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共12篇)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1
筅河北防灾科技学院谢凌江黄淞王菁郭巍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英语学习的基本内涵
1. 人本主义教材观
英语教材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媒介, 而在实际教学中完全照搬教材内容, 这只是对知识的嫁接和转换, 不能称之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塑造。因此, 对于教材的选编依然需要以人为本, 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情感和反应, 使英语教材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思维和创新。我国的英语教材由于存在教材控制和约束课程的误区, 因为, 教材并不能称之为课程的全部, 英语课程是师生、教材和教育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各个因素之间共同构建一个持续动态的英语文化教育系统。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就是把学生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 人本主义师生观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有着知识的绝对权威,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只是对传送者和被动接受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强调人本主义师生观的回归并不是弱化教师的地位, 教师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依然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而教师不单单是发挥传道、授业、解惑, 而更多地要倾向于对学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承担着引导和解惑的重要角色。缺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必然是现代人本主义的异化, 离开教师的指导, 英语教育必将走向无所适从的学习氛围之中。因此, 只有充分树立人本主义师生观, 才能彰显英语教育的成效。
3. 人本主义资源观
当前的英语教育存在人本主义资源缺失的现象已是不可回避这现实问题, 但是, 我们如何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来真正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需要从课程资源的角度来加以审视, 对于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特别是现代网络信息的日益丰富, 多媒体教学的持续深入, 无论是大学、中学英语教育都需要依托本校的具体实际, 充分发掘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优势, 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 对于英语课程资源的系统开发不能离开人本主义精神,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英语教学资源有的放矢, 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才能彰显学校的特色, 才能服务于广大师生。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创造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和教学内容几个方面。人本主义的英语教学环境可以说是以师生为核心构件的一个人文环境, 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一个师生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角色, 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 英语教师就要完成教学由课程的主角和权威角色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转变;其次, 要把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第三,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仅仅要教育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以完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朋友;第四, 以人为本的英语教学环境的实施需要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开发英语课程资源,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来探索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英语教材, 教材本身就赋予了更多的人本主义思想, 无论是语言知识技能的传授, 还是依托教材进行的学习指导, 都是以学生为发展本位进行的一种教育, 这些语言知识本身所蕴含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 无形之中就完成了学生个体意识和潜能的开发和塑造。
如今的英语教材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 其内容和主题都体现着人本主义的思想精髓, 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世界中, 把目光投向未来, 把自身置于生活的现实当中, 以增强他们的生命观、幸福观和价值观等。因此, 人本主义的英语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特色, 才能赋予学生个体生命的真实意义。
3. 构建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 营造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思想在罗杰斯看来, 要想要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就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对个人所产生的真实意义, 这就要把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就要让他们了解学习的知识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教育者就从情境教学的角度来完善学生的心理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综合统一,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当中来感知和运用语言, 这样, 才能真正利于学生完成对英语课程的完整和系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增加一些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学习案例, 通过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较为开放的视野中来启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和持续性。
在英语教学中, 学生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自卑、害羞和过度依赖等心理障碍, 这样, 我们在实施英语教学的时候, 就需要培养学生自信、开朗和乐观的心理素质, 这也是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其实, 在实际英语学习中, 学生的个体情感因素往往对于学习的影响要多于学生的认知, 当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遇到一些挫折或波折的时候, 就容易产生一些与英语语言学习的威胁, 如果这一威胁不能得以及时的消除, 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回避。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不能单单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而是, 要更多地去鼓励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成长。
4. 实施有效的英语提问策略和反馈策略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 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和交流的课程, 互动就需要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并活跃了课堂气氛。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 通过有效的提问策略来转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知识的学习中, 进而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提问也是教师真正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学习的程度, 以制定合理的教学难度, 确立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以督促学生如何进行复习和巩固。在英语教学中提问的类型根据课程内容可以分为限答式提问 (close-ended question) 和非限式提问 (open-ended question) , 或者分为展示性提问 (display question) 和参考性提问 (referential question) 。其中, 限答式和展示性提问策略是那种答案在教材中已经确定了的问题, 是了解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熟悉程度的基础上提出的, 而非限式和参考性提问则是没有确定的答案, 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 各抒己见, 自由发挥, 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比如:限答式和展示性提问包括一些单词、词组、语法以及句法结构等, 而非限式和参考性提问则是对某一事件所持的态度, 发表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在不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 在实施有效提问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的作答情况作出及时的反馈, 这也是真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参照指标。其中, 反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 积极性反馈, 二是, 消极性反馈。积极性反馈是对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肯定和赞赏, 消极性反馈则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武断的消极性评价;对学生的回答不给予评价或回避;在学生进行回答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错误急于纠正而打断学生回答的思路。积极性反馈和消极性反馈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性反馈是学生建立学习自信的基础, 消极性反馈在某一程度上能够给学生指明学习方法, 纠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但是, 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不能单单依托积极性反馈而弱化学生的消极性反馈, 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消极性反馈, 否则, 将不利于展开英语教学。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既要从积极反馈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正面作答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对于作答不完整或者是作答的错误也要用欣赏的口吻来进行评价, 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 而不是采取批判、冷漠的态度, 这才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王德勋.试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学与管理, 2005 (27) .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舒白梅.外语教育学纲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曾葡初.英语教学环境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林立, 王之江.人本主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高洁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教育科学, 2010 (1) .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2
对于人本教育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是人本主义哲学和现象学,因此,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其本质在于人本主义哲学和现象学。人本主义哲学认为,人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人可以在各种物质存在的基础上创造出意义,从而体现出个体存在的价值;现象学注重的是通过对人的知觉进行客观描述,从而将意识的本质揭示出来,现象学对个体的内在感受研究比较深入,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正是借助于现象学对个体内在感受的研究,来实现对个体内心世界进行研究。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的,当人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就会将需求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以此类推,直到个体的自我价值完全实现。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原则
在进行高中对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对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认知基础、兴趣爱好等进行深入分许,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差异性、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以此保证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性原则,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是具有需求的,这样才促使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对于人的需求主要有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等,其中情感需求是人的一种心理高层次需求,人只有满足了情感需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分析,给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怀,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3)可操作性原则,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理论教育和教育实践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只有保证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高中地理教师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贴切学生实际,并保证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2.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会对地理教学方向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做好教学目标设计工作十分重要。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保证其科学性、规范性,同时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对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要达到“知情统一”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锋与天气”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做出如下定位。
