—合作反思”教师培训模式

此模式是以教师行动研究为理论框架,以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为直接诱因,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成人学习特点而设计和实施的。其基本的操作步骤见下图:

组建问题包主要是指收集教师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和热点等。

分类整理收集资料是指:首先要从中筛选出有价值和能反映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并且大部分教师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其次,根据内容进行分类。第三是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收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分组讨论。合作反思、探究、叙述评鉴、形成课题是指各组内学员充分发挥纵向思维作用,互动讨论,并总结研究结果。最后要求学员以合作反思中的问题为研究课题,这是对合作反思的升华。行动验证和实践再创是指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诊断、评价、发现问题,改革与新课程理念不吻合的行为,锐意创新,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依据《政治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编写的多版本中学政治教材,多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由此衍生了关于中学政治教师培训的类似方法,即在中学政治教师培训项目中,鼓励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式的探究活动。例如,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秦皇岛市教育局和保定市教育局联合实施的两市高中政治骨干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开始即让受训教师写出自己教学的经验和困惑(组建问题包),并设置了“传播经验、解决困惑”的研修主题任务,之后对经验和困惑加以分类整理,同时辅以个别访谈,确立了研修的具体任务(分类整理、收集资料),建立了跨市、跨性别的研修团队。通过教学主题研讨、团队自主交流和课堂质疑互评等活动(合作反思、合作探究),提升了骨干教师的问题叙述与教学评鉴能力。在专家启发、自主反思和合作研讨中,教师聚焦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生成了各自的研究课题,并写出了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把研修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了本人、本校乃至本地市的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水平(行动验证、实践再创)。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形成了新的问题包,从而可以开展新一轮的任务驱动式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这种主题明确、任务驱动式的培训,适合高级研修型的培训,以50~60人编班,但是需要后期跟踪。跟踪考核实践再创的成果和效果,需要做大量后期质性数据收集和整理与分析。

(二)“学、研、实践”一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体化”模式并不是按平面顺序进行的六个独立阶段,而是立体交叉、循环的过程,引导教师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其理论素养与能力。与此同时,在每个过程的实施中突出成人学习者的自导性,在注重遵循理论流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员和具体情况构建各种各样的实践流程框架。“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六个主要学习方式为:专家理论引导式、案例教学式、交流合作式、基地跟班研修式、校本自修式、课题研究式。此模式的优点是设计科学;缺点是实施烦琐,考评难以全面、合理,远程学习阶段作业失真现象严重,质量不够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的培训模式

此模式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立足点,以增强时效性和针对性为前提,以培训教材为依托,培训内容的开发以问题—专题—课程为线索,培训对象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培训形式采用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管理和评价主要针对培训过程性资料和培训效果的验收,从而形成导、研、议、评、学的培训模式。导是指导分析问题,通过中考的引领,充分发挥中考的良好导向作用,有利于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主动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是指开发专题,通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的方式推进。议是指形成课程,通过校本研修深入落实,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专题讨论,大家充分发表观点,依次发挥同伴互助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评指关注评价,通过大赛验收。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各种教学大赛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热情,引发教师群体对各种课例的关注和反思。学是指关注学法。目前多数中学政治教师的教研活动就是采用的这种模式。

(四)体验式学习理论下的培训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构建出了体验式培训模式—体验式学习圈,并正式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从体验开始的,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这种培训组织方式能很好地帮助受试者把自己的亲身感受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形成抽象思维,并联系日常工作生活,指导实践。这种模式在中学政治教师培训中用得还不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尝试应用。

(五)课堂情境培训模式

“课堂情景式”教师培训模式是以行动研究理论为依据,以创设新课程课堂教学情景为突破口,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平台,以最终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培训模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教师说课、合作反思、讨论、同行与专家评课、实践再创等形式来展示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规律与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技术和艺术。它主要通过调动、改变教师已有经验,实现对在职教师从观念转变到教学行为习惯改革的一系列培训。目前多数中学政治教师的校本课例研修就是采用的这种“一课三上”的模式,很有针对性,立竿见影。

