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2024-12-30

人本主义疗法案例(精选8篇)

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篇1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马斯洛(A.Maslow),还有戈尔德斯坦(K.Goldstein)、罗杰斯(Carl Rogers)、奥尔波特(G.W.Allport)等,他们认为有机体有一种发展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人除了一般的生物潜能外,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如需要或动机。它有七个层次,自我实现或创造潜能的发挥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能给人“高峰体验”的喜悦,人能达到这一层次就是最有价值,并且是最健康的。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疗法,就是要实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心,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学派,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的潜意识决定论,也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而主张从人的意识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心理。

罗杰斯认为个体内部蕴藏着自我实现的强大推动力,施治者只要提供适宜条件,求治者就能发挥其内在的潜能,自发地开始改变和成长,消除心理问题,达到心理健康。正是基于这种观点,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这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主导的治疗方法,而医生的作用退居其后,在治疗中医生主要是创造一种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环境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疗法有患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格式塔疗法(完形疗法)等。其中以罗杰斯开创的咨客中心疗法影响最大,是人本主义疗法中的一个主要代表。后来罗杰斯又提出将此疗法进一步延伸,改称为人本疗法,更强调以人为本,突出被治者是正常人。

患者中心疗法

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又称来访者中心疗法、咨客中心疗法,是罗杰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于1942年提出。患者中心疗法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

它与心理分析疗法相反,不要病人回忆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症结,而是帮助病人认识此时此地的现状,由于他缺乏自知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环境的现状,拒绝感受当时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病态焦虑,因此治疗的目的就是让病人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恰当的情感,并用此感情体验来指导他的行动,也就是靠自己本身的力量来治疗自己存在的问题。

咨客中心疗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如果人的自身体验受到闭塞,或者自身体验的一致性丧失、被压抑、发生冲突,使人的成长潜力受到削弱或阻碍,就会表现为心理病态和适应困难。如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能够和别人正常交往、沟通,便可以发挥他的潜力,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

此疗法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症……

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篇2

三大咨询治疗流派的人性观

人性观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和观点, 即人的先天之性。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以其对人性的独特看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建立了各自的治疗理念和体系;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都承认人有先天之性, 但却走向两个极端, 而行为主义学派不承认人的先天之性的存在, 持中立态度。

精神分析学派是现代心理治疗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形成了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第一个正式的治疗流派———精神分析疗法。它的创始人西格孟德·弗洛伊德 (SigmindFreud) 认为, 人生具有两大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人的行为是受本能驱动的, 是非理性的, 由无意识决定;所以, 社会必须对人的那些不受约束的本能冲动进行控制与压抑;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 而生活只不过是人朝向死亡过程中迂回曲折的道路而已[2]。由此看来, 精神分析疗法不信任人性, 认为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独立的, 相冲突的;其人性观带有明显的“性恶论”的色彩。

与其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是以人为中心疗法, 该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 (Carl R·Rogers) 。罗杰斯对人性持积极的观点, 他认为人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 “实现趋向”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它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统御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量, 个体对待生活中的事件是根据这些事件是否符合“实现趋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是否有意义的, 且有机体自身有能力作这种判断。另外, 罗杰斯提出:“人性基本可以信赖”, 人性是积极的、前进的、有建设性的, 人性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一致的, 应该信任人性。当个体的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 他将成为一个“充分发挥机能的人”。由此可见,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需要的性善论。

和前两种疗法的观点不同, 行为主义疗法不承认人有先天之性。该疗法认为人出生时心神一片空白, 可描述为“空白心板”, 具有同等向善向恶的潜能;个体的行为经验完全是由后天的环境塑造的;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倾向于成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强烈的影响。所以人的善恶并非先天的, 而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我们可以说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是典型的中性主义。

三大流派的理论构建及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1. 理论建构

(1)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建构

精神分析学派从其人性观出发来构建其理论框架, 主要的理论包括:意识———无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在意识———无意识理论中, 弗洛伊德指出, 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无意识的, 而无意识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大量与人的本能欲望、非道德的冲动相联系的观念和经验, 因而受到压抑, 不被允许自由进入意识, 神经症症状行为的原因, 大都要追究到无意识精神活动之中;在人格理论中, 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总是处于不断的矛盾冲突之中, 本我按照“快乐的原则”行事, 它包含个体的一切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 自我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本我的愿望以更合理的形式得到满足;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 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 如果焦虑不能适时消除, 就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而在人格发展理论中, 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因而以后的人格问题均根源于幼年时期受到压抑的心理冲突。

由此, 精神分析理论把无意识的心理冲突看作是神经症 (心理异常) 的根本原因, 神经症病人只知道自己疾病的症状, 而对症状背后的意义或症状的起因一无所知, 当把症状的起因从无意识的层面提到意识的层面上来, 病人了解了疾病的缘由, 症状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所以自然就会消失;因此, 精神分析疗法的焦点不在消除外显的症状上, 而把“将无意识的东西转成意识的东西”确立为其治疗目标, 包括重建人格, 协助当事人记取早年时期的经验, 认清内心有哪些心理冲突受到压抑, 能睿智地觉察内心世界等等。

