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探究-创新

2024-07-21

体验-探究-创新(通用12篇)

体验-探究-创新 篇1

小学科学是融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科学老师要带领着小学生进入科学探索的神秘王国,就要进行实际实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强,凡事喜欢问“为什么”,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他们才能明白。小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会到的是探究的快乐,实验过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要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创造条件,以实验作为小学科学课的切入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探究为主,体验快乐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给我们提供了探究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验安排,让学生真正动起手来,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学生在科学课上“动手做”的过程,就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的验证,就会产生成就感;悬念被破解出来,充分满足学生内心的期待之情,学生体验到的就是探究学习的快乐。一旦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效果是非常明显。

如进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时,考察的是学生的认真和细心。实验分小组进行,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广口瓶、滴管、大头针、托盘、水以及抹布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一个同学用滴管在装满水的广口瓶上滴水,直到广口瓶的瓶口出现凸起而不溢出为止。此时,已经表现出“水的张力”。然后往广口瓶中放大头针,要小心翼翼地一枚一枚放,直到水溢出为止,其他同学观察“张力”现象,并统计所放的大头针数量。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水的表面有张力。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都很谨慎,尤其在放“大头针”的时候,好动的学生此时也屏息凝神,观察非常细致。每放进一根大头针,小组内的成员都会击掌以示成功,表现的非常激动。有两个小组因为太兴奋碰翻了广口瓶,只好重新再来。学生的兴奋就是因为成功的刺激,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实验探究的快乐。

二、确定目标,收获效益

实验教学需要有明确实验目的,无论多么自由的实验,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实验的目的是发现规律,从而理解规律,并用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如果科学课上的实验只是为了好玩,学生在实验室里瓶瓶罐罐摆弄半天,却不知道做实验是干什么,这样的实验就没有价值了。

如《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实验中,教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就开始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开始做实验。通过手掌感知以及火焰上方纸蛇跳舞的现象,了解到热空气是向上方流动,然后学生开始利用蜡烛和塑料袋做“热气球”。做了一节课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当问及原因的时候,学生却不知道。这就是因为教师在组织实验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通过做实验,我们要达成什么目标。像上述实验,我们要研究的就是热空气的上升原理,同理还可以推出冷空气下降原理,从而了解风的形成。而学生在懵懂中操作,根本收获不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每个实验,都要发挥实验的价值,而不能仅仅把实验当成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

小学生比较好动,只要是动手实验的课,都会热情高涨。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在试验中有所收获。有目的有结论,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实验。

三、实验启发,提高创新

科学课上的动手实验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新的发现,进而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做进一步的验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开展实验时,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引导,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结果。

如《吸热和散热》的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实验“油”和“水”哪个吸热快。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测,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获得热,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说说在实验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然后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动手实验之前的启发,引起了学生的预习思考,在做实验的时候成功率更高,最后得出实验的结论: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学生因为有了对比实验的经历,推而广之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的性能,就会得出不同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实验的兴致盎然,还会继续探究不同的颜色吸热散热的性能。根据探究的结果可知,深色的物体升温比较快,降温也比较快;而浅色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有的同学立刻想到了夏天人们外出的时候总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由课堂内的实验不断拓展到生活实际,思维非常灵活,表现出“学以致用”的兴奋。

科学课的实验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严格的规范性,小学生的实验操作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在绝对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积累,培养创新能力。小学生在做实验之前要先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要做好实验指导,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体验-探究-创新 篇2

[关键词]体验体验营销传统营销策略

一、何谓体验营销

所谓体验营销,就是指企业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目标顾客提供超过平均价值的较高价值的服务。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客户已经不仅仅关注产品本身所带来的“机能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获得“体验感觉”。

“体验营销”并非是一种营销手段,确切说它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它建立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其目的仍是满足顾客需求,而且比以往的营销观念更强调这一点,并以激发顾客的情感为手段,它使整个营销理念更趋于完善。

二、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比较

1.关注焦点不同

传统营销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特色与利益,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利;而体验营销关注的焦点则是顾客的体验需要,通过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有价值的体验来获利。

当顾客十分口渴的时候,过去的厂商可能就是给顾客一杯水,而不管顾客是希望唱白开水还是矿泉水或是可乐;顾客体验就是不仅要满足顾客口渴喝水的需要,还要满足顾客对水的喜好和偏爱,也就是让顾客在接受商品时,能体验到企业理解他、尊重他和体贴他。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人在遭遇、经历、或是生活过一些处境的结果。企业应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美国只是一家中小型公司,但它却是关注顾客体验的典范。西南航空公司选择较短的航程,一般航程在40分钟至一个多小时,其目标顾客定在中小公司的出差人员、普通工薪阶层以及其他收人不高的美国公民。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公司却在“全美十佳公司”中几乎每年排名前列,和微软、惠普等国际性大公司齐名。它成功的秘密就是“游戏”,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到快乐和舒适。公司为了实现“轻松愉快的旅行生活”的承诺,在招聘空中小姐时,也要求“必须会讲故学、笑话,并且能把顾客们逗乐”,而且公司董事长身体力行,多次在候机室里扮成兔子模样,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就是这样西南航空公司在美国航空业中实现了“以小胜大”的奇迹。

2.对顾客认识不同

传统营销把顾客当作理智的购买决策者,认为顾客是理性的,把顾客购买过程视为一个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决策过程;体验营销则认为消费者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在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购买行为的产生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在情景刺激下而产生的冲动型行为,且二者的概率是相同的。

一般的说来,顾客在消费时经常会进行理性的选择,但也会有对狂想、感情、欢乐的追求。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只有那些能真正刺激顾客感觉、心灵和大脑,并且进一步融为其生活方式的体验才会使顾客内心深处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才能真正俘获顾客的心志,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日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实体的样板房让客户参观并表示可以按顾客要求修改,但这很难让顾客体验其追求的感觉。然而,日本大成建设公司虚拟理实技术,开发出一种系统,它可以让顾容在住房动工前就对竣工后的住房进行一番体验。该系统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设计的房间布局和天花板高度等数据,制作出遐想的住房内部画面。只要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就可以通过三维立体画而,从各个角度全方位观看住房内部与外部的情况。顾客不仅可以了解住房的整体布局和家具陈设效果,还可以了解阳光照射、夜间照明、地板和墙壁的颜色等情况。除此之外,如果把新建筑四周的房屋、院墙、栅栏、道路和树木等数据输入系统,顾客还可以看到入住后完全相同的窗外景致,让其先“住”为快,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