(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这是一种基于网络、指向未来的教师综合培训模式,它是在实际问题的驱动下,让教师体验教育真谛;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撑下,思考教与学的关系;在Intel-net的平台上,共享人类教育未来的培训模式。这种新模式由两个模块组成。其中“培训目标定位”是为了给教师自荐与教研员推荐提供依据。在“学术沙龙式”的活动中,参培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成为培训的主体;而“课题研究”则是将参培对象的实践提高到一定的理论上来认识。“整体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元评价,由培训教师、学员自身和学员相互间来进行的评价,让参评者学会从多种角度、多元价值观来进行评价。它既是对培训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轮培训活动改善的方向。目前这种培训模式因受到网络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采用的地区和人群有限,但应是未来中学政治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

三、结语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模式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授到多元化、多途径的提高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以往的教师培训遵循职业训练的模式来设计教学,忽略了教师个体专业化成长的需要,在职教师培训与职前教师培养缺乏整合,并且培训与教研脱节,造成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困难,加之培训形式单一,满足不了主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培训者的素质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时应重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对教师专业的假设出发,应认真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了解政治学科的特点和中学政治教师的处境,发现和创建适合个性化教师发展的中学政治教师培训模式;培训和教研结合,大力倡导专业人员与基层学校结伴研究,共同发展;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建立依托学校、专家引路的学习型组织,使培训重心下移;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增强培训的时效性。

中学政治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摘要】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科目,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政治;实效性

中学政治课是一门贴近生活又非常丰富的课程,是培养学生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爱国情怀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导航,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上好中学政治课并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呢?笔者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分享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了解政治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中学政治课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一是在成长中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而初中生在这一时期又处于成长阶段的叛逆期,因此成长中的中学生需要老师在自我认识和法律上给予更多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爱、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意识,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可能把责任和思想上升到他人、国家的层面。第二个就是使学生认清和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流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与义务。沟通的艺术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交往的品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权利与义务是约束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界限。不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将来踏入社会,只要是需要与人接触的地方就会产生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铺垫。第三是知道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中学生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还是集体、国家、社会中的一份子,只有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才会使学生树立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意识。

二、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萌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思想、知识、情感的形成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激情四射的老师会同样使学生热情饱满,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科目,从而由被动地思想灌输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汲取。相反,冷漠消极的老师会将学生拒绝在课堂门外,学生对这位老师不感兴趣,那么对他所讲的内容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老师要先与学生建立好融洽的关系,促使学生萌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的开展政治课程。首先要求老师要有亲和力、幽默感,才能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情感。

三、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使课堂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政治这门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有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又有如何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的指导,还有当我们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要怎样战胜及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等等,采用怎样的形式才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是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思考的事情。老师要告别过去“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情境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又给学生无限思考的空间,在《融入民族文化》这一课的学习,为了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老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民族文化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兴趣,也为学生补充更多文化知识。还可以采用语言情境教学法,比如在学习《好习惯受用一生》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名人好习惯的励志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好习惯所带来的影响,还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和坏习惯,并一起制定养成好习惯的计划,相互促进。另外还有角色扮演(游戏)情境教学法、实物展示情境教学法等,老师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意识

虽然中学政治的教材内容已经是贴近我们生活的,但是教材的内容有限,却又容易讲的“宽而空洞”,教材知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学会负责》这一单元时,老师让学生们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我们担起责任,又在哪些事情上自己做的不是很好呢?学生们小组讨论分享之后,老师选出几名小组代表做了回答,并和学生一起制定要求,共同做一名负责任的人。在下一堂课上时,老师可以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做出的改变或者实际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意识。再比如,在学习合作、诚信、包容、权利与义务等内容时,老师要把这些宽泛的内容缩小到实际生活中的一件事情上,也可以由课文中的一个点扩展到生活中的大层面,并鼓励学生多一些亲身体验,课堂中多一些学生的成长分享。另外,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关注一些时事政治新闻,并多给学生普及一些政治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过情怀。比如近期的菲律宾南海事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智爱国,并和学生一起通过做好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及时的做好教学评价与反思,总结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面对个别学生思想素质较为恶劣的问题,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另外,老师还要多关注时事政治新闻,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教学内容更加有吸引力,成为一名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高能力老师。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教师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创设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优化课堂教学。

1、关于学习环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环境创设的理论基础,其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四个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即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协作”与“会话”即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建构”即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这四大要素中,“情境”(即学习环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背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都必须以之为依托;它是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学习过程充满活力的.条件。教师应该致力于学习环境的创设,并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调控,发挥帮助学生探索发现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对其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构成的环境我们姑且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环境”。

