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合作(通用12篇)
兴趣合作 篇1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 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作为课改新理念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中得以体现。于是出现了以生为主、热闹纷呈的课堂教学局面,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后果, 这是课改推动的效应。但笔者根据大量的课堂教学观摩和实践研究, 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 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必须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引起做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习冲动。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 当有的学生认为彭总不爱大黑骡子, 而有的学生认为彭总爱大黑骡子时, 教师把学生按不同观点分组学习, 让他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再进行分组辩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兴致盎然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 本节课获得了专家的好评, 关键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 机智地采用了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交流探讨, 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合作学习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体现新理念、新方法, 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让学生热闹一阵, 再让学生说出讨论的结果。可这并没有起到效果, 多数学生只是凑热闹而已。笔者发现, 近一半课堂存在这种现象,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需要, 因此学生就没有动力、没有兴趣, 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低下。如一位教师对学生说:“当你看到这种情景, 你会怎样做?请小组讨论一下。”其实没有必要, 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并不同, 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无需结论统一, 不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此合作就失去了意义。甚至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一眼就能明白, 可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 硬让学生去小组讨论、交流。不但时间白白浪费了, 而且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动力, 学得索然无味, 这样的合作学习实在是多此一举。
二、合作学习必须要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成员
新课标提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协同学习, 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所以合作学习要照顾到小组内每一位成员, 这是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笔者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课, 他注意到了每个小组成员学习发展情况, 了解了学生学习时的表现,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让组内同学给予帮助, 让每一位学生得以发展, 而且多给这些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 我们看到的多数是组内小权威在唱独角戏, 其他的只是随声附和或做旁听者, 没有认真思考, 没有机会发言, 更谈不上去探讨了, 而且发言的也往往是小权威, 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没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让每一位学生都应有思考、讨论、探索的时间,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三、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应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这句话就说明了鼓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变成内在动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给予学生合作学习时表现出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分肯定, 如:你们小组学习得真认真;你们小组讨论得很热烈;某某同学敢说话了, 敢讨论了等等;对于合作学习的结果应给予恰当的表扬。如:你们小组学习得很成功, 这是你们团结协作的结果;通过合作学习, 每个人都进步不小, 尤其某某同学进步很大等等。长期以往, 就可以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而且会学得更好, 更加团结, 更加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也更加具有实效性。而有的教师没能采用鼓励性语言, 没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 久而久之, 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更没有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纵观以上几个注意点, 是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我们不但要深入研究新的教学理念, 而且要坚持实践, 在实践中探索,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兴趣合作 篇2
第一部分
機構簡介 機構曆史
洛童藝術培訓中心成立本2011年,五年來洛童致力於幼兒及成人藝術類培訓教育,超過500名在讀或畢業學生於洛童得到藝術類啟蒙、學習、提升、晉級、畢業。五年來我們從最初以音樂類培訓、樂器銷售為主の單一教育,演變成為集音樂、美術、舞蹈、幼兒早教、樂器銷售為一體の多元化綜合藝術培訓機構。機構發展規劃 在未來五年內,我們致力將洛童藝術培訓機構發展成為同區同行培訓機構中龍頭之一,計劃開於廣州市每區以高端消費人群為目標開設以洛童為品牌の藝術培訓教育分點。進一步擴大培訓項目種類,包括加入書法、棋藝、圖書、廣播主持等更多元化藝術類別培訓教育。擴大學生層群體,幼兒、高校學生、成人、全職媽媽等。市場進入優勢
迎合消費者の市場需求、價格、質量之比高(性價比)。依托國內知名教育機構較完善の流程指導。
星海音樂學院知名教師及各大師範學院知名教師為主體の教育機構。優秀の營銷策劃方案和管理制度。營銷策略
“要想效益高,還得宣傳好”。在人們對我們の教學質量還不是很了解前,做好第一步の宣傳後,才能開始打造以高品質教學為代表の品牌效益,所以我們在宣傳方面花了很大の心思,主要以宣傳の多樣性和特色性掀起國學推廣熱潮。例如宣傳單、海報、噴繪、網絡、微信營銷、戶外表演等,形式多樣,各有側重。第二部分 課程與服務 一.一對一課程
1.特色一對一幼兒鋼琴教學,30分鐘一節課,使5歲以下小朋友得到初-**+次接觸鋼琴の機會,由淺入深培養對鋼琴對音樂の興趣。
2.一對一鋼琴課程,分級別收費,45分鐘一節課,專業教師團隊分析學生水平及團隊研發教學大鋼。
3.一對一樂器課程,包括吉他/Ukulele、小提琴、長笛、架子鼓、古箏、口琴、手風琴等等各種樂器課程全部一對一教學,保證學生得到最專業最認真の課堂效果。
4.集體藝術課程,包括少兒中國舞、少兒美術班、少兒街舞班、幼兒音樂啟蒙班、少兒歌唱班、少兒拉丁舞班、播音主持班等等,分級別,分人數,鼓勵小班教學,使學生進步更快,得到學習の機會更多。
5.考級服務,教師會根據各位學生學習の程度及水平,每年推薦學生到國家及國外專業考級機構進行樂器樂理等級考試。6.租賃服務:洛童藝術培訓中心除了提供各種樂器藝術培訓外,還提供場地租賃,樂器租賃,等多元化服務。
