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学法(共12篇)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 重视人的内在需求和兴趣。在此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探索了很多教学方法, 如:开放式教育, 询问式学习, 教师的有效训练,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等等。虽然这一理论充满着进步的思想, 但是辩证地说, 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过分强调人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等。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分析, 避免误区, 正确合理地把人本主义思想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 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一、倡导人本主义理论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讲授者”而是“促进者”。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策略的制订, 使学生拥有选择学习什么、怎么学习的权利。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使其能够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能够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 接受挑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培养。
二、重视学生的个人需要和兴趣, 同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出学生真正需要的、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耐心引导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供学生选择;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增强学习自觉性;因材施教。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 更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重视学习者自由、自我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 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讲等形式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同时宽容学生的表达错误, 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另外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尽量减少批评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学习感受, 在师生交流中善于理解学生的想法, 积极与学生讨论或对话, 经常鼓励和赞扬学生, 与学生多一些温和的交流, 少一些教条化的命令, 微笑面对学生, 同时做到表里如一, 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 充分信任学生。
总之,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目标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从而使学生能够以自我指导的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探索。只要正确地理解这一理论, 领会了其“人本”的精神, 把它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堂中, 并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 我们的英语教学改革肯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推进。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2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其基本内容如下: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
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在操作上罗杰斯的方法有:由学生提问,然后根据问题内容出试卷,而学生参与评价;由全班学生讨论课程结束应达到的水平,并谈论自己已达到的程度;师生共同评定每一个分数;学生书面进行自我评价,若与教师的评价有很大差异,师生间就进行讨论、商榷,共同确定分数。
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教师版)
(一)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对学习者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拥有,要符合学生人性发展的实际需求。其教学理论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极具魅力的一种理论。这种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知觉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人本主义认为,知觉(perception)是决定个人行为取向的基础。这里的知觉与认知心理学不同,是指一种感受,是个人对其所知觉者产生的感受,属于感情范畴。他们认为,知觉是构成信念的基础,不同的知觉产生不同的信念。因此,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行为者知觉的世界,从行为者的观点去看事物,必须考虑该事物对你和对他而言可能产生的意义;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不能仅从行为表现上加以矫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的知觉或信念。因为,事实纵然客观存在,但每个人对其产生的知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在某种情境下表现的某种行为,必须先了解学生如何知觉该情境。可能教师认为学生某种行为是怪异且不应该的,而学生却认为是正常而应该的。学校的要求不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所订的行为规范学生未必遵守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对此要求与规范所产生的知觉和信念未能与学校一致。例如,破坏学校财物是违规行为,可是仍有学生为之。对此等学生而言,很可能是他自知不能以优异的成绩取悦于老师,宁愿以反常的行为获得朋友的“赞赏”。因此,每当教师抱怨学生缺乏动机时,他的意思必须稍加补充,他所指的是:他的学生对读书缺乏动机。事实上,换一个读书以外的环境,同样是那些学生,很可能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原因很简单,对这些学生而言,读书一事在知觉和信念上都缺乏意义。
2.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和情意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自我实现,即全人教育理念。
罗杰斯(C.R.Rogers)认为,现实的教育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他指出:“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是强调认知,摒弃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部分。”而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因此,人本主义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们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情意需求是指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需求。如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心力融会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完人”(whole person)或“功能完善者”(fully functioning person)。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其现实的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而不是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知识内容的学习及知识结果的评判。“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有教养的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促进认知发展和情意培育的功能。虽然教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其
发展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即所谓数理化重认知,文史哲重情意,但就教学活动所教的对象——学生来看,他们是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又有情意发展的需求,更有人格健全的愿望。同时,认知发展、情意发展和人格培育往往是相互促进的,学习并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体验和人格影响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心理学家都主张:无论教学生学习什么学科,都应该采取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全人化教育取向,提倡“寓情意教学于认知之中”的教学思想。“缺乏情意的教学活动不会使学生产生知性的学习;同理,缺乏心智活动的教学也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意志与感情。”就全人教育的具体内涵而言,康布斯(Combs)提出了七项指标:(1)针对学生各方面(指知、情、意等)的需求,配合学生经验,设计学校教育,务必使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潜力得以充分的发展;(2)要使每个学生均能在教育环境中,不但在智能方面得以自我表现,且在情意方面也能学到自立立人的观念与能力;(3)针对目前及未来的生活需求,能使每个学生学习到必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和职业生活的能力,以能实现多元化和多变化的社会;(4)学校的一切措施,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务必能使教育效果对每个学生都发生个人化的意义;(5)在所有的教育历程中,必须将知、情、意三者贯串其中,以期发挥全人教育的功能;(6)营造学校的教育气氛,务必使整个校园变成一个虽有挑战,但却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支持而不具有威胁的学习情境;(7)培养学生纯真而开放的气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既能学会在团体中尊重别人,也能学会在个人生活中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3.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罗杰斯的教学思想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罗杰斯不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心理治疗中人本治疗学派的鼻祖,是当事人中心疗法(humanistic personcentered therapy)的创始人。他在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时,提出了扮演优秀治疗者角色的三个基本条件:(1)真诚一致(congruence);(2)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3)同理心(empathy)。并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他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传统教育模式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交流双方的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学校实施强制管理,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民主和信任感,学生经常处于怀疑和惧怕状态中。这使得传统教育面临时代的迅猛发展变化时,显得苍白无力和不协调、不适应。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成长的潜在条件,都具有向上的潜能,关键是要给他们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如何才能有效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罗杰斯在其所撰写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进行了详细阐述。(1)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为教师者,必须首先认定,每个学生各有其天赋的学习潜能。(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者才会产生学习。教材是否有意义,不在教材本身,而在学生对教材的知觉(看法)。如所学教材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就构成了意义,他们才乐于学习。(3)在较少威