“锋与天气”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陈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可以简单的利用简易图,并将锋的形成、类型描述出来;
2)学生能阅读、分析天气图,能对锋面引起的天气变化进行解释;
3)学生能根据案例,将灾害性天气寒潮的形成以及寒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描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能在阅读、绘制锋面图的过程中,将天气变化解释出来;
2)学生能在观看南方地区雪灾视频,通过讨论分析出寒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案例分析出某一气象灾害对人类造成危害,能深刻认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学生能说明天气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并且学生的减灾意识会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教育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因此,教育应该尊重个体的真实性,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教学目标,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注重观察身边的生活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样才能增强地理教学的生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所选的教学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对于地理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同时地理学科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天地日月、自然人文,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深入挖掘地理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总结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人本主义 高职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9-02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有所转变,当前社会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来加以创造。早年,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出现,高职院校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诸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发展型人才,不断的扩大其招生规模,从而导致其学校资源无法与学生人数想匹配,进而导致其教学质量受到威胁。现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变成名义学校,招纳较多的学生入校,却没有对应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途径,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自然其日后也无法为社会提供原本设定的作用。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已经影响着当前高职学生的整体质量,故而,高职英语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人本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美国心理学思潮而出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人本主义是一种将人生物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将让人作为主体,注重人的潜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人的作用具有极大的肯定,就当前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十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观。作为教学观来说,人本主义具有如下几个内容: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的主体,而教师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这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该种方式从课堂设计到教学活动的实施,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被动感,从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念里,将学生作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学习知识,从课堂设计到课堂实践,都是由其来掌握,并以其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定位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课堂的监督者与引导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注重情绪与学习的联系性
通常来说,学生的情绪如果相对较好,那么其学习效果也就相对较好,反之,如果学生的情绪相对低落,那么其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差。因此,在人本主义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认为情感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促进,且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三)学习的认知
人们习惯性的讲学习分为两种:有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而在教育研究中,所提到的学习通常都是有意义学习,一来提倡学习的作用,二来提倡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学改革时,也需要注意有意义学习的落实。人本主义中,所提到的学习也分为这两种,其中,有意义学习又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身贯注;第二,自动自发;第三,全面发展;第四,自我评估。有意义学习的四个特征,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四)注重师生的平等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在整个课堂上,都会让学生不自觉的对教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严重者会让学生觉得低于教师。然而,人本主义所讲究的是人人平等,教师也好,学生也罢,他们之间具有的地位应该的是平等的。学生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教师有教授的义务,从这点来看,教师的地位并不应该比学生高。然而传统教学的不平衡地位,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教师都会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现状
英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然成为各个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我国为了更好地融进国际市场,培养更多地优秀人才,也在早前就设立了英语学科。高职英语不仅是一门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其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然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高职的曲解,使得很多学生都将高职校园作为一个打发时间的场所,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学习,从而降低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英语学习自然也不好,其主要表现为:
(一)学生方面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招生形势也相对严峻。众多高职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使得学生的可选择性增多,自然,部分高校所能吸引到的学生就会偏少。加上义务教育的开展,很多学生已经忽视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该种现象使得高职院校所招纳的学生的整体数量和素质都有所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积累的词汇相对贫乏,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明显不足,严重阻碍着其后续的学习。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经对学习丧失了积极性,这也使得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习惯都不正确,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得英语教学遭受阻碍。
(二)教材方面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当前教育的改革不仅是针对教学方式,也对教材有了一定的变更。传统教材注重学生的识记,当前的教材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培养。然而,在高职院校教学中来说,单纯的教材模式变更根本无法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因为内容的增多,使得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学习状况,其本身基础相对较弱,从而学习进度严重降低。尤其是很多教材的抽象性较强,难以联系生活,无法给学生趣味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教师方面
义务教育的开展,使得教师在教学上的积极性严重收缩。当前,许多教师都存在一种敷衍的态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工作,他们忽略了教师的神圣性,过分物质化,从而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片面性教学。甚至有一些教师已经不重视学生上课的态度,只是关注自身的讲课,该种现象实际上是教师职责的弱化,难以为学生做好榜样,带来应有的约束力。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改革中如何实施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需要关注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得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一,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课堂设计时,需要以学生的知识程度为基础,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第二,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创造良好地学习氛围,例如适当的开展课间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重视情绪对于学习的影响力,而对于学习来说,最能够影响其自主性的情绪就是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第一,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该目标必须具有可实施性,与学生当前的知识状况相适应。比如,每天背诵多少个单词,掌握几个语法句型等。该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其学习兴趣;第二,注重课堂内容的调节,适当的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加活跃,从而引发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注重学生情绪的照顾,很多时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过多,所以难以很好的把握对待学生的态度,从而使得一些学生感觉教师忽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需要适当对情绪加以照顾。
(三)英语教师自身理念的更新
传统教育下,很多教师也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教学成果,从而使得其坚信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可以获得教学成果。然而,教师忽视了教学与社会的进步具有同步性,社会的变更,会改变其对于教学的需求,而教学需求的变更会使得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所调整。面对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缺失,还需要教师本身理念的更新,才能促进其对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让人本主义进入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推动高职英语教学发展。
四、结束语
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极大的漏洞,英语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实用价值较高,需要学生加强对其的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该种现象严重阻碍着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日后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将人性与个体的潜能作为中心,在教育的过程中,将学习与个体的适应性、自由性结合起来,从而设计一些更加人性化,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实情的教学方案。将人本主义教育观渗透到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更有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教育不仅需要传递知识,还需要传递一种态度,一种如何在社会背景下实现自我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孟静静.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6:175-176+196.