未來我們還將增加我們の服務種類及服務質素,包括加大開發新課程,加強了解學生及家長の需求,對現在課程及服務進行不斷完善。第三部分 幼兒園合作課程介紹 課程概述 少兒街舞班 少兒拉丁班
Ainy晴
Ainy晴
少兒合唱班 語言藝術班 音樂啟蒙
二、課程內容:
(1)少兒街舞班(招生人數10-15,對象年齡4-6)
1、少兒街舞班特點:動感時尚の少兒街舞課程能采用最適合少兒跳の街舞音樂和節拍,將目前最流行の街舞,結合孩子們の特點進行有選擇の動作編排,節奏歡快,簡單易學。
2、教學內容:街舞の基本動作、基本動律和基本步伐練習,一個課程下來可學會街舞動作組合一套。
3、教學目標:少兒街舞是訓練以小肌肉群の運動,它很好地彌補了其它健身項目の局限,使鍛煉更全面,鍛煉舞者の動作協調性和舞感,以及肢體靈活性,提高協調能力。少兒街舞不僅令孩子熱情澎湃,增強少兒健康の體魄,挖掘少兒の才藝潛質。讓孩子們保持思想敏捷,克服不愛動、不愛說話、孤癖膽怯弱點而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堅毅、大膽の性格還有良好の團隊精神。
4、服飾裝備:上身穿寬松T-shirt,也可以直接穿一套の運動服、加運動鞋或板鞋,以休閑舒適方便皆可。
5、學習桑巴舞の基本步:基本動律、原地桑巴步、威斯克、前後步、博達佛哥步、桑巴走步、沃爾踏、十字步 教學目の:學生能准確の在音樂の伴奏下獨立の完成以上三種舞蹈の個人組合動作,樂感和節奏感進一步提高。能基本區別和掌握不同舞種の風格和特性。身體重心穩定、力量增強,動作能配合上較複雜の手位使動作能夠完全協調、線條更加優美。身體姿態有明顯變化,儀表舉止大方端莊,充滿自信。(2)少兒拉丁舞初級班,(招生人數10-20)教學內容:
1、拉丁舞の基本身體姿態(手形、腳形、身形)
2、倫巴舞の基本步(庫克拉卡、方步、沃克走步、後退步、紐約步、四分之一轉、定點轉、手對手、華門步)
3、恰恰舞の基本步(原地換重心、方步、前進鎖步、後退鎖步、前進後退步、紐約步、四分之一轉、定點轉、手對手、)
4、牛仔舞の基本步(國際標准8步、180度左轉右轉、前進後退步、登山步、停和走)教學目の:使學生掌握基本の拉丁舞身形,掌握以上三種舞蹈の基本 動作,能獨立の在音樂中完成動作,提高身體協調性、樂感,改善不良身體形態,增強自信心,擁有良好氣質。
拉丁舞中級班,招生人數(10-20)教學內容:
1、規範和強化倫巴、恰恰、牛仔舞の基本步,使動作更 加完善、身體線條更加優美。
2、學習較複雜花樣動作 恰恰:古巴斷步 牛仔:美國轉、簡單踢腿、三次連續前進後退步、花樣踢腿
3、學習簡單の身體動律(胯部の擺擋、扭轉)使身體動作美感增加。
4、學習倫巴、恰恰、牛仔舞の個人組合(此組合分別將每個舞蹈の基本步組合起來,加上花樣手形及開式動作和結束動作,是一套完整の基本步組合,有利於加強學生記憶,方便學生複習動作)
(3)少兒合唱班(招生人數:15-25)
教學目の:
Ainy晴
Ainy晴
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激發學習音樂の興趣、培養學生の音樂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素質の藝術修養、弘揚學生の個性發展,使師生掌握科學の發聲方法,了解和學會部分中外合唱歌曲。進一步展示學校の藝術風采和文化底蘊。教學內容:
聲音の訓練:呼吸、聲音の位置、直聲訓練。
音准の訓練:音准是音樂表現の基礎,好の音准來源於基礎訓練,多聲部合唱の音准訓練較為複雜。
尋找共鳴位置擴大音域の具體措施:胸音訓練、頭音訓練 合唱表現の具體表現:連唱、跳唱、強而有彈性、不連不跳。
節奏訓練:音樂是在時間中展示の藝術,節奏是它組成部分和主導因素,沒有節奏也沒有音樂。
咬字與吐字の訓練:以字帶聲,以情帶聲,字正腔圓是我國民族傳統の方法,它講究字清意深情自真。
(4)語言藝術培訓(招生人數:10-15)教學目の:
為了使幼兒の語言發展得更好,我在本學期中通過學講話,學兒歌,講故事等各種形式發展幼兒の語言能力,並培養幼兒の發音清楚,正確,學習說普通話。進一步豐富幼兒詞匯,發展幼兒思維和口頭語言の表達能力。教學目標
主動運用語言與別人交往,大膽運用詞匯,體驗語言交流對自の意義。
願意表達自己の各種感受和想法,喜歡探索問題,積極回答問題。
喜歡讀圖書,能從閱讀活動中體會到快樂,了解我們身邊環境在變化著,有保護環境の意識。願意與別人交流自己の感受,愛惜圖書,了解故事情節。
會複述故事,續編故事,學會仿編故事,引導幼兒認識頁碼
引導幼兒知道從圖書、電視、廣播、口頭交流等途徑得到許多國家因環境引發の危害,知道要從小保護我們の家園。
具體措施
1、豐富詞匯,讓他們掌握運用更多の詞語,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の靈活運用。
2、要求幼兒養成先仔細觀察圖片,後表達講述の習慣,能積極傾聽別人の講述內容,發現異同,並從中學習好の講述方法。
3、讓幼兒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地傾聽別人講話。樂意與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體面前說話能說學普通話,較連貫地表達自己の意思,提高幼兒語言交往能力。
4、要求幼兒繼續學說普通話,在園活動中和老師或跟小朋友交談,都強調幼兒用普通話進行交談,加強注意幼兒交談時發音和語調の正確,發現語音錯誤,立刻改正讀音。
兴朗读齐合作激兴趣 篇3
一、鼓励学生多朗读、多背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大家广为熟悉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说明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朗读的重要性。而且朗读环节也能够很好地调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效地加强学生在整个文言文学习中的主导性。
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并且积极地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这一主体投入到朗读学习之中。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朗读教学:
1.分角色朗读
2.分段落朗读
3.先听后朗读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从而学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
此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背诵文言文。文言文的很多文章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有着明显的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很多的文言文内容也是学生作文的绝佳引用材料。通过背诵经典的古诗、词、文,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也能够在背诵的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二、开设小组合作学习
开设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的一大重要表现,也是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大有效的教学实施方式。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可以更加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继而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开设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多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且多引导小组进行课堂展示和积极表现。这些方式虽然都是以小组为载体来进行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都得到了发展。
例如,在《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说:这篇文章是归有光的一篇代表性文章,在文章中,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方式对项脊轩进行了刻画。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认为恰当的方式来表现作者所描写的这些画面。
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有学生依据文言文的行文先后,分别将文言文中涉及到的“修缮前的项脊轩”、“修缮后的项脊轩”的内容通过漫画进行表现。还有些学生则是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将项脊轩中的变化一项一项地进行展示等。
这些展示方式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投入其中并且不断地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同时这些展示方式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最终,借助学生的参与实现了高中语文的有效性教学。