2、教学模式的确立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我们可称为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此创设的研究性学习环境中的形成的教学方式可称为研究性教学模式。教师教学初期需埋下伏笔,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呈现研究性学习情境,同时需注意设置必要的悬念与障碍,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逐渐地由“有疑必问”过渡到“自疑自解”。上述过程就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一过程可概括为:设置情境一引出问题一确定探究方向一主动探索一研讨启发一点评升华。这可看出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和研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下自然形成的,它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同时也包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的。当然,研究性教学模式并不是僵化的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去灵活地运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化学教学案例中的运用

在讲碘知识时,故意提问学生碘的用途。有的学生马上想起“食盐加碘”来。教师接着问:“食盐中加人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教师应追问。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人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间题。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过程如下:

(1)加人适量抓水,验证碘离子(I一)?是否存在:在NaCI溶液中加抓水和CCI,溶液,振荡。CCI;层无紫红色出现?说明食盐中无碘离子。(2)加少量IQ溶液,滴人适量稀H2S0,验证碘酸根离子(I0,一)是否存在。在NaCI溶液中加HZSOa和CC1,溶液,振荡。CCl;层有紫红色出现?说明食盐中有I03。

同学们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此时老师再给以适当的点评与鼓励,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也不被采用,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

在该化学教学中采取了以“间题”为核心形成情境要素;以“思考”、“讨论”为手段构成协作和会话两要素;以“实验、推理”为途径和以“发现”为目的形成意义建构要家。从上述教学案例可看出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包含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同时也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

1引言

在高职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如果说本科学校的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知识性的培养,那么相应的高职院校就是针对社会需求,向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术性较强的实践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高职相关专业的心理学教育主要是针对相应年龄段的儿童研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更好地融入心理学教学,是现阶段高职院校首要探究的工作之一。

2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让皮亚杰提出的,这也成为了相应心理学教学中的一次革命。在二十世纪末期,大量的学者注意到心理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关注到建构主义在心理学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主义逐渐地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构建注意理论中,学生成为理论的核心,相关的理论探究都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对知识进行主动地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主动地去发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种主观的构建。这种理论改变了传统教学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的教学。也就是说,构建主义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这种教学方法在一方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更好地利用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变为知识的帮助者,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体系。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由上述理论可见,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承受者,教师虽具有知识的传播作用,但也不再拥有传统的高高在上的地位。这个理论的创造为学生和教师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转变传统教学的思想模式,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与此同时,它还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处于主动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其理论也强调了学习的社会性,除此之外,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的,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理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建构理论不仅强调了传统教学忽视的几种观点的重要性,更为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思路,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与每个学生知识含有量的不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再是刨除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强行教学,强调教师应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与经验作为教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知识体系,建构新的理论。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7

一、人本主义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是由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衍生而来,在心理学发展早期历史中主要的有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的就是应用这两种知识理论,然而在现实中这两种知识理论在应用中没有强调人的发展特征,同时也忽略了人的情感以及价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1]两种心理学知识基础在应用中已经很难使得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与继承相关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人自我价值实现的观念。实现人自我的价值就需要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使学习者能够认识到自我的发展潜力,能够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的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人本主义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切换,教师的核心地位假设条件被替换,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过渡,在教育中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经验以及观点看法,能够从学生的思考出发认真对待学生的思考,要能够对学生自我的发展给予信任和支持。总而言之就是不在自己主导着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充当的知识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自我的探索中实现对价值的自我选择和认可。

大学英语中人本主义观念主要是弥补行为主义以及认知心理学在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课堂之中,课堂的主动权由学生来把握,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并有计划的展开自己的学习,不在过度的强调教师对课堂的干预作用。

二、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帮助英语教学课堂模式的改观,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更好的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培育人本主义的教育环境

运用人本主义理念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环境,使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习惯于教师主导的环境,因此要对这种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发挥作用,教师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任务的自主完成,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和学生平等性交流。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价值,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学生思考的闪光点,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思考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转变自己的观念,不以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裁剪学生学习英语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空间,使学生能尽情的展示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