3.顾客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传统营销中,顾客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营销行为实际上是围绕着企业的产品的;而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既是体验的接受者,又是体验的参与实施者,真正地体现了顾客导向的理念。因此营销人员不再孤立的去思考一个产品,应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产品,并且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

速溶咖啡每袋一元钱左右;而在星巴克咖啡店里,一杯咖啡却是几十元至上百元。这是因为在这里的“咖啡”被注入了一种美好的“体验”。在星巴克中,人们为的不仅仅是品尝星巴克的咖啡,而是“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环境布置和氛围营造上,努力使其成为一个适合社交的聚会场所,既可以会客洽谈,也可以在此放松身心。比起品尝咖啡,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是在此可以放松心情,摆脱繁忙的工作,稍事休息或是约会,更重要的是得到经省和情感上的满足与报偿。星巴克的价值主张之一是: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们对咖啡的体验。在星巴克,咖啡只是一种载体,通过它,星巴克把一种独特的体验传送给顾客。

三、体验营销的主要策略

在体验营销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了他的战略意义。在不同的时期,消费者的追求不同,在产品营销阶段,人们追求产品价值,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的消费;在服务营销阶段,人们在产品价值的基础上追求附加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服务质量、人员价值、想象价值;在体验营销阶段,人们通过参与和互动的方式来获得体验价值,主要包括娱乐、审美、教育、逃避现实等四类体验活动。体验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喜爱和偏好。让消费者感到商家理解他、尊重他、体贴他,同时给他带来美的享受,根据伯德·施密特博士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一书中对体验营销的定义,体验营销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感官式营销策略

感官营销策略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等以人们的直接感官建立的感官体验。感官式营销可以突出公司和产品的识别,引发消费者购买动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

理查特公司的巧克力被称之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巧克力”。理查特首先把自己定位为一家设计公司,接着才是巧克力公司。理查特巧克力呈现在类似精致的珠宝商展示厅进行销售,巧克力装在一个玻璃盒子中,陈列于一个广阔、明亮的店面。对产品精心拍摄,在其产品的宣传资料中就像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或是珠宝。促销品用的是光滑、厚实的纸张,它的包装也是非常的优雅。巧克力盒子的颜色是有光泽的白色,附着金色与银色的浮雕字。红色丝带封着包装盒。盒子衬里是分割成格,每个巧克力艺术品都摆设于自己的间隔中。对视觉感而言,巧克力本身就是个偌大的盛宴。他们有着漂亮的形状,并且饰以不同的花样与彩饰装饰,还可以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定做特别的巧克力徽章。如此赏心悦目的巧克力,自然是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再如,在超级市场中购物经常会闻到超市特地生成的烘焙面包的香味,这也是一种嗅觉感官营销方式。2.情感营销策略

情感营销策略通过诱发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情感,旨在为消费者创造情感体验。情感营销诉求情感的影响力,心灵的感召力。体验营销就是体现这一基本点,寻找消费活动中导致消费者情感变化的因素,掌握消费态度形成规律,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如何在营销活动中采取有效的心理方法能使消费者自然地受到感染,激发消费者积极的情感,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促进营销活动顺利进行。情感对体验营销的所有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阶段都是如此,它必须融入到每一个营销计划。

情感营销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哈根达斯公司。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地,哈根达斯冰激凌的营销总是如同营销浪漫情感一样。

哈根达斯咖啡吧在设计时就注重浪漫的环境设置,这样消费者在品尝冰激凌时就会体验到一种额外的情感愉悦,感受到爱的快乐。通过巧妙地运用情感营销,哈根达斯成功地将自身与“浪漫的爱情”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欢愉联系在一起了。

产品设计是整体情感营销方式的一个主要来源。在亚洲市场,哈根达斯围绕着浪漫的主题提供一系列冰激凌蛋糕,包括“华尔兹浪漫”、“心之心扉”、“深度陶醉”和“欢乐共度”。这些蛋糕经过精巧的设计和修饰,可以和任何一家优秀蛋糕房的作品纪美。

哈根达斯咖啡吧的会员卡传递着哈根达斯的浪漫世界,卡上是一对拥抱着彼此、手里拿着冰激凌甜品的浪温情侣。咖啡吧的宣传册上画着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用同一个小勺品味着同一个冰激凌。所有的平面促销广告上都印有咖啡吧的广告语“追求欢乐”,从而再次强调了浪漫的主题。

哈根达斯的网站也为访问者提供了一个体验的世界:“哈根达斯并不只是在做世界上最美味的冷食甜点。它致力于探索‘完美’的要素,将体验的本质渗入到口味之中。”通过世界各地哈根达斯咖啡吧的照片,“环境”链接会带着消费者开始“哈根达斯世界旅行者”的浪漫之行。

3.考式营销策略

思考营销策略通过启发智力,运用惊奇、计谋和诱惑,创造性地让消费者获得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引发消费者产生统一或者各异的想法。思考式营销策略往往被广泛使用在高科技产品宣传中。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思考活动的方案是被普遍使用的。在许多其他产业中,思考营销也已经使用于产品的设计、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

苹果计算机公司的IMAC计算机上市仅六个星期,就销售了27.8万台,《商业周刊》把IMAC评为19的.最佳产品。IMAC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个思考式营销方案。该方案将“与众不同的思考”的标语,结合许多不同领域的“创意天才”,包括爱因斯坦、甘地和拳王阿里等人的黑白照片,在各种大型广告路牌、墙体广告和公交车身上,随处可见该方案的平面广告。当这个广告刺激消费者去思考苹果电脑与众不同时,也同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通过使用苹果电脑而使他们成为创意天才的感觉。

4.行动式营销模式

人们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有时是自发的,有时是外界激发的。行动营销策略就一种是通过名人、名角来激发消费者,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型态、相与互动,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其生活形态予以改变,从而实现销售的营销策略。在这一方面耐克可谓经典,该公司出色的“JUSTDOIT”广告,经常地描述运动中的著名篮球运动员充满激情的夸张表演,从而深化身体运动的体验。

