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电视

2024-10-09

X线电视(精选7篇)

X线电视 篇1

X线电视系统是整机工作频率较高的部件, 在运行中发生故障的种类繁多, 原因错综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并对机器本身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外, 还必须在运行和维护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现对近几年来在维修万东系列X线电视系统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 以供大家参考。

1 故障一

1.1 故障现象

在透视过程中, 监视器突然无图像, 但是有光栅, X线机输出管电流正常。

1.2 分析检修

透视突然没有图像, 但有光栅, X线机工作正常。首先, 用示波器检查中控箱的视频输出插座, 没有全电视信号输出, 在影像增强器输出屏观察图像正常, 由此可以断定故障在摄像机部分。

由摄像机电路分析, 造成监视器荧光屏无图像的原因有: (1) 直流供电电源电路故障; (2) 摄像机10芯, 电缆断线; (3) 摄像机扫描电路故障。

摄像机的直流电源电压是在中控板上形成, 通过10芯电缆送到摄像头。用万用表测量中控板测试点P14、P11、P9、P10、P13, 电压分别为+24、+15、+12、+5、-12 V, 同时测量主监视器10芯电缆插座XC-2、XC-6、XC-7、XC-1电压分别为+22、+15、-12、+12 V, 测量结果各部电源电压均正常, 10芯电缆经测量导通正常。通电情况下, 测量摄像机扫描板上元器件, V4、V6电压正常, V2三极管C、E极间电压接近于零, 焊下V2, 经测量C、E间正反向电阻为零。更换V2晶体管, 通电试机工作正常。

2 故障二

2.1 故障现象

接通电源, 监视器上出现很大的雪花。透视时主机管电流输出正常, 有图像, 但图像质量差, 影响诊断。

2.2 分析检修

图像被摄像机镜头摄取, 在CCD靶面成像并由COD芯片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这个视频信号经预放、自动增益、γ校正、放大、混合等处理后, 从视频输出口送出一个全电视信号, 视频信号经示波器检测波形正常。送入控制器视频输入端的信号, 经控制器内部电路的钳位, 同步切割、电平转换、降噪处理、电子源产生, 混同步、混消隐, 以及自动管电压控制信号产生等电路处理后, 有3路信号从控制器输出。检测视频输出口, 示波器检测有干扰波存在, 而监视器单独通电, 监视器屏幕正常无雪花, 故障锁定在中控板上。检查其内部电路, +12、+5 V, 正常。全电视信号是由复合同步信号经V28隔离, R56、R57、R58、R59电阻网同V27送来的视频信号混合后产生的。检查此电路时发现, C32电容性能不稳定, 同时检测V26放大倍数减少。更换这2个元件后, 监视器雪花消失, 工作时监视器图像清晰, 整机恢复正常。

3 故障三

3.1 故障现象

透视过程中, 监视器突然无图像, 但有光栅, 主机有管电流指示。0.5 h后再开机, 图像又正常, 但工作一段时间故障又重现。

3.2 分析与检修

根据故障现象, 主机有管电流指示, 说明X线主机工作正常。重新开机图像又正常, 说明电视系统元器件损坏的可能性不大。为缩小故障范围, 用示波器检查中控箱的视频输出插座, 无全电视信号输出。在微光环境中, 拆下摄像头 (否则会造成CCD、芯片不可修复的损坏) 。从影像增强器输出屏上观察图像正常, 故障应在摄像机部分。检查摄像机电路部分, 各部测试点电压及波形均正常。从摄像机的视频输出口送出一个全电视信号, 全电视信号经15 m视频电缆经接口板的视频输入口送入控制器的视频输入端。经检测, 此线路也正常, 故障确定在中控器。检查有关的线路板发现, W1电位器焊点有环状裂纹, 仔细观察W1电位器有人为调节的痕迹。重新焊接, 故障排除, 整机恢复正常。

4 故障四

4.1 故障现象

透视时, 监视器有光棚, 但开机接通脚闸管电压值没有任何变化, 管电压显示最低值, 手动也无变化, 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

4.2 分析与检修

自动亮度系统, 在X线机电视系统中, 有手动和电动2种, 都是通过改变自耦变压器匝数, 以实现管电压值大小的变化。管电流值的变化是手动调节电位器, 以改变X线管灯丝初级加热电压。本故障在手动、电动情况下, 管电压值均未变化, 但听到电动的转动声。经观察, 碳轮和自耦变压器接触良好, 连线似乎也正常, 经测量, 碳轮的接线不通, 发现连线已断, 仅靠塑料套管似连接。重新焊接处理, 故障排除。

由于图像的产生是从X线机的电源部分开始, 经过一系列的转换、传输, 最终将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 X线电视系统是由多个功能单元组成的复杂系统, 因此某一故障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这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学习和互相交流, 以便提高判断故障的准确性和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裴作升.X线影像增强与自动亮度控制器故障判断[J].医疗卫生装备, 2005, 26[9]:71.