三、开设课外兴趣小组
高中阶段是学习任务非常繁重的一个阶段,而课外的兴趣小组是完善课堂学习和让学生放松的最佳方式之一。
因此,为了更好地做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工作,并且从另一个层面上凸显出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开设兴趣小组的方式来实现以上目标。
例如,设立“文言文新说”、“改写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写作文言文”等栏目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借助这些栏目的设置将更为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有效性教学。
开设课外兴趣小组一方面需要教师加以一定的指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学生自身积极地融入其中并积极参与有关的活动。此外,这一兴趣小组是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完善和补充。所以,在这一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可以设立多种不一样的兴趣栏目来吸引学生。
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兴趣 篇4
一、在情节空白处设计话题
《台阶》 (苏教版九上) 中,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新台阶造好后变化明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个性,品味出“台阶梦”实现后父亲的变化,笔者用心在情节空白 处设计话 题。文中 提及 :“以前他可以在青石板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闪了腰之后,他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小说并没有提及父亲“偶尔出去”遇见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只是点到“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题目设计: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人物进行合理地情境想象,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偶尔出去,_________?_________,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情境一]迎面遇上挑了满满一担水的邻居,……
[情境二]一邻人迎面走来,对父亲说:“你家的新台阶真高!”父亲……
学生就两个情境中父亲的言行神色进行了想象。如果不抓住人物要强、不肯服输的个性,以及人物在新台阶造好后心理强烈的失落与反差,内心深处的纠结来进行想象,是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所以其间理解父亲思想性格是答题的关键。随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作者不详细讲清文中父亲偶尔出去后的遭遇呢?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以“我”为叙述人,自然不清楚父亲偶尔出门后的所行,但是从回来后“若有所失”的模样中又不难推测出相关情况。以此空处为点,引导学生更好与文本对话,揣摩赏析人物更加到位。
教师智慧地抓住学生与以教材为载体的文本展开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与文本的盲点疏漏处,从而使他们产生新问题,获得新发现。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激活思维,自觉与文本深度对话,体悟到阅读之乐。
二、在重要标点上激发想象
《变色龙》 (苏教版九上) 中“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两处省略号耐人寻味。根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学生就省略号处进行内容填补,从而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生例作:席加洛夫将军?!哦,天呐!奥楚蔑洛夫仿佛遭雷击一般,表情瞬间凝固了。这可如何是好?如果这真的是将军家的,那么我,我还有什么活路?他如是想着,脸色越来越显得苍白,喉咙干燥。他强咽了口唾沫,竟讷讷地说不出话来。一阵又一阵摄人的寒气自脚底升起,在后背快速地攀爬。片刻之间,他觉得大难临头,他努力克制着自己的不安。眉头紧锁间,他把自己肥硕的五官挤成一堆。外人看来,还真像是在为案子发愁呢。他又忽感浑身燥热,便找了个借口把大衣脱了下来。对了,都是赫留金惹的祸,把问题往他身上推,这蠢货就……我也正好下了台阶……这样想着,他脸上的五官如从拥挤的地铁口散出的人群,一下子都回归到了原来的位置。唯有那圆圆的酒糟鼻依然我行我素,颜色红得不肯恢复原状,他的样子也就更加滑稽了。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想象,模仿讽刺的笔调极富个性化地解读“奥楚蔑洛夫”。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意识与能力,又促使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呈现出活跃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热忱,焕发出语文课堂应具有的璀璨的生命活力。
三、在语言玩味时适时抛砖
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绿》 (苏教版九下) 时,笔者引领学生读赏悟之余,引导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流行语来进行仿作,表达对绿的痴情爱意。学生饶有兴趣地寻找各种颇具特点的语言风格,很好地玩了一把。有的选择了甄嬛体,有的选择了柯南语、都教授语,还有的选择曹操版……学生在字斟句酌间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倍增。
例:[甄嬛版] 方才看到那一潭绿波,本宫很是喜欢。私心想着若是天天得见这绿,日日徜徉其间,想必是极好的。
[都教授版] 拥有流逝不尽的时间时,我从来不觉得时间是宝贵的。但是,如果可以得到你———绿,哪怕是一瞬间的相守,为此倾我所有,也没有关系。
[ 曹操版 ] 复临碧潭 , 以观绿波。/ 厚积温润,犹若碧玉。/绿壁虽密,我言太浓。/秦淮虽柔,我言太暗。/ 唯有此绿,合我心意。/似带似眸,谓之“女绿”。
学生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课堂的多样性,答案的不统一性。因此,教师的智慧在于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尊重并肯定学生阅读的独特思考和感受。这样的课堂无疑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四、在难点处合作解困
阅读指导往往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阅读理解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经常遇到的题型。如何解好这些题呢?我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要求以朱自清的《绿》为例来谈。学生商量没多久就达成共识:所谓“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常会以赏析题的方式出现,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那么解题的切入点究竟有哪些呢?学生众说纷纭。我建议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再组间合作补充,并“同”思“异”,品评作者如何借助重点词句妙笔生出“绿”之美。
学生先是概括归纳出绿有神秘美、体态美、动态美、静态美、和谐美、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等,再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分析阐释:
组一:句式富于变化具有匠心。例:“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什么叫妄想?有什么妄想?为什么说这样做是一种妄想?若改成“我妄想张开两臂抱她”,效果如何?一比较分析,学生深切感受到此句之妙,作者先是表达“绿”魅力无可抵挡,令自己情不自禁,稍后又自嘲自己的痴心妄想。这远比直白“我妄想张开两臂抱她”效果要好很多,充分体现绿的美和魅!