中国著名跨栏运动员刘翔,在取得雅典奥运金牌之后,被白沙集团聘为形象代言人。广告中,刘翔一直在奔跑和跨越,展示着青春和活力,身着红色的运动服,闪耀的五星红旗,高亢的音乐,运动会场和白鹤飞翔的不断切换,广告语随着画面的前进而随之变换,“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世界有我”,既展示了刘翔个人冲破亚洲、走向世界、不断奋进的风采,也展示了奋斗不止的奥运精神,更暗喻了白沙集团不断发展、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白沙集团巧妙的借用刘翔的运动形象,让消费者购买和享受白沙的同时,也在体验奥运精神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希望。白沙在促进了销售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不受任何竞争者限制的无拘无束的“刘翔体验”。

5.关联式营销策略

关联行销策略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层面。关联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联。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营销已经在许多不同的产业中使用,范围从化妆品、日用品、私人交通工具等等。

发现 体验 探究 升华 篇3

1.教材分析:这是一个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描述了小狐狸一家生死与共的亲情,小男孩正太郎与它们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故事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作者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间相依相伴、生死与共的浓浓深情。本文是在第二单元训练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主见”基础上的训练巩固和加强。

2.教学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弄清叙述顺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

3.德育渗透点: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分析及课前准备

①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②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睦相处的道理。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总体构思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情字当先、读贯始终”的教学构想。本课是略读课文,故事浅显,情节紧凑、吸引人,应一气呵成,用一课时学完。

教法及学法设计

教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新型的阅读课堂教学方式,确定大语文教学观。尝试在教师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采用“发现——体验——探究——升华”的思路,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图、声、情中自主学习,陶冶情操,在和谐、平等、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上尽情绽放。

学法:“教会学生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预习;课上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品析词句、探究研读、质疑解难,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让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1.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同学们,我们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学过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通过课前查资料,你还知道哪些狐狸的故事?生自由交流,师课件展示故事片段。(意图:回顾精典故事,利用现代化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2)你喜欢狐狸吗,在你心目中狐狸是什么样子的?(3)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狐狸都是阴险狡诈的。我们今天再来读一则狐狸的故事。读了以后,你肯定会给狐狸“平反”的。(意图:“平反”一词引起好奇心,改变学生心目中对狐狸的印象,激发探究欲望,有一读为快的冲动)。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大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归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由于本文篇幅太长,课件展示3道辅助思考题:①课文写了哪几个角色?②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正太郎又做了哪些事?③当正太郎受伤时,老狐狸怎么做的?(意图:于永正老师强调以读为本,初读、细读、精读,齐读、个别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赏读、悟读等等,形式多样地读、反复地读。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声、读出色、读出神等,边读边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尽快把握课文的脉络,理清课文的思路。既能训练速读能力,又能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读书习惯。)(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板书(略)。根据板书,讲述故事,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意图:让学生参与板书是为了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自主性。)

3.细读课文,自主探究。(1)过渡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弄清了课文内容,相信同学们通过再读课文,一定能自己发现问题。(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2)生快速浏览课文,小组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巡视,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己解决。(3)分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此处为本文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播放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悟到动物之间的亲情。(意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适当引导、鼓励,内化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4)再次赏读课文。课文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美的画面,并配欢快的音乐。(意图: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人体验,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德育、美育得以渗透。)

体验-探究-创新 篇4

关键词:财经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财经类院校是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大批经济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以往单纯具有深厚专业功底的经济管理人才已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一种既有深厚专业功底,又有较强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已成为新世纪经管人才需求的主流。据调查,在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人不到10%,而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人占90%以上。因此,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进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合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

1 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准确定位

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有不同的要求,然而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是“一刀切”,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行基本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缺乏针对性;与本专业后续教学不能很好的协调衔接,最终只让学生简单的认识计算机,不能更好地应用于本专业,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本专业的发展。

1.2 教学方式陈旧

合理的课堂教学关系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担当主体角色。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由于硬件配置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则只能被动的观看、学习,无法进行同步操作演练。而在实验课当中则恰恰相反,学生变为主体,教师反为客,每个学生都配有一台计算机,独自进行练习,教师的职责是答疑解惑。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和学生相脱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由于教学课和实验课往往相隔多日,未能做到及时讲解、及时练习、及时巩固,容易造成学生对所讲内容印象淡化、易遗忘。

1.3 教学内容单一

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各行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它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是“多面手”,然而现行教育模式由于单一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培养的学生缺乏综合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表现在理论知识虚、动手能力差、简单操作会,复杂不敢碰。因此,亟需改革现有课程体系,使更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课,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

2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指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解决好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因此,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 改革要注重创新

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创新等一系列方面。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此,将建构主义思想应用到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关键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它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这里担当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即组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印象。

(2)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出“引进门、送一程”的目的,切实解决好计算机知识在各专业学习中的“渗透、结合”问题,既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又要熟练操作与本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现在我校推行的“1+x”的课程体系,一方面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和各专业后续课程进行有效对接,使计算机技术能更好地运用于专业领域,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种体系设计的效果是较为理想的。

2.2 改革要体现融合

融合,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前面提到的“1+x”课程体系,将对学生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将对后续专业课能合理对接的相关计算机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x”顾名思义,“1”指的是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x”指的是各专业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选择2~3门或以上的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此,高校必须设计一套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有基础性又必须有先进性,不仅要“领进门”,还要“送一程”,同时还要兼顾课程内容必须“吐故纳新”的要求,切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目标。

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的融合,即在课堂教学中一改以往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授课,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机这种分离式教学方式,而是采用“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即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任务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分析、讨论、表达案例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它在实践教学中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措施相应不同,从而对于分散概念和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改革要突出体验

体验主要是指要增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保证学生在上课的同时能与教师进行同步上机操作,这种“以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对案例操作步骤的准确分析和把握,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值得一鉴,它包含教学模块、实验模块、自学模块和考核模块等内容,其中,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说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PPT课件等;实验模块包括实验计划、课程实验、实验报告等;自学模块包括视频教学、作业上传、教学论坛、教学反馈、课程前沿等;考核模块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网络测试。基于这一平台,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自我考核,不仅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自我学习的需求,也大大加强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硬件设施、教材改革、师资队伍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涉及到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在这里,作者仅以个人观点以及个人工作实践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探。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和广泛的学术研讨,计算机基础教改必然会更加顺利有效的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俊岚.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41-44.

[2]林秋明.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7):141-143.

[3]廖涛.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文汇,2010(10):77-78.