[2]李娟芳.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本主义教育改革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97-198.
[3]黄林林.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7:21-22.
[4]薛燕.浅论人本主义教育观与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市场,2010,52:213-214.
[5]王复鹤.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4:132-133.
[6]张露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下的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以翻译课程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03:57-58.
[7]刘纯.人本主义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探究[J]. 新西部(理论版),2014,07:164-165.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引言
人文主义是近年来新近流行起来的教育理论, 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基本相同。 人文主义强调在教学中, 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占据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自主学习, 再加上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 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 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人才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对语文人才的需求更多,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人本主义, 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 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语文人才。
1.人本主义的内涵
人本主义的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 这项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将个人发展作为主要思想。 之后将人本主义引进教育界, 将自我发展作为教育目标, 学生在教育中学习到要自主学习,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 同时要根据社会的变化, 及时调整自身, 以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各项发展和进步。 此外, 人本主义还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 综合看来, 学习技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占据主要位置, 教师要注重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充分把握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生在学习上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督促, 在课堂中, 占据主体地位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 传统教学中, 教和学是相互分离的, 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 这样不仅难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而且严重影响人本主义在教育界的进一步发展。
2.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学生学习不积极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都不一样, 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各不相同造成的, 学习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往往成绩比较优秀, 而那些学习积极性比较低的学生, 学习成绩比较一般。 这是由于传统教学中, 教师一般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沿袭传统的学习方式, 这样, 非常不利于掌握新知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如果教学质量不高, 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 达不到自己的目标要求, 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降低学习的期望值。 再加上我国普遍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师放在主体地位, 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新性, 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限制人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2教师缺乏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教导学生学习知识, 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 因此, 在教学之前, 教师需要认真考虑教学方式, 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 此外, 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耐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 比如说,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加强交流与合作。 但是实际上, 很少有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做到这一点, 再加上教师缺乏定期交流和培训, 不利于教师提升创新水平, 同时限制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严重影响合作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3.人本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对策
3.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在学习和课堂中, 学生占主体地位, 教师要重视这一点, 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民主的良好环境,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树立良好的学习价值观, 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因此, 语文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全面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在实践课堂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占据十分重要的主体地位, 不仅在教学课堂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占据主体地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将重心都放在了教师的教上, 忽略了学生的学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 一些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传统教育中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但是单凭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忽略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限制了课堂教学中人本主义的发展。
3.2加强合作学习在语文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中, 一方面要增强学生主观能动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组建学习小组, 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谈论学习中, 畅所欲言发, 发表看法。 很多时候,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往往面无表情, 一言不发, 但是下课后会双眼放光, 侃侃而谈, 这都是由于上课时教师的压力, 限制学生发表看法。 课堂上一直注重教师主导地位, 对学生造成压迫感。 学生受到限制不敢随意发表看法, 但是同龄的学生相处时, 处于相同的地位, 在谈论学习中能够积极地说出看法。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不仅能够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结语
人本主义强调的教学目标, 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项理论与我国实行的素质教育在本源上大同小异。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要加强人本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龚由志.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活动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 2011 (10) .
[2]卞树荣.人本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发展[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4) .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应用文写作教学 篇5
林雪华
某大学辅导员整理其学生在校期间所交的请假条发现,这些在校大学生写的请假条大部分都存在问题:或不符合请假条的基本格式,或请假原因叙述不清楚,或请假没时间没有说明,或称呼不得体,或缺少落款……有一用人单位发现新来的大学生基本写作技能有欠缺而不得不请老师对其进行包括如何写请假条、介绍信、如何写邀请函、如何写计划总结等在内的公文写作培训。面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于问题课堂提出了质疑:作文课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的最基本的公文写作技能何时培养?一定要步入社会后由用人单位来培训?我想作为一名教授《应用文写作》课的教师,是不得不引起反思的。我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尽管我们传授了严密而系统的科学体系,但是事实上没有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的教学,依然是讫待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挖掘与发现。、无容置疑,应用文写作教学有其功利性的一面,与文学教育比起来,它或许没有文学的生动。但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不仅日益进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体现,逐渐被纳入人才评价标准的视野。一份颇有独到之处的求职信、一个富有创意的策划书、一份别具慧眼的市场调研报告,一篇情采兼备的导游词、乃至于一张匠心独运的海报和一份别开生面的贺卡,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都可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应用写作课程是通向学生职业生涯,奠定成功基础的一门必修课。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也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准备和职业生涯而进
行。
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仍是传统的以教师唱“主角”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如何走出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误区,突出应用写作的特性,突破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教学定势,提高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应用写作教学效果,本人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后,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要革新应用文写作教学,我们有必要引入建
构主义的教育思想。
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⑵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
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⑶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反思教材
站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发现我们的现有教材的问题。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现有的教材,由于过分注重写作理论(即写作学)的阐释(这对于专门从事写作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当然是必要的),学生学习这样的教材,可能接受了不少有关写作的概念,定义和定理,对自
身写作水平的提高却往往无多大裨益。
作为教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势下,可以开发校本课程,或是引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帮助
学生构建应用文学习的心理图式。
请看一则来自香港的教学案例:
要真正提高应用文教学的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改变广大师生对应用文的“格式加练习”的老调认识入手,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厌学、流于形式的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教学为了改变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充分体验雇主的用人的心理,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1了解雇主的心理