组二 : 选用精当 的词语。 例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忘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使用上认真推敲的态度,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很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组三:使用多种修辞。以比喻的使用为例 , “少妇拖 着的裙幅 ”、“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一块温润的碧玉”……这些信手拈来的喻体新颖,别致。更具匠心的是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言其鲜润。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再现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组四:将“绿”人格化,情感丰富。在第三段中,作者流露出来渐变的,变浓变炽热,直至最终无法把持的感情:一开始,作者被绿招引,顿生仰慕之心,起身追捉;一旦亲睹又心生抱它的痴心妄想;妄想不成,于是想描摹、比拟出眼前这绿的美丽;写着写着,他发现美词用尽却又不足以表达肺腑之言,情到深处,情景难辨,物我难分,作者对绿爱恋痴情喷薄而出无法收拾。
在几轮共同争辩思考下,全班再度就此题达成共识:赏析句子的切入点分别为关键词、修辞、表现手法,其间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关键。此过程既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倡导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得以激烈碰撞,观点得以充分表达,课堂气氛得以活跃。事实上,这种以老师放手为前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合作的方式,很好地帮助学生个体间的对话走向成熟、全面、深刻。有了对话式的体验,课堂也因此生动而高效起来。通过对话,学生对文本阅读初获的阅读和体会和其他学生的个体经验产生新的碰撞,从而重新修正自己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见解和观点,对话极富共生性。
兴趣合作 篇5
作为一名历史教育者,我们要能够认识到,学生是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能够得到好的学习方法,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让学生自身进行对历史知识的不断探索,从而进行掌握,又或者来说是通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自我学习来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巩固。
例如,我们在进行“洋务运动”的教学时,要改变一般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为主体变为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学生进行小组性的探索,从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来进行讨论,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对知识的强化和补充,使学生在知识方面能够做到很好的完善,通过自己对于知识的探索来掌握知识。
在我们看来,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是弱者,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学生从根本上动起来是鼓动学生进行学习所使用的方法,学生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进行学习时的动力,让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增强相互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增强合作能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学生健康的发展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加强学生的合作已经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事情,我们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成为我们在进行教育时所注重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势在必行。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外,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兴趣的培养,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各种历史环境增强自身的感受,同样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的培养。俗话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只有让学生有了对历史深刻的认识了解,才能够让学生在历史上得到很好的学习,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课本,让学生在课本中进行知识的遨游。初中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图片、有趣的人物甚至是卡通人物都能够吸引住眼球,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增强教学的质量。对于我们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就是丰富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知识的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推进对学生进行历史的教育。我们在历史教育中,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强化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索。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历史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的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说,通过高科技的运用,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历史的学习。
我们也可以活跃学习的气氛,把课堂从古板变得活跃,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能够盲目追求课堂上的求知率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们要通过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有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历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合作的强化,这二者都是不能够缺少的部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兴趣在进行引导,合作学习仅仅只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要做好完美的铺垫,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化的合作方式,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知识补充,促进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合作进行不断地强化。对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学生兴趣的培养势在必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化,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董进泉。历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11:36.