(2) 人本主义的理论建构

人本主义则从其“人性基本可以信赖”, “人具有自我实现趋向”的性善观出发, 提出现象场和自我理论, 构成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罗杰斯认为, 个体的主观经验世界就是现象场, 每个人的现象场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 旁人 (包括咨询师) 永远不可能像当事人自己那样好地了解当事人, 因此, 在治疗过程中推崇当事人的主导作用。而自我理论指出, 当个体在自我实现基本动力的驱动之下, 通过“机体估价过程”的自动作用, 可以达到理想的发展, 但在自我形成过程中, 由于个体处在要求感到自己有价值, 值得关爱的自我关注动机的支配下, 价值条件提供了判断经验的准绳[3], 而不再是单纯地处于机体评估过程的指导之下;这时, 儿童的自我与经验发生了异化。那么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出现了不一致和冲突, 且个体的防御手段无效, 即不能成功地歪曲或否认经验和体验时, 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的适应问题, 所以心理适应问题的根就在于个体自我中那些无效的、与其本性相异化的自我概念;由此, 心理治疗的目标就在于提供一种充满安全感气氛的环境, 以引导当事人自我探索, 使其认清阻碍成长的因素, 并能经验到过去遭自己否认和扭曲的自我, 使当事人更趋于开放, 更信任自己[4]。简单来说, 就是恢复人的本性, 帮助人按其本性的要求去生活, 使其更丰富, 帮助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罗杰斯曾提出两条衡量心理治疗之建设性变化的标准, 一是自我中的“价值条件”减少, 二是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增加[5]。这些都体现了其对于人性的积极看法。

(3) 行为主义的理论建构

行为主义从其“行为是由后天环境塑造的结果”出发, 以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 构建了行为疗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通过S-R形式学习到了一组刺激事件相关或相随的关系, 操作行为主义强调行为是环境结果的函数, 个体通过操作掌握了区别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个人对环境事件的评估[6]。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就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不过是各说明一种学习形式而已;所以行为疗法的核心就是学习。行为疗法认为, 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 正常的或是变态的行为, 都是由学习获得的, 而且也能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增加或消除。异常心理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适应行为, 既然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消除, 并可习得新的适应行为。所以行为疗法的治疗目标是:创造新的条件供来访者重新学习, 消除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学到更多有用的行为, 确认影响行为的因素, 并找出克服问题行为的方法。

2. 对治疗关系的强调

在精神分析疗法中, 治疗关系主要是指移情性的治疗关系。弗洛伊德认为移情实际上是病人过去 (多为幼年期) 对父母或他人的情感经历的重演, 只不过是用分析者替代了儿时的情感对象, 移情神经症是原来神经症的翻版, 治好了移情神经症就等于治好了原来的神经症;从而强调了咨询者作为当事人的一个投射的靶子或某个虚拟客体的作用。然而精神分析疗法只是把治疗关系看作是治疗过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认为它只是为分析治疗提供依据并指示了方向。该疗法更注重治疗者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强调治疗者对患者心理基本原因的探讨, 是治疗者对疾病原因的解释而不是患者的自悟;与此同时, 该流派也发展起相应的治疗技术, 如释梦、自由联想、抗拒的分析以及移情分析等, 所有技术的设计都是为了使治疗者通过长时间的分析, 协助当事人了解存在于无意识里的冲突。所以我们说, 精神分析疗法注重治疗关系, 但并不把它摆在首要的位置。

而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 治疗关系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流派十分看重治疗关系的作用, 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心理治疗的重点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关系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 当事人会降低自己对威胁性经验的防卫, 使之可以在意识中符号化, 从而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在的感受。由于以人为中心疗法相信人性本善, 当事人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所以在治疗中, 治疗者主要是通过同感、真诚、积极关注等手段来创造安全、温暖的氛围, 而很少采用类似于精神分析疗法的专门技术, 所以该疗法十分看重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忽视具体治疗技术的应用。

相对而言, 行为疗法并不把治疗关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们认为, 虽然共感、理解、宽容及接纳等要素是必须的, 但不是产生行为改变的充分条件, 治疗关系虽然重要但不是重点, 它只扮演基础的角色;行为疗法更看重治疗者的作用, 认为治疗者有如教师或训练者, 可以协助当事人学习更多有效的行为, 起着积极指导的作用, 但同时也认为, 治疗者和当事人维持一种良好的工作关系, 是引导行为改变的基石。相应地, 行为疗法发展起来具体的、可操作的技术, 如系统脱敏疗法、放松训练法、示范法、代币管制法、自我管理法等等。

由此看来, 治疗关系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居于首要位置, 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充分必要条件;精神分析疗法把治疗关系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认为它是治疗取得效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在行为疗法中, 治疗关系处于基础的地位。