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此处所说的威胁,是指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因种种因素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为师者要使每个学生皆有展现其优点的机会,从而减少学校教育中的威胁气氛,以利学生学习。(4)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时,只需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和各种学习资源,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探索发现结果,这样才会启发学生心智,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达到知、情、意并重的教育目的。
(5)学生自评学习结果。这样做有利于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6)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应对变动的社会。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如同在心理治疗中把重点放在医患关系上一样,罗杰斯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课程设计、教学设备资源等,而是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因此,教学的重点也应当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上。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充分发展,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1)充分信任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行动;(2)表里如一,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3)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4)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总之,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核心的教学理论对当代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向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在的世界,强调感受、信念、价值、抱负等等内在因素的决定性意义;
(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5)重视自我概念,强调自我,认为自我概念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变量,是决定个人智慧,适应、成功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其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推动了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关注;突出了情感、动机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以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成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新模式。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形式——非指导性教学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有许多表现形式,如在培育健全人格的教育中,采用间接取向和直接取向结合的道德教学;在教学环境设计上的开放教室的教学设计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针对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实,并将他在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心理治疗技术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自发学习”为特征的非指导性教学。所谓非指导,是指放弃传统教育忽视个体要求、替代学生思考的指导。罗杰斯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教是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拥有,而不是教师的教导。他甚至认为:“教的结果是有害无益的。它似乎导致了个人对自己经验的不信任,并使有意义的学习遭到抑制。”
非指导性教学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的理念。在罗杰斯看来,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往往因他们在学校教育中的经验而变得迟钝了。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这种心理倾向是可以信任的。也就是说,应该相信人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教学目标:非指导性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将教学视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以此开发创造潜能,培育个性,最终培养知、情合一的完整的人。
操作程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学目的、内容、进程和方法等由学生自己讨论决定,学生有绝对的选择自由,个人可以无拘无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切活动由学生自己发现、自行组织。课程进行既无终结也不作考察。其大致步骤是:(1)创设情景;(2)个人或小组选择确定他们的学习目标。教师首先提出“我们今天要讨论或做什么”作为引导,以寻求共同关注的问题,集体讨论确定为集体的目标。教师要提供一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并参与小组目标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3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罗杰斯把教学看成是促进学生自由学习,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下面的三个方面。
1学生——复归为学习主体。
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应当让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课程的安排是无结构的,主要是从事自由的讨论,使学生能形成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他们自己的感受;自律是学习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把自律看做是他们自己的责任,自律代替外加纪律;学习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而不是由教师来做。
2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并主动地学;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教师提供学习所需的资源。
3教学方法——教会学习
教学方法就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不是直接传授某种知识,而是传授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也就是教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科学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组织好教材;要善于辅导。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新课程体现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培养、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是相一致的,可以说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现代数学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人本主义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
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知情分离的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成为知情统一的“完整的人。”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的焦点指向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常常被忽视,导致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只关注从认知角度考虑展示数学知识的正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倾向,数学教学宜积极倡导认知情意相结合,不仅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感知、理解、运用、巩固和智力等认知因素,而且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情意因。
3.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作用,把它看成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并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是由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教学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态度品质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移情理解。这对数学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提高教学效果。
4.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并精心设计这些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5.更新评价的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应更新评价理念,使数学学习评价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对人本主义教学观的反思
在看到人本主义对现代教学的启迪和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认识到人本主义因为时代和历史背景的限制,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人本主义只关注个人,将个体的需要、自由及发展看作是教育的全部,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将自我和自我实现凌驾于社会之上,易于走向个人的极端,导致极端多元化倾向、绝对个人自由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在教学中削弱了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给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去搭建“脚手架”,为学生的学习设定“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探究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交流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等教师主体性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人本主义教学观不主张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认为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编排以合乎儿童的兴趣和要求为准则。在罗杰斯看来,呈现教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意义,显然,这种观点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征,体现严谨性的是逻辑,逻辑使数学成为一个有序的结构,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有序性,数学学习不能脱离数学自身的逻辑体系,任何离开数学逻辑体系自由建构或跳出数学本体系赋予个人意义,都是空中楼阁。