体验-探究-创新 篇5

【摘 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体验探究,感悟理解 篇6

【关键词】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23-01

一、学生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感悟

毛主席曾在《实践论》中写道:“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同样,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亲身实践体验,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感受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内化为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一样,要求教师由学习者的已有经验与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探知。而体验式教学方式则是不错的选择,可让同学们主动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然后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索、体验感悟、获得结论,构建知识,升华情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都是常见的体验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灵活组织。

如教学“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本课重点是把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及与具体做法”,倘若单纯阐述,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为了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法,设置有关情境和题材,提出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行为模仿,亲身体验具体实践,体会所扮各角色的行为与心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探究分享: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网上找寻“2013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题材,引导同学们认识当地政府的做法,获得亲切感,了解政府为人民做了哪些实事,自由发表意见,再欣赏“××市人民政府施政行为”的有关视频,如积极扩大城乡就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等,呈现情境后,提出系列探究问题,①××市市长最关注哪些问题?②市长承诺和我们有何关系?③政府工作有哪些基本原则?④倘若你是××市市长,你应如何为民办实事?小组合作,畅所欲言,而后教师评价、点拨,完善认知。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学习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可给学生创造更多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有助于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可发挥教师的多重主导作用,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统一。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呈现有关材料群,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复习回顾,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发掘新知,自主发展。

如教学《综合探究 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时,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①采取“情境·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即呈现情境材料群、出示问题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达到自学目的。②知识联系法。借助同学们原有知识,诱导他们结合所呈现的材料分析研究,发掘新知;指导同学们回顾有关历史知识,强化理解,达到政史结合、科际联系的目标。③“综合探究题”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索,增强归纳能力与综合能力。

具体实施如下:一)温故知新。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包括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其它模块知识。比如文化遗产、民族节日的作用与地位;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我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政策等。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1)问题探路,自现答案。首先,教师呈现有关综合探究材料群:某校高二(9)班同学以“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青少年该如何选择”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活动小组收集了不少材料与观点。比如①近几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越来越流行,深受年轻人喜爱,而“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越来越被人遗忘。②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自2008年元旦起实行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呈现有关问题:①为何不少中国青少年喜欢过西方节日?②当前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怎样的意义呢?③分析上述材料,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启示呢?2)老师引导,同学探究。当同学们思考回答后,教师予以点评与补充,适时提示,总结归纳。结合课本知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前两个问题,而对于后面的问题,若要完善回答,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第一、联系所学知识点。如①政治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②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③文化创新的原则与途径等,明白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第二、思考中国有关文化遗产与民族节日的调整策略表明了什么?意识到应继承与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第三、思考: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否与青少年学生有关?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该如何做?明白自觉肩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3)再现问题,完善答案。先呈现有关材料群,提出有关问题,如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说说我们该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而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途径。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常见的体验方式,灵活组织,引领学生体验感悟。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体验-探究-创新 篇7

《MIS系统设计与创新》是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 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以及能运用.NET平台下的一种开发语言开发简单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能力。课程是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学习, 为企业信息化软件应用、ERP项目实施与维护等课程提供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组在对相关教学法研究和实践的文献的研究的基础上[1,2,3], 分析了两种教学法的优缺点、适用的教学场合, 提出了采用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法, 在《MIS系统设计与创新》课程中进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体验最基础的编程思路、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 探究如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体验—探究”教学法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 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和适应的教学场合。在《MIS系统设计与创新》课程教学中, 结合两种教学法, 灵活应用, 形成有效的“体验—探究”式的教学法。该教学法主要的特点总结如下:

1. 以项目为载体, 设置体验情景。

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 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对知识点重新排序, 按照项目的主要实施步骤为顺序, 依次展开。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 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2. 以任务为驱动, 逐步展开探究。

“任务”存在于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 每节课一个小任务, 若干个小任务连成一个大任务, 若干个大任务组合一个项目。课程开始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大目标, 明确每个过程的阶段目标, 明白每节课的小目标, 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3. 实行合理分组, 协作探究。

按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的情境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将全班成员按照能力强弱搭配、男女搭配, 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分组, 指派组长, 阐明组长责任、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协作关系, 对课程项目进行实践, 展开小组讨论, 商讨解决方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三、“体验—探究”教学法在《mis系统设计与创新》课程中的实施

1. 课程目标。

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支撑课程, 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以及能运用.NET平台下的一种开发语言开发简单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能力。本课程是在数据库基础上进行学习, 是为企业信息化软件应用、ERP项目实施与维护等课程提供程序设计基础。主要面向工作岗位: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岗。

2. 课程内容设计。

针对课程目标, 课程组经过认真的调查, 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岗所需要的知识目标是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 控件与对象的基本使用, 数据库应用等, 能力目标是规范的编码能力, 数据库应用能力, 信息系统的设计能力, 素质目标是团队精神, 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针对这些要求, 课程将打破传统的知识点排序方式, 以项目为中心, 按照项目的需要对知识重新排序, 将“显性”的知识灌输变为“隐性”的能力培养。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 引导学生将经验进一步发展为策略, 主要解决“怎么做” (经验) 和“怎么做更好” (策略) 的问题。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在实际实施中, 采用“小型采购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项目进行教学。主要实行模块化教学, 通过逐个模块的实现, 串联知识点, 解决对学生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的培养。每个模块设置必须完成的功能点和标准实现方法, 同时在每个模块的开发过程中, 设置一些可选功能点, 学生可根据兴趣与能力加以改进和扩充, 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3.“体验—探究”法应用举例。

下面以任务三“采购单管理模块设计开发”为例, 具体谈下体验—探究法的应用。 (1) 创设体验情景。设计采购单的数据库表时, 采用一张表的方式, 界面设计采用普通文本框、组合框等基本控件来实现。 (2) 任务体验。在任务体验过程中, 学生分析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存在哪些问题待解决。 (3) 交流分析。对体验过程, 分小组讨论, 交流。 (4) 自主探究。分小组自主探究, 针对发现的问题, 思考如何综合利用前期模块中的经验和方法, 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汇报。小组对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展示,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进行分析与总结。

四、结束语

体验—探究教学法是融合了体验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优点的教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 进行一定的探究活动, 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体验—探究教学法法运用到课程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敢于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五段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9) :98-99.

[2]王志国.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突破口, 创新高职物流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4) :163-165.