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写作兴趣 篇6
关键词:关注生活;激发兴趣; 重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6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00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作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特点,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提升作文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注生活,寻找写作乐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明确积累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立足生活,写真事、抒真情,写出生活特色。只要学生愿意用冷静的眼光去仔细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便能发现细微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细心体会、感悟生活的真谛。作文时,把干农活、做家务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下来、写下来。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把观察到的一切清楚地、有条理地写在作文上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组织学生在课堂交流: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之后,学生才动笔写作文。这样他们既学到了很多生活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象力丰富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必定会大大增加,教师就不用担心他们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了。
二、诱导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首先,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爱好写作的诱因。教师要做好这个这引导者,自己首先得喜欢写作,甚至喜欢陪学生写下水作文、同题作文。教师对写作的爱好,长期积累,必然会形成特殊的能力,教学中不仅能信手拈来,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威性。教师和学生同题写作,师生共同参与,相互探讨,教师把自己的文章拿到学生中传阅,让学生欣赏点评,师生间更易于沟通,学生对教师感兴趣的作文,也会更激起写作的兴趣,这就是师生合作探究的力量。一旦学生的激情充分燃烧起来,其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
其次,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让尝到写作乐趣的学生在课堂上谈谈他们的成功经验,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取众之长、补己之短,一个阶段后,在班上成立作文兴趣小组,合作汇编同学的优秀之作。由全班学生担任通讯员,负责提供稿件。让作文写得比较好的学生组成编委会,负责审核校对稿件,让学习成绩较差,但字写得较好的学生负责排版和装订,并把订好的班刊发到同学的手中。学生看见自己的作文能在班上发表出来,一定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写作信心。而那些平时不喜欢写作的学生看到别人的作文通过自己的编排发表出来了,也能从中找到乐趣,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价值,也会更乐意更积极主动去写作。这样使学生无论在知识、写作能力,还是在思想觉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当然,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这种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刚开始会有点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重视评改,多点激励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里说的“改”,不仅是改自己的文章,还可以是改别人的文章。有些教师改作文时,习惯于自己“埋头苦干”。这种传统的批改方式长期下去,学生的思想会束缚在老师限制的框框里,教师说对就对,教师说错就错,他们很少有自己的创新和想法。因此,教师应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改作文,让他们自改或互改。
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按好中差分成若干小组,六人一组,组长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共同欣赏、共改互评。评改结束之后,让小组长综合本组情况,选出优秀作文,在班级交流,并说出本小组作文的优缺点,指明今后努力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学生每次总是面对新作,每一次都有新鲜感,每一次总会有意外收获。这不仅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是换取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同时,互改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改评作文,是对他们作文能力的承认,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师让其解决的问题,学生便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并产生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能使学生保持写作的长久兴趣。
让学生互改作文,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工作。教师要在批改前对评改提出要求,比如多说好话,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作文中准确鲜明的词语、生动形象的句子、精彩的段落等都应该亮给全班同学看。由于学生阅历较浅,评改作文的经验不丰富,因此教师不能提太高的要求,应该多鼓励、多引导,这样,学生才敢于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本事发挥极致。
总之,在探究生活中寻找写作乐趣,在合作探究中化被动为主动,在多种评改方式中激发写作的兴趣,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能检验真理,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做个教学的有心人,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婷.小组合作在高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
学报,2011.
[2] 陈玉英.高中语文作文评改教学中小组合作方式的探究[J].读写
算,2011.
兴趣合作 篇7
随着习作教学的不断革新, 习作修改已经从以往的教师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 精批细改;而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冷眼旁观教师的“红色杰作”, 很少“有”动于衷, 甚至在眼前一晃而过的高耗低效的作文修改模式转变为学生自改、互改, 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教学效率, 也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评价负担。可以说, 由于合作作文修改的出现, 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灵活多样, 学生的习作兴趣变得逐渐浓厚, 使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互动, 让学生自主、合作式地融入到作文修改中去, 让学生在主动有效的参与中提高写作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 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可见, 在日常的小组合作修改作文中, 对学生修改方法、过程和态度引领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个角度看, 修改习作相当于二次习作, 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 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小符号, 大智慧
通过对周围一些老师的习作教学的观摩, 笔者发现在修改习作的过程中, 修改符号的使用似乎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很多时候, 教师和学生都只重视习作内容修改得如何, 很少会注意到在修改过程中修改符号的运用, 以至于有些学生在学了修改符号之后, 除了在回答一些要求明确的习题时会用修改符号外, 基本很少接触修改符号, 也不太能够正确使用。一次偶然的机会, 使笔者充分认识到一个小小的修改符号, 在修改习作时的巨大作用。
在一次小组合作修改作文课上, 一组同学的作文本吸引了我。在他们修改的一篇文章中, 字里行间做满了各种记号, 除了常见的波浪线、横线外, 还有一些个性化的符号, 比如在某些划波浪线的句子后面画着一个“放大镜”, 某些划横线的句子后面画着一个“针筒”, 此外, 还有“笑脸”、“哭脸”、“手掌”, 等等。仔细一问, 原来这样做记号的小组不在少数。后来才知道, 这些符号都是学生们自创的, 而且各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放大镜”的意思是说“你观察得很仔细, 写得很细致”;“针筒”的意思则是“这句话有毛病, 要治一治”等, 妙趣横生又不失实效。而且, 学生们大多很喜欢这样来给同学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从这些看似不规范的符号中笔者得到了一点启示, 既然学生们喜欢用符号来提出意见、表达想法, 为什么不利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呢?既能巩固修改符号的正确使用, 又能激发学生们修改作文的兴趣, 不是“一举两得”吗?