再次,人本主义的不足体现在教育实践中的模糊性和对教学目标的解释处于游离状态中。人本主义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模式和方法,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极高的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会感到无所适从,很难处理好如教育管理与学生自由发展等的关系等问题。
我们要正确评价人本主义心理学,收其精华为当代数学教育教学服务。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4
关键词:心理学,人本主义,教学
一、学校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生都认为心理学的学习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利, 因此对心理学学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学到较为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 心理学教师一直对此进行着细致的研究, 但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一学校不能对心理学课准确定位;因为存在着财力紧张、人员缺少, 以及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很大等问题, 所以学校时时刻刻都想引进专业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讲求职业道德的心理学课教师。但当前设置的心理学教学目标, 却着重于对学生讲解一些基本性知识。二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在当前的心理学教材中, 只有简单描述了人的一些心理与行为, 而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有影响的内容却非常稀少;三教学手段过于简单, 与前面的论述相同, 很多教师在讲解心理学知识时还是以课堂讲解为主, 而没有重视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心理学教学中人本主义思想应用方法
1. 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与学习条件。在当前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中, 主要内容是在“心理发展与教育”一章中讲解维果斯基、皮亚杰和柯尔伯斯等人的心理学研究;在“一般学习心理”一章中主要讲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和学生的生理机制等;在“分类学习心理”一章中讲解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在“学习理论与教学”一章重点讲解了最近出现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删除了一定内容的旧理论;在“教学心理与教师”一章重点讲解了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学生的学习与教学心理结合在一起学习,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形成了较为严谨的教学结构。
2. 加强实践操作
设置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今后的教学解决遇到的各种实践问题,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应该是如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学习动机与道德教育等。如在学习“知识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活动内容, 教会学生如何整合知识, 如何形成自己的概念等, 要重视理解高层次的知识和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再有, 教师在讲解上述有关内容时可以应用一定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一定数量的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和讨论题, 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在掌握一定内容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创新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重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应用教材的同时发挥教材中重点内容的作用。同时重点学习“学习心理”、“品德心理”、“心理发展与教育”等三个方面。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做到以学生为主, 将学生心理的发展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真学习皮亚杰等心理发展理论和教育的深层次内容。再有, 还需认真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学习条件, 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育心理方面, 要重点讲解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学习个别差异一章时, 要重点讲解多元智能理论, 以及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如何应用等, 再有, 也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等。
4. 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教学方法。讲解教育心理的基础知识时, 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前面讲, 这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利用师生间的对话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中的疑点和难点, 从而展开讨论和研究, 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要以精细为主, 而且需要重点讲解有关主题方面的内涵与逻辑之间的联系, 学生才能系统的理解。
5. 积极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如在研究学习知识、形成技术与遵守法规等内容时。教师还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思考, 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然后在小组当中进行讨论, 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见解,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最后做出总结, 纠正学生认识中的失误之处, 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加以深入, 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为今后其他课程的改革积累经验。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主体作用, 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讲求师生间的协调配合, 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与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下旬) , 2015 (03) .
[2]沈承春.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10)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基本资料 篇5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A.Maslow)和(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1)教学目的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的“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多次明确提出了他的有关教育目标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提出了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他极力批判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核心位置的做法,认为这种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奴隶”。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基于此种认识,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具有以下特点: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由此可见,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完全站在传统教学的对立面,只不过强调了传统教学忽略的而确实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方面,即应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支配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角。
(3)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罗杰斯倡导过程哲学观,反对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东西,他从未明确和系统地描述过非指导性教学的系统方法,但我们从其基本理论假设中还是可以发现“非指导性教学”的以下实施策略。
第一,教师应对自己坚信不疑,教师当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充满信任。
第二,教师应同其他人共同担负起教学活动责任,课程计划、教学管理、经费预算、政策制定等都应是一个小组的共同责任。
第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第四,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习方法作出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据此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第五,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这是一种充满真诚、关心和理解的气氛。
第六,学生的重心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内容虽然重要,但却是第二位的。第七,强调自我训练,学生将训练看成他们自己的责任。
第八,重视自我评价,小组成员或教师的反馈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最后,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中,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4)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罗杰斯将教师定位于“促进者”角色,认为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并履行相关任务。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诚。教师必须去掉假面具,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虚伪。二是接受。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教师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三是理解。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观是在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他们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行为和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的看法的结果。由此,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A.Maslow)和(C.R.Rogers)。人本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1)教学目的罗杰斯在人本主义的“性善论”、“潜在论”和“价值论”的基础上,多次明确提出了他的有关教育目标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教育应该注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和创造性的人。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及其特点