体验-探究-创新 篇8

一、实施程序

一是体验。一要通过教师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由教师精心设计的音乐问题情境,诱发其探究欲望。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共振”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心情愉悦、愿学;二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音乐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唤起学生的认知感、激发求知欲,使之能学;三要善于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考热情。例如,在教《美丽的田野》这一课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跟老师随着美妙的音乐到田野中去欣赏。接下来又通过美丽的画面,把作品的意境展现出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探究。主要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音乐作品、乐理知识、创作素材、游戏内容等),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在听、唱、演、看、弹、说、练、玩、做等中发现、提出音乐问题———探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生生合体、师生合体)中分析问题———研讨,领悟自己所发现的音乐规律和所学习的音乐内容。在这一过程(探究———发现———研讨)中,学生经历了音乐学习的过程,以主人公姿态积极参与其中,其主体意识得以发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相互启发。教师要成为一个好的观察者、倾听者,认真巡视,听听学生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必要时给予帮助。例如,在教一年级《巧巧手》时,让学生边听边唱《巧巧手》的歌曲,同时举起双手观察双手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有的小朋友说“写字”“开车”“扫地”等,并让他们当场演示,教师及时表扬他们每一个人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使学生发现更多,懂得更多。

三是升华。在经过上述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对所学的音乐内容已有较明确的“理解”,相应的音乐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组织学生从音乐知识、能力发展、学习方法等方面予以概括、总结,进行音乐自我表现评价———内化,感悟人类智慧的力量和知识的美、艺术的美、自然的美———升华。例如,在欣赏《我们的田野》时,在同学们熟练掌握作品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怎样通过肢体语言创新,表达作品的意境。最后形成的结论,如果被全班学生所接受或者由学生进一步所验证,这就是这节课学生通过学习探究音乐所达到的音乐水平。

二、实施策略

小学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实施“体验———探究———升华”音乐课开放型教学模式实验中,主要以两个基本策略为突破口,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设计的音乐教学情境和提供给学生的音乐材料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利于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实施这种开放型教学模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创设的具有激发性的音乐问题情境的难度要恰当,既能满足学生分享成功喜悦的心理,又能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探究的主动性;2.学生在“体验———探究———升华”学习音乐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研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到并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

二是注重音乐学科评价。评价是指挥棒,是导向,所以对学生音乐学科成绩的评价也应注重对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态度进行评价。对此,设立音乐档案袋是个好办法,让学生制作档案袋,包括自己的简历及与音乐有关的学习资料、歌谱、图片。“我的歌声”包括录音、录像;“我的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我的创作”包括自编的歌曲、自制的打击乐等。

三、实施效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情感艺术,“体验———探究———升华”音乐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的一种变灌输为参与体验的开放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它主要通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在教师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主动获取音乐知识,进而逐步形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其中,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支配者,而是学生探究音乐的引导者、提升者、导演。学生在音乐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得到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进而引发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摘要:“教有定则,教无定法”,它深刻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规律的运用又是灵活多变的。“体验——探究——升华”音乐课教学模式中各环节虽独成一体,但又相互渗透联系,在运用它指导具体音乐教学实践时,教师必须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使之对象化,并形成不同的变式,这样才能将课上“活”。

关注体验学会探究 篇9

一、创设情境, 提供探究时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在“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指出“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好的学习环境, 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 能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 学生会千方百计地探索知识, 探究问题, 会信心百倍地克服困难.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时空.

1. 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要设计既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又可以接受的有一定坡度的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如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可创设问题情境:分数王国里打擂台, 1/4, 1/3和2/3都说自己比1/2以大, 吵吵闹闹的, 你能帮它们判定谁大谁小吗? 学生特别有兴趣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2. 比赛情境. 小学生争强好胜 , 比赛情境很容易激起他们的热情. 如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可创设师生涂色比赛的情境, 师生在不同大小的长方形里涂上颜色, “老师涂得很快为什么却输了呢? ”学生在“赢了老师”的兴奋中领悟出“平面也有大小之分”, 再来探讨面积和面积单位, 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

3. 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 又应用于生活. 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会促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喜欢数学. 如:学习“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可出示商场情境, 商品价格:一件衣服64元, 一条裤子25元, 一双鞋28元, 一条裕巾37元, 妈妈和小明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妈妈身上带有100元钱, 猜猜她能买些什么? 单纯的数学问题成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 学生“身临其境”, 根据不同的方案列出不同的算式:64 + 25, 64 + 28, 25 +37, 25 + 28, 28 + 37. 该怎样口算呢 ? 学生自然乐于探究口算方法,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关注体验, 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是一种情感投入的学习活动, 是认识内化的催化剂.它将主体的原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 帮助主体完成认识的升华. 让学生多一些体验, 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我们要高度重视探究活过程的体验及体验后的感悟.

小学生年龄小, 平时获得的经验不多, 并且是不自觉的.教学中应该对体验给予特别的关注, 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如学习“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 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推导过程. 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猜一猜、弄一弄, 自己去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去寻找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开放习题, 激发潜能发挥

数学中大量的例题、习题为学生提供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 原教材中相当多的习题停留在分类介绍方法和技巧的层次, 忽视应用与创新. 教师要努力拓展数学习题的体系, 使练习设计更具有层次性、多样性, 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会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题目,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精神. 如教学“比的运用”, 出示应用题: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面播种大豆和玉米 , 播种面积的比是3∶2, 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可鼓励学生列出与课本不同的方法, 学生乐意接受这种挑战, 个个信心百倍, 找到了多种解法. 有的用100÷ (2 + 3) ×3求出大豆面积后再求出玉米面积, 有的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 用100÷ (3÷2 + 1) 先求出玉米面积, 有的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 用100÷1 +2/3先求大豆面积. 学生们思维活跃, 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 要善于设计开放性习题, 鼓励学生依情况的变化而变,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迅速地建立联系,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不同的方法, 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探索者”.

四、尊重差异, 学会合作探究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生的个性和起点不同, 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同, 不要对学生的探究加以限制, 要尊重差异, 鼓励学生既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突破别人的见解, 又学会合作互动, 互相交流, 共同探究.

