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2024-10-09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通用12篇)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篇1

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语文教师感到十分辣手头疼的课题,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学生的语文功底,观察能力低差,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怎样使小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到爱写作文、写出能带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培养浓厚的作文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主动作文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每节作文课都必须积极地做准备。作文教学主要有两种思路设计,能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一种思路设计是,由学生熟悉的写作素材入手,逐步深入地进行训练。例如,开始作文时,采取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再由学生叙述故事,然后写成作文的形式;逐步发展到教师讲故事,由学生续写、缩写、扩写的形式;最后再采取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的形式。这种思路设计的特点是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接受,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另一种思路设计是,每堂课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专题写作训练。在讲读课文时,勾画一些好词佳句。引导学生领悟经典作品中的精彩之处,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优美文章的乐趣。

二、积累写作材料,充实写作内容

学生要写好作文,不但要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拥有大量的写作素材。学生刚开始写作文,还处在模仿学习阶段,其素材积累主要来源于课本、课外读物和日常生活。因此,在授课时或者在课外辅导时,教师就要根据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抄一些相似题目的精彩片段。因为学生模仿力强,生理上正处在记忆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抄写的过程,也就是阅读理解、收集整理素材的过程。学习习作还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身边经常发生的、自己喜欢的事物,都是观察的对象。在观察时,要求学生把这些观察到的人或事、当时的想法,分出层次、顺序,写下来、记下了。这就是作文的第一手素材,也就是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

三、突出写作主题,融入写作感情

学生作文的选题,要具体一点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篇2

因此,笔者想说的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叙述亲历,写出实感”。因为它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让学生写亲历之事,便于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捕捉人生的精彩。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 积累素材;这时的作文也就不仅仅是写作了,而是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了:让学生既观察生活,又反思人生,领略他人与自我的“得与失”, 让今后的人生更充实,这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彰显。

2011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其开头是这样写的: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 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 餐馆从一 干 “ 某氏餐馆 ”、 “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此考生的开头告诉我们,他是以自己去参加高考途中观察到的身边环境以及对此的思索来作为文章的引论部分的。这就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 此生平时一定善于观察与思考,在即将高考的时刻也不忘观察,店名“风沙渡”一下子进入了其作文的构思, 可见生活中处处是素材。

二.写自己亲历之事,便于激发学生的回忆和反馈。在似电影般的忆往事中重现,学生就能写得顺畅,就能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详尽而生动;更能把事件的意义揭示得具体而深刻。

每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如果有生活的经历,有写作的素材,往往作文能一挥而就。反之则紧蹙眉头,抓耳挠腮,苦不堪言。我们清楚地知道: 如果让学生参与某项活动后马上作文,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姑且不论写得怎样,但是学生的写作过程一定是快乐的顺畅的,他们的感悟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

三.只有写自己亲历之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不会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真正能以自我的体验去写自己的情感与顿悟,这样的作文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2008年江苏高 考作文 《怀想天空》 的阅卷现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作文研究专家何永康先生就把一篇原先只打30多分的作文打捞出来,将其打磨成54分。何教授说,这篇文章写烈日下我和父母割麦劳动的记叙文,贵在一个真。

此考生把自己与父母在田间的劳作过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经历,他能想象出割麦劳动的生动场景吗?他能细腻地地表达劳动的艰辛吗?也许批阅卷子的老师生活在城里缺乏田间劳作的经历与辛苦劳作的体验,故而看不出来。因此何教授呼吁:考场记叙文要出奇制胜,应努力写真实的生活,抒真实的情感。

这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老师对这一点若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任其“胡乱”作文,那么作文的真谛就不会凸现出来,学生作文的热情也就激发不出来,作文的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地提升上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对7—9年级“写作”的要求有这么几点: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中的这几条,其实是强调了初中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 “生活”。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早就说过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从各种生活中尽情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作文,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提高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一句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引导学生写作时把自己融进 “生活”———再现事件的精彩场面。

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感受活动的意义。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有了事件的经历,有了体验全程的“情景”,学生对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清楚,写作时犹在眼前,把这个过程叙写下来,就不失为一篇生动的记叙文。因为事件的细节、人物的言行,在体验、经历后,写作者眼前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只要稍加修饰与提炼,文章就可以一气呵成,因此学生写作时候、 无话可说的情景就不会再出现了,学生写不长、写不生动的苦涩场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不断的写作训练下,学生叙写文章的能力自然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同时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活动的细节与过程,善于调动一切感官去体验活动的精彩,收获活动中蕴含的做人之道。

比如:运动会后,有一位参加跳绳运动项目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叙写:

“也许是成熟了,也许是对运动会习以为常了,我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没有了以往的紧张。闹腾腾的校园还是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身上感觉冷飕飕的。准备比赛了,我先把身上的 “包袱”———各类杂物卸去,拿起绳, 做好准备的姿势。“咚”一声锣响, “刷刷”绳子飞快地甩动起来,我全身心融于其中,眼睛注视着,心中在鼓励着自己,脑海变空白了。偶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及绳子与地面的碰撞声,断了再来。手已经在机械地挥动着,虽然手已经酸痛,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但大脑发出的指令是:坚持, 再快一点,稳住,保持……时间虽然感觉漫长,但始终在流逝。终于,结束的铜声响起。停下来,才感觉气一下散了,好累啊!看一眼成绩:208个!心中不免泛起阵阵喜悦。也许, 成绩并不好,但至少,我已经超越了自己 。突然明白 , 奇迹可能 发生 。 但,这需要冷静﹑纯粹的心和坚韧的毅力。”