于是, 在以后的合作修改作文时, 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们推荐日常修改作文时经常需要用到的修改符号, 同时鼓励学生对这些符号在掌握的基础上作适当地改变, 比如允许学生把这个符号划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或事物;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划这些符号, 用颜色加符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情等。甚至提出了“看谁划出的符号多”的口号, 极大地刺激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一段时间下来, 学生们的作文本上已不再是过去那样“清汤寡水”而是“五彩斑斓”了。而每次修改作文, 气氛也变得很活跃。当然, 为了使学生们不偏离正确掌握规范的符号这一原则, 笔者总是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 而这一做法, 实践证明要比枯燥地单独讲解符号效果要好得多。
二、齐“会诊”, 共展示
在修改作文中,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开展集体性的讲评。一般的讲评方式就是各小组推荐最具代表性的佳作或问题习作, 大家共同赏析或探讨。而这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学生展示自己习作的机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身边人的认同, 学生也一样。只有当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或赞许, 内心的激情才会永不止息。否则, 会变得逐渐失去积极性。
以往的习作讲评, 虽然在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的自主、合作得到了承认, 但是最后的展示或者是成了少数人的舞台, 或者是展示的习作过于“完美”, 都是改过后重新誊写的文章, 看不到学生修改的过程, 这对学生而言无异于“抹杀他们的劳动过程”。
于是, 笔者在鼓励学生巧妙地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之后, 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小组拥有自己的一块展示平台, 或者是展板, 或者是展台, 把修改后的习作, 与誊写完的习作一同展示出来, 供大家点评和探讨。此举的好处在于, 既能让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修改过程, 取长补短, 又能帮助同学指出修改过程中的缺陷, 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尴尬。同时, 被展示的同学也会因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得到了认可而信心倍增。这样一来, 学生们对修改习作的态度也会更加认真, 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请家长, “总动员”
一直以来, 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辅导是影响学生学习状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点, 那么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有好处。然而, 现在的很多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都不太愿意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不会主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习作。因为在学生看来, 那是自己的“隐私”。
为此, 笔者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 刻意安排学生向自己的父母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 并要求必须有父母的点评。同时, 与家长沟通, 要求家长们认真对待。
由于是集体性的要求, 而且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虽然学生们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 完成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加上学生们也从修改习作中体会到了乐趣, 而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 慢慢的, 学生们变得主动起来。紧接着, 笔者再以“谁的父母点评得好就可以加分”等手段, 刺激学生们, 这样一来, 此项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了。
因为深知要获得父母好的点评, 自己首先就要修改得认真、细致, 因此, 无形中让父母点评成了促动学生认真修改习作的鞭策力, 而好的点评可以得到加分, 更是学生们认真修改的动力来源。学生们乐于修改, 勤于修改, 久而久之对修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水到渠成”了。
兴趣合作 篇8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 让学生在合作中自主高效地探究数学
新课程标准不再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 而是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例如, 在一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 先出现小象过生日的场景, 让学生提出问题, 体现生活中需要统计。接着, 通过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小象家来了哪些客人, 认识象形统计图, 并根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 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好处。然后学生自己动手, 把附页中4种颜色的花剪下来, 贴一贴, 分类整理每种花各送了多少, 接着分小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整个过程, 都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推理, 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 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积累学习经验。
二、实践数学活动性,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动态的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如在一年级上册的“统计”教学中, 教师设计“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什么是统计, 自己探索出较好的统计方法, 体验收集信息的全过程。有些学生甚至还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整理信息, 整理的象形统计图丰富多样, 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料, 这就足以证实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三、增强数学学习趣味性,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有趣的数学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素材,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 教师可以延缓评价, 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 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 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兴趣合作 篇9
一、“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 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模式是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把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讨论,或探索问题,或寻找答案,通过交流合作对讨论内容达成共识。但是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并没有深刻理解小组合作的本质意义,只是根据人数把学生随意分组,也没有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学生的讨论没有目标,失去讨论方向,无所适从,阻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2. 小组分组不平衡
若要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小组成员间必须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学习水平上说,应该有所互补。然而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按照座位排列,或者学号等进行随机分组,导致各个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严重失衡,有的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较高的学习水平,还有的小组则完全相反。严重的两极分化所带来的结果,往往是综合能力强的小组表现活跃,完全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而其他学习小组则没有存在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
很多老师都会选出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或者班干部来担任“小组合作”的组长,本意是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但是很多时候,各学习小组最积极的、负责总结发言的也只有“组长”,许多学生在“组长”的光环下,失去了表现机会,还有的学生认为不公平,从心理上对“小组合作”排斥,甚至个别性格内向、固执、不善表达的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也不愿意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小组成员不仅没有“合作”,还会发生争执。
二、善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设计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互动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交流讨论,在学生激烈的互动、辩论中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小学生的热情往往是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只有老师设计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有兴趣讨论。这不仅要求老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深入钻研教材,更要求老师对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有足够的了解,将相对枯燥的教材内容用便于学生理解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时,老师应遵循“学生熟悉、易于接受”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在讲到“比大小、高矮”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笔者把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分别设计成“比年龄大小”“比个子高矮”,孩子们一下活跃起来,纷纷参与到比较和讨论中,通过“比一比”的方法,学生很快掌握了“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大于等于号、小于等于号”的用法。
2. 设计有趣的教室布局,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平常的课桌椅排列都是一排排的非常整齐,如果是三五人的小组分组,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比较方便,如果小组成员再多几个,那么学生讨论起来就不那么方便了,扎成一堆显得很乱,影响课堂秩序,离得太远又不利于交流。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讨论环境,加深学生友谊,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改变教室布局,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比如,在“立体图形的认识”的教学中,笔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在把学生进行分组后,又让各个小组把课桌椅组合摆放,分别摆成正方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在动手实践中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让学生立即投入到本课堂的学习中。
3. 成立小组合作机制,共同讨论学习成果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扰乱课堂秩序,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自律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调动起讨论的积极性,往往情绪高涨,大声喧哗,老师需要花一些时间整顿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矛盾,保证课堂秩序,老师应成立并完善小组合作机制,对讨论时间、要求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比如,笔者在进行“认识米、用米量”的教学中,分组之前就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要求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几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由老师做出解答。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给出的问题是:长度单位之间该如何换算?最后在笔者的引导和启发下,师生共同探寻答案。
尽管“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已经广泛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老师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和完善。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老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大家的课堂,只有人人参与、集思广益,数学课堂才能充满快乐,让学生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正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57-58.
[2]吴德琴.优化小组合作,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J].未来英才,2016(16):329.