X线电视 篇2

关键词:X线电视,动态摄片,尿路造影,诊断

随着影像学科技术的高速发展, 包括MRI、CT、USG、ERCP、DSA等众多检查技术, IVP检查技术一直是泌尿系检查中最常用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应用传统的腹部加压法检查, 患者所受痛苦较大, 检查结果往往不尽满意, 很难抓住摄片的最佳时机。现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4月-2012年4月泌尿外科收治的67例患者的动态IVP, 提高对该技术的整体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 男57例, 女10例, 年龄5~72岁, 其中20~65岁52例, 占78%。腰痛30例, 肾区病12例, 尿路刺激症10例, 血尿12例, 其他症状3例。

1.2 方法

造影前准备与常规IVP相同, 但尿闭和多发骨髓瘤患者为绝对禁忌, 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为防止过敏反应发生, 先通过生理盐水中加入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 然后患者取头低足高位, 不用腹部加压, 先行胸腹透视观察胸部及腹部的大致情况, 然后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大剂量酚海醇40~50ml, 然后于透视监视下观察肾盂、肾盏大概显影情况, 根据肾、输尿管及膀胱显影情况, 分别摄取10、20、30min摄前后位片各1张, 照片要求包括双侧肾区、输尿管走行区及膀胱区。另外, 造影时应注意, 不加腹压, 推注对比剂要快, 最好5min之内注完, 对比剂用量要足够大。

2 结果

67例患者结果全部显影清晰, 术后诊断与术前诊断符合率达89%, 全组随访结果为:泌尿系结石48例, 输尿管狭窄、梗阻8例, 肾盂、肾盏变形7例, 单纯肾积水4例, 其中合并肾功能下降及显影延迟者11例。本组IVP造影片均显影满意, 完全符合放射科医师诊断要求, 同时对全尿路的显影状态有了进一步细致的观察。

3 讨论

静脉尿路造影 (IVP) 是将专用对比剂注入静脉利用其在尿路的生理排泄特点, 使尿路各器官顺序显影的检查方法[1,2]。传统的IVP造影术因腹部加压及固定时间太长, 往往造成患者痛苦, 难以忍受, 所用检查时间较长, 双侧输尿管很难全程清晰显示, 往往使检查失败, 难以达到诊断效果。因此, 笔者积累多年操作经验, 回顾性总结X线电视监控下动态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 二者对比, 明显有如下优势:

3.1 不需加压, 患者无任何痛苦, 且不受儿童、腹水及肾性高血压等的检查客观条件限制。

3.2 因有X线电视监视, 只要尿路显影完全满意, 即可随时结束检查, 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 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宝贵时机。

3.3 X线电视监控下明显提高了双侧输尿管的显示率, 从而大大提高了输尿管病患者的诊断水平, 明显优于常规IVP检查。本组67例中, 曾有12例肾积水患者, 经X现电视动态尿路造影检查后, 结果发现了输尿管各段的结石存在, 后经手术证实。

在影像学科高速发展的今天, 如何让患者既不痛苦, 又想方设法缩短IVP造影的时间, 是摆在放射科医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毫无疑问, X线电视监视及动态IVP造影术恰好弥补了影像学的这一不足, 静脉尿路影像检查, 应由泌尿外科医师和放射科医技人员共同参与, 最后达到最为理想的目的。总之, X线电视监控下动态IVP造影, 对于正确显示泌尿系疾病, 特别是较好地显示输尿管阳、阴性结石, 明显优于传统检查。同时, 实时动态摄片, 对于提高泌尿系疾病的正确率, 在临床应用上, 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志河, 屈长强, 张宁.X线摄影体位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42-143.