3. 受到的责难

(1) 精神分析法受到的责难

精神分析疗法在其人性观的基础上, 重视潜意识、本能对行为的决定作用, 并建立相应的治疗技术, 为心理治疗的发展作很大的贡献, 但同时也受到许多批评:

一是该疗法具有过强的生物决定论色彩;单纯强调人的生物本性的作用, 人成了他的生物欲求的奴隶, 从而忽略了环境、社会力量的作用。

二是并不是所有的病因都需要从潜意识中去找, 都要和早年经历联系起来。

三是通过自由联想, 移情分析, 梦的解析等技术来探索潜意识的内容, 常令人感到无从把握。

四是该疗法的疗程太长, 花费太大, 且疗效并不十分肯定。

(2) 以人为中心疗法受到的责难

以人为中心疗法推崇当事人本身的能力, 重视治疗关系的作用, 在心理治疗中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但其本身不可避免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一是该疗法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 而理性的力量却退居次要地位, 有重情轻理之嫌。

二是个人主义的取向, 过于看重个体本身机能的完全发挥, 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和清楚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三是咨询者显得过于消极被动, 易陷入受来访者操纵的困境。

四是忽视具体策略和技术的应用, 排斥任何诊断和评估。

(3) 行为主义疗法受到的责难

行为主义疗法的人性观坚持人的行为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不适应的行为是后天学习得到的。治疗的着眼点在于外在的行为, 所以行为疗法以明快简洁的风格著称, 但也正是基于此, 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一是该疗法涉及到治疗者对人的操纵和控制, 这损害了人的基本权利。

二是行为疗法忽视对目前行为历史原因的探讨, 只关注外在的症状的消除, 会发生“症状替代”的现象。

三是行为疗法过于强调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夸大了采用外在行为控制的效果。

四是行为疗法只关注表面的行为, 而不注意处理来访者的感受。

结论

通过以上从人性观角度对三大心理治疗流派的阐述, 我们可以看到, 人性观的不同造成了咨询的理论基础, 治疗的目标, 治疗关系的强调等方面的差异, 但每一种人性观都是不完整的, 都有其本身的缺陷, 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了解到这些, 在以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中就不能单纯地坚持一种疗法, 而反对其他疗法, 恰当的做法应该是综合使用, 有意识地发挥其长处, 避免其短处。

当前, 在心理治疗和咨询中存在一种发展趋势, 就是折中取向的心理疗法, 它兼采各家理论和方法体系中的某些成分, 集合成一个综合性的体系, 如拉扎勒斯的功能治疗;有人预测在今后一段时期, 折中的、整合的理论取向将成为咨询和治疗理论的主导方向。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

[2]刘鲁蓉.人性观与心理治疗[J].成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0 (5) .

[3]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Gerald Corey著, 李茂兴译.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8.

[5]江光荣.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心理学动态, 2001 (3) .

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篇3

本案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一系列的有效矫治,结果改善了求助者焦虑、紧张、担心等的情绪。证明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求助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焦虑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小林(化名),男,27岁,汉族,未婚,业务主管,河北沧州青县人 ,大专毕业,收入稳定,住公司集体宿舍。相貌一般,中等身材,平时人际交往较少,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父母在老家,经济状况一般,兄弟二人,排行老大。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四岁幼儿园,七岁上学,学习用功,成绩良好,小学、初中较顺利。高考因为发挥不好只能读大专,对此深感遗憾。毕业后一直在私人企业当业务员,由于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主管,负责分公司的业务。求助者自小性格较内向、好胜,不善交际,不喜欢体育活动,无宗教信仰。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不多,女友在异地。父母为普通农民,经济状况一般,但对子女期望高,希望子女能学有所成。兄弟二人,排行老大,有一弟弟,去年考上大学,现在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

三、主诉和个人自述

主诉: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约一个月。

个人自述: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该公司工作,求助者很喜欢这工作,所以工作特别勤奋、认真,得到老板的信任,被晋升为业务部主管,主要负责分公司的工作,业务蒸蒸日上,觉得自己的事业正如日东升。但,最近公司新换了部门经理,管理严格,对下属较挑剔。求助者非常在乎经理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小心翼翼的,严格要求自己,担心万一出什么失误,让他传到老板那里,影响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而导致丧失进一步晋升的机会,甚至被解雇,这样,自己这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美好的前程就毁于一旦了。

一个月前,因为不小心填错了客人的地址,致使客人不能及时收到邮包,被投诉到经理处,经理大发雷霆,被狠狠批评了一顿。自觉懊悔不已,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错误,之后,上班更是倍加小心,担心再出现失误就可能会前功尽弃,丧失美好前程。越想越觉得心情烦躁,越想越担忧。近来更是心情烦躁,焦虑不安,觉得吃饭没胃口,晚上很难入睡,睡着了也很多梦,有时整夜都睡不着,白天神疲乏力,提不起精神。日常工作尚能够正常应付,但效率有所下降。越想越紧张,越想越担心,不知所措。担心长久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解决,因此前来咨询。