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用板条制作三角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拉动、摆弄, 各抒己见, 有的说“三角形很牢固”, 有的同学联想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三角形使学生们的实例加以证实.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又如学习“圆的面积”时, 圆的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怎样计算呢?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毫无顾忌地放飞自己的思维, 有的说和周长有关, 有的说和半径有关. 接着教师出示图,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想象, 不少学生凭直觉认识到圆的面积跟R2有关, 有的说有4个R2, 有的说3个R2多一些. 在直觉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既展示自己的个性, 又互相合作、交流, 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情境体验 点燃探究激情 篇10

第一次尝试:学习在被动中进行。

经研究,学校决定让高一学生来替代已升入高三的《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再现《水资源》课题组当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精彩。这样一则可以让高一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魅力,为他们下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好铺垫;二则也避免了高三学生因重复演练而产生厌倦情绪,破坏当时研究性学习留下的美好印象。

怎样在一节课内再现两个月研究过程的精彩,这可是个难题。经讨论,大家决定选取“水资源污染”研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水样分析,从一个侧面来反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再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的一个场面。

这是第一次尝试时课堂教学的情景:

上课铃响了,老师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为了引出“水污染”的问题,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这将严重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饮用的水是否受到污染了呢?这就必须学会进行水样分析。

接下来,老师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和水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检测与分析;老师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穿梭,相机点拨;学生分析的结果很快出来了,老师马上组织小组进行交流,不时地给学生以鼓励,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平静,我们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的那种兴奋、那种激情;学习任务也完成得相当顺利,我们也没有看到《水资源》课题组成员当时研究过程中为困惑不解而揪心、为意见分歧而争论的情景。原来,为了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研究任务,老师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离子成分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毫无悬念。

课后反思:

部分教师认为:这节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任务完成顺利,应该是不错的。另外,这节课能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辨别、选取资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了分析水样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吗?显然不够。经过学习和讨论交流,我们统一了认识: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多元性的。除了上述的方法与能力、合作与分享等外,“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特别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乐于探究的精神等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正是这些目标的缺位,使这节课未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2.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重过程、重体验。这节课的研究任务虽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问题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的,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是既定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学生对探究的对象缺乏兴趣,对探究的过程缺乏新鲜感。

3.要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积极学习情感,就必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便于学生增加实践感受,生成问题,体验问题,从而更好地探究问题。当然学生体验的获得途径不只限于个人亲身经历,它还可以通过了解别人的体验获得,也可以从某种世界观或某种观念的推导与深化取得。

第二次尝试:学生在怀疑中探究。

学生的时间很紧,为了解决学生对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感受的问题,老师只得在课余时间,亲自到古荆州护城河、城区中心的江津湖、城乡结合部的西干渠以及哺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母亲河——长江边去观察,拍了许多照片带回来。这下老师感觉心中有了一些底。

上课铃响了,老师同样大踏步地走进了教室。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多媒体显示出我们的家——地球:一颗蓝色星球,衬以茫茫宇宙,点点繁星;在太阳光的照耀下,山峰挺立,大河奔流,森林起伏,飞瀑流泉(定格)……老师用舒缓的语调对学生说:“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然而,我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就在我们的身边,江水越来越黄了,河面上漂浮的白色垃圾越来越多了,自来水越来越苦了。这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多媒体显示出几幅照片:护城河、江津湖上泛起的泡沫,西干渠、长江中漂浮的垃圾等。)

学生为多媒体展示的情景而动容:看到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学生发出了轻轻的“哇噻——”的声音;看到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学生马上闭上了嘴,有的学生还皱起了眉头。

“放在你们面前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长江之水,你们想知道我们吃水的质量吗?就请大家来进行一下检测与分析。”老师似乎在不经意之中,就把研究任务给布置了。

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饮用到的水?学生们把目光投向放在他们面前的水样上,有的学生还把瓶子拿起来摇了一摇,似乎这一摇就可以找到答案。

接下来,老师同样将进行水样分析的要领与步骤作了简要说明,并把学生进行水样分析时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用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学生同样按要求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取来试剂,对水样进行检测与分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很平静了。因为根据他们的经验,长江的水质好像并不是他们得出的检测结果。围绕着“是不是”,学生边在进行科学分析,边在进行感性猜测。原来,老师还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分析水平配制的水样,难怪研究的结果让学生难以置信。

课后反思:

这一次讨论主要围绕学生的积极道德情感和意志力培养进行。大家认为:

1.逼近真实的情境撞击出情感的火花。无论是那轻轻的一“哇”,还是眉头那微微的一“皱”,都足以说明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积极关注的情感。

2.貌似真实的任务引发了探究的欲望。那“摇一摇”,那“是不是”,都表现的是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

3.逼近真实的情境不是真实的情境,貌似真实的任务不是真实的任务。由于教师没有放开手脚,因而制约了学生发展。如果教师再大胆一些,课堂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第三次尝试:课堂因体验而精彩。

第二次尝试的亮色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只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体验自己的认知活动,才会有高度的情感唤起。而本课要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则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限于时间,大家最后决定,让学生亲历问题产生的过程,于是就有了第三次尝试的精彩:

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情境1一艘油轮静静地停泊在宽阔的大海上,泄漏的原油在海面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黑色锦带,使海浪也显得沉重起来。一只海鸥孤独地立在礁石上,它疲惫地张张翅膀想飞,可原油已经把它的翅膀给裹住了。突然,滚滚的赤潮扑向岸边,狠狠地拍打着礁石,仿佛在向海洋生物、向人类示威!

这是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几条新闻,同学们都看过,现在刘老师从网上下载后,重现于课堂,其用意不言自明。

情境2“六月炎天,其热如火”,“黄昏时分,烟瘴大起”,王平领着一队人马在险恶的山岭小道上前行。“前到一泉,人马皆渴,争饮此水。”哪知这是一眼毒泉,其水清甜,人若饮用,瞬间即哑。看到将士们口不能言而用双手使劲掰着嘴唇时那种呲牙裂嘴的痛苦神情,着实让人揪心。

这是《三国演义》电视剧中诸葛亮五擒孟获时的一组镜头。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因环境污染造成灾难的典型实例,刘老师只有借用电视剧的材料来说明这样的道理:严重的环境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情境3肮脏的西干渠边,同学们望着污浊的水面上漂浮的垃圾,陷入了沉思,难闻的气味使取水样的学生不得不捂住鼻子。岸边竟然有鸭棚,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吗?我们吃过这里放养的鸭子下的蛋吗?想想也令人害怕。

……

仅仅用了3分钟,丰富的情境让水、水污染的问题呼之欲出,在简单分析了泄漏、赤潮和毒泉的问题与原因后,学生已显得急不可耐,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取的水样到底污染到什么程度。

明确了探究的任务,接下来,刘老师没有像上几次那样的先讲上一通,然后再让学生去分析检验。而是把检测要领和操作建议以及实验时所将要涉及到的离子符号交替地投射到屏幕上,供学生选择使用。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探究、记录,忙得不亦乐乎。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们一时无法检验出样本的成份,这时,刘老师就成了“香饽饽”,被各个小组的学生争来抢去,还有的小组甚至派出了“间谍”,去探听其他小组检验的结果……

我们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学习情感“高峰”!