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提出了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他极力批判传统教学将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核心位置的做法,认为这种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奴隶”。在罗杰斯看来,教学活动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把学生的“自我”看作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基于此种认识,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具有以下特点:在课堂中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围绕着发展个人的和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由此可见,非指导性教学并不是完全站在传统教学的对立面,只不过强调了传统教学忽略的而确实对学生的发展有利的方面,即应赋予学生更多的空间支配教学过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拓展了教学研究的视角。
(3)非指导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罗杰斯倡导过程哲学观,反对任何固定、僵化、一成不变的东西,他从未明确和系统地描述过非指导性教学的系统方法,但我们从其基本理论假设中还是可以发现“非指导性教学”的以下实施策略。
第一,教师应对自己坚信不疑,教师当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充满信任。第二,教师应同其他人共同担负起教学活动责任,课程计划、教学管理、经费预算、政策制定等都应是一个小组的共同责任。
第三,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第四,学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习方法
作出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所产生的结果负责,据此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第五,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气氛,这是一种充满真诚、关心和理解的气氛。第六,学生的重心集中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学习内容虽然重要,但却是第二位的。
第七,强调自我训练,学生将训练看成他们自己的责任。
第八,重视自我评价,小组成员或教师的反馈信息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最后,在这种促进成长的气氛中,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4)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罗杰斯将教师定位于“促进者”角色,认为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制者,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承担起“促进者”的角色并履行相关任务。他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三是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四是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五是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6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人格的完善,人的尊严的维护,是人文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地实现人文精神的渗透,我们应该把学生从“我教你学”的课堂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把学生从大量空洞的说教中解放出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把学生从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师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还学生学习主体、教育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把学生从家庭、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的未来生活,并为此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人本主义”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方法的两大特征就是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知情意的整合发展。思想政治教学需要一种积极的、亲切融洽的、充满人情味的人际交往氛围。师生之间应如同志、朋友,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要跳出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大力提倡民主、合作,教学相长,“黑板面前人人平等”。要保障学生愉快学习的权利,保障他们自主学习——自由思考、发问、建议、决定学习过程和方法、选择考试方式甚至选择教师等诸项权利。同时还要形成良好的师师关系、生生关系和校园学习环境,通过人文精神的滋养,使学生能够善待父母、朋友、同学,善待生存环境,善待自然与社会。传统道德中提倡的“和合”精神,追求天人和合特别是人际间的亲善共融,主体心情的宁静安详,心绪的和平恬淡,心灵的充实愉悦,与我们今天的人文教育是相通的。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不能压抑人的天性,不能成为奴役学生的实践。要反对权威主义和体罚;反对强制纪律,主张相对的自由自主。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容器,用来灌输知识;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
而现实的政治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学专制给学生的思想发育造成了严重的束缚,不少教师居高临下、“目中无人”,客观上凌驾于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炫耀自身的“智慧优势”,不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给教学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事实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教师要毫不吝惜地还给学生。在人文化的政治课堂上,仅有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当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能激发他们潜能的学习环境,还学生学习自由、言论自由、想象自由,让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人格,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尝试主动求知,让学生也成为知识及信息的加工者、传播者,学习、思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观点的评判者、提出者,让学生放飞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
思想政治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情感养育的圣殿。只有人文才能告诉人类应该做什么,才能驾驭人类的知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失落会造成一大批“人文精神残疾人”——“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充满人性,人才不会迷失方向、价值和归宿;唯有人性,才是人一生品质的”守护者”。政治教师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健康个性影响学生,用美与善熏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同时要给学生一双审慎的目光,用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高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确定健康的生命追求。
试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篇7
1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内涵及其观点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内容和过程要体现人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1.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担负着培养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全面发展是指身体、智力、情感融为一体,即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而现今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成绩、专业能力等智力发展,忽视了除学习之外的其他素质能力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在应试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既定的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发展。
1.2 强调学生“有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和学习需要,强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它包括四个要素:一是学习的个人参与性,学生要调动个人情感和认知将其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学习的自我发起性,指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自我发现问题、掌握学习技能、领会知识;三是学习的渗透性,不仅仅要学,还要讲学会的知识融会贯通于生活之中;四是学习的自我评价性,只有学生自己清楚教学是否满足了自身学习的需求,是否解答了疑惑。简言之,学生要充分调动身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能融会贯通所学,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1.3 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唐代韩愈曾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宋代朱熹重视学生自学,“书用你自己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学,某只是做个引路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2]我国古代书院的讲学制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注重学术交流,提倡学术争鸣。”[3]同上所示,人本主义者也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除了指引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融会贯通之外,还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辅之以引导,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求进步,方才是促进学习的最佳教学方法。
2 当前教学现状分析
回望中国教育教学发展过程,其不少教学理论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南辕北辙,具体表现如下:(1)教学目标以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等显性目标为主,忽视诸如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方面的教育;(2)教学内容以传授既成知识为主;(3)教学过程被简化为灌输式教学;(4)师生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平等、不民主。由上可知,尤其是地方二三流学校的教学现状与我们追求的“人本理念”之间有着太大的差距,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过程到师生关系无一不暴露出当今教学的种种弊端。那么,理想与现实之间为何形成了如此大的鸿沟?以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1 宏观原因