(二)优化课堂教学安排

大学英语学习的语言与汉语存在差异,在塑造人本主义理念的课堂中学生要能够自主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能够从宏观上优化课堂教学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最大化的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安排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根据新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从而实现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安排还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特点能够调整教育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总之课堂是人本主义的实验地,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就需要能够把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通过课堂的环境转换,学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在以教师为核心,但是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活动以及课堂的任务安排强迫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同时还要在课外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活动,使学生经过活动实践的历练主动的求索相关知识。

人本主义理念应用在大学英语中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强调,也是对学生主体性价值的强调,是对人文价值的践行,但是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习惯性力量,人本主义理念的实行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主动的切换自己的角色,重视学生的价值实现。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突出以教师为重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观念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走出,强调人本主义理念,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情感。人本主义理念将转变教学发展的重点,对于英语教学将有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課堂上对于各类教学素材与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人本主义理论可以让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教学的维度可以得到拓宽,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与延伸性可以得到有效锻炼。这才是高质量的课堂的体现形式,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会更加丰富。

一、构建开放互动的整体教学氛围

教师首先应当致力于开放互动的整体教学氛围的营造,要让学生置身于更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节与氛围中,这有助于学生对于问题探究的投入,会让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高。课本中既有那些偏于理论、富有思辨性的教学问题,也有一些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能够结合不一样的教学内容与素材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实现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那些思辨性强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将其简化与生活化;那些生活气息浓厚的内容则可以结合生活素材体现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这些都是教学氛围营造的良好方法,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积极性。

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的设计来活跃整体的教学氛围,例如,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探索思考,主动质疑”这一板块,学生可写上对课本知识无法自主解决的疑问、对生活和热点的相关思考等。例如,“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导学案中有学生写道:坊间热议的玉林狗肉节是传统习俗还是落后文化呢?这样的问题源于学生对生活和教材的思考,老师利用这样的学习资源积极创设学生探究的情境,这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教学参与的程度,也能够结合问题来有效渗透知识教学,起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二、教学设计体现生活化色彩

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治课堂应当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生活化色彩,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热议的话题或者是富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展开相应的探究,挖掘其后涵盖的一些知识点与教学主题。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让学生能够展开充分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课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投入生活、观察生活来体会课本知识。这些都能够体现出政治课程教学中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以让政治课程教学的维度有所拓宽,学生也会更加喜爱课程的学习。

在结合“正确对待金钱”的话题探究中,学生的讨论中对当代人的金钱观进行了充分展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设计一些值得探究的社会实践问题,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后查找“中大奖后的人的生活”,通过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社会,学生对金钱的看法会更加全面,从而使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的建构过程,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高宗旨。

三、倡导高效的学习探究与交流合作

教师同样应当倡导学生间高效的学习探究与交流合作,这同样是人本主义教学理念的有效体现。政治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其社会性,很多教学主题都必须放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与社会生活中加以讨论才能够进行透彻的分析。教师可以构建这样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交流,由浅入深剖析出问题的实质,让学生的思维层面和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双重训练。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最好是那些相对开放的问题,这样学生探究的空间会更充裕,学生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与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充裕的进行学习探究与交流合作,这不仅极大的彰显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这也有助于学生感知课程学习的趣味性,会让学生的教学投入热情更加浓厚。

比如在“替代商品、互补商品”的教学中有学生提问:今天我吃了不卫生的食品,不得不吃药,食品与药是什么关系?笔者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这时有学生说:“药不能当饭吃,所以它们不是互为替代商品。”这时又有学生反问:“你每餐吃饭都必须吃药吗?它们会是互补商品吗?”学生大笑,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大家的合作意识,而且增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情商。

结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政治课堂不仅会更加轻松有趣,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过程中更为活跃,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展开对于各类问题的思考探究,教学的主题可以更好的得到彰显。教师在实践这一教学理论时不仅要做好充裕的教学准备工作,也要具备灵活的处理各种教学生成,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想法与观点的指导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教学节奏,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建林. 浅谈对中学生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J]. 珠江教育论坛,2011(02).

[2] 李俊生.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以人为本”[J]. 新课程(中旬),2013(05).

[3] 李俊生. 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上),2013 (06).

上一篇:关爱学困生活动方案下一篇:党员学习活动简报_党员党课学习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