2改变学生的写作立场,先行走到用人单位那一边,3、把雇主吸引到自已这边来
(1)了解雇主心理
具体作法:模拟雇主招聘员工
教师收集一些电脑喷绘广告制作公司的资料,把公司的背景,运作情况告诉学生。
让学生分组自定招聘职位,讨论招聘条件。
学生自行按组筛选求职信样本。
全班一起互相交换看法,挑出最佳人选。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其深埋底层的知识激发出来。
具体作法二
借雇主的经验
给学生提供书本,报章上的求职面试经验介绍资料
让学生聆听采访商业机构人事部的录音
这是为了疏导学生,借鉴别人的经验
改变自已的立场,走到雇主那一边。
我们引导学生面对雇主思考“你(雇主)要(谁)做(这份)工作?句子所要表达的是”你的意愿,以此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摆脱“我”的束缚,而关注读者的反应,读者的行动,同时我们
也用树形图帮助他们梳理思路。
把雇主吸引到自已这边来。
经过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进行指导学生填写下列表格,目的是帮助学生确定写作内容,重
点学习语言的表达法。
教学成效
我们采用疏导学生,改变思考角度的教学后,结束了三段式结构教学写作
抛弃了抄书的坏习惯
建立了创造的意识
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
疏导学生改变思考的角度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回复到“创造”的意识场中去,从而改变抄袭,摒
弃行货式甚至是交差式的制作,达到写作的教学目的。
可以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写作中收集-筛选-决定素材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训练的过程。
这个教学案例,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为使教学效果满意,教师授课的过程就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在一定的学习心理基础上,反映学生的学习规律。创
设情境促进应用写作知识和技能的广泛迁移是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认为: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力。应用写作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即实现习得知识的迁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课堂
一、场景教学法
创设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模拟情景,设置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个情景中,通过老师的讲解、点拨,学生会开动脑筋,设身处地的想该选用什么文种去写,怎么办。这种教学方法形式活泼,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易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给学生设置各种场景,安排各种情节和事件,让学生完成情景中需要的各种文种写作。通过这种模拟,学生们的印象非
常深刻,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以具体的案例(问题)为载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析解决。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分析与解决案例中在的问题,在分析解决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应用写作》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的总结编写案例。
三、注重实践活动教学法
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比不上社会实践;教学案例的生动性,比不上多彩的社会现实。让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搬到社会上去,在社会的真实情境中体验生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培养职业能力,激发学习的热情,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写作综合练习、秘书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市场调查、现场采访等。这种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
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职教育应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教学手段也要适应现代教育的特点,要将现代科技引入到教学手法上,这样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也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了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典范。为此我们应积极制作CAI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改革教学手
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注重能力培养和训练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能力的训练,只记忆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这样,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备注:
论互动式教学法
周毕文(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100081)
应用文写作要接受模式化思维,但是我们的教学,如果也囿于模式化教学,势必会造成学生
在学完之后,不知所云。
如何打破传统的固有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我们如何构建全新的课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不要静态的,而是动态
论建构主义观点下的数学教学 篇6
(一)建构主义的先导
早在50-60年代,著名的日内瓦学派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曾明确地提出了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认识的建构主义观点)。由于长期在心理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巨大影响,使得建构主义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其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获得人们普遍的重视。
皮亚杰的认知理論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根据皮亚杰的观点,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是人类思维的本质所在。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的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的分析: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它只是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有一句很生动的比喻: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关于数学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点是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特别是"授予与接受"的观点的直接否定。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即我们应让学生通过最能展现其建构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知识就是某观念(belief);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观念;而行为是人类的活动,其实质是观念的操作化。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往往容易忽略学习需要主体的建构,而是把教学最大限度地转移到记忆、复现、再认上去。例如,注入式取消了结论所产生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成反复再现由课本或教师规定的结论;题海战术取消了方法的建构过程,把学习变为重复某些规定的题型解法,等等。传统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弊端在于忽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学生被看成可以任意地涂上各种颜色的白纸,或可以任意地装进各种东西的容器。
建构主义下的数学教学研究 篇7
一、建构主义下的教学理论
人的认识并不是对外在的被动的、简单的反映, 而是一种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人脑不主要是用来记忆和计算的, 不具备鸟类飞行功能的人类, 却能设计出比鸟类飞得更高更快的飞机、火箭;奔跑速度和耐力有限的人类, 却能设计出比任何动物跑得更远更快的汽车、火车;记忆和计算能力有限的人类, 却能设计出记忆、运算能力无比强大的计算机。可见人类正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极其复杂的主动建构活动, 创造和改变着缤纷灿烂的世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传统的教学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 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同样的现实反映。为此,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远不是对外界环境的简单反映, 而是学生用客观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来加工自己的知识, 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它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同时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获取知识的媒体, 如教师或学习伙伴等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即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如在讲授导数的概念和实际意义时, 教师可通过实例—变速直线运动推导出导数在数学表达形式上是一个极限, 是函数的增量Δy与自变量的增量Δx之比当自变量的增量Δx→0时的极限, 其数学意义表示在x处当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 函数相应变化f΄ (x) 个单位。在变速直线运动S=f (t) 中f΄ (x) 为t时刻的即时速度。由此可使学生推断出一系列的变化率模型, 如电流模型Q=Q (t) 中, t时刻时间变化1s, 电荷是变化Q' (t) 个单位, 即电流强度I, 进而推广到更多的模型, 诸如细杆的线密度模型、边际成本模型、化学反应速度模型等。通过以上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既掌握了导数的实际意义, 又了解了导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建构主义的数学教学观
建构主义所主张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有着本质的区别,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 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但其主要环节不排除情境设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在建构主义下, 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 通过提供数学的问题情境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 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如在讲授极限这一概念的应用时, 教师提出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圆的半径为R, 很容易求得圆内接正n边形的面积An, 那么进而是否可以求得圆的面积?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当按正n边形无限增大时, 其面积与圆的面积接近, 由此推断出圆的面积即为An当n→∞时的极限, 求知得极限为πr2, 刚好是中学所学圆的面积公式, 而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割圆术”, 魏人刘徽就是用此法推断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这样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自己的推断, 得出数学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个结论, 让学生感觉到无比的自豪, 从而极大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的习惯,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其中更多地融入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将被动变为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要更好地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并深入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因此对教学的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理念