四、观察和了解情况

求助者独自求诊,相貌一般,中等身材,衣着整洁,举止得体,愁眉苦脸,神疲乏力,说话声音响亮,谈话心情紧张、担忧,言谈间可见神志清楚,言谈切题,叙述思路清楚。情绪较焦虑、紧张,对工作失误感到懊悔不已。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无疼痛也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个性稳定,生活习惯无异常变化。

社会功能正常: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与家庭成员、同事及朋友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曾到一般医院做常规医学检查,均未见异常。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求助者主要问题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目前尚未从工作失误的事件中解脱出来,导致出现焦虑、担心、紧张的情绪。其症状表现与工作出现失误密切相关。其实质与求助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信念密切相关,属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

(1)求助者主要症状是焦虑、担心、紧张、胃口差、睡眠不好等。从严重程度看,反应强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只有一个多月,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可见,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是焦虑情绪,属于心理咨询的对象。

(2)体格检查没有异常报告,说明没有器质性病变基础。他大专毕业不存在智力低下问题。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3)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各种心理活动过程之间是统一、协调一致的,个性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力图摆脱情绪困扰,主动求医。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②与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鉴别:根据许又新教授心理冲突情况的分析,其心理冲突与现实刺激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道德色彩,是常形,没有变形。并且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所以不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

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内容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超过2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约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1、生物原因: 27岁男性,无重大疾病史,其家族无精神病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可见,无明显生物学原因。

2、社会原因:(1)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中的生活状况,父母对其期望高。(2)去年弟弟考上大学,要其支持学习生活费,生活压力加大。(4)一个月前因为工作失误,被经理批评。(5)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父母在农村,没有多少沟通,与同事关系一般,朋友较少,女友在异地。

3、心理原因:(1)从小养成较内向、好胜的个性。(2)情绪、情感方面:受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困扰。(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工作失误,不知所措。(4)认知方面:对现实事件存在错误认知,如认为自己不应该出现工作失误。

七、 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

(一)咨询目标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根据心理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协商,就咨询目标、方法和原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咨询时间和次数安排以及收费等达成共识,制定以下预期咨询方向:求助者由于无法接受工作失误导致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因此改变求助者对现实生活的非理性信念,使其适应现实生活将是咨询的关键所在。据目标有效性的七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和多层次统一,共同商定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缓解情绪,改善睡眠状况。

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工作失误引起的非理性信念,导致其出现的情绪困扰,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担心等情绪和改善睡眠状况。

(2)远期目标:改变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

在达到上述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和行为模式,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人格完善的远期目标。

(四)原理和方法

1、方法:本案例求助者①在工作上认为自己必须是个好员工,工作不应该出现失误;②认为应该受到经理的赞赏,而不是责骂。可见,其焦虑情绪与非理性信念密切相关。因此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ⅱ](简称RET),通过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帮助他以理性思维代替非理性思维,以减少或消除非理性思维给情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完善。

2、原理:选用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又称ABC理论,认为:A是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c是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s),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产生的信念。求助者常用一些与现实不协调的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来分析和看待事物,从而陷于“自我”的焦虑情绪中。通过改变其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八、咨询过程

经过五次的咨询,分别采用了倾听的技术,使用了合理情绪聊法和黄金规则对求助者进行帮助。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和胃口已有好转,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每一阶段作阶段性的评估,完成阶段性的评估后,使用以下指标对咨询效果作整体评估。

(一)求助者自我评估:求助者睡眠状况已有良好的改善,心情也比以前好转,能协调好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二)周围人士的评估:一个星期后来电话说:“同事们都说我最近春风满面的,好像发生什么好事似的。同事都说我开朗了很多。”

(三)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在焦虑情绪、人际关系和认识上都有所改善。与咨询前对比,求助者基本上消除了焦虑状态,情绪已朝积极方向改变。

(四)心理测验的前后评估:开始咨询时曾建议求助者做SAS心理测验,但求助者嫌麻烦,没有做,所以缺少这项信息。

参考文献:

(1)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美]Gerald Corey 著 石林等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 第六版

运用精神分析疗法的心理咨询案例 篇4

X夫人60岁,有着一头金黄纤细的卷发,妆容精致,看起来很年轻。和我在电话里对她的印象很一致。

她表现得很不安,坐在椅上也显得安宁不下来,在椅上扭来转去,似乎身上哪里有痛的样子,有时站起来象个哮喘的人大喘气。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明白了她处于恐慌的情绪下:我可以直接感觉到她的焦虑,这种焦虑让她十分痛苦、难以忍受且饱受折磨。

从她牙逢里挤出几个词都要等上一段时间。她说让我多包涵,她十分不舒服,胸口就象被胸衣死死箍住的感觉。她看起来确实是胸口很不舒服的样子。她说全科医师给她开了些精神方面的药物,服药后她感觉有些好转,但是她这样难受的状态还是没改变。渐渐地,她平静下来,告诉我在婚姻持续了25年的时候,她与丈夫分居了。几个星期以前,丈夫和新女友同居了。她实在不能忍受孤独!