受知识本位理论的影响。知识本位论主张把教学定位于传递知识,教学应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根本,强调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了不少学习好但动手能力差的“好”学生。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渊源流长的儒家文化对师生关系影响甚深,在我国古代,人们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重,有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教师被认为是真理的化身,在师生关系中具有权威性,当下,我们的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当与教师意见相左时,往往会屈服。其实,尊重教师无可厚非,但是若将这种观念带到教学之中就会使本应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化为上下级的命令和服从关系,缺失了人本的味道。
2.2 微观原因
从教师角度看,以上种种原因影响着他们的教学观念。此外,还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对教学发生着影响,例如某些资深老教师倚老卖老,不肯听取接纳年轻教师新的教学观点。当然,这种状况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忽视了教学工作,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下,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从学生角度看,以大学教学为例,学生在经过高考这一应试教育模式下进入大学课堂,仍然延续以往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欠缺,还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此外,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程度参差不齐,高校为照顾到全体学生不得不要求教师按部就班、全班系统地讲授,“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是多数非知名大学的教学主旋律,不少同学也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上课模式,只愿听讲,不愿发言,这也是造成教学现在令人堪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受到以上诸多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实难得到保障。其实,我国虽没有明确提出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但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渗透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只是在实践中因为各种因素制约,譬如高考制度,使得教育者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教育理念,开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以满足当下需求,但从长远看来,这一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
3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在现实中的实施
3.1 创造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及相关设备组成的,以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人文环境尤其重要,人本主义者认为,平等友好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一环境的创造者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自身要具备人本素养,然后才能充分调动一切教学因素建立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
3.2 实行人本主义教学
作为一名具有人文素养的优秀教师,第一,要抛弃传统教育中“唯师独尊”的权威角色,具备一定引导能力和促进能力;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第三,教师还需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针对个别特殊学生能够实施更具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第四,教师需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能够将既定的课本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活知识,掌握活本领,培养真正的完人、活人,而非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
3.3 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评价
以生为本的生指的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主要采用的是标准试卷统一测评的方式,评价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以成绩优劣划分学生等级,然而这种测试方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和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测评过程中,学生是最清楚自己知识掌握程度的主体,然而从小学乃至大学,几乎都忽视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对自己的测评。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测评中加入学生对自身学习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建立一个完善、透明、标准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教学问题,才能真正改进不足之处获得进步。
结束语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是否能成功实施,在于实施主体真正领悟、贯通的程度,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作为教师,要清楚明白虽然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从根本上讲,它的世界观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且过分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界因素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要知道,任何脱离现实条件的人的发展都是片面的、不健全的。因此,在借鉴使用人本主义教学观时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通,适度使用,切不可全盘照抄,如此,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当前,传统的教学观已然无法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虽然有自身的不足,但其可行之处仍可为我们提供借鉴,本文阐述了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观点,并通过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现状,旨在指导我国教学实践。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学生,教师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8
随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中心, 应用为目的, 任务为纽带, 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人本主义思想是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人的价值, 注重人的个性差异。
二、任务型教学法对英语教学的推动
任务型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 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备受关注。它把语言教学从课堂学习带到实际社会生活实践中, 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 (pre-task) 、任务环 (task-cycle) 和任务后阶段 (post-task) 。任务前阶段是教师任务设计准备阶段, 任务环是具体实施任务计划阶段, 而任务后是对前两个阶段教学成果总结和反思、补充的阶段。各个阶段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实例
笔者笔者所在高校英语取消听说课课型, 把听说课内容填补到英语综合课中。笔者发现由于综合课课时的缩短和听说内容的增加, 教师原来的任务活动并不适合现在课堂。
1. 任务前 (Pre-task) :
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 情感状态和对学习内容的侧重。根据数据发现授课对象86%能够接受把课堂拓展到课下的教学尝试。于是笔者尝试在课前根据听说内容录制教学“微”视频。在视频中讲解口语单词、句型, 提供对话范例, 插入相关英文影视素材, 上传互动群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下载、在线观看, 对学生进行前期的语言输入。
2.任务环 (Task cycle) :
以往的听说训练“任务环”设计大多是学生分角色, 按照课程内容, 分组在课堂上演示。但受到学生人数、声音干扰等因素限制, 很难达到预期的听说操练效果。笔者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逐步调整任务内容。
第一学期:以学生能够完成简单对话为任务目的, 在每集视频里都留下一个对话“主题”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共同讨论、撰写对话内容, 设定角色, 在校园里用手机拍摄对话视频然后传到校园网络平台, 师生对各组作品互相点赞、评价。教师在课下总结、记录对话视频中的出现的语言错误, 在课上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语言纠错服务。调动了学生参与口语任务的积极性, 学生反复操练了口语对话, 提高了口语水平。
第二学期:任务难度加大, 除了对话操练外, 在期末增设“团队口语视频PK”任务环节。任务主题设定为童话故事表演, 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供语言难度各异的剧本、影音素材, 同学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故事脚本, 进行改编, 运用道具或真人出演来完成这次口语任务。本次任务结束后, 学生可以用英语成段复述故事情节, 在内容编辑、视频制作方面也体现出90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学期: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表述能力基础上, 授课对象又是师范生, 他们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 所以本学期的口语任务设定为“一堂英语课”。学生自行选择一本幼儿英语教材, 学生分饰教师与学生角色, 在真实的模拟课堂下, 全英表述完成一节英语课。本次口语任务对于学生来讲是最困难的一次挑战。从英文教案的撰写, 到互动教学环节的设定, 课堂道具的制作, 现实课堂的模拟, 都需要教师细心的指导。笔者从教师专业角度为学生搜集资料, 组织观摩优秀教师录像, 修改学生教案。从情感上, 不断鼓励学生, 帮助其克服过程中出现的胆怯心理, 最终顺利完成课堂录制。本次任务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阶段, 学生们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部分学生已经可以流利的用英语表达观点, 叙述问题。
3. 任务后 (Post-task) :
在任务难度逐渐递增的行动过程中, 每次任务结束后笔者都做了问卷调查, 并让学生反思写下自己的任务感受。通过问卷, 教师能更充分了解学生对任务形式、任务内容, 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偏好, 为下一步制定任务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体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经过三个学期的任务型课程实践, 获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同时期末成绩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得出, 使学生更注意平时的课堂表现, 不是只靠期末突击复习来获得期末高分。
结语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承认、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 根据不同差异设计任务活动, 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任务活动,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任务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实践从原来课堂知识的输入者, 变成了任务活动的设计者、安排者, 资料供给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带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改进, 最终推动英语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蔡新兴.试论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教学观[J].人文教育.