X线电视 篇3

X线检查是儿科疾病诊断中的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工作中, 婴幼儿因年龄小, 对检查存在恐惧不安的情绪而不予配合[1]。笔者通过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相似的模型, 使接受检查的婴幼儿在检查前对儿童X线防护装置充分的适应并能愉快接受和配合使用防护装置, 减轻了婴幼儿对陌生环境紧张、不安的心理与接受检查的痛苦, 提高了检查的成功率和婴幼儿放射检查工作的效率, 现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取2012年2月至12月在我院影像医学科就诊行X线检查 (DR) 的婴幼儿200例, 年龄0~1岁, 男105例, 女95例。检查部位包括: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每组100例。2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干预组患儿在进行X线检查前躺在自制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尽情玩耍, 待到完全适应或熟睡后再进行X线检查;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按照正常程序进行X线检查。

1.2 儿童X线防护床及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的组成

儿童X线防护床装置由以下部件组成: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a、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b、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c、头托、粘带、床、轨道、垂直铅挡板a、垂直铅挡板b、垂直铅挡板c。具体内容参照文献[2]。

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所用材料除不含铅外, 其余与儿童X线防护床相同 (如图1所示) 。

1.3 具体实施方式

在进行X线检查前, 将婴幼儿放在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内, 头部放置在头托上, 并配合使用粘带固定。模型上方可悬吊玩具, 令患儿尽情玩耍。患儿充分适应, 躺在模型内自由玩耍, 无哭闹、抗拒。然后, 再到影像科检查室接受X线检查。

将婴幼儿头部放置在儿童X线防护床的头托上, 并使用粘带固定, 再加上患儿家属的帮助, 可有效地固定患儿头部减少或避免患儿头部非指令性运动, 从而降低检查失败及重复拍摄的几率。本装置的中间部分主要由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和垂直铅挡板组成, 其中近端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颈部大小相匹配, 远端2块垂直铅挡板的凹陷与患儿身体大小相匹配。可根据投照部位需要, 通过调整3块倒U形有机铅玻璃罩之间的相对位置, 暴露出婴幼儿身体的相应部位, 同时在投照部位远、近端放置带凹陷的垂直铅挡板,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X线投照空间, 以有效保护受检婴幼儿的性腺、甲状腺、晶状体等重要器官, 以免接受非必要的辐射。垂直铅挡板能同时对患儿起到固定作用, 明显提高投照成功率, 减少重复拍摄次数, 同时可明显减少患儿X线检查过程中家属陪伴的数量。

1.有机玻璃罩a;2.有机玻璃罩b;3.有机玻璃罩c;4.头托;5.粘带;6.床;7.轨道;8.铅皮

1.4 评价指标

(1) 观察2组患儿在X线检查中保持有效制动 (遵嘱保持体位完成检查, 中途无自主翻身和移位) 的情况, 记录一次性投照顺利完成检查的例数以及需要2次以上投照的例数 (2) 观察完成一次成功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需要2次以上投照才能完成的要合计总共投照时间) ; (3) 患儿家属对完成一次成功投照的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婴幼儿接受X线检查 (DR) 的一次性检查成功例数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和患儿家属满意例数的统计结果见表1。

注:2组比较均P<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干预组婴幼儿X线检查一次性成功率 (97%) 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98%)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干预组一次成功投照所需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由于婴幼儿本身的发育特点, 其心理与行为受外界刺激和自身主观情绪的支配性很大,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进行检查时易出现紧张、恐惧、反抗、不安等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来自于保护自身安全的需求[1]。因此, 在进行X线检查时往往不能有效的配合, 作为医护人员, 应予以一定的理解。护理人员可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 让其先适应防护装置并熟悉投照室周围的环境, 可减少情绪的不稳定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预组在投照摄影前让患儿充分适应X线检查时的投照环境, 使其进入检查室犹如进入了童话乐园, 躺在检查床上时看见的是鲜艳动感的玩具, 听到的是清脆悦耳的乐曲声, 这样可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其恐惧心理, 提高检查配合度。

目前, 婴幼儿的放射防护问题已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3,4,5,6,7,8,9]。对婴幼儿施行X线诊断检查时, 因其身躯较小, 体位不易控制, 且因运动可造成检查失败以及再次照射, 以至于使受检婴幼儿接受非必要的X线照射。婴幼儿辐射敏感度较高, 且放射损伤具有遗传效应, 给患儿检查时X线检查的生物效应、照射野面积、屏蔽防护、X线剂量的容许范围以及常规操作规程等都不容忽视, 否则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放射反应及损害[3,5]。