X夫人说,她这种状况可能与她幼年经历有关。在她出生后6周时,比她大2岁的姐姐患猩红热死了,母亲由于姐姐的去世很长时间内都情绪抑郁。

以前接受精神分析时她做过一个梦。梦里她掉入了深渊,或粉身碎骨。现在她有自杀冲动—以前她从来没体验过想自杀的感觉!她的想法主要围绕下面的内容:

丈夫为什么要离开她?她有2个孩子没和她一起住,她又没有知心的要好朋友,她在今后的日子里是不是会更孤单?

我和她预约了心理治疗,每周一次,但我对她说,她任何时间都可以给我打电话,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是必须的她就可以打电话给我,而且紧急时状态时也可能可以安排紧急访谈。我感觉患者需要坚定有力的支持。

类似她这样处在强烈且直接可见的焦虑状态的患者,我很少遇到过。当然我很熟悉精神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的极端焦虑表现。但她除了焦虑状态,没有任何自我结构障碍的症状。

X夫人由于接受过精神分析治疗,显然对精神分析的思路很有经验,而且她还有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她学过英语和历史,很早就对精神分析感兴趣。将她目前状态与早年经历串联起来的人是X夫人自己,她认为她婴孩时期由于母亲的抑郁有被抛弃的早年体验与当前状态有联系。但她的这些认识与领悟却一点也不能帮助她缓解现在的危机。

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篇5

林海生政治处副主任

伴祖国腾飞

——长春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典型案例

一、活动主题及意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广市县教育局精神,我校决定在全校师生中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动学校掀起爱国主义教育热潮。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用革命的传统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充实和武装师生头脑,激发广大师生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

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迎接奥运、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树立志向、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行动。探索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和教育艺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爱国主义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二、活动背景及目标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现在,我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努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 1

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活动的目标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进一步落实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前辈,复兴中华民族的思想;学习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我国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及“神七”问天,勇于向科学高峰攀登的精神。使其增强爱国之心、充满报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转化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转化为竭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利益的实际行动。

三、活动设计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主途径”,发挥教材的德育因素,处理好“授知”与“德育”,“晓理”与“导行”的关系。

2、以学习型家庭、农村学习辅导中心、德育基地等为阵地,发挥社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充分施教区各村“有心者、有力者、有闲者、有求者”的积极作用,加快社会人力资源的整合参与学校教育。利用社会人文资源,开展各村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教育活动实践,才能不断深入推进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型农村的建设;

3、以“妈祖文化”、“林士章探花文化”为合力,开展创建“文化家园”活动;以“海峡妈祖情结”、“文化古乡乌石行”、“紫薇花开”、“三凤齐鸣”、“主题班会”、“升旗礼”、“义工在行动”、“感恩教育”等主题活动为链接,抓好校园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4、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多年的文化管理的探索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师生成功与成才的共识。浓厚的充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隐型课程的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

5、开展“奥运文化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把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迎奥运的实际行动。

1)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载体,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加强师生公民道德建设,着力克服在卫生、交通、饮食和环保等方面存在的不良习惯。

2)开展一次“奥运寄语”活动;继续开展“迎奥运,奔向北京长跑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一项活动,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开展“颂祖国,迎奥运”歌唱比赛,其中国歌和校歌为必唱曲目。

四、活动实施

活动过程中,我们扎实开展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珍爱生命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热爱家乡教育,全面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不断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向心力和凝聚力,培养和巩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1、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各学科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求班级各科任教师要在课堂上理直气壮地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模块,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模块,在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精神。

2、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在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时,注重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学校班级工作实际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黑板报等宣传阵地,使广大同学进一步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教育与熏陶。激发广大同学的爱党爱国情感,将自己的成长自觉地与祖国利益、爱国主义复兴结合起来。

3、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活动中,各班级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五、总结与反思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是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学思想政治、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教育纲要》的要求,制定各学科(包括自然学科在内)爱国主义教育的分科计划,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开设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外课堂,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教育。并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军事训练等活动,增强他们对工农兵的感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广大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身体力行,为青少年做出榜样。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广播影视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教基[1993]17号),并将这些优秀影视片纳入教学、教育计划,扎扎实实做好放映、观看、宣传、教育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六、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简单介绍及案例分析 篇6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在师生定位方面,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必修二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教材分析: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教学流程:具体教学中,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1)新课导入,用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的享受,引起他们的兴趣顺利进入本课的教学,进而开展有效教学;

(2)新课的学习,包括问题设置、奇妙展览、分组讨论、等方式完成对本课学习;

问题设置方面:提供给学生有关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三则史料并给出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找出答案回答,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的同时,对学生不太了解的“工官”制度重点讲述,加深学生对这一专有名词的理解。

