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数学乐趣

2024-10-09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数学乐趣(共2篇)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数学乐趣 篇1

亲历体验过程灵动数学教学论文

让学生亲历体验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要把握学生在进行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和着力点,很好地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得质的飞跃。要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操作学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就是这个道理。操作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这就必须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使他们“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移、拼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剪”、“移”、“拼”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数学”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将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知识,就是学生所要探究与解决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从而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教学要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师生互动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学数学。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让学生猜想:当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学生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猜想:①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相同的数,商不变;②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减去相同的书,商不变;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商不变;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猜想进行验证,最后交流并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下面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7,22,35,37,87,1,7563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素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而合数还含有其他因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再看它是素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第三个因数,就一定是合数。如75632肯定有因数2,所以它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我们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模拟了买卖东西的情境。学生的学具盒里有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老师有一个哆啦A梦的玩具,想卖18元,如果哪组的付款方式多,那么我的玩具就卖给哪组。小组活动要求:①每人拿出18元钱;②小组长检查,每人要有不同的拿法;③比比哪组的方法最多。交流时选定一组上台展示不同的付钱方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组交流完后,其余小组马上进行补充交流。在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都能说出至少一种方法。这样的活动深受了学生的喜欢,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不但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掌握了一些应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想让数学体验学习更加积极有效,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现有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适宜的体验情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验情境中,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研究的欲望。在体验学习中,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提高体验的实效性,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亲历探究过程 体验化学乐趣 篇2

【关键词】亲历;实验;探究;乐趣

[案例背景]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义务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九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酸碱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重要作用,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更是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本节课被作为独立的一节,是在前节酸和碱性质学习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盐的知识作铺垫,使学生对所学的酸碱盐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充分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把实验教学过于形式化,而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案例描述]

我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中的教学经历: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

第一次教学(片段):(教师演示实验)

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请同学们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现象。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对,那么现在要使实验有明显现象就要借助一种酸碱指示剂酚酞溶液。

演示P60【实验10-8】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前要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生:观察实验、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结论

……

第二次教学(片段):(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

师:请同学们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生: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少数学生说感觉有点热)

师:看不到现象是不是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就不反应呢?

生:不一定,可能反应了没有明显的现象。

师:哦,那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会反应呢?引导学生)

……

师:同学的设计听上去都不错,现在请同学们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方案。

生:分组实施实验方案。

师:巡视,指导。

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观察到的想象及对应的结论,各小组相互质疑。

师:分析解惑。

通过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方案1可行性比较强,现象明显。

师:我们还学了哪些酸、碱?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了?

……

[案例反思]

第一次教学虽然做了实验,也让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但都比较表面化、形式化,没有巧妙预设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了,但学生的探究、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观察现象的时候还是很有兴趣的、逐渐的学生就觉得学习很被动、枯燥、课堂气氛很沉闷,教学效率也不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上一篇:教师9月份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安庄镇坡庄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