因此, 对婴幼儿进行X线摄影检查时, 应严格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标准中规定:X线机应配备供不同检查类型、不同年龄儿童使用的固定体位的辅助设备, 除非特殊病例, 不应由工作人员或陪伴者扶持患儿。

作为一名放射工作者, 应有高度的责任心, 充分认识辐射给婴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 必须严格遵守以上防护标准, 强化对患儿辐射的防护意识, 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和固定装置, 给予患儿严格的遮挡和有效防护[9]。目前, 国内鲜有专门针对儿童X线防护的专用装置。按照儿童X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结合我国放射科的实际情况, 我们设计了儿童X线防护床。它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在各种普通X线摄影检查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护婴幼儿健康, 是将固定和X线防护2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舒适的放射投照检查辅助装置。然而, 儿童X线防护床由含铅的有机玻璃组成, 其造价较高。因此, 我们又设计了用非含铅的有机玻璃做成的儿童X线防护床模型, 除不含铅外, 其他与儿童X线防护床完全相同, 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

2组患儿X线检查结果表明, 在进行放射投照前应用X线防护床模型可使患儿适应X线投照环境, 明显缩短成功完成一次投照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照的次数, 大大提高一次性投照成功率,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患儿受辐射剂量和对周围人群的照射, 减少放射线对婴幼儿和其他人员的损害, 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同时, 还起到节约成本、提高放射科工作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 X线防护床模型非常值得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崔伊薇.妇幼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28-35.

[2]王兴宏, 陈金栋, 郭志军, 等.婴幼儿放射检查防护和固定装置设计与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9) :35-36.

[3]丁国良.浅谈婴幼儿X线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2A) :2 619-2 620.

[4]尉可道, 蒋学祥.CT中的放射防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 (11) :2 135-2 139.

[5]刘昌盛, 魏文洲, 郑晓华, 等.低剂量CT扫描对婴幼儿颅脑病变检查的防护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3) :270-271.

[6]Bajoghli M, Bajoghli F, Tayari N, et al.Children, CT Scan and Radiation[J].Int J Prev Med, 2010, 1 (4) :220-222.

[7]Gaca A M.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in pediatric imaging[J].Pediatr Ann, 2008, 37 (6) :383-387.

[8]Furlow B.Radiation protection in pediatric imaging[J].Radiol Technol, 2011, 82 (5) :421-439.

X线电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09年11月~2012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断的肺部小结节病灶患者50例资料, 其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31~66 (48.98±17.80) 岁,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患者临床均确诊肺部非钙化结节, 其中有10例患者为多发性结节患者, 结节直径为<1cm者18例, 肺部隐蔽部位结节有46个 (60.4%) , 所有结节按照位置分类:位于左肺上叶的有13个, 左肺下叶19个, 右肺上叶11个, 右肺中叶6个, 右肺下叶15个。所有资料按照采取的X线摄影方法进行分组:传统X线摄影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数字化的X线摄影的30例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一般病例资料 (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等) 经统计学t检验表明无显著性差异, 说明两组患者在不同的X线方法摄影下的分析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拍摄方法

采用的DR系统来自于GE公司的数字化摄片机器, 使用的PACS系统和RIS系统都是上海带嘉公司研发, 对DR的读取在分辨率为2000×2000的高分辨率显示器上进行, 传统的X线摄影常规自动胸片机器进行拍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统计资料所得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t检验方法对组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以a=0.05为检验指标, 双边检测方法比较组间检测结果差异性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观察组Az=0.679× (0.561~0.779) ;标准差数值为0.055, 采用传统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对照组Az=0.744× (0.565~0.899) ;标准差数值为0.115, 两组Az值数据结果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t=4.4459, P<0.05) 。

在对隐蔽部位的肺结节的观察结果, 数字化X线摄影结果的Az值显著大于传统X线摄影方法进行检查的对照组Az值 (P<0.05) , 两组患者比较的部分影响图结果如下图1和图2。

3 讨论

传统方法的胸片摄影由于技术方法具有局限性, 摄影成像后的图像灰雾度、对比度都是固定不变的, 并且可能会由于由于拍摄时的摄影条件选择不当, 再加上暗室技术不良运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大大限制传统方法的胸片摄影技术的发展, 而最新的数字化胸部影像的影像结果中灰阶动态范围大大增大, 而且图像的层次丰富, 数字化摄影的曝光条件容易掌握, 再加上摄影结束后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这些特点使该类影像系统比传统X线胸片更具优势[4,5]。