课后反思:

接下来的讨论,老师们是自觉地围坐在一起的。受到学生课堂学习情感的影响,老师们也十分的兴奋:

1.由于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很自然地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热情和欲望,这就为主动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也让课堂走向了生活。

2.由于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教师、对同伴的需求,这就为合作与互动性学习打下了基础,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由于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学生自然产生了进一步刨根问底的兴趣。这就使课堂学习成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着问号,满怀着好奇。这也为开放性的探究铺平了道路。

问题讨论:

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激情,不仅感动了他们自己,也感动了老师。大家在兴奋之余,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1.由于学校课程的规定性,经常在教学中以解决社会真实的问题为目标组织教学,学科教学任务怎么完成,教学质量能否保证?

2.由于学校教育的相对封闭性,如何能让学生经常走出校园,去了解社会,安全问题、经费问题应如何解决?

亲历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篇11

摘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活动促探究、以探究活动促有效,和谐交流愉悦合作遨游课堂内外。在科学活动中,安排好小组活动,组织好探究,从而让探究更有效。

科学探究性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探究活动主体,教师是组织引导者,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应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活动不成功,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应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一、在教学中活动,我采取分组探讨与全班探讨相结合的方法,1、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2、由各小组汇报研讨结果,3、我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要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二、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大自然现象奥秘无穷,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能扩展学生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以活动促探究以探究活动促有效1、活动准备时,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它以活动为基础,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得孩子在探究中提高用科学的能力,作为一名引導者,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同时要照顾到个别现象,我校地处婺城区农村学校白龙桥十二局,80%是外来民工子女,我在上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植物》一课中,走进植物世界,当我们走在路上或漫步校园时,常常会被一些花草树木所吸引,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美丽。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这些植物叫什么?它们都有哪些种类?又有什么价值?一起去探究。事先做了摸底调查,得知有95%的学生没有外出到公园,于是我组织学生两次活动。我的活动我设计,聊一聊:植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那么,对于植物,我们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呢?我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又有哪些生长规律?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想一想;制定一个探究活动,我们的组员、我们研究的植物所在区域、我们的准备、我的金点子。探究活动:植物知识知多少、身边数量与分布、这些植物又有哪些特性呢?小组合作在网上查了资料、植物特性统计表、植物名称、科属、形态特征、习惯。

1、通过查一查、比一比、“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了解金华植物的过去和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是民工子女,对金华的过去不是很了解,就要求他们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方式去查找;而本地学生主要是采访爷爷奶奶等长辈,收集老照片了解家乡以前的植物状况,展现对比金华植物现状。有一位女同学们向同学们展示了她通过查找、了解和收集到以前竹马乡没有植物茶花基地而现在已是浙江省一个有名气的植物园,有一百多个品种,举办国际茶花节。第二个活动是玩一玩:组织“旅行植物园”,第一站到金华的环城北路的芳科花卉。第二站是万象花卉。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所带的班有小组11~12个,三个小组为一个大组,共有四大组,进行不同的分工,如活动的临时组长、发言代表人等等,全体共同参与总结,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探究植物世界奥秘多。同学们发现很多植物可以用来治病。看一看,找一找这里有哪些中草药认识中草药,可以请教育经验的草药师,也可以查图对比照。(1)我们学过课本知识名字:车前草、鱼腥草、虎耳草、半枝莲、益母草。我的中草药调查表:中草药名称。外形特征(2)我们知道自己身边的这些中草药有哪些药用价值?(3)中草药的价值、中草药名称。药用价值我的成果我来看:理一理(1)在“走进植物世界”活动中,我做了很多事:(2)在活动中,我学会了,知道了做事以前要订计划,观察要仔细。(3)这次探究活动中我觉得同学们做得最让我佩服。(4)在活动中,老师认为我的表现,同学们认为我的表现,我对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方面是,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希望在下次的探究活动中我可以做得更好。对于这次活动,我还有一些想说的话。探究活动结束学生明白了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叶繁殖后代,柳树的繁殖是插柳,海棠花是用莖、叶,白薯是用根繁殖,明白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新的生命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

2、教学中,我认为小学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在于像科学家那样去“经历科学过程、体验科学快乐”。在三年级下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第三课《水的凝结》一课活动中,“通过”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我让学生自带有盖的瓷茶杯和玻璃杯,并为学生提供玻璃片,学生选用了不同的材料。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玻璃片做盖的学生目睹了水珠渐变过程,用玻璃杯的同学看到了水蒸气蒸腾到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的全过程,现象反馈的差异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选材与别人选材的优劣。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选材。

四、探究活动中,合作与交流,展开具体的合作性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追求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在组长的带领下,各组员落实收集、筛选、整理资料。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共享资料,又补充了自己搜集的个性化的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合作能力。动脑先于动手,乐于合作与交流。我倡导小组式合作学习方式,发挥集体智慧,通过小组内讨论、质疑、相互补充,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通过互动讨论、启发、引导,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反思、去验证。我在上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第六课《空气会占据空间》一课时,我设计一个不完整的方案,以填空的形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后,再进行探究活动,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到:“你能设计一个探究证明空气会占据空间吗?”学生合作讨论,每个组设计出了自己的探究方案。通过看一看现象(1)“把杯子倒扣在水中,看一看杯中有没有水,没有水就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了。引起学生对探究过程的重视。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和感悟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做一做:吹套在瓶口的气球。气球,吹不大,说明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听一听同年的介绍、看一看:把注射器放入水中,如果水不能流进针筒中就证明空气占据注射器的空间。探究合作、交流、互动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合作精神。种一种:学做播种凤仙花的种子;(1)选种。要挑选饱满的种子。(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人适量的土。(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4)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湿,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同学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欣赏、展示。

五、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动,学会和谐交流、合作交流、快乐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的信心。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结合探究过程,让学生们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因此,教学中的“探究”这一主线,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活动,我想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探究过程,科学素养及动手、动脑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和谐交流、合作互动愉快学习,让人回味无穷;对于学生是一种享受。杜威曾说过:教育让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学生学会和谐交流、合作交流、快乐学习,不仅对成长有主体作用,更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道理。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交流合作交流、快乐学习的科学课,“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教育出版社,2002-07-01.