奇妙展览方面:带领学生进入奇妙的中国手工业博物馆,通过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展示纺织业、冶炼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历程;并让学生按照朝代将表格填写完整,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点拨记忆法提示学生,完成后再将以上表格汇总就成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图。

分组讨论方面:让学生分成四组,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朝代比较、横向世界比较并结合史实,从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技术、规模、地位等角度即从质与量两个方面行分析、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学生发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3)小结演练部分,主要采用地图标记的方式和简单的历史小诊所来检查学生课堂掌握知识的情况。

评价分析:教与学,顾名思义,两者缺一不可。历史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新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历史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必须摒弃教师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当观众的现象,日益高度重视学习这个接受主体,把传递的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习个性的活动。所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今历史教学改革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力图体现最初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真正调动学生主动、自主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一)以情动之,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开始落到实处。历史教学再不是过去那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了,它开始向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格局迈进。

(二)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的特点是学生感觉比较乏味,因此教师要将历史中鲜活生动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置情助学。我引用了现在农村保留的较为落后的生产工具的照片,在激发兴趣和引起共鸣中唤起学生主动性。

(三)以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用了探究式教学,而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本文精心设计了四个问题,环环相扣,设疑导学。

(四)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内容的设计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当时正发生了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美国公然抛开联合国发动的战争的行经是对联合国及诡计社会的一大挑战,对于联合国的事物及它起到的作用,学生中一部分会持怀疑的态度,这一问题提出后,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设计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普遍关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及联合国在环境与发展、人道主义援助发面的事务。

人本主义疗法案例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建构

一、建立《原理》案例库的必要性

案例的选择与编制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 也是推广案例教学的前提。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华盛顿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等都在自己的学术网站上展示了案例库, 而大多数案例需要付费购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在全球的风行与畅销充分说明经典案例不仅在课堂上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而且在课堂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恰有鉴于此, 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建立《原理》案例库是进行案例教学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客观需要。《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理论性, 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老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知识的传递成为一种单向的灌输过程。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也穿插案例分析, 但论题、论点及讨论的形式等, 很多时候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设计的, 回归“真理”是最终目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来的自然的是按部就班的“乖孩子”, 而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与反思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案例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案例教学中, 案例分析与研讨不设标准答案, 重在思想的交流与观点的碰撞。通过充分讨论, 大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变以往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被动式教学为“大家说”、“大家听”、“大家记”的主动式研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客观的“标准答案”没有了, 但学生研讨得出的观点或结论比教师单方面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更具有说服力。这就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他们在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中, 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库, 就是为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案例资源库。可以说, 案例库就是《原理》课程案例教学的一个智库。

其次, 基于《原理》案例库的案例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案例库是以系统化的专题为线索, 对典型案例的精选与现实案例的研发与编制, 从案例的筛选到案例的研究与编制均由师生共同完成。实践表明, 大学生对案例库的研发有较高兴趣, 他们在案例的搜集、筛选及新案例的开发与设计中, 既感悟案例蕴含的道理, 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原理》课程的兴趣。

最后, 《原理》案例库既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规范性资源库, 又可以将新案例的研发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 这就打破了以书面考试作为最终形式的传统考试方式, 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因而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原理》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专题教学的案例优选“三性”要求

专题教学旨在增强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原理》课程大致可以设以下专题:走进马克思主义、生活处处有哲学、人类发展的时空、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实践出真知、价值的追问与选择、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革命”、“斯芬克斯之谜”的科学解答、人和社会的发展之路、资本生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及当代反思、共产主义与人类社会。基于《原理》课程专题教学的案例优选与研发, 既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又要彰显时代性, 更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专业性。

(一) 趣味性。

案例选取要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专业兴趣点, 而不是泛泛而论。例如:针对“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专题, 可选取“神十太空授课”的几个实验, 说明物质根本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同时使大学生体会到哲学寓于日常生活中。2013年6月20日,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过程中演示的几个实验很有趣。如:在失重的太空中, 宇航员想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 如何称重?在太空中制作水膜与水球, 水球是如何变成一枚美丽的“红宝石”的?还有单摆运动与陀螺运动。这一组太空实验生动地展示了太空中物体的失重现象。从《原理》关于物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看, 这一组太空实验正好说明了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下, 物质的性质会发生改变, 这就是物质的相对性。同学们在有趣的间接体验中, 学到了《原理》课程基本知识, 也激发了将来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志趣。关于“意识是人所有的精神活动”这一专题, 可以选取2016年3月9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首战人工智能告负这一最新案例及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与计算机“深蓝”对弈失败的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关系, 激发学生思考“人工智能能否替代人类智能?”, 我们是否需要会思考的人工智能?进一步思考信息战争及高端信息技术应用于战争的正义性, 追问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社会良知等。