肺叶隐蔽部位在临床检测中主要是指与胸部的正常解剖结构 (例如肋骨的心影肺门结构) , 也即周边的肺野气管和支气管以及可能会被胸水遮蔽的肺野, 对患者肺部隐蔽部位的病灶的检出问题一直以来是临床胸部X线诊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也是诊断过程中出现漏诊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的直接数字化显影技术采用高千伏摄影, 对患者胸部的密实结构和病灶穿透性能好, 并且数字话的影像灰阶动态调节范围大, 拍摄的影像学结果也能对患者的心影横膈重叠的肺纹理清晰显示, 最后, 本组资料对隐蔽部位肺结节的诊断结果也表明了数字化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小结节的病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

摘要:总结在我院进行诊断的肺部小结节病灶患者50例资料, 所有患者临床均确诊肺部非钙化结节, 所有资料按照采取的X线摄影方法进行分组:传统X线摄影的20例资料为对照组, 数字化的X线摄影的30例为观察组, 分别拍摄后用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ROC曲线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隐蔽部位的肺部非钙化结节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性。数字化X线摄影在发现肺部小结节的病灶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传统x线摄影,肺部小结节病灶

参考文献

[1]胡晓欣, 吴斌, 谭红娜, 等.乳腺数字化X线摄影的医用专业显示器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3) :273-275.

[2]侯建新, 李光民.数字化X线摄影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4) :2821-2822.

[3]Xu Wenxue, Guo Ailing, Wang Zhiwen.Digital radiography and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root canal treatment application comparisonof[J].Chongqing medical journal, 2011, 40 (18) :1785-1786.

[4]齐赛, 陈国栋, 王晓冰, 等.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在健康体检人群胸部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52) :51-52.

肺挫伤X线诊断分析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男36例,女7例,年龄17岁~78岁。就诊时间半小时至72小时。临床上以胸闷、呼吸困难、咯血为主要症状,并与其并发症的程度有关。并发症;合并肋骨骨折13例,锁骨骨折I例,肩胛骨骨折I例,四肢骨折10例,气胸11例,血(液)胸8例,液气胸4例,肺不张2例,胸腰椎骨折2例,腹腔脏器损伤1例。另外有7例继发肺部感染。

2 X线表现

2.1肺间质改变21例,占49.8%,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粗细不均,边缘模糊。

2.2肺实质改变14例,占32.5%,其中9例(20.9%)合并肺间质改变。(1)斑点、斑片、絮状阴影,沿肺纹理分布,密度较淡,边缘模糊。(2)大片状阴影,表现为肺一段或一叶或跨叶段的大片状不规则阴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多见于中下肺野。

2.3磨砂玻璃样改变8例,18.6%。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肺野透光度一致性降低呈雾状或似蒙上一层薄纱。

2.4继发感染7例,16.2%。继发肺部感染者表现为肺实质性改变强化征,迁延不吸收和临床感染症状,全部发生于肺实质受累者。

2.5并发症常见的胸部并发症均有其特征性X线表现易鉴别。轻度肺撕裂与肺挫伤X线表现相同不易鉴别。

3讨论

各种原因引起的创伤,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胸壁,冲力自胸壁向肺内传导。肺脏是血运丰富的脏器,当受到外力冲击时,造成肺泡、肺间质内毛细血管水肿、充血或血液渗至肺间质及肺泡内,使血管增粗、密度增高,导致一系列X线征象。

较轻的肺挫伤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边缘模糊,粗细不均的条束状阴影,亦可有斑点絮状影并存。伤情再重时,可使支气管血管扩张,管壁粘膜水肿增厚,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进入肺泡内引起肺实变而出现大片状或结节状阴影。肺泡内、支气管腔内分泌物、炎性渗出物、坏死脱落组织和凝血块聚集,阻塞支气管致肺段或肺叶不张”。

胸部创伤严重的还可能同时导致肺血管、支气管、淋巴管、肺组织细胞及胸膜的损伤。受累的肺组织产生的一系列渗出反应,造成广泛肺通气功能、呼吸功能、淋巴引流障碍等,可加强肺实质广泛损害累及胸膜,胸片上出现磨砂玻璃样改变。有人称之为“面纱征。