兴趣合作 篇10
1.巧设引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行之有效的教学引言, 可以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言可以是与情趣性的设问、奇闻轶事、趣味性的故事、幽默笑话等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
例如:讲《埃及》一节时, 可用设问式引入:古代有一个国家, 国王认为死后保存完整的尸体, 灵魂就可以做阴间的统治者。 于是他们不惜劳民伤财, 为自己死后保存尸体建造陵墓, 最高的竟达146.6米。 现在, 我们把这些陵墓所在的国度称为“金字塔之国”, 那么, “金字塔之国”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2.巧设疑问以唤起探索兴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的产生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之感到惊讶、疑惑和矛盾, 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时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讨论, 教师从旁引导, 唤起学生思考兴趣, 对于培养兴趣都行之有效。 例如:在“日本”的教学中, 可提出日本在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的过程中, 是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本国地理条件的? 与日本相比美国发展经济具有优越条件, 而这些条件又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情境”设置如推理小说中一个个悬念起到了抛砖引玉、引人入胜的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己的思考, 教师的指导, 最终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 使之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 继而产生新的求知欲。
3.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 使用多种教具 (如图片、录像、多媒体等) , 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为营造教学情景, 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放映“地震过程”和 “火山爆发”等录像及褶皱、断层等录像, 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又如讲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时, 可以播放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纪录片, 让学生重温当年的危险时刻,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进一步认识到长江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 “地球的公转”非常抽象,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 只靠课本中的图片, 很难想象出地球运动的情况。 于是, 我从网上搜索到了“地球公转”的课件, 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这样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 将知识寓于趣味中, 学生易于接受, 能引领学生走入美妙的地理学科的殿堂。
4.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活动”等栏目, 指导学生阅读、思考与完成,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如, 讲“世界的人口问题”时, 首先让同学们参阅人口增长表, 算一算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时间内, 世界上要增长多少人, 这样, 同学们头脑中一下子建立起了世界人口“ 多、 快” 这个概念; 然后请大家观看 “ 苦难的母亲” 这幅漫画图, 由学生讨论含义, 得出: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面积减少, 草原遭到破坏,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严重后果;使得社会问题增多, 医疗卫生、交通、教育、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 最后鼓励大家进一步分析: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和目标。
5.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新教材中, 图表数量多、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 图文并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图表, 围绕课文灵活运用。 例如, 讲述日本工业时, 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的百分比”示意图, 再分析课本“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 然后结合已学的日本位置、领土组成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知识, 让学生思考、分析、理解日本工业集中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的原因。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又加强了知识的直观性。
6.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积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和现实社会环境中, 亲身体会地理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关系, 并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识别一些地理事物的形态和特性, 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 加深对地理科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 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重大课题, 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努力研究, 只要广大教师不懈努力, 定能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卞鸿翔, 李晴.地理教学论.
[2]李红梅.考试:教研版, 2009 (12) .
[3]王巨伟.大众文艺:学术版, 2009 (18) .
[4]林崇德,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及培养[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兴趣 篇11
一、在情节空白处设计话题
《台阶》(苏教版九上)中,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在新台阶造好后变化明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揣摩人物个性,品味出“台阶梦”实现后父亲的变化,笔者用心在情节空白处设计话题。文中提及:“以前他可以在青石板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闪了腰之后,他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小说并没有提及父亲“偶尔出去”遇见了什么样的人和事,只是点到“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题目设计: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人物进行合理地情境想象,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偶尔出去, ? ,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情境一]迎面遇上挑了满满一担水的邻居,……
[情境二]一邻人迎面走来,对父亲说:“你家的新台阶真高!”父亲……
学生就两个情境中父亲的言行神色进行了想象。如果不抓住人物要强、不肯服输的个性,以及人物在新台阶造好后心理强烈的失落与反差,内心深处的纠结来进行想象,是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所以其间理解父亲思想性格是答题的关键。随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作者不详细讲清文中父亲偶尔出去后的遭遇呢?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以“我”为叙述人,自然不清楚父亲偶尔出门后的所行,但是从回来后“若有所失”的模样中又不难推测出相关情况。以此空处为点,引导学生更好与文本对话,揣摩赏析人物更加到位。
教师智慧地抓住学生与以教材为载体的文本展开对话的契机,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与文本的盲点疏漏处,从而使他们产生新问题,获得新发现。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能激活思维,自觉与文本深度对话,体悟到阅读之乐。
二、在重要标点上激发想象
《变色龙》(苏教版九上)中“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两处省略号耐人寻味。根据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特点,学生就省略号处进行内容填补,从而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生例作:席加洛夫将军?!哦,天呐!奥楚蔑洛夫仿佛遭雷击一般,表情瞬间凝固了。这可如何是好?如果这真的是将军家的,那么我,我还有什么活路?他如是想着,脸色越来越显得苍白,喉咙干燥。他强咽了口唾沫,竟讷讷地说不出话来。一阵又一阵摄人的寒气自脚底升起,在后背快速地攀爬。片刻之间,他觉得大难临头,他努力克制着自己的不安。眉头紧锁间,他把自己肥硕的五官挤成一堆。外人看来,还真像是在为案子发愁呢。他又忽感浑身燥热,便找了个借口把大衣脱了下来。对了,都是赫留金惹的祸,把问题往他身上推,这蠢货就……我也正好下了台阶……这样想着,他脸上的五官如从拥挤的地铁口散出的人群,一下子都回归到了原来的位置。唯有那圆圆的酒糟鼻依然我行我素,颜色红得不肯恢复原状,他的样子也就更加滑稽了。
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个堪称俄国文学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则通过自己的想象,模仿讽刺的笔调极富个性化地解读“奥楚蔑洛夫”。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意识与能力,又促使学生深层解读文本,呈现出活跃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热忱,焕发出语文课堂应具有的璀璨的生命活力。
三、在语言玩味时适时抛砖