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重要指导和目标,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当中去应当秉承“非指导性”原则,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多以间接性的引导和启发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是以直接的命令式和灌输式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能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促使知识体系得到优化和拓展[1]。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而不是强制教学的实施者。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得到整合。此外,作为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点来进行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自我的提升。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上首先教师应当保证设计的完整性和科学的规范性。教学目标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当以简单的个体为例,通过举例个体的行为和对具体的行为观察等方式来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同时还应当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应用这些知识,从而做出相应的目标定位。例如,在《锋与天气》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图示来对锋进行描述。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将灾害性天气和寒潮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描述。然后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中播放南方地区的雪灾情况等内容,让学生来分析寒潮的到来给人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地领悟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下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将所学与生活相联系,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提升和未来的实践应用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地理教学的内容设计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内容设计,促使内容设计更加的合理化。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应当选择一些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并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当中,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向学生讲授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能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始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例如,在学习《山地的形成》这一节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地取材,用实际演示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到山地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并得到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由简到难,并采取多元化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多一分乐趣,少一分无味,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的教学方式,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融入实践,促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君利.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亚太教育,2016,(20):155.
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英语听写教学 篇9
纵观近几十年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全身反应法等,都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为心理学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也是值得外语教学界借鉴的。建构主义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可借鉴作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结合近年来学者们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探索英语教学的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写”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温彭年、贾国英(2002)等人在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中提供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
丰玉芳(2006)综合了学者们的学术观点,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区别归纳于表格中,并且以大学英语某一课为例,为读者提供了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案例。
众多学者们还探讨了建构主义在英语阅读教学、英语语法教学、英语写作教学、英语口语教学、英语语音教学、英语口译教学等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然而,“听写”作为一个重要英语教学活动,不应受到忽视。建构主义的思想对于听写教学活动设计也有可借鉴的地方。如何借鉴利用建构主义合理之处指导“听写”教学,应该是值得探讨的。
三、英语教学中的“听写”环节
(一)听写的作用
“听写”虽是一种传统的听力训练方法,但其对听力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功效。杨学云通过对比试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了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对发展学生听力能力的有效性。其试验统计数据分析及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听写式语言输入与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显著相关,对听力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除了对听力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外,“听写”训练还与阅读、写作、语法等能力的发展显著相关。国内学生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可见,“听写”作为英语教学环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听写的特点
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是一项有意识的信息输入、产出活动,是听者被动接收信息和主动产出信息相结合的过程。听是对信息的被动接收,写是对输入信息的语言展示。在听的过程中,听者接收源语言,对听到的声音信号进行检索、分析、存储,主动构建语境意义,以文字的形式再现先前输入的信息,完成由输入到输出这一完整的循环过程(杨学云:29)。
“听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能综合考查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如,听力理解能力,基础语法知识及其应用、词汇知识、逻辑推理能力、标点符号知识、书写能力等。当我们通过听觉渠道接收信息时,并要把它写下来时,首先必需依赖声音信号和上下文辨识出一个个的词来,然后赋予它结构与意思(包括利用上下文及背景知识等消除一音多义所带来的歧义等。)经过处理的材料被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里,最后再从记忆里重现在纸上。在此过程中,如果不善于利用上下文、背景知识及逻辑推理能力,就会导致或难以发现逻辑语义上的谬误(李绍山:3)。
在听写训练时,要注意听写材料语言与内容的难度,采用多样化的听写教学方式。否则,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要注意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过于紧张的气氛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二语习得。
四、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英语教学“听写”环节
(一)背景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需要先前知识的支持。如果个体没有先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是不可能吸收新知识的。我们知道得越多,我们能够学习的就越多。因此施教者必须尽量创设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联系,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先前知识的路径(田延明:23)。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对听写有直接影响。背景知识越熟悉,听写的正确率就越高。
因此,在听写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背景知识后,才有可能通过所接收的这些信息,去判断所听材料可能涉及的内容,提高理解的正确率(钟莉莉:65)。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信息输入过程就有可能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这符合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一观点。
(二)多样化的听写教学任务
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思路的认识中,最主要的就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协作学习。在进行听写教学时,不妨采用多样化的听写任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实际的听写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实际进行多样化的听写教学训练。如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可进行六至八次听写。主要听写英语课堂上学过的内容。一来扫除了背景知识的障碍,二来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第二学期可加强听写的深度,比如加上一项阅读式的听力理解题。这有利于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发挥其特长,提高其学习动机。第三学期可进行句子或短文听写。在进行短文听写时,还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各自听写,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一起对短文进行意义上的重现,接着教师进行反馈。这个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与班级成员的对话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从自己的背景出发,建构了自己对于短文的意义,其原有的知识因为其他成员的“新经验(知识)”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也许这个过程会比学生自己完成听写的时间要长。但是,学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学习不是瞬间完成的,对于知识来说,需要学习者多次思考及应用。
当然,多样化的听写教学还可以包括慢速听写、常速听写等。目前也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三)学习动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建构主义鼓励和接受学习者的自治和主动;将学习者看作是有意志和目的的人,鼓励学习者质训,培养学习者的好奇心(田延明:25)。
动机与自主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机对听写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态度和动机是影响外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汤闻励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在教学中加强学习动机、增加语音及精听训练是帮助学生提高听写能力的必要和有效途径这一假设(汤闻励:85-89)。可见,动机是提高英语听写能力的三变量之一。这与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相通的。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教师应创设含有丰富信息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建构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运用技能。此外,建构主义对于教学还提倡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田延明:26)。最近,随着网络环境的优化,网上建构主义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得到了较快的应用与发展。这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听写”输入教学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听写”教学将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开发出能有效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开展网络协作学习的软件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进行“听写”学习提供无限可能。
五、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的可能性策略。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为21世纪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观念。我试着从“听写”这一教学环节入手探讨了建构主义在听写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更加有效地优化听写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二语习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丰玉芳.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
[2]高翠玉.多样化听写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山东外语教学, 2007, (4) .