读这样的作文,我们完全被小作者真实的体验式描写征服了,其中生动的心理描写和自我的感悟就成为作文的亮点。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生动感人的文章 (片段) 了。

二.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深入反思生活——让学生的写作渗透“生活” 的哲理。

“生活”是原材料,“生活”这个原材料常常由许多故事或细节构成,也许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却常常令人感悟或警醒,它们有的是显性的,直观的;但是有的也许是隐性的,是多面的,需要亲历者或旁观者去思考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哲理。

作为教师,在写作中还承担着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写作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思考身边发生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去思考,那么观察到的“生活”仅仅还是一种“生活”,写作也仅仅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再现,缺乏思考文章就显得缺乏情感与深刻。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思考生活场景, 才能透过场景来揭示你的生活思考与人生感悟,也就是能把事件的意义或你的思考揭示出来,让读者 (老师) 明白与理解你对生活的看法与思索,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味道, 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这是其一。

其二,只有指导好学生的反思感悟,才能更好地引发自我的思考,真正地把事件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 透过生活的现象去看“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强化观察,渗透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这样走进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就会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生活化的作文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与提升生活。

思考观察到的“生活”所蕴含的对我们做人有启发或警示的方面,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么如何做好指导与训练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就事论事。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从记叙的事件中去思考其蕴涵的意义。写作时要善于思考,由事件中去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能否给我们有点启发或警示。当然材料的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在展开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主要方面,否则会给读者造成错觉:立意与材料不一致。另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适当地“由事及人, 拓展深化”,即事件与生活的对接, 对人生的启发。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篇3

因此,笔者想说的是,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不妨引导学生“叙述亲历,写出实感”。因为它有这样几个好处:

一.让学生写亲历之事,便于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捕捉人生的精彩。从生活中去挖掘素材,积累素材;这时的作文也就不仅仅是写作了,而是把作文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了:让学生既观察生活,又反思人生,领略他人与自我的“得与失”,让今后的人生更充实,这也是作文教学中人文性的彰显。

2011年江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拒绝平庸》,其开头是这样写的: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此考生的开头告诉我们,他是以自己去参加高考途中观察到的身边环境以及对此的思索来作为文章的引论部分的。这就使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此生平时一定善于观察与思考,在即将高考的时刻也不忘观察,店名“风沙渡”一下子进入了其作文的构思,可见生活中处处是素材。

二.写自己亲历之事,便于激发学生的回忆和反馈。在似电影般的忆往事中重现,学生就能写得顺畅,就能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得详尽而生动;更能把事件的意义揭示得具体而深刻。

每布置一篇作文,学生如果有生活的经历,有写作的素材,往往作文能一挥而就。反之则紧蹙眉头,抓耳挠腮,苦不堪言。我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让学生参与某项活动后马上作文,学生写作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姑且不论写得怎样,但是学生的写作过程一定是快乐的顺畅的,他们的感悟一定是真实的具体的。

三.只有写自己亲历之事,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不会是矫揉造作,故作姿态,而是真正能以自我的体验去写自己的情感与顿悟,这样的作文才能真正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怀想天空》的阅卷现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考作文研究专家何永康先生就把一篇原先只打30多分的作文打捞出来,将其打磨成54分。何教授说,这篇文章写烈日下我和父母割麦劳动的记叙文,贵在一个真。

此考生把自己与父母在田间的劳作过程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经历,他能想象出割麦劳动的生动场景吗?他能细腻地地表达劳动的艰辛吗?也许批阅卷子的老师生活在城里缺乏田间劳作的经历与辛苦劳作的体验,故而看不出来。因此何教授呼吁:考场记叙文要出奇制胜,应努力写真实的生活,抒真实的情感。

这也许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我们老师对这一点若掉以轻心,不加重视,任其“胡乱”作文,那么作文的真谛就不会凸现出来,学生作文的热情也就激发不出来,作文的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地提升上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的要求有这么几点:①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②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③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几条,其实是强调了初中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早就说过要“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源,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从各种生活中尽情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走进作文,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提高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一句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引导学生写作时把自己融进“生活”——再现事件的精彩场面。

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创设各种活动机会,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活动的过程,体验活动的乐趣,感受活动的意义。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有了事件的经历,有了体验全程的“情景”,学生对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清楚,写作时犹在眼前,把这个过程叙写下来,就不失为一篇生动的记叙文。因为事件的细节、人物的言行,在体验、经历后,写作者眼前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只要稍加修饰与提炼,文章就可以一气呵成,因此学生写作时候、无话可说的情景就不会再出现了,学生写不长、写不生动的苦涩场面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不断的写作训练下,学生叙写文章的能力自然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同时我们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活动的细节与过程,善于调动一切感官去体验活动的精彩,收获活动中蕴含的做人之道。endprint

比如:运动会后,有一位参加跳绳运动项目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叙写:

“也许是成熟了,也许是对运动会习以为常了,我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没有了以往的紧张。闹腾腾的校园还是抵挡不住寒风的侵袭,身上感觉冷飕飕的。准备比赛了,我先把身上的“包袱”——各类杂物卸去,拿起绳,做好准备的姿势。“咚”一声锣响,“刷刷”绳子飞快地甩动起来,我全身心融于其中,眼睛注视着,心中在鼓励着自己,脑海变空白了。偶然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及绳子与地面的碰撞声,断了再来。手已经在机械地挥动着,虽然手已经酸痛,已经有些体力不支,但大脑发出的指令是:坚持,再快一点,稳住,保持……时间虽然感觉漫长,但始终在流逝。终于,结束的铜声响起。停下来,才感觉气一下散了,好累啊!看一眼成绩:208个!心中不免泛起阵阵喜悦。也许,成绩并不好,但至少,我已经超越了自己。突然明白,奇迹可能发生。但,这需要冷静﹑纯粹的心和坚韧的毅力。”

读这样的作文,我们完全被小作者真实的体验式描写征服了,其中生动的心理描写和自我的感悟就成为作文的亮点。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也许就写不出这样的生动感人的文章(片段)了。

二.引导学生写作时要深入反思生活——让学生的写作渗透“生活”的哲理。

“生活”是原材料,“生活”这个原材料常常由许多故事或细节构成,也许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却常常令人感悟或警醒,它们有的是显性的,直观的;但是有的也许是隐性的,是多面的,需要亲历者或旁观者去思考那些蕴含在其中的哲理。

作为教师,在写作中还承担着一个任务,这个任务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写作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思考身边发生的故事。如果我们不去思考,那么观察到的“生活”仅仅还是一种“生活”,写作也仅仅是一种生活场景的再现,缺乏思考文章就显得缺乏情感与深刻。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深入思考生活场景,才能透过场景来揭示你的生活思考与人生感悟,也就是能把事件的意义或你的思考揭示出来,让读者(老师)明白与理解你对生活的看法与思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的味道,这样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这是其一。

其二,只有指导好学生的反思感悟,才能更好地引发自我的思考,真正地把事件与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透过生活的现象去看“生活”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强化观察,渗透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这样走进良性循环,学生的写作就会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生活化的作文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与提升生活。

思考观察到的“生活”所蕴含的对我们做人有启发或警示的方面,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么如何做好指导与训练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引导学生就事论事。我们可以结合材料,从记叙的事件中去思考其蕴涵的意义。写作时要善于思考,由事件中去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能否给我们有点启发或警示。当然材料的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在展开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材料的主要方面,否则会给读者造成错觉:立意与材料不一致。另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适当地“由事及人,拓展深化”,即事件与生活的对接,对人生的启发。

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思考自己经历或观察到的事件,透过现象去做深入的分析,可以是多面的,可以是多变的,那么他们就能从看似很平常的小事中思考出不寻常的道理来,以小见大。玉不琢不成器,文章也贵在雕琢,而这个过程就是作者思考与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写作的构思上,也应该体现在平时的观察中。只有边观察边思考,才能发现或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而这恰恰是我们教师更应该指导给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方法。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篇4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真情实感问题作为小学习作的一条重要要求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让小学生在作文中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真情呢?以下是我个人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 真情实感 培养

我做过这样一份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共60人,喜欢写作文上作文课的学生占1/3,不太喜欢的近一半左右。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1、观察能力缺乏。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却感到“无米下锅”。2、老师端地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的作文训练。这些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的自由心灵,让学生在作文中说一些自己不愿意说的话,自己的心里话表达不出来。3、写作技巧,表达能力的薄弱。

对于这样的现状,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鼓励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为他们的写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背心的情感,注重阅读积累。从而改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局面。下面我就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2章 目前小学生作文现状

我在习作教学时发现学生没话可说,无条理可言;习作时,如果老师给予引导,学生习作时又人云亦云,写出的作文不是自己想说的话或者去抄优秀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观察能力缺乏,学生的生活面狭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有材料可写。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却感到“无米下锅”。实际上,小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小事,如果无意关注或不善于观察自然,就会感到生活中没有写作的材料了。加上小学生生活单调,学习负担过重,学校活动又少,部分家长望子成材心切,要求子女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认为做其他事情就是不务正业,使他们没有时间去领略生活的多姿多采,没有时间去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第3章 如何培养孩子抒发真情实感

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只要作者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现行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写出真情实感。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下笔就能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件容易事。真情实感到底从何处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粗浅认识。

3.1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所谓真情实感也即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所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实感生活 。我们要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走向创作的广阔天地,让学生用正确 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让学生们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月下、花间等,去感受美好的景致。或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远天,使他们处于一种想说的写作境界。这样何愁写不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佳作?何愁他们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没有实地的观察,亲生体验是决不能写出具有显示意义和时代感的文章来的。伟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

3.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打破作文恐惧感,让小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学习作文。

3.2.1用优秀的例文来创设情景

优秀的例文不仅能把文章做法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还能帮学生习作时扩展只知识,开拓思路,丰富想像。所以例文指导是小学生作文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本中提供给我们的知识非常宽泛,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还有优美的词句,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一些优秀的例文来引导学生,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比如,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写童趣的,抓住课文之中的童心之趣,指导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生活中的趣闻对照,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路,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如:在教学《四季》 一课,课文中对四季的美通过“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这四种载体体现出来的,但四季之美岂能仅仅表现之此。在教学中,我大量地引进大千世界中精彩纷呈的万物图片给学生看,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欣赏、创造的空间。当那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在小朋友面前闪过,悠扬悦耳的音乐声在小朋友耳边响起时,早已激活了小朋友对四季美丽景色的向往,唤起了他们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

3.2.2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创设情景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我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上吸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