肺挫伤的x线征象与创伤程度和就诊时间有关,部分病例吸收较快,部分病例早期可无异常发现,因此,胸片的检查应该是早期的、连续的,严重的肺挫伤破坏了肺组织的防御机制,加之伤后全身免疫力下降,增加了肺部继发感染的危险性直接影响伤后的治疗进程。

参考文献

肠梗阻X线诊断 篇6

关键词:肠梗阻,X线,诊断

肠梗阻是腹部常见的急腹症, 平片是腹部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 尽管CT、B超应用于肠梗阻普遍应用于临床, 但腹部平片对于肠梗阻的诊断仍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我院近5年来住院确诊病例, 年龄17~68岁, 平均4 2.5岁。

1.2 仪器设备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摄立、卧位平片, 部分患者行造影剂检查, 所有造影剂为泛影葡胺 (60%) 。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做对比分析, 其中20例有手术结果证实。X线设备:Kadark CR, GE DR, OPERA数字化胃肠机。GE16-sct扫描参数, 120kv, 200ma, pitch=1, 层厚0.5cm.造影剂优维显, 1.5m L/kg。

2 结果

近段小肠梗阻5例, 表现为节段性小的液气平或积气, 全部手术证实, 小肠肿瘤3例, 粘连压迫2例。远侧段小肠梗阻35例, 18例术后粘连压迫 (10例形成闭袢性肠梗阻, 出现肠壁缺血、坏死) , 7例肠套叠, 4例腹腔内疝 (均为嵌顿型疝) , 4例小肠肿瘤, 2例小肠扭转, 因梗阻的原因不同, 平片表现有所不同, 可见牵拉征、咖啡豆征、弹簧圈征、鸟嘴征、假肿瘤等征象, 结肠梗阻10例, 9例为结肠肿瘤表现为近侧小肠的扩张, 1例为乙状结肠扭转, 表现为咖啡豆征。肠梗阻按病因分类: (1) 机械性因素:肠管本身病变, 肠管外粘连压迫, 肠腔内异物堵塞. (2) 非机械性因素:动力性 (一般指麻痹性) 。 (3) 血运性, 75%是肠糸膜动脉血栓, 25%静脉血栓[1]。

3 X线表现

近段小肠梗阻临床少见, 且平片缺乏征象的特异性, 但对存在近段肠腔节段性积气, 且有临床症状, 则有提示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在笔者追踪的一组病例 (26例) , 有5例最终确诊, 诊断率19%。典型的远段小肠梗阻容易诊断。对于立卧位平片液平分布及液柱的高度差对于鉴别肠梗阻的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但没有确切的诊断价值。“牵拉征”[2]在缺乏气液平的小肠梗阻的病例中, 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本组3例可见此征, 经CT证实, 但此平片征象必需有足够的临床依据才可靠, 否则缺乏可信度, 在临床工作实践中, 部分非梗阻原因患者腹平片亦可观察到此片象。根据小肠扩张的宽度推测小肠梗阻诊断价值低。术后粘连及内疝是小肠梗阻常见原因, 本组22例因此种原因所造成的小肠梗阻, 其中术后粘连18例, 内疝4例。但只有4例平片有异常表现, 其中由于粘连原因而形成梗阻3例, 内疝原因1例。其余缺乏特异性, 部分表现为节段性、局限性小的液气平。对于粘连造成的小肠梗阻, X线平片可发现梗阻处及其邻近肠曲局部有固定征象或肠曲转折过急征象, 不同体位摄片显示肠曲排列无明显变化, 表明有肠粘连固定情况。于嵌顿性疝引起的小肠梗阻, X线特殊表现有梗阻近侧胀大, 肠曲向疝部方向集中排列倾向, 疝处密度增加。若疝内容物中有气, 则更有利于诊断。肠扭转时, 肠曲在胀气程度及排列分布不一致性, 肠曲固定, 本组2例小肠、1例乙状结肠扭转 (沿肠糸膜) , 平片表现为“咖啡豆”征, 造影剂检查狭窄处表现为鸟嘴状, Burrell[3]等认为乙状结肠扭转最有价值的征象为扭转的肠袢顶端位于左膈肌的下方 (88%的敏感度、100%的特异度) 。肠套叠平征可见套叠部位粘膜皱壁的弹黄圈征, 并可见肿块影征象, 本组7例中有2例此种表现。结肠肿瘤是引起结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本组9例患者结肠梗阻均为结肠癌引起, X线平片示近侧小肠, 结肠扩张, X线平片可以观察到肠气结肠突然中断, 体位变化后比较, 适合的条件下可见腔内肿块, 本组9例结肠癌所致结肠梗阻病例, 有1例可见此表现。Love[4]根据气体分布的情况, 对结肠梗阻进行了分类, I (Ia、Ib) , II2种, 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本组4例结肠梗阻病例为Ib型, 即结肠梗阻的同时也伴有小肠的梗阻。结肠假性梗阻平片也表现为肠腔的扩张, 但缺乏液气平, 体位的变化可以见到气体分布的变化, 而且扩张的肠壁也表现很光滑, 与肿瘤引起的梗阻可以鉴别, 而且假性结肠梗阻都有基础疾病, 钡剂检查也排除梗阻的诊断。本组1例骨盆多发骨折引起的结肠梗阻引起的假性结肠梗阻病例, 反复出现梗阻症状, 平片、钡剂、CT检查未见实质性病因, 推测出现梗阻症状的原因可能为骨盆骨折引起的神经损害。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吕云福, 邹声泉, 詹文华, 等.肠阻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81~508.