[3]李绍山.听写——有效的外语教学与评估手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4) .
[4]汤闻励.动机语音精听——提高英语听写能力之三变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 (3) .
[5]田延明, 王淑杰.心理认知理论与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
[6]温彭年, 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5) .
[7]杨学云.听写式语言输入训练对英语听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4) .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10
1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教学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同于语言知识教学。在内容上, 语言知识教学更侧重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一个综合、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 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 (刘学惠, 2003) 。在学习类别上, 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倾向于奥苏伯尔 (Ausubel, 1978) 的接受学习类型 (reception learning) , 即学习者接收内化传授者所传授的内容;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则属于发现学习类型 (discovery learning) , 即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学习的内容 (具有跨文化意识, 能够敏锐地发现文化差异和冲突) , 并将其内化 (科学理性地分析并自觉地处理) 。在社会性动机上, 语言知识学习在语言测试和语言应用的推动下, 更依赖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motive) , 在教学时更多以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来决定学习者的成就水平;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驱动力更倾向于学习者的交往动机, 只有学习者有意识地关心、理解并与他人合作时, 才有可能跨越文化意识的障碍。
因此, 语言知识教学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上, 应根据其差异探索出更合理的培养方法。
2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注重跨越文化心理障碍
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跨文化意识, 获取跨文化意识的根本阻力是三种严重的心理干扰, 即文化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 (毕继万, 2009, 25-26) 。文化中心论或民族中心论都会导致学生觉得本族文化优越于其它文化。随着狭隘主义的思想渗透, 会逐渐认为只有自己最熟悉的文化才是合理、道德的。从而贬低其它文化, 夸大其它文化中的负面现象。费斯廷格著名的认知失调论认为个体在心理场中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文化中心论者依靠贬低其它文化来寻求心理平衡, 必然导致在跨文化交际时心理失衡。如果要培养学生自觉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首先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层面的心理障碍, 必须了解文化差异是存在的, 但是不存在文化贵贱之分。
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在跨越文化心理障碍时会存在历史、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原因导致的跨文化意识缺乏。严重时, 甚至会在上述三种心理影响下会对英语学习, 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产生抵触情绪。
现代心理学对狭义意识的定义中有一个方面就是:意识是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到跨文化现象, 并将其置于潜意识层面。所以有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是学生自觉树立的跨文化意识, 而克服文化层面的心理障碍就是树立跨文化意识的前提。
3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知识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英语教学无法独立于其所涉及的西方文化, 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工具;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语言知识的掌握, 良好的语言知识能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 在英语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 (1) 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只注重词汇、语法、句型的学习; (2) 教学内容重语言轻文化; (3) 英语学习者, 甚至是传授者, 的文化心理障碍, 主要表现为文化优越感、文化偏见、和文化漠视。如果能够克服文化心理障碍, 选择性注意文化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则能够树立跨文化意识, 从而促进语言教学, 甚至是人格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分析学派, 主张人性本善, 整体研究人的存在, 特别关注创造力、自由意志和人类潜能等现象。其基本原理包括 (1) 强调当下, 即“此时”、“此地”, 而非通过审视过去来预测未来; (2) 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 即使是负面行为也不能抹杀人的存在价值; (4) 生命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成长和自我理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类中杰出人物代表了人性的极致, 是自我实现的人, 并将自我实现作为最高层的需求。他认为优秀的人格应客观地认识现实并全面接纳世界, 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Maslow, 1987, 174-211) 。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现代教育应注重“意义学习”而不仅仅是认知学习, 应使人的行为、态度发生更有意义的变化。 (Rogers, 1959, 233)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 可以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帮学生建立以下文化心理观。
3.1 学在“当下”
文化偏见往往来自于以往非愉悦的体验。历史伤痕往往会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望而却步, 甚至出现仇恨感。通过引导学生将文化能力的培养视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 而不是思想上的屈服或者洗脑。明确自己当下的身份, 在课堂的“此地”和学习的“此时”只是一名单纯的语言学习者, 不掺杂任何种族、民族和感情色彩。不需要背负任何历史、民族的心理负担去了解一门语言或者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2 意义学习
从认知学习的层次向意义学习的层次升华。将语言看成是了解文化、理解文化的工具。而语言学习是为了丰富“自我”这个概念。通过在特定的环境互动中形成自我, 了解自己的行为、态度对周遭的影响及周遭环境对其的评价,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英语学习者也是有潜能的, 是“学习的主人”, “带着理智和情感全身心的”学习, 所以应当确定英语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非灌输的、非被迫的内化过程, 教师应当信任学生, 让学生在文化习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3 自我实现
应当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人格, 以自我实现为最高需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能够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差异, 而不能把自己所熟悉的东方文化标准强加于其它文化, 应该把自己视为整个人类的一员去培养跨文化能力。但是, 为了自我实现, 必须能够分辨真伪、善恶, 在重大问题上不应随波逐流、墨守成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针对文化热点问题, 需要学生们敢于思考, 诚实地表达出内心的看法, 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的方式共同探讨, 在文化冲击碰撞的过程中将文化心理障碍击碎。
参考文献
[1]Ausubel D, Novak J, Hanesian H.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View[M].New York:Holt, Rinehart&Winston, 1978.