3.3、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感动

要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感动,感动能唤出学生内心的情感,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才具有真情实感。

3.3.1、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父母的关爱

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习作中就有要求学生讲述自己感受或回报父母爱的故事。上课时,学生只会谈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或学习成绩差,父母教育自己等。更多的时候是人云亦云,编出类似的故事应付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父母对自己那份无私的爱,我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父母的关爱。

我问孩子们:“我们都知道父母爱我们,你印象最深,最能体现父母爱我们的是哪一件事,能说说吗?”学生说出来的故事依旧空乏单一,欠缺真情实感。于是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爱的故事”调查表》。回忆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告诉他们,你们的故事要与众不同,就要仔细观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老师希望能听到真正属于你们的故事。 第二天我让孩子们拿出调查表,抱着期待与不安的心情,提问了李江同学。这个孩子有些叛逆,对长辈不够尊敬,爱撒谎,让父母操了不少心。但孩子的故事却让我对他有了改观。他说:“妈妈抚养我,很辛苦,我长大了要多赚钱,让妈妈不再辛苦工作。在全班交流时,我发现有些孩子眼里尽是泪花。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切实体会到了父母对子的爱,写出来的作文也让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3.2、让学生去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

儿童的感悟和情感来自他们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心他人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向善向美的情感。然而我们发现大量的习作,尽管选择的内容真实可信,但就是主题思想不够健康向上,如一位同学写的《我的同桌》结尾写到:他的成绩太差,恶作剧还很多,我最大的愿望还是下学期别再跟他做同桌。我找到那位同学,说她的作文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我告诉她,你的同桌虽然不优秀,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他怀有怨恨,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残缺的家庭里,心灵上可能受到一些伤害,才会养成这样的坏毛病,作为她的同桌,应该想到的是怎样与老师同学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使他转变,改掉坏习气与毛病。这位同学顿时也觉得有道理,从心理上也开始原谅起他了,并将结尾处自己内心的想法作一番改动。等她再次拿来给我看是,结尾已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虽然我不想和他做在在一起,可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他也挺可怜的,父母离了婚,妈妈偏偏又不愿意管他,动不动就打他,他是不是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呢。可是我作为他的同桌,我应该和老师同学们一起携起手来,采取有效的办法,帮助吴俊杰,让他在班集体里得到温暖,获得转变,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好同学。学生发现了生活的真善美,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3.4、注重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名家名篇的感悟,要求学生把好词佳句、写作方法、情感体验等积累起来,在自己写作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另一方面要将阅读延伸至课外,逐步扩大阅读量,让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将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等及时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积蓄,语言自然丰富,当写作需要时,大量恰当的语句就涌向笔端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文是表达生活、表达情感的载体,这一点如今已成为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我们做教师的、做家长的一定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汲取“营养”,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潜在感情给激发出来,指导小学作文时主张贴近生活,提倡写实,用真情谱写文章。当然,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努力过程,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会继续关注孩子的写作,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中学生》Z2期

[2]刘义忠《谈谈中小学生作文的“真”和“实” 》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刘义忠博客

[3]吴郑丹《苍蝇也可爱》《读写天地》

真情实感的作文 篇5

但近几年,广大人民群众和网友热议的,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话题的名字叫做“流浪汉到餐厅吃饭遭遇驱赶”。可能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我们,碰到这种事情时,应当毫不犹豫的伸手援助。但网络上也不止一次的出现像”小女孩让座给怀孕妇女,反被打”“小伙捡到钱包物归原主,反被骗”等等的话题层出不穷。从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我们乎常一个很普通的善意的动作,可能就会给我们自我惹上很大的麻烦,甚至是官司。这让很多的人,对这种现像生望而生畏。

看到那里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身边就没有真情了吗?但其实我们身边,常有真情流淌,这便需要我们放大眼睛细心去寻找。

众所周知前年的5·12是汶川大地震的十年公祭日。那一次地震,震痛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8·0级的地震,多少人被震得无家可归,多少人被震得无亲无友。答案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很,但在此次地震中,我们各省都派出了一支,搜救队,俄罗斯也派出了一支拯救队,美国还向中国捐出了200万美金。这不正说明了人间有真情吗?

去年冬天发生在高速上的一场连锁车祸,由于车祸的原因,导致车辆的堵塞。大家都明白,高速上是不存在商店的,王是很多司机是又饿又渴。当时住在山下的。村民,便自发组成救援队伍,顶着零下几度的温度,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了姜汤和包子。收到姜汤和包子的司机,无一不说,喝完姜汤,温暖的不仅仅只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我想所谓的雪中送炭,就是如此吧。

我不明白大家看过一篇叫做《我来过,我很乖》的文章吗?如果没有,我提议你看一下,文中的小主人公无钱治疗白血病的事被媒体和互连网报道后,仅几天时间,全球华人向小主人公的主治医师汇款70多万元,这便是所谓的众人拾材火焰高。

怎样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篇6

李晓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写的生动感人,必须要有真情实感。有感情则情真,情真则文真,文真则感人至深。怎样引导初中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我认为:

一、让学生多读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首先是充分利用教材。老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范文让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取材,尤其是同一主题的文章多找几篇进行比较阅读,看看表现同一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取材。比如,同样是写母亲,朱德写《回忆我的母亲》,选取的是母亲除了煮饭,还要种田,喂猪,养蚕,把“原本连地主看也不看的饭食,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还自己纺棉织布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而林莉的《小巷深处》的选取则是母亲为了女儿,瞎着眼,在“毒辣的阳光”下卖冰棍,把皮肤晒成了“古铜似的颜色”,当女儿嫌她丢人时她选择请别人给女儿送钱送好吃的而自己躲在暗处。让学生明白,写母亲不一定非得是在你生病的时候背自己上医院,不同的母亲她们所做的事是不一样的。其次,老师还可以选一些课外的美文,特别是同龄人的作文,不光是深情并茂地念给他们听,还要举一反三,教他们学习别人表现某个主题用的是什么材料,这些类似的材料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果有,会不会跟别人用的一模一样?别人用的是这个材料,我们则可以用另外的材料。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成为一个有心人

真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是作文的前提,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陶行知先生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学生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几乎永远是几点一线,缺乏色彩。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生不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往往让一些事物、事情从身边悄然而过,而不会去牢牢抓住。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取材,文章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中有写不完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非要瞎编,编的结果是千篇一律。我们做老师的就要把这种观察生活的方法教给学生,要在课堂上公开讲师生都看得见,学生却没感觉的事例,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有心人。其实,观察生活不需刻意,关键得有心,让他们在写作文需要材料时主动在记忆中去搜索。为了尽量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书法比赛、看电影、试演课本剧等,每次活动下来,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写下来。比如上了一节活动课,可以让同学们写写活动课的感受和认识。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新老师、新事件„„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呢?这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一段长长的路,我让学生把自己在路上所见所闻和周围的变化,写成随笔,学生有的写路边又新设臵了垃圾筒;有的写路边的村民新修了许多小洋楼,学校操场上还设臵了篮球场;有的写农村人也买电冰箱、空调了;有的写春天来了,路边的小树吐出了嫩芽,挺直了腰杆„„刚开始是有意识的要求,渐渐学生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是来源于生活的作文,肯定会有真情实感。

三、让学生学会筛选材料

生活中的事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都把它拿到作文里来,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筛选使用。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写作文之前先说。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让学生说符合这个主题的可以用哪些材料,几个学生可以说出几个材料。第三步,让学生大家来选哪些材料可以采用。比如,有一次的作文,要表现母亲节约的主题,让学生说出哪些材料可以表现这主题,有的说我母亲穿我不穿的校服,有的说母亲把洗菜的水存起来冲厕所,有的说我母亲衣服不烂不会买新的,„„材料多得用不完,学生自然会想自己的母亲是如何节约的,事例不尽相同。但有个学生说:“我母亲一天只吃两顿饭。”同学们哄堂大笑,说:“这不是节约,是自残。”学生已经学会了筛选材料了。

四、让学生学会把“新八股文”改得有真情实感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作文有好有坏,老师可选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大家来提意见,大家说怎样修改,让不会作文的同学受点启发或刺激。我有时在评讲作文时,专门找一篇特别“八股”的作文,或干脆加工成“新八股”作文,然后读给学生听。“„„,我的妈妈十分爱我,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背着我就往医院跑,豆大的汗珠„„”,我刚念到这里,就有学生开始说了:“好假哦。”学生的思路按我预设的程序在走,我暗自高兴,马上放下作文本,问:“假吗?”几乎全体同学都拉长声音回答:“嗯——”我看时机已经成熟,马上又问:“怎么假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又是上医院。”有的说:“如果是冬天也有豆大的汗珠吗?”有的说:“后面肯定还会写我看妈妈的头发里已有了白发。”“„„”其实,这是我故意加工的“新八股文”。学生开始反感这样的作文了,这是好事。于是,我问大家:“有谁生病让妈妈照顾过的?”举手的人一大片,我让他们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照顾自己的。有的说:“我小时候输液又哭又闹,妈妈抱着我,爸爸举着输液瓶在医院的坝子里逛了两个小时。”有的说:“我输液时,护士老扎不准血管,我哭多久我妈妈就会哭多久。”有个学生说得很感人:“我生病在乡卫生院住院,身上睡痛了,想斜靠一下,枕头又矮,床又摇不起来,棉被又只有一床,结果妈妈弓着背让我靠着,我觉得很舒服很快就瞅着了,一睡就是小半天,等我醒了,妈妈的背都直不起来了。”同学们听完都默不作声,显然是被感动了。我最后总结:“同学们,是不是写妈妈照顾生病的我一定要写成先前那篇作文那样?”回答是否定的。然后,叫同学们来给这篇作文提修改方案,学生提了很多建议都是可取的,我相信学生对于如何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有了真切的体会。

真情实感的中考作文600字 篇7

爷爷以前和我在一起。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喜欢玩气球。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气球飞了起来,飘到了房子里。在树冠下,我坐在地上哭了。爷爷听到了声音,他的脚步有力而迅速。像个健康的小伙子,看见我坐在地上,轻声安慰我,“别哭,别哭,我帮你拉下来,好吗?”爷爷说着拿来一个凳子,却发现还是够不着。然后他轻轻地把一个小凳子放在凳子上,直接踩上去,踮起脚尖。他用手握住它,拉了拉,气球被拉了下来。爷爷拿着凳子回房间,留下我开心的玩。那时候我觉得爷爷是个巨人,守护着我。