2.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婺城区十二局小学)印制2011-9.

3.陈超.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就有效的科学课堂[M].《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年第08期.

体验,探究学习的应有之义 篇12

(一) 研究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具有主动探究、大胆实践的学习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新理念, 转变以往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在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辨别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仅靠单纯的说教、简单的知识灌输可能只会使知识停留于口头, 学生不能从情感上、心理上予以接受, 也不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 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形成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大胆求索, 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否则学生就会像一台“记忆机器”, 知识目标或许能够达成, 却不利于学生探究实践能力的养成。

(二) 研究条件

我校正在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 学生人数为20~35人,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人数分别为22人和34人, 学生人数少, 座位就可以灵活变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相应增加, 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学习方式大有帮助;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也有助于学生在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 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 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 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师创建实际的情境, 呈现、再生或还原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感悟和理解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表达学生的亲身感受并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领悟知识, 形成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三、尝试

(一) 在情境中体验, 激发兴趣, 创造氛围, 让学生乐于探究

“注意”是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心向, 是学习者倾全力于某项事物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能否创设出使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乐于去体验、去思考是能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

【案例一】在设计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这节课时, 考虑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礼仪知识, 但对细节却经常忽略。所以本节课以握手导入, 请6名学生两两组合, 按照自己所知道的礼仪要求演示男士和女士见面、长辈和晚辈见面以及同辈之间见面握手的方法, 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很不以为然, 认为握手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于是教师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看细节, 等他们握手结束后谈谈自己的看法。男士、女士这组表演时, 只见男生先伸出手, 女生轻轻握了一下;长辈、晚辈这组, 晚辈身子略弓主动伸出手……这时听见下面有个别学生轻轻交流, 当教师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时, 有的学生赞同这种握手方式, 有的同学提出异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授他们正确的握手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少学生觉得很惊讶, 握手还有这么多讲究之处, 那礼仪中还需要注意哪些知识和细节呢?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 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分析】案例中的教学通过握手导入拉开了学习礼仪的帷幕, 让学生在体验中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达到了亲身体验、乐于探究的目的。

兴趣是人类认知和从事各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出于自己的意愿乐于参与。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能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状态, 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兴趣。

思想政治教学中, 通过体验导入充分展示情境, 在情境中设置问题, 使得学生为解答问题的需要而引发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又使学生投身到整个知识体系的探究之中, 主动地去学习、去参与教学活动,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恰当地运用实物、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和情景剧表演等形式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 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信息储备。

(二) 在成功中体验, 因材施教, 树立信心, 让学生敢于探究

实践证明, 最能使人产生自我能力感的方法就是让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学生感到自己正在取得进步, 从而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才会敢说、敢评、敢探究。

……………………………【案例二】初中一年级开始, 笔者要求学生每周收集两篇新闻稿, 结合课本知识、自身实践等进行分析, 并利用课前五分钟播报、点评。开始没给学生规定收集的范围, 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 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收集面太广, 而且有的学生的评论就一句话且没有实际意义。例如:“看了这篇新闻后我很震惊, 我们不能像他那样。”等等。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于是在后来的收集、评说中, 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范围和要求, 要求学生尽量收集可以运用课本相关知识点评的一些新闻, 并规定点评字数。对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分析能力较弱的学生, 要求他们能结合课本有关知识分析;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求他们根据具体新闻进行多角度分析。关注学生差异, 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求每个人轮流上台进行新闻播报, 从语调、节奏、表情、眼神、播报是否切合主题、观点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分析是否全面等方面对学生的播报予以评价。通过训练学生评论的针对性、条理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质疑,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分析】通过让学生有选择地收集新闻并进行多角度点评, 使学生关注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事物, 把教学内容从课堂引向课外, 这丰富了教学内容, 开拓了学生视野, 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学习品质。

1. 因人而异进行要求, 让学生人人敢上台

学生对新闻进行收集、评价时, 教师要大胆放手,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标新立异。但是教师也要认识到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经历,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不能对所有学生一个“标尺”到底, 否则可能会挫伤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能主动关注学生差异, 以学生为中心, 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但是不可能做到为每位同学都制订目标, 只可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为学生分组, 给基础接近的学生按小组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分配合适的学习任务, 从学生能胜任的环节起步。

例如, 案例中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对分析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先训练他们看懂新闻, 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本分析问题;对不敢发言, 逻辑性、条理性不强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寻求同学的帮助, 教师也应多指导、多鼓励, 让他敢上台;对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则训练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拓展其知识面, 再根据学生的进步程度逐步提高要求。同时,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兴趣的差异采取新闻播报、节目主持、辩论会等多样的教学形式, 激发学生上台的兴趣。

2. 因人而异进行评价, 让学生人人体验成功

学生由于受到原有知识基础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思维角度, 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时, 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 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践经验对新闻进行分析,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还要强化“自我参照”, 多以赏识的目光、肯定的言辞、倾听的心态去面对学生, 因人而异进行评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 从而激励、唤醒、引起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肯定自我, 树立信心, 增长敢于探究的勇气, 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3. 实践感受

在小班化教学的背景下, 由于学生人数较少, 教师关注的面更广, 学生发言的机会、点评的机会、教师指导的机会相对增多, 每位学生的播报一学期并不止一次、两次。这样可以兼顾全体学生, 系统性的实施对学生能力的养成也大有帮助。现在班里有不少以前不敢当众演说的学生也能大胆地走上讲台了, 由以前只能说一、两句到现在能结合新闻、结合课本多角度地分析, 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对学习思想政治知识也更有兴趣了。

摘要:近几年, 思想政治中考很重视探究与实践题, 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我们思想政治教师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体验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 主要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校参与小班化实验, 由于班级中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学生座位可以灵活变换,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多, 在这种情况下尝试体验式教学的操作性更强。本文阐述了在小班化教育的环境下, 尝试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班化,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姆林森.多元能力课堂中的教学差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室内外空间环境下一篇: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