[2]Carl R.Rogers.Significant Learning:in Therapy and in Educa tion[J].Educational Leeadership (Alexandria, VA) , 1959 (1) .
[3]Carl R Rogers.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 Ohio:Charles Merill, 1969.
[4]Maslow A 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1968.
[5]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009.
[6]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新课程标准;中职体育教师
体育学是一门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科。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基础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革,原有的一些教育理念、方法已显得与当今的新課程形式不相适应。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体育课程标准,重点突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基本理念,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等,这些基本理念的确立,将使我国的体育课程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学派,其基本观点是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而且都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定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他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是相一致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现代体育教学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现代社会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间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当今的教育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还是心理品质的信息传递过程,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平等和谐、民主人道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人本主义教育观”与新课标下体育教师多重角色的定位
社会学理论认为,所谓角色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期望而扮演的具有情境发生的行为模式。在新课标形势下,中职体育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移情者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教育观念支配下的一般思想品德教育,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与熏陶,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突出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为了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实现,罗杰斯从自己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经验出发,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①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②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出的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③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充分地实现自我。
(二)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每个师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19世纪德国的第斯多惠则坦诚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新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特别注重使学生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在教与学的这对矛盾中,形式上教师的教是主体,但实际上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主体。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体育“三基”教育,而不应该是带着体育“三基”教育走向学生,即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传统的“三基”教育为主动接受学生所需求的基本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好,更要去研究如何使学生学好。
事实上,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为人方式。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练习跳箱遇到畏难情绪时,教师不是呵斥胆小,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勇敢顽强。当学生练习长跑中途止步时,教师不是指责半途而废,而是鼓励他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总之,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对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刻意创新的探索和自觉刻苦的锻炼,才能够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在学习和掌握体育“三基”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
(三)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因此,无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新课标形势下的体育教学,都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只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要求转变教育观念,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进步速度、掌握程度等,有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师生教学互动,优势互补。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作为传授者要通过生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语言要有感染力和启发性,使学生感到亲切、热情、激奋,形成师生之间轻松、融洽、和谐、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技能教学经验,而且还应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理论和科研能力。
(四)自我创新形象的塑造者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良好形象的自我塑造,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运用吸引效应,塑造仪表美与心灵美的完美形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方面有了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心理定势”。体育教师的仪表美是学生直接感受到的一种形象美,能长久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体育教师重视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服饰、动作示范,可以在学生中形成形象吸引力。
其次,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爱之情,期待学生,完善自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向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和蔼可亲的语言,严肃认真的教态,热情耐心的指导,准确优美的示范,都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爱的关怀,使师生的关系更为融洽。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素质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素质的实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
(五)学生身心健康的调试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是针对我们现在学校教育系统的客观实际提出来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这个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对教育本质意义的追求。其次是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提出来的。我国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耐力下降、肺活量水平低、近视率高等。强调“健康第一”是从整个民族未来兴旺发达这一长远而根本的利益出发的,正如《决定》提出的“健康体魄是我们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再次,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求我们明确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
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不但要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的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三、结论
从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来探讨中职体育教师多重定位,只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思路,还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问题,如从哲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都可以挖掘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和责任,这样,才能更全面、系统地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素芳.人本主义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卢元镇.论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体育科研,2002,(2).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在建构主义的表述上,有的加上“理论”两字,冠以尊称,有的直接表述为“建构主义”,看上去更是一种思想的潮流,这不仅仅是一个表述的问题,而且是认识上的混乱。从侧面我们也能够得知建构主义本体的含混或建构主义理论体系的缺失,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拉文(R.slavin,1994.同:斯拉维因)在其著作中的表述:“当前教育心理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人们对它的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l]。
建构主义并非一时兴起,建构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这种历史渊源首先源于心理学上的理论。建构主义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行为主义的深刻反思,是对认知主义的超越。首先,行为主义强调的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合,这种观点体现出的是一种机械论,显现出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知主义正是在完善了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惜的是认知主义在某种程度走向了另外的极端,体现出了主观主义。其次,建构主义最早的历史原型可以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强调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同化”和“顺应”的两种形式,并不断的求得平衡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最后,建构主义受到了众多理论的影响。其中,即有心理学上的继承又有哲学上的影响。如:心理学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哲学上,后现代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另外,还受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的影响。总之,“建构”作为理论的基本概念或者称其为理论的思维原核,已经无处不在。建构主义的广泛存在,促使了建构主义不同的主张和类别的分化,但主要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主义、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控制论系统”[1]。