渐渐的,上了小学,爷爷开始教我做数学题,背古诗,写信...我爷爷总能说出一些好记又好玩的公式,总能让我明白题目里的知识和古诗里的含义。爷爷看起来总是胸有成竹。写作业的时候,我拿着笔坐在旁边,很有精神。他总能马上说清楚。那时候我还以为爷爷是教我的知识渊博的老师。

后来我就去新家住了。爷爷每天都会准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总是重复着“你好吗?”“不感冒?”“早点睡。”“多吃点。”.....爷爷70岁的时候,我才发现爷爷真的老了,头发全白了,手因为风湿肿得很厉害,走路很慢,摇摇晃晃。似乎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很大的努力。每次去爷爷家都能看到他在等我下次来,他更想见我。那时候我发现爷爷只是一个想让我们多陪陪他的老人。

作文 清明实感 篇8

今年又迎来第十五个清明节,而在我印象中记得最深只有四次,那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才明白了清明节,我经常在这一天去扫墓,去拜拜、认识一些壮烈牺牲的一些抗日战士。

我坐上公交车,去陵园拜访,听一些老人说说一些过去的一些事情,我坐在旁边一边静静的听着,一边想着抗日战争的灾难、破坏等,我不知道我为何能这么认真地听着,可能是我太好奇了,过了许久,一位老人带我们去了一些坟墓的地方,我在静静地看着,我虽然不认识这些人,但我知道这些人为了祖国而奋斗!

走进一个小屋,里面是一些抗日战争的一些物品,非常珍贵,那位老人看见我很认真的看着,好奇的.过来跟我说:看不出来,你是这几个月来最认真的一个。我有点惊讶,这么多人为何只有我看的这么认真?难道他们只是来看一看?我只是笑了一笑,没有回答。但这位老人多的话让我知道了一件事情:这些有一部分人,来看只是虚心假意。随便看一看罢了,而另一些人可能是好奇罢了,难道这些人真的就那么那个吗?我有点惊讶。又一次陷入沉思中......

我来到这里比较偏的角落的地方,发现有一个单独的坟墓,我惊讶不已,难道比较特殊吗?一问才知道,这是一位老人家的坟墓,那位来人家在这里扫了30多年的墓,听说每年的清明节都来,我真是想不到还会有一位这么执着的一位老人,而那为老人经常来看的一个坟墓是一个姓海的一个坟墓,听说这坟墓是他儿子的,他儿子为了抗日英勇的牺牲了,才20岁啊!可怜啊!

我来到坟墓前,为这位英雄鞠三个躬,为他默哀,替那位去世的老人默哀,我相信这位老人一定会感谢我的......

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 篇9

三年级的同学写了一篇作文《滑滑板》:有一次,弟弟到我家来玩,让我陪他去玩滑板车。我们拿着滑板车到楼下去比赛。到了楼下,我和弟弟比赛滑滑板。我滑呀滑,很快就到了终点。到了终点,看到弟弟远远地落在我的后面。

看了这篇作文,我认为作文要写出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自然地表达内心对社会、人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使感情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抒写真情实感是一篇作文自成高格的关键因素。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可失缺的。这个精神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真情实感。

这篇作文和记流水账一样,既没写出滑滑板的有趣的过程和发生的有趣的事,也没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陈旧呆板。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写好“真情实感”呢?

一、寻找“感动力”,大胆写“我”。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流行空谈,空话、假话、套话多;二是目光总是关注别人,不敢写“我”。这就意味着这些作文势必流于空而不真、华而不实,虚情假意。只有大胆写“我”,写“我”的生活,写“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郁达夫说“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叶花说人情。”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仔细回忆往事,认真品味细节,一定会陷入情不自禁的境界之中,便会使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力度。这也是学生平时写的日记、随笔、书信等表现出较高写作水平的原因。由于写了“我”,写了我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以及种种喜怒哀乐,从而表现出最大的真实和可信。

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也就是说选材要恰当贴切。歌德曾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给世界的吻。”生活是琐碎的,写真情实感不能理解为照搬生活的本来面目,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加工,要找准能够打动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的动情点,也就是要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

在选材时必须坚持三个原则:

①真实原则。文章的选材要贴近生活,强调真实,一篇文章,如果材料失真,又谈何抒写真情,使人感动呢?尤其是写记叙文,就应该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真挚的感情。当然,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不等于生活琐事的简单“拷贝”,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这就叫“文学来之生活并高于生活。”可以讲生活中从来就不缺少感人的事情,只是我们没有用心去体会,许多同学总觉得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其实不一定非要大事情才感人,只要认真体会,用心感悟,生活中到处都有极好的题材。

②细微原则。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能够人人久久品读的生动画面,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反映出来的,作文中只要抓住了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就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精妙境界。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最基本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要三结合。作文时不能仅仅是叙事,有的学生在写记叙文的时候,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直在“兢兢业业”的交代事情的经过,却没有放慢节奏,关注局部。

我亲历的地震学生作文400字 篇10

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下午2:28,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八级地震重大灾害。当时,我在美术室里上课,突然听见咚咚咚的声音,心想:可能是压路机过路发出的声音吧。一眨眼,桌子和椅子开始摇晃起来,老师叫我们不要紧张,可能发生地震了,然后老师组织我们有序地跑出教学楼。我们来到操场,看见其他年级的`许多同学都惊慌失措地站在操场上。教学楼里的玻璃窗像快要炸开似的,我看见好多胆小的女生都害怕地流下了眼泪。在那个时候,我多么担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想知道他们安不安全,是否平安……想到这儿,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我们全体同学都在操场上,全校老师也都紧紧地守在我们身边,寸步不离,老师们一声声地安慰让我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回到家里,我在新闻上看见很多重灾区的通讯都中断了,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的情况,我的心里更难受了,希望他们早点儿战胜灾害和家人重逢。

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种使作文富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2、写一章自己熟悉的事、记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抒一段激荡心胸的情。教学重点:

如上1、2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为:

“教师讲解”+“投影展示材料”+“学生讨论、展示”+“教师小结”

一、互动学习与探究

1、教师讲解: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就越真实,越能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过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复杂和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给以适当的加工和组合,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中考优秀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

投影展示:“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子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红润的面庞现在已渐渐变得土黄,腰杆也略显弯曲„„”

学生讨论:你认为这篇作文成功之处在哪里?