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绿》(苏教版九下)时,笔者引领学生读赏悟之余,引导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流行语来进行仿作,表达对绿的痴情爱意。学生饶有兴趣地寻找各种颇具特点的语言风格,很好地玩了一把。有的选择了甄嬛体,有的选择了柯南语、都教授语,还有的选择曹操版……学生在字斟句酌间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倍增。
例:[甄嬛版] 方才看到那一潭绿波,本宫很是喜欢。私心想着若是天天得见这绿,日日徜徉其间,想必是极好的。
[都教授版] 拥有流逝不尽的时间时,我从来不觉得时间是宝贵的。但是,如果可以得到你——绿,哪怕是一瞬间的相守,为此倾我所有,也没有关系。
[曹操版] 复临碧潭,以观绿波。/厚积温润,犹若碧玉。/绿壁虽密,我言太浓。/秦淮虽柔,我言太暗。/唯有此绿,合我心意。/似带似眸,谓之“女绿”。
学生主体发展的差异性决定课堂的多样性,答案的不统一性。因此,教师的智慧在于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尊重并肯定学生阅读的独特思考和感受。这样的课堂无疑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四、在难点处合作解困
阅读指导往往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阅读理解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是经常遇到的题型。如何解好这些题呢?我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要求以朱自清的《绿》为例来谈。学生商量没多久就达成共识:所谓“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常会以赏析题的方式出现,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那么解题的切入点究竟有哪些呢?学生众说纷纭。我建议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再组间合作补充,并“同”思“异”,品评作者如何借助重点词句妙笔生出“绿”之美。
学生先是概括归纳出绿有神秘美、体态美、动态美、静态美、和谐美、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等,再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分析阐释:
组一:句式富于变化具有匠心。例:“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什么叫妄想?有什么妄想?为什么说这样做是一种妄想?若改成“我妄想张开两臂抱她”,效果如何?一比较分析,学生深切感受到此句之妙,作者先是表达“绿”魅力无可抵挡,令自己情不自禁,稍后又自嘲自己的痴心妄想。这远比直白“我妄想张开两臂抱她”效果要好很多,充分体现绿的美和魅!
组二:选用精当的词语。例:“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作者深深地喜爱绿,感情已达到了高潮,忘乎所以,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拍打之,抚摩之,亲吻之,陶醉其中。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朱自清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动词使用上认真推敲的态度,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很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
组三:使用多种修辞。以比喻的使用为例,“少妇拖着的裙幅”、“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一块温润的碧玉”……这些信手拈来的喻体新颖,别致。更具匠心的是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言其鲜润。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绿的特征,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再现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组四:将“绿”人格化,情感丰富。在第三段中,作者流露出来渐变的,变浓变炽热,直至最终无法把持的感情:一开始,作者被绿招引,顿生仰慕之心,起身追捉;一旦亲睹又心生抱它的痴心妄想;妄想不成,于是想描摹、比拟出眼前这绿的美丽;写着写着,他发现美词用尽却又不足以表达肺腑之言,情到深处,情景难辨,物我难分,作者对绿爱恋痴情喷薄而出无法收拾。
在几轮共同争辩思考下,全班再度就此题达成共识:赏析句子的切入点分别为关键词、修辞、表现手法,其间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关键。此过程既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倡导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得以激烈碰撞,观点得以充分表达,课堂气氛得以活跃。事实上,这种以老师放手为前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合作的方式,很好地帮助学生个体间的对话走向成熟、全面、深刻。有了对话式的体验,课堂也因此生动而高效起来。通过对话,学生对文本阅读初获的阅读和体会和其他学生的个体经验产生新的碰撞,从而重新修正自己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见解和观点,对话极富共生性。
文本是沉默的智者。学生在课堂上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是聆听智者的箴言,更要迸发思考的火光与作者碰撞。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聆听之外的思考更弥足珍贵。笔者在执教《都市精灵》时曾经设计过一个填字游戏:要求结合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都市 ? 精灵”之间的横线上填写三个字。事实上,半个学期之后还有学生纠结游戏答案,并对当时的讨论结果“的”“和”“也”表示异议。如果语文老师都有意识地关注激发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兴趣,学生必然能在课堂上咀嚼到语言文字玩味间的美。这样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于学生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兴趣合作 篇12
一、合作学习的组织
一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为原则,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竞争小组。
二是科学安排座位。可同桌两人为一组, 也可前后两座4人为一组, 既可以表演课本剧, 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还可以合作探究。如此安排座位便于学生交流。
三是合理分配职务。要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职务, 并各司其职。如主持人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 分配发言的机会, 协调学习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情况;报告员负责汇报学习成果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 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 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
一是课前小组预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 并布置给各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例如, 教学《短歌行》,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曹操的资料和诗作, 寻找有关歌行体的知识, 制作成幻灯片, 展示给大家。
二是课上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课上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 讲新闻单元时可进行采访活动, 每组一条新闻, 采访、撰写、编辑让组员们各显其能。
三是课后小组复习。我采用了让学生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小组复习。因为每组4至6人, 所以批改的量不大, 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在批改的同时也能达到复习的效果。
三、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所以,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动”起来, 就必须转换教师的角色, 尽可能地发挥多元化的作用。新的课程体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师也随之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当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停滞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时作出分析, 促使他们进一步交流意见;当学生讨论受到阻碍、对问题的看法有偏差或者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的时候,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学生由于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 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 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样, 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 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对激发学生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甚至比教师精彩的导入、激情澎湃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而且还能长时间保持他们兴趣的热度。
四、合作学习的收效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学习空间, 使学生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多, 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使他们兴趣高昂, 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改变了过去由于班级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提问面窄的现象, 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 组内协商和共享知识与技能, 也使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使他们将来更易于立足社会。此外, 我们知道, 有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或者一个人看法总是不够全面, 而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 往往会有创新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