[2]陈诗.人本主义理论与外语教学[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外语写作教学 篇9
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是其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二者缺一不可。认知是情感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事物的认知,了解自己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因而产生情感。知之越深,产生的情感越丰富、 越深厚。情感会促进或阻碍认知的发展。积极的情感会让学习者克服认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消极的情感则可能阻碍学习者积极性的发挥,从而降低学习效率。那么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把学习者的情感与认知发展统一起来,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的结果?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即在教育中,尊重学生、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当他们的主体性被唤醒并培植起来后,才能发挥其能主动性、动性、创造性。本文探讨外语写作教学中,通过教学环境的选择、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设计, 让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得以实现。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康布斯(Combs)、阿莫德(Amold)。 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对教学目的、教学环境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作了相应的描述和要求。
首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教学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即认知与情感统一发展的人。康布斯(1981) 认为,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对情感的需求,使他们的知识和情感均衡发展,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人。罗杰斯(1982) 提出教学的目的除了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不断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充实。教学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协作共赢是未来发展的必备理念。
其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教学环境的选择。所选环境不仅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汲取,还要能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感受到的威胁较少的情况下,有效的学习才会发生。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尽量减少失败的可能。当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时候,就会更少地感受到教学中的威胁氛围。马斯洛(1968) 认为,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其享受更多的自由,学生的潜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第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马斯洛(1968) 强调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和主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促进学习的发生。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才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为学生而设的,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为学生进行。康布斯(1981) 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因学校教育产生个性化的发展。
第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 评价不仅仅是所学知识的检验,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认识到认知和情感发展是如何相辅相成的,对已学知识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描述、分析和说明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变化。罗杰斯(1982) 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教学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反思并改进。
3. 写作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3.1写作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准备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消除他们的厌倦情绪或写作焦虑。写作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要做好准备。
3.1.1任务设计。王初明认为设计的作文任务要能够使学生有欲望去写、有内容可写,带动所学外语知识并加以运用;要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以拓展。(王初明,2005)。也就是说作文任务设计既要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与作文相关的知识,又要考虑到他们的外语表达能力,把他们对写作的兴趣、表达思想的动力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3.1.2加强交流互动。教师要开启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展开联想,燃起思维的火花,从而形成思维的互动。然后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布局和写作方法的选择,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优点给与肯定并进行展示,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协商更好的改进措施。 学生之间可互相讨论、借鉴。这样可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的学习环境。
3.1.3积极反馈学生习作,不改或少改习作中的错误。反馈有学业反馈和情感反馈之分(Brown,1994:220),还有消极和积极之分。积极反馈对学习有推动作用,消极反馈则会阻碍学习。 改正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和肯定其优点都是学业反馈的主要方式。 改错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消极情感,而对优点的肯定会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评改作文的主要功能应体现在学生是否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是否感受到老师在乎他们为作文付出的辛勤劳动。王初明认为,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 而改错却很难以让学生感受这一点(王初明,2006)。
3.1.4课外写作,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写作环境。Raimes(1979) 发现,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生对课堂写作有抵触情绪。 写作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宽松“安全”的写作环境。作文任务通常在课内布置,课外写作。课外写作没有了时间限制,没有老师在周围走来走去,也没有来自其他同学的干扰,学生不仅觉得轻松得多,也比在课堂写作有更多的自主性。
3.2写作教学过程以生为本
3.2.1学生是认知主体
使学生能够使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和跨文化交际, 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必须成为交际的主体,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才能掌握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及在交际活动中需要运用到的语言文化知识。
把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作文任务的设计上。设计的任务力求切合学生的特点,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根据常识和自己的经验,选择可理解性输入,在写作中产生可理解输出。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去。学习不再是英语课堂上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供学生习得外语的一个平台。英语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写作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就是说,让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学习者是积极的决策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参与交际,进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的主人。
3.2.2学生是情感主体
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学习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动机、自我概念、 毅力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取得成功;外语学不好则有可能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 对自己信心不足,低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写作教学要建立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之上。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从教学活动的权威转变成教学合作伙伴。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设计能激发学生创作能力的作文任务,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习者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消除焦虑尤为重要。同时,课堂评阅习作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肯定学生习作优点为主,使学生具有成就感,从而激发更强烈的动机。学生没有思想负担,没有过度焦虑,学习潜力能的到充分的发挥,内在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如期发生。
3.3写作教学评价:知情合一
传统的语言学习效果评价以认知评价为主,侧重于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而较少考虑学习者的情感主体作用和情感发展变化。语言教学已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对作文的批改不应再集中在改错上,而是以多种间接方式逐渐消灭语误,以认可作文中的优点为主。评价集中在学生的经验上、检查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解事物使之找到促使经验转移的联系。
对作文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把作文评价看作是教学的一部分,测试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分离的;侧重学习者的长处和进步,而非弱点和失败;评价用于指导和改善学习, 而非仅仅评价;侧重思维能力和高水平学习效果,而不是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鼓励交流与互动,但不能强制互动。这意味着评价重视写作过程,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参与。
作文评价应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统一起来。 教师与学习者共同管理学习,相互信任和合作,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责任感。强烈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会让其主动发现自己的不足,努力缩小自己的作品与优秀作文的之间的差距。应让学生认识到情感体验对语言技能的学习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吸取经验教训,客服消极的一面,不断提高自己。作文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要求。
结束语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二者语言学习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写作教学要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 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也重视学习者与教师之间、 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认知与情感互动,充分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神。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让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本主义思想得以体现,即外语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得到平衡发展和统一。
关键词:人本主义,写作教学,认知,情感
参考文献
[1]Maslow,A.H.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M].New York:Van Vostrand,1968.