(二) 时代性。

时代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喜欢论议时事热点,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从内心真切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及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民生问题, 并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与建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紧密结合现实问题, 从纷繁复杂的信息大海里精选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例如:在讲“价值的追问与选择”时, 既可以选取“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类具有正向道德价值的案例, 又可以选取“小悦悦事件”等具有警示意义的典型负面案例。在对比分析中, 引导大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同时, 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健康成长。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变化原因”这个主题, 可以选取“国外的铁路老总为何在厕所里用餐”的案例, 学生看到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管理阶层的自我管理与行为约束, 有助于其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狼一般追逐剩余价值的特性及资本主义制度可资借鉴的一些机制, 进一步认识“新资本”与“旧资本”的异同。

(三) 专业性。

“专”是指案例的选取要结合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特点。我国高等院校专业划分很细, 大致可以分为理工、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大类别。各专业自成体系, 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兴趣点也各有差异。理工科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而人文社科知识储备相对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他们拓展人文社科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从2005年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的情况看, 理工科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度与课堂呼应度普遍较高, 有时甚至高于人文社科与经管专业的学生。从《原理》课程教学情况看, 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关注, 课堂教学中互动性较强, 对老师提问的回应面较大, 主动提问并与老师探讨问题的学生较多。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与其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理论及现实问题, 如:结合普遍联系的观点, 分析走出经济增长、能源、环境三重困境的出路;从镭的发现、中子的发现, 以及袁隆平的水稻实验等案例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文、法律、英语、日语及经管专业大学生所感兴趣的一般是具有一定理论性的问题, 这就要搜集整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与难度的案例, 如:“逻辑先在性”与唯心主义, “时间先在性”与旧唯物主义;意识的起源与语言的产生, 跳蚤人生与意识的能动性;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层次性与统一性;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改革开放第一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昔与今;“新资本”与“旧资本”的区别;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西方“马克思热”的反思;对共产主义的“天堂式”解读与“人本式”解读, 等等。

三、《原理》案例库的建构

《原理》案例库的建构需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案例的选排与课程知识要点相结合。案例必须完整地体现《原理》课程的知识要点与体系结构, 既要突出案例的问题意识, 又要能够让大学生读懂其学理底蕴。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案例必须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析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做到学以致用。三是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案例库是一个知识体系与具体案例的蓄水池, 其架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 只有源源不断地引入新案例, 才能保持新鲜活力, 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逐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智库。因而, 它又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

《原理》案例库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 以教学专题为线索, 每一个子案例具体包括案例本身、案例点评、思考与讨论、补充与拓展四个部分。

根据《原理》课程的主要专题设置, 具体案例分列如下。

专题一“走进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案例有:千年风云人物;最伟大的德国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 (1) ;一个永恒的“幽灵” (2) ;缘何首推马克思 (3) 。

专题二“生活处处有哲学”的主要案例有:智破人骨教堂迷案;发现X1835;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喜为人母的“猪孩”;被拴住的童年 (4) 。

专题三“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主要案例有:被埋地下21天;跳蚤人生;猴子敲不出《莎士比亚全集》 (5) 。

专题四“生活中的辩证法”主要案例有:引狼入园之后;十粒杏仁与一罐大米;追问铜锣湾;做中国猫, 抓中国鼠;爱过了头就是毁灭;试一下把自己的生命折叠51次;采铜于山与买旧钱充铸 (6) 。

专题五“实践出真知”主要案例有:中子的发现;亚马逊的魔鬼花园;瓶瓶罐罐与木桶;从一百一亿个雨滴中找出一个“红雨滴”;从牛痘到抗生素;科学有多大———法布尔的一次顿悟;“大陆漂移说”的启示;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波义耳定律错了吗?封锁了百年的科学猜想;扶正比萨斜塔;“天下第一村”;“一问三不知” (7) ;勤学系列故事 (8) 。

专题六“价值的追问与选择”围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选取著名科学家与各行各业优秀代表人物勤学成才、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典型故事, 主要人物有:画家齐白石;文学家鲁迅;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物理学家严济慈;“万婴之母”林巧稚;几何学家苏步青;化学家汪猷;数学家华罗庚;“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稀土之父”徐光宪;“两弹元勋”邓稼先;戏曲家新凤霞;“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乒坛皇后邓亚萍;枪王何祥美;“蓝领专家”孔祥瑞;“中国医师”庄仕华 (9) ;轮椅上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

专题七“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革命”主要案例有:“颜色革命”不颜色;专业协会:引领农民闯市场;安然丑闻:美国版本的“裙带资本主义”;“非公经济36六条”横空出世;走上康庄大道;“中国改革第一村”;江苏“四小龙”腾飞探秘 (10) 。

专题八“‘斯芬克斯之谜’的科学解答”主要案例有:爱因斯坦给人类的忠告;毁灭:锋利的双刃剑 (11) 。

专题九“人和社会的发展之路”主要案例有:从酒商之子到“欧洲之父”;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纵谈伟人一生功过 (12) 。