借助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教授的“二阶分类”[1],上述几类建构主义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心理学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教育学建构主义,笔者重在讨论教育学视野下的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建构主义的观点
众所周知,在狭义的教育观下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间的交往,本文正是基于狭义的教育来论述建构主义理论(以下简称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建构主义知识观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纯客观存在的,知识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必然受到环境和主观的影响。其次,知识的永恒性被打破,知识的获得是受人们主观意识制约,知识是价值负载的,知识是在与环境的交融中建构起来的,人们对于知识具有发言权。最后,建构主义对于知识的观点延伸到教育中来就构成了对于教学的本质认识,也深刻的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化了人们对于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认识。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立在建构主义知识观点的基础之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重点强调主动建构、互动建构、情景建构,从而进行意义的建构。首先,建构主义理论重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主体自主的能动的建构意义。个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去编码信息、积极表征的过程。显然,建构主义是继承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学生记什么;”正是对以往学习观念的讽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学习的,而是主观的、能动的建构意义。其次,除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外,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习不是学生一个人的学习,而是在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中学习的,旨趣是一种“对话”的学习。最后,建构主义反对把知识在抽象中让学生去学习知识。建构主义者提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中,是可以被感知。
3建构主义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的方法要依据学生学习的方法,可见在我国教育史上其实早就存在着建构主义的色彩,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并不是凭空想像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先前知识背景来理解文本的意义的。其次,积极的开展多重的对话。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与自己、学生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多重的对话,知识也正是在多重的对话中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开展对话的权利和环境。最后,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营造。教师应该积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生成。
三建构主义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
200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4],其中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启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2003年,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5]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从两个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能够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阅读教育中的彰显。“美国宾夕法尼亚洲《阅读评价手册》中将阅读描述为是一种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动态活动”[6]。
显然易见,国内外都把阅读理解为是学生在主观意识上与多方面开展的“对话”,建构主义成为了阅读的一种理念、一种方式。建构主义和语文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首先,建构主义改变了传统单线的阅读教学。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直接替代学生的阅读,即使有学生的阅读,也是种阅读形式的存在。学生是对文本进行了阅读,但是怎么展开阅读往往是含混不清。其次,建构主义注重了阅读中学生的意识。建构主义重视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或者发展到鉴赏性阅读。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成为既定答案下的阅读,阅读教学存在着一种预设的解读标准,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不是意义的阅读,阅读文本变成了对权威意识的寻求,或演变成对于考试的模拟,功利化倾向蔚然成风。最后,建构主义重视学生展开多方面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和文本的单线对话,建构主义变单线对话成为多重对话。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展开了心灵的沟通,这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基本上可归纳如下:第一,文本解读的权威化和单一化;第二,语文阅读教育中,阅读内容的虚空化和阅读方式的功利化;第三,语文阅读情景的非真实化。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极其有利于转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弊端,建构主义恰为改变这种弊端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尽管这是在观点上的契合,但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这一点来说具有突破性的引领,甚至对于整个教育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和建构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谋求了契合。应该用建构主义革新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更准确的说是我们的教育观念。从观念的引领下走上实践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慢、差的局面。我国正在基础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借此背景下开创语文阅读教育的新局面,已经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共同期待。
四建构主义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背离
西方的建构主义与语文阅读教育的“契合”,是不是完全的适宜?我们不得不认真的审视建构主义,而非一味的崇拜。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中主要是重视浏览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对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往往是忽视甚至是漠视。理解性阅读中往往也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往往是在教师的理解上的理解,缺少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文本的解读,其中的弊端可想而知。建构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扎根与我们心中的,它不是“无源之本,无水之木”。阅读在本质上主动的认知活动,语文阅读更是建立在语文本质观指导下的阅读。
语文本质观的分歧更是严重的影响着语文阅读教学的展开,语文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对于语言或言语的阅读,更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片面的遵从学生的个性阅读对于语言或言语的学习是不利的,语文阅读的实施应该基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应该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的阅读,并非是基于生活经验或常识性的阅读。其次,语文阅读情景的营造是有利于学生阅读的营造,并非是对于文本所描绘环境的营造。抹杀学生和文本的直接接触,在其中增添情景这一中介,并不见得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反而增添了障碍。最后,从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本体的发展并不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质”变。建构主义只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外因,真正的原因是在理论上对语文阅读教学本体的缺失。在理论的横向来说,语文的本质是什么?阅读的本质是什么?这些逻辑起点在阐述上混乱是根源所在。从理论的纵向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怎么实施?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的怎么样?等基本技术理论或称之为应用理论得不到深化是实践的盲目。近些年来在教师理解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中,出现了机械的、照搬的倾向,让人们看上去怎么也像是“二张皮”。建构主义理论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否定了讲课和考试的教育过程。同时,无限了夸大了学生的知识经验,而且出现不分年龄阶段的误用倾向。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分为: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以感性的认识为主,本应在教师的理性认识之下引导学生阅读,建构主义却无限的放大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单单的“建立”却不见了“构造”,实乃糟蹋主义,这是非常危险的!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其教育部门的高层主管还承认有较大程度的削弱”[7]。在西方建构主义理论也才刚刚发展起来,所以说如何促进建构主义与语文阅读教学在视域上的最佳融合,掌握好“度”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在在内心掂量一番的。殷切期待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早日铸成理想境地。
参考文献
[1][2][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贺卫东.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3(6).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推荐阅读:
人本主义教学法08-27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05-23
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07-15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23
人本主义视角10-17
人本主义原则10-19
人本主义哲学05-17
人本主义取向07-10
人本主义思潮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