学生展示:(略)

教师小结:由于小作者写的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所以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我们可以将他成功的经验概括为 “述亲身经历”。

2、教师讲解:真情实感离不开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描写对文章表达作用不小。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细节描写。

投影展示:“伸出手,扶住竹杆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

散花般飘落下来,洒进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那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

学生讨论:你认为这篇作文感染力在哪里?

学生展示:(略)

教师小结: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他的做法概括为“多细节描写”。

3、教师讲解: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等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小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地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学生讨论:这里给我们举出了几要素?

学生展示:(略)

教师小结:这个开头,把谁、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所以作文一定要 “明人事要素”。

4、教师讲解: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么样的就写怎么样,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象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投影展示:用“哗啦”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

教师小结:作者准确地描摹声音,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

用词汇,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年青人当然也有年青人语言特色,比如,现在的小青年口中常常有“哇塞!酷、爽”等诃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分,要根据人物的身分、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着叫做 “用个性语言”。

5、教师讲解: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样两点:

投影展示:“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

学生讨论:请同学们想象后同桌交流:父亲巴掌下对我的爱。说说父亲动怒的前前后后。

学生展示:(略)

教师小结: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如果写的是一位中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父亲或伯伯。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他们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她们平时的性格特性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们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这种做法我们称它为“拟相应情景”。

二、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使作文富有真情实感的方法:

投影展示:

“述亲身经历” —“述亲身经历”—“ 明人事要素”—“用个性语言”—“拟相应情景”

三、写作练习

1、题目:我永远不能忘

让亲历成就作文的实感 篇12

课题:亮出我的真情,写出我的实感

——七年级作文教学

授课人: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 七年级语文组 杨长奎

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方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唤醒感动,感受和体悟成长中至善至美的真情,激发学生尽情倾吐真情的表达欲望。

2、学会运用典型细节和运用多种修辞、表现手法等表现细腻情感的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从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真情。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成长的每一天,我们都能感受博大的父爱、细腻的母爱,以及来自学校、社会的种种关怀,在生活的每一天,我们都被这些浓浓的人间真情包围着、感动着,心动不如行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记录我们真正的心动——请亮出我的真情,写出我的实感(板书)。

一、唤醒感动——听一听:

1、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既想放松一下课堂氛围,又希望能牵引出我们感动的记忆。

播放《天亮了》。提问:大家有没有知道这首悲怆的悸动人心的歌曲背后蕴含着一个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

出示故事内容——指名朗读。

教师点评:亲情太伟大了!同学们,也许我们的家庭很平凡、很普通,但在平凡和普通中,每天都在演绎着不寻常的感动,不知大家可否留心生活,领悟感动。平日,老师总习惯把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记下来,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篇。

出示教师作品——我的亲情故事:(教师朗诵)

那年,那月,那脚印

依稀地记得,那年我在离家十多里路远的县里上高中,有一个黄昏,天下着鹅毛般的大雪,我望着那条茫茫的雪路和那一行行深深浅浅的脚印,心里感到惴惴不安。

那天是一个礼拜天,是父亲送生活费来的日子。因为要紧张地复习迎接高考,那时的周末我基本不回家,跟父亲约好在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他按时给我送生活费来。于是每个星期天,我都盼望着父亲的到来,哪怕性格内向的他什么话也不说,只要我们能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看一眼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可是今天,一想到父亲将要在雪地上蹒跚,我又希望他今天不要来。

忐忑不安地上完下午的课,夹杂在同学们中间走向宿舍。刚准备踏进寝室,我惊呆了,一个魁梧而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宿舍大门口,“爸爸!”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我惊叫着扑过去„„

雪还在纷纷扬扬的飘扬着,父亲的外衣上都披上了一层白雪。我努力抑制住眼泪,搀扶着把父亲迎进我的宿舍坐一会。父亲一进门,就着急地打开上衣口袋,掏出那个早已陈旧不堪的钱袋,细细地掰数着那一叠零零碎碎的钞票,给自己留下两元车费后全部交给了我。接着,叮嘱了一番要我努力之类的话语后,头也不回地默默地走了。

灰蒙蒙的广袤的天际下,雪花还在飞舞,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幸福的泪水已经悄然地滑落脸颊„„

二、捕捉情感——说一说:

同学们,老师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每个人心中都会珍藏着许多的感动——因为在成长中,一定有个人令你很难忘,难忘他时因为他为你做的某件事太让你感动了,下面,请大家打开记忆的闸门,请把令我们感动的人和感动的事大胆地说出来吧。

1、确定感人的对象——成长中,最让我感动的人是谁?