专题十“资本生产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主要案例有:新航路的开辟与地理大发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平板电视价格下降背后的秘密;国外的铁路老总为何在厕所里用餐;羊皮换陶罐的故事;备受关注的“新兴利润链”;皮尔发财梦的破灭;“新资本”;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生产流水线和5美元工作日;“流程再造”的神奇 (13)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1929年美国股灾与2008年金融危机 (14) 。

专题十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主要案例有:“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美国政治风暴;西方民主制度与谎言;永远猜不透的美国大选;美国人权记录;阿兰·德龙当众烧毁好莱坞电影拷贝 (15) 。

专题十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及当代反思”主要案例有:火药托拉斯的霸气;离奇的微软垄断案;“如果他们打喷嚏, 美国绝对会感冒”;美国科研背后的“政府之手”;谁摘走了“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观美国宏观泾济调节;1+1>2;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中海油“天价”收购缘何未果?丰田生产方式;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近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一览;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16) ;人类能否摆脱资本统治的“历史惯性”?

专题十三“共产主义与人类社会”主要案例有:三个空想家的声音;交锋;警钟长鸣;风风雨雨“柏林墙”;独辟蹊径毛泽东;“布拉格之春”;聚焦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摩尔多瓦:重新崛起的“红色政权”;90多年波澜壮阔的行程;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伤;西方出现“马克思热”———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天堂与人本:重解共产主义 (17) 。

“案例点评”是在概括案例的中心思想与基本观点的基础上, 结合原理知识要点进行分析与评议。“思考与讨论”是结合案例与基本理论, 布置的思考题与讨论题。“补充与拓展”要求学生根据某个具体专题补充相应案例, 这是扩展案例库并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效方式。补充案例库还可以作为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洪小楠, 杨慧民, 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基于诺德功能主义理论的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翻译;功能主义

1诺德的功能理论

作为功能理论的代表,诺德提出了两个翻译概念——文献翻译与工具翻译。前者注重原文本,追求原文本的文化特色。后者注重目的语文化,并根据读者的要求来传递信息。在工具翻译中有各种不同的形式,目标文本的目的可以与原文本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因此,如果原文本的语言功能可以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是一致的,在翻译中就可以保留。反之,就应该省略。

2案例分析

2.1从文本类型分析

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是指使目标文本以预定的方式在目标情境下发挥作用。忠诚是指译者,译文接受者和发送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根据诺德的观点,翻译要符合英语人的特点。

They read newspapers at breakfast; they walk to the bus reading a newspaper; they read a newspaper on the bus, as they go to work; and on the way back home, after work, they are engrossed in an evening newspaper.

他们早饭期间读报纸;去等公交车的路上读报纸;公车上读报纸,上班路上读报纸,下班路上读。下班后,他们仍全神贯注于晚报。

原文的目的是要强调英国人的特点—喜欢读报。因此,根据诺德的观点,译者应该仔细地挑选语言,不仅能够表达幽默与夸张,而且更注重功能。下面是修改过的版本:

早餐时,他们一边吃,一边读;在去公交车的路上读报;上班的路上也读报;下班以后回家的途中他们在埋头读晚报。

2.2从翻译任务分析

根据诺德的观点,如果译文的功能与原文的功能是一致的,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作“等功能翻译”。如果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或同一层次的功能,我们可以说是“多功能”翻译。一些词汇是世界公认的,因此,译者应采取所有人都承认的翻译,特别是与新闻相关的词汇。

There are many”morning papers”, both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he most famous is The Times.

许多国家和省际的“早报”,最有名的是《时代报》。

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The Times。美国的时代杂志与这个词汇非常相似。然而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将它翻译成《时代报》是错误的,因为在英国甚至世界,人们都知道是《泰晤士报》。根据诺德理论,目标文本功能与原文本功能是一致的,所以翻译时不应被改变。下面是修改过的版本:

英国有许多种”晨报”,既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最著名的晨报要数《泰晤士报》。

2.3从读者角度分析

作为目标文本中最重要的群体,读者应该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个对象。译者应该考虑是否读者能理解此翻译。同时,诺德提到,译者应对目标读者,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环境以及原信息发送者负责。

The “quality” papers give mor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all aspects of news, while the “popular” papers aim for a more general readership, they also cost less.

“优质”报章更全面地包含各方面的新闻,而“流行”报章更大众化,而且成本低。

这个句子的翻译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读者可能并不明白什么是“quality”papers 和“popular”papers。因此,如果译者了解英国文化,读者可能就不会感到困惑了。下面是修改后的版本:

“大报”的新闻报道比较全面,内容广泛;“通俗报纸”则面向一般读者,价格也较便宜。

3总结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包括超出语篇的角度的语言因素。等功能翻译和多功能翻译是改变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的理论,使译者解放思想。同时,译者也要遵循原文发送者传递信息的意图进行翻译。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J].Target,1991,3(1): 91-109.

[2]谢天振,2008,《当代外国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李文革,2004,《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张美芳,2005,《功能加忠诚》[J].外国语,(1).

上一篇:幼儿园学期保教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最难忘的事周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