[2]王宵英主译, 蒋学强审校.腹部平片及相关成像[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33~235.

[3]Burell HC, Baker DM, Waldrop P, et al.Significant plain film findings in sigmoid volvulus[J].Clin Radiol, 1994, 49:317~319.

食道裂孔疝X线表现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18例病例中, 男11例, 女7例, 年龄45~72岁。17例患者因腹部不适、饱胀、胸骨后不适、局部烧灼感、嗳气返酸、吞咽异物感、吞咽障碍等原因就诊。1例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 在术前常规X线胸片检查发现心影后气液平面阴影, 后经过X线钡餐造影检查证实为食道裂孔疝。

1.2 检查方法

对18例患者均使用GE-TX胃肠造影机, 患者取仰卧头低左前斜位, 吞服180%~200% (w/v) 钡餐200~300ml, 配合呼吸运动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观察是否有钡剂反流及疝囊出现;然后进行多轴位观察, 如发现疝囊后需再立卧位反复观察疝囊是否可还纳;同时观察是否有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及其他病变。

2结果分析

X线表现, 全部病例均见膈上一钡剂充盈的囊袋影, 其由扩大的胃食管前庭段和部分胃底组成。疝囊长径大于横径。横径总是大于正常食管, 6例横径达10cm以上。其边缘11例光整, 7例毛糙。5例典型病例患者在立位情况下即可显示膈上疝囊的存在。12例患者左侧膈肌上发现疝囊存在, 但疝囊并不固定, 卧位、头低位可显现, 尤其是俯卧头低位腹部加压时更加明显, 而立位时易消失。18例均显示在疝囊的下界有环状缩窄, 为食管裂孔疝所形成。疝囊的上界, 12例直接与管状食管相连, 6例与管状食管之间可见一环状切迹, 即教科书上所称 “A”环。疝囊8例有收缩, 但和上方食管蠕动无关。胃内钡剂8例经食管裂孔向膈上疝囊返流, 10例未见返流。疝囊黏膜像18例均同胃黏膜接近。10例表现粗大而迂曲, 5例呈颗粒状黏膜, 3例黏膜呈扇形条状影, 均不同于下部食管胃前庭段的数条平行排列、平直而纤细的黏膜影。

3结论

3.1 病因与病理机制

食道裂孔疝的形成原于先天性, 也可为后天所致, 很少一部分是因外伤而发生。目前认为, 食道裂孔疝的发生主要与下述因素有关。

3.1.1 食道穿过膈肌处为膈肌的薄弱环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 食道裂孔周围因软组织萎缩、弹性下降、食道孔环扩大导致食道孔扩大、胃膈韧带松弛, 胃和贲门就有可能由此进入胸腔而形成食道裂孔疝[2]。

3.1.2 食道胃结构异常是食道裂孔疝最主要原因, 如食道相对或绝对缩短, 牵引胃上移, 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胃十二指肠空腔吻合术后食管胃角增大。

3.1.3 胸腹腔压力差增大是食道裂孔疝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腹部暴力打击、严重腹水、肥胖或慢性便秘、咳嗽等, 这些因素可以引发食道裂孔, 获得性扩大是食道裂孔疝发生的外因和动力[3]。