[2]Combs,A.W.Humanistic Education:Too Tender for a Tough World[M].Phi Delta Kappon,1981.
[3]Amold,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4]Rogers,C.R.Freedom to Learn[M].Ohio:Merrill,1982.
[5]王初明.以写促学中的词汇学习[J].外国语言文学,2005,(1).
[6]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7]王初明.运用写长法应当注意什么[J].外语界,2006,(5).
人本主义教学法 篇10
一、目前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教育理论中,能力培养局限于认知方面,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方面,对学生学知识的要求只是上课能听懂,课后能消化,考试出成绩。长期以来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教师单纯地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为学习而学习,甚至拘泥于或盲从于考试,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等方面收效甚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及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病理形态掌握难[1]。大纲上要求机械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加之课时紧,教师讲课多采用“灌输式”,学生学习多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评价是“难度大”,“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2]。由此可见,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切实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通过某种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将新的知识信息同先前的基础医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将各种医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中去,以便为学生参加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用之于教学理论领域而提出的,它强调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把它作为全部教育的核心,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是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3]。近年来,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受到教育界的普通重视,尤其成为当前西方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同时也为促进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
1. 提倡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事实材料,忽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引导、帮助他们获得新知识。教学过程的重心应是“学会学习”。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教师首先要信任学生的潜能,并鼓励学生充分自信,从而使学生产生他能超越自己的思想,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逐渐确立自信,形成适应自己学习的最佳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完善个性这种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立专项讨论课和读书报告会,要求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某一疾病的研究概况及展望写1~2篇专题读书报告。报告会上每人发言10分钟,相同专题一人主讲,其余同学提问和讨论,会后每人递交一份评述。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加成熟和自信。
2. 开展临床病理案例式教学,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意义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倡导“意义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即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该理论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经历将来会成为他们真正问题的情境,即构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面临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4]。临床医学教学中最真实的问题情境即是临床案例。所以,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进行临床病理案例式教学,即先由教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请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医学基础知识结合课前的预习,从一个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大体所见、切片病理所见,到进行病理诊断,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综合分析、讨论病例,并对患者的预后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特别对一些难度不大的内容以病例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备课,选代表上台解说病例。这种模拟真实的临床问题情境既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意识,是对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道德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提升,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及人文素质的提高。
3. 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以促进自发的经验学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在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通过灌输知识进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变化的社会需要,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学习。教师应是学习的促进者及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可以与学生分享感觉和知识。
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外语能力,以便能够及时从临床及国内外优秀口腔医学教育网站采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临床资料和图片等优秀资源,全方位扩大、丰富、提升教学内容,不但弥补教材中只有基础理论知识没有临床联系的不足,而且保持与国际口腔医学教学前沿接轨,使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更重要的应大力建设网络课程,开展和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及国际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试验研究,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评价模式。通过网络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培养教师和学生适应信息化环境教与学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对形态学教学课程的特殊优势,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提供大量配有详细讲解的临床及病理彩色图片,供学生预习和复习参考。并推荐国内外优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网站,以便学生自学,既主动接触了口腔医学领域的前沿,又能够拓展学生医学逻辑思维训练,强化专业外语水平,为学生将来考研、出国留学打下坚实基础。
4. 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我评估能力
考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手段。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的程度等负起责任来时,他才是在真正的学习,才会对自己学习的方向真正地负责。所以,自我评价在促进学习中是极为重要的[5]。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后,自我评价会变得越来越客观、严肃、冷静,学生会意识到自我的努力和成长。
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引入口腔组织病理学考试改革,在口腔医学本科、口腔医学技术专科和成人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期末考试中进行探索,变得日趋重要。在期末考核中加重平时参与分和讨论分,并适当地参考学生的自评,使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长。另外,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或成人教育口腔医学专科或专科升本科的口腔组织病理教学中试行开卷考试卡片制,让学生考试时只可以携带一张由教师签发的专用卡片。这张卡片的内容是要学生根据教材、笔记、实验、参考资料等教学内容和要求,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整理上去。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学生在整理卡片内容的过程中,几乎都对课程及其要点作了全面的复习和仔细的摘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之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口腔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口腔医学从业人员,能否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口腔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取决于其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是否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6]。所以,优秀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师应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调动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育思想的转变及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洁,钟鸣,范玉,李乐,薛庆蕊,王兆元.创建口腔组织病理学PBL教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11-12.
[2]刘晓勇,李翠英,吴洪儒.学生上讲台教学活动的初探[J].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40-42.
[3]谈振华.课堂教育理论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2-24.
[4]施方良.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99-445.
[5]Rogers,C.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What Education Become[M].Columbus,Ohio:Merrill C E.1969.