2、捕捉感人的细节——一句细细的叮咛,一则温馨的短信,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默默付出的背影,一声鼓动人心的呐喊,一个情意浓浓的电话,一滴悸动人心的泪珠,这些无不蕴含深刻的爱意和浓浓的真情?

——请说出他(她)最令我感动的细节(他<她>关心爱护我的生活小故事。)

三、细致描绘——悟一悟:

同学们,在平凡的365天中,我们天天都感受着浓浓的人间真情,而真情往往蕴藏浓浓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捕捉到的生活中的感动的人和事细致描绘下来,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呢?接下来,我们先来品悟一下一些示范性的文章带给我们的借鉴:

细致描绘示例一: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这段描写给人印象深很感人,是因为作者使用一系列准确地动词,细细描绘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使我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无限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因此可知,使用一连串的动词,细化动作(板书)——放慢镜头,留心每一秒每一步骤的动作变化,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传神地刻画。

细致描绘示例二: 《妈妈的唠叨之歌》 片段一: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时叫我快起床;吃早饭时要我多吃饭;刚想去上学,又叫我多加衣服;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晚饭时,妈妈又开始唠唠叨叨了。

片段二: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她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喊着:“小懒虫,快起来,太阳都晒在屁股上了。”你看,一大清早,就把我的好梦给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点吃,别噎着了„„”

刚想去上学,妈妈又跑过来,递上一件衣服说:“快穿上,着凉了怎么办?”走出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在喊:“路上小心,注意安全,上课要认真„„”这些我都背出来了。晚饭时,妈妈又唱了:“快点吃,吃完了快点写作业,早点„„”

对比感悟:

——片段一是一般性的叙述,说妈妈“唠叨”,但没有具体入微地突出妈妈爱“唠叨”的特点,妈妈的形象不鲜明。片段二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板书),让妈妈“唠叨”的这个形象更生动,语言很有感染力。

写作小钥匙1:由此可知:要细致描绘某个感人的细节,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就要对人物进行相应的的细节描写(板书),即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往往会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你的作文别开生面。尤其是使用生动传神的细化动作描写,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含对话)描写入文,更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细致描绘示例三:

那次考试,就在大家充满希望的那一刻,来了个晴天霹雳——我失利了。这消息对我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啊!我害怕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仿佛那是在嘲笑我;我害怕接触亲人的目光,仿佛那目光中也带有个“为什么” „„

那次,我流泪了!在我最无助时,是您给我送上安慰和鼓励——妈妈!您告诉我:“人生路上,谁无失败?谁无跌倒?重要的是:懂得重新站起来。重新站起来的人一样是英雄!”听了之后,我虽然没说话,但我心里深受感动,也非常清楚:这只是人生漫长路上的一个绊脚石,对于茫茫前途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也因为有妈妈您的支持,鼓励,我才没跌下去——我把毕业试考好了。

妈妈,您的爱,如亮在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让我这艘失去方向的航船找到了方向;您的爱,如落在沙漠中的一阵细雨,让我这颗干枯的心灵得到了滋润;您的爱,如照在寒冷地区的一缕阳光,使我这棵濒临绝境的花儿看到了希望„„

写作小钥匙2: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议论、直接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板书)使认识与升华得体、深刻,“主题”明显突出。

小结感悟——点石成金:真金点拨:如何“亮出你的真情,写出你的实感”? 首先唤醒心灵深处的感动,确定最令人感动的对象;从某种强烈的感觉入手,捕捉感人的细节;

再次细致地描绘感人的细节、充分地表达情感体验。(尤其细化动作<什么事件>、借助(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使认识与升华得体、深刻,“主题”画面明显突出。

总之,一句话,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而这些情感又往往凝聚在一些细小的东西中,只要情真,感实,情细,相信我们的故事也一定能打动人心。(齐读)

四、表达真情——写一写。

同学们,听得多,心中有本,但百炼才能成钢!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打开记忆闸门,拿出笔和纸,根据这节课得到的点拨,写下我们心中感动的一幕。

总题:珍藏的感动(可围绕“感动”另拟题目,如酸酸甜甜父(母)子(女)情;发现父(母)爱。

要求: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抒发真情实感的随笔。

1、独立抒写——亮出真情、写出实感。要能运用细节描写和一些修辞、表现手法。

2、移动联通——交流修改,评价推荐。

3、成果分享——激情表达、师生品评。

温馨提示:品评注意看作品有没有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特殊的表现手法,以及所使用的细节描写能不能为主题服务?

五、朗读诗歌,再度体验(结束学习旅程)。

同学们,美好的感动总是令人难忘的,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朗读汪国真的亲情诗——《感谢》,再次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结束我们今天愉悦的学习旅程!

感谢——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xié)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六、课外作业,延伸巩固。

将随笔反复修改,扩写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大作文。

教学反思:

1、“文以情感人”,要想让学生写出的文章能感动人,首先得让学生自己感动,有倾吐内心情感的表达欲望,以情促写,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在教学时我首先立足于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借助多种方法的情感渲染,让学生充分唤醒感动。

2、表现真情,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认为生活太普通、太平常,以至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情的细节,更不能具体入微地叙写下来,写出来的文章经常泛泛而叙。因此,我以先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捕捉情感,再在借鉴名篇和同龄人的作品比较中,学会细节描写,运用适当的修辞来刻画真情,表现主题。这是此课的教学重点。

上一篇:市长对新兵的欢送词下一篇:投资银行尽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