3.2 病理分型与临床表现

因食道裂孔增大, 食道裂孔周围膈肌软弱, 胃自食管裂孔向膈上突出所致。常分成四型:可复性的滑疝、不可复性的旁疝、混合疝 (含大型疝) 及短食管胸腔胃。

3.2.1 滑疝:

食管下段、贲门和胃底依次经膈食管裂孔向上纳入膈上纵隔, 直立及腹压下降时可回纳, 有疝囊。影像特点:平片多无改变。钡餐:贲门位于膈上, 食管返流.膈上胃囊时大时小, 形态不一, 胃黏膜上移, 可见蕈样征, 食管胃环亦位于膈上, 食管胃角变钝。

3.2.2 旁疝:

胚胎发育早期食管两侧各有一隐窝。如在发育过程中隐窝继续存在, 则形成其病理条件。此时胃小弯或部分胃体向上进入纵隔。贲门仍在膈下, 少见。影像特点:平片:心影后或两肋膈角有半圆形软组织块影, 有时可见液面或呈囊形。钡餐:部分胃底常从食管的左前方伸入胸腔, 但贲门仍位于膈下。

3.2.3 混合疝 (含大型疝) 影像特点:

平片:在心膈角部常可见囊实性包块影, 右侧多于左侧, 不同时间可有不同改变。钡餐:贲门位于膈上。胃部分或大部进入胸腔, 常有不同类型的胃扭转, 幽门上移变细。食管无明显变短, 呈受压移位之改变。CT可见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部。

3.2.4 短食管胸腔胃:

在胚胎第5~6周食管形成时, 随着胸腔的发育胃逐渐下移, 如此过程受阻, 贲门及部分的胃就可能被形成的横膈固定于胸部纵隔内, 食管长度缩短, 贲门固定于第6~8胸椎间, 形成短食管胸腔胃。影像特点:钡餐:食道短可扩张。贲门及胃底均位于膈上, 贲门常固定于第6~8胸椎水平, 胃可有双球征。与后天性反流性食管炎所致的食道变短有所不同, 后者食道边缘常呈锯齿状[4]。

3.3 诊断要点

食道裂孔疝的直接X线征象已经发现则诊断不难, 但由于在常规钡餐检查中, 不易显示疝囊征象, 故常发生漏诊, 笔者认为要提高X线诊断率, 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 诊断食管裂孔疝要重视患者的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既往有食管、胃手术史、腹水、腹内占位性病变等腹压增高者, 出现剑突下或胸骨后疼痛并加剧者提示有本病存在的可能性。

3.3.2 在诊断食管裂孔疝过程中, 必须与膈壶腹进行鉴别, 膈壶腹是正常生理现象, 一般无食管胃环征象, 膈食管裂孔不增宽, 表现为膈上4~5cm一段食管扩大, 膈壶腹内无粗大的胃黏膜皱襞。但膈壶腹出现与呼吸有关, 持续时间仅3s, 这些均可与食管裂孔疝鉴别。

3.3.3 在胃肠钡餐X线检查中裂孔疝的可疑征象有:食道下端扭曲, 出现第三收缩波, 贲门部皱襞增粗, 呈幕状牵引改变, 贲门胃底角变钝, 仰卧位检查胃底贲门边缘显示轻度凹凸不平, 钡剂返流现象并有食道炎X线表现者。

3.3.4 诊断食道裂孔疝时应注意分型, 判断除食道裂孔疝外是否还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避免漏诊。

X线钡餐造影, 对该病的诊断具有优越性。钡剂经过病变部位一目了然而具特征性, 可以不在借助其他检查进行佐证。其无创伤, 痛苦少, 费用低, 对该病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检查无法取代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摘要:目的:总结食道裂孔疝的X线诊断特征。方法:对18例食道裂孔疝患者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 收集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18例食道裂孔疝患者均具有特征性X线表现。结论:X线钡剂造影检查能够明确显示食道裂孔疝的病理改变, 对诊断该疾病具有确定性价值。

关键词:食道裂孔疝,钡餐造影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6-607.

[2]余德树, 黄子康, 郭春元, 等.老年人食管裂孔疝的X线特征分析 (附105例报告) (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0, (3) :138.

[3]艾力江.月目卡.食道裂孔疝的X线诊断 (J) .内蒙古中医药, 2009, (3) :74-75.

上一篇:潜在会计法律责任风险下一篇:环境伦理的教育