罗杰斯人本主义与钢琴教学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钢琴教学;因材施教
罗杰斯人本主义是从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想要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民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习和行为中人的因素。他们认为,情绪、情感、志向、态度、价值观和人际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和人格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级集体成员之间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全部参与者均持有各自的经验、智力、情感、价值观、志向和技能,对情境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便能引导学生发挥潜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谓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这是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个最为引人瞩目的功能。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好地遵循了人本主义的原则和思想:①开放式教育。②询问式学习。③教师的有效训练。④“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其中最成功且影响最大的则首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将教学的重心完全置于学生身上,积极彻底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罗杰斯认为,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人的理性发展,片面地训练人的认识能力,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知情一体性。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人的情感受到压抑,先灭的自我得不到充分发展和实现,由此产生僵化,刻板、墨守成规,使得他们对当代急剧变化的社会无所适从。为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对策,将人的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有效地协同起来,使人成为一个能应付任何情况的“完整的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上,罗杰斯为教师提出的一般建议是:
1.提出学生真正需要的问题。教师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提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到教学中去。钢琴教学从某种意義上说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但它与一般的认知活动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摄取、加工、储存大量的音乐信息,并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这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学习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钢琴教学历来采取“一对一”“填鸭式”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短”“信息量大”与“演奏技能难”之间的矛盾,而这种授课的基本形式是老师说,学生弹;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是一种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相对沉闷,难以形成愉悦的教学情绪,教学效果较差。
2.提供资料。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材料如书籍、工具等。这些材料既要便于学生运用,又要允许他们自己选择。
3.订立契约。教师和每个学生就学业目标订立契约。契约有助于学生自我控制,增强学习自觉性,而且有助于保持师生之间的情谊。
4.鼓励学生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通过发挥情感调节功能来控制学生的情绪兴奋性,是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可以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评议;或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钢琴学习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它的优越之处在于,课堂情绪气氛愉快,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视角广阔。学生可以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谈自己的看法,更理智地指导练琴。其原因在于,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认识的,人类有一种基本心理需要,这是一种对亲密的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总而言之,在那里,它能接近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
5.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调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宽松活泼的授课形式,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有效促进了学生对钢琴作品及演奏技法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极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一方面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深入了解,由了解而相互密切配合,教学相长,共同切磋;另一方面,则让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由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创新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一种教育宗旨和一种教育方向,它首先注意的是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有关人性、动机、行为和自我实现的一整套假设的基础上去处理他自身以及他与学生的关系。总之,在钢琴教学中,学生的演奏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钢琴教师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弹奏技术问题;二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即艺术问题。提高钢琴演奏的技术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展示音乐形象、传达乐思、抒发情感。
参考文献:
人本主义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篇12
一、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涵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 还有自我超越需求, 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 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2]。在马斯洛看来,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和归属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生长性需要, 只有当一个人的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 人才会去努力寻求生长性需要的满足。所以说,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是以人为本, 在满足人的缺失性需要后, 发挥个人潜能, 促进自我实现。
(二)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
20世纪60年代, 罗杰斯将他的“求助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 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 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三大教学理论之一。
在该理论中, 罗杰斯完整地阐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 强调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 保护他们的自尊, 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 最后促进他们自身价值的实现, 使他们成为学会学习的自由人。在罗杰斯看来, 自由不应理解为“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作出抉择”, 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 自己作出抉择的男气”[3]。具体来说, 就是要培养能自主地进行活动, 有勇气选择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 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而不需要别人提供选择。
人本主义着重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 把教育的过程看成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这对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强调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该认识到, 人本主义也有不够合理的地方, 如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 强调了非理性主义, 忽视了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4];过于强调先天的潜能论, 忽视后天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导致对教育和教师作用的忽视。
二、现阶段课堂教学现状
(一)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那个时代是个伟大的创举, 但是到现在弊端却日益增多。教师在同一个时间, 同一地点, 教授给同一批学生同样的知识, 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很容易造成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一旦落后, 必然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性, 学生的潜能就不能被激发, 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二) “满堂灌”现象依然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为了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多教给学生一些知识, 教师会掌握大部分话语权, 加快进度给学生灌输知识, 却忽视了学生的反馈, 几乎不给学生提问题和反思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教学下,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式就成了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更不用提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了。
(三) 考试和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现在教育的评判标准是终结性的, 学生的素质如何要看高考考了多少分, 考上了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考试和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5]。不能否认, 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虽然得到改善, 但是仍然是用考试来评定学习结果, 分数的高低就决定了知识、情感、能力等各方面的高低。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鲜有提及, 真正的教育, 离不开学生对自身的反思与评价。
三、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启发与应用
(一)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想学什么, 怎样去学, 都应由学生自由讨论决定。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顾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促进他们形成完善人格, 达到自我的实现。
(二) 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角色, 改“满堂灌”为“群言堂”, 变主讲为主导,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 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达到自我的实现。
(三) 注重学生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由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 罗杰斯认为,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分数, 没有人能衡量我到底学会了多少, 这只有自己才知道。我相信自己对学习的看法已经从分数为中心转变为个人需要为中心了。”[6]由这句话可以看出, 人本主义主张学习是个人的事, 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学得怎么样, 是否达到了目标, 只有学生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因此, 让学生多进行自主评价, 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3.
[2]刘烨.马斯洛的人本哲学[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8.
[3]罗杰斯.来访者中心治疗[M].
[4]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 (1) :45.
[5]成尚荣.不要忘了素质与分数背后的人[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2009.
【人本主义教学法】推荐阅读:
人本主义数学教学11-19
多媒体教学:人本主义12-02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05-23
人本主义下的数学教学06-15
论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07-15
人本主义在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7-23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11-11
人本主义视角10-17
人本主义原则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